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化指导意见范文

数字化指导意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化指导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化指导意见

第1篇:数字化指导意见范文

建设公共服务体系

根据《北京市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体系三年建设指导意见》,2012-2014年,北京旅游将重点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即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旅游安全保障体系、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旅游惠民便民志愿者服务体系、旅游知识普及与旅游责任教育体系、旅游环境保护和旅游好客环境体系、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的监管与评价指数体系、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建设规范及标准体系。

其实,北京旅游重点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与北京旅游市场的发展现状密不可分。随着旅游市场的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来京游客选择自助游。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德谦表示,建设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体系是旅游活动开展的重要保障。据了解,目前北京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相对滞后、总量供应不足、公共投入不足和分配不平衡等问题,需要完善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

开发自助旅游环境

记者了解到,未来三年北京A级景区将实现无线宽带覆盖。业内人士表示,北京已于去年开通“智慧旅游”服务,包括智能手机定位导游、蓝牙下载导游词、实时查看景区天气和人流等服务,极大方便自助游游客。不过,这要求北京的景区和公共场所能够提供无线网络,尤其是重点景区。

除了无线宽带,北京A级景区还将完善五种文字景区全景牌。其中,北京重点旅游景区将配装中、英、日、韩、俄五种文字全景牌和其他各类标识牌632面、旅游区交通标志牌436面。此外,市旅游委鼓励景区配置自助导游机,开发旅游景区自助导游软件系统,完善自助旅游环境与服务。

数字化提高旅游便捷性

据了解,北京旅游三年内将推进四个数字化建设,即数字景区、数字酒店、数字旅行社、数字乡村。业内人士表示,数字化旅游可让游客感到最直接的便利性。以数字景区为例,游客省去了排队买票的麻烦,可直接通过网络支付买票;购票成功后,手机将收到一条二维码彩信或数字验证码短信,即电子门票;游客经过安装在景区的识读设备,对电子门票进行扫描验证即可进入景区。截至去年,北京已有40余家景区列入电子门票预订系统。

第2篇:数字化指导意见范文

新媒体出版作为一种新的出版形态,打破了传统出版领域的行业壁垒,跨行业、跨领域的事件每天都在上演,不断推动着出版业与各个行业间的融合与创新。怎样运用新技术,拥抱新媒体?经过几年的探索,电子音像出版社抱团取暖、不断尝试,目前有不少已经走出低谷,走上新路。

冰山+火焰,遭遇双重困境

电子音像出版,作为一种介于传统出版与新媒体之间的出版业态,其生存空间、利润空间已经变得越来越狭小,一面是数字出版之燎原烈火,一面是传统出版之矗立冰山,可以说是腹背受敌、双重困境。

传统图书出版如冰山矗立,强势地位不可撼动。传统出版由于有分销渠道清晰、馆配市场保证、全民阅读推动、出版题材多样的优势,其市场前景相对稳定得多,生存空间更有保证。与之相比,电子音像社无论是市场空间、出版题材,还是人员保证,都劣势明显。若想在成熟的传统出版市场分得一杯羹,电子音像社当加倍努力。这是困境之一。

数字出版扑面而来,行业革命如火如荼。近年来,曾经领先于纸书的电子音像技术现在被不断超越,甚至是替代。新媒体技术的兴起,使得电子音像社已很难用传统的电子音像介质完成从编辑到发行的常态盈利过程。技术革命如燎原热火,在推动行业进步发展的同时,也革了“电子音像”这一渐趋落后业态的命。不可否认,面对数字出版热潮和技术进步,电子音像产品逐渐被新智能产品替代,许多电子音像出版社一度低迷,甚至难以自足,不乏关张之例。这是困境之二。

政策利好,促进机制创新

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浪潮正滚滚而来,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不断涌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5年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扶持举措,对加快传统出版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意义,既为新闻出版业提供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出版与科技的高度融合将成为出版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电子音像社应乘势而上,加快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步伐。

第一,2015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与财政部联合《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按照积极推进、科学发展、规范管理、确保导向的要求,立足传统出版,发挥内容优势,运用先进技术,走向网络空间,切实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实现出版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的共享融通,形成一体化的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机制。力争用3-5年的时间,研发和应用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确立一批示范单位、示范项目、示范基地(园区),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市场竞争力强的新型出版机构,建设若干家具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出版传媒集团。

第二,2015年4月,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正式启动。2015年4月9日,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启动大会召开,标志着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进入全面建设与实施阶段。复合出版工程是新闻出版行业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将推进采编流程集约化、数字化,形成新闻信息一次采集,新闻产品多种生成的业务模式,实现传统出版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和管理方面的深度融合,提升新闻出版的生产力和产品竞争力。

第三,在2015年新闻出版(版权)工作要点中,明确了深入推进电子音像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内容:推动出版融合发展全面提速。出台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开展第二批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评估,深入推进传统图书、报刊、音像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升级。扩大“盘配书”试点范围。2015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二批出版转型示范单位名单,这次共计100家,其中包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方圆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山西春秋电子音像出版社、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等电子音像出版单位。这些电子音像出版单位的转型经验对行业的发展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第四,2015年11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大力推进我国音乐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播放设备的发展,音乐的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发生了很大变化,面临着新的挑战,特别是我国现代音乐产业体系还不完备、原创能力不强、音乐企业规模不大、高素质人才缺乏、版权保护体系尚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音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一指导意见的宗旨就是为进一步推进我国音乐产业综合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国家音乐产业基地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迎势而上,探索多元化路径

面对数字化与信息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传统的电子音像出版单位只有主动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才能实现跨越与发展。一年来,传统电子音像出版单位逐渐走出观望和徘徊,对数字出版的认识进一步加深。许多出版单位围绕业务优势与特色,通过搭平台、推产品,坚持跨媒体、跨领域,多业态、多元化出版的发展方向,纷纷探索出了适合自己的方式。

一、教育产品数字化与多元业务相结合

如何抓住市场机遇,发挥传统音像产业优势,是电子音像出版社急需解决的问题。教育产品是很多电子音像出版社的赢利主力,部分电子音像出版社在坚持教育产品数字化的同时,进行多元化业务的探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盘配书”政策是国家支持音像电子出版单位开展跨媒体出版,鼓励有图书出版能力的音像电子出版单位开发与盘配套的图书的利好之举,旨在深化出版改革,推动音像电子出版单位拓展出版空间,加快产业发展。“盘配书”有利于电子音像产品的发行,能更好地带动原有电子音像产品的销售,在诸多转型中,实现图书出版是提升出版社效益的最快手段。同时许多出版社在实践中体会到,“盘配书”是防止盗版的良好措施。

由于电子音像出版社对图书的出版流程非常熟悉,也具备相应的人才和作者资源,实现图书出版没有版权、技术、编辑队伍等方面的阻碍;同时还有成熟、完整的编、印、发产业链,可以预计出版的赢利情况。在持续进行的试点推进工作中,“盘配书”政策为有图书出版能力的电子音像出版社的发展注入了一阵强心剂,转战新媒体后的多元化经营必定使转型升级中的电子音像出版社们大有可为。

二、立足顶层设计 做好移动终端产品开发

出版业始终都是内容为王的产业。当内容与技术相碰撞,便不断产生新的出版形式,内容不断地实现增值。在新媒体技术不断进步,用户需求不断升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我国电子音像出版单位如何对内容进行整合和开发,与技术合作,与渠道运营商合作,实现内容的增值并最终实现盈利,这都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和研究的。将传统的电子音像的出版内容搬到移动端渠道进行运营的时候,一定要创新性地进行内容的优化升级,符合移动阅读的阅读习惯,与移动运营渠道商建立联合运营,实现共赢。

在数字技术深刻影响的大势所趋下,这种转型,不仅仅是电子音像出版社,大多数出版社都在尝试。在这种转型中,电子音像出版社相对于图书出版社,转型的优势有两点:一是产品内容(音频、视频)本身便是数字化的产品,对接更简便;二是拥有相对技术上的优势。但要这种转型也存在一些问题:数字出版所需投入非常大,但目前却还没有找到适合的赢利模式,所以出版社仍然是重视多,行动少。出版社之所以“行动少”,关键原因在于三点,一是机制,二是投入,三是决心。这三点的制约,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

三、建立垂直平台 拓展全媒体空间

不同的电子音像出版社都有自己的行业定位,越是专业性强的出版社就越要在这一专业纵深上下功夫,坚持专业方向,挖掘专业领域的新趋势,建立垂直平台,聚集专业资源来谋求发展。

立足于垂直网站,形成前后台有效支持,产、学、研相互支撑良性架构。这就警醒传统电子音像出版企业须加紧专业内容资源数据库的梳理建设,像同方知网那样先做好顶层设计,并在此基础上扬长避短切实发挥资源内容的独特优势,将已有内容资源多重分析,碎片化,做深加工;将内容资源的价值最大化,重新整合,挖掘出其中所蕴含的更多价值。同时将出版物往多载体跨平台方向策划,以期摸索出新的长效性运营机制。

量力而行,兼顾坚守与责任

即将到来的“十三五”对于电子音像出版社是至关重要的发展阶段,媒体融合是电子音像社未来的必由之路。但面对资源聚集度不高、行业信息数据体系不健全、技术装备配置水平较低、对新技术与新标准的应用不充分、市场模式不清晰、人才不足等重重困难,前方道路注定充满艰难险阻,不可一蹴而就,笔者有几点粗略看法,供出版同仁参考:

首先,出版社的转型升级一定要量力而行,根据出版社的实际情况而定。要找准切口,把内容做好做精。电子音像出版社在新的环境里要想实现“突围”,甚至是“弯道超车”,重要的是要对自己的出版内容进行仔细考核和规划,找准自己的定位,从自己的优势领域切入,做出特色,有特色内容才能对渠道商有话语权。

其次,要重视用户体验,内容要符合载体和用户的需求。电子音像出版社经过多年的发展也积累了不少的内容资源,但不是每一种内容资源都适合在互联网平台,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运营的,尤其现在碎片化、泛娱乐化的阅读习惯主流,就需要在转化成移动阅读内容源时仔细调整,而不应该是原有内容简单粗暴的数字化。

第3篇:数字化指导意见范文

>> 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视角下的经济增长影响因子分析 浅析数字图书馆信息生态系统 信息生态系统模型构建及其平衡研究 企业财务生态系统及其结构分析 网络健康信息生态系统构成要素分析 “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案例分析 数字生态系统的信息生态失衡和信息流干预 信息生态系统进化初探 海西信息生态系统构建 学校文化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分析 信息素养生态系统构建及其对信息素养作用机理研究 第三方电子支付生态系统中主体价值分析 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各主体的角色发展定位分析 基于知识的企业“文化生态系统”路径演化及其超越 区域品牌市场失灵现象分析及其商业生态系统构建 以品牌社群为内核的品牌生态系统及其运行机理分析 企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及其研究进展 音乐教育生态系统及其活动特征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12]谢景卫,于洪滨. 博物馆数字化展示应用研究[J]. 硅谷,2012,(9):35,11.

[13]孙小勇.档案数字化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J].数字与缩微影像,2013,(3):34-36.

[14]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EB/OL].[2013-11-18].http:///zhengwuxinxi/zhengcefabu/201112/t2011120

9_614350.htm.

[15]周和平: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要融入生活[EB/OL].[2013-11-19].http:///culture/gd/201202/10/t20120210_23060240.shtml.

[16]张苗苗, 娄策群.信息生态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机制[J].图书情报工作,2011,(18):15-18.

[17]卢剑波.信息生态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3.

第4篇:数字化指导意见范文

在这样的背景下,该如何解读“融合”的概念,如何梳理“融合”的历史发展脉络,如何寻找到新一轮“融合”的具体路径,成为出版业必须深入思考的课题。

一、全面理解出版的基本概念

在探寻出版业的未来之前,有必要先行梳理出版的基本概念。透过各种表象看清出版业如何从过去走到现在,从本质的、基础的概念出发,去寻找更远的未来。

(一)出版=思想的(表达+表现+传播)

这主要是从文化的属性来理解出版的概念。以印刷技术为基础的传统出版业形态下,出版业务流程通常被概括为“编、印、发”,可以表现为以下流程:

思想是主观的,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感知、感悟后形成的。经历“对思想的表达”以及“对表达的表现”的过程,最终的表现结果会形成宏观概念的文化。表达的结果是内容,表现的结果是内容产品,传播的结果是内容服务。表达、表现、传播,都需要按一定的标准与规范,需要借助有形或无形、物质或非物质的介质(载体)来承载。

(二)出版= 信息的(描述+记录+传播)=信息+数据+服务

这是从信息属性来理解出版的概念。完成对世界的描述与记录是人类的历史使命。在现代信息技术出现之前,人类用笨拙的方式进行描述和记录。直到印刷技术普及,出版业成为履行该使命的重要参与部门。

出版业借助各种技术手段,按一定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式方法,对信息进行描述与复制,并以结构化或非结构化方式将信息重组,记录为数据。描述的结果是数据,记录的结果是数据产品。描述、记录的过程中会形成标准与规则,即描述规则与记录规则。

(三)出版=内容(生产+传播+服务)

这个公式是对出版本质概念的高度概括,也说明出版文化属性与信息属性的高度统一。

在文化属性角度,内容的概念被强调为思想的表达,这里的思想表达既可以是人对具象的客观事物的认知,也可以是对抽象的主观世界的感悟;在信息属性角度,内容的概念被强调为客观的数据,客观数据既可以是非人力所控的客观世界的数据,也可以是人的活动带来的客观性结果数据。无论从哪个视角考察,出版活动的核心都将落到“内容”上。

(四)信息产业=信息技术产业+信息内容产业(含出版业)

出版业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实际上是文化产业(包含了出版业)与信息产业的关系。包含了出版业的文化产业是体,包含了信息技术业的信息产业是用。“体”与“用”的紧密关系靠着“内容”来维系。由此,基于信息社会的发展,信息产业可以划分为信息技术产业与信息内容产业,而出版业正是信息内容产业的组成部分。

出版业不只是简单的对人类存量知识的传承、对人类增量知识的不断积累,更是要起到解放人类智力,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作用。出版业最终要推动建立并不断完善“人类社会的知识累进模式”。

二、从四个维度理解出版业融合

融合,是不同领域的要素之间互相渗透、形成一种全新形态。传统业态与新兴业态的融合,必定是传统的要走到新兴(未来)去,传统业态发展为新兴业态。

融合绝不是简单的传统产业主体与新兴产业主体的融合,而是有多层级、各方面的角色参与。融合是新兴业态对传统业态的继承、扬弃。比如技术公司、网络公司与出版企业之间的融合,就不仅仅是浅层的资本联姻,而是要在产业要素层面实现融合,实现进化。

融合最底层、最基础的维度是出版与科技的融合。在信息社会的大环境下,我们需要从产业内与产业外两种视角、四个维度来理解融合。

产业链各环节的要素融合

这是基于出版业的产业链将发生变化的判断。传统出版业的生产方式是线性的,产业内部的要素也是线性地分布在产业链上。编辑、印刷、发行,不是循环的闭环,而是产业要素单一方向的流动。但是互联网发展以后,打破了这个线性,用户(阅读者)借助网络技术可能成为一次生产活动的主动发起者,而不再是被动的、只能在产业链终端等待接收(接受)内容的消费者。于是,所有的产业要素,在技术的支持下,同一时间展现在终端阅读者面前,并根据受众需求重新进行产业链的临时组合。

例如,图书馆用户基于对数字资源的重新整合的需求,提炼相关素材,形成一个新的个性化内容产品,具体表现为一本“书”,利用馆内POD印刷线,当场打印装订成书,这就打破原有的出版业产业链。用户站到生产活动的启动环节,用户自主性得到体现,是用户端发起的自出版行为。

再例如,作者进入线上社区(web时代社交网络),或是建立线上社群(移动时代社交网络),用生活化的日常交流、靠用户口碑与口味圈定相对稳定的社群对象,通过不断推送中短篇幅文章,对用户标签化,进而寻找用户其他需求、构建模式,形成线下活动。这是生产端发起的自出版行为。

产业分类层面的要素融合

这是基于资源层面的深度管理能力提升趋势做出的判断。通过政府、行业机构、出版企业与技术企业几年的努力,出版界的数字化生产技术装备配备水平正在不断提高。2013年央企转型升级项目实施后,一多半的中央文化企业配置了相关工具与系统,其中就包括数字化资源管理软件。2014年央企转型升级项目继续推进,在2013年基础上开始支持部分出版社先行开展资源库建设。出版企业的资源管理能力不断提升。对这些出版企业而言,在传统时代,资源的概念就是把单本书入库,现在则是能够实现把一本一本书的介质去掉,从内容层面做分解,通过一定的标引规则实现资源的分类、分层级管理,还要实现知识分类体系,进行知识角度的资源管理。这样一来,就具备了可以将内容分解,还原到数据、信息层面,进而不再区分大众、教育、专业的分类。

当要基于资源整合出素材、再重新组装成产品的时候,终端接收的内容产品会根据用户的消费需求进行主题投送,从主题的角度不再区分大众、教育、专业,从内容生产的角度看,同一主题的内容在资源层面出自同一个资源库。在最终的内容产品出口的地方,改为根据用户身份进行投送,而不再从生产者角度将内容分类。

内容产品实现生产端与消费端的“内外有别”,向“服务为重”转型。“内”是从生产环节内部(出版社内部),做好内容资源库,按内容的主题,做好不同主题内容的知识分类体系,对资源库进行结构处理,聚集过程中要对内容资源分出层次与层级;“外”是从消费环节(阅读行为)的用户角度,根据用户身份不同、同一用户的不同需求,划分层次与层级,设定产品最终呈现的内容范围,根据需求在生产端调取资源组装成不同的教育、专业、大众类的内容产品,但在同一端口投送;同时,设定好用户消费场景与付费模式。

出版业与其他内容产业的融合

从内容产品形态的发展趋势看,出版业与其他内容产业的融合是必然趋势。这是基于对新的信息技术时代商业模式发展趋势的判断,也是更深层次的对人类自身发展的判断。

信息技术使得不同种类的内容产业之间打破了原有的边界,可以被直观理解的最简单的现象是,纸张、光盘这些外在的物理介质是出版业、音乐业、电影业所依赖的底层载体,但恰恰是因为这些载体的存在,只能形成一定范围内的载体流动,带动内容流动,如果内容要跨界,会受到载体的束缚。当新的信息技术出现后,出版业、音乐业、电影业的核心内容被抽象出来,回归到《著作权法》文字作品、美术作品、音乐作品、电影作品等“作品”的概念上,不再受限于载体,在互联网环境下成为可以交融的元素。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技术将改变人类社会。如果从科学的角度看,人脑在发生变化,人与外界信息的互动方式在发生变化,人体内部相关信息接收、分析、转化、消化、再生产、产出、传递、交流的器官也发生着变化。人对信息与知识获取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出现全新的需求。人眼需要同时查阅一个屏幕范围内的所有信息,需要不断跳转、链接,注意力难以集中的同时,“兴趣点转化为知识需求点”,对内容产品形态的需求在发生变化。

近年来,众多网络作品版权拍售,成为下游电影、游戏市场的源动力。这是生产端主动发起的衍生形态,以同一主题为核心,形成立体的内容产品形态。国内作家出版社等部分出版社、盛大文学等网络企业已经开始实践此类项目。但是,目前仍然有一定的限制,包括政策上的、资本层面的、市场运作机制上的。

可以被即时吐槽的电影、电视剧,满屏幕滚动的是观众的吐槽。这些评论(吐槽)活动是什么?如前所述,同样是思想的表达,借助一定技术,表现出来并在用户面前呈现,这是大概念之下的出版活动,是消费端发起的新的内容产品衍生形态。传统出版机构应该得到的启发是,内容产品可以直接做到下游的其他衍生产品形态中,从而融为一体。

出版业与国民经济外部产业的跨界融合

这是出版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必经之路,也是出版史上已经确定的角色定位。出版业靠内容产品、内容服务融入其他产业的具体生产、营销环节,进而对其他产业的产品及服务带来“内容转换成价值――价值不断提升――内容消费数据转换为生产需求――支撑文化产品及其他产品再生产”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与外部产业的真正融合。

互联网是信息技术产业的产品。互联网具有颠覆性,可以将信息传递效率最大化,从而使很多产业原有的产业环节被取消,减少大量的中间环节,让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变为信息透明。但传统产业部门一定存在互联网企业无法颠覆的环节,出版业就是要找到这一门槛。

同时,由于出版业与信息技术产业同属于信息产业的范畴,所以出版业和信息技术之间并不是冲突关系,信息技术的出现与进化本来就是为信息的传递提供支撑的。所以,当互联网对其他产业领域造成颠覆的时候,出版业将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得以破茧重生,更好地融入其他外部产业。

三、政策关键词解读:从转型升级到融合发展

在深入理解出版的基本概念、出版领域融合的概念之后,我们回顾一下2014年从中央到部委的相关文件,提炼出其中的关键词,来解读出版业发展的政策导向。

关键词:转型升级

2014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与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这个文件是、财政部、总局基于出版业当前面临的形势,审时度势共同提出总体方向,在深入沟通基础上形成的一份文件,虽然并未作为发文单位,但相关部门对转型升级工作的认识与具体的指导与推动,是文件最终出台的原动力,文件内容的编写也有领导和同志们的参与。

1.文件指明了转型升级对新闻出版业的作用

文件提出,数字化转型升级是进一步巩固新闻出版业作为文化主阵地主力军地位的客观需要,是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途径。

2.文件提出宏观方向与目标

在宏观方向上,文件指出,要提高新闻出版业在数字时代的生产力、传播力和影响力,为人民群众的知识学习、信息消费提供服务,为国民经济其他领域的产业发展提供知识支撑,更好更多地提供生活与生产,推动新闻出版业成为文化产业的中坚和骨干。文件最终提出,要把文化产业打造成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在总体目标上,文件提出,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盘活出版资源、再造数字出版流程、丰富产品表现形式、提高资产管理能力、实现行业信息数据共享、促进新闻出版业建立全新服务模式。

3.文件明确了实施原则与工作步骤

文件归纳了实施原则:改革先行、扶优助强、鼓励创新、示范推广;分步启动、并行实施、迭加推进、市场调节。在实践中,财政部与总局依据该文件,采取中央企业先行探索转型升级路线,再推广至全行业的工作方式。

4.文件提出具体的实施方式与重点任务

文件表明,财政部、总局作为政府部门,将在未来三年内,采取“补需方”的方式对新闻出版业提供经费扶持,鼓励、支持出版业通过标准应用、技术升级、模式升级、人才升级实现全面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关键词:融合发展

8月,中央深改小组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文件强调,要通过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增强信息生产和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信息需求;文件指出,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文件提出,要从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根据这一文件,总局目前正在酝酿推动传统出版业态与新兴出版业态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关键词:体制改革

10月,《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出台,是对深改小组指导意见精神的延续和贯彻。

文件提出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完善新闻出版管理体制;二是增强新闻出版单位发展活力,其中提到“鼓励和支持传统出版传媒与新兴出版传媒融合发展”;三是建立健全多层次出版产品和要素市场,其中提到“建立全国统一的出版产品信息交换平台”,还提到“促进出版与科技深度融合”;四是推进出版公共服务体系标准化均等化;五是提高新闻出版开放水平,提出“市场化、商业化、产业化、社会化、本土化”的目标。

第5篇:数字化指导意见范文

《行动计划》明确了总体目标是到2018年,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进一步深化,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与此同时,《行动计划》制定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和标准建设推广行动、智能制造培育推广行动、新型生产模式培育行动以及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提升行动等七大行动计划。

两化融合方面,到2018年,形成一套完整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10000余家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1500余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60000余家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形成以管理标准促创新、促转型、促发展的新格局。

智能制造方面,到2018年,高端智能装备国产化率明显提升,建成一批重点行业智能工厂,培育200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初步实现工业互联网在重点行业的示范应用。

新型生产模式方面,到2018年,重点行业形成一批众包设计、个性化定制、协同制造等新模式,培育一批国家级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电子商务和众创空间示范平台,形成一批具有创新性、引领性的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示范企业。

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提升方面,到2018年,国内工业软件骨干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形成一批行业信息物理系统(CPS)应用测试验证平台,培育20余家行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领军企业。

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方面,到2018年,建成一批面向小微企业的信息化服务平台,不断提高小微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研发、管理和生产控制的能力。

网络基础设施升级方面,到2018年,4G网络全面覆盖城市和乡村,80%以上的行政村实现光纤到村,直辖市、省会主要城市宽带用户平均接入速率达到30Mbps。

第6篇:数字化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开放式教育资源;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近年来,高等院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是广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是避免教育资源的重复开发,整体提高教育资源质量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可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实现社会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但是目前我国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并不完善。为解决目前我国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共享的有效实现,本文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该机制以合理的共享方式作为依托,以先进的技术体系作为基础,以系统的组织管理结构作为协调,以完善的法律保护制度和行政干预机制作为保障。

1 研究现状与应用实践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我国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有5种形式。

1)国家支持建设的大型教育数据资源库和网络资源建设工程项目,其中有些资源库类似于美国的ERIC和OhioLINK项目,如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和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前者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士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等在内的多个源数据库及中国基础知识仓库等,旨在建设大型优质中文信息资源库群,并通过高速网络提供服务。

2)国家建设的远程教育系统——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其内部资源的共享是一个典范。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质决定了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特有的资源共享机制。2000年以后,中央电大与TCL公司合作建设远程教育资源,成立“电大在线”公司,推出的平台和资源开始实行有偿资源共享。

3)同类型或同地区院校在项目或政府的推动下实现资源共享共建。西安交大、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在共同参加教育部“远程教育关键技术与支撑服务系统和天地网结合项目”的推动下,联合研究,开发远程教育的若干关键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天地网结合的远程教育支持系统,提出基于天地网的远程教育优化解决方案及技术规范;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共建、共享优质数字化课程,实现学校之间优质教育资源及信息的共建共享和共管。

4)院校之间主动提供资源和主动争取与其他院校实现资源共享。

5)中国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协会,简称CORE,是一个以26所IET基金会会员学校及44所省级广播电视大学作为基本成员的联合体,以推动全球高校、教育机构的紧密合作与资源共享为使命,致力于为中国高校获取免费、便捷的全球开放式教育资源拓宽渠道。CORE以“开放共享”和“精诚合作”作为价值观念的核心,在不断为中国教育引入国外优秀教育资源的同时,更携手中国高校将其优秀的教育资源传播推广到全世界,从而实现中国教育与国际教育的“双向接轨”。

2 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政策与技术规范

为了保证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能顺利实现,我国各级组织和机构也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及技术规范。如《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指导意见》(2003-9-5)等政策文件都明确提出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指导意见。

在技术规范方面,教育部颁布《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试行)》,对资源开发者的开发行为、开发资源的制作要求、管理系统的功能要求等方面做了统一。另外,我国参照国际标准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信息化标准,目前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

3 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理论研究

我国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方面取得较多的成果,但是目前对于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还不是很完善,存在各种问题和障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研究,存在一些特点:1)多从经验和实际出发,缺少从理论角度研究共享的必要性;2)研究的范围涉及共享的方方面面,但是对共享问题的深层次研究却较少,尤其是对共享机制和模式的系统研究更为缺乏。

随着网络在教育中的应用不断深入和加强,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需求及矛盾已越来越突出。如何有效解决共享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建立完善的共享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系统深入地研究和实践。 #p#分页标题#e#

4 高等院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研究

4.1 共享架构

高等院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是指校际间或校内各部门之间通过某种方式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同使用。共享过程中涉及技术基础、共享方式、组织结构、法律保障、激励政策等多个方面。将“机制”引入高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并非是将共享过程中的各个要素简单相加,而是要理清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协调各要素相互促进以发挥最大功效,并最终以制度化的形式形成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稳定运行模式。

高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要能保障共享有效稳定地运行,以先进的技术作为基础,以系统的组织管理机构作为协调,以合理的共享方式作为依托,以完善的法律保护制度和行政干预机制作为保障,以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政策及测评体系作为促进。由此,共享机制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4.2 高校网络校际互通

高校校际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是建立在网络建设高速发展的基础上的,目前,国内高校几乎都已建成校园网,已基本满足高校用户的需求,保证信息传输的顺畅。

目前在高校的互联网接入服务中,作为中国最早和最大的公益性互联网之一,CERNET占有明显优势,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平台,支撑了现代远程教育、网上招生远程录取、数字图书馆、中国教育科研网络、数字博物馆等许多教育信息化重大应用,承担着多项国家重点课题的科研任务。

4.3 共享模型

1)基于校园网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模型。学校通过一定的资源共享系统,整合全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并根据各类用户需要指定权限,将资源提供给校内用户使用。这种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校内各部门和用户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的教学效益。

2)基于因特网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模型。基于因特网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面向全球用户,资源极为丰富。也正是它的极大限度的开放性,往往重复的资源大量存在,有效资源较少,安全性较低,对用户在获取资源时产生各种各样的阻碍。

3)校际间基于网络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模型。校际间基于网络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面向每个参与共享的高校用户,这种共享模型介于上述两种模型之间,既能向用户提供丰富的资源,同时又大量减少重复资源建设,提高用户效率以及安全性等。但是这种方式在目前的高校中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不但欠缺可行的共享模式计划,而且各个院校也缺乏强烈的合作动机和有效的共享机制。

在综合分析上述共享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校际间基于网络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模型(图2)。在这种共享方式中,首先需要构建一个公共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用于各类高校的资源信息。该共享平台可由教育科研网或共享高校所在地区的教育厅等部门负责研发,向用户提供注册认证、目录管理、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以及用户培训等信息服务。

5 共享方式

首先,确定合作的高校,在确定共享的规模时,应尽量将规模保持在能取得最大效率的范围,尤其是同一地区内的高校更具备共享条件。其次,高校间要进行合理的规划,整合现有资源,扩充所需资源。对于各高校需要的资源,经过协商之后可统一购买,共同使用。这种合作的方式体现了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能有效提高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再次,基于各高校资源需求的差异,特色资源库的建设不宜采取合作建设的方式,可由一方建设,同时服务对象也主要面对本校用户。若其他高校的用户偶尔需要这类资源,可以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有偿共享。

6 组织结构

目前,我国高校仍缺乏一个高效运行的资源共享平台,院校之间各自为政,缺乏共享交流,校际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至今未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因此,在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运行方面,要使之系统化、制度化,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统筹资源的共享。笔者认为,在建立资源共享平台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共享机构,通过组织机构的改革来实现高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以资源共享平台作为依托,各机构间相对独立,同时也相互协调,共同促进共享的稳定运行。

6.1 管理决策机构

该机构主要负责管理和维护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并且对共享相关事宜进行决策。根据各高校及用户需求对共享内容和方式进行规划,综合考虑各个共享单位的实际情况,拟定共享协议,规划资源的综合配置、管理经费等。

6.2 共享监督测评机构

该机构在对高校共享行为进行监督的同时对共享资源及共享平台进行测评:检查参与共享的各个高校和部门机构执行相关共享协议和制度的情况;评估共享资源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评价共享平台的运行绩效;提出科学的测评结果;等等。

6.3 共享调解机构

该机构主要负责协调各共享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建设合理的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组织结构,可以统一管理,宏观调整,各个部门机构职责明确又相互协调,使校际间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工作有条不紊。 #p#分页标题#e#

7 保障机制

要真正领导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成功实现,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制定相应的行政干预机制。建议在教育部和省教育厅下设直属的高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领导中心,对高校信息资源建设所需经费进行调控,管理与规范教育资源之间的信息服务业务,正确处理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活动中涉及的知识产权和信息安全等问题。

8 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指在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系统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并使之规范化和相对固定化,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构、方式、关系及演变规律的总和。为了推动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顺利开展,鼓励共享行为主体积极有效地实施资源共享,在共享机制中还应指定共享激励机制,促使和吸引更多的个人、集体参与共享,扩大共享范围,提高共享水平。

9 总结

本文对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现状和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对促进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稳定运行的机制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和探讨,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美凤.开放共享共同行动克服障碍全球受益:2006 CORE开放教育大会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06(10):5-11,26

[2]明均仁.MITOCW对我国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启示[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8(3):25-28

第7篇:数字化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影视传播 数字影院 县级城市

近年来,我国数字影院建设发展迅速,其中大中城市数字影院建设快速崛起,渐成饱和态势;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也实现了平稳发展;而处于中游的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发展却不尽如人意,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严重不符。县级城市数字影院的建设已经引起了国家高度重视,被列入国家“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近两年来,河北省在县级数字影院发展和建设方面成绩斐然。“2011年7月29日,和国家广电总局联合在河北省唐山市召开现场会,普及推广河北省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建设的经验,要求到2015 年底前全国所有县级城市都要建有数字电影放映场所。”①

一、河北省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建设的现状

2010年上半年,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广电局组织5个调研组分赴11个区市进行了近两个月的调查研究,为以后的工作开展提供依据。调查显示,河北省的县城电影院整体不容乐观,入不敷出,设备老化。除个别影院外,已经多年没有正常放映活动,有的甚至被拆除。针对这种情况,河北省决定把县城数字影院建设作为一项惠民工程、民心工程加速推进。

河北省委宣传部、省广电局依据中央有关电影产业文件精神,制定了《河北省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县城电影院线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支持措施。起草了《河北省2010—2012年县城数字影院建设规划》(草案),确定了近两年县城影院发展的目标和任务。2010年11月份,河北省委宣传部和河北省广电局,联合启动实施了河北省第一批22个试点县数字影院建设工程。试点县完成数字影院建设任务后,2011年3月,省委宣传部有关部门组织召开了全省首批数字影院建设总结暨全省县城数字影院建设工作会议,将县城数字影院建设推向全省。

此后,县城数字影院建设在河北省全面展开,依据《关于推进全省县城数字影院建设的工作方案》,制定了缜密的工作方案:每周统计各县数字影院建设推进情况,及时编发工作专报,派人赴全省各市县城影院建设现场实地督导工作、检查验收。7月底,和国家广电总局在河北省召开了全国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建设工作会议,对河北省县城影院建设工作进行了充分肯定。9月30日,全省县城数字影院建设工程圆满完成,11个设区市149个县(市、区)实现了每县(市、区)建设一座数字影院的目标,提前4年多实现国家和省“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任务,走在全国前列。整个工程历时1年8个月,总投资3.15亿元。2011年底,全省县级城市银幕达到173块,开业影院149个,实现票房500多万元。

至此,全省县城数字影院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一是使县城居民在家门口看上了电影,电影产业发展的基础大大加强。二是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为一系列优秀主旋律影片在县城的放映提供了宣传展映阵地和面向县级市场的平台,宣传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是票房收入提高,经济效益有所显现,成为全省电影整体票房收入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二、河北省县级城市影院建设的经验

1.政策支持,破解资金瓶颈。

县级城市的传统影院始终被认为是高投入、低回报的福利型事业,政府资金投入力度不够,社会资金又难以介入。“属于社会公益事业设施的县级影院具有不能作为抵押资产贷款的固有弱点,同时由于电影市场萎缩,银行出于降低信贷风险、节约贷款成本的考虑,都不愿提供贷款,就形成了县级影院改造项目极不容易得到银行和金融机构支持的状况”。② 资金已经成为限制数字影院发展的一大瓶颈,县级城市数字影院要健康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政府支持,帮助影院解决资金难题。

2010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采取信贷、税收优惠、补贴奖励等多种手段和措施,加强城镇数字影院建设,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建设商业影院和社区影院。”

在河北省第一批22个试点县数字影院建设工程中,河北省委宣传部和河北省广电局提出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鼓励通过新建、改建、租赁等多种方式解决放映场地;按照,省、市、县三级适当补贴,并吸纳社会资本投入影院建设。政府部门从全省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中拿出1100万元,为每个试点县各补贴资金50万元,除了制定补贴政策外,还制定奖励政策。2011年3月,首批数字影院建设总结暨全省县城数字影院建设工作会议中,对提前完成任务的14个县兑现了奖励。整个试点工程共历时1年8个月,总投资达3.15亿元。截止到2011年11月底,全省县级城市银幕达到173块,12月1日前已经开业的影院110个,正在准备开业的影院39个,实现票房500多万元。

通过河北省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发展经验不难看出,政府的扶持和政策导向至关重要。政府资金投入以及提供的优惠政策,足以破解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发展的资金瓶颈,为其发展提供最重要的启动助力。

2.技术升级,实现数字化放映。

第8篇:数字化指导意见范文

一、新闻宣传

1、上半年,在新闻宣传上,继续加强选题策划,深入贯彻“三贴近”的要求,在《酒泉新闻》中开设了“十件实事暖人心”、“两会特别节目”、“贯彻省党代会精神,推进‘三化’‘三市’进程”、“建设新农村”、“观众信箱”等栏目和系列报道“我市党政代表团赴新疆考察纪实”、“瓜州在治慢”、“河东移民在酒泉”等,播出新闻稿件2971条。阶段性重大活动的宣传,打破常规,提前策划,周密部署,大容量、高密度地完成了市第二届党代会、省、市“两会”的系列报道任务。

2、外宣工作。根据*年度重点工作安排意见,广电局(台)完善了加大外宣工作的相关激励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新闻采编人员的积极性,上半年在*电视台播出专题片6部;在省两台播出新闻稿件316条,其中《*新闻》播出新闻稿件117条,上《*新闻》头条8条,在中央台播出新闻稿件3条。市州在省台播出新闻稿件的排名一直保持在前三之内,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采编制作水平稳步提高。

3、从3月10日起,组织采编人员赴*地区、*县、*市等地进行前期采访拍摄,拉开了大型电视纪录片《穿越黑戈壁》的序幕;同时策划的纪录片《西出阳关》也开始进行前期准备;与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约稿,反映酒泉特产“夜光杯”的专题片,经过采编人员近两个月紧张工作,完成资料收集、实地采访拍摄和后期制作,已于6月23日在央视《探索发现》栏目作为系列片之一播出。

二、事业发展

(一)全市数字电视项目建设情况

在二届一次人代会上,市政府向全市人民承诺的十件实事中的第六件,就是“完成酒泉城区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启动各县市城区数字电视转换工作”。为此,市广电局要求各县市区结合各自实际,全面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全省城市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工作的指导意见》的有关文件精神,提高认识,抢抓机遇,下大决心,加大力度,确保完成市政府的庄严承诺,迅速推进有线电视的数字化转换工作。在3月18日全市广播影视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全市数字电视发展目标:酒泉城区要争取在全省各市州中率先实现城市有线电视数字化、阿克塞县力争在全省各县城中率先实现城市有线电视数字化、敦煌市争取在全省各县市中率先完成城乡有线电视数字化。为了把这项政府关心、群众关注的实事办好,在春节过后,市广电局(台)就开始抓紧进行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截止6月底共完成29084户的数字电视整体转换,转换率达到86%,我市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城区数字电视整体转换任务,并按规定关闭模拟信号的传送;阿克塞县力争在全省各县城中率先实现城市有线电视数字化。敦煌、金塔、肃北等市县也相继开展了数字电视转换工作,进展顺利。

(二)村村通项目

完成了*-*年度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建设点和覆盖方案的确定和申报工作。

(三)全面完成国家和省上下达我市的中央台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建设任务。*年底完成的市级无线覆盖建设工程在省广电局的验收中,被评为优质工程。今年全市广播影视工作会议上还提出了全市要确保工程质量和建设速度位列全省前三的目标要求。6县市无线覆盖任务现已下达,并分别与省广电局签定了责任书,目前各县市已抓紧按照技术方案组织施工,保证按时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

(四)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按照省广电局的要求,深入开展农村电影主题公益活动和“JICA关注农民工,携手抗击艾滋病”电影宣传月活动,超额完成了省上下达的电影放映任务,上半年放映电影3168场(次)。

(五)完成了辖区内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和传输机构的年检工作,经省广电局抽查验收,均达到合格等次。

(六)经过公开招标,对大楼内技术部、广告部、总编室、电视报社办公室进行了装修;对榆林坝微波站的传输机房进行了粉刷,美化了办公环境。

三、安全播出

以保障党的*大安全播出为重点,强化制度落实,不断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防范意识,严格落实各项防范制度,切实加强日常安全播出工作,真正做到责任到岗、责任到人,按要求启动应急预案,坚持领导带班、24小时值班和网络巡查,严防“”和敌对分子的干扰破坏。在省为县市区广电局安装安全播出预警装置到位之前,我们继续实行市局接受预警信息后,安全播出指挥部立即向县市区局局长电话通知的方式预警信息,并由各局立即向有关岗位传达,同时做好记录备查。

辖区各播出机构严格落实设备的维护管理和检修制度,开展安全播出大检查,寻找薄弱环节,认真排查问题,消除了安全隐患,确保了网络的安全传输和节目的正常播出。

四、内部管理

第9篇:数字化指导意见范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审计署关于进一步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精神,以及《省“十二五”审计信息化发展规划》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金审工程”为依托,以全面提高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能力为着力点,着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审计业务的深度融合,推动市审计信息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总体目标

巩固和扩大金审工程一期、二期的建设成果,加大OA管理系统的应用力度,完善和拓展系统功能;大力推广金审工程二期技术,深化AO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和联网审计应用;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有重点、分阶段启动金审工程三期建设任务,完善“市政府(公共)资金监督平台”和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联网审计系统,加快市级审计数据中心建设和重大资金、项目联网审计系统开发部署的步伐,进一步提升审计关注经济安全、促进公共财政管理和公共产品服务的能力,发挥审计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

三、基本原则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促进发展的原则。紧紧围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个中心,围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大局,以信息化提升审计监督能力和实现审计方式转变为核心任务,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后三年全市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各项任务。

坚持总体规划、分级实施、分期建设的原则。在我市现有金审工程一期和二期建设应用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实际,总体规划全市金审工程三期建设任务,分层次、分阶段安排项目,整体推进我市审计信息化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我市审计信息化发展水平。

坚持运用为主、重在实效、确保安全的原则。加强金审工程各类系统的推广应用,重视各类系统、各项技术在审计信息化过程中的效果和作用,提升审计监督能力。以安全保发展、在发展中求安全,实行安全保密和信息化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确保审计信息和系统安全。

四、重点任务和目标

1.加强审计队伍信息化素质建设。把人才培养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头号工程和第一要务,全力抓好各级各类培训,全面提高审计人员计算机运用技能。

继续组织和参加AO认证培训。对各级审计机关新进人员实行AO认证培训,到2015年,保持全部人员80%、业务人员100%通过AO认证培训考试的比例。

继续开展和扩大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到2015年,1975年以后出生的审计业务人员100%通过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考试。各级审计机关新进业务人员100%通过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考试。

积极探索计算机运用高端人才的培训。科学研判审计发展趋势,加快审计前沿和高端人才的培训、培养,积极组织开展计算机审计理论研究人才、审计项目组织人才、信息系统审计人才、计算机电子数据审计人才以及软件应用能手、系统构建能手、数据分析能手等培训,为审计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到2015年,市局拥有国际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等资格的高端人才不少于18人,力争达到22-25人;金坛、溧阳、武进和新北每局不少于2人,力争达到4人;天宁、钟楼、戚区每局确保1人,力争达到2人。

积极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培训。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参加审计署、省审计厅和其他相关部门、机构组织的数据挖掘技术应用、SQL语言深化应用、信息安全管理等计算机运用和管理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养。根据署、省组织情况,确保每期有5人参训。

2.推广计算机技术应用,全面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监督能力。

继续推广现场审计系统(AO)在各专业审计中的深入运用。在保持AO系统在财政、税务、部门预算、经济责任等项目中广泛运用的基础上,深化、拓展AO软件在建设项目、绩效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项目中的运用,确保“两个100%”目标的真正实现;充分利用和深度挖掘AO软件提供的各种模块和功能,切实提高利用AO查证问题的水平和能力。

进一步推进联网审计系统的开发、部署和应用。市局在目前已实施社保、公积金两大联网系统的基础上,启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项目管理系统”部署工作,选择重点突破,边建边推;同时,积极关注市级财政信息化建设进度,加快与财政系统部门预算执行联网审计的对接步伐,为全面开展财政联网审计做好准备;2015年,实现我市“联网监督平台”与省厅“数字式审计分析平台”的对接和地税系统联网审计数据的交互,从而实现市、县审计机关地税系统的联网审计。金坛、溧阳、武进审计局,一方面要继续利用“区县财政联网审计系统”开展财政联网审计;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加强部门协调,积极部署地方社保基金的联网审计。

进一步拓展和探索信息系统审计。以掌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流程为前提,以检查信息系统合法性、合规性为基础,以审核系统有效性、经济性、安全性和效益性为重点,进一步扩大信息系统审计的范围,积极研究和探索开展电子政务等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绩效审计,深化信息系统审计工作。市局每年至少完成2个信息系统审计项目,金坛、溧阳、武进和新北区审计局每年至少完成1个有代表性的信息系统审计项目;其他区审计局根据项目情况也要积极探索开展信息系统审计,到2015年,全市消除信息系统审计空白。

加强计算机审计方法和AO应用实例的征集评选工作。按照审计署和省厅的要求,继续开展计算机审计方法和AO应用实例的征集工作,进一步提高审计方法和应用实例的质量,充实和完善社保、公积金联网审计方法体系和审计模型。

推广应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审计监督手段,积极利用GPS、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开展审计工作;采取技术服务外包或自行配置设备等方法,积极引进网络安全扫描技术在信息系统审计中运用,提高审计实效,防范审计风险。

3.加快数据中心建设,加强审计数据资源管理和利用,不断提升全市审计系统的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

加强审计数据资源建设和利用。参照审计署、省厅方案并结合我市实际,2015年,市局完成审计数据中心建设:在现有平台上完善社保、公积金数据库;集中近三年中所有被审计对象的数据;对接省厅数字式分析平台和地税联网审计系统,集中管理全市地税审计数据。充分利用开展各类专业审计、信息系统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等机会,广泛收集交通、房管、国土资源、民政、卫生、公安、计生等部门的财政和业务数据。探索市、县共建方式,推进县级社保基金联网审计,集中管理县级社保数据。

推进审计机关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以建设和推行数字化审计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平台的综合分析功能和数据中心资源,推广以在线审计、远程审计为特征的联网审计方式。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采取“统一平台分析”、“统一审计模型”的联网审计方法,提高审计作业的标准化、规范化。

4.探索创新审计管理和质量控制数字化,全面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管理和决策水平。

探索和创建审计管理数字化模式,实现审计机关管理全流程数字化。逐步建立对审计项目计划编制、资源配置、执行调控、组织管理、审计信息、成果统计、结果跟踪、审计公告、项目归档、成果利用等全流程管理环节的数字化,不断提高审计管理质量和水平。

探索和创建审计质量控制数字化模式,逐步建立对审计项目方案、审计记录与取证、项目审理、审计报告与审计决定、审计业务质量检查等全过程质量控制数字化,不断提高审计项目质量和水平。

探索和创建审计决策支持数字化模式,逐步建立年度计划执行、审计项目实施和成果信息、审计质量控制和管理信息等审计决策支持信息的数字化,为领导提供更加全面、直观、便捷的审计决策信息,不断提高审计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探索和创建审计发现重大问题专家网上会审模式。利用现有远程视频审计培训系统,完善视频会议、审计会商和网上培训等各类网上应用。利用审计会商系统,对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组织相关审计机关和相关行业的专家进行异地审计会商,提高对重大问题审计决策的准确性。

5.不断完善网络和安全等基础设施,为信息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依托电子政务网络,为全市审计机关的业务协同、资源共享提供网络设施和安全保障。

充分利用因特网、局域网为审计人员提供广泛获取各类信息的渠道。建设和完善审计机关网站,市局统一制作网站平台,建设辖市区局网站集群,增强门户网站功能,依托门户网站,增设“内审人员管理系统”、“审计学会管理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等模块,使其成为信息公开、与公众沟通、展示审计成果的重要渠道和载体。

五、保障措施和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审计机关要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审计信息化工作,为审计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条件。审计机关领导干部、审计管理人员、审计业务人员要进一步提高在不断发展的信息化环境下“失去指挥的资格”、“失去任职的资格”、“失去审计的资格”的风险意识,激发学习掌握信息技术、使用信息技术的热情,大力推动审计机关信息化进程。

2.统筹规划,加强指导。为全面提升审计监督能力和转变审计方式,市局在“金审工程”建设的整体规划和框架内,结合我市实际,统筹兼顾、整合资源,构建后三年全市审计信息化建设规划或意见。各辖市、区审计机关要严格按照规划的要求,通过分解任务,制定年度计划等措施,循序推进本地区的审计信息化。市局采取上下联动、业务协同、相互促进等方式,加强对下级审计机关的指导,保障全市审计信息化工作全面协调、整体推进。

3.注重投入,讲求实效。按照“金审工程”建设的要求,各级审计机关要积极争取审计信息化建设经费,保证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要坚持必须、合理、节约的原则,科学安排各项投入,避免重复投资和低水平建设;要严格执行招投标和政府采购制度,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优质、高效、廉洁地完成信息化工程建设。

4.总结经验,加强研究。各级审计机关要认真总结以往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推广的经验,充分发挥我市现有基础扎实、应用成果突出、人才储备丰富的特色,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审计理论、审计方式、技术应用的研究和创新,系统归纳、总结梳理重点专业审计的计算机审计思路,逐步形成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指导审计工作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