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高校职业指导课的教学中,学生的职业角色认知和体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那么通过在教学中模拟企业的环境,让学生提前认知和体验角色,,是一个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提高职业素养的一个办法。团队经营模式在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中的运用可以将团队经营移植到我们的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中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职业指导教育的教学目标。
在“团队经营”模式中,是否能够更好地完成任务在于团队成员之间合作学习能力,这种模式提升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地位,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改变了以往职业指导课程在大学生心目中可上课不上的印象,使大学生职业指导课变成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明显的公共课程。
一、团队经营模式在高校职业指导课程中运用的合理性
首先在高校职业指导的课程中引入团队经营的模式是符合职业指导课的教学内容的。职业指导的课程内容是比较多且复杂的,团队精神的教育的职业指导课程中职业素质培养的一小部分,如果将团队经营模式移植到职业指导课程中,我们将团队经营作为一种方法一个杠杆来推动整个职业指导课程的开展,不仅完成了职业指导课中对学生进行团队精神的教育,并通过将团队经营模式引进大学生职业指导课,将课程中其他内容如职业生涯规划、求职面试技巧等,通过团队经营的模式分化成以学习为任务的团队反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职业指导课中的其它必要内容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和吸收。
其次在高校职业指导中运用团队经营模式是符合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的教学目标的。高校就业指导将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以便能够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其中团队合作是职业素养中最核心的内容。通过调查分析我们了解到当前高校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重加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不管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对团队合作、团队精神的教育都没有重视,导致学生在上大学期间无论是为人或做事都比较的“独”。大学期间是一个人性格能力飞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在大学期间学生得不到团队教育那么不仅仅影响学生的求职就业更对学生的一生都具有重大的影响。所以在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中引入团队经营模式能够完成职业指导课教学的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最高目标。
二、团队经营模式在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中运用的方法和形式
将团队经营模式引进到大学生高校职业指导课程中,我们将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设定不同的团队经营任务,并且要求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团队游戏、无领导讨论、文件筐、头脑风暴等人力资源培训中的训练方法。
在结合我校的教学实际,我们为团队经营模式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的运用制订了比较合理和具体的方案。
1、将课程尽量安排在每个学期的开学初和“五一”“十一”长假之后开设,根据我校的职业指导大纲,可称为分为三大部分,每一部分课程有12课时,每周2课时。在第一大节可是将本课程的模式告知给学生,用1个课时将团队经营的理论知识讲解给学生,再用1个课时给学生说明团队经营理念在职业指导课程运用的模式,为学生能够更好地配合该课题跟好地开展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2、在第二大节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是分组。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两种分组方式以教师分组为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个人意愿为学生分好学习小组,根据团队经营模式理论每组学生人数为10—12人;也可以采用学生自主招募组员的形式自主建队,自主进行团队分工。其中要注意的是要组建一个评分监督团队,以次对整个课程中每个团队的表现进行监督和评分,第二课课时主要完成团队任务的布置。留好课后作业,要求每周进行工作汇报和总结。
3、在第三、四、五次课主要是团队文化展示,团队工作汇报,采用海报、PPT、演讲等形式进行团队任务的汇报。
4、最后一课时是团队任务的总结与评比。第一课时是团队任务完成情况的汇报,第二课时是评分小组的评分及说明。
三、团队经营模式在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中运用提高了对职业指导专业课教师的要求
在这种模式下,课程的进行中,表面看起来以学生为主导,教师隐身了,但是和一部电影一样,学生是台前的表演的主角,而教师就是台后的指导的导演,掌握着整个课程的灵魂,所以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更加的高了,教师不仅要合理地引导、设计教学内容、更需要把握整个课程的走向。所以对职业指导教师的要求非常的高,在具体的运用中应当注意一些问题:
1.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感受。
要避免片面追求课堂教学热闹,为体验而体验的形式主义.课程中团队任务的设计是决定课程质量的关键因素。学生由于知识基础、个性的不同,其学习的感受程度也有不同。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老师应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设计和选择不同的团队经营游戏或任务。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是否有兴趣、操作起来是否过于复杂、占用的时间是否过多、游戏的发展是否利于控制、对场地和各类条件要求是否过于苛刻等等。要做到给每个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满足感。
2.注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由于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大多数的大学生在初次参与此类课程的时候,碍于面子或者是参加但不善于表达,以致活动有时会陷入冷场的局面。所以,激发学生进入团队经营学习时,能够在这个任务中确立自己的学习目的、设立自身目标。另外,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应让所有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的体验。要体现全面性和全体性,要让学生在完成团队任务中学习知识,培养团队精神,增强就业能力与素质;既要摆脱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被动接受知识,又要避免盲目追求形式参与、表面参与。
参考文献:
[1]谢珊,“‘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就业指导课中的应用”,《高教探索》,2007年第4期
[2]谢 珊,团队经营模式在拓展课程中的运用[J]《 人民论坛 》(2009年18期)
[3]李国章 谢珊,浅谈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的素质要求与培养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7年05
[4]张福珍,论职业指导员的素质要求与培养途径,《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12期。
备注:本论文是石家庄经济学院2010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结题论文,项目编号为:2010J24。
作者简介:
[关键词]高校 职业指导 现状 对策
[作者简介]江燕(1983- ),女,江西景德镇人,新余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教育改革;简琦(1981- ),男,江西新余人,新余学院抱石美术学院学生管理科科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江西 新余 338004)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2-0096-02
我国高校职业指导是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帮助毕业生选择适合自身专业特点的工作岗位,并为用人单位推荐合格专业人才的一种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行为。职业指导在高校教育中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它不仅仅是针对毕业生而开展的一种简单的就业指导,还是在对非毕业生、甚至新入学学生就开始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开展的职业规划教育。其主要功能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观,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特点,培养他们的职业爱好,树立从事某项职业所具有的职业操守和基本精神,并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性格、专业特点开发自己的潜力以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和求职优势,使学生与社会职业结合起来,既能实现自身价值又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职业指导包含对毕业生的职业教育、职业心理鉴定、就业信息服务、职业技能和素养培训。
一、高校职业指导现状概述
最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这与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的不断提升极不相称。据统计,虽然我国高校提供的毕业生就业率大多在90%以上,但实际情况却并不是如此乐观,在这90%多的就业率中,很多大学生是“被就业”,即在没有顺利实现就业的情况下,被校方统计为已经就业。而实际我国现在每年仍然有30%多的毕业生不能顺利实现就业。就业难的问题,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自身价值的实现和教育资源的开发,也关系着高校的建设与发展。一方面是国家经济建设没有可用的人才支撑,发展后劲不足;另一方面又是成千上万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种尖锐的矛盾迫使我们必须反思我们的教育制度,尤其是教育制度中的就业指导制度和职业指导工作。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职业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在求职中树立正确的态度,正确看待企业。当前大学生久居象牙塔,对未来充满激情和幻想,因此普遍在求职过程中眼高手低,期望值高于自身的实际能力。这种现象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职业指导就是帮助大学生消除这种对求职不利的心理态度,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这样在他们面对适合的工作岗位或职业的时候不至于错失良机。同时,在大学生中间也存在着一些自闭、自卑的人,这是另一个极端,即过分贬低自己,他们的期望值在自身能力之下,这也不利于他们选择和自己相称的工作岗位。高校职业指导就是帮助学生克服诸如此类的种种困难,指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求职心理和职业能力等。
二、当前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指导工作缺乏组织保障和清晰的功能定位
职业指导和就业指导虽然在功能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二者毕竟不是同一事物,也存在很多差别。然而,目前高校却存在着将二者混为一谈的现象。虽然现在很多高校都有自己的就业指导部门,但是这些部门很少能提供专业的职业指导,无法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他们的工作一般都是为学生提供企业单位的招聘信息,宣传国家就业政策和一些基础的就业技巧、面试知识等。这些虽然也能够在职业指导中占据一定比例,但未免过于肤浅。例如在学生就业之前有计划地开展学生职业指导,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中各种职业和岗位,向学生讲解当今的经济形势,如何根据这些经济形势确立自己的职业规划等,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在就业指导中是难以提及的,然而对学生又是非常有帮助的。在目前的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中,这方面功能的缺失主要还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组织保障,即没有成立专门的职业指导机构。就业指导部门自身任务繁重,无暇顾及、深化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因而造成了职业指导长期荒废。此外,由就业指导部门承担职业指导工作,容易造成目标不明确而引起其他问题。
(二)职业指导缺乏系统性
我国部分高校虽然针对毕业生开设了职业指导课,但是这种职业指导课程还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职业指导课程的质量还有待提高。目前这些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大都是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临时开设,课程内容大多是关于如何求职,不但缺乏系统性,而且对于职业知识的完整性也无从谈起,这就导致了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根本不了解自己职业的特点,对如何适应那些突如其来的变化没有清晰的认识。职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自学生入学起就有计划地开展这方面的教育工作。北京市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专家组曾专门针对大学各年级的心理压力做过一次专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大一新生的各种心理压力中,就业压力占据第三位,而以前就业压力只出现在大三、大四年级。可以看出,就业压力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深,而我们的职业指导却还没有深入问题的源头。
(三)职业指导教师严重缺乏,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职业指导的效果如何,关键是看教师的水平和教师队伍的质量。在西方高等教育中有一种专门的职业叫作职业指导专家。职业指导专家一般都具有丰富的工作经历和求职技巧,他们懂得如何能教会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因为他们知道这个阶段的学生最需要什么,最担心什么,而这些正是他们曾经经历过的。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开始执行职业指导专业人员的考核和认证,但是这方面的人才仅有区区三万人,难以满足庞大的需求。现在担任高校职业指导的人员无论是在求职经历,还是理论水平上都难以适应学生就业形势的需要。而且职业指导教师一般都由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或者思想政治教师兼任,他们的专业化水平值得商榷。
三、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策略的思考
(一)职业指导工作应当尽早开展
就业压力是大学生心理压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即将毕业的大四、大三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在他们心里形成巨大的阴影。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的教育制度和产业经济结构不同步造成的,我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对于改善大学生就业形势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前几年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张,吸收了大量学生进入大学校园,而今他们正在一批批地走出校园,寻求发展。就业大军只增不减的现实再一次使就业压力在高校蔓延。目前大一新生已经明显感觉到就业压力,而在这之前这种心理压力很少出现在大一新生身上。这种形势的变化也必然要求我们的职业指导工作做出相应的调整。
目前,高校中新入学学生面对将来的就业不知所措,不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在宏观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无法全面地、宏观地了解自己的职业状况,这种迷茫心理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当前所学知识的重要性。直白地说,他们觉得,目前自己所学的知识,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一定能用上,而且也不一定能凭借自己所学顺利实现就业上种种疑惑长期困扰他们,成为他们学习道路上的羁绊。因此,职业教育应当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大学生整个求学过程中开展。大一新生也应当开设职业指导课程,每学期至少设置2~3个课时,由职业指导教师具体向新生讲解他们所学专业的重要性,结合宏观经济环境分析专业在将来就业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尽早帮助学生树立起理性客观的求职心态,让他们懂得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知识基础才有可能在职业道路上有所突破;使他们保持良好心态,踏踏实实地进行不同阶段的学习。
(二)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职业指导工作
职业指导课程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作,主要表现在指导对象的复杂性上。学生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格不同,这决定了职业指导不能“一刀切”。制定统一的指导标准,让学生来适应这种标准的努力达不到职业指导的良好效果。职业指导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职业指导,否则浪费了人力、物力也不能见到实效。指导对象的多层次、多样化也决定了职业指导必须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
职业指导只有通过不同形式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具体措施包括:(1)学校成立专门的职业指导部门,该部门除了承担教学任务外,还应及时了解人力资源市场的变化情况,根据这些变化及时调整教学。(2)进行真实的求职情景模拟教学,由教师和企业人员担任面试官,让学生进行求职演说,锻炼学生面试能力,增强大学生敢于表达、善于表达的人格魅力,而这正是他们所欠缺的。(3)校方还可以聘请在职业能力上有突出表现的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到学校举办职业指导方面的专题讲座。总之,职业指导不应拘泥于一种模式,也不能停留在一个阶段上,要在不断变化和提高的指导中实现。
(三)在职业指导工作中加强学生的心理疏导
就业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项重要的人生经历。很多大学生就是为了能够实现更好的发展,能够具备更大的就业优势才选择了高等教育,或某个高校,或某个专业,因而他们对就业充满了期待和幻想。但是,现实却是严峻而残酷的,当他们从不同渠道了解到不乐观的就业形势时很容易产生超乎常人的挫折感,这对于心理还不够成熟的大学生来说负面影响极大。目前,在择业阶段有超过3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他们对就业形势的悲观判断,以及职业指导工作的不及时跟进。这些学生有的是因为期望值太高,当现实情况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时便会出现上述情况;有的因为自卑自闭,不敢尝试,容易措施就业时机。因此,在职业指导课程中应安排一定的课时,或者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观,既要认真冷静地评价自己,也要客观地看待人才市场中对大学生的要求。对待自信心不足、不敢踏入职场、不敢勇敢地接受面试的同学,则应给予适当的鼓励,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
总之,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是不同于就业指导的深层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该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适应环境的变化,以完善和健全的职业素养开辟自己的职业道路,而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支持。为此,高校应当系统、完整地在大学生当中开展卓有成效的职业指导,而且职业指导应当打破单一的专题讲座形式,适当创新形式,引入校外专家,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最后,还要保证大学生的职业心理健全,使他们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适应当前就业形势。
[参考文献]
[1]段志强.学校职业指导的现状与发展[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校学报,2007(3).
[2]花军,何咸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7(3).
[3]胡艳.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6).
【关键词】 云南地州高校;曲靖师范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本土化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始于西方,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非常成熟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首先是在中国的发达城市,如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开始兴起“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一词,随着近几年的推动和发展,特别是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启动,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越来越多的高校所熟悉,但由于发展的局限性,云南一些地州高校近几年才开始推广职业规划教育课程,曲靖师范学院作为云南地州高校的一员,现在已经系统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云南同类地州高校中是早期开课的院校之一。因此,以曲靖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曲靖师院)为例来研究地州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一、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
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是指学生通过对自我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进行内在探索,再结合外在的工作世界探索,从知己知彼的角度,找准人生目标,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设计相应的行动计划,按照行动计划规划大学四年生活,为毕业后顺利进入职场做好充分准备[1]。其实质和核心是大学生通过知己知彼,培养职业技能,确定职业目标,最终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曲靖师范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1、没有一套符合曲靖师范学院学生特色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材
目前,我国教育界和学术界都在西方理论的指导下编写我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材。众所周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是很不平衡的,各高校的教育发展受地域环境、经济环境和学生生源的影响非常大,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与所授课的学生自身特点结合比较紧密的实操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因此各高校要想给本校学生做出最好的指导,必须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自己撰写出版教材,不能对所有的学生不加区分的用统一的教材来授课。这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其余传统课程的核心区别所在。
2、职业生涯辅导人才缺乏,不能系统地、有侧重地指导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师必须是一个复合型人才。必须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还必须对不同学科、行业、领域和国家实事政策有较多的了解。而且,国家对从事职业指导的人员进行“资格认证”。从国家级助理职业指导师、国家级高级职业指导师到全球职业规划师等低级别到高级别的认证。
但是据了解,目前在云南地州院校中还没有人取得全球职业规划师资格,曲靖师院中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大部分只取得了国家级助理职业指导师资格,只有少数几人获得国家级高级职业指导师资格。职业规划指导人员普遍缺乏系统、专业的业务学习,缺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层面上高级别的老师,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不利于职业规划课程的长期建设和发展。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选课还存在着限制性的困境
由于目前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性质还存在难以界定的因素,笔者经过调查发现,曲靖师院是少有的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必修课的地州院校之一。因此,为了满足所有学生的选课需要,就要有高水平、较大数量的选修课,而且还要有较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作后盾。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曲靖师院的教师数量和质量均欠佳,达不到对所有学生开设选修课的要求。选修课数量的限制影响了学生选课的自主性,也限制了学生选课的时间性,因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是一门具有明确阶段性的课程,主要针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和规划。如果不能在低年级就安排课程的话,将会影响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
4、曲靖师范学院学生传统的择业观念根深蒂固,使职业规划教育在方法上存在缺陷
个人与职业的匹配度是择业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只要人职匹配度高,这种职业选择就是合理的。[2]但是,曲靖师院的情况则不一样,除了本土化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不成熟和上述几方面的情况外,由于曲靖师院是一所以培养师范生为主的院校,所选择的职业和地区都受到学生传统置业观念的限制。因此,曲靖师院的大学生选择职业除了考虑职业兴趣、职业价值外,还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即家庭、单位、地区、所学专业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对曲师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书进行调查,高达90%的学生将自己择业的第一目标选为教师。而对于其他职业则“不闻不问”。而我们大部分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内容还主要是教学生如何认识自我的兴趣、性格、技能和价值观,而对学生所处的外部世界的探索讨论和研究的很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最重要的部分恰好是对工作世界和职业的探索,这是需要老师去告诉学生的,是转变学生就业观念的重要环节,而云南地州高校的老师们对此还没有形成认识,这将导致学生就业观念的单一和限制学生的发展。
三、以曲靖师院为例对云南地州高校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本土化教育方法的探索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符合曲靖师范学院的教育实际和区域学生的成长需求。在探索本土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确定阶段性实际行动,弥补缺陷,开辟出一条适合西部高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之路。
1、学校应集合各方力量,加快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材建设
学校在大学生中开展生涯辅导要以课程的形式为核心,以集体辅导、个体咨询为补充,以社会实践为延伸。[3]为完善这一模式,需要积极组织招生就业处、各二级学院制定并实施生涯辅导体系和制度,在实际工作中要着重加强课程建设和队伍建设。目前的教材基本上是舶来品,[4]要将职业生涯辅导理论本土化,最适合的方式就是教师通过给学生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断总结本校学生的特点,收集本校学生的实际案例,发现学生对职业规划真正需要的东西,以上课教师为主来编写适合曲靖师范学院的本土化教材。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配备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职业规划教师
教师是开展教育教学的首要因素。许多高校让从事心理学或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来兼职担任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教师,没有专门配备专职教师。这样下去,将不利于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本土化教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为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学校应配备由专职教师、学生辅导员以及团委书记为主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对这些人员进行相关的职业培训与实践锻炼,以胜任生涯指导教学工作。
3、学校应加快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资源的建设,使不同年级的学生有适合自己的生涯辅导选择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四年的规划,而且不同年级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规划指导。因此,学校应加快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资源建设,用于指导不同年级的学生,分层次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例如低年级学生应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必修课,高年级学生面临就业、求职的问题,就应结合大四学生特点开设有关求职、简历制作的生涯辅导选修课,使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大学的四年生活中都有适合自己的生涯辅导选择。
综上所述,总结我国生涯辅导发展经验,对云南地州高校大学生生涯辅导理论进行本土化研究,这对于促进当代大学生就业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注 释】
[1] 杨河清.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 王晓菊,黎小华.三峡库区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本土化教育的研究与探索[J].高教高职研究.2011(40).
[3] 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
[4] 刘勇.大学生生涯规划本土化教育[J].黑龙江教育.2008(9).
[5] 王焕助.实用教育大词典[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816.
【作者简介】
关键词:职业指导;高职毕业生;就业;作用
目前,我国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高职毕业生如何在社会浪潮中找准自己的工作地位很重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强调要解决好毕业生的工作问题。高职院校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如何使他们找到适合的工作也应该成为重中之重。在高职院校中开展职业指导对学生毕业找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千万不可小觑。如何帮助高职毕业生选择一份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位,如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是目前高职职业指导的重点。在市场竞争越来越大的前提下,广大高职院校应该不断完善强化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
1.高职毕业生就业中进行职业指导的必要性
1.1职业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
学生的工作问题是学生人生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问题,直接会影响到学生未来的人生走向,因此,职业选择也是帮助学生对未来自己的发展道路做出规划。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技术水平过关,但是还没有深入社会,对社会的方方面面还没有什么实际的经验,容易受到误导。通过一些高职类的学生在选择工作时都会觉得迷茫,这就需要广大高职院校及时开展毕业生职业指导。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职业指导树立学生正确的职业观,改变过去那种学生盲目选择工作的现状。通过职业指导可以让学生自我分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技术条件、自身素质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
1.2职业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权利意识
在前面我们谈到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还没有什么实际经验,而且大部分的学生对一些有关于劳动方面的政府政策和法律法规都不是很了解。每年的毕业季都会出现一些学生被骗的案例,这些案例都是活生生的教训,是缺乏应有的毕业职业指导的后果。很多高职毕业生在签订合同时都没有强烈的维权意识,就算出了问题也知道怎么解决。因此,对于高职院校额大学毕业生进行职业指导可以帮助这些毕业的大学生树立维权意识,深入了解找工作和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法律法规、政府政策,做到心中有数,可以有效的形成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为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1]。
1.3职业指导有利于促进职业院校的自身发展
就业问题对于广大的高职院校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现在的高职院校如果只关注学生能毕业而不关注学生的工作,那么这种学校一定难以招生,难以发展和维持。我国政府一直以来也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作为衡量学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因此,开展职业指导成为广大高职院校应该牢牢抓住的一环。开展职业指导可以促进学校人才的流转,提升学校的办学规模,同时也会为学校带来一些相关的信息,形成一个良性的就业循环系统,对学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强化高职毕业生就业中职业指导的相关策略
2.1把职业指导深入到职业院校的每一个年级
目前,我国很多职业院校都只在学生快要毕业时设立专门的职业指导课程,这种做法是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的。大三学年学生忙于其他事物,很难对这类课程提起兴趣,于是就出现了职业指导课成为摆设的现象。我们认为对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毕业临近的时候,应该提早开设,并且长期开设,随着社会发展形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在调查一些职业高校时发现,有些高校从新生一入学以来就开始进行职业指导教育,贯穿了整个学习生涯,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在大一、大二的学生也面临着“兼职”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择业,将职业指导深入到每一个年级,有利于学生及时掌握有关的工作信息,有针对性的选择自己努力的方向,充分利用了课余的实践,给了学生一个缓冲的过程。
2.2建立高水平、专业化的职业指导队伍
目前,虽然我国一直强调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开展职业指导,但是在师资力量配备上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有些教师的教学只会照本宣科没有实际经验,很难教授给学生正确的就业观,也难给学生一些有建设性意义的指导[2]。所以,在职业院校中职业指导教学过程中最紧迫的就是不断强化教师的职业指导水平,做到理论同实际结合,建立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职业指导队伍,这样才能给学生正确、及时的职业指导。
2.3强化资源交流、信息流转机制
我们研究发现,现在一些职业高校的职业指导教学还处于封闭式的状态,没有整合相关的就业信息和市场因素。我们说职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其与就业市场的环境分不开。高职院校应该改变这种封闭的状态,可以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可以邀请当地的人才市场主管人员定期到学校开展讲座,分析目前就业市场的形式;也可以请已经毕业的一些学生重回母校对学弟学妹们传授工作的经验,以此来促进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能够更好的结合具体情况分析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规划好自己的发展方向,做到心中有数。
3.总结语
国家高度关注高校毕业生的问题,高职院校是毕业的重点对象。在高职院校中开展职业指导对学生毕业找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千万不可小觑。开展职业指导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及时的规避就业市场的风险。目前的职业指导还处在起步阶段非常不完善,一些突出的问题需要着手解决。我作为一名高校职业指导教师,在本文中简要分析开展职业指导在高职毕业生就业中的重要性,同时针对我国高职院校目前在职业指导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如何提高职业指导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希望能够为广大职业指导老师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黄路明. 高校职业指导的探索与创新[J].湖北社会科学,2012,(8).
关键词:职业指导 全面发展 生涯规划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学生可以依据市场需求自主择业。但是,随着毕业生队伍的不断壮大,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逐渐凸显。与此同时,各大高校开始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在二十年来的职业指导活动中,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在学生就业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就业指导工作没有做到全程化,把就业指导做成毕业生的“职业介绍”,在学校实际工作中,也出现了职业指导和学生实际脱节的情况。笔者总结原因,发现问题的要害在于,学校没对就业指导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单单追求“就业率”,必然导致职业指导工作偏向急功近利,本文将从职业指导工作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来分析职业指导工作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一、全程的职业指导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知识
通过分阶段的职业指导,能够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这首先表现在对职业的了解。a对大一学生的职业指导主要表现是对职业理想的规划。这时的大学生仍然停留在对职业的幻想阶段。经过职业指导的分析,对于自己兴趣相关的职业有了一定的现实认识。这这些职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如何能够在这些职业中取得成就。通过这些分析,大学生可以大二、大三期间有着力培养这些技能。另外在大四阶段的职业选择之前,对学生进行个人档案的撰写训练等等,能够帮助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职业生活。大学生的就业活动的评价不仅要看就业,而且要看就业之后的稳定性。全面的职业指导能够使学生尽快的适应职业生活,也就是可以使学生顺利就业。
此外,职业指导能促进学校的通才教育。职业市场对于毕业生的要求不再是专业素质强、专业成绩好,而更趋向于一专多能的通才。因为专业素质只能代表毕业生进入学校之前的学术能力。而真正决定学生发展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等。通过职业指导,学生能够对不同职业所需要的能力有所了解,从而可以有目的地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最后,职业指导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指导不仅仅表现在理念上的指导。更是和一定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在职业指导工作中,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如见习和实习,以及一些模拟的面试。能够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的能力。另外通过参加有相关部门主管人员主持的讲座和活动,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以及学生的自主实践,有利于将学生学到的理论和知识,转化为自身素质。
二、全面的就业指导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学生在职业指导的前期,必然有对自我的分析。无论是萨帕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还是霍兰德的职业性向理论,还是施恩的职业锚理论或者麦克里兰的胜任素质理论都倾向于学生在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气质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对职业进行选择。也就是说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必然有学生对自己的分析过程。这种分析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己一些比较稳定的气质和特点,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缺点。
其次,职业指导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人生资源的整合和积累的能力。一个人能否有效地整合自己积累的人生经验,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驾驭人生的能力,通过职业指导,大学生能够充分地利用高校提供的资源,有目的有方向地锻炼自己。从而增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最后,职业指导有助于学生形成自我实现的长效动力。1943年,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发表了《人类动机理论》一书。在这本书中,他将人类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作为最高的需求,对一般人来讲,往往需要通过一定的职业来实现。而且自我实现往往是人类活动的最长效的动力。有效的职业指导能够使学生早日发现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早日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三、以生涯规划为基础的职业规划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职业指导作为贯穿整个大学生的一项课程。它可以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结合起来,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全面发展有很大帮助。
首先,有效地职业指导能够促进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通过职业指导对学生自身和职业前景的分析,能够促进学生将自我实现的目标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不在抱着“天之骄子”的光环,只想着要去大城市、规模大的公司和薪酬高的企业,将自己的能力需求和社会的要求达成统一。能够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其次,职业指导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职业指导活动中,学生通过对自己进行评价的客观评价,能够形成对自己的客观认知。让毕业生通过就业咨询和心理咨询,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化解心理矛盾和危机,摆脱心理误区,用良好的就业心境取得好的工作。
综上所述,职业指导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质,促进其尽快的适应工作生活,顺利毕业;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学生不再是象牙塔中的学术人才,更是能够投身生活,对社会有贡献的有用之才;能够通过纠正学生的就业观来使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提升其心理素质。总之,职业指导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仇存进.浅析素质教育与就业指导[J].三江学院学报.2007(1).
[2]沈富儿.J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探讨[D].厦门大学硕士生毕业论文.(2008).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指导;投射现象;对策
引言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当今社会,职业指导人员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成功就业,能否顺利渡过从学校到工作的适应期,能否科学的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然而在职业指导中存在着不少误区,例如,指导人员总喜欢拿学生与自己作比较、给学生下定义、给学生灌输自己的理想和信念、重指导而不重与学生交流等,其实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会发现,这些现象都与指导人员的投射心理有关。我们可以称这些现象为“投射现象”。
投射现象是指在职业指导的过程中职业指导人员总是喜欢把自己的职业梦想利用各种方式加在学生身上。这种行为的确会对学生的就业产生一定积极的影响。但是在大部分情况下,指导人员的这种行为不仅会直接导致某次求职的失败,严重的更会影响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对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目前,这种现象在大学生职业指导中普遍存在,但是不管是学生还是指导老师自己都很少意识到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对这一现象给予以足够的重视。
一、大学生职业指导中的投射现象概述
“投射”一词在心理学中的定义是指人们把自己的某种观念随意安放到相应的外部对象上去的操作过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心理学家们称这种心理现象为“投射现象”。职业指导中的投射现象是指职业指导人员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过程中,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征(如什么个性匹配什么职业、求职应以什么为基准、价值观、对某职业的好恶、自己的职业梦想等)归属到学生身上的一种认知障碍。在这种认知模式下,指导老师会不自觉的将自己的这些认知投射到学生身上,将一些本不属于学生的心理行为特征加到学生身上。从而掩盖了学生真正的喜好、职业梦想、适合的职业类型等。
这种投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感情投射,即指导人员认为学生的好恶与自己的相同或类似,把学生的特性硬性的纳入到自己的既定框架中。比如,指导人员认为自己喜欢某一职业,就觉得学生也会喜欢,在给学生讲授或与学生谈论时,就总是围绕这类职业来谈,不管学生是否真的感兴趣,听不听得进去,带有一点强迫的意味在里面,长此以往,学生可能在对自己定向不明确的情况下,盲从指导老师的观点。(2)认知投射,即指导人员把诸如什么个性匹配什么职业、求职以什么为基准(是依照兴趣、专业、报酬还是地区)、什么职业前景好等自己对职业的认识加到学生身上,他们忽略了学生的客观实际,以自己的好恶、偏好、思维定式等所蒙上的有色眼睛去看待事实,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指导老师所给予的指导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严重的会使学生在求职路上更加步履维艰。
二、大学生职业指导中投射的作用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投射现象也不例外。投射在职业指导中也是存在积极的一面的,由于投射心理使得指导人员总是趋向于把学生评价判断成与自己类似,总是将自己对职业的主观感受、主观经验“先入为主”的来认知评价学生。因此,当指导人员在指导过程中遇到确实与自己类似的学生时(成长经历类似、个性类似、兴趣类似、价值观类似等),指导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判断会更加的轻易、更加的准确、更加的到位。在这种情况下,投射心理无疑是对学生的求职就业有帮助的。
目前,高校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的专职人员与毕业生之比为1:500。在一般情况下,指导人员的投射心理是无益于学生的求职就业的。对指导人员而言,由于投射心理使得指导人员总是趋向于把学生评价判断成与自己类似,总是将自己对职业的主观感受、主观经验“先入为主”的来认知评价学生,所以它使得指导人员往往屏蔽掉学生真正的人格心理特点、扭曲学生本来的面貌,形成对学生错误的认知图式,从而,使得指导方向偏离了应该的轨道,这时你觉得给予了学生最好的指导,而事实上不仅没有反而误导了学生。不合理的投射会影响学生对职业的认知,一般来讲,大学生的各种态度、兴趣、观念、价值观等认知已基本稳定下来,并且每个人都不同,在职业指导过程中,指导人员如果过分的把自己的这些认知一成不变的、不因人而异的投射到学生身上,那样势必造成学生的认知陷入矛盾之中,这时,学生如果转而接受了指导者的投射,进而改变自己的认知以迎合指导者的认知,最直接的结果是导致求职的失败,但是这还远远没有结束,这种不适合学生的就业认知如果得不到纠正的话,可能会影响学生以后的整个职业生涯。
三、职业指导中出现投射的原因简析
(一)就指导教师本身而言,他们的专业技术化水平不够
作为职业指导员,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和丰富的工作经验,能够准确地把握各个职业的特点及其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能够较准确地预测劳动力市场供需发展方向。而目前,大学生职业指导的师资队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德育课的专职教师,另一种是教育管理教师。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政策水平固然是很高,但是前者对大学生求职过程体验较少,掌握的职业信息也显得不足,于是他们就更容易犯“纸上谈兵”的错误,他们会把理论不经过与实践的结合而直接投射到学生身上,使得学生在求职中仍然困难重重;后者又缺乏教学经验,往往没有受过系统的教学培训,由于他们没有完备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作后备,他们缺乏技巧,不懂得在什么情况下、以何种方式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和帮助,于是他们同样也很容易出现投射心理,并且还不自知。
(二)指导教师的作为“职业指导人员”的角色意识不强
由于大学生职业指导人员有的是原来从事思想政治课教育的教师,有的是班主任、辅导员兼任,他们长期习惯于“管”学生,短期之间难以转变角色。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和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很常用的一种方式是直接灌输,这种方式其实也是一定意义上的投射,即把知识直接传输到学生的大脑,而很少顾及学生的意愿,带有一定的强迫意味。而我们的大学生职业指导人员由于大部分是教师出身的,他们在进行职业指导的过程中,很容易把这种教育方式承袭下来,从而出现投射现象。
(三)大学生自身存在着一些不足
当前大学生在职业规划中普遍存在规划意识薄弱、认知方法简单、生涯定向模糊、规划与行动的脱节及规划实施的反馈机制缺乏等问题。这些大学生自
己存在的不足为投射现象的存在及成功提供了温床。存在这些问题的学生在即将面临求职之际,会感到很迷茫、无助,职业指导人员就像他们的一颗“救命稻草”,所以他们对职业指导人员的依赖心理很强,有的甚至达到了迷信的程度,他们往往对指导人员所教的东西照单全收,不懂得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于是,投射在他们身上会生效。
(四)我国职业指导的理论不够成熟
目前职业指导的研究缺乏深度和广度。从深度上看,高校职业指导的研究大部分都指向当前发生和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和矛盾现象,而未能更加深入地探讨其中的规律性、根本性和系统性的问题。在广度上,就业中的很多重要领域很少涉及,如企业的用人机制。家庭和群体价值观在职业指导中的作用,当代大学生就业心态的分析和研究等。另外,我国对国外的有关理论和实践方法有照抄照搬的嫌疑,我们有待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指导理论。
理论是推进实践的有力武器。正是因为职业指导理论上的不足和缺陷,所以我国的职业指导工作不能得到深入的开展和切实的推进。投射现象作为职业指导中的一种病态的不良现象与我国职业指导理论的不成熟不无关系,由于企业用人机制、当代大学生就业心态、量表等理论研究的滞后使得职业指导员在指导过程中缺乏良好的理论支持,从而增加了指导人员出现投射心理的几率。
四、如何应对职业指导中的投射现象
(一)加强对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培训,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就业队伍
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师培养非常关键。大学生职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化,是保障大学生的自主性发挥的需要,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同时也是大学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总的来说,作为一名专业的职业指导师,一方面应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的相关经验;另一方面要能全面掌握就业的动态,包括各种专业工种、各个年龄层次、各种学历层次等供需情况。能预测出某一职业的发展趋势,以便给求职者提供具体的信息。
在职业指导实践中能够因地制宜地借鉴国外一些成熟的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如特质与因素匹配理论、人格类型与职业匹配理论、需要理论、职业发展理论。以及心理学分析的研究方法等,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实现学生职业指导理论的本土化。
让每一个人发现真正适合他的职业、从事他所喜爱的、而且能够发挥其最大潜能的职业,是职业指导员的责任!职业指导员必须深入实际,去了解职业、体会职业,要指导人们适应职业的要求,实现“入――职”匹配。所以,加强对职业指导员的专业化培训和培养,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应加强对现有队伍的培养,另一方面,目前,职业指导尚未作为一门学科列入高等教育专业,在大学开设职业指导专业是行之有效的作法。
(二)促进指导人员的职业角色的转变
高校职业指导师的专业胜任能力主要涵盖信息技术与市场开拓能力、职业分析与信息处理能力、职业规划与生涯咨询能力、教育教学与课程开发能力、求职策略与培训技能、考试与职业测评技能、创业教育与指导技能以及心理咨询与辅导技能等8大一级能力要素。而依据高校职业指导教师的特殊岗位和职责,高校职业指导教师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学习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全面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倾听判断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等6大一级能力要素。职业指导人员自身应该加强上述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其职业角色的转变。
(三)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并开展全程化的职业指导工作
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规划意识薄弱、认知方法简单、生涯定向模糊、规划与行动的脱节及规划实施的反馈机制缺乏等问题已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这些问题给“投射”提供了生长的温床。改善这些问题的存在是杜绝“投射”的关键。对此,我们应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全程化的职业指导工作。
所谓大学生主体性是指高等学校的本专科学生在教学和管理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动性、自觉性和自为性,它是教学及其管理活动正常开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动力和标准。指导人员即便是自己认为好的,要给学生,也得看学生能不能接受,有没有兴趣接受,我们要去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尊重和支持学生的选择,适当调整自己的期望,这才是顺应人性,才是真正为学生好,以己度人的投射效应到头来只能以失败告终。指导中我们要把投射心理的害处减至最低。而全程化是指,从学生进校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指导,并且要将职业指导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个体通过自我意识来认识和调控自己,由此在环境中获得动态平衡,以求独特的发展和自我实现。因此,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尤为重要,关系着职业生涯规划实效的成败。
(四)促进我国的职业指导理论的完善和成熟
我们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对职业指导的理论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深入,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直接借用、照搬照抄外国理论的层面上,因为如果一味的直接吸纳他人的理论,我们的理论就永远得不到成长,更不用说完善和成熟了。从纵向方面来看,我们应深入地探讨职业指导中的规律性、根本性和系统性的问题,例如,职业指导的实施究竟需要哪些知识体系做后盾、职业指导应遵循何种模式去实施、职业指导的根本性宗旨要如何体现等。从横向来看,我国目前的理论体系在就业中的很多重要领域很少涉及,如企业的用人机制,家庭和群体价值观在职业指导中的作用,当代大学生就业心态的分析和研究等。我们的研究者应着重在这些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研究出紧扣我国就业现状的成果,从而逐步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理论体系,在理论上给予我国职业指导人员切实的支持。
关键词:海南;高校;职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159-02
0引言
就业指导工作始于本世纪初的美国,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就业指导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关于就业指导的工作应运而生。在我国,20世纪20年代清华大学开展的职业心理测试工作,可以视为我国职业指导研究的发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业指导工作便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毕业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有关高等院校职业指导的工作便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海南作为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后发地区,如何做好高等院校职业指导工作,更是关系到如何为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人人力资源的有效保障问题。
1高等院校职业指导的内涵与意义阐释
1.1 高等院校职业指导的内涵职业指导是一定社会组织帮助人们走上职业道路的各种措施体系的总称,是对将要就业的学生和职业岗位不适应的已就业者的学历、智力、体力、个人性格、经历、志向以及家庭与社会环境等各种条件全面进行分析与了解,然后根据社会职业需要情况做出职业方面的建议,使其能够选择合适的职业和胜任工作,从而较好地完成个人职业定向的过程。
1.2 开展与推动高等院校职业指导的意义近年来庞大的“毕业生力军”给社会的就业安置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我国的高等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近年来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有关报道屡见不鲜。对于此问题的解决,有效方法之一便是开展行之有效的职业指导工作。
2我国高等院校职业指导的现状分析
2011年我国有660多万毕业生,比2010年增加了50万,随着近年来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意识到自身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许多高等院校开始反思,正在扭转着传统竞争时“重招生轻就业”的旧观念,逐渐地认识到开展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尤其是一些办学理念先进的高等院校更是把“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作为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积极开展职业指导工作。
通过对海南地区高校就业中心的满意度调查如图1所示。
通过图1分析:
就平均水平来看,当前高校中的受调查者对就业中心的满意度呈现普遍较低的水平。
由于我国的职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可借鉴的经验较少,尤其是就业指导问题近年来被其高等院校所普遍关注,以致高等院校有关就业指导的工作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
总体上讲,高等院校教育在这一方面的主要问题有:
2.1 指导梯队建设不规范有些高等院校对就业工作的开展不够重视,甚至既无专门机构,又无专职工作人员和高素质的培训教师,反而临时组织进行指导工作的现象比较普遍。同时,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和综合素质远未达到规范标准,职业指导梯队建设不够规范。
2.2 指导形式单一缺乏灵活性目前许多就业指导工作是以讲座、大会等理论性的说教形式开展的,甚至有的指导人员不分对象,缺乏针对性地直接把书本上的理论照搬下来。这种现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使得就业指导工作形同虚设。就业指导工作的形式单一缺乏灵活性就很难吸引到学生。
2.3 指导内容空泛缺乏实践性高等院校传统的管理体制形成了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即重视教育轻视就业,认为把学生教育好了自然而然就业也不成问题了。这种传统的思想直接导致了高等院校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忽视,反映在具体工作的开展上,致使许多工作内容的安排上空泛、形式化,没有具体的实际内容,不具有实践性,没有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
2.4 阶段性指导缺乏完整性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职业指导的对象仅是应届毕业生,甚至把就业指导等同于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工作极少向其他年级的学生普及主要在学生毕业前一年开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此种做法走入了脱离实际的误区,就业知识可以慢慢普及,但是职业意识却要及早培养。
2.5 学生获取职业信息的渠道不畅通据统计结果显示,42.5%的学生将宣传媒介作为他们获取职业信息的主要渠道,家庭成员的影响、高等院校的职业指导分别列为获取职业信息渠道的第二、三位。这说明,当前高等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还没有完全到位,高等院校教育帮助学生获取职业信息、形成正确的择业观方面的主渠道作用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3开展与推动海南高等院校职业指导的具体措施
海南作为高等教育的后发地区,高等教育水平在全国处于中下水平,但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对相关人才的需求量持续增长,因此为海南的高等教育和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契机。通过对国内高等院校的职业指导的现状和问题分析,我们来探讨一下开展与推动海南高等院校职业指导的具体措施,通过对海南高等院校的调查分析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3.1 构建完善的职业指导机构海南各高等院校应充分借鉴其他高校的就业工作已取得的经验,尽快建立相对独立的职业指导机构,投入足够的资金,办公场地、办公设备,配备专职人员,建立规章制度,为开展科学合理的职业指导工作夯实基础。就业指导机构应本着“转变管理观念,强化服务职能,加强信息服务,拓宽就业渠道,培育高水平市场”的原则,高水平地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构建完善的职业指导机构的过程中,加强职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高等院校要重视将职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建立高素质的专业职业指导人员队伍,这是职业指导工作专业化的必然要求和组织保障,要拟订培训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选送职业指导工作人员参加职业指导人员培训班深造学习,参加国家组织的职业指导人员资格鉴定考试,使职业指导人员的队伍逐步实现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
3.2 创新指导形式利用海南独特的社会自然资源,在职业的指导上可以有一定的创新。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的需求,就业指导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统计的分析的形式展开,了解学生的切实需要,与学生进行形成良好的沟通。
就业指导的形式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和校园、走进社会,高等院校与社会上的一些企业、机关等单位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使学生得到走近本专业从业人员身边的机会,甚至不限于沟通交流的层面而且亲身体验工作内容,使学生与将来的用人单位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对学生的课堂所学和职业规划都会有所启发。
与时俱进地开拓出新的就业指导形式,尽早摆脱传统说教式教育的束缚。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才能够提高指导效果。
3.3 强化实质性的内容指导实用性原则课程内容的设置,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和兴趣点,主要是指适合学生需要、满足学生要求、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等做到既有理论的分析,又有思想的教育;既有实验操作,又有真实案例课程体系。通过实用性的专题讲座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角色扮演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选择职业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掌握求职就业的方法和技巧学会推销自己最终实现就业。
针对性原则课程内容的针对性是实用性的进一步深化,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理想、做人、求职、就业和创业等问题,根据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除了传统的针对专业资格考试进行的培训之外,还要针对礼仪、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的教育,培养学生就业后极为重要的良好道德修养和人际沟通能力。
3.4 循序渐进的深入全程指导海南的一些高等院校还只是把职业指导停留在大四毕业生群体。其实职业指导应该在贯穿于整个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形成自主自觉地规划学习、职业和人生。
一般的来说,一年级开展“职业规划”工作,有了职业生涯规划,学生择业就不再盲目,而是根据自己理想的职业有计划科学地进行适合的选择,能给自己合理的定位,在社会中尽量发挥自己的才能,提升自己的价值,使得社会分工有了最大程度的资源优化配置,有效的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就业情况。二年级开展“定业指导”工作,了解掌握学生的职业倾向内容及分析,同时引导学生客观认识社会环境以及做出自我评价,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方向,做好择业准备。三年级开展“择业指导”工作,重点使学生了解职业内容和性质,巩固专业思想,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不断提升自己适应未来社会和职业发展要求的能力和素质。四年级正式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主要内容以就业为目标,掌握求职就业的基木知识和技巧,传授给学生实用的求职手段,帮助学生调整就业心态,转变落后的就业观念,使学生充分认识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请来具有成功经验的人士进行有关创业方面的专门职业指导。
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需要大批高素质的高校毕业生进入职场。为了更好的助力国际旅游岛建设,海南的高等院校应该加强对职业指导重要性的认识。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动员全体教师、家长、学生、有关部门和全体社会的共同参与、通力协作把大学生职业指导这项综合性的社会工程做好。由于海南地区高等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加之近年来社会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因而,还需要海南各高等院校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自己的职业位置,顺利地转变角色、尽快地适应社会,为国际旅游岛建设、为社会输送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邓洁屹.关于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6).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 职业规划意识 现状 调查与分析
从2009年开始,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90后”群体逐渐进入大学校园,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开始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的主体。他们的思想活跃,个性独立,有着与传统学生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他们对待职业和职业生涯规划也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可见,“90后”大学生和他们所带来的“90后”现象已经成为高校关注的焦点,如何加强“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促使他们思考、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是高校职业指导教育的重点。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评定,以此来作为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而编制教育、培训和发展计划等,从而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确定行为步骤、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由职业生涯规划认知、职业生涯规划情感和职业生涯规划行为三方面组成。本文以“90后”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知、情、意三维度着手就其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与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90后”大学生,即于1990年到1999年底出生,在高等学校读书的学生。笔者选取了南通大学本科2010级音乐系(大一)音乐师范和音乐表演专业共64人,其中音乐师范36人、音乐表演28人;被试的出生年份分布在1990―1993年区间。
2.研究方法: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调查问卷采用自行编制的《职业规划意识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70份,回收有效问卷64份,有效率为91.4%;调查数据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二、“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一)“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调查结果
笔者按照知情意三个维度,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划分为职业生涯规划认知、职业生涯规划情感和职业生涯规划行为三个方面,据此编制、修订了调查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三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90后”大学生在职业规划情感上明白职业生涯规划对其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对何为职业生涯规划仅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主动去规划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1.情感取向上――“90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采取较为积极的态度。
调查显示有87.5%的被试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来说重要或者非常重要;56.3%的被试对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感兴趣;53.2%的被试表示需要或者非常需要有关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辅导。这些数据表明,“90后”大学生从情感上是接纳职业生涯规划的,认为它很重要,并且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倾向,只是苦于没有方法、没有策略,不知道如何进行。
2.认知程度上――“90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了解有限。
调查数据显示76.6%的被试表示听说过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但不是很了解,仅有14.1%的被试选择了解或者非常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数据反映出的事实是大多数“90后”大学生对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清晰的概念。在调查和访谈中,笔者发现“90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上存在两种误区:一是认识简单化,即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确定以后大概从事的职业,至于如何达到职业所必备的要求则不属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范围;二是认识刻板化,即认为一旦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就不能进行改变,所以认为大一、大二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太早,可变的、不可控的因素还很多。
3.规划行动上――主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90后”大学生少之又少。
调查表明有62.3%的被试经常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未来进行构想,但是却有高达93.8%的“90后”被试没有进行过任何职业生涯规划,62.5%的被试没有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辅导。可见,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仅仅停留在“想”的层面上,真正将职业生涯规划落实到行为上的少之又少。
(二)“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1.“90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
“90后”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以往年代人群的成长环境、生存状况都存在较大差异。一方面,“90后”大学生成长环境中大量涌入强调自由、民主和个性的西方文化,使得“90后”大学生比以往的大学生表现出更强烈的独立意识。另一方面,“90后”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各方面的成长期和成熟期,他们渴望独立,但对家庭、学校存在依赖,需要其帮助和监督。就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来说,“90后”大学生明白其重要性,但依赖于社会、学校或家庭给予指导和督促。一旦外在环境没有提供现成的知识和课程,他们就不会主动地寻找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
2.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不完善。
职业生涯规划属于高校职业指导课程中的重要部分。目前,高等学校一般都设立了职业指导课程,但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根据调查结果得知,有46.9%的被试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途径是通过学校或院系组织的职业规划教育,48.4%的被试表示学校就业网站上有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但无法满足其需要;43.8%的被试对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满意程度一般,35.9%的被试表示不了解有关学校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服务;67.2%的被试最感兴趣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知识是有关性格与职业匹配的,然而学生却反映学校在这方面所提供的内容还不够丰富。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面对“90后”大学生强烈的职业生涯规划需求,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还不完善。首先,实用性不强。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较多地停留在理论层次上。访谈中,学生反应交过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作业,但是这份职业生涯规划也仅仅停留在作业层面上,并没有指导、规范和激励行为的作用。因此,高校应该在设立课程的同时,鼓励学生制定实际可用的职业生涯规划,发挥其现实的意义。其次,针对性不强。高校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同时,要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前提,不能盲目开设课程讲授新课,应该先对学生的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再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而目前,高等院校很少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一对一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再次,阶段性不强。大学四年,不同年级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职业准备情况不同,因此相应的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90后”大学生集中分布在一和二年级,而一年级和二年级正是高校及时补充相关知识,进行初步职业生涯规划的时机,而调查结果却告诉我们高校在这方面的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最后,整体性不强。要想职业生涯规划更好地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服务,学校在设立课程的同时,还要对学校就业网站和辅导老师的指导教育进行及时而充分的补充和训练。而学生的反馈情况是,学校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宣称力度还不够,提供的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内容也不够全面和丰富。
三、加强“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具体措施
(一)高校的改善措施
1.教育理念更新。
高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明白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大意义,明白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有指导、激励作用,而且对学校的发展乃至构建和谐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不仅仅要使每个学生具备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高校自身还必须有不断拓展、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识。
2.构建体系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体系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有利于学生结合自身需要开设“必修+选修”职业规划课程;完善起协助作用的职业测评指导和职业心理咨询系统;设置针对个体职业生涯规划设置的实践实习环节;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等。只有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才能确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序、有效开展。
3.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队伍建设。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专业的职业指导老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也需要不同行业人员的从业经验。因此,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需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根据学生需要组建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队伍。只有具备了这样一支教师队伍,才能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二)大学生自身的改进措施
“90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上存在很大不足。首先,应该端正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即职业生涯规划不是简单地对未来进行设想,它需要结合内外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评定,需要制定详细且灵活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具体途径;其次,改正过于依赖的态度,“90后”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过于依赖高校的职业指导教育,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够。“90后”大学生必须明白寻找知识的能力比拥有知识更重要,因此要在平时的生活实践中树立主动积极的处事态度。
参考文献:
[1]赵北平,雷五明.大学生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论文摘要: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力量,指出了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增强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并逐渐成为一项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一线工作者,对于大学生就业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06年7月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是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所以研究如何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指出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的时间集中,急功近利特征明显
一般高校正式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往往在学生大三以后,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工作也集中在这个时间段,此时除了大量操作性和常规性的的日常管理工作之外,辅导员还面临着学生毕业相关的各个固定程序性工作,难以形成系统、规范、科学的就业指导时间安排,这就导致很多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工作临阵磨枪,泛泛而谈,希望一蹴而就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而学生也面临着毕业、求职、升学等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和压力,对于辅导员的就业指导更是疲于应付。过于集中的时间安排在主观或客观上形成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或提高就业率才开展就业指导的急功近利的特征。
(二)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简单,处理问题力不从心
就业指导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要求辅导员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除了能够掌握和解读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之外,还需如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等多门学科。但目前高校辅导员缺少就业指导的相关培训,就业指导专业化程度偏低,知识和信息储备不足,在开展就业指导时心有余而力不足,就业指导过程中往往只能起到简单的宣讲作用,仅仅介绍就业政策、求职面试技巧等,其实对于就业政策、形势、求职技巧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网上查询和自学得到。而处理学生真正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社会、交际、法律、心理等相关问题,辅导员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三)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的方式僵化,难以做到因材施教
高校辅导员开展就业指导以课程教育和班会为主,对所有学生采用同一种灌输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指导过程中缺乏针对性,“支招儿的多,解惑的少”,也让学生感到没有实际帮助。由于社会经验不足,认识能力有限,辩证思维基础不深厚,大学生在观察、分析事物时难免过于主观、片面或者过于自信、偏执,在处理一些如职业目标等关键问题时往往表现出盲从、草率的状态。这些问题不是空洞的灌输能够解决的,需要辅导员充分利用处于学生管理一线的的角色优势,真实了解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根据学生的性格、天赋、兴趣,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四)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反馈显微,缺乏调查评估
当前高校辅导员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就业指导教育,但在就业指导成效的反馈上还存在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方面,对于已经毕业的学生关注有限,缺少回访调查。另一方面,缺少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个性品质的等要求——即用人策略的动态分析。这些调查反馈的缺失导致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与用人单位的需要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只要解决好这几个方面的矛盾,就能为以后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最有力的参考和依据,才能不断评估与改进就业指导工作。
(五)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的职能模糊,缺少统筹管理
当前,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职责和权利尚不明确。高校辅导员究竟要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做哪些事情,哪些工作是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哪些工作是辅导员的,没有明确的规定,很多工作存在交叉。有的高校辅导员兼任就业指导课的老师,有的却并没有相关要求。有些工作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可做可不做,做和不做一个样。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上职能的模糊严重影响其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二、增强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一)全程化和阶段性相结合
就业指导工作应该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而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辅导员不能期待在短暂的一两个学期就能通过职业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所以要树立全程化职业指导的理念,并将职业指导融入到学生整个大学阶段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有研究者指出,大学生就业能力,“除专业能力之外主要还包括:1)概念化能力。包括掌握状况的能力、理论性思维能力、解析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能力、企划能力、创造力。2)沟通力。主要包括亲和力、协调性、依赖性、包容力、表现力、交涉力、表达力、说服力、领导力、组织力。3)自我管理。自我管理的核心是自控,自控能力主要表现为计划能力、学习能力。”[1]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与辅导员日常工作的目的有很多相通之处,高校辅导员在职业指导上具备其他教师所不具备的优势与条件,能够将就业能力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结合起来。在树立全程化教育的同时,还应突出重点,在大学的不同阶段,体现出不同的职业指导特点。大一侧重于专业教育和自我认知教育,大二初步明确职业目标和形成提高就业能力的意识,大三通过各类活动强化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大四则突出就业政策和求职技巧类辅导,以及建立毕业生跟踪体系。
(二)正面灌输与引导渗透相结合
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确立的关键时期,因为社会经验有限,大学生在认知、情感、信念、意志、行为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表现在就业上如择业时往往过于看重工作地点、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外在的物质条件,而对于服务他人和社会考虑得比较少,表现出一种利己的价值观,而企业用人方面,要求毕业生具备诸如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团结协作、诚实守信等个性特质,要求我们的学生具备服务的价值观。所以作为辅导员,系统的灌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服务价值观,系统地讲解、传播就业指导知识是做好就业指导有效的途径之一。
反复地灌输就业理念具有强化教育的作用,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定势,这种心理定势的形成,使我们的就业指导教育更容易开展,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其次,灌输的方式方法要不断创新,照本宣科、浮于表面只能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浪费时间。辅导员应注意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时代热点问题进行就业理念灌输,不断创新,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将职业指导渗透到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中。职业指导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大学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除了道德和专业要求外,还包括适应社会的能力,人际交往,组织管理,表达动手,创新学习等能力。而这些和辅导员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服务育人是不冲突的,作为和学生接触最多的辅导员,完全有条件在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心理辅导、班级活动、处理事件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融入职业指导的内容,充分利用班会、座谈、走访、网络、学生活动等形式,增加和学生接触的机会,“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些优势都是其他教师所不具备的。由于辅导员与学生的亲密关系,学生也更易接受这种教育,也弥补了正面灌输的某些缺陷。在日常工作中将就业教育与学生日常管理、党建、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也凸显了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于人的本质特征。
(三)共性指导与个性指导相结合
高校辅导员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应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如学生在自我认知上存在哪些困难,如何取舍兴趣发展与社会需要等,对这些问题进行总结归纳,从整体上掌握学生学生状况,关注所带学生的需求,针对学生需求设计就业指导的内容。同时,也要注重关注特殊困难的学生,如学习困难、心理问题、家庭贫困的学生,注意总结与研究特殊群体学生的共性特点,从而使辅导员的就业指导更有针对性。在关注整体的同时,也要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特点,指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个人全面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挫折。注重个性化教育,努力发现与培养创新人才,给他们提供展现才能的平台,一方面调动他们热情,使人才得到锻炼和提高,一方面又形成榜样力量,在同学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四)调查研究与反馈评估相结合
首先,开展已毕业学生的工作情况调查。定期通过问卷或交流的形式,了解所带专业往届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就业能力的自我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等,建立学生就业档案,经常与暂未就业的毕业生取得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心态和需求,尽可能地提供相应帮助。通过调查总结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认真研究解决办法,并将之贯彻到以后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其次,开展企业用人要求调查。收集就业市场以及企业职能需求的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用人的要求,如,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专业水平、个性特征等等,并将之及时反馈到就业指导工作中。再次,开展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情况调查。了解就业指导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通过听课、走访、教学评价等多种渠道开展调查,了解就业指导课的动态以及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专业教师或相关职能部门,从而更有针对性地促进教学工作。
(五)规范管理与学习培训相结合
高校应重视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规范管理,制定就业指导工作职责要求、目标和具体措施,建立科学的监督考核体系,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财力,明确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责、权、利。另外,要建立健全辅导员的学习培训机制,如邀请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专家作专题辅导,有计划地选送辅导员参加相关职业指导培训等。高校辅导员自身也应有计划地搜集补充就业指导相关知识,不断提高职业指导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