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数学校本研修总结范文

高中数学校本研修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数学校本研修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数学校本研修总结

第1篇:高中数学校本研修总结范文

    为推进我国的英才教育,搭建数学课程平台,2014年1月19日~20日在北京举行了中学英才教育数学课程研讨会,首都师范大学承办此次会议.会议成立了北京市数学教育研究中心,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罗杰任主任,同时成立了北京市数学教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由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教授任主任,南开大学侯自新、华东师大王建磐、西南大学宋乃庆等任副主任.来自巴黎第七大学、悉尼大学和中国多所院校的专家学者以及多名中小学教师代表参加了此次研讨会.虽然会议标题为英才教育的数学课程研讨,但是与会代表更关心数学英才的课程建设,因此会议主要就数学英才课程设置与实施作了专题报告并开展研讨.来自巴黎第七大学、曾任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主席的Michèle Artigue教授,就法国英才教育的概况作了专题报告.

    一、中学英才教育数学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创办,是我国当代英才教育起步的标志性事件,之后全国各地中学在英才教育方面纷纷作出实践探索.研讨会上,与会代表介绍了各自学校在数学英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及心得体会,其中提到我国中学阶段的三种英才教育形式.

    (一)设立特殊班级

    一种是不缩短学制,组建在课程实施进度、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区别于其他班级学生的特殊班级,这是英才教育的常见形式.目前,已经有学校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进行了走班制的实践探索.例如,北京十一学校的枣林村书院的做法是:改革班级授课制,取消行政班级的划分,采取学科分层走班的模式;改变学科的课程结构,自主编写教材,增设大学选修课;根据学生专业发展需要,为学生量身设计课程,选择教师,学生可参与到课程设计当中;专业课采取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模式,公共课则是十人以下的小班教学,以辩论、案例讨论、聊天、实际操作等为主要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不用随班上课.还有一种是将学制缩短.例如,北京八中与中科院心理所、北京市教科所联合创办了中学超常儿童教育实验班(简称“少儿班”):学制为四年,招收具有四年级以上知识水平,年龄在十岁左右的智力超常儿童,经过四五年(弹性学制)的培养,使他们完成普通学生八年完成的学业,达到优秀高中毕业生的水平,与正常的高中毕业生一同参加高考.

    (二)实施培养项目

    21世纪以来,北京、上海等地创办并实施了一些培养人才的项目计划,打破中学内部独立培养英才的局限,充分利用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资源培养数学英才.例如,2008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起的“翱翔计划”,让优秀高中生“在科学家身边成长”,通过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指导教师、基地申报校指导教师、生源校指导教师的“三导师制”,共同实现对翱翔学员的培养.2010年上海地区也实行了“上海中学生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通过名家讲座、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等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指导他们进行课题研究.此外还有陕西省教育厅开展的“春笋计划”、天津市科协与教委联合启动的“朝阳计划”等,都是特定项目计划,采取中学与大学联合的方式培养英才.

    (三)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实施有助于英才教育的校本课程

    大多与会代表认为,多年以来,我国的数学课程在升学选拔标准的指挥下,很难突破固有的课程结构,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此,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一些中学已经开始探索建构新的数学课程体系.与会代表介绍了一些做法.

    1.丰富和改革课程标准规定的“选修课”

    北京四中数学课程的设置包括必修课、小组课以及选修课.其中,必修课指课程标准规定的教材学习内容,小组课专为在数学学习领域处于“两极”的学生,即学优生与学困生设置.可操作空间最大的为选修课.数学选修课涉及内容广泛,包括大学数学专业课程、数学知识与方法、数学思想与理论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与拓展.不同层面的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这些课程的设置在保护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有助于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数学英才教育,为这类学生的成长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也有学校在选修课程中融入了AP国际课程,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以AP微积分内容代替数学选修2-2的学习,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

    2.构建个性化校本课程体系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构建了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体系,为英才成长提供足够的课程支撑.该校打破了国家材的体系和结构,自主编写了适合学生学习的校本教材.其课程结构为:核心基础课程、模块课程(学科拓展课程、学校特色课程、个性特长课程)、专题研修课程.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在选修课及校本课程上也作了有益探讨.该校数学组设置的选修课包括两大模块,模块一是国家选修,模块二是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中,主要包括数学竞赛、大学先修、课题学习以及早培研修四类.对属于数学英才教育的早培班学生(旨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基础教育阶段对英才进行培养),在课程设计上更加体现校本化课程的特色,包括数学兴趣课程系列;数学应用课程系列以及数学高级课程系列.其中的特色课程有“数学物理理论与实验”“博弈论与趣味经济学”“从几何到拓扑”以及“走进SAT”等.这些课程的设置使得数学学科内的课程结构更加多样化,为在数学学习上有天赋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个性化课程体系.

    为了构建适合数学英才的校本课程,有的学校还开发了新教材,并聘请数学家授课.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教师编写的《初等数论初步》,成为北师大版的新课标正式教材;北京景山学校编制了九年一贯的数学课程教材以适应学校的弹性学制;北京十一学校教师对教材传统的编排格局进行了比较大的改变,将传统内容、大学先修内容、中学和大学都没有出现的内容,如二元一次方程组与行列式矩阵、集合间的关系过渡到代数结构等融入高中的教材之中.师资方面,以北京地区为例,王昆扬、张英伯、冯克勤、郇中丹等数学家都走进了中学,成为 部分中学生的导师,并在培养数学英才的数学课程中承担一定教学工作.

    二、中学英才教育数学课程面临的问题

    虽然国内部分中学在英才教育的课程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与会专家学者也指出,我国英才教育的课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缺乏整体的设计与制度保障

    我国并没有从国家层面对英才教育加以规划与设计,相关教育法规也未对中学英才教育作出明确的规定.没有国家制度保证,学校在课程研发与改革方面的权利也受到限制,造成部分数学英才潜能受到遏止.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原校长王本中在会上提出,教育过程公平应该是因材施教,教育结果的公平应该是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英才教育无论从过程上还是结果上,与教育公平都是不违背的.学生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要求不一样的学生学习同样的内容、准备同样的考试,在史宁中等学者看来是对学生的不公平,更是对英才生的不公平.中国教育体制里面太过分强调普及,对英才教育的关注不够,数学英才有时因为公平问题而埋没.

    (二)缺乏英才培养的课程资源和学术研究

    “中国目前没有英才教育的环境,功利的教育目标与英才教育相违背;没有英才教育的机制;没有英才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以竞赛数学代替英才教育教材的现象很普遍;没有鉴别英才的方法;等等.归根到底,我们的教育体系不是开放的,没有给英才提供发展的空间和渠道.”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原主任章建跃对我国英才教育的总结,简短的发言道出了我国英才培养的诸多症结.

    首先,缺乏完整的英才教育课程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但是基础教育实践落实得并不好,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与该理念配套的课程方案.京沪两地一些重点中学虽然在英才课程建设方面作了有益探索,但不能掩盖全国在英才教育方面的问题.另外,在中学开设大学先修课未必是中学英才所需要的理想课程资源.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郇中丹建议,在高中讲授一些大学先修内容,不是把大学课程“放录像”似的直接搬到高中,而要结合中学情况予以重新创建.

    其次,课程标准与教材无法满足学生需要.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李克正在发言中指出,现行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存在“避难就易”倾向.这一观点也得到与会专家的认同.在关于我国基础教育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一项调查中也指出,课程标准中“数学知识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要求,必须具有大众性和实用性”的提法具有相当的片面性,因为它不仅忽视了数学知识的特点,而且把大众性和实用性等同于大多数学生的要求.[1]这样的结果就是:课程设计单纯强调面向大众,面向生活,并相应降低教学要求;数学课程过分强调数学的工具性、生活性,而忽略英才学生对有挑战性的数学课程的诉求.

    最后,对数学英才及其培养的学术研究存在欠缺,在英才培养方面往往基于经验或者简单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既然数学教育研究认同以生为本,那当然也要以数学英才为本,但关于数学英才的研究很不够.如基于数学英才学习的心理特征的心理学研究,就存在严重不足:数学英才的心理机制、元认知、学习策略、非智力因素和数学学习素养等心理特征研究还较少,如何基于心理特征鉴别和界定数学英才,数学英才的心理特征需要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关于数学英才的心理特征对于数学课程研制有什么特殊要求等心理研究更是不足.

    (三)英才培养的趋同化、功利化

    在国际数学竞赛中,中国的金牌数、奖牌数总是领先,这充分说明我们不缺乏数学英才,但是我们却缺乏一流的人才.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国家用培养奥林匹克运动员的方式来强化训练参加奥数的学生,数学竞赛越来越多的功利性使我们偏离了英才教育.[2]同时,许多地方的高中实践中对英才培养的单一模式导致了人才培养的趋同化、标准化.许多学生从进了高一实验班开始,就参加竞赛课程,以期通过获奖,赢得高考中保送、加分的机会,导致一些英才功利目的实现后,后续学习动力不足,尤其是研究动力不足.英才成为人才是兴趣使然的结果,缺乏兴趣驱动的功利化教育难以造就一流的人才.英才是多元化的,但有些学校简单地将数学应试成绩优秀生和数学英才画等号,将数学英才培养与参加数学竞赛培训画等号,使得一些有创新潜能的数学英才没有被发现和培养.

    三、建立英才教育的培养系统

    社会舆论对公平教育理解片面,往往认为满足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需求是公平合理的,而满足英才儿童的特殊教育需求则是违反公平合理原则的.[3]宋乃庆也在会上指出,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讲,数学英才教育是一种特殊教育,对这些超智儿童需要特殊的课程和培养环境.实施英才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振兴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英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在我国迫在眉睫的是建立英才教育的培养系统.

    第一,推动立法与政策制定,为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制度保证.通过立法和制定政策给予英才教育以全面的制度保障是世界各国英才教育共同的特点.[4]借鉴各国在英才教育政策与立法方面的经验,从政府管理、财政支持、英才甄选程序、课程开发、教师培训、项目评估等各个方面,对我国英才教育政策作出整体的规划,是英才教育课程实施的政策保证.同时,还要推进制度方面的改革.史宁中在会上提出,数学英才教育要想达到培养目标,首先要改革考试制度,把学生从应付考试的训练中解放出来.

    第二,培养一流的数学教师队伍,为英才教育的数学课程实施提供师资保证.数学英才对师资的要求更高.北师大张英伯提出,数学英才的培养应该主要依靠中学教师,而不能依靠大学教师.培养、选拔一批优秀的数学教师也是英才教育课程的重要保障性工作.Michèle Artigue教授在她的报告中指出,教师的培养与资格考试是法国数学教育的强项,在法国获得教师资格考试难度大,通过率低,只有20%.即使通过了教师资格考试,仍然要在有资质的大学进行一年时间的国家教师招聘准备.还要有一年时间的实习,以保证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在法国,一些拥有数学专业博士学位的教师担任中学教师工作,而且法 国的数学教育历来有数学家参与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Michèle Arigue的话语对我国的启示是:培养数学英才的师资,专业化水准应该更高,理解数学应更深刻,既要洞悉和能够开发培养数学英才的数学课程,还要理解数学英才生的心理特点与需求.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