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保工作调研范文

医保工作调研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保工作调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保工作调研

第1篇:医保工作调研范文

1、按照《市兽医局2009年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安排》截止10月底全市全面完了动物防疫工作,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猪牛羊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鸡新城疫五种主要动物疫病免疫密度分别达到了98.2%、99.6%、100%、98.4%,免疫抗体监测均在80%以上。实现了全年无重大动物疫情的形势。

2、今年在“甲流”疫情形势下,我局立即在全市大、中、小型猪场、市场、屠宰场、开展猪流感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共设立监测点126个,累计监测生猪68万头份,坚持了周报制度,通过点面监测,生猪引种中转监测、交易屠宰等监测,目前,我市尚未发现疑似猪流感病例,保证了动物产品卫生安全和质量安全,目前猪流感监测工作仍在继续。

3、加强了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信息的报告,及时报送兽医工作信息,截止10月底,全市已向省动物防疫网报送工作信息66条,其中:市动物疫病防控中心报送48条。及时、准确的向省、市业务部门传递报送了我市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进展和动态。

4、改进作风,宣传兽医职能,今年7月24日市兽医局领导带领动物检疫、防疫人员走进市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市人民介绍兽医工作职责,动物疫病防控知识,承诺防疫服务事项,接听了群众对防疫、检疫问题的电话,宣传了兽医公共卫生知识,推动了兽医管理工作。

二、主要工作经验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市兽医局在省、市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维护兽医公共卫生安全和畜产品安全为已任,以保障畜牧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为目标,切实落实重大动物防控决策和部署,从思想上做到了高度重视,工作上密切监控,应急上积极主动,提出“政府保免疫密度,兽医部门保免疫质量”的具体要求,营造了各行业支持关心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氛围,形成了协作防控的合力。

2、开展防疫执法检查,近年来,兽医局坚持组织技术人员对全市防疫进展、免疫效果进行检查和指导工作,通过检查对全市防疫进度、质量进行了通报评比,引起了县乡的重视,已形成了机制和规范。

3、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在完善市、县改革的同时,着力加强了乡村兽医防疫体系改革。目前,市县成立了畜牧兽医局、动物卫生监督所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完成了兽医管理、兽医执法、技术支撑三大机构的改革,分别承担管理、执法与技术服务职责。全市102个乡镇设立了兽医站,为县级行政管理部门的派出机构,乡镇级兽医已纳入财政全额供给,全市配备了1700名村级动物防疫员,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市、县、乡、村四级兽医体系。有效保证了兽医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2篇:医保工作调研范文

2010年,呼伦贝尔市妇联组成学习组赴深圳学习考察义工(志愿者)工作,重点考察了福田区景田社区阳光家庭服务中心、盐田区妇联和团市委义工联合会。考察结束后,市妇联对深圳市义工(志愿者)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进行了认真总结,并结合实际,对如何使呼伦贝尔市志愿服务工作进一步向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长效化推进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深圳市义工(志愿者)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深圳市义务工作者(志愿者)联合会(以下简称深圳义工联)由深圳团市委发起,是由志愿为社会义务服务的各界人士组成的社会团体,也是全国首家义工联,成立于1990年,由最初为外来务工青年开辟热线服务电话做起,迄今已走过了20年的历程,义工人数也从19人发展到现在的25万多人。深圳义工联以“服务社会、传播文明”为宗旨,着眼于深圳现代化城市管理中社区的现实和未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使义务工作成为深圳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赢得了社会和市民的赞誉和支持。在进行实地考察后,呼伦贝尔认为深圳义工联的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健全完善的组织架构和运作机制,推进了深圳义工联的可持续发展。深圳义工联由深圳团市委牵头,以义工联、服务中心、服务站、服务队为基本形式,构成了市、区、镇、村四级义工组织和义工服务网络。经过20年的发展,深圳已经建立了1个市级、8个区级、7个镇级义工联,56个义工服务中心、576个义工站的组织网络,团体会员750多个,个人会员25万多名。深圳团市委在发展义工联的过程中,并没有将其作为一项行政任务统包统揽,而是负责义工联的方向指导,义工联内部所有事务由义工自己来完成。例如深圳义工联开设了20类100多个项目的义务服务,所有项目的设置、业务培训和人员招募等全部由义工来做,深圳团市委并没有具体参与。由于组织机构和运作机制完善,深圳义工联在发展进程中,就像一台开足马力的机器,始终保持着高效的运转。

(二)政府强有力的扶持,为深圳义工联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绝的生机与活力。任何公益机构都是在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下得到发展的,深圳义工联也不例外。深圳义工联从最初的19人发展到现在的规模,除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外,政府的鼎立支持更是功不可没。深圳市委、市政府先后为深圳义工联解决了6名事业编制,每年拨出专项经费40万元用于义工联的发展。同时,由深圳市团委建立的青少年发展基金,每年也可提供100多万元用于义工联的建设。从1994年以来,深圳市的历任领导都要亲临义工联秘书处,听取汇报、与义工座谈,为义工解决实际问题,极大地调动了义工的热情和积极性。义工联还邀请香港、国外知名社工做顾问,并经常组织有关方面的国际专家论坛,有力地推动了义工活动在深圳的发展。据统计,深圳参与过义工服务的市民超过600万人次,深圳市民对义工的知晓率达到88%,84%的市民认为义工值得尊敬,42%的市民参与过义工服务,91%的市民愿意加入义工。义工活动在深圳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支持,“有困难找义工、有时间做义工”已经成为深圳人的共识和时尚。

(三)先进的时念,成为深圳义工联获得成功的精神内核。由于深圳市义工联是深圳团市委发起组织的,因此,把握时代的脉搏,引领青年的潮流就成为义工联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一方面,深圳义工联倡导平等、尊重、互助、友爱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另一方面又吸收了当代人类社会先进文化成果,提倡“助人自助”、“服务社会、传播文明”的宗旨和理念,这实际上也是公民道德教育与时俱进的有效措施。深圳义工联在充分发挥义工积极性方面的一个重要做法就是注重义工自身的需要。他们抛弃了以往过分强调义工为社会和他人奉献、服务的做法,提倡义工自呼伦贝尔管理,并通过适当的形式和途径使义工体验到实践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真正满足了义工被社会承认的需要,很好地调动了市民自愿做义工、自愿服务社会的积极性,有力地驳斥了部分人认为深圳在经济发展中只崇拜金钱、缺少精神追求的非议。

(四)多样化的社区服务内容,为深圳义工联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深圳义工联的服务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区文化建设,二是社区服务,三是社区教育培训,四是社区帮困扶助。所有的服务内容都扎根于社区之中,使得深圳义工联能够深入基层,扎扎实实地解决人们的困难,而不是走过场,搞形式主义。目前,深圳义工联针对青少年的电话热线服务、针对劳教人员的“新生之路”服务、针对贫困家庭的“生命之光”病人服务、针对孤儿的“一起成长”服务、针对老人的“松柏之爱”服务、针对残疾人的“与你同行”服务等项目已经成为义工服务的品牌项目,深受市民的喜爱。随着义工活动的不断向前发展,深圳义工联的“服务社会、传播文明”的宗旨也不断得到升华,成为深圳精神文明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呼伦贝尔发展义工(志愿者)事业的优势与劣势

多年来,呼伦贝尔市广大志愿者坚持“着眼发展,着力建设”的基本思路,求真务实,不断创新,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志愿服务工作。广大志愿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尊重。与深圳相比,呼伦贝尔在发展义工(志愿者)工作方面既有优势,也有劣势。

优势一:呼伦贝尔市进入了新一轮大发展时期,呼伦贝尔的经济快速发展,也带动了社会的进步,人们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希望为社会服务的意愿大为增强,随着深入实施人才发展战略,高层次、高素质人口不断增加,大学毕业生留在呼伦贝尔,大量优秀人才汇聚呼伦贝尔,为发展义工(志愿者)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优势二:呼伦贝尔市在“加快发展,促进和谐”的征程中,致力于把呼伦贝尔市打造成科技文化教育大市,在吸引人才方面,作了大量工作,继续发掘、发扬本市的文化底蕴、大庆石油等大企业的迁入、呼伦贝尔学院的发展,这些都是深入开展义工(志愿者)活动良好的文化基础。

优势三:近年来,呼伦贝尔市的志愿者工作长抓不懈,在组织机构建立、队伍人员组织、机制体制完善、资源整合利用、服务内涵拓展、方式手段创新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特别近几年,可以说是呼伦贝尔市志愿者工作的大练兵。呼伦贝尔市现在仅巾帼志愿者就有3500多名,在街道、社区成立了社区(志愿者)服务站,并有效地促进了志愿服务工作的长效化、专业化。这是市妇联深入开展义工(志愿者)活动稳定的组织基础。

当然,由于义工(志愿者)工作不断面临新的形势和要求,很多工作仍在探索之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观念还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呼伦贝尔市居民收入较低、素质相对不高,对于义工(志愿者)精神的认识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义工(志愿者)精神在全市还没有广泛的深入人心,实现这种转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这方面,由于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接触最新的思想观念有着很便利的条件,尤其是与义工(志愿者)活动开展很好的香港地区有着紧密的交流和合作,使得他们从一开始就能用先进的理念引导自己,与国际接轨,在义工(志愿者)精神的宣传和发扬上形成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二是深圳的义工(志愿者)活动开展的时间很长,经历了20年才有今天的成绩。相比之下,市妇联虽然有着长期开展志愿服务的基础,但作为一项事业,义工(志愿者)精神的推广和发扬是不可能在短期内一蹴而就的,也需要一段时间的探索。

三、呼伦贝尔发展义工(志愿者)事业的有效途径

做好呼伦贝尔义工(志愿者)工作应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尽快搭建合理高效的组织框架,健全完善运作机制。呼伦贝尔要在多年开展志愿者工作的基础上,成立义工(志愿者)联合会,针对义工(志愿者)服务的落脚点在社区、在基层的特点,健全基层社区组织框架和管理体制,让义工(志愿者)服务真正在社区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要结合社区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推进社区义工(志愿者)服务站的建立,形成市、旗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网络,将义工(志愿者)工作推向深入,这样,才能真正形成上下联动的组织框架和高效运行的管理体制,促使呼伦贝尔市义工(志愿者)工作顺利开展。

(二)以点带面,推进社区义工(志愿者)服务全面铺开。要选准突破口,通过开展试点探索和总结成功经验,实现义工(志愿者)工作与呼伦贝尔市市情实际的有效结合。结合不同群体的特点和专长,组织不同的专业化义工志愿服务。探索更加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活动形式,让义工(志愿者)可以就近参与,天天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要先选定4个社区作为试点,设立社区义工(志愿者)服务站,经过运行,及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为更好地全面推进社区义工(志愿者)工作提供借鉴。

(三)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奉献互助的良好氛围。通过大力宣传,使全市对义工(志愿者)服务形成共识,真正将义工(志愿者)工作作为精神文明的一面旗帜、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平台、成为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有效载体。市妇联一方面可以有步骤、逐层次地通过电视、电台、报刊等新闻媒体介绍有关义工(志愿者)的知识,加深人们对其的了解;另一方面,可以发挥现代化网络的作用,在呼伦贝尔政府网、呼伦贝尔党建网、呼伦贝尔火网等来传播义工(志愿者)精神。更重要的是,要在壮大义工(志愿者)组织的同时,还要通过培训等一系列手段,提高义工(志愿者)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让义工(志愿者)用实际行动服务社会、感召社会,促使自觉奉献、争做义工(志愿者)的氛围在全市早日形成。

(四)创新活动方式,深化活动效果。要注重活动方式、组织方式的创新,不断拓宽工作领域和工作思路,不断丰富工作内涵,改进工作方式方法,通过整合利用优势社会资源,深化服务效果,使义工(志愿者)服务组织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演变成一个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社会组织,在社会事务管理中更主动地发挥出政府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3篇:医保工作调研范文

一、基层行政复议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行政争议日益增多与行政复议受案数量徘徊不前的矛盾突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转型进程的加速,社会利益格局日益多元化、复杂化,群众依法维权意识不断提高,行政争议呈现日益增多的趋势。但县级政府行政复议案件总体呈现数量少、类型单一的特点,主要集中在工伤认定、治安管理等方面,与行政侵权案件不断攀升、行政诉讼案件不断增长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行政复议受案数量徘徊不前,与近年来基层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各级行政执法部门行政执法水平确实得到了很大提高有关;但也不能否认,它在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行政复议制度的公信力比较差的问题,也反映了行政复议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位置不高的问题。

2、依法行政压力不断加大与行政复议能力偏低的矛盾突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作为基层的县级政府处在依法行政的第一线,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关键环节。同时,随着近期一系列法律法规,如物权法、城乡规划法、劳动合同法等相继颁布实施,特别是于20__年2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案件管辖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规定被告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案件(但以县级人民政府名义办理不动产物权登记的案件除外)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审理,县级政府依法行政的压力空前加大。相对于目前的压力,基层政府和部门在行政复议人员配备、机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还存有很大不足;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基层政府和部门行政复议能力相对偏低,行政复议制度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方面的积极作用还没有充分有效发挥。

3、行政相对人对行政复议办案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与行政复议配套制度不健全的矛盾突出。行政相对人法律意识日益增强,对行政复议办案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简单的书面审查等办案方法>文秘站:

二、关于加强行政复议工作的对策

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的颁布实施,为行政复议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如何抓住机遇,创新工作思路,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制度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是摆在基层政府面前的一大课题。

1、要在舆论宣传方面下功夫。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加大宣传,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复议舆论氛围,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并熟悉行政复议受理范围和条件,敢于和善于运用行政复议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根本上解决“不知告、不会告、不敢告”的问题。

2、要在提高办案质量方面下功夫。办案质量是行政复议的生命,只有高质量的办案才能树立起行政复议制度的公信力。为此,要把提高复议办案质量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来抓。一是要强化纪律制度,从制度上约束行政复议工作人员廉洁自律,秉公办案,防止办“关系案”、“人情案”。二是要建立复议职责考核和错案责任追究制度,明确承办人、负责人的责任,出现质量问题,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第4篇:医保工作调研范文

围绕解决本单位本部门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向群众关注的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事关改善民生的重点领域发力,我与调研小组成员多次到镇卫生院和各村屯了解情况,与卫生院院长和村村屯负责人,村民进行座谈和走访。通过对全镇卫生医疗情况的摸底为下步如何开展乡镇卫生医疗工作,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一、我镇医疗队伍及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镇实有农业户2879户,人口7358人(数据采集时期2018年12月31日前),其中长期居住在村内的1064户,2739 人,平均年龄普通农户56.58岁,贫困户平均年龄62.81岁,全镇共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的人口809 人,占常住人口的30 %,其中建档中贫困户家庭人口351人,占常住人口的12.8 %。  

我镇村医的基本情况:至2019年10月我镇共有村医 18 名,其中在职村医13名、目前长期在村内居住的村医4名。约占村医队伍总数的30%。

村镇医疗的现状:由于近些年经济条件的好转村民陆续向城市转移,在城市中更好的医疗条件让村民的就医渠道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就医主要集中在市、中两院和社区卫生院,对村医的依赖性不再紧密。导致村医在医疗方面的服务对象只集中在村内慢病管理的居民身上,据统计2019年我镇平均每名村医服务村内慢病居民为62人。占常住人口的30 %。这个比率就充分说明了 村医的服务对象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二、村医待遇情况

目前我镇村医的工资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基本药物补助7元/人/年,基本公共卫生11元/人/年,运营经费2800元,村医补助1200-2400元,基本村医工资2400元,药品代购药价的10%收取,取暖补助约2000元。据有关数据显示我镇的村医平均工资2.1万,最高村屯可达2.6万最少也在1.6万元。

三、相关的矛盾问题

按照卫计部门对村医的考核,对于村民中的慢性病人实行建档管理,每季度随访一次,全年为四次,这些慢病管理人中最多的是高血压病人达到600人左右。根据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我镇最少的村是同兴村,全村共有28个村民建立了慢病管理档案。从村医的有内容的服务业务方面,压力不算大。但是依法问题重重:一方面村医对自己的工资待遇表示不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平均2万元的工资已经不能让村医安心在本职工作中尽心尽责,纷纷到市区从事商业医疗,不再象老一辈赤脚医生那样天天呆在村里为村民24小时服务;

另一方面村民特别是居住在村内的村民,有相当一部分为老弱病残,对村医的依赖性依然很强。他们大都文化程度不高,平时对一些疾病医疗的知识还不明白,有些疾病的先前征兆没有引起足够注意,从而使一些可防可控的疾病没有得到及时防治。而他们这部分居民对于村医不在村内服务,不能随时问诊和及时取药又意见重重。

从2016年以来由于精准扶贫工作对村医入村入户的要求,村医在村时间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大多数的服务时间还重点围绕在建档立卡贫困户身上,虽然,对其他村民服务也有提高,但做的还不够与广大常住居民的期望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因为这种入村入户的频率还是与各极领导的检查和巡视有关的,并没有较好可执行的制度上的约束,有些制度有但不能够长期执行,所以我觉得这只是短期的成果。

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首先要立足乡村认清目前我们乡镇医疗的现状,掌握村医服务对象的变化,及时调整工作重心。将服务重点扩大到全部留守村民身上,村医工作者要为每个常住村民建立健康档案,对于档案要区分年龄段,健康情况进行疏理,重点人员要每周进行一次走访,普通村民可制定计划分类一个月一次,一季一次进行健康监测。提高村民的健康水平,达于预防强于治疗,病从小医的目标。

(二)放宽村医住村时间,利于村医更好地执行制度。村医相当一部分人是在市区居住。周一到周五24小时在村服务有很大难度,在实际工作中操作性不强,同时对24小时的工作要求与周期太长,也是造成村医抱怨工资低的一个原因。根据目前我镇常住人口在2739人的实际状况来看,1名村医平均服务210名常住居民的比率计算,而这些人中只有三分之一存在慢病监管情况。其他时间主要是对健康医疗的宣传。若村医一周二次至多三次进村入户从事有效的医疗服务,与村医的收入应该是符合的。

(三)提高退休村医的待遇,从2018年我镇陆续对服务村民15年以上的村医提供了生活补贴,每人3600元/年,但是这部分的资金来源是村转移支付,由于近几年村级转移支付的资金一直没有提高,各别村屯捉襟见肘,不能长期有效地保证这笔补贴足额按期发放。新的退休村医又会再未来几年内出现,面对这种实际情况,最好地方式就是将退休村医的生活补贴列入到市级财政预算,保证资金的及时发放。

第5篇:医保工作调研范文

农村妇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她们的健康状况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家庭幸福息息相关。农村妇女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和现实条件的限制,妇科病发病率较高,妇科疾病严重危害着她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提高我市农村妇女的健康素质,20xx年我市将农村已婚妇女妇女病实施免费普查列入当年为民办的六件实事之一。为把这一实事办好、好事办实,我们将这一工作情况进行了跟踪督查与调研,走访了一些群众,与卫生局等相关部门进行了调研。

调查结果显示:我市农村已婚妇女29.8万人,市人民政府决定投入596万元(市、区县财政各拿50%),对她们实施妇女病免费普查,具体由市卫生局、市妇联、市人口计划生育局组织实施。今年2月底该项工作全面铺开,截止5月底,全市已普查62433人,占应检数的20.95%,查出患病人数3.89万人,患病率达49.83%,其中以患慢性宫颈炎和生殖道感染居多,大多数患者进行了及时治疗。目前工作进展顺利,可以说,对农村已婚妇女病进行免费普查,进一步增强了农村妇女的保健意识,提高了农村已婚妇女的健康素质。政府的这一民生工程,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村妇女的关心,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拥护。

尽管工作开局良好,进展较为顺利,但从目前普查情况来看,我市农村妇女病免费普查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在工作中加以改进。

一、主要问题

1、农村妇女患病率较高。妇女病普查工作最终目的,是让患者得到及时治疗,减少患病人数。目前检查结果看,患病率达49.83%,已检查人数的一半都患病,农村妇女健康状况急待改善。

2、参检不积极,参检率不高。参检不积极原因有二:一是少数农村妇女特别是年龄偏大的农村妇女,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思想保守,观念陈旧,视妇女病理所当然,缺乏妇女保健的常见知识和足够认识,对妇女的常见病没有早诊早治的意识,不理解其危害,认为妇女病是妇女共有的特点,甚至认为是见不得人的事,导致很多妇女不愿检查。二是一部分受检对象,认为没有采用相关的设备(如b超、阴道镜等)检查,对检查结果存在疑虑,也不愿去检查。再则,外出务工的应检对象,回乡检查不便利等,导致参检率只达 20.8%。

3、工作进展不一。有的乡镇领导重视进展较快,如永定区罗水乡已完成94.89%的任务。部分单位领导不够重视,对妇科病检查没引起高度重视,有的还认为增加了财政负担,导致工作进展缓慢。一部分乡镇已检率没有达到20%。

4、基础工作欠扎实。各区县不同程度存在这一问题,少数乡镇、村对辖区内已婚妇女人数调查摸底工作不够深入,没有进村入户调查摸底,致使辖区内已婚妇女人数不清,已婚外出务工人员数据不准,统计存在逻辑错误,情况不明。

5、普查医务力量有待加强。各区县均由各乡镇卫生院和妇幼保健院承担普查任务,但有的乡镇医院没有妇科医生,难以承担检查任务,导致工作相对滞后。

另外,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一些农村妇女因家庭贫困,不愿也不能治疗妇女病。

二、建议和对策

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关注妇女民生,推动我市农村妇女病普查工作,针对问题,找出对策,我们就抓好农村妇女病普查普治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领导,完善妇女病普查普治机制

今年,市政府将农村妇女病免费普查工作列入政府六大实事,这是党和政府关注民生、关心农村妇女健康的实事、好事,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这一惠民实事,对我市农村妇女病普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按市政府的要求,今年对农村妇女进行妇女病免费普查,并要求9月完成,时间紧,任务重。各级人民政府都要引起高度重视,把农村妇女病普查普治工作当作关注民生的一项实事来抓,市政府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专门的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各乡镇、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对全市妇女病普查工作任务进行分乡镇细化量,建立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并加强工作督查。各区县人民政府要保证经费和人员到位,确保普查工作目标的落实。

二要加大宣传教育,增强保健意识,推动妇女病普查工作

一是积极开展普查实事工程的宣传工作。各级妇联要发挥贴近妇女群众的群团组织优势,积极宣传党和政府关爱农村妇女的惠民政策,动员广大农村妇女积极参加妇女病普查工作。二是要认真开展普查摸底统计工作。在广泛发动的基础上,各乡镇要积极整合卫生、妇联、计生的工作资源,对所辖地区已婚农村妇女的进行情况摸底统计,为普查普治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三是对各区县辖 区内务工人员,建议各区县出台政策,可持身份证到就近的普查点进行普查。外地务工人员不能在规定时间赶回检查的,应延迟检查时间或报销检查费用。四是广泛开展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卫生部门和计生部门要结合普查普治工作,积极宣传妇女卫生保健知识。妇联组织要结合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在广大妇女和家庭中,倡导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增强妇女保健意识,预防和减女病的发生。

三要整合卫生资源,提高参检率,确保妇女病普查质量

我市要利用已有的各级卫生保健网络,整合全市的卫生资源,统筹安排,组织落实好普查工作。一是组织强有力的医务队伍到乡镇进行检查。有能力承担普查任务的乡镇中心卫生院,负责本乡镇的检查。只有一般卫生院的乡镇,应由区县统筹安排抽调骨干力量,组成普查工作小组,到乡镇卫生院为妇女检查。二是合理安排普查时间和人数,保证每个人每个项目检查质量都要到位。

第6篇:医保工作调研范文

针对**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现状,笔者就动物防疫工作的管理,预防、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促进养殖业发展,保护人体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提出了10条对策建议。旨在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动物防疫工作的健康发展,确保动物源性食品和公共卫生安全。

关键词;动物 疫病防控 现状 对策建议

一、概况

**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幅员面积6万余平方公里,其中草地面积241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0%,是四川三大牧区之一。全州辖17个县市620个乡镇3843个村,总人口430万。据20xx年统计:全州大牲畜存栏178.27万头,出栏42.51万头;猪存栏489.23万头,出栏570.41万头;羊存栏547万只,出栏385.91万只;禽存栏1578.22万只,出栏2268.69万只;肉类总产量60.69万吨;牧业产值119亿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49.3%。

全州有17个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所、620个乡镇畜牧兽医站、3843个村防疫室,共有动物防疫人员5524人(县级320人,乡级1304人,村级3900人),其中大专以上人员488人,占8.8%;中专或高中人员1431人,占25.9%;初中及以下人员3605人,占65.3%。

二、现状。

1、畜牧标准化养殖情况

全州有规模养猪户9087户,存栏86.81万头,占全州存栏数的17.7%;规模养羊户24958户,存栏123.51万头,占全州存栏数的22.58%;规模养牛户14462户,存栏10.27万头,占全州存栏数的25.0%;奶牛养殖小区3个,存栏0.81万头,占全州存栏数的85.2%;规模养鸡户9090户,存栏142.8万只,占全州存栏数的12.0%;规模养鸭户3911户,存栏158.2万只,占全州存栏数的37.8%。由于历史、经济的原因,全州畜牧业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畜禽的养殖方式主要是以家庭散养为主,给动防工作带来无法克服的困难,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不容乐观。

2、动物疫病预防情况

长期以来,全州动物防疫人员在上级党政和业务部门的领导下,积极开展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的强制免疫和羊痘、牛出败、猪链球菌病、马传贫、鸡新城疫、猪乙型脑炎、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等常见、多发病的计划免疫及疫情监测工作,使各种疫病的常年免疫密度和免疫抗体合格率均达到农业部规定的标准,猪、牛、羊、禽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0.5%、0.5%、5%以下,确保了动物重大疫病有疫不流行、有病不成灾的良好局面,为全州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但随着国内外人畜共患病和危害公共卫生安全的传染病不断增加,防疫工作量成倍增长,动防工作如履薄冰。

3、动防体系建设和机制运行情况

为了建立健全动物重大疫病防控的技术支持体系,20xx年我州成立了“**州动物产品安全监测检验中心”,承担全州动物疫病监测、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等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并于20xx年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和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认可和认证,是中国西部唯一获得双认证的市(州)级实验室。但由于设备陈旧,检测范围窄,不能满足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和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需要。

长期以来,各级动物防疫组织紧紧围绕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监测、预警、预报、实验室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隔离与无害化处理、动物疫病防控物资的组织供应开展工作,为全州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做出了显著成绩。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后的乡及以上防疫机构和人员经费已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村级防疫员的收入主要靠中央下拨的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经费解决,基本没有任何服务性或经营性收入。截止20xx年,国家已对全州17个县级基层动物防疫设施建设项目进行了投资,并对336个乡镇畜牧兽医站进行了新建或改建。但由于冷链体系建设投入不足,疫苗的有效保管存在较大问题,给确保免疫质量造成隐患。

4、强制免疫疫苗的补助政策落实情况

20xx年以来,国家陆续将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纳入强制免疫的范围,并将经费列入中央和省级财政预算,疫苗的组织供应由省畜牧食品局统一招标采购后按计划下发到各市(州)。国家现行的强制免疫疫苗的补助政策,对全国、特别是对我们少数民族地区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致富、奔小康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由于强制免疫的病种较少,加之危害畜牧业和公共卫生安全的动物疫病不断发生,动物重大疫病的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5、畜禽扑杀补助政策的落实情况

20xx年以来,我州多次发生动物疫情,农业部和省政府给予了一定的扑杀补助经费。但由于中央的扑杀补助标准较低,加之地方 的经济条件较差,无法满足畜禽扑杀后恢复生产的最低成本,养殖户对现行的扑杀政策及补助标准较难接受。

6、基层防疫员工作补助政策落实情况

由于我州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地区,地防财政十分困难。20xx年以前除安宁河谷地区经济条件较好的部分县市配备有部分村防疫员外,其它县基本没有配备村防疫人员,且配备的村级防疫人员也仅在春、秋两防期间临时聘用,劳务费由乡镇人民政府承担。20xx年,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工作,国务院和四川省人民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全州17个县市认真按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每村聘请了1名动物防疫员兼疫情观察员,在乡镇畜牧兽医站的指导下,协助做好本村动物免疫注射、消毒和疫情观察等工作,各县市视其财力情况给予村级组织一定补助。20xx年,中央安排给我州730万元基层动物防疫工作专项补助经费。为了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州财政局、畜牧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经费管理使用实施方案》,要求严格财务制度,实行专款专用,以实现调动广大基层防疫人员工作积极性的作用。但由于经费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动物防疫工作的需要,全州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工作步履维艰。

7、动物疫情监测工作实施情况

动物疫情监测工作是为兽医主管部门制定和实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的关键措施。20xx年以来,农业部、省畜牧食品局每年下达给我州动物疫情监测经费10万元左右,**州人民政府每年将动物疫情监测经费10万元列入财政预算。但由于大部分县财政困难,无力解决动物疫情监测经费和实验室运行经费。除西昌市外,其它县的动物疫情监测工作由**州动物产品安全监测检验中心承担。导致大部分县的基层动物防疫基础设施项目所建的实验室设备闲置,资源未能充分利用。

三、对策建议

1、完善强制免疫疫苗补助经费的政策,将疫苗(包括免疫耳标)补助经费实行动态管理,按享受补助政策地区三年的畜禽平均饲养量和强制免疫病种核定补助经费,一定3-5年不变,分别列入国家和省级财政预算。各地每年根据实际畜禽饲养量及时采购防控物资,结余资金转入下年使用,当年经费不够的由地方财政负担或在结余资金中列支。使防控物资的采购和供应能够及时、准确、真实,从而避免错过最佳的免疫季节,防止物资浪费或不足。

2、提高畜禽扑杀补助标准,根据目前的市场行情,牛的补助标准应该提高到每头20xx-5000元、奶牛的补助标准每头5000-8000元、猪的补助标准每头1000-20xx元、羊的补助标准每只500-1000元、禽的补助标准每只30-50元才能满足畜禽扑杀后恢复生产的最低成本,建议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中央和省8:2的比例分担。

3、提高动物疫情监测补助经费。随着国内外人畜共患病和危害公共卫生安全的传染病不断增加,监测病种越来越多,任务越来越大,而国家和省每年安排的监测经费如杯水车薪,远远不能满足动物重大疫情监测之需要,特别是全州大部分县的基层动物防疫基础设施项目所建的实验室因无法解决运行经费而导致设备闲置,资源未能充分利用。因此,国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动物疫情监测经费和实验室运行经费的补助政策,为兽医主管部门制定和实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确保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

4、提高基层防疫员补贴标准。我州共有村级防疫员3900人,人平服务面积15.38平方公里,人均年防疫畜禽1.55万余头(只)。20xx年,国家下达给我州的基层动物防疫工作专项补助经费730万元,如全部用在村级防疫员的工作补贴上,人平年仅1870元,其收入与目前的动物疫病预防和疫情观察任务存在严重差异,根本无法满足常年的动物疫病预防和疫情观察工作之需要。建议国家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防疫员兼疫情观察员补贴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000元,实行中央和省8:2的比例分担,同时把村级防疫员依法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彻底解决其后顾之忧,确保队伍稳定。使村级防疫员能常年坚守工作岗位,从而提高免疫密度和质量,强化动物疫情观察,做到动物疫情、尤其是重大动物疫情早发现、快诊断、严处理、少损失。

5、扩大强制免疫病种的范围。建议把狂犬病、鸡新城疫、羊痘、猪乙型脑炎、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等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列入强制免疫范围,其疫苗经费按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强制免疫病种的补助渠道施行。

6、把消毒工作列入强制范畴。消毒是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的关键措施,是简单、易行,省时、省力、最实用的群防群控手段,其与免疫接种同等重要,尤其是消毒药的非特异性和广谱灭菌(毒)特点和作用更优于免疫接种。国家要制定完善的动物重大疫病防控政策,把消毒工作纳入动物重大疫病防控的强制范畴。具体办法按畜禽饲养量测算消毒药用量,采取中央补助消毒药经费、养殖户投工投劳的方式,真正把动物重大疫病的综合防控措施落到实处。

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第六十六条规定,农业部应尽快会同财政部制定对在动物预防和控制、扑灭过程中强制扑杀的动物,销毁的动物动物产品和相关物品及因依法实施强制免疫造成动物应急死亡的补偿标准和办法。并制定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扶持政策,将动物预防和控制、扑灭过程中强制扑杀的动物,销毁的动物动物产品和相关物品的补偿经费按8:2的分担比例列入中央和省级财政预算,强制免疫造成动物应急死亡的补偿资金由疫苗生产企业和地方按6:4的比例分担。从而减少或消除基层开展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阻力。

8、**畜禽养殖方式十分落后,要实现畜牧现代化必须加快标准化养殖步伐,鼓励支持养殖户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中央和省应该加大对西部、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使之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为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监管奠定坚实基础。

第7篇:医保工作调研范文

一、基本情况

通过调研,委员们了解到,近年来,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心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注重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大卫生基础设施投入,强化卫生队伍建设,依法监督管理,健全制度,落实责任,积极工作,促进了公共卫生体系的健康发展。截止目前,全区共有承担计划免疫和妇幼保健工作任务的医疗机构17个,从事计划免疫接种的工作人员40人,从事基层妇幼保健工作人员36人。据卫生部门统计,20*年累计接种各种疫苗16958人次。对初生儿童进行免费乙肝疫苗接种3164人次;对育龄妇女进行b超及乳腺扫描等生殖检查3441人次。委员们认为,区政府及职能部门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严格贯彻执行国家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加快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不断加大卫生执法力度,进一步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稳步推进了全区计划免疫和妇幼保健工作,为有效预防各类疾病疫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一)防保人员构成比例不尽合理,专业技能不强。基层从事防保工作的人员中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大中专学历者寥寥无几,特别是在一部分村级防保人员队伍中多数是初中学历且没有进行过正规专业培训的人员,综合素质低,专业技能欠缺,难以胜任基层防保工作。

(二)农村基层防保人员待遇低,队伍不稳定。乡镇卫生院承担农村的计划免疫和妇幼保健工作,但由于体制原因,人员工资按60%实行差额补助,有偿收入来源少,差额部分无法解决,导致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另外,在村级的防保人员中,有些是近年来从卫生专业院校毕业生中选聘的,虽然具有专业知识,但因工资待遇过低(每月工资150元),不能安心工作,大多工作时间不久,便自动辞职,另谋出路,直接影响农村基层防保人员队伍的稳定。

(三)农村基层卫生院医疗设施陈旧、设备落后。部分乡镇卫生院使用的医疗设备因年久老化,精确度不高,或出现故障不能使用,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制约着农村计划免疫和妇幼保健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办公用房紧张,办公条件急需改善。区划调整后,根据服务人口数量的需要,区卫生防疫站和妇幼保健所集中于北片办公楼办公,由于工作人员多,现有的办公场所已不能满足业务工作的需要。

三、建议和对策

(一)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增强医疗技术及设备装备力量,以适应新时期开展计划免疫和妇幼保健工作的需要。区政府及卫生部门要积极争取自治区、市级在医疗设备、医疗项目资金上的投入,逐步改善我区在计划免疫和妇幼保健工作方面存在的医疗设备落后,技术力量薄弱的现状。

(二)提高基层防保人员的工资待遇,稳定防保人员队伍。政府应积极筹措资金,提高基层防保人员的工资待遇,切实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稳定基层防保人员队伍,真正使农村防保人员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应对乡镇卫生院的收入分配制度进行改革,尽快建立能够留住或引进优秀人才的用人机制,不断提高农村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

第8篇:医保工作调研范文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其归结点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市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多年居苏中地区前列,经济实力不断增加,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条件。在强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关注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来抓,切实关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正如市委倪士俊书记在刚刚闭幕的市委十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报告中指出:我市在关注民生上做了大量工作,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市场体系,提供就业岗位2.3万个,推荐就业7000多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6万人,总量达27.5万人,转移率77%,有效整合大病救助和城乡医疗救助,共发放医疗救助金近270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78.5万人,覆盖率98.2%。全面推进了社会保障“成建制、全覆盖”,企业养老保险参保总人数近10万人,基金备付能力达到30个月,城乡低保受益群体不断扩大,五保供养金全部由市财政统筹发放,全年共计680万元,全年新建经济适用房6万平方米,安置房30万平方米。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表明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作为市场价格监督和管理的职能部门,理应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价格问题。

二、我市影响民生工作的几个突出问题。

1、物价上涨,低保人群生活难。目前在政府制定价格的商品服务中,绝大多数是涉及民生,在放开价格的商品和服务中,凡是涉嫌垄断和不正当价格行为的,绝大多数是伤及民生的。一直以来,物价就是经济生活中最敏感的因素,特别从20__年下半年以来,尤其食品价格的上涨,低收入群体对物价上涨的承受力越来越脆弱,敏感程度越来越高,人民群众对物价上涨的强烈反映达到数年来最高。

2、医疗价格虚高,群众看病难。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尤其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休系不适应农民健康需求矛盾相当突出,特别是药品价格偏高,农民看不起病,因病返贫现象时有发生。据对小纪镇富民村调查,尽管政府实行了大病统筹,但仍5%左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解决“药品价格虚高,看病贵”的问题,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中低收入的普通老百姓反映的“三难”问题(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比较普遍,其中看病尤为突出,因为“看病”这是关系到人的基本的生命权、健康权。几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已连续进行10多次大规模降低药品价格,但实际效果并不十分明显。这是滞后的解决当今我国物价问题的模式,很难取得预期效果。

3、就业培训成本偏高,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难。近年来,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每年都大幅度增长,得益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但在农村劳动力不可忽视的贫困群体,需值得关注。据调查,我市农村低保中,有劳力无外出务工的低保户占60%,这主要因素是年龄偏大,观念落后,文化水平低,无一技之长。如何加强农村低保对象的再就业培训,尽快帮助他们脱贫致富,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难点。当前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政府举办的各类培训,技术含量不高,收费低,但就业困难;另一方面,社会举办的各类培训技术含量偏高,收费高,低保对象又难以承受。如参加各类养殖业、种植业培训班,一般人均交费500元左右,主要是生活费、车旅费等,培训费由政府资助。如参加高级技工和技师培训,一般交费都有二、三千元,热门专业收费更高。如此高的收费阻挡了一批想脱贫、想就业的农村贫困人的技能培训。

4、经济适用房建设速度不快,低收入家庭住房难。20__年政府投入5000万元建设了“春江人家”安居住宅小区。建成解困房4万平方米,580户已于20__年6月入住。20__年,政府投资1亿多元,在北城区开发建设6万m2经济适用房,解决了700户左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尽管如此,针对我市大量低收入家庭来说,经济适用房数量仍杯水车薪。另外政府在廉、租房保障方面,仅覆盖到城镇低保住房困难家庭,尚未达到省政府提出的将保障对象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廉租住房房源较少,实物配租比较偏低,仅占已保障户的10%左右。在建房资金筹措上,仍要加大力度,特别在财政预算上要安排足够的财政预算资金;土地出让金净收益中部分用于廉租保障资金远远没有到位。

三、价格服务民生工作的几点建设

1、严格控制出台涉及群众生活的涨价项目。特别是 元旦春节将至,市场消费渐旺,物价部门要密切关注两大节日期间的市场变化,重点加强对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粮食、食用油、肉禽蛋、水产品、蔬菜、成品油、液化气、煤炭等重要商品价格的监测,坚持实地采价,提高监测频率,增加监测网点,加强部门预测,切实做好预警预报工作。同时两大节日期间严格控制出台调价项目,原则上不出台或尽量少出台涉及民生的提价项目。确需出台的,要严格按照定价权限,切实履行定价程序,经市政府同意后,方可稳妥出台。要采取相关配套措施,把对低收入群众的补贴落实到位。对特困家庭可适当以实物或定点购物券等形式进行救助帮扶。要进一步落实省20__年出台的《关于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长机制,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工作的通知》精神,提出我市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标准,要根据物价涨幅的变化,建立和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长机制,使城乡居民不因物价过高上涨,降低生活质量,降低保障水平。

2、改革医疗服务价格,缓解城乡居民看病贵、看病难。一是要改革药品价格管理办法。要调整药品价格管理形式,根据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药品价格实行政府定价和市场调节价。实行政府定价的药品,仅限于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障药品目录的药品及其他生产经营具有垄断性的少量特殊药品。政府定价以外的其他药品,实行市场调节价,取消流通差率调控,由经营者自我定价。二是药品价格管理要引进市场竞争机制,要规范销售费用率和销售利润率,使经营者能够合理补偿成本并获取合理利润。流通环节的进销差率和批零差率合并计算,实行差别差率,并逐步调整流通准确率总水平。三是要加强药品市场价格监督和检查进步明确规范经营者经营行为,药品销售实行明码标价。医疗机构有义务向患者提供各类药品使用的查询服务,实行“住院病人费用一日清”制度。同时加大查纠药品价格违法行为的力度,切实维护患者的价费权益。针对新型合作医疗低水平、门槛高、报销比例不太大等制度缺陷,要逐步建立与新型合作医疗相结合的特困医疗求助体系,确保低保户、五保户、重点优扶对象等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第9篇:医保工作调研范文

为全面了解全县移民新村建设工作情况,分析移民新村建设工作现状和问题,推动全县移民新村建设工作有序、健康的开展,县政协及时调整调研课题,由经科委牵头,组成3个调研小组,分别深入到城关、蒿坪、双桥、汉城等13个镇和扶贫、财政等10个部门,采取听取汇报、现场查看、走访移民户和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就移民新村建设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移民新村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全县移民新村建设工作启动实施以来,各镇、各部门抢抓陕南避灾安置政策机遇,坚定不移地把移民迁建工作作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立足镇情、村情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实践,走出了一条政府统筹协调、建设市场化运作,移民迁建与产业建设同步规划实施的路子,可以说是特色鲜明,亮点纷呈。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领导重视,推进工作有力。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移民新村建设工作,成立移民新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县委、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长,并通过半年巡查的方式,为全县移民新村建设工作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各镇、各部门严格按照县委、政府的部署,结合镇情、部门职能情况,制定方案,明确责任,主要领导亲自上手抓落实,副职领导蹲点包抓,切实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移民迁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高点定位,建设标准超前。县委、县政府把移民新村建设工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突破点,与拉大县城骨架,扩大集镇规模,完善市政功能有机结合,按照公共服务城镇化,日常管理社区化,从小区定位、产业发展、市政设施配套等进行专业规划。如县城区、蒿坪镇集镇、双桥镇新型社区和汉王镇新街建设等项目建设点,建设定位高、发展规划超前,一个个环境优美、功能配套、人居和谐、发展潜力巨大的安置新区正在形成。

(三)合理融资,破解投资瓶颈。各项目点积极协调,通过采取政府筹资、企业垫资、信贷支持、搬迁户出资等多种方式,解决了征地资金及安置小区所需的规划、地质灾害评估以及农户购房的首付资金,有效破解了建设资金困难,保证了工程进度。

(四)多措并举,确保有业安置。各建设点结合域情、镇情实际,按照“低山茶叶蔬菜、中山魔芋蚕桑、高山木本药材”的循环经济模式,采取通过土地流转,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能人大户带动等办法,引导移民户成为产业发展的带头人,劳务产业的主力军,新型社区服务业的经营人,使迁建户搬得出,放心搬、有活路。

三、移民新村建设工作存在问题

(一)少数移民新村建设点选址不尽合理。一是以完成上级任务为目标,为建点而找址,选址存在盲目性;二是所选点未与移民户进行充分的沟通协商;三是个别移民安置点,对移民户后期发展因素考虑不够周全;四是个别通过招商引资的施工企业与政府欠沟通,政府和施工单位在移民新村选址上形成了两张皮的现状。上述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移民户的积极性。

(二)移民新村建设点基础设施配套难。从调研的情况来看,以建房为主,社区配套设施不完善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是各迁建点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不够,移民新村配套项目未能与部门年度项目申报实行有效对接,项目资金不能有效利用;二是移民新村项目在规划上存在盲目性,使配套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增大。

(三)技术力量薄弱,指导监管难度大。突出表现在:一是移民新村建设点施工单位普遍没有具备资质的监理人员;二是县内没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专业人才奇缺,不能满足全县建设的需要;三是相关职能部门按照要求虽已落实监理单位和人员,但由于全县建设量大、面广,不能监管到全县所有的建筑单位,镇、村干部以及由施工单位聘请的人员担当起了“监理”职责,工程建设安全责任无法落实,工程质量得不到保证。

(四)移民户增收渠道窄。从多数安置点来看,一是移民户自身就业、创业能力弱;二是可提供给移民户转行就业的空间小;三是周边环境对移民户增收推动作用不大。

(五)协同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移民新村建设,要求高、程序多、手续复杂,一些部门在服务态度和质量上还有差距;

(六)集中安置选址困难。我县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山区农业县,又是地质灾害多发区,土地条件极差,且镇与镇间的情况有极大差异,农户建房宅基地选择极其困难。经过调查摸底,全县可安置30户左右的集中安置点只有400个,以镇为单位全部实行集中安置难度大。

(七)移民新村管理滞后。从调研情况看,各镇对移民新村管理工作还未提上议事日程。我县搬迁量大、面广,今后几年时间内,每年将有50-60个新型移民社区形成,人口聚居,不同的生活习性,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家庭状况,不同的个人素质,可能导致社会矛盾的聚集,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引起高度重视。

四、对移民新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移民新村建设的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