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范文

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

第1篇: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范文

一 、旅游资源分类评价及问题

自二十世纪生态旅游产生后,有许多国内外学者、专家,就不同角度和不同方法对生态旅游进行分类与评估。然而并没有定论,反而越争论越乱。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到来,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主流,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成为了一款良药。由于实践落后于理论研究,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很难把握生态旅游资源的范畴,容易造成,“开发一处,破坏一处”的困局。因此,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是为了更好的识别资源类型、合理利用资源、确定资源价值。

长期以来对于旅游资源的分类,各类专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然而对于正确合理利用及其保护资源各学者中明显有其不足之处。我们以风景园林界为例,就产生了包括物理学派、认知学派、经验学派等,旅游学者对于旅游资源评价的研究主要有:旅游资源单体或者单要素评价;旅游资源组合评价、旅游资源区域评价等。

二、生态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方法

生态旅游是不同于大众旅游的一种环保性旅游模式,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特色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生态旅游资源不断的扩大区域。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主要注重生态环境质量,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着重体现生态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多元性、健康性。生态旅游更加注重景观与环境的融合,生态环境是生态旅游不可或缺的资源,二者是不可分割的。近年来生态旅游在不断地发展,特别是城市周边地区。形成了以生态园为主的集度假、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生态旅游群。旅游环境质量被放到了生态旅游资源的核心地位。生态旅游毫无疑问的成为旅游资源的范畴。

生态旅游资源是从生态旅游新视角去阐释旅游资源的新类

型[1]。旅游强调以人为本,人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业应强调以为人服务为根本。还应强调的是应以保护环境为本,生态旅游和开发都应以保护环境为根本,应对环境保护负起责任。因此,对于生态旅游的开发不能单纯的采用常规的分类评价办法,而应具备独特的分类、研究方法。只有对旅游资源进行重新的审视和认识,对景观与环境进行整体的评估与利用,才能构建合理的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填补这方面的空白。

三、生态旅游相关知识的认识

资源是指可利用的自然物质,是人类生活生产的来源。通常用来指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为人类提供基本生活所需的场所。它为人类提供土地、阳光、空气等物质实体。表现在具体环境要素对人类生存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2]。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学者用环境资源这一概念来反映环境整体的优美性与舒适性、环境的承载力以及调蓄力。强调资源与环境的统一性。

生态旅游资源是有自然生态资源与人文生态资源二者相加的总和,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方针为指导思想的,以自然生态环境及相关区域为主要场所,体验和了解自然和文化,开展真正意义上以环境保护为职责的旅游生态综合开发。可以持续产生效益,让旅游开发与环境景观自然和谐融为一体。

四、生态旅游资源分类方案

分类原则:我们首先按照人类的审美认知进行分类,把其分为环境与景观两大类;其次,按照旅游资源的基础属性可分为自然、人文两大类;再次,按照主导要素进行分类;最后,按形成原因分为实用性和普遍适用性[3]。生态旅游应具备其独特的分类和评估方式,综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通过不断地实践,逐步完善。

由于生态旅游在实践中不断产生现实矛盾,使我们必须进行对旅游资源的分类与分析。通过研究成果使其在开发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评估更加准确,并产生新的认识。从而进行新的界定与分析。

在多数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集中的学术性分析,总结了如下特点

(一)从资源整合形成区域概念的角度将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整体研究,有利于对资源进行评价。

(二)将生态旅游进行区分细化,避免人们将旅游资源开发过度与泛滥。遵循旅游资源分类有利于资源的评价和开发,构成了完整的生态体系。并达到以下的研究目的:1、使环境资源分类更加完全系统;2、能更好的区分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形成完整的理论研究体系;3、能够相对于其他的单体分类,更好的指导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五、结论

第2篇: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生态旅游;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F59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5-0100-03

生态旅游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而兴起的。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战略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时代背景下,探寻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新思路就显得格外重要。与其他形式的旅游活动相比,生态旅游具有地域上的自然性、层次上的高品位性、利用上的可持续性和内容上的专业性等突出特点[1]。它符合近年来在游客中十分盛行的“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旅游心态,是国内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和趋势。积极开展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持续利用研究,建立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对促进生态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资源意义重大。

1.关于生态旅游开发的基本理论

1.1 关于生态旅游的内涵和生态旅游系统

生态旅游指的是在生态学理论原则指导下,以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为取向,以各类自然保护区(含公园)为主要观赏游览对象,所开展的一种既能获得一定社会经济效益、又能较好地促进人们对自然环境认识和保护的一种旅游活动[2]。

生态旅游是旅游主体和客体双方寻求的目标,是旅游的最高层次。要求游客和管理者不仅从旅游资源中得到精神和物质享受,更主要是精神给予。

生态旅游系统的内核是生态,强调人(旅游资源管理者和旅客)与旅游资源之间的生态作用,即生态制约、生态平衡和生态反馈,追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生态旅游系统同样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3](见图1)。

1.2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生态学理论基础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经营应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维模式,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主要的生态学理论有人文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经济生态学,这些基础理论以及它们的指导作用概括如下(见表1)。

2.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内在要求以及创新发展新思路探讨

2.1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内在要求

生态旅游是基于人与旅游资源关系及其与环境关系的旅游,其基本特点是倡导生态、利用生态、保护生态、依赖生态等等,并贯穿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各个环节当中。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发展是在生态学的基础上,以生态环境与资源为取向,以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保护两个功能为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项目两个实体型态[4]。因此,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应根植于其如下内在要求之上:

(1)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实现旅游资源的生态可持续。

(2)把生态学原理渗透到旅游服务全程之中,实现旅游资源生态保护和游客的生态享受,追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共赢。

(3)以旅游为媒介开展生态教育,实现全民生态意识的普及与提高。

(4)加强旅游资源的生态保护与生态重构,实现旅游资源的生态良性循环。

2.2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创新思路探讨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生态旅游产业基础和发展环境,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将地区丰富的自然与文化生态资源开发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生态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新格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规划、组织、协调、管理中的职能,统筹协调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进程中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市场在生态旅游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利用市场机制的功能和作用,使资金、技术、人才、知识等要素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与地区自然、人文等因素结合起来,推动生态旅游产业现实地形成和发展。这样才能实现生态旅游产业产业化、市场化和管理科学化,提高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和持续发展能力。要实现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的目标和发展要求,关键是要以生态旅游的科学观为指导,以制度创新为手段,制定新的发展措施来推动。

3.甘孜州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3.1甘孜州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甘孜州是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核心区,是底蕴深厚的康巴文化的发祥地。自1988年全州实施“旅游兴州”战略以来,全州旅游发展较快。围绕建设“中国人文、生态旅游第一州”,确立了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把大海螺沟冰川森林旅游区、“中国情歌城”和“古碉・藏寨・美人谷”旅游区、稻城亚丁香格里拉自然生态旅游区以及以德格为中心的康巴文化旅游区作为重点突破口来辐射全州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构筑了“自然生态―康巴文化风情旅游环线”、“康巴文化旅游环线”、“香格里拉旅游精品环线”三大环线。

3.2甘孜州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尽管甘孜州的生态旅游近几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调查中发现甘孜州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还存在着诸如在观念、规划、体制、资金、环保等方面的系列问题。

一是观念滞后。表现为:对旅游产业化开发与运作思考不够,缺乏深层次和长远发展的意识;对本地旅游资源的特点与优势认识不深等。

二是缺乏用战略眼光来统筹全局,规划滞后,出现了开发的盲目性和低层次性,缺乏一个科学合理、协调发展的“总规”和切实可行的“详规”。

三是对人文资源重视不够。旅游开发停留在自发、简单、重复开发的低水平状态。

四是总体布局及功能缺乏明确的定位,更谈不上提高品位和档次。

五是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导致旅游食、住、行无保证,游、购、娱无方向。

六是投入不足,难以启动。

七是存在旅游条件较好的景区宣传力度不够,而条件较差的却过分宣传的促销失衡状态。

4.甘孜州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总思路与基本措施

4.1推动甘孜州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总思路

总的思路应以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资源协调开发为核心,推动旅游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确定内涵丰富的“大生态旅游”发展观。

结合甘孜州实际,生态旅游产业要以甘孜州独特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为产业形成的基础。甘孜州丰富而神奇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在区内的聚集和组合,为产业和产品的多层次开发提供了区域基础。丰富的自然、人文生态资源的空间结构和区位聚合,不但是生态旅游产业形成的比较优势,也是产业市场化推进及产品竞争优势的重要形成因素。甘孜州生态旅游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关键是要在发展中,将生态旅游的自然与文化因素整合在生态旅游产业的各环节,形成多层次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通过“甘孜――中国西部自然生态与康巴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四川甘孜州生态旅游作为“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圈”核心区的建设,形成康巴文化、民族风情、生态考察、观光、科研、环保、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大生态旅游。实施甘孜州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战略,需要延伸视野和拓展思维,正确认识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关键问题和障碍,把握甘孜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和实施重点环节。

4.2甘孜州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措施探讨

4.2.1 以名牌和精品开发为龙头,推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高级化发展。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甘孜州生态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在产业的开发体制和发展模式上,还受到传统体制和发展方式的深刻制约,旅游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单一,各主要旅游地产品开发雷同,档次低,存在“有品无牌”的现象。要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要在规划的指导下,形成各具特色的名牌优势产品,避免盲目地相互模仿、复制。

4.2.2 建立和创新甘孜生态旅游产业管理体制。

甘孜州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要坚持政府主导型的产业推动和战略,政府在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管理中的职能要正确定位,政府的主要职能要从直接管理微观资源配置转向间接调控上。相应的要构架起生态旅游权威的决策管理机构,协调处理甘孜州生态旅游开发管理问题。可成立甘孜州生态旅游产业管理委员会,由主管旅游的副州长任主任,计委、旅游文化、交通、国土、林业、环保、工商等部门参加。通过管理机构的领导,规范市场和投资、开发行为、经营行为、规划的编制实施,形成民族地区有特色和符合实际的生态旅游管理新体制。

4.2.3 推动生态旅游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改革,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拓展民营资本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参与甘孜州生态旅游开发、经营。

在民族地区要从实际出发,深化体制改革。要选择有条件的景区和项目,在规划的前提下,根据甘孜州生态旅游产业规划和旅游总体规划以及其他经济建设规划,探索生态旅游投资与建设新思路。在坚持旅游资源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使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对法律规定的属于集体所有的适合开发生态旅游的荒山、荒坡等土地资源可以拍卖土地使用权。当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投资者要有选择和规范,要求企业行为要符合政府法规和生态规划以及公众利益,特别是要坚决遏制以生态旅游开发为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4.2.4配合生态旅游开发,甘孜州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符合实际的生态旅游发展管理、监控、约束新机制。

要坚持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严格按规划实施开发。坚持对甘孜州各区域生态旅游开发的分类指导,甘孜州区域差异明显,要多种开发形式、多种经营模式展开,防止一刀切,可以有严格的高层次的自然生态旅游区,也可以有以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为主的景区,也有复合开发模式景区。可以有独资经营、股权经营、委托经营、租赁经营等,经营体制应多元化。

4.2.5生态旅游开发要形成甘孜州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格局。

大力拓展资本市场,配合生态旅游产业化开发,形成投资市场化为主的新机制,政府、企业、银行企业集团、社会(海内外投资者)都是甘孜州生态旅游投资的重要主体。制定政策保护其合法收益,在资本市场建设上可以建立旅游发展基金,发行生态旅游彩票(债券),征收生态资源利用的特殊税种等。

甘孜州面积大,海拔高,生态旅游开发空间距离成本和投资机会成本都很高,要坚持综合开发,形成产业联动。当前不宜全面出击,改变“点子开发工程”,应依托城镇和交通干线,市场网络的有序推进,选择重点,要按规划有序推进和促进产业关联。

4.2.6甘孜州旅游业发展要加大营销和提高服务水平,价格策略和政策要符合实际。

结合甘孜州旅游市场的需求变化和各区域实际,可选择不同价格策略:一是生态旅游项目分解,单项定价;二是按季节差别定价;三是民族文化产品特殊定价;四是针对游客不同差别定价;五是特殊旅游特殊定价;六是项目组合定价。在营销上,可采取全员营销方式,在促销上应加强甘孜州整体市场促销。

4.2.7生态旅游要以富民为导向,提高当地居民参与度。

要让甘孜州的当地居民进入生态旅游发展过程和参与到产业化、市场化中,提高就业能力,获得更多就业机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一是对进入甘孜州投资的企业,应有选择和要求,企业投资不但要有资金、项目、建设内容,而且,要能直接地创造和提供就业岗位和机会;二是企业要加大对当地居民,特别是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对此,政府在财政、税收、土地、资源等方面给企业以特殊优惠政策;三是鼓励企业和投资者投资和开发甘孜州的公共产品,进入交通、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参与甘孜州旅游文化的发展。

4.2.8 围绕重点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组建企业集团,推动旅游市场主体发育。

甘孜州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要以企业为市场主体,拓展融资渠道。生态旅游开发要区分竞争性、公益性项目。对于竞争性项目,资源开发、景区开发、市场开发等企业是主要投资者。甘孜州旅游产业化若没有企业主体的培育是不行的,政府要制定政策和法规,推动当地企业和区外企业跨区域地组建1―2个有实力的旅游集团,实现资产重组和规模经营。要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区内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可以股份制形式与区外企业联合,有条件时可以争取为上市公司。旅游基础设施项目,政府是重要投资主体,要争取上级财政投资于交通、通讯等,但也要从民族地区特点出发,制定特殊优惠政策鼓励区外企业、外商进入,投资兴办基础项目,并保证其利益。

参考文献:

[1]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6,(3):106-112.

[2]苏维词等.论贵州喀斯特地域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20(1):87-90.

[3]韩艳洁.生态旅游基本理论与西部生态旅游开发模式[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2):60-64.

[4]张广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J].旅游学刊,1999,(2):51-55.

第3篇: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范文

福州生态旅游的发展依托于福州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本文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以自然环境为依托的一种旅游形式,是一种狭义范围内的探讨,因此在探讨福州市生态旅游资源过程中,并未将人文类旅游资源纳入进来。关于生态旅游的类型,早在1999生态环境旅游年就提出了主要包括观鸟/野生动物旅游、自行车旅游、漂流旅游、沙漠探险、保护环境、自然生态考察、滑雪旅游、登山探险、香格里拉探秘游、海洋之旅等十大类专项产品共193项;经过多年的发展扩展和完善,我国生态旅游已从原生的自然景观发展到半人工生态景观,旅游对象包括原野、冰川、自然保护区、农村田园景观等,生态旅游形式包括游览、观赏、科考、探险、狩猎、垂钓、田园采摘及生态农业主体活动等,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结合现有研究文献,将福州市生态旅游发展所依托的旅游资源类型概括为四类。

1.森林山岳类生态旅游资源。我国的生态旅游主要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是生态旅游较为原始的一种开发方式。这类旅游资源往往具备多样性的动植物资源,负氧离子含量高,自然环境优美,有利于陶冶情操,寄情山水,适宜于开展休憩、疗养、科考、观光、露营和户外素质拓展等活动。福州市山岳森林类生态旅游资源情况见表1。

2.海滨湿地类生态旅游资源。福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闽江和乌龙江穿城而过,与台湾岛隔海相望,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岸港口城市之一。全市海域面积11.09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137公里,占福建省的1/3,沿海多天然良港,像福清湾、罗源湾、兴化湾等;砂质海滩长达560公里,如长乐下沙海滩、平潭龙王头海滩等都有优质沙滩;福州东南的海坛岛是福建省第一大岛,岛屿风光独具特色;另外,海洋生物种类繁多,仅鱼类就达到500多种。福州市优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其优质的海滨沙滩、优美的岛屿风光和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福州市闽江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是福州市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极具代表性的资源,是目前福建全省最大湿地,也是亚太地区候鸟迁徒途中重要的一处落脚站,具有红树林、滨海盐沼、滨海沙生植被3个主要植被类型,拥有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54种,比如中华白海豚、中华鲟等,而且每年都有上千万只的越冬候鸟飞临此地栖息,是一处集湿地保护恢复、科研监测、宣传教育、湿地观光、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滨海湿地公园。

3.温泉地热类生态旅游资源。温泉是一种由地下自然涌出的泉水,其水温高于环境年平均温5℃,或华氏10℉以上,大多数温泉中都含有丰富的化学物质,比如碳酸钙、硫磺、钙、钾、氡、钠等,泡温泉不仅可使肌肉、关节松弛,消除疲劳,还可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人体新陈代谢,具有良好的养生保健功效。凭借着有利的盆地地形及丰富的降水量,福州市温泉资源具备了储量丰富、水温高、水质好、易开采等特点,成为了福州十大旅游名片之一。据有关部门调查,福州温泉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市区以及永泰、闽候、闽清、连江等周边县市,共有20多个温泉点40多个泉眼,无论是在城区享受SPA式温泉,还是到周边青山绿水环抱的温泉景区泡温泉,都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来。据统计,2013年福州市温泉旅游景区全年累计接待游客146.81万人次,同比增长16.2%;其中增速最快的是龙泉山庄、源脉温泉、赤壁温泉,分别为118.6%、47.8%、19.7%,占温泉景区接待量的51.1%。现将福州市温泉生态旅游资源统计如下(见表2),必须说明的是,福州市区的温泉因开发充分、城市景观居多且商业化氛围浓厚,在资源统计时仅选取了几家,并未全部纳入。

4.休闲农业类生态旅游资源。休闲农业生态旅游是近年来较受欢迎的生态旅游的新形式,其充分利用生态农业资源,以农村独特的田园风光、农事劳作及农村特有的风土人情为内容,便于旅游者认识、了解、享受和保护农业生态资源,开展观光、劳作、民俗体验等旅游活动,具有极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不仅能普及自然农业知识,还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福州市休闲农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最初以游客借宿农家的休闲形式为主,一些农户创办农民餐馆,提供吃农家菜、住农家屋等简单服务。20世纪9O年代开始出现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比如永泰大樟溪的千江月休闲农场等。截至2014年6月,福州市共有各类休闲农场143家,包括农、林、牧、渔、茶、园艺等多个项目,其中,3家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6家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5家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还有一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闽侯县,福州市休闲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市级及以上)一览表见表3。福州休闲农业生态旅游活动涉及到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生态休闲、温泉理疗保健、民俗文化、娱乐健身和科普教育等各方面,年游客近80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16亿元。

二、福州市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分析

在对福州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统计过程中,福州生态旅游发展的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旅游资源种类多样,景观齐全。福州市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涵盖了森林山岳类、海滨湿地类、温泉地热类、休闲农业类等多种类的旅游形式,另外,福州濒临东海,闽江口、罗源湾及海坛岛的滨海海洋类资源也独具特色。地貌类型多样,动植物种类繁多,其中不乏珍稀动植物品种,湿地、温泉、河湖、外海景观丰富,各类景观之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为观光、科教、度假、体验等多种生态旅游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2.资源品质较高,但知名度低。在四类生态旅游资源中,森林覆盖率高居全国第一、空气质量位居全国前列,森林类生态旅游资源品质居全国前列,闽江口湿地公园凭借着优越的自然环境、丰富多样的生物种类、众多的稀有物种以及候鸟迁徙、珍稀濒危鸟种的栖息地等多项要素在2013年“美丽中国•湿地行”活动中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湿地”;而福州温泉品质居于全国前列,休闲农业依托了良好的自然及原始生态环境。四类生态旅游资源的品质极高,但是,由于开发不足和宣传不力等因素的影响,福州的诸多生态旅游资源知名度却很低,品牌效应缺失,在全国的影响力不足。

3.大多分布于郊区及周边县域,空间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经过上文对福州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调查可知,福州生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为:集中分布在福州城区以外的各个县域;市区范围内生态旅游资源较少,且分布地点多位于市区及郊区的城乡结合区域。这一特征是由福州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福州地貌属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境内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北部和西部为山地;南部为福州盆地的大部分;东部丘陵平原相间。这种地理环境使得福州市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西部北部和南部县域地势较高,自然景观优美,环境宜人,因此森林类生态旅游资源和休闲农业类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市区及周边相邻的连江、闽侯位于福州盆地,其温泉地热资源丰富;而东部闽江入海口则因地势较低且与东海相连,成为了优质的海滨与湿地资源区。

4.生态保护观念不足,生态旅游形象不鲜明。福州市的生态旅游的游客多选择中短途游,以福州市区居民为主,其次是周边浙江、广东、江西等省市的游客;客源结构以散客为主,生态旅游所涉及到的地区大多是市区周边的原始乡村和景观优美的自然地区,使得福州市的生态旅游更加倾向于乡村旅游和乡村生态旅游,客源市场对生态旅游的认知也多为乡村旅游和乡村体验游,因此,福州市的生态旅游形象模糊,定位不准确,从而带来旅游过程中重体验而轻保护、重旅游而轻生态的现象。

三、结语

第4篇: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龙门县;生态旅游;旅游经济;发展策略

[作者简介]刘川,东莞理工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广东东莞523808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9―0038―03

龙门县地处广东省中部,作为扶贫县,却拥有丰厚的生态环境资源。全县有国家、省、市级自然保护区5处,旅游资源分布点或景点41处。其中,南昆山生态旅游区、南昆山温泉大观园、龙门温泉共有3个景区已通过国家旅游局4A级旅游景区的评审,成为了国家4A级旅游区。因此,生态旅游业应当成为龙门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发展生态旅游经济是龙门县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龙门县发展旅游经济的优势分析

1 优越的区域地理位置

龙门县位于广东省中部偏东,地处珠三角“大三角”的边缘,邻近广州、深圳、东莞等经济发达城市,素有“珠三角生态后花园”之称;北上接105国道,南下接205国道,形成比较完善的交通网络。2010年开通的广河高速更是使龙门县进入珠三角1小时经济生活圈。同时,省道S119增马线及其支线的顺利开通为连通整个龙门县各乡镇提速,实现了各个旅游区域景点的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龙门县所处的地理位置正是现代城市人们所向往的回归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最佳去处。

2 丰厚的生态旅游资源

位于粤东北山区龙门县生态环境优良,旅游资源丰富。龙门县拥有3个国家4A级风景区,全县森林覆盖率74.5%,南昆山森林覆盖率96.6%,山、泉、湖、瀑、洞自然资源和民俗风情、文物古迹等旅游资源,均衡分布于县内。全县空气质量达国家一级,南昆山、桂峰山空气中负离子含量最高为每立方厘米10万个,拥有“南粤天然氧吧”之称。全县水资源丰富,水质符合国家二类饮用水标准,部分地区达一级。尤其是温泉资源丰富,绵延50多公里的龙门河谷地带广泛分布着温泉资源,水量充沛,水质独特,矿物质丰富,水温较高,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龙门县具备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形成了较为稳定、完善的生态环境系统,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必备的条件,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宽广。

3 颇具特色的旅游特产

龙门县的旅游特产品种丰富,各具特色:素有“中国年桔之乡”之称的龙门年桔远近驰名,远销华北、东北市场;特产龙门“胡须鸡”具有肥而嫩滑、尾油足而不腻,骨软而色、香、味俱全等特点,令其生产供不应求,远销至世界各地;南昆野韭菜(又称观音菜)主要产于龙门县南昆山、铁岗地区,采摘野生韭菜引发旅游者的极大兴趣。除了食品类的特产,作为文化类的特产,具有浓郁农民风格的龙门农民画更是为游客所迷恋,多姿多彩的农民绘画以简洁的笔调、新奇的手法,真实地再现了民间纯朴、活泼、喜庆的生活场景,引人入胜。具有特色的旅游特产不仅吸引了广大的旅客,而且带动了龙门县产业链的进一步发展。

4 客源市场潜力巨大

相对稳定、潜力巨大的客源市场为龙门县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在龙门县的客源构成中,穗、深、莞的客源占据了2/3以上,同时,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使居民的出游率大幅攀升,2006年就达180.75万人次,人均旅游消费支出约307元,这无疑也是生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广阔的市场前景将使龙门县生态旅游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高,有利于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再投入、再开发,这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二、龙门县发展旅游经济的劣势

1 基础设施薄弱

相对于稳定高速发展的生态旅游业来说,龙门县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交通、公用事业基础设施滞后的问题比较突出,间接地制约了旅游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虽然近年来龙门县加强了交通道路建设,同时高速公路的即将开通将完善整个龙门县交通网络,但是由于景区地域差异的存在,景点与景点之间的乡村公路路况相对较差,且大多缺乏公共交通,或者方便程度低,导致可达性较差。就硬件设施方面而言,酒店、宾馆等作为旅游的配套设施数量不足,常常出现住房短缺的现象。景区大多处于较为偏远的山区,受环境及地理位置因素影响,通讯覆盖率普遍较低,网络及通讯状况较差。

2 区域特色与文化品位不高

山区的生态旅游开发的重要工作是对产品进行策划、打造和形象包装。由于初期资金投入与规划不足,影响了龙门县生态旅游区的开发和旅游设施的建设,许多珍贵的生态旅游资源处于未开发或半开发状态。龙门县生态旅游产品的层次不多,档次不高,开发项目类型少,表现为生态旅游产品单一,缺乏高层次的互动性和参与性的旅游产品,而且形象不突出,没有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功能和效应,也没有对旅游资源(景点)进行组合,没有形成系列配套旅游产品,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3 开发资金匮乏

多年以来龙门县因为山区特殊区域位置及基础设施配置的落后,导致了招商引资的工作停滞不前,经济相对落后局面长期持续,投融资环境不佳,且投资水平都不高,旅游景区缺乏多元化投资,部分投资资金主要用在酒店及餐饮企业当中,对于景区开发的资金不足。同时,来自民间的投资不多,引入外资刚刚起步,现今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的支撑,对于经济落后山区贫困县而言,政府财政收入有限,长期维持不是有效的解决办法,生态旅游开发资金存在相当大的缺口,必将制约生态旅游的发展。

4 专业人才缺乏

目前龙门县旅游专业人才严重短缺,同时旅游相关教育技能培训产业缺乏。旅游服务人员来自于本地居民,学历不高,素质相对较低,旅游管理、规划、营销及外语等旅游专业人才严重短缺。专业人才的短缺,特别是从事生态旅游开发、管理等专业性较强的人才缺乏,加之部分相关人员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技术与知识培训,这些因素都会阻碍生态旅游的发展。

三、龙门县发展旅游经济的策略探讨

1 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龙门县丰厚的生态旅游资源以及当前生态旅游的发展热潮成为了生态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必须以客源市场为导向,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加快发展旅游产品的开发,挖掘更多自然资源,形成具有特色的精品线路。坚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生态旅游资源能够得以永续利用。与此同时,注重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三者的协调关系,达到以发展生态旅游促进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双赢格局。统一思想,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措施或办法,解决在生态旅游发展当中存在的问题,提升自身的吸引力与竞争力,进而增加机遇,强化优势。

2 依法保护自然资源,做好生态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是对未来旅游发展状况的构思和安排,以使旅游资源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发展生态旅游业必须先做好规划工作。龙门县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为发展生态旅游创造了许多机遇,但是如何有效利用和规划这些资源就成为了关键。加强生态旅游的总体规划,使旅游资源在规划的指导下得到合理的开发,在总体开发实施的同时,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保证生态资源被有效保护利用,合理开发,使旅游资源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得到相协调的发展。

3 强化市场营销战略,加大宣传力度

生态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有效市场营销以及广泛的宣传。龙门县作为生态旅游地的新起之秀,在开拓市场方面的经验相对缺乏,因此,首先应该注重强化市场营销战略。强化市场营销战略应该从生态旅游市场细分研究开始,分析市场需求的特征,确定合适自身发展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和促销策略。强化市场营销战略可以有效提升龙门县生态旅游业的知名度,使之在激烈的竞争态势中立于不败。

4 多渠道融资,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资金流不足、资金渠道单一是制约龙门县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龙门县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目前仍然是经济落后的贫困县,依靠自身的财政能力难以发展生态旅游事业。当前融资问题最关键是拓宽融资渠道;其次是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相结合发展,兴办经济实体,积累有效的投资资金,从而增加景区的投入;最后,政府部门应摆正自身位置,不要只是追求资金的迅速到位,要健全管理与监督机制,加强对投资企业或个人的评估,对其是否承担保护生态旅游资源的义务进行监管,谋求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共同发展。

5 提升文化内涵。突出特色,打造旅游品牌

在生态旅游文化内涵方面,现代生态旅游要求的是景观与文化相结合。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必须以生态文化为行动指南,在有效利用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同时,创造更多的文化旅游资源,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针对龙门县生态旅游开发比较缺少文化旅游资源,首先应发掘历史文化内涵,如拥有悠久历史的农民画文化和已经成为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舞火狗”舞蹈以及香溪堡古代文化建筑等都是提升文化内涵的重要产物,应该围绕着文化主线配置旅游景点和旅游设施。每个景区都应该赋予相关的文化,如节庆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等等,这样才能够使游客在旅游观光的过程中体验不同的文化。旅游文化内涵开发得越丰富,文化旅游产品项目也越多,越具有特色。通过特色旅游和精品线路的设计并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必然会提升龙门旅游资源的品质和价值。

6 注重人才培养。创新管理体制

要使龙门县生态旅游能够积极、健康的发展,就应该加强对人才的培养,提高生态旅游的“软件”质量。目前面对专业人才的严重短缺,首先要拓宽旅游人力资源的教育和培训渠道,建立一定规模的旅游教育机构,为本土提供充足的专业人才。其次,应制定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建立宽松的人才流动机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培训机制,以吸引更多的人才。最后,提升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服务态度与服务质量是人才素质的体现,也是管理的效果,必须加强员工的礼仪学习和着装要求等。

创新管理体制。把旅游资源、市场和管理有机地整合,切实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不利局面。杜绝“多头”管理的局面,加强生态旅游的行政监管力度,建立旅游监管机构和机制;旅游管理部门要与旅游开发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实施生态旅游战略;加强依法行政,加大执法力度,开展旅游市场的治理和整顿,纠正旅游经营活动中的各种不良现象。

[参考文献]

[1]崔凤军,宁苹,论发展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J].生态经济,1997,(6)

[2]朱同林.生态旅游:概念与功能[J].丹东师专学报,1998,(4)

[3]李定方.保护生态促进龙门县旅游业发展[J].中国科技信息,2006,(20)

第5篇: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万州;生态旅游;对策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旅游。生态旅游是以自然环境资源为依托,以保护生态环境和贯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原则为前提,集观光休闲、科学考察、探险猎奇、自然和人文知识等为一体的新兴旅游形式。自上世纪80年代出现生态旅游以来,世界旅游业每年以4%的速度增长,而生态旅游平均增长率达20%~30%,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与倡导,并逐渐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主导潮流。我国国家旅游局于1999年提出生态环境游的主题,各地借此东风,纷纷推出生态旅游项目。万州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因此也顺应这一潮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一、万州发展生态旅游的可行性分析

万州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有“亚洲第一瀑”――青龙瀑布;动植物王国王二包;融“惊、奇、乐、险”于一体的好去处潭獐峡;神奇的盐井龙洞、夏为清凉的避暑胜地,冬为踏雪林海的赏雪佳境的大垭口、铁峰山森林公园。

万州拥有丰富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在青龙瀑布境内有东吴折冲大将军甘宁墓和现代著名诗人何其芳故居;太白岩早在魏晋时已成为蜀中名山,唐宋以来题咏甚多。卓庵、破山海明等高僧老道,也曾来此传道授经;天生城山势雄奇,平地隆起,四面悬岩,绝壁凌空,峭立如堵,有刻记石壁《天城石壁记》,是万州安抚使王师能为褒杨文安抗元之功而刻;西山碑亭上的《西山碑》为黄庭坚行书中的鸿篇巨制,《西山碑》被视为“黄体”风格形成后最早的一次充分展示,具有不可估量的里程碑式意义;万州西山钟楼雄伟壮观,与上海海关钟楼齐名,系长江沿岸一大景观,至今一直被认作是万州标志性建筑物。

万州拥有良好的政策环境。近年来,万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将其纳入了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成立了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区政府还设立了旅游结构调整资金,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扶持政策,为万州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了加快推进万州由三峡旅游“过境游”向“过夜游”的发展,万州已建成三峡之星体育馆、见证三峡文化街等城市旅游亮点,正着力打造南北滨江路、城市中央游憩区、商贸旅游大走廊。另外,计划从澳门万国集团引资2亿元左右,在离万州主城20公里的高峰镇打造占地1.54平方公里的重庆第一个死海项目。一旦建成,将成为国内第三个死海。拟投资10亿元建万州华夏姓氏文化公园,建成后将再现华夏姓氏5000年的历史。该项目正对外招商。

万州发展生态旅游具有稳定的客源。万州本地人口众多,约738万,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的增长,旅游需求日益增加。另外由于万州自身的地理优势和旅游资源,许多三峡游的游客途中到万州停留观光。万州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逐年增加,借助长江三峡的吸引力、号召力,万州将吸引越来越多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万州生态旅游的基础设施完善,接待能力强。(1)交通方面:万州“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已形成:万州是长江沿岸十大港口之一。渝万、万开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近日开通了万州――广州旅客列车,至此达万铁路已先后开通万州――达州、成都、广州等车次;万州机场开通了万州――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航线。同时宜万铁路正在修建中,渝万轻轨也正纳入修建计划中。(2)住宿方面:三星级以上酒店有尼斯,凯莱,五桥国际大酒店等,能满足来万旅游者的住宿需求。(3)餐饮方面:万州历来都是美食之乡,较为有名的中餐馆有:巴乡村、小八仙、川江人家、古万州酒楼等;拥有各种特色小吃,如万州老字号海包面、程凉面、小笼包、羊肉格格、烤鱼、火锅,万州的诸葛烤鱼,曾四次获得中国名菜之称,中央电视台做过三次专题报告。万州还有很多外地餐饮名店加盟店,可以满足不同顾客的饮食需求。

二、万州生态旅游现状

万州生态旅游的开展,不仅提高了人们走进自然,欣赏自然的兴致,也提高了生态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在旅游收入中的份额。但由于万州发展旅游的时间比较短,人们对旅游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尚缺乏科学理解。许多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对资源的破坏,生态保护不力。主要问题有:

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进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的进行探索式、粗放式地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由于规划设计和开发资金不足等方面的原因,一些生态旅游资源或处于规划设计阶段,或处于项目招商阶段,而已开发的旅游资源深度不够。综合配套也欠缺,如就名气最大的青龙瀑布而言,虽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厚的人文景观,但是,人们对相关历史知识了解不多,也即在旅游开发中,进行的挖掘还不够,致使人文旅游资源还没有形成吸引点。同时,景区道路也有待进一步修缮。

生态旅游形式单一,参与互动性活动少。现代旅游活动向多样化、参与性和趣味性方向发展,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上就必须迎合这一市场特点。目前我区的生态旅游景区都是以休闲,观赏为主,参与互动性的活动较少,不利于生态旅游业向高层次和规模化进一步发展。

宣传促销力度不够,难以形成旅游热点。生态旅游业作为旅游业中的一种新兴的旅游模式,除了要加大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外,更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引导旅游者的旅游趣向,其中宣传工作尤为重要。万州的旅游宣传力度不够,谈及亚洲最大的瀑布,人们的第一反应一般是黄果树瀑布;在重庆,青龙瀑布与重庆周边景点如南川金佛山、武隆仙女山、江津四面山等相比知名度不高,在宣传推广上明显落后于以上几家景点,因此,对青龙瀑布的主要客源―重庆市区缺乏明显的号召力。[3]

三、 我区发展生态旅游的途径

第一,科学规划,有序开发,打造生态旅游精品景区。做好旅游规划,是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因此,应成立由旅游规划、环保、高校等部门组成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协调小组,加强对生态旅游的理论研究,同时聘请生态旅游方面有关的专家、学者和规划设计人员,编制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指导和协调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工作。在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要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旅游区的有关建设必须适度、有序地分层次开发,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服务设施建设,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禁止那些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费等刺激经济增长的项目。一些服务设施应建立在风景区外。

第二,提高参与性,改变单一的观光结构,开展多种生态旅游形式。在考虑旅游与生态的关系时,仅仅关注如何将生态资源利用于旅游事业是不够的,还应该掌握生态旅游者的消费心理和兴趣倾向,在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的同时,建立起使生态旅游者能够参与的新型观光结构,延长其逗留时间,充分利用各种生态旅游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旅游活动,即生态旅游更应该体现在参与体验方面。青龙瀑布在这点走到了前面。该景区的万州民俗乐器演奏和划竹筏吸引了众多的游客。根据我区目前的实际情况,可开展潭獐峡漂流、探险,大垭口春季采野花、冬季玩雪,太白岩、天生城登山比赛,各景区摄影作画比赛等活动。王二包则可作为学生旅游的动植物教育学习基地。

第三,开发生态旅游产品时,突出生态旅游产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旅游资源贵在稀有,其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众不同的独特程度,即特色。万州的生态旅游还处于研究探索和起步阶段,生态旅游产品存在着类型单一,档次低等诸多问题。因此,应借鉴国内外发展生态旅游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实际情况,立足本地资源和历史文化优势,拟定品牌产品、重要产品、配套产品的具体内容,优化旅游产品组合。借助三峡移民的城市品牌,同时结合青龙瀑布景区(点)的观光游和休闲度假游,充分运用旅游图册、网络、电视、杂志等广告宣传媒体宣传万州的生态旅游业,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并加强与各地旅游机构和旅行社的合作,形成成熟的营销渠道。如万州的旅行社与重庆的旅行社成功开辟了万州青龙瀑布――梁平双桂堂路线。

第四,加强人才的培养、引进和生态旅游研究。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的特殊旅游方式,需要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应利用三峡学院及其他高等学院的人才优势及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办法培养一大批生态旅游方面的专业人才,并加强生态旅游人才的引进,为我区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同时应加强生态旅游理论和规划方面的研究。

第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科学管理,保护现有的生态旅游资源。要保护生态环境,就要加强科学管理,应加强对游客的教育宣传。可通过导游、标语牌、广播和录像等手段,结合各种活动,向游人们进行自然科学的知识宣传,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增强人们对万州的热爱及正确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达到生态旅游的目的。对当地居民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帮助他们使用节能环保型炉具,建立生态型污水处理系统。此外,应为当地居民创建就业机会,并吸收他们参加景区管理工作,缓解他们对资源的压力,使他们能自觉维护景区生态环境。还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做到依法兴游、依法治游,杜绝一切破坏环境资源的现象,通过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的协调,使当代人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旅游资源利用。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工商系

参考文献:

[1]黄建民.长江三峡地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89-95.

第6篇: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范文

Abstract: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of eco-tourism and heritage tourismandputs forward the advantages of ecotourism, Finally, the future prospects for eco-tourism are looked ahead.

关键词:生态旅游;传统旅游;可持续发展;和谐

Key words: eco-tourism;traditional tourism;sustainable development;harmony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2-0155-01

1生态旅游的定义及其特点

本人认为生态旅游应该是人们为了缓解生活中压力,在自然环境中,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在享受大自然和了解大自然的同时,把增加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的普及作为核心,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作为目的,不影响自然生态环境本身的旅游。从他的定义看的出来生态旅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旅游者以欣赏自然风光和以体验生态自然为旅游目的,可以说生态旅游者在生态旅游过程中,只留下脚印和带走相片,这样对自然生态环境没有任何影响的活动。生态旅游的目的地一般来说是比较原始的,没有受到人为活动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的地区。人们在体验生态旅游的同时也在进行着对自己的环境生态和平时自然生活知识的教育,提高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生态意识。旅游开发和旅游规划对生态的概念考虑比较全面,一般开发规划过程中对旅游的负面影响很小。生态旅游不仅不会给地方带来环境的负面影响,而且还会给旅游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旅游地内的居民和旅游地内的旅游者能自己主动充当旅游地内环境的管理者的角色,能对旅游地内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的行为得到有效的制止。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行为,不会给下一代的旅游资源的使用造成任何影响。

2传统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差别

生态旅游就是保护性的旅游,旅游可以发展经济,但是生态旅游不以发展经济作为第一目标,它是强调社会、自然、资源、环境、生态等各个要素统一发展,以营造和谐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为目标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旅游者在享受自然生态的同时,也把自己当成自然生态系统内的一部分,做到保护自然的职责,这些方面是生态旅游和传统旅游的最根本的区别。

大众传统旅游的旅游路线比较单一,旅游人数比较多,经营者重视的是旅游者的人数的多少,给经营者带来的经济效益有多少。而生态旅游偏重的就是开辟新的而且不定的旅游路线,所以旅游的人数就可能偏少,讲究个性旅游,经营者重视旅游的质量而不是旅游者的数量。

传统旅游是以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为旅游资源,无条件的开发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旅游开发商也是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以经济利益为最终目标,而不是为了保护自然资源为目标,旅游者觉得自己消费就是为了来享受,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到了比较次要的地位,没有身体力行的来保护自然,还是用那种城市内的生活方式来进行旅游,把住豪华酒店、坐缆车、吃野味、乱扔垃圾这种城市内的陋习也带到了自然旅游区内,而且传统旅游对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考虑比较少,没有很好的把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来考虑。

生态旅游就可以比较恰当地把旅游与保护两者结合起来,能充分考虑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能把人们的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解决人们和自然的矛盾。生态旅游现在不仅仅是从自然资源这个角度来进行旅游,更包括了对社会文化的生态旅游,对自然文化所进行的生态旅游的要求和原则,对社会文化方面也是可行的,通过生态旅游可以增强人们对社会人文遗产的保护的意识,如古城平遥的生态旅游,就明显增强了平遥人民的古城遗产保护意识。

总而言之,生态旅游比传统旅游更加具有优势,在进行旅游的同时,能增强人们对旅游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遗产的保护意识,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概念,应该在现阶段的旅游中得到大力发展和推广。

3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

生态旅游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保护自然、保护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为目的,强调旅游者、旅游区居住者和生态系统融为一整体,最终达到旅游、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和谐统一发展。这些方面都能说明生态旅游发展前景是十分看好的,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意识到仅仅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的这种观念已经落后,人们应该更加注意生态方面的发展和进步。

在传统旅游经过发展成熟阶段后,生态旅游在我们国家还处于刚起步阶段,为了良好的保护我国的旅游资源和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让生态旅游成为我国的旅游的主要方式,逐渐取代浪费资源、不可持续发展的传统旅游,不仅仅在旅游区的管理、规划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到旅游的生态性以及体验性,更应该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旅游的传统看法。

4生态旅游的有效措施

第7篇: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范文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一)生态旅游的定义:

“生态旅游”一词的最早出现可追溯至1965年,自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的环境伦理观开始向旅游领域渗透,随着旅游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其渗透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大,人们对传统的大众旅游形式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也日益关注,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将环保与旅游作为研究对象的新的旅游方式。但对于“生态旅游”这一新词语,世上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世界旅游组织将之定义为:以生态为基础理论的旅游,是专项自然旅游的一种形式;生态旅游学会则解释为: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第一届东亚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域会议认为:生态旅游应为倡导爱护环境,或者提供相应的设施及环境,以便旅游者在不损害生态系统或地域文化的情况下访问、了解、鉴赏、感受自然及文化地域。

综上所述,生态旅游的概念可以这样归纳:生态旅游是一种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以自然区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对象,以享受大自然和了解、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旅游目的,以不改变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及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与环境为宗旨,并使当地居民和旅游在经济上受益为基本原则的特殊形式的旅游行为。它包括三重含义:

1、经历的质量----提供旅游者高质量的旅游经历

即享受自然、认识自然、满足旅游者的旅游体验。生态旅游以回归大自然为基调,于是必须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旅游对象物,必须有特定的旅游观赏,如优美的自然景观,独特的人文文化等,以满足人们享受自然、认识自然的需求。生态旅游不仅能使旅游者返璞归真,享受大自然,在清新、开阔、洁净的环境中修养身心,而且能够了解、研究特定区域内的自然景观、野生动植物以及相关的文化历史特征,使旅游者从中获得高质量的旅游经历。

2、资源的质量----保护当地自然、历史和文化资源

生态旅游,就是让游人在良好生态环境中或旅游游览,或度假休息,或健康疗养;同时认识自然,了解生态,丰富知识,进而增强环境意识和生态道德观念,更自觉地关爱自然,保护环境。可见,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保护负有责任的旅游方式,它同传统旅游形式的本质区别在于生态旅游必须具有促进生态保护和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特点。因此,生态旅游又要有目的地提高旅游景区的旅游环境质量,使人们在享受、认识自然的同时,又能达到保护自然的目的,从而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其根本宗旨就是贴近自然、保护自然、维护生态的平衡。生态旅游必须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强调在维护良好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开展旅游,生态旅游不能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必须要保持旅游区域内的环境质量和保持生态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有序发展,保持好优异的自然环境。

3、生活的质量---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即通过旅游开发,为旅游区筹集资金,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有效发展经济,能够使当地居民在生态环境质量不降低的基础上,在经济上、财政上获得益处。

(二)生态旅游的特点

1、自然性:指旅游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原始自然性。它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指旅游者所到的旅游区域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风光,人口相对稀少,由于受化影响程度较低,保存着生态环境的相对原始状态;

第二,是指在这个区域内具有独特的历史和现实的文化,其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保留纯自然原始状态的系统,对于旅游者具有心理文化上的吸引力。因为使旅游者选择去某地旅游的共同心理特征是了解、观察、体验有别于他们本土文化模式的异域文化;

第三,指在上述两个内容的基础上设计的特种旅游项目和线路,要体现特定的旅游生态环境特征相对集中、自然地理条件与人文条件和谐相存的要求,项目和线路能够使旅游者体验到过去未曾体验到的心理感受。

2、保护性:和传统的旅游活动相比,现代生态旅游的最大特点就是其保护性。现代生态旅游的保护性体现在旅游业中的方方面面,对于旅游开发规划者来说,保护性体现在遵循自然生态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上;对于旅游开发商来说,保护性体现在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将资源的价值纳入成本核算,在科学的规划开发基础上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对于管理者而言,保护性体现在资源环境容量范围内的旅游利用,杜绝短期经济行为,谋求可持续的三大效益协调发展;对于游客,保护性则体现在环境意识和自身的素质,珍视自然赋予人类的物质及精神价值,保护旅游资源及环境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3、参与性:生态旅游的参与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自然与文化生态系统之中,在实际体验中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崇尚高雅文化,这也有利于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同时,通过参与来保证旅游者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和充分的旅游体验;另一方面,生态旅游是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和政府、社团组织及研究人员广泛参与的一种旅游活动。所以,生态旅游还要求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和政府、组织及研究者广泛参与旅游决策与管理,从而提高旅游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有利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4、高品位与普及性:在生态旅游开展的早期,生态旅游的参与者多为特定族群,一般来说是具有较高的教育背景或文化素养的人。但近些年生态旅游发展的现实却表现出生态旅游正朝着普及化的方向发展,参加生态旅游的游客已不仅仅只限于有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上层人士,越来越多的普通工人、职员、学生等都加入到生态旅游的队伍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到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修身养性的生态旅游将成为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生态旅游者的队伍还将不断地扩大。

(三)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

按照生态旅游资源的属性,可以把生态旅游资源分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系统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系统两大类型。

1、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四类:

一是地文生态旅游资源,包括:(1)地质景观生态旅游资源,如岩石、矿物、古生物化石、火山、地震遗迹等;(2)地貌景观生态旅游资源,如山岳景观、岩溶景观、海岸地貌等。二是水体生态旅游资源,包括河流、湖泊、温泉、瀑布、海滨等。三是气候天象生态旅游资源,包括宜人的气候、天象奇观等。四是生物生态旅游资源,包括森林生态旅游资源、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古树名木与奇花异卉、珍稀动物及其栖息地等。

2、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系统:主要包括两类:

一是人工自然型生态旅游资源,包括园林生态旅游资源、农业生态旅游资源、森林公园、植物园、动物园(含野生动物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野营地等。二是人造文化型生态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遗产、民族风情、特种纪念馆和纪念地等。二、生态的现状

(一)国外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据有关资料显示“生态旅游及其产品”的提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当时推动这一新生事物发展的先驱主要有美国学者赫克特,世界联盟生态旅游特别顾问墨西哥人塞勃罗斯等。他们意识到传统的大众旅游形式对环境的负面冲击,从环境保护思路出发,提出了“生态旅游”概念。但是,在世界范围内真正把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活动和产品大规模推出的还是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生态旅游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范围不断扩大,规模也越来越大,其体验类型也越来越复杂。据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统计,1998年发展家旅游收入550亿美元,其中生态旅游为120亿美元。全世界生态旅游年产值为2000亿美元,生态旅游作为最新潮的旅游产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全球范围内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其中,特别是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日本、西班牙、瑞士等旅游发达国家。同时,在东南亚许多国家都在推行生态旅游计划,如马来西亚提出将本国建成东南亚生态旅游的大本营。

(二)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生态旅游虽比世界某些旅游业发达国家起步晚,但发展势头却非常迅猛。1995年1月8日至19日,中国旅游协会生态专业委员会在西双版纳召开中国第一次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96年由武汉市外事局和旅游局共同主持召开了解生态旅游规划与发展研讨会,1999年为生态环境年,全国各省市已向国家申报了一批生态旅游重点景区和景点,如:四川九寨沟、云南迪庆、湖北神农架、甘肃新丝绸之路、长江三峡、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等。

目前,我国开放的生态旅游区主要为森林公园、自然旅游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天然湿地保护区等。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森林生态旅游每年接待游客量已由80年代初期的100多万人次和80年代末期的1000多万人次,上升到目前的3000多万人次。1995年实行双休日后,森林公园的客流量比1994年猛增30%,现在年接待游人达5000多万人次,2000年,我国森林旅游者将近1亿人次。我国已有各类森林公园870处,其中国家森林公园292处,全国已建立起各类自然保护区达1000多个。

(三)我市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蓬莱旅游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取得了显著成果,旅游业已经成为蓬莱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旅游综合收入年均超过10亿元,占全市GDP的10%以上,对地方财税贡献率达到30%以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新的经济增长点。2000年,蓬莱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特别是在经过连续七年的“黄金周”后,观光旅游已经达到了成熟期。但在生态旅游的发展方面却不尽如人意,虽然有较为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但由于起步较晚、规划设计起点不高和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在规划建设和市场促销等方面明显滞后于观光旅游。目前,仅有蓬莱阁西苑、兴瑞庄园、田横山文化公园等部分生态旅游资源,经过初步开发形成了具有一定接待能力的生态旅游景区(点)。但无论是在开发建设规模上,还是在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和效益等方面,与生态旅游开展得较好的国家和地区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以蓬莱阁西苑景区为例,据统计,2004年西苑景区全年接待游客仅为21000人次,与蓬莱市全年接待游客约200万人次极不相称。田横山文化公园作为我市唯一的开发较为完善的旅游公园,其功能主要是满足我市当地居民的休闲、观光等方面的需要,尽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但在经济效益方面与投入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目前我市生态旅游业存在的

(一)我市现有的重点生态旅游资源:

1、艾山国家森林公园:艾山位于蓬莱市境内南端,距蓬莱市区42.6公里,海拔814米,是蓬莱境内最高峰。山峰挺拔峻峭,远望如笔架,山脉东西走向,山脊奇峰罗列,晴日登顶远眺,可望蓬莱、龙口、栖霞三市概貌和渤黄二海风光。山坡上林木茂盛,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1949年4月成立艾山林场,面积4591亩,树种包括刺槐、赤松、黑松、落叶松、板栗、苹果、核桃等,森林覆盖率84.6%。1991年,被列为省级森林自然保护区。2004年底被确定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艾山北麓有尼姑庵和八路军兵器厂遗址,此外还有扁担石、蜂窝石、靴子石、通天神水等景点。场内生态环境良好,山林风光秀丽,山间溪水长流,空气清闲,花香鸟语,气息宜人,每年都吸引不少游人前往观光游览。该区域具有绮丽秀美的自然景色和温泉,是开展登山观光、攀岩探险、休闲度假、康体保健等活动的绝佳区域,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

2、兴瑞庄园:兴瑞高特高绿色产业园位于蓬莱市经济开发区,沿渤、黄海交汇处黄金海岸而建,东邻蓬莱新港,西望蓬莱仙阁,地理位置优越,自然风光绮丽。该产业园建于1998年,是集农产品种植、海产品养殖、加工销售和生态旅游观光为一体的产业园,以高效、特色、高三大特点著称,重点向游客推出山林野趣休闲游、水上游乐健身游和农业观光游等项目。兴瑞庄园是蓬莱兴瑞高特高绿色产业园下属的四个经营实体之一,占地面积300多亩,庄园内主要景点有潘华楼、小天使、石铺路、鸳鸯浴池、连心河、日式沙疗浴池、爱心桥、泉(钱)涌、八卦池、海仙桥、垂钓水寨、怡情村等,与其它旅游景区相比独具特色。

3、蓬莱阁西苑景区:位于蓬莱阁西1公里的龙首山区。龙首山以山巅酷似龙首、山脊起伏盘蜒、形同巨龙腾动而得名。龙首山海拔115米,山区北麓面积360亩,北依渤海、与长山列岛隔海相望。林木青葱、花草繁盛,海淮幽静,空气清新,野生鸟群盘旋鸣唱,是一方理想的度假旅游之地。1995年以来,市政府加大投入,依山势先后建起了狩猎谷、水帘洞、动物园、渔人村、动物表演场、鸟语林等景点,初步形景观与自然风光的和谐统一。

4、田横山文化公园:位于丹崖山西侧,距蓬莱城2.5公里,因其位处渤海海峡登州一侧,亦称“登州岬”;又因其位于山东半岛最北端,故又名老北山。山上建有灯塔,与旅顺老铁山灯塔的连线即为黄、渤二海分界线,因此具有“一山分二海”的独特地理地位。田横山海拔72米,东南与丹崖山相联,东、北、西三面悬崖陡峭,拔海千仞,形势险峻。山阴因受浪涛冲刷,岩破石穿,怪石嶙峋,鬼斧神工,形态各异。田横山为秦末齐王田横屯兵处,因以名之。明、清两代设有炮台,皆存有遗迹。1987年,田横山辟为旅游公园,陆续兴建海上观光客运索道、全周影院、田横山栈道等景点。

5、十八公里葡萄长廊:葡萄及葡萄酒业是蓬莱市四大主导产业之一,同时蓬莱又是国内外著名的旅游胜地,每年来蓬莱旅游度假的中外游客达200万人次左右。蓬莱市将旅游业和葡萄酒业进行了巧妙结合,在烟蓬旅游观光大道两侧规划了18公里葡萄观光长廊,建设无公害葡萄种植基地3万亩,配以绿化、美化小品等景点,形成集葡萄庄园、葡萄酒加工、葡萄酒堡建设及葡萄生态旅游为一体的葡萄长廊。

6、温石汤温泉:温石汤温泉位于蓬莱市南34公里村里集镇温石汤村,距艾崮山风景区10公里。温泉水温常年保持在摄氏50—52度,昼夜流量1000立方米。温泉水质晶莹清澈,光洁,泉水中含有丰富的氟、氯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冬浴暖,夏浴爽,去污解乏,疗伤止痒,对关节炎、皮肤病有明显疗效,常浴温泉水对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润肤、美容大有裨益。

7、生态谷:为实现蓬莱海滨度假旅游优势与艾山森林公园度假旅游优势的有效连接,市政府斥资在二者之间的山谷中规划打造了一条生态旅游专用通道,即“生态谷”,实现了南北两大度假旅游区域的直线贯通。生态谷长约50公里,两侧进行高品位、高质量的绿化美化,并建有休憩宾舍小品等,在绿化带外有许多可供游人亲自采摘的果品种植林,别有一番风情。

8、蓬莱村:蓬莱村景区占地230亩,是以我国古典园林为载体、以仙文化为内涵的主题公园。景区“一池三山”汇集中国北方皇家园林之雄、南方私家园林之秀为一体,表现出道家的思想精华,反映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书画、诗词歌赋、古典建筑等文化系统工程,同时也俱备餐饮、娱乐、休闲、会务、度假等功能。

(二)目前我市生态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资源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功能完善的生态旅游景区(点)。

我市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既有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如艾山森林公园、温石汤温泉、海滨沙滩等,又有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如十八公里葡萄长廊、蓬莱村、蓬莱阁西苑、田横山文化公园、兴瑞庄园等。由于规划设计和开发资金不足等方面的原因,目前除了西苑、田横山公园、兴瑞庄园和在建的蓬莱村外,其它的生态旅游资源或处于规划设计阶段,或处于项目招商阶段,接待功能完善的生态旅游景区(点)太少。

2、生态旅游形式单一,参与互动性活动馈乏。

由于目前我市的生态旅游景区(点)较少,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在蓬莱开展生态旅游大多数选择的是西苑景区和田横山文化公园,而这两处景区都 是以休闲、观赏为主,参与互动性的活动基本没有,久而久之,会逐渐失去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利于生态旅游业向高层次和规模化进一步发展。

3、宣传促销力度不强,参与者数量较少,难以形成旅游热点。

我市旅游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成果显著,已经成为了我市四大主导产业之一。不但拥有每年大约200万人次的游客市场,以蓬莱阁、蓬莱水城、海洋极地世界、八仙过海口等新老景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也与日俱增,这与我们近几年不断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是密不可分的。生态旅游业作为旅游业中的一个新兴的旅游形式,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范围内都尚处于成长期,除了加大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外,更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引导旅游者的旅游趣向,宣传促销工作尤为重要。目前我市对外的旅游宣传促销景点,更多的是集中在蓬莱阁、蓬莱水城、海洋极地世界和八仙过海口等部分重点景区(点)上,而对于蓬莱阁西苑、田横山公园、兴瑞庄园等已初具规模的生态旅游景点宣传促销工作明显滞后,导致这些景点知名度不高,难以形成旅游热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无法达到有机的统一。

4、不便,无旅游专线,成为制约生态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我市的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且地理位置分散,距离蓬莱市城区普遍较远,最近的田横山文化公园和蓬莱阁西苑距离市中心也有五公里左右,而最远的艾山国家森林公园距离市区有50公里之遥。生态旅游的参与者主要是收入较为稳定、可以享受法定节假日和双休日的城镇居民。作为蓬莱境内的第一山,艾山之名、艾山之美,相信很多蓬莱人都有所耳闻,但又有多少人能身临其境、亲身体验一下艾山的旖旎风光呢?有许多人想去,但由于没有旅游专线车,乘公交车则耗时耗力,而目前我市拥有私家车的家庭毕竟是少数,导致无法开展“一日游”,本地居民参与人数较少,无法形成人气。同艾山相比,距离城区较近的蓬莱阁西苑和田横山公园则要好一些。随着摩托车在家庭中的普及,城区居民驾摩托车到这两个景点休闲游览更经济实惠。可见,交通问题在生态旅游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四、我市生态业需要解决的几个

(一)高点规划,精心设计,加大开发力度,打造生态旅游精品景区。

成立由旅游、规划、林业、环保等部门组成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协调小组,加强对生态旅游的,同时聘请生态旅游方面有关的专家、学者和规划设计人员,编制具有指导意义的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全市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指导和协调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工作。通过政府投入、经营权转让、招商引资等多种方式、多个渠道筹集开发建设资金,吸收各种成分参与,解决开发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整合生态旅游资源,精心打造四大生态旅游板块:东部以十八公里葡萄长廊为中心,结合卧虎山森林公园组成田园观光生态游板块;南部以艾山国家森公园为中心,结合大刘家水库水上游乐、温石汤温泉康疗组成体验生态游板块;西部以蓬莱阁西苑景区为中心,结合田横山文化公园和主题乐园组成休闲互动生态游板块;北部以蓬莱村为中心,结合兴瑞庄园、海上观光、海市蜃楼组成梦幻仙境生态游板块,形成东西部以烟蓬观光大道和海滨观光大道为连接、南北部以“生态谷”旅游专用通道为连接的生态旅游总体格局。具体为:

1、东部:田园观光生态游板块

利用现有的烟蓬大道两侧的18公里葡萄观光长廊,建设无公害葡萄种植基地,配以绿化、美化小品等景点,规划建设集葡萄种植、葡萄酒加工、葡萄酒堡建设及生态观光旅游于一体的葡萄产业带。将葡萄酒厂建设与生态旅游开发进行有机的结合,一方面可以使旅游观光者充分领略到优美的田园风光,呼吸到田间自然清新的空气,另一方面可以为旅游观光者现场讲解葡萄酒加工酿造工艺,宣传葡萄酒丰厚的背景知识,同时品尝到原汁原味的、可以同世界名酒相媲美的国产佳酿。既可增加旅游收入,又可为发展创造商机,逐步形成以“旅游观光,生态建设,葡萄加工,娱乐饮食”于一体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保护性开发建设位于经济开发区内的卧虎山森林公园。公园建设遵循“保护、开发、利用”的原则,突出生态功能,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以森林生态旅游为主题,充分发挥森林公园的多功能作用,突出地方特色和山野情趣,形成一个集自然生态、旅游娱乐、科普于一体的综合性近郊森林公园。在不破坏整体风格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公园可规划为森林游览区、游乐野营区、生活服务区等功能分区,丰富和完善公园的生态旅游接待功能。

2、南部:自然体验生态游板块

艾山区域内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拥有艾山国家森林公园、大刘家水库、温石汤温泉等自然资源,开展生态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规划为三大功能区:

(1)艾山国家森林公园:

按照“整体规划、分片开发、区内游览、区外居住”的原则进行开发建设。森林公园内进行整体规划,并按功能进行分区。可分为登山游览区、运动区、科普教育区、红色旅游区、野营体验区、休憩服务区等,时机成熟时进行分片开发,形成一个集观光游览、科普教育、体育运动、探险、休憩、摄影、作画、养生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区。

(2)温泉康疗区:

在温泉所在地温石汤村或其附近,规划建设一处休闲度假村。其功能分区为:

A、温泉疗养区:建设水疗楼一座,可开设多个浴种,如中药浴、桑拿浴、冲浪浴等。在用温泉理疗的同时,还可与光疗、磁疗、电疗及针灸、按摩等多种理疗配合,为游客去疾消疲。

B、康乐度假区:建设温泉休闲别墅、温泉公寓酒店、全循环天然温泉泳池。整修原有的荷塘池,并建设一些与环境相协调的游憩建筑、平台和眺望建筑小品,使游客在享受理疗减压的同时,又可休闲观光。

C、配套服务区:根据康乐度假的需要,建设保龄球馆、网球场、商场购物、餐饮、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满足游客休闲娱乐的需要。

(3)水上运动区:

利用大刘家水库开发水上运动娱乐项目,进行垂钓、划船、摩托艇、皮划艇、渔家乐等水上娱乐活动。同时,改善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高品位的绿化美化,打造一个青山绿水的旅游胜地。

3:西部:休闲互动生态游板块

该板块内的蓬莱阁西苑景区和田横山文化公园处于旅游度假区内,距离城区较近,是本地居民闲暇时休闲观光的主要选择景点,地理位置相对具有优势。经过多年的规划建设,这两个景点都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接待能力,并各有特点。蓬莱阁西苑花草繁盛,空气清新,鸟语花香,另有一个小型动物园,深受青少年旅游者的喜爱。田横山文化公园位于田横山上,东、北、西三面悬崖陡峭,怪石嶙峋,鬼斧神工,形态各异,拔海千仞,形势险峻。南面则绿树环抱,绿草茵茵,品位高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得到了完美结合,是中老年朋友休闲健身的首选。但这两个景点共同的缺陷都是以休闲观光为主,功能比较相似,如果没有适当的连结点,两者之间容易形成竞争关系。这个连结点应该是功能与这两个景点功能不同,位置介于二者之间而更靠近于蓬莱阁西苑。因此,在蓬莱阁西苑东部建设一处以游客参与互动为题材的、以游乐项目为主的游乐园是必要的,以增强该板块的动感,从而使该板块形成一个规模宏大、动静结合的主题乐园,游人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各个区域去游玩。

4、北部:梦幻仙境生态游板块

目前正在建设中的蓬莱村是以我国古典园林为载体、以仙文化为内涵的主题公园,填补了我市旅游业在这一方面的空白。而兴瑞庄园景点经过数年的发展,虽具备了一定的生态旅游接待能力,但在旅游经营方面差强人意。究其原因,除了距离城区较远的因素之外,自身缺乏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热点项目也是主要原因之一。而蓬莱村项目的出现,将有效地缩短兴瑞庄园与城区的距离。如果兴瑞庄园能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完善旅游功能,两个风格迥异的生态旅游项目可以在该区域内达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另外,如果再结合该区域沿海海面的海上观光、近年来频繁出现的“海市蜃楼”奇观,该板块必将成为我市生态旅游的热点区域。

(二)开展多种生态旅游形式,丰富生态旅游活动内容。

充分利用各种生态旅游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旅游活动。以前人们对生态旅游的认识更多的是停留在游览观光方面,而对参与互动没有太多的要求。其实生态旅游更应该体现在参与体验方面,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参与活动,如探险、休憩、摄影、作画、野炊、野营、体育等。根据我市目前的实际情况,可以开展“一日游”或“二日游”,让旅游者充分体验野外活动的乐趣。

(三)加大宣传力度,打造著名生态旅游品牌,形成旅游热点。

二十一世纪,人类迈入了“信息爆炸”。在这个时代,信息通过多种形态媒体构成的信息系统传递。如果不注意对自身的宣传,将会很快被淹没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之中。生态旅游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形式,在全球范围内发展势头都非常迅猛,得到了各地旅游部门的普遍重视,近几年国内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我们应该借助“人间仙境”和“优秀旅游城市”的城市品牌,同时结合蓬莱阁、蓬莱水城、海洋极地世界等著名景区(点)的观光游和休闲度假游,通过多个渠道、多种媒体,包装宣传我市的生态旅游业,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打造著名的生态旅游品牌,并加强与各地旅游机构和旅行社的合作,形成生态旅游热点。

(四)开辟生态旅游专线,为旅游者出游提供便利条件。

可与客运部门合作,在重点旅游区与市区之间开辟周末或节假日生态旅游专线,为市民出游提供方便。同时,在景区内部也应提供一定的交通设施,让游客真正能进得来,出得去,游得开。

五、生态旅游发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

旅游资源开发作为一项经济活动,只有按照旅游经济活动的进行,才有可能获得成功。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要有严肃的性,不合理的开发,就是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旅游业的一时发展。为此,生态旅游的开发遵循一定的科学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来看,制定生态旅游规划,实施生态旅游开发时,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

1、永续利用原则

“永续利用”是时代的产物,它是一种使人类在开发旅游资源时不但顾及到当代人的经济需要,而且还顾及到不对后代人进一步需要构成威胁和危害的发展策略。尽管它不意味着为后代和将来提供一切,造就一切,但它却通过对经济效益、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的协调,使当代人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旅游资源利用,造福子孙后代。

2、保护性开发原则

要使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就必须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针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而言,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应体现的总的原则是:开发应服从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资源得到妥善保护,开发才能得到收益;开发取得收益,反过来可促进保护工作。但是,一旦开发与保护出现矛盾,保护对开发拥有绝对否决权。

3、特色性原则

旅游资源贵在稀有,其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众不同的独特程度,即特色。有特色,才有吸引力;有特色,才有竞争力。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灵魂。

4、协调性原则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必须与整个生态区的环境相协调,既有利于突出各旅游资源的特色,又可以构成集聚旅游资源的整体美,使游客观后感到舒适、自然。

5、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市场经济就是追求效益最大化,生态旅游作为旅游的一种形式,也追求效益最大化,但这个效益不仅是指经济效益,还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必须高度地协调统一。而当三者出现矛盾时,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高于一切为指导原则,即经济效益必须从属于上述两种效益。实际上,当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最大化、最优化时,其经济效益肯定也是相当可观的。

(二)生态旅游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1、保护生态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不可否认,我市是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的地区之一。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环保工作必须长抓不懈,不能掉以轻心。如果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不仅生态环境质量会严重下降,使生态旅游无法开展,而且将会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当务之急是保护好现有的生态资源,坚决制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加大植树、种花、种草力度,尽快提高森林和绿地的覆盖率,力争城市的整体绿化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2、编制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规划

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规划。应对全市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建立从可行性论证-开发规划-监督管理的科学可行的开发程序,坚决反对“一哄而上”的无规划的开发。应建立市政府直接领导下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协调小组,编制具有指导意义的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全市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指导和协调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工作,制止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不良行为。

3、制定法规,加强科学管理

生态旅游会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是弊大还是利大,这并不取决于是否开发旅游,而是取决于是否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科学的管理。要保护生态环境,就要加强科学管理,而科学管理的基础在于完善的法制。因此开发生态旅游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法规作保障,并加强对生态旅游区的科学管理,做到“以法兴游”、“以法治游”,杜绝一切破坏环境资源的现象。

4、突出生态旅游产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生态旅游成败的关键在于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我市的生态旅游还处于研究探索和起步阶段,生态旅游产品存在着类型单一、档次低等诸多问题。因此,应吸收国内外发展生态旅游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立足本地资源和历史文化优势,大力开发独具特色的半岛型生态旅游产品,重点开发登山探险游、动植物观赏游、海滨度假观光游、农业观光游和温泉康疗等专项旅游产品。在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一是要突出特色,二是丰富生态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以此建立新型的生态旅游市场体系,推动我市生态旅游的发展。

5、提高参与性,改变单一的观光结构

在21世纪中,休闲度假将取代观光旅游成为旅游的主体。而让游客能亲自参与和亲身体验是休闲度假产品风靡世界的最直接原因。在考虑旅游与生态的关系时,仅仅关注如何将生态资源利用于旅游事业是不够的,还应该掌握生态旅游者的消费心理和兴趣倾向,在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的同时,建立起使生态旅游者能够参与的新型观光结构,延长其逗留时间。

6、完善逗留设施,提高服务水平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都是不可忽视的开发内容。必须创造出可供游客逗留的环境,这既包括硬件设施,也包括软件方面的服务和管理,两者缺一不可。必须全方位地开发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互相配合的项目,进行综合性的开发。旅游接待设施的建设可按照“区内游,区外住”的原则,以减少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第8篇: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德夯苗寨 旅游风光带 生态农业 融合开发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傍着峒河水势延绵十几公里,其开发对张家界至凤凰旅游长廊提升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从生态地带德夯至古城吉首峡谷陡峭、民风纯朴,为当地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的开发与利用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也为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市场开发提供了广阔前景。

1 国内外关于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开发与产业融合的文献综述

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世界自然基金(WWF)[1]以自然为基础进行研究与定义,而生态旅游协会(ETA)[2]则根据当地环境基础进行研究与定义,然而他们的研究内容归根结底都认为生态旅游是以生态资源为基础而进行有目的旅游活动,同时实现生态价值的旅游资源开发过程。而国内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则从多个角度进行定义,如从生态学角度(卢云亭[3]1996等)、旅游地理学角度(郭来喜、张广瑞2004等);而在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研究中,蒋艳[4](2003)提出社区参与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具体包括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决策与旅游发展的利益分配两个阶段;李琳[5](2003)着眼于人类同其周围自然的和人工环境之间的一种教育关系;王金伟[6](2008)建立了理想的生态旅游分区模式,并试用于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曹瑞祺、寇明婷[7](2010)则结合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发展内涵,通过消除博弈,提出对策来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关于在产业融合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在产业替代性融合与互补性融合的运用研究,湘西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既具有民族村寨农业的生态性也具有民族村寨旅游的游玩功能,是生态农业与旅游产业优势互补的产物,同时在产业融合过程研究中的技术、产品、市场三方面的融合也至关重要[8]。总之湘西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对于湘西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产业融合视角,对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即生态资源、自然资源、民族文化资源进行融合开发价值探索后,结合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的生态环境区间优势,通过时空规划,进行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最终实现生态农业旅游扶贫的目标。

2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态势

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是一条集险、峻、幽为一体的狭长山谷,傍着峒河水势延绵十几公里。峡谷两岸物产丰富,对陡峭的峡谷与朴实的民风以及人文景观的开发与利用为当地实施旅游脱贫奠定了基础。早在1986年吉首市人民政府将这里开发成为风景名胜旅游区,1987年正式实施对外开放,2005年12月被确认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近几年来,随着湘西苗寨景区的旅游业的发展,德夯苗寨的餐饮、住宿、旅游产品服务项目迅速兴起,由原来的贫穷落后山寨,变成今天与全镇各村相比,相对较富裕的德夯新村。在2006年吉首市把德夯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2009年被评为湖南省农业旅游示范点;2012年吉首开始走“谷韵吉首”的旅游品牌路线,因此在湘西德夯旅游风景带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市场前景广阔。根据2010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湘西旅游发展生态环境区空间划分”的划分情况来看(如表1),德夯苗寨的生态环境发展被划分为协调控制区级别,是民族民俗风情旅游资源重点开发、规划的对象,因此吉首至德夯旅游风景带的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规划具有良好的先天资源优势与政策优势。

政府机构对于生态环境区域空间的划分是基于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而德夯苗寨、古城吉首属于生态环境协调控制区域,在实现核心自然区域保护与自然区域的引导,起到缓冲与防护作用。近几年来,湘西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开展各种旅游活动,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也逐渐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民族村寨生态旅游项目:以农家乐为主的休闲度假型旅游项目,如凤凰县的金凤凰山庄、龙山县农夫果园休闲农庄;以古镇休闲度假型为主的旅游项目,如凤凰历史文化名城、芙蓉镇、黄丝桥古城等;以民族文化为主的体验型项目,如吉首市矮寨镇德夯苗寨民俗文化村、湘西明珠休闲度假村;以高科技生态农业为主的观光型旅游项目,如古丈背篓茶苑、花垣县湘西武陵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不同风格、不同特色的民族村寨生态旅游类型,这些项目极大地促进了湘西村寨经济的发展。

3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分类与价值探索

3.1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分类 湘西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弊端,甚至以牺牲部分经济体的利益为前提来发展旅游经济,这些开发活动往往会对村寨生态产生灾难性破坏,譬如民族村寨旅游开发造成的原有民风的破坏,导致古村落出现了风貌不存、民风渐易等令人堪忧的现象,因此需要对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价值进行分类,利用生态农业技术来弥补村寨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应对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状况进行分析(如表2),然后对其旅游开发价值进行是识别,才能开发出合理的产品类别,以便更好的实现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

3.2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价值探索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的生态农业资源物种丰富,品类齐全,融合开发价值潜力巨大,特别是在对民族村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实现了资源互补作用,同时在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产品类别上,可以开发成文化体验产品系列、康体运动产品系列、休闲度假产品系列等(如表3),这些旅游产品系列刚好实现了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价值。

根据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的旅游资源状况与民族村寨生态农业产业融合的类别进行分析,利用互动性研究,在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沿岸的生态农业资源、民族村寨旅游资源、自然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开始开发出一些新的旅游项目。根据湘西自治州的发展规划与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需求,可以结合产业融合理论,将生态农业旅游、民俗文化旅游、自然/人文旅游融合在一起,打造出一款核心旅游产品,实现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的旅游价值的提升(如图1)。

融合开发互动结果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在生态农业资源、自然资源、民族村寨旅游三者之间的共同开发与互动作用之下,开发出核心旅游产品,即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如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包括野生花卉植物展、苗族原生态鼓舞晚会、野生动物科普普及活动等这些新的旅游项目;民族村寨民俗文化体验活动,包括苗族原生态鼓舞晚会、苗族文化博物馆、苗寨药物展览园等。通过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旅游项目不尽实现旅游资源开发的价值,也满足了旅游消费人群多样化的需求,对于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旅游消费人群的完美追求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4 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时空规划

4.1 做好时间规划,循序渐进,确保旅游目的地生态安全 打造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大峡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因此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需要以保护生态安全为准则。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做三个“三年”规划期。第一个“三年”,是为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做前期准备,主要包括政府规划,村寨旅游资源和生态农业资源的认识,地方观念的改变,政府招商引资,做好品牌宣传工作和社会公关工作以及技术人才培养等;第二个“三年”期是民族村寨旅游与生态农业旅游的产品融合期,通过在民族村寨发展生态农业项目,使传统功能也得到释放,既能增加当地居民的劳动收入,又能够缓解过度开发所带来的生态压力;第三个“三年”期是实现市场融合,是民族村寨旅游与生态农业旅游融合发展的最终体现,通过开发生态农业产品与民族村寨旅游产品共同把旅游消费市场做大,并借助吉首市推出的“谷韵吉首”的城市品牌、吉首市市花“兰花”形象,最终实现生态农业旅游扶贫目的,如表4所示。

4.2 做好空间区域划分,实现德夯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合理开发 湘西德夯风景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需要通过多部门沟通、全方面的考虑、多方位的规划并经过共同作用才能实现(如图2)。因此,根据湘西德夯风景带路程与地势环境,可以将这十几公里的路程分为三段进行规划,协同发展,以便按计划进行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如表5)。

4.2.1 吉首至寨阳乡:属于城市与城郊的过渡段,既有城市经济的梯度扩散作用,如吉首市西站附近沿河房地产开发,也有城郊乡土浓郁的气息,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野民情。这一段是城乡互动的关键区间段,因此需要正确处理旅游者与地方居民之间的关系,要联合曙光村和寨阳乡之间的合作,政府机构应该发挥其协调工作的能力,可以是当地居民自己开发,由政府聘请专业科技团队进行指导;或者根据统一规划的需要,政府或者企业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将土地统筹起来,然后再无偿租赁给地方居民,并且按照规划进行种植,通过资金奖励等手段来实现此空间区域的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目标。

4.2.2 寨阳乡至矮寨镇:是一条曲径通幽的大峡谷,呈现险、幽、高耸等特点,也是一条集清澈、幽深于一体的狭长山谷河流,根据此地段的自然环境与地理环境情况,刚好可以体现“谷韵吉首”的主题。此处可以开发水路旅游项目,以体验“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觉,河流可以分段拦坝蓄水,根据蓄水允许长度来规划拦水坝计数。峡谷两岸可以开发登山项目,以及培育和种植珍贵稀有动植物,连片开发天然植物博物馆;兰花作为吉首市“市花”,可以培育各种适合在山涧生长的野生兰花园圃,以供船上游客欣赏。此路段政府部门在资金和技术引进上需要发挥主导作用,确保整个工程的实施安全。

4.2.3 矮寨镇到德夯苗寨:是民族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核心景点区域。矮寨四面环山,中间空旷如一,前面的公路奇观――著名的矮寨盘山公路,头顶上是世界特大悬索桥――德夯特大悬索桥和德夯苗寨景区,也是利益冲突的重点防范地区,政府部门应该在征求广泛的意见以后,进行规划与开发,开发过程中可以由政府邀请专业团队进行规划与技术指导,矮寨镇的开发由矮寨居民来执行,德夯苗寨的开发由原来承包公司进行再包装,要体现生态农业主题的民族村寨旅游的主题。为了能够在悬索桥上的旅游感应到矮寨镇的视角效果,在闲置的土地上可以种植花卉等能够点缀的植物,可以开展登山运动或者极限运动,如蹦极、攀岩等项目。德夯苗寨以瀑布溪流为主线,进行野生蔬果成片种植,比如德夯至天文台的路段可以在农闲时期全部种上油菜花,既可以用来观赏,游客用来榨油,打造“油菜花之谷”;德夯苗寨至流沙瀑布可以打造成一条野生动物观赏长廊,可以让游客了解野生动物的习性,珍惜和保护野生动物;德夯苗寨至德夯瀑布群路线可以规划成野生药材大观园,增加游客对苗药的了解和体验山涧采药的乐趣,体验“只在此山中,云生不知处”的感觉。

5 结论

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在经过时间与空间的规划以后,基本实现了产业融合中的技术、产品、市场等三方面的融合,为了巩固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成果,还应该对景区旅游路线进行科学安排,如应该采取战略联盟的合作形式,基于交通便利的优势可以打造以吉首为起点的一日游和以吉首为终点的两日、三日游路线的精品路线,满足多方面的旅游市场需求,打造出民族村寨生态农业大峡谷旅游的品牌线路,迎合“谷韵吉首”的旅游品牌发展,最终凭借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生态旅游扶贫的伟大目标。另外,在这过程中参与重要角色的当地政府、居民、旅游开发企业需要发挥各自的职能,当地政府部门应该改变传统的发展观念,要以全新的视角看问题,比如引入生态农业旅游观念并进行宣传,同时大力推广“谷韵吉首”的品牌概念,积极调动当地居民的生态农业旅游扶贫信念等;当地居民作为生态农业旅游扶贫的直接受益者,应该积极树立生态农业旅游观念,配合政府文件等政策的实施,同时提高自身的修养,以更好地接受全新理念;旅游开发企业可以引进一些具有科研开发实力的农业企业以及引进一些资金雄厚的投资公司、旅游管理企业,注重培养和利用地方企业的优势资源等,通过共同努力,按照空间划分区域、按照时间段逐步进行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打造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大峡谷,实现生态农业旅游扶贫的伟大工程。

参考文献:

[1]谢花林,刘黎明.开发乡村生态旅游探索[J].生态经济,2002(12):69-71.

[2]张广瑞.生态旅游:理论辨析与案例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6(1):106-112.

[4]蒋艳.社区参与旅游开发具体操作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6):89.

[5]李琳.21世纪昆明国际商贸旅游城市环境教育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3):57.

[6]王金伟,李勇,佟连军.生态旅游:概念、历史与开发模式[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9).

[7]曹瑞祺,寇明婷.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

第9篇: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哄鄙态区;生态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融合;开发

西安是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长河中作为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地位也使得其具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新世纪以来,陕西省政府和西安市政府为深入开发本地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增强历史名城文化效应作为增加第三产业收入的主要目标而开发出大明宫遗址公园、曲江池遗址公园、唐城墙遗址公园及寒窑遗址公园等著名的历史古迹文化旅游景点,在增加城市收入的同时也为其城市名片增添了新的闪光点。哄鄙态区作为西安首个以“生态发展”为发展理念的生态区,贯穿该区的两条重要河流汉佑脲焙邮俏羧铡鞍怂绕长安”胜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流经的区域被人们称誉为“三辅盛地”;又有众多亟待开发的人文旅游资源和优厚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条件,就需要针对性的开发策略。如今西安旅游业发展的特点依旧是重人文而轻自然,而哄鄙态区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是其最大的发展优势,且汉唐时期依哄绷胶涌凿出最重要的人工运河与漕运码头与伴随其产生的众多历史遗迹与事件都是发展潜力巨大的人文资源。如果将这些潜在的人文资源与现存的自然生态资源相结合,则会形成新的旅游热点项目,为西安现有的城市旅游模式创造新的发展基点。

一、哄鄙态区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哄钡厍是古都西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数千年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哄蔽幕。灞河有清河、辋川、汉尤条支流,其中以后者最为有名。因此,人们往往将骸㈠绷系在一起。隋唐时期,灞河上有船通行,汉邮清焙幼畲蟮囊患吨Я鳎虽是灞河支流,但它与灞河齐名。历史上有“玄灞素骸敝说。 “玄灞”是说灞河既深且广,流量较大;“素骸痹蚴撬汉铀质很好,清澈见底。[1]自古以来哄钡厍就担负着“漕运转枢,畿辅拱卫”的重要使命,尤其在汉唐盛世期间,哄钡厍更是为都城长安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因而才有古长安“八水十三塬”的美称。

进入新世纪以后,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陕西省政府于2004年9月成立了西安哄鄙态园区。其区位优势非常明显:首先,位于西安城区东部,北到渭河,南到绕城高速,包括哄焙恿胶铀陌兜哪媳毕虼状区域。其次,相对独立的区位、便捷的交通都为生态区的旅游资源增添了独特性;再次,相比于曲江新区、未央区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分散的区域,哄鄙态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区域内及毗邻区域拥有历史跨度大、不同时期、品质较高的历史遗迹和遗物,以及丰富的人文活动和历史事件。加之其在历史发展中占有的独特地位,都使哄鄙态区的旅游资源具有较强吸引力。

然而,由于哄钡厍曾是京畿辅地,在承担重要历史使命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各种人为的纷争当中,在战争中一批珍贵的历史遗迹和遗物已遭人为破坏;加之当地的水土流失,地理和气候变化等使得遗存下来的文物古迹深埋于地下或是风化于沙石之中,难以为人们发掘和利用。许多文物古迹的地面赋存实物较少,加之对其人文历史内涵挖掘不够,大部分仍处于半开发或未开发状态。

二、哄鄙态区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前景分析

哄鄙态区自成立至今,始终实行生态区建设与旅游品牌营销共同发展的思路。先后举办了2007年 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中国杯插花花艺大赛、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联合国国际儿童夏令营等一系列国际、国内大型活动,2006年欧亚经济论坛永久会址落户哄鄙态区,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3届年会。[2]区域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不断扩大,但若将原本就具有的优势生态旅游资源与待发掘的人文资源加以整合并进行特色化开发,将使生态区的旅游发展模式更趋于多样化和高效益化。

人文旅游资源主要分为四个大类:即遗址遗迹与遗物、建筑与设施、人文活动、旅游商品与纪念品。[3]哄鄙态区一区就包含了这四类资源,而这正是源于富有魅力、绚丽多姿的哄蔽幕。新石器时期半坡氏族发达的彩陶文化,各类彩陶器物的相继发掘与出土;证明了哄钡厍作为半坡文明发源地的重要意义,而在大型纪录片《哄背じ琛分芯拖允境錾挛骺脊湃嗽痹阱焙由嫌蔚睦短镎蛐陆忠胖分锌脊欧⑾值难錾赝砥凇鞍遄”和龙山早期“条形砖”遗物,更是哄钡厍史前文明存在的最好证明。此外还有位于灞河东岸的商代崇国中心区老牛坡遗址,位于白鹿原上的商代早期冶铜遗址怀珍坊都表明哄鼻痹诘娜宋穆糜巫试丛哄蔽幕中的不可替代性和较高的开发价值。[4]在古建筑遗迹方面:现存于灞河之中的“大汉漕渠”的水坝遗址及两度出土的隋唐古灞桥桥墩遗物,证明了中国古代跨度最长、桥孔最多的灞桥存在的真实性。哄蔽幕的特色“祓除”、“修禊”、“祓斋”等各种礼仪活动也为哄比宋穆糜巫试丛鎏砹诵碌幕盍Α6“长安八景”之一的 “灞柳风雪”垂柳依依、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景也成为哄钡厍人文景观中的独特亮点。

总之,作为西安城市近郊旅游区,哄鄙态区是西安大都市旅游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将上述人文旅游资源合理地开发并与自然生态资源有机结合,将加快推动生态区成为西安东部都市旅游集散基地和国内休闲度假旅游的主要目的地的发展进程。

三、哄鄙态区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1、借助文化表演形式丰富发展模式

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历史的感觉往往是虚无缥缈、遥不可及。对游客来说,外出旅游就是想体验另一种生活,可置身于历史文化旅游区时,面对矗立的建筑、沉默的雕像、无声的文物,游客虽能感受到沧海桑田、岁月变换的历史感,但却难得真实的与历史相接触,以朦胧之态与历史接触,未能真正感觉到历史的厚重气息。其实,历史就在人们身边,历史的流动性和音乐美使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而不是停滞。为了能更好地还原历史,人们就以表演的形式来再现历史,重现那些重要的历史场景和历史事件。表演作为及观赏与再现历史风貌的艺术形式,是表现历史流动性和音乐美的有效手段。众所周知的“印象系列”就是将表演与不同的生态景观相结合而开发出的集人文与生态旅游资源于一身的发展模式。从“印象・刘三姐”到“印象・西湖”,从“印象・丽江”再到“印象・大红袍”;场场爆满的表演现场和巨大的旅游经济效益就是这一旅游模式运行的最佳体现。此外还有山西平遥的大型情景体验剧“又见平遥”及杭州大型歌舞表演“宋城千古情”等结合生态与人文旅游资源发展的旅游模式。

这些表演形式将民风民俗与历史人文景观融入进留存至今的人文和生态景观之中,以表演形式将参观游客带进当时的历史现场,亲身感受穿越历史、感受彼时的民风民俗,从而让游客产生出“身在画中游”的即视感。哄鄙态区最重要的生态旅游资源就是汉佑脲焙蛹捌湫纬傻墓婺E哟蟮氖地景观,并孕育了哄蔽幕,如果能在哄焙由态区旅游规划中通过丰富的表演形式与实地的人文遗址的结合,按时代顺序将这些遗址景点串联起来。比如以汉拥睦史作用“漕运”作为重要的连接点,将哄焙恿桨都笆涝盎嶂械墓阍颂读接在一起,并以“印象”的表演形式表现出漕运在中国古代西北地区发展历史中的重大作用:在汉代依托哄绷胶涌凿的“大汉漕渠”是如何支撑起汉武帝西征匈奴的雄心;在唐代广运潭又是如何彰显出开元盛世的大唐风范,同时在表演中加入关键的历史人物也会起到引导作用。既能让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真实地了解历史,体味历史,又可以以大型歌舞表演的形式表现出哄鄙态区昔日的汉唐风韵和自然风貌。以此体现哄鄙态区人文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的最佳结合及生态区旅游模式的创新。

2、运用历史遗迹与生态旅游资源融合的情景再现模式

作为著名的综合旅游城市,西安作为古代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经济中心和交往中心,有大量的文化遗产且自然风景条件优越,旅游经济内容相当丰富,旅游功能相应比较突出。[5]与西安齐名的其他五大古都中:北京近年来通过对故宫,天地坛,雍和宫等历史古迹的重新改造,并开发出一系列符合历史原貌与大众喜好的旅游产品:如故宫的“清宫人偶”、“龙凤呈祥”清宫人形吉祥物等。其他如南京,杭州则分别有“明清夫子庙庙会”、“宋城千古情”等结合当地著名历史古迹与自然生态景观的人文生态旅游产品。此外,由陕西旅游集团公司投资的以唐・华清宫遗址为主要表演地;结合盛唐文化及白居易著名叙事长诗《长恨歌》改编而成的大型山水历史舞台剧《长恨歌》,还有曲江文化集团投资,在大唐芙蓉园内推出的大型歌舞剧《梦回大唐》;都是将宫殿遗址、山体水景与大型歌舞表演相结合,为西安特色旅游开启了新的发展模式。借鉴诸多成功的先例,为打造哄鄙态区独有的人文生态旅游品牌,当务之急就是将区内著名的历史遗迹与拥有的生态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如汉由显经开挖出西北第一条人工河渠“大汉漕渠”,虽然不复存在,但其遗留在汉由系脑用来围堰筑坝的遗迹留存至今并被发现;再如灞河上留存的隋唐时期古灞桥的桥墩,如果使用模拟技术与大型表演相结合的形式,将使得游览的旅客重新看到这些已消逝的千古奇观;或让游客置身于古代的漕运船之中,走近历经千年的桥墩之前,亲手抚摸那些铭记辉煌岁月的历史印记。白天,可于生态区内著名的历史遗迹旁进行大型古风形式的歌舞与技艺表演,让游人体验梦回汉唐的历史遗韵;夜晚,可在灞河两岸使用先进的声光电技术展现带有汉风唐韵的河岸街市布景,游客置身于富有汉唐风格的游船之上,穿梭于汉唐古河道上;以此陶醉于穿越千年的沧桑与巨变。所有这些开发模式都可以使哄鄙态区的人文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与展现。

3、依托生态与民俗融合,打造哄比宋纳态旅游品牌

依据2009年《陕西文化发展报告蓝皮书》中规划:2009-2014年,西安市已建成依托灞河水面形成的大型活水运动健身文化区、以米家崖岛屿风情为辐射点形成的汉颖跛休闲文化带,以广运潭为主体的生态观光休闲文化区。通过这些文化产业功能区的建设,迅速构建起生态区的文化产业架构,形成产业互补和互动,使哄鄙态区真正成为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亮点和示范基地。作为综合旅游型城市,西安发展哄鄙态区旅游品牌应通过有意的促进和重建历史、文化,使其成为新的旅游目的地。哄鄙态园区中的各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都与哄绷胶咏裘芟嗔,在生态区成立后的近十年中,建成的城市亮点品牌包括西安世园会、西安金融商务区及哄惫家湿地公园。特别是哄惫家湿地公园;自2013年4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公园以“感悟生命 品味生活”为主题,设置野趣、精致、时尚、河道等四大主题板块,集湿地保护、观光旅游、科普科研、户外运动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型生态旅游目的地。[6]哄惫家湿地公园的建成,也为生态区已有的旅游模式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据此,生态区还可以开发以下具有哄鄙态区人文生态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

(1)将“灞柳风雪”的著名场景设置其中,设立灞河送别主题公园或哄焙禾品缭现魈夤园,借以展现古时汉渝焙恿桨杜ㄓ舻暮禾品缜榧暗笔钡拿穹缑袼住

(2)汉恿桨兜乃锛夜荡濉⒅械畲濉⒘杭掖宓扔涤芯墒惫芈し缜榈拿窬釉郝涿袼捉ㄖ的村落,可借鉴礼泉袁家村、韩城党家村的民俗旅游发展模式;将生态资源与民俗文化相结合,形成集生态旅游、民俗体验、农家生活于一体的生态民俗村,借以展现老关中古村落的民俗风情。

(3)灞河流域附近新发现的新街口遗址、上林苑狄寨熊猫头骨化石等都可以进一步开发成为新的遗址公园、自然博物馆;上林苑遗址则可开发成新的遗址公园等新的旅游景点,以吸引旅游开发投资。

总之,依托哄鄙态区的生态旅游资源与人文历史遗迹的结合,打造哄比宋纳态旅游的民俗新品牌。

四、结语

作为西安市首个生态园区,哄鄙态区内具有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历史悠久的人文历史旅游资源,其旅游开发出路应着重将自然生态资源与人文生态资源将结合,积极发展人文生态旅游,通过艺术表演和情景再现的形式将哄绷饔虺恋淼睦史和民俗文化发扬出来;依托历史文化,大力打造生态人文旅游品牌。而这一切的前提则需要具体的保护措施来促使这些资源能够更好地保存并不断完善;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保护,而保护则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哄鄙态区已有的旅游设施如西安世园会的“一塔三馆”和广运潭也可为后开发的旅游资源提供良好的展示平台,融合了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发展模式将有助于哄鄙态区发展新的旅游产品,也为未来的西安东部生态旅游区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为西安市人文旅游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模式。

【注 释】

[1] 生态哄哄备趴.哄鄙态区门户网站:http://.cn/info/iIndex.jsp?cat_id=10258.

[2] 杨尚勤,石英,王长寿等.陕西文化发展报告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

[3] 徐学书.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38.

[4] 哄蔽幕的魅力.哄鄙态区门户网站:http://.cn/info/iIndex.jsp?cat_id=10258.

[5] 许峰.城市产品理论与旅游市场营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0)91.

[6] 马耀峰,宋保平,赵振斌等.陕西旅游资源评价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