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次北固山下王湾范文

次北固山下王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次北固山下王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次北固山下王湾范文

次北固山下表达手法是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次北固山下王湾范文

关键词:王湾;入;盛唐气象;时空观念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王湾《次北固山下》首先被唐人芮秀章编入其诗歌选本《国秀集》中,后又有殷收入《河岳英灵集》中,题为“江南意”,文字有所出入,且首尾两联都不相同,但两诗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则完全相同。殷评价此联道:“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手书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1],足见此诗在当时即已影响甚大,此后,明胡应麟、清王夫之、近人闻一多乃至今人傅璇琮、袁行霈、葛晓音等学界权威人士多对此诗句有着特殊好感。有研究者指出,历史上许多名句都有不同的声音,而此诗则几于古今众口一致好评(以笔者目力所见,惟明朝《唐诗镜》对此诗提出反面批评),具有极大的公信度[2]。这种公信度的产生当然是以此诗的经典性为基础的。本文试以重点解析“江春入旧年”一句中的“入”字为基点,来探讨这一千古名句所体现出的情景之妙、盛唐气象及时空之理。

一、一字尽情景之妙

据考证,王湾于中进士后的第二年,即公元713年出游吴地,“往来吴楚间”,一日乘舟东渡大江抵京口,次于北固山下,是诗当作于此时,诗云: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整首诗结构和谐,境界高阔,中间两联极尽状景之妙。但稍留心文学史上对此诗的评价赏析,就会发现,解诗者对“江春入旧年”一句有着不尽一致的解释,主要集中在对“江春”与“旧年”二词上。“江春”一词有“江上的春意”、“江南的春天”、“新春”、诸解,“旧年”则有“年前”、“残冬”、“一年未尽”、“年底”诸解,众说不一。洛地先生在分析众家解释之后提出一个新的解释,即把“江春”解作“立春”,“旧年”解作“刚刚逝去的已成旧岁的去年的过程”[3],此备一说。

笔者认为,一首诗有着不同解释正是诗歌的魅力所在,有些用词并不适合坐实其义,解诗者应以诗意的眼光来处理这类异议。就本句而言,解“江春”为“立春”显然牵强,且诗意索然。“江上的春天”、“江上春天的气息”显然更贴合诗旨,然亦莫如解作“江上的春色”更为契合。“旧年”不如径解作“去年”,这样一来,“江上的春色”与“去年”又有什么关系呢?“入”字之妙则显现出来了。首先,“人”字使目之所能见之春色与无法触摸的“去年”产生联系,并且使二者顿时鲜活起来,“入”字赋予“江春”、“旧年”以人的力量,二者直接产生冲突,最终“江春”战胜“旧年”而强行契入其中,体现出新生力量的强大和不可阻挡的锐气。“旧年”本是过去的时光,这新生的景象怎么又会折返进入旧时光呢?这看似无理,其实正因此而摆脱写景的俗套而达到无理而妙的境界。其次,“入”字赋予这一奇特景观以形象化,使原本处于静态的事物有了生命的脉动,这种生命的动感本是温润无声的,但因一“入”字而变得真实可感,犹如瞬间发力的寸劲,给人力量感。再次,“入”字本是极平常的一个动词,翻检整部《全唐诗》,“入”字随处可见,当然也不乏用得极妙的: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江水流城廓,春风入鼓鼙”、“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河分冈势断,春入烧痕青”、“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诸句,不可谓不妙,但与此句相比依然逊色不少,着一“入”字则化平常为神奇。诗人生于北方,见江南如此神奇之景,一种不言自溢的惊喜流于笔端,诗情自然豪迈起来,他要把这神奇的景象托鸿雁远寄洛阳的亲友。诗的尾联点名这是一首乡思之诗,但纵观全诗,尤其是这颈联使人看不到一点忧愁的影子,这无形中淡化了乡愁的情绪,而更像是表达一种自足之情而要与远方亲友一起分享了。这种心境的产生显然是与新登进士的惬意与身处盛唐的胸怀分不开的。

二、一字得盛唐之气象

在殷《河岳英灵集》中本诗尾联为“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它加重了此诗的哲理意味,更像是对是诗前三联的评价,虽合盛唐诗“卒章显志”的惯例,但诗的意味则减弱了。而客观地讲,我们通常所讲的盛唐气象确可“惟向此中观”。尤其颈联集中体现了盛唐人昂扬的精神风貌和广阔的襟怀。我们先来看何为“盛唐气象”,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首先提出“盛唐人气象”并在《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一文中作出解释:“盛唐诸公之诗如鲁颜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4]。也就是说,所谓盛唐气象是指盛唐诗歌具有的囊括天地万象于笔端的强大表现力与积极昂扬的精神风貌,尤其是作品中表现出的盎然生气。以此标准反照此诗颈联,确是符合盛唐气象的。它体现出一种壮美的意境和辞旧迎新、前途光明的生气,所以明胡应麟《诗薮内编》评此联可作为盛唐诗的标志[5]。这不得不说得力于此联动词的使用,“海日”、“残夜”、“江春”、“旧年”这些都是诗人常用意象,但在此联中,因使用“生”、“入”二字则“一经锤炼,便成警绝”。正是这化平常为神奇且极富表现力的“生”、“入”二字使得诗句顿时呈现出一种万象更新的生气和雄伟壮阔的气象。这种盛唐人的盛唐气象甚至使乡关之思、离别之感也透着一股豪气。这不只王湾才具有,而是一种普遍现象。如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诸句正可辉映。

三、一字极时空之理

我们都知道,盛唐人普遍有着积极昂扬的心境和自信的态度,在审美情趣上追求高远雄阔、灵动活泼的意境,在人生理想上心怀天下,渴望建功立业。在这种背景下,超迈洒脱的时空意识成为他们诗歌中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他们的眼中,时间也有一种活泼的精神,空间也有一种灵动的气质。时间和空间有时甚至不仅仅是两个维度,而且是一对亲密的情侣,在时空观念的表达上也就有着时空影像的叠加和来回穿梭的现象,具有模糊性而使之陌生化。这种超脱的时空观念在“江春入旧年”这一诗句中得到了极好的呈现。“江春”如前所释,宜解作“江上的春色”,它显然是视觉感知的结果,具有空间性,“旧年”则显然是一个时间概念,二者之间用一个“入”字联结起来,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时空观念:时间和空间不仅是灵动活泼的,而且空间竟可“入”于时间,一种空灵之感顿入诗行间。“入”字写出了作者对时空的双重观照,凸显出一种“无我之境”,空间之“进入”时间使之建立了亲密无间的感应关系。它们的双向契入、自由无碍赋予了时间视觉上的冲击,赋予了空间广阔的包容性,这是人力所不能改易的,在这种时空观照下,诗人和我们都被一种生命的冲动所感染。

如果说王湾此诗“生”字的使用尚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等句可与媲美,“入”字则因其化静为动、平中见奇、无理而妙的状景技巧及其体现出的盛唐之气、时空之理而无出其右者,也因此“江春入旧年”一句足以代表盛唐一体,此诗也足以因一字而妙绝千古。

参考文献

[1]王克让.河岳英灵集注[M].成都:巴蜀书社,2006.

[2]王志清.《次北固山下》的公信度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3]洛地.“江春入旧年”疑解[J].宁波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2).

第3篇:次北固山下王湾范文

①《春》选自《朱自清全集》,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

②《济南的冬天》,选自《老舍文集》,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作家。

③《夏感》作者梁衡。

④《秋天》作者何其芳,现代诗人、评论家。

⑤《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⑥《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唐代诗人。

第4篇:次北固山下王湾范文

知道创作者是谁,我们可以大致猜到诗歌的创作风格如何;知道创作背景,我们可以了解全诗的情感表达的大致方向。所以,背景及作者介绍是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诗词的内涵的。可能有人觉得,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用的古诗词,其作者都是那几位,没介绍的必要,但笔者认为需要介绍。初中教学不同于高中,学生自主性还不够强,就需要老师反复强调。在教学时反复介绍同一位作者,让学生记住其创作特点、惯常的情感表达,这对学生日后在接触其新诗词时,对整体把握诗词内容很有好处。如在教学《次北固山下》时,老师可以先介绍作者王湾的身世,如果以前曾学过他的诗可以提及。

二、基础知识训练

所谓基础知识训练,一般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古代文言文的语法和表达方式。笔者认为,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这一部分反倒不是特别重要,因为古诗词的学习与古文学习有很大不同。不过,不重要不意味着没有存在的必要,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仍然是十分必要的,它是掌握情感表达的基础。没有这些对基础知识量的积累,就不会有对意境情感把握的质的飞跃。如在教学《次北固山下》中,老师可以通过教授或提问的方式先让学生理解“客路、潮平、风正、残夜、旧年、乡书”的意思,再介绍诗中所蕴含的典故。

除了把握诗词中的表现手法,笔者认为另一个重要的内容是能准确捕捉理解诗眼、词眼来鉴赏古诗词。正如我们所熟知的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经典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此为对古诗词词眼的捕捉,理解“绿”字怎么用得好,它所能覆盖的涵义、传达的情意,此为对古诗词词眼的理解。这些方法都对后文介绍的学习方法起铺垫作用。而在《次北固山下》的教学中,诗词眼可能不怎么明显,但其中千古传诵的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我们就可以重点来把握。这两句营造的情境如何,表达的情感如何,是不是还蕴含着一些哲学道理,都是值得我们剖析的。对重点词句的把握,一方面对理解诗词本身有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我认为是我们学习诗词鉴赏的意义之所在。通过掌握这些方法去感受诗词的美,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有助于我们继承与发展中华文化。

三、古诗词的朗诵学习

古诗词的意境宏大,难以把握,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笔者认为,不能言传是不能通过老师的口传,却可通过学生自己的口传。简单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朗诵诗歌的习惯。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诵是最有效而又最直接地让学生进入意境的方法,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以尽可能地让学生开口读。一味地集体通读显然枯燥了些,老师可以变换方式让学生朗读,如个人读、小组读、交叉读,而笔者最推崇的是分角色朗读,可能很多人不理解,诗歌本身就是对作者内心情感的表达,角色来来去去也就其一人,怎么分角色?错了!所谓触景生情,除了作者本身,诗词中的各种景物或作者自身的想象,就是笔者所说的角色。通过分角色扮演,一来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性,二来让学生们身临其境,迅速拉近了和作者的时空距离,帮助学生产生与作者相近的心理契合。

如教学《次北固山下》,老师可以选择先给学生示范朗读或在网上找出音频文件播放,令学生能对朗读此诗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然后,可以选择如个人读、小组读、交叉读等方式让学生们开口朗读。当然在教学上不是将讲与读分开,而是将读穿插在讲课当中,来增进师生间的互动。而以上重点提及的分角色读可以这样进行:老师布置这个任务,下节课操作。学生中有一位扮演诗人,要求他最好能背诵。另一位在黑板上画出大海、残日。再有一位扮演船家,要有行舟的味道。还有一位扮演大雁。当然,各位同学还可准备一些道具,或准备好配乐,增加真实性和趣味性。角色朗读可以不止一组,风格可以各异,旨在让学生能准备把握诗人的情感。老师对同学的朗诵作出点评,从动作、声调、语速上给予指导,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

四、在生活中运用古诗

第5篇:次北固山下王湾范文

2、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____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3、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____杜甫《绝句二首》

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____杜甫《登高》

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____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 惠崇春江晓景》

7、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8、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____白居易《暮江吟》

9、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____杜甫《旅夜书怀》

10、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____《沁园春·长沙》

11、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____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1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____王维《使至塞上》

13、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____白居易《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1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____柳宗元《江雪》

15、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____叶绍翁《夜书所见》

16、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7、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____孟浩然《宿建德江》

1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____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

1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____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20、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____王维《汉江临泛 / 汉江临眺》

2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2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____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3、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____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24、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____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25、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____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2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第6篇:次北固山下王湾范文

【试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观第五泄①记(节选)

袁宏道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②,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注]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②罅(xià):裂缝。③掉:摇动。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伐竹取道 齐师伐我

B.似与游者相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疾趋,度石罅 必为有窃疾矣

D.山行之极观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以面受沫”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从致书以观B.或以钱币乞之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D.皆以美于徐公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翻译:

(2)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

翻译:

4.以上诗文都描写了“水”,请从中分别选一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填入下面空格中。

(1)《次北固山下》(2)《小石潭记》(3)《观第五泄记》

5.根据诗文内容填写下表。

【参考答案】

1.D 2.B 3.(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2)瀑布在青色的石壁间飞泻,震撼着山谷。4.(1)平(或:绿);(2)清;(3)伟(或:疾)5.(1)思乡之情(2)而犹不忍去。

这是一道新颖的“古诗文阅读”题。它的新意主要表现在“诗文一体化”阅读上。以往各地中考“古诗词赏读”与“文言文阅读”都是分块考查,前者侧重考查同学们对古诗词思想内容、情感主题的概括和理解能力,以及对生动传神的字词、蕴涵丰富的名句的品味赏析能力;后者则侧重考查朗读节奏停顿、常用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重要语句的翻译,以及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概括、写作特色的简要分析等知识点和能力。而像这样围绕某一个专题将古诗与古文作为一个阅读整体来设题考查,是一次突破与创新。该题围绕“水”这一专题,选取了一首古诗、两篇古文,从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语句的翻译、内容情感的概括和理解等角度,考查了初中学生应该具备的“阅读浅易文言文”和“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能力。

但是,同学们千万不要被这类试题的表象所吓住。要相信:中考试卷中无论出现什么样的试题,它所考查的知识点或能力要求都不会超出教材与《课标》的要求。为此,一方面,命题者往往会设法将考点与同学们的课内所学相联系,唤起同学们的记忆。譬如这道题,无论是阅读材料的选择还是考点的设置,就都体现了课内与课外相联系的特点,尤其是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考查,还能突破阅读材料的界限,力求辐射效应,拓宽考查面。其中第1题借材料中“伐”“乐”“疾”“观”四个实词,分别引出了对《曹刿论战》《醉翁亭记》《公输》《岳阳楼记》等四篇课文中的相应实词的考查;第2题借课外材料“以面受沫”句中的虚词“以”,引出了对《送东阳马生序》《伤仲永》《陈涉世家》《邹忌讽齐王纳谏》等四篇课文中相同词语的考查。

第7篇:次北固山下王湾范文

关键词:鉴赏妙处;领悟感情;品位语言及手法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094-02

在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中,古诗词鉴赏的试题年年出现,并逐渐的规范化,其分值一直在6~8分之间。取材上,唐诗宋词一枝独秀,但有时也会出现曲或现代诗;题型上,由客观题向主观题倾斜,以简答为主,有时兼有选择和填空;内容上,更注重个性化的鉴赏能力的考查。新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我们的《中考语文考试说明》中,也明确规定:“能够阅读浅显的古诗词,学会鉴赏古诗,了解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语言特色、常见的表现手法等。”可从考生历年来的考试情况看,许多考生在古诗词鉴赏这一领域失分还是比较多,凭感觉或一概不知者大有人在。对于接触古诗词的初中生来说,可以说诗词鉴赏确实是个难点,但只要找对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就可以化难为易,取得实效。为此,我根据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从以下三个方面粗略的谈谈古诗词鉴赏的方法,以期对中考的考生在鉴赏的思路和方法上起到一定的指导性作用,最终达到提高考生的中考成绩、增强文学鉴赏能力的目的。

一、把握诗歌的内容及主题,鉴赏名句(词语)的妙处

在鉴赏古诗词时,反复的体会诗词的内容及主题,循着一定的思路,就能鉴赏名句(词语)的妙处。如2011年遵义中考试题,陆游的《诉衷情》第1题中请你鉴赏:“觅封侯”一词用得好,请简析其妙处。做这类鉴赏题,首先要把握住单个词“觅”的意思,“觅”是“寻求”、“执着追求”的意思;然后再看这句诗或这个词是否有用到典故、修辞手法等,如果有,那就要答出来,显而易见,这句话中有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最后结合内容及主题,看诗句(词语)表达(抒发、表现等)了什么愿望(抱负)等,“觅封侯”一词表达了诗人执着追求、渴望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同样,2012年遵义中考试题,李白的《行路难》第2题中也是请你鉴赏:“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诗写得好,请做简要的分析。这两句诗和前面的《诉衷情》第1题一样,都用到了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再联系内容及主题,表达了诗人希望有朝一日能得到君主的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这类古诗词的内容和材料均来自教材,那就要求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要准确把握每一首诗或词的内容和主题,减少学习中的盲目性,相信在中考中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反复朗读,领悟诗意,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反复朗读,领悟诗的内容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诗的内容即反复朗读,体会作品中所叙述之事及所绘之景(物),然后在脑海中呈现所展示的相关画面,再根据这些画面去联想和想象,感受作者处于其中的某种思想或感情。如2010年遵义中考试题“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第2题”与2012年贵州安顺中考试题“《蒹葭》第2题”,均考到了同一类问题: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歌的情感大致可以分为:友情、思乡(思念亲人或朋友)及爱国之情等,要领会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思想感情,还要了解作者写作诗歌、抒发感情的背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第2题在反复的朗读中,我们体会到诗歌抒发的是诗人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了诗人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蒹葭》第2题反复朗读,联系诗意及背景,就能领悟到诗人抒发的是对美好爱情(意中人、恋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诗词是在反复朗读中发现美的。的确,经过反复的朗读,我们能体会到诗词的内容,进而明确诗词抒发的思想感情。在中考中也就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利用鉴赏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深挖细究,品位诗词的语言及艺术表现手法

第8篇:次北固山下王湾范文

1.以《旅夜书怀》为例,探究总结羁旅思乡诗的鉴赏规律

2.学以致用,探究课外自读篇目的赏析

二、鉴赏杜甫《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设题讲解】

1.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2.如何理解“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3.本诗最后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诗人心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整理】

1.(1)意境的渲染烘托。夜幕降临,微风吹拂小草,诗人独居孤舟,夜不能寐,远看天幕,星星低垂与原野尽头相连,近看月光,随波涛奔腾。作者连用细、微、孤、独,准确写出了旅夜独宿的孤独凄凉,烘托了诗人孤寂悲凉之情。(2)动静结合、反衬。垂阔涌流四字,写出了阔大的江上景象,反衬出自己的孤苦无依,羁旅漂泊之苦。(3)细节描写。细草、微风、星垂、月涌,细致入微地传达出作者孤寂悲凉之情

2.这句话意思是:胸怀大志,不独依赖文章出名,做官应是体病身衰,自己离职。反映出作者现状并非如此,而是有志不被任用,岂、虚二字反言之,更加深刻的表达了作者悲愤抑郁之情。

3.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反衬手法表现出作者孤寂悲愤的心情。作者面对辽阔的原野,想起自己痛苦的遭遇,深感孤苦无依,静夜孤舟,飘然一身,不过像天地间无所依靠的一只沙鸥罢了。作者借景抒情,以沙鸥自喻,借天地之大反衬自己如沙鸥般渺小,深刻传神的表达了自己孤寂悲愤的心情。

三、以《旅夜书怀》为例,总结羁旅抒怀诗的特点及鉴赏要点。

【定义】

古代文人或因在外做官,或因游学赶考,或因征战在外等种种客观原因,长久寄居他乡,加之交通、通信极其不便以及其他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常常情不自禁地抒发自己的羁旅愁绪、乡情乡思来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或对亲人的思念,我们统称之为羁旅思乡诗。

【常见情感】

1.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2.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挚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

3.征夫思乡,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如徐兰的《出关》

4.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的孤独愤慨之情。如杜甫《登高》

【常见意象】

月、子规、鹧鸪、鸿雁、除夕、寒食、元夕等

【常见手法】

此类诗歌经常用到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虚实结合、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想象、以景结情等手法。《旅夜书怀》中的手法就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细节描写、衬托、想象、以景结情,请仔细分析。

四、课外自读的设题讲解

详细分析《旅夜书怀》后,课外自读以讲义的形式,设题练习;以处理讲义的形式,讲完一二单元中的羁旅抒怀诗。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O题】

1.本诗颔联哪两个字用的最好?请简要赏析。

2.前人评价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认为妙在何处?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展示】

1.颔联中“阔”和“一”两字用的最好。“阔”是广阔的意思,拓展出一个广袤无垠的世界,写出诗人正居于与岸齐平的大潮之上;“一”字写出茫茫江面,只有作者一人,恰到好处的风让作者的小舟畅通无阻。两岸辽阔,一帆高悬,形成反衬,点面结合的营造了开阔孤寂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在外漂泊的孤独寂寞之情。

2.(1)残夜还未消退,红日从海面升起,旧年未去,江上已有春意。时节交替,春天来临,新的一年之中,作者依然漂泊在外,触景伤情,抒发时光匆匆不可等待和漂泊在外的孤独之感。

(2)光生于暗,新出于旧,写景中蕴含哲理,表达新事物将取代旧事物的辩证法。在景物之中既表达了感情又蕴含了哲理,因此绝妙千古。

第9篇:次北固山下王湾范文

古代诗歌中有多种修辞手法,它们可以丰富诗歌的意境,令诗歌含蓄隽永。如诗歌中运用比喻修辞,能使诗歌内容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运用比拟修辞,可以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或者赋予甲事物以乙事物的行为动作,从而使描写的对象生动形象。运用排比修辞,可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通过多个意象的组合来渲染诗人所要传达的某种氛围。运用设问修辞,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等。

一般情况下,古代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排比、拟人、对比、互文、夸张、反问、设问等。

解题金钥匙

作为古代诗歌中常考的知识点,诗歌的修辞手法多以客观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形式出现,但考查的范围通常以下面两个方面为主:

一、品析表述

题型:1.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或有什么表达效果(作用)?2.诗句中黑体的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诗歌的……联(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道出了 。

解读:解答此类试题,要结合自己平时掌握的修辞手法,先正确地填出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体会该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或表达作用。另外,还要答出能体现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的关键词(短语),其答题的核心是要答出诗句的深层含义。例如,从“个性”“情感”“道理”“状态”等多角度挖掘,从而更全面、更准确地品析诗歌。

二、赏析名句

题型: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两句诗。2.本诗中……两句历来受到人们的好评,请任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3.人们对这首诗的后两句颇为喜爱,请从修辞手法上对这两句进行赏析。4.请你谈谈对名句……的理解。

解读:解答此类试题时,应仔细体味试题要求,理解名句的含义,把握解答名句的切入点。首先要判断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写出该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再结合诗歌主题具体分析诗句的内涵。

模拟训练营

1.对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诗人关心国家命运的一片痴情,他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的一份心力。

B.“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春雨写成了有知觉、有灵性的东西。

C.“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D.“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杜甫的《望岳》中,前两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以

(修辞手法)统领下文,生动形象地道出了泰山的 。

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这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两句诗。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两句,历来受到人们的好评,请任选一个角度对其作简要赏析。

6.请从修辞手法这一角度,谈谈为什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会成为千古名句?

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春 雪

[唐]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