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生涯规划指导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生涯发展规划;高中;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1-0088-03
很多学生怀着激动的心情进入神圣与向往已久的大学,入得象牙塔之后却发现竟是自己迷茫、空虚生活的开始:学着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没有奋斗目标地活着,最后甚至面临毕业即失业的问题。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资料表明:42.1%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65.5%的学生表示如果可能将另选专业。种种现状已经敲响了育人的警钟!当初填报志愿时认为热门的、好找工作的专业,可能在学生毕业时已经用人饱和甚至消失了,因此,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合理制定生涯发展规划,应该成为每个高中生的核心素养之一!
“在高中阶段,16岁就可以选择你未来的发展模式。当然不管你选择的是什么模式,你都可以实现你的人生目标。”2014年3月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对此发表了见解。她表示,我国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的高考: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由此可见,高中生的生涯规划教育亟须加速进入各地学校课堂。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马嘉宾在2015年高考改革与学生发展指导高峰论坛上透露,教育部起草的学生发展规划指导文件中,涉及学生规划的指导内容包括理想指导、心理指导、学业指导、生涯指导和生活指导,生涯指导和生活指导也首次被写进规划纲要相关文件。未来,生涯规划或生涯教育将成为高中生的必修课,我国将用5年左右时间普及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读懂如何制定自己的目标,并和生涯规划联系起来。
2014年4月24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其中也提到“建立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指导学生学会选择课程,做好生涯规划”。近日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三大方面之一就是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具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上海、深圳、北京、杭州等地的部分学校已在高中逐步开设生涯规划课程,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必将成为当今高中育人的必然。
一、生涯发展规划:是何内涵?
1. 生涯
关于生涯,国内外学者给出过十余种定义。曼得和韦思提出:“生涯是一个人整个生命中所选择追求的一种行动方案。”克丹尼尔指出:“生涯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概念,包括了一生当中的工作与休闲活动。”林幸台指出“生涯是一个人一生中所从事的工作,以及其担任的职务、角色,但同时也涉及其他非工作的活动”,等等。台湾黄中天博士在他们的基础上归纳了生涯的四种特质:终身性、综合性、企求性与工作性。
2. 生涯发展
生涯发展于1953年由舒伯提出,强调个人生涯选择的毕生模式,即生涯是不断变化的。
3. 生涯发展规划
所谓生涯发展规划,是指对生涯发展进行设计。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中,要学会用动态思维来进行生涯的设计。笔者认为,生涯发展规划可以定义为在个人兴趣、性格、能力和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分析、调整、行动、整合及反思来最终确立个人的生涯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努力的过程。生涯发展规划是变化的、持续不断的,包括学习规划、职业规划、生活规划、家庭婚姻规划等。遗传因素及后天的环境、教育使得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不可复制的个体,做好生涯规划、发现自己的兴趣及优长所在,对于个人、社会都有着非凡的意义。
二、生涯发展规划:为何必推不可?为何从高中阶段开始开设?
生涯发展规划对于人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只要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并持之以恒地努力,就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而高中是一个人生命中的关键时期,为个人成才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高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连续性和过渡性的重要意义。
1. 高中阶段生涯发展规划设计符合人的发展需要及学生的成长规律
高中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意志、能力等在这一阶段渐渐出现较大的差别。关注自己、渴望了解自己是高中孩子的共性,生涯发展规划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我、认识自我。高中阶段的孩子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心智活动,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加明确,这一阶段正是培养其生涯规划意识的关键时期,并且能够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著名生涯发展学者舒伯所提出的生涯彩虹论中,提出15~20岁为生涯探索期,而这个阶段正处于高中阶段。(如图1)
2. 生涯发展规划设计能够教会高中生更好地面对瞬息万变的时代,打造核心竞争力
如果说十年前家长为孩子选择未来发展的方向是基于毕业好找工作或是专业的热门程度,那么现在已经不再适用了――当孩子大学毕业时,很有可能一些行业已经消失、新的行业悄然诞生。生涯发展规划的意义就在于可以使高中生善于思考、懂得规划,更加明晰自己喜爱的行业方向、性格的特质以及能力所在,并在变化中调整自我,朝着选择的方向积淀、成长,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3. 学生、家长面对发展及升学问题的现实需求
在从小没有人生职业目标、没有个人爱好,只知道要在高考中取得高分、考取名牌大学的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子们,常常处于“学习无意识”“人生无理想”的状态。升入高中的学生一直被家长按着“高考状元”而非“人生状元”的方向培养,那么一旦完成高考后,高中生以什么作为人生的支点与奋斗目标呢?他们又是否有能力在短期内学会自主生活所需的技能呢?家长与学生对于想考入的大学与专业的研究方向与学术氛围是否有明晰的了解呢?这些问题都是高中阶段亟须推行生涯发展规划课程的需求使然。
4. 能够在生涯发展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生涯发展规划教育能够逐步培养起高中生的规划意识与责任意识,但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此,还要研发更加注重实践性及体验性的课程,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在实践中提升探究能力、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
三、生涯发展规划:不应该仅仅在发达地区和名优学校开设
上海、深圳、北京、杭州等地的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在逐步增加与完善,如上海的交大附中、天山中学、建平中学,北京西城区内的多所学校,深圳中学等都在逐步开展生涯规划课程。但是在我国一些不发达的地区或普通中学则较少开设生涯规划课程。就目前我国教育的发展来看,如果想更好地培育具有竞争力的接班人、与国际接轨,生涯规划课程的普及就势在必行。解决贫富差距的重要途径是教育,生涯规划教育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甚至改变他们的一生。所以,生涯规划教育要面向全体高中生,它可以是精英教育,但不能只教育精英,对于普通中学及不发达地区的高中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意义更加深远。
四、生涯发展规划:我们准备好了吗?
当今学校,是“提分”还是“育人”?如果说20年前考入大学能够改变命运,“提分”有着较大的市场,那么现在或许已经行不通了。我们不妨把眼光放远,放眼10年、20年,教育必定会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高考的指挥棒已经在慢慢变化,自主发展与规划未来的一天一定会到来,我们准备好了吗?
父母想培养有理想、能担当的孩子;国家的发展需要有眼光、敢作为的青年;社会的发展需要有才智、负责任的人才。那么我们的教育中是否缺失了些什么呢?面对家庭、国家、社会的需要,我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又应该做些什么?
1. 生涯发展规划课程的设计及体系的构建
在我国高中阶段,并无较完善的生涯发展规划课程。一些学校在开设地方课程时曾编写过相应教材,但是过于简单且并不注重实践,结果没能很好地普及。所以,在高中阶段,分学段构建具有较强实践性、体验性的课程体系迫在眉睫。
2. 用活动推动生涯发展教育
顾明远教授提出的四大教育观点之一便是“让学生成长在活动中”。对于社会中种种职业的了解及兴趣点的发现,最好的途径还是通过亲身体验。一次看名校活动收获的不仅仅是对所向往学校总体情况的了解,更能使学生萌动规划自己未来的意识、思考自己与名校要求的差距、以及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前进目标的计划,等等。很多职业只有深入才知道所处行业的不易与艰辛、要求及发展,也许走近了之后它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与适合自己。
3. 教师队伍的建设、专业化程度及相关培训
由于我国高中阶段的生涯教育尚处于实验阶段,许多教师缺乏系统、正规的培训,许多学校不仅缺乏职业辅导专家,甚至连专门的职业辅导人员都难以配备,生涯辅导的职责大多由学校学科教师及其他人员共同分担。这些兼职人员中,大部分人并不具备相关职业知识及心理辅导、咨询的技能,由此导致辅导效果难如人意。另外,由于我国缺乏专门的职业资料收集机构,学校无法单独和全面收集职业方面的信息,这些都阻碍了生涯发展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4. 家长、高校、社会资源的力量整合
生涯辅导如欲取得较好的效果,需要学校、家长、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的广泛支持,一个完整的生涯辅导体系必须整合多方资源。
第一,政府的支持,如帮助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提供对生涯辅导的法律保障和经费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使生涯发展教育更好地落实。
第二,企事业单位的支持,能够让学校在进行生涯辅导时获得职业指导与实践的机会。
第三,家长的参与及支持尤为重要:其一,很多高中生的发展方向由父母起主导作用,只有家长认识并重视生涯规划的意义,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而不是盲目、功利地规定孩子的发展方向;其二,家长资源非常优秀且各具特色,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可以帮助高中生了解更多的职业、提供多方面的帮助。
第四,与高校及各类科研单位建立合作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可以更好地提供生涯发展规划中所需要的量表、职业信息、师资、网站、课程等诸多支持。例如,台湾“大学入学考试中心”就开发出一套《大学入学考试中心兴趣量表》和《大学学习探索量表》,前者可以为高一、高二、高三学生提供生涯规划、选科及选校的参考;后者则帮助高中生了解自己对大学各系的学习兴趣。
作家麦家曾经这样说过,“平庸的人有一条命:性命;优秀的人有两条命:性命和生命;卓越的人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生涯发展规划教育是教会学生如何发现自我、树立理想的有力助手;是帮助高中生培养起在未来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安身立命所需能力的智慧启迪;更是使高中生形成责任意识与使命感、育人强国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朱益明.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 孙震瀚.国外职业指导[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149.
[3] 吴志功,乔志宏.美国大学生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理论评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4,(16):52-56.
【关 键 词】职业生涯规划;普通高中;教育对策
高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国外起步较早,目前已形成丰富的实践经验。1971 年,美国教育总署马兰最早提出“生计教育”,随后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纷纷将职业生涯教育引入高中教育。相较而言,国内普通高中职业规划教育起步相对较晚,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课题组选取广东实验中学、广东华侨中学、四十七中学、第四中学、彭加木纪念中学、花都秀全中学六所学校的高中生作为研究对象,共派发470份问卷,回收451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调查范围涵盖省市示范性、区重点和一般学校。通过了解广州市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为高中职业规划教育提供借鉴。
一、普通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对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要求的回应,顺应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落实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精神
目前,中学教育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从教育理念、管理体制到课程体系都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普及与实施仍然不理想,普通高中的职业规划教育存在短板。随着高中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起了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2003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验)》强调在扩大教学规模和提升教学条件的同时,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意味着高中的教育教学任务由原来的促进升学就业转向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201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建立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这推动了以思想品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教育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因此,高中阶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中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实现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自然衔接
现阶段,我国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但是职业教育在大学推广和普及的程度较高。传统教学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原有的职业指导无法满足教育需求,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学生对高考志愿填报存在不同程度的迷茫。调查结果显示,45.9%的学生表示不明确自己将要报考的专业,这说明高中生填报志愿时不了解大学专业设置及社会职业类型,容易出现专业选择偏差,导致大学期间学习动力不足,进而影响未来的职业发展。因此,仅在大学期间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无法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站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立场上,高中阶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专业设置与职业匹配之间的矛盾,确保高等教育的实效性。
(三)顺应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美国著名生涯学者舒伯曾将个人生涯发展阶段划分为成长、试探、决定、保持与衰退五个阶段。其中,高中生处于试探阶段,这一时期学生开始建立个人生活方式、确立人生理想目标、学会与人交往与竞争、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对于自身发展和职业选择,高中生不仅关注职业兴趣和职业方向,也注重职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评价。调查结果显示,66.5%的学生表示非常需要或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服务。因此,职业规划教育要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以科学的课程规划、专业的职业指导在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职业与社会观的确立、职业规划意识的培养上发挥重要作用。
二、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由于独立的课程体系尚未形成、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普通高中仍未得到真正落实。
(一)学校重视程度不足,无法满足学生需求
目前,尽管相关政策法规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物质支持和技术指导,但现实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未得到足够重视。调查结果显示,仅18.2%的高中开设了此门课程,仅23.08%的学生对学校开设此门课程表示非常满意,23.85%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持一般态度和不满意态度的分别占45.38%和7.69%。由此可见,大部分普通高中并未开设正规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生对此门课程的满意度总体不高。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强调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社会各界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普通高中职业指导体系发展相对滞后。尽管不少高中已经开始实施相关课程,但探索过程中仍存在问题,如课程体系尚未形成、教育实施时间有限、教育内容浅显等。目前学校对开设职业规划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对于学生教育需求满足程度并不高,实效性不强。
(二)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无法为学生提供实质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其内在规律,需要专业师资对课程内容和方法进行准确把握,才能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调查结果显示,33.9%的学生认为老师在职业生涯规划上对自己有提供指导;46.6%的学生认为老师在此方面几乎没有提供指导,帮助不大;而学生认为老师从来没有提供指导,没有帮助的占14%。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专业师资队伍。当前,不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来源于学科专业教师和教学管理行政人员,师资的专职性、专业化欠缺。学校对教师的培训更多的是普及学科知识,教师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无法准确把握,能力有限,对学生提供的指导和帮助不大。
学生希望通过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解决自身的专业选择和职业发展问题保驾护航。不少学生在调查中表示,“您希望邀请哪些人士来担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老师”排在首位的是专业的职业规划师,所占比例为68.3%;其次是各行业的优秀人士,占54.5%;再次是各行业负责人事招聘的人员,占39.9%。因此,职业规划教育聘请职业规划师给予学生职业适应与发展方面的咨询、辅导和建议;邀请各行业的优秀人士、负责招聘的人员帮助学生了解行业信息并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更有助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与实施。
(三)学生职业规划意识薄弱,教育需求程度高
职业规划意识,是个体对自身职业规划的认知和态度。对于高中生而言,职业规划认知主要体现为对自身兴趣、能力、特点的了解,对未来就读专业及职业的了解,对自身职业发展的规划状况。调查结果显示,46.3%的学生认为若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最希望从中了解对自己性格、兴趣和适合的工作;其次是了解社会上的职业种类和从业要求,占26.6%;而学生希望了解大学专业的设置情况、高考志愿的填报指导、职业规划的具体实施方法与技巧所占比例较为接近,约各占10%。由此可见,超过七成的学生在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方面仍有所欠缺,希望通过开设课程多了解相关知识。
此外,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服务的需求程度较高。当前,部分高中生职业规划意识不强,容易出现自我定位模糊、学习动力不足、盲目填报志愿等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可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上课频率一周一次的占25.5%,两周一次的占21.7%,一个月一次的占22%。不少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及服务的需求程度较高,希望通过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升规划意识,明确自我定位,合理填报志愿,恰当选择专业及职业。
三、普通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探讨
当前,不少中学已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组织和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提高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一)重视职业规划教育,构建系统化指导体系
我国的职业教育指导体系发展相对滞后,小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接近空白,中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只在部分学校试点实施。面对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学生欠缺的职业能力,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当前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国家层面上,应提供政策保障,加大经费投入。一是出台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纲要和分层教育框架等法律文件,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端口前移至义务教育阶段,并贯穿于教育全过程,既凸显教育的针对性与层次性,又兼顾各教育阶段的有效衔接。二是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用以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培训、机构设置、设备购买等,确保各项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在学校层面上,应提高重视程度,努力构建系统化的职业指导体系。一是设置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教育课程,结合就业市场变化、行业发展要求、学生实际情况等合理设置生涯规划课程。二是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分层次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满足学生对职业规划教育及服务的需求。三是构建系统化的职业指导体系,课内通过职业规划课程、职业规划讲座等,向学生系统传达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与知识;课外通过社会实践、团体辅导、个性化咨询、职业规划比赛等,增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由此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
(二)强化师资队伍培训,打造专业化师资团队
目前,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有助于提升教育实效,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
第一,强化师资队伍培训。学校可聘请校外专家,加强对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培训,掌握相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知识、职业指导技能,了解社会最新就业动态与职业需求,并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德育实践活动相结合。此外,选派优秀的教师到职业规划教育实施状况良好的中学观摩学习,接受培训,借鉴成功经验,结合本校实际,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研究。
第二,建设专业化师资队伍。目前普通高中几乎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职教师屈指可数。应加大经费投入,引进职业生涯规划专业人才,如职业规划师、行业优秀人士、企业人力资源主管等,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化和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在专业化人才的引领下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合作共享,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此外,学校可定期开展生涯教育研讨会,共同探讨和解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制定出本校适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三)丰富教育内容形式,加强职业咨询测评
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素质,并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第一,丰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在内容上,构建实用性较高、指导性较强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论与实践,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设置,加强校本课程研究,融入本土化气息。并根据学生的年龄和专业特点,选取针对性强、生活化的课程内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在形式上,适当开展职业体验等实践类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到本地知名企业参观,了解企业各大职能部门和生产运作情况,感受企业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通过组织学生到本地高校观摩,与大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交流,了解高校专业设置和招生就业情况,提升职业体验活动的教育效果。
第二,开展专门的职业咨询和测评。在职业咨询上,设立职业生涯规划咨询中心,建设职业规划工作网站。学校可通过一对一的职业咨询辅导,帮助学生认知自身性格特点,确定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可借助网络平台开展全面的职业指导活动,搭建校内外便捷高效的职业信息沟通平台。在职业测评上,引进专业性强、效度高的测评工具。职业测评应兼顾高中群体的特殊性,选择适当的测评工具,配备专业的测评人员,提高职业测评的科学性和专业性。通过职业性格、职业兴趣、职业能力测试等,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性格特点、气质类型、职业倾向,从而为学生提供深入细致、针对性强的规划建议。
(四)构建多方联动机制,发挥教育合力作用
任何一种教育形式,都需要多方教育主体的配合,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在社会层面上,应加强宣传工作,大力宣传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普及职业规划教育理念,渗透科学的育人观。各大媒体应客观宣传各行业的先进典型,帮助学生认识不同行业的社会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专家学者也应加强对高中生职业规划教育的理论研究,根据高中生特点及形势变化探索出合理有效的教育模式。
在企业层面上,应加强校企合作,借助企业力量推进教育。学校可邀请当地相关企业来校举办报告会,帮助学生了解就业现状及各行业发展趋势;可聘请企业负责人、行业专家等参与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设计论证,制定出满足行业需求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可与企业合作建立职业体验基地,为学生提供校外实践的机会。
在家庭层面上,应密切家校沟通,促进家庭参与。学校可定期举办家长培训班,解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价值、内容、方法等,引导家长积极参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了解子女的性格特点和职业倾向,合理指导子女进行升学和就业选择,加强与学校的沟通联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
不可否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普通高中的推进任重而道远,离不开社会、企业、家庭、学校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各界应重视其教育作用,认识当前不足,落实相关工作,才能发挥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58-59.
[2]杜映梅等.职业规划[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3]赵士果.高中生职业规划的必要性探析[J].现代教育论丛,2008(7).
[4]郑瑞新.普通高中职业规划教育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2.
[5]孙宏艳.我国职业规划教育应端口前移――基于中美日韩高中生职业规划教育的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3(8).
〔关键词〕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5)20-0009-04
中学生的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是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需要生涯规划的支持,另一方面又为科学、切实的生涯规划提供重要保障,两者在个体身上构成一种循环和整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1]。俞国良[2]等曾指出,心理健康视野下的生涯规划是在纵横交织的生涯发展框架中展开的,其根本任务是建构完整的人格,有效地适应社会,其终极目标是自我实现。
我国高校自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面临着难以就业的困境。这一问题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学生在生涯探索、规划和决策上面存在种种困惑,却没有及早接受正规的生涯规划教育,也是关键原因之一。如果中学生能尽早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能力有所了解,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职业,并对这一职业所涉及的专业进行一些探索和研究,那么他们在高考选择专业和毕业择业的时候就会有比较清晰的方向。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意思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要用有限的生命追逐无限的知识,那就危险了。在当今多元的社会环境下,学生该如何将有限的知识学以致用,这就很有必要事先制定生涯规划,有目标地进行学习、培养自己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我国庞大的中学教育体系,存在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相对滞后的现状,使得在中学阶段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变得尤为迫切。
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生命成长与发展起着引导、示范、催化、矫正和疏导的作用,这也正是基于学生生命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开发学生的潜能,奠定学生终生发展的心理基础。它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自我信念、健全的情绪与情感,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独立的生存能力,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实现[3]。本文以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现实情境需要为出发点,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方式,探索中学生的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模式,从而促进中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一、生涯及生涯发展的演变
(一)生涯的概念
我国的生涯概念最早开始于孔子。孔子曾对人的一生进行过生涯规划:人只要本着“仁、义、理、智、信”的行为准则行事,以“克己复礼”的原则约束自己,采取《易经》的辨证思维方法,则可按如下步骤度过人生:“十五治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八十而圣”,如此则有望实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4]。
西方学者对于“生涯”则作出了不同的定义。Shartle认为,生涯是指一个人在工作生活中所经历的职业或职位的总称。McFarland指出,生涯是一个人依据心中的长期目标所形成的一系列工作选择以及相关的教育或训练活动,是有计划的职业发展历程。Webster强调的生涯是指个人一生职业、社会与人际关系的总称,即个人终身发展的历程[5]。Super认为的“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统合了人一生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6]。
综上所述,对生涯概念的定义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由长期到终身、由静态到动态,由关注个体行为和职业发展向注重个体的心理特质与心理过程,在不断演变,而这一演变历程正是生涯规划逐步迈入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历程。
(二)生涯发展的演变
在生涯发展理论被提出之前,职业指导已经为人们所熟知[7],但随着生涯理论的不断演变,“职业辅导”逐渐被“生涯发展”所取代。生涯发展强调个人一生发展的全过程,它包括个体在一生中所扮演的各种角色,是各种角色的协调和整合,是人生发展的全过程。这一概念的转变被Super记录在自己的生涯发展理论之中,从此生涯发展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最重要的则是生涯发展教育被纳进了学校教育之中,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8]。生涯发展取代职业辅导,意味着从只关注人的学术发展与职业发展转变为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该理念的转变在教育中展现的功能将会愈来愈明显,这也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的启迪。
对于人的生涯发展的探索研究大约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生涯发展的理论则出现在50年代,此时的理论涉及兴趣、态度与个性发展等因素,人们开始关注经济与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对人的职业发展的影响。60年代生涯发展理论进入其成型的重要阶段,在60年代大批理论涌现的基础之上,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自己亲身实践的检验,继续推动着生涯理论的向前发展,至80年代生涯理论的发展逐步进入到了成熟阶段[9]。
二、探索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
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是指把二者结合起来实施,使学生在生涯规划课程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素质;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主动思考如何在把握自身心理特性的基础上进行生涯规划,使它们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可持续成长与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既不是隶属关系,也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属于交叉关系,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且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正是它们结合的条件和基础[10]。
面对日趋激烈的升学、就业压力,中学生在生活事件、意识形态、成长、家庭、社会等方面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困惑和心理问题[11]。生涯的规划同样需要以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基础,在充分把握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开展中学生的生涯规划[12]。中学生处于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是我是谁、我想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和我如何去做。下面就中学各年级的不同特点分别进行阐述。
(一)初中阶段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生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是为初中生奠定生涯成熟的基础,促进学生的生涯发展。因此,对于初中生的生涯规划内容选择不宜过于专业,应该适合于大多数初中生,帮助他们学会自我认识、职业认识与生涯规划。同时学校在组织与开展活动时,要注意建立层次递进的活动体系,以适合学生的阶段性发展特点,促进其身心健康[13]。
初中一年级:这一时期的学生处于生涯发展的认知阶段,同时也处于自我意识强而不稳的青春期。教育应侧重给学生在自我认知方面的指导,使之了解生涯规划的一般知识,初步帮助学生树立生涯规划的意识,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尤其是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初中二年级:这个阶段应考虑学生的能力因素,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进行生涯规划的探索与尝试,并逐步提升相应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涯规划观念与合适的职业倾向,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社会需求并认识自身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理想积淀力量。
初中三年级:这个阶段的学生们面临就业或升学的压力和选择。一部分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投身工作,但绝大多数学生会继续升学,因此应侧重对其进行就业与升学的指导,帮助学生培养相关的职业能力与技巧。
(二)高中阶段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生与初中生相比,身体的主要器官与性发育都趋于成熟,产生了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同时也面临新的矛盾和冲突,形成探索与解决矛盾的过程[14]。高中生需要面对高一结束后的文理分科和高考后的专业选择,这些都是生涯规划中的重大选择,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因此,要重视这个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抓住实施的关键时期。生涯规划的实施并不是杂乱无章地传授,而是结合学生的实际,循序渐进地开展[15]。
高一年级: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已有生涯规划的知识体系基础上,继续对社会环境进行认知与探索。可以通过组织与高年级学生的交流会、聆听专家讲座报告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专业特点,了解相关政策和法律,理性看待当前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职业锚等测试,帮助学生分析自我特长、优势和局限,了解自己的气质、性格特征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职业适应范围,了解专业发展方向,为高一结束后的文理分科做好充分准备。
高二年级:学校一方面要强调分科方向,让学生对自身文理各科的学习情况有清晰认识;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在通过一段时间的分科学习后,也可以对分科结果作出调整,这时就需要得到学校专业人员的指导,让学生能顺利进行调整。同时,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社会探索,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
高三年级:这一阶段应着重进行专业选择、就业心态等方面的指导,培养学生生涯规划的决策能力、实施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业能力等。让学生充分了解就业形势、专业特色和发展前景;集中宣传高考志愿填报政策和填报技巧,举办专业选择、就业程序的讲座;对毕业生提供升学、就业等方面的政策咨询与指导;通过各种心理测试,引导毕业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及时修正升学、就业目标,确立合理的升学和就业期望,帮助学生转变角色,尽快适应社会。
综上所述,中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休戚相关,但两者却不存在替代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俞国良[2]认为,生涯规划概念的演变历程是生涯规划逐步迈入心理健康教育视野的历程,也是生涯规划的理念与当代心理健康观日趋吻合的历程。个体在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实现着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继而影响着生涯规划的整个过程。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生涯教育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涵[2]”。
相对于初中生、高中生具体设计的生涯规划方案,可以通过让学生回答6个“W”问题[16](见下页表3),设计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生涯规划方案。
三、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及启示
生涯规划课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评估的出发点不是教师与学生的知识授受程度,而是通过学生是否有更明确的自我认识、是否增强了生涯规划的意识等标准进行评估。此外,评估的参与者也不能忽视生涯规划的主体――学生。
(一)生涯规划档案和心理健康档案
建立中学生的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的跟踪档案,记录并有效地监督个体在设计生涯规划及其确定生涯规划后的成长历程,同时有针对性地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给予其相关的生涯规划辅导,及时纠正偏差,以帮助中学生提高综合素质[15]。生涯规划档案和心理健康档案能对每位学生提供切实帮助,为生涯规划辅导和心理咨询提供了重要保证。同时,这也是评估中学生的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
(二)各种心理测验辅助评估
开展各种心理测验,如职业兴趣测验、职业价值观及动机测验、职业能力测验、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和职业性格测验等等,这些测验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测验前要先充分学习该测验的使用手册,了解测验用途及使用规则。此外,解释测验分数的时候也要得当,测验是为了初步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不是主观给学生“下诊断”和“贴标签”,所以不仅要解释测验分数的意义,还要帮助学生针对测验结果,寻找改进与提高现有状况的方法。
(三)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生涯规划
在中学阶段,各学校可以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活动。内容包括个人探索、职业探索、就业形势和政策、素质拓展训练、成功校友经验分享、模拟招聘、兼职体验等内容,其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帮助中学生合理地思考和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激发其主动学习的动力,帮助中学生了解各类大学及专业的具体情况,提高将来考入大学及专业选择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张春峰.论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通互动[J].教育与职业,2012(17):88-90.
[2]俞国良,曾盼盼.心理健康与生涯规划[J].教育研究,2008,(10):63-67.
[3]江光荣,柳BB,黎少游,等.国内外心理健康素质研究综述[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27-32.
[4]任卓.初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
[5]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85-129.
[6]孔春梅.国外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综述[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9(3):5-9.
[7]吴武典.生涯发展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1):19-21.
[8]胡春森.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的探索性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9]程利娜.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J].教学研究,2012,35(4):41-45.
[10]褚庆文,施永斌,孙秋芳,等.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6):656-658.
[11]骆一,郑涌.青春期性心理健康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6,29(3):661-664.
[12]王亚歌.初中阶段生涯发展教育初探[D].上海师范大学,2008.
[13]杨蓁.普通高中职业指导实施途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
[14]何晓丽.青少年生涯教育构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
[15]Nevill D D. The development of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J].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1997,45(3):288-292.
一、构建生涯发展教育组织机构,指导学生规划未来
2012年7月,我校成立学生指导中心,构建了以学生指导中心为中心,由班主任、导师组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德清县高级中学生涯教育”组织机构,制定了《德清县高级中学学生发展指导工作意见(试行)》,并利用北森生涯规划系统,科学合理地组织指导学生开展自我测评和生涯规划工作。目前,我校已形成新生适应性指导、选课指导、学业指导、升学指导和心理健康指导等学生指导工作的体系和相应制度,合理引导学生树立人生目标,适应高中生活。学生指导工作的加强,使学生更加明了自己的职业发展倾向,更加明确学业目标,从而更加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一)新生适应性指导
新生适应性指导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高中的学习与生活。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与熟悉就读高中的信息和要学习的高中课程。适应性指导最早可以从初三第二学期开始。
(二)选课指导
选课指导是学生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对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及其家长,学校的指导部门和管理部门要发送一本指导手册,以帮助学生选课,并制定出一个3年计划,合理有序地安排3年的高中学习生活。
(三)学业指导
学业指导是学校教师或高年级的优秀学生提供的一种学习支持,既有对学有余力学生的发展性指导,又有对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帮指导,还有对学习品质差的学生的强制性指导。不同类型的学业指导,使学生能顺利修习课程,获得学分,实现学习目标,从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四)升学指导
升学指导是选课指导和学业指导的深化。它指导学生确立升学目标和学习方向,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业水平考试和不同类型的高考以及高考志愿的填报,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大学和专业。
(五)心理指导
心理指导贯穿于学习生活的始终。它由学校专业心理指导教师,应用临床心理学原理,面对正常状态的学生个人和团体,为具有心理不适的学生个人和团体解除烦恼。它是助人自助,是使人不断成熟、发展的语言艺术和临床心理咨询技术相结合的专业技术支持,主要为学生在学习压力、学习障碍、情感困惑、人际交往、考试焦虑等方面提供咨询。
二、开设生涯发展规划课程,引导学生认识自我
我校把生涯发展规划课程作为高一新生的入门课和基础课,由专职生涯指导教师开设生涯发展规划必修课。生涯指导教师开发了《规划人生 幸福一生》的校本课程,共18个主题,分18个课时。通过生涯发展课程,我们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大学、认识高考、认识职业,认识到“我是怎样一个人”和“我想要成为怎样一个人”,从而明确当前学习和未来发展的关系,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内驱力,促进个性化发展。学校还通过生涯发展教育让学生了解国内各大学的优势专业、各专业的相关课程和职业特点,从而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和职业发展趋向,减少选考的盲目性。同时,我校的生涯发展教育从高一到高三有计划地开展阶段指导:高一年级的选课指导是指导学生根据学校提供的《选课指导手册》选择适合自己的选修课程,并科学制定三年计划,有序安排三年的高中学习生活;高二年级的分科指导主要是引导学生综合自己的兴趣、能力、发展目标和家长意见自主选择选考;高三年级的升学指导主要指导学生确立升学目标和学习方向,合理安排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大学和专业。
三、整合生涯发展教育资源,提高学生规划能力
目前,高中生涯发展教育最大的困难是缺乏专业的生涯教育指导教师。我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整合国家职业规划师和心理辅导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同时借鉴国外比较成熟的学生指导师制度,制定了本校生涯指导师的培训、聘任和考核标准。在上级教育部门的大力帮助和培训下,目前学校已有12位教师取得国家三级职业指导员资格。通过培训和培养,一支稳定的生涯指导教师队伍正在逐步形成。当然,生涯发展教育不能仅仅依靠教师,我校还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充分发挥成功家长、优秀校友、大学教授、道德模范等社会化资源的作用,通过“专家讲堂”“家长课堂”等方式提高学生规划能力,引导学生合理规划人生。最后,我们把这些资源根植于“学生成长共同体”中,发挥各种资源的整体作用。一般情况下,每个“学生成长共同体”由6~8名学生及其家长和一位指导教师(由学科老师担任)组成。这样,师生间、学生间、教师与家长间、家长间形成了一个开放互助的系统,可以在学业成绩、人际沟通、行为规范、育人经验、人生目标等方面既相互合作、共同学习,又相互监督。为了提高指导的针对性,我们给每一个学生建立专门档案,记录学生成长足迹,并进行跟踪研究。同时,指导教师还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学生家长见面或电话联系,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与家长共同做好教育工作。这个档案是动态的、开放的,由学生、指导教师和家长共同完成。“学生成长共同体”为学生配备了“成长指导老师”,协助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人生规划、生涯设计等工作。
四、开展生涯发展教育探索,丰富学生生涯体验
生涯教育是实践性较强的教育,开展丰富的活动必不可少。除了增设“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之外,我校还积极创设活动和体验平台,引导学生去体验行业生活,了解职业特点。如与校外企事业单位联系,开展“我的职业体验”“模拟招聘会”等活动;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社区志愿者服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丰富职业体验,感受职业文化,体验职业乐趣。
五、开展生涯发展行动评价,纠正学生生涯误区
(一)“自我探索”单评价
“自我探索”单评价是指,在生涯指导教师的管理与指导下,学生认识自我,明确学业目标,提高学习内驱力。学生在生涯指导教师、班主任、成长导师的带领下,以“自我探索”单的形式,通过对“三年后我的目标是什么”“实现这个目标我最大的优势有哪些”“目前我最大的阻力有哪些”“为了实现它我应该怎么办”“半个学期后,我应该达到怎样一个结果”“一学期后,我应该达到一个怎样的结果”等项目的不断认识、鉴定、调整和完善,在探索自我中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评价以自我评价和伙伴评价为主。最后,在学生认可的情况下,记录到学生成长档案中。
(二)学科能力成绩单评价
学科能力成绩单分考试成绩、程度和努力度三部分。考试成绩包括期中和期末成绩及平均分、学业水平考试等第、学科竞赛成绩、高考成绩等。程度是指年级名次号和学考、选考和高考成绩的省名次号。努力度是指学生的平时学习态度和动力,采用自我评价和学科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分A、B、C三个等第。
(三)非学科能力成绩单评价
【关键词】社会资源;大学生;职业规划;实践;平台
2007年12月,教育部下发的通知,要求“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整个培养过程”。 2013年被誉为史上最难就业季节,在面临学生就业的困局之中,高校如何提升在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引导力,从而帮助学生高快、更好就业,再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笔者以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搭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平台为例,探讨从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出发,如何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通常意义上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在大学就读期间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它包括了大学期间的学习规划、职业规划、爱情规划和生活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无”、“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的质量,更直接影响到其求职就业,甚至未来职业生涯的成败。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目标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主人翁意识,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需要相结合,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概念和意识,愿意为社会发展付出积极的努力;高校要指导学生设立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短期、中期、长期的计划,要求在学生的思想品质、专业技能、基本知识、职业技能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进行培养和塑造,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并帮助大学生在校期间,实施职业发展短期计划,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职业信息的搜集能力和理性的职业生涯决策能力。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原则
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树立一切为了学生成才与发展的工作理念,提高职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以市场为向导,按照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指导;以服务为载体,结合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促进学生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的准备;以教育为目标,将职业发展教育作为学生人生指导的一部分,贯穿大学教育过程的始终。 [1]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一)确立教育体系构建方向
(1)角色化
指导学生实现从高中生到大学生、从大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学生的角色转换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后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在将“角色转换”从课堂延伸至课后,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系列课程当中,设立《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程,从大一到大四探讨和学习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划和发展需求。
(2)专业化
确立专业化的师资力量和专家团队。团队成员应涵盖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商管理等学科方向。团队成员的纵向结构也应该覆“理论派”和“实践派”;团队人员进行侧重分组,针对不同的学生组进行不同的生涯唤醒教育,争取有效劳作实践;深入开发利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教育模式和课程指导方向,开设“1:1真人模拟课堂”,编著适用性强的“专业教材”;建立良好的信息资源反馈机制,在教授学生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同时,通过网络媒介等手段,对学生接受培养后的个人变化和社会认可进行跟踪调查,形成可行性报告,将实践反馈于教学。
(3)系统化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应贯穿整个大学生涯。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将文化素质教育体系融入到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当中,形成“全员参与,全员教学”的模式。学院设立专门的机构,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心,大学生就业创业导航站等,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提供便利,形成从教职员工到学生团队一站式服务体系。
(二)确立教育模式涵盖内容和方案
职业生涯规划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专业课程教学,在分析了行业竞争模式和职场现状之后,学校确立教研小组,要求各小组成员在有针对性的授课备课前提下,按照以下内容编排课程结构,提交授课方案。(1)教学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2)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3)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活动描述;(4)指导性教学课堂的安排与建议;(5)实践性教学的配置要求;(6)有关教学实践的成果小结和说明。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平台体系的构建
学校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除了按照社会需求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完成教学目标内容外,还应该注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文理学院在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实践体系构建中,强调学生的实践模块建设。经过多次研究和探索,建立起“校内合作”“校政合作”“校企合作”等多种学生参与实践的平台模式。
(一)校内平台建设
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难脱离“纸上得来终觉浅”的问题,在学生实施课堂教授技能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难题。为解决学生入校对大学生活的“迷茫态”,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坚持一切从学生出发,从校内构建大学生发展平台。首先,在大一新生教育系列课程中自主开发的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从“新生入校定位”、“新生迷茫期调节”、“如何适应大学校园”“大学生生涯规划”等方面,从课堂上以讲座的形势使学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学校还设立了相应的学生机构――大学生就业创业导航站(以下简称导航站)为学生找准“职业生涯定位”提供服务。针对大一的新生,导航站主要开展“友情互助月”活动,如:在每年十月份,组织大一学生参加“十元钱过一周”活动,在活动中给每个参与者十元钱(参与活动一周左右开支均算在十元钱内),可利用这十元钱进行投资,如卖报、卖花等,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在一周内顺利通过考核。参加活动的学生王某说:“这样的活动让我们学会了如何‘钱生钱’,也教会了我们要学会开源节流,对于刚刚进入到大学的我们来说,这样的活动可以让我们更快的成熟起来。”
经过一年的课余实践,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涯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针对大二的学生,学校在课程上更多的设置人文素质类的课程让学生在文化素质方面有一个较高的提升;另外导航站在针对大二的学生群体也跟进了相应的“商务礼仪培训”“办公室office三大件应用培训”“应用软件培训”等培训讲座和培训课程,给学生提供更全面的“职场预演练”。
另外,大学生就业创业导航站在课余时间开展“角色互换”“职场真人秀”“非你莫属”“模拟面试”“就业信息咨询月”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其在大学学习期间,以主人翁的姿态在模拟环境中体验职场信息。为实现学生的角色转换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二)校政合作平台建设
在团中央传达相关文件精神之后,全国各地地方政府和高校都在大力推广学生自主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学生在经历了大一大二的较为全面的教育和培训后,大三面临就业、创业还是考研的职业发展选择。针对有 “预创业”意愿的学生,学校与成都市就业局及其下属相关部门共同为学生搭建了“校政合作平台”,为追求自主创业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政策帮扶和技术支持。此平台通过开设“SIYB创业培训课程”“SYB创业实训课程”,让学生通过在课程中与知名企业创办人的接触和学习,给自己的创业路制定合适的发展方案。
以美术学院2013届毕业生潘某为例,他在大学四年学习生涯中,先后成立了“汽车人广告工作室”和“一点通广告工作室”,主要经营接办各种广告媒体平面设计与制作,但是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在参加了“SIYB创业培训课程”以后,他总结了自己之前的经验教训,结合创业导师的言传身教,通过自己的努力又开办了“三点一四广告设计公司”,并已成功运营六个月,承接业务总额逾百万元。
(三)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大四的学生实践培养模式可以相对多样化,在接受了前一个阶段的摸索以后,学生已基本确定发展方向,所以,在后期培养中,我校建立了“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通过企业对学生的要求和学生自身定位相结合的教育培养,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工作中去,在学校的“实践基地”,完成自己的大学职业生涯规划的最后一步――迈向社会。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对即将走向社会,需要投身职场的学生进行针对性较强的职能和技能培训;根据企业对员工的技能要求,加强校内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力度,要求每一个老师在学生实习过程中保持“每日一次问候,每周一次交谈,每月一次技术帮助”,力求让学生在“实践基地”能够以最快速度适应工作需求。2013届毕业生黄某在金坐标景观设计公司实习过程中(该公司与学院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积极参与各景观小品的设计,并跟随总设计师亲临施工现场,实地勘测,其设计方案在经过同事和领导的修改以后为公司竞标成功,这些经历都让他受益匪浅。在实习后期,凭借其自身努力,他与该公司签订了三方就业协议,留在了该公司发展。
这仅仅是“校企合作平台”搭建过程中一个很小很常见的故事,学院也力争在做好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的同时,增加校企合作的单位和方向,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更优质的“职业生涯”服务。
为大学生构建一个适合他们职业生涯发展的综合平台,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在构建实践平台的过程中,以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一直朝着创造和发展处一个“自助式管理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成长,使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生涯中能得到一个全面的提高,使家长放心,让社会安心的方向在探索和发展。
〔关键词〕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04-0016-03
社会发展到今天,无论是现实的状况,还是已有调查研究都表明,高中生迫切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可现实的问题是:虽然需求和呼声很高,但教育效果有限,尤其是较偏远地区的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问题的根本原因除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的缺乏和体制问题外,没有针对性的教材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尽管国家出台心理健康教育大纲以来,各地都有不同版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教材,但是,由于不同地区学校特点、生源特点以及学校内部资源的构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那些只体现学生共性和普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对于特色学校来说显然有诸多不适合,因此,开发适合本学校特点的、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势在必行。
一、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现有教材的思考
目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没有通用教材,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他们认为适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能够被选用的教材形式常见的有三种:
第一,选择现成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例如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伍新春、乔志宏主编的《心理健康教育》;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叶斌主编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高中学生用书);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马志国主编的《心灵成长导航(修订版) (普通高中心理健康试用教材)》;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戴耀红主编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丛书:心灵体操》;蓝天出版社出版,司家栋主编的《高中团体心理辅导主题方案》等教材被多地采用。这类教材的优势是内容系统性强,以高中生心理年龄阶段特征为依据,通过典型案例对当前高中生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归类,并提供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不足是,教材只注重普遍性问题,对于特色学校和特殊学生群体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
第二,选择可读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读本。例如: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田京生、 耿增海编著的 《心理健康教育读本(高中版)》;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尹朝勇主编的《让青春更阳光:高中生心理健康读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俞国良主编 的《心理健康教育读本:高中》等。这一类教材可读性强,内容通俗易懂,不仅可以用于教学,还可以成为学生的自助读本,是学生喜欢的教材之一。这类读本的不足在于:内容泛化,缺乏针对性。
第三类则是各地的校本教材和一些心理自助手册,这一类教材针对性强,体现了区域性特征,为本地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实施方案,是比较适合当地实际的教材。其中校本教材的优势是可以更好地为本地(本校)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不仅注重共性问题,还考虑到其独特的学校特点和区域特点。因此,笔者提倡各个学校开发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
二、酒泉市实验中学的结构性特点
酒泉市实验中学是一所由中等师范学校转制而来的普通高中,作为师范学校的历史很悠久,但作为高中,酒泉市实验中学只有六年的发展历程,校园文化、学校特色、学校资源整合都还在探索形成期,这使酒泉实验中学作为普通高中具有了以下结构性特点:
(一)学校班级构成特点
转制后的酒泉市实验中学班级构成主要分四部分:
一是实验班,学生中考入校成绩相对其他班较高,有文科走向和理科走向两个方向,这两个班的学生是高考升学率的主要保障,他们存在的另一个目的是发挥其学习上的带头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各班学生建立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两个班的学生成绩相对较好,学习能力相对较强,他们的问题集中在学习品质和焦虑情绪的应对方面。
二是艺术班,从高一到高三,每年级各设音乐和美术两个艺术班,突出部分艺术特长学生的优势,高考的方向主要以艺术类学校为主。这四个班学生文化课成绩参差不齐,而且在校的大量时间用于艺术专业训练,所以,无形之中加大了管理难度。诸多原因使这些班级的学生心理行为问题更为突出。
三是普通文、理科班,占学校学生人数的大部分,横向比较来看,学生的成绩差异不大,但品行差异大。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方面缺乏自信,成就感低,部分学生目标不清晰,容易受到外界诱惑,缺乏自制力和坚持性;留恋网络,早恋、打架、撒谎等问题行为较多,且具有普遍性。
(二)学校生源特点
由于实验中学是一所新型高中,升学率与酒泉市区其他同类高中比相对较低,生源构成是造成低升学率的主要原因。学校生源的突出特点就是学生成绩差。学校生源来自酒泉市七县市农村和城市中考分数相对较低的学校,以2013年为例,学生中考入学平均566分,这基本是报考酒泉市其他高中落榜的学生,仅就文化课成绩而言,已是全市最低了;其次,实验中学生源来源范围较广,既有农村生源也有城市生源;既有偏远农村的学生,又有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城市学生占全部学生比例约20%,其中个体差异性很大,家庭经济状况不同,家长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家庭教养方式差异也很大。
(三)学校师资特点
学校80%以上是中青年教师,师资力量雄厚,学历层次高。现有专兼职教师123人﹙其中聘用教师31人﹚,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55人,硕士研究生34人,特级教师2人,省级优秀教育专家1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23人。近年来,学校还从省内外知名高校选拔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使学校师资构成有其独特优势;教师善于钻研,教研能力突出,敬业精神强,但面对生源质量较低的事实,为提高升学率很多教师超负荷工作,压力较大,个别教师已经表现出职业倦怠症状。
独具特色的学校内部结构、较为复杂的生源构成,使酒泉市实验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多元化、多层次性特点,也更具有挑战性。为了使实验中学的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真正履行学校发展的宗旨和目标,我们必须要有适合我校学生发展特点的心理健康校本教材。基于对酒泉市实验中学的现状分析,笔者认为以酒泉市实验中学为蓝本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教材结构应该着力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发展和适应能力的提高,兼顾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辅导策略。
三、以酒泉市实验中学为蓝本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结构
基于酒泉市实验中学的学校结构及生源结构特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的结构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不同类型学生的生涯发展规划策略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要关注学生的共性,同时又要清晰地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不同类型的班级的学生的发展方向必然会有很大差异,所以,引导他们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确立正确的、适合自己的、科学合理的职业定向,应该成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之一。
高中阶段的生涯规划辅导内容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指导学生个体为自己策划生涯规划书,尝试从高一开始规划自己的三年高中生活,进而规划自己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二是对不同年级、不同类型的班级进行团体生涯规划辅导,例如:高一以学习规划为主要内容,高二以目标定向和学习中短期目标确立及评估为主,高三则主要把高考志愿填报及职业规划作为主要内容。
对艺术班的生涯辅导除要关注学生的艺术能力之外,还应进行入班前的心理筛查,心理筛查可以在学生入校后的第一个月内运用相关的量表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可以为学生选择合适的班级提供依据。
(二)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必然要包括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由于实验中学生源的特点(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能力差,学习习惯不良,中考成绩相对较低),针对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我们的校本教材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指导应该有别于其他高中学校,学习辅导的内容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重点班的学生,我们要认识到这些学生只是比普通班的学生入学分数高一点,他们的学习自主能力、坚持性相对于普通班而言,要强一些,对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辅导主要是发展性辅导,应侧重每一科的学习方法、技能的指导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指导,另外还要强化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培养良好学习品质。对普通班的学生以矫正和激励为主,学习辅导内容包括:学习中近期和远期目标的确立;学习习惯的养成辅导;学习自觉自主能力的培养;不良学习行为的矫正;学习中的合作与促进等。对艺术班的学生,学习心理辅导则需要把重点放在学习行为矫正方面。
(三)不同年级学生的辅导重点及策略
高中阶段是学生心理成熟和心理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针对高中不同年级学生制定的辅导内容应充分体现学生不同阶段的年龄特征。收集个体成长发展中的典型案例作为校本教材的组成部分,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觉察和自我体验,便于学生及时自觉调适自己学习生活中的心理状态,促进其自我成长。
高中一年级是高中阶段的第一年,学生从不同地方来到新的学校学习,需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内容等。因此,高一阶段应该着重引导他们解决从初中升入高中过渡阶段遇到的各种适应问题,包括学习环境的适应、学习方法的更新、人际交往方式的调整等,使学生尽快步入高中学习和生活的正轨。
高二学生处于“断层”时期。高二上学期,特别是文理分科之后,学生刚刚有点适应高中的学习环境、班级气氛和人际关系,马上又面临人际的重新调整和学业上的重新定位,每一个学生在这个时期都会感到困惑和茫然。这些曾经在中考中失利的学生面对前途的迷茫和学业的压力,往往会感觉“有压力没动力”,部分学生通过吸引异性的目光来获取成就感和价值感,还有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此奋发向上,为高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高二下学期,经过一个学期的调整、适应,大部分学生开始意识到学习任务的紧迫性,开始进入状态。由此班级的气氛也变得紧张,同学之间交往明显减少,对学习的关注超越了对人际和其他方面的关注。这一时期心理辅导的内容主要是学生的焦虑和孤独的应对方法,厌学情绪的干预策略,异往中的问题以及对未来人生的规划等。
进入高三,学生们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除了学习上的投入,他们强烈地关心自己的个人成长,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常常体验到更为广泛的内心冲突的压力,这些都促进了他们价值观的确立和个性的成熟。由于社会阅历的局限,学生在看问题时往往比较主观、片面,容易走极端。除了面临升学抉择,家长的过高期望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高三学生感到更加迷茫烦乱,迫切需要指导和关心。高三下学期,高考临近,考试前的不良反应(如睡不好、吃不下、抑郁不安等)、考试后因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导致的情绪问题、追求理想与止步不前的现状的矛盾等是困扰学生最多的问题。整个高三阶段,抗挫折能力的培养、考试心理的调适、考试后学会分析总结以及调节心态显得至关重要。
(四)关注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
高中阶段学生心理发展面临多重矛盾,既渴望同伴交往,又感到孤独;既希望独立自主,又不能摆脱对父母、朋友的依赖;既希望有所成就,但又屡次遭遇学业的失败所带来的挫败感……在诸多矛盾中成长,个别学生常因承受能力较低又过于敏感、压抑而出现心理异常。因此,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还应把学生常见的心理症状归类,增加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的自评量表,学生可以对照症状及症状自评结果判断自己是否需要寻求帮助,也便于教师较早发现问题,及时为学生提供能力范围内的帮助。
(五)关注教师心理健康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还应关注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教师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师生关系,继而对教育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尤其作为实验中学这样的普通高中学校的教师,一方面,长期面对学习能力相对较低的学生,付出与回报的失衡,使教师持续感受到挫败感;另一方面,应试教育模式下的高中教学任务繁重,工作量大,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使教师背负沉重的压力,持续的压力状态使教师出现身心疲惫、烦躁、厌倦等问题。因此,校本教材内容要包含教师自我调适及自我减压的措施和技巧,为教师心理自助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总之,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的建构应是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应根据每年高中新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增减,为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增添生命的活力。每一个生命的成长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心育工作者,如果我们竭尽心力所做的工作能对某些或某个学生的成长产生意义,我们将不遗余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宏燕.浅议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的开发[J].吉林教育,2010,19.
[2]张润娥,徐双社.校本教材的开发与思考[J].陕西教育(行政版),2008,1.
[3]陈海英.普通中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探究[J].文教资料,2007,13.
[4]张士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8-3-26.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生涯 课程建设
目前,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的数量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是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来说,对于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目标以及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高校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就业形势的变化,社会的导向以及学生的需求等方面,调整学生的就业观念,增强大学生就业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另一方面,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存在着自我认识还不够清晰,对职业环境认识不清,职业期望过高,没有切实可行的计划实施方案等问题。因此,无论是从客观还是主观上都反映了在高校课程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对大学生大学学习目标的确定、职业目标的形成和实现,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又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只有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地、客观地分析,才能提出一些符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实效和要求的可行性措施,从而帮助大学生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
一、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开设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目前,虽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展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通常只是以讲座的形式给毕业班学生开展,也有部分高校在大学四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课程,在教学改革之后仍然大多高校是给高年级的大三、大四学生开设此门课程,然而很多高校大四的学生都已经走上了实习岗位,或者开始忙于找工作,所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度呈现出明显的临时性,突击性的特征。因此,正是由于课程开展时间安排的不够合理,使得职业生涯规划发挥不了它本来该起的作用,对学生也不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仍然很茫然,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认识不清,更别提有明确的规划了。
2、专业教师队伍的缺乏
目前,担任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授课教师多是高校里兼职教师,或者由做学生工作的老师或者辅导员兼任,专业教师很少,虽然有的学校对担任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授课老师或者辅导员进行了统一的培训,但是这些接受培训的授课教师专业知识背景、经验以及理论修养相对参差不齐,且很多老师还有本职工作要开展。因此,针对就业指导仅仅局限于就业形势、求职技巧、以及面试技巧等方面的分析讲解,授课形势单调,教学过程中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认识不够清晰,不能突出教学重点,大大削弱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就业指导教学效果不佳。
3、课程重视程度仍不足
教学改革之后,虽然一些高校对职业规划课程的改革表现出了一定的积极性,高校基本都开设了此课程,但是大多高校尚未将它作为一门专业的课程来研究。全国高校已经普遍意识到就业指导的重要性,但是大学高校只是将目光锁定在就业率方面,对开设就业指导课的意义认识不足,也不够重视,使课程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全国很少有高校成立了专门的课程教研室,也没有建立严格的教学检查制度和有效的质量反馈系统,教学计划实施缺少严谨科学的态度,教学内容理论脱离实际,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缺失,教学大纲、教学进度等方面随意性较大,未能将课程建设提高的规范化、系统化。
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策略
1、课程开设全程性
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应该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过程。在不同的年级,设定不同的目标,进行不同的指导。针对大一的学生,应尽快帮助他们实现由高中生到大学生身份的转变,使他们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对大学里的学习、生活做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规划,树立一个职业奋斗目标;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应该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的同时,做好求职的准备和心理调适;而对于大四毕业生来说,应以就业服务为主,进行一些就业政策、就业形势、以及求职技巧的培训,从而使大学生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顺利就业。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越早开设越好,这样可以帮助大学新生尽快完成角色转变,以适应新的生活、学习环境和方式,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和所学的专业,另外,也可以促使大学生从刚进入高校就开始关注就业,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明确自己长期发展的职业目标,可以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进行选择、获得并且适应自己将来发展的职业。
2、教师队伍专业化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需要一支专业化的教学队伍。该课程内容比较广泛,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性和时效性很强,建设一支稳定的、高效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前提,是推进就业指导教学工作的保证。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应该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指标。高校也应该对从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人员身份给予明确的界定,将其同专业教师等同对待,促进该课程教师的职业发展,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高校还应该选拔一些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送出去进行系统地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管理水平,增加就业指导能力。
3、教学管理规范化
首先,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教研室,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合理的安排教学活动,建立严格的教学检查制度,注重教学质量反馈,把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与其他教学工作同等对待,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也使教师和学生重视这门课。同时该课程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基础,同时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模拟面试等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十分重要,所以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只有全程的,专业的,规范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才能更好的帮助大学生顺利踏上理想的就业之路。
参考文献:
[1] 曹丽颖.从提高农业院校就业率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教学理论研究,2010,3:136.
[2] 隆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5:21.
[3] 包兰.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89.
一、导师制的缘起和实践
导师制起源于14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现以牛津剑桥大学导师制最为著名。导师是学生所选科目的学者,指导6~12名学生,负责指导学生的品行,并协助安排学生的学习计划,指导学生取得进步。辅导一般按课程表进行,学生汇报、导师评议、师生讨论、导师指点、布置作业和论文,关心学生的思想与生活。英国的导师制使著名学者与学生朝夕相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导师制在中学的出现源于中学学分制和选课制的实施,最早在美国的中小学出现,后来逐渐被诸多实施学分制管理的国家重视和完善。在我国,中学借鉴大学导师制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尝试中学导师制的有上海建平中学、江苏南京第一中学,北京八十中等。中学导师制,是针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下班主任的缺陷和中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特点,让所有任课教师都参与管理和指导学生,并促进师生、师师、生生、家校之间的积极互动合作,形成全员合作育人的校园文化氛围。
目前,全国范围内许多中学试行的导师制,有专注于学生某一方面需求的选课导师制、德育导师制、学科导师制、留守学生导师制,也有关注于学生成长发展的完全导师制、成长导师制。
实践证明,导师制在促进学生学习、良好道德习惯养成、进行正确人生规划方面是行之有效的,并且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成就卓越的人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国内对导师制的实践和探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如何更好地全面发挥“导师制”的功能,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相关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不多。
二、导师制实践存在的不足和困境
目前全国范围内中学试行的导师制,无论是专注于学生某一方面需求的导师制还是关注于学生成长发展的完全导师制均属于包工形式,即给每位老师分配若干名学生,指导学生的方方面面,这种形式的导师制尽管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难以促进全校范围内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元发展
学生发展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的重心在于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个别学生,关注改变问题行为。学生发展指导包括学生的学业、心理、生涯、理想、生活五个方面,每一块内容有着相对独立的心理机制和需求,需要导师有着相应的专业能力,而包工形式的导师制使得导师精力分散在庞杂的指导内容上,难以精耕细作,难以提升指导效果。同时,传统的指导若干学生的导师制也使得学校把导师力量分配在少数问题行为学生身上,难以顾及全校范围内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元发展。
2.难以满足学生潜能挖掘、个性化发展和个别问题解决的需要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潜能、个性化发展的特点,以及个别问题的解决,然而,采取包工制的形式,学生的潜能发展和个性化发展难以得到导师的深入挖掘。同时,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特别需要教师的指导,尤其在人际交往、情绪调节、学习策略、生涯规划、自主生活等方面。在包工制形式下的导师因为难以深入掌握各个领域的知识,所以仅能解决学生的简单问题,难以和学生深入分析其问题。
3.导师指导效能感低,且难以发挥导师自身的潜能
包工制式的导师类似于学生保姆,对学生各个方面问题都要指导,因此教师感觉负担重,效能低,难以胜任。甚至因指导学生的工作影响了原本的班主任和学科教学工作。实际上,每一位教师都有强烈的愿望和动机来指导学生发展且很多教师都有自己擅长的一面。比如有些教师在生活方面很有自己的研究,有些教师在人际交往方面有自己的特长,而且这些教师也很想将自己的特长传达给学生,然而当前缺乏一个传达的途径。这主要是因为学校缺乏一个发现教师特长、发挥教师潜能的平台。
三、专题分工导师制的概念和操作
学生发展指导是以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为首要目标的系列课程活动与应答,它聚焦于学生能力的获得,旨在满足不同年级的全体学生在个性、社会性、学业、职业方面的发展需求。专题分工模式的导师制基于学生发展指导理念而提出,是指根据学生发展需求,组建学业、心理、生涯、品德、生活五个方面的导师队伍,分别由相应的导师开发这五个方面的发展指导课程,进行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指导和面向个别学生的特殊发展指导相结合的导师制。
1.导师专题分工指导
(1)达到的目标(5L)
学业:了解初高中差异,转变思维和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和能力。
心理:认识自己,能担当,能表达调控自己的情绪,有耐挫能力。
品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社会责任感。
生涯:能根据自己的个性和能力规划生涯,选择合适的选修课和实践活动,提升生涯技能。
生活:能独立生活,健康有序地生活,正确合理地使用高科技。
(2)五步骤法(5S)
第一步:学生需求评估
①对于学生在学业、生涯、心理、理想、生活方面的现状及需求进行调查。
②对学生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不同年级学生在各主题上的需求人数的百分比。
③根据学生百分比需求,分专题分配发展指导课程导师和个别辅导导师。
第二步:导师指导方 案制定
①导师分别制定所分配专题的发展指导计划,开发本专题的系列课例,如学生选择较多的学业方面的学习适应专题,导师就开发出诸如《初高中差异》、《文理思维差异》、《高中文科怎么积累》、《如何应对高三复习》等课例。并把相应的课例按发展序列分属到高一、高二、高三年级。
第三步:学校方案制定
根据各位导师的计划,学校统筹制定导师管理方案。
第四步:导师工作评估
学生评估和教师评估。
第五步:导师工作改进
(3)开设学生发展指导课程,导师分专题授课
针对学生需求,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学生发展指导课程,由相应导师分专题授课。如在学业发展方面,在高一开设发展指导课《新的学习,新的目标》,高二开设《善用学习方法》,高三开设《考试策略》。在生涯发展方面,分别在高一开设《学会选择,懂得放弃》、高二开设《文理大不同》、高三开设《职业方向与高考志愿》等发展指导课。
(4)开设团体辅导课,导师分专题带团
针对学生需要,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开设团体辅导课,如成立团辅小组,考试焦虑成长小组。
(5)开展个别指导,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个别指导从促进学生发展和个别问题解决两个角度入手,导师指导学生制定学年计划、选课并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导师指导学生学业、心理、生涯等方面的个别问题,遇到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转介。
2.导师专长发展培养
(1)调查学生需求,成立导师队伍
在开展学生发展指导工作时,以学生的现状与需求为本,因此,工作的第一步是对于学生在五大发展主题的发展状况以及他们的需求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成立学业、心理、生涯、品德、生活等五方面的导师队伍,并根据学生的需求百分比,调剂导师的比例。比如,调查发现学生在生涯方面的需求高出总人数的60%,那么就在生涯指导方面配备相对较多的导师。
导师聘任标准:①获得省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证书。②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的培训。③有丰富的学生管理工作经历。④有丰富的班主任工作经历。⑤在指导学生方面有突出贡献或成果。
(2)结合导师特长,实行专题分工
在考虑学生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导师自己的特长、兴趣,由导师选择相应指导的主题。指导内容主要为学业、心理、生涯、理想、生活五大方面,在五大方面,再进行相应的专题分工。比如,某位老师对考试焦虑术业专攻,那么就可以让他担任考试焦虑方面的指导教师。学生发展常见专题:学习适应、学习潜能开发、学法指导、考试焦虑、选科定向、特长培养、情绪调适、人际交往、青春期烦恼、生涯设计等。
(3)采取报告研讨,促进知识掌握
学生发展导师实行专题分工后,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定期组织导师进行学习内容交流和评估,采取读书会形式分专题进行案例研讨和报告,促进导师专业成长。
(4)加强精微训练,提升指导技能
精微训练指模拟指导演练,由导师们轮流扮演来访者、辅导者、观察者和督导者,模拟学生发展指导中的各种问题情境,辅导情境,组织导师们辨析思考情境中的指导过程,交流沙龙,切实提升导师们的指导技能。
(5)引进专家督导,加强过程管理
定期聘请高校专家对学校专题分工导师制实践进行指导,让导师明确自己的职责权利和义务,通过专家们的巡视、检察、监督、评价、反馈等方式促使导师们加强自身专业指导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发展过程中“疑难杂症”的解决,加强学校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的过程管理。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3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2] 黄向阳.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刍议.教育发展研究,2010(15/16).
关键词:分层;走班制;个性化;新课改
作者简介:牛学文,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教研员;琚亮,浙江省青田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一、分层走班制的实施条件
分层走班是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教育,最大程度释放学生潜能的教学组织机制,其真正落实需要学校对既有的课程体系及其实施方式的根本变革,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一)思想观念的统一
教师与学生的态度是推进走班制的关键。走班制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学校应通过宣传和培训使教师达成共识――走班制是课程改革的必经之路;应发动教师积极投身于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中,并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同时,争取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浙江有些学校通过向家长发放精编手册、召开家长座谈会、邀请家长参加专家讲座等宣传方式,获得家长对走班教学的接受和支持。
(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是学校资源的优化配置。浙江大规模地抓选修课建设,通过顶层设计来制定课程方案,引导学校根据自己的特色、培养目标、价值定位和现实条件来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走班制要实现学生充分的选择权,不仅需要完善的课程体系、多样化的课程,更需要雄厚的师资力量、充足的教学场地等。二是社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选修课走班,要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学校不仅要发挥校本课程开发设计水平,还要充分开发与利用社会资源。如2014年7月20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报道了青田中学借助社会资源,让青田县农商银行的工作人员为学生们教授投资理财课,成为了课改创新的生动例子。现在,经过学校和青田农商银行的不断努力,对理财课程的教材进行数次修改,使得理财课程常态化、专业化、规范化,并成为青中乃至当地的一个品牌课程。
(三)走班制度的规范建立
在选修课走班制度的基础上,各校根据自身实际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一是建立学生学习指导制度。注重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施,加强学生选课培训指导,编印学生选课指导手册。二是建立班级管理制度。从目前的情况看,浙江各校都实行行政班与教学班共存,注重行政班和教学班的管理制度建设。对于教学班要建立任课教师负责制,教师既负责教学指导、又负责班级管理。三是建立成长导师制。任课教师负责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学科指导、选课、职业规划工作,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最亲密的导师。
二、分层走班制实施的现实要求
教育部在2014年9月3日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强调要增加学生选择权,促进科学选才。在2014年12月10日的《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中指出“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学生可以在完成必修内容的学习,对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有一定了解后确定选考科目。”同时强调:“学生学完必修内容参加合格性考试后,学校要开设相应的选修课,供有需要的学生选择学习。高中学校要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完成情况进行考查,确保完成必修学分。要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指导。调整教学组织方式,满足学生选学的需要,把走班教学落到实处。”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通知》(浙教基〔2012〕81号)要求,“推进选课走班,建立多层次、多元化、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和自主选择课程制度,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创造条件。”
浙江省早在2006年就启动高中新课改。如何真正让高中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一直是此轮改革关注的核心问题。2012年,浙江一些高中先从选修课程开始尝试走班选课模式,并逐步推向必修课程。义乌市义亭中学、浙江省青田中学等学校选择了数学、外语等必修科目尝试走班选课;2014年伊始,浙大附中先从必修课英语试水走班制、杭师大附中则是所有必修课进行分层走班;此外,杭州二中、杭师大附中、鄞州中学、温州中学、嘉兴一中、春晖中学和天台中学,都在积极探索通过学科分层、学生自主选择、教材和教学管理模式等进行创新。传统的教学组织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下教育的发展趋势和人才的培养方向,分层走班制无疑是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尝试的,加之“最先吃螃蟹”学校的大胆试水以及取得的良好效果,都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和决心。
三、分层走班制的实施模式
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走班制在全国不是完全一致的。虽然不同的省份,甚至不同的学校都可能实行不一样的走班制教学,但是走班制总会有一些基本的路径或模式不会改变。
(一)必修课分层走班模式
从浙江分层走班的推进情况来看,各校普遍采用的措施是,以原始行政班为基础,根据学生必修课的综合水平和学习能力分成二至四个层次,学生可以按照自己某一学科发展水平选择进入不同教师任教的不同层次的教学班,再由学校统筹和教师指导最终确定名单,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化课表。但不同学校的具体做法存在着差异:其一,对分层教学的认识及由此对不同层次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同;其二,根据自身的校情和学情,在不同层次的人数比例不同;其三,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和意愿而在不同层次之间进行的流动机制不同。不论我们的必修课怎么走班,目的非常明确:让每个学生都有了属于自己的课堂。
以上文中提到的浙江省青田中学为例,该校早在2012年就组织研讨并制定了详尽的实施方案,确定将“关注教学起点,建设高效课堂,提供适合教育”作为必修课分层走班的改革理念。先行在部分班级开展了在数学、英语两门必修课中分层走班的试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校长邓加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关注教学起点,让学生不致因上课听不懂而厌弃学习,这是学校下大决心组织实施必修课分层走班的初衷。”分层走班教学不是以前的为教学而让学生削足适履,而是要寻找最适合学生的教育。
(二)选修课分层走班模式
为促进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学校选修课开发与设置主要囊括四大类:知识拓展类、职业技能类、兴趣特长类、社会实践类。浙江深化高中新课改,非常注重选择权: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更多的课程开发选择权交给教师,更多的课程设置选择权交给学校。各地学校为了满足学生对不同知识的渴求,发动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选修课开发中,努力为学生提供“个性菜单”,以吸引学生兴趣,培养学习动力,促进个性成长。但有些学校的选修课在设置上有些松散,与必修课关联度不高,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明确,选修课不仅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更应关注选修课对必修课的助推作用,要做到必修课与选修课相互作用,互相融合,从而提高选课走班的效率。
浙江省青田中学在选修课的开设上,严格按照省课改“将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将课程开发权交给老师,将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的精神,落实该校“个性化教育、全球化视野、多元化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学校宏观调控与学生微观自主相结合、学校教育资源与社会教育资源相结合的原则,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选定36门选修课程作为2017届开设的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报名选择,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和谐发展,最终实现独具鲜明侨乡特色的育人目标。
四、分层走班制实施保障
分层走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要谨慎、稳妥,各个学校要建立完善有效的保障机制。
(一)分层走班需要重视指导机制
分层走班的顺利开展,需要学校注重建立规范科学的学生走班指导体系。一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目的是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特长优势与兴趣爱好,指导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在未来的学业、职业和生活。浙江各校或引进了霍兰德职业兴趣倾向测试,或引进了哈佛心理教材,或邀请大学教授介绍大学专业,或做职业倾向测试,或邀请各行各业人士来校讲座,等等。尽管开展的如火如荼,但还没有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学生没有从课堂上感受到生涯课的指导意义。这需要进一步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发,注重生涯规划指导课与高考制度改革、选考科目要求之间的关联,使生涯规划课程真正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终身需要服务。二是学校加大对分层走班的宣传和指导力度。建立课程管理网络和数据库,课程设置、课程建议和选课指导;开设学生走班培训,帮助学生作出正确选择。
(二)分层走班需要强化管理机制
其一,分层走班中的教学常规管理。分层走班促使教师在教学常规方面都要注重分层:首先,备课分层。主要体现在分层设计目标。在处理教学内容时仔细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学生的兴趣点,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目标要求。A层:注重基础知识和综合应用,适当提高要求。B层: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思维能力。C层: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当降低要求。其次,教学分层。A层:采取“高密度、大容量、强思维、促能力”的教学方法,凸显自主探究。确保基础,适当拓展深难度。总体上遵循课标和教材,局部高于课标和教材,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B层:采取“重基础、慢变化、多练习、勤激励”的教学方法,突出合作学习。遵循课标和教材灵活施教,重方法和综合能力培养。C层:采取“低起点、补台阶、扶自信、牵着走” 的教学方式,彰显人文关怀。要求学生能学、要学、学懂、学会,重在双基形成,重在培养学习兴趣和信心。然后,练习分层。各层次要符合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难度要与学习目标的要求相适应。力争让A层学生吃得饱,B层学生吃得好,C层学生吃得了,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孩子在适合自己的练习中都能取得成功的体验,获得发展的机会。
其二,分层走班制中的班级管理。在分层走班的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班级学习氛围建设、学生交往、师生交流、学生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学生成长的实时跟踪等,这些问题给班级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需要完善相应的制度或机制加以解决。加强走班制中的班级管理可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班主任行政班管理。学生的日常管理仍由班主任负责,同时班主任还要对全班学生的走班层次分布情况作深入了解,并确定教学班不同的学科课代表,负责收发行政班同一层面的作业以及与相应任课教师的信息沟通。其次,任课教师“双岗管理制”。任课教师既要完成教学目标,也要分担原行政班主任的部分思想品德教育及班级建设工作,强化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班干部的管理信息沟通, 以形成教育合力,严防出现管理的“真空地带”。最后,导师制。通过配备导师团队实施小班教学,实现全员德育,让教师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目前各校相继建立了成长导师制,探索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管理模式。我们还要预见到,假如将分层走班制在全校范围内跨学段铺开,又会对导师制和教师管理制提出新的挑战。
其三,分层走班制中的教师管理。分层走班给学校的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涉及到教师能力的提升,还有教师队伍的配置与管理。浙江一些学校的尝试是值得借鉴的。比如实行“团队+目标”管理:第一是年级段团队管理。成立段务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年级段的所有事务。第二是工作部与学科组团队管理。实施部长负责制,先选聘三位部长,然后由部长双向选聘任课教师。第三是教学工作组团队管理。两个行政班的教师组成一个教学工作组。所有团队都有相应的团队目标,团队教师捆绑考核评价。如推行“班课一体化”:每个课任教师都要参与班级管理,改变传统的班级管理以班主任“单兵作战”的管理模式,形成课任教师共同参与的“集团作战”的管理模式,以教学班为单位,构建教育教学共同体,学校对教学班的各老师实施捆绑考核。大家共同承担班级管理工作、研讨解决教育问题。
(三)分层走班需要规范评价机制
在评价高中实施走班制的成效时,个别学校因“期末考试中走班制学生的平均分要高于传统班级学生的平均分10分”而对走班制大加推崇。若评判走班制的效果,只停留在“唯分数”论上,这显然与我们推进分层走班的初衷背道而驰。分层走班制,就是保证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尊重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需求。这一目标的实现程度如何界定,必然需要一种更加多元化的学生评价机制与之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