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残疾人的健康指导建议范文

残疾人的健康指导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残疾人的健康指导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残疾人的健康指导建议

第1篇:残疾人的健康指导建议范文

一、城中区残疾人保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区残联的残疾人事业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残疾人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和显著进步。强化部门联动。组织领导到位,成立由27个部门组成的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完成区、镇(街道)两级残联组织换届任务,残联组织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加强,残联干部结构进一步优化;部门配合到位,残联与卫生健康、民政、教育等部门共同确定各类别残疾儿童救助项目诊断、评估、康复服务定点机构;财政投入到位,每年投入残助资金100万元以上,用于残疾人康复、保障、解困、培训、就业等,使广大残疾人充分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加强统筹规划。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集康复服务、就业指导、权益维护、文体

娱乐、日间照料服务等5大功能为一体的“残疾人之家”10家;完善残疾人康复体系,根据《西宁市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办法》要求,积极协调各康复机构做好儿童康复工作。促进精准帮扶。既重“输血”,又重“造血”,努力构建贫困残疾人帮扶长效机制。制度帮扶,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城乡低保、重度残疾人救助范围;就业帮扶,通过组织残疾人参加就业援助月、主动与企业联系等方式,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切实提高残疾人自食其力的能力;教育帮扶,印发《西宁市城中区残疾人大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大学生子女资助管理办法》,保障残疾人及残疾人子女受教育水平。

二、城中区残疾人事业发展现状和救助扶持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全区残疾人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需要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

目前对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是以落实城镇居民医保、城乡医保、纳入农村“五保”和实行社会救济为主,很大程度上停留在扶持层面。有些康复历程长甚至终身,但医保报销范围内没有康复所需费用的报销项目,很多残疾人无法真正意义上得到康复方面的训练、治疗等。

(二)残疾人就业服务较为滞后

全区4000余名残疾人中,就业人数仅占总人数的20%,就业率低。群众关心残疾人的意识普遍缺失,歧视残疾人的观念和行为还普遍存在,部分个人、企业、单位有帮助残疾人的主观愿望却又不知道从何做起。此外,通过就业市场安置残疾人就业也是微乎其乎,加之残疾人自身条件和岗位适应能力差,残疾人的就业情况严峻。

(三)残疾人专干工资待遇低

残联专干在做好残联业务的同时,还要承担部分民政、计生、扶贫等其他部门的业务工作,工作量与在编人员相当,但待遇只有在编人员三分之一。目前扣除缴纳养老、失业保障等费用后,残联专干实际到手的月薪最少仅为1600多元,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社区残联专干的积极性。

三、下一步工作意见和建议

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事关残疾人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切身利益,帮扶残疾人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关系着社会的稳定、文明和进步。为此,针对目前残疾人事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构建社会保障体系,把好残疾人生活的保障关

稳定和发展残疾人事业是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政府及残联要落实有关残疾人社会保障的政策,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要求,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残疾人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在完善帮扶救助措施上,要放宽残疾人进保条件,适当提高残疾人的保障水平,建立残疾人社会救助长效机制,为残疾人基本生活提供稳定的制度性保障。在提升残疾人自身素养上,要全面实施残疾人义务教育,普及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基本满足视力、听力、智力残疾青年高中段教育需求,尽量满足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需求。在扩大社保覆盖面上,加大参加社会保险的优惠,为残疾人养老、就医构筑稳定可靠的“安全网”。

(二)拓宽就业渠道,把好残疾人的就业关

大力支持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创业就业。政府要在信贷支持、政策优惠等方面予以扶持,鼓励他们自食其力。要进一步重视残疾人就业培训,改变培训的方式方法,为残疾人提供适合自身特点及市场需求的各种技能培训。要鼓励企业,招用有一定劳动能力、适合一定岗位的残疾人就业,切实增加残疾人就业机会。

(三)部门联动提福利,把好残疾专干的待遇关

多年来,残联专干工资待遇低,成为制约队伍稳定,提升服务水平的瓶颈问题。区残联应与民政等相关部门横向协调,通过提高残联专干的工资待遇和福利,确保残联专干安心本职、有条件干事,充分发挥自身作用,踏踏实实为残疾人解决实际困难用真心搭起政府和残疾人之间的桥梁,把党和政府的关心及时送到残疾人身边,为进一步发展残联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清查核发残疾证,把好证件管控的监督关

区残联及其相关部门要自查自纠,加强对残疾证核发的管控力度,完善残疾人证核发管理措施,坚决杜绝“人情证”、“金钱证”、“假证”在社会流转的现象,真正做到清得出、理得实,切实维护好残疾人的合法权利,进一步构建科学规范的残疾证管理长效机制。

第2篇:残疾人的健康指导建议范文

谈谈对开展社会化残疾人康复工作的粗浅认识

6月18日至7月2日,我参加了赴澳大利亚、新西兰2国为期15天的残疾人工作考察。期间考察了墨尔本残疾人活动中心、堪培拉残疾人社区康复中心、高嘉华市政府、布里斯本残疾人资源中心、奥克兰残疾人生活服务中心等,圆满地完成了对康复和无障碍设施等社会福利制度的考察任务。

一、基本情况

1、澳大利亚是国际上公认的开展福利事业的先驱,是世界上实行社会福利制度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社会福利最好的国家之一。目前,澳大利亚社会福利种类多而齐全,居民和公民享有一流的社会福利,一个相当完善的社会福利网已覆盖澳大利亚全国各地。澳大利亚拥有社会安全网络,它为经济拮据的人提供资助和其它各种支援。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共同合作,帮助老年人、残疾人、病人、失业者和多子女家庭解决困难。

澳大利亚现有2XXX万人口,其中残疾人XXX万,约占总人口的10,澳大利亚的残疾类别多、范围广,因此残疾人比例相对国内要高。澳大利亚的慈善机构很多,社会捐赠活动非常频繁,所有捐款一律免去所得税。政府鼓励社会兴办福利机构,投入一定的经费,那些因伤残而领取抚恤金的人和因患病而领取临时补贴的人可以接受免费的康复治疗和培训,以便观察他们是否能重返工作岗位。父母或监护人因孩子身体、智力或心理伤残而需要在家里得到高水平护理和照顾的,可领取补贴。那些已经就业或正在接受培训但是不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伤残者可以领取交通费补贴,需要长期在家照顾严重伤残的养老金领取者或领取其他补助者的可以得到护理者补贴。

澳大利亚布里斯本残疾人资源中心是布里斯本最大的残疾人基本情况资讯中心,成立于1981年,是由社会集资支持的非盈利性组织。它向全体民众提供服务,尤其是对残疾人、残疾人家庭提供医疗、康复等服务,中心的主要职责是进行伤残评估,并向残疾人提供解决问题的协助、优化残疾人士的独立能力,同时就残疾、资金等事宜向政府部门提供策略性建议。

新西兰有70多万残疾人,约占总人口的20,对残疾人的定义是指那些被评估为存在身体、精神、神经、智力、感觉方面的残疾,并且有可能持续至少六个月,导致独立能力降低,需要得到持久照顾的人。奥克兰生活服务中心是全市最大的残疾人辅助用具供应站,归属于政府的社区管理部门,政府补贴是中心资金的主要来源。服务中心专门为残疾人提供各类品种齐全的残疾人用品用具,有专为残疾人设计的办公设备,有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厨房、浴室等生活用具,还有为残疾人外出活动准备的车辆等设备,并派专家培训使用。服务中心还可以根据残疾人的需要向残疾人提供信息,同时设计、定制更多的产品给残疾人使用,社区中的残疾人可以向政府申请资金购买自己需要的辅助用具。

3、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个国家的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齐全,新的建筑全部有无障碍设施,老的建筑专门进行改建,增加设施。如悉尼歌剧院等著名建筑还将停车场最好的位置提供给残疾人停放车辆,为残疾人和行动不便者安装了升降式电梯,每个建筑都铺设了坡道和盲道,残疾人的专用轮椅车在每个街区都畅通无阻,从而大大方便了残疾人的出行。

二、几点体会

通过外出学习考察,我有以下三点体会

1、西方国家发达的经济构筑了一个社会福利种类齐全、覆盖面全的安全网络,使残疾人能够享受到较高的福利。我国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尚没有经济实力像澳大利亚、新西兰那样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治疗、培训、护理费补贴,甚至向残疾人提供贷款用于搬家、修理房屋和购买汽车等,但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康复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将残疾人康复、养护、辅助用具配置等需求向政府部门提供政策、资金等建议,向残疾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从小件的用品用具配发,重残养护部分经费补贴向配发的品种、范围、全额配发补贴逐步延伸,拓展为残疾人服务的渠道和领域,让残疾人也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2、公民整体素质较高,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意识强,非政府

谈谈对开展社会化残疾人康复工作的粗浅认识第2页

社会福利机构和义工队伍资源丰富,形成的以政府机构主导,非政府组织和个人作补充的残疾人扶助格局是主要模式。因此,我们要动员社会、依靠各有关部门,利用他们的资源优势,如卫生部门的医院、社区卫生中心卫生室的医疗优势,民政部门的敬老院、老年人活动室的硬件设施,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更好的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

3、全社会的人文意识和街区畅通的无障碍交通环境,使残疾人能够主动融入社会、参与社会、享受社会发展成果。需要我们要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加强全民助残意识,加大对道路、建筑物、交通等无障碍设施的改造,特别是对村(居)委会的三室一点即卫生室、老年活动室、图书室、健身点,要加大无障碍设施改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信息和无障碍的环境。

三、借鉴先进的康复工作理念,推进我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向社会化拓展。

康复工作是一项社会化的工作,我们要在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社会化的康复理念上不断创新思路,在康复服务内容、内涵、形式上不断开拓创新,在推进我区社会化康复中具体要做到:

一是围绕一条主线:即以科学发展观统筹残疾人康复工作。

各级政府、各个部门要从做好残疾人康复工作,有利于减轻社会负担、促进生产力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权保障水平、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有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高度来认识,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把残疾人康复工作列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部门相关的业务范围;各级政府要统筹安排和落实残疾人康复工作所需经费,组织、协调各部门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和落实各项措施。要以区政府名义下发文件,明确区残疾人康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职责,定期召开协调会,听取各部门工作情况,使残疾人康复工作有目标,有分工,有落实,保证此项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

二是做到二个依靠,保证残疾人康复工作的资金场地等方面的落实。

1、紧紧依靠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一是政策的支持。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既有愿望也有能力帮助残疾人康复。国家、市、区等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社会各界为残疾人康复事业捐款、捐物的政策法规,从制度上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鼓励有关单位向残疾人事业捐款、捐物,在全社会形成帮残助残的良好社会风尚。二是经费的支持。要将残疾人康复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根据全区经济发展和残疾人社会保障的要求,区财政应按照本地区人口数量人均不少于1元的标准拨付残疾人康复专项经费,每年递增50,到“十X五”末达人均5元的标准。

2、紧紧依靠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残疾人康复工作涉及到各个部门,要注意协调各部门,齐心协力共同做好残疾人康复工作,达到资源共享。发展计划部门要将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及年度发展计划,协调残疾人康复设施建设的有关工作;卫生部门要整合现有卫生资源,医疗、康复、疾病预防及社区卫生服务等部门要创造条件,为残疾人康复提供服务,将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卫生部门目标考核内容;民政部门要进一步落实社区建设中的残疾人康复工作,利用社会福利资源为残疾人提供就近便捷的康复服务,加强对精神病社区康复机构的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指导;财政部门要根据有关政策、政府职责和残疾人康复工作需要,为完成各项康复工作任务指标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教育部门要根据残疾人康复事业的发展需要,重视在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的教育康复,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有教育康复需求的重度残障儿童进行送教上门,并将送教上门的学生纳入当地教育机构的常规管理。

三是建立三支队伍,为残疾人康复服务的推进提供技术人员队伍保障。

1、建立一支康复推拿医生队伍。要发挥盲人推拿师的作用(现全区有6家推拿店),在新建的区残疾人综合活动中心、康复站、康复点的设置推拿康复项目,采取定点、定时、定人的提供服务,对外营业收费,为区残联、基层残联认可的康复对象进行免费康复推拿服务,费用由各级残联承担。

2、建立一支志愿者队伍。一是专业康复志愿者,组织社区中有技术职称、经验丰富,又热心于残疾人康复工作的专业人员,利用业余时间指导残疾人康复训练。二是康复志愿者联络员,由街镇、居(村)委会、助残员等人员组成,协助做好康复工作的组织、宣传、实施等工作,为特困和重残人员提供医疗康复、生活救助等方面的帮助,为自理困难的残疾人开设邻里求助电铃,代购生活用品用具等。

3、建立一支社区医疗工作者队伍。组织医院从事康复的医务工作者组成,以家庭病床的形式,深入社区,对行动不便的老年偏瘫残疾者进行康复治疗和指导训练。

以社会化工作方式建立的康复工作三支队伍,既各有侧重、又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为我区康复工作的有效推进有了人员准备。

四是实现四个依托,全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

1、依托区残疾人技术专家指导组。要聘请市第一人民医院、区人民医院、方塔医院、乐都医院、疾控中心等各类专家组织区级康复技术指导组,对残疾人康复中的涉及到医疗、康复、残疾预防、特殊教育等内容为残疾人康复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和信息咨询,参与到社区为康复对象进行康复筛查、康复评估,培训康复业务骨干,为提高康复服务质量提供技术保证。

2、依托乐都医院中的区残疾人康复中心为中风病人、截肢患者开展集中康复训练。可举办康复训练班,组织专家医生为基层康复员、康复对象和家属上课,采取集体培训、个别辅导、现场示范等形式,让康复员掌握康复知识、训练方法。还可利用乐都医院的体检中心的医疗优势为全区残疾人开展健康体检,争取每名残疾人二年体检一次。

3、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康复上门训练服务,利用康复站、点地点分散,贴近残疾人的特点,以上门康复训练的方法,开展每月一次的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形成以残疾人家庭为基础,以街镇康复站为骨干,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康复训练服务体系。

第3篇:残疾人的健康指导建议范文

关键词: 残疾人 家庭 体育保健

中图分类号: C91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3973 (2010) 04-082-02

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其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资料显示:“我国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只占残疾人总数的25%,残疾人群众体育开展落后于正常人。??”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许多残疾人由于行动不便或是自卑心理,不能经常到室外参加体育锻炼,大部分时间留在家中。因此,开展残疾人家庭体育保健显得格外重要。残疾人家庭体育保健是指残疾人自己或在家人帮助下,根据自身特点采用科学的健身方法在家里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并将医疗保健和体育锻炼相结合,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促进身体健康。

1 残疾人家庭体育保健的指导原则

1.1 科学健身原则

有些残疾人对自我保健意识较薄弱,对体育保健方面的知识较为匮乏,因此残疾人及其家人应该通过参加相应的培训和学习,或通过网络、媒体和报刊杂志等媒介了解并掌握一些科学的体育保健知识和方法,以科学健身为指导原则开展家庭体育保健。

1.2 因人制宜原则

不同类型的残疾人应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家庭体育保健方法。例如,多重残疾等不能自主运动的残疾人可以躺在床上在家人帮助下被动完成一些简单运动;下肢残疾者可以坐着进行太极拳或手持哑铃等简单器械的锻炼;能自主站立的残疾人可以站着进行原地跑、原地跳、徒手体操等简单的有氧运动和五禽戏等传统体育保健。进行体育保健时要遵循“能坐不躺,能站不坐”的原则,尽可能达到全身锻炼的目的。

1.3 运动适度原则

残疾人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应当对选择的运动项目加以改进,降低动作幅度和难度,使锻炼者能够接受和完成,并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一般来说,残疾人的运动强度和时间要小于正常人,运动不宜过于剧烈,体质较差者如果感觉强度过大有所不适,下次锻炼时可以适当降低运动强度或缩短运动时间,避免引起身体疲劳和精神紧张,造成负面效应。

1.4 经济实用原则

当前,比较普遍的情况是,“残疾人家庭收入低,贫困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因此,在条件有限的前提下,残疾人家庭体育保健不要特意苛求高档的健身器材,应尽量选择徒手运动和一些跳绳、哑铃等经济实用的简单器械运动。要充分合理地利用身边现有的物质资源,可以将床当保护垫,在床上做仰卧起坐和俯卧撑,将小板凳和厚的书本当作哑铃等等。

2 残疾人家庭体育保健的方式方法

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根据不同类型残疾人的生理特点,家庭体育保健可分别采取卧、坐、站三种主要的健身姿势,每种姿势下又可以有不同的健身方法。

“卧”即躺着做体育保健。躺着做体育保健是多重残疾等不能自主活动的残疾人躺在床上,在家属的帮助下被动完成一些简单运动。通过帮助残疾人做四肢的屈伸练习、翻身练习来保持相应关节的活动能力。运用按摩、拍打的传统保健方法在残疾人体表某些部位进行按摩促进血液循环。意识清晰的残疾人可在家属的引导下做简单的导引功法,调节呼吸,提高呼吸系统的功能。

“坐”即坐着做体育保健。下肢残疾者可以坐着进行太极拳、五禽戏等传统体育或手持哑铃等简单器械的锻炼,提高身体上肢和躯干的机能。可以做颈部的活动练习,解除颈部疲劳和预防颈椎病的发生。通过按摩可促进下肢和身体其他部位的血液循环。还可以下棋,开拓思维。

“站”即站着做体育保健。能自主站立的残疾人最好站着进行体育锻炼。通过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传统体育保健项目的锻炼,使肢体运动、呼吸运动和自我按摩相结合,达到安定心神、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增强体质和康复身心的目的。还可以通过原地跑、原地跳、徒手体操等有氧运动的练习和踢毽子、跳绳等传统体育项目的锻炼,提高身体的协调运动能力。

在物质条件和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残疾人家庭体育保健的方式方法应不拘一格,灵活进行。

(上接第82页)其他家庭成员应当给予必要的支持和鼓励,适当的赞赏也是有益的。健身时可以放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愉悦身心。同时要注意与医疗保健相结合,这样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每隔一段时间,应到医院进行必要的身体检查,在医生的建议下不断改进健身模式。残疾人自身也应掌握必要的科学健身和医疗知识,并在健身过程中善于摸索和总结家庭体育保健的规律,这不但可以改善保健效果,同时也是残疾人自我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3残疾人家庭体育保健的注意事项

3.1注意安全

残疾人在进行家庭体育保健时一定要注意安全,最好在家属的帮助和保护下进行。选择较宽敞无障碍物的位置,避免运动创伤、碰坏生活用品。运动前应充分做好准备活动,身体和心理得到放松。运动中感觉头晕、呼吸急促和过度疲劳等身体不适时,应立即停止运动,查找原因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运动结束要适当休息后再做其他事情。

3.2持之以恒

家庭体育保健应该成为残疾人生活的一部分,要培养他们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为健康而运动的意识,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不能“三分钟热血”,高兴时才锻炼,兴奋过后就不练了。要有计划、有规律、持之以恒地进行。可以把每天的锻炼情况以及身体反应记录下来,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改进。

3.3尽量避免影响其他家庭成员的日常生活

残疾人家庭体育保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最好在家属有空闲的时间内进行。能自主独立运动并有自我保护能力的残疾人也可以趁家属不在家时进行体育保健。其他家庭成员在家休息、阅读、写作时,尽量不要选择动作幅度太大和跑、跳等会产生较大声音的运动,以免影响他们。也可以适时开展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家庭体育保健,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关爱残疾人是反映社会文明和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开展残疾人体育运动,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是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我国残疾人口规模大,社会面临的伤残风险增加,残疾人口进入快速增长时期。” “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全国有残疾人的家庭户共7050万户,占全国家庭户总户数的17.80%。”根据这一国情、社情,开展家庭体育保健可以有效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自理能力,促进残疾人的身心健康,促进家庭和社会和谐,是开展残疾人体育运动的有效途径。

注释:

薛静.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最新数据公报[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7.1.

第4篇:残疾人的健康指导建议范文

残疾人群体的基本特征

因类别各异、残疾程度轻重、文化高低、地域不同、年龄大小等客观因素制约和影响,残疾人的就业定位呈现出多样而复杂的个体特征。

1.残疾类别左右就业方向。肢体残疾人是由于四肢缺损而导致部分功能失调,其中大部分人思维正常,该类别的残疾人除了无力承担重体力劳动外,可从事轻体力或脑力劳动,选择的范围较广。听力残疾人因听力损伤导致与外界沟通不便,但视觉敏感,对沟通少、噪声大的岗位适应性强。视力残疾人存在视觉障碍,无法从事单纯依赖视力才能完成的工作,但其听觉、触觉非常敏锐,注意力能高度集中,多数集中于按摩、调律等行业。智力残疾人智力较低、思维刻板,可做一些简单、重复的手工加工等。精神残疾人社会适应能力差,无法调控自身情绪,需要在家人或专业工作人员的引导和监督下才能完成某些工作任务。

2.残疾程度影响就业实现。残疾程度越重,就业障碍越多。完全依靠助行器的重度肢体残疾人,在无障碍设施不完善的环境下,很少有适合的岗位。重度精神、智力残疾人生活难以自理,以普通方式从事劳动相当困难。

3.年龄大小限制就业意向。残疾人生活水平较低,平均寿命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年龄越大,病痛越重,越难以找到合适稳定的工作。比如一位年龄50岁的轻度肢体残疾人,他希望工作地点离家近些,劳动强度轻些,而同是肢体残疾的年轻人,不太顾虑工作地点的远近。

4、文化水平影响就业心理。学历高、综合素质强的残疾人在就业市场中往往表现出自信心理,反之,就流露出自卑和无所适从的心态。比如一个足不出户、基本与外界隔离的盲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能从事什么工作,但学有一技之长的盲人,则能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

以上几个因素与以健全人为中心设立的社会环境之间,相互影响,恶性循环,形成了残疾人就业资源的不完整性、可利用范围的局限性、与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的不适应性以及就业政策上的倾斜性等整体特征。

残疾人面临的就业困境

随着国家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的推行,残疾人就业状况明显改善。但在当前经济社会双转型时期,利益群体分化,矛盾冲突加大,残疾人由于自身的缺陷在利益的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就业依然面临着困境。

困境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一是残疾人就业率低。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就业年龄段未工作城镇残疾人比例约60%,其中精神残疾人、智力残疾人的就业状况更令人堪忧。二是就业不稳定。很多残疾人在一个岗位上的时间平均不足5年,即使是就业机会较多的肢体残疾人,也不容易连续就业,听力残疾人更换岗位的频率则更高。三是就业报酬偏低。据统计,用人单位在招用残疾人时,80%的岗位所开出的工资是当前最低标准工资。那些给个体户做帮工的残疾人,因不需要签订劳动合同,工资甚至低于最低工资线。在家里承接包装、加工等简单手工劳动的残疾人,报酬更低。四是就业渠道不畅通。表现在按比例就业推进缓慢,集中就业明显萎缩,灵活就业举步艰难等。五是“零就业”残疾人家庭多。 在零就业家庭中,很多都有一名到多名残疾人。这种现象一方面是残疾人需要人照顾,其家人不得不放弃外出工作;另一方面,一户多残家庭多,家庭整体就业能力恶化。

个性化指导残疾人就业

就业指导人员需要对残疾人个体就业能力、就业需求、就业形势等进行全面评估,并以此为依据,采取推荐与扶持、就业与创业、指导与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供适合、有效的个性化就业服务。

1.积极推荐残疾人按比例就业。随着《残疾人就业条例》等保护性政策法规的出台,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成为残疾人就业的主渠道。要不定期举办残疾人专场招聘会,为用工单位和残疾人求职搭建平台,鼓励肢体残疾人、听力语言残疾人、轻度精神残疾人、智力残疾人到企业工作,同时主动为用人单位提供招用就业困难人群可获得的有关优惠政策,指导用人单位设置适合残疾人的岗位,转变用人单位被动安置残疾人的现象。

2.多方扶持残疾人自己创业。有些残疾人在从事个体工商业时,往往面临着启动资金、项目选择的困难。比如按摩专业毕业的小黄,想自己创业,却缺少资金,不知从哪里开始。针对小黄的情况,职业指导人员对小黄的内在素质与外部环境进行了全面的测评与分析,认为他有创业的条件。考虑到他刚从学校毕业,先推荐他去按摩院工作一段时间,一年后,他获得了一些社会工作经验和管理经验,建议他尝试开办小规模按摩店,再视发展的情况决定是否扩大经营规模。为了帮助小黄顺利办店,职业指导人员为其联系了小额创业信贷资金,并与工商局协商,帮助他申请工商执照。现在,小黄的按摩店已小有名气。

3.积极帮助残疾人承接厂外加工。劳动密集型企业多的地区,有对外加工的传统和优势。有些残疾程度较重或年龄较大的残疾人不适宜外出工作,因此,一些简单重复的手工业加工比较适合他们。职业指导人员可帮助联系货源、商议价格、运送货物,在减少中间商折扣、寻求政策支持等方面发挥作用。有一对夫妻,40来岁,都是精神病患者,通过服药后病情有所缓解,他们有事做时,像健康人一样,没事做时,又会旧病复发。职业指导人员积极联系社区,给两人找了一个厂外包装一次性餐具的工作,按件计酬。虽然报酬少,但两人精神上有所寄托,病情得到稳定,工作时间也灵活,家人可以相互照顾。在职业指导过程中,要鼓励轻、中度精神残疾人、智力残疾人及其家庭承接厂外加工。

4.大力创造公益性就业岗位。公益性是残疾人就业服务的鲜明特色。近年来,东莞市在创新残疾人就业方式上做了较大探索。通过政府购买就业岗位的形式,推荐了一部分残疾程度较轻的残疾人到各社区残疾人协会、福利网吧去工作,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小张是一个患病7年的精神病患者,病情较重。父母曾经帮助他开过报刊亭,但因为力不从心而告终。后来,市残联推荐小张到一间离家较近的福利网吧去从事打扫卫生等简单工作,考虑到他的特殊情况,每天工作半天,并交待网吧负责人以及其他工作人员要适当照顾关心他。现在小张与同事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他也越来越开心,主动要求延长工作时间。

5.多层次培训残疾人技能。要根据残疾人个体特点和自身兴趣需求,分类多层次培训残疾人,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在农村举办种养业培训,在城镇开办电脑、会计、维修等服务业培训班;为盲人提供按摩培训,为一些有高中文化的残疾人提供网络、函授等高等培训。

第5篇:残疾人的健康指导建议范文

东莞市现有残疾人5万人,约占全市常住人口的3,其中肢体残疾7169人,听力语言残疾16967人,视力残疾8687人,智力残疾8310人,精神残疾2154人,综合残疾5582人。

东莞市残联有五个残疾人专门协会——肢残人协会、盲人协会、聋人协会、精神残疾人亲友协会、弱智人士亲友会,于1998年成立,每个协会配备了3名专(兼)职工作人员,均由残疾人担任,现设有主席、副主席及委员多人,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地点设在市残联办公大楼二楼,办公面积500多平方米,五个协会每年的活动经费共35万元。东莞市残联各专门协会遵循“三个活跃”的宗旨,在代表本类残疾人、密切残联与残疾人的关系、团结教育残疾人、丰富和活跃残疾人生活、协助残联为残疾人排忧解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切实履行了“代表、服务、维权”职能,有力地推动了东莞市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一、强化参政议政意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让残疾人专门协会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有利于强化和提高残疾人参政议政意识,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在工作实践中,我们认真听取各协会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各协会围绕残联的中心工作、重大活动积极出谋献策,充分发挥参政议政、参谋助手的作用,成为残联不可缺少的助手。“十五”期间,协会主动配合市政府无障碍城市创建工作,开展系列活动,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专门协会先后两次组织残疾人参观了东莞市行政中心广场、东莞市展览馆和广州新机场和广州大学城的无障碍设施及环境建设,切实做好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义务督察员工作。同时还与东莞市人民医院、东莞图书馆等单位联合发起“关爱残疾,无障碍设施行动”倡议,呼吁各单位完善无障碍设施,为东莞建造无障碍城市贡献一份力量,在社会上引起积极的反响。

二、组织开展活动,唤起社会关注与支持

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使残疾人总想以自己的才艺为社会多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各类专门协会经常采取各种形式组织广大残疾人,不拘一格地开展各种活动。在市残联的指导下,我市各专门协会重视在重大节日里组织残疾人活动,在活动中扩大社会影响,从不同的角度去宣传残疾人事业,去体现残疾人自身的价值。一是利用残疾人节日组织活动。20__年,盲人协会利用盲人节组织50多名盲人参观爱国英雄袁崇焕纪念馆,培养残疾人的爱国情操。20__年,聋人协会在“全国爱耳日”以“预防听力损伤和耳聋,人人享有健康听力”为主题与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共同举行咨询及演出活动,掀起社会关注语言康复的热潮;在助残日期间五个专门协会举行了一场“健残同乐”文艺晚会,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今年助残期间,举办了聋人手语规范培训班、盲人电脑培训班和东莞市首届残疾人卡拉ok歌唱比赛;此外,还举办了东莞市首届残疾人计算机打字比赛,一共有200多残疾人参加比赛,等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效地调动了广大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励了残疾人树立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信心。二是组织各类助残活动。组织残疾人参加了市政府发起的“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为贫困人群捐赠衣物。20__年春节前夕,协会组织人员到30户困难残疾人家庭走访慰问,免费为患病的残疾人送去医药。近几年,各专门协会共发放救助金30万多元,临时救助400余名外地来莞的无生活来源、流浪和求职残疾人,让残疾人得到真正的关爱。

三、加强交流与学习,提高残疾人自身素质

东莞市残联非常重视指导协会组织残疾人开展适合他们自身特点的教育。一是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增长见识。为了使残疾人懂法、守法,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权益,一方面协会以“遵纪守法,共享社会文明”为主题举办了一期法律知识讲座,邀请东莞市法律援助中心律师以实际案例进行法制教育,并现场解答了残疾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碰到的法律问题;一方面邀请市交警支队民警对残疾人进行了交通安全教育,提高了残疾人交通安全意识。二是开展各种参观和交流活动,开阔残疾人的视野。其一是举行了“齐心协力,美化东莞”的植树交流活动。市青年志愿者协会、赞助单位代表与残疾人共100多人参加活动,通过植树联谊活动让肢残、盲人、聋人、弱智人士与健全人有了一次交流沟通的机会,增强了各协会的凝聚力与残疾人的归属感。其二是与市交警支队共同组织200多名残疾人参观东莞市新行政中心广场、东莞市展览馆等场所,鼓励残疾人走出家门,体验东莞的新文化,见证快速发展的东莞风貌。三是开展专业培训,提高残疾人就业能力与社会竞争能力。协会与东莞市南博学院联系,将其设为残疾人技能培训基地,长期为残疾人提供家电维修、服装裁剪、种植养殖、理发、广告 设计、盲人按摩、计算机等9大类培训项目,使部分残疾人通过技能培训后迅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第6篇:残疾人的健康指导建议范文

1 实施方法

由妇幼保健所领导带头,组织技术骨干对全县进行县、乡、村三级网络筛查,同时协调社区妇幼人员及乡村妇幼人员配合工作,共抽调人员78人对全县7岁残疾儿童入户调查做到不遗漏一名,切实完成统计,准确反馈,合理分析。从2011年9月19日至2011年9月29日为期十天时间,乡级分村,县级分片、分街道进行入户排查,并做好相关数据的统计和整理。调查中以化德县残联促进残疾保障,提高儿童健康为中心,化德县妇幼保健所全面认真细致对7岁以下儿童开展残疾调查。

2 调查方法

对每位7岁残疾儿童进行系统查看病因、病情、病况,家庭成员、经济收入、患病治疗情况、是否参加医疗保险进行统计汇总。

3 调查目的

分析化德县人口质量,查看7岁儿童残疾人数,残疾病因,救助情况,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对残疾儿童进行有效治疗,预防遗传疾病,避免没必要的后天致残。

4 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发现致残人数比较大。一类是先天遗传所致,一类是后天预防不当所致;农村人数比城镇人数占比例大;低收入家庭比高收入家庭占比例大;接受健康宣传的比末接受健康宣传的占得比例大;进行孕产妇和儿童系统管理的基本没有致残疾。

5 致残原因

化德县属于贫困县城,经济不发达,医疗技术迟滞,医疗经费不足,缺乏先进检查仪器,健康宣传末到位,家庭不够重视儿童体检的重要性,另外发现疾病由于家庭经济收入低不能及时治疗。

6 处理情况

根据所调查的情况,妇幼保健加强出生缺陷管理,免费发放叶酸,减少出生缺陷人数,同时提高健康宣传服务力度,要求相关医疗单位加大妇女和儿童系统管理,县政府要求残联积极救助残疾儿童,减少致残率。

7 个人分析

7.1 调查统计信息反馈

通过工作人员详细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全县共有7岁以下儿童残疾56名,其中视力残疾3人、听了残疾5人、言语残疾5人、肢体残疾11人、智力残疾21人、精神病3人、先天性心脏病8人、低蛋白血症1人、大小便失禁2人。56人中男的29人、女的27人,先天所致残疾51人,后天导致残疾的5人,接受治疗34人,未接受治疗21人。

7.2 信息分析

7.2.1 先天性残疾大于后天性残疾人数。说明化德县在孕产妇系统宣传工作中有失误,宣传未到位。主要因素是农村的孕产妇对婚前检查和孕产妇产前检查认识不足,导致造成先天性残疾人数比例增高。目前化德县妇幼保健所已经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巩固三级网络妇幼管理,提高妇幼队伍建设,实施免费检查,免费发放叶酸,同时要加大儿童科学管理,积极防止疾病致残。

7.2.2 全县仍有21人未进行治疗。经过调查及分析,原因家庭贫困,经济负担不起;本身缺乏医学知识,对治疗没有信心,耽误治疗最佳时机;家庭医盲,不懂的治疗。

7.2.3 分析化德县7岁儿童致残情况,各地都应加强妇幼保健保障投入,推进两个系统管理,加大咨询宣传服务,做到优质技能服务。围绕“未病先防,即病防变”提高各地人口素质,降低致残率。

7.2.4 继续加强健康教育

7.2.4.1 利用特定的医学宣传日进行健康教育。

7.2.4.2 利用社区组织的宣传活动入户进行面对面讲解。

7.2.4.3 书面教育,制定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手册、知识卡、健康教育卡、社区卫生服务卡、每月出一期关于预防残疾儿出生的黑板报进行宣传。7.2.4.4 口头教育,针对一些入院治疗的儿童,由病房护士对所负责的病人按入院、住院、出院三个阶断进行一般的健康教育,包括入院须知,医院环境、规章制度等各种检查、治疗、护理、康复指导。

7.2.4.5 进行示范性教育,护士亲自向病人或家属演示一些功能锻炼方法,某些器具的使用,手术配合方式,各种训练。因直观易于掌握,从而保证患者准确执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7.2.4.6 调查结束后做好详细的出院指导,发放健康教育指导卡,为病人建立社区服务卡,详细记录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家庭关系、疾病名称、治疗情况、出院状况。对有电话的病人经常保持联系随访,随时解答病人所提出的问题。对无电话联系的病人则采取社区卫生服务的方式定期进行宣传教育,满足病人的健康需求。

7.3 建议

第7篇:残疾人的健康指导建议范文

一、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援助现状

残疾人总人口2.4万人,区总人口40.5万人。占总人口的5.9%(其中城镇人口1.3万人,农村人口1.1万人)不同类型残疾人占残疾人总人口数比例,肢体残疾人数量7563人,比例为31%,听力残疾人数量4531人,比例为18.7%,言语残疾人数量580人,比例为2%,视力残疾人数量4840人,比例为19.9%,智力残疾人数量1977人,比例8%,精神残疾人数量2420人,比例为9.9%,综合残疾人数量:2284人,比例为10.5%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和援助工作,近年来。采取多种举措,有效地改善和提高了区残疾人的生活水平。

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展“帮、包、带、扶”等多种形式,生活就业方面。共帮助563名残疾人脱贫。通过低保、五保和救济保障,城镇特困残疾人全部享受了低保,部分农村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得到改善。为保障和提高残疾人的生活水平,全区城乡各类经济组织中全面推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政策,对福利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残疾人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实施以免费为特困残疾人助视、助行、助听和对特困精神病患者免费给药的三助一给”康复扶贫工程,医疗方面。不定期组织专家医疗队分赴农村,开展义诊和会诊。开展残疾人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权益保障方面。对残疾人经营性收入实行税收优惠,推行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建设,支持和鼓励法律服务机构为贫困残疾人提供减免费的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等。

二、区残疾人社会保障存在主要问题

目前我区残疾人的社会保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残疾人的生活保障仍以家庭抚养及临时性的救助和救济活动为主。使得相当多残疾人被纳入低保体系中,但总体而言,直接依靠制度性保障的残疾人还很有限,特别是处于低保标准外边缘状态的大量城镇低收入残疾人家庭,以及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基本保障主要依靠家属、邻里帮助以及干部节日走访、党团帮扶和一些亲友临时性救济。以户均收入确定低保标准的差额补助低保,解决不了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教育、医疗等必需支出。

2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较低。

一是上级补助经费有限。加上一些地方自身财力不足。

二是社会保障的筹资渠道单一。处于政府包揽的局面,阻碍了残疾人保障水平的提高。

三是残疾人社会保障纳入社会低保之中。

四是各类康复器材严重匮乏。缺少训练有素的康复指导员,康复工作在城市没有正常开展,农村更是空白。

五是残疾人的维权工作有待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3社会主动助残未成风尚。中国人组织观念强。受传统观念“家国结构”影响较深。当他遇到残疾伤害时,只能上靠政府,下靠自己,别无他途。社会上许多人漠视这一社会群体的困难性,对他关爱不够,甚至是歧视。企业主动捐助残疾人情况较少,个人捐助现象更是少见。

4农村残疾人的生活与社会保障出现了新困难和新问题。按人口比例计算。

一是农业税取消。

二是残疾人往往是因病致残。又因穷致病。市有四分之一的残疾人属于农村特困户,近四成农村残疾人在高额医疗和社会各项开支的挤压下,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

三是农村残疾孩子失学状况严重。

四是农村重残和一家多残家庭进一步边缘化。

五是外出务工的农民受伤致残增加。

三、几点建议

(一)树立新残疾人观念

不断改善他生活,把残疾人作为能够参与社会物质与精神财富创造的劳动者来对待。包括整个社会生活,使他能够在那里持久地而不是一阵子、平等地而不是作为“三等公民”充分地而不是达到共同参与、共同分享、共同和谐,一星半点地参与社会生活。最终与健康人相融合。加强宣传,倡导爱残助残的社会风尚,努力营造广大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社会氛围,较大范围内形成对残疾人全新的认同。引导社会公益组织和个人积极投入到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中来。

(二)政府要加大对残疾人社保工作力度

一是发挥政府在残疾人事业中主导和引导作用。将残疾人社会保障纳入本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完善残疾人保障金的管理,设立专项基金,保障资金按时到位足额的发放。

二是明确牵头单位和责任人。建议政府确定以残联为牵头单位。进行分类保障;同时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信息共享平台,保证牵头单位全面、系统地了解残疾人社会救助情况。

三是积极引导帮助残疾人实现自我价值。鼓励广大残疾人自强、自立。引导和帮助他融入社会。对残疾人劳动就业进行统筹规划,支持他参加职业培训,鼓励用人单位对残疾职工开展在岗培训和转岗培训;积极做好开业指导、咨询服务和后续扶持工作。对农村的残疾人要与农村扶贫相结合,突出针对性、实用性、通俗性、简便性和灵活性,鼓励农村残疾人扩大种、养、加”实用技术培训规模,逐步实现残疾人职业培训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化,为残疾人创造各种就业条件。

四是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支持兴办福利企业。并对做出贡献的给予表扬和表彰。

(三)发挥第三方的社会保障作用

发挥第三方力量的作用,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属于“社会公共服务领域”要改变“强国家、弱社会”格局为“小政府、大社会”格局。作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补充。

1企业可以发挥资金、产品、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与政府部门共同开展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同时规范企业的捐助行为,加强透明度,保证资金的正确运用。

2各级行会组织应完善机构建设和管理。真正发挥第三方在残疾人社会保障中的主力军作用。

3利用广泛的社会资源支持残疾人就业。发挥各类慈善机构、公益组织、民间团体的作用,为残疾人事业募资金、募项目、募服务;动员全社会(关心帮助残疾人就业,深入开展文化助残、科技助残、法律助残、志愿者助残等活动,给残疾人就业给以行政、法律、经济、道义和舆论等方面援助。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建立完善残疾人基础档案。重点掌握残疾人贫困户的生活状况及动态变化,为政府部门落实保障措施提供准确依据。涉及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的单位应及时将有关情况和数据抄送牵头单位。

二是建立独立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推行覆盖全社会的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重点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重点对特困残疾人家庭实施定点和定期的保障。加大各级人大执法、各级政协视察和相关部门定期检查的力度,切实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程度,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三是出台地方残疾人社会保障实施细则。将残疾人生活、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的对象、标准、方法、措施细化。针对重残、老残一体、一户多残和无业智残人、精神病残疾人的特殊困难,进一步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标准。

四是完善残疾人社会救助制度。对城市范围内的残疾贫困家庭。对重残无业、老养少、一户多残等贫困残疾人酌情每月给予特别补助;对于农村残疾人,可免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为愿意参加养老保险的贴补部分资金。同时多渠道解决他生活困难,包括危房改造、免费安装自来水等;对农村孤残儿童要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和就学条件。

五是社会公共服务部门和行业建立对残疾人的救助制度。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等单位应对残疾人提供优先、优惠、优质的公共服务和救助。

六是劳动就业工作制度化。残疾人的劳动就业是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条重要途径。残联部门的一项主要业务工作。要使这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成为残疾人的一种长效保障,必须走制度化的路子。制度化涉及三个问题:

一是技能培训的信息化建设。用人单位用工信息平台。由残联部门与各用人单位企业建立用工信息反馈制度。对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建立台帐,与残联部门及时沟通,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

二是培训—就业”一体化建设。分散式就业是很难满足残疾人就业要求的残联部门应注重摸索培训就业一体化模式。如鼓励兴办福利企业。

三是残疾人自谋职业的鼓励和奖励机制。残疾人自强自立、自食其力是政府鼓励的并对自谋职业者予以工商税收等多方面的优惠照顾。但还不够,还应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年底视残疾人贡献大小以政府的名义予以精神和物质奖励。物质奖励的资金来源就是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七是社区服务规范化。

第一。成立助残小组并制定扶残助残计划,做到残疾人工作人人有责。要建立联络员队伍,搭好残疾人与各级组织的桥梁。要规范助残志愿者队伍和社区残疾人自助小组。这是吸引社会各界助残的渠道,也是残疾人自强自立、互动互助的一种极佳方式。

第二。要形成统一的格式。要建立社区残疾人康复中心,把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作为重点服务工作之一。

第三。服务的规范。为残疾人的服务应做到三条:

一是内容要突出。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

第8篇:残疾人的健康指导建议范文

为全面推进残疾人事业的健康发展,根据(残联字[]57号)文件精神,现将我县开展残疾人基本情况调查统计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协作,确保调查工作顺利开展

我县绝大部分残疾人都居住在边远贫困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落后。尽管近年来我县残疾人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工作基础比较薄弱,资料不够健全,直接影响了残疾人在基本生活、医疗卫生、康复、教育、就业、社会参与等方面工作的有效开展。

各乡镇政府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残疾人基本情况调查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调查统计工作任务;统计部门要发挥组织实施大型社会调查的优势,主动在方案实施、人员培训、业务指导、技术咨询、数据分析处理等方面协助做好残疾人调查工作;民政部门要发挥基层组织熟悉群众、擅长入户工作的特点,与县残联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做好与职能相关的残疾人情况数据核实工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卫生部门要在残疾人种类和等级的鉴定、医务人员的组织和培训等方面积极参与;财政部门要合理安排调查所需经费,保障调查工作顺利进行;各成员单位要积极配合残联组织实施好这次调查工作,确保资金、车辆、办公场所、调查设备落实到位。

二、加强领导,科学组织,确保调查数据的准确性

按照全县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部门分工协作、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切实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

(一)组建调查队伍。县政府分管领导是本次调查工作质量控制的第一责任人,县成立五个调查队,调查队队长是直接责任人。各乡镇要抽调有经验、责任心强、能胜任工作的统计员、调查员和医务人员组建调查小组,负责现场调查工作。各乡镇调查小组在县调查队指导下,对普查工作全过程要严格把关,统计员应由从事统计工作的专业人员担任;调查员应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熟悉基层情况、有较好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以村干部、残疾人专职委员为骨干。

(二)实施人员培训。本次调查对统计指标口径、定残标准、工作流程、入户调查询问方法及技巧、审核、录入等环节,省残联已做了统一、明确的要求,各乡镇残联要在县调查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下做好参与调查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为调查工作提供人力和技术保障。

(三)广泛开展宣传。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多种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做到进村入户、家喻户晓,为调查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以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和残疾人家庭的配合。

三、统筹安排,有序推进,确保调查工作圆满完成

此次调查工作时间安排在年8月31日前完成,各乡镇政府要加强领导,统筹安排,把握进度,搞好衔接,认真抓好事前准备、现场调查、质量抽查、数据处理、评估分析和开发利用等各阶段的工作,按计划、分阶段有序推进。

(一)坚持依法调查。要保护调查人员依法独立行使调查权、报告权和监督权。调查人员要自觉遵守《统计法》,保护被调查人的合法权益,对其填报登记的内容严格保密,不得向调查机关以外的单位和个人泄露。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修改调查数据。对于违反统计法的单位和个人,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二)明确调查对象。此次调查的对象包括辖区内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中符合国家残疾人评定标准的残疾人、疑似残疾人。残疾人的类型包括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视力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和多重残疾等。

(三)开展现场调查登记。调查员要坚持入户调查,认真填写《省残疾人基本情况调查表》,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调查要注意方式方法,宣传如实申报调查项目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特别是要主动宣传调查数据保密的有关规定,以消除调查对象及其亲属的心里顾虑。要尽量询问调查对象本人,不能接受调查的,以其家庭成员(监护人)提供的情况为准进行登记;特殊情况下,询问其邻居进行议查核实。有残疾证的,以残疾证类型、等级为准;没有残疾证或疑似残疾的调查对象应建议其到指定医院进行鉴定。

(四)确保数据质量。要强化质量意识,落实质量岗位责任制,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登记数据不重不漏、准确无误。各级调查机构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广大调查人员要认真走访,仔细询问;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标准和方法诊断,确保原始数据客观准确、真实可靠。要高度重视事后质量抽查,每级抽查都要填写事后质量抽查表和对填报数据进行评估,抽查评估不合格的,要重新入户调查登记,并再次组织验收,直到合格通过为止,确保采集数据真实准确。

第9篇:残疾人的健康指导建议范文

一、明确定位,发挥民办机构的作用

北京市民办残疾人服务机构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在“九五”、“十五”期间蓬勃发展起来的。这些机构都是由一些热心残疾人事业的教育、医务工作者、社会人士和残疾人家长自发创办的,都是自筹资金,白手起家,自我生存,自我发展。不以赢利为目的,根据残疾人及其家庭的康复需求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主要是为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教育培训、生活托养等急需的服务,受到了残疾人及其家长的普遍欢迎,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面对民办残疾人服务机构的快速发展和在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困难,2001年,市残联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调研进一步达成共识:尽管这些民办机构审批注册的渠道不同,机构规模和服务能力差别较大,但为残疾人服务的方向和服务热情是难能可贵的。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政府不可能把残疾人的事情全部包下来。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必须依靠社会和民间的力量,走社会化服务的道路。民办残疾人服务机构在减轻政府负担,消化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解除残疾人家庭后顾之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办残疾人服务机构是公办残疾人康复事业的重要补充,是残疾人康复战线不可或缺的一支方面军。基于对民办机构地位和作用的这种认识,从2001年开始,市残联在当时政府尚未出台相关政策的情况下,主动把做好民办残疾人服务机构的工作提上议事日程。首先是摆正民办残疾人服务机构的位置,做到与公办机构一视同仁。采取认同、鼓励、支持和引导的做法,保护民办残疾人服务机构的积极性。凡是全市性的康复工作会议,都通知民办机构参加,有关文件同样下发民办机构传阅。去年由残联机关派人带队,专门组织了民办机构的负责人赴香港等地参观考察。其次是在业务上实行归口管理,将他们全部纳入康复业务指导范围。由市残联康复部牵头,成立了“北京市民办残疾人服务机构联谊会”,把这些民办机构组织起来,便于在残联机关与民办机构之间、民办机构与民办机构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今年组建市残疾人康复协会中,又将各民办机构吸收为团体会员,将机构负责人选为协会理事会的理事。使民办机构感到政治上有地位,组织上有归属,业务上有指导,进一步激发了办好民办机构,做好为残疾人服务工作的积极性。

二、制定标准,规范民办机构的管理

为规范民办残疾人服务机构的管理,促进民办非企业残疾人服务事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严密组织和科学论证,2003年10月,市残联联合市教育、卫生、民政等部门,制定并下发了《北京市民办非企业残疾人服务机构服务质量评估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标准》按照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的要求,将服务内容列为“服务宗旨”、“机构管理”、“服务品质”、“服务队伍”、“条件利用”、“社会效益”、“机构特色”等7项指标,分为三个等级,逐项制定了明细的达标标准。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使民办服务机构工作有标准,检查有内容,评估有依据。站在不同的起跑线,朝着共同的目标奋斗,实现了竞争的公开、公正和公平。按照自愿申请、公开评审的原则,2004年11月,市残联和民政局聘请康复、特教有关专家组成检查评估小组,对全市提出参评申请的8家民办残疾人服务机构进行了现场检查和评估。依据《标准》的要求,采取听汇报、查阅档案资料、参观机构设施设备、抽查康复对象的训练效果、召开残疾人及其亲属座谈会等形式,对机构进行现场讲评和打分。最后评出二级机构两家,三级机构三家。市残联按照评估等级给予了一定的奖励。这次对民办机构的评估在我市虽属首次,但在民办机构中的反响非常强烈。大家看到了政府对民办机构的关怀和重视,尝到了创先争优的甜头,找到了工作中的差距,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参加首批评估的民办机构都在针对评估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进一步改进的措施;没有参加的机构都在认真消化《标准》、积极创造条件,准备参加明年的评估。市残联从这些民办机构参评的积极性中看到了规范管理产生的巨大效益,整顿提高的是机构,最终得益的是残疾人。同时,通过以奖代补的办法,建立了在资金上扶持民办残疾人服务机构健康发展的一种激励机制。

三、排忧解难,扶持民办机构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