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质量发展商务的途径范文

高质量发展商务的途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质量发展商务的途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质量发展商务的途径

第1篇:高质量发展商务的途径范文

㈠房地产开发投资稳定增长,房地产业贡献度不断增加

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开发商参与*开发建设,世茂国际、半岛酒店、凯德置地、中信泰富等一批著名企业集团相继入驻*,房地产开发投资额达到296.0亿元,比“九五”增长12.6%;房地产业增加值62.6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3%,其中20*年达到15.1亿元;房地产税收(区级)39.23亿元,占同期财政收入的22.7%,其中20*年达到10.36亿元,房地产业成为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度最大的产业。

㈡旧区改造快速推进,住宅产业化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

“十五”期间,累计拆除旧房230万平方米,至20*年底,“撤二建一”时确定的需改造旧里(291万平方米)已完成177万平方米,占61%;以全装修、“四新”成果集成应用为切入口的住宅产业现代化取得阶段性成果,新建住宅小区智能化配置基本普及,住宅竣工219.3万平方米,公建竣工32.6万平方米,新增住宅绿地14.6公顷,创建“四新”成果集成应用小区8个,建成“四高”优秀小区12个,新建住宅落实全装修83.1万平方米、创无渗漏工程和“三个必须”(空调外机统一设置、管线入地、围墙透绿)均达到100%。

㈢新一轮商务楼建设初见成效,城区功能显著提升

根据区域功能提升和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需要,积极推进外滩CBD地区、人民广场地区、老城厢豫园地区及路、南京东路和延安东路沿线新一轮商务楼开发建设。“十五”期间,商务楼竣工量累计2*.6万平方米,其中甲级写字楼117万平方米。随着金光外滩中心、莱福士广场、明天广场、天安广场、银晨数码广场等一批甲级写字楼相继建成,逐步改变了我区办公楼数量多但高档商务楼比例不高的状况,我区甲级写字楼累计约188万平方米。

㈣房地产三级市场快速发展,市场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在推进旧区改造和城区建设的同时,我区房地产的一、二、三级市场得到快速发展。“十五”期间,共实现经营性土地出让159.4公顷,新建商品房开工量340万平方米,竣工量429万平方米;房地产交易量710万平方米,与“九五”相比有较大幅度增长,其中:新建商品房预销售量501万平方米,二手房交易量209万平方米,二手房交易量显著上升;房地产交易价格年均增长25.6%。随着上房置换、21世纪不动产等一批品牌中介机构的进入,以及我区二手房网上交易平台的开通,为活跃和繁荣本区房地产市场起到重要作用。

㈤为民办实事力度加大,老百姓的居住环境不断改善

围绕人民群众居住生活中的“急、难、愁”问题,加大为民办实事工作力度,积极推进旧小区“平改坡”综合改造和旧住房综合整治,解决无人管理小区问题,分步推行面向特困家庭的廉租住房制度和低收入家庭的租金减免政策,多渠道改善老百姓的居住环境和条件。五年间,累计完成旧小区“平改坡”综合改造38.4万平方米、旧小区综合整治66.7万平方米,解决13个旧小区长期存在的无物业管理的问题,累计完成2900户人均居住面积7平方米以下廉租对象家庭的配租工作。

当然,在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十五”期间我区房地产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动拆迁政策调整、动迁房源紧缺,动迁矛盾较为突出,旧区改造动拆迁难度加大,影响了一些市、区重点工程及住宅项目的顺利实施;二是我区办公楼分布面较广,与周边区相比,集聚和规模效应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三是老大楼保护性开发机制尚未形成,政策不配套、市政设施不完善等仍然是老大楼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要制约因素;四是由于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撑不够,住宅产业现代化进程较为缓慢。这些都要引起我们足够重视,并在“十一五”发展中不断改进或完善。

二、“十一五”房地产业发展的形势背景分析

“十一五”时期,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崭新阶段,“入世”过渡期结束后,对外开放将进一步加快,随着*“四个中心”建设进程的加快和世博会举办,*将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在这一进程中房地产业将继续发挥支柱性和载体性产业的作用,在新的平台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本区房地产业发展也面临一些不确定因素和挑战。

㈠发展机遇

1.经济社会发展为房地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十一五”期间,*将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并着力改善现代服务业“短腿”的状况,全力做好主动服务全国和加快自身发展两篇大文章,*作为*的中央商务区、中心商业区核心区域和行政文化中心,将在“服务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从本区情况,“十五”期间,区域经济持续增长,房地产业贡献度不断增加,所占比重远高于周边区的水平;针对近年来房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家和*市已着手采取一系列调控政策和措施,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行为,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和有序发展,这些都将为本区房地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为房地产业创造新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的联动发展,三地的经济协作和渗透力不断增强,到*和本区投资置业的企业和个人不断增多。据统计,“十五”期间,在本区投资开发房地产项目的江浙企业有7家,投资总额约35亿元。在我区新建商品房购房主体中,江浙两地的投资者也有相当比例。“十一五”期间,“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将继续加快,随着金融联动、工商联合、旅游联手、人才联用和交通联网等合作平台的建立,将为本区房地产业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3.世博会举办为房地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2010年,*将举办第20届世界博览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无疑为房地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提供了更好的展示舞台。一方面,世博会举办将加快本区南部沿江地区的改造建设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将得到巨大改善,从根本上改变南部地区的区位条件,并促进本区的区域功能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另一方面,我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老城厢历史风貌区、外滩历史风貌区和南京路商业街区等历史名胜浓缩了*城市发展的轨迹,充分反映了*兼收并蓄的多元文化特征,更全面地诠释世博会的主题和内涵。世博会举办不仅让世界更多了解*,也使*走向世界。

4.新一轮城市建设为房地产业提升新的发展能级

*新一轮城市建设中,将实施若干重大市政项目和重点工程建设,这将促进本区房地产业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并提升房地产业发展能级。一是以高架、轨道交通和高速干道为主的城市立体交通网络的形成,将进一步缓解本区交通不畅的状况;二是随着浦江两岸综合开发的不断深入,*江由传统运输功能向旅游、休闲、观光功能转变的速度加快,将对本区房地产业产生较强的带动作用和辐射效应;三是*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进程中,本区将面临“再中心化”建设的问题,如何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提升和深化*的金融、商务和购物功能,房地产业发展任重道远。

㈡面临挑战

1.旧区改造动拆迁难度加大

“十五”期间,通过加快推进旧区改造和城区建设,促进了区域经济和房地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但是,由于近年来商品住宅的市场价格持续上涨,以及中心城区实行“双增双降”的规划控制,旧区改造成本不断上升,加上市场上适合动迁居民需求的安置房源非常紧缺,老百姓对动迁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我区旧区改造动拆迁的难度逐渐加大,这些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区建设的瓶颈。

2.可开发土地资源日趋减少

经过“十五”时期大规模的改造建设,我区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日趋减少,相反已批待建项目数量却较大,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今后对增量开发的控制力度将显著加大,注重增量开发的传统发展模式有待更新,房地产业发展的内涵有待丰富;此外,我区老大楼数量较多,如何在市政、功能配套不完善和政策不到位的前提下实现老大楼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也是今后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

3.社会稳定的压力不断增大

近年来,在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区旧区改造动拆迁、私房落政、居住物业管理、购房纠纷和居民住房困难等方面的社会矛盾也不断增多,居民的量较大,这些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并给房地产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十一五”期间,如何加大各种矛盾特别是突出矛盾的化解力度,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和协调发展,是房地产业发展中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三、“十一五”房地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思路

㈠指导思想

围绕*建设“四个中心”的战略目标和*“繁荣繁华、文明和谐”的发展主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浦江两岸综合开发为动力,以世博会举办为契机,以区域功能提升和房地产结构调整为导向,强化土地供应调控管理,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不断提升土地的级差效应,促进房地产一、二、三级市场的联动发展,使房地产业成为推动商、旅、文和现代服务等产业发展的载体,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㈡基本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

房地产开发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一方面,要在对市场需求进行客观分析预测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旧区改造和房地产开发总量;另一方面,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有效引导市场需求。此外,涉及土地资源配置及建筑工程、房地产评估及物业管理等的业务委托,也必须通过招标、拍卖等途径实施市场化运作。

2.资源集约利用原则

城市资源是有限的,“十一五”期间要大力发展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型建筑,特别在土地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要正确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存量盘活与增量开发之间的关系,科学制定中长期规划,实现资源的集约、高效与可持续利用。

3.经济效益平衡原则

针对前几年土地开发经营成本不平衡的实际,加大重大项目周边的土地储备力度,通过先储备后出让,增强土地供应的计划性和前瞻性,不断提高政府的土地收益,形成土地开发的良性循环,实现政府土地开发投入与产出的整体平衡。

4.以人为本原则

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将房地产业发展与不断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紧密地结合起来,坚持“拆、改、留、修”并举,加快推进旧区改造和旧住房的功能完善,使房屋建筑的内部空间布局更为经济、实用和舒适,外部环境更为优雅、协调,功能配套更为齐全、便捷,实现自然、建筑和人的和谐统一。

㈢发展思路

根据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按照“重点盘活存量,适度拓展增量,调整优化结构,切实提高质量”的总体要求,“十一五”期间我区房地产业的发展思路是:

1.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不断提升土地的级差效应

针对我区土地利用中居住、交通用地比例偏高,商服、市政用地比例偏低,以及“十五“已批项目中住宅用地比例较高的实际,通过项目用地性质调整、优先保证商务楼项目供地等措施,调整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进一步提升土地级差效应;加快存量土地、房产资源的盘活,推进已批未开工项目启动和外滩地区老大楼的开发利用,不断拓展房地产开发的内涵,继续保持*作为*地价峰值区的地位。

2.重点发展商务楼项目,不断拓展城区综合服务功能

坚持从拓展城区综合服务功能的要求出发,把商务楼建设作为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积极培育经济增长点的重要载体,科学合理制定并有序实施“一带三区”商务楼开发计划,加快建设适应现代商务发展需要的高档商办楼,加快建设为现代商务功能配套的高星级宾馆、酒店、公寓,全面提升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的商贸商务服务功能。

3.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提高房地产业发展能级

充分利用*的地域优势、交通优势、传统文化优势,发挥外滩、南京路、豫园和世博的品牌效应,加大房地产业对外开放力度,优化房地产开发的投资环境,认真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注重引进国际房地产业发展的先进理念和先进模式,积极吸引、聚合国际国内优势房地产企业参与旧区改造和“一带三区”功能开发,全面提升区域房地产业的发展质量和能级。

4.保持旧区改造强劲态势,推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围绕“繁荣繁华,文明和谐”的发展主线,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旧区改造,将之作为提升城区功能、改善人民群众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的重要手段;坚持“拆、改、留、修”并举,继续保持旧区改造强劲推进态势,加快改善城区形象,优化城区发展环境,有效促进城区的功能开发和房地产业发展,不断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

四、“十一五”房地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根据集中体现*繁荣繁华、文明和谐总体形象,建设功能完善、配套齐全和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核心功能区的城区发展战略,未来五年我区房地产业要以拓展城区综合服务功能、改善生态和居住环境为主线,充分发挥土地供应的调控作用,继续保持旧区改造的强劲态势,加快高档商办楼、高星级酒店、高品位住宅的开发建设,更好地发挥房地产业在拓展区域功能、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能级、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中的支撑作用,使房地产业成为对区域经济发展高贡献度的支柱产业。

至2010年,基本形成经典老大楼和现代商务楼功能互补、设施先进、配套完善的商办楼宇集群,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形成功能齐全、服务优质的高星级宾馆酒店集群,成为国内外商务投资和观光旅行者的优选区域;形成配套设施齐全和富有海派文化特色的现代居住区域,成为体现*现代都市中心居住功能的新亮点。

五、“十一五”房地产业发展的总体布局和功能定位

㈠总体布局

根据*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区总体规划纲要,结合*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房地产的功能布局主要围绕“一带三区”展开:“一带”即外滩沿江发展带,是沿*江岸线并含中山路两侧一定纵深腹地的范围,包括外滩金融贸易区、十六铺商务休闲娱乐区、董家渡滨水商务宾馆区等功能板块;“三区”即南京路地区、豫园地区和世博园地区,其中:南京路地区北起北京西路、苏州河,南至淮海东路、人民路,东起*路,西至*路;豫园地区是以豫园为核心的历史文脉综合消费圈;世博园地区是以世博园选址范围为核心的区域。

㈡功能定位

外滩沿江发展带:根据浦江两岸开发总体规划,外滩金融贸易区主要是提升金融贸易功能,拓展商业、商务和文化娱乐等功能;十六铺商务休闲娱乐区重点发展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和商务功能;董家渡滨水商务宾馆区重点发展商务、酒店、宾馆和餐饮功能。

南京路地区:在现有基础上,重点完善若干功能区建设,其中:路环人民广场现代商务集聚区主要是综合开发商务、办公、酒店、文化、旅游和休闲娱乐功能,形成大商务的概念;南京路(路-河南路)主要以综合消费和商业商务功能为主,东部重点发展购物、餐饮和休闲娱乐功能,西部重点发展商务办公、综合消费功能;南京路(河南路以东)主要以经典、高档次消费功能为主,发展酒店、餐饮、高档零售、休闲娱乐和商务等设施。

豫园地区:根据历史风貌区保护的总体要求,结合豫园地区发展旅游商业功能和延续历史文脉的需要,以发展商业、旅游功能为主,突显历史风貌的特色,增强文化、娱乐和服务功能,适度发展商务、餐饮功能,形成商旅文互动效应。

世博园地区:围绕南部沿江地区的世博园建设,重点拓展商务、商品展示、文化博览、现代商贸、都市旅游、生态居住和景观绿化等综合功能。

六、“十一五”房地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围绕“十一五”房地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总体布局和功能定位,按照“拆、改、留、修”并举的思路,继续推进旧区改造和城区建设,加大商务楼开发建设力度,加快老大楼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将*建设成为现代都市风格、优秀历史风貌和深厚文化内涵相兼容的中心示范区。

㈠加快推进商务楼开发建设,大力发展*特色楼宇经济

围绕“一带三区”的总体布局和功能定位,按照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商务区功能配套,强化商务楼项目跟踪服务,加快推进商务楼特别是高档商务楼的建设和招商,招商中要注重入驻企业的成长性和附加值,提高“三落地”率,实现招租与招商、引资与引税,增量与增收同步,逐步形成商务区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楼宇经济。

㈡坚持“拆、改、留、修”并举,基本完成旧区改造任务

至20*年底,我区尚有旧里房屋164万平方米,其中:需改造的114万平方米,需保留保护的50万平方米。“十一五”期间,要走“拆、改、留、修”并举的道路,按照“统一规划、成片开发、综合配套、分步实施”的模式,对成片整街坊的旧里集中区域进行重点改造,累计拆除旧房138万平方米,基本完成旧区改造任务。

旧区改造方面,根据我区住宅开发的总体布局,深化新昌路、老西门、董家渡三大聚居区开发建设,基本建成老西门新苑、老西门广场,华润置地*滩花园,*滩新昌城等项目;世博园区周边地区,适当发展高档景观住宅,建成耀江花园等项目;老城厢地区,重点建设露香园路地块、松雪街地块等项目。至“十一五”期末,累计竣工住宅约200万平方米。

保留保护建筑改造方面,主要是对规划保留区内的新工房、新里、旧里建筑以及优秀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保留建筑与区域内的优秀历史建筑进行综合改造和综合整治,改造和整治总量约130万平方米。综合改造主要是因地制宜地进行旧小区“平改坡”综合改造;综合整治主要是通过房屋修缮工程,确保房屋安全和正常使用,并根据需要与可能,对合用厨房整治、增添消防设施,将液化气改为管道燃气等方式,使居民居住质量有所改善。

㈢强化土地供应调控管理,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和高效利用

围绕我区房地产业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要以存量盘活为主,适度扩展增量,合理确定土地供应总量和规模,实行土地的精细化管理,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和高效利用。

存量用地消化方面,对尚未动迁及规划调整的项目用地,要加强协调、跟踪和服务,促进项目重新启动,并可通过政府收购储备、用地性质调整等手段,多渠道地予以消化盘活。新增土地供应方面,由于目前存量建设用地总量较大,“十一五”期间计划将土地供应控制在50公顷范围内;在供地策略上,要在确保市、区重点工程用地的前提下,严格控制新增项目开发;在供地方式上,要通过加大政府土地储备力度,积极探索净地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在土地储备资金筹措上,要转变思路,创新机制,积极探索政府储备、企业参与前期开发的运作模式,多渠道解决储备资金不足的难题;在用地管理上,要重视批后跟踪服务,实现项目开发的全过程监控;对未按出让合同约定期限进行开发建设的,应按照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采取征收闲置土地费、强制收回(收购)等措施。

㈣加快住宅产业现代化进程,实现住宅建设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期间,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将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贯穿于住宅建设和使用的全寿命周期,加快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实现土地、能源、水和材料等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

一是加快推广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和新工艺的集成应用,加大全装修住宅的建设力度,完善全装修住宅的设计、施工、监理、验收、售后服务等的技术标准体系和管理机制,至“十一五”期末力争实现80%左右的新建住宅全装修;二是优化住宅功能布局,合理配置绿化种类、数量,倡导垂直和屋面绿化,完善居住区的降低噪声、场地保水、小气候调节和空气净化等生态功能,实现自然、建筑和人的和谐统一;三是拓展旧小区综合改造的内涵,按照“戴新帽、穿新衣、换内胆、整环境、降能耗、节资源”的要求,稳步实施上下水管材、智能化安防、围护结构、保温节能和节水设备的改造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不断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和条件。

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精心打造*房地产品牌

“十五”期末,我区共有开发企业195家,其中:一级资质10家,二级资质17家,三级资质16家,另有从事项目开发的境外企业集团9家,随着新项目档次的不断提升和存量项目的开发完成,低资质开发企业的业务范围将越来越小。

“十一五”期间,要根据本区房地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提高入市门槛、提供高效服务等途径,积极吸引资金实力雄厚、资质等级高、信誉好、业绩优和有知名企业家领衔的国内外著名企业集团参与*的开发建设,致力创造能够代表*中心城区水准的*房地产品牌。房地产开发建设方面,要在房地产项目的规划设计、工程质量、景观塑造、市政配套以及总体策划包装等方面下功夫,充分利用*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营造具有*特色的房地产品牌;房地产经营管理方面,要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中介和国际著名咨询机构,进一步繁荣本区二手房市场,并提升本区房地产业的集聚度和总体水平;物业管理方面,要健全物业管理项目的招投标制度和物业管理收费的分等定级制度,要引进有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水平和品牌的物业管理企业,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推进居住物业管理的规范化、社区化和人性化进程,创建一批国家级的优秀物业管理大厦和居住小区,形成*物业管理的品牌。

七、“十一五”房地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根据本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结合房地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完成“十一五”期间房地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重点要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㈠强化产业发展规划管理

房地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不仅对房地产业自身的发展至关重要,对其它产业发展也是十分必要的。为实现房地产业发展目标,今后要强化产业发展的规划管理工作:一是根据*市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在充分考虑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做好房地产业发展专业规划的编制和深化细化工作,包括“十一五”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规划等;二是要根据宏观经济发展、宏观政策调整和市场变化情况,适时对各种专业规划进行调整;三是抓好各种专业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规划一经确定下来,应该严格执行,并确保规划实施的连续性。

㈡健全房地产开发机制

“十一五”期间,我区将基本完成旧区改造任务,并围绕“一带三区”的功能布局重点实施包括外滩一体化、世博园和轨道交通在内的多项重大工程建设。为突破当前发展中面临的难题,要继续加快完善房地产开发机制。一要以全面推行拆迁事务公开为抓手,进一步完善政府管理职能,加快拆迁管理方式转变,积极探索动迁房源筹措、动迁队伍管理、突出矛盾化解和弱势群体帮困的长效机制;二要健全土地管理运作机制,建立项目全过程跟踪和项目竣工土地验收制度,探索推行土地租赁制度;三要拓宽投融资渠道,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绩优企业上市、项目开发合作和设立专项资金(如老大楼保护基金等)等途径,积极吸引外来资金,缓解改造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四要按照“政府组织、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思路,探索建立老大楼保护性开发新机制,指定区属房地产企业集团或成立置换公司专门从事老大楼的置换开发,并可通过建立专项基金,实施政策聚焦,逐步解决等改造资金不足、项目协调难度大等问题。

㈢逐步完善商务功能配套

针对我区商务楼功能配套不全、商务区集聚效应不够的现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逐步完善商务功能配套。对新建商务楼项目,应以甲级写字楼和高档商务楼为主,对楼宇的建筑规模、硬件设施、装饰装修、商务配套和软件服务等标准严格把关,以培育市场制高点,形成集聚和辐射效应;对老大楼项目,应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其建筑风貌予以保护,对其内部设施和设备进行更新、完善,并改善其周边区域的市政设施、交通组织和生态环境,以满足现代商务之一切需求;对已建成商务楼,要优先对商务楼集聚区的公共环境如停车、绿化和交通组织等进行改善,并完善酒店、餐饮、商业、娱乐等商务功能配套,以方便客户的商务活动,提升商务楼宇的品质和租金水平。

㈣提升住宅建设整体水平

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以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为载体,以创建“四高”优秀小区为抓手,不断提升住宅建设的整体质量和水平。首先,要通过“四高”优秀小区创建、“四新”技术集成应用、智能化小区建设和住宅全装修实施,不断提高新建住宅的科技含量;其次,要加强住宅建设的全程跟踪和全覆盖管理,做到提前介入,超前服务,推进“四高”优秀小区创建工作顺利开展;再次,要规范住宅建设配套管理,完善居住区的市政、公建设施配套,针对广大市民不断增长的休闲娱乐需求和社会老龄化趋势加快的实际,在居住小区合理配套休闲、娱乐和老年活动设施。

㈤不断优化房地产投资环境

随着区域间竞争的加剧,投资环境已成为投资者优先选择投资的关键。“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优化房地产投资环境,充分展示*作为*对外开放窗口的形象。一是按照建立市场经济体系的要求,强化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监管,加大行政执法监察力度,促进市场行为的规范化,为房地产投资、开发和经营行为提供有效保障;二是建立房地产市场诚信体系,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组织开发企业和经纪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购房、售房活动;三是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

㈥逐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住房保障体系是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针对我区人口密度高、人均居住水平较低的实际,今后要逐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一是进一步扩大廉租住房受益面,并对低收入家庭实现租金减免,逐步建立面向最低收入家庭的多层面、多渠道住房保障体系;二是建立市、区两级政府扶持和产权人部分出资的资金筹措机制,加大旧住房综合改造和整治力度,不断完善旧住房的安全、卫生和使用功能;三是探索建立面向低收入动迁户的住房租赁新机制。

第2篇:高质量发展商务的途径范文

南海将在广佛都市圈中承担次核心的重要角色,广佛地铁作为都市圈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对中心区未来经济发展产生推动作用的同时有可能导致一些负面的后果。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城市的TOD模式的案例研究,分析广佛地铁为南海中心区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对中心区未来地铁沿线地块的城市开发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广佛地铁南海中心区TOD模式

1 研究目的

地铁交通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将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经济发展、土地利用模式、居民出行方式等方面,对推动城市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地铁交通也是把“双刃剑”,以南海中心区[ 南海中心区指位于桂城、大沥行政区内,主要包括建设大道以南、佛平路以北、桂和路-南海大道以东、佛一环以西的区域,总面积约37k;本文所指中心区主要针对广佛地铁经过的金融高新区-千灯湖-岗地区。]为例:一方面广佛地铁的建成,将会对中心区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会为中心区带来人口的急速膨胀,从而对周边基础设施产生压力等问题。

本文根据TOD(公共交通导向开发)理论,结合国内外城市的地铁发展模式相关案例,在深入分析广佛地铁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对南海中心区未来地铁站点周边地块的开发模式提出一些建议。

2.2.2 公共交通导向开发(TOD)理论

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国际上一批新城市主义者提出“公共交通导向开发(TOD)”模式,提倡以公共交通车站为核心混合使用土地,其设计要点可概括为几个方面:

1、社区的尺度以自行车、步行的尺度而出发设计,一般以车站为中心,半径600m左右。

2、车站位于社区的中央,与商业中心、公共设施、广场等组成核心区,核心区周围是次要区域,布置中、高密度住宅(有高层、多层等形式)、学校与公园等。

3、TOD社区内设置尽量多的广场、绿地,尽可能保留自然栖息地。

4、靠近车站,土地利用强度和建筑密度越高,反之越低。

5、创造良好的城市景观,为行人提供照好的视野和更多的步行空间,减少路边停车空间。

6、尽量使任何一处的道路与街道都有相同的公共交通和人行活动功能。

3. 地铁为南海中心区带来的机遇

3.1 地铁缩短中心区与广佛的时空距离,推动中心区经济发展

南海位于广州、佛山两大重要都市的中部,具有左右逢源的区域优势,地铁建成后与公交系统共同组成了高效快捷的交通运输系统,缩短了南海中心区与广州、佛山中心区在空间上的距离,其独有的便捷运输方式必然会加强南海中心区与广佛中心城区之间的联系,推动南海中心区的经济发展。

3.2 地铁引起人口的迁移,为中心区的发展注入动力

在“广佛都市圈”规划中,南海作为其中一个综合型次核心区,其中一个重要职能是分担广州“主中心”的部分功能,减轻主中心的人口压力;广佛地铁建成后,广佛“一小时生活圈”真正得到实现,由于南海相对低廉的居住成本、消费水平,将吸引相当部分的人口迁移到南海居住、工作,为南海中心区的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带来动力。

4. 地铁为南海中心区带来的挑战

4.1 地铁是中心区第三产业发展的“双刃剑”

地铁既可能为广州疏解旧城人口,也可能将更多的人吸引到广州旧城。地铁为南海居民出行到广州中心城区提供了极大便利,由于广州商业特别是中心城区的商业网点发达,对佛山特别是南海地区居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可能吸引大部分居民到广州进行娱乐消费,这部分“失去的”消费群体将对南海商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成为阻碍中心区第三产业发展的“双刃剑”。

4.2 对中心区基础设施配套造成压力

广佛地铁的建成开通必然刺激南海的房地产业及其他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大量的居住人口及商业活动将对中心区特别是桂城的城市基础设施形成很大的压力,基础设施是涉及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产业,若未对物业开发密度进行合理设置,同时对地铁沿线的基础设施进行升级,过度开发的后果将是各种基础设施系统的崩溃以及经济活动的混乱。

5. TOD成功案例研究

5.1 丹麦哥本哈根TOD发展模式研究

在1947年,哥本哈根提出了著名的“手指形态规划”,该规划规定城市开发要沿几条狭窄的放射形走廊集中进行,走廊间被森林、农田和开放绿地组成的绿楔所分隔。

发达的轨道交通系统沿着这些走廊从中心城区向外辐射,沿线的土地开发与轨道交通的建设整合在一起,大多数公共建筑和高密度的住宅区集中在轨道交通车站周围,使得新城的居民能够方便地利用轨道交通出行。同时在中心城区,公交系统与完善的行人和自行车设施相结合,共同维持并加强了中心城区的交通功能。

5.2香港TOD模式的成功经验

香港政府为适应人口高速增长,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自50年代就开始规划发展新市镇(卫星城),在交通上确立了依托轨道站点为核心、以轨道交通联系新市镇发展的基本原则。通过法规、政策的设定,成功实现轨道交通与城市建设、物业发展的联动,围绕轨道交通站点发展商业设施及商品住宅,结果轨道交通成功引导了人口的重新分布,支持了一系列新市镇的快速发展,这验证了交通导向开发(TOD)的发展策略是卓有成效的。

6. 对南海地铁TOD开发模式的一些建议

6.1 升级地铁沿线地区基础设施,构建集约高效的土地开发模式

广佛地铁联接南海中心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如金融高新区、千灯湖、桂城等,这些地带居住区集中、商务金融发达,是城市基础设施压力最大的地带,建议沿地铁线升级城市基础设施如水电供应、给排水、通信系统等方面的配置,满足居住人口及经济活动对基础设施的需求。

南海中心区为未来发展储备的土地并不充裕,未来需要结合地铁轨道线路优化空间扩展模式,在中心区未来发展中强调沿地铁沿线以地铁站点为核心的圈层式发展,鼓励城市沿交通轴集约化、高效率的发展,打造以地铁站点为核心的新型商业中心。

6.2 合理规划沿线土地功能及开发强度

作为城市管理者的南海政府,须针对轨道交通特点合理规划地块功能,依托地铁站点发展商业中心,沿线重点布局特色商业;并根据TOD理论合理规划地铁沿线及周边地区的开发强度,建议以地铁站点为圆心,将半径为300米、500米及1000米的区域分别划为高、中高及低强度开发区,充分释放地铁站点附近地区的土地价值,同时合理规划物业开发的密度分布。

6.3 完善公交与地铁的路线和换乘系统,建立高效交通体系

高质量的公共交通服务是TOD模式的重要基础,轨道交通是主线,公交线是辅线,主线和辅线结合建立起完善的交通体系;目前南海中心区的公交站主要集中设置在轴线西侧的灯湖西路,而途径中心区的千灯湖站、岗等地铁站周边缺乏相应的公交换乘站,影响了整体交通体系的效率,建议应结合地铁站点增设或调整部分公交站点,完善地铁公交的换乘系统,方便居民出行,使地铁成为真正能吸引人口聚集的重要因素。

6.4 注重土地开发与城市形象的结合,提升城市魅力

地铁沿线地区的整体形象对于地铁上盖物业的开发有重要的影响,建议地铁站点地上区域增加园林绿化、街道家具等元素进行合理设计,在充分利用地铁沿线土地进行物业开发的同时,在未来的开发建设中营造中心区优美的环境及个性化的城市形象,提升中心区的城市魅力。

参考文献:

[1]郑明远.《轨道交通时代的城市开发》.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2]冯浚,徐康明.《哥本哈根TOD模式研究》. [A]城市交通,2006年3月

[3]张宝贤.《TOD模式在广州轨道交通中的发展―以轨道三号线和四号线为例》.交流平台,2006年

[4]冯小杰,何晖.《“TOD”理论与城市地下空间利用》. [A]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12月

[5]李程垒, 陈峰.《TOD与城市发展的探讨》. [A]交通标准化,2007年

[6]童亦弟.《TOD:开创城市建设新思路》.中国建设报,2007年12月27日,

[7]潘海啸,任春洋.《评介》. [A]国外城市规划,2004年

第3篇:高质量发展商务的途径范文

Abstract: Business model evolution is the necessary process of the company's value creation. This paper analyzed business model evolution from the customer value creation perspective,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key of the business model is to create value for customers, the goal of business model evolution is to pay attention to "new mode takes the place of the old model". On the basi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usiness model evolution, and comes to this: customer's consumption concept is the precondition, grasp the customer value segmentation, innovation, relocation, and value experience is power, goal is the most suitable model for customer. This paper provides valuable reference and basis for business model practice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关键词: 演进;商业模式;顾客价值

Key words: evolution;business model;customer value

中图分类号:F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2-0006-03

1 提出问题

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有人提出了“商业模式”的概念,但直到90年代,日益加剧的全球化竞争导致企业的经营环境更加动荡不定,产业价值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有些产业甚至呈现超强竞争的态势。而商业模式创新是塑造新游戏规则的重要途径,加上信息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因此,从商业模式角度思考企业发展的问题逐渐受到学者和企业家们的重视。例如,埃森哲(Accenture)在就“公司创造和获取价值的核心逻辑是什么”这个问题对40家美国公司70位高管进行访谈时发现,他们都提到了商业模式(Linder和Cantrell,2000)。即使在传统产业,管理者也逐渐意识到商业模式创新对于企业提升竞争优势的重要意义。

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如今企业间的竞争,是商业模式间的竞争而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Hamel则把商业模式表述为“企业做生意的方式”或。从根本上说,商业模式描述了企业如何运行。成功的商业模式可以回答彼得·德鲁克常问的三个问题:业务的本质是什么?谁是顾客?顾客珍视什么?它也能解决每个经营管理者都要面对的基本问题:如何通过经营管理来盈利。

商业模式作为一种运营机制,企业通过运用它来持续达到主要目标。商业模式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各个不同的部分组成,这些部分之间相互促进、共同作用,最终实现商业模式运行。Thomas的观点是,商业模式是一项构造,该构造可以通过一项可盈利的业务将企业运营中涉及的客户、供应商、资源等联系起来。起初,商业模式强调收益模式,但是企业仅仅追求收益,忽视了销售链中对顾客价值的重视。真正地剖析收益来源,发现企业创业者的最终目的是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只有这些需求得到满足后才真正创造了价值。因此,多种多样的商业模式必须以顾客价值实现为中心,通过不断挖掘用户价值发展商业模式,赢得商业机会和企业发展。

2 现有文献中从价值创造角度对商业模式的研究比较

商业模式最早的定义之一是Paul Timmers(1998)的观点:商业模式可以看作是一个由成品流、服务流和信息流构成的系统。其后,Weill和Vitale(2001)在Paul Timmers研究的基础上,在增加了市场参与者的地位后,提出:商业模式是对公司的供应商、顾客、投资者等相关利益者的角色的描述。Amit和Zott(2000)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实现效率与创新的关键,是企业为自身、供应商及客户创造价值的重要方式。在国内相关领域中,王波、彭亚利(2002)认为,商业模式有两种理解:一是经营性商业模式,即企业通过完善运营机制来不断获利;二是战略性商业模式,指一个企业在不断变化的外部和内部环境中调整自身的战略以实现持续盈利。袁新龙和吴清烈(2005)提出,商业模式是一个由不同部分组成系统,该系统的各部分相互关联互动,体现在企业既为顾客提供价值,同时自身也实现价值获得收益。

从客户价值角度出发的商业模式创新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是创造出优于现有方法的方案,从而更好地为客户解决问题。Mitchell提出,商业模式创新是以客户满意的方式为客户提供所需的服务。Magretta则将商业模式创新与价值链理论相结合,认为商业模式是对企业价值链的改进,不断实现客户价值。

从战略的角度来看,根据迈克尔·波特的战略观点,成功企业包括三种:专注、差异化和低成本化发展。在山寨经济肆虐的市场环境下,国内差异化竞争的商业模式发展难度很大;随着东南亚市场的开拓,低成本优势也在消失;因此只有专注才是目前中国企业的最大的契机,发展专注于自己顾客的商业模式,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因此,经营者对于商业模式认知正由经营运作向战略层次转变,由最初的企业关注自身、利润等向顾客价值、战略目标等转变。但是企业运用商业模式的最终目的都是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随着企业环境的变化,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必须面临调整随着时间的推进与企业的发展,企业要由以自身利益为主导转向以顾客利益为主导发展。

3 理论框架分析

从顾客价值角度看,就要形成对“顾客份额”的追求,将顾客看成不同的个体,尊重其个性化需求,并从顾客的行为特征来看问题,通过对消费者行为追踪,设计满足其消费行为的多类商品项目的组合。大多数消费者对于价格都比较敏感,偏向于较低的价格或折扣,这一点往往成为新商业模式的突破口。目标客户更重视产品价格却忽视产品装饰,新的商业模式挖掘顾客需求这方面的特性可以形成成本优势,从而以较低的价格获得利润。

由于新商业模式有较大的低成本优势,其带来的大额利润可以支持其进一步扩张。因为商业模式创新易被模仿,新入侵者出现,模仿改进原有模式,进一步侵占更多客户市场。由于旧模式隐含的高成本以及提供许多超出现有客户需求的服务,使用旧商业模式的公司很难在成本价格上与新商业模式的公司持平。因此,旧商业模式公司大都采用重新定位目标市场客户的做法,转移公司注意力,发展高端市场,但仍不能排除新商业模式低价对客户的影响,旧模式不断被影响,日益艰难。新商业模式继续发展,在保持低成本优势的前提下,增加产品附属价值,赢得更大市场空间,进一步压迫旧模式。旧模式逐渐消亡后,市场渐转为新商业模式间针对效率、差异化、客户、供应商等的竞争,新一轮的市场竞争由此开始。虽然以上阐述的是新商业模式逐步替代旧商业模式的过程,但对于每一个单独的企业来说也都是一样的,企业的商业模式随着市场不断被拓展,顾客需求不断被满足,终有过时的一天,企业要在优胜劣汰的环境中持续运作就必须不断根据顾客的新需求,以自己原有的商业模式为竞争对手,开拓出新的商业模式,维持并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在以顾客价值为导向的过程中,实现利益最大化。

4 基于价值创造的商业模式演进案例探讨

4.1 顾客的消费观念是影响商业模式演进的前提 消费者消费观念的变化引领着商业模式的变化与演进。以电信业为例,要赢得顾客份额,实现企业价值,就必须不断对商业模式进行完善修改。电信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高度相关,随着电信产业的快速发展,用户需求也不断提升,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传统的语音业务已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随着3G市场的日趋成熟,用户的需求将会发生井喷式的爆发,运营商之间的竞争也将加剧。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电信必须通过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推出新业务来满足用户需求。

4.2 把握顾客价值的细分、创新、重定位及价值体验是推动商业模式不断演进的核心

4.2.1 顾客价值细分 例如,随着人们的旅游悠闲意识的提高使中国旅游市场得到迅速发展。然而,由于人们对待旅行需求的差异是很大,其所要求的突破常规体现自我的旅行方式对旅行社的产品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因此,许多南方沿海经济发达旅游中介纷纷推出“点菜式”自助旅游,挖掘顾客的细分要求,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实施顾客价值细分的商业模式,外部市场需具备;客户间差异性增加;客户更加成熟。当客户期望更高质量的服务和产品时便推动企业演进商业模式开发更多个性化的产品,引导企业良性发展。

4.2.2 顾客价值重定位 这种重新定位可以通过改变目标市场实现,很多奢侈品品牌都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在企业发展遇到瓶颈时重新定位顾客价值,引导顾客价值到一个新的领域,如世界著名奢侈品Prada,在20世纪70年代时,时尚环境变化,公司一度濒临破产边缘,Miuccia Prada接管家族企业,将公司传统品牌理念和现代化先进技术进行结合,引领顾客审美向简约发展,吸引到一批奢侈品爱好者,企业化险为夷,获得了高额利润。每个企业都可能遇到发展瓶颈,类似情况下,企业就应重新定位客户价值,抓住契机开创另一个辉煌。

4.2.3 顾客价值体验,改进产品质量以及提出个性化服务,在本质上都是为顾客创造良好的价值体验 同为电商的PPG和凡客,凡客在经营时借鉴PPG商业模式在顾客价值方面的缺失。凡客老总因为看到顾客在网抱怨关于物流速度太慢的抱怨后,立即意识到客户在网上购物后的迫切心理。于是,凡客于08年4月建立了“如风达”物流公司,在各大一线城市中,公司拥有自己的仓库,一天两次接货,大大提高了送货的速度。凡客优化服务流程,开放网上评论、及时对失败服务补救,从源头上留住了顾客。逐渐形成以顾客为中心的商业模式,其商业模式的演进针对顾客对自身商业模式做出的改进,最终适应顾客的动态需求。

4.3 最适合顾客的模式是商业模式演变过程中新旧模式替代的目标 阿里巴巴公司的创建灵感源于对外经贸部的网站建设,其初始目标是为中国的中小企业搭建了一个对外出口销售产品的贸易平台。他们的首先不是为赢利,而是为增加企业的知名度,让风投能为大众信服。为此,阿里巴巴的商业模式利用低价方式吸引中小企业成为“中国供应商”,在公司业务形成一定规模后,顺理成章地向中小企业加收服务费。阿里巴巴从客户角度出发,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建立网上交易模式,突破了传统模式时间空间的限制,适应了现代社会需要,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随企业规模的扩大,阿里巴巴也致力于追求做大做全,更多地希望把直接消费者培养成忠诚用户。因此,阿里巴巴做出了在淘宝上投资20个亿的决定,改进消费模式,事实证明这一举措确实明智。阿里巴巴推行的培养忠诚客户的商业模式,在吸引新客户的成本远高于保住老客户的今天十分成功,而抓住顾客的要领就是不断调整商业模式适应顾客的需要。

5 研究结论

商业模式演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因素较多,因素间关系又彼此错综复杂。本文在分析了商业模式的定义及其演进过程中顾客价值的重要性。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认为,顾客价值出发的商业模式的演进应结合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时期的产业形势和产业发展特点,并且可以将相关理论应用与于实践中。

在实践中也可以将上述理论应用于江苏中小企业,随着网络的发展,顾客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提高,电子商务公司也从传统会展中得到启发,发现商机,改变传统的商业模式,发展网络会展,从传统会展中争取客户,在不断探讨尝试商品网络交易会,拓展客户领域,发展新的会员。同时大力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构建区域性网络在线销售平台,促进网络在线交易,不断以客户为导向改进商业模式。

总的来说,我们面临的是新的经济形势与新的市场需求。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曾指出,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将表现为三个阶段:商品经济时代、服务经济时代和体验经济时代。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世界金融文化不断融合,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以不同于以往的速度迅速的变化着。消费者的需求由以往的单一、简单向个性化、高端化不断发展,顾客逐渐更加重视产品的精神化部分。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个挑战,企业如何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消费过程与体验是现代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企业需要的是专注与创新,同时兼顾效率,专注于企业的优势部分,面对不同年龄层、职业、文化的顾客创新不同的营销战略以及相切合的商业模式,通过创新来提升顾客满意度。归结到最后,不管是营销变革还是渠道变革,实质上都是抓住顾客价值的商业模式变革。

参考文献:

[1]Christoph Zott,Raphale Amit. Business Model Design and the Performance of Entrepreneurial Firm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7,18(2):181-199.

[2]Raphael Amit,Christoph Zott. Value Creation in E-busines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1:493-520.

[3]王波,彭亚丽.再造商业模式[J].IT经理世界,2002,(07):88-89.

第4篇:高质量发展商务的途径范文

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坚持产业高端化发展为导向,坚持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主线,坚持发展质量、速度、效益相统一,努力推进制造业调整升级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努力推进商贸流通业优化提升建设国际商贸会展中心,努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大发展整体提升工商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努力推进广佛同城化广佛肇经济圈建设带动珠三角产业一体化向纵深发展,加快建设结构优、带动强、贡献大、占地少、能耗低的工商业现代产业体系,为我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二、基本原则

立足聚焦高端要素、高端领域、高端环节,坚持高端集聚与融合互动相结合。按照产业结构调高调优调强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积极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互动,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基地、高端商贸聚集区、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化基地,增强集聚带动、融合引领、辐射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工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注重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相结合,坚持内涵提升与龙头引领相结合。大力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自主品牌,促进创新技术产业化。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加大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起关键和引领作用的工商业重大项目招商力度。实施产业赶超计划,逐步培育具有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产业、核心企业和核心产品。

利用“双转移”三旧”改造探索产业用地新机制,坚持要素资源配置与城市功能提升相结合。大力发展以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为特征的新型经济形态。提高产业用地使用效率。提升城区内的生产服务业功能,促进与新城市功能区相适应的商贸聚集区大发展,推动城市功能提升和人口结构优化,增强对全国、全省的综合服务能力。

三、总体目标

工业增加值8000亿元,产业发展规模。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1万亿元,打造20个国内外影响力大、与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相匹配的产业集群和商贸聚集区,培育50家有国际竞争力的年主营收入超百亿元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一批品牌知名、实力雄厚的连锁企业、物流企业、分销企业和会展企业。

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分别提高到60%左右和40%以上。商贸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比重达25%左右。民营经济占全市GDP比重42%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2%以上。连锁经营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70%网络购物渗透率超过70%刷卡消费率达60%左右。单位土地产出总产值每平方公里60亿元以上,产业发展质量。2020年。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到0.8吨标准煤/万元以下。

建成世界级汽车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级造船、石化、数控等产业基地,产业发展地位。2020年。带动广佛肇及珠三角地区成为全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和船舶零部件产业集聚区,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培育200家左右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立一批共性和关键技术的创新平台。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价格体系。推动一批企业(项目进入省现代产业500强重点培育项目。建设若干个低碳产业园区,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产业链。提升一批代表产业文明的工商业企业(聚集区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大企业集团。

四、主要任务

一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加强与国际汽车产业资本的合作。加快东部、南部、北部等汽车产业基地和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建设国际汽车制造基地。立足做强轿车、做大客车和特种车、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重点推进广汽自主品牌、广汽本田、广汽丰田、东风日产、本田(中国)广汽日野、广汽客车等整车扩建项目。大力支持自主品牌以及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项目的研发与生产,加快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和应用工作,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重点推进广汽集团汽研院研发基地、东风日产乘用车研发中心和广汽本田研发公司等项目的建设,争取到2020年自主品牌汽车产量占国内中高级轿车市场5%份额。积极引进和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形成一批关键零部件开发中心和零部件企业集团,把发展成为汽车零部件全球供应的重要基地之一。2020年,全市汽车年产能达300万辆左右,基本建成规模和水平居全国乃至世界前列的汽车制造产业基地。

推进广船国际、文冲船厂、黄埔船厂等造修船基地迁建工程,建设世界级船舶及配套生产基地。以南沙龙穴造船基地为核心。重点扩大集装箱船、成品油船、大型多功能化学品船等造船能力,加快发展客货滚装船、工程船、冷藏船等产品,扩大大中型集装箱船和特种工程船的市场占有率,打造国内最大的大中型集装箱船和特种船建造基地之一。发挥现有大吨位修船坞、新建浮坞的作用,完善坞修机械化设备,形成国家级修船生产基地。加快建设全国最大的中船低速柴油机、船用低速柴油机曲轴、柴油机配套产品和其他海洋工程配套产品等生产基地建设,努力构建造修配一体化和海洋工程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2020年形成年造船能力1000万吨的世界级大型修造船基地。

建成以船舶、海洋工程、新能源和轨道交通为重点的产业集聚地,建设重大成套和技术装备基地。加快重大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大岗建设。打造先进技术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出口基地、研发设计中心和现代制造服务中心,使成为国际重大装备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全力推进南沙重型机械装备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核电设备制造、高压输变电设备制造、重型燃气轮机和盾构机等龙头骨干项目,提高核电核岛主设备、隧道盾构机等市场占有率。积极推进和谐型大功率机车检修基地建设,尽快形成年检修700台、制造200台和谐型大功率电力机车的能力。推进广日工业园集聚发展一批电梯龙头企业及相关配套产业,打造全国最大的电梯生产及配套产品制造基地。依托东部和北部输变电设备生产基地,大力推进±80万伏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研发生产,做强做精高低压输变电成套设备。积极支持东部、北部农业机械新产品开发及产业化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新型半喂入式水稻联合收割机、高速插秧机、播种机以及农村产品饲养成套自动化设备生产。

建设华南地区数控系统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大力发展具有领先水平的激光加工设备。加快工业机器人和机械手的研发与生产。力争到2020年形成年产数控系统15万套,建设数控设备产业基地。推进东部数控系统GSK产业化基地、南部数控机床生产基地和西部数控机床及配件生产基地等的建设。伺服电机40万台,工业机器人1万台的生产能力,使成为国内一流的数控系统研发和生产基地。

加快推进有发展潜力和有市场的钢板项目通过易地改造进一步提升生产加工水平,壮大钢铁和石化产业基地。大力发展高端钢铁产业。大力发展高精冷轧钢板和深加工及集装箱板等热轧钢板,全力支持发展钢铁总部经济,构建钢铁新材料研发中心、钢铁物流配送中心、珠江三角洲高性能建材供应中心,形成与区域汽车、造船、机械装备、家电等优势产业配套的精品钢铁基地。按照一体化、园区化发展模式,统筹布局重大项目,加快发展以石化深加工、汽车和电子化学品、化工新型材料、生物化工为代表的现代精细化工制造业,大力发展石化产业总部经济、物流配送、研发等高端、高附加值石化产业,加快建设东部石化产业带和南沙小虎岛精细化工产业基地。

大力培育新电子信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新兴产业。依托中新知识城、科学城、国际生物岛、民营科技园(白云新能源产业基地花都光电子产业基地、番禺生物医药产业园和南沙集成电路及光电子产业基地等,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聚焦标志性产业和项目。集中力量建设平板显示、数字家庭、第三代移动通信、LED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高性能PAN碳纤维、创新药物和数字化高端医疗设备、核电装备、楼宇装备等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市区共同培育一批“百亿”千亿”产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二打造国际商贸会展中心。

按照《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10~2020年》合理布局高端商贸聚集区,建设国际购物天堂和时尚之都。发挥“千年商都”优势。将白鹅潭地区发展成为国际商业聚集区,白云新城地区建设成为现代商贸文化聚集区,珠江新城(含员村地区配套建设地标式高端商贸聚集区,琶洲地区加快建设为会展业配套的商贸聚集区,番禺新城(长隆—万博—汉溪)培育成为城市生态型商贸聚集区。积极推进白云万达广场、太古汇、友谊国金店(西塔五号停机坪、高德置地广场四季MALL欧洲城等一批大型高端购物中心或现代城市商业综合体建设,引入国际著名商贸企业和世界一线品牌,打造国际化购物天堂和国际著名品牌集聚地。全力优化提升五大商圈,提升改造北京路步行街,凸显千年古街文化;改造上下九步行街骑楼,彰显岭南商业街风情;结合文化名城打造,对文德路、十三行特色商业街全面升级改造;结合旧城改造,提升天河路、环市东、中山三路等现有商圈的经营档次和商业文化景观,整体规划周边支马路,由沿街线状商业向街区网状商业发展,努力打造成著名品牌聚集区、时尚精品商业区、潮流消费区。完善机场、火车站、深水港、码头等“门户型”商业设施配套,引入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品牌折扣店和餐饮连锁店。推动商业龙头企业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构建现代分销和批发体系,形成面向全国、连接海外的集散、采购、、分销、配送、商业品牌营运中心和商业模式创新中心。发展网上询价、交易、支付等“一站式”电子商务,扩大信用交易规模。

制定批发市场向现代展贸市场发展的布局规划。以国际商品展贸城为重点,建设现代化、园区化展贸市场。按照中心城区整合升级和城区外新建的思路。加快打造一批具备重要商品集散、采购、仓储、配送、展示等综合服务功能的现代展贸市场园区。具体落实转型迁移一批不符合城市规划的传统批发市场,将中心城区尤其是中调”发展战略范围内的市场分批、分步骤有序迁移、转营、规划调整和转型升级;将不符合城市规划要求且不具备控规更改条件,或者市场业主有迁移意向的内圈层批发市场迁移进入批发市场园区集聚发展;将不符合城市规划要求但有保留价值,或虽符合城市规划要求但开发强度和公共配套设施的总体要求有重大调整的市场进行规划调整论证;将符合城市规划但影响城市景观和交通的批发市场转营为零售或展示中心或商品、采购、经销公司的总部聚集区;将符合城市规划但已发展饱和,需要优化升级的市场按照制定出台的标准进行改造。力争利用5年左右的时间,全市升级改造33个规模较大、辐射力强、专业优势突出、经营特色明显的传统批发市场为现代展贸交易市场,实施市场展贸分区合理布局、提升软硬件设施、建立公共电子商务信息平台、提升物流水平和规范管理制度,打造一批现代展贸市场(园区

围绕汽车、石化、电子、装备、钢铁和医药等产业基地,建设现代产业物流中心。积极打造国家流通领域现代物流业试点城市。重点培育10个制造业物流集聚发展区,推进产业基地和物流基地协同发展。制定认定标准和实施办法,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实施产业物流示范工程,培育一批第三方物流龙头企业,建设一批行业物流综合服务平台,全力打造流通领域现代物流业全国示范城市。依托及珠三角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做强做大塑料、钢铁、粮食、煤炭、石化、化工等一批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规范其发展。强化大宗商品电子交易中心物流配送、金融服务、技术研发、质量检测以及互联网与物联网相结合的功能,大力引进总部企业,培育新建一批汽车零部件、酒类、茶叶、农产品、医药等交易中心,打造国际一流的商品交易中心。

推动博览会、国际汽车展、国际设计周、中国(国际机械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中国(国际网货交易会等品牌化发展的同时,建设国际商务会展中心。编制《市会展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充分发挥广交会”龙头带动作用。加强与会展先进国家或地区、国内外一流展会公司的合作,吸引港澳台会展企业来穗办展或合作办展,培育发展一批世界一流品牌会展。大力引进国外会议组织和机构来举办各类高层次的论坛、会议,积极争取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型会议落户。鼓励和引导专业特色会展与其关联的优势产业做优做强,促进会展业与旅游、餐饮、文化、科技等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体育、商贸、餐饮、住宿、娱乐等一批会展业配套设施加快建设。加强对会展环境和品牌会展的整体宣传推广,提升会展业国际知名度。努力建成以琶洲国际商务会展核心功能区、流花会展区、白云新城会议功能区三大集聚区为重要载体,综合展和专业展双轮驱动,国际展和国内展并重发展,贸易型会展和消费型会展统筹兼顾,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国际商务会展中心城市。

实施餐饮“名师、名店、名菜、名街”工程和“名小食”申遗工程,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美食之都。出台餐饮业发展规划。弘扬“食在美誉。推进我市餐饮业的规模化、品牌化、连锁化经营,以岭南文化为主体,以多元化经营为特色,满足多层次需求,进一步充实“食在内涵,全面提升餐饮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把“食在品牌优势转化为餐饮产业发展优势,培育一批龙头餐饮企业。2015年,重点培育50家年营业超亿元的餐饮龙头企业(集团10个具有区域影响力的连锁餐饮服务品牌、100家国家级酒家、2至3家餐饮上市公司,带动新增就业岗位3万个,餐饮业年零售额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速和国内各大城市的领先地位,建设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影响力的标志性美食街(区建成美食园、花都喜立登饮食休闲风情美食街等20条左右区域特征明显的特色美食街(区

三大力推动产业融合。

提高开放服务水平,着力推动科技服务与制造业融合。充分发挥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作用。力争每年新增20家以上国家、省、市级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加大政府资金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的投入,重点培育试验、检测、认证、研发、设计、咨询、系统集成等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大力推动科研院、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与相关领域的制造企业组建工程中心、技术中心、研发公司等。分类组织科研院校和技术专家,开展关键性技术、应用技术、核心技术的诊断式技术服务”建立信息平台,定期机械、电子、电器等领域的最新成果。鼓励国内外工业设计机构在大型工业园区建立设计中心,推动依托行业龙头企业的机械及装备设计、电子通信产品设计、轻工产品设计、汽车及零部件设计等设计中心建设,组织工业设计企业和制造业企业对接,为工业企业提供设计服务。

重点组织汽车、石化、电子信息、医药、钢铁、装备、轻工、纺织、橡胶等制造企业与重点第三方物流企业,着力推动专业物流与制造业融合。按照制造业物流集聚发展区建设指南。建立原材料供应服务委托合同制、原材料专业配送信息网络互连机制和物流外包服务合作机制,制定科学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加快全市A级物流企业与大中型骨干制造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引导双方结成供应链管理联盟,大力推行供应商库存管理(VMI模式,降低制造企业产品库存,提高流通效率和资金利用率。积极推进具备比较优势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与花都汽车城、南沙汽配园、东部(增城)汽车产业基地、开发区汽车产业基地、广汽集团零部件生产基地等结成战略联盟,做强、做大、做专、做优汽车产业第三方物流。

以及大型批发市场建立原材料采购、代购等合作机制,着力推动现代展贸市场与制造业融合。分类筛选大中型制造企业与塑料交易平台、金属材料交易平台、钢材交易平台、石化交易平台。降低制造业原材料成本。利用现代展贸市场为工业产品提供展示交易平台。引导大中型工业企业在国际商品展贸城、中国黄埔(国际机械展贸城、东凌国际装备交易中心等一批大型展贸市场设立物流中心、销售中心、采购中心、展示中心,扩大产品辐射力。鼓励和支持大型电子商务企业筹建华南营销总部,引导大型专业市场、现代展贸市场加快“商务领航”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促其与汽车、钢铁、石化、粮食、医药、旅游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对接,通过B2BB2C等方式发展网上展示、交易结算和在线洽谈,搭建以电子商务为引领的无形市场,为制造业终端产品全球化经营服务。

引导提升其产品展示、商务信息、网上交易、跨国公司采购、招商引资等功能,着力推动会展业与制造业融合。充分发挥各类综合及专业品牌展会的作用。组织跨国零售企业、跨国采购集团和大型连锁企业以及国内外采购商、经销商等采购大会,促使“制造”名优产品进入跨国采购和销售网络。发挥工商业集聚辐射功能和珠三角巨大的货源生成量,借助纺织服装、美容美发、家居用品、酒店用品、家具建材、皮具和礼品等消费类展览,推动传统制造业产品质量提升。争取引进国际知名电子信息展、海洋工程和石油化工等制造业展览会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专业展,为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发展搭建新的展示平台。

支持企业通过实施敏捷制造(AM准时生产(JIT精细生产(LP等先进生产组织方式,着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鼓励运用嵌入式软件提升工业产品的数字化水平。对加工设备实行数字化改造。鼓励企业应用集散控制(DCS计算机集成流程控制(CIPS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等技术提高产品制造水平。鼓励企业通过网络合作设计、制造,参与国内外竞争,实现价值链的全面优化和产业链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发展。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市物联网产业示范园区(番禺节能科技园)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南沙资讯科技园、省卫星导航产业示范基地、中国移动南方基地等的建设,培育一批以高端传感器研发和芯片设计制造为主的产业功能区,推广一批以RFID无线射频识别应用为核心的物联网信息化技术在制造业生产和产业物流各个环节的融合渗透。

四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

组织制定绿色工商业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全面实施绿色增长计划。把发展绿色经济、促进绿色增长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三促进一保持”战略任务来抓。建立健全推动工商业绿色增长的组织机制和保障措施。推动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新知识城和国际生物岛等开展绿色经济示范工作,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支持绿色技术研发、培育绿色产业园区、倡导绿色消费、创建绿色市场、绿色社区等,引导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向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转变。

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着力发展低碳产业。积极推动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的组织实施。重点开发生产混合动力车、纯电动车、燃料电池车、替代燃料车等效率高、排放清洁的新能源汽车,打造国内领先的电动汽车产业基地。加快推进南沙核电设备制造基地建设,进一步提升压力容器、蒸发器、稳压器、安注箱等主要核电设备的制造能力,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或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打造全国较完善的核电装备产业基地和核能装备技术创新体系。推广生物质发电、光伏发电、太阳能热利用、城市垃圾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应用,推动分布式能源系统建设,将打造成为国内重要的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基地。鼓励企业、公民和社会组织实施低碳消费,以市节能和新能源产业基地、南沙穗港合作示范区等为载体,实施一批低碳园区和低碳工程,推进低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落实节能降耗目标责任制,深化节能降耗和淘汰落后产能。健全科学管理、技术进步、结构优化、政策调控、依法监管、中介服务等“六位一体”节能降耗联合推进机制。严格实施新建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抓好全市重点耗能单位节能目标、责任制考核,完善节能技术平台和节能数据库,组织开展重点耗能单位能耗水平对标活动,加快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新能源应用和节能降耗技术改造。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进一步做精做细和组织实施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作方案,坚决关停一批耗能高、污染重的落后企业(项目严控“双高一资”项目,把能耗标准作为新上项目核准和备案的强制措施,结合落实国家产业、土地、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政策,抑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加快优化产业结构。

落实循环经济实施方案和发展指标体系,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推进开发区、南沙等区域建设生态工业园,进一步扩大“穗港清洁生产互利合作工程”领域。大力推广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推广生物质代油节能技术。加强醇醚类燃料能源的应用研究,推进燃油替代计划。推动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清洁生产行动,抓好清洁生产工业园区试点,力争在机电、钢铁、化工等行业创建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的清洁生产示范企业。

五积极推进“双转移”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强化市区共建和招商引资的工作机制,加快“双转移”退二进三”和“腾笼换鸟”统筹协调推进(梅州阳江湛江产业转移示范园建设。推动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到园区投资发展。坚持“退二”及转移企业与入园集聚及改造提升相结合,分类分批推动“退二”企业向“退二”产业承接园区转移,努力将一批“退二”园区打造为百亿级产业基地。抓住“三旧”改造的机遇,以推进园区环境建设、推动相关扶持政策措施落实和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为抓手,加快旧厂房改造,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坚持“进三”与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传承产业文化相结合,充分利用“退二”产业转移”腾出的发展空间,积极开展“退二”后“进三”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投资信息服务、科技研发、设计创意、现代物流等技术知识密集产业,打造一批以研发设计为示范带动的生产服务业聚集区、休闲娱乐中心或工商业文化展示区,促进“退二”与“进三”有机结合中营造一批新的产业增长点。

加快以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管理模式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加大高档钢琴产品开发力度,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制订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打造世界级钢琴制造基地;以“双鱼体育用品”为龙头,完善上下游产业环节的配套,逐步形成特色的体育器材产业;推动万宝、华凌等传统家电系列产品的更新换代与高端化,开发功能集中化、节能、节水和环保的时尚型电器,振兴家电产业;以环保搬迁等为契机,通过园区集聚和技术升级,提高造纸工艺技术水平,开发各类高档新闻纸和文化用纸;进一步发展特色的高档印刷业,打造印刷时尚之都;加大纺织服装设计与材料研发力度,开发高端产品,重新焕发“服装”新的竞争优势;打造花都皮革制造、增城牛仔服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和区域性名牌;继续开展“老字号”认定工作。打造“广式食品”品牌,做强做大“珠江啤酒”广式腊味”广式月饼”广式名茶点”和“凉茶”认定一批“手信”更好地体现岭南美食文化。制定出台《市传统工艺美术保护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弘扬“三雕一彩一绣”等传统工艺,大力振兴传统工艺美术产业。

六打造“内优外联、专业集聚”产业功能布局。

花都汽车产业基地布局新引进的整车生产为主,加快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汽车产业集群:主要布局在东部、北部、南部三大产业园区和7个基地。加大新能源汽车研发力度,配套布局汽车零部件生产和摩托车生产,延长汽车产业链,并以汽车研发、汽车贸易为辅助功能;开发区汽车产业基地、东部(增城)汽车产业基地、黄埔汽车产业基地以布局整车生产为主,配套汽车零部件生产,大力推动电动汽车等的研发及产业化;南沙丰田汽车城布局汽车整车生产和汽车零部件生产;从化明珠工业园以重型车及零部件为主。石化产业集群:重点推进黄埔石化基地、南沙临港石化基地和开发区精细化工基地三大集群建设。黄埔石化基地依托广石化,加快延伸产业链,实行油化一体化发展。南沙临港石化基地重点发展精细化工,逐步形成以小虎岛为主的精细化工产业聚集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由科学城、开发区、南沙开发区及相关区域共同组成“一带两区”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即东部由黄花岗科技园连接天河高新区、天河软件园、科学城、高塘高新产业区,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带;南部打造创新产业基地及电子信息工业园;北部依托白云国际机场,重点发展临空型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国际生物岛重点构建由实验系统、信息支撑系统和技术服务系统组成的生物技术支撑体系;科学城主要构建由生物科技创新基地、专业孵化器和国际企业孵化器等组成的企业孵化系统和生物技术成果产业化基地;番禺生物医药园主要构建生物医药技术和药品生产基地;南沙生物产业基地主要引进生物科技企业以及为生物企业发展服务的科技中介机构。重型装备产业集群:全力推进南沙龙穴造船基地和重大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大岗等建设,加快推动海洋工程装备、船用低速柴油机、低速柴油机曲轴、中速柴油机、柴油机配套产品、其他船舶配套产品集群化发展。大力发展以大型核电设备、重型燃气轮机等为主的输配电及新型发电成套设备,增强我市重型装备的极端制造能力,使成为国家级重型装备制造业基地。新兴产业集群:以开发区、南沙开发区、民科园等为依托,推动低碳技术开发与应用,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和低碳能源。重点发展光伏产业、生物质能、高效节能、新型储能以及先进环保产品,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研发和应用示范基地。

建设具有高质量生态环境、高效投资软环境的产、学、研、商、住一体化的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型科学园区,加快高端服务业聚集区建设。高新区科技服务城:以中新知识城、科学城、大学城等为龙头。形成面向华南地区的生产体系、自主创新平台和国际服务外包的示范区。工业设计产业聚集区:加快推进开发区国家级工业设计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示范带动设计港、TIT纺织服装创新园、白云科技创意园等加快建设,集聚发展一批创意设计展、创意工作室及创意设计人才等创意设计资源,打造工业研发设计产业聚集区。国际物流产业园区:依托临港产业发展,重点建设保税区物流功能园区、龙穴岛综合物流基地、小虎岛石化仓储物流基地、沙仔岛汽车物流基地、黄埔临港物流基地,以远洋国际物流为导向,大力发展海港远洋及近海货物(集装箱运输业,以及保税加工、仓储配送等相关产业。依托机场和联邦快递项目,重点建设国际化仓储、中转、加工、包装、快递、配送、信息等全程物流服务的空港保税基地。高端商贸商务区:珠江新城以高端服务功能为主导,集聚商贸、商务、金融、总部经济等机构,打造商务功能区;员村地区工业企业实施“退二进三”建设与“北岸文化码头”相匹配的商贸商务区;琶洲地区发展国际会展商务区,着力提升会展品牌;环市东-东风路-天河北重点发展高端商业、金融、中介及总部经济等。现代展贸业集聚区:创新园区化集聚发展模式,以国际商品展贸城项目为示范,支持7大批发市场群整合提升为现代展贸市场园区,增强“全球采购、集散”功能,强化“价格”地位。

以广佛同城化为突破口,加快产业协作区建设。紧紧围绕我市与佛山接壤的西翼产业带。加快广佛肇经济圈建设,继续深化穗港澳产业合作与融合,有效提升区域产业协作水平。空港产业区:着眼于打造广佛北部综合服务中心,整合协调花都、白云、从化西南部、三水东南部、南海中东北部等机场周边区域发展,构筑由核心区、临空产业区和关联产业区组成的空港经济区格局,将其发展成为临空产业、汽车工业、现代物流业和都市型农业的重要基地。海港产业区:紧紧围绕建设广佛南部临港经济区,依托深水大港和国际国内海上航线、航道、陆路交通,统筹区域产业规划布局,构筑由核心区、临港产业区和配套产业区组成的海港经济区空间格局,推动港口物流、临港工业与生产业一体化发展。白鹅潭经济圈:按照全市建设广佛国际商业中心的要求,充分发挥珠江两岸资源优势和历史文化品位,加快商贸和文化资源整合,改善营商环境,提升发展档次,重点发展商务、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形成珠江北岸核心商务片区、珠江南岸综合商务片区、大坦沙旅游商务片区等功能分区。新客站商贸物流区:以新客站为中心,建设广佛乃至全省对外的展示窗口和商业交流平台,整合长隆—万博—汉溪、三山港、陈村商贸区等周边各类功能区,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休闲娱乐等现代服务业,合力打造区域性物流和商贸中心。

以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为抓手,深入实施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战略。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为指引。继续推进省级产业转移园区建设,通过建立信息沟通机制、联手搭建招商平台、创新园区招商方式、出台入驻园区的优惠政策等,鼓励和扶持一批企业“走出去”或发展“总部经济”通过共建产业转移园为欠发达地区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并加快提升我市企业异地拓展的综合竞争力。充分发挥广佛同城化及整车优势,积极承接国际汽配产业转移,推动佛山、肇庆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建设。依托流通龙头企业,以扩大连锁经营等方式进一步繁荣佛山、肇庆市场。依托第三方物流、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现代展贸市场、商务会展等生产业,推动各类资源在广佛肇之间优化配置。推动穗港澳产业合作与融合,做好穗港、穗澳服务业合作先行先试工作,依托科学城金融创新服务区、琶洲会展发展集聚区、天河软件园信息服务产业区和南沙咨讯科技园、3+5枢纽型物流产业园区等载体,全力促进双方企业在金融、会展、物流、信息服务、商贸流通等领域进行深度合作。力争把广佛肇经济圈打造成全省产业布局一体化的核心示范区,推动珠三角地区从“城市经济”向“区域经济”发展,从“单打独斗”向“协同作战”转变。

七激发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活力。

引导中小企业和民营资本更多更快进入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教育产业和现代农业等领域,培育一批“标杆企业”和“骨干企业”制定出台产业准入、用地、鼓励投融资等切实有效扶持政策。加快培育一批中小“领军骨干企业”以科技型、资源节约型、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型以及商贸企业连锁经营型的中小企业为发展重点,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与我市优势产业、央企以及国有大企业、大集团的对接延伸,形成一批“成长型”中小企业。引导有条件的中小及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内部管理的科学性。积极引入民营资本参与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支持民营企业实行相互参股、收购兼并、外资嫁接等多种途径做强做大。

规划建设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基地,引导中小和民营企业集群化发展。以民营科技园、高新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番禺节能科技园等为核心。吸引一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电子信息、生物技术、计算机软件、节能环保、新材料开发或为产业发展配套服务的科技型和生产服务型企业向园区集聚发展。以北京路、环市东路、天河北、珠江新城、白云新城、琶洲-员村地区、白鹅潭、番禺新城、亚运村等商业区(带为载体,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商贸业的优势,引导一批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商业区(带集聚发展。以珠江新城—员村—琶洲和环市东—东风路—天河北商务区两大总部经济片区为重点,吸引国内尤其是珠三角大型民营企业在市设立研发中心、投资决策中心、结算中心、物流中心和营销中心等具有总部功能的机构。

扩大中小企业上市规模。引导民营资本进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设立融资租赁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努力突破中小企业发展瓶颈。大力推进中小企业联合公开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信托。加快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步伐。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推进省市区(县共建担保机构工作。推动再担保业务开展,为我市商业担保机构增信分险,促进全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担保功能扩大和整体信用能力的提升,有效扩大全市整体担保规模。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的征集机制和共享体制,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信用等级。抓住全省开展“三旧改造”机遇,争取为一批具备条件的企业解决发展用地问题。促进中小企业进入市政建设领域,以抱团协作、集合竞标等方式,推动中小企业参与地铁以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八扎实推进惠民便民工程。

推进社区回收站点标准建设,实施便民网络再造工程。创建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升级改造全市再生资源回收设施和若干个专业化分选中心(专业市场继续推广“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双进工程”选择居民消费水平较高的社区或新社区作为试点,以连锁化建设社区中小型便利店、大众化餐饮、美容美发、洗衣、家政等商业网点,规划倡导商业与文化、医疗及社区公共事务集聚,形成“四合一”组团式社区级商业中心,创建一批全国社区商业示范社区。开展农村流通网络工程建设。巩固提升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深入推进家电、汽车等工业品下乡,大力推进农超对接,有农村的区(县级市组织实施“六个一工程”即在区(县级市行政中心所在地打造一条现代商业街、一条特色美食街,各中心镇打造一个商业中心、引进一家知名品牌大型连锁超市、新建或改造一个专业市场、培育一家特色餐馆,巩固提升农民消费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继续完善产销衔接、跨区调运等机制,实施消费安全保障工程。进一步完善重点商品储备制度和主副食品产供销市场调控应急预案。提高应急保供能力。扎实推进油气回收、淘汰黄标车以及推广使用粤IV标准车用燃油等工作。进一步规范拍卖、典当、废旧金属回收、成品油等特种行业的经营行为。严格酒类许可证管理,充分发挥12312食盐和酒类投诉热线和酒类检测中心的作用,加强重点片区、重点市场、重点品种的检查,严厉打击制假售假窝点、无证无照或证照不全的酒、盐生产加工点和销售点,构建“放心盐”放心酒”消费网络。

九加强队伍自身建设。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快转变工作职能。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更加注重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科学编制工商业发展规划,实施一批产业政策、产业导向目录。更加注重培育大产业、大基地、大项目、大企业和大品牌,提高工商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发展后劲。更加注重服务企业,全面推行大企业直通车、点对点”服务、政策宣讲,着力帮扶企业解决发展中存在困难和问题。更加注重依法行政,加强行政执法的规范和监督,加快建立健全经济运行、项目审批、应急保障等方面的工作机制,强化财政资金绩效考评和循环使用。更加注重市区、部门、行业协会(商会联动,建立重大工作协调机制,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