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区域发展范文

农村区域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区域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区域发展

第1篇:农村区域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2

自从国家提出“三农”政策以来,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已取得初步成效,为响应国家号召,同时加快特色专业的建设,2005年,作为培养农业经济管理和农村区域发展方面人才的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在我校应运而生。但该专业开办以来,特别是从四届毕业生反馈的信息及建议显示,学校在校内实验场地设置和投入、师资配备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都显得滞后,长此以往,必将影响这一既具理论性,更重实践性的专业的发展,目前该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已显得相当薄弱。而西南地区拥有该专业的高校只有几所,如果能将其办成我校的特色专业,将为学院升格为四川理工大学,构建合理的学科结构以及学院特色专业建设起到良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基于此,本文对我校农发专业本科的实践教学进行了详细地调查研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能改善农发专业实践教学效果,更好地促进该专业的发展。

一、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培养目标

我院经过8年的教学实践,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备农业经济管理和农村区域发展方面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够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要求,毕业后能在能在各级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农业推广管理部门及农业企业从事农村发展政策的研究与制定、区域发展规划的设计与实施、农业推广、企业经营与管理、农产品策划与营销、农业综合开发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从该目标可以看出,我们培养的是既懂经济管理又懂农业和农村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目前大学教育由精英化转为大众化的大背景下,尤其是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的情况下,这也是提升毕业生就业率的现实需要。

二、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教学改革也有一些相应的研究和分析,作为应用型专业,其实践性已逐步得到大家的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实训教学也开始进入课堂。但对该专业在实践环节的教学,大多数学校的教学改革仍停留在对传统教学手段及师资培养的改革上,认为造成农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落后的原因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实践教学基础薄弱,专业起步较晚,办学经验相对不足,没有形成有效的运转机制;二是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师资培养机制不够灵活。中青年教师所占比重较大,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等等。其实,除了以上分析的两点,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有:

1.实践教学软件缺乏

大多数实践教学软件都只是“电子板书”,缺乏相应的趣味性和吸引力,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是软件编写者本身也缺乏相应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难以找准本专业的切入点和关键问题。同时因为开办本专业的学校以及学生人数不算太多,软件商兴趣不大,缺乏开发高质量的实践教学软件的动力。因此,找到或由本专业的教师联合编制一款适合农发专业的实践教学软件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之一。

2.实地调查研究较少

由于农发专业的特殊性,要求该专业学生必须对农村和农业有较多的了解,虽然有部分学生本身就来自农村,对农村有一定了解,但其他来自城市的学生对农村的认识就较少了,加之就算来自农村的学生,可能对农业方面的知识了解也比较肤浅,因此加强实地调查和调研活动的力度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尽管我们现在已经开设了综合案例评析实训(城乡统筹及新农村建设领域或农村发展规划实践及农业企业管理方向)和农村脱贫与危机管理案例实训两个为期1周的实训课程,但显然要达到使学生对农村和农业有较深的了解还是不够的。

3.实习基地建设滞后

农发专业实地调查研究的机会仍然偏少,因此实习基地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校农发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滞后且速度较慢,虽然已有几个实习基地,但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去实习基地的时间较少,更不用说深入了解甚至参与当地建设了。缺乏具体实践机会导致其对专业认识模糊,毕业后不具备直接进入工作领域的能力。

4.专业师资缺乏

大多数农发专业的教师也主要是通过学校理论学习或者不是该专业而靠自学获取的知识,本身也缺乏相应的实践机会和现实积累,实验室环境下的模拟教学经验几乎为零,即使有较好的软件,也不一定能发挥其教学效果;加之其自身对农村和农业了解不够,在带学生到实习基地时又普遍存在形式重于内容的现象,难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而缺乏实践教学的直观性和实效应用性,就难以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学生学习兴趣也得不到提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发现,面对大量信息,学生不知如何取舍,抓不住重点,感觉学不到什么东西,没有成就感,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沟通,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热情。可以说,既懂理论又懂农村和农业的专业教师的缺乏是制约农发专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软肋。

5.学生的专业兴趣不高

根据我们的调查统计,农发专业的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兴趣普遍不高,一方面是该专业的调剂生源较多,本来就不是自己的兴趣,又缺乏相应的引导,对专业了解和认识不够;另一方面是目前该专业就业情况一般,而现实社会的浮躁心态和功利主义对校园的侵蚀又使得学生对未来较为迷茫。该专业的学生很多本身就来自农村,考上大学是为了将来成为城里人,离开农村,如果要他们毕业后再回到农村,无论是传统观念还是他们的家庭都不认可,他们自己往往也无法接受。

表1 农发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喜爱程度

数据来源:四川理工学院农发专业2010级和2011级学生调查问卷

6.创新教育落后

当今社会人才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的竞争。因此是否具备创新能力也是判断该专业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和创新工作能力。而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加以运用, 把新观念融入到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或者在新的环境中开创新局面的能力。目前我们的专业教育仍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在这方面的教育较为薄弱,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教育都不够,直接导致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不强。

7.理工特色模糊

本来我们是一所理工科为主的综合类院校,有一些其他农业类或文科为主院校不具备的优势,例如我们的酿酒专业和发酵专业等特色专业非常有竞争力,我们可以开办一些相关实验课程,对学校的优势善加利用,但目前这方面的融合还非常缺乏,这是非常可惜的。

当然,农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需要注意的问题还有很多,例如如何避免与其他专业实践教学标准模糊的情况等。

三、进一步完善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措施

为了改善前述问题,我们对农发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相应的试验:1.结合农发专业的教学过程,一方面将课题成果及时应用于教学,另一方面将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融入课题研究,形成课题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良性互动;2.针对问题所在,进行了一些统计调查,以便及时掌握学生对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3.开展了一系列模拟教学或直观性实践教学活动。目的是尽可能结合理工类背景,将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专业建成具有我校的特色专业及开拓以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实体经济管理模式,并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开辟新的路径。要做到这一点,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1.加大实践教学比重

一方面要尽快找到或编制适合的实训的涉农企业管理和农村社区管理软件对学生加以训练;另一方面要大量增加学生实习的时间和机会。将原来的整块实习时间分割为多次零散实习,将自主实习为主改为带队分组实习为主,将以实习报告为主改为以实践项目为主。这样一是可以提高实习的系统性,二是将实习真正落到实处,避免走马观花、敷衍了事,三是可以将实习和就业相衔接。

2.加快实习基地建设

我们现在在学校所在城市的周边乡镇(如贡井区建设镇、大安区团结镇、凤凰乡、沿滩区卫坪乡等示范乡镇)已经建立了几个实习基地,但在与实习基地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还远远不够。下一步我们应加强与实习基地的合作,开展丰富多彩的实习性教学,例如让学生进入专业合作社,在调查市场需求、订单和生产管理及营销过程中直接参与,获得切身体验的同时,也可以为合作社带去新理念。

3.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

为了增加农发专业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定期派出农发专业的教师去实习基地考察和调研,后期我们需要将这一办法加以制度化,常态化。此外,我们应鼓励该专业的教师多申请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性课题和项目,以便在完成课题和项目的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的认识,也可以让学生加入进来,为将来工作或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4.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其实做起来较难。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和想法,他们喜欢什么,想要获得怎样的教育。其次需要教师能把握住农发专业的核心教育点,能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再次,就是教师能将这两者很好地融合,通过各种先进教学手段和实践项目,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热情,积极投入到本专业的学习中去。

5.加大创新教育培养力度

创新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大学更应该是培养学生创新思想和品质的重要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和创新工作能力。创新的思维能力和设计能力可以从课堂讲授和专业实习两方面着手,而创新管理能力和工作能力就是要鼓励学生多调查,多参与、多实践。对农发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参加老师的课题项目、参加大学生创业竞赛和大学生创业基金项目等,开阔眼界,拓展思维。

6.开办特色课程

作为一所理工科为主的综合类院校,我们在专业方面比之其他农业类或经管类为主的院校有一定劣势,但我们也可以变弊为利,例如我们可以邀请学校有名的酿酒工程和发酵等特色专业的教师来开办一些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专门培训,或者和这些特色专业一起进行实验,开办一些模拟生态社会的实训等。

总之,通过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深入研究,希望能实现将实习性实践与学生交互式活动相结合,运用于该专业,从而较大程度上改善目前农发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目的。并抓住理工背景发展管理类专业的这一特色,找到适合我校特点的农发专业发展道路,为以后把该专业创办为特色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好地促进我校农发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小玉,王龙昌.加强实践教学,构建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能力教育体系* [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2]朱利群,卞新民,郭军洋.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研究[J]. 高等农业教育,2006(10):57-59.

[3]张亚洁,陆建飞,金涛.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9(03):51-54.

[4]张雯,侯立白.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7).

[5]史俊宏.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途径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12).

[6]崔翠,王季春,王龙昌,张建奎,杨延梅.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校外实习体系的思考与改进[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作者简介:罗 晓(1980-),女,四川自贡人,四川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

第2篇:农村区域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村金融;区域差异;对策研究

我国自然、经济、社会和资源的空间分布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直接造成了农村区域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这会制约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现状

(一)农村金融规模的区域差异

从整体农村金融发展的规模来看,发达地区农村的金融发展规模明显大于欠发达地区农村的金融发展规模。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呈现出市场规模大、金融产品和业务种类比较丰富、市场化程度高,从业人员数量多、专业性强的特点。而欠发达地区则由于地理位置、历史因素、政策因素等各方面原因,其自身发展的规模也远远不如发达地区。具体来看,发达地区的人均农村贷款额远高于欠发达地区,而且发达地区该指标的增长速度也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

(二)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的区域差异

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储蓄。虽然目前农村金融体系充分发挥了储蓄动员功能,但其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普遍不高。例如:从1998年到2008年,除天津、上海、甘肃个别年份出现了贷款余额高于存款余额外,其他地区整体上都是存款余额高于贷款余额,且存差一直呈上升趋势。大额存差的存在表明,农村金融体系的功能更多地表现为动员储蓄而不是有效配置资金,而发达地区可以吸收的存款有效地配置,从而是该地区的资本日益增加。即发达地区的金融市场转化率高于欠发达地区。

(三)农村金融环境差异

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政策性金融经营业务狭窄;邮政储蓄刚开始只存不贷,到2007年3月份才被批准可以办理贷款业务;农村信用社几乎成为农村正规金融中贷款业务的唯一提供者,由于历史、产权以及内部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其金融供给乏力;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只在部分地方试点;同时,金融体制不完善、网点规模效益差、经营成本高以及技术设备相对陈旧,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服务的软硬件环境都不尽人意。而发达地区的金融服务条件则相对是比较完善的。

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之原因

(一)外部环境的影响

发达农村地区多数处于交通便利、利于内外部交往的地区,且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经济的冲突,较早实现了信息交换、资源分享,先进理念的交流,直接便利了其各领域活动的进行,具有更为广泛的开拓空间。相比之下,欠发达地区则欠缺这些有利条件。

(二)农村经济领域的影响

1.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金融发展有着较高的正比关系。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高,农村金融发展的程度就高;反之亦然。当然,在这我们也不应该忽略农村的消费投资的观念。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从根本上看,就是由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造成的。欠发达地区农村的经济水平普遍低于发达地区农村的发展水平,直接反映在农村金融领域中,即欠发达地区农村的金融发展水平低于发达地区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

2.农村经济结构影响。在发达地区的农村,其农户收入已经脱离了以种地等农业为主的农业化程度,其乡镇企业已经得到了迅猛大发展,吸收资金的能力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整体的农村经济也已经进入了一定程度的非农业化,其用于扩大自身发展的投资性活动也相应增加,灵活了整个地区的农村金融体系。这就使发达地区农村的经济、金融发展脱离了固有的小农经济的不利性,从而获得了更大程度上的发展。而在欠发达地区,由于其自身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这一部分地区的农村主要还是以农业为主,其乡镇企业等并没有足够规模的发展,也没有形成一定的实力,那么以农业生产、农业支出等消费性金融活动为主的经济结构在金融领域的投资化程度就远低于发达地区的农村。

三、运用合理的区域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一)实施有区别性的宏观调控政策

在发达地区的农村资本已经形成规模,生产能力相对较大,并且已经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应主要依靠合作金融和商业金融的力量,以巩固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成果。同时,依靠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双重力量,剥离因政策变动频繁造成的不良资产和不良贷款。

而对于欠发达农村地区则必须充分利用政策性金融的优势,强调国家对落后地区的扶持和帮助,并且适当降低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大力发展地方性、社区性的中小金融机构,鼓励各种私营、民营金融机构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借助合作金融对农村内部资金的管理利用,真正满足落后地区农村的资金需求。

(二)制定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

在统一货币政策的基础上实行某种程度的灵活的区域性货币政策,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效用和缩小货币政策的区域不对称性。在发达农村地区可以推行区域利率市场化,扩大资金的来源渠道;而在欠发达农村地区,可以在国家提供一定的担保基础上,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采取一定优惠的公开市场操作政策和央行再贷款政策,以增强欠发达地区的货币供给能力,满足区域发展战略的需要。通过区域差异存款准备金政策,来调节区域内的货币信贷活动和货币量。

(三)加快调整产业结构

第3篇:农村区域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村教育 农村经济关系问题 改善建议

前言:我国作为世界级农业大国,全国大概有65%的人口源自农村。因此,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管理工作的首要突出问题。而同时,农村教育作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百年大计,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者尤为积极的导向作用。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的经济的大力发展,农村教育问题更是得到了我国政府和社会广大群众的广泛关注。加强农村教育改革,以此提高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早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首要工作之一。

1.我国农村教育改革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重要联系

农村教育改革与农村区域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相互循环的良性系统。农村教育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导向作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为农村教育改革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农村教育和区域经济之间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造成系统循环不畅,影响到国家到农村的整体规划,良好发展。因此,农村教育与农村区域经济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内部联系,是我国社会主义特色建设的重要互动机制。

从农村教育和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一方面,农村的区域经济发展是决定农村教育改革实行情况好坏的重要条件。农村对教育改革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都要以经济水平作为最基础的保障,同时经济的发展也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客观动力;另一方面,农村教育改革的大力推广,也完善了经济结构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经济收入,使农村面临更多的经济业务范围。而经济收入的渠道增多了,自然人们的生活也得以改善。

2.目前我国农村教育改革面临的主要难题

2.1 农村教育结构与农村经济发展不适应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农村教育结构早已不能适应时下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农村教育落后遏制了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现象普遍发生。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农村教育体系中,缺乏美育教育老师。如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课老师充足,但是音乐、美术、体育等美育老师,师资严重不足。造成农村无法全面开设学生应有的教学课堂,不能做到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二,农村教育教师团队现状颇令人担忧。目前,农村教育中许多教师一人兼任数值,例如,语文老师兼任体育老师或者是美术老师等等课堂教学,造成基础知识教学与艺术教学,缺乏系统专业的教师做指导,形成农村教育分流困难,无法落实素质教育中的全面发展。由于农村教育结构的缺失,严重造成农村素质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无法做到想协调。

2.2对教育的不重视和教育经费的缺乏,造成农村教育的缺失

据我国教育权威部门统计,一个学生从接受学前教育开始到完成高中素质教育,平局每年的最低投入约为2千左右,而大学阶段的教育投资约为1万元左右。而接近50%的农村家庭拥有两个孩子,一般家庭对这种规模的教育经费已经难以承受,要支付两个孩子教育经费的农村家庭,更是难以承担,对于这种规模的开支,早已超出他们的最大承受能力。就造成农村家庭无力送他们的儿女去接受高等教育,部分学生也存在中途退学的现象。

同时,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随之为农村的家庭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效益。农村家庭生活好了,但是对教育的观念仍旧未改变。虽然农村父母可以负担起教育索花费的费用,但是让然为子女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部分农村父母,认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仍然是靠天吃饭,靠地赚钱,经济收入增多了和教育无关。对于个人经济的增长属于更多劳动力的在地工作的结构。正是因为农村父母对教育意识的单薄,不肯为农村子女提供接受教育的条件,也造成农村教育往往不能符合农村的经济发展的需求,长久以往势必遏制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与我国政府对农村教育的发展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3.加强农村教育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内在动力的几点建议

近些年来我国农村教育改革,在我国领导、政府的大力促进之下,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遏制教育发展的成因,给农村经济的深入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瓶颈,解决工作刻不容缓。

3.1 针对农村经济发展需求,重新定位农村教育结构改革

针对目前我国农村经济飞速发展的现状,为农村建立良好的经济结构、良性循环机制,势必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保障手段之一。因此,针对农村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工作,也势在必行。在农村教育改革中,应该重新构建农村教育提醒,将农村教育与农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从农民对自己教育的实际需求是上入手。对学校的教育机构开展,灵活式,开放式教学和对学生的跟踪式服务。

3.2 加强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提高师资力量

针对目前,我国农村教育普遍存在教育经费不足,农村家庭无力承当教育支出的情况。我国政府,因该发挥政府教育的宏观调控,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各级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做好教育保障工作,以政府强制手段,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对有困难的家庭,免受学生的杂费,提供住宿伙食费,帮助其完成学业。同时,加大教育重要性的宣传,让农民正确认识到农村教育对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农业科教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有所长,以学致富。从而有效的做到农村教育的大力推广。

同时,提高农村教师团队的师资力量,完善农村教育体系的各个专业的教师,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以此吸引更多专业、合格的优秀教师支教到农村中来。在完善各个学科专业教师的同时,也完善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为农村区域经济的深入发展,提供充分的人才资源。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与农村教育改革的良好实施,有着至关重要的内在联系。农村教育是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引导力,而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又是农村教育改革赖以生存的基础支撑力。因此,加强农村教育改革,以此强化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是我国21世纪农村经济深入发展的必然前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龙井仁. 论农村教育改革与农村经济的发展[J]. 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 (03) .

第4篇:农村区域发展范文

关键词: 农村区域发展 实践教学 优化研究

实践能力是大学生运用知识的载体,是大学生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是适应社会并改造社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源于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实现依赖于科学、合理和全面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此,要培养符合社会要求、具备综合实践能力的大学生,就必须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和全面的实践教学体系[1]。农村区域发展是发展学科的重要分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引进、应用和本土化,已经在我国的农村发展、扶贫、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城乡政治、经济与社会的统筹发展,发展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在全国发展领域内的地位更加重要。但由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招生时间不长,各地区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亮点,导致高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化现象突出,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十以来,国家对人才培养进行战略调整,强调教学与实践的对接,将实践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但传统的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并没有与时俱进,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相关研究,对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具有重要的意义。

1.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现状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包括专业实践、课程实践、科研训练和毕业实习4个环节,这4个实践教学环节贯穿整个学程,其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各具特色、相互联系,构成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整个教学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分[2]。关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国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做了相关的研究与探索,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专业实践。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专业实践贯穿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主要通过学生亲临三农活动,利用节假日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体验农村生活、感受农村管理和运作。该实践方法从二年级开始,每4-6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固定在种养大户、农业推广部门、乡镇政府、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2~3个普通农户,定期或不定期地作为其中的一员参加生产劳动和管理活动的过程,了解和熟悉其具体环节;农业企业或农业行政管理方面的专家定期给学生提供实践能力的指导,形成一种社会专家辅助培养制度[3]。专业实践要求每个学生每学期参加实践次数不低于5次,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每学期结束时交流探讨,最终由指导小组教师共同评定成绩。

1.2课程实习。

课程实习主要是专项实践,其目的是使同学们亲自验证和体验在课堂上所学的相关概念、原理,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完善学科知识体系;有助于开阔学生们的视野,激发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课程中,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都安排相应的实习环节,如农业推广课程安排0.5周,农村社会学安排0.5周,农村社会调查方法安排1周,农村发展规划设计安排1周进行实践。课程实习的形式根据课程的特点和要求进行选择和安排,将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其主要形式有实验课、参观观摩、规划作图、社会调查、经济分析等,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运用和实践所学知识。

1.3科研训练。

科研训练是学生毕业论文的前期准备阶段,于第6学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散进行,结合导师研究课题,让学生参与其中,将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机结合,要求学生深入社会、农村和企业进行实践学习,从而切实感受当前社会发展形式和要求,了解农村发展的现状,提高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建立系统的实习制度。在此过程中,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与导师研究课题相结合,选择自身想要研究的方向和内容,充分培养自主能力。

1.4毕业实习。

毕业生产实习是学生在科研训练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农村发展的研究方法了解和熟悉农村发展情况,解决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题;使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掌握调查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毕业实习于第8学期第1-10周停课分散或集中进行,由各实习部门负责人、指导教师及有关人员组成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地点主要在各地农村社区、农业生产及其服务管理部门。实习的内容一般根据论文工作计划,运用所学的农村发展研究方法,调查和搜集有关的资料和数据;参加农村发展实践活动,掌握和了解农村发展的现状和成功经验。毕业论文是在毕业生产实习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解释、解决农村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性和实际意义的意见措施。因此,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整理所获取的第一手资料,按科技论文的要求撰写出规范的毕业论文。

据上研究发现,农村区域发展在实践教学体系方面注重产学研的结合和服务基层,专业实践教学发展理念不断更新。但是,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操作存在以下一些不足之处:(1)实践教学体系类似,缺乏大胆创新;(2)实践教学体系缺乏“临岗”式教学效果;(3)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紧密的校企合作机制;(4)实践教学体系的评价体系过于刻板。

2.实践教学体系优化设计

通过探索和研究,克服目前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置的“分离性”和过分“系统性”,增强实践教学体系设置的“针对性”;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强化实践教学专项技能培训,提高教学综合能力;提升校企合作水平与层次,提高学生的社会就业综合竞争力与考研效率;最终实现企业、高校、教师、学生的四赢格局。

2.1创建“分层实践,逐层提升”的实践教学制度。

提出针对不同阶段、不同深度的实践教学,确定项目、内容,明确要求和目标,制定相应的指导、训练、考核办法,并最终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形成“分层实践,逐层提升”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一个层次:专业基本认知实习与模拟,即在低年级时期(1-2学期)扎实学生社会调查、参与式研究和农村发展规划的基本技能;第二个层次:专业短期实习,在二、三年级(2-3)学期完成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综合见习实践教学工作,并逐步开展周末企业实习的相关实践;第三个层次:长期临岗实习,在四年级通过临岗实习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2打造“专家型(高校)――双师型(管理机构)――精英型(企业)”三个主体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方式。

依托各个高校优势的教学资源,特别是学术背景深厚的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指导,充分利用学校农村区域发展学科的实验室进行实践教学模拟授课,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依靠学校其他相关专业内部具有各类资格证书的双师型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并发挥专业教师不同学科背景优势,共享相关资源,通过长期的共同学习、共同参与、共同分享,提升实践教学的水平,特别是吸纳其他专业具有实践管理经验的老师参与实践教学。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思路,邀请校外政府机关管理人员、农业企业经营的高层精英管理人员参与课堂教学部分的实践讲解,强化实践教学的真实效果,帮助企业解决当前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开放式互拥氖导教学模式。

3.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关键问题

3.1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应重视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紧密结合社会人才需求,培养符合社会要求和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福建农林大学多年来重视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根据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专业特点,对相关企业进行详细的考察,分别与当地农业局或企业,如闽侯县农业局、白沙湾休闲农场、超大现代农业、晋江围头村等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建设了教学实习基地,并开始聘请企业的优秀管理者作为专业顾问、兼职教师。课题实施后,通过教学基地的实习、实践,学生将有效地加强专业知识的运用,达到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目的。

3.2组织实施第二课堂活动。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中,要重视组织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和条件深入实践,将课程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教学中,可与学生会、团委合作开展“三农”知识竞赛,组织暑期“三下乡”等系列活动,并将这些活动分别与相关课程有机结合。通过第二课堂活动与课程实践教学和学生社团有机结合,高效地完成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活动课程的实施找到有效的载体。

3.3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在实践实习过程中,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认可不仅仅体现在专业知识与技能上,还有与之相关的职业软能力。因此,在实践教学优化应着重培养学生三方面的能力和素养:一是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愿意从基层做起,踏实肯干;二是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认真工作态度;三是学生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1]朱利群,卞新民,郭军洋.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10):57-59.

[2]滕明兰.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广东农业科学,2012(10):210-212.

[3]许文娟,侯立白,贾燕.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5(07):55-57.

第5篇:农村区域发展范文

我国是一个各方面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各个地区发展进度不同,一些地方发展较快,经济发达,一些边远地区发展落后,农民生活贫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快解决这个问题,为了提高农村的经济状况,必须坚持走出来的政策,建立一整套体系,全方面共同发展,全方面协调发展,像农村农路这个公益建设,政府需要大力的支持才可以,如果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保证,那么农村公路的建设就指日可待了。

农村公路建设不仅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同时也促进了农民的精神生活,改变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要致富,先修路,这个道理就说明了便捷的交通条件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农村公路建设对我国农村的发展至关重要,我国日前将近13亿人口,人口基数比较大,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各个地方交通条件不同使得各地发展不平衡,为了扩大农民的收入,丰富农民的生活,提高农民的幸福感,所以必须加快各地的农村公路建设,加快我国城镇化水平,不仅可以改变村容村貌,还可以提高农民的基本道德素质,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还可以提高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13亿人口中大约有9亿人口生活在村镇,加快农村公路的建设,不仅可以大力发展农业,对于工业和服务业也有一定的显著作用,这无疑对农村的经济发展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二、农村公路建设发展面临的调整

农村公路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即使困难重重,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为我国的公路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这就需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促进发展。即使基金有限,可以先把资金用于某一方面的建设,所以政府的招商引资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国家也逐年的加大对基础建设的资金投入,这就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技术手段,因地制宜,适应当地的发展条件,培养高技术人才,采用成熟的技术才能促使农村公路的发展。改变思想观念,转变管理模式,提高技术水平,加大招商引资,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会对农村的公路建设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三、农村公路建设对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农村公路建设不仅可以发展当地的经济,也辐射到其他周边。因为一个地区的发展不仅仅要依靠自身的招商引资,还需要周边城镇的积极配合,任何一个地区都不说单独的,都是与周边紧密联系起来的,与周边的地区息息相关的,周边地区提供强大的服务促使当地的发展,当地经济增长影响周边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目的。农村公路建设也对沿线区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思想,新企业的引入提高的沿线地区的发展,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不仅提高了物质生活,也提高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使我国城镇化水平加快。丰富的文化生活,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有力保证,推动城镇化水平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最直接最现实的意义就是对农民生活水平的影响,发达的交通条件,带来了许多商业机会,农民可以发家致富奔小康。农村公路建设,节约了农民大量的时间,并且促使了许多汽车行业的发展,小轿车逐步走进了农民的家庭,农民幸福感提高,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四、农村公路建设对当地产业结构的影响

农村公路建设对产业结构有重要的影响,产业结构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农村公路建设之前,在农村主要是第一产业农业为主,农民的唯一收入来自耕地,直接产生与自然界,靠天吃饭,生活得不到有力的保证,人民生活比较困难。然而,随着公路的建设,越来越多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出现了,进行产品加工和服务行业,这样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就发生了改变,由原先的第一产业,变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协调发展,形成新的生产模式和发展模式,提高了市场能力,产业得到了优化,资源得到了整合,形成了统一的市场,将不同的产业部门整合起来,团结一致共同发展。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在农村的产业比重中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旅游业,酒店业和教育业会发展壮大,这些都无疑会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五、农村公路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传统意义上的发展是单一的某一区域的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在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某一地区发展不仅影响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水平,也对沿线区域产生了重要影响,本地的经济发展可以拉动沿线区域的经济增长,首先本地的交通发达后就直接给沿线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节约了本地人的出行时间,地区之间交通便利,给招商带来了条件,对沿线的区域发展,社会进步,居民的生活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实习全面协凋可持续发展。本地的发展模式,周边也可以借鉴,有助于对周边地区居民的思想解放。区域发展的一部分就是农村和城镇之间的发展,农村的发展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中国的日益崛起,城镇之间的交通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农村市场的不断扩大,就要求加强农村之间和农村和城镇之间的合作,降低成品,才能使农村进一步发展,随着农民的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消费水平的改变,现在的交通条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所以农村公路建设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同时坚持统筹区域发展也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农村公路建设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统筹区域发展,加快农村公路的建设,不仅可以发挥本地的优势还可以促进其他城镇的发展,农村可以通过加快公路建设,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当地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可以突破自身发展的局限性,以实现全面发展,以点带动线,以线带动面,这种空间结构模式就可以促进统筹区域发展,加快农村公路建设。

第6篇:农村区域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村区域;区域经济;理论与模型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3-102-2

1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模式

1.1 区域经济发展一般理论与模式

对于区域经济来说,其在发展过程中,与该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存在较大的关联性。因此,竞争力,可以说是经济发展当中的一项重点内容。而对于竞争力大小来说,其与该地区企业及生产环境有着较大的关联性。而企业与企业适应变化的能力,是帮助企业收获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一个区域,会借助劳动力、所生产的产品、所提供的服务、所出口的资源,来与另外区域取得联系。由此可见,区域经济在发展当中,也会与区域在大环境当中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及服务能力有着较多的联系。然而,如何阐述区域产出与企业竞争力间所存在的联系,对于不同的学说来讲,其解释各不相同。

1.2 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

1.2.1 外生发展模式

外生发展模式倡导农村区域发展,主要是由外部条件决定的。其发展收益更加偏向于农村区域外部,而其利益诉求,更多处于被践踏状态。该模式在农村区域研究中,一直处于热门状态。在政策方面,该模式倡导农村区域发展,需引入现代化农业,同时在农村地区,开办工程,让富余的农村劳动力,有着更多的劳动机会。然而,在各种实践中可以看出,外生发展模式并不能使农村经济得到平稳发展,同时也难以使农村区域得到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1.2.2 内生发展模式

对于内生发展模式来说,其认为,农村区域发展,关键在于依靠于内在驱动,需要依靠当地资源来进行发展。同时,发展所取得的效益,也会更多留在区域内,区域诉求会得到更多的尊重与维护。对于该模式来说,其与地方环境模型有着较多的相似之处。从政策角度来看,该模式倡导,要想使农村区域得到发展,就需要使农村产业得到多样化的发展,并且找到适合农村区域本身的发展模式,让更多的农民能够发挥其自身才能,完成对区域内企业的重点扶持,并做好培训工作。

1.2.3 外生―内生混合模式

对于外生―内生混合模式来说,其认为,农村区域发展,是内外力量的互相作用结果。该模式认为经济、制度与社会三者的关系,会因为产业差异,而使得内外部联系也存在差异。该模式把农村区域发展受到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的外部因素影响进行联系起来。在不断变化的全球网络当中,农村区域在发展时,会受到外部与地方网络的双重影响。区域不同,其对应网络的方向、密度与规模也不尽相同。所以,该模式会将农村发展看作一系列繁杂的网络编织体系,在该体系中,资源可以发送流动,对发展起到控制作用的力量由内、外部组合而成,同时会产生相互作用与影响。

2 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模式反思

2.1 封闭式发展模式反思

改革开放伊始,农村区域在发展过程中,逐步产生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与资金,这些资金与劳动力,在城乡较为封闭的环境中,发酵成一个个乡镇企业。然而,受到农村区域市场需求的影响,在封闭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便需要实施区域开放,来使劳动力、产品、资源与技术得到流动。由于现代化的城市,才是区域经济的核心,因此,倘若农村区域与城市区域相互隔绝,便会使得农村区域经济难以发展。所以,在相同国家当中,农村区域存在的封闭,仅是相对来说。这是因为农村区域无法像国家与国家一样,实施关税制度,即便存在关税壁垒,农村区域发展也缺失足够的技术与人才。然而,农村区域人口应当与城市区域人口权利相当、机会平等,并将农业与工业平等对待。

2.2 城乡互动模式反思

一直以来,城市的发展缺少不了农村的影响。因此,城乡互动,应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工业革命之后,受到技术进步与生产效率快速增长的影响,城市经济在城市与农村经济互动当中,占据了优势地位。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之下,受到增长极理论与累积性因果循环原理的影响下,现如今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便得以形成。这种结构的产生,加大了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使农村地区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使其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与影响。然而,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日益加速的同时,也会影响城市周边的农村区域,逐步向城市扩散产业进行转变,进而促使其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然而,这种转变,也带来很多问题的出现。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为农村经济的有效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3 农业现代化模式反思

农业现代化模式主要在人口密度相对较低、人均耕地面积较多的一些平原区域开展较为有效。在农村工业发展不利的背景下,加大农业现代化发展,对农业生产力及农村经济发展都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借助农业现代化带来的技术与规模增长,促进农民收入提高,使一些农村区域,能够成为粮食、畜牧业、蔬菜生产基地。但是,一旦专业化与技术化规模持续扩大,也会使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同时,使农村经济变得十分单调并脆弱,市场竞争中出现的各种变化,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意想不到情况,都可能会导致农村经济在发展中受到影响与阻碍。

2.4 农村工商化模式反思

20世纪90年代初,农村乡镇企业发展趋势便逐步放缓,农村工商化模式,开始借助产业升级、产权改革、集中布局等一系列办法,来促使自身竞争力得到提升。然而,最终使得农村工商化模式得到重新发展的,便是全球经济产业转移,带来的外向型劳动密集产业迅速发展造成的。此时,农村工商化模式不再依靠资源、劳动力等优势而得到发展,而是通过借助资本、区内先发优势、市场优势及品牌营销渠道获得发展。然而,近年来,电荒、民工荒、产业转移与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使得很多工厂停止生产,这类问题的出现,都表示我国农村工商化在未来发展中,需继续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同时需对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到不断探索与追求。

2.5 农村经济多样化模式反思

在我国城市经济得到较为快速发展的同时,对于一些人口密度相对较大的平原地区的农村来说,很多农民都在进程务工中,获取更多的收入,使得农业多样化经营也逐步衰退。与此同时,农业产业化正在技术、管理与设备的推动之下,得到快速发展,此时的农村经济,正在朝向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尤其是教育服务、科技推广服务、生产资料供应服务、产品销售服务、信息服务、信贷服务、保险服务以及生产中的播种、防虫防疫、收割服务等一系列的农业服务,开始逐步增长并深入发展起来。另外,在拥有独特文化与自然景观的少数民族或风景区,开始借助地方文化与自然景观资源,打造一系列富有当地特色的特色产业,对当地民俗风情和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做到大力发展,同时借助生态观光、“农家乐”、民俗体验和休闲度假等以旅游为主的特色产业,来满足因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方式转变致使城乡居民消费不断升级需求,在促进农村经济得到增长的同时,使农村区域发展找到了可持续性强的发展模式。

3 总结

在信息化与全球化发展的同时,地方上存在的传统力量、农村区域固有的文化资源力量会与国家政府政策力量等融入一起,在全球化进程当中,对农村区域发展产生起到相互影响的作用。所以,以内生―外生混合理论为根本的城乡统筹模式,是农村区域经济实现发展的有效模式。

参 考 文 献

[1] 刘海明,杨健,王灿雄,林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进展综述――兼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机制建立的必要性[J].中国集体经济,2010(07).

第7篇:农村区域发展范文

农村区域发展是农村社会转型和城乡差别不断增大、农业功能不断拓展的背景下产生的较新而有渐进性的专业。福建农林大学是全国最早设置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院校,目前已经积累了丰厚的教学成果。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对我专业的教学资源进行升级改造,以实现资源共享并探索特色型的教学资源。

一、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现状

本专业是全国最早建立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教学网――福建农林大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教学信息网。课程改革成果包括“《现代科学与技术概论》2009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农村社会调查》2009年成为省级网络课程。编写过专业通用教材七部,其中《农村发展规划》是‘十五’、‘十一五’全国规划教材‘主编单位’,并且‘十五’版教材获得2005年度全国农林院校‘优秀教材’奖。《现代科学与技术概论》、《论文写作与设计》是‘十五’、‘十一五’全国规划教材‘主编单位’。《农村发展研究方法》、《农业推广学》、《农业可持续发展导论》、《农村发展概论》等均为‘十五’、‘十一五’全国规划教材‘副主编单位’ 。本专业也曾举办过两次全国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科发展与教材建设学术研讨会。目前看来,本专业教学资源建设起步较早,经验相对丰富,内容充足,有较好的基础和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二、农村区域发展课程资源信息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本专业课程资源建设跟别的新建立或准备建立的平台比,有发展的历史与可吸收的经验,故其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不是如何构思建立信息平台的问题,而是建设中遇到哪些问题。这里参考别的课程资源信息平台建设并结合本信息平台的实际状况,总结出五方面的问题。

第一,课程资源的依托校内网,使其总受限。与别的信息平台一样,本平台“使用校同网各种信息资源,导致资源平台的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其覆盖率、共享率和使用率。

第二,缺少规范管理。目前本课程资源信息平台往往重视资源的与贡献,而忽视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建设,导致资源的随意下载和破坏。

第三,缺少实时更新。本课程资源平台更新缓慢,新的教学资源往往难以快速更新和上传,导致学生难以通过在线的方式动态、及时地接收新鲜资源。

第四,“教学资源的质与量和教师的工作量没有衔接。教学资源开发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学校也投入了大量的物力,但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以课时计算,对教师在资源共享课中做出的贡献缺乏量化的指标参考,因此系统需要提供教师的资源数量与资源的使用率情况 。

最后,缺少与受众的实时交流与反馈。本教学资源平台更多是上传教师的课程资源,而与学生或者广大受众的沟通与交流不够,缺少来自学生的反馈与建议,不利于长远建立更好的信息共享平台。

三、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课程资源信息平台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根据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信息平台面临的上述问题,拟希望通过以下措施来解决问题:

首先,扩大依托平台,除了使用校园网以外,也可以使用各种在线教育渠道课程资源,争取扩大资源的覆盖率,使其让更多的人获得这些最新的资源,达到资源共享的效果。

其次,加强平台制度监管。一方面丰富资源的数量、突出特色,另一方面要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等配套制度。“加强对数字化资源库建设的管理,从而保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质量 。

第三,对教学资源进行持续更新。往往教学资源平台建好后,其更新总是比较缓慢,导致资源内容陈旧、缺少新意,难以满足广大求知者的需要。因此,本课程资源教学平台要持续更新其教学资源,有新的教学需求或者新的知识,要及时反映在信息平台上,以使教学资源有新鲜度和与时俱进性。并且要规定其资源每周的更新比例,根据比例来及时更换信息,保证信息平台的活力。

第四,量化衡量教学资源的质量,并与教师的工作量挂钩。传统教师的工作量只是以上课为计量,而往往忽视教师在教学资源上的贡献和心血,导致教师缺少动力,在教学资源的管理和质量上不够积极。因此要拿出教学资源建设的量化指标标准并折合为工作量,增强教师的热情与干劲。

第8篇:农村区域发展范文

关键词:非正规金融;农村经济增长;农村金融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6—0146—02

一、理论的提出及主要参考文献回顾

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增长,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对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最近几年的研究资料表明,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增长作用是靠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同时驱动的,特别是非正规金融行为,以其形式的多变灵活性成为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一股不可或缺的助力。

经济学家Kellee(2002)对多个发展中国家的非正规金融规模作了大致的估算,初步估计,中国的非正规金融规模的比重超过50%,资金约有3万亿元,这些资金有效地支持了经济增长。Schumpeter(1912)对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研究,之后许多学者纷纷投入到对这一命题的研究中。国内较早的有徐笑波(1994)利用金融相关率指标对农村金融状况进行描述;陈志武(2005)采用民间利率作为衡量非正规金融发展水平的负指标;姚耀军(2009)利用区域宏观经济数据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框架下对金融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对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具有显著的解释力。然而这些研究都只是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上具有代表性,并没有对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特别是农村地区的非正规金融问题。

本文选取许昌为例,对许昌地区农村经济增长与金融规模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之所以选取许昌作为研究样本主要因为:许昌作为中部地区的一个农业地级市,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特殊性,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是众多中部地区城市也必须面对和解决的。

二、非正规金融对许昌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度

1.指标选取

(1)金融发展指标

金融发展指标主要包括农村正规金融指标和非正规金融指标。对于农村正规金融指标,选取农业贷款来衡量,用ND表示。而对于农村非正规金融指标,考虑到其隐蔽性和非法性,并且没有公开的统计数据,因此选择非正规金融的估算值来衡量,用FG表示。

(2)经济增长指标

许昌市农村经济增长的指标选取河南统计年鉴中许昌市第一产业的生产总值来衡量,用GDP表示。

2.数据来源

4.结果分析

(2)FG的回归系数C(4)为3.206267,从对回归系数的估计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在1% 的显著水平下是显著的,所以说非正规金融对GDP的增长具有显著作用。对于自变量ND和CZ其系数在10%显著水平下进行检验,效果不显著。这种情况可能是经济发展的突变因素对数据的影响造成的,需要更多的数据支撑。

(3)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发展两方面指标的系数都是正值,说明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都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然而由于FG 的系数大于ND 的系数,我们可推断当前农村非正规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效果强于农村正规金融。

三、实证结论

本文主要对非正规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分析可知,非正规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弥补了农村正规金融供给的不足,从而增加了对农村实体经济的投资,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有助于农民树立良好现代信用观念,从而使得农村经济获得长远发展。当然也不能忽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从本质上来说,非正规金融的“趋利性”决定了其金融形态的不稳定性,因此很难从根本上达到改善农村的金融环境目的。对于相对脆弱的农村经济的发展来说,非正规金融不适合长期存在,非正规金融组织高利率行为可能会加剧农村地区的贫困化。因此, 我们应该正确对待非正规金融在农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在当前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要从法律上规范非正规金融的一切行为,还可以考虑从正规金融中抽调出部分资金借贷给非正规金融,更要完善对非正规金融的监管。与正规金融制度安排相比,非正规金融的一些独特的制度优势正好迎合了某些市场需求。当然正因如此,我们才更应该合理地利用非正规金融这一契机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毅夫,孙希芳.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5(07).

[2]刘民权,徐忠,俞建拖.信贷市场中的非正规金融[J].世界经济,2003(07).

[3]郭沛.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估算[J].中国农村观察,2004(02).

第9篇:农村区域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村;区域发展;现状;农业推广;对策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维护我国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需要有政策、技术和资金作为支撑,其中,技术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所在。基于此,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应该将农业技术推广放在核心位置,以先进技术为支撑,推动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1农村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

1.1基础设施陈旧

农村地理位置相对偏僻、道路条件较差,大型农业机具的应用存在一定难度;而且部分偏远农村居住环境差,农业生产中所需的种子、肥料、农药乃至农产品的运输都需要消耗较大的成本;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相当一部分农田水利设施都建成于20世纪60—70年代,在缺乏维护的情况下存在比较严重的老化问题,甚至于部分设施接近报废状态,无法为农业生产提供可靠支撑。

1.2农民文化程度不高

农村居民相比较城镇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的学历都在高中及高中以下,缺乏能够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从业人员,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同时,多数农业家庭的收入以大田作物的种植为主,在资金和技术欠缺的情况下,生活相对困难。另外,部分头脑精明的农民也许会选择种植经济作物或者发展养殖业的方式来提高收入。但是,想要实现上述构想,必须有足够的劳动力作为保障,而当前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选择外出务工来提高收入,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以老人为主,劳动力资源欠缺。

1.3农业推广制度不完善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农业技术的支持,但是从目前来看,农业技术推广的体制和相应的配套机制不够完善,农业服务机构的数量众多,不过在运行中存在结构分散、业务水平低以及推广效率不高的问题,不少机构同时承担着公共管理职能,专门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较少。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发达国家农业推广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平均为0.5%,但是在我国不足0.2%。经费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农业推广活动的顺利实施。

2加快农村区域发展和农业推广的有效对策

2.1完善基础设施

一方面,应该加快农村地区的道路建设,帮助解决偏远农村地区在农业生产中存在的物资采购、农机使用以及产品运输问题,同时也应该做好道路的维护工作,对老化道路及时进行修缮。另一方面,应该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保障,相关部门需要重视农田水利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对一些老化严重的水利设施进行修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新建功能更加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为农业生产提供辅助[1]。

2.2强化教育培训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包含了技术研究、教育以及推广等3个方面的内容,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产生影响。三者之间应形成良好的协作机制,才能促进转化效率。对此,农业推广机构应该加强与科研院所或者高等院校的合作,鼓励基层农机人员能够参与到相应的技术试验过程中,实现对于技术的深入学习。同时,有关部门应该加快田间农民学校建设,向农民传授先进的生产技能。针对当前农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科学技术是实现增产增收的关键。农业推广机构应该派遣专业的推广人员,到农民学校开办相应的知识讲座,以此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通过这种以点带面的形式,还可以对农业推广人员不足的问题进行解决,强化农业推广效果[2]。

2.3完善推广制度

一方面,应该进一步加大对于农业推广的政策扶持。政府部门可以鼓励民间资本创建相应的农业合作社,借助“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为存在资金困难的农业合作社提供相应的贴息或者低息贷款;也可以委派农业技术人员担任相应的技术顾问,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指导。针对农民知识水平偏低、对新事物接受较慢的情况,可以对率先引入新技术的农户提供补贴和鼓励,以此来提高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效率。另一方面,应该积极探索新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我国农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不少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中,依然沿用传统的农业技术,难以对先进的农业知识进行合理利用,这样显然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对此,有关部门应该积极探索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新模式和新方法[3]。在实际操作中,一是做好专业的细分,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工作人员分为2种类型,分别是专门从事涉农公共管理及社会服务的人员以及专门从事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的人员,这样能够促进工作效率以及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二是做好成果展示,对先进农业技术积极宣传,定期或者不定期举办农业科技产品展销活动,对先进农业技术和新的农产品进行推广,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三是强化农技推广组织建设,例如,可以从当地农技推广中心选择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农技督导员,从村一级组织中选择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水平的农技推广人员,做好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同时应该对农技推广员进行考核,对于表现优秀的人员予以奖励,提升其工作积极性[4]。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