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景观设计国内外现状范文

景观设计国内外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景观设计国内外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景观设计国内外现状

第1篇:景观设计国内外现状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园景观;文化内涵

现代设计学科体系中,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和景观设计学三者并重。但在当今大学校园建设中,高校管理者重视校园建筑和校园规划,忽视校园景观设计,对于高校景观中宜人空间的设计及文化内涵的表达几乎不予理睬。大学管理者习惯将校园景观的元素分解,从属于校园规划和校园建筑体系中进行营造。在有限的校园景观建设实践中,大学建设者们关注较多的是有形校园景观的物质构成,包括景观的构成元素及空间尺度、比例、序列、色彩及风格等;而对无形的校园文化内涵表达则关注不够,景观的物质构成几乎和文化内涵脱节,许多大学校园养眼不养心,因为没有了文化底蕴而使得景观缺乏个性与灵魂,空间感趋同。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各高校的扩建也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但人们更多的是对高校校园建筑营造的物质空间的研究,对于高校文化内涵体现的研究也仅限于在建筑中的体现,景观设计中空间的营造及空间文化内涵的体现也只是作为建筑的附属品,进行宏观的研究。

国内关于大学校园文化与景观营造的研究并不多,相关书籍中,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陈于仲编著的《大学校园建设规划论》,对文化景观的规划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进行了阐述,作了令人信服的有理有据的论述和探讨。相关的文献资料中,东北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关崇(2006)在《大学校园绿地系统规划研究》中,认为文化氛围的营造应该作为大学绿地系统构建总方针之一。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胡凯华在论《大学文化与园林景观的营造—以武汉市为例》中,以大学校园文化为切入点,探讨了大学文化与园林景观营造的关系;高成广、谷永丽等(2008)认为大学园林是文化的生态基础,是校园文化历史积淀的物质反映。江芳(2006)以顺德职院滨江公园的的景观设计创作为例,阐述了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另外还有许多学者从景观的教育功能上,强调营造具有文化品味的校园景观的重要性,如葛盈辉、金卫华(2005)在《大学文化品味的营造与提升》中认为校园景观文化对身处其中的师生是一种无声的“境教”,是一位无言的教授。

所以校园文化在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实现显得尤为重要,此研究具有以下积极意义:

一、指导和完善现有的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对设计理论探讨给出明确的定位和思路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城、大学新校区建设也紧跟着迅速发展,而教育理念的不断变化对育人环境也提出了新要求。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绿化点缀的人工环境设计一,校园景观设计应该要能够体现每个学校特有的精神状态和特殊的文化内涵。这样的大学校园环境景观才能是人性化的设计,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其求知欲望,营造良好的思想和文化交流的氛围。本文得出的具体的原则和方法,给校园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提供设计经验,纠正设计误区

目前校园景观设计过分重视校园景观的观赏性,新校区景观普遍存在大而空的问题,校园能够供师生交流以及体现学校特色的环境空间很少。本文在景观与校园文化的融合问题上探讨的同时,让大家明白什么是校园真正需要的环境景观。

三、综述国内外有关本课题的研究动态和课题组的见解

现代景观设计是一门融合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和行为心理学三方面内容的学科。现代景观设计虽然在中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己从早期注重面积的绿化阶段,注重视觉效果的美化阶段,逐渐走向考虑场所特点,综合多元内容,并结合生态学理念的新阶段。

校园文化在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实现途径研究以景观设计学为基础,从景观设计和城市规划研究中汲取养分,主要集中讨论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理论层面——文化与景观的关系。在校园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如何将校园文化与景观进行融合的研究与探讨。通过对校园文化与校园环境景观的定义,强调重视校园环境景观的构成要素以及校园文化性景观和校园环境景观的文化性。

二是实践层面——对于实现途径的研究。校园文化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实现途径研究是本课题重点探讨的内容,以视觉审美学和环境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为基础,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机制的理论基础,校园文化在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实现途径研究探求校园景观设计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通过查阅大量关于校园景观、大学校园文化、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校园历史、文化表达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以及些相关书刊、报刊和网络资料,了解国内外研究动态、确定研究的内容等。根据所查资料对相关校园进行实地调研,分析校园文化景观的环境要素,景观构成要素,文化特性,了解不同景观区域文化景观的特点及联系,了解校园文化景观的现状及不足。通过访谈形式,随机选择学校师生,对部分高校的历史文化及校园景观改造建议进行调查,掌握师生对文化与景观建设的建议。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对部分高校历史进行系统全面的了解,以此为校园文化景观所表达的文化提供参考和依据,进而找寻文化景观的设计手法。

研究的途径主要分为以下六个步骤:①确定研究对象;②解读研究对象;③探求文化内涵;④实地调研分析;⑤实施原则、策略、途径研究;⑥得出研究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1]朱新民.浅谈校园景观的构成形态[J].山东环境,1997,06

[2]朱小根.论高校的软性管理[J].学术论坛,2000,04

[3]王正星,刘桂云.试论新时期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的教育功能与建设[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0,06

[4]黄厦.高校校园环境营造的几点思考[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2

[5]朱元恩.大学校园环境景观的概念设计[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10

第2篇:景观设计国内外现状范文

关键词: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美学艺术;影响;融合;探究

中图分类号: J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景观设计在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满足人们基本生活要素之余,人们也更加的注重城市景观设计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提高。现代美学艺术是在近展起来的,它源自于古典美学艺术而结合当代特色进行美学的整合而形成现代美学。景观设计作为景观的一种表现形式,既是景观的直接外在面貌也是景观和人或者城市交流的语言,景观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或者特色能够直接或者间接的表现出一个城市或者地域的人文风俗或者地域特点。在景观设计中所含有反映出来的美学风格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该地域所处的地域的风俗习惯、文化信仰等。当前国内在现代美学上的发展逐渐融合现代美学与古典美学、东方美学与西方美学。景观设计的外在形式可以进行人为的修改和美化,但是在景观设计中所包含的美学艺术,确是景观设计的灵魂所在,一般较难改变。一个景观设计的好坏刨根问底是景观中美学艺术的体现。

景观设计与美学艺术

1.1当前国内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景观设计是近些年来才逐渐发展的,而美学艺术之前仅存在于大学或者研究室中,景观设计与美学艺术的融合发展起始于近些年。短时间快速的 发展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对景观设计中美学艺术急于求成反倒弄巧成拙。大量的景观设计仿照模仿其他设计,没有体现出自己的特色,景观设计形式单一没创新,景观设计只是机械化的照搬重复,这些问题是我国景观设计中普遍缺乏美学艺术的问题集中所在,也是制约国内景观设计的关键问题所在。一些地方的景观设计都是聘请或者交由著名的设计院完成,而相关的设计人员或者机构对当地的人文环境或者风俗特点都不能的充分的理解,没有完善的实地考察,仅凭地段图纸或者其他数据进行想象设计,这种闭门造车的设计理念使得景观设计漏洞百出,味同嚼蜡。这一方与设计者的自身技术能力和职业道德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当地的政府部门对景观设计急于求成或者临时抱佛脚的心态有关。景观的设计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迅速完成的。设计者在对景观进行美学艺术的设计时应当充分的了解当地的人文特色、风土人情之后才可以进行进一步的设计,政府部门对于设计出来的蓝图征求当地人的意见,经过不断的改正才能形成自己独到的一面,景观设计中才能包含当地的美学艺术特点。

1.2景观设计中的美学艺术体现

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中,艺术与设计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任何的艺术与设计都是不能分割的统一整体。美学作为人类发展过程中艺术设计的产物。中国美学的体现在中国古代的园林设计和建筑设计中都表现的淋漓尽致,中国景观设计中的美学艺术正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体现,“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统思想,而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中大多表现出“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建筑景观设计理念,而“崇尚自然,师法自然”也就成为我国古典景观建筑设计所遵循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这种设计和美学理念下的景观设计处处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古代的美学强调自然美、整体美,这一方面在中国的国画和字体上都有体现。而在西方国家,著名的景观建筑设计大多起源于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这个时期西方的思想文化相对活跃,经济发展和社会艺术进步较大,这个时期西方人更加的注重细节美和人工美,这些体现在西方的油画和雕刻艺术上。由此可见,国内外在景观设计上的美学艺术都是发源于各自国家或者民族文化的特点,或者是不同时期文化艺术的特点。

1.3现代美学艺术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我国在近代一段时期中由于自己的国情和历史等原因,曾经出现过全盘否认中国传统美学而全盘接受西方美学的历史时期。这段时期中国美学艺术的发展大量引进西方美学艺术,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国外美学艺术的优秀文化,但是很大程度上是中国古典美学遭到了很大打击,使得我国古典美学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遭到唾弃,事实证明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我国美学艺术发展的步伐。当代我国美学艺术的发展是在自己古典美学艺术的基础上理性融合西方美学艺术特点。这种美学艺术的融合和时代的发展的反映使得美学艺术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景观设计是近些年来才在国内开始新兴起来的。现代美学艺术在对景观设计的艺术观念上有着一定的影响。此外对景观设计的艺术形式语言上也存在着影响。景观设计中的美学艺术是与人交流的语言,通过其中的美学艺术特点人们可以读懂一个景观设计所要表现的东西,或设计者的想法、或当地的风俗习惯、或者地域文化特点等。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美学艺术不再是单一的而是趋向于多元化的发展。

1.4富含时代特色的美学艺术在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人文理念和美学观点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最主要的体现在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对精神文化层次的更高要求。这种趋势使得当前社会追求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明理念。同样在景观设计上中的美学艺术不再是单一形式上的美学特点而是一种以低碳、环保、生态、绿色、和谐为主体的美学观念。这种观念使得美学艺术含有时代的特色。近几年来,国内外的景观设计已经越来越重视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景观设计理念和美学艺术理念。这种以环保、和谐为美学艺术的理念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使得具有时展的特色。

结束语

景观设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越来倍受人们的普遍关注。如何在景观设计中体现出当地的风俗文化、地域特点以及文明理念、生态环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西交汇、古典与现代融合等美学艺术方式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景观设计不再是单单的景致表现,而是作为美学艺术的语言形态和外在风貌而展现在人们大众的面前。反观时下部分地方的景观设计过分追求与外在形式而不进行美学艺术的深究,或者模仿其他景观设计使得景观设计过于单调。这种只重视外在景观形态而不重视内在景观美学艺术的设计理念应当引以为戒,并且在今后的景观设计中要深入分析探究美学艺术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师卫华.西方现代景观艺术对中国园林设计的启示[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2]俞康泰.建筑陶瓷装饰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A].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装饰材料专业委员会第五届第三次全体会议暨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色釉料暨原辅材料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第三次全体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张建林.重庆主城区山地公园植物群落特征与景观设计[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第3篇:景观设计国内外现状范文

关键词:现状 发展趋势 园林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 K9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园林景观设计的现状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因为过于的追求规范园林景观,所以忽略了野趣横生的自然特色。如出一辙的园林景观,让人感受不到地域景观和自然文化之美。

1 . 1 市场管理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

园林景观设计作品,只有在一个规范有序、公开透明、公平竞争的环境中,才能使那些技术精湛思维敏捷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才能使他们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才能给他们提供崭露头角的舞台。事实上,由于景观产品可塑性空间较大,不良后果的责任也较小。因此,个体施工队伍常常以各种优惠政策占据市场,景观作品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规范行业管理,完善竞争机制,营造出“作品”、出“精品”的氛围,走规范化、市场化之路,完善竞争机制,使中国现代园林景观行业得以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

1 . 2 盲目追求“档次”忽视绿化环境效益

园林绿化是对社会环境资本的投入,追求“档次”便意味着大量财力的支出。决策者往往不考虑该场所在整个城市环境系统中的位置,盲目追求“档次”,没有处理好绿化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国园林行业应从法制和管理上推行园林环境效益的评价、计量,以便比较具体地反映绿化的经济效益,促进园林事业的持续发展。

1 . 3 注重园林景观建设, 轻视养护管理

“三分建,七分管”。园林景观养护管理是园林绿化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一项长期、反复的工作。只有科学地管理与精心地养护,园林景观才能逐渐达到完美的效果。然而,在我国“重建轻养”的现象司空见惯,令人痛心的是投入了上亿元的园林景观建设,却因为缺少日常养护,使得辉煌一时的国际或国内难以维持“一流”的水平,发挥不出同样的效益。重视园林养护管理已成当务之急。

1 . 4 园林景观建设缺失人文关怀

园林景观设计师常常忽略园林景观的功能却片面强调形式上的美,不考虑不同年龄层次、不同需求层次的使用者的心里需求。设计师应根据场地特色、使用者活动内容、景观周边环境及对外交通等情况,建设停车场、运动场、游乐场,供老年、儿童休、青年闲娱乐,实现人与自然的对话,人与人的沟通。

1 . 5 整个社会的创新意识薄弱, 产生“特色危机”

决策者或业主往往把某地自认为好的作品作为范本,宁愿相信现成的也不愿接受新的方案构想。设计单位为了追求方案通过率,千方百计地迎合业主的思路,没有设计属于自己的园林作品,比比皆是的雷同景观作品,整个社会的创新意识薄弱。设计师应插上信息时代的翅膀,极大地开阔的视野,综合国内外相关信息和发展动态,关注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打造属于自己品牌的园林作品。

2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发展趋势

2 . 1 倡导基于生态理念的园林景观设计

生态理念已成为园林景观设计师内在和本质的设计理念,因为他符合久居空气污染的城市的人们企盼亲近自然和返回自然的愿望。西蒙兹也曾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生活的地球和谐共处。”这就告诉我们:以人为本,以可持续发展为准则的园林设计成为未来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因为其创造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景观而备受当代社会的认可。在这个返朴归真成为时尚的年代里,不久的将来生态园林又将是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景观设计中,景观设计师应注重将生态科学技术和景观美学原则相结合,创造出在尊重自然基础之上的完美景观作品。生态设计应是所有的景观设计中的一个普遍原则。遵循生命的规律,强调人为过程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最小。例如,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循环使用材料,最大限度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能耗,极尽可能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竭尽全力保留当地传统文化特点,突出乡土气息。再如,一些景观设计项目,不仅能够通过雨水利用,解决大部分的景观用水,有的甚至能够完全自给自足,从而实现对城市洁净水资源的零消耗。

2 . 2 倡导基于多元宽容精神的景观设计

在部分地区中,每个景观元素彼此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并与周围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特征相结合,构成人们所观察到的景观类型。对海外而言要能弘扬出中国特色,而对国内而言要弘扬出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但对本地而言则要弘扬出自我特色。因此,需要我们在规划设计当中能够积极的研究民族化、乡土化、个性化等方面的问题。

2 . 3 挖掘景观环境中的民族文化资源

风景园林师首先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将城市历史文脉融入园林设计,达到设计与当地风土人情及文化氛围相融合的境界,进而将凝聚民族智慧的资源得以传承并转化成在当代具有全球意义的文化价值资源。

3 结语

第4篇:景观设计国内外现状范文

关键词:校园标识;校园文化;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221-01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生源的不断下降,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师资和办学能力作为学生择校时的衡量标准之一,校园环境也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分量。一些学校虽然已经意识到校园环境是一张重要的名片,但是普遍存在着校园文化无法贯穿校园内外,环境标识和校园景观在内容上无法融合,难以形成明确统一的校园形象等一系列问题,这反而妨碍了学校特色和管理水平的体现。因此,研究校园标识设计中的精神文化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如何延续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校园标识设计中的精神文化功能

(一)校园标识设计中的文化性

校园标识是静态的风景,发挥示范作用的同时显示出一种特有的文化教育形态,它逐渐成为独特的标识导向文化。校园标识设计中的文化表现能够以校园导向系统为载体,将校园文化可视化,以导向系统为载体和校园景观达成统一,将精神文化贯穿校园内外,突出学校整体形象和特色,增强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另外,还能增强师生归属感和自豪感,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及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标识设计的环境性

环境标识作为环境的附属要素,不能孤立存在,应以烘托环境气氛,彰显环境个性为前提与环境相互依存。校园环境不能与商业环境、居住环境等同,它有其特殊性,所体现的应当是一种高尚的校园人文氛围。每个学校都需要表达自己的文化理念,因此标识设计应具有科学性、体现现代化,生态化的校园特点,以及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校园环境标识的设计依据

1、易于识别。校园标识的突出特点就是显示出自身面貌,易于识别,不能与其他标识雷同或相似,因此要特征鲜明,令人一眼辨出,过目不忘。校园环境标识除了应具有较强的可视性之外,还应具有简洁、连续、风格统一的特征。

2、功能明确。设计定位以校园文化理念为表达要求,优化校园环境的同时推进校园文化发展。师生受到这种良好文化的感染,必然会增强主动性,形成推动校园文化的良性循环。

3、以人为本,为人服务。在设计标识之前应深入校园,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学校景观环境条件、外环境以及交通流线情况,做到标识设计与校园整体形象设计原则相符。

四、校园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延续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办学的历史过程中长期积累而形成的文化成果和价值观,包括学校办学理念、道德观、学校精神等。校园景观包括校园所处的自然环境、建筑等。校园文化可以渗透到校园的各个地方,小到一个路边标牌,大到校园规划。

校园是培养和教育人的专门场所,因此要求景观本身含有丰富的教育价值。校园景观包括校园所处的自然环境、建筑、地形、绿化等。能影响高校校园品质,学校的社会形象、荣誉和教育质量都与校园景观环境紧密联系。正因为有深远的影响力,国内外一流的大学,特别是有悠久历史的大学,都在有意识地培育本校的文化生活。

五、校园导向系统文化在景观小品中的延续特色实证研究——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景观设计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坐落于风景优美的武汉市东湖之滨落雁路,有着十年之久的办学历史。

第5篇:景观设计国内外现状范文

引言

优美、和谐的公路景观对于保障车辆的行驶安全,提高司乘人员的舒适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公路建设突飞猛进,2004年,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187.07万公里,居世界第四位,其中高速公路3.43万公里,列世界第二位,有力的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但与此同时,公路建设带来的生态破坏、景观割裂以及由此引发的交通事故等负面影响日益凸现,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对公路沿线进行环境保护和景观设计,成为我国公路建设中的迫切任务。

1.国内外公路景观设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的公路景观设计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仅注重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确保行车安全通畅,主要着眼于道路线形设计、结构设计、力学计算等公路本身的建设,尚未提出系统的公路景观设计理论;第二阶段,开始重视道路以外的附属设施、环境保护、管理等配套设施建设,使道路的功能得以更充分地发挥,但公路景观设计大多作为环境保护的一部分提出,初步的公路景观设计理论开始出现;第三阶段,着眼于道路的多功能利用,不仅使用路面,还利用立体空间(诸如立体交叉及地下空间),公路景观设计理论出现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的态势。现代公路景观设计正在成为一门涵盖土木工程学、生态学、计算机、植物学、美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边缘性科学,公路景观成为信息化时代的多信息载体。当前国内外公路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公路景观设计滞后于路基路面及其他附属设施的设计,有的甚至忽视了景观设计,条块分割,人工雕凿痕迹明显。许多已经出版的书籍和已经成文的规定都把公路的景观设计等同于“美化设计”或“绿化设计”。

(2)设计中过分注重形式美,对司乘人员实际的景观体验重视不足。设计者常采取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手法来设计公路景观,许多公路被“装饰”成富丽堂皇的绿化带;缺乏全局意识,过分注重形式美,忽视了人们在车辆高速运动中的景观体验,造成过往旅客和驾驶人员眼花缭乱,易产生视觉疲劳和不良情绪。

2.基于动态特性的公路景观设计的基本思想

公路沿线的周边环境不仅要满通功能,而且还应该赋予人们优美、宜人的景观视觉。公路的景观设计, 一方面要强调公路与沿线的自然环境、交通设施、车辆等的协调统一,使公路成为环境的一部分,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另一方面也要强调根据车辆高速行驶的动态特点,实时调整景观的表现形式,既满足静态视觉的要求, 同时也满足车辆行驶中人的动态视觉的要求,为司机和乘客提供实时变化的审美效果。

动态中人的景观尺度感、动态中人对环境的参与特点和人的心理感受是公路景观设计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公路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人的视觉及行为特点,满足动态变化的要求。基于动态特性的公路景观设计方法是指根据司乘人员的动态视觉特性,充分考虑行车速度对景观尺度、人的美感特性、景观组合方式等方面的影响, 从人的动态体验出发,对公路沿线各种景观要素进行组合和优化设计。

公路景观设计面对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处理速度(V)、时间(T)与景观效果的关系问题。这里的V和T不是传统物理学意义上的车速和时间,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两地之间的位移跟速度和时间的线性关系。动态景观设计理论对V、T的理解,需从景观设计角度进行如下阐释:以车辆为参照物,V可以理解为公路景观以及与公路相关的自然景观(包括大地景观、气象景观、植物季相变化景观等)、人文景观(城市、河堤、名胜古迹等)的不断运动;T 应该理解为上述一系列运动景观的动态组合。也可以这样表述:公路景观设计应该营造出一系列闪现在人视野中犹如电影胶片般的动态、连续的画面。由于公路上的车辆一般都会经历起步、提速、持速运行、减速、再提速、再持速运行……这样一系列不断反复的运动,相应的,这一系列动态画面景观也经历着同样的运动和变化,设计人员进行公路景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这种变化,区分具体情况下人的不同视觉感受,而不能采取一刀切式的设计。

3.基于动态特性的公路景观设计基本要素

3.1.动态中的景观敏感度

景观敏感度是指景观引起人们注意力难易程度的量度,相对于静态景观而言,车辆行驶过程中,公路景观的动态敏感度在很大程度上将会被弱化,因此,欲使道路景观对行驶中的司乘人员起到与静态相同的视觉效果,就必须通过专门设计,弥补车速对动态景观敏感度的弱化影响。转贴于  动态中景观敏感度(S)的大小和车速(v)、司乘人员前方视野中能清晰辨认景物的最大距离(Dmax)、清晰辨认景物的最小尺度(Hmin)、路侧能清晰辨认景物的最小距离(Dmin)四大因素密切相关,其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S=f(v, Dmax, Hmin, Dmin)

根据相关研究成果,为了达到最佳动态景观敏感度(Smax),不同车速(v)与Dmax, Hmin, Dmin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见表1。

表1 车速(v)与Dmax, Hmin, Dmin关系表

(Table.2 relation among speed-v,Dmax,Hmin and Dmin)

V(km/h) 20 60 100 140

Dmax前方视野最大晰辩距离(m) 150 370 660 840

Hmin前方视野晰辩最小物质尺度(m) 0.35 1.10 2.00 3.00

Dmin路侧晰辩最小距离(m) 1.71 5.09 8.50 11.9

以限速60 km/h为例(当处于特定路段比如起步区、隧道内、急弯区时,需慢速行驶),司机前方的景观或景观单元的最远距离不应大于370m;不应小于5.09 m;它们的高度应大于1.10 m。当景观或景观单元的三维尺度超出这些阈值时,司机的景观敏感度为零,即对这个速度下行驶的司机来说是“视而不见”的。

导致动态中景观敏感度变化的因素很多,除了本文列出的v、Dmax、Hmin、Dmin等四大因素外,敏感度的变化还受景物表面相对于视线的坡度、景物在视域内出现的机率、景物的色彩、质感、明度和人的视力、情绪以及天气的变化等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再详细叙述。

3.2.动态中人的景观尺度感

静态中人的景观尺度感是在人的生活起居中形成的,包括人的对周围环境形成的空间感、场所感,一般是宜人的小尺度;而在车辆行驶情况下,车辆的运行使人们对公路沿线景观的尺度感发生了变化,进而带来道路与周围环境产生新的比例关系,路边景物一晃而过,只有尺度较大的物体才能看清,这种大体量的景观尺度是人们视觉的需要,符合动态中人的心理感知和生理特点。高速行驶下的汽车只有穿行于大尺度的景观空间,司乘人员才能产生融入自然的感觉而不是被排斥感,所以,动态中人的景观尺度感常是宜车的大尺度。因此,公路景观设计中景观尺度的确定,应充分考虑动态中人的视觉、心理和生理的变化,根据路段的性质、车速等因素来综合确定。

3.3.动态中人的视觉特性

第6篇:景观设计国内外现状范文

关键词:广场 写字楼 生态 园林景观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3973 (2010) 04-106-02

1 引言

广场是欧洲城市最重要的政治与象征中心,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公共空间,是社会生产的关键与焦点。早在公元前4世纪末,一些希腊城邦国家已经出现相当成形的、由公共建筑围合成的广场原型──阿果拉,它是在方形住宅区街廊的中央由神庙、集会堂与长廊围合而成的广场空间,面向开敞的远方海港。这样的广场原型逐渐转化成罗马帝国的集会场(forum)与中世纪欧洲形形的教堂、市政厅。广场更随着早期希腊与罗马帝国的殖民城市与后期欧洲人的航海扩张而传播到北非、美洲与亚洲。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现代广场不再仅仅是市政广场,商业广场成为城市的主要广场,较大的建筑庭院、建筑之间的开阔地等也具有广场的性质,其作用也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尤其是近年来,商业写字楼的快速崛起,使得其附属的写字楼广场得到了迅速发展,地位也更显重要。

2 关于广场

“广场”一词源于古希腊,最初用于议政和市场,是人们进行户外活动和社交的场所,其特点、位置是松散和不固定的。从古罗马时代开始,广场的使用功能逐步由集会、市场扩大到宗教、礼仪、纪念和娱乐等,广场也开始固定为某些公共建筑前附属的外部场地。中世纪意大利的广场功能和空间形态进一步拓展,城市广场已成为城市的“心脏”,在高度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创造出具有视觉、空间和尺度连续性的公共空间,形成与城市整体互为依存的城市公共中心广场雏形。巴洛克时期,城市广场空间最大程度上与城市道路联成一体,广场不再单独附于某一建筑物,而成为整个道路网和城市动态空间序列的一部分。

国内一般对现代城市广场有这样的定义:“城市中由建筑物、道路或绿化地带围绕而成的开敞空间,是城市公众社会生活的中心,又是集中反映城市历史文化和艺术面貌的建筑空间。”(《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 园林 城市规划篇》)。城市广场占据着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是人文景观和物质景观的结合体,是城市中环境宜人、尺度适中的公共开放空间,体现并继承发展历史文脉。城市广场是城市空间形态的结点,是城市风貌、个性的体现。它对城市有典型意义,并顺应市民的需求。而国外专家对广场的认识较之国内具体许多。他们认为:广场是被有意识地作为活动焦点;通常情况,它经过铺装,被高密度的构筑物围合,有街道环绕或与其相通;有清晰的广场边界;周围的建筑与之具有某种统一和协调,D(宽):H(高)有良好的比例。

3 当前国内外写字楼广场的现状

写字楼广场不仅是写字楼的象征,人流聚集的地方,也是体现一座城市历史和文化、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写字楼广场是城市特色的有力表述,是联系建筑群体并使之成为区块整体的核心空间,有利于弘扬建筑文化、展示城市活力,是企业员工、往来路人休憩、交流的公共空间,是写字楼乃至城市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形象窗口,有助于组织动态交通、建立有效的交通秩序。同时,写字楼广场对于改善小环境也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社会定位、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写字楼广场在国内外的形式有所不同。

3.1 当前国外写字楼广场的现状

二十世纪工业文明时期,写字楼是作为工业文明厂房的附属物存在的,换句话说,那时候整个社会主导理论是产生于工厂的,所以主要产值来自于车间而非写字楼。现在美国一项统计表明美国的税收税源的83.5%来自于写字楼而不是工厂,因为主要能给国家产生利润的都是写字楼。一个好的写字楼已经不再是企业炫耀实力的地方,而是能否激发员工灵感,让他更好的进行脑力创造的地方,这是衡量新时字楼的主要标准。

而要使脑力劳动者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使工作成为一种乐趣与享受,这对办公环境的要求就大大提高了。现在发达国家比较流行的是,低密度的办公场地。所谓低密度的办公场地就是指,办公楼座所占的面积要远远小于空地与绿地的面积。这就决定了发达国家有些写字楼的环境不仅仅是广场的形式,而是一种更生态、更绿色的写字楼风景区形式。这种形式就是,将写字楼设于郊区的山水之中,保持低密度的同时又注重个性化,符合郊区化办公的理念,并且在景观园区内布置餐饮、半开放式茶座、观景台等非正式交流场所。国外还有一种流行的做法,就是在办公楼的内部应用人工环境来达到办公环境的生态化,即把室外的自然环境逐渐地引入室内,如将植物的生长、阳光等空间形态引入室内,提供一种室内类似于自然的环境。有的甚至在写字楼内部建有绿地或花园,如美国的硅谷、爱尔兰都柏林的西区花园、德国慕尼黑的伊萨办公室等都体现了这种理念。

3.2 当前国内写字楼广场的现状

当前在国内还很难创造出生态型写字楼广场。因为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地方很难像美国硅谷那样在2万平方米大的绿地,中间就盖了占地3000平米15层的小建筑,所以现在国内的写字楼还是一个高密度的办公场地。这也就决定了现在国内写字楼广场的形式是以园林景观形式为主的城市空间。

国内写字楼广场在设计时,都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在现有的空间里留有一定场所(如亭、廊、休闲座椅等)供员工休憩、活动,并拥有一定规模的绿地,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广场作为公众中心的“场所”精神。广场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主体,体现“人性化”,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同时根据往来的人流量和车流量来处理环境与建筑的关系,将广场与周围环境相结合,当作一个完整的系统来进行规划,各功能区连成一体,倡导“景观与生态”的共同主题,将景观设计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和优美的城市景观,建设具有现代都市氛围的写字楼广场环境,实现社会效益和自然环境协调有序的发展,以取得最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3.2.1 国内写字楼广场的景观设计

一般来说,写字楼广场的人流量都很大,因此拥有一个由大量铺装构成的主广场来疏散人流,就成为了写字楼广场的主要构成部分。若广场存在一定的高差,则一定会考虑残障人士的需求,设置专门的残疾人通道,方便他们通行。同时,写字楼广场都会从员工的角度出发,设置一些私密性的交流空间,如休闲绿地、休息长椅等,供他们停留、交谈;也会设置一些水景、文化石、雕塑等园林小品供员工观赏,使得员工能在繁忙的工作中,找到一个可以让他们放松、休闲的场所。写字楼广场的景观设计以人为本,从人的角度出发,无论是休闲绿地的大小、休息长椅的间距,还是亭廊的高度、小品的观赏角度,都会以人的舒适程度,以及视觉的感官感受为首要考虑对象来进行设计,为员工营造一个自然、舒适的休闲环境。

3.2.2国内写字楼广场的绿化设计

有的写字楼广场不设或者是只设很少的绿地空间,这是因为这些广场的面积都不大,且活动强度很高。此外,有的写字楼广场面积足够,却不种植高大乔木,而是利用周围的长廊代替树木起遮阳的效果。这都是一些写字楼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写字楼广场进行的特殊处理。绝大多数的写字楼广场很少出现这种完全由硬质景观构成的情况,反而是绿化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尽管各个写字楼广场的绿地规模大小不一,形式灵活多样,但临街面都会尽量采用高大乔木配植树下小灌木的方式来隔离城市道路,减低过往车辆所产生的噪音。有大转弯的地方,则会按照相关的规范不种植高大乔木,避免遮挡行人和司机的视线,而采用单独种植低矮绿篱的方式来防止噪音,为员工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休息场所。

此外,写字楼广场在绿化过程中首先会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选用本地的乡土树种作为主要树种用于广场绿化,利用大冠幅的高大乔木为员工提供清凉、舒爽的休憩空间。同时在写字楼广场的休闲绿地内,除了栽植高大乔木以外,还会按一定的比例栽入彩叶灌木和彩叶地被,组成稳定性好、外观优美、色相丰富的多层混交群落以美化环境,更好地提高写字楼广场的生态效益,创造一个“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植物景观效果,营造亲切自然、环境幽雅的城市空间。

4 结论

随着现字楼的发展,写字楼产业已经成为当代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关注写字楼周围的环境,因为环境的好坏是能否调动公司员工积极性,增加企业利润的关键。在这种情况下,写字楼广场也就成为能够改变写字楼环境的重要设施之一。只是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写字楼广场表现出不同的风格。优秀的广场景观设计是时代性、地域文化性、自然环境性的综合反映。欧洲与美国的写字楼广场生态、朴质、简洁,既突出城市的建筑风貌,又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而日本的写字楼广场会有一些装饰性的内容,但并不过火,也体现出日本岛国的文化特色。而国内主要是以园林景观型的写字楼广场为主,并没有发达国家那种纯生态型的写字楼广场。但无论如何,生态、环保、绿色却是我国未来写字楼广场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设计者们在不断地努力。我们期待国内早日出现生态型的写字楼广场,也希望能有更多优秀的园林景观型的写字楼广场出现。

参考文献:

[1]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广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 荆其敏,张丽安.城市休闲空间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3] 张斌,杨北帆.城市设计形式与装饰[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第7篇:景观设计国内外现状范文

【关键词】遗址;遗址公园;当代城市;景观设计

1 前言

我国历史悠久,各朝代的在城市中的历史遗址是历史文化名城中的骨骼和精髓,他贯穿于城市的整体发展,融汇于城市本地市民与外地游客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但近年来,随着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城市化脚步加快、城市规模扩张、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等城市更新发展的影响,给历史遗址保护带来了重重困难。如何保护历史遗址的精神家园,如何在具体实践中更好的保护和展示遗址,是本文研究探讨遗址公园在城市发展中的现状与未来的主要问题。

2 遗址公园选题产生的背景

城市建设用地对历史遗址用地之间矛盾重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房地产事业的蒸蒸日上,土地价值不断膨胀,势必造成城市建设用地对遗址用地的觊觎,城市遗址保护范围很难维持维持现状,更谈不上扩大,有些地区已经出现了城市建设用地侵占遗址用地的现象。

另一方面,城市景观的发展与建设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程度的一种体现,人们在城市中对景观的需求日益增加。我国在不断满足人们的需求而加速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城市公园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面貌及市民生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遗址公园模式的产生是人们对文物保护的重视和遗址景观结合突出城市特色带动旅游兴盛的一种方法。

3 遗址公园的概念

遗址公园是近些年产生的遗址保护发展模式,关于遗址公园的概念国内外并未做出权威的解释,不同学者也从自身理解的角度给出很多解释,如陈圣泓将其定义为“遗址公园是指包括与自然和谐之人造物及考古遗址等地区,并在历史、艺术以及学术等各方面具有显著普遍价值基址保留、保护、改造成的公园。遗址公园着重于“址”,因为遗址是世界上独一无二,不可再生的,强调将生态价值与遗址价值相结合,保存、保护是其重点。”[陈圣泓.工业遗址公园[J].中国园林,2008,(2)]等等。

4 西安市遗址公园概述

4.1西安市遗址公园简介

西安古称“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走进西安就如同走进了中国历史博物馆,我国历史上有周、秦、汉、隋、唐等13个朝代在此建都,保留下来的西周丰镐、秦阿房宫、汉长安城、唐大明宫遗址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人类保留下来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除此之外,西安还保留了大小雁塔、钟鼓楼、曲江池等数不尽的各类遗址。

现在依托西安遗址建成的城市遗址公园有存在于城市中,均属于城市遗址类。遗址公园由于主要依托于遗址资源,因此成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公园类型,作为历史文化信息载体的遗址,使公园具有了可持续发展性、文化传承性等特征,这些事其他类型单一的公园所不具备的。

4.2遗址公园保护理念

遗址公园模式是针对遗址保护与利用提出的一种方法,是将遗址保护与公园设计相结合,运用保护、修复、展示等一系列手法,对有效保护下来的遗址进行重新整合、再生,将已发掘或未发掘的遗址完整保存在公园的范围内,是目前国内外对遗址进行保护、发掘、研究、展示的较好模式。

遗址公园理念的核心是现场保存展示,即以遗址及其周围环境为保存展示的主要内容,结合景观设计,使游客在身临其境时达到有所观,有所感有所悟,达到重温历史、增长知识、荡涤心灵的目的,同时又得到休闲娱乐放松的目的。

5西安遗址公园的景观设计手法总结

5.1遗址公园整体景观规划设计

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应充分组中遗址区域的历史风貌,规划设计的山水格局、整体格调、植物配置、空间布局、路网设计等都应通过历史记载、考古研究、文学及艺术绘画等为依据。遗址公园的建设应当依托所在的自然地形地貌进行设计,保持其整体性、原真性、完整性。曲江遗址公园在曲江遗址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消失的唐曲江池入睡空驳岸线用碎石铺地加石桩围合保护。

5.2遗址公园建筑物的设计表达

5.2.1遗址公园的建建筑物形式及色彩控制

遗址公园中的建筑物多为新建建筑为不显突兀,保持和谐,烘托历史文化的氛围,以仿古为主。如唐慈恩寺遗址公园周边的商业建筑均采用大屋顶式,灰瓦朱柱。再如唐大明宫遗址公园由张锦秋先生设计的丹凤门,利用钢框架结构支撑,外部还原了丹凤门的原貌,内部做文物展示和遗址参观平台。

5.2.2遗址公园的标志性建筑物设计

遗址公园的标志性建筑物一般是遗址展示内容的主体,如唐慈恩寺遗址公园的标志性建筑物是大雁塔,也有遗址因为毁坏严重而变更标志性建筑物,如唐大明宫遗址原以含元殿为标志,它是大明宫跌宕起伏的,如今含元殿只剩夯土台基,复原的含元殿成为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入口标志。园林类遗址公园没有明确的标志性建筑物,以步移景异的园林景观设计为指导,如曲江遗址公园。

5.3遗址公园的景观点线面设计

5.3.1景观构筑物、小品点状设计

遗址公园的景观构筑物、小品等是遗址公园的细部展示,如果将其设计得当,起到了烘托历史场景突出遗址公园文化主题的重要作用,给观赏者带来一种回味历史的感受。如曲江遗址公园中收集了一些民间鼓舞,如道路两旁的拴马桩、石凳、石桌、门鼓、石狮等,通过这种点状的细部小品来突出遗址公园的主题;遗址公园的音响、灯具、座椅、指示牌,甚至垃圾桶的设计恰当都对文化氛围的渲染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雕塑、文字雕刻是对历史再现的静态表演和影像字幕。

5.3.2道路景观、序列线状设计

在以园林景观为主题的遗址公园道路是参观者游览的视觉路线,是构成遗址公园的脉络骨架,如曲江遗址公园、大唐芙蓉园。道路的铺装、沿路景观视线、道路两旁绿色植被的设计构成了道路景观的线性景观视廊。

在以历史遗迹为主要内容的遗址公园,遗址的原有空间序列构成遗址公园的线性空间,因此在遗址保护和再现展示的过程中应注意其原有线性空间的再现。如唐大明宫遗址公园,原有空间序列为丹凤门―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玄武门―重玄门,就像北京的故宫,每一进院落广场共同组合成有序的体现礼制思想的宫殿空间。

5.3.3广场公共空间景观与文化活动景观设计

在遗址公园中,广场的形式多样,有建筑墙体围合形成的半封闭、封闭式广场,有植被围合形成的开放广场,也有尺度很大的开阔型广场;广场的作用有人流疏散、休闲游憩、文化娱乐等。 广场的绿地、西面铺装、水景、照明、雕塑、小品也都是烘托遗址公园主题设计的。如大唐芙蓉园的紫云楼北广场是园区文化活动的场所,广场前有十三朝古装游行展示,也有结合广场前大型水池设计的水幕电影广场。

5.4遗址公园的滨水景观设计

大部分遗址公园有滨水景观的设计,形式也多种多样,有环状护城河的滨水景观――唐城墙遗址公园,有大面积水面形成静态的滨水景观――曲江遗址公园,有音乐喷泉式的动态滨水景观――唐大明宫遗址公园。滨水景观的设计大都依托遗址原有水景进行,保护了原有遗址的驳岸轮廓,也有根据景观设计需要人工水池。滨水景观是遗址公园的亮点,活力点。

5.5遗址公园的夜间照明设计

根据笔者的调查,游览入园的游客由于观看夜景需要和游园体力原因会选择下午3点后入园,晚上8点后出园,这样白天的景色和夜景尽览无余。遗址公园的夜间艺术照明主要有轮廓线照明,投射泛光照明,光雕塑、焰火礼花等多种方式。建筑物在夜间更加突出,有的成为夜晚城市的标志物,如唐慈恩寺遗址公园的大雁塔,有的则整个公园都明亮璀璨,如大唐芙蓉园遗址公园。

5.6遗址公园周边建筑物的天际线控制

现代城市发展迅速,土地价值不断上升,导致高层不断出现,在遗址周边的土地价值更高,很多人不顾遗址公园的大环境建造的建筑体量色彩形式都与遗址本身不协调,遗址公园周围的高度不断增加使得公园相对尺度变小,变成盆景式公园,公园的对景借景条件都不佳。如何平衡遗址公园周边的天际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当代社会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

6 小结

目前,国内对于遗址保护与利用的研究刚刚起步,对于遗址公园模式的研究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实践经验也很缺乏。本文通过对西安遗址公园的遗址保护与景观设计相机和的浅薄探讨,以及自己对游览遗址公园的切身体会,思考遗址公园模式对于遗址保护和城市景观表现的前景与未来,以实现遗址的文化价值和公园的景观价值结合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陈圣泓. 工业遗址公园[J].《中国园林》,2008,2

王军.遗址模式在城市遗址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以唐大明宫遗址公园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9,9

张锦秋. 唐韵盛景 曲水丹青:长安芙蓉园规划设计. [J].《ARCHICREATION》,2004,3

第8篇:景观设计国内外现状范文

【关健词】:河道景观;地域文化;文脉传承

1、河道景观设计研究的意义

在我国,有多数城市中都有河流经过。在城建工作中,河道景观也往往是建设的重点或形象工程。城市河道是城市水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既是城市环境独特的风景线,也是发展国民经济和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载体。城市河道景观,不仅可以促使河道功能的发挥、提升河道景观形象,更是提升周边土地利用价值,促进城市居民人居环境,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所以,通过对城市河道景观建设的研究,为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的生态方法和途径提供一定的借鉴和理论支持,从这个角度出发,河道景观设计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 、城市河道景观的概念及其文化内涵

2.1河道景观设计的概念

景观的概念就是自然要素以及文化现象组成的地域综合体,是特定地点所能看到的全部地表。那么城市河道景观,就是在整个河岸带内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全部自然要素以及文化现象所组成的地域综合体。而本文的河道景观设计则具体是指河道驳岸、护坡、道路、河岸绿地在内的景观范畴。

在河道景观范畴内,除了基本的植物、铺装、公共设施、雕塑、景观建筑这些构景元素外,其所特有的、能代表一个地区的文化要素,也是重要的组成要素之一。目前国内外在河道建设的研究中,都很强调文化的重要性。景观设计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地域文化是景观设计的灵魂。它从整体上决定了一个地区人们的价值取向,具有向导作用,所以说地域文化在当地景观设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2地域文脉传承的概念

“地域文脉”可以解释为一座城市的记忆。文脉传承就是文化的延续。在具体景观设计中,体现在景观构筑元素上所运用的文化符号。

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域内文化的总和,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地域特征、历史状况等特殊性,形成了文化的地域特征,这些特征是动态的、发展的。每个地区是通过建筑、景观等艺术形式来表现该地区人们的文化水准、民族风情、价值取向和对建筑审美的追求。

3 、城市河道设计中的地域文脉传承

3.1文化符号的运用

“文化符号”是地域文化在漫长发展过程中,抽取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用简介的形式,一种最直接的表达。符号是抽象的概括,是一个区域特殊文化的标志,通常直接采用符号提取更容易引起人们的认同。

例如大连、青岛地区,在河道景观建设过程中,使用较为常见的装饰图案便是海洋生物图案,装饰材料会用到贝壳、化石等,这和大连的海洋文化、岛屿文化是相关联的;又如杭州、苏州地区,往往会采用传统亭、台、楼、榭等民族建筑元素,使用太湖石、卵石、碎瓷片等铺筑出某些吉祥图案,这也是和当地的江浙文化密不可分的。人们通过这些文化符号,可以直观的感受到当地所特有的历史文化氛围。

3.2文化属性的表达

文化属性是指具有独立性、唯一性和可辨识性等特点,在景观设计中往往可以采用对这种属性的放大、夸张、借用等手法直接应用到设计之中。在著名景观设计师俞孔坚先生所设计的秦皇岛汤河公园中,利用当地所特有的的汤泉文化,根据汤河河道的现状进行综合改造,首创“红飘带”设计方案,用一条500米长的红色带状“飘带”,串联了整个场地,很好的避免了对原有廊道的破坏,同时有满足了城市化和城市扩张对本地段河流廊道的功能要求,成为了当地较为知名的一处景点。这种对文化属性的表达,使之成为一处较为典型的实际案例。

3.3文化载体的创新

文化载体通常是指具体的景观设计元素,诸如铺装设计、景墙设计、公共设施设计等,通过这些传统载体来表达出对当地文化的传承。当然,可以刻利用声光电等这类现代的新技术、新材料来重新演绎对文化承载的理解,可以衍生出更多的文化载体。例如韩国著名的清溪川运河(ChonGae)河道景观项目,在设计中采用独特的弧形石材,高低错落的进行组合,既解决了不同季节中不同水位的变化,同时也吸引了大量民众能参与亲水活动,在每块石头内侧、瀑布下等地方,都增加了灯光设计,让夜晚的河道更具魅力。另一方面,由于河道小环境内可形成更大的风速,从而降低了空气污染程度,减轻热到效应而成为河道设计中的一个创新点。

4 、结束语

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是传承和创新,在景观设计方案,传承代表着对传统的尊重和保留,创新代表着以新的面貌进行展示,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合理有效的利用传统地域文化来进行河道景观的设计,让河道景观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 许骅.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研究 [D].浙江大学;2010年

[2].简天佐.基于“两型社会”的城市滨水区休闲空间研究 [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3] 谢佳.城市滨水步道的景观设计探讨 [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4] 李超.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理论研究 [D].天津大学;2010年

[5] 常素云.城市河道生物修复技术研究 [D].天津大学;2011年

第9篇:景观设计国内外现状范文

关键字:城市带状滨水公园;植物空间;空间设计

1.相关概念界定

1.1植物空间园林中以植物为主体,经过艺术布局组成各种适应园林功能要求的空间环境,称为园林植物空间(彭一刚)[1]。植物空间的打造是以自然植物为主体,通过艺术构图的布局手法,为了创造一种特殊的环境氛围,使得人们能够在这种植物环境下游乐和观赏。1.2城市带状滨水公园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带状滨水公园是其组成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较为普遍的一种城市带状公园的类型。城市带状滨水公园在本文中定义为:沿着城市的海滨、内河、湖滨等水系的两侧或在城市某一水系一侧建设有特殊狭长形态的公园绿地[2]。1.3城市带状滨水公园植物空间植物是城市带状滨水公园景观设计中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对城市带状滨水公园的植物空间环境需求发生了改变。在城市带状滨水公园中,合理运用植物的比例、质感、色彩、尺度及时间变化等特性,选取各类植物进行组合搭配形成不同的植物空间,为创造一种适宜人生活的环境。

2.国内外研究进展

2.1植物空间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2.1.1植物种植的历史溯源《旧约圣经•创世纪》一书中的伊甸园,是宗教理想对于植物的种植理念产生深远的影响范例。早在所罗门时代,就已经有很多芳香植物被栽植在庭院里。在《传道书》一书中就记载了所罗门兴建葡萄园、开辟园圃、种植果树、开采水池以浇灌生长中的果木的事迹。古希腊时期树木是人们的崇拜对象,树木在人们心里有着神圣的情怀。在提奥弗拉斯特所著的《植物的研究》一书中,一共记录了480种不同的植物。先秦时期《诗经》中提到的花草多达132种,战国时期屈原的诗歌中也描述了许多植物,南北朝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按己知植物的形态分为菜、果、草、木、米食5类。2.1.2植物空间设计理论南希A•莱斯辛斯基在《植物景观设计》中提出把植物作为主要的设计元素来运用以此来丰富外部空间的设计,她还指出了种植设计构成的基本要素:线条、外形、群植、质感、色彩[3]。威廉•罗宾逊在其《树木与花园》一书中,着重提出在植物空间设计中植物的色彩是必不可忽视的,特别是植物的季相更替。在《野生花园》中强调在营造自然野趣的植物空间时,应选取符合本土环境的花卉和植物,同时运用自然群落式进行植物配置[4]。在《西方现代景观植栽设计》中,细致的讲解了植物空间,并将其分成墙体、顶棚和地面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同时也提出空间设计中种植设计应作为重要元素考虑[5]。苏雪痕编著的《植物造景》中提到应用各类植物来进行植物景观的设计,应满足植物与环境协调与适宜,并且通过艺术构图的原理,呈现植物本身的形式美及其营造的意境美[6]。王晓俊提出利用植物材料组织可形成不同的空间,如围合的空间,增加向心和焦点的作用;由顶和地两个空间层类构成的空透空间;带状过渡空间。樊俊喜、李冬梅、赵爱华、胡海燕在《园林植物与园林空间景观的营造》中阐述,运用植物自身的特征和合理的配置营造空间的分隔、对比、穿插流通和深度表现,进行园林空间景观的布局分析[7]。2.2城市带状滨水公园植物空间设计的发展进程王建国、吕志鹏(2001)较为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城市滨水区的概念与开发,在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问题的缘起、内在动因和新的发展机遇进行阐述的基础上,以较大的篇幅叙述了近年来滨水区建设的实践和发展趋势[8]。张钰雯、宣伟阳通过对活动特征、公园边界状态、交通方式、公共设施和公园文化特色等方面,研究其对城市带状滨水公园空间效用的影响。刘莹在《城市滨水区空间形态分析》中探讨了在设计理念和历史经验的指导下归纳与形成的滨水区设计原则和空间要素。在《植物在滨水景观中的空间营造方法探讨》一书中李慧、闭瑞金、陈凯、吴玉华将城市滨水区划分为三个部分,即绿带区、河岸区和河面区。分别阐述滨水区的三个区域里植物营造空间的类型和方法[9]。2.3现代植物空间设计的趋向现代植物空间设计引入了植物学、园艺学、生态学等多学科,意味着风景园林的快速发展,也促使植物空间设计方法改变。生态园林是指所有植物景观设计都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遵循生态学的原理,通过多结构、多功能、多层次的植物群落和模仿自然的生境而创造的植物空间。生态系统观念指导下的植物空间设计,应注重乡土植物的大量使用,有利于反映当地真实的季相景观,同时要关注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和植物群落类型的多样两个层面。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书中指出,从宏观层面指出了生态设计的这一新的思路,使植物景观设计从植物自身利用到设计形式都发生一定变化。其中成功的案例是上海后滩公园和马德里滨水带状公园。赵鑫、吕文博在《环境行为学在植物景观营造中的应用初探》一书中基于环境行为学的理论出发,研究了人的行为与植物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10]。孔强、李小兰在《城市滨水区带状绿地近自然植物群落营建探析》介绍了景观游憩型滨水绿地和生态修复型滨水绿地的特征和自然植物群落配置模式。杨峰在《园林植物空间层类分析》中将植物按形态空间进行分类,对不同的植物空间进行分析,同时也对不同层类之间组合形成的种植搭配规律进行描述。李雄在《园林植物景观的空间意象与结构解析研究》论文中从空间形态的三种类型、三种限定要素和多种构成方式等方面论述园林绿地植物空间的特征。叙述了植物空间的感知与意向过程,和植物空间之间的组合构成的六种结构方式。李伟强在《园林植物空间营造研究》中对于同一园林植物空间,观赏视距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因此在植物空间设计时,合理设置不同空间,使游人在行走中看到变化的景观空间,以这一原则创造出多重景观的植物空间[11]。朱建宁提出现代植物景观设计不仅要摆脱只重视植物品种多层次的摆放,而且要走出表现植物个体美这一观念的局限。提倡把植物设计的重点放在其形成的空间上,同时在设计植物群落和整体景观效果的时应体现一定的地域特色。

结语:

通过上述研究,城市带状滨水公园植物空间设计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一、国内城市带状滨水公园实际建设起步晚,借鉴在国外城市带状滨水公园建设的成果居多,推进适宜我国社会现状的城市带状滨水公园的建设实践意义重大。二、尽管国内外已有诸多植物空间设计方面的的理论著作,但是对于如何总结现代植物空间设计方法并将之运用到城市带状滨水公园实践中尚未进行深入研究。三、目前基于现状调查而进行的建设较少,对于城市带状滨水公园的植物空间设计建设仅仅停留在理论指导和模仿借鉴方面,未深入结合区域实践进行设计,特别是结合城市带状滨水公园、人的感受和现代植物空间设计来探讨。这些问题的存在也给目前城市带状滨水公园植物空间设计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带状滨水公园植物空间设计的研究趋近完善,同时也将给我国城市带状滨水公园植物空间设计提供符合区域特征的科学理论指导和建设实施指南。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张俊玲,史美佳.城市滨水带状公园特征与功能分析[J].山西建筑,2012,32:229-230.

[3]南希A.莱斯辛斯基.卓丽环译.植物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2004.

[4]张蕾.十九世纪末自然式花园设计的代表作:威廉•罗宾逊的《野生花园》[J].中国园林,2013,10:100-104.

[5]陈英瑾,赵仲贵.西方现代景观植栽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6]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7]赵爱华,李冬梅,胡海燕,樊俊喜.园林植物与园林空间景观的营造[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19(3):136一138

[8]王建国,吕志鹏.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J].城市规划,2001,07:41-46.

[9]陈凯,吴玉华,李慧,闭瑞金.植物在滨水景观中的空间营造方法探讨[J].广西热带农业,2010,04:58-61.

[10]赵鑫,吕文博.环境行为学在植物景观营造中的应用初探[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4:309-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