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女作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选用女性的肖像作纸钞的正面图案,在日本史无前例,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少有。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女性的地位已不断提高,想必这也是口一叶所期盼的吧。
坎坷而短暂的一生提到一叶,人们首先想到的词汇是“圣洁”二字。一叶1872年出生在东京,她的父亲出身士族。一叶降生后正值维新后的动荡,家道开始中落。担任东京府下级官吏的父亲和朋友开了一家马车运输店,但经营失败,不久病逝,留下了一屁股的债。接着大哥病逝,二哥给人家当了养子,18岁的一叶不得不成为一家之主,担起养活母亲和妹妹邦子的生活重担。父亲在世时为她定下的亲事也因为家道零落而泡汤。
起初,三人寄居在二哥家中,然而寄人篱下的生活摩擦不断,她们只得搬出来另过。一叶和妹妹靠着给人家洗衣缝衣收点小钱,根本难以维持三口人的生活。迫不得已,她们一次又一次地搬家,越搬越穷。
一叶15岁时,进私塾学习和歌,同学大多是上流家庭的小姐,穿着昂贵的“振袖”和服,而一叶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老师中岛歌子实在看不下去,便将自己穿旧的和服给她穿。那时,“伊势屋”当铺是一叶经常光顾的地方。没有可当的东西后,她们母女三人只得靠举债为生,把所有亲戚朋友熟人都借遍了。借的债又多是高利贷,利滚利越来越还不起,只好拆东端补西墙,疲于应对。
为了借钱糊口,一叶和各种各样的人都打过交道。当年受恩于父亲的那些人,早已富而忘恩,对一叶冷眼相向;有时碰到江湖骗子或者图谋不轨的,她也要硬着头皮打交道。虽说饥饿难当,但一叶始终坚守清白之身,当这些人乘人之危,提出非分之想的时候,她宁可饿饭也决然不上他们的钩。一叶一方面要拼命干活,一方面还要写小说,加上根本保证不了起码的营养,不幸染上了肺结核。
她一生未婚,甚至连像样的恋爱也没有过,年仅24岁还没有享受到人生的乐趣就英年早逝了。为了纪念这个才华出众却命运坎坷的女子,在东京,人们一直完整地保存着当年一叶出入的“伊势屋质店”遗址。
下层生活体验让她才情迸发一叶之听以备受尊崇,更在于她卓越的文学才能。在贫病交加之中,一叶矢志当一个卖文为生的作家。23岁时,她结识了小有文名的新闻作家半井桃水,并拜他为师。在桃水的点拨下,一叶进步很快,不久后,她便在桃水主办的《武藏野》杂志上发表了小说《暗樱》。
可惜的是,她和老师桃水之间的纯真感情被传得满城风雨,加上坏心眼的女人凭空诬陷桃水,使一叶误认为桃水是一个道德败坏的人,因而中断了这段感情。接下来,因为稿费难以维持三口人的基本生活,加上与桃水分手对她精神的打击,一叶暂时搁笔,搬到了文京区本乡龙泉寺附近开了一个杂货小店。小店的顾客全是最底层的贫民、、穷孩子,这一段岁月给了一叶难得的下层生活体验,为她后来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1894年末,发表《除夕日》后,她的创作欲犹如迸溅的泉水汹涌地喷发出来,《青梅竹马》等小说相继问世。
一时间,一叶声名大噪,名声显赫的大作家们纷纷大加赞赏,有的说她是紫式部、清少纳言再世,有的说她的作品超过了左拉、易卜生。一叶最有名的几篇小说都发表在去世的前一年,她以年轻女作家独特的纤细笔触,揭示出了封建桎梏下挣扎的明治妇女的悲惨命运。
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一贯致力于关注黑人女性的生活和命运,同时她们在作品中也表现出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真切关怀,关注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本文试借用生态女性主义文学的批评方法,结合具体作品,辨析她们作品中所体现的三部曲式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的嬗变,并进一步探寻其背后的文化渊源和价值。
关键词:
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异化
中国著名的生态批评学者鲁枢元先生认为生态学包括三个层面,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1]自然生态体现为人与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生态体现为人与他人的关系;精神生态则体现为人与自我的关系。三者属于生态危机的不同表现层次,而人是连接这三个层面的关键。本文主要借助鲁枢元先生的这种“三分法”理论,结合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爱丽丝•沃克等作家的具体作品,来进一步阐释她们对生态问题的书写、思考和认识。
一、自然生态危机的关注
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然而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类征服自然、破坏自然的历史,二元对立的父权制等级观念长久以来占据人们思维的统治地位。黑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古就是融洽的,而这种天然的关系却遭到白人文化的破坏。美国的白人文化霸权意识将自然和黑人视为与他们阶层不同的“他者”,需要开发、驯化。罗伯特•纳什注意到,“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当中,黑奴和自然一样,被看成未开化的、低于人类的有着野蛮属性的动物;开拓者被视为道德英雄,将荒蛮文明化是对开拓者的回报,成为向人炫耀的资本。”[2]非洲的大自然在爱丽丝•沃克的笔下是一派伊甸乐园般的景象,她在《紫色》里不无深情地写道:“有许多树,密密麻麻的树,树中有树,层层叠叠的,而且很高大……还有葡萄树、蕨类植物以及小动物和青蛙等。”
[3]后来白人砍伐了当地的很多树木,可怜的奥林卡人也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当地一连多日刮起狂风,下起暴雨。当地人的生存是与大自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没有了郁郁葱葱的大森林,他们很多人都得了奇怪的病莫名其妙地死去了。后来许多黑人在痛定思痛之后,又开始大面积的种植树木,开始了重见“自然家园”的壮举,而非融入白人为代表的的工业文明的社会中。这里不但传达出沃克对白人蹂躏非洲原始大自然的痛恨,也可以看出当地黑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决心和热望。托妮•莫里森同样在作品里谴责了白人对黑人原始自然生态的破坏。《秀拉》的开篇就描写到,白人为了建高尔夫球场,肆无忌惮地砍伐了梅德林地区的橡树、枫树、山毛榉等树木,还连根拔掉了黑莓和龙葵,梅德林高尔夫球场建成了,“小镇扩展了,农田变成了村落,村落又变成了镇子,梅德林的街道也随着这种发展而变得热气腾腾,烟尘滚滚了。”[4]托妮•莫里森的《柏油孩子》中的骑士岛曾经是世外桃源般的绿地,然而随着白人糖果商人瓦力连等人的到来,为了追求舒适的生活,他随意改变地貌,消灭他认为有害的野生动物,甚至还改变了河流的走向,骑士岛最终成了一个恶臭漫天,连蚊子都无法生存的地方。其实以白人男性为主的人类对自然的施暴,正是对人类权威的维护,是对白人权威的维护和实践。这种行为正是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的框架之上的,人是大自然的主人,可以肆意控制大自然、利用大自然。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们在作品里面以饱蘸血泪的笔墨揭示了白人对大自然的蹂躏,谴责了白人置黑人利益于不顾的二元对立行为,揭示出自然是全人类的自然,是没有黑白之分的大自然,人类蚕食自然的结果只能是自食其果。
二、社会生态危机的书写
当代黑人女作家不仅关注日益严重的自然危机,还着重刻画人与人之间关系异化的社会生态危机。《紫色》中的各种人物之间的关系就是一副畸形的社会群丑图。女主人公西丽从小就受到继父的,并被威胁不能告诉任何人,悲苦无助的西丽只能向上帝倾诉。结婚后的西丽不但要忍受丈夫的毒打,还要接受丈夫公然把情人莎格带回家。实际上西丽无论是在她的继父亦或是在她的丈夫那里都是得不到任何尊重和关怀的,甚至西丽自己也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树。“树”这个没有主体意识的意象正与毫无自我和尊严的西丽的精神实质是吻合的,也暗示了两者同为“他者”的命运。这种畸形的男女关系是典型的男性中心主义思想的体现,是以完全抹杀西丽的自我意识和人格尊严为前提的,女性成了男性泄欲的工具和发泄社会怨气的出气筒。沃克的《格兰治•柯普兰之三生》中的褐土之妻梅姆则是一个不屈服于一个白人和男性压迫并敢于反抗的女性。生活在白人统治下的褐土一家尽管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仍摆脱不了贫困的处境。生活的不如意使他向他唯一可以掌控的对象———妻子梅姆发泄愤恨。不甘生活在男人的威慑之下,梅姆决心到城里去给白人做女佣,并毅然和女儿们搬到城里去住。然而梅姆最终死于酒后丈夫的枪下。梅姆的悲惨命运很大程度上是褐土的男权思想所造成的。“因自己受到迫害但不敢反抗却去迫害比自己更弱小的人———妻子和未成年的儿女,并把自己的恶行归咎于自己所受的迫害”[5]黑人男性对黑人妇女的阶级和性别压迫是对白人主宰下的男权势力的复制。沃克在作品中成功地颠覆了男权文化的二元论,赋予女性和自然等同于、甚至超越于男权和文化的地位。在《紫色》的后半部分,西丽在莎格的帮助下,有了女性的尊严,她创办了自己的服装公司,一向打骂她的丈夫也对她刮目相看,并真诚地给她道歉。沃克不止在作品里揭示黑人群体中的两性和黑白危机,还大胆尝试颠覆菲勒斯中心主义的观念,试图构建平等和谐的社会关系。然而这一诗意设想却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黑人女性身上障碍重重。
三、精神生态危机的开拓
美国黑人不仅遭受奴隶制所带来的物质压迫和社会地位的低下,还要承受白人文化的精神奴役。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小姑娘皮科拉,就是一个在白人文化优势下迷失自我的一个普通黑人女孩。她是一个只有十一岁的黑人小女孩,不堪生活重压的父亲了她,母亲对她也只有打骂,亲情的缺失使得皮科拉更加渴望拥有一双白人的蓝色眼睛。蓝眼睛是白人的象征,拥有了白人的属性,就可以摆脱生活的无助、精神的迷茫了。为此她拜访了许诺能给她蓝色眼睛的牧师,牧师先让她去毒死一条狗,看到被她毒死的狗临死挣扎的场面,小女孩精神失常了。“人类社会中的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正在不知不觉中向人类的心灵世界、精神世界迅速蔓延。从地球上现实的人类生存状态看,越来越严重的污染是发生在人类自身内部的‘精神污染’。……‘精神的失落’、‘精神传统的衰败’越来越成为引人注目的话题,其中有惆怅、有痛心、有抱怨乃至不乏愤怒和绝望。”[6]作为深谙黑人民族历史和黑人心灵世界的托尼•莫里森在《天堂》中(1998年)展现了黑人族群的精神生态危机。《天堂》中以摩根兄弟为代表的第三代黑人族群因无法忍受与白人的混居,再次西行寻找新的乐土,最终定居在鲁比镇。鲁比镇的黑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与世隔绝生活,他们拒绝与白人通婚,以保证血统纯净。
居民世代近亲的通婚很快导致恶果———病残儿的数量急剧增加。鲁比人的封闭是把双刃剑,他们在保护自己的同时更多带给自己和后人的是远离社会之外的闭塞和盲目自大。奥贝雅斯认为“这既是福又是祸———福是因为鲁比的居民清楚地知道他们是谁,从哪里来;祸是因为这一认识会限制人,特别是从生活预想不到的、不可避免的变化这一角度来看,更是如此。”[7]鲁比人“以黑为美”的审美准则表面上解构了白人文化的审美标准,实际上这种狭隘的种族主义使黑人陷入极端主义的泥沼而无法自拔,影响了很多黑人的身心健康。罗杰•贝斯特一家三代受尽了狭隘种族主义带来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疏离的恶果。罗杰贝斯特由于娶了一个肤色稍浅的混血姑娘而使得他在整个黑人族群中众叛亲离,孤苦无依。妻子生产时,全镇竟然没有一个人肯伸出援助之手,结果导致罗杰•贝斯特的妻子难产而死,只因为他们不愿接受浅肤色的后代。对于七十年代后出现的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鲁比镇的男人们不从自身找原因,反而认为附近的一处修道院是罪魁祸首,最终以摩根家族为首的九名黑人男子用暴力袭击了修道院。
这群男人各个打着不同的私欲以正义之名血洗了修道院,他们的残暴行为正是对白人暴力的集体无意识模仿,殊不知,鲁比男人用武力摧毁的修道院正是他们所寻找的人间天堂。在这个女性的世界里,没有统治与被统治,没有主宰与被主宰,这里是身心备受摧残的女性的避风港湾,院规教导她们要用爱和宽容看待人生的喜怒哀乐,释然看待人生的冷暖,过着自在自为的生活,她们的精神和肉体都回归自然人性。修道院的女人们用爱和宽容缔造了一个天堂,而鲁比镇的男人们正是由于缺乏爱和宽容才与真正的人间天堂阴阳两隔。
四、结语
以托尼•莫里森、爱丽丝•沃克和格洛丽亚•内勒等为代表的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以其独特的视角在其创作实践中将种族、性别、自然密切联系起来,揭示了白人与黑人、男性与女性、人与自然等二元对立思维框架的存在,并试图探寻拯救大自然、有色人种和一切弱势群体的多元化途径,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的诗意生存家园。自然、社会与自我在黑人女作家的笔下并非截然割裂的,而是复杂交互的存在,惟其如此,更能体现黑人女作家们生态思索的全面性和深刻性。美国黑人女作家们艺术化的在其作品中探寻了种族、性别、政治和阶级等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黑人的生活和命运。她们的作品不但真实揭示了黑人同胞的生活,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还给黑人同胞指明了如何突破生存困境的出路,这必将给当今的美国黑人巨大的精神鼓舞和支撑!
参考文献
[1]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48.
[2]Nash,Roderick,WildernessandtheAmericanMind[M]NewHaven:YaleUP1967:24—25.
[3]艾里斯•沃克.紫颜色[M].陶洁,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4]托妮•莫瑞森.最蓝的眼睛[A]//托妮•莫瑞森小说选[C].陈,胡允桓,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139
[5]王家湘.论爱丽丝•沃克的小说艺术[J].外国文学,1988(6):72-79.
[6]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0.
关键词:当代女作家;家族小说;女性形象
当代女作家家族小说的产生可以说是对女性社会地位和自我形象的肯定c张扬。以前都是男权社会,男性在家族中拥有话语权,拥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家族小说可以说是冲破了这种桎梏,让女性得到了释放,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自己,书写自己。虽说家族的谱系上很少有女性的名字,但是他们却参与甚至改变着家族的历史,她们对家族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所以更多的女作家把目光投入到了对自我的认识和解读上。
一、“家族战神”形象的塑造
现代文学中非常典型的“家族战神”形象是张爱玲在《金锁记》中塑造的曹七巧。《金锁记》拉开了展现“真女性”的序幕。“家族战神”的形象突破了男权文化建造的“慈母”形象,让女性真实的形象得到了释放和还原。比如小说《玫瑰门》中的形象司绮纹,她是一个受害者,丈夫根本不爱他,却把疾病传给了她,她的丈夫的所做所行不仅伤害了他的身体,更重要的是伤害了她的尊严,她开始疯狂的进行报复,进行以毒攻毒的报复,可以说她在报复中自己的性格也发生了扭曲,后半生都在进行战斗,在家族这个狭小的空间中,其实敌人只有一个就是她自己。
《玫瑰门》之后,钟物言的《百年因缘》中顾家媳妇又承接了“战神”形象。王氏是小户人家出身,长相不太好,婆婆看不起,丈夫又不喜欢自己,反而喜欢自己的嫂子,这样顾家的女人都成了王氏的敌人,她活着唯一的价值就是仇恨,一直活到看着顾家的女人死去之后。等到她亲眼看到顾家的女人死去之后,她的愿望也达成了,支撑着她活下去的信念也消失了,“战神”也就不复存在了。
那么这些家族中“战神”的产生是因为什么呢?究其原因还是封建社会的男权主义,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女性必须要依靠男性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而社会制度的一夫多妻,落后制度的存在也不得不让女性以一种变态的形式来保卫自己,这样“战神”也就应运而生了。
除了这些传统的妇女形象外,还有一些具有“战神”性格的少女,在作家的笔下,这些少女不再是逆来顺受,而是开始了激烈的反抗,可以说家族战神的形象让女人的社会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女人不再是男人的附属物,点缀品。
男性作家创作的家族小说中,男性多是家族的承载者,男作家的写作中总是将家中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范围比较大。女作家所塑造的家族女性的形象,则是家族的精神火种的守护者。在《栎树的囚徒》中,舅妈就是这样的一位传承者。
二、女性受难者形象的塑造
女性受难者形象是家族小说中的新一类形象。徐小斌的《羽蛇》中的羽的形象就是一个典型。她在家中没有人爱,被孤立,受尽了冷落,心理痛楚无比,她渴望被爱,渴望受到重视,但是每次都以失败而告终。通过她的遭遇告诉我们,女性即使牺牲自己也是徒劳,不会被历史认可,因为女性的地位太低下了。但是作家往往把“受难”理解成吃苦、受罪,没有超越苦难,不能达到心灵的升华,所以说人物没有生动性,读者感受不到震撼。张洁揭示出:女性最大的伤痛不是肉体,而是精神,女性越有知识,所遭受的精神痛苦就越强烈。像墨荷承受的是劳役的折磨,母亲叶莲子除了劳役的折磨还要忍受父亲精神上的虐待,到了吴为这里,她的人格,尊严就是被随意践踏了,最终造成了她的精神的彻底的崩溃,所以说,女性的悲惨命运只有毁灭自己才能得到解脱。
女作家在书写家族故事继承了以前的文化基因,女作家写的家族小说是从家族生活内部展开丰富的想象,表现的是女人特有的细腻的情感,男作家的家族小说如果说是家族的“外部研究”的话,那么女作家的家族小说则是家乡的“内部研究”的范式。
家族小说给作家的写作又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素材,引领作家进入了更广阔的写作领域,同时也使女性的真实的情感得以表露出来,促使女作家自觉的进入历史,寻找自我的根源,从男人的附属品中解放出来,这也是历史的进步。刘思谦曾说过“人体验自己的历史,因为人是自己的历史,人表现自己的情感,因为人就是情感体验本身。”女性通过这种情感体验,不仅进入了历史,更是构建了更合乎人性更真实的历史。当代女作家为我们打开了沉寂的女性情感和女性的历史,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个的鲜活的女性人物形象,对多角度的认识女性人物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吴统.传承中的流变――论新p旧历史主义对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的影响[J].华中人文论丛.2013(03).
[2]邵敏.家族小说的得与失――现当代家族小说研究文献综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2).
2009年1月16日,尤展铭浏览一家知名交友网站时被一个征婚美女资料吸引住了,顿时双眼一亮。
现年38岁的尤展铭是北京市一家跨国集团的翻译官。几年前与妻子离异后,他跟随老总经常奔赴世界各国进行商业谈判,四海漂泊的尤展铭特别渴望成个家。于是,他在“世纪佳缘”网站登记注册,睁大眼睛物色未来新娘。
这天晚上,尤展铭像往常一样快速浏览征婚信息,最后将目光停留在一个名叫任英梅的女士照片上。只见此女容貌俏丽,五官精致,特别是高高的鼻梁,看上去气质高雅。当看到任英梅的择偶条件时,尤展铭的心凉了半截。因为,此女对男士的身高、学历和经济基础的要求都非常高。就在尤展铭准备打退堂鼓时,他不经意间又看到任英梅奇特的征婚签名:“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本小姐31岁,不差男人,缺的只是一个有勇气、有实力、有缘分的夫君。”
“这个女人咋这么牛?”尤展铭的好奇心一下子被吊起来。他打算会一会这个牛B征婚女,于是就给任英梅发了一封电子邮件,介绍了自己的基本情况,期望与任英梅通过QQ聊天增进了解。
两天后,尤展铭收到任英梅的回信,令他颇感意外。任英梅说:“咱俩都是成熟男女,用不着像少男少女那样隔靴搔痒。如果阁下有诚意,见面详聊岂不是更直观?”任英梅没将约会的地点选在咖啡厅或酒吧,而是定在她的住宅。
“真是一位奇特的女士!”尤展铭在赴约前忍不住在脑海中勾画出任英梅的形象,猜测她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那种心高气傲的“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这种女人由于忙于事业或在择偶上过于挑剔,一不留神便成了“剩女”。然而,见面后尤展铭很快发现自己错了,任英梅不是什么“剩女”,她是“优女”,甚至是一位“圣女”。
任英梅的闺房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天通苑西区高档住宅小区,是一套面积达180平方米的复式豪宅,价值超过200万元。尤展铭那晚敲开房门后,与任英梅一见如故。她穿着时尚,香唇含笑,带着尤展铭到各个房间参观。只见宽敞明亮的客厅装饰得金碧辉煌,卧室布置得温馨浪漫,厨房设计得像艺术间。当进入书房时,书架上琳琅满目的图书令尤展铭啧啧称叹。
“房子装修是我亲自设计的,图书是我亲笔著作的。”任英梅一边步态轻盈走动,一边神情悠然地跟尤展铭拉家常。
“天啊!原来任小姐是一位著作等身的美女作家!”尤展铭数了一下书架,署名任英梅的图书竟达26本。
“准确地说,我是一位出版商。”直到这时,任英梅才吐露了自己的身份:她是北京一家出版公司的总经理,公司成立两年来出版了100多套图书,任英梅本人亲自撰写和编著及编译了26本畅销书,这一文化界的奇迹令尤展铭双眼瞪成了灯笼。
更令尤展铭称奇的是,听说他是一位翻译官,任英梅用流利的英语、俄语和韩语等三国语言跟其交谈,让当晚的“相亲”变成了文化交流。
此后,尤展铭发起了凌厉的爱情攻势,令他受宠若惊的是,任英梅的眸子里也秋波荡漾。相识不到一个月,两人便情不自禁地拥抱在一起。
后,尤展铭提出给恋人购买高档手机、笔记本电脑和金银首饰,被任英梅婉言谢绝:“我只接受未婚夫的馈赠,从不接受男朋友的礼物。”
尤展铭觉得,这位特立独行的美女作家将来一定是个居家过日子的女人,因此更加珍惜这段情缘。为了尽快从男友升格成“未婚夫”,尤展铭将任英梅带回其父母家认亲。惊见离异的儿子带回一个拥有香车豪宅的美女作家“准儿媳”,尤母高兴得合不拢嘴,当场送给任英梅一个1万元红包作见面礼。
拜见过尤展铭的家人后,任英梅与男友的关系有了更深的发展,两人开始在任英梅的豪宅同居。两人出双入对,一起逛街买菜,以“老公”、“老婆”相称,宛如一对恩爱夫妻。
“老公,结婚后咱俩一起到国外发展好吗?”同居三个月后,任英梅如小鸟依人般躺在未婚夫怀中谈婚论嫁,规划着美好未来。任英梅对尤展铭说:“我想趁年轻再多学几门外语,特别对日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感兴趣。我现在手头有点紧,你方便资助我2万元作为深造费用吗?”
“没问题。”尤展铭二话没说,甩手给未婚妻2万元深造费。就在翻译官扳着指头算着婚礼倒计时时,突然有人跳出来棒打鸳鸯。
剥落画皮:5个未婚夫全部傻了眼
尤展铭跟未婚妻商定,2010年春节踏上婚姻红地毯,争取在虎年生个白白胖胖的小子,取名就叫“小虎”。两人还商定,任英梅的豪宅作为婚后洞房。然而,就在尤展铭卖掉自己的房子不久,他却寒碜地流落街头。
有一天,一向柔情似水的任英梅忽然变得心事重重、郁郁寡欢。在尤展铭的再三追问下,任英梅才吐露了一桩尴尬事。原来,任英梅的父母思想比较传统,当得知女儿跟男友未婚同居后,坚决不同意。
“没关系,我暂时搬出去租房住。”尤展铭善解人意,卷起铺盖走人。
虽然暂时分居,但并未影响两人感情。任英梅不仅每天给未婚夫发送情意绵绵的手机短信,还经常到尤展铭的出租屋颠鸾倒凤。为了防止未婚夫在外面泡妞乱花钱,任英梅还将尤展铭兜里的4万元私房钱搜走:“这笔钱暂时存入我的银行卡里,权当咱俩婚后共同生活基金吧。”
“你真是一个会当家理财的好太太。”尤展铭拥吻着女作家,表示今后将每月的工资和奖金全部交到未婚妻手上,被任英梅拒绝:“你有这份心意就可以了,我可不愿让你当妻管严。”
2009年12月5日,尤展铭按计划拟到新加坡出差。这天中午,他约任英梅吃饭饯行,任英梅的手机一直处于关机状态。就在这时,尤展铭接到一个莫名电话:“我是北京市公安局东城区分局的警察,请你速到分局刑警支队协助调查一宗诈骗案件。”
尤展铭一头雾水,当他来到刑警支队后,顿时目瞪口呆!只见未婚妻双手被戴上冰凉手铐,一脸委屈与迷茫。
“任英梅网恋骗了你6万元钱,你可能还蒙在鼓里吧?”一名刑警要给尤展铭做笔录,尤展铭一时急得说话结巴:“这是……一个……误会。我跟英梅的结婚请柬都写好了,怎么可能是……是骗局?”
“问题是,任英梅的未婚夫不止你一个。”刑警将一份调查笔录递给尤展铭。翻译官还没看完,嘴巴早已张成了大大的“O”形。
这是一份报案登记材料。报案人名叫巴笙,是北京一家上市公司的证券部经理。笔录显示:巴笙与任英梅于2009年夏天在网上邂逅,两人迅速坠入爱河,并同居两个月。其间,任英梅以同样理由,向巴笙索要“深造费”和“共同生活基金”共计7万元。两人将婚礼也定在2010年春节,并且还拍摄了一组亲昵浪漫的婚纱照……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尤展铭浑身战栗,双眼逼视着任英梅。
“不用她解释,让另外一个男人回答吧。”刑警又将另一份调查笔录递给尤展铭。
这份笔录的当事人名叫季韦昌,是首都一高校的中文系教授。季教授跟妻子离婚官司一审判决后,便迫不及待地上网寻找意中人,不偏不倚被美女作家钓到手。季韦昌看了任英梅《高调处世低调做人》一书的序言,马上拜倒在这位才情女作家的石榴裙下。
季韦昌与任英梅同居一段时间后,美女作家珠胎暗结,季教授的头都大了!原来,一审虽然判决准许季韦昌跟妻子离婚,但其妻不服提出上诉。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季韦昌一审离婚判决还没有生效,说白了他此时仍是有妇之夫。如果在这个节骨眼上传出绯闻,二审法院就可以在夫妻财产分割上对婚内感情出轨的季韦昌给予制裁,甚至会改判不准离婚。因此,他跪求任英梅紧急流产。任英梅看上去通情达理,不过在走上妇产科手术台之前索要8万元的“堕胎费”。
此后,又有两位男士跳出来指证,他们也是任英梅的“未婚夫”,而且也同时发展到谈婚论嫁阶段……
美女作家同时与5个事业有成的中年男士谈婚论嫁,在不到一年时间里索要“深造费”、“共同生活基金”和“堕胎费”共计33万元,要命的是,除了巴笙对任英梅产生怀疑之外,其余4个“未婚夫”均浑然不觉,在美女作家的温柔梦乡里做着同一个美梦。
任英梅被抓获归案后,5个“未婚夫”备受精神打击。有的躲在家中无脸见人,有的辞去工作离开北京不知去向。一号“未婚夫”尤展铭更惨,他因精神恍惚,走在大街上东倒西歪,被一辆摩托车撞翻在地,造成多处骨折。
梦断“程序”:姐只是一个美丽传说
身陷囹圄后,任英梅对自己的作案动机一直闪烁其词。随着警方的审讯深入展开,任英梅最终还是交代了她的前世今生。原来,这是一个“山寨版”美女:假乳、假臀、假面孔……从头到脚都是刀刀见血雕刻出来的人造美女。
任英梅出生于北京市一个富足的家庭,从首都一所知名高校本科毕业后,加盟了一家大公司担任策划部经理。由于其文笔优美,点子新,很快在业界脱颖而出,之后,她辞职创办了自己的图书出版公司。由于她对文化市场定位准确,与全国各地书商密切合作,并整合网络营销,很快在出版界崭露头角,成为文坛一颗耀眼的新星。
虽然在事业上做得风生水起,但任英梅在情场上却挪腾不开。原来,任英梅才高八斗却相貌平平,在恋爱中屡屡受挫,一晃就到了30多岁,成为“剩女”的任英梅开始恐慌。为了增加爱情砝码,任英梅双管齐下,一方面购买豪宅,一方面报考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应用翻译专业在职研究生。
然而,文化内涵和经济基础并没有吸引来“真命天子”,这让任英梅很沮丧。她似乎悟出了婚姻市场上的真谛:男人看重的是女人的“姿本”而非资本。于是,她从韩剧中看到了“刀下出美女”的希望。
2007年秋,任英梅第一次赴韩国对面部进行整容。回国后,看着镜子里自己从丑小鸭变成了天使的面孔,她马上在网上招驸马,很快与一个网名叫“龙飞侠客”的帅哥擦出了火花。两人同居半年后,任英梅怀孕,此时34岁的任英梅渴望做个幸福的妈妈。然而就在此时,“龙飞侠客”卷走了她的10万元存款,从人间蒸发了。
任英梅含泪打掉了胎儿。这次网络征婚对她打击最大的不是身心与感情受创,而是自信心萎缩。因为“龙飞侠客”在分手留言中写道:“你虽然脸蛋漂亮,但却是个太平公主。”
任英梅这才明白过来,这场网恋输在胸部上。于是,她第二次赴韩国,选用最好的填充材料进行隆胸。看着自己从“太平公主”变成波涛汹涌的性感美女,任英梅觉得身体再受罪也值。
为了彻底“脱胎换骨”,任英梅后来又去了两趟韩国,参照韩国女星三围比例标准,抽去腹部、腰部和腿部的脂肪,并对臀部塑形。回家后,连家人都差一点认不出。
2008年12月底,任英梅最后一搏,再次将照片和资料传上网。为了增大成功系数,她还将年龄缩水了5岁。功夫不负有心人,千刀万刮雕刻出来的人造美女一出笼,便艳惊网络,无数帅哥趋之若鹜,令任英梅眼花缭乱。
此时的任英梅忽然皱起了眉头:如果只挑选一个男人交往,万一谈恋爱一年后吹了,她只好从头再来。如果谈5人才能成功,一人恋爱一年,将花去5年时间。这种程序太繁琐,她成为新娘时的实际年龄已经41岁了。
“岁月不饶人,女人的青春不能浪费。”任英梅冒出了一个奇特的念头:为了节约时间成本,提高恋爱效率,就必须革新恋爱“程序”,同时跟多位候选人拍拖,用一年时间实现新娘梦。
于是,尤展铭等5名“候选人”成了美女作家恋爱“程序”的试验品。任英梅还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向每位男友收取“共同生活基金”等。
然而,事情的发展超出了任英梅的设计。5位优秀男友都对她掏心掏肺,这让任英梅无法取舍,只好一咬牙将5人全部授予“未婚夫”。
为了彰显公平,任英梅对5个“未婚夫”从不厚此薄彼,只要有人求欢,她都慷慨献身,有时她一天与3个“未婚夫”约会,翻云覆雨。结果麻烦来了:怀孕后任英梅不知道谁是孩子他爹,因此她只好按受孕概率向众“未婚夫”收取数额不等的堕胎费。
任英梅游走在5个男人之间长袖善舞,但还是被第4号“未婚夫”巴笙无意中看出了破绽。有天晚上趁任英梅洗澡,巴笙随手翻看女友的旧相册,见旧照片和现实版女友判若两人,顿感蹊跷。心生疑窦的巴笙暗中跟踪神秘女作家,发现了她更多的蛛丝马迹……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姐只是一个美丽传说。任英梅因涉嫌诈骗被抓后,5个“未婚夫”异口同声要求对美女作家予以严惩。然而,就在这时,这起奇特的案件却掀起了波澜。
“我没有诈骗!”任英梅在被刑事拘留后喊冤鸣屈。她辩解的理由是:“我的星座是射手座,对每一位男士都真心付出。我恋爱脚踏几只船属于道德问题,不构成犯罪。”
任英梅喊冤在司法机关内部引起了不小争议。有人认为,任英梅是一个未婚单身女性,她用真实姓名和身份在网络上征婚,虽然发生多角恋情,但只属于民事纠纷,退还“未婚夫”们的钱财即可。此外,任英梅不同于一般的骗婚案,她索取钱财后不仅没有玩失踪,而且没有挥霍,33万元“共同生活基金”分文未动地一直存着。
一间宽大的客厅,一面顶天的大书柜,一张低矮的沙发……装饰得简单而又雅致。女主人虹影沏了一杯清茶后,像一个家庭主妇般向笔者推介那茶叶的精妙之处。记者打量这位颇有名气的“美女作家”,虽然面容略显憔悴,那双著名的大眼睛却依然精彩。说到有趣的话题时,这位年过不惑的作家像个年轻人一样毫无顾忌地开心大笑。这笑声应该是一个人苦尽甘来的自然流露,也是一个人把握了自己命运后的激情倾泻。
特殊的身世成就了她的叛逆性格
虹影的童年是一段痛苦经历,也正是这段经历成就了她的反叛性格。
在虹影的记忆里,1962年出生在重庆的她总是饥肠辘辘。一家8口人全靠父亲跑船和母亲做苦力养活,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除了饥饿,虹影还要忍受更可怕的精神折磨:亲友的隔膜、邻居的歧视、同伴的欺负。因为她是一个“私生子”:母亲与一个小她10岁的男人的爱情结晶。在她出生后不久,生父便被迫离开了她们母女俩……
知道这一身世秘密的时候,虹影已经18岁了,她的心几乎被震裂,从小迷惑着她的许多谜底也随即被揭开。那是一种切肤的痛楚和透心的寒冷,这让她更急切地寻求一种宽厚的父爱。在这种欲望驱使下,她竟然爱上了一个有家室的中学老师。那是她的初恋,但结局很不幸:迫于世俗的压力,那个人自杀了。从天而降的“天灾人祸”超出了一个18岁女孩的承受能力,于是,她毅然离家出走。
80年代是文学的春天,也是个性张扬的时代。从小爱好文学的虹影开始写诗,并加入了“流浪诗人”的行列。她学着抽烟,学着喝酒,体验放浪形骸的激情和疯狂……很快,这位漂亮又有才气的女人在文学圈子里声名鹊起。在超世俗的生活和艺术追求中,她的心被男人伤害过,她也伤过男人的心:“那时,爱情在我心里已经是非常虚幻的东西了,结婚和生养孩子更是笑话……”
其实,从小缺乏父爱的她一直在寻找男人宽厚的怀抱。那个男人应该是集情人、父亲、哥哥、老师于一身,爱她,宠她,宽容她。这一理想目标近于虚幻,但他总是在眼前闪现,稍纵即逝。
那是80年代末的一天下午,虹影在一次诗友聚会上又喝醉了,她跑进一条僻静的巷子呕吐。当她随手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来擦嘴时,却看到了一首印在上面的诗歌:“灾难过去,我们才知道恐惧。要是我们知道怎样度过来的,靠了什么侥幸,我们就不再喊叫,而宁愿回到灾难临头的时刻……”
虹影的心里忽然一震:这诗不就是专门为我这种侥幸活下来的人写的么?她看了看了落款:作者名叫赵毅衡。那以后,这个姓赵的男人就在她心里挂了号:也许,他正是自己要找的男人。
她终于决定嫁给他
他俩终于见面了。那是八十年代末一个炎热的夏天,地点是北京积水潭附近一家餐馆。当时,虹影穿了一条皱巴巴的红裙子,样子很诱人。
男人不说话,也不吃东西,微笑地看着她。一向擅长进攻的女诗人被他看得有点羞涩了,撇开敏感话题,莫名其妙地说起海水来:“海南岛的海水最美,颜色一层一层的,墨蓝,浅蓝,然后是淡蓝,而最外面那层海水是透明的……”男人一直没吃东西,眼神闪闪发亮。终于,他冲她说了一句话:“你嫁给我吧!”
这个长着一张忠厚面孔的男人,就是打动虹影的那首诗的作者赵毅衡。虹影听说,他比自己大10多岁,拥有一串显赫的头衔:中国莎学专家卞之琳的第一个研究生、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比较文学博士、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授……
“我已经不是处女了。”虹影调皮而又坦诚地告诉他。赵毅衡的微笑仍然挂在脸上:“我不在乎,我就喜欢你这种直率的女人。”虹影犹豫了片刻后,还是摇了摇头。
“当时,我很害怕婚姻,觉得婚姻只会使俩人的关系停滞在一个水准上面,没有了发展。我特别欣赏萨特和波芙娃的那种相爱但不结婚的方式。”虹影回忆当年的前卫思想说。
求婚被拒绝后,赵毅衡有点失望地走了。不久,虹影就离开了北京,飞到广州去会一个女友。那天正下着小雨,她一个人躺在广州一家旅馆的房间里,呆呆地看窗外的雨景,一幕幕往事从脑海闪过,孤独感和对未来的迷茫油然而生。就在这时,房间里的电话铃响了。
电话是赵毅衡打来的。他费了很多周折才找到虹影的住处:“你不愿意嫁给我吗?”从电话里传来的幽怨声音让她一下子崩溃了,一时什么话也说不出来,最后,她把在复旦大学学生宿舍楼的电话号码告诉了他。第二天,赵毅衡拖着悠悠的思念赴英国伦敦大学就职。
他们开始了昂贵的越洋传情。当时,复旦大学几幢宿舍楼才有一个公用电话,每次赵毅衡电话来了,守电话的阿姨就在楼外大喊:“605室的虹影,国际长途!”虹影一听,就赶快从6楼跑下去接电话,经常连鞋都来不及穿,动作不敢慢,因为电话费实在太贵。有一天晚上,她接完电话往回走,忽然感觉脚板一阵疼痛,弯腰一看,才发现光脚板不知什么时候被一块碎玻璃划破了,鲜血直流……
随着交往的增多,虹影对赵毅衡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出生在上海的他人生道路也十分坎坷,他在一家煤矿工作了10年,吃过不少苦。尽管有过一次失败婚姻,但他对家庭仍然充满信心。他经常像大哥哥一样劝导仿佛患有“婚姻恐惧症”的虹影:“你为什么不能迈出这一步,尝试一下自由婚姻?”
爱情终于又回到虹影的身上。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又一次聆听发自遥远异国的呼唤后,她决定嫁给这个善解人意的男人。在她看来,这也许是天意:“满世界男人里挑,挑心肠慈悲的,挑有常识又非书呆子的。恰好撞上他有份终身大学教职,又怜惜我和我写的字,不嫌弃我那种身世。对一般男人不能不在乎的坏名声,他却一笑了之。在我看来,是老天可怜我,惟一的一次,好运的光环罩在了我头上。”
1991年2月,虹影以留学生的身份飞到英国伦敦与赵毅衡相会。半年后,她与赵毅衡携手踏上了教堂的红地毯。
默默的信任和宽容已经足够
在教堂婚礼上,朋友们都为虹影半生不熟的英语捏一把汗,可她还是准确无误地念完了那几句拗口的结婚词。朋友们不知道,踏上英国土地才几个月的她为此操练了好几天。
面对上帝的承诺是庄严的:“不管贫穷,还是患病,我都将与他陪伴终身!”这句话从几个月前还是婚姻恐惧症患者和叛逆者的虹影嘴里说出来,显得意义非同一般。有人当时预言她与赵毅衡的婚姻维持不到两年。但新娘新郎却信心十足,他们已默许婚后双方保持各自的精彩生活。
赵毅衡在大学的丰厚薪金可以让一家人过上富足的生活,可虹影不愿意呆在家里做全职太太。刚开始,她边上学边做时装模特,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后来干脆放弃学业,在家里当起了职业作家。她把创作重心由诗歌转向小说,第二年年底就创作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背叛之夏》。不久,她用版税收入在伦敦郊外买了一幢带花园的大房子。
学者与作家天天在一起,“学术争论”总是难免。分歧一旦出现,双方往往由争到吵,导致几天互不搭理。身为大教授的赵毅衡在“原则问题”上是不会让步的,而虹影性情刚烈,也不会轻易认输。但现在虹影总会主动让步,如此一来,“冷战”往往一天或一夜便烟消云散了。
毕竟是高层次的婚姻,夫妻之间的浪漫远远多于争吵和“冷战”。婚后,赵毅衡理所当然地充当了这位叛逆女人的丈夫、情人、哥哥、父亲、老师。假期一到,他就会开着自己的爱车漫游英国,漫游世界,给妻子讲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学掌故。而虹影自然也成了他的导航员:“每次我不指路,他就不知道会开到哪儿去了。”在爱情的滋润下,她不再像“发疯的石榴”,变得更专情,也更有女人味了。
其实,虹影对赵毅衡有一种对父亲的眷恋。有时她会陪着丈夫坐上40多分钟的地铁去伦敦大学上班,就为了那种相伴相依的感觉。遇到挫折或麻烦时,她总会从他那里获得精神支持。从丈夫那里,她还学会了动笔之前先做史料研究,她的小说创作因此更厚实了。
两口子的一些爱好相距甚远,比如,赵毅衡喜欢战争大片和高科技片,而虹影对情感片和中国古典片情有独钟。为了把丈夫拉到身边,她竟给这位大教授上起了作品赏析课:哪个细节处理如何独到,哪个场面设计如何巧妙……不信,你自己来看!
作为补偿之一,虹影只要在家就不让丈夫进厨房。似乎是天生的好厨师,她无论西餐还是中餐都能做出特色。
赵毅衡对妻子的信任和宽容远远多于苛刻。虹影成为名作家后,有很多崇拜她喜欢她的异性,其中不乏追求者。她一个人经常到世界各地参加宣传和学术活动,在国内一住就是几个月,一些有关她的谣言不胫而走。对这样的事,赵毅衡总是一笑置之。
“我和赵毅衡已经相伴走过12年,这恐怕出乎许多人当初的意料。说实话,如果没有他,没有这个家,我恐怕早就魂归九泉了。” 虹影一脸温柔地说。
最近几年,接二连三的官司消耗了她大量时间和精力,一些媒体对她的非议也不绝于耳。这些打击接踵而来,几乎超出了一个小女子的承受能力,但她不仅挺了过来,而且每年还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虹影把事业的成就归功于丈夫对自己的爱:“他不必为我说任何话,不用做任何事,仅仅是对我默默的信任和宽容,就已经足够了。”
关键词:美国华裔;女作家;文学创作;女性形象;特质
一、引言:
长期以来,受女权主义者与父权制社会的抗争影响,美国华裔女性作家站在构建女性身份必须从性别、族裔等方面为自己争取权利的角度,用自己手中的笔创作出一部部作品,塑造了一系列从沉默到抗争、从没有话语权到争夺话语权的女性形象,深切的向世界人民表达出美国华裔女性想要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消除冲突与对立。实现世界各民族的相互友好交流、实现相互优势不足、实现全世界各族人民和谐发展的心声。
在中美两种不同文化的强烈碰撞下,美国华裔文学在这种特殊背景下应运而生。美国华裔文学的产生是中美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交流的必然产物,它的产生融入了美国华裔文化的精髓,已经成为美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华裔文学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在美国华裔文学中女性文学作家的代表人物汤婷婷、谭恩美逐渐吸引了美国文学界的目光。这些美国华裔女性作家以多元化的视角丰富了人们对美国华裔女性的认识与理解。
二、美国华裔女作家作品中女性形象特质的构建
2.1 美国华裔女性的双重边缘身份
在很多美国华裔作家的作品中,话以女性通常都是以“双重边缘人”的身份出现的,这是一种任务性格的困惑。一方面,华裔女性的生活环境是一个充满了男性至上思想的社会,女性必须面对来自于传统的父权制社会带来的偏见与各种歧视;另一方面,华裔女性的生活空间是一种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传统的中国文化与西方国家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差异。一直以来,华裔女性就是在这样一个文化夹缝中艰难生存的。作为华裔女性,她们有着比华裔男性感受更加强烈的来自传统观念的束缚,由此她们的身份也变得更加的复杂。当华裔女性由于性别、社会传统的固有观念、种族的偏见而不断地出现被其他种族所异化时,这些女性从心底产生了强烈的渴望,渴望来自主流社会、主流群体的认同。对于这个特殊的群体来说,“身份的归属”显得尤为重要。华裔女性都在期盼着有朝一日能够找回属于自己的文化身份,从此告别被异化的文化边缘人身份。
2.2 文学作品中美国华裔女性的形象特质――从沉默到沟通
在传统的观念中,女性处于性别的劣势,即使想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在传统的父权制度的环境中经常会受到压制。而女性声音的消失也就意味着女性社会身份的彻底丧失。因此,在女性文学批评中,女性的声音一直被看作是一种本质意义。在美国华裔女性文学文本中,放眼望去都是保持沉默的华裔女性。这些女性不仅面临着来自主流社会的霸权说话,而且承受着传统的男权为中心的话语的双重压制,华裔女性要想完成身份的构建,形成自己的形象特质,就必须构建其种族身份和性别身份,唯有如此,华裔女性才能改变被帝国主义男权文化同时“消声”的悲惨状态。华裔女性一般都在承受着残酷的现实,他们在现实面前只能保持沉默,从来不会反抗、不会提出质疑。当美国华裔女性作家为笔下的女性重新构建女性身份时,做的第一步就是打破这些女性沉默的失声形象,为女性争夺话语权。只有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张嘴说话了,才能改变长期以来人们观念中形成的传统的华裔女性的沉默形象。“发声”就意味着华裔女性敢于向压制她们的权威社会来表达自己想要反抗的声音,这种声音代表了她们想要打破来自西方主流社会、传统父权社会压制和最终建立女性主体地位的强烈渴望。在华裔女作家的作品中,作家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将中西两种文化、两个社会中的各种男女不平等现象描述的活灵活现,充分表达出女性的微妙情感,想要释放女性声音的渴望。这种文学作品让华裔女性从沉默到发声,彻底颠覆了男权为主导的权利机制,重新为华裔女性构建了主体身份。另外,在华裔女性作家的作品中,母亲与女儿的关系也由最初的冲突逐渐转变为相互的理解与支持。《喜福会》中将种族的对立、文化的对立与融合通过一对移民美国的母女关系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作品中母亲与女儿反复出现的场景是读者的注意力转移到女性主体身上,为女性发出自己的声音创造了条件。
2.3 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华裔女性的反抗形象特质
美国女权和主义运动已经深深的影响和触动了美国华裔女作家,她们在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女性人物都对来自主流社会和父权社会的双重歧视进行着英勇的反抗。例如:《女勇士》、《喜福会》等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主体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她们经历了觉醒、抗争、确立这三个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以汤婷婷、谭恩美为代表的华裔女性文学作品表达了深受种族主义、性别主义压迫的华裔女性强烈反抗的声音。
三、结语
总之,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作品中的女性经历了独特的环境变化,这些经历使得华裔女性形象有着特殊的性格特点,她们既不同于中国本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也不同于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她们所拥有的是一种混杂着中西方文化的多元化的文化身份。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使得这种美国华裔女性的文学作品成为未来世界文学发展的新趋势与新方向。
参考文献:
曹真怡曾是少年作家,因出众的文学才华而成名。15岁就出版文集,作品被各大学校视为学生范文,并因此获得“全国文学十佳少年”。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看起来前途灿烂的少女,却在19岁时头顶“小三儿”骂名,沦为未婚妈妈。此后,文学离她远去,坎坷成为她生活的主题,她甚至在媒体上公开向全国50岁以上的富翁征婚,得到的却是浮华一梦……
从才华横溢的文学少女,到屡遭背弃的寄生妇人,她为何要走这条路?
少女作家失足当第三者,
押下征婚大赌注
曹真怡1979年出生于天津市一个工人家庭。从小天资聪慧的她被平凡的父亲寄予了极大的厚望:一定要出人头地。为此,曹父从小就有意识地让女儿阅读大量的书籍,背诗歌、写日记。曹父的教育十分粗暴严厉,动辄对女儿训斥,有时看到女儿完不成任务,还拳脚相对。但父亲的培养还是极大开发了曹真怡的文学天赋,小学三年级,她就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并在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中屡屡夺魁。
曹真怡的才华很快引起了媒体的关注。15岁的她荣获“全国文学十佳少年”称号,出版社为她出了文集。一时间,曹真怡成为全国青少年的偶像,许多学校都购买她的文集,作为学生的范文。然而,成为“明星”后的曹真怡开始忙于社会事务,成绩直线下滑。随着女儿名气不断地增大,父母在教育理念上产生了分歧―母亲主张女儿应该以学业为重;父亲则更在意女儿来之不易的社会知名度,希望她能保持住。
年幼的曹真怡沉醉于光环之下,听从了父亲的安排。结果,她多门功课不及格,在中考时落榜了。后来曹真怡主动提出退学,这又加剧了父母间的裂痕。父母的家庭战争每天都会爆发,父亲经常打母亲,甚至打曹真怡。1998年,父母离婚,母亲带着曹真怡离家,四处租房艰难度日。
但文学梦并没有从曹真怡的心中泯灭,她希望能一边工作一边创作。可是,只有初中学历的她要找工作谈何容易。最终,曹真怡选择在一家饭店当服务员。打工的日子里,一个35岁左右的中年男人开始注意她。这个叫牛青发的男人了解了她的经历后,热心地提出要供她读书、写作。
18岁的曹真怡情窦初开,涉世未深,眼前这个年长她16岁的男人出手阔绰,并像父亲一样呵护自己,这让她心里涌起了一股暖流,盲目地坠入了爱河。
但慢慢的,牛青发到饭店的频率减少了,对曹真怡也不像以前那样呵护了。这让曹真怡感到不安,几个月后,她发现自己怀孕了。直到这时,牛青发终于坦白,他是个已婚男人,会考虑与妻子离婚然后娶她。母亲对曹真怡的意外失足十分痛心,劝说她做人流。但曹真怡心里另有打算:“我现在都是他的人了,这一辈子也只能跟定他,我必须把孩子生下来,好拴住他的心。”
1999年12月,尚未满20岁的曹真怡生下了大儿子。牛青发对儿子的出生并无太大喜悦,只是帮曹真怡母子租了一套房子,并让曹母过来帮忙照料。
2000年11月,曹真怡再度怀孕了。她本想去做人流,但医生说她受孕过密,做人流对身体伤害很大。无奈之下,她只好生下一对双胞胎女儿。此时,牛青发以工作很忙为由,很少再过来看望她。几个月后,牛青发竟然人间蒸发一般,曹真怡连孩子的奶粉都买不起了。
2001年3月,生活窘困的曹真怡以孩子的名义向法院提讼。法院在调查取证后,告诉了曹真怡一个秘密:一直声称是公司职员的牛青发竟然拥有两家公司,个人财产超过700万元!这让曹真怡震惊,自己居然连他的真实面目都不知道。这时,牛青发已悄悄地与妻子离婚,将财产转移给前妻。最后,法院只是判决牛青发每月支付抚养费1200元。
2001年6月,心力交瘁的曹真怡带着3个孩子和身患糖尿病的母亲,开始了举步维艰的生活。为了节约用钱,她们花100元租住了一间25平方米的平房,一家五口挤在一起。由于民房里没有自来水,曹真怡不得不每天拿着塑料桶去院子里接水,然后自己买菜做饭。民房几度遭遇拆迁,她不得不带着一家老小经常搬家,折腾得很痛苦……
最苦最累的还是照顾3个孩子。一个冬天的夜里,外面下着鹅毛大雪,母亲因血糖高卧床不起,儿子发起了高烧,曹真怡一个人撑着伞连夜把儿子送往医院。等孩子病情好转后,她又急匆匆地回家照顾母亲和两个女儿。几天下来,曹真怡累得人都变形了,甚至站在公交车上就能呼呼大睡。
身陷困境时,曹真怡曾想求助父亲,可他早已将房子卖掉,杳无音信。雪上加霜的是,牛青发经常拖欠抚养费。经过4年的苦苦挣扎,25岁就要养着5个人的曹真怡实在撑不下去了,她决定找个人结婚,以挽救这个濒临崩溃的家庭。思前想后,曹真怡想到了媒体:自己原本就是媒体推出来的新闻人物,如果通过媒体面向全国征婚,应该可以找到一位能真诚相守的男人。
此时,她心仪的婚姻对象是年纪偏大一些、稳重型、有相当经济实力的男子。2005年10月,重庆一家媒体刊登了曹真怡的征婚宣言:“我希望找一个人,他能与我共同分担家庭负担,支持我写作和公益事业。(要求)成熟稳重,性格温和,与我能坚持一路走下去。”
消息传开,触发了全国数百位成熟男士的热情。最后,曹真怡圈定了7名候选人。
与亿万富翁“试婚”,
忍辱负重为哪般
候选人中大部分是50来岁的商人,都有上百万的资产,并承诺可以分担曹真怡的家庭负担。
2005年11月,一位来自湖南长沙的50岁男人通过媒体直接找到曹真怡。这个名叫魏文生的男人是长沙某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董事长,家产过亿,离异,有两个孩子。
而对于曹真怡提出的所有条件,魏文生当即满口答应:“小曹呀,你涉世不深,我会好好待你,绝不去碰你过去的伤口。我还会创造机会让你成为一名真正的作家……”
随后,魏文生将一张机票送到曹真怡手里,邀请她去长沙对自己进行全方位的“考察”。曹真怡被这个中年男人的 “真诚”打动了,随后决定去长沙。她刚出机场,魏文生的司机就驾驶着一辆奔驰越野车来接机。第二天,曹真怡来到魏文生的公司,几十名员工对她毕恭毕敬的。这一切,都让曹真怡十分受用,而魏文生对她的周到呵护,也让她十分温暖。
2006年1月,魏文生正式提出让曹真怡南下一起生活。曹真怡提出要带上母亲和3个孩子,立即被魏文生否决了。魏文生希望先让曹母带着孩子在天津生活,他每个月寄5000元生活费过去。对此,曹真怡虽然感到有些不高兴,但还是暂时同意了。
然而,曹真怡到魏家的第一天,就遭遇到一个极大的意外―手机被魏文生没收了。
“我觉得你也该换个新手机了,我都给你准备好了。”魏文生说着,给了曹真怡一个新手机,并随手把她的旧手机扔向垃圾箱。曹真怡说很多老朋友的电话号码都在旧号里,要把旧手机捡回来。魏文生制止了:“不行,你的那些朋友已是过去的生活了,你要开始一个崭新的生活,就得与过去的这些人断了来往。”
曹真怡被魏文生的一席话彻底弄傻了。魏文生盯着她,顿了一下,说:“如果你牺牲自己一个人,换来全家人的幸福,你不觉得挺划算的吗?”
曹真怡无语,她确实太需要给3个孩子和母亲幸福了,尤其是物质上的。
之后,曹真怡基本上与旧朋友断了联系。不过,魏文生“网开一面”,允许她一个月去天津两次,往返机票由他支付。对此安排,曹真怡还是很感激的。
在魏家的第一年,曹真怡外出时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书店。如果再不阅读,她以后肯定写不出东西了。但魏文生一看到她躲在书房电脑前敲键盘,就马上叫她来陪自己看电视剧,并生气地数落:“你写这些小文字能换来多少钱呢?还不够我的汽油费呢……”
“但写作是我的精神需要,我不能没有这种精神生活。再说了,你当时不是说愿意帮助我实现文学梦想吗?”曹真怡反驳说,但她的话很快就被魏文生抢白:“我当时就是哄你开心一下,你还当真了?如果你连物质生活都无法解决,还能顾得上精神生活吗?真是天真啊你!”
曹真怡一时无语。曾经以为选择一个成熟的富商,就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可以圆自己的作家梦,而今却发现生活离预想的轨道越来越远,也越来越难以脱身。
有一次,曹真怡在书店买书时,忽然被一个中年女子叫住了:“你是曹真怡吗?”
看到曹真怡愣在那儿,那个中年女子介绍说,她姓孙,是当地一所中学语文老师,多次在电视上看到曹真怡,曾经很关注当年的少年作家。
曹真怡没想到在异乡能遇上一个关注自己的人。她简单地把这几年的生活告诉了孙老师,让孙老师唏嘘不已。两天后,孙老师邀请曹真怡去学校开一个中学生写作的讲座,这勾起了曹真怡的热情,她满口应允。没想到魏文生一下子跳起来:“讲什么讲?你该出的风头都出过了,如果你非得去,那我们马上分手!”
无奈,曹真怡只能婉言谢绝孙老师的好意,但她也陷入了一种说不清的落寞之中。在无数次悲苦寂寥之中、荒废时间之时,她会长叹一口气,明白自己来湖南是一个巨大的错误。但曹真怡没有勇气结束这个错误,因为她不愿意面对未来复杂的生活,宁愿在现实之中欺骗自己。
失败大逃亡,
未婚妈妈情归何处
2006年10月,曹真怡的第四个孩子出生了。由于是男孩,魏文生对曹真怡的态度好了许多。2007年底的一天,魏文生兴冲冲地回家,与曹真怡商量:“明年元旦我们就去领结婚证,我把你的3个孩子的去处安排好了……”
“结婚”终于从魏文生的嘴里说出来,曹真怡很兴奋,但听了后半句,她心里还是“咯噔”一声。
“我准备把你的3个孩子送人,抱养人家都找到了,都是很富贵的人家。”魏文生说。
“不行,我的孩子不用你操心!我也不想把他们送人!”曹真怡坚决地说。当天,两人为此事大吵一架,结婚的事也吵得没影了。之后,曹真怡想,毕竟孩子都有了,这样对孩子对自己都不利,于是主动发了个短信给魏文生。而魏文生对此的回应也很积极,他提出,希望曹真怡把孩子的出生证及她的身份证拿给他,给孩子办理户口。看到曹真怡不想提供证件时,魏文生终于不再隐瞒自己的想法:“你别忘了,你们一家是我养的,你明天滚回天津,把孩子留下!”
曹真怡这才彻底清醒过来。魏文生一度表现出真诚接纳她,是看上她年轻漂亮,还有一些同情的因素,但生活习惯、人生观念等让两人经常争吵,他们早已失去了对彼此的好感,魏文生只想争取孩子的抚养权,根本不想和她结婚!又是一个梦醒时分,曹真怡坚决带着孩子回天津。
经过一个多月谈判,魏文生终于通过律师给曹真怡传来了一份协议书:一、曹真怡任何时间无条件配合魏文生进行亲子鉴定;二、曹真怡一生为儿子“守节”,不得再嫁;三、魏文生为儿子每个月支付3000元的抚养费,到18岁为止。
这是一份不公平的协议,但为了孩子们的生活,她还是签字了。
这之后,曹真怡带着母亲和4个孩子,在天津郊区租平房居住。大儿子和两个双胞胎女儿已经读小学了,曹真怡每天都要买菜做饭,还要辅导孩子们学习,生活得很艰辛,但她却开始尝试去面对。每天,等孩子们都睡下后,她也真正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
曹真怡决定把自己做未婚妈妈的亲身经历写成长篇小说,希望儿女们有一个活生生的人生教材―人生从来没有捷径,一念之差走的路就完全不同。
经历了3年的挣扎后,曹真怡逐渐站了起来。2011年8月,她通过网络认识了许多境遇相似的未婚妈妈,由她倡导的“绿洲心灵―未婚妈妈公益家园”计划成立。曹真怡说,她创办这个公益组织就是为了赎罪,同时希望能帮助到更多陷入困境的未婚妈妈。
(应当事人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专家点评
曹真怡才华的陨落让人惋惜,而感情的不幸遭遇更让人痛心。这一切的背后,与她的成长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
虽然曹真怡父亲激发了她的写作才华,然而,只有严厉和要求,缺少温暖和爱护的教育方式,让曹真怡不能真正感觉到来自一个父亲的爱与支持。父亲给予的爱,常常是一个人内心力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来源。
不难想象,梦想破碎、学业荒废、父母离异对一个青春少女的打击有多大,再加上内心缺少安全感以及力量的支持,曹真怡一定感觉到极度的无助与迷茫。她不顾一切地投入大她很多的牛青发的怀抱,很大程度上是希望找到一个能给她安全与支持的“心理父亲”。然而单纯而盲目的选择,除了让她过早地成为母亲,并没让她得到渴望的爱。之后的征婚,她依然将对象定位在50多岁,这同样有着寻找父爱的味道。
璀璨梦想的陨落,在曹真怡心中也成了一种“未完成事件”。从屡屡夺魁的“常胜将军”,到中考落榜的后进生;从众人瞩目的少年明星,到离开校园的迷茫少年……这样的遭遇在一个少女心中,会形成怎样的冲击和难以弥合的遗憾是不难想象的。而当时的家庭处境,由天上到地上的心理落差,一定使得曹真怡不能尽情化解由此带来的悔恨、罪恶、遗弃感等众多的负面情感,这些积压下来的情感渐渐形成了她心中的“未完成事件”。而“未完成事件”常常如同一个魔咒,使得人们费尽心血试图去完成它,去填补人生的缺口。
作品众多
但也是“拖稿女王”
在诸多的青春作家中,落落的作品绝对不算少,小说、散文集、摄影集,同时还是杂志《文艺风象》的主编,这样的工作状态让不少不了解落落的人都会误以为她是个工作狂,但落落说,自己并不属于勤奋型,甚至因为强大的拖沓症,被同事们冠以“拖稿女王”的称号。
“《剩者为王》对于我来说是一本特别难写的书。剩女这个题材写得我很难受,这是我第一次用第一人称来写,投射了太多自己在书里面,还包括身边的朋友、父母,太过的掏心掏肺,让我经常难以从书中抽离。”落落说,因为总是纠结到底是应该投入还是抽离,所以前期四个月她一个字都没写出来,情绪上也出现了抵触。“我的稿子就一拖再拖,后来公司实在忍无可忍,我才拼命说服自己跨过这个障碍。”落落笑说,因为要赶稿,而且觉得在家里实在写不出来,为了逼迫自己,后来她直接搬到了公司。“我觉得可能我家的写作风水不好,不适于写作。但是公司的风水挺好,在公司写作很顺,所以我就带着被子、牙刷等生活用品驻扎公司,刷牙洗脸全在公司厕所搞定。从9月底到10月底,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宅在公司。”
如今书已经出了,再回想当初写作时纠结的情感投入问题,落落说,她实在是一个不适合写虚构故事的人,“我的创作一定要源于真实,因为写虚构的东西,我心里总没有底,而如果是以真实为基础的故事,我就会特别有感觉。”落落还说,为了写好“剩女”,她还去相了几次亲,“就当是去取材了。”
不当编剧,不出镜
2010年落落推出了《剩者为王》第一部,主题直指“剩女”话题,生动地勾画出这一“外表光鲜、事业有成却感情曲折”的特殊女性群体,引发读者强烈反响,销量超过30万册。而该书一上市,就被著名导演滕华涛签下影视剧版权,并进行影视剧筹备。如今,郭敬明作品《小时代》的选角风波正闹得沸沸扬扬,对于自己是否会参与《剩者为王》的选角,落落说,这是她第一次卖出作品的电视剧版权,因此已经很满足,不会再多过问电视剧的进展情况 。“其实我是那种性格很‘怂’的人,所以我根本不可能在影视剧露脸客串。虽然之前导演有问过我是否要参与剧本的工作,当时我想都没想,就直接拒绝。因为剧本的写作要求在语言上有着非常强大的表现力,但我的长项并非在此,我比较擅长人物的内心刻画,所以我根本当不了编剧。”而对于是否关注过目前已经在荧幕上大火一把的同类剩女题材电视剧作品,如《大女当嫁》等,落落则说,因为剩女题材其实涉及的问题或故事会很类似,为了避免受到别人的影响,自己刻意回避去看同类的作品,“我想很单纯地写我和我身边的故事。”
下一个故事将回归校园
关键词:瓦格纳-马丁 新传记 女性作家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项目《弗兰纳里・奥康纳小说中的“和谐思想观”研究》成果
琳达・瓦格纳-马丁是著名文学批评家、编辑、传记作家和“现代主义学者”(Ott,108),作为50多部专著和传记的作者,瓦格纳-马丁在美国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族裔研究以及女性写作、传记文学、诗歌等领域均颇有建树。瓦格纳-马丁对于女性写作的研究,尤其是对于20世纪美国女作家西尔维亚・普拉斯、伊迪丝・沃顿、格特鲁德・斯坦因(Gertrude Stein)等人的传记创作,为女性作家评论和传记写作树立了典范,是讲述女性故事的新传记作家。
瓦格纳-马丁在关于20世纪著名女作家研究方面硕果累累。其中,她撰写和编辑了关于西尔维亚・普拉斯的多部作品 ,为重新认识和评价普拉斯奠定了基础。《西尔维亚普拉斯:一部传记》 被认为是“已经出版的对诗人的生平最为判断正确的和明智的记述”(Newcomb 511)。“它是对已经成为很多批评和传记主题的一位诗人的经过详尽研究并且创作新颖的传记……这本书为关于普拉斯的传记作品的撰写树立了标准”(Hallberg,636)。这部传记强调作为作家的普拉斯,把她塑造成一位“20世纪50年代的非常有抱负的女性,她渴望成为一位妻子和母亲,也希望成为一位作家,她很有激情,但是绝非‘变态’”(Dale,47)。瓦格纳-马丁几乎没参考以前任何一部关于普拉斯的传记,而是直截了当重述普拉斯生活中的事件。作者指出,普拉斯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她的身份是她所处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所塑造的。普拉斯所撰写的是她那个时代整个女性群体的经历。普拉斯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女性,每一位女性的化身。在这部传记中,读者看到的普拉斯不再是受到古怪双亲的畸形影响的牺牲品,也不再是不忠丈夫的牺牲品,更不是桀骜不驯的青少年形象的牺牲品,而是一个坚强、脆弱、有野心、会犯错误的女人,她与各种复杂的关系进行着抗争。“重新塑造普拉斯就可以为从别的角度看待普拉斯的诗歌提供可能,而不仅仅是心理变态的产物”(Newcomb,511)。《普拉斯的 :一部五十年代的小说》同样对普拉斯的解读进行了修正。《普拉斯的 :一部五十年代的小说》同样对普拉斯的解读进行了修正。《钟形罩》经常被简单解读为类似于普拉斯传记的一个文本,或者几乎被等同于普拉斯的自传。瓦格纳-马丁从艺术作品的角度评论这部作品,将其置于创作的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环境之中。瓦格纳-马丁认为,普拉斯的艺术的形成是她和她所处的文化的冲突的产物;甚至她的自杀也是这一摩擦的结果,是由于泰德・修斯的出轨行为引起的悲痛。在将《钟形罩》看做是伪装起来的作家自传的时候,批评家们经常没能注意到普拉斯在叙事策略方面的艺术性。《钟形罩》的“印象主义拼贴结构”使得普拉斯能够选择任何顺序来呈现场面,结果是“连贯的断裂,”给读者“一种[和她] 一起经历以斯帖的精神分裂的方法” (Wagner-Martin,1992: 31,73)。在普拉斯的生平和作品的解读中,瓦格纳-马丁毕竟给出了其独特的深刻见解。
另一部传记《“命运垂青的陌生人”:格特鲁德・斯坦因和她的家人》同样打破了以前评论界对于斯坦因形象的界定,呈现给读者一个从未见过的全新的斯坦因的形象:德国犹太父权家族的一员,拉德克利夫学院的本科生,古怪的女性主义者,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学生,一个同性恋爱人,一个艺术收藏家,一个战争的幸存者,以及更多作为普通人而不是一个现代主义偶像的标签。对于格特鲁德・斯泰因的生活的写照为斯坦因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瓦格纳马丁提供了关于斯坦因的同性恋人爱丽丝・B・托克拉斯对斯坦因的影响的新见解。这本传记还讲述了斯坦因和爱丽丝・B・托克拉斯在二战时期的法国以及在意大利的莱昂九死一生的以前不为人知的故事。可以说,在此传记面世之前,斯坦因几乎是“人们还没有读过的最为著名的文学大家之一”(Wineapple,398) 。
《讲述女性人生:新传记》是关于女性传记的写作及其历史的第一部综述作品。在这部作品中,瓦格纳-马丁撰写了乔治・爱略特、弗吉尼亚・沃尔夫、埃莉诺・罗斯福、玛格丽特・米德以及雪儿和伊丽莎白・泰勒等女性作家的传记,探讨了女性写作以及关于女性生活的写作。因为受到关于女性的新知识的影响,而且学者们已经重视这一体裁,在过去的二十年间,女性传记写作发生了的巨大变化,瓦格纳-马丁对其给予了高度关注和认可。瓦格纳-马丁在作品的覆盖面上非常广泛,涉及了女性生活的所有领域,她运用乔治・爱略特和艾米莉・勃朗特的不同的传记追溯了传记本质的变化。比如说,莱斯利・斯蒂芬爵士的 1902年的爱略特研究大量利用约翰・克罗斯长达三卷本的对于已故妻子的理想化的塑造。克罗斯和斯蒂芬忽略了很多关于爱略特的事情,将其智慧理想化。很多年以来,传记作家对最初的观点作了改变,但是,瓦格纳-马丁指出,新的材料只是最初的叙述的装饰,而不是对其进行的改变或是对于早期叙述的背离 。艾娜・泰勒1989年的传记修正和补充了早期的处理方式,把爱略特描写成了一个女人。瓦格纳-马丁认为泰勒的写作手法打碎了早期对于爱略特的描述。根据大量的传记和自传作品以及她自身的传记创作经验,瓦格纳-马丁从很多的角度看待关于女性人生的写作,谈论了伦理问题,处理了有争议的材料,并且避免俗套问题。同时,瓦格纳-马丁参考了其他的传记故事,探讨了男性和女性传记的差异,以及关于女性的生活和角色的刻板形象,探讨了公共和个人的含义,以及自传、传记和其他体裁之间的模糊的边界。对于瓦格纳-马丁来说,关于女性生活的写作的理解必须在基于女性经验之上的“各种女性的写作”的更宽泛的背景下来理解(Wagner-Martin x)。男性写作的线形传统,以及构成大部分男性传记公共生活和私生活的分界不足以讲述女性的经验和展现她们的多面性。
《讲述女性人生:新传记》中,瓦格纳-马丁谈论了作者立场(如:谁来控制叙述?谁来选择讲述哪个故事?)、语气(如:故事是否用传统客观语气讲述?如果是,讲述对我们的阅读会有哪些影响?)、出版政治学(如:为什么没有更多的关于女性生活的作品出版?如果出版的话,这些作品的广告预算该怎么办?)等等。她讨论了作为妻子的女作家以及那些试图撰写母亲的女儿和试图撰写妻子的丈夫的问题。《新传记》中一章集中写了《作为妻子的女人们》,讨论了诺拉・乔伊斯、 哈德莱・海明威和埃莉诺・罗斯福等人的传记作品。另一章《关于母亲的写作》讨论了玛丽・凯瑟琳・贝特森和西塞拉・博克等人为她们的母亲玛格丽特・米德和阿尔瓦・缪尔达尔等知名女性撰写的传记作品。她以《她们中的佼佼者》为标题讨论了7部传记。瓦格纳-马丁认为南希・米尔福德的《扎尔达》在很多方面都具有里程碑的地位,使读者看待菲茨杰拉德妻子的转折点,是 “女性传记的范本”(Wagner-Martin,135)。在一系列的比较和论述之后,瓦格纳-马丁说,“传记是探索、讲述和重述人类的一些最古老故事的方式” (Wagner-Martin,169),从而将所谓“女性主义”传记融入了人类讲述自身故事的大潮。总之,这部作品是对几百名女作家的重新评估。这些女作家改变了我们对妇女小说以及妇女人生曾经是什么样子和正在变成什么样子的概念。这本书对于任何传记爱好者,尤其是女性传记爱好者都是必读书目”(Scura,608) 。《讲述女性人生:新传记》是至1994年为止的44年中唯一获得普列策奖的关于女性的传记。在该作品创作的前二十年左右,散文写作受到女权主义批评家的关注较少,作为“这一体裁机敏的历史学家”,瓦格纳-马丁 “弥补了这一不足”(Lionnet,461)。
长达50多年,瓦格纳-马丁平均一年一部著作,几乎涵盖了20世纪美国文学经典中的每一位重要作家。瓦格纳-马丁对于当代美国文学的解读做出的突出贡献使她当之无愧地成为一位先驱和典范。
参考文献
[1] Dale,Salwak.The Literary Biography:Problems and Solutions.
London:Macmillan,1996.
[2] Hallberg,Robert von.Review of Sylvia Plath:A Biography by
Linda W.Wagner-Martin.The New England Quarterly 61.4,
1988:633-37.
[3] Lionnet,Fran oise.Review.Signs 21.2,1996:459-63.
[4] Newcomb,John Timberman.Review of Sylvia Plath:A Biogra-
phy by Linda Wagner-Martin.American Literature 60.3,1988:
511-13.
[5] Ott,Mark P.Review of Ernest Hemingway’s A Farewell to
Arms:A Reference Guide.The Hemingway Review 23.2,2004:
108-10.
[6] Scura,Dorothy M.Review of Telling Women’s Lives:The
New Biography by Linda Wagner-Martin.American Litera
ture.67.3,1995:608-09.
[7] Wagner-Martin,Linda.Sylvia Plath,A Biography.London:Si
mon&Schuster,1987.
[8] Wagner-Martin,Linda.Plath’s The Bell Jar:A Novel of the
Fifties.New York:Twayne Publishers,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