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物理学史总结范文

高中物理学史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物理学史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物理学史总结

第1篇:高中物理学史总结范文

按照常规,进入高中总复习阶段,要组织学生进行若干次的统一测试.其目的在于使学生经历类似考试的环境,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试题的解答.这对于提高学生总结归纳知识、提升学科能力有较好的帮助,同时,通过测试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以及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测试之后,如何对试题和学生的解答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学习和教学中的经验,查找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和教师都十分重视的问题.但在以往的常规教学中,常常由命题者对试题进行说明性的分析,给出试题的解答或者总结典型的方法和模型,再由教师针对学生的情况对试卷进行讲评.由于这样的讲评常常是教师面对所有学生而进行的,缺乏学生对命题意图的把握,进而不能对自己答题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自主分析.同时,教师也不能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深层次的问题.如果测试的试题不是由教师本人命制的,这样的问题会更加突出.

如何充分发挥测试的功能,更深层次地分析测试的数据,进一步运用测试的数据和学生答题的信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科学诊断、准确分析和有效指导,值得思考和研究.为此,尝试构建一种针对测试结果的分析与诊断,其目的在于依据测试的试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干预和引导.帮助教师分析教学和学生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十分有益的.本文就一道试题为例说明分析与诊断的设计思路和内容要求.

二、分析与诊断应建立在规范命题的基础之上

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分析与诊断,应该从命题的环节开始.在试题的命制过程中,命题者要有编制清晰的命题蓝图,对整个试卷做好规划.同时,对每一道试题都要加以认真研究和揣摩,使每一道试题都有明确的知识立意、能力立意以及典型模型,便于教师和学生对测试结果的分析.

图1

试题 如图1所示,滑板运动员从倾角为53°的斜坡顶端滑下,滑下的过程中他突然发现在斜面底端有一个高h=1.4 m、宽L=1.2 m的长方体障碍物,为了不触及这个障碍物,他必须距水平地面高度H=3.2 m的A点沿水平方向跳起离开斜面.已知运动员的滑板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忽略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已知sin53°=0.8,cos53°=0.6)求:

(1)运动员在斜面上滑行的加速度的大小;

(2)若运动员不触及障碍物,他从斜面上起跳后到落至水平面的过程所经历的时间;

(3)运动员为了不触及障碍物,他从A点沿水平方向起跳的最小速度.

该题的知识立意:试题所涉及的知识包括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平抛运动规律、滑动摩擦力以及牛顿运动定律等.该题的能力立意:将斜面上的直线运动和平抛运动相结合,注重考查学生对运动过程的分析能力,包括对物体受力的分析、运动性质的分析以及对运动过程的分析能力.试题采用的典型模型是质点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平抛运动.

三、分析与诊断的内容

每次测试结束之后,要通过阅卷及时统计学生对试题的解答情况,对学生的解答给予认真的分析,不仅要给出成绩的统计情况,而且要针对试题和学生的解答情况给出具体的分析,作为学生自我诊断的参考依据.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点拨思路,从试题的立意入手,分析试题的解答思路.

学生在紧张的测试过程中,注意力集中在对试题的的解答,没有时间去深究试题的立意.因此,为了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命题者的意图,有必要对试题进行详尽地分析和解答.同时,对试题解答的过程也给出规范表达的范例.如对前面的试题可以给出解题的基本思路和规范的解题过程两个方面.

解题思路.运动员的运动分为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沿斜面滑下,运动员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此过程中,运动员沿斜面方向受到重力沿斜面的分量和摩擦力作用;第二个过程运动员从A点沿水平方向跳起后做抛物线运动.此过程中运动员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

解题的过程.(1)设运动员连同滑板的质量为m,运动员在斜面上滑行的过程中,根据牛顿第二定律mgsin53°-μmgcos53°=ma,解得运动员在沿斜面滑下的加速度a=g(sin53°-μcos53°)=7.4 m/s2.

(2)运动员从斜面上起跳后沿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根据自由落体公式H=gt2/2,解得t=0.8 s.

(3)为了不触及障碍物,运动员以速度v沿水平方向起跳后竖直下落高度为H-h时,他沿水平方向的运动的距离为Hcot53°+L,设他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时间为t′,则H-h=gt′2/2;Hcot53°+L=vt′,解得v=6.0 m/s.

2.分析问题,针对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障碍进行分析

根据学生解答情况,教师归纳出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供学生在诊断的过程中参考.即使一部分学生对该题的解答是正确的,这样的问题对这些学生也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因此,教师要从阅卷过程中认真总结学生的典型问题并加以归纳和整理.

如前题中的典型问题主要在第(1)问和第(3)问.第(1)问的错误主要有三种情况.一种出错在于计算;第二种出错在于三角函数,把重力沿着斜面向下的分力写成了mgcos53 ,把对斜面的压力写成了mgsin53 ;第三种错误是对受力分析不明确,把正压力想当然地认为是等于mg.第(3)问题出在三角函数和研究过程的选取.三角函数出错的同学把运动员竖直下落高度为(H-h)时,他沿水平方向的位移写成了L+Htan53 ;研究过程上出问题的同学认为发生(L+Hcot53 )的水平位移的过程中,下落的高度是H.

3.归因分析,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诊断,指出其错误的原因所在

归纳典型问题之后,要对各种类型的问题进行相关的归因分析,使教师和学生对问题存在的根源进行分析,诊断出存在问题的原因,以便采取恰当的弥补措施.

如前题中学生出现的问题绝大多数是在三角函数的表示上,说明学生对物理中所用到的数学关系尤其是几何关系不够熟练,这也是一部分学生数学能力不够的表现.而另一部分学生在分析物理过程中出现障碍和偏差,其原因是由于对一些典型物理模型的分析方法还不够熟练.

4.反思教学,结合试题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分别提出具体的措施建议

从测试中反映出的问题,折射出了在学和教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要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具体的补救措施.要依靠经验丰富的教学人员针对问题分别对于学与教给出具体的指导.这也是对测试进行分析与诊断的真正目的.

如对上题诊断的结果提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建议.从教的角度来看,因为多数学生的问题出在三角函数的表达,所以平时教学中应进一步夯实基础,对直角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关系要认真落实,不能认为其比较简单而忽略.对典型物理模型的分析过程要更加重视,尤其要带着学生对典型的物理模型中的运动和变化过程逐步分析,使学生真正掌握分析物理过程的基本方法.同时在教学中要重视对解题过程的规范思维和表达,按照运动过程规范地进行思维,规范地画出受力分析图和运动过程草图.

从学的角度看,首先分析自己在该问题上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受力分析、物理过程分析还是三角函数关系.加强解题的规范性,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按部就班地画受力图,明确相应的平抛过程发生的水平位移和竖直位移,搞清楚相应的三角函数关系.

5.注重提升,给学生相近的试题,对问题进行弥补

为了帮助学生弥补不足,仅仅靠前面的总结还不够,还需要针对试题给学生几个与原题相似的练习题,一般以2~3个习题为宜.让学生通过练习再次巩固相关的知识,强化有关的方法,使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同时要注意,所给的试题要与原题相匹配,不宜过难或过易.

如针对前题可以给出以下的相似试题.

图2

(1)如图2所示,一高度为h=0.2 m的水平面在A点处与一倾角为θ=30°的斜面连接,一小球以 0~5 m/s的速度在水平面上向右运动,求小球从A点运动到地面所需的时间(平面与斜面均光滑,g取10 m/s2).

某同学对此题的解法:小球沿斜面运动,则hsinθ=v0t+12gsinθ・t2,由此可求得落地的时间t.

问:你同意上述解法吗?若同意,求出所需的时间;若不同意,则说明理由并求出你认为正确的结果.(答案:0.2 s)

图3

(2)倾斜雪道的长为25.0 m,顶端高为15.0 m,下端经过一小段圆弧过渡后与很长的水平雪道相接,如图3所示.一滑雪运动员在倾斜雪道的顶端以水平速度v0=8 m/s飞出.在落到倾斜雪道上时,运动员靠改变姿势进行缓冲使自己只保留沿斜面的分速度而不弹起.除缓冲外运动员可视为质点,过渡轨道光滑,其长度可忽略.设滑雪板与雪道的动摩擦因数μ=0.2,求运动员在水平雪道上滑行的距离(取g=10 m/s2)(答案:74.8m)

三、分析与诊断的使用效果

以上的分析与诊断在笔者所在地区的连续两个学年度各次统一练习过程中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学生反映对学习的帮助较大,而且教师也普遍反映对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教师和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每一次的命题意图,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加清晰,对学生的指导更加具体而且针对性更强.

四、建议与进一步探讨

第2篇:高中物理学史总结范文

在高考指挥棒作用的影响下,很多的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物理文化的重要性,只注重物理知识的讲授。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名师工作室的名师提出的一些好的方法浅谈文化视野下高中物理教学的策略。将策略应用与教学中,实践证明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端正了学生的科学态度,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

文化视野;高中物理

学生在高中毕业若干年以后,他们中很少有人记得牛顿运动定律或者动能定理,课本上所学的知识基本又还给老师了。我们高中教师如果在日常的物理教学能上升到文化的层面,注重学生素养的提升,很多年以后我们的学生可能已经不记得高中物理知识,但是他们依然记得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思想方法以及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渗透文化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然而很多的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文化的重要性,只注重物理知识的讲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过度地侧的物理知识的传授,隐去了物理知识发现过程中的科学思想和创新智慧,淡化了科学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的人文启示等科学本质。让学生觉得高中物理其实就是有大量的枯燥的概念、规律、公式和习题的集合,导致了很多学生丧失了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在很多学生的眼里高中物科被公认为高中阶段最枯燥最难的学科。自《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发表至今的几百年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物理文化。把这些精彩的物理文化进行加工和重组,渗透到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去,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根据名师工作室的一些专家和名师提出的一些做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文化视野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环节。

一、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新世纪国家对教师有着很高的要求,我们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要做到很专,同时在自己领域之外还要做到很杂。我觉我们教师什么都要懂一点。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给我们子孙后代留下了许多辉煌灿烂的文化,对于优秀历史传统文化,不但需要我们教师去传承,而且还要发扬光大。孔子是一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有弟子三千,孔子的思想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依然为我们所用。所以说教师要多阅读一些儒家思想的书籍,从而达到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的目的。有很多人喜欢听于丹讲课,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于丹有着较高的人文素养,于丹的课堂散发出来的人文气息让人折服,听她的课就是一种享受。我们物理老师虽然不能像于丹那般的有人文素养,但是在枯燥的物理课堂上如果能够渗透一些文化的因素,不但能调节课堂气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重视物理文化素材的选取

高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较强的状态中,尤其是对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学科。高中物理因为有较多的定理、定律、模型以及太多的习题。该阶段中的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稍显乏味。在物理的教学中如果能渗透一些有趣的物理文化的元素,既能起到调节物理教材的枯燥与乏味,又能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积极性。物理文化可以使得我们的课堂变得充实,学生可以体会到探索及发现的喜悦,感觉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能够清楚的理解某一定理或定律形成的全部情况,这是传统的教学很难达到的。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万有引力与航天这一章中有很多的物理文化,我们一定要选择一些好的物理文化有利于物理教学。所选的物理文化最好还要兼顾传播正能量。素材的在讲到本章第五节宇宙航行时,我们可以找一些有关我国航天事业方面的视频(新闻联播)。这些视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斗志,还可以起到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甚至还可以帮助部分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奋斗目标。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充实了课堂,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感受我国近些年在航天航空事业的发展。

三、以物理学史的教学为契机,对学生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由于高考对物理的考查只注重对科学知识的考查,导致了很多老师在教学上急功功利。在学校每周的物理备课组会议上,经常听老师们说: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认识这节课我只花了五分钟就讲完了,还有的老师说经典力学的局限性这节课我没上只是让学生课下自己看看,也有的老师说行星的运动这一节内容我花了二十分钟就讲完了等。其实这些课都与物理学史有关。花了几分钟就上完我觉得是因为老师对物理学史本身不是很清楚,讲不出所以然。要么是因为老师对物理学历史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这一节的高考的知识点部分已经讲解清楚了,只是教会学生怎样考试,忽视了物理学史的作用。使得学生丧失了一次很好的受教育机会。一部物理学史其实就是一部奋斗史,与科学知识相关的这些伟大的物理学家们成功的背后有着许多令人辛酸的故事,这些故事一定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四、总结

将文化融入到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具有现实意义,物理教师应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结合学生特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合理选择物理历史内容激发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从而推动我国物理教学更上一层楼。

作者:董明主 单位:安徽省芜湖市芜湖县一中

参考文献:

第3篇:高中物理学史总结范文

关键词:物理教学;方法教育;渗透

【中国分类号】G633.7

目前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系统的热门话题,学科教学承担着提高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主要任务,加强高中物理方法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物理学科教学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方法教育在相当程度上涵盖了物理学科德育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是物理学科落实德育目标的具体体现。 相当多的物理教师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学生掌握知识,即学会。其实对学生来说,学会一些基础知识只是形成一种学习能力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要会学,即掌握探索新领域、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有这种会学的本事,才有可能实现终身教育的目标,才能进入创造开拓新领域的更高层次。

一、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方法教育的意义

1.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方法教育能够优化物理教学过程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知识的学习与方法的掌握是相辅相成的。一般需要以科学的思维对知识进行思索,得出规律性的方法,掌握了方法又可以加深对知识的认识。物理学科是物理理论知识和物理科学方法的有机构成。学生学习物理后,如果没有掌握物理学科包含的方法,就不算真正掌握物理。

2. 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方法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任何学科的学习,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即提高学生的能力。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的进步,主要体现在学生掌握了多方面的能力上。而要提升能力,必须掌握方法,因为掌握了方法,就具备了相应的能力。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知识呈现爆炸式增长,掌握方法才是提升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这种能力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

3.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方法教育有助于培养创新性人才

英国学者贝尔纳曾经说过,“在科学领域,方法的掌握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没有方法的创新能力培养只是空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只有注重方法教育,让学生掌握创新的方法,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此外,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注重方法教育,让学生较早接受方法的指导,可以让学生在不久的最富创造力的青年时期发展得更好。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方法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坚持提炼总结,长期渗透的原则。物理学科的方法是不可能离开物理知识而孤立存在的,而是渗入到具体的知识点中。物理老师在教授物理知识的时候,应该注意提炼总结物理方法,并不失时机地将隐藏在物理知识背后的方法介绍给学生。此外,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方法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堂课两堂课可以达到目的,取得效果的,应反复渗透,长期坚持。

2.坚持老师主导下的学生配合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大多数时候是老师处于教学主导地位,学生处于配合地位,即老师应该动员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高效学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方法教育也不例外,老师处于引导地位,带学生入门,学生应该在老师的启发下主动积极地学习作为对老师的配合,这样才能更好地渗透方法教育。

3. 方法寓于知识教学之中的原则。物理学科的方法是关于自然现象的思维方法的基础,以物理知识为载体的,而且物理方法的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方法教育应该以物理知识教学为主要内容,方法教育应该结合知识教学进行。如果脱离物理知识进行方法教育,肯定是空洞无内容的,学生学起来索然无味,无法达到教学目的;如果只注重物理知识的讲授,忽视方法教育的渗透,那么培养的学生就会缺少科学精神。

4. 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是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是信息处理的主体。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方法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创设特定的情景,吸引学生深层次的投入,鼓励学生在多种矛盾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重点在于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锻炼,能够独立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即掌握相关方法。

三、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方法教育的途径

1. 深入挖掘教材中科学方法因素。物理方法是以物理知识为载体,高中物理教材中并没有花费大篇幅介绍物理方法,许多科学方法隐含在教材的知识逻辑体系之中,需要教师深入挖掘,长期渗透。比如,教师应该根据物理学史提供的线索,对比物理学科发展过程中的方法,对教材中用什么方法描述物理现象,用什么方法设计物理实验等等进行深入思考,总结,并提炼出方法。物理老师只有充分找出物理教材中的方法,才能切实地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渗透方法教育。

2. 针对不同的方法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不同的课程内容,隐藏着不同的方法,比如,论证课应注重逻辑推理法,验证课应注重实验观察法,探索课应注重发现法等。物理老师应该针对不同的方法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更有效地在物理教学中渗透方法教育。

3.渗透方法教育于知识讲授之中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清晰的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是最基本的教学目的,也是物理教学的重点。但是在讲授这些物理知识的过程,适当渗透方法教育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将类比方法和比值定义法引用于相似概念教学中,通过物理学史展示物理方法的发展历程,在知识复习中总结方法。

总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加强方法教育势在必行,希望所有的高中物理教师均加入这一行列,改变物理教学现状,使之更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更多的掌握科学方法的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宪魁.物理科学方法教育[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

第4篇:高中物理学史总结范文

关键词:物理学史;物理复习课教学;学习兴趣;复习效率;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73-02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在实现物理教育的目标中,物理学史由于它所具有的丰富的教育因素,所以物理学史对实现物理课程的三维目标起着特定的作用,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出独特的教育功能,能特别是情感价值观教育功能。但实际高考大纲对物理学史的要求并不高,高考基本不作要求。目前学校和老师对成绩非常看重,我们平常的考试中和高考考得并不多,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学生普遍认为物理学史教学可有可无。特别是复习课教学惜时如金,更把物理学史踢得远远地,最多背几个著名科学家人名。我却不这样认为。经过几年教学实践尝试,我认为高中物理复习课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物理学史更好地进行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兼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一、物理复习课教学中利用物理学史,可以激发学生复习过程的学习兴趣

在进行章末复习或单元复习时,一般的程序是先梳理知识点体系,呈现概念规律结论的逻辑关系,再总结训练应用题型,过程单调枯燥。不妨来个小插曲放松激发一下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再从物理学史角度回顾印证一下概念规律结论的知识点体系,或由教师搜集整理补充一些概念规律结论的知识点体系的相关物理学史。形式要灵活,可以是课堂上学生几分钟讨论、展讲;也可以留成作业让学生课下搜集整理一些概念规律结论的知识点体系的相关物理学史资料,自主地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定期在自习课的时间举办学生物理学史讲座;也可以是教师采用多媒体设施播放一些物理学史科教系列片。这种复习措施不仅激发了复习的兴趣,在实施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实现了物理学史的情感教育功能。如原子核物理复习教学从物理学史角度建立复习线索:总结“十大人物九大发现”,①汤姆生发现电子,建立了原子的“枣糕模型”;②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③卢瑟福通过α粒子轰击氮核,发现了质子;42He+147N178O+11H(实验用放射源放出α射线);④玻尔提出了氢原子模型;⑤贝克勒耳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证明原子核有复杂结构;⑥玛丽・居里和玻埃尔・居里(大居里)通过天然放射现象研究,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及其衰变规律;⑦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铍核发现了中子,42He+94Be126C+10n;⑧约里奥・居里和伊丽芙・居里(小居里)用α粒子轰击铝箔,探测到中子和正电子,发现了放射性同位素,42He+2713Al3015P+10n?摇3015P3014Si+0+1e;⑨爱因斯坦发现了核反应中的质量与能量的联系:质能方程E=mc2。

二、物理复习课教学中利用物理学史,可以提高物理概念规律的复习效率

1989年出版的《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的总报告指出,“大部分科学概念是缓慢形成的,凝聚着许多研究人员的心血。没有历史实例,不论记忆多少一般概念,最多也不过是一些口号”。科学史与基础科学教育相结合可以说已是一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我们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知道“欧姆只是一个定律,科里奥利只是一个加速度,开尔文只是一个温度,阿伏伽德罗仅仅是一个数目”。背过物理概念、定律和一些结论,并不是真正理解物理学。获得的知识的多少与深度不仅在于结论,更重要的在于探究的发展过程。在概念规律复习教学中进行必要的物理学史回顾,能使学生再次提升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从知识结论的获得过程中认识它的建立的起因、探究过程、科学的思想方法、适用范围,体验认识科学理论真理的相对性,从而会提高物理概念规律的复习效率。比如,人们对光的认识,就经历了牛顿的微粒说,惠更斯的波动说,麦克斯韦的电磁说,爱因斯坦的光子说,最后物质波模型的建立才使得光的波粒二象性特点被大家普遍认可。学生了解光的认识发展史必然会使学生对涉及的一系列概念、规律和科学思想深刻理解。又例如,动能和动量概念的建立来自于历史上对运动的量的描述的争论。又例如能量子概念及规律的由来。还有“牛顿运动定律”的发现过程等等。

三、物理复习课教学中利用物理学史,可以提高实验设计创新能力

第5篇:高中物理学史总结范文

1高中物理教学情境的原则

1.1目标性原则

每节课教学都有一定的目标,目标是教学的起点亦是归宿,对于高中物理教学亦不能外,为此,我们的情境创设必须具有目标性,情境应指向于三维教学目标.通过情境的创设来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的物理知识、科学素养和身心和谐地发展.

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时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做到心中有学生,从学生的最近发展水平出发,关注学生的活动与发展需求,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的美与智慧,继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强烈的学习动机,同时目标性还表现在情境要能够给学生传递信息,即我将学习得重点知识是什么?如何去学习?等等,保证学生在情境的指引下学习有的放矢.

1.2真实性原则

我们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设的情境必须是真实的,可以是源自于生活的真实物理现象,亦可以是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探究的真实实验,或是前人真实的探究过程和史实.

实践证明,当我们给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时,学生会感觉到物理学习的价值性和效能感,尤其习题教学中我们给学生创设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生活即教育,我们的教学切忌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无法构成有意义的学习.

1.3激励性原则

学习动机是驱动学生学好物理的内在动力,学习动机如何激发?有趣的且具有激励性的情境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热情,深化问题研究,我们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要从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出发,多层次激励学生的思维.尤其应重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从高中物理知识内容来看,难而且抽象,高中生学习起来可以说是困难重重.激励性的情境如同在学生学习和思维发展的道路上设置了一个个加油站,提出任务和问题,又引导学生反思和回顾前面的学习过程,学习呈现出主动性,能力和思维螺旋式发展,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被动化为主动.

1.4循序渐进性原则

物理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从高中物理的知识内容来看,前后知识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此我们的情境创设应注重从基础的开始逐渐深化,同时有些知识在多个章节中会用到,我们要控制好各阶段问题设置的难度,同时不同的学生还存在个体学习差异,因此,同一个知识点的问题设置应该注意分层,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沿着情境进行深入地、由简到繁地思考.

1.5多样性原则

单调的情境容易使人学习疲劳,丰富的、多元化的教学情境能够充分刺激学生的学习神经,长时间地维持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教学实践表明,多样化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对每一节物理课都充满着期待,物理学习处于亢奋状态.

2高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策略

2.1以“物”创设情境

“物”指的是学生能够感知到的具体的现象,其源头可以是学生熟知的生活经验,也可以是直接源于物理实验,从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出发进行物理研究符合物理学科特点,首先物理知识源于生活,是出于对生活现象的解释而进行的科学探究和规律总结;其次实验是去除了次要矛盾的抽象化规律探究,是生活现象的简单化、模型化,通过实验得到规律最终推广到一般实现对生活的解释.

案例1“圆周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情境创设

笔者为了让学生感知竖直平面圆周运动的小球最高点和最低点的加速度方向,笔者用双硬钢丝弯折了圆形轨道(凹形桥和凸形桥)如图1、2所示,同时图1装置的右口与图2装置的左口正好相切,将两个桥模型分别放置于两个如图3所示的台秤上,并让两个接口相切,并分别记录下此时两个台秤的示数,然后用一钢球从图1左侧某一高度释放,要求学生观察台秤示数的变化,然后让学生上来改变钢球释放的高度进行自主尝试,引导学生联系到超重、失重现象,从牛顿第二定律出发进行理论分析,实现规律的自我发现.

2.2以“史”创设情境

我们高中物理学习的物理知识都是间接经验,都是前人早就研究并经得起实践验证的规律.从物理规律的表达来看,无论是文字表征还是符号表征都很“简单”,而实际的探究过程却“曲折复杂”,富含科学素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物理学史的挖掘,提升学生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创新意识,深化学习意志力.

案例2“库仑定律”教学情境创设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投影了库仑扭秤装置,从图形出发,用语言将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运用自制器材库仑扭秤进行库仑定律实验探究的物理学史给学生呈现出来,研究而发明的实验.

2.3以“异”创设情境

源于学生间的差异性问题解答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以此为素材组织教学,引导学生重新反思和对比解题过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物理思维.

案例3笔者在和高三一轮复习完交流电的有效值时,学生在如下题目时出现了相异的解答:

题目如图4甲所示的电路中,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n1∶n2=22∶5,原线圈接u1=2202sin100πt(V)的交流电,电阻R1=R2=25 Ω,D为理想二极管,请画出电阻R2上的电压和副线圈中的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再求出通过副线圈的电流.

解法一由题意副线圈两端的电压为U=50 V.则电阻R1上消耗的电功率P1=U2R1=100 W,电阻R2两端的电压U2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如图4乙所示,设其电压的有效值为U20,则U20=252 V,于是电阻R2上消耗的电功率P2=U220R2=50 W,则副线圈两端的输入电流为I2=P1+P2U=3 A.

第6篇:高中物理学史总结范文

【关键词】物理教学;素质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条件,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但在现实中,由于高考、各类考试等因素,在高中阶段,物理学习困难的现象表现明显,也使得学生成绩出现较大差异, 而研究学习困难生的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的热点之一,它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具有一定意义。

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实施,使得学校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的教育观念应由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学生的发展方向转变。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因此,教会学生学习,传授有效的物理学习策略,加强高中物理学习策略的培养训练,已成为我们广大高中物理教师提高学生物理学习的效率,减轻学习负担,解决现行“应试教育”状况与社会需求矛盾的有效途径。

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可利用物理学中有关物理学史的知识来铸造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心理品质,学习中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坚定的信念、良好的情操等。在教学形式上,除了课堂教学中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实施物理学教育外,此外还可以进行物理学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课外参观、演讲、举办物理学史小刊物和物理学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在教学手段上,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对学生进行物理学教育,可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挑战。

一、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物理史和我国的科技成果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如在讲“原子、原子核、核能”一章时,可通过讲述我国从1964年起,先后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的情况;介绍了我国高科技领域中的重大突破性成就--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的盛况;用图片和电视新闻向学生展示了我国人造卫星发射、回收技术和水下导弹发射技术。

二、利用科学家的事迹向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奋学习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如在高二物理选修3-2中的《划时代的发现》一节的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奥斯特如何梦圆“电生磁”以及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具体过程(背景、思路、迷失与机遇、经验与启迪),学习法拉第的科学探索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刻苦好学,严肃认真不怕困难,吃苦耐劳,锐意进取,勇于攀登的优良的品质。

三、利用某些物理知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在物理教材中充满了许多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无限可分的,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由量变到质变,对立统一规律,认知规律等等。在教学中有机地把这些观点渗透到教材知识进行教育。如在原子结构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在机械运动中,向学生渗透了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讲解简单的运动及力和运动时,向学生渗透了运动和静止既对立又统一,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性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四、通过实验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是思考、积累和表达的前提。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加以思索和总结得到的,所以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在物理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学生观察实验时,只注重明显突出的现象而易忽略那些不太显著的现象特点,应使学生明确要有目的地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在课堂演示和学生实验时,根据实验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先提出观察的重点,再让学生系统观察。使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分清了主次现象,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率。教师对所做演示实验的每一步都应该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观察要求,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做完实验后,让他们把自己观察的过程和结果,通过认真思考和分析进行正确的表达,对表达不足之处加以更正补充,从而巩固了观察的效果,是提高观察能力的一种好方法。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观察是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五、组织学生参观、做课外小实验、布置课题研究等,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通过做课外小实验、进行课题研究活动,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达到了培养观察能力的目的,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实际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有利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智力的开发,也有利于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

总之,物理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应是一种课程文化的浸润与陶冶.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利用相关物理学知识,来铸造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心理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造就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等,发掘物理学素质教育价值的潜能。

第7篇:高中物理学史总结范文

关键词:体育游戏;中学体育教学;有效运用

一、树立自信,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高中物理较初中物理而言,更为抽象、复杂、难懂,它更为注重知识体系的连贯性。而这对于初步接触高中物理的学生来说,容易导致恐惧心理,从而失去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心。自信是勇气的基础,兴趣是前进的动力,在学习之初掌握自信,拥有乐趣是好的开端,也是推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条件。

对于高中物理而言,培养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经常阅读科普类书籍或杂志,关心时展中的科技动态等等。这些科技的应用与存在的神秘感。可以充分的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拉近我们与物理的距离感,从而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同时可以通过参与物理实验,来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因为,高中物理的基础内容之一就是实验操作,所以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实验操作,通过亲身体验和感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和热情,使学生在学习高中物理时不再恐惧而排斥。

二、认真听课,扎实基础

高中物理课堂是我们掌握物理基础内容的主要场所,课堂学习是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情景、物理过程理解和认知的关键[1]。合理有效的运用课堂学习,是提高物理成绩、培养物理素养的重中之重。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许多同学并没有把握住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而是急于记笔记,从不思考知识的内涵与重点,这就形成了“云里雾里”的学习状态,从而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最终致使学习成绩下降。所以,在学习物理的时候,要注重课堂的学习效率,认真听讲,通过教师的引导去探寻自己所存在的疑惑,从而真正掌握教学知识的真正内涵。

同时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对于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不能只是死记硬背,要了解其来源依据,知道概念的真正含义并掌握规律的运用,从而有效地加强记忆和运用能力[2]。

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第一步做的就是审题和分析,然后根据分析得到的思路,运用所学的概念和规律进行解答。由此可见,分析对于物理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而作图分析法可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如在针对“力与运动”的学习和解题时,作出物体受力分析图和物体运行规律分析图,可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并形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

此外,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是扎实物理基础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只听教师的讲解过程和单纯的做记录,而不去思考问题,很容易导致“听得懂,不会做”的情况产生。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有效方法。在预习过程中针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仔细的研究,并提出假设问题,然后在课堂上根据教师的讲解从而寻找问题的答案,进而实现“听得懂,做得好”的学习效果。同样的,在课后复习中,针对教师课堂讲解的知识点和笔记,进行反复思考,从而强化记忆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进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三、联系实际,勤于实验操作

物理知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做到学以致用,是物理学习的基本原则,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3]。同时,在生活中发现物理知识的应用,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高中物理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联系实际。通过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理解。

实验操作是学习物理的基础,也是对理论概念深层次的理解。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操作时,自己反复操作了许多遍,并认真的观察每一遍操作的情况,进行记录。然后根据记录得到的数据分析思考,从而加深了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四、勤于记笔记,知识重点存档

在物理学过程中,每个人对知识掌握和理解能力是不同的,所以通过“笔记”反复学习,可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在记笔记的过程中,将典型的类型题、自己常做错的题型作为记录的重点内容,对于简单易懂的问题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有选择性的记录。通过长时间的积累,成为在最后复习时最适合、专属于自己的复习资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复习的盲目性。当然,这是需要我们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做到最好[4]。

同时,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审题能力的强化训练也十分重要,因为,物理考试的时间是有限的,然而高中物理习题的综合性和抽象性很强,所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强化审题能力,有助于提高解题的准确性,提高我们的学习成绩,进而增强学习物理的自信心。

五、Y语

总而言之,高中物理固然抽象难懂,但在学习过程发现并掌握学习物理的关键,即态度是学习的保证、观察为学习的开始、扎实基本理论为学习的基础、勤于实验是学习的手段。并在学习高中物理的时候做到主动学习、参与性积极、乐于探究性、勤于思考,高中物理将不会成为阻碍中学生学习动力魁首。

参考文献:

[1]喻鹏鹏.高中物理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的实践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

[2]于秀丽.高中物理自主学习策略的探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第8篇:高中物理学史总结范文

一、对现有物理学应增加些工科物理知识

物理学的内容结构体系与高中物理类同,内容重复过多。高中物理是初等数学和力、热、光、电、近代物理的体系;物理学则是微积分和力、热、光、电、近代物理的体系,结构大致相同,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增加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比如《物理学史》《摄影技术》《电子电工》等,让学生通过自主选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主体。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物理基础知识,而且尤为重要的是促进智力、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了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使微积分与物理教学进度融洽接轨

数学作为一种工具,在表达物理规律、处理物理问题时,有独到的功能。有时将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运用适当的数学方法可为解决物理中的一些问题提供不同的思路和方法。但是高职院校中的物理与数学存在较大差距,物理教学进度前进着,数学知识总跟不上,这样直接导致课堂气氛、教学效果受到极大影响。所以,我们要尽早开设高数,让物理知识与微积分融洽接轨。

三、应加大、加重实验教学

物理实验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一种推理判断在前、实验验证在后的研究方法;探索性实验的基本模式是:课题—给定;实验步骤—待定;结论—未知。即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现象、主动探索,然后得出结论或规律。不同学科的实验,所需的能力不同,如力学实验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和数据处理能力;电学实验注重动手和分析总结能力;光学实验主要培养观察认识能力;验证性实验培养认识、归纳、总结能力,探索性实验培养创造能力,而素质教育需要创新,需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所以探索性实验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应增加或加大实验教学。

四、不可或缺的教学评价

物理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学科,教师除了备课、上课、布置、批改作业这些常规工作外,对学生的学习很少评价,这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无形中产生了负面影响,而教学评价主张全面整体、积极、有特点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这样既考查知识能力,也考查学习过程、结果;既有教师评,也有自评、互评。不同学生特点不同、差异不同,通过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使学生能各有所得,所以适时适当地进行教学评价是必不可少的。

第9篇:高中物理学史总结范文

关键词:物理学史;课堂实践;教育功能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与文化、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的时代性要求,肩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作为贯彻这一指导思想的重要手段之一,物理学史在这方面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学实践和教育研究开始关注物理学史。本文通过大量案例的运用介绍,探索渗透物理学史的课堂教学,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在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的必要性

物理学是人类社会生产实践的产物。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物理学也经历了一个不断积累发展的过程。物理学中的每一个概念、定律和理论,都有一个萌芽、形成和发展的曲折过程。

但在传统教学中,人类对物理学认识的历史往往被忽视,学生只有通过具体的公式、定律或者单位中所冠的人名,才模糊地窥视到一点点历史的端倪。这样的做法,既容易使学生把科学家当成具有“超人智慧”的圣哲,从而产生畏惧心理,又不能对物理学的深刻本质了解透彻。

在教学中,如果能把物理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大量历史资料中整理概括出来,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从知识层面讲,可以更好地揭示物理发展的历史足迹,概括出物理学研究的基本规律;从科学思维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来讲,还可以增强物理教学的趣味性、思想性,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因而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肯定和运用。

二、教材中渗透物理学史的几个典型案例

人教版教材非常重视“充分展现和利用物理学史”这一要求。既有完整的章节介绍重大发现的来龙去脉,还通过“科学漫步”“信息窗”等栏目对代表人物、评价或意义作了补充说明。使学生既学到了基本规律和概念,又不失兴趣,得到多维度的素质培养。在这里试举几例:

1.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

伽利略的运动理论,是经典力学的开创性工作。尤其是他对自由落体的研究更是其科学思想和方法的集中体现。教材中用了完整的一节对这部分历史作了详尽的介绍。

从内容上看,这一节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介绍了时代背景,二是脉络清晰地介绍了发现过程,三是对伽利略“科学实验法”进行了总结和评价。应该说一和二都写得很精彩,推理逻辑严谨,文字表述生动。然而真正出彩的还是第三部分,正如教材所言:“伽利略之前的科学踌躇于泥途荒滩,因而千年徘徊。从伽利略开始,大师辈出,经典如云,近代科学的大门从此打开了”。比自由落体研究本身更可贵的,正是这一种“勇气”和科学的方法态度,这对学生今后物理的学习乃至人生的发展都有深远意义。

2.牛顿对万有引力的研究

教材对万有引力规律发现过程的描绘也是浓墨重彩。这里重点谈了两个内容:一是如何从开普勒定律发展到天体间力学的研究。牛顿从自己提出的运动定律出发,结合开普勒定律,证实了天体间的力是相互的,从力学上解释了开普勒定律。二是进一步推广这一规律,最终发展成万有引力定律。这里最重要的就是讲述了经典的“月地检验”。牛顿勇于探索的魄力、胆识和惊人的想象力、对事物普遍意义的敏感性,造就了伟大的发现,也成就了自己经典力学奠基人的地位。

通过这段历史的回顾,给学生以这样的启示:物理学的重大理论的发现,不仅是简单的实验结果的总结,还需要直觉和想象力、大胆的猜想和假设,再引入合理模型、深刻的洞察力、严谨的数学处理和逻辑思维。这必然是一个充满曲折和艰辛的过程。

三、渗透物理学史的课堂实践

1.牛顿第一定律的提出

作为经典力学的两大伟人,伽利略和牛顿都为经典力学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讲述牛顿运动定律之前,回顾一下对受力和运动关系问题的探讨,可以感受物理学史上的传承和发展。

(1)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

(2)伽利略的观点是: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力的缘故。若没有摩擦力,它的速度应该不增不减,球将永远滚动下去。随即提出了物理学史上著名的理想实验,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证明。

(3)笛卡儿认为,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动的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4)牛顿在大量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最终归纳出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在此处,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还可以介绍一下我国古代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墨经》中就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给出了正确的结论,书中指出:“力,形之所以奋也。”这里的“形”指物体,“奋”是指物体由静到动,动而愈速。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力是使“物体由静到动、动而愈速”的原因。

2.介绍人类宇宙观的发展

在“行星运动”这一节可以先介绍古今中外历史观的异同,一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来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开普勒定律。

(1)古代中国的宇宙观

①盖天说:是中国最早的宇宙观,可能起源于殷周时期。在《周髀》中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记载。盖天说的本质就是“天圆地方”,并且认为天地相距八万里。

②浑天说: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广的宇宙观,代表人物是张衡。《浑天仪图注》中写道:“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浑天说的本质观点是:大地是球形的,地球是宇宙中心。

③昼夜说:是中国古代最先进的宇宙观,它认为宇宙是广袤无垠并且充满气的空间,日月星辰在其中运行,没有任何几何学的构思。昼夜说以无限的宇宙取代了有限的天球,是非常深刻的。

(2)古希腊的宇宙观

①米利都学派,认为地球像一个圆盘或圆筒浮在水上,地静止不动。

②毕达哥拉斯学派,企图用“数的和谐”来建立宇宙的理论。他们认为球体是最完美的几何形体,所以断言宇宙是球形的。其他天体也是球体,绕共同的球心作匀速圆周运动。

③柏拉图学派,对毕达哥拉斯学派进一步发展,认为地球就是所有天体共同的球心。

④地心说,为了克服柏拉图学派中遇到的问题,阿波罗尼提出了“本轮―均轮”结构模型,后经希帕克斯和托勒密的改进,最终形成了流行1400多年的“地心说”。

⑤太阳中心说,阿里斯塔克提出,地球不是宇宙中心,太阳才是。地球每年绕太阳运转一周,又每天自转一周。可惜他的看法不为当时的人们所理解,很快就被埋没了。

(3)近代宇宙观

①哥白尼认为宇宙与自然是最美的,而美的东西一定是简单与和谐的,这与“80个轮上轮”显然不一致。他的眼光跳出了地心说,再次转向日心说。

②哥白尼虽然提出了日心说,但一直不敢发表,直到临死前才拿出来。而布鲁诺将它公开说了出来,为此被宗教裁判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

③第谷对天文观测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认为要建立科学的星体运动理论,必须先精确地掌握星体的位置。为此第谷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历经20余年编制了777个星体的位置图表,至今仍有利用价值。

④开普勒是第谷的助手,他以数学的和谐性探索宇宙,在天文学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提出了著名的“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通过这样系统的介绍,为学生呈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理清天文学的研究脉络,对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情怀影响深远。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充分发挥物理学史的教育功能,不仅可以点缀物理课堂,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还能带给学生心灵的冲击,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这一手段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乃是大有可为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