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园景观改造规划方案范文

公园景观改造规划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园景观改造规划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园景观改造规划方案

第1篇:公园景观改造规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城南公园景观改造规划设计;邵阳

1 公园概况与改造原因

①公园概况。城南公园于1955年秋始建,位于湖南邵阳古城之南,属于大祥区,北与宝庆中路相临,南与李子园路接壤,东面为戴家路,西为人大路。公园原用地9.067hm2,改造后占地为10.99 hm2。周围交通便利,商业气息浓厚,人口密度大,是城市环境景观建设的重要节点。②改造原因。近几年来,周边城市的建设呈现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而邵阳城市建设中的精品工程少,亮点工程少,市民休闲场所少,制约了邵阳市的经济发展。城南公园是目前邵阳市中心城区区位最好、规模最大、自然生态最好、游客最多的综合性市级公园。建园20余年来,为满足市民休闲、儿童游乐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资金及各方面原因,公园非但没有得到发展,而且每况愈下,园内设施不全、道路不平、路灯不亮、公厕不多、游乐设施陈旧老化、管理人员膨胀、经营状况不佳,公园已陷入难以运行的困境。

2 公园现状分析

2.1 场地地形

基地地形总体呈西北高、东南低之姿态,高程基本在215.0~243.0m之间,最大地面高差达30m,地形最大坡度达60%以上,其中50%以上坡度的地面面积14108m2。水域面积为19654 m2,公园地形起伏较大,高低错落,跌宕起伏,山势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逐渐升高,自然形成谷地具有鲜明的围合感。

2.2 现状水域系统分析

公园内现有一个人工湖,总面积为19654 m2,园内景观用水的水质一般,其水来源于城市给水及地表雨水。园内水体排放至戴家坪路东侧的排洪沟,邵水河作为最后的受纳体。

2.3 场地周边环境分析

城南公园北临城市主干路宝庆中路,东接戴家路并与邵水相邻,南与李子园路相连,西靠人大路。公园周边高楼林立,人口稠密,商业、经济、教育、文化气息浓厚;远山塔影,构成了良好的视觉景观线。

2.4 植被分析

当地观赏植物主要有楠竹、油茶、油桐、漆树、板栗、乌桕、白蜡树、山苍子树、银杉、冷杉、银杏、钟萼木、连香树、鹅掌楸、香果树、水青树、篦子三尖杉长苞铁杉等。为城南公园改造方案设计最具提炼和最富生机的造园素材。其种植文化,特别是对竹木石材的应用及艺术处理都有其浓厚的地方特色。

2.5 公园存在的问题

公园各主入口,次入口设计已不能满通和人流的需求;公园内部功能分区单一,景观单调,主题不明确、中心不突出;广场、道路布局不尽合理,道路景观单调而无情趣;各景观空间较平淡,景点造型简陋,缺乏景观特色与生机;竖向处理不够完善,景点相互连贯性不强;植物种类较少,品种单调,景观不丰富;园林设施陈旧,有些破败不堪,已不能满足游人的需求。

3 城南公园景观改造规划设计

3.1 公园改造定位

改造方案强调作为邵阳市综合性公园,主要为本市居民提供一个健身康体、户外休闲的绿色空间,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和爱好者的休闲活动需要。根据当地的环境条件进行生态景观设计,强调景观类型,构成宜人的生态景观,尽显自然之美。邵阳市有悠远的历史和丰富的文脉,而公园绿地体现历史和文脉的最佳场所。

3.2 设计构思与总体布局

基于对场地条件的分析,以及对场所问题和特征的研究,城南公园改造方案总体布局为:一线、三点和六面,共同构成城南公园的景观空间布局。

一线:指主入口的文化景观主轴线,包括南月广场、邵阳八景、拉膜广场和宝庆千年,集中体现了邵阳古城的深厚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与自然景观风貌,激发人们对古城历史的回顾和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续写了人们对古城邵阳“历史——现代——未来”的一条文化主轴线。

3个结点:指公园不同方位的3个入口,包括北面的主入口和东面与南面的2次入口,对主入口进行重点处理,以凉亭、花柱、文化景墙和喷泉相结合,邵阳八景、樟树林作背景,寓意五彩人生和古城的开放和繁荣,并与公园的文化主题相呼应。东侧入口设计铭志广场为东来的人流提供集散和交通,与湖面构成开阔而狭长的空间,延伸视线,增加景深。铭志广场两侧雕有邵阳六大名人的雕像及其光荣事迹,是整个公园文化内涵的延伸与收尾。南侧入口的超越广场,是市民健身康体的最佳户外活动休闲场所。

六面:指山林休憩区、娱乐天地(疏林草地区)、星月童话(儿童活动区)、音乐喷泉、南云湖(水体娱乐休闲区)和盆景观赏区。

4 城南公园景点设计

4.1 南月广场

南月广场位于公园主入口内,为了满足这一特定区域地段的环境需求,广场地面以半椭圆形构图,以现代高科技音乐喷泉为中心,以邵阳八景为背景,现代立体花柱围合,地面相间铺以青色和红色的宝庆大理石,宽广而大气,富有时代气息。

4.2 邵阳八景

邵阳八景运用缩拟的手法,将“双清秋月、六岭春色、龙桥铁犀、洛阳仙洞、桃洞流香、神滩晚渡、山寺晓钟、佘湖雪霁”高度概括以浮雕形式表现出来,置于文化主轴线的上,此外还将爱莲池、古城墙,旅游胜地中的南山,茛山等自然景观罗列其中,周围配置景观花架、凉亭及地面硬质铺装。其东西两侧,以桂花、樟树、杨梅等乔木为主,林下遍植各色花草、地被植物,置以景石,其间配以廊亭、园椅、坐凳等园林设施。

4.3 拉膜广场

拉膜广场是文化主轴线上的一个文化功能节点,以流畅的曲线,简洁、,明快的图案,用现代景观符号来体现邵阳古城在新时代下所焕发的蓬勃生机和青春活力,雅致而欢快。

4.4 宝庆千年

宝庆千年即展览馆,是文化景观轴线的部分,以文字图片、雕塑、浮雕、壁画、镌刻等形式表现出来,使人们在不同的角度和空间尚可获得完全不同的感受,这是对历史的诠释,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4.5 音乐喷泉广场

音乐喷泉广场是把原来封闭式的溜冰场所在区域改造成一个开放式的活动区,满足溜冰、跳舞、小型聚会和演唱等功能需要,符合人群的心理需求。在音乐广场可观看南云湖的湖光山色,活跃的场景与幽静的湖面景观共同组成了一幅富有韵律和节奏的交响曲。

4.6 盆景园

盆景园位于公园的东北角,是一座集盆景与园林艺术为一体的多功能文化游乐园,里面以各类盆景为主,并置以各色花卉,盆景有五针松、雀梅、榆树、红继木、大小叶赤楠、枸骨、紫薇、香泡、罗汉松等;花卉有红花继木、茶花、发财树、万年青、荷兰铁、巴西铁、吊兰、鹤望兰、仙人掌、月季、仙人球等名贵品种。

4.7 南云湖

南云湖即水体娱乐休闲区,位于公园中部偏东北,由于地势较低,排水系统现状不完整,园内景观用水水质较差,为了保证湖内水质清洁和满足防洪需要,周边设计排污沟和布置排水管网,以确保人工湖水量的稳定性和水质的洁净。环湖游道驳岸以自然土、石的生态处理方式,种植杨树、柳树、桃李、迎春花、南天竹、木槿等园林植物,水中配以荷花、睡莲、芦苇、千屈菜等水生植物,与岸边的观景平台、亲水长廊、曲桥、园亭、水榭等景观设施交相辉映。

4.8 山林休憩区

山林休憩区位于公园中部和东北部,是公园保存较良好的两片原始生态树木林,以密林为主景,以小品为点缀,由于地形复杂、地面高低起伏,构成了不同园区,包括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裸子植物林,在林下种植喜阴、耐湿且具不同园林特性的地被植物、宿根花卉和草花,以丰富密林绿地的植物景观。

4.9 娱乐天地

娱乐天地即疏林草地区,位于超越广场西侧,面积较大,空间围合感强。开阔的草坪,以雪松、杜英、桂花、鸡爪戚、银杏、扁竹等树木为主调背景与李子园路隔开,以紫薇、红叶李、龙爪槐、红枫等变相植物为中景,以修剪成圆球形的紫叶小檗、黄杨球、红桎木球布置而成的北斗七星,依据北斗七星构图以彩色卵石铺装而成的游园小路,蜿蜒曲折,生动活泼,使人可亲身感受北斗七星排列之规律,直接体验宇宙之奥秘。同时,东侧布置十二生肖,栩栩如生,情趣盎然,这也为居民营造了一个闹中取静,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温馨生活环境。

4.10 超越广场

超越广场位于公园南入口,由于附近居民较多,考虑老年人的活动需要,结合地形在超越广场周围布置一些老年健身活动设施。配以亭廊、花架、坐凳等休憩设施。

4.11 星月童话

星月童话即儿童活动区,位于南入口超越广场东侧,内设有童趣园,分别布置一些儿童活动设施来满足不同兴趣爱好的儿童。同时,在其中设计一些以具象和抽象、常态和唯妙的动植物雕塑,妙趣横生,表达了一种轻松、幽默、欢,体现了一种天真、浪漫的气氛。

4.12 铭志广场

东入口的铭志广场以体现现代人类勇于挑战、开拓创新为主题。依据地形变化,以方兴国轮廓勾画出椭圆形图案广场表象“天地合一”,以半圆弧形跌水喷泉这样动静分明的2个场景。

4.13 植物选择与配置

在保留公园内原有的古木名木141棵,其中杜英树23棵、樟树45棵、乌桕15棵、紫檀8棵、朴树5棵、构树3棵。设计时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地处理,营造不同的植物景观空间场所。注重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的搭配、垂直立体绿化效果和季相变化,植物的选择优先考虑本土树种栽培樟树、桂花、杜英、小叶黄杨、金叶女贞、海桐、柳树等,适当引用外来优良品种加拿利海枣、蒲葵等。

5 结语

邵阳市城南公园的改造规划设计,紧扣城市区域功能和文化内涵,以维护公园生态环境为目的,在保持公园内建筑风格的一致性和景观特色的延续性中,因地制宜地开辟绿地,美化环境,注重公益性和服务性,合理改造、可持续发展、协调城市景观。改造规划后的城南公园在维护生态持续利用及继承发展原有景观资源的前提下,运用现代造园手法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以多类型的园林空间为游人提供方便多样的活动场所。

参考文献

1 李静,胡艳.城市公园重塑的意义及对策——以合肥市瑶海公园为例[J].安徽:安徽建筑,2006(5)

2 封云,林磊.公园绿地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第2篇:公园景观改造规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改革;教学设计

1课程基本信息

单周6学时,双周4学时,16周,总计80学时,5学分。本课程主要以实际景观设计的各类别项目为导向,在实践过程中加以培训和引导,强调各种软件绘图的动手能力。从而为今后从事实际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并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与学生的顶岗实习做前期准备。

2课改前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定位问题——过于强调知识的全面性与系统性而疏忽专业的创新应用。(2)课程内容问题——教学内容没有及时更新,未与目前最新实际项目接轨。(3)课程教法问题——师徒制虽提出由来已久,但由于缺少项目支撑,执行力度不够。课程效果问题——学生技能掌握不牢,知识也不够全面,甚至对自身专业岗位的参与度不高。

3课程改革思路

该课程对接的职业任务可以描述为“组织景观项目的设计工作,控制工期和景观实施效果”,需要在就业能力上培养学生具备设计、施工、管理等多重能力,因此,在进行教学计划的改革研究时,将熟悉设计成果的制作流程,并能利用做作业提交的时间节点合理安排作业进度,对后续实施效果做简单的预估作为能力考查的主要方面;将知识目标定位具备支撑园林设计岗位执行任务的技能与知识广度,了解当前园林设计的基本理念与方法;在素质培养上注重时间管理意识,善于支配利用好既定计划,并按步实施,有团队合作意识,善于沟通协调。因此,整体上是“以职业岗位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企业实际项目为载体,以项目团队为组织形式”为改革导向。本课程以园林设计师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根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来组织课程内容,即课程内容模块化。本课程由四个模块组成,具体安排如下:模块一园林要素及设计(10学时)、模块二园林规划布局分析(以东湖三角池公园为例)(10学时)、模块三别墅庭院园林规划设计实践(16学时)、模块四校园小游园景观设计(以校图书馆前中心绿地为例)(38学时)。

4全课实施过程——项目情境设计

本课程主要培养的是园林景观设计师,本学期具体学习需要完成的作业任务如下。任务一:小组完成一份公园规划设计的调研报告。①工作描述:对海口新建成的东湖三角池公园进行考察学习,分析公园的规划设计要素与空间布局特点,选取一处景观节点绘制分析图、总平面图、景观细部做法、手绘效果图等,以小组为单位做成PPT,并完成5min~10min的调研成果汇报。②基本要求:有认真进行调研并做记录,描述条理清晰,辅助配图表现精炼。任务二:小组完成别墅庭院设计方案。①工作描述: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个别墅庭院的设计,查找案例资料,收集各式庭院设计风格的设计元素,完成草图方案的手绘,并上机用CAD描图,Photoshop渲出总平面。①基本要求:设计方案应满足地块功能要求,考虑问题较全面。任务三:小组完成校园景观改造某个节点的创意方案。①工作描述:调研分析以人工湖为核心的校园绿地的景观现状,手绘表达出地块形状,四周道路的走向、宽度、路名,相邻地块的建筑性质,地块内的园路走向、园林建筑及设施的布局、现状的植被群落等。以小组为单位选取地块内的一处场地做景观改造,列出改造的缘由及思路,绘出节点方案,写出设计说明。②基本要求:现状调研系列分析图及改造后的意向图及设计说明表达清晰。

5实施过程与评价

(1)基础理论梳理——以具体项目为导向,将园林景观设计中最通俗易懂、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理论进行归纳整理,通过PPT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解,两周课时。(2)具体任务解读——将设计任务书分解成若干具体信息,例如总体指标以及风格要求、成果要求等。并选取自己做过的项目来做案例分析讲解。(3)实践模拟绘图——设计步骤讲解、角色模拟、传统设计表现与现主流绘图软件的结合。该阶段主要引导学生多动手,激发他们的创作。(4)阶段性汇报——将整个作业完成的阶段设置若干个时间节点,并设定每个阶段的考核重难点,需要解决的问题等。每个节点汇报小组进度与成果。

6结束语

第3篇:公园景观改造规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森林公园;规划;设计;问题;解决措施

森林公园是指由森林景观与人文景观为构成要素,能够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环境游玩,进行健身活动或科研活动、教育活动的地域。森林公园不仅促进了当地人们或游客们的身心健康,还极大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1 森林公园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 规划设计城镇化

有些地方政府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会把开发建设森林公园作为促进地方经济的首要任务。虽然这对于森林公园的快速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这些地方政府因为对目标理解存在偏差,往往会忽视保留或有效利用某些非常有价值的自然景观,而是过于追求服务设施、景观建筑以及基础工程的集中性。他们会将森林公园规划成一个小城镇,甚至在里面建商品房、工厂,这样的后果是森林公园中的自然景观会遭到严重损害,最终影响森林公园的健康发展。

1.2 设计理念不明确

森林公园是以森林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主体,所以,在规划设计时就应该突出其自然的特性,并兼备供人娱乐的功能。但是,现在某些地方对森林公园的这些功能特性认识不清,欠缺合理明确的规划设计理念,而更注重商业性,这样也严重阻碍了森林公园的后续发展。

1.3 设计人员素质水平低

众所周知,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与工程建设往往都是同一单位或个人,这样就会导致出现以下现象:为赚取差价,选用价格比市价高的自然景观必备材料;阿谀奉承,迎合领导的意图,随意规划;某些设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较低,只会对优秀的设计方案进行生搬硬套,不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论证,将不具备科学的设计方案用于建设森林公园,必然也是导致森林公园出现不良效果的重要原因。

2 相应措施

2.1 提高规划设计水平

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对加快森林公园的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总体发展规划是提高规划设计水平首先要考虑的。规划小组人员应由众多专业人士组成,包括建筑、旅游、园林、环保等多方面人才。规划小组应针对当地森林风景的特点及森林旅游的发展趋势,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既要突出森林景观和地方特色,又要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规划人员还要注重植物景观的规划,而不能单单侧重基础工程的规划。设计人员要合理采购植物,避免植物种类竞争,要形成种群稳定的群落结构,有效利用环境资源。

2.2 明确规划设计理念

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在突出其自然特性的同时,还要发挥游玩健身、科学研究、教育探究等多种功能。每个地方的自然景观不一样,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森林公园,这样每个森林公园才会具备自己独特的特点。因此,规划设计人员要有一个明确的设计理念,主要是要突出当地森林公园的重点,发挥其优势。对于那些自然景观居多的森林公园,规划设计人员要尽可能地不加以改造,满足游客对自然景观欣赏的要求;对那些历史名胜古迹居多的森林公园,规划人员要维护好其中完好或者较好的历史古迹,满足游客对历史文化的学习与教育的需求;对于综合类型森林公园,规划人员在设计时主要考虑满足游客的娱乐游玩休闲之需。

2.3 提高设计人员素质培养

一个能够将人与自然协调相处或能很好再现历史内涵的森林公园,不仅体现了当地政府正确的指导思想,还体现了该设计者拥有无比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及职业道德素质。优秀的规划设计方案是可以借鉴的,但不应当被生搬硬套,因为每个地方的文化、气候、地理等各方面的因素都存在明显的差异。一个素质较低的设计人员就只会盲目跟风,不懂得科学规划,这样设计出来的森林公园观赏价值肯定很低,而且还会造成资源浪费。因此,要设计出合理适宜,观赏性强的森林公园,设计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要在整个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时刻怀着科学严谨的态度。

3 结语

森林公园已成为人们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公共活动场所,为人们的休息娱乐、旅游休闲、科学教育研究等带来极大便利。然而森林公园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包括设计理念不明确,设计人员的素质水平低下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加快森林公园的健康、快速发展,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第4篇:公园景观改造规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 景观改造;成本控制;定量化分析

[基金项目] 侨办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编号:10QSK04);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编号:09YJA840006)

[作者简介] 王芳,华侨大学旅游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设计,福建 泉州,362021;李洪波,华侨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福建 泉州,362021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8-0039-0008

一、前 言

城市公园是城市园林绿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使用过程中总是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造和完善,但改造设计并非随心所欲,景观改造设计中进行有效成本控制是实现经济投入产出比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当前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方法多采用定性描述,如调查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等,一旦涉及成本控制,必须数量化,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就成为必要,然而规划设计中定量分析缺乏相应理论与方法指导,因此迫切需要引入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的定量科学研究方法。

当前规划设计研究方法运用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领域较多,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如日本建筑学会《针对建筑学·城市规划的调查分析方法》(1998年)提出访问类、观察类、捕捉意识类、实验类和资料调查类等5类研究方法[1];章俊华《规划设计学中的调查分析方法和实践》(2005年)提出层次分析法、线性规划法等多种研究方法[2]。景观设计成本控制借用相关领域研究方法进行定性描述的较多,一般集中于局部景观要素、或者是对比分析、或者是某种技术等手段方法,如Jimena Martignoni《论低成本理念的设计典范——阿根廷Complejo Tronador居住区设计》(2008年)从地下停车场及地面绿化、基础设施、雨水收集、植物选择等方面考虑节省成本[3];徐晞在《关于中美两国之景观规划设计的比较》(2008年)中对比分析中美两国在公园入口、山径园路、校园住区广场和绿化植栽四种景观局部空间设计与建设管理类型等所包含的低成本设计思想[4];斯蒂芬·莱曼在《可持续的城市生长》(2009年)中阐述城市景观设计应充分运用科学技术降低景观建设成本[5];戴维·埃利斯在《以可持续设计营造景观特征》(2009年)中提倡“以垃圾塑造景观”的低成本景观设计方法[6];王芳在《低成本景观设计研究》(2010年)中从设计角度进行景观成本控制分析[7]。也有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景观成本描述性分析,如曹文波、刘紫薇等在《景观设计中的目标成本管理研究》(2008年)中针对目标成本探讨关于目标成本的制定与分析考评方法[8]。林小玲在《昆明城市居住区植物使用成本控制研究》(2008年)中主要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来分析植物使用与成本控制之间的关系[9]。

二、研究方法和模型

本文选用调查问卷法、多重比较法和线性规划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设计景观改造成本控制的模型。该模型的核心研究思路是:通过调查问卷法分析使用者景观感知,获得基础数据;运用多重比较法进行比较检定,选择景观变量因子;通过线性规划法进行定量化分析,以目标值和制约条件获得最适解(见表1)。

1. 通过实地调研确定现状存在问题及有可能需要进行改造的景观元素;

2. 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景观使用者对景观改造的意见;

3. 运用多重比较法判定需要进行改造的景观元素;

4. 对目标改造景观进行功能分区的划定;

5. 确定需要改造的景观元素的市场造价;

6. 运用线性规划法获得满足低成本景观改造的最适解;

7. 分析满足最适解的景观调整方案,并利用方案指导景观改造设计。

三、模型应用——以西湖公园为例

(一)西湖公园概况

西湖公园位于泉州市区西北部清源山南麓,是西北洋滞洪排涝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泉州市新十八景之一“西湖烟霞”。 西湖公园以水上古典园林风格设计和建设,占地面积约100公顷,其中水域面积82.28ha,陆地面积17.72 ha,绿化面积19 ha,全园共种植绿化植物达200多种,主要景点有风起筝飞、刺桐双塔、古城揽胜、清源晚钟、远峰近月、双岛鹭鸣和玉桥荷色(见图1)。

(二)西湖公园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 西湖公园现状存在问题

通过实地调研与考察,以及与西湖公园游客和管理者访谈,西湖公园景观现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功能主题不明确

除入口广场和李贽纪念广场外,其他区域没有明显的活动主题和活动设施,也缺乏对不同年龄层游客提供相应的活动设施和场地,造成局部活动混乱,导致公园管理难度增加。

(2)道路系统不完善

首先,道路系统不循环,公园道路只有沿湖主道路、环园主道路,以及局部围绕主题景点的次级道路,且沿湖道路与环公园道路之间的联系并不密切,缺少汀步、园径与游步道的连接,使得游客游园时不得不走回头路或者绕行,或者干脆践踏草地;其次亲水道路的缺失,公园内水域面积较大,但几乎没有亲水道路,未满足人对水体景观的参与性和亲水性。

(3)硬质景观尺度过大

无论是入口广场,或是入口建筑物都给人大而空感觉,竖向立面设计不丰富,平面设计缺乏软质景观穿插。

(4)植物配置不合理

公园植物景观整体上做到了乔、灌、草相结合的配置,但是局部地段大面积密植树林,而有的地方寸草不生,未做到植物合理配置应有的疏密有致,同时缺乏丰富的林缘线景观变化;主干道也缺乏行道树遮阴,环公园道路周围主要栽植灌木类,在南方炎热夏季未满足遮阴庇护功能,这降低了公园和园林设施的利用率。

2. 西湖公园景观改造的必要性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确定是否有必要对西湖公园进行景观调整和改造。笔者发放问卷历时两天,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386份,有效回收率85.8%,发放对象为西湖公园游客,发放地点为西湖公园各个景点和功能分区。

根据问卷调查内容显示,游客对现阶段西湖公园的景观满意度低,满意和基本满意现阶段西湖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人数为129个,仅占到总人数的33.1%。另外,认为西湖公园很有必要和有必要进行景观改造的游客人数为290名,占到调查总人数的百分之75.1%。因此,西湖公园有针对存在问题进行改造的必要性。

3. 西湖公园景观改造的可行性

西湖公园自1999年6月破土动工至今,一直在陆续地进行新建和改造工程,从西湖公园管理处得知,西湖公园正在积极筹划景观进一步调整与改造的工作,并具备相应资金支持。

(三)模型应用

1. 确定西湖公园可能需要改造的景观元素

基于调研实践和统计数据,依据西湖公园景观现状存在问题,暂定可能需要调整和改造的景观要素为:(1)广场; (2)景观设施;(3)树木栽植量;(4)园路;(5)水面;(6)花坛;(7)草坪;(8)入口;(9)座椅;(10)果皮箱;(11)公厕。

2. 利用问卷调查收集游客意见

在本文发放的问卷调查中,问卷调查对象认为西湖公园很有必要或有必要进行改造的共290名游客,这290名游客对各项景观要素按增加、维持现状、减少3方面进行再选择,调查结果见表2。

3. 运用多重比较法判定需要改造的景观要素

被调查的使用者对公园内构成要素分别作出各自的选择。为做出正确判断,采用多重比较法进行鉴定[2],其鉴定结果见表3。

从表中可以看出存在组间差异(即差异不是因为统计误差引起,即具有统计学意义,表中以表示)的只有广场、园路、水面、草坪4种要素,而对于其他的景观要素,其中差异在统计学上是无意义的(表中用表示)。也就是说可以认为这种差异“不存在”。经过多重比较鉴定,根据使用者要求判断西湖公园内11项要素中除了广场、园路、水面、草坪4种要素外,其他要素均维持现状。结合现场实地调研及公园管理者访谈,以及咨询相关专家建议,其结果与使用者的需求基本一致。因此,对广场、园路、水面、草坪进行针对性分析。

4. 确定改造地段的功能分区

(1)改造区域的确定

西湖公园沿湖区域中被完全开发利用的区域是北入口与南入口划线为界的西部,其余部分处于待开发状态或者不经常被游客利用。西湖公园除沿湖区域外分为4个岛3片水域,其中鹭岛、花果岛是为鸟类保留的自然栖息地,不接待参观游客;桃花岛现处于开发修建状态,所以被游客大量使用的仅为中心岛。并且,三片水域中仅有西南水域开发水上游乐活动项目。依据现有状况,本文中研究改造地段定为图2中的部分区域。

(2)功能分区的确定

在改造区域中,依据主入口划分与景点区分,将改造区域再细分为A、B、C、D四个区(见图2),A区包括北大门入口与西北沿湖区域;B区包括西大门入口与西段沿湖区域;C区包括西南段沿湖区域与部分水域;D区包括中心岛,南大门入口,南段沿湖区域及剩余水域。其中,C、D区域水域的划分以公园西南角顶点与二十一孔桥东端的连线为分界线。这样分区使得各分区面积不会相差太大,便于统计各分区中的各项景观要素面积,各分区有其重点景点,游客利用率不会相差过大。

5. 确定所选景观要素的市场价格

价格确定主要是为成本控制模型提供决定系数。这里价格是各景观元素修建和养护的造价。同一景观元素由于型号材质不同,本身材料价格变化幅度就很大,所以价格参考改造区域内原本各景观要素造价来确定,利用资料查询和市场调查方法来获得价格数据。

(1)广场造价确定:研究区域中的广场铺装使用材料均为花岗岩,根据当地石材市场价格调查,将广场造价定为150元/ m2。

(2)园路造价确定:园路在研究区域中大致分为两种铺设类型,即花岗岩内嵌福建红砖(胭脂砖)和花岗岩中间嵌盲道,两侧为透水砖。园路主要按以上两种园路的造价定价,假设两种类型的园路各占一半,依照以上材质组合,以及考虑有一半园路具有沿湖护栏,确定市场造价为200元/ m2。

(3)水体造价的确定:通常水景造价在景观造价中的价格最为昂贵,但是西湖公园情况有所不同,其水体为自然水体,造价费用主要体现在驳岸与池底的建造以及日常养护管理方面,依照西北洋防洪排涝管理处提供的数据,水面单位价格定为45元/ m2。

(4)草地造价的确定:西湖公园中草皮有马尼拉和中华结缕草两种,这两种的市场均价均为3元/ m2,栽植养护按粗放式管理为主,养护费用定在7元/ m2,所以草地价格定为10元/ m2。

6. 运用线性规划法确定公园景观改造的最适成本

本文研究景观改造主要体现在广场、园路、水面、草地四种元素面积大小上的调整。经过分析,由于总面积的值保持在一定范围之内(下限值为现在四种元素面积之和,上限值为四种元素面积之和再加上其他备用地的面积)。这四种要素之间成一定的对应关系,一种元素面积的上升或下降必然会影响到其他元素面积的改变。因此,改造景观总成本的确定就是依靠这四种元素各自占到的面积及其造价来确定。为求出经济成本最低的最优解值,可利用线性规划法进行分析。

(1)线性规划法的标准模型[2]:

目标函数 f = c■X■ + c■ X■ + c■ X■ +……+ c■ X■

最大值Max f ;最小值Min f

制约条件:∑a■ X■ ≤ (= 、≥) b■ (i=1,2,……,m);X■≥0 (j = 1,2,……,n)

1)决定变数(Xj)(决定变数指各景观要素的面积量)

广场——X■、园路——X■、水面——X■、草坪——X■

2)决定变数系数(a■)

设改造区域内分区A、B、C、D中四种要素面积各自所占百分率为决定变数系数。

3)限定量(b■)

设四种要素各自的总面积和在各分区中所占的面积的百分率为限定量(见表4)。

4)决定系数 (cn)

设四要素的造价为决定系数(要素数量和单价见表5)。

5)目标函数

设目标函数最适值的必要条件为造价,并取它的最小值,表示为:

Min f= c■X■ + c■ X■ + c■ X■ +……+ c■ X■

表6中制约式I为现状的制约条件(2-1式、2-2式),其下限量为现在四种景观要素面积的总和,因为不能让原有景观用地变成闲置用地,所以改造后面积不能小于现有面积。其上限值为现有四种景观要素面积总和再加上备用地面积,因为改造过程中可把所有备用地都充分进行利用。

制约式II为分区A、B、C、D的制约条件(2-3式~2-6式); 4式分别有两种选择的可能,即≥或≤。限定广场、园路、水面、草坪四要素在各个分区中所占面积的比例不变,在总体改造区域中,四项要素各自总面积可以通过改造使其大于、等于、或者小于等于原有面积。

制约式III为各景观要素面积的制约式(2-7式~2-11式)。按照调查问卷的结果来限定。即表示广场需要减小面积,水面需要减小面积,园路需要增加面积,草地需要增加面积。

用重复顺列(n=nr),可以得知有16种组合的存在(见表7,表7中表示有解,表示无解)计算结果中满足所有制约条件的可能解有10个(见表8)。

(2)计算结果分析

排除不适解:由于西湖公园作为满足大众休闲需求的公园,必然需要广场这一景观元素为游客的休闲、集会活动提供场地,所以在解值中X1为0的解予以排除,故排除解03、解04、解05、解07、解08、解13。

选择最适解:比较解01、解02、解06和解14,目标函数值最小的是解01。所以选定解01为最优解。

此时,改造区域内最小目标值为13129244元,(目标值即翻新改造后四种景观要素的造价总和)。满足最小目标值的改造方法为广场面积比现有面积减少25480 m2,园路面积保持不变,水面面积比现有面积减少12704 m2,草坪面积比现有面积增加44494 m2(见表9)。总面积比现有面积扩大6311 m2,既改造中利用所有备用地。

7. 西湖公园改造措施

西湖公园进行景观改造,可依据上述结论实现低成本改造设计。

(1)广场改造

现状西大门入口广场和北大门入口广场都比较空旷,景观丰富度低,而两广场都作为承接大型活动和重大节日聚会集散地的功能造成不必要的重复。按照成本控制结论,改造过程中广场面积应该比现有面积要缩小25480 m2,这意味着西大门入口广场或北大门入口广场其中一个应该完全撤除,仅保留入口,大而空的硬质铺地改造为绿地软质景观。绿地中也可以点缀几个小广场,在小广场上安放健身娱乐设施并且穿插一些绿色元素,或者修建树阵广场营造安静休息区。这样改造既可以使功能分区更加明确,又能解决人对现状硬质景观尺度不满的问题。

(2)园路改造

现状部分地段存在园路缺失现象,在成本控制结论中显示,园路不增加时成本最低,所以道路系统需要在总面积不改变情况下进行调整,取消不必要的道路,主要用来增加沿湖主路与环园主路之间的连接路。形式可以采用相对低价且具有良好景观效果的碎石汀步或卵石步道。另外,由于环园主路现状使用率较低,而且宽度为3m,显得较宽,所以建议部分环园路可以在两侧利用卵石堆砌各修建半米宽的健康步道,中间2m保持原有形式,这样在尽量节省成本的前提下增加园路景观的趣味性,提高园路利用率。

(3)水域改造

大部分游客都认为现状水域面积过大并且缺少亲水景观设施,按照成本控制结论,水面面积应调整到比现有面积缩小12704 m2,这一调整保证了总体防洪水域大于80 ha的限制条件,是可行的。在改造过程中,可在利用原有游船码头基础上扩建亲水木平台,修建亲水木栈道,这样既能扩大滨水活动场地面积,减少水域面积过大造成的空旷感,同时节省填湖造陆的费用。

(4)绿地改造

改造区域内存在主要问题是现状绿化量不足,硬质景观中缺乏软质景观穿插,植物配置不合理等,按照成本控制结论,草坪面积应比现有面积增加44494 m2,这些绿地的增加主要是为软化硬质景观。按照通常公园草坪与灌木种植比例为7∶3的规律(草坪铺设一般为10元/m2, 而灌木往往高达100元/ m2),应该减少成本高又不能发挥实用功效大面积造型灌木带的应用。同时入口广场增加绿化,主道路两侧尽量种植具有遮阴效果的乔木,并充分利用节点景观树。

三、模型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任何模型的实际运用总有一定条件的适用性,总有或多或少的局限性,公园景观改造成本控制模型也是如此。

(一)景观改造成本控制模型优点及适用性

公园景观改造成本控制模型以规划设计学中的调查与实践分析为依托,运用调查问卷法、多重分析法、线性规划法等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对公园景观改造成本控制进行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其结果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此模型将方法探讨及操作过程进行了详解分析,各过程及步骤都较为直观明了,具有较好的参考性和可操作性。

本文研究成本控制模型主要适用于城市人工景观,例如城市休闲公园,城市居住区公园,城市居住小区游园,游乐公园等人工建造痕迹明显的公园。因为本文研究成本控制模型主要是从景观元素数量上的调整来进行最适成本分析。而对于自然风光为主的景区,由于无法任意对自然景观元素的面积进行增减调整,所以不适用本文研究的成本控制模型。

(二)景观改造成本控制模型在应用中的局限性

1. 价值量化的局限性

改造目的是为提高景观价值,然而提高景观功能价值(即满足使用者需求)仅仅是提高景观价值的一部分,景观价值还包括生态价值,视觉审美价值,如何确定这两部分价值并且把量化数据运用在成本控制模型中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此未作深入探讨。

2. 资料获取的局限性

第一,获得的景观元素造价资料是不准确的,造价因素确定本身要考虑景观元素材料价格与人工修建费用两大部分,材料价格由于市场情况的波动以及采购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单纯以市场价格确定均值过于粗糙。而人工修建费用通常是根据相关建设单位的拨款定额来确定。由于笔者获取相关资料有限,本文中景观造价的确定主要参照当地公园景观造价经验值。价格作为决定系数,如果经验值与实际值存在偏差过大,就会影响到计算最终结果,特别对价格相近的景观元素,它们之间数量比例调整会受到较大干扰。

第二,获取游客意见途径是通过问卷调查法,样本数数量直接影响问卷调查的结果。本文针对386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但这些样本也不足以概括所有游客的想法,也可能会造成最后结果的误差。同时游客意见不一定专业,其结果也会造成偏差,需要参考管理者及专家意见进行修正。

3. 利用多重比较法的局限性

多重比较法本身在成本控制模型中的利用中不存在理论上局限,但是目前统计学专家之间对某些多重比较检定法的争论还未能得出明确结果,这是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

4. 利用线性规划法的局限性

运用线性规划法首先要找出决定变数,决定变数系数,限定量,决定系数四大量,但是如果分析的改造元素无法靠面积来确定限定量时,此时运用线性规划法就显得意义不大。例如改造要素中包含公厕要素,按照线性规划法分析,公厕个数越少越节约成本,这样结果就没有发挥出实际意义。

其次,目标函数式确定的值是改造区域内景观要素完全进行改造翻新的成本总和。而在实际改造中,多数原有景观会得以保留,只是在原有景观基础上进行扩建或局部调整为其他景观。所以得到的成本目标值是不准确的。但由于本文想要得到的结果是各种元素的面积应该调整多少才能使得造价最低,而并不是把重点放在改造成本预算上,所以计算结果依然有很大参考价值。

另外,由于方法限制,制约条件式中决定变数系数是定值,在本文中限定广场、园路、水面、草坪四要素在各个分区中所占面积的比例不变,这样限定属于假定,而在实际改造过程中,这些百分比并不一定固定不变,有时候正是这种比例调整才使改造更具有现实意义。

5. 精确结果导致的局限性

以量化方式确定景观改造成本控制模型得到的结果是精确数字,这些数字是用数学方法分析出的满足成本最小的最优解,没有完全结合实际改造中具体设计要求。所以,把精确数值作为结论导致在实际操作中不能完全按照计算结果进行改造,理论值只能作为参考值,指导改造设计中景观元素布置和尺度确定。

四、结 语

本文尝试从定量分析角度探讨城市公园景观改造设计中的成本控制方法,研究成本控制模型的实际应用。但是由于景观设计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科学,尤其是在景观改造设计中,需要分析考虑的限制因素很多,单纯依靠本文设计的成本控制模型来确定景观改造方案仍然存在很多现实问题。随着城市公园的发展,低成本公园景观改造设计必然会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相信在未来研究过程中,科学定量化研究方法一定会成为景观设计领域中的主流研究方法并且将得到不断地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日本]日本建筑学会.针对建筑学·城市规划的调查分析方法[M].日本:井上书院,1998.

[2]章俊华.规划设计学中的调查分析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阿根廷]Jimena Martignoni.论低成本理念的设计典范——阿根廷Complejo Tronador居住区设计[A].景观设计[C].大连:大连理工出版社,2008.

[4]徐晞.关于中美两国之低成本景观规划设计的比较[A].景观设计[C].大连:大连理工出版社,2008.

[5][澳]斯蒂芬·莱曼.可持续的城市生长[J].张纪军,译.风景园林,2009.

[6][英]戴维·埃利斯.以可持续设计营造景观特征[J].王霞,译.风景园林,2009,(1).

[7]王芳.低成本景观设计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4).

第5篇:公园景观改造规划方案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省委、省政府关于滨水城市规划建设指示精神为动力,以《省滨水城市规划建设实施方案》为指导,以《市城市景观风貌设计规划》和《市滨水开发利用规划》为依据,充分发挥我市独特的城市滨水空间资源优势,全党动员,全民参战,取得滨水园林口岸城市建设的新突破。

二、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突出“以水为魂,以岸为骨,以岛展魅,以绿显韵,以景托城”的发展目标,利用水系串联公共绿地,美化公共空间,整合城市脉络,实现人与水、建筑与水、绿与水、桥与水、山与水的有机融合,倾力打造景观独特、灵秀兼具、环境友好、适宜人居的滨水园林口岸城市。我市滨水城市建设工作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人为本。更多地关注民意,定期开展城市建设管理民意调查。更快地改善民生,加快道路交通、水环境整治、绿化亮化等建设步伐,使城市建设更好地惠及百姓。更好地提升管理,科学组织安排建设工程项目,努力把城市建设对市民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二)规划先导。强化城市建设与总体规划修编的对接,科学谋划城建发展思路。强化重点工程规划储备,加强重点工程滚动规划研究,完善重大项目科学决策机制。强化城建项目的规划论证,确保建设项目决策科学、实施规范。

(三)提升品质。加强城市建设精细化设计管理,强化建筑形态、城市色彩、环境景观的总体规划和精细设计,提升城市规划设计水平。不断加强城市建设精细化施工管理,立足高起点,强化新定位,提升城市施工建设水平。不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精细化管理,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维护管理水平。

(四)统筹兼顾。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逐步将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延伸,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进一步统筹东西城区发展,加快西部棚户区改造步伐,不断缩小老城区和新区差距。

三、具体内容

我市计划总投资14亿元,实施滨水项目37项,其中,计划当年完成建设项目25项。重点建设包括“滨水路、滨水桥、滨水绿、滨水亮、滨水建筑、滨水园区、滨水景观”在内的滨水类项目,全面推动滨水建设上品位、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

(一)滨水路。投资4500万元,新建、改造和维修城市道路46条,进一步完善城市滨水、通水路网,实现江、岛、湖滨水空间与城市的有机连接。一是新建王肃街(东段)等3条城市道路。新建机动车道30650平方米、人行道19500平方米及配套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工程计划5月中旬开工,8月末完成。责任单位为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二是拓宽、改造、维修市区滨水道路。对王肃街、环城西路等43条、面积21.4万平方米的滨水道路网进行拓宽、改造、维修。工程计划5月中旬开工,8月末完成。责任单位为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三是主要街路检查井维修。对市区主要街路机动车路面上突出、沉降的545座各类检查井进行维修,保持路面平坦畅通。责任单位为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二)滨水桥。投资3300万元,建设连接江心大岛与公园之间两座桥。责任单位为市商务局。一是大岛景观交通桥。拓宽改造大岛景观交通桥。将现有旧交通桥两侧加宽10.25米,桥型为蝶形拱式连续桥。计划8月竣工。二是步行栈道桥。从沿江世纪广场至大岛西部天然森林景观区,新建钢木结构步行栈道桥一座,桥长147米,宽3.5米,桥梁为九曲桥。计划8月竣工。

(三)滨水绿。投资4000万元,实施乔、灌、花草三层立体滨水绿化工程。一是重点道路绿化工程。完善全长10公里的202国道连接线两侧、通江路两侧、环城路两侧、王肃街南侧和铁路街5条沿江和通江重点道路绿化景观“环”。二是城区绿化工程。完善新老城区18条通江街路两侧绿化景观“线”。实施龙科街、电业街等街路和11处节点绿化。公园沿江东扩8公顷,栽植花楸2万棵。在38个社区实施“万棵果树进社区”活动。三是机场路绿化工程。建设机场高速路10.3公里、双侧宽50米的绿色景观“带”,栽植乔灌木26种21万株,栽植花卉50万株。绿化工程计划5月中旬完成。责任单位分别为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林业局、城乡规划局。

(四)滨水亮。投资800万元,进一步完善城区滨水夜景亮化体系。一是城区亮化工程。建设以沿岸王肃街和通江路、环城路和铁路街为重点,“两横两纵”滨水景观路网楼体和绿篱景观灯饰亮化工程。工程计划7月初完成,责任单位为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二是大岛景观亮化工程。实施大岛西部天然森林景观区、大岛东部游乐园80米高摩天轮及新建的景观交通桥和步行栈道桥亮化工程。工程计划8月末完成,责任单位为市商务局。

(五)滨水建筑。投资12.5亿元,实施滨水建筑建设及城区建筑立面改造工程。一是滨水建筑建设。投资12亿元,通过市场化方式,实施滨水建筑项目7项,占地27万平方米,建设46万平方米。其中,重点打造北临,体现冰乡雪阁城市地域特色的创意小区,计划投资3.5亿元,总用地面积13.6公顷,单体建筑围绕冰雪主题设计,打造成沿江滨水、别具一格的城市大型地标性特色建筑群。责任单位为市城乡规划局。二是城区建筑立面改造工程。投资5000万元,实施环城路和通江路63栋楼体立面改造工程。工程5月初开工,7月初完成。责任单位为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城乡规划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司。

(六)滨水园。投资6300万元,重点实施六个滨水公园建设。一是公园四期。投资2000万元,向东续建公园,增加公园面积8公顷,建成后,公园总面积达63公顷。责任单位为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二是广电中心景观公园。在通江路中段建设用地面积2.1公顷的广电中心景观公园。工程计划10月建成。责任单位为市城乡规划局。三是市区南部植物园。由同济大学设计,在市区南部建设面积40公顷的城市植物园。今年启动一期工程22公顷园区建设。责任单位为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四是大岛游乐园。一期投资1500万元,用地面积2公顷,建设80米高的摩天轮及配套游乐设施。工程计划8月末完成。责任单位为市商务局。五是大岛西部天然森林景观园。占地2公顷,建设由通江栈道连接城区的大岛西部江边滩头生态休憩区。工程计划8月末完成。责任单位为市商务局。六是城市郊区景观园。完善沿江卧牛湖旅游风景区和中俄民俗风情园两个城市郊区景观园区建设。责任单位为市文化局、爱辉区政府。

(七)滨水景观。投资1000万元,建设滨水区雕塑和景观小品,在公园、大岛等重点滨水区域布置城市标志性雕塑、文化品位雕塑和景观小品。一是雕塑“母亲”、“冰车男孩”、“对弈”、“孩子与熊”、“琴韵”、“滑草”、202国道入城口城市组雕,计划6月初完成。责任单位为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二是设置“欢乐购物”和“老鹰捉小鸡”雕塑,计划6月末完成。责任单位为市城乡规划局。三是其他沿江设置的城市家具和景观公共服务设施,计划7月末完成。责任单位为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四、保障措施

滨水城市建设工作量大,涉及面广,资金投入大,加之我市有效施工期短,必须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思路,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我市滨水园林口岸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责任单位要充分认识滨水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结合部门实际,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将城市滨水区域规划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强力推进。各责任单位主要领导要对2010年滨水城市建设任务负总责,进一步细化分解各项任务,研究制定具体方案,形成“事事有人抓,时时有人管”的责任网络,做到既统一管理、综合协调,又分工负责,各司其职。

(二)广筹资金,加大投入。要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社会各方力量为辅助,市区共投、政企共建、全民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通过收取土地出让金、国有资产运营、开放市场吸引投资、争取银行贷款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要加强对资金使用监管,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科学组织调度资金,降低建设成本,提高投资效益。

(三)完善措施,强化管理。要严格工程项目报建程序,认真执行招投标程序。加强工程造价、合同动态和专项监管,规范建设市场计价行为。实行工程建设合同与廉政责任书“双签”制度,加强工程招投标的全过程监管。规范工程监理行为,切实提高工程质量整体水平。严格执行道路、市容、绿化和广告等管理办法,全面推行“五包”责任制,实行城市精细化管理。

第6篇:公园景观改造规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里运河;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0 前言

当今,人们生活在繁忙的生活环境中,面临着工作的压力和紧张的生活状态,不同层次的群体都需要一个缓解生活的压力的休闲娱乐场所。所以,对城市公园的功能和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今,公园的设计既要满足市民追求世外桃源的与世隔绝感,还要满足与都市生活紧密相连的便捷功能,而不是中看不中用的“花瓶”。笔者认为城市公园的设计,不需要界定风格种类,也不是脱离大众实际使用需求的华而不实的规划设计,而是应当以人为本,以实际需求作为出发点的生态型景观公园规划设计。

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从整个城市环境出发,贯彻活水乐水、生态与城市相融合的主题,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自然条件,以景观规划优先,强调人文环境与社会相统一,注意防洪防汛和景观绿地相结合,构建水环、绿环和人文景观环,提升城市的时尚感,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 设计背景

淮安市地处长江三角洲,位于江苏沿江经济开放带北侧,北接宝应、金湖,西连天长市,南望扬州市,东连兴华,西部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淮安是历史文化名城,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本案位于淮安市区东部的里运河上游河段附近,靠近市中心,周围有多个居民区,人流量比较大,方案辐射群体比较多。地块为一个比较规整的梯形,全长8公里,毗邻城市主干道,东侧北部有居住区,东侧南部有学校,北侧有居民区,南侧有商业中心,面向的群体比较广、杂。此地总面积20000多平方米,基地缺少停车场,道路较窄,设施不完善,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2 设计内容

俞孔坚提出“化妆”症结种种,与自然规律背道而驰,无论是北方大都市,还是南国小城,无论是新建小镇,还是千年古都,许多城市都为建设纪念性和展示性景观大道而大兴土木。它们往往以欧洲的巴洛克城市景观大道为模板,强调宽广、气派和街景立面的装饰。淮安里运河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延续俞孔坚的论点进行概念规划,以“四季如春”为主题,搭配自然植被景观的选择为主要方向,并通过对四周环境与内部空间交通互通关系分析,当地环境气候的特点和方案的需要选择自然植被,在满足居民活动需求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景观的美观程度。整个公园的自然植被覆盖率将占80%,四周更以密集灌木丛分割了内外空间,以保证公园活动的安静舒适性。茂密的植被丛中分布着大小不一的广场,动静结合。中心的水景则是本设计最突出的地方,方形跌水池既提升观赏价值、满足人的亲水性,同时也为周围的植被提供了生长的水源,减低了人工灌溉的费用。

作为一个以休闲娱乐为主的综合公园,美观固然重要,但实用功能性也很重要。如果一个设计方案缺少满足人们需求的实用性,是虚有其表的,因此在设计中结合自然的景观和周围居民的实际需求进行了功能的分区,一方面阻隔了内外空间,避免交通的噪音影响园内的氛围;另一方面也保证内部空间的相对独立性,避免相互干扰。

由于地块四周均为交通要道,根据四周实际状况结合内部的道路分布,确定入口、中心干道、林间小路等道路类型,室内外交通贯穿联通,便于人员出入便利。公园道路不仅要注意总体的布置,通常有意把公园小路引申到树丛中,让人的情感与大自然进行交流。整个里运河公园禁止车辆入内,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公园内由主干道,碎石小径,木质水岸步道、林间小道等构成。主干道宽六米,由于公园内植物居多,主干道也可作为消防通道;林间小道宽1.5米,主要为散步者使用,保证两人可并肩而行;木质水岸步道宽2.5米,略宽的步道可让人与水面保持一定距离,防止危险的发生。

在道路中,功能区确定后,则可根据情况种植来确定植被种类、分布情况、配置方式等,用常绿树种分隔空间,并作为背景,以此来完善空间布局。根据周围环境综观内部空间,运用抑扬先抑的原理,充分利用原始地块的地形,两边种植高大乔木过渡到矮小灌木,远处同理,则形成一幅很好的框景效果。纵向考虑空间,同时考虑运用障景、框景、借景手法来协调远景与近景的关系;横向思考,周边的交通,所以运用高乔木分隔,矮小植物围植。并考虑与四周环境结合的对景运用,使公园内部景观与外部环境趋于和谐。

3 设计节点

作为一个多功能的公园,要兼具休闲娱乐多种功能,并保证各自功能互不干扰。因此,可在此方案中规划多个不同广场,并运用碎石小径、木质小道连接成一体。而两个关系密切的主广场,一个为中心活动广场,一个为休闲广场,用三角草坪连接,四周丛植树木以避免影响周围活动的人群。休闲广场周围规则的大乔木种植便于人们在树下休息,根据人的亲水性放置了一个镜面喷泉,初夏供人嬉戏,秋冬则变成一镜面景观。根据人类对于开放和私密空间的行为需求,另设置两个私密的小广场,一个以功能为主的简约集散地,另一个以草坪为主的休闲地,便于人们更加贴近自然,在草坪上活动休息。不论是开放性还是私密型的空间,四周均以草坪为主,且每一处的草坪和四周植被结合自成一个区域可休息、娱乐,大大提高了公园的空间利用率,也减少了区域的局限性,人们通过自身的需求对一些无明显标志的场地进行利用。

4 绿化设计

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应融合“人性化、生态化、自然化”的理念,营造富有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园林绿化景观。公共绿地在进行绿化景观设计时,应统一考虑公共绿地与周边环境的前提下,根据使用要求与功能要求,科学协调布置绿化景观。

植被配置讲究高低有致,层次分明。公园四周以高大的乔木和连片的灌木为主,作为缓冲隔离带,并以常绿落叶植被为主,辅以色叶植物增加视觉的审美,保持公园植被的鲜活景色的同时增加公园的活力。园内主要运用适合于江南地区生长的银杏、红枫、红花继木、樱花、杜鹃等植物,既保证了植被的日后生长,起到对环境的净化作用,也兼顾了植物四季的观赏性,同时植被起到良好的隔音效果,各个不同功能区由植被阻隔互不干扰。当四季更替时植物颜色变换,叶子掉落在草坪和水池中更添一分景致之美。

植被主要分为三层,形成一个包围式的锥形。第一层为处于中心的高大乔木,以常绿植物为主,使得四季都可以起到遮挡作用。第二层为低矮乔木,多采用四季色叶植物,起到点缀色彩作用,四季呈现不同的视觉感受。第三层为灌木,采用丛植和列植的方法,即可做花丛也可做路旁绿篱带,主要运用银杏、桂花、桃树、红枫、杜鹃、大叶黄杨等。

5 设计总结

对于里运河公园景观设计,笔者力图改进传统空间单调的弊端,结合周围环境突出强调现代特色的同时与自然对话,营造新的城市公园空间,创造协调的宜人的生态景观环境。通过“点、线、面”的组织,形成一系列的景观,构筑人群集散交往的活动场景,强化公共活动环境的整体性和多样性。

参考文献:

第7篇:公园景观改造规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 山地公园;规划设计;植物配置;山东青岛;太平山公园

中图分类号 TU98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9-0199-02

1 规划区概况

1.1 区位条件

青岛市是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胜地。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东扩的发展建设,太平山生态公园已处于新老城区两翼围合的中心地带,特定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城市的生态、文化与空间脉络发展的核心。太平山生态公园成为“城市绿肺工程”的重中之重,在1997年编制的《青岛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中,太平山公园已被规划为核心,与团岛公园、鲁迅公园、小鱼山公园、汇泉广场、汇泉角、太平角、信号山公园、贮水山公园等公共绿地构成城市中心区完善的园林绿地系统。

1.2 气候与自然环境

青岛地处植物南北过渡地带,是温暖带之始,亚热带之终,属于受海洋环境影响的季风显著的海洋性气候,气候四季变化平缓。冬暖夏凉春温秋爽,太平山公园海拔在30.0~148.5 m之间,园内有高峻的山地、低洼的湖塘,地形起伏、地貌复杂,依山临海,风光秀丽。山地多有岩石,成土母质为花岗岩风化而成,土壤砂质,瘠薄、微酸性。年平均气温12.2 ℃,年平均降雨量775.6 mm,其中夏季占57%,冬季占7%,平均降雨强度最大月(8月)为13.6 mm/d,最小月(2月)为2.5 mm/d。全年有雾53 d,雾日多集中在4―7月。主要灾害天气是大风、暴雨和雷击,但发生频率较小。冻土深度40~50 cm。

1.3 历史遗迹及建筑资源

园区内分布着自古至今的多处历史遗迹和历史建筑,数量不多但历史年代延续性相对完好,堪称青岛历史的缩影。近代战争历史遗迹主要分布于东西两侧山头;人文文化以及宗教区域亦分别毗邻战争遗迹分别坐落在西、东两侧遥相呼应,各时期遗迹相对分散,部分业已荒废或难为人知;多幢造型迥异的西式别墅建筑保存完好、管理得当,但未能作为旅游景观资源发挥作用。

2 现状分析

2.1 植被群落单一,缺少季相变化与群落层次

受小气候环境影响,沟谷地带植被长势良好。植被群落较为单一,缺乏层次。山林顶部区域顶部与山脊线位置多为岩石的丘陵地貌,只有薄层自然野生地被植物零星覆盖。大部分区域植被覆盖率较高,但植被群落相对单一。植被以黑松、刺槐人工林为主,景观林相相对单调。

2.2 缺少统一总体规划

太平山公园主景区总面积约183 hm2,主要的山林区域分布有中山公园、植物园、动物园、榉林公园。分别属于市南、市北2个行政区管辖,4处单位分别属于不同的管护机构。原有的规划多从各自单位管辖区域考虑,难于有机组合,从而影响了太平山整体景观保护与发展,也不利于管护工作的开展。

3 规划思路

3.1 规划定位

基于公园百年历史,秉承与发展并重,遵循以人为本、生态环保节能的原则,按照“承百年历史文脉,秉中西合璧精粹,塑东园花海璀璨,建太平盛世和谐”的思路,把太平山公园定位为集生态绿肺、植物科普、休闲健身、历史文化、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综合山地生态公园。

3.2 规划原则

城市生态山地公园的意义在于尽可能利用自然过程来维护和改善城市生态山林系统的自我平衡能力。因此,太平山公园的规划原则是优先考虑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运行和自然山林的保护。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结合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发展,进行工程规划、设计编制工作[1-2]。

4 规划方案

4.1 规划结构

根据规划思路,依照设计原则,提出“一轴一带五区” 的规划结构。一轴,即公园传统文化主题轴;一带,即城市登高观景带;五区,即植物文化区、生态山林区、文化休闲区、动物游乐区、历史人文区。

4.2 具体方案

4.2.1 一轴:公园传统文化主题轴。公园传统的南北景观轴线,原中山公园、动物园中心游览轴线。轴线区域分布着许多植物资源,如大量的古树名木,从而维系着公园乃至城市的历史感,在保留现有道路、植物的基础上,以历史文化延续为主题,讲述公园的发展史,展示公园特色的植物文化。

4.2.2 一带:城市登高观景带。太平山公园作为青岛市西部最高的山地公园,登山眺望俯览汇泉湾,打造绝佳的城市观景点;山地公园利用独特的山体地理优势,借景周边青岛十景(汇泉踏浪、飞阁回澜、琴屿飘灯、太平天音、鱼山海月、秀掩重关、湛山景舍等),挖掘最佳的城市观景点,将其有机串联,打造特色的“太平揽胜”。

4.2.3 部分山地区域规划。具体有以下4个方面内容。

(1)历史人文区之历史遗址。发掘山林区域历史遗迹,将人流引至遗迹区域并相应设置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展示平台,面向人群主要为青少年与老人,因此需增设休息设施和集散场地,根据山体高差做好保护措施和安全保障。丰富完善登山路径中的植被景观以及服务设施[3-4]。

(2)植物文化区之桃园新区。以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山公园桃园为基础,配植碧桃、杏、榆叶梅、紫叶李、樱花等梅属植物,打造繁花盛开的植物景观;同时梳理谷线、水系,刻画细部景观,阐释“桃”文化,打造桃园新景点,拆除现状临建、温室,打通园区观景视线,设置山林内亭廊坐凳,点缀文化小品,结合建筑基址改造规划山地公园服务建筑。

(3)文化休闲区之滨水休闲。在滨水区域打造文化休闲区,在保护原有滨水植物群落基础上,增植水生植物、亚乔木、灌木、地被,丰富植被立体空间,创造景色宜人的滨水景观。在该水面周边结合亲水平台种植湿生植物千屈菜、花菖蒲、水生鸢尾、旱伞草等,在水面内点缀浮水植物――睡莲。完善滨水步行体系,沿水岸增加木栈道、观景木平台等,供游人驻足观景、探寻山林野趣,展示太平山的神韵。挖掘公园山石景观,营建观山、亲水、赏乐的休闲滨水休闲区。

(4)生态山林区之岩石园。依据现状山体岩石,布置游步道,栽植岩生植物,建设独具特色的岩石园。种植络石、胶东卫矛、青岛百合、荆条、枸杞、铺地柏、石岩杜鹃、朴树等植物,背衬葱郁的自然生态林,营造极富野趣的岩生植物景观。景观区规划:打造多样化的空间设计,增加科普性、参与性来提升游人兴趣,完善植物园岩石园展示功能。具体区域规划:①山石景观区。现状为较大型岩石组团的区段,以观赏山石为主景,采用自然式岩石园形式。②墙园景观区。位于路侧,需设挡土墙护坡加固的区段,结合现状空旷处设计硬质铺装小广场,点缀艺术小品等,采用墙园式岩石园形式。③岩石植物景观区。现状为点状较小型的岩石组团区段,以观赏岩石植物为主景,采用规则式岩石园形式。

5 植物配置

太平山植物种类丰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了多个自然群落,在山地公园的植物配置中,应参照自然群落的组成规律进行人工群落的设计与配置,让山地公园内的乔木、灌木、草本及地被植物参照自然群落的完整性,已取得最佳的植物生长环境与生态效益[5-6]。

5.1 设计原则

一是保护性原则;二是借山借势、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三是打造园林意境美的原则。

5.2 植物规划及配置要点

5.2.1 挖掘山地公园的植物文化,注重公园的植物科普功能。根据公园起伏的地势特点与原有植被,设置岩石植物主题景观区;改造建设植物科普馆,重点介绍植物科普知识以及太平山植物分布与植物造景艺术。

5.2.2 展示“植物百科”的特色文化,建设种植资源库。太平山公园作为传统的植物种植场,具有青岛地区南北交融的气候特点,有着良好的植物种植条件。因而利用公园现有植物资源,建设种质资源库,对城市园林和公园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打造植物主题的景区及道路,如保护、恢复以植物为特色的园路与园区,如玉兰园、市花园、桂花园、植物精品园、樱花路、银杏路、梅花路、紫薇路、木瓜路、海棠路、雪松路。

5.2.3 丰富山地植物色彩设计。打造季相迥异、色彩斑斓的山地公园,丰富山地区域内植物色彩带;扩大园区色彩面积,通过对植物季相、色相的分析,适当调整园区植物配置,实现花开不断的景象。

(1)山脚区域“春之花海”。现状色彩:以黑松、刺槐为主的嫩绿色成为这一季节的主题色,区域内充满生机,点缀以樱花大道两边的粉色带和桃园的粉色区域;扩大“花海”的概念,由于青岛春季时间较长,植物的花期也相应拉长,使得这一季节色彩斑斓,各种不同种类的开花植物应成为春天的主要色彩,主要为樱花、杜鹃、紫荆、紫薇、连翘、迎春等,形成“东园花海”的景观。色彩主要集中在太平山势较缓的山脚地带及主要的谷线附近。

(2)山地区域“层林尽染”。秋色叶植物是构成秋季景观的主要树种,它明显反映了季相特征,充分表现了园林的季相美。依山就势的绿色为山地公园的色叶植物提供了背景色。秋季,园内水库渠道两旁的红枫、鸡爪槭、枫香等植物通过群植和丛植的方式,以表现不同色块的搭配给人的震撼。“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大面积成林或成带状的秋色景观很有气势。保护原有生态植被,对现状区域补植乔木及乡土地被植物,延续秋色景观植物为特色的主题景观带。

(3)滨水区域“叶红柳绿”。在公园水边配植秋色叶树种,可形成丰富的水中倒影,如小西湖、湖光山色、天地一家水库等,在常绿树下植以鸡爪槭、红枫,与水岸的垂柳、临水的菖蒲等共同组成了一副自然风景图,寓景于情,情景交融,四季变换的季相美,呈现出流动的太平山光彩画卷。

6 建议

太平山公园在规划建设初期就已提出,以山地资源保护为前提,适度建设最基本、简单的公园设施,并追求设施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减少对自然景观的干扰与分割;在景区分部建设与植物配置时,合理运用中国园林造园技术,充分挖掘山林景区山体、植被等自然资源,适度配置符合自然群落特点、适应生境条件的乔灌木、植被,为恢复与提升自然的山体景观提供有效途径。

6.1 重视原有场地条件与植被的勘察与评估

山地公园地形与自然植被资源复杂,在山地公园规划设计之前,应勘察地貌特征、温度、光照、坡度、水源及土壤条件,分析场地条件的优劣势,明确相应的措施与规划配置;摸清已有的自然或人工植物群落,并由植物学方面的专家对植物的种类和健康状况作出评估,对于健康状况极差的植被才可以考虑不予保留,同时清除外来的入侵物种,保护本地生物的多样性,进而在山地公园形成一个具有可持续能力的生态系统。

6.2 巧于因借,借山借势,降低建设与养护管理成本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学之著名专著《园冶》提出: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因此,在山林地区建造园林,先天条件最为优越,山地公园在规划建设时应充分借用优越的条件,以自然生态理论为指导借山借势,减少人为兴建大量的亭台楼阁、引种众多的外来植被、改造大规模山势溪流,应当借山借势、随坡就势、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正如《园冶》中所讲:“园林巧于因借”“构园无格,借景有因,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营造出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景观并产生最大的生态效益,而且可以降低建设与养护管理成本。

6.3 重视植物配置色彩应用,营造山地公园“色彩斑斓”景观

植物景观中最引人瞩目的要素就是色彩,不同的色相引起人们不同的视觉和心理反应。山地公园地势起伏,林地植被多以绿色为主色调,适度引入彩叶树种、岩生花卉、地被,营造“万绿从中一点红”的绚丽景象,吸引“停车坐爱枫林晚”的众多游人,传承中国传统园林造园注重植物色彩、体现和渲染园林环境的意境美,能够运用最少的成本,营造山地公园“层林尽染”的壮丽景观。

7 参考文献

[1] 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251-269.

[2] 卢圣.图解园林植物造景与实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36-55.

[3] 熊运海.园林植物造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105-109.

[4] 聂影,曹灿景.景观园林植物与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28-32.

第8篇:公园景观改造规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公园、雨水收集、城市排涝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城市规模的持续发展扩张,城市自然生态遭到破坏,原有坑塘、河道被侵蚀填没,造成城市排沥任务越来越重,雨水系统越来越难以承受,严重时发展到事故频发,因此,城市雨水的收集利用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现在城市建设的许多公园,是利用了原有的坑塘水体,在其原有基础上改造、美化,成为公园水景;而不再承担原有承接周边雨水的任务。

那公园内的雨水又往何处去?按照有关规范要求,公园周边地区的雨水应排入城市管网,即使公园内有自然或人工水体,不经处理的雨水也不得进入公园内,以避免对公园及园内水体造成污染。而公园内的雨水排放有两个途径:一是自行收集在园内的自然或人工湖内,二是排入城市管网。但如果公园本身地势也很低,园内又没有水体,多余的雨水就会积在园内无处可去,成为公园设计建设需解决的难题。

图1

2012年,我们承接了河间市古洋河公园设计的任务。公园位于城市建成区的东部,是新开发城区,周边多为空地。市区内原有公园绿地多为小型游园,难以满足人们的休闲游憩需要,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古洋河公园是市级综合公园,要求功能齐全、满足防灾避灾要求。

公园总占地面积13公顷,古洋河与城东引水干渠在园内成“人”字形交汇,河道将公园被分为三部分,河道北部两块为主体,分别占公园用地的45%和50%。西部地块内有现状坑塘大小共两个。公园北部与西部紧邻城市主干道,东部则为规划城市路。现状道路高程比公园内现状平均高程均高出80-100厘米。古洋河与城东干渠为城市环城水系的一部分,设计水位比场地低大约50厘米,而其两侧均有高出场地的防护堤。因此公园用地整体成为两块洼地(图1)。

设计考虑园内排水方案有三种:一是园内垫土,抬高地势;二是设管道排入城市管网或河内;三是园内就地解决。但第一方案成本太高,第二方案则需设水泵加压,均不符合当代建设节约型园林的原则。因此选择第三方案。

图2

西部园区保留原有水塘并加以扩大改造成人工湖,成为园内的中心景观;而西部的雨水都通过有利地形自然排入湖中;人工湖按照自然生态的原则修建,驳岸除去滨水广场部分,均为自然式驳岸,水边种植水生植物,充分考虑丰水期与枯水期的水位变化,保证景观效果。

主要问题集中在东部。从建设与维护成本考虑,甲方要求园内不再设新的水面,那集中降雨时无处可去的雨水又该如何处理呢?

根据公园总体布局,东部园区内的主要功能分区有三处:东北部的儿童活动区、西部的篮球场、东南部的演艺广场和中心广场。集中活动场地内不可有积水,通过竖向设计这些场地内的水都会流入绿地,水量少时通过地表渗透入地,但水量大时就会造成积水,对植物造成不良影响。

图3

我们采取的解决方案是:在大块集中绿地内设置小型洼地,种植耐水湿植物如芦苇、水生鸢尾等,收集雨水,形成雨水花园(图3)。

公园建成后,经历了几次大的集中降雨,这些洼地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达到了预期目的,保证了园内植物的正常生长。

通过这个案例,除了总结取得的成功经验外,也让我们进一步反思,是否可以做得更好?答案是肯定的:

一、鉴于这个场地的特殊地理位置,其地下水位相当高,有些地方只要下挖就会出水(这曾经给我们的硬地广场建设带来一些困扰),我认为应该在一开始就考虑设置集中的人工水面,用挖池的土方抬高其它场地高程,解决场地内涝的问题。

二、如果用湿地花园的形式,可以适当地集中布置,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有组织地收集园内雨水,形成更好的湿地景观。

第9篇:公园景观改造规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 苏州河 沿河步道 亲水景观

Abstract: the suzhou river in changning district south of about 10 km long, with this as length to deep again to expand to a neighborhood in overall planning, the area of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living, road to make an overall plan, etc. In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the reg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green, landscape engineering, flood prevention wall, construction, lamplight, facade sketch, sculpture and implementation plan. Through the use of and transformation along the green space, rich close water view elements, mining along the route of historical context,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throughout all impression, make the suzhou river changning road along of "SuHe impression".

Key words: the suzhou river walk along the river kiss water landscape

中图分类号: TU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目前,苏州河沿线景观建设(一期)工程已基本完工,苏州河长宁路景象已焕然一新,周边很多居民欣然徜徉在美景中,深受居民的欢迎。同时也受到市区有关领导的高度赞扬和肯定。

苏州河沿线景观建设工作,是长宁区迎世博600天工作计划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长宁区建设和交通委是实施主体;长宁区金鹿建设集团为施工总承包单位;澳大利亚彼爱游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为总设计单位;本人在此项目中担任项目设计负责人,负责整体项目的设计、图纸及现场跟踪服务。该项工作得到区委区领导的高度关注和支持,得到市、区600办、市区规划、绿化市容、水务、文化等相关部门的支持和理解。主要工作内容有:

一、 工程概况及现状

1、工程概况:苏州河景观建设是为了创造一个强而有力的滨河公共空间。提升苏州河长宁路景观,给居民创造愉悦的区域。通过利用和改造沿线绿地,丰富亲水观景元素,挖掘沿线历史文脉,把生态文明、工业文明和精神文明印象贯穿全线,打造苏州河长宁路沿线的“苏河印象”。

2、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长宁路苏州河沿线作为上海市东西向主干道,2004年建成通车后,对改善区域苏州河南岸的交通、改善上海市东西向交通发挥了很大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道路断面形式不合理。大多数非机动车骑上机动车道,非机动车和机动车互相干扰不安全,给长宁路交通安全带来了隐患。二是长宁路被临时占用。长宁路建成通车后,由于苏州河防汛墙和沿线住宅施工场地占用了部分道路,给长宁路通畅带来阻扰。三是长宁路路面受损坏。沿路的大型装载对道路路面有一定的损坏,车上的垃圾对环境和绿化有一定的影响。四沿线公共绿地被围。沿长宁路公共绿地建好后用围墙围起来,居民无法走近公共绿地中。五是防汛墙围栏缺美感。防汛墙围栏设置是按照防汛的功能建成,没有考虑成为景观要素。

二、规划领先,强调规划统领作用

苏州河沿线景观一期规划设计东起江苏北路,西至哈密路,全长约5500米。设计从整体布局出发,以两条连续的线即长宁路沿苏州河连续的滨河步行道和南侧的公园绿带,将整个长宁区苏州河的景观统一起来。设计原则是: 1.沿苏州河形成连续滨河步带,创造一个活跃的亲水散步通道。使其不仅能提供市民休憩的环境,同是为苏州河提供新的风景线。2.沿苏州河地带形成连续的公共绿地空间,创造一个良好的步行环境。3.沿公园带均匀分布活跃节点,每一块均赋予不同的功能与主题。连续公园带和连续的滨河步带将活跃节点整合起来,创造一个强而有力的滨河公共空间结构。

三、精心设计,强调以人为本理念

有了总体规划,在细部设计时还特别关注老百姓使用的便利和需要。主要体现在:

1、新建亲水步行道。长宁路北侧滨河步行道是借人非共板改造之际,将沿苏州河不连续的人行道设计成连续的景观亲水步行道,并在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增加行道树。这样不但保证了行人的安全性及舒适性,而且沿河景观效果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2、新建水波纹状的安全栏杆。在防汛墙安装了水波纹状的安全栏杆,市民在眺望苏州河水景时,可以随时坐下小憩。

3、打开长宁路南侧四个公园绿地并加以改造。公园绿地以休闲带、运动带、自然带三条轴线,将两公里长的绿地串联起来,整合成长宁路连续的绿色空间体系。并充分挖掘沿线历史文脉,将每一绿地赋予不同的功能与主题。

4、新建充满情趣的人行道。将长宁路南侧人行道铺设特别的道砖,根据现有人行道宽窄变化,结合敞开的绿地,将沿线挡土墙建成曲线造型,挡土墙上将座椅整合在一起,再贴上大小不一,椭圆形的彩色马赛克,这些与绿地中花草组合成一道独特的步行空间。

四、汇聚元素,打造有长宁特色的亮点

在建设中面对“苏州河”——水景;“绿地”——已建好的公共绿地;“路”—长宁路;“历史、文化”—沿苏州河文化、历史故事等等丰富的资源,在建设和设计时我们充分加以挖掘和利用,主要有以下亮点。

1、对已建成的公园内,借助已有的繁茂树木,新建一座二层步道。步道蜿蜒350米、宽为2.7米、高度4—6米。

2、在保证防汛墙安全的前提下,墙上新建了水波纹状的安全栏杆。夜间结合LED灯光,形成苏州河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3、为满足文化需求,我们新建了4个城市雕塑。具置沿长宁路依次展开。在雕塑作品中我们将历史上沿苏州河的上海近代工业体现出来,同时近代工业文明与绿地、水、教育文化结合起来,体现,营造出理想精神家园。

五、精心组织,各方精诚合作克难攻坚

长宁路苏州河景观工程施工面对时间紧、任务重、工种多、战线长工程的特点。精心组织施工、跨前协调、合理安排工作计划,使各施工方形成合力圆满完成了任务。

六、建亮点工程

我们在接受任务之初就深深地认识到一个好的景观有亮点。首先要做好设计,经过多轮比较筛选方案。最终实施方案做到设计理念新颖,操作可实施性强。同时也认识到景观作品要受居民欢迎必须要设计人性化,坚持让居民可观、可互动参与。新建了连续的二层步廊、避雨亭、健身跑道、游乐设施,给周边的居民带来便利。第三,坚持利用水、防汛墙、绿化、景观小品等丰富的景观工程。在植物配置上坚持多样性,达到春花秋色四季变化丰富的美景;在岸线处理上新建进退有序、硬景与植物的配置有序滨河空间;在岸线处理上新建进退有序、硬景与植物的配置有序滨河空间;在坚持新建硬质景观的基础上,挖掘文化和历史内涵,在多次和文化、街道等部门的讨论、协商下新建了四处雕塑和多处小品。

该项目得到市区各相关职能部门积极配合予以支持。由建交委面对牵涉到的文史、绿化、水务、市政、交通、上下水、电力、燃气、稳定工作、等问题,能够积极主动请相关部门共同商量、予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