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发展的表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商业插画 艺术性 商业性 互动关系
商业插画是一种功能性的绘画,使用的范畴被限定在相关书籍、出版物甚至更广泛的艺术设计各门类中,插画更多的是对书籍或期刊内容的形象阐释与表现与文字的配合编排,实现以图释文、以图称文的图文并茂、相得益彰的效果。按插画的承载媒介来分,可以分三类:印刷传播媒体,影视传播媒体和网络传播媒体。通过上述插画形式,可以看出视觉传达中的一部分就是商业插画,在视觉传达中拥有自己的空间,这个空间是商业、艺术、及社会赋予的。它不再是一种艺术形式,而是传播信息、服务社会的一种商业化的视觉传达分子。
一、插画艺术给商业注入文化内涵
插画可以体现一个时代的文化,同样可以运用在商业领域,注入文化内涵的同时得到商业利润。插画具有自己的发展史,曾经的艺术家比亚兹莱曾为《阿瑟王之死》及《莎乐美》等多部红极一时的作品画过插图,有很好的观众群,甚至其优美的插画设计影响了那各时代的设计风格,其插画作品中的服饰、服装带来了现实生活中的追捧与痴迷。可见插画艺术通过设计师的创作与设计在保留了独特的艺术语境的同时,又给商业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插画艺术的丰富表现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层分析。
1.商业插画的艺术表现形式
商业插画之所以迷人,是因为它在满足商业需求的同时充满了艺术魅力。
传统的商业插画以平面绘制的形式出现。例如过去家喻户晓的小人书,其中使用最多的是用传统中国画中的白描手法进行绘制,线条优雅,形体流畅,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视觉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当然还有一些手法,例如国画中的晕染与水墨效果,时而粗狂写意,时而活灵活现,整整影响着一个时代人的审美趣味,陪伴着众多孩子的成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领域的艺术形式开始影响插画的表现语言。例如,插画采用写实的效果,甚至采用摄影手段;例如曾经风靡一时的电视连环画《机器猫》就将电视剧中的影像截取下来作为插画的表现语言。还有一些具象的形式表现语言,例如,有些插画采用些是素描的手法,充满艺术表现力,同时又给人以现实意义的审美享受。
总之,插画为迎合商业市场的前景与需要,写实与抽象相互协调,相互结合,在视觉表现有所改变以摄影写实为重的表现方法。
2.插画艺术成功融入商业市场
商业插画应该算是插画艺术中最商业的一种。同时也是最大众、最实用的一种。插画艺术若想成功融入商业市场为商家所运用,为消费者所青睐,就必须在艺术表现力与商业销售寻求平衡,既要保持插画艺术的艺术本色又要满足商业的实用目的,是商品广告活动的辅助,参与商业的而又不是商业。
一般商业插画可分为广告商业插画、卡通吉祥物设计、出版物插图与影视游戏美术设计四类。从古至今都活跃在我们身边不乏它的身影,这让商业插画的形式在群众中得到普及以及大量使用,并且得到群众的认可,成功的融入了商业市场。商业插画已经从插画艺术中成长起来,并逐步形成的自己的风格及特点,即商业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二、商业模式中插画艺术的发展
插画艺术近两年在我国发展的十分迅速,尤其是在如今的商业大环境中,各方面的条件都在推动插画艺术的发展。商业插画也不是只以画面的形式出现了,而是往多元化发展。很多家居饰品的原型就是插画角色。如现在瓷杯子很多上面都印着插画人物,有的更甚之直接做成插画角色的外形来吸引消费者。具有装饰作用的餐具,可爱的存钱罐,笔筒,储物盒,男士的烟灰缸,台灯等等等等的设计都可以在插画中找到原型。插画已经涉及越来越多的方面,在商业模式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1.商业大环境成就了一些前沿工作室及插画师
目前我国的商大打环境还不足于开大型的插画公司,如果是工作室性质的话会更有利可图。1999年,王东晟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英雄门商业插画工作室”。后来,他们又开创了“中国插画师联盟”,一个插画从业者与爱好者的交流平台。现在我国开始加强了对版权的重视,商业插画的需求也会大幅度的提升。商业插画师应该会成为自由而富足的职业并逐步形成一种规范的行业。
2.商业插画的现状展望未来
和商业插画大国相比,本土插画的现状是:(1)文化和商业的转换太慢。(2)社会认知度不够。(3)后备人才储备不足。虽然我们现在还有不足之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行业的进步,我们的插画业会逐步发展的更加规范,更加专业,也会有很多专业的队伍来满足市场的需求。面对这些,我们首先要有成熟的插画市场,其次要有完善的运作机制,再次要有一套符合商业插画发展的商业规范。使插画有广泛使用的空间。
总之,良好的商业互动关系既可以谋取高额的经济利润,又可以成为更好的理解艺术的视域。艺术与商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商业插画中表现为相辅相承,的。商业插画有别与绘画艺术,但他们确产生着同样的结果。商业插画从绘画艺术分支而来,它有着绘画艺术的某些特征,却又比绘画艺术更有实用价值。商业插画是商业与艺术找寻到的结合点,当实质性的商业行为注入了艺术性的文化元素它就产生的高额的经济利润。商业使艺术有了经济价值,艺术令商业有了文化内涵。在人们追求精神享受的社会中,这种互动关系下的商业插画刺激了人们的审美视觉,更刺激了人们的消费行为。所以商业插画中,艺术与商业的互动关系就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
注释:① 匿名:《关于插画市场的一个行业准则!》,《13CG插画家》,2007-4-15 0:19:50
参考文献:
[1]匿名:《商业插画:一个未来的职业》,《新闻周刊》,2003年06月20日
[2]匿名:《商业插画――艺术与商业之子》,《美术报》,2008-01-12
一、混合技术应用影响下的商业插画风格新迹象
处于数字时代的商业插画随着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插画的应用范围得到了更为广阔的拓展。插画艺术具有开阔的取材范围、丰富的想象力和多样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的人们画这种艺术形式所吸引。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个性化的语言自由地表达情感、记录生活。
就目前我们常见的商业插画中所常见的风格有,时尚风格荒诞风格、唯美风格、写实风格、科幻风格、卡通风格、涂鸦风格、无厘头风格、几何装饰风格等。任何视觉艺术都具有自己独有的视觉特征和艺术风格。当商业插画艺术建立在数字视觉技术基础上时,必然会具有数字视觉技术所创造出来的不同于其它视觉艺术的“数字视觉特征”,即数字风格。它具体表现为:
第一,综合性。如同版画中的 “综合版”,油画中的“综合材料”等,数字时代的商业插画由于其工具材料的特殊性,它所具有多种技术混合的效果同时作用的功能是传统的视觉艺术所无法比拟的。例如Photoshop软件的“图层”功能,使得多种艺术效果的融合成为可能,可以创造出更加绚丽的艺术效果,这是其它艺术手段很难达到的。
第二,模拟性。利用数字技术能在屏幕上模拟出现实的视觉形象,而且它所具有的模拟能力不会受到很多现实规律的约束因此,通过数码技术模拟出来的“现实”不仅是实际中看不到的“现实”,更是对于“实际现实”的再创造和思维升华。
第三,秩序性。由于数码影像是通过电脑计算而生成的,因而它在本质上是有秩序的,例如由“路径”生成的光滑轮廓线、规则整齐的渐变,“羽化”产生的平稳过渡、规律感的材质贴图等,都具有一种秩序性;
商业插画利用完善的混合技术不仅可以制作出几乎所有传统风格的插画,而且还带来了更加适合现代“信息社会”、“数字时代”的全新而另类的“数字风格”,正是这种风格使得商业插画重新焕发新的朝气。混合技术的介入为商业插图艺术打开了一个新局面。
二、混合技术的应用对商业插画传播媒介的影响
数字时代的到来为商业插画的传播开辟了多方位的传播媒介。随着文化的载体从传统的纸媒介到现代电脑的普及,以及被称为"第四媒介"的网络的出现;传播方式从手抄到书籍到网络;表现形式从一维到二维到三维以及伴随网络出现的四维空间的变化。
三、混合技术的应用对商业插画表现手法的影响
商业插画在数字时代的进程中得到了空前广泛的应用,随之商业插画的概念得到了延展,继而商业插画在表现手法上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数字时代下的商业插画的表现手法有:
动漫――动漫有本意与引申意两种概念,本意是动画与漫画的合成。但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动漫往往指的是它的引申意,即动漫风格。它是一种现代词汇,对其判断的标准主要是它的风格与表现形式,造型卡通,风格夸张,技术手段多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方法,现在的动漫消费群体不仅包括儿童、青少年还包括成人,的媒介也十分广阔,伴随着国家动漫产业的提出,它也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传统的讽刺性漫画,传统的连环画,“小人书”等我们一般不把它看成动漫。
动画――基于人的视觉原理创建运动图像,在一定时间内连续快速观看一系列相关联的静止画面时,会感觉到连续动作,每个单幅画面被成为帧。它通常包括二维动画与三维动画两种,的媒介主要是电影、电视与网络。现在兴起的Flas,也属于一种常见的动画类型(附图四十九)。
四、混合技术的应用对商业插画特点的影响
混合技术应用影响下的商业插画与传统商业插画相比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集中表现在:
依存性――混合技术应用影响下的商业插画要给我们一种审美质感,必须依托于一定的艺术形象。数字时代背景下的商业插画的生成和表现都依附于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的发展程度基本决定了商业插画的艺术高度。
虚拟性――与传统艺术形式不同,数字时代背景下的商业插画是基于数字形式存在的,本质上是一个虚拟的数字世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通过网络感受更多的艺术世界。
交互性――所谓交互性,就是将设计者的个人表达与创意延伸到观众中,以加强观众的参与性。交互性有两种,一种是作者设定好的交互性,就像我们点击、打开网页一样,一切都在作者的事先控制之中;一种是更高级、更自由的交互性,它会因为观众的加入而影响作品的呈现过程、呈现方式乃至最终结果。
时尚性――数字技术在社会领域里都具有前瞻性,因而混合技术应用影响下的商业插画自然而然地具有了时尚性。
五、混合技术作用下商业插画呈现的审美特征
数字时代下商业插画的发展,需要传统文化精神理念的介入;而介入最有效的媒介剂就是提高作品的人文性,因为人文性是能够打动人们心灵深处唯一的东西,而心灵又是唯一能够拯救艺术形态的救世主。当前形势下的商业插画正处在一个复苏、觉醒的过程,要使商业插画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包括与自然的和谐),达到均衡发展的目的,起到安抚现代人们精神世界的作用,需要我们特别加强在人文性教育方面的投入。
艺术家要加强个人的艺术修养,拓宽知识面,注意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只有这样艺术家才能通过数字与数字的交融,创作出既有高超的技术,又充满了人文精神和富于想象力的插画作品。
六、混合技术的应用对商业插画设计者思维的影响
关键词:实体经济 虚拟经济 商业周期 诱因
商业周期理论概述
商业周期是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周期性经济扩张,及收缩交替的变化,这种扩张和变化会循环往复的出现,这也是被普遍认为没有办法消除的一个经济现象。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即使是到了21世纪中叶,经济学界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还包括针对商业周期现象的研究,因此本文的分析具有前瞻性和必要性。
早在资本主义国家成长与发展的时期,古典经济学时期,社会经济生活的核心问题就是秩序、激励以及增长的问题,虽然出现了很多次的经济危机和商业周期现象,但并未引起比较广泛的关注,仅有少数学者注意到了商业周期的存在,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亨利・桑顿和西斯蒙第。如果说亨利・桑顿发现了商业周期的虚拟经济因素,那么西斯蒙第则是看到了实体经济因素,虽然其提出的相关解决方案不具有现实性,但是也不能否认他所看到的诱因观点。
就个人观点而言,商业周期所表现出来的规律性主要是由于资本边际效率的变动导致。因为当资本边际效率发生变化的时候,经济体系中的其他短期重要因素也会发展变动,进而导致情况更加复杂严重。凯恩斯的商业周期理论就主张:“最好是在经济繁荣之后,‘恐慌’来临的时候说起”。因为当经济处于一个繁荣扩张的时期,投资也会随之增加,资本边际率与就业都会上升,整个经济都表现出一个兴盛的景象。反之,在经济压力之下资本边际率会有所下降,最后突然崩溃导致危机的发生。当危机发生后,投资与消费都会下降且利率上涨,生产则会相应的下降,那么经济又再一次步入低谷时期,而从低谷恢复又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这是因为资本边际率的恢复需要在稀缺性恢复时才能够出现,因此不会在短期实现。
如果说凯恩斯商业周期理论是在循环运动中提出的,那么新凯恩斯商业周期理论则主张市场的繁荣或是萧条都是由于自然利率和市场利率之间的差别多导致的。简单而言就是如果市场的利率比自然利率低,那么信用扩张就会随之出现,价格也会有所上涨,导致利润、投资等全都随之增加,对于信用的需求也将变大,再一次推动了价格上升、利润上涨,直接形成经济的繁荣阶段。相反,如果信用扩张与投资都崩溃了,那么就会让生产环节变长,进而导致生产结构失去平衡。另外,信用的扩张是有一定限度的,信用扩张一旦停止,那么投资资金将会不充足,导致生产的巨大收缩,产生经济萧条和金融危机。而新自由主义者米塞斯就曾直接的指出:经济的繁荣与萧条现象之所以会反复的出现,都是因为银行的行动导致的,若是银行不扩张信用,不把市场利率压的比自然利率低,那么这之间的平衡也不会被打破。
基于凯恩斯、新凯恩斯、新自由主义等商业周期理论,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曾经对商业周期这一理论,进行过比较深入且全面的研究,且对商业周期进行了简单的定义,即“主要通过商业公司运作的,由国家所表现出来的总量波动就是商业周期”。一般来说,商业周期的持续时间从1年到10年之间或是12年之间不等,这种周期性的变化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循环,而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国内生产总值的上升与下降的变化趋势,其实也就是围绕着一个长期增长的趋势而出现的经济活动扩张与收缩。所以,商业周期的诱导因素大多被归结为总需求变动决定论和总供给变动决定论,或者是归结为货币论和非货币论等。本文主要是基于实体经济诱因与虚拟诱因进行商业周期分析。
实体经济理论与商业周期诱因
(一)投资过度的商业周期诱因
实体经济的投资过度行为,是导致商业周期的诱因之一,最早提出过度投资的代表人物有斯比索夫、卡斯等,他们认为商业周期的一些主要特征就是资本品生产的变动,尤其是一些固定资本设备生产的变动,但是消费品生产并不会在商业周期中表现出这样的规律变动。在经济扩张的过程中,各种不同类型的商品生产会表现出不平衡,也就是其中某一类商品的生产若是不足,将表示着另外一类商品的生产出现了过剩。在经济发展较为繁荣的时候,资本品与耐用消费品生产如果是停滞或是下降,那么就会造成经济收缩,导致就业率的下降,最终形成经济萧条的局面。而在经济萧条时期,生产设备投入的成本、工资水平、原材料的价格以及利率都会下降,同时生产方式也会有所改进,以使新的投资得到鼓励,再加上新市场、新发明等外部因素的刺激,最终会让预期的利润率上涨,恢复投资,让经济再一次复苏,形成了因投资过度导致的商业周期。
(二)生产成本变动的商业周期诱因
W.C.米契尔在解释商业周期现象时,比较关注经济繁荣时期的生产成本提高,与萧条时期的生产成本下降这一特点,于是提出了生产成本周期变化会让商业周期波动这一诱因。他认为,经济扩张的过程中,当一个合约期结束之后,企业就要花费更多的利率、租金以及工资来继续维持,那么成本就会相应增加。一方面是原材料的价格持续上涨,并且这个上涨的速度会高于产品销售价格上涨的速度,而另一方面则是劳动力价格也在持续上涨,且这个速度也高于劳动效率的增长速度。当受到成本上涨压力所造成的作用后,生产的扩张就会在达到最高点后造成生产活动的停滞,导致经济进入一个低谷期,而在这个低谷期的原材料与劳动力的价格都会有所下降,同时效率则会上升,逐步再使得经济走入复苏,形成商业周期。
(三)房地产的商业周期诱因
简单地说,实体经济中的房地产市场,对于商业周期也存在较大的影响,因为从目前所发生的每一次房地产危机和经济整体的恶化都比较一致,而且房地产的下跌周期持续的时间较久,将会拖累到经济,且延缓经济复苏成长的时间。
虚拟经济理论与商业周期诱因
(一)纯货币现象的商业周期诱因
虚拟经济中的纯货币现象是由霍特里提出的,他认为“货币流动量”是经济活动发生繁荣和萧条交替变化的唯一原因。因为当货币的流动量有所增加时,商业活动会比较活跃,生产也能得到扩张,价格、生产、就业等都会有所上涨;而当货币的流动量下降时,社会整体的需求会有所下降,导致商业活动也将下降,存货增加。生产者就会依据需求来制定生产计划,降低生产,失业率也会增加,最终导致经济衰退。
霍特里认为,虚拟经济中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之间的交替,其实也就是商业周期繁荣和萧条的一个表现,萧条是因为通货紧缩导致支出不足而引起的,而繁荣则是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因此纯货币现象认为,非货币因素不是影响商业周期的一个根本原因,其根本根源应是货币流量的扩张和收缩,从某个角度看商业周期现象也就是货币现象。
(二)负债过度的商业周期诱因
经济萧条会反复的出现,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也就是“负债过度”和“通货紧缩”,这两个因素之间会互相作用并关联。通过紧缩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债务的负担压力,同时当债务过度时也会增加清偿债务的压力,进而影响货币流动量,信用变得紧张,需求和价格都会有所下降。这样使得企业的利润空间变得更小,债务负担更重。所以,企业只好用更低的价格来销售存货,进而对价格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利润下降,生产减少,就业减少,最终整个经济都开始衰退。相反,若是在经济扩张的过程中,伴随着新的发明、产品、要素、市场等一些因素的出现,会有更多的投资机会,信用也会随之上升,这样也很容易产生过度负债。因此,在“过度负债”和“通货紧缩”两者的不断交替中,商业周期也就必然会出现。
新经济形势下我国应对商业周期的策略
自二十世纪末以来,全球整体的经济格局再一次有了根本性的变化,而这一次的变化让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有了比较深入的发展。因此,在全球大环境背景之下,商业周期的特征和诱因就会表现的更加错综复杂。有部分学者认为商业周期是世界性的,相反的一些学者则持反对意见,认为商业周期是局部的。
其中,认为商业周期是世界性的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会把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紧密的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世界经济局面。而在贸易一体化、金融一体化以及生产一体化的大背景之下,若是世界上的部分国家或是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繁荣,那么其他国家的经济也应该可以通过关联效应而发展较好;相反,若是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或是地区经济处于一个衰退状态,那么本国的经济也不太可能独善其身。
通过对世界上的一些主要国家与国家地区内部的各商业周期相关性的研究发现,世界的商业周期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的商业周期,相关性均表现出了世界商业周期这一理论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是客观存在的。但同时也有另外一些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世界经济周期的存在并不是十分明显。
因此,笔者认为,商业周期的世界性这一理论是存在的,比如: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都可以证明这一理论是有客观现实的,并且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都会表现出商业周期世界性这一特点。而世界商业周期性也可以这样界定:即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外部背景下,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通过贸易、金融,以及投资等渠道,而导致彼此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较主要的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运行表现出了总体上是一致的扩张或者是收缩的特征,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了波动同步性或者说是协动性。
目前世界商业周期总体表现出了一个更加复杂的特点:首先是一些主要的国家或地区表现出了经济扩张或是收缩的同步性或是协动性,甚至是世界经济整体的波动性;其次是某一个国家出现了商业周期的波动,那么必然会影响其所在的地区,导致该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内部,向与其经济关系比较密切的国家或是地区传导,进而在比较大的世界范围内,形成部分国家或是地区的商业周期波动;最后是世界商业周期的诱导因素变得复杂,更多的表现出了“多米诺效应”或是“蝴蝶效应”,因此针对世界商业周期波动的预防与措施,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或是几个国家能够应对的局面。
总体来说,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的环境中,商业周期的特点、诱导因素已经不再和历史上的某一个时期相同了。我国对于商业周期理论还有待深一步研究,同时应该更一步关注商业周期的发展诱因,从我国的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入手,加大我国对实体经济中投资过度、生产成本提高,及房地产市场的干预,并加大政策力度,调控虚拟经济中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及负债过渡,使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中,保持适当调整,以降低我国发生商业周期的几率。并且持续关注与我国密切经济交往的国家,以防其他国家的商业周期影响我国的持续发展,推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扩大内需型市场,以降低商业周期的蝴蝶效应。
参考文献:
1.熊丹,涂竟.基于金融经济周期理论的金融危机成因研究[J].商业时代,2012(25)
2.张五常.商业周期与货币调控[J].中国流通经济,2013(9)
3.杨培雷.经济周期的实体经济诱因与虚拟经济诱因.[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3(5)
4.马家喜.我国市场经济周期性波动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2(8)
5.孙宁华,黄勇.商业周期中的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波动[J].国际贸易问题,2013(7)
关键词 商业表演 商业价值 艺术表现 北京国际车展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a)0000-00
1车展的商业演出方式
车展表演涵盖在表演的范畴之内,但是由于其与车辆展示与演出紧密结合,是一种通过带有商业目的即获取经济效应的表演方式。
介于车展的不同类型与级别,表演形式也各有不同。中国大型车展通常分ABC三类,A类车展就是通常所说的北上广的车展都是厂方直接参与,超千米平米的展出面积、展具相当奢华,总价值数百万。2012年,刚刚跻身于A类车展的北京国际车展中,不乏梅赛德斯奔驰、阿斯顿马丁、劳斯莱斯等一系列顶级汽车品牌,但是国内自主品牌仍占据着巨大份额。在现场展示中,国际顶级品牌大多仍由站模形式的“美女香车”进行展示,并且加入主持人的讲解与媒体人、专业观众的互动等,现场隆重,并具有实用性、专业性与科技感。不过,国内的自主品牌或者合资品牌的演出方式较为复杂。除站模、主持、乐队驻唱之外,还有走模(走秀)、情景表演等,气氛热烈,但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行业的专业性。
总体来说,北京车展的演出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模特展演:“名模名车”、“美女香车”,汽车模特的概念与行业从西方引入中国,因女性姣好的容颜、修长的身体比例,在汽车、观众间进行职业化的展示,成为了汽车模特的专有表演形式。汽车模特因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车展演出中独特靓丽的风景线,而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汽车行业的发展。同时,话题性最多的也是这种表演方式。
2)乐队演出:聘请乐队助兴的展演方式在汽车展会中也很常见。一般情况下,高档豪华轿车因其典雅性,往往以古典乐形式的方式进行展出;而跑车、越野车等车型常常以节奏感强的摇滚、舞蹈等进行展演。
3)杂技曲艺:在车展演出中,杂技所占比例极小,但因其表演形式夸张、独特,吸引人眼球,仍有展商采用。
2车展中商业演出的价值体现
商业表演是商业合作的表现形式,主要表现方式有唱歌、跳舞、魔术、杂技、戏曲等等,商业演出一般是用来帮助商家开业和做活动的时候增加知名度,提高商家的附加值。商业表演也称为营利性表演,它隶属于供需关系方面的合作,是以经济收入为主要目的的演出。商业演出不但能够产生经济效应,还能够再额外的带来知名度、话题性等非物质化的影响力,因此商业演出的附加值也是十分大的。
谈及车展演出所呈现的价值,主要有三种类型:
(1)商演的经济价值
作为大众文化表现特征之一的商业演出,与商业挂钩,与经济并行,它已经成为一种图特的文化表现形式,既制造了商机、刺激了消费,又能够引领一定的风潮,成为国民文化与生活的一部分。
单从参展商数量与质量、观众火爆程度与媒体关注度上来看,与车展并行的车站演出一定也存在在着大量的关注份额。尽管没有相关权威数据表明车展与商演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但是从以上数据中仍可管中窥豹,商业演出必定能为参展商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
(2)商演中的艺术价值体现
出于节约成本等综合考虑,商演的持续时间并不长,但仍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体现艺术价值。表演者的专业水平、个人素养、形象塑造甚至与整场环境的默契程度都成为考验表演者实力的砝码。表演者有时是作为个体出现,有时是群体性发挥,有时还要考虑到现场互动等,除因情况不同而有不同的准备。整场表演下来,是否呈现了专业上的美态与美感,是否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官享受,是否考虑到受众的感受与其进行互动,是否在表演中恪守职业素养并将其发挥的淋漓极致……尽管商业演出重点是为了宣传品牌,拉动经济效应,但如果能在次基础上拔高艺术价值,会更加锦上添花,带来更积极的效用。
(3)商业演出之余的潜在价值
商业演出尽管是一种短期行为,但是其事后的潜在价值也是十分可观的。从参加商演的甲乙双方而言,一场成功的演出都可以为两方带来后期收益。
怎样定义一场商演是成功的?概括来说,可分为物质收益与舆论收益两方面。
仍以车展为例,我们可以在其中看到商业展出背后的巨大物质收益。车展之后引发车市的火爆是一个必然规律,因为车展代表了一定时间内车市的发展趋势。同样,一个行业内的展会、一个专业性强的展演必然有行业风向标的作用。综合商业展示与展出的综合因素,商家的巨额投资一定要在经济效益上得到加倍回报,这样才能定义一场展演是成功的。
除了眼见为实、以数据说话的物质收获之外,无形的后期收益也是商家想要攫取的。这其中主要以舆论关注度为代表。随着北京国际车展的日渐崛起,许多的舆论报道甚至先于车展开始先发夺人,吸引大众关注。在百度中输入“北京国际车展”,相关结果有2,480,000条,并且几乎国内各大门户网站都设立了北京车展的专门网页,各种报道不计其数。舆论关注的目的是什么?一方面是吸引网友、大众进行点击,通过传播专业信息与娱乐信息的报道,吸引受众并刺激潜在消费者,也就是所谓的“眼球经济”。在百度中输入“汽车模特”,信息量为5,410,000条,网页上呈现各种雅俗共赏的模特图片,其图文报道都十分夺人眼球,有一些甚至以难登大雅之堂的报道来吸引点击率和关注度;另一方面通过商业展演与汽车相结合的捆绑式销售,既促进汽车行业发展,又能为演出者本人带来名誉效应,一举两得。无论哪一种收益,从商业利益来说,都是起到利大于弊的作用,各方自然乐此不疲。
3未来商业演出如何体现更优异价值
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与中国工业的崛起,汽车行业的展演必定还会持续发展,并在一定时期形成具有中国行业特色的表演方式。尽管车展的竞争激烈,但是每一个展商仍在抢占市场份额,发展和推动自己的车展经济,展示只属于品牌自己的表演特色。
从正面影响力上来说,车展表演的展示无时不刻不在体现着展商与品牌的特色,借助表演,大众可以很快被吸引,成功的表演还能将品牌文化底蕴进行展示,从一个快捷并且高效的方面为品牌打造正面形象,更勿需说成功商演背后的经济效益了。
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商业演出,特别是部分车展商演有着与主流价值观相违背的症状――这表现在商家与表演者因为好大喜功而对无节制的对职业操守与现代文明的破坏,但是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与文明程度的提高,中国商业演出市场必定能够呈现多元文化、健康向上的一面,并为商家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
【参考文献】
1、《北京车展引爆会展经济》,向生寅,《经营者》,2002年08期;
【关键词】 商业生态系统;特征;进化
“三鹿”事件更使得“三聚氰胺”成为许多中国家庭的噩梦,也使得中国乳业遭遇一次 “汶川”产业大地震。此时,“可持续发展”再次成为众人口中的关键词,引发大家对“生态产业”的渴望。如何“重建家园”,如何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商业”成为我们关注和讨论的焦点,这也恰恰为企业的前进点亮了一盏明灯――商业生态系统战略。
一、商业生态系统的含义
所谓“商业生态系统”,从广义上讲就是由组织和个人所组成的经济联合体与其所处生态环境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整体。经济联合体包括核心企业、消费者、市场中介、供应商、风险承担者和有力的成员,在一定程度上还包括竞争者。这些成分之间构成了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价值链,不同的链之间相互交织形成了价值网。物质、能量和信息等通过价值网在联合体成员间流动和循环。企业所处的生态环境指企业生存与发展所处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它包括:自然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科技环境等。狭义的商业生态系统指由组织和个人所组成的经济联合体,即不包括其所处的生态环境。相对于商业网络、价值网络等类似的概念,商业生态系统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加突出了企业与企业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加体现了20世纪末以来经济社会的动态性和系统性特征,为研究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发展战略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支持。
二、商业生态系统的特性
商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作为一个系统,商业生态系统具有系统的全部的“共性”,又有其复杂、独特的“个性”,必须多加重视。本文主要研究了商业生态系统的特性:
1.网络特性
首先,商业生态系统创造了一个相互依赖的网络关系,把企业联系起来,并使其相互影响,这种网络关系打破了行业界限,边界模糊。具体表现在:(1)每个商业生态系统由内部多个小商业生态系统组成,同时它本身又是另一个大的商业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固其边界是根据实际需要而定;(2)某个企业可同时在多个商业生态系统生存,比如它是A商业生态系统的核心企业,同时在B商业生态系统中扮演竞争对手的角色,还有可能是C商业生态系统中的直接顾客。该企业可以同时依托不同的生态系统生存、成长。
其次,从宏观上来看,商业生态系统网络具有整体性。一是商业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这种有机性是通过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流通、相互作用而实现;二是它具有只有商业生态系统本身才拥有的整体结构和整体性质,这种整体性质是组成它的成员本身所不具有,具有不可还原性;三是商业生态系统具有整体功能,如商业生态系统可以作为一个整体与环境进行输入――输出关系地交换,也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商业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总之,商业生态系作为一个整体表现出这个系统的“个性”,并在其所在的更大的系统中所发挥特殊作用力,表现系统自身的存在价值。
再次,商业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核心商业系统包含了四个层次的子系统,一个相对完整的商业生态系统又由三个层次组成,作为一个整体的商业生态系统又被更高层次的系统所涵括。
2.进化特性。商业生态系统具有进化性,即商业生态系统在系统内外部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发展,系统逐渐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特性。由于当代社会环境瞬息万变,对于商业生态系统来说,根据环境的变化相应地调整自己的结构、决策和操作过程、甚至产品和服务是极其必要,这直接关系着该系统的生死存亡,商业生态系统要随环境变化而不断进化。企业必须为自己培养以发展为导向的战略协作。很多专家学者都认为,商业生态系统的本质就是协同进化。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成员企业彼此协作,为着共同的目标,联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共同进化。每个成员企业在自我发展的同时,又要时刻关注系统中其它成员,并与之配合。这种配合既保证了新商业生态系统的建立和优化,又确保了“共赢”的实现。
3.适应性。商业生态系统的进化特性,主要来自于其强大的适应性,它能够根据环境自我调整和自我优化。自然进化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可以根据来自环境的反馈随时进行调节。商业生态系统也一样,它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主动地适应环境,推进与环境的良性、协调发展。竞合共存是商业生态系统自我调整的驱动力,也是商业生态竞争优势的突出表现。充分自治的协同分工使得成员企业之间那种“你死我活”的竞争变为“共赢”的竞争合作,这种特有的竞合关系一方面使商业生态系统为目标顾客创造更多价值,以及在商品竞争、价格竞争等方面迸发出极大的长期稳固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也使得成员企业对这种竞争优势和整个商业生态系统产生依赖,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压力下,更加激发了成员企业之间的相互适应,故而,这种作用从系统整体上表现出明显的相互“适应性”。
4.人为管理。有别与自然生态系统,商业生态系统作为一个人工生态系统,由于其组成部分及环境都有极强的人为色彩,故而呈现独特的“人为管理”。人的能动性在商业生态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商业生态系统之中,管理层的理性产生局部最优与全局最优的矛盾;另一方面由于人类的情感、偏好、意志等非理性的存在使得商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大大增加。这种人的能动性表现为商业生态系统主体的智能化。由于商业生态系统的成员是企业、组织、科研院校等相关经济利益体,他们创建的学习型组织具有规划未来的能力,通过学习、创新等手段可以保持生命力。正是这种智能化使得企业可以“主动进化”,表现出强有力的“适应性”,并实现价值创造。
5.角色定位。作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商业生态系统虽然复杂,但也有序可循。企业生态位分离是就是商业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基础,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当两个生物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其他环境变量时,就会出现生态位重叠现象,由此引起竞争。企业生态位是指一个企业与其他企业相关联的特定市场位置、地理位置和功能地位。商业生态系统中的企业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一样,各占有一定的生态位。面对相对稀缺的资源,生态位极易发生重叠,导致竞争出现。为了减少正面冲突,获得宝贵的资源,企业也必须发展与其他企业差异化大的生存能力和技巧,找到最能发挥自己作用的位置,实现企业生态位的分离。有一点是要强调的是,企业生态位不是静态的概念,只有该企业在此生态位上拥有其竞争对手所不能仿制、替代或超越的资源比较优势时,企业才有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生态位的分离不仅减少了竞争,更重要的是为企业间功能耦合形成超循环提供了条件。企业在必要时应当调整自己相对于其它成员的角色和关系。
作为经济载体的企业,实现企业自身长存与发展是企业管理者的重要职责,更是为社会和国家作出贡献的中流砥柱。在做好内部管理的同时,审时度势、自我定位也是管理者实现企业目标的重要手段。所处的商业生态系统就是企业发展的根基,了解并把握商业生态系统的特性,对于企业把握时代脉搏、抢占市场先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关于商业生态系统特性的研究希望能为企业的发展添加一点助力。
参考文献
[1]武亚军.90年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研究趋势.南开管理评论.1999(2):2~10
[2]张延林.论商业生态系统竞争战略[D].广东工业大学.2003(5)
[3]范保群,.战略管理新趋势: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竞争战略[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3)
[4]张文红.商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研究[J].管理百科.2007(5):39~41
一、城市商业银行的定义和现状
城市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城市金融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前身是20世纪80年代设立的城市信用社,当时的业务定位是: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为地方经济搭桥铺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自身实力的壮大,城市商业银行原来仅仅服务于地方城市金融的功能定位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据中国产业调研网的《中国城市商业银行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5年版)》显示,近年来,我国城商行数量持续增加,至2014年城商行总数为146家。总资产为18.28万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例为10.61%;总负债为17.11万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比例为10.59%。
二、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指标设定
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分析方法集中在竞争力指标的构建上,通过对于商业银行现实竞争力指标和潜在竞争力指标的设定,建立模型,收集相关数据,采用因子分析等数理分析的方法,最后整合得出竞争力的排名。这种方法既克服了单纯指标数字对比分析的片面性,也摒弃了类似“员工素质”、“企业家才能”等不易于测量指标的主观性。
据此,笔者参考了曹永栋、陆跃祥的《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指标体系及其对策设计》一文的指标体系和分析方法,选取的样本中包含“建行、中行和交行”三大国有商业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深发展、民生银行和华夏银行”五个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盛京银行、北京银行、上海银行”等十个规模比较大的城市商业银行,构建了表现样本银行“资产流动性,资本盈利性和资产本身的安全性能”的现实竞争力和表述“银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潜在竞争力指标,合计两大类八个一级指标和十八个二级指标,指标中多为定量的指标也存在诸如“品牌影响力”等定型指标。(具体指标见表一和表二)。
三、分析方法和实证结果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比分析各类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因子分析的中心思想就是要从有关变量交互的数据中,找出其中深藏着的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若干基本因子,从而能够得到对于各类事物更为深刻的认识。对于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这一问题的分析,刚开始对该问题的内在体系还不了解时,影响竞争力的因素很多,比如流动性比率,存贷比,资本回报率,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度,品牌形象力,创新能力,独立董事比例等。此时就可利用因子分析把这些观测变量归并为少数几个公因子,并且可以使得各个因子之间不相关。从而从众多的不具概括性的观察指标中归纳为具有代表性的能够客观反映其状况的综合性因子,这就极大的简化了我们对于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大小的分析。此外,在因子分析过程中,不需要自己计算各因子所代表的维度,也不需要纸笔通过正交或者斜交选择,仅仅依靠计算机软件即可方便快捷的运用因子分析法的完成整个的评价过程。故本文借助于SPSS统计软件包,利用因子分析法,从上述各商业银行18个指标出发,分别概括出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各公共因子,最后计算出了18家商业银行在这些因子上的得分及综合得分,由此得出这18家商业银行的潜在竞争力和现实竞争力排名。
就实证分析的结构来看,商业银行现实竞争力方面,根据主成分的贡献率的权重可以得出其竞争力为F=0.28865F1+0.24976F2+0.17515F3+0.11548F4。流动性方面可以通过流动性因子F1反映出来,就排名来看,各个银行得分的差距并不是很大,城市商业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并不存在明显和落后。资产充足度因子F2和资产质量因子F4共同反映了银行的资金安全性。在此城市商业银行表现的更好一些,大多数大型商行和股份制商行处于中游地位,招商银行和交通银行更是处于排名的末尾。就资本充足率而言各银行均达到了所规定的8%的目标。但从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到,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中由所有者投入的更多,这使得城商行拥有更强的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这与地方政府的扶持与支持是分不开的,为了让城商行拥有更大的抵御风险的能力,许多地方政府帮助城市行处理其不良资产,化解风险并且进行了资产的置换。还有些城商行诸如北京银行和南京银行依靠自身的能力提高了资产质量,并且择机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了重组,最终实现了上市的目标。盈利性因子F3是现实竞争力中最为重要的因子。从输出结果中可以看到:宁波银行处于排名第一的位置,除了北京银行和江苏银行表现差一些以外,其他城市商业银行都有很好的表现。城市商业银行的原则就是服务于地方经济,服务于中小企业。就整个商业银行现实竞争力的比较来看,除个别大型商业银行外,城市商业银行表现出了个更强的现实竞争力,这说明城商行在其现实竞争力上存在着明显的优势。
商业银行潜在竞争力方面,根据3个综合因子方差的贡献率,得出F=0.45829F1+0.19721F2+0.16791F3。反映商业银行竞争力创新和品牌影响力的F1因子中,除了华夏银行外,其他的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依次处于F1排名的一至七位。城市商业银行位于最后。城市商业银行无论从产品,服务、技术、流程等各方面均存在着创新不足。反映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F2因子中,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深发展和华夏银行分别处于第二到五位,虽然处于第一位的是城市商业银行中的平安银行,但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仍排名靠后。在分析F2时,比较重要的指标是股权集中度和独立董事的比例。城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受到地方政府的干预,表现的非常不合理。具体说来,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过于集中,地方政府持股过高,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地方政府过度的干预城市商业银行的运作,使得银行的公司治理有被架空和淡化的危险。另一方面,对于独立董事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手段,这造成了那些积极履行职责的独立董事与不尽职的独立董事在薪资报酬上差距不大,从而打击了独立董事的积极性,使其沦为“花瓶董事”。反映业务状况的F3因子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是江苏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略差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当前城市商业银行还是以传统的存贷业务为主,过分的依赖于通过存贷差创造的利润,从各个银行的贷款占资产总比可知,这说明城市商业银行需要调整其业务结构,使得其他业务特别是中间业务能够使城市行的资产获得更大的利润,更具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就整个商业银行潜在竞争力的比较来看,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占据了综合排名的前六位,处于排名最后六位的均为城市商业银行。这说明城商行在其潜在竞争力上存在着明显的劣势。
四、提升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摘要:本文以我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面临的问题作为出发点,具体分析了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的优劣之处,探讨了国外大型银行的成果做法,提出了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路径选择,为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指出了其发展过程中和可能出现的误区。
关键词:股份制商业银行 可持续发展 发展模式 发展战略
关键词:股份制商业银行 可持续发展 发展模式 发展战略
1 股份制银行面临的问题
1 股份制银行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兴起于80年代末,成长于90年代,发展于2000年以后。在这短短的时间内,股份制商业银行已有长足的发展,其在金融业领域所作出的卓有成效的探索,对中国的金融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近几年在发展中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问题:
我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兴起于80年代末,成长于90年代,发展于2000年以后。在这短短的时间内,股份制商业银行已有长足的发展,其在金融业领域所作出的卓有成效的探索,对中国的金融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近几年在发展中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问题:
1.1 同行之间竞争加剧。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其灵活的机制使其在发展之初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近年来,由于众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设立,国有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以及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规范化和规模化,使其在发展中遇到了同业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
1.1 同行之间竞争加剧。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其灵活的机制使其在发展之初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近年来,由于众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设立,国有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以及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规范化和规模化,使其在发展中遇到了同业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
1.2 准确定位、科学管理、优质人才使其发展遇到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缺少特色,差异化的战略定位不够准确;②管理和运行机制更多的复制了国有大型银行的模式,缺少创新;③金融产品和服务缺少创新点;④人才储备和利用不足制约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其机制灵活的优越性在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改制的今天已失去了竞争的空间。
1.2 准确定位、科学管理、优质人才使其发展遇到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缺少特色,差异化的战略定位不够准确;②管理和运行机制更多的复制了国有大型银行的模式,缺少创新;③金融产品和服务缺少创新点;④人才储备和利用不足制约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其机制灵活的优越性在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改制的今天已失去了竞争的空间。
1.3 金融环境变化,根本上冲击盈利模式和能力。近年来,我国经济金融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利率市场化继续加快,微观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化融资模式,金融改革继续向纵深推进,投融资模式发生根本改变,居民理财观念也迅速提升。这些体变化使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方式和盈利模式面临挑战,并对其盈利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1.3 金融环境变化,根本上冲击盈利模式和能力。近年来,我国经济金融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利率市场化继续加快,微观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化融资模式,金融改革继续向纵深推进,投融资模式发生根本改变,居民理财观念也迅速提升。这些体变化使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方式和盈利模式面临挑战,并对其盈利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2 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的劣势分析
2 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的劣势分析
股份制银行因其灵活和创新而快速发展,但是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由于缺乏先天经验,其不断借鉴了大而全的全功能国有银行模式。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力度减小,则服务客户的能力和水平就会下降,尤其是随着国有银行的上市,部分国有大行已经在机制灵活、产品创新等方面已然走在了股份制银行之前。尤其是近两年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成为服务和产品创新的领军。在股份制银行快速发展之初,曾利用优厚的待遇,挖掘大型国有银行优秀人才,但是随着国有银行盈利能力的增加,员工的收入在逐渐获得了提高,加之,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国有单位在中国公民心目中的地位及社会认同感,使得跳槽至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员工越来越少了,因此,也就使股份制商业银行面临了人员储备不足、专业人士缺乏的发展瓶颈。其和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劣势显而易见主要表现在一下两个方面:内部条件方面表现在:产品更新能力不足;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发展质量较低;营业网点分布不足等。外部条件方面表现在:市场竞争激烈;国家监督力度的加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III的约束。
股份制银行因其灵活和创新而快速发展,但是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由于缺乏先天经验,其不断借鉴了大而全的全功能国有银行模式。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力度减小,则服务客户的能力和水平就会下降,尤其是随着国有银行的上市,部分国有大行已经在机制灵活、产品创新等方面已然走在了股份制银行之前。尤其是近两年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成为服务和产品创新的领军。在股份制银行快速发展之初,曾利用优厚的待遇,挖掘大型国有银行优秀人才,但是随着国有银行盈利能力的增加,员工的收入在逐渐获得了提高,加之,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国有单位在中国公民心目中的地位及社会认同感,使得跳槽至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员工越来越少了,因此,也就使股份制商业银行面临了人员储备不足、专业人士缺乏的发展瓶颈。其和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劣势显而易见主要表现在一下两个方面:内部条件方面表现在:产品更新能力不足;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发展质量较低;营业网点分布不足等。外部条件方面表现在:市场竞争激烈;国家监督力度的加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III的约束。
3 国外银行的成功做法
3 国外银行的成功做法
3.1 花旗银行是全球商业银行中影响力较大的商业银行,其之所以能够运筹帷幄,原因当然很多,笔者认为,归根结底还是其运用其所建造的庞大营销网络以及凭借其多样化的产品,遵循市场发展的规律,以及利用市场的优势,参与全球竞争,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增强了其实战的经验,同时,对其他银行的进入设置了障碍,增加了其进入市场的难度。
3.1 花旗银行是全球商业银行中影响力较大的商业银行,其之所以能够运筹帷幄,原因当然很多,笔者认为,归根结底还是其运用其所建造的庞大营销网络以及凭借其多样化的产品,遵循市场发展的规律,以及利用市场的优势,参与全球竞争,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增强了其实战的经验,同时,对其他银行的进入设置了障碍,增加了其进入市场的难度。
3.2 东方汇理银行凭借其为一些大型项目提供融资服务,如英吉利海峡跨海隧道工程、欧洲迪斯尼乐园、Tares Cairn隧道(香港),使其扩展了业务范围,增强了融资能力和开拓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使其成为了世界五大船舶融资银行之一。
3.2 东方汇理银行凭借其为一些大型项目提供融资服务,如英吉利海峡跨海隧道工程、欧洲迪斯尼乐园、Tares Cairn隧道(香港),使其扩展了业务范围,增强了融资能力和开拓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使其成为了世界五大船舶融资银行之一。
4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选择
4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选择
4.1 开拓创新。尽力开拓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新型业务,笔者认为新业务大致包括金融市场交易业务、债券承销、并购融资、银团贷款、贸易融资、资产管理和理财业务等非传统银行业务。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当尽量的在创新中确立新业务的发展思路,使其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逐渐提高。这一选择是适应利率市场化趋势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监管机构资本约束的需要,同时也是赶超国际先进银行而加强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
4.1 开拓创新。尽力开拓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新型业务,笔者认为新业务大致包括金融市场交易业务、债券承销、并购融资、银团贷款、贸易融资、资产管理和理财业务等非传统银行业务。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当尽量的在创新中确立新业务的发展思路,使其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逐渐提高。这一选择是适应利率市场化趋势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监管机构资本约束的需要,同时也是赶超国际先进银行而加强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
4.2 提高电子银行业务。电子银行业务是银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服务的快捷性和延展性是其他手段无法比拟的。因此,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当加大力度提高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和创新,要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提供研究开发的经费,提高认识,用发展的眼光来解决影响以后银行业发展成效的这一快捷方式,可以说,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好坏直接决定了银行业以后在竞争中成败。
4.2 提高电子银行业务。电子银行业务是银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服务的快捷性和延展性是其他手段无法比拟的。因此,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当加大力度提高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和创新,要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提供研究开发的经费,提高认识,用发展的眼光来解决影响以后银行业发展成效的这一快捷方式,可以说,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好坏直接决定了银行业以后在竞争中成败。
4.3 大力开展零售银行业务,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当前,零售银行业务已经成为跨国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调查表明,国家越是发达,零售银行业务的收入所占的比重越是大,大致在50%以上。譬如,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成功的商业银行的收益中零售业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都占到了50%以上,而我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不管是从负债结构、资产结构、中间业务结构、风险管理的角度还是从品牌建设需要来看,加强开展零售银行业务,都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内在客观需求。也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强劲的推动力。
4.3 大力开展零售银行业务,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当前,零售银行业务已经成为跨国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调查表明,国家越是发达,零售银行业务的收入所占的比重越是大,大致在50%以上。譬如,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成功的商业银行的收益中零售业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都占到了50%以上,而我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不管是从负债结构、资产结构、中间业务结构、风险管理的角度还是从品牌建设需要来看,加强开展零售银行业务,都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内在客观需求。也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强劲的推动力。
5 结束语
5 结束语
综上,我国的商业银行目前还处于发展期,同时也是挣脱发展瓶颈的关键时期,其如若想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分得一杯羹,那么,务必摒弃传统观念,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扩充业务范围尤其是要提高金融零售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以及人才的储备,不仅如此,还要吸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中成功的做法,总结国有商业银行发展中曾经失败的教训,走出制约其发展的发展误区,勇于探索,科学发展,不断增强其盈利能力,不久的将来,其必将成为为中国经济发展,尤其是金融业的发展提供经验积累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综上,我国的商业银行目前还处于发展期,同时也是挣脱发展瓶颈的关键时期,其如若想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分得一杯羹,那么,务必摒弃传统观念,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扩充业务范围尤其是要提高金融零售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以及人才的储备,不仅如此,还要吸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中成功的做法,总结国有商业银行发展中曾经失败的教训,走出制约其发展的发展误区,勇于探索,科学发展,不断增强其盈利能力,不久的将来,其必将成为为中国经济发展,尤其是金融业的发展提供经验积累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总之,我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发展的时间较短,仍然会并且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一直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制约其发展的问题,当然,有问题也未必是坏事情,笔者建议,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要以谦虚好学的态度向外国的跨国大银行学习其发展和管理经验,要向我国国内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学习其成果转型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教训,总结其成功的法宝,在管理和服务上要上台阶、上质量,不断的开发零售银行业务,扩张其网点数量,进而提高其经营效益,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必将有成为跨国银行领域的佼佼者出现。
总之,我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发展的时间较短,仍然会并且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一直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制约其发展的问题,当然,有问题也未必是坏事情,笔者建议,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要以谦虚好学的态度向外国的跨国大银行学习其发展和管理经验,要向我国国内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学习其成果转型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教训,总结其成功的法宝,在管理和服务上要上台阶、上质量,不断的开发零售银行业务,扩张其网点数量,进而提高其经营效益,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必将有成为跨国银行领域的佼佼者出现。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张淑芳.商业银行经营管理.[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1]张淑芳.商业银行经营管理.[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李培煊.管理学[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2]李培煊.管理学[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3]高明华.再论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10期.
【关键词】国际技术转让 限制性商业行为
一、限制性商业行为的含义与特征
1.限制性商业行为的含义
限制性商业行为(Restrictive Business Practice)也称“限制性商业惯例”、“限制性商业做法”等。到目前为止,对限制性商业行为的规范最具影响力的是198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多边协议的控制限制性商业惯例的公平原则和规则》(“以下简称《原则与规则》”)。根据《原则和规则》的规定,限制性商业惯例是指企业的下述行动或行为:通过滥用或谋取和滥用市场力量的支配地位,限制进入市场或以其他方式,不适当的限制竞争,对国际贸易,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及其经济发展造成或可能造成不利影响;或通过企业之间的正式或非正式、书面或非书面的协议或安排造成同样的影响。市场力量的支配地位是指一个企业本身或与其他几个企业一起,有能力控制某一货物或服务、或几类货物或服务的有关市场。
2.限制性商业行为的特征
(1)国际技术转让中的限制性商业行为具有隐蔽性。与其它贸易的限制性商业行为相比,国际技术转让中的限制性商业行为更加复杂和难以识别。这主要是国际技术转让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智力成果,是一种无形商品而决定的。
(2)国际技术转让中的限制性商业行为缺乏规范性。国际技术转让中的某些限制性做法在许多国家的国内法律上并未明文禁止。因而这些依法受到保护的做法,或多或少的会在许可合同中表现为一定的带有垄断性或限制型的条款,这是基于正当权利的合法限制。因而,限制性商业行为必须是法律明文禁止的。
(3)国际技术转让中的限制性商业行为的手段主要表现为技术转让方对技术受让方进行各种限制,如通过直接影响市场,削弱竞争或通过诸多要价过高,强加参与管理等方法来限制技术受让方。
二、限制性商业行为在国际技术转让中的表现
联合国技术转让行动守则会议将国际技术转让中的限制性商业行为定为14项:(1)单方面的回授条款;(2)对效力异议条款;(3)独家经营条款;(4)对研究的限制条款;(5)对受方使用人员的限制条款;(6)限定价格条款;(7)对技术更改的限制;(8)包销协定和独家协定;(9)搭卖条款;(10)出口限制;(11)供方垄断性安排;(12)对宣传的限制;(13)工业产权期满后的付款和其他义务;(14)在技术转让合同期满后的限制。
三、各国对限制性商业行为的界定标准
国际技术转让中的限制性商业行为损害了正常的技术贸易活动,各国在对用法律规制限制性行为的态度上是一致的。但是在实践操作中,由于各国的技术水平不同、调整限制性商业行为的目的不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认定的原则、标准上、具体操作程序上仍然存在很多分歧,即使是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对限制性行为的理解和管制等问题也不尽相同,这也给国际技术贸易交往带来了一些法律障碍。
发达国家的立法目的是保护竞争,消除垄断和不公平的贸易做法,而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法则着眼于限制性商业行为对本国经济和科技发展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二者在立法目的上的不同决定了它们在限制性商业行为的认定标准上存在着巨大差异。发达国家作为国际技术贸易中的优势方在界定许可合同中的某些条款是否属于限制性商业条款时,使用所谓“竞争”标准,即视其是否影响或阻碍市场交易过程中自由竞争秩序,出发点是商业行为是否有碍于自由竞争。竞争标准既是发达国家使用反垄断法的一个评定标准,也“是限制性商业行为司法审查的核心价值取向”。而作为技术受让方的发展中国家对界定限制性商业行为的态度主要是出自对本国公共秩序的保护。它们普遍采用“发展”原则作为标准,即视其是否有可能造成被许可方对许可方的依附,使得许可方控制被许可方的生产、技术及销售活动,进而影响被许可国经济的独立和发展。也就是说,在发展中国家,对限制性商业行为的界定不仅仅限于某一行为是否有碍于自由竞争,更着眼于某一特定行为是否阻碍了发展中国家发展国民经济和技术的目标。也许国际技术贸易中的某一行为并不有碍于竞争,但它如果妨碍发展中国家发展本国经济和目标,或产生不良后果,仍被视为限制性商业行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待限制性商业行为人在认定标准上的差异,体现了技术输出国与技术输入国在国际技术贸易中地位的差异,也体现了国家利益给各国立法带来的重要影响。
四、限制性商业行为对国际技术贸易的影响
限制性商业行为对经济、科技较为落后的被许可方的经济发展危害是极大的。
1.破坏公平竞争,阻碍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
技术许可方为了巩固自己在市场中的技术优势地位,在许可协议中强迫被许可方接受限制性商业条款。限制性商业行为使国际技术市场形成“卖方市场”,限制和压抑了许可方潜在对手的竞争能力,维护了自己的竞争优势,是对自由、公平国际技术转让市场的践踏。
2.损害技术引进国家的经济利益
许可协议中的限制性商业条款会引起一系列负面的关联反应,如技术改进的限制、产品价格的限制、销售渠道的限制等阻碍了相关产业的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的发展,剥夺了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分享利润的权利,从而使其经济长期处于被压制的地位。因此,它影响了发展中国家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影响了其技术创新体系和相应知识产权战略网的建立,干扰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行。
3.构成技术壁垒,违背国际技术贸易的自由原则
目前非关税贸易壁垒中,用得最多的是反倾销、技术性壁垒和绿色壁垒三类。而技术性壁垒与知识产权密切相关,“知识产权壁垒正成为非关税壁垒的主导形式之一。”在国际技术转让中,技术许可方实施的限制性商业行为就是将知识产权作为保护本国国内贸易,排挤和限制被许可方国家贸易发展,制造技术壁垒的工具,是知识产权壁垒的一种形式。技术许可方对其优势地位与优势技术的滥用,阻碍了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
综上所述,各国通过制定国内法、签订双边条约来解决彼此之间的法律冲突与矛盾,通过制定一套多边国际协议来消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歧,消除限制性商业行为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不利影响,这是目前国际社会的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白莹.国际技术贸易中的限制性商业条款及对我国的相关立法建议.中国知网.
[2]徐明华,包海波.知识产权强国之路.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
[3]叶昌富.国际技术转让中对限制性商业行为的法律调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2,(1).
[4]禹华英.国际技术贸易中的限制性商业条款.现代法学,1998,(4).
一、交通运输方式及布局变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1.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
在学习交通运输方式及布局变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这一问题时,学生对聚落的概念和类型了解甚少,直接学习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倍显突兀,学生一时难于理解和接受。对此问题应作适当的过渡和铺垫,补充了解聚落的概念和类型。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它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地直接有关的其它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聚落是人类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产物,是人类活动的中心,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聚落一般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城市)是聚落发展及演化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前者处于低级阶段,后者处于高级阶段。乡村聚落在人口规模和占地面积上均比城市小,其人口的职业构成也没有城市复杂。而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非农业人口聚居的场所,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经济以非农产业活动,即第二、三产业为主体。城市中人口、建筑、产业活动高度密集,因而较乡村聚落更加复杂。在乡村聚落演变为城市聚落的进程中,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形态及延伸方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2.交通运输的发展对聚落的影响
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交通运输布局及变化对城市聚落分布和延伸方向产生的影响,可总结如表1。
分析交通运输布局及变化对城市聚落分布和伸展方向的影响时应选择典型案例,如在公路、铁路时代,交通运输布局对城市分布形态和伸展方向的影响,可以我国株洲市的发展和日本筑波城的发展为例进行分析。
图1中株洲市城市略图,生动说明了株洲市沿京广线、湘黔线扩展的特点,是在铁路枢纽上发展起来的,是个典型的“火车拉来的城市”。日本筑波市南北狭长的带状形态,受限于南北向公路的布局,说明城市分布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这些交通干线也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变化深刻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在不同时代、不同运输方式影响下城市的空间形态有所不同,这种差异由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决定。总结如表2。总体来说,交通运输方式及布局变化对聚落分布及形态的影响,可总结如图2所示。交通发展只是影响聚落形态变化的一个因素,聚落形态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交通运输方式及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1.商业网点与商业中心的区别与联系
商业网点――每个商业企业在空间形式上都表现为大小各异的点即为商业网点。商品流动所凭借的各种交通运输工具、交通运输线路和一定数量的仓库在空间形式上除表现为一定数量的点以外,更多的表现为联络各商业网点的线。众多的点和线的衔接,在购、销、存、调各环节的运动循环中相互联系与制约,也相互交错和联结,即形成商业网点。
商业中心――指行使商业职能的城市或城市内的区域;广义的商业中心包括全国性商业中心和地方性商业中心城市;狭义的商业中心是指商业城市中商业街和商业小区等多种组织形式,一个商业城市内往往会形成多个商业中心。
商业中心城市与商业城市中的商业街和商业小区等组织形式都是商业网点密集的地区,是商业网点比较高级的形式。商业街是较多的零售商店集中在一个区域内,以一定的规模和构成组合而成的带状商业网点群;商业小区是在居民住宅区设立的由商业、服务业和营业点组成的商业网点群。
2.交通运输方式及布局变化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密
度和位置
一个地区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交通运输的影响至关重要。山区和平原的商业网点密度不同,原因如表3所示。
图3中山区商业网点示意图展示了山区地势起伏大、交通运输线路稀少、交通闭塞、商业网点多沿山谷或河谷分布、居民点与商店稀少的特点,也揭示了由于受交通限制,商品流通尤其是区际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商业网很难扩展,商业网点的密度小。平原商业网点示意图则形象地反映了平原地区农业用地广阔,公路交通发达(宽阔而平直),居民点、商店众多,尤其是公路交通的交叉路口和居民较集中的地区,商店密度更大。
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位置的影响总结如表4。
3.交通运输影响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