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银行市场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2
一、利率市场化历程
1983 年,国务院曾授予人民银行20%的基准贷款利率上下浮动权,但由于触及实体经济部门利益,该项浮动授权一度被搁浅。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贷款利率上浮幅度被进一步放开,由此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随后,人民银行基本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总体思路全面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截至2004年底,基本实现了外币存贷款利率完全放开和人民币“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
同时,政府加大了市场利率体系的培育和建设力度,完善市场利率形成的外部配套机制。1996年6月,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先行放开;1999年,放开债券市场利率,加大国债发行规模;2007年1月,Shibor正式上线标志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重要一步,短期市场化利率体系正式建立。
2011 年,温州金融试验区的建立象征着我国资金价格改革正式进入“双轨”运行时期。2012年6月7日,央行公告,自2012年6月8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5个百分点,并同时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将存款利率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此次利率不对称降息标志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了实质性一步。2013年7月19日,央行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通知》,彻底取消银行贷款利率下浮0.7倍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随后,多家银行纷纷上浮存款利率到顶,金融机构差异化、精细化定价的特征进一步显现,市场机制在利率形成中的作用明显增强。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作为金融领域的一项根本性变革,是对中国银行业既有的盈利模式、经营结构、管理水平、创新发展能力的全方位考验,是对银行在平衡市场、风险、收益等方面的巨大挑战。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将面临三方面挑战。
一是存贷款利差收窄。由于利率在长期管制下处于低水平状态,管制解除后在市场供求关系的引导下,利率会逐渐上升到均衡水平。在利率市场化的初期,取消利率管制后,银行可以采用更具竞争力的利率来吸收存款,资金成本会相应上升,同时银行也会提高贷款利率的敏感性,加之银行间的竞争加剧,银行存贷利差会伴随利率市场化的进程逐渐缩小;
二是存款稳定性降低。各家银行的存款利率将会出现差距,出于追逐利润的目的,资金将更频繁地在银行间、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间、货币市场与证券市场间流动。存款稳定性的降低,会带来潜在的流动性风险,银行需要更多地依靠批发性融资,并加强流动性管理;
三是部分金融机构可能面临经营困难。从国际经验来看,商业银行由于不能适应环境变化而面临经营困难的情况较为普遍,即使在金融市场较为发达、金融监管较为完备的国家和地区也不例外。
尽管存在上述种种挑战,但是利率市场化进程是一个更加高效的金融市场建立与完善的过程,利率市场化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强大创造了难得机遇。
首先,商业银行被赋予更大的自主定价权,能够根据市场基准利率水平、业务性质、客户资质等自主决定存贷款利率,使定价水平更加真实地反映业务实质,提高成本收益管理的精准度。
其次,商业银行经营环境将进一步改善。社会储蓄向社会投资的转化会更有效率,资源配置会更加优化,企业的经营活力将进一步提升,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也为改善商业银行经营环境做出贡献。
第三,商业银行将获得更多的创新空间。银行在进行创新时摆脱了价格束缚,在收回成本的前提下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为丰富的产品与服务。同时,高度竞争的环境客观上增强了银行创新的动力。
三、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商业银行发展策略
1.转变发展方式,突出差异化经营
目前,我国银行业经营方式渐趋同质化,各家银行还比较依赖传统经营方式,服务的专业化程度不高,既容易造成竞争过度、风险积聚,又不利于差异化发展。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应摒弃“跟随”和“模仿”思维,体现差异、做出特色,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路径。
大型商业银行可以将“优化结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方向,全面协调发展各类客户和各项业务,持续不断优化结构,努力打造经营特色。
中型商业银行则应“服务中小、专业拓展”,走与自身经营特色、业务优势相匹配的专业化发展道路,不求“做大、做全”,注重“做精、做细”,应打造以中小客户为主的“橄榄形”客户结构,提高对单一客户的“钱包份额”。
小型商业银行则应“聚焦小微、立足社区”,在找准自身定位的基础上,夯实客户基础,稳定核心负债,提供快捷灵活、特色化的金融服务。
2.转变业务经营模式,降低对存贷利差的依赖度
利率市场化会加速银行转型,而业务转型能够对冲市场化影响。加之“巴塞尔协议Ⅲ”对资本充足率更严格的要求,都将推动银行加速向轻资本的中间业务转型。
第一,调整客户结构,吸引更多的民营、外资企业客户,追求客户结构多元化,这些客户具有比国有企业更高的忠诚度,资金需求弹性较低。
第二,调整业务结构。资产业务应摒弃以公司业务为主的发展理念,向拥有较强的风险定价权的方向倾斜,将零售信贷、信用卡、消费信贷、贸易融资和中小企业贷款作为资产业务的重点方向,不断提升零售业务的利润贡献率。加快发展中间业务收入,以此大幅度提升银行的盈利能力。在收入结构上,向资本节约型业务模式转型,中间业务收入和各类投资、交易业务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存贷利差收入的比重逐步下降。
第三,转变服务功能,银行要从传统融资信用中介向全能型服务中介转型,改变存贷利差比重过高的局面,形成多元化的收入来源。实现专业化基础上的多元化,单一产品提供者向综合金融服务商转变,提高整体竞争力。
3.加强风险管理,提高又好又快发展能力
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真正考验是其风险管理能力。一般来说,高收益就意味着高风险,只有控制好风险,做好风险的对冲、分散和转移,才能赚取高利润,确保稳健高效发展。
第一,做好主动负债,强化利率风险管理
传统存款是银行规定利率,存款人自行决定存放期限和金额,对银行而言是被动负债。而主动负债则具有截然不同的特征:一是银行可自主协定负债金额、期限和利率水平,二是银行可自主决定负债引进与否,三是银行需直接、逐笔地进行营销。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存贷款利差的逐步缩小,过去对存款实行的粗放的数量管理显然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负债结构调整和精细化管理将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唯一选择。商业银行通过主动负债管理可直接控制负债规模、期限结构和利率定价方式,提高资产负债的匹配程度,锁定资金业务净利差,防范利率波动风险和提前偿还风险。
第二,加强贷款产品定价管理,形成竞争优势
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走向充分的价格竞争,贷款等利率产品的定价复杂性将大幅提升。贷款利率需要覆盖业务的成本与费用、风险损失和赢利目标,更要兼顾市场定位和竞争策略,形成风险定价能力突出的竞争优势领域。如果银行定价技术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要求,则容易引发价格竞争,产生定价偏差。银行要加快建立以效益为中心,各方面协调的金融产品定价体系。具体而言,产品定价必须尽力保持在盈亏平衡点之上,必须综合考虑客户、产品给银行带来的综合收益和分摊成本,必须加强金融新产品的研发协调、搞好金融新产品的定价。
参考文献:
[1]蔡逸仙.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1[J].经济问题探索,2013(03):131-135.
[2]杨墨竹.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和应对措施[N].金融时报,2012-04-09.
[3]黄金老.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J].经济研究,2010(01):19-28.
[4]郑明.商业银行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个人理财,现状分析,发展策略
statusjudgementandstrategychoiceondevelopingpersonalfinancingbusinessofcivilcommercialbanks
abstract:atpresent,civilpersonalfinancingbusinessstartsbarely,andtherewillbeagreatmarket.everycommercialbankhasbeencognizantofitsessentialityandnecessity.viafractionizingtheclientmarket,stepbystepincreasingfinancecontent,upgradingservicequality,personalfinancingbusinessofcivilbankswillentermorepleasantstageandmakemoreprogressthanever.
keywords:personalfinancing;statusanalysis;developmentstrategy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浪潮的冲击下,个人理财业务获得了快速发展。从发达国家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趋势来看,个人理财业务具有批量大、风险低、业务范围广、经营收益稳定等优势,在商业银行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在西方发达国家,个人理财业务几乎深入到每一个家庭,其业务收入已占到银行总收入的30%以上。在过去的几年里,美国的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平均利润率高达35%,年平均盈利增长率约为12%―15%。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还处于新兴阶段,市场前景十分广阔。首先,庞大并在持续增长的个人金融资产,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提供了物质基础,构成了潜在的、持久而旺盛的理财需求。其次,我国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体制改革也激发了居民的理财需求。并且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有利于扩大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增加其利润来源;有利于改善银行的资产、客户和收益结构,转变银行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完善银行的金融服务功能,推动商业银行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尽管我国个人理财市场发展迅猛,但从目前我国各个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运作情况来看,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还处于形而上学阶段,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制约着这一市场的发展。
1、首先是需求不足。主要表现在:(1)个人理财定位于少数高端优质客户,服务门槛过高,造成客源稀少。如外资银行一般“门槛”在5万美元以上,国内银行一般“门槛”在20万元以上。比如说像建行的“乐当家”它也要求你在要在建设银行存款要达到20万到50万元,同时每年的消费额也要达到一定的数额。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总体上高收入客户占比较低,从现有品牌看,门槛偏高,能满足这一条件的客户又相当的局限。(2)不少客户对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片面认识有些人手头尽管拥有大量的金融资产,但又普遍存在“财不外露”的保守思想,加之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服务水准还心存疑虑,一直对此业务持观望态度。(3)银行市场营销观念不强,广告宣传做得不深不透。多数银行理财人员缺乏主动营销意识,“坐、等、靠”思想严重,认为客户自己会上门来要求进行个人理财,或是不善于通过常规业务发展与客户的关系,造成理财业务开展不起来。(4)是银行理财服务实质性内容少,产品附加值低,造成理财业务收入偏少。目前我国银行理财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咨询、建议或投资方案设计等层面上,还做不到代客进行全方位的资产运作。
2、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有同质化趋向,如在投资领域,几乎都是证券、外汇、保险、基金等投资产品的组合。就是目前的个人理财市场,对成熟市场的银行理财相比,更多的都是形似,还没有达到神似,那么它的业务范围更多的是把现有的业务进行一个重新的整合,而没有针对客户的需要进行个性化的设计,个人理财的精髓和主要的方向就是它的个性化的服务。因为有一定财富的一个人,他在生命的不同周期阶段,在经过了不同的周期阶段,个人生命周期青年期、中年和老年期,他对理财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同样一个人,他对于风险的承担偏好程度不一样,有的人承担一点风险的,有的人不愿意冒风险,所以根据自己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偏好,不同的投资需求,来进行个性化这个服务,进行产品的创新,这才是我们未来个人理财市场发展的一个真正的推动和方向。
3、从政策上讲,我国金融业仍是分业经营,银行不能涉足证券、保险、基金等业务,只能代销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的产品,而对这些产品的适用性无能为力,这种状况大大制约了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空间。目前,商业银行理财方式只是传统的储蓄业务、贷款业务、外汇业务的简单列举、堆砌和整合;并且限制条件多,只能停留在业务品种介绍、咨询建议、办理简单的中间业务等方面,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人理财。银行、证券、保险三大市场相互割裂使得银行无法利用证券和保险这两个市场为客户实现增值,这大大制约了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空间。
4、缺乏高素质的理财客户经理。近年来,虽然银行加快步伐进行理财客户经理的培养,但多数客户经理仍是从个人金融从业人员中临时抽调而来的,即使参加了由银行组织的专业培训,个人理财技能仍以银行类业务为主,但从国外情况分析,理财涉及到税收、财务、会计、法律、投资、银行、保险等各方面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大至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与否,小到日常生活的衣食支出,无不囊括在内。且不说如何投资、节税,使财产保值增值,单纯是个人资产负债表或财务预算的制定,若不具备全面及规范的财务分析能力及金融专业知识,很难确保服务质量。反观外资银行的理财人员,在遴选过程中无不经过学历、道德、综合素质等多方面的考验,即使成为客户经理后,仍需接受财务分析师培训,为树立与世界规范接轨的理财品牌奠定了基础。因此,培养和选拔高素质的理财客户经理已成为开展理财业务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策略思考
1、细分市场,实行差别化、个性化、分层次的服务,并加大营销宣传力度,主动出击,引导市场,创造市场需求。
(1)对客户市场进行细分,提供差异化理财服务国内商业银行在服务好优质客户的同时,不能忽视中低层次的客户,他们虽然对银行的贡献度不及前者,但其数量众多,集合效益明显。又由于在单身期、家庭形成期、家庭成长期、子女教育期、家庭成熟期、退休期等不同阶段中,客户对个人理财业务产品的需求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因此,银行客户经理可通过建立客户档案,对客户的价值贡献度和承受风险的能力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客户市场的细分,针对客户的不同特点,提供差异化的理财服务。(2)积极培育理财意识和理财市场。作为从事个人理财业务的机构,商业银行应该利用自己的网点和员工,利用媒体和中介机构加强宣传和引导,应将宣传重点放在客户的实用价值上,以吸引目标客户去尝试使用。宣传的主要内容是突出产品尊贵形象、专业投资顾问服务以及理财服务多元化等。营销人员应该主动向顾客推销介绍,真正从客户利益出发,帮助其分析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理财目标和财务状况,向其传达正确的理财观念和方法,推荐适宜的理财产品,提供便捷的理财工具,同时为其出具个人理财建议书,以让所有现实和潜在的理财欲望的客户都能理解其业务产品,感受到贴心的人性化服务。
2、创新服务,从大众化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转变。
长期以来,个人业务仅是国内银行筹措资金的手段,银行向个人客户提供的服务是无差别的大众化服务。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国内银行应逐步引入市场细分理念,确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以目标客户为基础,根据客户的需求开发服务新产品,有差别地、选择性地进行金融产品的营销和客户服务,根据客户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风险偏好,设计一个个性化的理财的计划。对低端客户主要使用电话银行、网上银行、自助银行等自助服务,而对高端客户则主要通过客户经理实行“一对一”服务。个人客户经理制应凭借其服务的全面性、主动性及人性化的特点,成为各家商业银行吸引黄金客户的重要个性化服务手段,使个人理财服务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3、加强金融机构之间跨行业的合作,丰富理财业务内涵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步伐的加快和全球一体化、金融自由化进程的加速,混业经营将是必然趋势,为此商业银行目前要做的是:(1)夯实基础。通过整合现有产品,提升服务层次,为客户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使居民的货币资产以储蓄为纽带,在储蓄、支付和消费环节以及证券、保险、基金等投资领域合理流动,并从这些业务办理进程中得到综合的效益,逐渐聚集起核心个人客户群体。(2)加强合作。商业银行应该与证券、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之间加强跨行业的合作,从现阶段互相业务发展到更广泛的行业间接触。金融密集地区的商业银行可适当考虑同外资金融机构合作,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更便利的产品营销方式,同时商业银行还可以与一些社会中介机构开展合作。
4、培养和选拔专业的理财客户经理,提高理财人员的素质
目前商业银行应该优选一批业务熟练、责任心强、对个人理财业务感兴趣的精英员工,进行保险、股票、债券、基金、税收等金融经济专业知识的强化培训,建立起一支全面掌握银行业务,同时具备各种投资市场知识,懂得营销技巧,又通晓客户心理的高素质理财人员队伍,为不同职业、不同消费习惯、不同文化背景的各类人士提供理财服务。同时国内商业银行应与境外机构积极合作,引进国际经验建立和完善金融理财执业人员自律性的行业标准、职业道德;创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从业人员资格认证体系,以规范中国金融理财业的发展,全面提升理财师的服务素质。
参考文献:
[1]刘敏.新形势下拓展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思考[j].城市个人金融,2002,(11):9-10.
[2]马腾.金融发展纵横谈[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8
关键词:市场定位;治理结构;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01-0069-04
一、前言
1995年,国务院研究决定将脱胎于城市信用社的地方股份制性质的城市商业银行在许多城市重新组建。到2004年末,全国城市商业银行有113家,资产总额达16938亿元,其中各项贷款9045亿元;负债总额16361亿元,其中各项存款14341亿元;当年实现利润82亿元;所有者权益577亿元。成立之初,许多城市商业银行由于承接原来城市信用社的不良资产,同时又有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的压力,又适逢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更加引发了原城市信用社积累的历史风险,不良贷款率按当时的四级分类法高达35%,这样处置不良资产、化解风险、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成了当时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首要任务。而在监管部门和当地政府的合作支持之下,经过近十年的时间,城市商业银行通过资产置换剥离不良资产、清产核资、增资扩股等对原城市信用社进行改造,逐步建立起符合现代金融业发展要求的制度。在这个过程中,各地方政府为处置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和历史亏损,已经累计投入财力近360亿元。[1]在经营理念上面,各个城市商业银行坚持“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的“三个服务”方针,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在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市场定位与行业竞争问题;资本充足率和资产质量问题;公司治理结构问题;金融服务的创新问题等。2007年是我国金融业在加入WTO后全面开放之年,在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大举进行股份制改造引入战略投资者并且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以适应金融业全面开放大格局的背景下,城市商业银行如何制定自身独特的发展战略,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同样是整个银行体系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环节。本文将围绕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结合城市商业银行自身特点,对城市商业银行未来发展需解决的三大问题做一初步探讨。
二、城市商业银行的定位
1.城市商业银行应定位为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
我国各个类型的银行在过去的改革中分别形成自己的优势,比如国有商业银行服务于国有企业和居民,股份制银行服务于中心城市大客户和居民,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则是通过地方政府的支持而服务于当地政府。而随着我国整体改革的深入和加入WTO的要求,金融业开放将使股份制改造并上市后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与外资银行争夺高端客户并且展开全方位的竞争。而在这种竞争面前,城市商业银行在资本规模、市场竞争能力、公司治理和管理能力及人才储备方面都存在着劣势。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必须有自己的合理市场市场定位,才能在银行业的竞争中有自己的市场空间。[2]在初组建时,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就把目标定位为“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这是从贴近本地市场出发,完善金融服务,其核心是为中小企业服务。
2.城市商业银行把服务对象定位于中小企业和城市居民的原因
(1)城市商业银行是由地方城市信用社转变而来,对中小企业有着天然的信息优势,特别是在经济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一些非中心城市中,城市商业银行的这种信息优势更是国有商业银行无法比拟的。而在我国目前的企业团体中,中小企业最具活力和成长性,有着管理和体制方面的灵活性,而且很多是高科技高成长性的,虽然其倒闭或者破产风险比较大。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应该从大银行忽略了的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市场中,发现和培植具有良好发展前景且风险可控的中小企业,为其提供金融服务并建立长远良好的银企关系。同时城市商业银行还应该注意立足地方为社区居民提供金融服务。
(2)国有商业银行出于规避风险的原因更愿意对国有企业融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很少出现倒闭这样的问题,而且如果出现还款困难,由于是国有企业最后还有中央或地方的财政为这些企业的债权买单,因此国有商业银行更愿意向国有企业进行融资。国有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在对中小企业进行放款时缺乏足够的信息支持,缺乏深入了解作为目标企业的中小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和市场前景,在这样的情形下国有商业银行往往是采取不予贷款来规避风险。
(3)目前我国银行市场结构的特点也决定了城市商业银行的定位选择。从目前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状况看,我国并不缺乏全国性的大银行,不缺乏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的银行,缺的是为当地经济服务的中小银行和为当地居民提供金融服务的社区银行。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出于对风险的规避,在对中小企业和对某些社区包括农村居民提供金融服务上面有着种种的顾虑。而城市商业银行根基于城市信用社,贴近本地区,正可以弥补过去我国银行业服务地方经济服务社区居民方面的缺陷,从这个角度看,城市商业银行的定位就是前面所述的三个服务,特别是要重视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产生重大作用的中小企业的扶持。[3]
3.城市商业银行市场定位于中小企业和城市居民的可行性分析
从国家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看,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改进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推进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创新和各项金融产品提供也是当前银行业改革的一项重要的任务。而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在对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方面存在着天然的信息不对称等方面的劣势,对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必然要求由某些中小银行来提供,而这在我国目前由城市商业银行来完成则是切实可行的。一方面城市商业银行本身资金小很难与大银行争夺大客户,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可以说是大银行留下的适合城市商业银行这样的小银行生存的空间,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应该将资金的核心业务定位为服务中小企业。
三、城市商业银行的内部治理结构
城市商业银行是由许多城市信用社合并组建的,当时出于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考虑,国家规定地方财政持股约在25%-30%左右,单个法人股东持股比例不得超过10%,个人不得超过2%,从而地方政府占有了绝对的控股地位。因此,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董事会和经营层高层管理人员的人选由地方政府决定或者受其影响,甚至于某些城市商业银行董事长在过去是有地方政府官员兼任的。这样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形同虚设,公司治理结构所体现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及监事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不能体现出来。因此,城市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急待完善。
1.改变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
通过股权结构的改善可以改变上述由于国有股独大导致的公司治理问题,具体的就是引入战略投资者,可以包括民营资本和国外资本。战略投资者的引入,由于一方面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直接关系到其股东权益,另一方面战略投资者的持股期是比较长的,则必然更加关注所持股城市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这样将会驱使他们对公司的经营进行监督,股东大会的作用就会不再虚设,董事会的成员也不再由政府垄断,公司治理将得到改善。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的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改善公司治理结构(见表1)。
表1 部分外资参股城市商业银行情况表
资料来源:艾仁智.自组织理论与城市商业银行发展[J].金融研究,2005,(6)。
2.完善董事会的建设和各项功能
一是要健全董事会成员的的产生办法。建立健全董事的提名机制,使股东大会在董事的任免上起决定作用,董事会在银行高级管理层的任免上起核心作用。改变过去董事和银行高管的产生行政化的现象,将控股股东的权力限制在规范行使所有权的范围内,使他们对银行的决策和经营管理只能通过对重大事项的表决权和质询权来体现,而不能直接干预银行的正常经营或通过自己的特殊地位进行于己有利的关联交易。二是要优化董事会的结构,主要是董事的结构要合理,特别是要有董事能够代表中小股东的利益,使董事会在决策时充分考虑所有股东的利益,防止控股股东的自利行为。同时要保证一定数量的独立董事,独立董事参与审计委员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将更能保障投资者的权益,保障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和本身的发展。要引入国内和区域内相关金融、法律、会计财务等方面的知名专家、学者和银行家作为银行的外部独立董事,增强董事会对重大事项的决策能力和对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督作用。[4]三是要建立健全董事会下设委员会的建设,分设提名和薪酬委员会、风险控制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战略发展委员会和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使他们在董事会的领导下分工协作,以实现对银行的有效治理和科学管理。
3.发挥监事会对董事会和经理层人员的监督作用
要做到监事会独立于董事会和经理层人员履行义务,必须要求监事会成员只能由与银行无任何利害关系的人担任。同时要对监事的任职资格进行严格审定,由在金融、会计、法律等方面的专家充当监事,由独立董事担任监事会的监事长。这样可以全面提高监事会的监督功能和效率,在充分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和银行职工利益的同时,有效地监督银行董事、董事长、行长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尽职情况,在他们损害银行利益时纠正其行为,并对银行的决策和经营管理进行监督。
4.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和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的建设
一是要加强信息披露。这样有利于外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监管机构了解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情况,对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经营业绩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这种外部监督将有利于治理结构的改善。二是加强内控制度的完善。建立合理的业务流程,体现职责分离和相互制约的内控机制;加强内部审计,内部审计部门应该作为董事会下设的一个专业部门,以加强对银行经营管理的审计力度,充分暴露银行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经营中的违规现象;加强内部制度的落实,主要是要落实对违规人员的处罚力度,追究相关当事人和领导的责任,在制度的执行上切实做到有章必依、违章必究。
四、城市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
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在资金规模、营业网点、资产质量和人力资源方面无法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行竞争,因此应该立足于三个服务,同时还要积极进行金融产品创新活动。创新的动力来自城市商业银行的利润动机,而创新的源泉来源自对客户需求的深刻理解。城市商业银行和大银行相比有着对本地经济、中小企业和社区的信息、文化优势,这更是针对性地开展金融服务创新的良好条件。关于城市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城市居民的金融产品创新
作为市民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创新应该体现在对社区居民开展各种形式的助学贷款、个人消费信贷、股票抵押贷款和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等金融产品。一是拓展个人消费信贷市场。要加强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考核与管理,有效扩大个人消费信贷市场份额;积极开发个人住房担保贷款、个人保险单质押贷款、非指定住房按揭贷款等个人业务,积极与担保公司合作,推进个人消费贷款业务。二是为社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有选择、有重点地做精做细相关产品和业务。开办各种银行卡业务,使银行卡可以一卡多用。开办网上银行业务,满足社区居民通过网上银行办理公司、个人和基金理财等业务的需求。并开办移动银行业务和推出手机银行业务。
2.服务中小企业的金融创新
一是信贷发放要做到五个限制和五个倾斜:限制中长期贷款,向短期贷款倾斜;限制房地产等过热行业贷款,向新型和高技术工业企业倾斜;限制大型企业贷款,向中小及民营客户倾斜;限制固定资产贷款,向流动资金贷款倾斜;限制少数大额客户的信贷业务,向中小企业及个人业务客户群倾斜。这五个原则首先就体现了城市商业银行作为中小企业的银行的特点。二是积极拓展中小企业客户集群。在坚持传统的信贷业务的同时,利用自身专业化人才优势,提供包括理财咨询、投融资规划、财务分析等专家型金融服务,与中小企业客户结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认真做好市场细分,面向中、高端客户,推出客户综合理财新业务。[5]
3.城市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须注意的问题
一是产品创新必须与地方的实际相结合,产品的开发必须与当地的人文经济情况相结合,比如在设计信用卡的服务时就得考虑有的地方中小企业习惯于现金交易的情况等。金融创新产品的定价还要根据地方经济的实际情况进行定价,考虑当地经济的发展程度与承受能力。二是要注意金融创新产品的营销,在了解客户需求的前提下通过营销把产品推向市场。三是在软硬件设施上也要加以创新。提高科技对业务开发、市场拓展的贡献度,整合现有综合业务网络应用程序,建立全面规范、安全可靠、先进的综合网络核心业务平台。
参考文献:
[1] 唐双宁.实现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科学发展[J].中国金融,2005,(13).
[2] 刘元等.城市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与定位回归[J].中国金融,2005,(21).
[3] 向力力.制度变迁:城市商业银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分析[J].求索,2005,(10).
关键词:村镇银行;主发起行;民间资本
一、主发起行制度下村镇银行运行现状
截至2016年末,我国已组建村镇银行1519家,资产规模合计达1.24万亿元,覆盖全国31个省份1213个县市,贷款余额7021亿元,农户及小微企业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的93%,村镇银行引进民间资本815亿元,占实收资本的72%。民间资本的引入能解决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但要有效控制风险还需依托制度来保驾护航。主发起行便是其中一项关键的制度设计。在我国设立村镇银行,必须有一家符合监管条件,管理规范、经营效益好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其最大的股东或唯一股东,该银行业金融机构称为主发起行或主发起人,其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5%[1]。主发起行对村镇银行运作进行专业化指导,并全面负责风险处置工作。我国村镇银行的主发起行以商业银行为主导,主要包括5家国有商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12家全国性非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以及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等[2]。可以将主发起人分为四大类,即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区域性中小银行机构及外资银行,其中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构是主要推动力量[3]。村镇银行主发起行绝对控股现象普遍。在现有1500多家村镇银行中,90%以上都引进了民间资本。但大部分主发起行持股比例超过50%,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大中型商业银行作为主发起行,一般持股51%以上。城商行方面,哈尔滨银行对村镇银行持股比例保持60%,台州银行对村镇银行持股80%以上。农村银行业机构对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持股普遍低于40%,民间资本参与份额较高。
二、主发起行制度下村镇银行SWOT分析
(一)主发起行制度下村镇银行发展优势
对于村镇银行而言,大型国有银行作主发起行优势在于:首先,主发起行资金实力雄厚。村镇银行能够借助其资金优势保证流动性,有效控制银行风险。其次,主发起行在产品服务设计、企业管理理念和方法上具有成熟的体系。村镇银行的产品创新可以得到主发起行的技术支持,经营管理也可借鉴主发起行经验。再次,国有银行作为主发起行对村镇银行发展具有较强的政策引导作用,不易偏离村镇银行服务“三农”、支持“小微”的设立宗旨。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主发起行优势在于:首先,主发起行自身具有品牌优势和全国性特点,这有助于打造分布广泛的村镇银行品牌。其次,主发起行自身发展战略较为注重县域地区金融市场和广大中小企业资源。其市场定位、经营战略与村镇银行距离小,由其设立的村镇银行的产品服务更契合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经营方式灵活、贷款办理流程相对简便,快捷的服务能增强竞争力。区域性银行业机构作主发起行优势在于:首先,主发起行熟悉当地金融环境,能准确了解当地金融市场的需求,该类村镇银行的产品服务具有额小、量多、面广的特点,更易被当地农户和小微企业所接受。其次,村镇银行与主发起行在地域上较近,压缩了管理半径,节约了管理成本,方便主发起行对村镇银行监督管理。且立足于本地开展业务,能体现决策连短、决策效率高以及服务快捷的优势。再次,村镇银行股权集中度较低,很多主发起行没有绝对控股村镇银行,有利于引进民间资本、实现产权多元化。例如,由石嘴山银行设立的石银系列的村镇银行,发起行持股大多只占20%,充分利用了当地民间资本。该类村镇银行更重视民营企业和自然人股东的作用,给予其较大的话语权,有利于协调股东利益、改善股东关系、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更加吸引民间资本的参与。
(二)主发起行制度下村镇银行发展劣势
大型国有银行作主发起行劣势在于:首先,村镇银行独立性弱,股权集中度高,股权结构缺乏制衡性。其村镇银行的董事长、监事长和高管人员基本由主发起行委派或拟定选举人员,其他股东缺乏话语权,易导致公司治理机制缺失。重要事项的逐级上报易造成决策链过长、业务管理效率低下,管理成本较高。其次,主发起行市场定位、企业文化以及日常经营与村镇银行差距大。国有银行市场定位和经营理念是“做大、做强”,村镇银行的设立宗旨是“支农、支小”。这种差异使非涉农的大型国有银行不能因地制宜的依据当地经济发展具体需求来设计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主发起行的劣势在于:首先,主发起行经营布局以城市为主,设计的产品和服务是为满足城市金融市场的需求。其设立的村镇银行,也存在对农村金融市场不够了解的问题。其次,这类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目的侧重于扩充业务、增加网点覆盖率来实现跨区域发展,“支农、支小”目的性体现不强。区域性银行业机构作主发起行的劣势在于:首先,主发起行综合实力较弱,在品牌、资金、技术等方面无法与全国性大中型银行比拟,村镇银行得到的支持有限[4]。其次,主发起行持股比例较低,当内部协调遇到问题时,可能会出现其他股东抵制发起行影响,使其不能较好履行发起人职责。再次,该类银行机构在异地设立会受到严格监控,若变相的借助设立村镇银行来增加经营范围,跨地域开展业务,很可能由于规避监管而引发风险。
(三)主发起行制度下村镇银行发展机遇
主发起行制度下村镇银行发展机遇,主要体现为:第一,国家政策支持给村镇银行筹建、经营创造机会。主发起行起中心轴作用,集中当地零散资本,为村镇银行组建提供了资金基础。国家关于村镇银行的很多扶持政策是在主发起行制度的基础上发挥作用的。例如,“东西部挂钩”政策,依靠主发起行提供资金支持,可以在当地财力不足的地区设立村镇银行,促进了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村镇银行组建。第二,在客户偏好方面,百姓倾向于选择熟悉的品牌。在判断村镇银行实力时,习惯考虑其出资人状况。主发起行对村镇银行的品牌建设起到支撑作用,使其更易得到市场认可,被客户接受。百姓由于对新鲜事物陌生,往往怀疑其实力。因此,实力雄厚的主发起行是村镇银行品牌保证,能提高公信力。在后续发展中,有实力的主发起行能够设立多家村镇银行,打造一个品牌,如建信村镇银行、浦发村镇银行等。这类自成品牌的村镇银行更容易开拓客户群发展业务。
(四)主发起行制度下村镇银行发展威胁
村镇银行后续发展风险,主要体现为:第一,竞争对手的潜在威胁。村镇银行受到民间资本的竞争,主发起行制度限制村镇银行对民间资本的吸收,民间资本与主发起行利益、理念冲突,易导致民间资本撤资。随着金融创新和发展,民间资本可能通过民间借贷变相的在农村开展业务,对村镇银行产生竞争。第二,经济环境的潜在威胁。在经济衰退时期,农村金融市场前景不好,村镇银行盈利能力差,容易成为主发起行业务转移的对象,打击了其进行自主创新,市场拓展的动力,偏离服务“三农”宗旨。第三,行业政策变化的潜在威胁。现有村镇银行长期受主发起行的影响,竞争能力不足。随着金融改革深化,存在政策上取消主发起行制度的可能性,发起人主体多元化将对现有村镇银行生存产生威胁。
三、村镇银行充分利用主发起行优势政策建议
(一)借鉴主发起行经验的同时加强自主创新
村镇银行应该充分发挥独立法人职能,有取舍的借鉴主发起行经验,但不能依赖主发起行,尽量避免直接嫁接主发起行的经营管理模式。明确自身市场定位,积极熟悉当地金融市场需求。借助主发起行的资金优势和技术支持,自主创新,设计契合当地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村镇银行应该形成自身的企业文化,银行高管应该加强学习,广泛听取当地人才的建议,创新管理模式,及时与主发起行沟通,全面详细的反应当地状况。村镇银行应积极提出诉求,在主发起行帮助下建立独立的综合网络平台、支付结算系统,逐步健全自身设施,为自主创新打好基础。
(二)加强村镇银行与主发起行的联动机制
为解决主发起行制度下,村镇银行由于决策链过长而导致的经营效率低下的问题,应该加强村镇银行与主发起行之间的联动机制,体现在沟通协调和信息反馈方面,加强部门协作,实现快速反应。村镇银行应与主发起行协调,要求权力下放,扩大自主决策范围。需要主发起行决策部分,主发起行可以将决定权交给当地分行,当地分行应建立专门部门负责处理村镇银行相关事宜,尽量缩短批复时间,简便手续,提高村镇银行运营效率,为客户更快捷的提供金融服务。此外,村镇银行和主发起行应建立定期沟通反馈,使主发起行全面了解村镇银行面临的市场环境、产品需求情况,主发起行进行决策时应充分听取村镇银行管理者和其他股东的建议。
(三)加强主发起行与民间资本的协调合作
为解决村镇银行的主发起行与民间资本的冲突问题,应该完善村镇银行内部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主发起行与其他股东交流合作,提高管理效率。村镇银行管理者应当定期听取各位股东的意见,并反馈给主发起行。增加民间资本的话语权,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中,在银行高管人员中增加民间资本代表比例。兼顾主发起行和民间资本的利益,积极增加盈利能力。此外,在村镇银行资源整合能力、入股股东素质方面应当坚持审慎原则,这也是保障主发起行和民间资本能否良好结合的前提。
参考文献:
[1]何辛锐.对主发起行控股村镇银行的思考[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3,(07):36-37.
[2]胡琳.主发起人对村镇银行设立的影响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2.
1、是商业银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需要
银行是企业,以提供服务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我国商业银行传统资产负债业务资产品种单一,质量低下,筹资成本高;同时,受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影响,存贷利差越来越小,利差收益提高困难,靠传统资产负债业务维持生存发展越来越困难,因此,必须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中间业务不仅可以改善资产负债结构、分散风险,而且通过增强服务创造效益,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收益的重要来源。发展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需要。
2、是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需要
按照《巴塞尔协议》,银行的资本对风险资产比率要达8%,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增加资本储备,这必然影响银行赢利。中间业务具有成本低、收益大、风险小的优势,有助于商业银行积累大量资本,增强竞争能力,是商业银行未来发展和竞争的主要阵地。
同时,随着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外资银行的加速进入给我国银行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办理中间业务对外资银行来说具有明显优势,中间业务市场份额将被瓜分。因此,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实现银行经营多元化是理性选择。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面临的问题
1、对发展中间业务存在认识偏差
受体制、观念、思维方式和实践经验的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均以存贷款业务为主营业务,对国际银行业中间业务快速发展的趋势认识不足;对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和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后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认识不足;对中间业务的手续费收入可以大大提高商业银行利润总水平没有给予高度重视,影响了中间业务的发展。
当前一些商业银行将中间业务作为存贷款业务的附属业务、派生业务,从而主观上将中间业务置于相对次要的地位,将其视为吸收存款、稳定客户的一种手段,没有从战略角度将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三大业务之一来发展。
2、中间业务规模小,技术含量不高,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尽管我国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已达260余种,但实际运用的品种很少且层次低、功能不完善,主要集中在收付结算和业务等劳动密集型品种方面,高附加值品种在我国银行业中尚处于起步阶段。而西方国家商业银行推行的中间业务范围广泛、种类繁多,涵盖、结算、担保、融资、咨询和金融衍生等众多领域。尤为突出的是美国花旗银行:存贷业务带来的利润占总利润的20%,而其余80%的利润都是由承兑、资信调查、企业信用等级评估、资产评估业务、个人财务顾问业务、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大量中间业务贡献的。据了解,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一般在10%以内,平均为7%-8%,有的甚至不足1%。
3、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限制了中间业务的发展
1995年颁布的《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只能从事传统的银行业务,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中间业务大多属于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交叉经营的领域,因此,国家的宏观金融管理政策对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的限定,直接决定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拓空间,使银行无法设计开发出跨领域、综合性、多方位的中间业务产品,难以提高业务的集约水平。虽然近年来我国在混业经营方面的监管有所松动,但是分业的大框架并没有发生变化,中间业务的开拓受到法律法规限制,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
4、同业竞争不规范,中间业务收费状况混乱
现行中间业务收费依据主要有央行的《支付结算办法》、政府部门制定的有关收费标准、各行自定的收费标准以及由银行与客户协商确定等。收费标准多方制定,造成收费行为不规范,缺乏公平竞争原则。各银行为抢占市场,竞相压价,或不收费甚至“倒贴”,成本与收益不对等,非理性竞争减少了商业银行的收益,严重威胁着中间业务的开展。
5、中间业务创新能力不够,缺乏专业人才
中间业务是知识密集型业务,涉及领域广、知识面宽,具有集人才、技术、机构、网络、信息、资金和信誉于一体的特征,是金融领域的高技术产业。相关的高素质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银行业开展高技术含量中间业务品种的“瓶颈”。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熟悉银行业务及计算机、法律、国际金融、投资、证券、保险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和储备严重不足,缺乏一支具有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相结合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
三、发展中间业务的建议及对策
1、转变观念,将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发展中间业务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对银行服务提出的新要求,我国商业银行自身应充分重视中间业务,将中间业务定位为新的利润增长点。要从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中间业务,注意处理好中间业务与资产负债业务的关系,把发展中间业务提到保证银行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待;合理规划发展战略,通过中间业务的发展壮大来支撑和促进传统业务的巩固和发展,使两者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2、细分客户资源,加快创新步伐,开发出满足差异化需求的中间业务产品
各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必须加大对金融产品的研发力度,开发创新出适合不同类型企业、居民要求的中间业务新品种。商业银行在选择中间业务目标市场时应该采取差异化策略,要充分注重客户需求的差异性,并按不同的消费群进行市场细分,提供客户真正需要的金融产品。
同时,加大中间业务品种的创新,坚持以满足基本客户的需求为导向,以增加新品种为切入点,不断推出中间业务的新品种;吸收和引进国外商业银行已经开办的具有推广价值和市场前景的业务品种,加以改造,为我所用。
3、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逐步实现混业经营
从西方金融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来看,混业经营是不可避免的趋势。随着综合经营的条件逐渐成熟,国家应对现有的分业经营框架进行修改,逐步放开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为拓展中间业务提供法律支持。事实上,新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三大银行法,已为金融混业经营预留了发展空间。
4、加强管理,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
加强管理,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是中间业务发展的关键。金融管理部门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对中间业务的管理,进一步完善中间业务管理的细则,制定中间业务收费的标准,明确收费管理权属;并允许商业银行根据市场、客户、风险、成本等因素有限浮动,防止恶性竞争,同时加大违规的惩罚力度。另外,应充分发挥银行同业协会的作用,推动商业银行之间加强沟通与联系,对中间业务收费等问题达成一致,创建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维护竞争的公平性。
5、注重人才开发,建立专业的中间业务队伍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中间业务从业队伍对促进中间业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商业银行既要大力引进一批具备金融、法律、财会、税收、企业管理、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人才;又要建立员工长效培训机制,为员工提供再学习的机会,使其能了解中间业务的最新动态并参与到业务创新中来。同时,必须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尽快建立起符合现代商业银行要求的人事激励约束机制,能充分挖掘和调动员工的潜力。
中间业务利在长远,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金融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打造成熟健康的中间业务,研究探讨和逐渐规范中间业务的发展,对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自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晋重文:从中间业务中寻找赢利增长点[J],西部论丛,2006,(2)。
[2]武思彦: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商业研究,2006,(5)。
[3]张树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再思考[J],特区经济,2006,(3)。
为贯彻落实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精神,充分发挥金融在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加大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力度,推动实现金融与文化产业的有效对接,是我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迫切需要;是建设“文化”、“创意”,构建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体系的现实选择;是提升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增强文化产业区域影响力的有力抓手。人民银行各县(市、区)支行、各金融机构要切实树立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理念,把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重点做好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工作。要认真学习领会《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精神,根据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导向,加强信贷资源集聚、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深化政银企合作,为实现我市文化产业振兴构筑强有力的金融支撑体系。
二、集聚信贷资源,加大对文化重点产业的金融支持
(二)突出支持“6+1”文化重点产业发展。各金融机构要明确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积极争取上级行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加强金融资源倾斜配置,突出对文化旅游业、新闻传媒业、文化会展业、演出娱乐业、印刷服务业、工艺美术品业和创意设计业等“6+1”重点产业的信贷投入。
一是积极支持文化旅游业发展。充分挖掘“山海文化”、“佛道文化”等民俗文化内涵,加大对文化资源开发、重点景区设施建设、文化遗产保护的信贷支持,完善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着力扩大银行卡在景区使用的覆盖面,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支付结算服务。二是做大、做强新闻传媒业。支持广播电视业和报业发展,突出对新华书店下伸网点建设的金融资源集聚,助力打造新闻传媒集聚区。三是推动提升文化会展业知名度。借助中国(路桥)民营经济论坛、中国网络音乐节、中国(玉环)模具机床展等重大会展平台,促进与商贸企业的合作,推动扩大文化消费和文化贸易;突出支持会展物流和会展配套设施建设,做好会展金融服务,打造文化会展基地。四是提振演出娱乐业。重点支持高标准影、剧院、影视文化产业园区、体育休闲产业建设,为打造演出娱乐集聚区提供信贷支撑。五是满足印刷服务业和工艺美术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对传统印刷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增加信贷投入,推动印刷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积极支持民间工艺美术作者的创意和探索,进一步繁荣工艺美术品市场。六是重点培育创意设计业,扶持汽车文化创意设计、外包装设计、小商品设计、工艺美术设计、雕塑设计及展览设计、旅游商品研发设计等加快发展。
三、创新金融产品,有效满足文化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三)深化适合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信贷产品创新。各金融机构要结合自身实际,在充分调查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开发适合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信贷创新产品。积极开展对上下游企业的供应链融资,支持企业开展并购融资,促进产业链整合。对于具有稳定物流和现金流的企业,可发放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贷款。对于租赁演艺、展览、动漫、游戏,出版内容的采集、加工、制作、存储和出版物物流、印刷复制,广播影视节目的制作、传输、集成和电影放映等相关设备的企业,可发放融资租赁贷款。要着力拓宽贷款抵(质)押物范围,探索建立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体系,大力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积极探索开展专利权、著作权以及经过评估的文化资源项目、销售合同、门票等现金流量为保证的未来收益权质押贷款,逐步扩大收益权质押贷款的适用范围。
(四)探索适合文化产业项目的多种贷款模式。对于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等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要项目,全国性银行在台分支机构要通过银团贷款、联合贷款、同业合作等方式重点给予资金支持,并积极争取上级行直贷或直接申请单列规模。各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要集聚有限资源,倾斜支持规模小但成长性好的文化企业,同时加强与大型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有效降低单个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对处于产业集群或产业链中的中小文化企业,各金融机构可积极探索联保联贷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
四、完善服务方式,加强和改进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服务
(五)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服务。鼓励各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体系和业务流程再造,完善内部治理,优化服务方式。有条件的银行机构可设立专家团队和专门的服务部门,为文化企业提供全面、高效的金融服务;加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综合利用多种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推出信贷、债券、信托、基金、保险等多种工具相融合的一揽子金融服务,为文化企业的不同成长阶段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融资产品。对于国家、省及市重点支持的文化产业及项目,各金融机构要优化简化审批流程,切实提高审批效率。
(六)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各金融机构应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文化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监管要求的灵活的差别化定价机制。针对部分文化产业项目周期特点和风险特征,可根据项目周期的资金需求和现金流分布状况,科学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对于政府重点支持的文化产业及项目,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对于发展前景和信用较好但暂时有困难的文化企业,应充分考虑企业的可承受能力和生产经营状况,主动让利企业,贷款利率尽量少上浮或不上浮。
(七)提供方便、快捷的支付结算服务。进一步发挥人民银行支付清算的作用,深化支付清算系统在文化产业中的运用。着力推广电子商业汇票、银行卡、网上支付等新型电子支付工具。加快完善银行卡刷卡环境,推动文化旅游、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演出娱乐、艺术品交易等行业的刷卡交易,实现刷卡消费无障碍,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
(八)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和业务考评改革。加强文化企业信用信息的征集和更新力度,积极探索适合文化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模式和评级方法,改善文化企业融资的信用环境,有效解决文化企业的抵押担保难题。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商业银行业务考评制度,建立专门针对文化产业金融服务的考评体系,将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发挥考核的激励促进作用。
五、破解资金制约,努力拓宽文化企业的融资渠道
(九)推动扩大直接融资。加强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开展对文化企业利用金融工具筹资的宣传和培训工作,支持、引导处于成熟期、经营较为稳定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推动成长型文化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充分发挥民间资本实力雄厚的优势,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文化产业领域,为文化企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适当放宽准入条件,鼓励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风险偏好型投资者积极进入处于初创阶段、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兴文化业态。
六、增强部门合力,优化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十)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人民银行各县(市、区)支行、各金融机构要畅通政、银、企交流渠道,通过联合举办银企洽谈会、融资推进会等多种形式,加强文化项目和金融产品的宣传、推介,积极主动促进银行与企业和项目融资对接。有条件的县(市、区)可探索组建辖内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服务平台,形成投融资服务的集聚效应,为企业和资本架起沟通桥梁。
(十一)加强文化产业政策的执行力度。切实加大对符合产业政策导向的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根据文化部制定的《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对纳入“鼓励类”的文化产业项目,各金融机构应优先予以信贷支持,对“限制类”的文化产业项目要从严审查和审批贷款,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七、开展政策评估,提升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关键词: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银行绩效;结构方程模型
文章编号:1003-4625(2010)05-0087-04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简称CRM),是现代管理科学与先进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它既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也是一种前沿性的管理理念,又是一种高度复杂的系统软件。
CRM研究领域的国际权威罗纳德・S・史威福特认为:客户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富有意义的交流沟通,理解并影响客户行为,最终实现提高客户获得、客户保留、客户忠诚和客户创利的目的。史福特进一步认为,客户关系管理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C――服务渠道管理(channel management),即进行市场营销的综合性、互动性的服务渠道管理;R――关系营造(relationships),即建立在优质、高效、便捷服务基础上的真正的客户关系;M――对企业的一体化管理(management of the total enterprise),即前台操作与后台操作的一体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国际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商业银行为了摆脱困境、大力培育自己的核心能力,并迅速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均先后实施了客户管理战略。
商业银行CRM的核心思想是:客户是维持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对银行和客户间发生的关系要进行全面的管理;CRM的核心体现是客户关怀,它贯穿了与客户接触的所有环节,包含客户从购买前、购买中、购买后的客户体验的全部过程;作为CRM重要组成部分的客户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客户的保持周期越长久,企业的相对投资回报就越高,从而给企业带来的利润就越大;CRM主张从客户的角度来对银行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和优化,主张以客户服务中心代替传统意义上的营销部门,并以工作流经理代替传统的销售经理,以团队协作代替原有的职能分割。
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业而言,我国商业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较为滞后。西方商业银行一直处于激烈的竞争状态,在客户服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国内商业银行目前还存在着明显的计划经济时期的痕迹,对“以客户为中心”的理解仍处于表面状态,没有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长期以来对客户实行无差别的服务策略,不能对真正的盈利客户进行区别对待。虽然商业银行的数据库积累了大量的客户信息,但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数据管理与分析系统,各种数据不能有效整合,形成了很多“信息孤岛”,难以将各种客户信息与资源统一起来。
我国商业银行正面临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内外资银行正从经营理念、市场、客户、人才、信息技术等各个方面对商业银行形成激烈的竞争态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客户是真正的上帝,是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因此,如何开发客户资源并保持稳定的客户队伍,如何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广阔的市场前景,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
二、研究模型的构建
(一)基础理论分析
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CRM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思想,是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这一战略目标的先进技术手段。因此,CRM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应用将大大变革传统的客户管理模式。
第一,CRM可以形成稳定统一的客户服务界面。CRM通过数据库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能很好地集成客户的各种信息,形成银行内部的强大的知识库,并能对客户的信息加以识别和分析,使得每一位客户经理能随时查阅每一位相关客户的信息,从而形成了银行对客户服务的统一界面。
第二,CRM有利于银行保持优质客户资源。CRM通过分析客户的抱怨、建议、咨询等信息可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服务水平,赢得客户的最大满意;通过分析产品对客户的应用频率、持续性等指标来判断客户的忠诚度,从而对忠诚客户提供优惠服务;通过交易数据来识别具有吸引力的盈利客户,建立与客户的长期合作关系,在满足客户需要的同时实现自身的效益目标。
第三,CRM有利于商业银行优化配置内部资源。CRM帮助商业银行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自己的资产数量及其分布、资金头寸调度情况、信贷资产分布情况、客户的信用情况和银行的网点利用率情况等,有助于银行对资金调动、网点分布等方面的管理。同时,CRM的建立和实施也是对传统流程的优化过程,各职能部门可通过网络的工作方式实时对客户的需求进行调整,因而提高了工作效率,且建立了一种内部组织结构的协调机制,有利于内部管理人员的分工和协作。
第四,CRM能够对客户经理的行为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监督。由于决策层可随时调用客户经理的信息数据,并且对银行各职能部门按不同的权限进行不同程度的公开与共享,使得客户经理的行为模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透明化,形成一种公开、客观的机制对客户经理的行为进行考核和评价,从而有利于对客户经理的激励和监督。
第五,CRM有利于银行对客户信贷风险的防范。信贷活动中银行与客户是一个动态博弈过程,信息不对称使得动态博弈过程中银行处于信息劣势地位,由此引起客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CRM能观测和分析客户行为对银行收益的影响,及时了解客户信息并进行动态监测,缓解博弈过程中的银行劣势地位,提高信贷效率并降低信贷风险,同时通过与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来修改博弈条件,建立新的合作博弈模型以寻求新的纳什均衡点,提高博弈过程中的银行效用,减少银行经营的风险性。
因此,对银行机构而言客户关系管理就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在高度电子化、数字化、信息化的条件下与客户全面接触,提供全程服务的统一技术平台和智能服务系统。它要求银行从“以产品为中心”的经营模式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转移,即将银行关注的焦点从内部运作转移到客户关系上来,为银行提供了一个收集、分析和利用客户信息的系统,使银行有了一个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直接面对客户的平台。
(二)研究假设的提出
根据文献的研究成果,我国商业银行CRM战略可分为三个要素:管理理念变革、管理模式创新和信息技术支持。管理理念变革是指商业银行CRM管理思想的培育和转变,管理模式创新是指商业银行CRM管理行为的优化和调整,信息技术支持是指CRM实施过程中信息技术的支撑。
平衡记分卡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Robert S Ka-plan教授和复兴方案咨询公司总裁David P Norton于1992年提出的一套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是一系列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综合体,包括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创新等四个方面。一般而言,企业的战略远景目标可分为四个要素:财务方面的目标是使股东满意;顾客方面的目标是指顾客满意;内部流程方面的目标是形成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学习和创新方面的目标是使企业持续地创造价值。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逐步摈弃了传统的单纯以效益指标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评价方式,采用平衡记分卡对银行运营进行全面的绩效评价。根据平衡记分卡的内涵,我国商业银行平衡记分卡同样可以分为四个要素:财务要素、顾客要素、内部流程要素、员工学习与成长要素。财务要素是指从传统的财务指标的角度来度量银行的运营绩效;顾客要素是指从客户服务质量的角度来度量银行的运营绩效;内部流程要素是指从银行内部运作效率提升的角度来度量银行的运营绩效;员工学习与成长要素是指从员工素质自我超越的角度来度量银行的运营效率。
根据基础理论分析的结果,我国商业银行CRM战略体系的三个要素对平衡记分卡的四个要素均存在微观路径上的激励功能。设商业银行CRM战略体系中管理理念变革要素为∈1、管理模式创新要素为∈2、信息技术支持要素为∈3,同时设财务要素为η1、顾客要素为η2、内部运作要素为η3、员工学习与成长要素为η4,则得本文的研究假设如表1所示:
(三)测度要素的分解
1 CRM战略要素的分解
根据文献的研究成果,商业银行CRM战略体系中,管理观念变革要素可分为四个测度指标:客户中心战略(X1),指商业银行CRM的战略指导思想是“以客户为中心”;服务渠道优化(X2),指商业银行在实施CRM过程中注重服务渠道的拓展和调整;客户关系营造(X3),指商业银行在CRM实施过程中注重客户关系的开发和培育;一体化战略(X4),指商业银行在实施CRM过程中能够实现前台与后台操作的一体化。
管理模式实施要素可分为四个测度指标:业务流程再造(X5),指商业银行CRM的战略实施与BPR相结合;组织结构优化(X6),指商业银行实施组织结构优化以支持CRM建设;激励策略(X7),指商业银行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以提高CRM的运行效率;全员参与(X8),指商业银行的CRM战略能够在全体员工中得到贯彻和执行。
信息技术支持要素可分为四个测度指标:CRM系统维护(X9),指商业银行能够有效地进行CRM软件系统的升级与维护;数据仓库建设(X10),指商业银行能够为CRM系统提供高质量的数据仓库;数据挖掘(X11),指商业银行能够有效地实施数据挖掘策略以提高CRM的运行效率;专业人力资本开发(X12),指商业银行能够有效地提高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
2 银行绩效要素的分解
根据文献的研究成果,财务目标要素可分为四个测度指标:净资产收益率的提高(Y1)、成本费用收益率的提高(Y2)、营业收入增长率的提高(Y3)、年利润增长率的提高(Y4);顾客目标要素可分为四个测度指标:市场占有率的提高(Y5)、顾客满意度的改善(Y6)、顾客忠诚度的提高(Y7)、顾客流失率的减少(Y8);内部流程要素可分为四个测度指标:服务质量的提高(Y9)、信息传输渠道的优化(Y10)、内部运营费用的降低(Y11)、内部管理机制的改进(Y12);员工学习与成长要素可分为四个测度指标:组织学习的实施(Y13)、员工满意度的改善(Y14)、员工工作效率的提高(Y15)、员工培训效率的改进(Y16)。
(四)研究模型的确立
根据研究假设的内容和测度要素的分解,得到本文的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三、模型检验
(一)数据收集
本文采用七点量表制对28个观察指标进行行业调查,在全国范围内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独立核算单位中选择样本300份,调查对象全部为各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与业务骨干。这些样本分布于京、津、沪、陕、豫、渝、皖、甘、新、滇、川、粤、苏、浙、湘、蒙等16个省市自治区,可以认定在地域上能够有效地代表我国商业银行总体的分布情况;其中:中国工商银行100份、中国建设银行50份、中国农业银行50份、中国银行100份,可以认定在结构上能够代表我国商业银行的总体分布情况。通过电子问卷、邮寄问卷、电话采访、面谈等形式,本文向300家调查对象寻求数据支持。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样本数据270份,有效回收率约为90%,满足调查研究中样本回收率不低于20%的要求。
(二)信度分析与效度检验
CRM战略体系量表的Cronbach’s α值为0.7019。其中,管理观念变革要素的Cronbach’s α值为0.7069,样本因子特征值为2.332,因素分析的解释量为80%;管理模式实施要素的Cronbach’s α值为0.8368,样本因子特征值为2.747,因素分析的解释量为71%;信息技术支持要素的Cronbach’s α值为0.8818,样本因子特征值为2.809,因素分析的解释量为73%。CRM战略体系量表的一级验证性分析结果是:GFI=0.923,CFI=0.971,TLI=0.935,RMR=0.055,RMSEA=0.049,X2(39)=57.233,p=0.000。并且各测度指标的因子负荷均大于0.5,最小T值为2.258。所以,CRM战略体系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由于各要素之间的相关系数普遍较低,因此不需要进行二级验证性因子分析。
平衡记分卡量表体系的Cronbach’s α值为0.7880。其中,财务要素的Cronbach’s α值为0.7910,样本因子特征值为2.255,因素分析的解释量为81%;客户要素的Cronbach’s α值为0.8212,样本因子特征值为2.331,因素分析的解释量为77%;内部流程要素的Cronbach’s α值为0.8034,样本因子特征值为2.338,因素分析的解释量为77%;员工学习与成长要素的Cronbach’s α值为0.7812,样本因子特征值为2.010,因素分析的解释量为75%。平衡记分卡量表体系的一级验证性分析结果是:GFI=0.953,CFI=0.920,TLI=0.961,RMR=0.035,RMSEA=0.067,X2(82)=165.363,p=0.000。并且各测度指标的因子负荷均大于0.5,最小T值为2.133。所以,平衡记分卡测度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由于各要素之间的相关系数普遍较低,因此不需要进行二级验证性因子分析。
(三)实证检验
本研究采用LISREL8.7进行全模型检验,得出外源变量对内生变量的效应矩阵(r)如表2所示:
同时得出全模型拟合指数列表如表3(修正后):
所以,模型拟合效果较好,无需继续进行模型修正。(其他相关验证结果在此略去)。
四、研究结论
(一)根据拟合指数列表可知,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因此,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高度的可信性,能够有效地揭示我国商业银行CRM战略在企业绩效改进方面的微观路径机理。
(二)根据效应矩阵表的结果可知,总的看来,我国商业银行CRM战略对企业绩效的改进已经产生了显著的作用。CRM战略的三个要素都从不同程度上促进了银行平衡记分卡四个要素的改善,从而促进了银行绩效的整体改善。
当前湖南省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信贷总量停滞不前、融资渠道日渐拓宽、配套服务较快发展的特点。
(一)、政策支持层面
湖南省政府出台系列有关政策,引导银行开发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化贷款程序,扩大贷款领域,并鼓励银行建立文化产业贷款绿色通道,给予信贷支持。
(二)、银行支持层面
一方面,金融机构加大文化产业金融支持力度,针对文化产业特点开展金融服务创新。中国银行改变传统信贷模式,开发“经营权质押”、“存货质押”等产品为文化公司提供贷款,并借助“中银信贷工厂”为中小文化企业提供绿色通道。建设银行尝试数字电视收费权、企业法人股等质押贷款方式,丰富融资品种;探索电影制作权、著作权、版权等无形资产抵押贷款及设备抵押、仓单质押、应收账款质押、文化企业联保贷款模式。工行采取“固定资产支持融资+收入账户封闭管理”、综合运用集合放款、版权质押和实际控制人连带保证等模式为文化企业进行融资。各家银行拓宽服务内容,为文化企业提供结算、理财等一系列金融服务等。另一方面,文化产业信贷增长停滞不前。2007年到2011年,湖南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贷款余额由42.17亿元增加为42.20亿元,增长不多。从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贷款余额占总体贷款余额比例看,一直呈下降的趋势;从信贷主体看,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为文化产业信贷投放的主力军;从信贷对象看,大中型文化企业占据着绝大部分的贷款量。
(三)、资本渠道支持层面
除了银行的金融支持,文化企业还借助资本市场,通过上市来获得企业发展的资金支持。目前湖南上市文化企业有4家,分别是电广传媒、中南传媒、天舟文化和拓维信息,同时有近10家文化产业基金,其中最大的一只是规模达30亿元的湖南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基金。
(四)、配套金融服务层面
保险方面,文化企业目前投险品种主要以员工责任险及财产损失险为主;供给方面,目前湖南文化产业保险试点险种范围共3类,覆盖艺术品、文化活动、演艺活动等多个领域,在长沙及怀化地区进行试点。中介服务方面,已有部分中介担保公司、资产评估公司为中小文化企业提供相应的担保、无形资产评估服务。总体而言,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以银行贷款和财政拨款为主,而民营企业以自筹、民间借贷为主。大型企业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及私募基金;而中型企业则除了部分银行贷款和集团拨款外,职工自筹和委托贷款是另一主要融资方式。
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尽管湖南省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的力度在不断加强,但与当前企业金融服务需求相比,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现状仍不乐观,支持力度依然较低,融资渠道不够宽广,主要表现为:
一是金融支持投入不足。企业作为经济实体,有其发展壮大的过程,在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企业的特征、发展状况、风险状况不同,其资金需求也就不同。据资料显示,湖南省文化企业中90%属于中小企业,基本上属于创业期、成长期。由于商业银行出于控制风险的考虑,利率定价尚不能覆盖中小文化企业成本,因此会控制信贷总量。从贷款占比看,2011年文化、体育和娱乐贷款余额仅占全省贷款余额由2007年的0.68%下降至0.31%,与文化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及其快速增长相比,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投放量明显偏少。
二是金融支持结构偏倚。在信贷主体结构上,在现有金融机构中,涉足文化产业贷款业务的主要是政策性银行及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及其他商业银行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相对较小;在信贷客体上,金融机构对大城市、大型企业集团、传统文化产业贷款意愿较为强烈,而对于支持中小城市、农村、中小企业及新兴文化产业普遍较为谨慎,份额偏低,中小型文化企业贷款难问题依然突出;在文化产品方面,支持文化产品生产领域较多,而文化产品消费领域支持不足;在审批流程上,贷款审批手续繁杂、审批周期较长、成本较高,也使得部分满足信贷条件的文化企业无法及时获得贷款。
三是融资渠道不够宽广。政府在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中主要采取项目补贴、贷款贴息以及奖励等方法。项目补贴适用于国有成分较高的企业,后期奖励则一般是针对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企业的奖励,这些企业在资金运营方面的环境都比较宽松,贷款贴息则是针对已经取得银行贷款的企业,政府给予一定的优惠。而大多数的文化企业,规模比较小,从银行取得贷款的难度非常大。政府并没有针对中小文化企业的政策支持,使得政府资金对于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够。从银行取得贷款,是我国大多数企业的融资方式。
四是金融创新意识不强。文化产业的特征是无形资产的比重较大,而有形资产相对较少,许多中小型文化企业的经营场所是租赁的,因此无法提供房产、设备等传统意义上的有效抵押品。在现有的银行信贷体制下,这些企业很难获得银行贷款。在国外,文化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一般是通过知识产权抵押贷款实现的。借款企业将其拥有的注册商标、专利或者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作为质押,银行在评估其价值后给予企业一定的贷款额度。目前,国内银行对于开展知识产权抵押贷款比较慎重,这一方面与国内知识产权市场建设、知识产权评估服务水平低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国内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不足有关。
中小型文化企业的资金需求也有其特点,体现为贷款金额小、笔数多、时效性强,且资金需求多为中长期。因此,银行在信用评级和贷款管理制度要区别于一般企业。但目前,国内银行在信用评级时,没有将文化企业和一般企业区分对待,没有将文化产业的高成长性考虑在内;在贷款审批环节也相对繁琐,不能满足文化企业的资金需求。
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针对目前湖南省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所存在的总量不高、结构不优、渠道不广、创新不足的问题,应从创新金融产品、拓宽融资渠道、完善配套机制等方面研究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措施,加强和改进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
(一)创新金融产品,完善差别化信贷服务机制
一是创新信贷产品,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多样化文化信贷产品。开发专利权、版权、著作权、商标权、知识产权、制作权、收费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产品,推动多元化、多层次的信贷产品开发和创新。针对不同文化产业项目周期特点、风险特征,以及资金需求和现金流分布状况,建立符合监管要求的灵活的差别化定价机制,科学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对于具有稳定物流和现金流的企业,可发放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贷款。根据创意期、成长期、成熟期等处于不同时期的文化产业出台相应的组合产品。
二是创新综合性金融服务,针对目前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加快、部分文化企业正在进行市场化运作的现实,建立相应的一揽子金融服务措施,支持重点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加强与产权交易等相关机构合作,为文化企业提供资金结算、机构理财、供应链融资、并购贷款、国际业务等综合性金融服务,为企业做大提供“一站式”服务。
三是创新信用评级机制,建立文化企业内部信用评级体系。中小型文化企业创新性强、成长性好,大多拥有独立的知识产权,因而应建立适合文化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体系,将企业的成长性指标列入其中,以区别与一般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借鉴风险投资在考察企业成长性的经验,综合考虑企业项目的创新性和独占性、未来发展前景、在市场中的地位、企业未来现金流、管理层水平等,建立符合文化产业特点的信用评估模型。
(二)拓宽融资渠道,提高文化企业整体融资能力
一是扩大文化企业的直接融资规模。对符合条件的重点文化企业,应做好进入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的培训、辅导和推介工作,推动更多优质企业上市融资;积极支持文化企业通过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中小企业集合债等方式融资和借助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迅速成长;鼓励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风险偏好型投资者积极进入处于初创阶段、市场前景广阔的文化企业;积极探索信托计划、融资租赁以及文化产业项目未来收益证券化等融资方式;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拓宽利用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的方式和空间,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多样化融资渠道。
二是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集聚国际知名和有潜力的文化企业,拓宽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范围,提供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公平机会,积极集聚民营文化企业和中小文化企业。
(三)完善配套机制,支持文化企业做大做强
一是完善相关法律制度。除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外,对于文化产业项目中的具体知识产权、项目等价值问题完善评估制度,为银行或风险投资机构提供具有公信力的投资评价依据。在信用担保方面,由于信用担保具有公正的外部性,因而需要政府引导建立信用担保主体,完善信用担保制度,以降低金融机构服务文化产业经营风险,提高金融机构服务中小文化产业的积极性。
1.1外资银行长期以来积累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
外资银行的经营理念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外资银行的管理方式灵活而有效,很少采用直接的、行政的管理手段,主要采用市场化的、以利润为导向的管理方式,建立了健全的财务指标体系和风险管理体系。这与中资银行长期以来受行政干预较多、机制较为僵化相比,显然更加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作为从事跨国经营的商业银行,外资银行拥有成熟高效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机制,并能确保在高风险和信息化的经营环境中,防范各种金融风险,实现其安全性和盈利性的经营目标。
1.2外资银行在体制及经营机制方面的优势
相对于中资银行,外资银行不仅具有高度现代化的公司治理结构,其全能型银行的体制也占尽了优势。外资银行具有经营多元化优势,历经多年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长期运作,金融工具和服务手段远远走在了中资银行前列,金融品种齐全、科技含量大,自助化程度高,可为储户及企业提供广泛的产品,满足客户多元化的要求,大大优于分业经营的中资银行。外资银行经营策略明确,管理机制灵活,所从事的业务活动商业动机强。同时跨国银行的全球化经营方式,也为其优势资源的最佳配置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1.3外资银行提供多样化的产品,重视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
外资银行较之中资银行具有明显的产品优势,在信用卡、网上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及中间业务等方面,外资银行具有强大的实力。这种优势可以获得高盈利业务的相当份额,对中资银行造成很大威胁。外资银行在科学分析客户和市场细分基础上,推出具有吸引力的多样化产品,抢占市场先机。以汇丰集团的汇丰银行和恒生银行为例,两家银行提供的有特色的服务品种就达上百种,包括外币存储户头、信用卡、置业计划、社区发展计划、贷款、证券投资与交易、债券业务、外汇交易与外汇资金安排、旅行支票、保险等服务产品。
外资银行优势之一是其金融产品的创新与灵活性优势。外资银行根据市场调整产品的速度和敏感度高,可以根据利率和汇率等市场信息灵活调整经营策略。而中资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受经营体制制约,客观上缺乏自,受政府政策影响较大,经营决策时间长,造成经营管理僵化,对客户需求反映迟钝。
在品牌建设方面,一些外资银行已经积累了数百年的信誉,这自然对客户有相当的吸引力。外资银行所拥有的良好品牌优势,是其尚未开展业务就获得中国民众很高期望值的重要原因。早在19世纪末,外资银行就已在中国开展了一系列的金融服务。不少知名外资银行注重产品的标准化和一致性,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品牌产品在社会公众中的吸引力。
1.4外资银行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和较高的盈利水平
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多来自发达国家,一般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国际大银行强强联合,掀起银行并购浪潮,出现了一批“航空母舰”式的银行集团。通常外资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远远低于中资银行,资本收益率却远高于中资银行。
近年来,全球排名前20名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达12%,资产总额平均增长超过9%,利润平均增长超过20%,其股票的每股收益增长15%。而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上述指标明显不如外资银行。混业经营是当代各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潮流,它不仅能有效地增强商业银行对客户的服务能力,同时可大大提高银行的资本回报率。在中国开业经营的外资银行中,大部分具有混业经营的经验和专门技术。而中资银行因为种种原因混业经营受到制约,加之创新能力及服务水平技不如人,盈利水平与外资银行有较大差距。
1.5外资银行在服务手段及服务方式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外资银行不仅拥有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能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建立共享的客户档案库,对客户进行个性化服务,而且拥有遍及世界的机构网络体系,能实现国内外联合资金的自由划拨,可凭借快捷的资讯渠道为客户提供全球24小时金融市场服务。这种技术优势及服务手段的优势对中资银行构成强有力的挑战。
外资银行普遍应用先进的电子和网络技术,大量采用电脑设备和自助终端,如ATM机、存款机、电话银行、网上银行及无人银行等,自助式服务占了银行服务很大的比例,使客户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都得到银行服务。自助银行服务为银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费用,延伸了银行的服务职能。
外资银行长期以来确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服务质量吸引客户。第一,提供统一标准的服务,使客户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享受到银行同样的优质服务。例如汇丰银行和花旗银行的许多分行都是敞开式办公,客户到汇丰银行和花旗银行办理业务,都能享受到“一站式”的银行服务。第二,外资银行通过客户信息管理系统鉴别客户价值,确定重点服务的客户群体,提供差异化和个性化服务。如花旗银行对中高收入阶层提供支票帐户、周转卡、优先服务花旗金卡等;汇丰银行开立“卓越理财”账户的客户,均可在贵宾室享受银行的特殊服务。
2中资银行的竞争优势
2.1中资银行拥有本土经营的独特优势
长期以来,中资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建立了遍布城乡的密集网点体系。开展零售业务要求机构网点的支持,而外资银行在这方面无法和本地银行相比,因此,在大部分地区,零售业务仍将掌握在本地银行手中。中资银行客户资源广泛,大都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庞大客户群体和银企合作关系,外资银行不太可能在短期内赶上。人民币的同城清算、跨系统清算网络也已基本完善,汇路畅通,拥有遍布全国的经营网点和完善的业务体系,外资银行难以企及。
2.2中资银行拥有国家信誉优势
中资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竞争优势是有国家信誉作后盾,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下,在老百姓心中信誉度高,抗风险能力较强。此外,中资银行相对熟悉中国国情,了解中国各个层次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特征和心理,这也是外资银行的欠缺之处,外资银行对本土经济、人文环境等缺乏足够了解,在业务发展的初期,必将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短板”。
2.3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同享国民待遇,可以改变中资银行在某些方面的劣势竞争地位
目前,外资银行在中国可以享受免征或减征营业税、所得税等税收优惠,相对削弱了中资银行的竞争力。2006年底中外资银行税负水平统一,中外资银行税负歧视问题不复存在。此外,外资银行在一些业务收费、业务范围、监管标准等方面享有超国民待遇,中资银行管制相对较严。在不久的将来,中外资银行的市场环境将趋于公平,中资银行的竞争力也将进一步提升。
3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的具体竞争分析
3.1在高端客户方面的激烈竞争
长期来看,外资银行在机构网点上不可能与中国银行相比,但外资银行可能针对高收入人士,通过个人理财服务、信用卡业务、网上银行业务、电话银行业务、家居银行业务等,扩大其对私业务的辐射面,以高新技术手段不断取代传统的银行柜台业务,吸引外币和人民币储蓄存款。
在个人银行业务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从投资推动型向个人消费驱动型的转变,消费融资者和消费者信贷将成为中国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富有的个人提供服务将成为外资银行的重要目标市场。零售市场中的某些领域,诸如信用卡、汽车信贷或抵押贷款也已成为外资银行与其中资伙伴合作的目标。
在批发业务方面,外资银行的目标企业客户主要是资金量较大,市场前景看好的企业,跨国企业、三资企业、中国的外向型企业、大型集团公司以及高新科技企业将成为外资银行争夺的重点。目前,160多家外资银行在华机构中的绝大多数,其客户对象仍然主要是三资企业,而且主要是外资银行所在国或地区的对华投资和跨国公司,大致比例为50%~60%。中国加入WTO之后,它们的竞争对象将逐步向国内优质客户扩展。作为以营利为目的的机构,外资银行不是谋求为所有客户提供普遍服务,而是进行市场细分,锁定自己的目标客户,将资产投向有效益、有还贷能力的企业,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优质的高端客户。通过掌握20%的高端客户来获取80%的行业利润。
从服务理念来看,中外资银行并无差别,都强调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但在服务质量的管理、标准的制定,特别是在将服务质量的管理与绩效考核结合上,外资银行具有明显的优势。正是由于外资银行拥有一套严格而有效的服务质量管理制度,使得外资银行能为客户提供具有高附加值的服务,从而有利于吸引更多的高端客户并提高客户的忠诚度。
3.2在中间业务、创新业务等高端业务方面的竞争
目前,中国正处于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的过程中,虽然已经出现了一些控股公司,但对中资银行混业经营的限制尚未解除。当前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业务比较单一。外资银行作为其利润增长的重要来源的中间业务品种丰富,相比之下,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滞后,品种少,档次低,收益差。
目前外资银行在已开展的一些中间业务如国际结算等方面显露出强劲的竞争力,国际结算业务的市场份额已达到40%左右。外资银行经营信用卡业务尤其是国际卡业务方面将会对中资银行形成强有力挑战。在信息咨询、投资理财等中间业务方面,外资银行除继续稳定原有客户之外,将特别重视为中国国内客户提供服务。实际上,目前外资银行已经在大力开拓其具有优势的投资财务咨询与管理、证券发行与交易等业务,而中资银行则显得行动迟缓。外资银行特别注重优先发展高增值和高收益的中间业务,以及其他不占用资产但收益甚高的投资银行业务,如投资管理、财务咨询与管理、资产管理业务、证券发行与交易等。
大多数在华外资银行都属于混业经营的模式,各外资银行在开展企业流动性资金管理、财务服务及咨询等方面拥有集团优势。外资银行集团可以通过旗下资产管理公司、投资银行等提供一揽子产品服务来吸引客户。正是由于外资银行所具有的集团综合经营优势,使其相对于中资银行不但在已有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上具有优势,还在金融创新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凭借这些行业经验,外资银行如果能够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不但能吸引客户,还将大幅度降低成本,这对拓展其发展空间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国欣.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竞争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