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P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5-0034-3
0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中村现象也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形成与扩大,城中村问题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多年来的试验证明,城中村改造已成为解决城中村问题的重要手段。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拆迁难,而拆迁难的一个根源就是产权不清,土地和房屋权属混杂,土地确权问题已成为城中村改造中一个重要的关键问题。近几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在实施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因土地征收和房屋拆迁引起的恶性事件屡屡发生,引起的社会关注度极高,造成的社会影响极为恶劣。在土地征收和房屋拆迁中,政府、开发商和被拆迁人三者之间的博弈,造成了许多城中村改造项目难于推进,寸步难行,甚至被搁置而以失败告终。追根究底,就是拆迁难,而城中村的土地和房屋产权不清、权属混乱等问题是拆迁难的根源,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对征收拆迁问题进行指导和监督,土地确权问题已迫在眉睫,亟待解决。
1 我国城中村土地权属的现状
1.1 城中村占用大量土地资源,管理混乱
由于城中村早建于城市新区,城中村大部分地处于城市中心地区或次中心地区,且规模和建筑数量庞大,占用了大量的城市建设用地,具有丰富的储量土地资源。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由于政府快速发展城市建设,为降低征收补偿成本采取了“城市包围农村”的形式,就是政府在征地过程中避开原农村土地和房屋,而选择农村边缘区域进行土地征用转为城市土地,城中村的土地及其余未征收的土地仍属农村集体所有,占用了丰富的土地资源,形成了土地的二元结构。然而政府缺少对原农村土地和房屋的管理,这些土地和房屋仍然停留在松散的农村管理状态,土地利用不合理,土地管理松散混乱,引发了城中村违法违章建筑有增加趋势,且难于有效遏制,大量的城中村违法违章建筑成为城市里的特殊现象。城中村现象在珠三角发达城市表现尤为突出,比如: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全市共有城中村320个,其区内有91个,分布在罗湖、福田、南山、盐田四区,特区外有229个,分布在宝安、龙岗两区。深圳由于城市建设历史短、速度快、规模大,短短三十年间由边陲小镇蜕变成为现代化大都市,其城中村问题尤为典型和突出。又如:广东省广州市,广州是我国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也是城中村问题最为突出的代表性城市之一。广州市城中村规模数量大,全市10个区和2个县级市的城市规划范围内,共分布着约1149条村庄,其规模约为深圳、珠海、福州等大中城市的2-5倍。在我国其他大中城市同样存在城中村现象,城中村分布范围广,规模大,集中了丰富的土地资源。
1.2 城中村土地产权关系不明,权属界定不清
城中村现象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其中土地确权问题上的失误,产权界定不清,是城中村形成的原因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对城中村的土地资源利用方面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管理,可以说是处于管理松散状态,导致城中村的土地权属混杂不清问题。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相关规定,我国现行的土地产权分为城市土地(国家所有)和农村集体土地(集体所有),而城中村的土地因城市化发展和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原因,土地权属可细分为四种类型:(1)城市土地。在城市化进程中,政府逐渐从农村集体或农民个人手里征收农用地,从农村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2)集体土地。城市化前,原农村集体持有大量的集体发展用地、宅基地、责任田、自留地、村办企业用地以及道路、公共用地等都属于集体所有。城市化后,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然留有大量集体发展用地;(3)村民土地。村民土地包括宅基地、责任田、自留地等,是集体分配给村民个人的一部分集体土地,仍然留由村民个人使用;(4)未征收土地。在城中村的边缘地区,仍然存在部分未征收的历史遗留用地,这部分未征收土地仍然属于农村集体或村民个人持有。在这四类土地中,除城市土地具有清晰的合法产权外,其余三类土地中大量存在权产关系不明,权属界定不清,没有完备的产权手续。
由于各种因素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城市土地价值激升和经济利益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城中村的土地上引发更多的城中村问题。比如:新的违法违章建筑乱建抢建严重,有增加趋势,非法占用、擅自买卖国有或集体土地、乱抢乱建等现象严重难控,造成城中村的“握手楼”、“贴面楼”、“小产权房”现象随处可见,与城市新区形成不和谐的“独特风景”,成为制约城市发展与提升的“毒瘤”,形成城中村大量的土地权属界定不清、产权关系不明等现实问题。
1.3 城中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不合法,土地利用不规范,征用难
由于城中村所处城市位置的特殊性,长期以来对城中村的土地缺乏严格的有效监管,造成城中村的宅基地、发展用地等土地非法流转,非法买卖或出租,甚至非法占用或改变用途。由于缺少对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个人在经济发展、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引导,城中村中高密度的“民房”数量庞大,违法违章建筑不断增加难控,土地利用不规范,导致土地和房屋征用难、成本高等现实问题。
关键词:旧城改造、策划、经济性
中图分类号: U418.8 文献标识码: A
1 改造背景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大量的村庄被包裹到了城市新区之中,成为了城中村。城中村建筑物间距过小,采光通风严重不足,抢建、违建问题突出;同时,绿地公共活动空间缺乏,环境质量低下;市政管道数量、容量不足,电力、电信线路杂乱无章;成为影响居民生活质量和片区形象提升的重大障碍。
为改善以上情况,海口市将旧城区(城中村)改造列入五年计划中城市改造建设的重点工作;将旧城区(城中村)改造作为海口市人民政府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建设良好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良性发展和兼顾社会公平的一项重大举措。
城中村改造计划之一的道客村处于海口市中心城区重点地段,规划面临如下几方面的难点:
(1)位于交通干线、河流水域边等重点景观沿线的关键节点,规划应当如何把握项目定位,并塑造城市节点的景观形象?
(2)改造地块内存在利益主体多、地籍关系复杂、民居建设量大、改造阻力较大等情况,规划应当如何理清现状问题,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体现社会公平解决民生问题?
(3)改造地块所在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正在编制,在开发强度、设施配套等方面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规划应当如何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与其实现动态衔接?
2 策划先行的规划思路分析
在上述背景下,我们采取了策划先行的规划方法。注重基础条件的分析、项目的研究与策划过程,为实体空间形态设计打下坚实基础;积极研究探索不确定性的规划问题,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与可实施性。
根据项目特点,提出了两条技术路线。包括强调策略比选与规划方案的总技术路线和强调经济可行性分析的经济性研究技术路线。
总技术路线将政策环境研究、现状基础研究、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经济性研究、与周边区域的错位协同发展、片区自身特色纳入策划研究体系,为规划设计方案的空间结构布局、功能业态、设施规划等提出了科学的设计依据。
经济性研究技术路线注重研究过程的逻辑性与完整性,采用经济推导模型研究,实行规划的多方案比选及方案,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多种分析模型叠加分析得出项目的规划目标与发展定位,使其具有充分的依据和说服力。
3 《海口市旧城改造项目策划研究与规划设计》项目的主要内容及特色分析
3.1功能定位
在策划研究了相关规划、所处区位对道客村的配套CBD功能要求、高品位的形象、建筑风貌要求后,规划将道客村定位为:城市CBD核心区配套设施完善的综合住区,集居住、商业、医疗、教育为一体,公共设施配套完备、环境优美的综合小区,具有时代特色的大型风景楼盘。
3.2改造目标
对应策划的结果,规划提出承接CBD核心区的公共服务与居住功能,全面整治城市环境和空间形象;就地安置居民,营造具有归属感的城市社区;统筹协调多方利益诉求,平衡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具体改造目标。
3.3项目特色
项目以策划先行,在扎实的基础调研工作支撑下,通过策划保证了项目与相关规划、政策的衔接;从城市整体上把握了项目空间环境的要求定位;统筹考虑提出了旧城改造后原居民的安置与就业、开发经济效益保证等问题的解决方案。
(1)细致的政策解读
策划细致解读国家《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2011.1.19)、《国十一条》(2010.01.10)海口市《关于推进旧城区(城中村)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2008.10.14)、海委[2007]28号《关于加快我市旧城区(城中村)改造的决定》等旧城改造政策,挖掘征收补偿、安置措施和鼓励、优惠政策等有利条件支撑改造项目。
(2)深入的经济研究
基于旧城改造的特殊性,规划本着务实的原则,特别注重对经济方面的研究。从土地市场划分、市场总体预测、土地一级、二级开发收益分析和项目运作模式分析等方面进行了经济策划研究,为规划的可行性分析及指标的确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策划明确了海口市旧城改造项目的土地开发与运作方式主要为两级模式:一级土地整理的开发主体为海口市人民政府,即由市政府向涉及搬迁改造的村庄村民征收土地,并进行征收补偿、搬迁安置与土地整理,使盈余土地达到出让标准;二级土地开发主体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即使土地通过招拍挂等方式进入流通领域进行市场运作。进行了用地出让、房地产销售价格预测,并梳理了征收补偿的标准,预测了安置用房、商品房建设、财务、营销等各种成本。利用经济测算数据与规划指标相互校核,提出合理的安置方式,以提高地块整体开发的经济效益,力求达到收支平衡。
(3)集成化的功能组合
策划规划主要从:①满足《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海口大英山新城市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深化调整》等相关规划对用地功能的要求;②完善自身内部功能,在现有功能的基础上,将仓储功能移出,补充居民休憩公共绿地改善居住环境的地块自身要求;③着重考虑龙昆南路(景观大道)沿街景观形象,优先考虑商业金融及其配套功能,沿街以商住为主,其余为居住,地块中部植入为地块内及周边服务的文化娱乐设施等服务周边的需求。三大角度剖析地块特色与功能构成,最终确定片区的功能以商住、商业金融(大型商业、商务办公)、居住、文化娱乐为主。并研究估算在规划功能整合要求、经济平衡条件下建筑功能比例、改造区域周边城市规划、未来商品房销售价格、开发商的利润要求和独立建设的商业、办公、公建用地等影响因素下的项目功能配比。提出主要功能的开发配比建议为:居住8:商业1:办公0.5:公建0.5。在有限的区域内,集成满足不同需求主体的功能空间,使改造后的旧城片区成为一个能带动区域发展、优化人居环境的公益性项目,增进片区内及周边街区的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形象,实现城市经营化建设。
(4)一张图管理,与控规编制衔接
规划针对不同的地块,将各类规划控制要求和城市设计要素控制要求反馈到一张图则中,针对性地提出控制性与指导性的指标。并与上层次规划编制单位积极互动,落实优化已有控规,积极对接在编控规;在道路组织、指标控制、用地布局、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方面与控规编制单位积极沟通,深入细化控制指标,积极反馈欠妥之处,在此基础上根据片区的现实条件进行合理的设计。既保证策划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又方便了规划管理与实施操作。为规划成果的实施提供了极大便捷,为各地块的规划管理提供可操作性依据。
(5)合理的实施计划
规划根据策划研究的结果,提出实施性改造计划。并针对国家经济、行政决策、监控管理和社会政治等不同层面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风险防范的措施,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
4 结语
海口市道客村旧城改造与其他旧城改造项目一样,面临着任务紧迫,涉及的利益主体众多,关系复杂等难题。
在深入地规划设计之前,最大程度地利用策划,积极契合政策导向,为改造规划创造有利环境;明确联合政府、城市运营商、居民等不同主体需求,保证公众利益,才是提高旧城改造科学性、经济性和可操怍性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孟献礼,倪庆梅. 旧城区的有机更新——以永康市旧城改造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8,24(11):47-49.
[2]刘晶,刘清,张明举.“社会需求——城市供给”分析在旧城改造中的应用——以华阳旧城核心区功能调整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2):18-23.
[3]张伊娜,王桂新.旧城改造的社会性思考[J].城市问题,2007(7):97-101.
【关键词】旧改、博弈、利益平衡、规划效率、内涵、历史
旧村改造是推进郊区城市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有利于进一步规划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利用水平;有利于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有利于加强农民住宅建设的安全管理,提高施工质量,增强农村地区的抗灾防灾能力:有利于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一、旧村改造规划分析
1.局部与整体协调原则
L.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中阐述了他对欧美城市发展历史的观察和思考:“在过去的三十年间,相当一部分的城市改革工作和纠正工作――清除贫民窟,建立示范房,城市更新只是表面上一种新的形式”。(Lewis Mumford,1961)这种现象在旧村改造中十分普遍。改造旧村规划,应加强城市规划的宏伟调控作用,从城市的整体出发,作到局部与整体.点与面的有机结合。使局部的发展改造融入城市的整体,城市整体的发展又带动局部。
2.继承和发展
城市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整体系统。在旧村的改造过程中,应保护与继承能反映其风貌特色,具有传统文化特点的建筑,空间环境,同时,在新的改造建设过程中,发展其传统特征,统一,协调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形成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整体和谐的城市空间环境。作为规划,有非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也有非常多的新功能有待添加,因此仅仅有创意是不够的;很多问题是需要以平衡各方利益后去解决的。有时解决一个问题会引发两个新问题,所以好的判断意味着从可以做的事情中理出应该做的事情。
3.旧村改造规划模式创新
上世纪90年代前,基本上是政府主导旧村改造,因缺乏对市场有成熟经验,结果是拆了旧村建了新村。90年代后,政府对开发商敞开大门,形成由开发商垫付资金.政府出台政策.村委会协助的模式。旧村改造的规划.拆迁.政府都在全程参与,土地拍卖也由政府出面主导。但开发商的介入,意味着旧村改造的开发强度加倍,很多旧村改造拆建比寄高不下,带来了更多的城市问题;同时拆迁引发的暴力冲突也为社会文明带来极坏的影响,和构造和谐社会的原则相违背;再者,开发商从市场利益最大化角度必然选择利润高的开发项目,排除利润低的项目,这往往会造成公益项目的缺乏和多样性的不足,城市将走向衰退(D Q Nghi,H D Kammeier., 2001(2):61―79)。
二、旧村改造规划策略
1.更新思维,引入博弈规划理念
旧村改造规划策略是四方(原著居民、政府、开发商、新入住或使用方)甚至是更多方利益的博弈,需体现共赢;在旧改规划中,政府是主导性推手,政府官员经常会从政绩出发,发表一些观点和政策来影响规划,如深圳市政府今年来不断推出城市更新等政策,矛头直至水贝等老工业区以及大冲、岗厦、白石洲等城中村;昆明市政府提出要在5年内完成100多个城中村改造,尽管出发点是好的,但明显对旧村改造的复杂性估计不足。但是在我国旧村改造中政府却存在显著的角色错位、缺位和越位等偏差,并就维护公平和监管效率两大角度着眼,从维护弱势群体利益、促进公众参与、引导私有部门投资、监管开发商行为、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政府要推进旧改持续健康发展所应有的合理角色定位。
2.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
旧村改造应该结合周边区域和相关联地带一起进行改造,以城中村改造为契机,带动周边片区的改造,实现片区的土地价值。旧村改造不仅要改善村内部的居住和环境问题,更重要的是应该结合城市转型、产业升级、挖掘内涵式发展(Roberts Peter,2000) 。规划应该立足于:增加公共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控制人口规模,改善人口结构;打通城市道路,改善城市交通条件;逐步改善老城区的环境问题,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空间建设等硬件环境,从而带动城市软环境的改善。因此改造规划不能只满足于改造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应该站在全市区规划和城市空间改善的层面上。
3.平衡各方利益,以规划实现和谐发展
旧村改造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和谐构造、城市内涵提升等多项因素。首先,应以城市可持续性发展来实施旧改规划。其次,开发商不能过于唯利是图,从目前看,矛盾最为激化的就是拆迁和赔偿。作为汇总各方意见的规划设计师们如何评判吸纳还需提高自身的批判思维能力,要发现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收集和掌握相关信息,解释数据,评价证据和陈述,得出确定的结论和普适性的规律。旧村改造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必然的过程和产物,关于旧改规划方面的研究,许多研究者分别站在关于政府的角色和职能、社会的公平和利益平衡、历史文化的保护、以及规划中的土地价值与经济振兴等角度进行了思考,并对其相互关系和规划中的执行策略进行了研究;欧美、新加波、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大量的旧改为我国当今旧改规划提供了有价值的案列。
4.土地规划效率和利益
旧村改造往往是在土地价值较高的地区实施,规划应能实现对原著居民的赔偿之后,开发者和政府仍有利可图,同时对城市交通、市政、教育等配套无大的负面影响,振兴城市经济。目前最棘手的规划问题是,倍增的容积率带来的社会问题不可预测和估量。表面上旧村改造完后,脏乱差减少了,但数倍于改造前的人口密度与建筑面积以及机动车数量对周边的影响等新问题也浮出水面;在深圳开发商一个城中村改造完可能掘金数十亿,但遗留给社会的问题也将是长期的;在以开发商为主导的旧改中,政府往往成为一种工具,处理不好有失公平和公正。如何跳出目前套路?能否成立和发行旧改基金?旧村改造应积极为自身和周边片区的产业发展提供配套服务,为旧村居民提供就业机会;结合城市规划积极改善居住环境,强调绿色生态,保护旧村文脉和历史;成立旧村改造基金,让开发商成为投资人和股东,政府、开发商、村民代表、专业人士共同管理,这样或许才能让旧村改造规划走上独立思考之路。
结论:
目前旧村改造尚未有一个各界都认可的规划开发模式,规划也只是代表强势方的利益。据2000年英国的一个国家政策行动小组(PAT18)在小区级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数据列表中所列数据,总共包含了服务、社会坏境、犯罪情况、经济状况、住房、物质环境以及失业状况等9种数据,规划已由空间规划转向社会、经济、文化、政策等相结合的综合性规划。因此规划不是设计城市的整体形态,而是确定适宜的设计规范和开发原则。
【参考文献】
[1]Dewey,John著,伍中友译,《我们如何思维》[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2]北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北京旧村改造试点指导意见》[J],北京:投资北京投资北京杂志编辑部,2007(7)
关键词:夹心层;公租房;重庆模式
一、前言
2009年以来,“夹心层”群体的住房问题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这群人被排斥在廉租房保障体系之外,同时又买不起经济适用房,享受不到政策的照顾。为了解决此问题,2010年6月12日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正式对外,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也纷纷开工建设或收购了一定规模的公共租赁房房源。根据重庆未来十年城市化进程情况,计划十年内重庆将投入4,000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重庆大规模的公租房改变了现有的单一的住房供应体系,重庆公租房站到了舆论聚光灯下,被社会各界探讨。
二、“重庆模式”的特点解析
公共租赁住房,是指政府投资并提供政策支持,限定套型面积和按优惠租金标准向符合条件的家庭供应的保障性住房。除具有限制户型面积和优惠租金外,重庆公租房还具有自己的特色。大规模的建设公租房需要解决两大难题:(1)土地;(2)资金。重庆模式因为自己独特的优势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两大难题。
(一)“重庆模式”的特色
1、土地。政府是土地的所有者。重庆市政府储备有大量的土地,所以公租房建设所需的土地问题并不难解决。2010年重庆无偿划拨公租房土地约6,200亩。但是,土地的划拨再加上重庆对公租房建设的城市配套费、人防费等地方征收的相关税费全部进行减免,将使政府损失一大笔收入。2010年通过免收土地出让金、减免税费一共投入了230亿元,而且按照重庆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计划,全部投入将包括:建筑成本约为2,500元~3,000元/平方米,建筑成本总投入将在1,000亿元~1,200亿元左右;公租房建设所需的3万亩土地,以每亩200万元计算,土地整理储备总成本在600亿元左右;政府减免的税费约100亿元。以上三项总计投入将达到1,700亿元~1,900亿元。
2、资金。公租房的建设体量大、资金回收周期长,地方政府的信用担保也越来越不保险。因为土地是无偿划拨,又缺乏合乎规则的抵押物,导致商业银行机构已对继续扩大保障房信贷规模心存疑虑,结果资金问题成为各级政府最头痛的问题。然而,重庆公租房建设的开发模式虽是以政府为主体,但其采取“1+3”的模式筹措资金,可以实现公租房建设“不差钱”。“1+3”的筹资模式如表1所示。此外,保险、证券、投资公司等也有意利用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参与重庆的公租房投资。(表1)
重庆国土局的数据显示,2010年重庆公租房建设实际使用资金为120亿元,主要用于房屋建设成本支出。其中,中央财政下拨27亿元,市级补助5亿元,公积金贷款30亿元,银行融资58亿元。可以看出,银行信贷是重庆公租房最重要的资金来源,然后是自己投入和国家财政拨款。现在国家大力支持西部发展,所以重庆可以争取到较多的财政资金投资公租房建设。另外,重庆市公租房的位置都比较好,投入风险小,且租售并举的制度也将为稳定的销售资金回笼提供保障,所以目前还有银行愿意按低于贷款利息10%提供公租房贷款。
(二)公租房的优点
1、保障对象扩大,解决“夹心层”住房问题。重庆公租房申请对象为“3+1”群体,如表2所示。(表2)申请对象受收入限制,但不受户籍限制,不过最近申请范围有所扩大,重庆市主城工作无住房者皆可以申请。既涵盖了过去申请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人群,又新增了“夹心层”的保障范围,使大部分“夹心层”都能受到制度的庇护。
2、退出机制完善,实行“租售并举”,内部循环。重庆市公共租赁住房每次合同期限最长为5年。承租人租赁合同期满,应退出公共租赁住房。需要续租的,应在合同期满3个月前重新申请,经审核符合条件的,重新签订租赁合同。承租人在租赁期满后,可选择申请购买居住的公共租赁住房。购买的公共租赁住房不得进行出租、转让、赠予等市场交易,可以继承、抵押。购买人通过购买、获赠、继承等方式在购买公共租赁住房所在地获得其他住房的,或因特殊原因需要转让以及抵押处置时,由政府回购。重庆将不再建经济适用房,符合经济适用房的申请对象可以选择购买公租房,但是购买的公租房不能上市交易,如果物主想出售则只能出售给政府。这样就能保证公租房的良性循环,帮助大部分中低收入群体解决住房问题。 转贴于
3、推进市场供给与政府保障并举的“双轨制”住房体系。大量的低收入群体买不起房,虽然政府也提供了廉租房等五种保障体系来弥补体制的空缺,但是廉租房保障的是低收入家庭,经济适用房制度不完善,而危旧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有阶段性,这样新生代就业人员和暂时买不起住房又不能纳入廉租住房保障的“夹心层”群体的住房问题就凸显了出来。大量建设公租房,使重庆市形成了城市住房供应“双轨制”:30%~40%的中等偏下收入群体,由政府提供的公租房和棚户区、城中村改造的安置房予以保障;60%~70%的中高收入群体由市场提供的商品房解决,逐步实现住房保障全覆盖。
4、成为政府调控房价的“稳定器”,调控房市供求的“缓冲器”。公共租赁房进入市场,增大了供应量,对投资性、投机性购房将形成遏制,可以直接牵制房价走高,起到长期稳控房价的功效。据经济学家测算,一个地区保障性住房的供给每增加5%,当地房价就会下降3%~4%,重庆的保障性住房若能够达到总建房面积的30%,那么房价相应会下降20%以上。对年轻人群体,又会较好地缓解资金积累与购房压力之间的矛盾,通过一段时间的过渡,形成有效需求,反过来又会促进商品房市场的平稳发展。同时,大量的公租房建设势必带动建筑、钢材、水泥等相关行业市场需求,对刺激消费绝对利好。此外,居民可以拿出以前用于买房的钱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从而刺激消费。
5、转变住房观念。传统的住房观念是住房私有化,“重买轻租”,认为有了自己的住房才有了归属感。住房的需求总是处于刚性状态,因而产生大量的炒房现象,社会上也出现大量的“房奴”、“蜗居”现象。现在政府提供大量的公租房,大多数人通过公租房解决住房问题,低于市场的租金,没有了巨大的买房压力,忽然发现租房比硬着头皮买房生活得更好,这样就转变了人们传统的“住有所产”的观念。
6、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近些年来部分城市房价过高,而保障性住房这条“腿”又有点短。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面不到总人口的5%,加上危旧房、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安置房等,也量小面窄,只能小范围“救急”,尚难大面积“保障”。特别是“夹心层”,既买不起商品房,也享受不到保障性住房,处在住房体系空白区,因而发展公租房是必然的趋势。
三、结论
公租房是解决“夹心层”住房问题的重要方式,同时可以抑制投机,推动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所以公租房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应该提高到政策层面。重庆公租房开辟了中国住房供给的新路径,提供了公租房管理的新经验,为人人住有所居带来希望。
主要参考文献
[1]高福生.公租房的“重庆样本”[J].新西部,2010.5.
关键词:法治思维;法治方式;三改一拆
所谓“三改一拆”就是对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进行改造,同时也对违法建筑进行拆除的一项行动,有效的对旧住宅区、旧厂区以及城中村进行改造,可以全面的推动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而对违法建筑进行适当的拆除,可以有效的保障公众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随着“三改一拆”的有效实施,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某种成效,使得违法建设的行为受到了有效的控制。下面就针对浙江省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下的“三改一拆”进行系统的分析。
1 三改一拆实施的有关要求
1.1 明确工作责任
“三改一拆”将分级负责以及合力推进等作为其工作开展的机制,在“三改一拆”中,行动的负责人员主要指代的是乡镇政府以及市、县等,市、县在开展“三改一拆”的过程中,要建设专门的领导小组,而领导小组的负责人则主要由相关的领导进行兼任,组建有力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明确的对各个工作机构进行责任的划分,保障“三改一拆”可以顺利的实施。加强各个部门以及地方的合作,有效的整合地方资源,从而形成合力,最大限度的推动“三改一拆”工作的开展。
1.2 强化规划管理
各地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等相关规划为依据,科学合理推进“三改一拆”相关工作。要进一步整合和提升相关规划,加强规划间的相互衔接,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等的指导调控作用。
1.3 坚持依法行政
浙江省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制定违法建筑认定和分类处理办法的指导意见与政策措施,有效规范“三改一拆”行动各项工作。省级有关部门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抓紧做好我省“三改一拆”相关立法工作,并制定具体的配套实施办法。各市、县(市、区)政府要通过依法行政确保社会稳定,要规范处理违法建筑的行政裁量权,细化违法建筑的认定标准和分类处理的具体办法,明确违法建筑拆除的主体、程序、保障措施,制订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改造的具体举措,并报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1.4 创新工作方法
要坚持以改带拆、以拆促改、改拆结合、惠及群众。要坚持重点突破、有序推进,将违法违规占用农耕地、影响公共安全和重大建设、严重影响城乡规划、交通干线两侧的违法建筑作为重点率先拆除。要坚持因地制宜、融合推进,从各地的实际出发,注意“三改一拆”与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生态浙江和美丽浙江建设、改善城乡群众住房条件与居住环境、优化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等工作紧密结合。
1.5 严格督查考核
将“三改一拆”行动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各级政府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重要内容。省政府每年将下达具体年度工作责任书,实行每月上报工作进度、季度督查通报、年度实施考核等制度,考核结果与领导干部考核奖惩相挂钩。对“三改一拆”工作不力的市、县(市、区),将采取通报批评、新闻媒体曝光及组织处理等措施。省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制订相关监督考核办法。
2 法治方式下的“三改一拆”
浙江省自2013年开始实施“三改一拆”,在将近两年的实施过程中,其依然坚持以法治建设为基础,共同推动“三改一拆”工作的进行。在长期的努力后,构建出了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公民形成了自觉守法的习惯,有效的推动了浙江省的发展和建设。而就法治方式下的三改一拆来说,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 发挥立法的引领与推动作用,坚持重大改革于法有据
在“三改一拆”中,重点工作内容就是要对违法建筑进行拆除,俗称拆违,但是拆违在实际的实施中,也存在很大的困难,而法律针对拆违进行了有效的接线划定,规定什么需要拆除,什么不允许做等,浙江省在2013年开始实施“三改一拆”后,改革中的矛盾问题也逐渐凸显,相关的政府部门也针对这些矛盾问题进行了有效的解决,在法治的基础上,对钉子户进行了有效的开啃,为保障拆违的实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依据拆违立法有效的开展了“三改一拆”工作,在立法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关的拆违决策,依据立法进行有效的引领,同时依据拆违立法进行改革的具体实施。
浙江省在2013年也拟定并且通过了相应的违法建筑的处置若干条例,该条例的实施,为“三改一拆”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其正常的开展提供了法律的保障。同时,浙江省的人大常委还相继出台了各种决定,这些决定的出台为浙江省政府进一步的开展“三改一拆”工作奠定了合理的法律依据。
2.2 坚持依法行政,维护法律权威
浙江省实行“三改一拆”的主要目是对政府的执法行为进行有效的宣扬,是政府实施法治建设的重要基础平台。在该平台上,可以充分的反应出政府的行政以及执法能力和水平。在法治条件下,坚持依法行政,对相关的行政机关的工作进行有效的约束,同时对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进行行为的规范,使得政府的能够提升其法治的管理力度,但是行为的约束并不意味着政府要少行事。而是政府要在合理的法律范围之内,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以及法律赋予其的责任,为人们提供满意的服务,这是政府行政的主要目的。就相关的处置规定可以了解到,针对违法建筑进行拆除,是政府的职责之一,政府有权对违法建筑进行处理,相关的机构必须依据浙江省既定的法律规程,对违法建筑实行拆除,清楚了解自身的责任,毫不懈怠的履行自我的职能,以为人民谋得幸福。
2.3 坚持依法行政就要大胆实行规范管理
通过制定规范实行行政管理是宪法和组织法赋予行政机关的一项基本权力。在一定意义上说,制定规范就是权力自限,就是限制自由裁量权。《浙江省“三改一拆”行动违法建筑处理实施意见》的出台即是对“三改一拆”实行规范管理的典型例证,该《实施意见》细化了违法建筑的认定标准,明确了违法建筑拆除的主体、程序、保障措施等,这些都有助于规范处理违法建筑的行政裁量权,实现权力自限。
2.4 坚持依法行政亦要求公正执法
公正执法是要求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尤其是在拆违中,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所有违法建筑一视同仁,不选择性执法,即查即拆,不受法律适用中的不相干因素的干扰。
2.5 有助于形成全民守法的良好氛围
干部群众在“三改一拆”的法治实践中接受了法制教育,有助于形成全民守法的良好氛围。“三改一拆”是全省上下推进法治浙江建设的一次生动实践。自行动之初,浙江省即深入开展了“三改一拆”的法制宣传教育,各地普遍进行了以“三改一拆”为主题的依法行政法律法规宣讲活动,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与此同时,各地广泛开展了依法治理活动,提高政府“三改一拆”治理的法治化水平。而且,政府在“三改一拆”中所展现出的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也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换言之,“三改一拆”的每一天都是普法日,“三改一拆”取得的每一项成果,都有助于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3 用法治思维来推动“三改一拆”工作的进行
浙江省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不断的为了形成法制的省会而在不断的努力中,在这一氛围下,“三改一拆”也受到了影响,其在工作的进程中,也受到了法治思维的影响,其也不断的向着法治化的方向发展。
为了使得“三改一拆”工作可以实现法治化,就需要转变群众的思想观念,使其充分的认识到实施“三改一拆”的重要性,并严格要求人民群众可以依照省委以及省政府的要求行事,在工作中,要以法律为基础,在保障公平和公正的前提下,保障“三改一拆”工作的顺利实施。平等对待每一个人,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摘掉有色眼镜,做到客观的评价和公平的对待,在“三改一拆”工作中贯穿法治思维,利用法治思维来谋取人民的幸福,为人民提供更加舒适的生存以及发展空间,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推动社会的发展。
浙江省在2013年就开始实施“三改一拆”,并制定了相应的处置规定,在这一规定中,对“三改一拆”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同一时期,浙江省为了能够高效的推动“三改一拆”工作的顺利实施,制定并引发了相应的违法建筑处理实施意见,以此为基础,制定出了各种有效的处置方法和处置流程,从而使得“三改一拆”工作可以正常的开展。
为了保障“三改一拆”工作开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在每个处理违法建筑的干部的手中,都印发有一套相关的工作执行手册,在手册中对违法建筑进行了具体的规定,也对违法建筑的性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且为了保护当事人的一些合法权益,在对违法建筑进行处理之前,当事人可以先进行自我处理,在处理过后,再由相关的政府部门进行接手。在查明该建筑具有违法的性质,就需要强硬执行,不受任何外力的干扰,对违法建筑依法进行拆除,保障大多数公众的利益。
对违法建筑进行有效的处理,可以使得社会的法治氛围更加的浓郁。在这两年的“三改一拆”工作实施的过程中,一边进行改革和拆除,一边进行法治的宣传,做到了法律的普及。由于法律常识的普及,使得一些乱占用耕地以及公共道路的行为逐渐减少,在社会中形成了一股法治风潮,使得群众了解到平时所并不注重的违法问题,从而提高了人民的法治观念。
浙江省实施“三改一拆”的这两年期间,依法依规、公平公正的拆违行动,在全省形成氛围后,群众再也容不下法外之地、漏网之鱼。在坚持“依法”这个底线思维下,浙江各地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做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
由于拆除违法建筑涉及多个执法主体,以往存在推诿扯皮现象。在“三改一拆”中,国土、规划、建设、城管、水利、交通、检察机关、法院等各部门明确分工,相互合作,形成了综合执法的合力,保证了各工作环节不脱节、不重叠,各部门既管好自己的“责任田”,又不“越俎代庖”,确保执法主体合法。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三改一拆”更是成了学法用法的考场,学习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推动工作,化解矛盾和维护稳定。
结束语
综上所述,浙江省在2013年-2015年实施“三改一拆”工作,不仅使得城市的法治氛围逐渐浓厚,同时也使得农村地区的法治意识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在法治方法以及法治思维的影响下,“三改一拆”工作得到了顺利的开展,其在实施的过程中,有效的推动了浙江省的发展和进步,使得浙江省逐渐形成了良好的法治环境,全民自觉的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从而对城市和农村的共同发展创造了条件,为人民谋求了幸福,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法治基础。
参考文献
[1]厉佛灯.谱写“法治浙江”建设光辉篇章―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述评[J].今日浙江,2012(9).
[2]沈宗.建设“法治浙江”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及主要任务[J].今日浙江,2011(9).
[3]陈志忠,陆剑锋,王祺国,许闹.建设“法治浙江”纵横谈[J].今日浙江,2013(9).
[4]本刊评论员.扎实推进“法治浙江”建设[J].今日浙江,2011(10).
2016年上半年以来,__市以“双创”为目标,继续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就我市上半年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深入开展“双创”工作,城市环境卫生整体质量明显提升。
一是做好道路扬尘污染防治工作。对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对全市3584条道路实行常态管理,132辆机械化清扫车以司机轮班、车辆循环作业的方式清扫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67.01%,__主要街道逐渐显现路面本色。同时,延长保洁时间,主要街道保洁时间在16小时以上,一般街道包括小街小巷保洁时间在12小时以上,道路卫生质量明显提升。
二是优化生活垃圾清运模式,有力促进病媒生物防制。市、区环卫部门和PPP一体化管理服务企业共同研究生活垃圾清运工作长期存在的噪音、臭气扰民,引发城市交通拥堵的老大难问题,制定工作方案,采取增加夜间垃圾清运班次,延长大、中型垃圾转运站开放时间,真正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有效解决因垃圾暴满引起病媒生物孳生问题,有力促进全市病媒生物防制工作。
三是建立水域环境卫生管理机制。今年5月,我市将全市水域卫生管理移交四个区环卫PPP一体化管理服务企业实行属地管理,按照《__市城市水环境垃圾污染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责任分工,对岸线总长160.16公里,水域面积4910万平方米的城区海岸线及内河(湖)、城区外重点水域进行全面整治。同时,起草《__市水域环境卫生管理规定》,完善执法体制机制,建立长效的水域环境卫生管理机制。
四是开展高铁沿线周边环境综合整治。根据《2016年__市高铁沿线__段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规划了整治内容和进行了责任分工,针对沿线垃圾、沿线建筑工地、沿线空旷地、沿线建筑物立面、沿线广告、电线杆进行全面整治,使高铁沿线环境面貌大有改善。(二)积极推行环卫一体化作业PPP模式,全面提升城市环卫综合管养水平。
根据孙新阳书记对环卫工作“转变思想、提升管理、改善设施设备”的指示精神,结合我市环卫现状和发展需求,积极推行环卫一体化PPP综合管养模式试点工作,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全面提升我市环境卫生作业水平,为我市实现“双创”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今年5月,美兰区环卫PPP项目正式签约,标志环卫PPP模式在__全面铺开,预计每年投入8.96亿元。目前,各区均已完成业务交接,环卫PPP一体化管理服务企业全面接管城市道路及其可视范围内(含公共活动场所、三无小区、空旷地、闲置地、街心街边公园、小游园等)清扫保洁服务、垃圾收集清运(包括无主建筑垃圾的清运)、公共厕所运营管理、环卫专用车辆和设施设备的配置与更新管理、特殊情况下的环卫保障等工作。
(三)依托数字城管信息平台,环卫监管工作有新突破。
为了加强对环卫PPP一体化项目作业质量的监督考评,进一步提升我市环境卫生监管水平,今年5月,市环卫局从基层各单位抽调120人专门成立了__市环卫作业质量监督考评队伍,负责对城区范围内的环卫PPP一体化综合管理的城乡道路清扫保洁、垃圾清运、水域环境卫生、公厕保洁以及城区范围内的垃圾转运站、公厕及环卫设施等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等情况开展常态化巡查工作,并依托市数字化城管平台,对巡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平台分类立案、派发处置,对案件处置进展及结果进行全方位跟踪监管,确保问题及时有效得到处理,并建立常态化、长效化管理机制,不断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四)加强“三无”小区的环境卫生管理。
“三无小区”是我市双创工作的难点,也是我市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我市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三无小区”环卫基础设施和配套投入,不断完善收运体系,使“三无小区”卫生面貌得到明显改观。秀英区环卫部门协同街道办、社区居委会投入100多万元对金滩路省储运公司、丘海一横路冷冻厂等“三无小区”进行整治,建成示范单位。龙华区环卫部门为全区61个“三无”小区配备了密闭垃圾桶,并安排人员定时上门清扫和收运垃圾。美兰区环卫部门对现有的125个“三无小区”的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正常收集、清运,其中38个道路条件允许的小区采取“桶车清运”的方式,44个清运车辆无法进出的居民小区则采用电动车进行清运,确保登记在册的“三无小区”垃圾清运实现全覆盖。
(五)抓好法定节假日的环卫保障工作。
上半年以来,清明节、五一小长假、端午节等一系列假期接踵而至。据
统计,节日期间全市环卫系统共投入出动35830人次,重点加强港口、车站、机场及城区主要干道和景区景点、繁华闹市区周边的清扫保洁,同时对广场、商业繁华区、公园、海滩等人员密集区域和重要部位进行巡查监管,主要道路实行24小时保洁,为市民提供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白水塘、江东两垃圾转运站,颜春岭垃圾焚烧厂等单位节日期间不休息,全员上岗,确保节假日期间垃圾转运、处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__市农村环境卫生专项整治工作方案(2015-2017年)》,对照《__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考核验收办法》“五有标准”,继续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工作,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强化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开展“环境卫生整治百日大会战”垃圾整治活动。
上半年以来,各区相继开展“环境卫生整治百日大会战”垃圾整治活动,对陈年积存的垃圾进行全面清理,累计共出动4.5万人次,垃圾运输车辆2000台,共清理农村存量垃圾12.6万吨,彻底解决了我市农村长期存在的“垃圾围村”现象,为下一步农村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奠定了基础。开展双创工作以来,市、区两级政府共投入农村垃圾治理经费合计5094万元,其中秀英区投入1090万元、美兰区投入1361.42万元、琼山区投入1387.12万以及龙华区投入1255.46万元。
(二)农村垃圾清运工程稳步推进。
为加快农村垃圾收运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水平。至今年6月份,我市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工程,分别在全市22个镇建设了46座小型生活垃圾转运站,项目覆盖全市22个镇247个行政村。配备了压缩式垃圾运输车234辆,联体垃圾压缩转运箱16个,垃圾车厢可卸式垃圾车(拉臂车)38辆,桶装垃圾运输车31辆,垃圾桶8883个,清扫车133辆,推桶车429辆,电动保洁车441辆,1505辆手推保洁车等专用机械设备62辆及建设垃圾板房,并建立起“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覆盖全市2153个自然村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较好解决了这些镇、村居民群众的垃圾投放和收运问题。目前,已建成垃圾收运体系的村镇,垃圾清运、处理率达都到了80%以上。
(三)建立农村环境卫生清扫保洁机制。
各区、镇人民政府要在已完成收运工程的镇、村,按每500人口配1名保洁人员的标准,配齐专职保洁员,全面落实农村卫生保洁制度。全市农村共配备保洁人员1829人,建立起了农村保洁机制,配全环卫设施设备和清扫保洁员,同时在经费保障方面做出了安排。到目前为止,全市所有自然村均配备保洁人员,农村卫生清扫保洁覆盖率达到100%,真正做到了垃圾有人收,道路有人扫。
(四)稳步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处置工作。
今年各区选取秀英区海秀镇儒益村、石山镇施茶村,龙华区城西镇苍东村、龙桥镇道贡村,琼山区红旗镇苏寻三村、云龙镇长泰村,美兰区三江镇上云村、苏寻三村等8个行村作为农村垃圾分类试点。遵照《__省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及无害化处理指导意见》的规定,将垃圾按A类、B类、C类3大类进行分类。A类为易腐有机垃圾,进行堆肥利用就地处理。B类为可回收垃圾,进行集中回收利用。C类为不可回收垃圾,转运至市生活垃圾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处理。按照“A类、B类、C类”分类办法设置生活垃圾分类专用桶,并标注明显的分类识别标志。农户自觉完成垃圾初步分类后,有专人统一归类、收集。
(五)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开始形成。
市环卫局起草了《__市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和《__市农村环境卫生检查考评标准》,并组织市、区两级环卫部门定期对乡镇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工作进行督查考评,并将考评结果向各区政府反馈,要求各镇政府及时整改存在问题,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和农村环境卫生考评机制
(一)存在的问题。
在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中,我市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需要我们今后工作中加以整改。
一是环卫PPP一体化管理作业质量监管机制不够完善。
二是环卫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公厕、垃圾转运站数量尚未达到《国家卫生城市标准》。
三是农村环境管理质量整体水平不高,发展还不够平衡。
四是垃圾分类工作尚未全面开展。
五是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脏乱差屡有抬头。
(二)下一步主要抓好的几项工作
1、加强对环卫PPP一体化管理作业质量的监管。进一步完善监督考评机制,依托数字城管信息系统,按照环卫作业质量考核办法、作业质量标准和检查考核评分细则的要求,对环卫PPP一体化管理作业质量进行检查监督和考评,推动我市环卫管理工作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全面提升我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水平。
2、加快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提高垃圾收运处理能力和公共服务功能。一是积极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循环利用以及春岭垃圾场浓缩液处理工程项目建设,确保按时间节点建成,并实行PPP管理模式运行。二是督促各区环卫局及PPP企业加快推进37座生活垃圾收集站、80座固定公厕和51座移动环保公厕项目。同时完成一批老旧收集站和公厕的升级改造。三是积极推进江东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基地和建筑垃圾资源再利用处置场项目落地动工建设,提高我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循环利用水平。
3、深入开展农村垃圾治理工作,提高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整体水平。一是抓农村环境卫生保洁作业质量管理。我市农村环境管理质量整体处于较低水平,环境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其主要原因还是保洁人员不足和责任心不强问题。下一步我们将对保洁人员配备情况进行排查,督促各区、镇按照规定配足保洁人员,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提高补贴标准,把目前保洁人员的兼职身份逐步过度为专职身份,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增强工作责任心。加强农村保洁制度落实和作业质量标准的检查考评,促使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水平整体提升。二是进一步规范农村环卫设施设备管理标准和使用行为,克服重使用轻管理现象。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使100%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收集、转运和无害化处理。
4、扎实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城市方面:继续抓好垃圾分类的试点工作,将分类试点每个区要扩大到10个。积极探索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处理新模式,全面引入竞争激励机制,采取政府、社会等多元化投入模式,确保垃圾分类、源头减量工作取得新突破。农村方面: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宣传发动,把生活垃圾分类写入“村规民约”内容,按照省规定的 “A类、B类、C类”三种分类办法,积极引导村民参与垃圾分类工作,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
资源化、减量化。5、继续做好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的卫生管理,遏制脏乱差现象。对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积存垃圾进行全面清理,逐步完善环卫设施设备,建立环境卫生日常保洁机制,为创卫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一、总则
(一)规划编制依据
本规划以建设部《关于印发<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建住房〔**〕218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和落实城市住房保障制度切实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若干意见》(冀政〔**〕95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报批稿、《**市住房建设规划(**-2010年)》和《**市2006年城镇居民住房状况及需求调查分析报告》为依据。
(二)规划范围及期限
规划范围:**市市区(桥东区、桥西区);
规划时间:**年-2010年。
(三)规划期内住房保障需求分析
规划期内住房保障需求,依据《**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年)》2010年**市城区规划人口规模为78万人,以及《**市住房建设规划(**-2010年)》中提出**—2010年建设商品住房5.076万套,总建筑面积489万平方米。因此,2010年需要进行廉租住房制度保障的家庭为2400户。
(四)规划的原则和目标
住房保障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和社会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全面覆盖,应保尽保的原则。住房保障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根据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结合我市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把最低收入、低收入、中等偏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实现人人有房住的目标,不断改善人居环境。
2.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住房保障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按照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在制定统一的保障规划基础上,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真正做到精心组织、公开公正、群众得益、人民满意。
3.适时调整,动态管理的原则。住房保障是政府通过住房政策来满足保障对象的基本居住需求,保障范围、保障标准等政策的确定必须与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只有做到适时调整、动态管理才能提高政府公共资源配置的使用效率。
4.统一领导,政府主导的原则。坚持统一领导、统筹安排、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科学规划、配套建设的原则;坚持依法运作、维护社会稳定的原则;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阳光操作的原则;坚持改造整治与加强后续管理并重的原则。
规划总体目标:**年底前,对市区内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15平方米以下的城市低保家庭做到应保尽保;**年将保障范围由住房困难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扩大到住房困难的低收入家庭;力争到“十一五”期末,使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取得明显改善,农民工等其他城市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任务,基本完成集中连片旧住宅区整治任务。通过改造和整治,实现棚户区和旧住宅区居民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较大提高,市政基础设施和文化教育体育等公益性设施逐步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
二、住房保障规划的保障范围和保障方式
保障范围和对象:
根据国家、省关于住房保障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决定对月人均收入在489元以下(按2006年底我市市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5%)、人均住房面积在15平方米以下且家庭总建筑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困难家庭实施住房保障。
保障方式:
廉租住房制度建设的保障方式为发放租赁住房补贴;经济适用住房保障方式为购买住房发放货币补贴。最低收入家庭(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当地上年度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50%以下)享受廉租住房制度保障,低收入家庭(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当地上年度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50%—65%之间)可申请经济适用住房货币化补贴。
享受租赁住房补贴、租金核减的保障对象必须是具有**市市区常住户口、无房或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15平方米以下且家庭总建筑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下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享受经济适用住房货币化补贴的保障对象必须是具有**市市区常住户口、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15平方米以下且家庭总建筑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下、申请前五年内没有转让过住房的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年满30岁的单身市民,也可以列入保障对象范围。
三、总规划及分年度计划
根据我市住房保障工作的目标任务,结合经济发展水平,规划从**年至2010年,总计为6600户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发放租赁住房补贴1320万元;为7056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发放经济适用住房货币化补贴16932万元。计划到2010年完成25个旧住宅区改善项目,改建面积37万㎡;完成棚户区和危陋住宅区改建项目21个,61万㎡。
分解到具体年度规划:
1.**年把城市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全部纳入廉租住房制度保障范围,仍坚持以发放租赁住房补贴为主,租金核减为辅的保障方式。**年对2000户城市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发放租赁住房补贴400万元;将城市低收入家庭全部纳入经济适用住房货币化补贴保障范围,对2352户城市低收入家庭发放经济适用住房补贴5644万元。完成9个旧住宅区改善项目,改建面积16.2万㎡;完成棚户区和危陋住宅区改建项目10个,35.07万㎡。
2.2009年,在解决最低收入家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基础上,通过租赁住房补贴和经济适用房货币化补贴的形式,在结合当时市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逐步解决中等偏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2009年对2200户城市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发放租赁住房补贴440万元,对2352户城市低收入家庭发放经济适用住房补贴5644万元;完成8个旧住宅区改善项目,改建面积11.2万㎡;完成棚户区和危陋住宅区改建项目7个,20万㎡。
3.2010年,对2400户城市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发放租赁住房补贴480万元,对2352户城市低收入家庭发放经济适用住房补贴5644万元。完成8个旧住宅区改善项目,改建面积9.6万㎡;完成棚户区和危陋住宅区改建项目4个,5.93万㎡。
四、保障措施和政策
1.调整廉租住房租金补贴标准。根据我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及房屋租赁市场变化等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租赁住房补贴标准,让最低收入家庭能真正租到满足基本居住需求的住房。**年租赁住房补贴标准为人均建筑面积15平方米,家庭总建筑面积50平方米以下,一人户建筑面积30平方米,每月每平方米补贴5元。补贴标准根据住房租赁市场租赁价格的变化进行调整。
2.多渠道筹措住房保障资金。我市住房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于以下四个方面:1.市、县土地出让净收益,比例不得低于10%;2.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扣除计提住房公积金贷款风险准备金、管理费等费用后的余额,增值收益余额在市区和县(市)之间的分配按住房公积金缴存余额的比例进行;3.财政一般预算资金;4.其他资金。住房保障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并接受审计和公众监督。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负责测算年度廉租住房制度保障资金需求情况,经政府批准后,由财政部门按照规定负责筹集,并于下年度初将保障资金划转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专用账户。
3.规范申请、审核、公示及退出程序
廉租住房制度保障的申请、审核、公示及退出程序参照《**市城镇最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暂行办法》(**市人民政府令〔2006〕第19号)执行;经济适用住房货币化补贴的申请、审核、公示等程序参照**市房产管理局《关于经济适用住房实行货币补贴的实施细则》(邢市房〔**〕55号)执行。
4.明确工作职责。
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负责组织实施住房保障规划,制定全市住房保障工作年度计划、审核各县(市)住房保障工作年度计划,做好政策调整、业务指导、资金核定、督查督办等工作。
关键词:接入网络 网格化 规划
1 概述
接入网络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范围非常广,包括接入网设备、接入缆线、接入点和一体化机柜等内容。随着光进铜退的加速推进,接入网整体架构将向扁平化方向发展,需要加强跨网络、跨专业的融合和统筹规划,规划过程如何协同各专业间同步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介绍通过网格化的规划方法,通过网格的地理位置划分,将业务需求、网络现状和规划方案紧密关联,以实现网络规划建设的同步和精确化。
2 规划思路、步骤及规划方法
2.1 网格化规划的思路
(1)将规划区域划分为多个网格,将业务需求与网络现状映射到每个网格内。(2)比较同网格内的业务需求与网络资源现状,分析末端的网络建设需求。(3)协同各专业统一规划网格内的规划建设方案,实现专业间的协调统一。
2.2 规划的步骤及规划方法
(1) 按照组网原则及网格结构,把规划区域划分为多个网格。(2) 按照网格采集基础数据,收集每个网格内的业务基础和网络现状数据,包括家庭客户基础信息、政企客户基础信息、个人客户基础信息; 接入点和接入设备、接入光缆和光交接点、接入铜缆等。(3) 进行需求调查。调查网格内的业务发展需求,包括新竣工楼宇的覆盖、已覆盖区域的用户增长、已覆盖区域的宽带提速。(4) 对现状进行分析、统计并进行需求预测。将业务需求和网络现状进行对比,分析网格内的建设需求。(5)梳理各网格内各专业配套的需求,根据业务需求和网络发展思路制定各专业网络规划方案形成各网格规划方案。(6) 汇总各网格方案形成全网的网络规划方案。
3 网格划分原则
将规划区(通常为分局范围)的每一个分区域划为若干个规划网格,以单个网格进行接入网络的规划建设。具体划分原则如下:
(1)新开发商住区域。一般以规划市政道路为边沿,四边道路围成的区域或
独立的住宅小区为1个网格,网格覆盖面积控制2平方公里以内,一般光缆覆盖最长距离小于2km。
(2)城镇现有区域。一般以主要市政道路围成的一个居委会、一个街区(即
**庄)或独立的住宅小区,划分为1个网格,网格覆盖面积控制2平方公里以内,一般光缆覆盖最长距离小于2km。
(3)农村区域。一般以每个行政村划分为1个网格,对于400户以上的自然
村或该自然村离最近行政村2KM以上的则应单独设置1个网格,网格覆盖面积控制4平方公里以内,一般光缆覆盖最长距离小于2km。
(4)工业园区。一般以一个工业园区作为1个网格,网格覆盖面积控制4平
方公里以内,一般光缆覆盖最长距离小于2km。
规划区网格划分后,将每个网格覆盖范围标注在电子地图上,为每个网格编制唯一的网格编号,建议编号格式为:分局名称+序列号,如:鸥汀001~133、珠池001~189等,由同一接入点覆盖的网格序号应连续。然后针对每个网格的资源现状及需求进行网格化规划,最终形成全网的规划结果。
4 数据收集
首先,是客户类型划分。根据不同用户业务需求类型,将所有客户归为几个类型:小区住宅楼,农村住宅,宾馆酒店,工厂仓储,工商、税务、供电所、派出所,街道、居委、村委会,商业、金融,卫生文教,行政办公大楼,企事业网点,中、小学,3G基站等。
(1)现网资源数据收集。根据网格划分及客户分类情况,即可以清查网格内不同类型的客户数量和现有网络覆盖情况,主要包括:网格编号、网格名称、用户性质、线路覆盖、所属交接箱、组网模式、所属局站、宽带设备类型、窄带设备类型、用户类型、用户单位、用户数量、宽带用户数、窄带用户数等基础数据。
(2)新建区域数据收集。调查网格基础数据,针对新建楼宇进行详细调查,形成新建区域详细信息。主要包括:网格编号、用户类型、楼盘名称、楼栋(或客户)数、楼梯数、层高、总套数(或用户数)及实施年度等基础数据。
5 接入网络现状分析
5.1 梳理接入点现状
通过资源管理系统采集接入设备间等信息。主要通过调查清理出本地网各分区域接入点对应网格、网格内各种类别的接入节点的机房空间、出局管孔、窄带设备、宽带设备的总容量及实占容量,计算各节点实占率等基础数据。接入节点具体应包括传统交换局、AG、PSTN端局和一体化设备的IAD/SIP终端、DSLAM端口、LAN端口、FTTx端口等类别。
5.2 梳理接入铜缆现状
通过资源管理系统和IBSS系统采集网格内接入铜缆数据。以网格内交接箱为单位对铜缆的现状进行清查,对关键参数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包括主干、配线、引入线的相关参数。通过统计分析,分布在城镇的主干电缆线对数,接入铜缆长度在500米以内、500米~1Km、1KM~2KM、2KM~2.5KM、2.5KM~3KM和大于3KM的各区间线对数和占比;分布在农村区域的主干电缆线对数,接入铜缆长度在1Km以内、1KM~2KM、2KM~2.5KM、2.5KM~3KM、大于3KM的各区间线对数和占比。通过分析,就梳理出接入铜缆在不同区域、不同区间的接入带宽能力现状。
5.3 梳理光节点数据
通过资源管理系统和IBSS系统采集接入光节点数据。通过光交接点对接相应的网格编号,梳理网格内光接入类型、ODF信息和接入主干光缆的纤芯使用情况。
6 业务需求预测
业务需求预测可以结合总体通信市场户历史数据,利用SPSS和AMOS作为参考工具,采用成长曲线法和驱动因子法两种方式对区域内通信市场的需求进行预测。新建区域的需求可以通过根据基础数据收集上来的在建楼盘信息预测新建区域的业务发展需求,规划期净增用户数就是新建楼盘竣工后新增用户数,即可以预测竣工当年及未来3~5年的到达宽带用户数和窄带用户数。现有区域扩容需求预测,根据用户数量预测,扣除新建区域新增用户数,即为现有区域扩容的业务需求,而现有区域扩容需求应分解为DSLAM/AG覆盖区域的扩容需求和PON覆盖区域的扩容需求。最后,根据已采集的各种基础数据,调查每个网格及网格内各专业存在的改造需求,生成改造需求表,包括改造类型、需求规模等。
7 规划场景应用和规划方案
7.1 新建区域规划思路及解决方案
城市新建区域,将光缆推进到楼宇,实现光纤到楼(FTTB)。对于一般新建住宅楼宇而言,选择LAN接口的PON技术实现FTTB,通过内置LAN和POTS端口的ONU同时提供宽窄带接入;在保障五类线小于100米的前提下,ONU优先选择相对集中放置方式,对于多层的小区一般采用采用相对分散放置方式。具体场景模式如下:
(1)对于新建住宅小区的场景下,采用PON+LAN的建设模式;(2)对于新建商业楼宇场景下,有局域网采用FTTO+AG的建设模式,没有局域网则采用PON+LAN的建设模式;(3)对于新建工业园区、开发区、学校、宾馆以及酒店等场景下,客户具备五类线,则采用PON+LAN建设模式;不具备五类线的,则采用PON+DSL建设模式;(4)城中村客户具备五类线,则采用PON+LAN的建设模式;不具备五类线的,则采用PON+DSL的建设模式;(5)高档楼盘、别墅的场景下,采用FTTH的建设模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具体根据需求预测结果,根据接入设备发展思路,套用场景方案,制定接入设备规划方案形成分阶段的设备建设计划,包括新建FTTB ONU设备的数量、端口数、FTTH ONU终端数、FTTH覆盖用户数、OLT节点数和端口数。
7.2 现有区域规划思路及解决方案
对于城市现有区域,应结合业务需求,根据网格区域内的用户属性、各个交接箱的ARPU值,确定宽带接入速率的目标(20M、12M、8M、4M、2M),再对照该区域的铜缆距离,确定是否进行节点的下移,优先改造铜缆超长的用户线路及高带宽需求明显的用户。具体场景模式如下:
(1)对于有高带宽需求区域,且线路距离大于无法满足带宽需求,则实施改造,改造一般采用PON+DSL改造,改造后提供20M带宽接入能力。(2)已布放五类线的,则采用PON+LAN的建设模式进行改造,通过内置LAN和POTS端口的ONU同时提供宽窄带接入,实施光进铜退。(3)对于不能满足业务发展需求的传统LAN 小区改造,语音接入模式维持不变,宽带接入应主要采用基于PON 的FTTB+LAN方式改造。(4)高档楼盘、别墅的场景下,采用FTTH进行改造。对于农村现有区域,应结合业务需求,根据网格区域内的各个交接箱的ARPU值,用户属性、确定宽带接入速率的目标(16M、8M、4M、2 M),再对照该区域的铜缆距离,确定是否进行节点的下移,优先改造铜缆超长的用户线路及高带宽需求明显的用户。
农村区域进一步将光缆向行政村和有需求的自然村推进,采用FTTN+DSL模式宽窄带同时下移实施光进铜退,满足宽带规模发展需求,并部分解决铜缆被盗、受损等问题。而纯宽带下移仍采用一体化机柜安装PON+DSL模式或DSLAM设备方式提供宽带接入。
现有区域接入点设备扩容方案,主要是网格内接入点设备容量无法满足需求,可以采用原点新建扩容,在实施中应尽量利旧现网设备进行调整扩容。
具体根据需求预测结果,根据接入设备发展思路,套用场景方案,制定接入设备规划方案形成分阶段的设备建设计划,包括用于改造的FTTB/N/O ONU设备的数量、端口数用于宽(窄)带下移的DSLAM/AG节点的数量、端口数用于扩容的DSLAM、AG的端口数。
参考文献
[1] 《2010年-2012年中国电信网络规划编制提纲》.
[2] 《2010年接入专题规划提纲和指导意见》.
[3] 《光进铜退指导意见(2009年版)》.
我区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建立合理经济布局和所有制结构,广覆盖、多层次、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大的体制保障。为此要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使区经济体制改革在新时期、新阶段取得新的突破。
1、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各项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体制改革的着眼点要兼顾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通过创新体制,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领域的改革。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在搞好的同时,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影响现代化进程的"三农"问题,使城乡协调发展。改革发展的各项举措要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以推进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为重点,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要继续以"放心、放手、放开、放胆"的姿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促进民营企业的二次创业。抓紧清理有关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依法取消对民营经济的各种不平等待遇。研究制订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新的扶持政策。进一步打破垄断、开放市场,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的发展。加大扶持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的力度,切实解决其融资难的问题。积极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和以民引外,帮助其做大做强。引导民营企业创新体制,规范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方向发展。通过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进一步调整全区所有制结构。
3、以完善国资管理和营运体系为重点,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按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国资主管部门、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主体及其控股、参股企业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行政资分离、政企分开,明确权责关系。逐步创造条件对现有授权经营主体打破行业界限,进行资产重组。扩大其资本规模,提高营运效率。进一步完善综合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继续完善国有股权代表的激励机制,使其责、权、利得到统一。要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对未纳入授权范围的资产要进行委托管理。在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要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切实解决企业改制中的遗留问题。对已改制企业要通过国有股减持等形式实现国有资本的有序退出。对垄断行业要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要继续引导已改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以文化卫生等系统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为重点,深化社会事业领域体制改革。一是继续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在对事业单位按监督管理、社会公益和中介服务、生产经营进行分类定位的基础上,确定不同的改革目标。对可面向市场的生产经营型、社会中介服务型,以及事业单位附属的"三产"单位要加快转企改制的步伐。同时进行产权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二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消除文化领域的准入限制,充分利用我市非公经济发达的优势,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办文化,促进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要把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通过吸引社会资本改造为多元投资的股份制企业。继续整合现有文化资源,组建若干个文化产业集团,并以文化产业集团做大做强为契机,促进我市文化名城建设。三是继续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和医疗保险救助体制改革。对市属公立医院进行产权制度改革,选择1至2家市属医院作为试点,吸引民间资本,改为股份制营利性医院。继续搞好药品集中招标工作,切实缓解群众"看病贵"的问题。要完善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体制,解决弱势群体的治病难问题。全面实施市区退休人员门诊医疗费社会统筹,尽快实施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同时,继续搞好农村卫生院改革,探索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全农村卫生保健网络。四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继续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实现办学模式和投入体制的多元化,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同时,市属校办工厂的改革要有实质性的突破。
5、以完善产权交易规则为重点,构建现代产权制度。结合我市前一阶段企业改制的实际,要围绕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为目标,进一步优化企业的股权结构,规范产权交易和监管的办法。从我市国有控股、参股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实际出发,要以十六大精神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为指针,认真处理好国有股权转让、经营者持大股、管理要素参与分配的三者关系。既要坚持国有股权转让的公开性和竞争性原则,同时也要体现管理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基本要求,抓紧制定管理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规定和制度,并精心组织实施。要从进一步加大宣传和规范政策入手,在提高持股职工风险意识,实施规范管理的同时,不断优化企业的股权结构。以有利于企业发展和尊重广大持股职工的意愿为基础,鼓励职工所持股权依法向企业经营技术骨干集中或转让给外来投资者。
6、以吸引外资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深化外经贸管理体制和外经贸企业改革。充分利用外资向长江三角洲转移的契机,实施大项目推进策略,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利用外资大项目的领导、协调、决策机制;实施重点区域策略,确立利用外资的重点国家和地区;实施开发区主战场策略,发挥各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和科技园区的招商引资本的龙头作用;实施领域多元化策略,从较早以工业为主的利用外资,向全方位、多领域利用外资转变;实施以外引外策略,通过建立和完善高效的外商投资企业服务机制,促进其增资扩股,同时,发挥外商投资企业的桥梁作用、示范效应和集聚效应,努力使外企成为招商主体。从而使我市利用外资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与此同时,继续加大外贸和外经工作的力度,创造对外经贸工作的新局面,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的完善。
7、以建立服务型政府为重点,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第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推行电子政务为契机,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从审批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要进一步削减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和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创新审批方式,提高行政审批工作的透明度,最大限度减少行政性审批。对保留的审批事项,要建立结构合理、管理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行政管理的透明度。从而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有序流动。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的关系,将政府管不了、管不好或者不应当管的事情,交给市场主体和中介组织去做。要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惯例和WTO要求,制订保护公平竞争的各项地方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要在政策上消除所有制歧视,鼓励各类经济主体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并得到健康发展。
8、以投融资体制改革为重点,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要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竞争"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着重解决还具有浓重计划色彩缺乏市场效率的城建等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融资体制。对国有单一投资的项目公司要进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公司制改造。要打破垄断,开放市场,通过项目法人制度吸引社会资金直接进入基础设施投资领域;鼓励采用特许经营权、资产经营权、收费权有偿转让等方式筹集资金,盘活存量资产吸引外部资金。对经营性、准经营性、非经营性基础设施采取不同的投资方式,为社会资本提供可供选择的介入领域。要改革现行的投资规模控制方式,建立投资分类管理体制,落实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要探索发展包括银行、证券、信托、债券、基金、风险投资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大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力度,促进我市大都市建设步伐。建立拟上市企业资源的发掘和培育机制,充分利用国内外证券市场的筹融资功能,鼓励和推进我市各类优质企业到境内外上市。加快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增强其持续融资能力。要发挥市工商信托公司的作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在境内外发行债券筹集资金。根据国家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办法,积极探索和争取设立杭州证券投资基金。建立和引进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开辟风险投资资金渠道,积极吸引民间投资和利用外资,建立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基金。选择基础产业和优势企业,设立产业投资基金。要加大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地方金融机构的改革力度。要以接轨上海、参与长江三角洲合作交流为契机,改革我市的金融体制,提升金融机构的服务功能。想方设法从上海引进外资银行机构来杭设办事处、内资银行业务总部或地区总部迁杭,争取金融机构来杭发展。鼓励杭州地方金融机构"走出去",到外地设立窗口。市商业银行要不断优化股权结构,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吸引社会资金参股,条件成熟时也可引进外资参股,并争取上市。不断推进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在条件成熟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要稳步推进产权交易,提升我市产权交易中心的功能,完善交易方式,拓展经营领域,努力将其建设成为区域性的产权交易机构。积极探索非上市股份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交易,为改制企业股权流动和我市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提供平台。建立健全产权交易市场的监管体系,保证产权交易的公开、公平、公正。
9、以提升要素市场功能为重点,规范和完善市场体系。一是重点培育发展各类要素市场。对现有的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技术市场、地产市场等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加以规范和发展。要打破垄断,逐步改变要素市场依附于相关主管部门的现象,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要不断提升市场的功能,增强市场的辐射力,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市经济发展。随着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逐步深化,尤其要大力发展职业经理人市场。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经营者的产生方式。除继续完善对现有企业经营者的录用、评价、考核、激励办法外,要通过建立职业经理人市场为各类企业选人用人提供服务。二是重组现有商品专业市场。要推动现有商品批发市场的布局调整和资产重组,促进一批有发展前景的市场上规模、上档次,并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推动市场交易主体向公司企业转变,推进竞买制、拍卖制和电子商务等新型交易方式,有型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扩大市场的辐射范围和交易规模。三是规范发展行业协会等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市场中介组织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中重要的经济主体,对经济的发展、市场秩序的规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加入WTO的宏观背景下,亟需发展和健全包括行业协会在内的各类市场中介组织。我市要在调查研究摸清现有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制订有关指导意见和促进政策。在此基础上,按照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的原则,积极推进行业协会等各类市场中介组织改制转型,强化其自律机制。要规范政府监管行为,做到管而有度、放而有序,努力营造有利于市场中介组织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四是继续发展现代流通业态,稳步推进电子商务、连锁超市和和现代物流配送。
10、抓好就业和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积极探索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具体途径和办法。在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基础上,要鼓励资本、技术、管理等其他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积极探索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新途径、新办法。通过完善职工持股制度,保证职工包括经营者以按股分红的途径增强对企业的凝聚力,获得应有的激励。在高新技术企业试行技术入股办法,把技术专利和科技成果作价折股由科技发明者和贡献者持有。探索管理要素作价入股的方法、方式,体现经营者管理要素在企业效益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