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旅游景区规划范文

乡村旅游景区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旅游景区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旅游景区规划

第1篇:乡村旅游景区规划范文

一、乡村旅游景区就业的一般性特征说明

乡村旅游业作为劳动密集型、服务型产业,具有旅游就业的基本特征,但是同时也有自身的个性化特征。结合海阳市乡村旅游多个景区的数据研究,笔者发现乡村旅游景区就业特征存在着一般性,主要体现在:

(一)就业种类多样,吸纳性强,但局限于本土吸纳

旅游业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产业,需要提供游客旅行过程中所需的全部服务和产品。由此,乡村旅游自身的多样化也就决定了它提供的工作种类繁多:既有基础服务工作,也有高级服务工作;既有一般性的业务类工作,也有各类管理方面的工作;既有脑力工作,也有体力工作。这些工作能够吸引不同层次的劳动者,解决大量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乡村旅游就业吸纳的主体是农民,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增加农民收入。但是乡村旅游由于其地域性和其发展的不完善性,对于劳动力的吸纳存在局限性,很少有外地人能够参与到乡村旅游就业中来。例如,海阳市乡村旅游就业人员除却最高层管理者,参与调研人员98%来自于本土,本土农民更是占比达到65%。

(二)带动性强,就业弹性大

乡村旅游产业带动性强,能够直接或间接带动一大批相关行业的发展,从而创造大量直接或间接的就业机会,最大规模地吸纳劳动力。世界旅行与旅游理事会 ( WTTC) 在2005年旅行与旅游委员会发展与优势的报告中指出: 仅2005 年,旅行与旅游产业就业比2004年新创造210万个就业岗位, 就业人数达到7420万人,占世界总就业总数的2.8%;旅行与旅游经济就业比2004年新创造650万个就业岗位,达到22160万, 占世界就业总数的8.3% ,即每12个从业人员中就有一个是由旅游经济带来的。这一就业带动作用在乡村旅游景区尤其突出。旅游产业的发展能为本土农民提供大量直接和间接的就业机会,为转移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提供良好途径。

(三)就业方式灵活,季节性强

近年来,随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传统就业岗位不断减少,而劳动力供给却不断增加,农村更是存在很多的剩余劳动力。在这种情况下,灵活就业以其无与伦比的巨大优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从企业层面来说,灵活就业具有准进准出方便、管理方式灵活的特点,不仅能够推进就业人员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创新,而且能够节约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成本,提高整体的组织效率,有效促进优质高效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建立。

从个人层面来说,劳动者自身的文化理念和思想意识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就业需求也日益多样化,而乡村旅游就业的灵活性特点恰恰能够满足就业者的这种需求。

但是,旅游季节有淡旺季之分,乡村旅游的季节性更是明显。因此,乡村旅游临时用工多而固定用工少,雇佣用工少而亲情用工多,降低了乡村旅游促进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的优势。

(四)兼业性突出

通过调查发现,海阳市乡村旅游就业人群中兼职人员占到70%以上,岗位形式灵活多样,主要包括旅游特色产品销售、流动商店、景区建设人员、景区维护人员、景区环卫人员、观光车驾驶员、民俗节目(海阳大秧歌)演出人员、农家乐厨师、餐饮服务员,还有占比较大的本地农民,主要从事旅游采摘活动和特色乡村观赏(采桑、纺织),而占少数的专职人员均为景区管理人员。

乡村旅游的性质决定其是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也就决定与其相关和配套的大多数行业选址于乡村,这也就极大的满足了农村劳动力的兼业性转移,同时很好的解决弱势群体(包括农村妇女以及低学历人群)进城务工所存在的困难。

(五)就业人员流动性强,组织化程度低

旅游业是人员流动相对频繁的行业之一,旅游业员工流动率都在25%以上,有些酒店员工的流动率甚至达到了40%(吕倩,2006)。这种高流动性在乡村旅游就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尤其是非正规部门就业人员。而农民农忙务农、农闲务工的工作特征导致其在第三产业就业中难以稳定,流动性也就不可避免。乡村旅游就业人员的高流动性导致整个景区的管理秩序混乱,以及产业发展的不稳定。

农民为主题的就业人群组织化程度低。受文化水平限制,本地就业农民的经济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低下,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组织也就缺乏相应的统一化管理。海阳市红樱桃民俗旅游区每年“采摘节”旅游区内虽然进行统一定价,但是缺乏相应的管理组织,景区内直接缴费即可完成交易;同样的,招虎山景区内的观光车司机和云顶风景区内的“竹船游湖”区工作人员在旅游淡季较难寻访,笔者调研时间在3月底,观光车不能正常运行,而湖区活动也是形同虚设,由于这种低组织化导致的活动项目不能正常运行的还有很多,比如招虎山内的漂流,丛麻禅院的餐厅就餐等等。

(六)低门槛、低收入,就业人员素质低

乡村旅游就业门槛低,能有效就地促进当地农民进行本土就业转移,通过直接吸纳农村人口就地就业,间接地减少了城市就业压力并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但是相较于一般岗位,乡村旅游对于就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尤其是餐饮服务业、住宿、流动摊贩、旅游产品推销等岗位,只需要经过短期培训学习即可上岗,而景区环卫和维护人员甚至不需经过培训可直接上岗。由于其低门槛的特征,大部分就业岗位为初级技术岗位,就业人员就业层次偏低,收入也偏低。海阳市招虎山森林公园乡村旅游景区内,管理人员(包括售票人员、检票人员、办公室管理人员)的月平均工资为1700元,远低于全市平均工资3175元(2013年,海阳网上民声)。

二、就业特征形成的原因

乡村旅游景区就业特征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市政规划管理决定就业兼业性强、组织化低、流动性大

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发展,乡村旅游劳动力的转移,政府的作用不可缺少。政府组织对乡村旅游就业的引导和扶持包括前期的政策法规、规划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而目前相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规模来说,政府促进乡村旅游景区就业的相关政策和各方面支持相对滞后,为农村居民转移就业进行引导和扶持的力度不够。

1、促进旅游就业的配套政策缺乏。劳动力转移的本地农民缺乏社会保障,农民无法享受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待遇和保障,在转向乡村旅游就业时担心失去对土地的所有权,这就导致了农民难以改变“农忙务农,农闲务工”的就业形式,兼职就业过于突出这一特征难以扭转。

我国政府对乡村旅游的立法几乎空白。除了上海、天津等个别城市对乡村旅游进行法律管理规范外,其他地区政府相应的法律法规极为匮乏,更不用说具体的企业管理规范和技术管理规范。政府部门管理无章可循导致经营者无法可依,游客的权益也就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这也就进一步导致许多乡村旅游的发展处于自发的、盲目的、无序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导致了乡村旅游就业中的低组织化。

2、当地政府对乡村旅游景区缺乏整体规划和管理。我国的乡村旅游大都是农户自行开展的,是在学习、模仿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市场规模较小,且比较零散,农户自我就业流动性高,稳定性低。比如在海阳市丛麻禅院风俗旅游景区,景区内原先规划的部门处于空闲状态(如游客疏散中心和医务室),农户自身发展的蚕丝被销售店面也门庭冷落,缺乏管理。4A级景区招虎山整个爬山过程中没有休憩石凳也没有垃圾箱。

另一方面,政府对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以山东省为例:2010年5月中旬 ,山东省省旅游和相关部门在对乡村旅游中农家乐的监察结果中显示,山东省厕所未能配置抽水马桶的占8% ,厨房不达标的占1% , 食品卫生不达标的占1.5%,客房被褥未实现一人一换的占3%。

(二)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决定就业灵活、吸纳性强、季节性明显

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决定了乡村旅游就业的特征。旅游产业本身就具有就业种类多样、吸纳性强和就业灵活的优势特征,但是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决定了景区就业的季节性和低收入性。海阳市乡村旅游发展起步并不晚,但是大多乡村旅游产品单一,停留在自发组织、零散发展的初级发展阶段,已经渐渐远离游客日益增长的休闲旅游需求。主要体现为:

1、旅游项目单一,产品缺乏独特性。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游客对乡村旅游的需求已经由原来比较传统的“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购农家物”的放松旅游转变为以参与式、体验式的休闲度假。但海阳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仍然停留在原有模式上,使得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同质化现象突出,产品缺乏特色和新鲜度。以海阳市红樱桃民俗区为例,其发展着重点依然停留在樱桃采摘上,而其本身民俗特色表演越来越弱化,而且缺乏体验、休闲项目,对游客吸引力不强。

2、品牌意识低,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海阳市乡村旅游产业大部分经营者缺乏长远规划,只看眼前利益,更不顾环境的承受能力和对文化的保护。并且,经营者缺乏对当地的乡土民俗文化推广和发展,打造自身特色和品牌的观念。海阳市大秧歌被誉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极具民俗特色,在初期旅游规划中受到重视,但是后期发展中除重大节事如春节,其余时间景区内表演活动次数几乎为零;郭城摔面作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发源于海阳市,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但是在乡村旅游餐饮中也没能占据一席之地。像是这种资源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可以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资源基础。但是事实上,本地农民为了迎合游客的口味,注重“高大上”的普遍性资源的盲目建设,而失去了自身原有的乡村资源特色。

(三)就业人员准入条件决定就业本土化、门槛低、收入低、素质低

对乡村旅游就业人员职业能力的培养思路和方法直接决定了就业人员素质。海阳市乡村旅游景区内的就业人员主体是农民,基础性的服务工作对人员素质的要求不高,使得就业门槛低,吸纳劳动力强,但是由于对就业人员素质重要性认识缺乏以及缺乏适当培训,使得乡村旅游就业人员限于本土,且素质低,就业整体质量不高。

1、对就业人员素质重要性认识不够。从业人员的素质决定所从事行业的素质。调研结果显示,90%的兼职就业岗位都是农民自我就业提供的,景区对于农民的素质没有准入性要求,这就使得就业人员在进入岗位之前素质就偏低。海阳市景区就业人员初中以下学历的占到57%,并且在年龄上,46岁以上就业人员占到近六成。

2、从业人员缺乏培训,服务水平低。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留守在本土的村民的年龄都偏大、文化水平都较低、服务意识缺乏,大部分农民并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就直接就业,服务意识缺乏,知识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低下,职业素质、职业技能水平和服务理念都有待于提高。

第2篇:乡村旅游景区规划范文

三、集聚智慧、开发乡村旅游

(一)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解读

随着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各种旅游开发模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特征。较为普遍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包括五类,即农家乐旅游开发模式、田园农业旅游开发模式、民俗风情旅游开发模式、休闲度假旅游开发模式和科普教育旅游开发模式。近年来又涌现出了一些新的开发模式,包括复合型旅游开发模式、主题文化村落旅游开发模式、企业庄园旅游开发模式和产业庄园旅游开发模式。不管是哪一种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要想发展好乡村旅游,必须注意和重视对“三性”的挖掘设计。

乡村旅游开发的“三性”包括参与性、主题性和特色性。“参与性”,是成功开发乡村旅游的一个基础,丰富多彩的参与活动能够为景区提供持续的吸引力;“主题性”是系统整合旅游资源、充分发挥优势资源作用的要求,需要规划设计有主题、有文化、有内涵的乡村旅游景区;“特色性”是乡村旅游差异化竞争的手段。特色景区能够在旅游竞争市场上有效地区别于竞争对手,并赢得客源市场的关注。例如,一个乡村旅游景区可以在餐饮、住宿、田园观光、农事参与、民俗体验、农副产品购买等众多旅游参与项目中,选择餐饮项目作为景区的主题来打造,并且进一步把餐饮项目做出文化,做成品牌,做到特色,在以餐饮为主题吸引力的乡村旅游市场上赢得更多的游客。

(二)乡村旅游开发一般步骤

针对有意开发乡村旅游的地方,简要介绍乡村旅游开发的一般步骤,帮助其能够对本地是否具备开发乡村旅游的潜力做出初步判断。这里主要从内部条件(资源、区位、交通)和外部机遇(市场、政策)两个方面,分五个步骤进行分析。

第一步,看市场。市场需求的有无、大小决定了未来乡村旅游开发的潜力、“钱”途。因此,对于旅游市场的判断非常重要。这里推荐一些判断指标,如城市国内生产总值(GDP,判断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城市人口规模(判断潜在客源市场规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判断潜在游客可消费能力)、城市周边景区数量和类型(判断未来市场竞合关系)、城市游客的出游频率等等。获取以上数据的途径包括购买书籍,如《城市统计年鉴》、《城市旅游统计年鉴》等;查看政府公报,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网站数据查阅,如政府旅游官方网站(旅游统计版块)、政府统计信息网(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统计数据等版块)。

第二步,看资源。大致掌握旅游市场情况的基础上,对本地旅游资源要进行简单的评估,以确定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开发类型。旅游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品设置和项目设计。表1为判断旅游资源情况的简表,使用时可对照表格中列出的旅游资源类型进行有无、好坏程度的判断评价。

第三步,看区位。区位(地理位置)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旅游客源市场的大小以及乡村旅游开发的基本模式。

如图1所示,A类乡村处于两个(或多个)城市之间,可吸引和服务来自两个(或多个)城市的游客,表现为多客源地乡村旅游点;B类乡村处于单一城市近郊,吸引和服务的是固定城市的游客,表现为单客源地近郊乡村旅游点;C类乡村周边也只有一个城市,但其处于城市的远郊,吸引和服务的游客一般来讲较B类乡村旅游点少,表现为单客源地远郊乡村旅游点。

图1:

如图2所示,A类乡村处于城市近郊,旅游客源市场由来自城市的日常休闲游客组成,旅游开发模式表现为城市依托型;B类乡村远离城市,处于城市与知名旅游景区之间(位于城市与知名旅游景区之间的适中位置或紧靠知名旅游景区),这种乡村点可依靠知名旅游景区的品牌吸引力,分流一部分景区游客或者为其提供互补性旅游产品和服务,开发模式表现为景区依托型;C类乡村同样远离城市,但其自身旅游资源品质好,具备开发成区域性或全国性旅游景区的潜力,开发模式表现为目的地型。

图2:

一般判断乡村旅游点区位条件用到的工具有纸质地图,如《城市地图》、《城市旅游地图》等;网站在线查询,如政府旅游网站、百度旅游版块(目的地指南)和携程网(目的地探索)等。

第四步,看交通。交通条件(可进入性)的状况关系到旅游者进入旅游目的地的难易程度。乡村旅游开发中关键一点就是交通可进入性问题,广大乡村地区有的由于地处偏远、道路条件差直接影响了旅游客源市场的开拓。因此,在开发乡村旅游之前,要对本地的交通状况,特别是与周边大城市的交通连接状况有清醒的认识,以制定相应的开发策略。常用到的一些工具有纸质交通地图图册;门户网站的在线地图查询,如百度地图、谷歌地图等。

第五步,看政策。最后,乡村旅游开发要关注国家和本地区有关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如政府相关部门鼓励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规范乡村旅游发展的规章制度;各相关部门开展的创建、评比、推荐活动等。获取以上政策消息的途径有亲自到农业、旅游等相关部门咨询,如农业局、旅游局等;在线查询,如农业、旅游政府部门官方网站,一般在政策法规一栏。

四、乡村旅游开发中应注意的一些细节

1. 乡村酒店客房不能按照商务酒店客房的标准进行配置,同时也不宜按照青年旅社一类的简易客房布置。乡村酒店客房要有乡土文化气息、要有反映地域特色的装饰和设计。

2. 乡村交通道路要注意绿化、美化,增加沿途的观赏景观;道路小径要尽量做到生态性,避免硬质铺装给景区造成的生硬感觉。

3. 乡村旅游景区卫生设施的建筑选材要尽量选取当地的材料,木质较佳;内部基本要求干净卫生,可增添绿色植物、花卉等净化空气,并做一些特色性装饰和设计。

4. 乡村旅游景区宜建设生态停车场,避免硬质化铺装,有效区别于城市停车场,并为以后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打下基础。

5. 乡村旅游景区标示标牌的设计尽量体现原生态和艺术性,标识牌不仅起到基本的方向指引作用,同时还可以打造成一处景观小品。

6. 景区大门的设计也要注意生态性、文化性和艺术性。建筑选材尽量选用本地特色的材料,同时避免使用城市化特征明显的瓷砖、水泥等材料;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在景区入口区就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还可以做一些创意化的设计,以彰显旅游景区的特色和品味。

第3篇:乡村旅游景区规划范文

以*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全县旅游发展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打响稽山鉴水品牌,建设旅游经济强县”工作目标,重规划,做精品,强宣传,抓行管,努力促进城区三产繁荣,积极提升县城旅游形象,为“十一五”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工作目标

20*年,争取全年接待国内游客338万人次,同比增长18%,接待境外游客7.8万人次,同比增长20%,旅游总收入达到28亿元,同比增长19%。

三、工作任务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按照上级旅游部门、县委县政府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县旅游发展工作会议精神,扎实开展各项工作。主要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规划建设为龙头,努力做好景区精品文章

要加快推进大香林规划建设,努力打造精品,营造亮点,提升我县旅游景区品位,全年力争新评AA级景区2个,增加“稽山鉴水”旅游市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1、完善大香林规划。进一步完善规划概念,将杨绍公路以南区域纳入大香林休闲旅游区规划范围,并分三个不同功能区域进行规划建设。

2、加快一期工程建设。加快景区入口、香林含月、云溪普渡、流翠云径工程建设,抓好景区配套设施的建设,大香林一期争取在国庆节前建成,确保景区如期开园,并举行相应旅游集会。

3、完成二期项目设计。加紧完成大香林风景区二期规划设计,开展二期宝林山景区设计并启动。

4、关于其他景区建设:①继续充实鲁镇一期内涵,启动鲁镇二期建设;②筹备策划鉴湖“十里湖塘”的整治和开发。

(二)以宣传营销为重点,大力推介我县旅游产品

以大中城市主流媒体和重点路牌广告为主要宣传营销抓手,巩固江浙沪,做大长三角,开辟长线路,拓展境外游,并加大资金投放力度,大力开发自驾游、自助游市场,进一步打响“稽山鉴水”旅游品牌,促进旅游强县建设。

1、在外地和本地新闻媒体、网络上作专栏宣传,争取在央视二套、四套的相关旅游栏目中做专题报道,在浙江电视台全年套播画面更新充实后的《找回鉴湖》。在春节旅游黄金周前后已经在上海、杭州等报纸上开展专栏宣传,专题推介“稽山鉴水*县”旅游特色。

2、开展大型路牌广告宣传,在杭甬、杭金衢高速等主要交通路口拟设大型路牌广告及广告性的交通指示系统,宣传我县各大旅游产品。

3、举办旅游节庆活动和旅游推介活动

(1)举办20*鉴湖金秋旅游节系列活动以及安昌腊月风情节、鲁镇风情节等,争取在“十一”黄金周期间举行大香林风景区一期景区开业暨乡村休闲论坛。

(2)参加国际、国内等各类旅交会,组织华东主要城市推介活动,并参加市县联动赴港、台及内陆各地的宣传促销活动,重点推介好水乡古镇游、宗教文化游、生态观光游、城市休闲游四条游线。

(3)策划制作有创意的新式宣传资料,请省、市电视台制作“稽山鉴水*县”VCD光盘,带资明信片等,改版充实“水乡*”旅游网站。

(三)以行业管理为抓手,加强完善旅游服务体系

1、完善以县城为中心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服务体系,争取一家园林式高星级宾馆建成,一家商务宾馆评上预备五星级,同时力争创办省内首家县一级国际旅行社,争取在县城原有基础上再创建一家绿色饭店。

2、完善全县境内各道路干线和县城主要街道上的旅游指示系统。

3、新建和改建一批景区内外的旅游公厕。

4、继续抓好旅游安全工作,力争全年无一起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5、继续开展评选*县旅游业五强企业活动。根据绍县政办(20*)63号文件精神,20*年度旅游业五强参评条件为:*县县域范围内注册并纳税的旅游景区、旅游饭店和旅行社。参评条件:(1)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及以上,门票收入达到1000万元及以上。(2)旅游饭店:当年营业收入总额1500万元以上,实缴税费80万元及以上。(3)旅行社:年接待国内游客2万人次,组团人数达到1万人次、营业收入总额超过1000万元及以上,实缴税费5万元以上。(4)企业必须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诚实守信,财务制度健全。

(四)以“乡村旅游年”为契机,加快发展乡村休闲游

1、国家旅游局将20*年的旅游主题定为“中国乡村游”。我县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规范深化以休闲农庄为主的乡村休闲旅游基地建设,在首批五家基地的基础上,再考核评定五家,组成全县十大乡村休闲旅游基地,同时对这十家休闲景点进行业务骨干培训,帮助丰富旅游内涵。

2、出台《县级乡村休闲旅游基地认定办法》,在县级基础上,推荐成长性好、经营规范的乡村旅游基地参加省级农家乐休闲旅游示范点的认定,并开展星级乡村旅游点申报评定工作,在明年新增AA级景区2个中,争取在休闲农庄中评定一个。

第4篇:乡村旅游景区规划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旅游开发;对策措施

乡村旅游的兴起和开发,为久居都市而又逐渐厌倦都市生活的人们提供一个相对悠闲和轻松的环境,另一方面又极大地促进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开发进程中,又存在许多问题,有成功有失败。本文主要就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对策。

一、乡村居民追求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上矛盾凸显

(一)景区粗放开发、乱收费现象严重影响形象

由于实施旅游开发的地区技术水平和经济基础的相对落后,以及急于摆脱贫困的心态,有些把景点一圈就对外收费,盲目地、过度地、简单粗放地开发旅游资源,并使得旅游成为一锤子买卖,旅游者乘兴而来,结果败兴而归,难以形成良好的口碑,昙花一现,难以保持其可持续发展。

(二)服务项目的盲目扩展降低了平均利润

服务项目的盲目发展更使得竞争加剧,竞争的形式也基本上是价格竞争,结果使村民收益普遍减少。河南荥阳二郎庙村旅游景区,一些村民经营户为吸引客源,不但要投入大量资金改善条件,还要进行价格竞争。有些虽然统一规定家庭旅馆一律每人每天吃住五十元,村集体也采取各种限制村民乱降价,但各种方式的“明不降暗降”成了公开的秘密,有人给导游小费,有人给客人免费送土特产的等等,村民对这种“自损做法”显得极不情愿又无可奈何。

(三)低水平配套服务设施影响旅游景区持续发展

河南荥阳二郎庙村旅游景区的旅游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旅游业的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其实仅仅解决了“行”的问题。而其他方面还远远不够,比如吃的方面还不够营养美味、卫生条件还不够,难以满足游客饮食的要求,目前多数是只能填饱肚子;购物方面,村内购物多是没有任何包装的土特产品,不但自身难以增值,也不符合旅游购物的美观性、实用性、纪念性的要求;娱乐方面更是欠缺,游客游玩一天以后,晚上村里没有举办什么娱乐活动,没有可玩的项目,电视频道也很少;住宿方面也没有统一的设施和要求,还没能达到全村统一厨房、统一被褥、统一厕所的标准,农家宾馆的档次仍是因陋就简,游客洗澡和厕所问题仍没有很好地解决。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二郎庙村旅游可持续、快速发展将受到很大地制约。

二、旅游景区开发与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日益尖锐

旅游生态环境问题是旅游与生态环境非良性循环的具体表现。其实质是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没有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及环境而造成的旅游环境质量的恶化和旅游资源的浪费甚至枯竭。我国的贫困地区大多处于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带,由于生计的需要,一些地区对自然资源采取掠夺性开发,使自然资源造成严重破坏,形成了贫穷---开发---破坏---更贫穷的恶性循环。影响环境的因素由贫困衍生出来,而环境恶化又加剧贫困,两者相互影响。在这样的地区发展旅游业,环境问题会更突出,环境的压力会更大。

(一)景区建设盲目,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

在景区开发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对旅游资源及其文脉把握不准,随意嫁接、改造,失去了资源固有的品位和内聚力的问题。比如,二郎庙村在2007曾计划在卧龙台上修一条“小火车道”,游客可以乘车上山或下山,2008路基快修到山顶的时候,由于缺乏资金,被迫停工。虽然,这个“小火车道”的项目最终没有建成,但是项目本身是极大地有损该景点原始自然风光整体风格的,是与该景区整体的定位不协调的。像这样不顾景点主体特色的“拍脑袋”工程还很多,这种盲目地建设和投资开发,极大地破坏景区的资源和以后长远规划,它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可逆转的。

(二)旅游者不良行为对景区环境破坏严重

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是主体,环境是客体,主客体的接触处于一种自由、轻松的氛围中,主体对客体的影响几乎随时都在发生。旅游景区对外开放就意味着必然要受到一系列旅游者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可能对旅游景区造成负面影响的旅游者游览行为主要有采摘、践踏、涂鸦、恶意毁损、偷窃、乱扔废弃物等行为。虽然不会对景区环境造成非常明显的伤害,但是当个别的伤害在时间和空间上达到一定密度时,却能对环境构成实质性的改变。例如,村双龙峡景区的玫瑰湖景点,尽管有禁止采摘的告示,但是游客在看到艳丽芬芳的玫瑰,常常还是会情不自禁地去采摘,这种采摘行为虽然对环境的影响是非常小,但采摘的人多了,后来的游客就看不到美丽的野玫瑰了,这个景点也就失去了观赏的价值。

三、乡村旅游开发的思路与对策

通过对二郎庙村旅游开发的调研,在与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相对照就发现,旅游开发中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是二郎庙村旅游开发能否健康持续发展所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乡村旅游开发工作能否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关键。

(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的职能作用

由于旅游开发的特殊目标和市场机制在达成这一目标的自身局限性,决定了二郎庙村旅游扶贫开发应该坚持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

在政府规划指导下,采取各种措施,对旅游开发给予积极引导和支持,营造旅游环境,有意识的发展旅游业,以带动社会经济的全面振兴。国内外旅游发展的实践证明,凡是实行“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的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就上得快、效益好。法国、西班牙、新加坡等都是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的国家,他们的旅游收入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广西的龙胜各族自治县,原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通过发展旅游业,目前已经脱贫,其成功的主要经验之一,就是充分发挥了政府的主导作用。

(二)健全旅游开发制度体系,维护旅游市场秩序

目前,我国农业旅游开发的法规体系还不是很健全,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法制观念淡薄,法制建设滞后,现行的法规无法有效地对旅游市场的各种主体行为进行必要的、一致性的规范,这直接导致了旅游市场的混乱和许多非市场化行为的出现。因此,完善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加强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是贫困地区在发展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非常紧迫而重要的任务。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只有先用法律界定出制度,管理主体才能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而公平的调控。

(三)探索创新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新模式

乡村旅游开发的政府主导型战略并不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由于行政权和资源产权的粘连,设租和寻租行为不可避免,难以确保获得旅游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权利的公平与旅游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对于向二郎庙村这样的自然资源类的旅游景区,政府应该大胆地将旅游资源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鼓励集体和私人参与经营开发,即“国家所有、政府监管、企业经营”的全新模式。这种模式能够实现国有资源与企业资本的优化组合,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为充足的资本和现代企业管理手段打造旅游品牌创造条件,从而达到“村民致富、地方发展、企业创利”三个方面的最佳结合,实现旅游开发地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效益完美统一。

(四)加大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优秀的自然旅游资源、农业旅游资源一般地处贫困地区,存在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可进入性差,旅游者只能望而却步。旅游景区落后的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一直是制约贫困地区旅游开发发展的一大障碍。而这些设施也大多属于乡村公共设施,由于建设投资大、回收期长、收益低,而且关系到国计民生,民间资本不愿涉足,应主要由政府来提供。值得注意的是,公共设施可能是为适应旅游开发的发展而建,但绝非为旅游开发所独享,而是会推动贫困地区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因而,政府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优先考虑发展旅游所急需基础设施投资。

(五)满足客源市场需求,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针对像二郎庙村这样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旅游开发区,应该加快规模化管理,力争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的服务配套。同时,集中整顿景区秩序,加大对欺诈、漫骂、追堵游客等不良行为的打击力度,为游客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休闲、渡假、游乐环境。同时,加强导游和服务人员的培训和选聘工作,,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强农家宾馆从业人员培训,规范经营管理秩序,全面提升景区服务质量和形象。

(六)加强景点保护力度,注重景区形象宣传

对景区特色景观,如古城堡、云花石、红色文化、贤孝文化、嫘祖文化、文化等严加保护,对重要景点卧龙台寨加固寨墙,修复寨门。完善景区内外交通指示牌、导游牌、警示牌等,提升服务环境。结合景区争创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活动,继续加强黄金周和“杏花会”、“红叶节”的宣传,提高景区知名度、美誉度,吸引游客,力争使游客数量呈现连年递增态势。

任何一种对局部社区的研究,其结论都得放到一个大的社会中去验证,才能对这一结论的普遍适用性做出公正的评价,也只有这样,研究所提出的对策才能摆脱“井底看天”的局限。通过对二郎庙村的旅游开发作了纵向、横向的研究后,并力求从中总结一些规律性因素,以服务于我国的乡村农业生态旅游开发,也对乡村社区变迁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韩俊.中国县域社会经济年鉴[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年.

[2]夏贵勤.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3年第七期.

第5篇:乡村旅游景区规划范文

乡村旅游的开发,类型多样,其中关联到的因素很多,涉及到主要依托资源及开发主体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对于不同的开发主体、不同的资源类型,其开发模式也不尽相同,远见主要从资源利用角度将乡村旅游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传统农家乐模式

农家乐是一种乡村休闲形式,是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

一般来说,农家乐的业主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满足客人的需要,而且农家乐周围一般都是美丽的自然或田园风光,可以满足舒缓现代人的精神。

2)休闲农庄模式

休闲农庄模式是以休闲农庄作为经营单位的发展一种乡村旅游的模式。

休闲农庄是指占地有一定的规模,以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为依托,以农耕文化为核心,利用田园景观为游客提供乡村生产生活休闲体验以及住宿、餐饮等基本服务设施的经营主体。

3)景区依托模式

景区依托模式是指依托旅游景区(点)开展乡村旅游,把附近旅游景区(点)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周边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并融入一些乡情活动,从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周边乡村发展的一种模式。

4)民俗风情模式

民族风情模式是指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以独特的民族风情为基础,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引导少数民族农民参与旅游开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模式。

5)品牌餐饮模式

品牌餐饮模式是指某一特定乡村旅游地以品牌化的特色餐饮作为吸引游客的主要手段,从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模式。游客对旅游地的深层体验,“从味蕾开始”。特色餐饮,是乡村基于饮食传统文化,投入最少,最易于经营的旅游服务。比如:生态渔村。

6)乡村酒店模式

乡村酒店是指具有休闲、娱乐、求知、教育功能的综合性旅游住宿单位,是将农业景观、生态景观、田园景观与住宿、餐饮设施进行结合,能够为游客提供乡村休闲体验的经营主体。乡村酒店的档次介乎于城市酒店和农家住宿之间,让游客能在农村享受到酒店级的服务。

乡村酒店模式是以乡村酒店作为主要旅游接待设施,发展乡村旅游的一种模式。

7)古村聚落模式

古村聚落主要是指民国以前建村,保留了较长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地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历经年代久远,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

古村聚落模式是指以浓厚的古村聚落文化和特色古村聚落建筑为核心吸引物,以保护为主,因势利导开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的一种模式。

8)创意产业模式

创意产业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创意产业模式是指依托乡村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创意产业所形成的氛围,开发艺术家社区等具有鲜明创意产业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并带动当地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模式。

2、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乡村旅游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摸索出了一些较为成功的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科学性、规范化等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1)科学规划重视不够

目前,我国一些乡村旅游景区的开发大都基于业主自己的想法,没有按照科学的规范进行合理的规划开发,致使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安全设施等布局不合理,甚至连最基本的导向指示牌也没有。大部分乡村游客旅游归来后,都在抱怨景区停车难,停车场缺乏安全保卫人员和措施。让游客进入其中就像是无头苍蝇瞎转悠,人流量大的时候特别危险。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开发者没有对科学规划足够的重视引起的。

2)盲目开发,重复建设

有不少的景区是村集体或私营业主自行开发的,由于没有经过对资源条件、市场诉求、周边竞合等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规划,致使开发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开发主导者只是基于自己眼前利益,没有考虑长远的发展,甚至都没有思考开发与周边资源的协调与竞合,重复建设也在所难免。

3)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

乡村旅游服务的提供者大多是当地的农民,他们往往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服务水平偏低,并且观念比较落后,没有统筹安排,提高服务质量的意识,致使管理比较混乱。

随着旅游形式的多样化,乡村旅游形式逐渐成为游客日常休闲的选择,以往较为混乱的服务不在能够满足游客的需要。服务“短腿现象”日渐凸现。

4)缺乏商品意识,产品单一

乡村旅游仍然处在“吃农家、住农家”这样一个基础的接待服务阶段,真正农村的本地文化没有得到挖掘,有的已经在开发乡村文化,但也没有上升到商品的层次,使乡村提供给旅游者的服务形式单一,旅游产业链条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没有真正实现旅游对乡村发展的拉动作用。

5)食品安全问题突出

不少旅游者比较在进行乡村旅游时,比较热衷于现场宰杀、烹饪还在饲养的羊、鸡、鸭等畜禽。这种做法实际上隐藏着不少问题,现场宰杀的畜禽几乎是没有经过检验检疫部门的检疫,其中暗藏的疾病游客和经营者是无法分辨出来的。而乡村的厨房、碗筷也缺乏正规的消毒措施,没有卫生防疫部门的监管,很难达到与城镇餐馆相提并论的消费要求和卫生标准。有的经营点甚至还出售明令禁止销售的保护野生动物,如野猪、蛇类、青蛙等动物。

3、乡村旅游发展方向

1)乡村旅游分布的变化与新格局的形成

随着旅游消费意识的成熟,乡村旅游的格局也由观光、餐饮为主的旅游圈向休闲、体验为主的旅游圈转变。

观光、餐饮为主的旅游圈,以城市为中心,大型城市周边50公里,中型城市周边25公里,小型城市周边15公里范围区域。

休闲、体验为主的旅游圈,以城市为中心,大型城市周边250公里,中型城市150公里,小型城市周边80公里范围区域。

2)乡村旅游从依托城市向依托景区发展

乡村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不再以出游距离作为第一选择,而更多考虑的是旅游过程中的得到的服务和体验。

乡村发展旅游要么依托自身资源的吸引力,自身没有资源的只有依靠附近的景区进行联合品牌,打造特有的服务接待。借助景区的客源。

3)乡村旅游从单一观光采摘农业型向休闲、度假、体验乡村型发展

乡村旅游有待产业的升级,随着大旅游休闲时代的到来和旅游者消费心理的成熟,单一的观光采摘已经不再能够满足乡村旅游者,旅游者到乡村希望得到乡村的生活体验和心灵的安宁,那么乡村旅游必定也应该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体验旅游转型。

4)乡村旅游从自发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发展

乡村旅游的自发发展是初期市场主导下的一种状态,是一种被动反映,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成熟,自发的旅游状态将不再适应旅游者的需求,乡村旅游必须以规范化的姿态主动出击,找到与市场的契合点,这是市场化的必然。

第6篇:乡村旅游景区规划范文

一是以贯彻实施《旅游法》为契机,认真召开全市旅游工作大会。将于今年10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是我国旅游业发展史上第一部法律,对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我局将以学习贯彻实施《旅游法》为契机,认真组织召开全市旅游工作大会,学习传达《旅游法》精神,总结近几年全市旅游工作情况,表彰第__届____旅游节期间先进集体、个人,对向本届菜花节作出突破贡献的旅行社给予奖励,推进全市旅游业全面健康快速发展。

二是以转型升级为抓手,认真做好旅游企业提档升级工作。积极跟进缸顾____万寿菊试种工作,认真做好试种分析和工作总结,积极推进____景区下一步市场化运转工作,加快景区土地流转步伐,为景区实现常态化运行奠定基础。同时,李中水上森林景区、郑__·范仲淹纪念馆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工作将在下半年进入冲刺阶段,沙沟古镇创建3A级旅游景区、__花园大酒店申报四星级酒店,__生态园等6家乡村旅游点申报江苏省四星级、三星级乡村旅游点等创建申报工作将进入最后阶段。我局将认真做好创建、申报指导工作,协助企业加快提档升级步伐。

三是积极策应第__届__艺术节,办好旅游节庆活动。__艺术节期间,结合品蟹季节和____万寿菊试种工作,我局将在李中水上森林景区和缸顾____景区举办“20__品蟹赏菊养生周活动”和“旅行社秋季踩线摄影活动”等旅游活动,进一步巩固“__岛__田”品牌影响力,推广____秋季旅游产品,活跃我市秋季旅游市场。

第7篇:乡村旅游景区规划范文

一、2017年旅游工作总结

年初以来,我们根据市场需求,研判市情实际,致力于品牌的打造、品味的营建、品质的提升,力求通过在“XXX湾国家湿地公园”这一个点上的破题,形成品牌优势、产生带动作用。从目前情况看,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加大了宣传推介力度。我们在电视台XXX频道,省新闻、都市、生活频道和全省十佳电视联盟频道,XX市新闻频道、国家旅游报、XXX日报、XX日报,以及各地电台和腾讯、优酷、乐视等“重量级”公众平台,全时段宣传我市旅游资源,全方位展开旅游推介活动。同时,在XXX、太山、安广高速路口设置擎天柱巨幅广告;对长XX铁路专线三个班次动车冠名为XXX湾号;整合周边目标客源地(XX市及外五县,XX、长春、XXX、沈阳、XX、大庆)公众平台和全省新媒体联盟,力求更广泛、更直接的把XXX推介给目标游客,切实提升了XXX旅游的知名度。其中,我们在长春、沈阳等地的新媒体上就推广了15次,吸引关注近1亿人次。在此基础上,对全市各景区旅游标识进行统一规划,做到标识明显,指引清晰。

二是引入了市场运作手段。重新制做了包含新闻、食宿、购物、天气、线路11个版块的XXX旅游官方网站,申请注册了“XXX湾我的家”公众号、设计了XXX湾景区标识、抢注了XXX湾系列和老坎子等地理商标。同时,成功引进中青旅、盈科、青岩三家域外旅行社,并与省国旅、青年商务、文旅建立合作关系,借助其成熟的模式和渠道,加强跨区域合作,将向查干湖、啊尔山乃至长白山的游客向我市引流,使域外游客急聚增加。

三是突出了特色活动吸引。积极引入商业化模式,借助节庆假期,发挥旅游+的优势,与宣传、住建、文体、粮商、电视台、商业银行和域内外企业合作,成功举办了冰雕、冬泳、速滑、风车、垂钓、菊展、骑行等全国性和区域性旅游推介活动;积极推进乡村旅游,通过定向宣传、活动推广、专线开通、特色培育四项组合措施,成功打造了良种场乡村旅游示范点,探索了乡村旅游新模式。通过以上工作,既突显了地域旅游特色,又逐步扩大了XXX旅游内容,进一步彰显了XXX旅游的人文景观优势、民俗特色优势、历史文化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切实打响了XXX湾品牌,创造了单日游客突破5万人记录。

四是强化了旅游项目申报。向省旅发委争取专项资金200万元,对10个景区厕所按5A景区标准进行了新建和维修,均设置残疾人和第三卫生间,四季冲水使用,在XXX湾景区内消灭了旱厕;与交通部门配合,将全市旅游景区道路按沿途旅游资源设计了“湿地风光”和“草原风光”两条旅游线路,共295.9公里,并列入全省旅游道路建设规划;与省发改部门沟通将9个景区的9.3亿元的PPP旅游开发项目在省发改网上公布。同时积极与普维基金、绿地集团、吉广传媒、华天环保等大公司大集团对接,加大招商引资和社会资金入驻。

五是加强景区管理。重点推进了5项工作。1、在绿化美化上。共植志愿林等1万余株,种植花草15万株,打造了两条景观带、八处景观点;本着杜绝隐患、匠心独具思路,对破损的线路、断裂的栈道木桥、风化的展板、阻碍通行的枯木断枝等进行了全面维修维护,景区安全系数和景观品质双提升,在全国景区普查联检中,免审通过。2、在公益岗改制上。按照省市公益岗改革文件精神,对不符合要求的人员进行了梳理清退,组建了公司架构,建立了绩效考核机制。在全市率先完成公益岗改革,并通过省验收。重新划分景区版块,聘请了讲解员,编写了导游词,重新设计编排了观光路线。3、在闭园管理上。聘请保安公司入驻,维护秩序,购置景区管理专用电瓶车,除施工车辆外来车辆一律禁入。经多方考察,在物价部门定价后,安装景区售票系统,与敦化六顶山5A景区合作,聘请第三方售票。安装游客流量监测系统,时时监测游客数量,并与全省景区互联互通,强化景区监管和区域联系。4、在资产资源整合上。将不符合规划的南宾馆、养殖场、品鱼一条街由法院指定评估单位,依法评估后,全部进入法律程序,依法回收后,按湿地规划、景区规划进行重新打造。5、在安全排查上。设立了2名专职安全员,建立安全台帐,不定期流动检查,发观问题及时整改。年初以来,共开展安全生产和旅游景区安全、消防专项检查8次,依法取缔游乐设施不达标1户、停业整顿3户,投资40万元更换了手续不全画舫船。同时,在开展每项大型活动前均由分管市长召开安全会议专题部署,并由公安、安监、消防等部门提前介入,对活动进行安全风险评估。

六是加强生态治理。重点抓了4件事。1、加强外滩执法。在公安、住建、林业、水利等部门的大力配合下,组成联合执法大队,严厉打击取土和放牧等行为,共联合执法15次,清理违规建筑2所。2、加大宣教力度。投资12万元,对XXX湾湿地宣教长廊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和更新,在湿地核心区设置鸟类介绍牌30块,植物介绍牌60块,形成爱护湿地、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3、做好景区规划。与松辽委、省林业设计院、XX市水利设计院合作,在住建、林业、水利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推进《XXX湾防洪评价》,《湿地规划》和《水利风景区》规划编制工作。4、强化整改落实。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尤其是环保部门的鼎力支持下,顺利通过国家环保督查组检查时提出的整改和答复。

二、存在的问题

在这一年的工作中,旅游发展服务中心积极履行部门职能,以服务为宗旨,全面发展我市旅游业、加大XXX湾的管理力度,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不足。

一是体制不健全,实施一体化管理有难度。旅游景区存在产权不明,行政管理有难度,形成不了一体化管理的模式,制约了景区的资源的开发,导致服务功能滞后。

二是缺乏旅游科学化管理专业人才。景区在不断完善各项功能,提升了接待能力,正处在园区管理向景区服务转型阶段,急需要市场营销、科学化管理与园艺设计人才,提升景区高效的服务质量,打造湿地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全域旅游。

三是景区设施还不够完善。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发展到现在,已经到了全民旅游和个人游、自驾游为主的全新阶段,赋予旅游业的责任也在加大,全面打造XXX湾景区的现代化管理服务、标准的停车位、标准的厕所、景区的现代化服务等体系已经迫在眉睫,发展全域旅游难度较大。

四是缺少管理经费。传统的以抓点方式为特征的景点旅游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现实要求我们必须从多年来的景点旅游模式转变为全域旅游模式。旅游品牌的打造、媒体的宣传、景区的日常维护、标准化设施的建设,景区维护投入高,管护资金缺口较大。

五是XXX湾湿地保护管理难度大。XXX湾湿地办没有实地执法权,管理人员欠缺,湿地保护工作开展涉及农、牧民切身利益,保护工作压力大。受补偿资金制约,公园内仍有鸵鸟养殖场、品鱼街、蒙古包、南宾馆、北宾馆、绿野生态园等几处管理使用权没有收回,严重影响了公园的整体管理秩序,管理工作展开难度较大。

三、2018年工作思路与措施

我们充分认识到,抓旅游就是抓经济、抓产业、抓文化,就是抓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因此,2018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力度,深入挖潜,切实咬定市委、市政府关于打造“XX湿地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示范中心”这一目标,围绕推动全市发展,继续培育旅游品牌,提升营销水平,完善监管服务,努力实现旅游市场秩序好转、行业服务能力加强、游客满意度提高和旅游产业规模壮大的工作目标,加快推动全市生态旅游大发展。

(一)继续保持强劲的宣传势头。在总结今年旅游宣传经验的基础上,全力筹办骑行、垂钓、菊展等节庆活动,并借助全省新媒体联盟,加强区域合作,着力将XXX湾打造成避暑漫游福地、休闲垂钓圣地、拓展研学基地,进一步扩大XXX湾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二)打造生态旅游精品线路。严格执行全市旅游发展规划,加强对域内重点景区景点和精品旅游线路规划设计,在开通XXX湾—机车博物馆—良种场一日游旅游专线的基础上,逐步向月亮泡和牛心套堡两日游拓展,既突出“点”的特色,又形成“线”的联结,不断向“面”上扩散。

(三)加快旅游重点项目建设。以创5A景区为统领,着眼于提升我市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加快项目申报,加大财政投入,进一步完善XXX湾国家湿地公园、牛心套保国家湿地公园、月亮湖旅游风景区、五间房水库旅游风景区、农业科技示范场、安广沙坨子风景区的基础设施,强化旅游服务功能。力争将XXX湾国家湿地公园晋升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将牛心套保和月亮湖晋升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四)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实施“旅游+”战略,推进旅游与农业、工业、文化、体育、养生、商务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引进和发展文化游、工业游、休闲游、乡村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开发自驾游、定制游、个性游等旅游新模式。同时,聘请乡村旅游专业设计团队,设计全新乡村旅游产品,在全市重要景区、特色资源、民俗乡、交通干路沿线附近,打造独具东北特色的采摘园、农家乐和乡村民宿,带动旅游业由观光游向乡村体验游发展。

(五)设计研发旅游纪念品。实施“后备箱”工程,加大对我市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进一步挖掘和展示我市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重新设计和包装芦苇工艺画、葫芦、苇编等成型纪念品;优选“有机米、生态肉、野生鱼、健康豆”等纯绿色弱碱性食品,打造成为XXX市旅行的必备礼品。通过旅游推商品,通过商品带产业,延长XXX旅游产业链,提升购物消费在旅游经济中的比重。

(六)强化市场化调控功能。加大旅行社内培外引力度,对外争取再引入2家,对内培养3—5家,并借鉴外地成熟经验,实施激奖励政策,对旅行社完成域外游客累计1万人奖励10万元宣传推介费,刺激旅行社发挥市场主导作用,使域外游客向我市汇聚。

第8篇:乡村旅游景区规划范文

一、转变理念,促进旅游科学发展

1、准确把握科学旅游观。紧紧围绕“跨越发展新的增长极和市域次中心”总体定位,以建设“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重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与全市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生态文明乡村、新农村建设、民营经济发展相统一,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推动旅游开发向集约型转变,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让广大游客在旅游期间感到放心、舒心、开心,进一步提升“旅游”美誉度。到2020年,全市旅游总消费额达到160亿元,城乡居民年人均出游达到5次,旅游业增加值约占生产总值的6%。

二、深化旅游改革,持续扩大区域合作

2、深化旅游综合改革。以全省首批旅游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加快旅游改革步伐。强化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旅游工作组织领导,协调教育、住建、农业、林业、水务、文化、卫生计生、体育、食药等部门,推动资源整合、产业融合,构建大旅游格局;协调发改、财政、国土、商务、环保、金融等部门,优化旅游投资和营商环境;协调公安、卫生计生、工商、质监、食药、物价、安监等部门,构建旅游联合执法监管机制,优化旅游消费环境。推进国有景区改革,建立所有权归国家、行政管理权由景区管委会负责、经营权由企业承担的管理运作模式。到2016年,全市重点国有旅游景区基本实现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

3、全面开放旅游市场。按照“非禁即入”原则,支持各类社会资本进入旅游市场,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旅游企业。鼓励景区以门票质押等方式推进市场融资,鼓励旅游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重点引进规模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和管理服务品牌。

4、推动区域旅游合作。充分发挥我市地处济淄优化区、济莱协作区和济滨联动区交汇处优势,加强区域间旅游合作。发挥好东部旅游“桥头堡”和“环城乡村旅游游憩带”作用,建设完善以住宿为核心的旅游接待体系,增加滞留型旅游项目,做好二、三日游文章,打造连接山水圣人旅游线和仙境海岸旅游线的重要节点。

三、深挖资源优势,提升产业竞争力

5、加快泉河湖优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依托百脉泉、墨泉、梅花泉等名泉做精泉水游产品,重点提升百脉泉群片区,在做好观泉、赏泉基础上,逐步开发踏泉、沐泉、游泳、潜水、嬉水、泉水品茶等游客参与和体验项目,在亲泉、用泉上下工夫,打造旅游核心区。加大绣源河景区开发力度,启动明水湖综合体、复华未来世界建设,加快喜来乐旅游综合体建设,按照A级景区的标准,完善旅游相关要素,丰富旅游功能,建设集游览、休闲、娱乐、餐饮、住宿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旅游综合体,打造旅游发展新亮点、新高地。以旅游休闲带动北四厂综合整治项目,着力推进绣江河生态核心区示范段建设,打造田园秀美、泉河汇集的生态景观。加快湖泊旅游开发,重点推进白云湖国家湿地公园的综合开发,按照湿地观光、水上娱乐、休闲度假的功能定位,打造湿地水乡休闲旅游度假区。

6、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推进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强化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加快龙山文化遗址公园、危山风景区等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做大朱家峪乡村记忆游。在坚持文物保护前提下,拓展提升城子崖遗址、东平陵遗址等大遗址和齐长城、兴国寺等古建筑及各类博物馆旅游功能。依托优秀庄户剧团,挖掘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资源,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表演、文化巡游等活动,推出一批艺术水准高、市场潜力大的旅游演艺节目,提升旅游目的地品牌内涵。依托文博中心及其他各类文化场所,整合会展、演艺等各种文化业态,开展群众参与性强的文化旅游活动。持续举办“百脉之约贺年会”、“国际泉水冬泳节”、“台湾美食节”等主题活动,培育旅游节事活动品牌。

7、推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加快推进《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落实,打造以四条廊带、三大组团、六大乡村旅游综合体为框架,辐射多点开花的发展格局。突出历史文化和生态资源优势,积极推动旅游小镇建设。结合“美丽乡村”、“乡村记忆工程”、“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等,扶持具有一定资源基础的村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对处于发展初期且发展后劲大的乡村旅游经营业户进行重点扶持,为全市乡村旅游经营业户搭建服务平台,实现“优势互补、相互借力、抱团发展”的目标。加快旅游与现代农业的融合发展,依托农业示范园区、特色农产品基地,完善基础设施,丰富农业生产体验、农业种养采摘、农业科普展览、休闲度假等旅游功能,融入当地特色文化娱乐活动,举办高品质采摘节、农耕节、赏花节等特色农事节庆活动。实施特色农产品进旅游景点工程,优先扶持贫困村与重点景区建立特色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关系,使优质农产品成为自驾旅游“后备箱工程”的重要内容。逐步打造提升环省城东部乡村旅游游憩带,到2017年,建成2处以上集中连片发展的乡村旅游区,发展3个特色旅游小镇、20个旅游特色村,扶持发展一批乡村旅游品牌经营户。

四、推进产业大融合,开发旅游新业态

8、创新发展休闲产业。加快开发登山运动、水上垂钓、保健养生、亲泉、温泉、滑雪、房车旅游等休闲产品。大力发展体育旅游,利用山、河、湖等资源,打造省级登山运动示范基地和省内知名垂钓基地,培育登山、垂钓、游泳、滑雪、自行车骑行等项目,开发和丰富体育休闲旅游产品。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启动自驾车营地、旅游房车营地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加快特色街区建设,扶持经营业户传承和弘扬老字号品牌及传统技艺,加大特色旅游商品开发营销力度,力争到2016年,打造2个原生态旅游景区,5条以上特色休闲街区,20家老字号等特色店,培育一批休闲娱乐中心和休闲综合体。

9、提升研学旅行水平。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大型公共设施、工矿企业、知名院校等,建设一批研学旅游基地。按照省研学旅行教育实践基地规范标准,每年创建挂牌一批大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按照教育为本、安全第一原则,依托农业特色园区(基地)开展农业科普研学旅行;依托植物园、野生动物园开展动植物科普研学旅行;依托芯子、五音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乡土乡情研学旅行;依托龙山文化博物馆、清照词园、洛庄汉王陵遗址公园等开展历史文化研学旅行;依托市烈士陵园、盛习友革命烈士纪念旧址等开展红色爱国教育研学旅行,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研学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研学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研学为主具有特色的研学旅行体系。完善研学旅行公共设施,鼓励旅行社开发研学旅行产品,落实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承办旅行社服务标准。

10、拓展养老医疗旅游。促进旅游业与养老服务业互动发展,设计适合老年市场的旅游休闲度假产品,支持开发适合老年人休闲养生、养老旅游产品。扶持引导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发挥优势医疗资源,与旅游融合,开发特色医疗、疗养康复、美容保健等医疗旅游项目。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扶持引导中草药及药食两用蔬菜种植基地建设,融合疗养、度假等功能,培育一批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扶持引导养老院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托老、休闲、异地旅游养老服务。

五、加快转变旅游服务方式

11、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在城乡建设规划中,统筹考虑城乡基础设施与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发展。加快进出景区旅游交通网络建设,加强全市公路网络与国际机场、火车站等航空、铁路出入口连接,优化旅游交通服务环境。加强市旅游集散中心运营技术指导,切实发挥旅游信息咨询、旅游集散换乘功能,实现客运总站和市内交通的无缝衔接。按照旅游产业发展要求,逐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客运需求。将通往旅游区的标识纳入全市城乡道路交通规划,2015年全部完成旅游标识设置和完善提升。规划实施城市、景区慢行绿道建设,发展自行车租赁业务。A级景区2016年全面完成旅游厕所的改造提升。合理布局建设旅游厕所和停车场。各类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充分考虑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需求,设置无障碍设施。加快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景区建设,完善游客信息咨询服务平台,2015年全市3A级以上旅游景区、3星级以上星级饭店实现免费无线网络全覆盖。加快旅游大数据工程建设,推进公安、交通运输、商务、环保、餐饮、航空、通信、气象等涉旅数据共享。

12、规范景区门票价格。按照国家确定的补偿游客参观点资源保护和管理费用原则,推动旅游景区降低门票价格。2015年开始对城市二三日游游客和团队游客实行优惠门票价格政策。鼓励引导有条件的旅游景区通过拉长产业链,增设住宿、餐饮、茶社、演艺等经营性项目增加综合收入,逐步实现景区免费开放。鼓励引导旅游景区按照市场需求变化,实行淡旺季浮动票价,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期间推出旅游淡季门票。景区门票价格调整要按规定举行听证。

13、切实保障旅游安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履行好旅游安全监管、主管职责。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将旅游景区突发事件、高峰期大客流应对处置机制和旅游安全预警信息机制纳入我市统一应急体系,提高快速应急能力。加强旅游道路交通安全和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对旅游场所特种设备定期开展安全检测。加快建立景区门票预约制度,对景区游客进行最大承载量控制。旅行社、景区要对高风险旅游项目进行风险提示。

14、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坚持依法治旅,深入贯彻《旅游法》和《省旅游条例》。按照《好客旅游服务标准》及各项旅游服务规范,组织开展旅游景点标准化建设,完善游客满意度测评、整改机制。加强旅游执法监管力量建设,建立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加大《旅游法》执法检查力度,依法严厉打击“零负团费”、“黑导游”和诱导、欺骗、强迫旅游消费等行为。

六、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发展政策

15、强化对旅游工作的综合协调。突出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对旅游工作的统筹领导作用。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办公室要按照《旅游法》要求,发挥综合协调服务职能,加强对旅游改革发展工作的调研、调度,落实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的意见和部署。

16、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按照上级部门统一安排,落实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要对全市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落实上级带薪年休假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第9篇:乡村旅游景区规划范文

一、大庆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大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2015-2020)》中也明确:“建设大庆美丽乡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动大庆市农村向“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人文美”的美丽乡村发展,使农村地区成为农民和谐宜居的幸福家园、致富增收的就业田园和市民向往的休闲乐园。

根据大庆市农委的统计,大庆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大庆市休闲观光农业的年接待人数为200万人次,年收入达到了5亿元。根据大庆市旅游局提供的《大庆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及规划》可以看出,近年来大庆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硬件设施”相当不错。大庆市拥有63万公顷耕地、70万公顷草原、27万公顷天然水面、64万公顷湿地,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畜产品基地和水产品基地。

目前,大庆市依托特色景观、设施农业、民俗风情、沿江文化等优势资源,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以八井子、大同镇等为代表的果蔬采摘游,红旗林场国家级森林公园为代表的森林旅游,莲花湖、衍福寺景区等为代表的沿江旅游,当奈湿地、鹤鸣湖为代表的湿地旅游,阿木塔蒙古风情城、吉禾民族赛马为代表的民俗风情旅游,连环湖、北国温泉为代表的温泉度假旅游,红骥乡情园、银浪生态园为代表的农牧旅游等乡村旅游景区,都对游客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带动周边餐饮、住宿、商贸等配套设施建设和发展,带动了当地农民发家致富。

二、大庆市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优势

(一)大庆市观光农业资源丰富

大庆市农业观光游可分为:温泉旅游度假区、湿地旅游观光区、少数民族风情园、观光农业园。

鹤鸣湖湿地温泉风景区是国家级AAAA级旅游景区,它拥有湿地草原、水域湖泊和芦苇草甸共3万亩。大庆市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将“湿地”、“温泉”两张牌打得不错。

九道沟满族风情园,是国家AAA级景区,主打少数民族风情游。

色氏湿地人家旅游度假村,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地处林甸县三合乡胜利村,水面面积4万平方米,陆岸上面积3万平方米。设有射箭场、游泳池、采摘园、水上迷宫、文化展览室、康体健身房、美食居等场所。

五星温泉旅游度假村。主要由“室内温泉区”、“水上动感娱乐区”、“五行养生区”、“心灵养护区”、“豪华休息大厅”、“家庭式酒店公寓”、“特色演艺厅”和“绿色美食养生餐厅”板块组成,共有14个温泉池。

当奈湿地人居生态村,重点建设千亩经济园区,建设完成大棚215栋、温室50栋,进一步发展特色种植,开发休闲采摘旅游项目。同时,当地发挥地域和资源优势,发展以旅游业和畜牧业为重点的主导产业,形成牧、游、农、渔、苇多元结构的农业观光体系。

八井子观光农业园,打造“品味乡村”之旅这一品牌,推动观光农业向纵深方向发展。共有旅游景点十二处,分别是采摘园、民俗园、八井子农业科技主题公园、李江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井乡坑烤部落村寨、远航广场、原味蔬菜小区等,达到了“一园一景”,“一点一品”,“一线一特”,既满足了游客对农业、农村的好奇心,又增强了吸引力。

龙凤铁东村特色餐饮。铁东村借助濒临龙凤湿地、大庆东站及客运枢纽站的地缘优势,快速发展乡村特色餐饮旅游业。目前,铁东村发展乡村旅游餐馆30余家,年收入290万元。

(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潜力巨大

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是利用农村的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自然环境、农业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游客不仅可以观光、采摘、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间情趣,而且可以住宿、度假、游乐。

《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前瞻》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共有8.5万个村开展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达到170万家,其中农家乐150万家,从业人员2800万,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6.9%,年接待游客8亿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

根据农业部对全国13.5万家典型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调查,农民占其从业人员的92.4%,其土地产出率每亩接近12000元,是全国农业用地平均产出率的6.2倍,经营休闲农业的农民人均产值5.41万元,是同期全国农业劳动力人均产值的2.75倍。

按照农业部对全国经营休闲农业的农民收入与农业劳动力人均产值的比例,可以大致推算出大庆市经营休闲农业人口的人均收入:大庆市上一年的农民人均收入为13766元,经营休闲农业的农民人均产值应该是13766×2.75=37856.5元。

农业专家认为,大庆市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不仅可以改变农村的面貌,还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减城乡差距。有利于农村产业的融合和发展,这也是大庆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当中重点提到的内容之一。

三、大庆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对策

(一)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无论是现代示范区规划还是旅游部门的规划,共同提到了“美丽乡村旅游”,这也说明了“美丽乡村旅游”迎来了发展良机。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两个子课题,大庆市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是:把乡村旅游纳入解决农村问题、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范畴。

同时,坚持以市场经济思路发展“美丽乡村旅游”项目,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和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家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建设,改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乡村旅游规模。

在美丽乡村发展方向上注重发掘项目的个性化和文化内涵。充分调研、科学规划、创新观念,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引导“农家乐”向“一村一品”和“一家一艺”的方向发展,注重突出农村生活特点,强化乡土氛围。

(二)完善景区基础设施

旅游可以促使大庆经济转型。政府需要做好大庆市旅游统筹和规划的工作,聘请各方面的专家团队,对大庆市的旅游资源和发展目标进行整体梳理,做好大庆市旅游发展规划,有序推进旅游发展,哪些区块可以开发观光游,哪些区块可以开发体验游,彻底改变目前各自为战,零散经营,无序竞争的现状。

其次,政府应该做好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如道路、标识、给排水工程的建设。并且做好九道沟满族风情园、色氏湿地人家旅游度假村、八井子观光农业园、林甸北方温泉欢乐谷、红旗林场瑞鹤庄园和阿木塔蒙古风情岛等景区的投资建设,促进景区提档升级。

大庆市还对各县区尤其是涉及乡村旅游景区主要交通道路、通往主要景区的路口、市内主要交通站点、城市出入口等处,按照标准选址建设旅游道路交通标识和城市旅游导览图。

(三)谋划三条旅游产业带

林萨让温泉产业带。将依托林甸至萨尔图区的地热温泉旅游资源,以林甸镇综合服务区、黄牛场物流产业区、花园镇休闲商务区、鹤鸣湖休闲旅游区、四季青镇温泉果菜产业区、让胡路区星火温泉度假村、萨尔图区黑鱼湖旅游区等温泉产业聚集区为节点,建设独具特色的林(甸)―萨(尔图)―让(胡路)温泉产业经济带。

环连环湖旅游产业带。积极推进环连环湖及周边地区旅游开发,建设以连环湖为核心,周边村镇融为一体的特色湖泊郊野公园,打造环连环湖旅游度假区。

大庆市肇源县沿江旅游经济产业观光带。选址在肇源县松花江――嫩江沿岸,依托松花江国堤建设,以堤顶路为主轴,串联沿岸白金宝遗址、望海屯古城遗址、出河店古战场遗址、衍福寺、八家河、莲花湖、西海湿地等景点,以水乡田园景观营造、历史遗址公园开发、文化历史符号活化为重点,创新文化、美丽乡村旅游产品,开展自驾游等多种休闲娱乐方式,打造沿江历史文化度假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