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当前就业形势调研报告范文

当前就业形势调研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当前就业形势调研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当前就业形势调研报告

第1篇:当前就业形势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

近几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许多莘莘学子面临着大学毕业即失业的危险。据相关部门的统计,2002年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只有64.7%,2003年则为70.1%,2004年为73%,2005年为72.6%。最新数据也显示06年、07年、08年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一直在70%左右,而09年由于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和就业的影响,我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68%。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根据教育部统计,2011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650余万人,对于即将要毕业的大学生而言,是相当现实而又棘手的问题。因此必须探寻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寻找解决的对策,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一、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

笔者就在校大学生就业意向以青岛科技大学为例进行了调研。共发出调研报告2000份,回收1020份,回收率约为50%,有效问卷共756,问卷完成率约为75%。调研对象为学校大三学生。调查结果显示:

(一)在校大三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认识普遍较明确,认识到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的现状的人数比例达95%,不了解就业形势如何的仅1%。可见就业形势在当今大学生心中已经“白日化”,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科学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二)对于大学生想从事的职业方面,不同单位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别,而同一个单位内部职位也是千差万别的。进车间还是坐办公室或者是创业,这中间不仅有工作环境、工作待遇的差别,同时还有工作地位的差别。这次调查中显示专业技术(26%)、管理(24%)和策划(19%)等位于前列,而这三种职业也是目前社会上比较吃香、发展前景较好的,现在大学生在职业的选择上更加趋于实际,也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理想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职业价值观方面大学生对社会的趋同。其结果必然造成学生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择业与毕业生本身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前三位顺延为销售人员8%、行政人员8%、公关人员7%、财务人员4%和其他4%。

(三)这次调查表明影响毕业生就业的第一因素为专业对口(21%),其次为职业发展空间(19%)、薪酬福利(16.5%)。虽然收入(薪酬福利)依然是影响毕业生选择就业的主要因素,但已退居第三位。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是双方面的,对学生来说,就业的心态理性化,心理上比较稳定;对用人单位来说,则个人事业发展前景上更多,变提供高薪福利为提供人才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从而迎合毕业生在事业成功和实现个人价值上的追求。

(四)大学生能比较清楚的认识到在就业问题上大学生的不足,所欠缺的素质在调查中显示欠缺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25%)、欠缺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30%)、欠缺沟通协调能力(32%)位居前三,从中可以看出当今大学生已经能非常理智地看待自身存在的问题――缺乏实践能力,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缺乏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除了前三位外,与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过硬占(9%)、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4%)

(五)在吸引人才的城市中,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依然独占鳌头,比例高达35% ,而其次的是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占30%,然后是西部大中城市,占28%,最后是中部大中城市。可见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仍是大多数人才心中理想的就业“象牙塔”,可想而知那里的竞争激烈异常。但是也看出,随着国家政策不断地深入人心,建设西部已经慢慢地成为部分大学生的使命。

(六)大学生对职业的报酬最直接的认识就是工资待遇。在调查数据中大学生对工资待遇的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工资底线从1000元以下到3000元以上不等。如果考虑一些专业、学历的差异以及地区间的差异,依然可以认为,文科不及理工科,本科生不及研究生,发达地区、大城市的学生工资要求远远高于其他城市和西部地区学生的要求。本次调查中发现,大学生们对薪水的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人的选择集中在2000元到3000元之间,工资底线平均值为2244.6元。

(七)看好自主创业的大学生达15%,愿意自主创业者认为大学期间对创业最重要的是假期实习或社会实践,学校或政府提供的创业培训和咨询以及大学模拟的创业活动也会有帮助。而且在创业上他们更看重资金和政府支持,其次才是技术。

(八)对于考研或考博的原因,有35%的人是希望有一个好出路,对求职恐惧,而因为专业就业前景不好而深造的占27%,其次是因为希望能在高校工作,而对学术感兴趣的居最后。从中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缺乏学术氛围,对学术感兴趣的人才极缺,而大多数大学生更现实,选择考研或考博来避开就业压力。

二、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有经济体制的原因,也有各个高校盲目扩招的原因;有招聘单位体制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素质和职业观念的原因,其主要原因有:

(一)当前社会总体就业形势不乐观。自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大规模增长,尽管我国经济以高速增长,吸纳了量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但是工作岗位毕竟是有限资源,大学生业竞争压力在持续加大,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增长速度远滞后于高校毕业生的激增速度。

(二)就业市场不完善,就业市场机制不健全。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处于发展完善时期,各类市场不成熟。目前,大学生求职就业市场尚不完善 ,直接为大学生择业提供长期服务的构机较少。国家相应的政策、法规不配套、不完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不畅,也制约了大学毕业生的最优化的配置。

(三)供给与需求失衡,结构性矛盾凸现。高等学校在办学模式、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盲目扩招、盲目设置专业等问题,使毕业生和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结构性矛盾越发突出。主要表现:一是宏观供需结构方面的矛盾。目前岗位需求主要在第二产业,特别是加工制造业的中高级技术工人严重短缺,但高校毕业生又不愿从事;二是第三产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领域,但第三产业目前发展不平衡,还没有吸收大量的高校毕业生。

 (四)大学生不能正视自身存在的就业问题。如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存在误区,大学生对自身定位不够准确;毕业生都希望能够找到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但是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工资水平较高的地区,造成发达地区的就业压力显著增加而西部城市求贤若渴。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理更加严重影响择业与就业。再如其自身存在专业技能不扎实,沟通能力和自信心不足以及缺乏团队意识也都是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国家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自从扩招以来,我国大学生 数量增长很快,也就是放低了进入门槛把高中生的就业推迟了四年,变成了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政府,也应该高度关注就业问题,要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严把教学质量关。做为高校,把大学生就业问题当做长期工作和办学成果来抓。我国政府和高校把大学生就业问题提高到战略层面,就业问题将影响到社会的很多方面,所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学校采用各种方式进行就业指导和引导。学校要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就业指导和引导培训。要让学生事实求是的估计和定位自己,树立科学合理的就 业观。同时认真钻研专业知识,适当补充相关知识;以增加自己求职的机率。鉴 于此,学校不光要有一套系统的就业指导课,还要与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协议,为毕业生搭建就业信息平台。在对学生系统的就业指导的基础上,学校还应采用多渠道宣传和推广自己学生,达到基本完全就业的水平。

(三)用人单位要适当的改变用人原则。用人单位在招聘中要改变观念,应 该重能力,而不是追求高学历和重点院校。应该给学生以适当的机会,来验证自己的能力。高学历和重点院校的学生并不一定是最优秀和最适合的,要做到人岗匹配。用人单位以自己实际的需求来招人,要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真正做到人力资源使用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四)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就业本领。一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转变就业观念,大学生要真正认同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在择业问题上,大学生要克服功利心理,保持理性。二要掌握就业的主动权,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完善自己,同时也要学会把书本知识应用在实际中,从而多方面锻炼自己,提高就业成功率。三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生就业关系到社会稳定,大学生充分就业不仅可以促进学校的发展,而且可以减少因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而带来的社会问题。作为高校应积极探索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新方法,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促使大学生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萧鸣政.中国政府人力资源开发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张玲玲.大学生就业指导[M].科学出版社,2004,2(1).

[3]陈曦,赵北平.大学生就业指导[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第2篇:当前就业形势调研报告范文

一、组织领导情况

自开展政风行风建设以来,我局始终把落实政风行风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科室所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把开展政风行风建设与目标管理、精神文明建设、机关效能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规范服务提升年活动、以及各项业务工作同安排、同检查、同落实、同考核,并纳入领导班子成员和各科室负责年度目标考核。同时,为确保做到谁主管谁负责,我局分别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和局长为组长的开展政风行风廉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和规范服务提升年活动领导小组,明确局长和党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负起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各负其责,使我局政风行风建设工作机构健全,有人管、有人抓、有落实。

二、依法行政情况

(一)规范市场,健全服务功能。在三楼就业服务大厅设立了自主查询区、职业指导区、用工洽谈区、自助求职区、创业服务区、便民服务区等6个服务专区,面向劳动者和用工单位全面开展了一对一、一站式的一条龙就业服务新模式。同时,我局还在就业服务大厅设立失业保险窗口,建立了就业服务与失业保险联动机制,促进了各种就业服务运行更加高效规范。

(二)整合内容,优化服务流程。制订和细化了包括劳动用工登记办理、职业介绍、组织起来就业实体认定、基本养老保险补贴认定、小额担保贷款申请、再就业优惠证办理、公益性岗位补贴审批、职业介绍(培训)补贴申请审批、民办职业介绍机构审批等17项日常业务工作的办事流程、办事地点、办事依据、责任人、完成时限、服务承诺以及办事流程引导图等,并通过《淮北就业报》、淮北就业网站和公示栏向社会进行了公布。

(三)建章立制,规范服务行为。以规范、快捷、优质为宗旨,逐步规范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对服务大厅的业务管理、行政管理、廉政建设、作风建设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制定了两公开两监督制度和文明服务用语、服务忌语、岗位承诺制度相继推行了首问负责制、文明用语、季度明星、五心服务(热心、诚心、耐心、细心、温心)等制度和措施;从服务大厅环境入手,制定《淮北市就业服务大厅文明窗口服务标准》,使大厅做到三净:门窗净、地面净、桌面净四无:无灰尘、无纸屑、无痰迹、无污物保证了窗明几净,现场整洁,服务到位。建立了就业局《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政务公开制》、《限时办结制》、《否定报备制》、《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ab 岗工作制》、《特事特办制》、《过错追究制》、《淮北市就业服务大厅文明窗口服务标准》、《淮北市劳动就业管理局卫生环境标准》等10多项规章制度,为我局推行政务公开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为民办事情况

为了确保今年各项便民、为民工作得到落实,全力推进政风行风建设,切实为民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我们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切实克服纪律松驰、办事拖拉扯皮、效率不高的现象,坚决杜绝了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说的不良风气。同时,我局结合学习实践活动,紧紧围绕就业工作实际,认真开展了八个一活动,创新活动载体,突出实践特色。

1、举办了一次大讨论。为积极推进政风行风建设工作,我局围绕推进科学发展,促进淮北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主题,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和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组织职工开展了多形式解放思想大讨论,使全体同志,树立了发展信心,看到了与科学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和不足,增强了对开展政风行建设的意义的理解与掌握。

2、参加了一次专题辅导。4月3日,我局积极组织全体党员参加市劳动保障局举办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辅导报告会。通过专题辅导,大家的思想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从思想认识上,大家认识到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当前全党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目的是要通过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统一全党思想,积极推进政风行建设深入开展。

3、开展了一次民情恳谈。局长魏坚、局党支部书记张京良率领全局副科以上干部深入全市街道(乡镇)、社区(村)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开展民情恳谈,紧紧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出要解决的工作创新、工作作风、队伍建设、帮助困难就业、办好一批好事实事等方面以及市劳动保障局党委提出的四明确一承诺的要求,广泛征求基层群众对劳动保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了解乡镇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的基本情况,找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做好在统筹城乡就业再就业上求突破,促进就业工作科学发展。

4、开设了一个学习专栏。为进一步做好我局的学习实践工作,我局在淮北就业网上开设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栏,及时把有关科学发展观的领导讲话、学习文献、个人心得体会文章作为学习交流资料上传到专栏上,在广泛宣传的同时也方便干部职工学习。

5、组织了一次学习交流。以党小组为单位,组织全体党员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组织生活会,会上,广大党员对各自学习心得体会进行了交流,通过交流,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全体党员干部普遍感到收获很多,受益匪浅,效果比较好,进一步将我局学习实践活动引向深入。

第3篇:当前就业形势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毕业生;信息化;就业网站;就业指导;建设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6-0312-03

当前,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国内外经济形势不稳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对高校就业工作的科学、规范、有效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高效、便捷、快速为主要特征的互联网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各高校普遍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就业信息网站,但作为直接管理学生的二级学院在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建设方面还比较滞后,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如何建立并优化高校二级学院就业信息网站,充分借助学院的优势利用互联网指导毕业生就业,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并成为学校二级学院不可回避并亟待落实的任务。

一、二级学院就业网站建设的重要性

人人网的2013届应届毕业生求职意向调研报告中指出: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高速发展,企业越来越重视线上招聘。调研数据显示,互联网已经成为2013应届生获取招聘信息最多的渠道。80.5%的应届生选择使用互联网获取招聘信息,46%的应届生认为互联网是获取招聘信息最有效的渠道。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站已逐渐成为毕业生就业信息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重要部分和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阵地。互联网在高校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及时传递就业信息

就业信息获取和捕捉的及时性对毕业生求职择业至关重要。目前,网站已经成为信息传播数量最大,速度最快的渠道。对于高校学生群体来说,网络已经成为学生快速了解各种信息最主要的渠道,求职信息的获取亦是如此。因此,就业网站可将大量的就业信息以最便捷、快速的方式及时传递给毕业生。

(二)广泛开展就业指导

高校二级学院作为毕业生的直接管理和培养单位可以通过建立学院自己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与本学院的每一位毕业生建立动态、持久地联系,可以在线了解每一位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和状态,对毕业生做时时在线的就业指导,通过网络及时解决毕业生在求职过程的问题和疑惑。不仅提高了就业指导的效率和覆盖面,也使就业指导真正应用于毕业生求职择业实践。

(三)规范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

高校二级学院传统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往往是信息的传达和收集靠口头和书面通知,学生在了解求职信息和办事流程方面不充分,遇到问题找不到规范系统的解决途径,只能到处咨询,这导致正常的事务性工作的处理占用了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负责人员的太多时间和精力。通过建立自己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信息网站,可以将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规范性和政策性的资料上传至该平台,使毕业生能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方便快捷地找到解决的途径和方法。同时,通过网络也能够时时了解毕业生就业情况,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动态和数据,便于毕业生就业方面的统计,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就业工作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四)节约学生的求职成本

高校二级学院的就业指导服务信息网能够结合本学院和专业的特点,突出学生求职择业的针对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学校就业服务信息网大而全,广泛而不深入的弊端。学院通过开发完善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建立快捷方便的双向服务就业信息网络,为学生和符合学生需求的用人单位架设沟通的桥梁,能够大大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效率,解决了学生择业奔波之苦,同时还排除了学校现场招聘因人数众多带来的安全隐患等问题。通过就业信息网实现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现代化和信息化,节约学生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成为性价比最高的求职工具。

(五)便于信息的存储和查询

高校二级学院可以将自己学院的用人单位信息库、历年毕业生毕业去向信息库实现网上存储、管理和查询的功能,既有利于信息的长期存储和维护,也能够实现资源最大限度地共享和查询,学生可以随时从网上检索和查询自己想知道的单位、往届毕业生的信息。不仅有利于学院对用人信息和毕业生毕业去向的存储,也有利于毕业生依靠这些信息顺利实现自身择业。

二、二级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网站建设的基本原则

高校二级学院建设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必须要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一)内容的实用性

作为校级的就业信息网,信息量往往很大,“有些网站(页)提供的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罗列得倒是较全面,但大多华而不实,甚至虚假信息也大量混入其中,即使确切的职业信息也是针对性不强,这主要是信息没有分门别类和有效鉴别,或者有类而检索功能不强”[1]。作为院级的就业信息网站,必须要突出对本院、专业培养学生需求信息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本院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设计网站内容。

(二)信息传播的及时性

学院的就业信息网站必须由专人进行维护和管理,及时就业相关信息,切实发挥网络的信息传播作用,否则就业信息网站变成了就业信息“往站”,不能保证所信息的及时性、有效性。对于经常不更新信息的网站,浏览量肯定会降低,时间长了便失去了网络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三)功能的全面性

高校二级学院的就业网站应突出就业指导的功能,“以网络平台为宣传服务的基础,充分体现出就业网站的功能性。通过网站介绍就业形势,宣传就业政策和法规,就业信息,建立电子简历,进行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等,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有效服务;同时通过交互式论坛、强大的后台管理系统,及时了解毕业生就业情况、思想状况,掌握毕业生工作的第一手资料”[2]。

(四)网页的独特性和操作的便捷性

就业信息网站的栏目内容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基础上,网页设计要有特色,栏目的设置应结构清晰、便于访问和浏览。必须做好网站首页设计,使其独具特色;标题与菜单可选用特别字体使之醒目;在版面设计上要注重栏目整体的合理布局;网页要动静结合,层次分明;文字、图像和空间相互协调,信息要全面但又不能拥塞。另外,要注意页面间的链接,使浏览者能用最少的点击,最快地定位到感兴趣的页面上;页面中显示位置标题,让浏览者明确所处位置;页头显示导航块,便于快捷地进入界面;下载专区提供的资料要集中,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应选择简单易记的域名,以便于记忆[3]。

(五)网络的安全性

就业信息网站对于所的信息必须严格把关,对单位的资质和联系人的身份进行认真审核,确保无误后方可在网上。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许多不法分子利用学生求职迫切的心理进行诈骗行为,这样的事件在大学校园不断发生,因此,确保就业网站信息的真实、可靠极为重要。同时,对于毕业生的个人隐私,尤其是身份证号,电话号码等信息要严格保密,加强网络的安全性。

三、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就业网站建设与完善方案

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就业网站建设以突出实用性和指导性为基本原则,其主要功能是及时快捷地传递就业情况及信息,让学生了解学院、学校、省以及国家的各项就业形式与政策、法律法规等;指导学生熟知有关就业流程,解决疑难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建立毕业生择业平台,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等,使该网站成为一个多角度传递信息、全面指导学生就业的信息化平台。该网站的建设能拓宽学生就业途径,帮助培养学生就业意识和能力,提高学院就业工作效率和学生就业率。

主要版块设置及实现功能包括:

通知公告:通知,减少口头及书面通知的不便;招聘信息:招聘信息及专场招聘会信息;合作单位:整理汇总招聘学院学生的主要用人单位及基本信息,方便学生查询、了解就业流向、选择就业单位;政策法规:相关就业政策、法律、规定等,使学生正确、合理就业;办事指南:总结学生就业过程中经常遇到的疑难问题,相关办事流程,使学生通过网络及时找到解决办法,提高学生、老师的办事效率;职场导航:对学生有指导性的就业形势、择业技能技巧、择业心理、职业生涯规划、考研指导等内容,发挥就业指导功能;毕业生去向:公布往届毕业生就业去向,使学生了解学院各专业学生的就业流向,以对学生当前就业有指导和借鉴意义;毕业生推荐:通过口令设置等方式,使应届及往届需要就业的毕业生在此上传自己的个人简历,方便老师与用人单位及时了解学生的就业意向,也使学生通过此平台主动推荐自己。

为了提高该网站信息的统计分析,每个版块除了能上传文字、表格及图片信息外,还要有关键指标的信息检索功能。同时,该网站应与应届生求职网、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等专门针对高校毕业求职网站实现链接功能,拓宽学生了解就业信息的渠道,增加其就业机会。

此外,还应进一步改善和发挥以下功能。1)心理辅导。主要进行毕业生就业心态调查,以及对毕业生就业心理的辅导。通过毕业生就业心态在线调查,了解到毕业生最新的思想动态;同时开通网上答疑、预约谈话等功能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心理辅导,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正确面对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2)互动交流。提供毕业生和院系互动交流的场所,增加在线咨询、就业论坛等互动功能,及时了解和解决学生最关注的就业问题。3)加强宣传。“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网在学生中影响力不大,如何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就业网知名度,让毕业生重视学校的就业指导资源,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4]。一个就业网站建设得再好,如果没人访问将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宣传自己的网站是就业网站建成后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对外,可以通过一些媒体或搜索引擎的链接等途径扩大网站的影响,作为主要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信息传播的网站更主要的是让自己学院的所有毕业生熟悉和利用好该网站。

参考文献:

[1]黄国军,陶国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网站的现状及问题初探[J].科技信息,2007(27):73.

[2]李旭,邱伟泽.高校二级院系就业网站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5):99

第4篇:当前就业形势调研报告范文

1,“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践行“三个代表”精神的具体体现

高职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千方百计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解决高职生就业难的问题,就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高职教育办成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正是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2,“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

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应该充分体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学校应该下大力气抓毕业生就业问题,以就业工作促进招生工作,实现就业、招生两个市场一起抓,促进学校健康持续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应以就业为导向,在市场上做文章,在就业上下功夫,市场的需要就是学校培养目标,企业要求就是我们培养模式,要求培养出的学生与企业需要零距离,与社会需求零距离。

3,“以就业为导向”是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作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党和国家都给予高度重视。劳动就业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更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目前就业率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我们应当重视学生就业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把学生就业问题当作学校一切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唯有如此,高职教育才能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

4,“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点

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我国就业形势都将比较严峻,就业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相当艰巨。一是总量,性矛盾,城乡劳动力总供给明显大干总需要,二是素质性矛盾,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技术更新,新兴产业兴起,素质较低、技术单一的劳动者不适应市场就业需要。一些急需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又十分欠缺甚至后继无人,造成了有人无事做,有事无人做的社会现象。为此,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要常抓不懈。就业问题关系重大,它不仅是衡量国家对教育的巨大投入能否获得丰厚回报的重要指标,还牵动着广大毕业生和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对于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非常的意义。

二、反思高职教育现状,转变教育思想

1,职业教育社会性上的偏失及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

近年来随着教育的产业化,各高职院校往往将经济效益放在了第一位,学校一般是重视“进口”,忽视“出口”,而在“进口”与“出口”之间也只管培养,很少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致使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教学与社会需求相脱节,进而导致高职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问题更显突出。一方面是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巨大,而另一方面却是毕业生不能胜任的尴尬境地。

2,高职教育的现状总体上还是学科型模式,即三个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课程设置上是三段式:基础课、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课;教学方法是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教学处于为理论教学服务的从属地位,演示实验为主,实训实习不是真实岗位上的劳动,而是把理论课堂的讲授变成课外的观察或模仿,与真实的劳动始终隔离;实习实训设施和场所与理论教学脱节。这些教育思想观念都成为高职教育的诟病,成为创新高职教育模式的思想障碍。

3,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精神的培育受到淡化

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高职教育的“谋生”功能被夸大了,很多学校大量削减思想道德和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和投入,使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这一方面造成毕业生人格内涵的缺陷,另一方面也是直接导致学生信仰迷失、诚信度低,敬业精神差、“会做事不会做人”的重要原因。

4,专业设置存在于市场相脱轨的问题

专业建设还存在着计划经济遗留的痕迹。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学校的专业设置及培养的人才,由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各行业办学部门通过招生分配计划来保障“供给”。由于这种专业设置往往滞后于经济发展,无法满足近期需求和动态变化的市场的,在实践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计划经济遗留的痕迹。从宏观政策上说,无论是专业设置,还是招生计划,高校还没有足够的灵活性。

三、构建以就业为特征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

1,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建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教学改革中,要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以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以理论和实践结合为途径,以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岗位要求为成绩考核标准,以此来组织教学改革。

二是充分确立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地位。高职院校要改变实践教学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加强实验、实习,职业技能训练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教学改革中的比重。

2,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新途径。高等职业教育要在观念、制度、培养目标、模式和方法等各方面进行创新,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高职院校毕业生应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以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实训和重点课程建设为切入点,改变目前理论和实践一头重一头轻的状况。

3,正确定位,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高职教育所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讲,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高职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当是“应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高职教育的定位,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

4,建设符合高等职业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

一是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挂职锻炼和现场考察,丰富、锻炼、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二是要广泛吸引和鼓励生产和服务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高职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教师的比例。三是要委托国家重点建设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及国家级示范性职业培训教师培训基地,与相关行业的骨干企业和单位合作,对相关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专业领域的骨干教师进行轮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