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区域发展的新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西安高新区;区域经济;作用
西安高新区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建设中将进一步发挥更大作用,将迎来新的历史性发展机遇,面临更广阔的发展前景。策划、建设发展好西安高新区是西安发展的一个重大任务,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和陕西发展的一个战略性棋子,对于推进西部大开发也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西安高新区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起码有以下方面应高度重视。
1 在建设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中发挥综合开拓创新作用
高新区是集管理、政策、资源调配等改革于一体的综合性改革试验示范区,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和对外贸易的基地,是我国科技创新、科技产业化以及优质资本要素集中集成、发酵升华的能量聚合体,是我国城市建设和城市现代功能发展的开拓地。
西安高新区的这些功能在支撑西安以及关中地区发展中发挥了应有作用,提出关中——天水经济区要构建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与西安高新区的存在和所作的贡献不无关系,有了西安高新区则带动了关中高新带,有了关中高新带则提升了关中发展能力,也就有了新时期关中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创新是高新区发展的无穷动力和生命之源,西高新应继续在综合改革、开放合作、要素集聚、产业升级、城市建设、城市功能提升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不仅仅在于单一的哪一方面。
为此,要把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相结合,把自主创新和产业集聚相结合,把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和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新区建设相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和全面提高人的发展质量相结合,勇于担当“全国内陆型经济区开发开放战略高地”最前沿的“排头兵”、最尖端的“制高点”。
2 在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和创新型地区中发挥核心带动作用
在关中——天水经济区所有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西安高新区是最强的;在西安及关中——天水经济区所有的开发区、产业基地中,西安高新区是集科研试验、工程化开发和企业孵化于一体的综合性研发与产业化转化基地;在西安市的所有城市功能区中,不管是大学城、产业园区、产业基地或是其他新区,西安高新区是以人才和科研机构集聚、招商引资、项目策划实施和生产制造等诸多功能最强、匹配最好的先进要素聚合体,也是管理创新、政策创新、资源整合创新和产学研结合、政银企结合、军民军地结合、中省市区发展结合最为领先、最富有成效、经验最丰富的功能区。
所以,西安高新区应该也一定能够成为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的核心区,也就是可以这样认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综合配套改革基地建设的主体和重点在西安,西安的核心在西安高新区。我们应该按照新时期改革创新、开放合作的要求,赋予西安高新区加大创新试验和先试先行的令箭,挂上西安统筹科技资源综合改革核心试验区的招牌,建立相应的推进机构和机制,就能够使西安高新区在统筹科技资源综合配套改革中起到“典型试验”、“核心带动”、“以点带面”的最大效果。
3 在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中发挥推动城市建设和强化城市功能的带动作用
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含有两层深刻的意义,一是明确了国际化大都市这样一个目标定位,二是提出了实现的关键路径就是加快西咸一体化。前者隐含了对城市功能的内在提升,后者又隐含了对城市建设力度的要求,两者不可或缺。
我国开发区发展建设的最初的、最原始的历史使命已经基本完成,这就是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现代科技为先导,以优惠政策和先进设施作为环境支撑,建设最短时间内最大程度见效的产业集聚区和经济增长极,引领我国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雄立于世界各国之林,尽快改变被动、落后局面。但是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的创建,开启了开发区还要承担城市新区建设、强化城市现代功能、开发现代服务业、建设人类宜居环境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使命,其发展模式、建设任务已与原有的开发区完全不是一回事,也给完成了初期历史使命的原有的开发区的发展转型开创了新的路子。西安高新区今后的发展,一是必须要充分利用高新区要素聚合、功能创新的作用和政策优惠的有利条件在整合西安、咸阳两市科技、产业要素和建设大西安高新技术新区上发挥作用,二是要充分利用空间开拓、开发建设功能强的特点,在促进西安与咸阳融合共建和实现跨行政区的整体建设上发挥作用。 转贴于
在政策上,把咸阳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电子出口加工区纳入西安高新区,享受国家级开发区优惠政策,改变两市高新区分割和咸阳省级高新区发展乏力、政策支持力度小的问题。在空间上,在西三环以西经绕城高速并向咸阳市区内的西宝高速公路以南、跨渭河两岸延伸建设西安高新区,使西安高新区实现向西和沿西宝高速公路的布局发展,解决西向延伸受限和新发展区越来越远离高速公路主干线的问题。把西高新建成西安大都市的也是西安咸阳共同的科技创新功能区、高技术产业集中区、现代服务业集中区和西咸一体化的发展建设区,形成西安城南依托西安高新区建设西咸新城区、西安城北依托西安经开区建设西咸新城区的国际大都市建设和功能发展格局。
4 在带动西安、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中把西安高新区发展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
在中国重点发展建设的一个国家级经济区内能够起到核心带动作用的开发区,必将有条件、有机会发展成为中国最强、世界一流的开发区。在充分发挥西安高新区对西安、关中天水经济发展的核心带动作用的基础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建设步伐,全面完成把西安高新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目标要求。通过以下功能定位的实现,达到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战略目标。
(1)建设成为中国重要的自主知识产权创新与科技产业化基地。要形成几个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基地,在某些领域形成能够引领科技革命创新趋势和能够掌控技术、产品市场的领先研发格局。在此基础上,加大统筹科技资源综合改革力度,加快推进科技向实现生产力转化,把西安高新区建设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综合改革示范的核心区,为西安建设成创新型城市、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成创新型地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新路子。
(2)建设成为中国领先的以高技术产业为先导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基地。西安要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必须要成为世界领先的、中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地。西安高新区要建设成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就必须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上发挥创新示范和集聚带动作用。要以高技术产业为先导,采用全球通行的和先进的经营模式,铸造强有力地优质资本集聚和市场开拓能力,面向全球有效集聚高端资本要素,在几个有特色的重点领域做强做大。重点是在能够掌控全球先进制造命脉的关键产业链节和现代服务主导领域,选择几项具备开发条件和具有保持领先水平能力的方面,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如应用软件、半导体及核心电子器件、新一代通讯设备、节能与新能源设备、生物医药、文化创意、服务外包、总部经济等新型产业、牵引型产业。要加大专业化产业园区建设,加强产业配套,构建产业链条,强化综合服务,创造优质发展环境。
(3)建设成为世界性开放合作新区。吸引世界一流的科技人才、研发机构进驻或参与联合合作开发,建立几个高水平的专业化国际合作研发大院(基地),建设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化合作研发基地。积极推进国内外着名企业总部、分部、分支机构入驻,成为中国重要的企业总部集聚基地。加强国际化交流,建设成为国际化产品、技术交易和思想、文化交流平台,世界性会展中心,多领域高端人才交往和思想交锋的乐园和宜居地。集中建设几个国际交往的专业化功能区。
[1]宋建军,卫海燕.关中——天水经济区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
一、当代体育运动的主体工作内容及任务
体育事业的主要业务和工作内容包括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属于体育的两个不同层面。
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其各自拥有的基本性质和特点都在发展和变化。从学者们对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研究出来的结果和其显现的事实来看,大众性、民族性的群众体育与职业性的国际性竞技体育并列存在,当代体育开始从内部开始分化。虽然两者之间还存在着共同点,但是不同的特点和走向已经出现,基本趋势、规律与特点开始出现两极分化。“普及与提高”、“塔基与塔尖”这种最基本的关系已在发展的长河中消失不见。
群众性体育失去了长期的系统化训练和科学选材,竞技体育人才就不可能从中选拔。“参与比取胜更重要”的口号已不能适应当代体育的思想,“更高、更快、更强”成为当代体育的目标。“普及与提高”既不能阐释现实发展成为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新关系,又不能贴合当代体育运动发展的实际情形。当代群众体育的特点为大众化、民族化以及广泛参与性;竞技体育的基本趋势为国际化、职业化、系统化和科学化。在奥运会高水准的竞技体育中,更能体现国际化、职业化,群众体育更多的显现民族化和大众化。竞技体育要求遵照国际竞技的规则和法制并按照国际的行事方式进行,群众体育更加注重锻炼形式,手法。想要精准的用科学化方法实行体育实践,就要认识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之间已经向平行线发展。将各自的优势体现,融合当代体育运动的现状,才能归纳出一条新出路。
二、当代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规律与特点
奥运会是最典型的当代体育发展产物,新时期的奥运会不只是体育运动的竞技场,还是超大型的社会活动。这样的新形态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和肯定,经历历史的晕染和润色,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风格的形态。
1.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
竞技体育是运用个人和集体力量,在竞赛规则严苛的约束下,将竞赛锦标作为目的的体育运动。主要包含以下两个部分:运动竞赛和运动训练。前者是后者的延伸,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当代竞技体育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化
要保证竞技运动员的系统化,专业化和职业化是所有的基本条件,而竞技运动员需要两种社会条件支撑。一种是国家会在各方面的保证中给予一定的补助;另一种就是在经济条件较低的国家,确保运动员依靠国家投资,有接受长年系统化训练的条件。竞技体育系统化保证了运动员的出色成绩,成为国际竞技体育的主要措施和必要规律的同时也加强对运动员的要求。科学研究表明:运动员需要将近十年的时间才能训练成一位杰出的运动员,需要更多技巧的运动则需更长时间的训练,而球类和需要耐力、力量的运动要晚一些。总地来说,运动员要把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投入到运动事业中,科学系统化的训练则是他们获得、保持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利器。教练员和科研人员会根据训练阶段和应达程度的不同制定相应的“营养套餐”,使运动员在磨练中积累经验。
(2)科学化
随着科学化在当代训练过程中占有越来越高的比重,多种科学技术被普遍应用到运动训练当中。各种关于力学的物理知识被广泛应用到训练中,电脑以及摄像机成为训练进行的重要工具,整个过程都会随时有医学伴随来保证突发的运动伤害可以快速得到处理,最大程度将运动员的损害降到最低。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各种运动装备的更新,这些高科技开始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比赛结果。现代化信息由人造卫星和各种现代化通讯技术传入,这些通讯方式成就了高质量的国际竞技体育。
(3)商业化
竞技体育利用层出不穷的比赛方式来达到其商业效果,从而加大其对观众和赞助商的吸引力,使更多企业投资体育竞赛。如系列赛、分站赛。为了便于商业运作和保持系列赛、分站赛的高竞技水准,一些世界单项运动协会将比赛成绩作为“积分”,以此当作奥运会的敲门砖。这使得许多优秀的国家运动员与奥运会失之交臂,转而投进各种系列赛、大奖赛中,根据这些来判定你是否可以参加一些运动竞赛和调整运动计划。体育竞赛进行方法的改变是高水准体育商业化的产物,它改变了旧时的比赛规则和比赛节奏,使经济在竞技体育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各国的运动员想要在奥运会和其他重要的国际竞技体育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打破传统的训练手段,做出新的训练和竞赛计划。商业化的竞技体育解决了传统训练手段具有周期性这一特点,高强度、高密度和多样化的竞技体育成为体育训练的主导趋势。
2.竞技体育的规律与特点
要想在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实践中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以一般规律和特点为前提,融合各个项目的特点和规律,实行本项目的训练和竞技。所以竞技体育的普遍性原则就是其一般规律与特点。
(1)竞技体育的一般规律与特点
客观社会条件已经成为竞技体育这门行业的必要保证,专业的竞技体育管理队伍,高科技的器材设备,体育竞赛的运作经费,能够确保平时的训练和比赛正常运行。而该房子就需要一个坚实的地基,也就是一个适应国家基本经济国情的竞技体育体制。将有天赋的运动人才选,加以长期系统科学的训练,这所有的元素成就出来的人才就有可能在国际竞技体育中取得世人瞩目的成绩。所以竞技体育的一般规律与特点首先就是要反映这所有方面要具备的一般社会条件。换句话说,我们必须要从人、财、物等基本条件来研究当代竞技体育的一般规律与特点。另外,充分体现我国传统思想政治的工作优势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特点。
当代体育竞技是社会多种因素作用,并且是青少年运动员在极其差的条件下“以人为本”的活动,必会接收到社会上的各种思想。要想高效进行系统化运动训练,使运动员始终保持饱满的激情,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2)竞技体育的特殊规律与特点
不同的竞技项目都有竞技体育特殊规律与特点的分布。乒乓球就凭靠快、准、狠、变、转的特别技术,成就了一条适用于中国乒乓球队的战术,中国乒乓球在乒坛上无人能出其右。而闻名世界的中国女排则把握“全、高、快、变”四项制胜因素将当代女子对排球的特殊理解发挥的淋漓尽致。女子体操“难、新、美、稳”的基本致胜因素将女子体操所要达到的目标诠释的通透有致。另外,花样滑冰的主体联系由跳跃、旋转、步伐、舞蹈、音乐和表演等部分组成,比赛的胜负则由动作难度、艺术表现能力以及运动员对音乐的理解来评定。球类项目中也都有其各自特殊的运动规律和特点。例如篮球和排球,一种是无屏障对抗,一种是隔网对抗,训练手法不同,不同的特点也逐渐显现。大道速滑与短道速滑也有其各自特点,一个比的是运动员之间的绝对速度,另一个比的是相对速度。不同的目的采取不同的训练手段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众多运动项目都说明了一个事实:每一个运动项目都对应一个运动规律和特点。
三、当代群众体育的发展趋势、规律与特点
1.大众化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物质生活得到保障的同时,人们更加注重精神和身体上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人们根据自己的所求自愿参加各种不同的体育活动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②为了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政府主管体育的部门举办了各式各样定期或不定期的活动,在丰富市民日常生活的同时达到锻炼身体交流感情的目的。体育活动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使体育活动在现代社会中显现出其作用和意义的重要性。
2.科学化
在现代,人们都自觉运用科学的方式来辅导自身的体育活动,人们会评估自身的条件制定科学的方法将科学化进行到底。现在,我国开始向西方学习,运动处方这个新新名词进入人们的视线,医师会因不同的身体机制制定不同的体育康复形式。依据年龄和身体健康的不同来安排体育运动也表现了体育科学化。当代群众体育的发展趋势就是运用体育的科学化使群众在日常体育活动中得到最好的锻炼。
四、结束语
要想做好体育工作,就要做好探究掌握和钻研体育运动发展的基础走向,基本规律以及发展特点。从体育运动的历史发展过程看,其随社会进步而不断变化是必然趋势。我们要保留发展体育中固有的那些东西,保持体育本身的相对稳定的规律和特点。实际中正确采用,理论上尽力掌握,用它们的真正效用服务于体育事业,使中国的体育事业做大做强,在世界体育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转型论及其在中国的表现[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科版),2003,25(5):62—73
[2]王雅林.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的社会转型[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22(2):102—107
关键词:现今电信;电信发展;趋势与挑战
前言
目前全球电信发展已逐渐进入系统解构的混沌期。要使系统顺利通过混沌区进入新的有序状态,不论是电信监管当局或事业经营者都必须:1)了解当前混沌状态的具体发展情势;2)洞察主导老系统解构与新系统成核的内在自组织作用力;3)运用关键性政策控制参数,导引系统完成跨临界分岔,建构新的电信秩序。以下是针对这三个面向的问题所归纳的一些看法。
系统进入混沌区的迹象
1.PSTN的式微。贝尔发明电话一百多年来,以交换技术为核心的PSTN固网电话一直是电信产业的核心。20世纪80年代移动技术崛起,PSTN在电信市场中的地位不再唯我独尊,全球各地的市场纷纷出现固网的话务量或普及率被移动网路替代的现象。互联网兴起后,90年代末期部分PSTN的用户接入电路(最后一里)被ADSL化,而PSTN的核心网路也因IP骨干网路的大量建置,开始边缘化。不过,真正致命的打击则是随着用户回路IP化所导致的VOIP的普及,特别是免费Skype等的快速成长,使PSTN的营收严重“蒸发”。今天已可看到如英国电信等国际大业者,开始执行从2006年起让PSTN逐步除役的计划。失掉了PSTN这根旧支柱后,未来的电信产业谁主浮沉?
2.移动语音服务的饱和。移动网路原本是最有机会接替PSTN地位的,但移动服务从一开始发展就过于着重传统的语音服务,以致于普及率渐趋饱和时,制约于价格竞争,全球各地纷纷出现ARPU下降与增(话务)量却不增(营)收的困境。要想维持移动营收的继续成长,只有两条出路:1)创造成功的增值服务产品,以增加ARPU;2)对外寻求尚有成长空间的他国移动市场,拥有其部分股权或参与经营,使总营收增长。但这两条路都有相当的挑战性。
3.宽带内容服务蓄势待发。宽带IP技术逐步渗入固网与移动的核心网路,再加上用户端接入电路与终端设备的宽带化,影讯(video)即将成为固网与移动服务在技术上的预设(default)规格。这时电信事业经营者的基本挑战是:能否善用“先带宽、后内容”的大形势,开出一条从用户书房到客厅的捷径,为自己创造一个可收费的宽带内容市场?在这条“捷径”上所遭遇的短兵相接对手是:目前正在积极进行数位化工作的有线电视网路业者。
4.无线技术的颠覆性潜能。WiMax技术来势汹汹,一旦与其配套的用户端AP开始商用化,由于它能以很低的成本提供充分的带宽,对目前固网ADSL的接入服务以及移动的3G宽带服务,都成为一种具有高度威胁的颠覆性技术。这类新无线技术的出现,将会迫使ADSL必须向光纤升级,而3G也会被迫加速它的建置时程。否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技术的演进非常可能使既有的庞大电信王国,一夜之间被颠覆耗散。
5.城乡数位落差的扩大。开放竞争的电信市场,通常都会把资源与注意力集中在都会地区,于是“成本高、消费低、动力小”的乡村地区,相对的建设落差日益扩大,导致城乡发展严重倾斜。这时的问题是如何不使情况演变成积重难返,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
1.技术与市场因子。使既有市场解构的基本动力是功能更强、成本更低、品质更好,不断推陈出新的电信新技术。在新技术的基础上,具有创业精神的企业家,就会去发掘如哈佛大学教授克里斯丁森所称的“破坏性创新的机会”,亦即:有无未被服务的市场、有无不满足的顾客、有无好过头的产品等──Skype以免费的VOIP打入网络族,一两年的时间内在全球创造几千万用户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系统深层追求总体稳定与平衡的内驱力。电信服务只是整个社会生态系统的一环。电信服务如果出现严重的城乡失衡现象,以致危及社会生态系统的稳定,那么任何复杂系统都具有的内在自我修正机制,就会起而反制,来寻求城乡二元化矛盾的统一。当然所谓的统一不必是实体面(physical)的完全一致,但必须是服务功能面的相当。
3.产业生态系统演化。复杂、系统、宏观的质变是以微观单元的质变为基础的。在电信系统中,所谓的微观单元主要是指用户行为模式的转变。例如从使用PSTN转为在个人电脑上打电话;或如车载电脑的使用者通过同一显示介面,接打电话、收发e-mail、查看股市行情并下单、查询交通路况、收看电视新闻或热门连续剧。这类微观行为模式的改变,都将带动宏观价值链的重整,甚至导致产业结构的再造。目前已经看得出来的宏观趋势是:1)电信网络必须走上多元融合,才能提供消费者所需的全方位服务(包括数位广播);2)全球单一业务业者纷纷通过并购等手段,使自己转化为更具有适应力的全服务业者;3)传统垂直化(固网、移动分立)的监管架构必须转型朝水平化发展,否则将成为产业继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跨临界分岔的关键性控制因子
复杂系统在无形之手影响下的演化方向具有群龙无首的不稳定性与不可测性;但政策参数的有形之手如果能有效导引系统内在的自组织力量,使它们能一致( alignment)朝向符合政策目标的方向发展,那么产业转型与价值链再造等都可以“因事之理,不劳而成”的方式完成。电信产业要有效走出混沌并开创新局,电信监管当局要扮演关键性的角色。当前全球电信监管机关共同面对的是如何设定以下几项政策参数的问题。
1.电信发展总体目标的策定:电信政策是国家总体政策的一环,对达成国家总体目标而言,它也只是一个下位的政策工具。因此必须理清,诸如电信发展在国家永续发展的策略上,如何扮演总体发展的基础平台角色等问题。
摄影记者的拍摄思维和媒体的编发速度是媒体间竞争的生命线,各家媒体无不使出浑身解数抢占时效制高点,图片新闻的竞争,也从记者到编辑一直延续到后台。立意新、内涵深、覆盖全、传播快成为各家媒体竞争的法宝,这也促使体育新闻摄影紧随时代、紧步其发展。
传播快:适应读者先睹为快的期望
时效性是新闻的特性要求,而体育摄影在大型赛事中的竞争力,首先就表现在一个“快”字:采访快,编辑快,传播快。媒体间的竞争,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出现,对体育摄影提出了更“快”的要求。近几年报名采访国内、国际大型赛事的摄影记者呈几何级数增长,2009年有557名摄影记者采访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人数之多、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一支训练有素的摄影记者、编辑队伍,加上先进设备和高新技术的有力支撑,已经使新闻图片几乎可以做到“现场直播”、“滚动播出”。在北京奥运会、十一届全运会和南非世界杯赛场上,竞争第一时间刊发重大新闻的图片都是以秒定胜负。据了解,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图片播发速度最快的新华社在20:00:01现场编发,发出第一张带有倒计时2秒的开幕式场景照片,这时照片上的场景仅仅过去3秒钟。在这届奥运会期间,各大新闻网站都已经成为新华社、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的主要客户群之一。这些新闻网站充分利用大通讯社新闻摄影的“快”,频繁刷新新闻图片,依靠实时、滚动播出现场图片,迎合了大批期望“先睹为快”网友的青睐,进而获得了可观的点击量和巨大的经济效益。许多读者第一时间获取新闻信息基本来自新闻网站、手机报等新媒体,这已是不争的事实。面对网络、手机报及各种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正处在一个历史转折关头。
报纸出版固有的周期性,决定了其在与新媒体竞争中的劣势,但在做精做细方面又有优势。据有关调查显示,45岁以上人群更喜欢阅读纸质媒体。对这部分习惯从报纸获取信息的受众来说,报纸必须满足读者对重大新闻的阅读期望,增强图片信息表现力,配上必要的文字说明,能够将一幅图片激活,达到意想不到的传播深度。身处赛场前沿的新闻摄影记者和编辑必须充分地掌握新闻流向,采编模式向“现场直播”、“滚动播出”转变,在报纸出版前有充分的图片选择余地。只有这样,才能相对摆脱截稿时间的束缚,即使重大新闻事件发生在截稿时限,版面上照样能有鲜活的新闻图片。充分利用自身长期积累的品牌优势、资源优势,先行占领新时代传播的制高点。
立意新:巧妙构思丰富表现力
随着媒体间竞争的日趋激烈,体育新闻摄影的另一大趋势就是报道的立足点要新。当前体育摄影报道的特点是,摄影记者首先以小的切入点为基础,以一个比赛项目为立足点,立意新构思巧,方能够反映出运动员在竞技体育方面的基本状态和普遍规律以及背后包含的视觉形象构建。图片报道是通过视觉形象传播新闻事实,因而视觉形象的构建在体育新闻摄影中便显得举足轻重,取决于摄影记者对新闻事件的独特理解,也依赖于摄影记者自身的素质修养。不同的拍摄角度、不同的拍摄时机、不同的拍摄技法运用都会带来不同的画面效果,不同的视觉形象也就带来了不同的传播效果。著名的新闻摄影大师沙洛蒙曾经说过:“如果一名摄影记者不想仅仅成为一个工匠的话,那他就必须为形象的创作做不懈的努力。就像猎人总被追赶猎物的激情所驱赶一样,摄影家应该经常反复思考,如何拍摄到“独特的照片”。只有具备相当专业视觉修养的摄影记者,加上一个高水平的编辑团队和合理的运作体系,才能使图片新闻不落入“就事论事”的窠臼,才能吸引读者眼球,留住读者。
体育新闻摄影的对象都是运动场内外运动着的具体形象,在形象构思上既要表现其运动的形体美态,又要表现运动着的客观效果。中国体育报记者张吉忠拍摄的《怒发冲冠》,从整个动态上看,这个瞬间是挺举比赛中的一个过渡动作――“下蹲翻腕”,没有像百米冲刺那样飞快的运动感。但是,静中有动,随着力量的爆发,运动员双臂的肌肉鼓起来了,杠铃杆弯曲了,更加吸引人的是汗水湿透的头发,不但运动着,还竖了起来。作者没有拍运动员举起杠铃的瞬间,而是选择了过程中的一个动作,巧妙的构思,新颖的立意,使人物形象真切,运动感真实细腻,具有强烈的新闻性。
内涵深:凝结瞬间激活传播力度
体育摄影是传播形象信息的一种形式,可以完整、准确、及时直观形象地揭示体育比赛在实践和空间上的信息内容,形象地表现出运动的力量、速度、节奏和动感,注重展示运动员在竞赛中表现的顽强意志和拼搏精神,通过图片凝结成瞬间,透过视觉展现的内涵深深地感染读者,引起强烈共鸣。
目前读者体育新闻已经非常习惯于“链接式”的大纵深、全方位的报道方式,对体育新闻图片来说,他们往往也有类似的需求。正是由于大众化的需求,在世界重大体育赛事中,几家主要通讯社的图片总发稿量都很大,远远超过以往。据统计,新华社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共发图片近6万张,单日发稿最高达到了4300张。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新华社平均图片日发稿量1000余张,扩大了图片报道的深度和广度。这就要求体育新闻摄影提供立体的、全面的报道内容,既要展现某一新闻的“前世今生”,又要解剖新闻的“前因后果”。另外,由于现代读者需求的多样化,以及一些媒体传播的“小众”趋势,对图片的需求也体现出多样化,直接导致了当今体育新闻摄影内容在新闻网站等新媒体上的“全覆盖”趋势。大众化需求促使图片报道更加贴近读者,体现了现代媒体以“受众为中心”的重大转变。在内容和形式上以服务大众为宗旨,努力达到雅俗共赏的传播效果,这种策略的转变必然要求体育新闻摄影更加注重新闻的内涵。
体育新闻摄影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能够把读者带到新闻发生的现场、发生的时代,强烈吸引读者。如新华社官天一抓拍的《夙愿》就是一幅富有强烈时代精神感的体育新闻图片。它能把读者一下拉回到1984年7月29日,我国运动员许海峰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奥运会男子自选手枪射击比赛中,夺得了本届奥运会第一枚金牌,这也是我国运动员在奥运历史上的第一枚金牌。看了这幅体育新闻图片,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这幅珍贵的体育新闻图片,记录了中国运动员为中华体育的崛起而拼搏的时代精神,为民族而崛起的宏志,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打破了中国参加三届奥运会“零”的纪录,显示了中国开始全面登上世界体育大舞台。这幅图片是作者以最强、最新、最快的形象化手法,把历史的瞬间变成了永恒。
把体育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和图片的信息价值有机结合起来,反映了当今体育新闻摄影的一个趋势。像胡越拍摄的第23届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冠瞬间,十多位姑娘实现了心中的愿望,有的紧紧相拥,有的喜极而泣,捕捉到场上运动员的心理变化和内心世界。一张图片之所以好,只有凝聚深刻的内涵,才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打动人,让读者感同身受。图片更能表现体育运动的拼搏精神和运动员丰富的情感世界,揭示体育运动自身和运动员“重在参与”的奥林匹克精神内涵。
关键词:城市新区;产业园区;互动发展
城市新区是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良好结合点,是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健康城镇化的重要突破口。近年来,城市新区和产业园区已成为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但是,各地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城市新区发展缓慢,产业园区独立于城市建成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够完善等现象,产业园区未能充分发挥推动城市新区发展,拉动人口聚集的作用。当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加快城市新区和产业园区的互动发展,对于提升城市新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和产业园区的竞争力,推进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 加快产业园区城市化转变
1.1产业园区城市化是城市新区建设的根本动力
近年来,全国很多城市都提出了拉大城市框架,扩建新区的目标,但是部分新区由于缺乏产业支撑,发展缓慢。目前我国大多城市产业结构仍然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仍在培育阶段,这表明了我国城市发展仍然是以工业为主要发展动力,在城市建设中,仅靠第三产业无法支撑城市框架的拓展。因此城市新区建设应该以产业园区为依托,通过产业园区带来人口和资源的聚集,逐步向多功能复合方向转化,完成城市化转型。
1.2产业园区城市化转变是自身发展完善的需要
目前,产业园区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产业园区内往往缺乏商业、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设施。一方面导致产业园区的产业功能拓展难以继续,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功能的缺失,职工不愿意住在产业园区内,宁愿早晚往返于产业园区和城市生活区,这样既加大城市通勤交通压力,又使产业园区缺乏人气,反过来制约了城市功能的开发。因此,应将单独的产业发展模式转变为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同步进行,通过完善产业园区生活配套,加快产业园区城市化转变,形成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的城市新区。
1.3完善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是加快产业园区城市化转变的关键
加快产业园区城市化转变重点在于改变现有产业园区建设中重产业发展,轻生活配套的思想,要按照产业园区化、园区城市化的发展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促进产业园区向城市新区转变。
1.3.1调整完善规划,促进产业园区合理布局
对于现有生活服务配套不全和不足的产业园区,要尽快做好总体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的调整,根据产业园区发展规模,安排足够的生活配套用地。产业园区配套生活区要根据产业发展类型,在保证不影响生活环境的前提下,就近、集中设置。配套生活区内要根据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合理设置公共服务设施及市政设施。
1.3.2优先考虑在产业园区的配套生活区建设城市保障性住房
要加大城市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规模,在建设保障性住房时应确保有一定比例指标安排在产业园区的配套生活区,保障性住房申请也要优先考虑产业园区内工作的中低收入的产业工人,促使产业工人就近集中居住,带动产业园区的人气聚集和第三产业发展。
1.3.3提高土地利用率,合理分配土地指标
严格实施《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严禁在工业项目用地范围内建造成套住宅、专家楼、宾馆、招待所和培训中心等非生产性配套设施。土地指标分配时要根据产业发展规模,保证每年有一定比例的用地用于生活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引导产业园区的生活服务设施集中建设,带动生活配套区的建设完善。
2 科学定位城市新区,培育适宜产业
城市新区往往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配套设施,具备培育和发展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平台。要充分发挥城市新区在招商引资中的骨干作用,必须对城市新区进行科学定位,并正确选择适宜自身发展的产业方向。
2.1科学定位城市新区
城市经济条件和城市化程度不一,产业结构也不尽相同,发展的重点和模式也应有所区别。城市新区的开发首先应做好新区功能的科学定位,结合自身特点,科学制定发展战略,集中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本城区的特色优势、比较优势,使资源配置得到有效利用,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切实提升城市新区的综合竞争力。
2.2完善城市新区规划,制定产业发展战略
正确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新区规划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资源整合利用等方面要突出整体性和科学合理性,要明确城市新区的产业发展定位和目标任务,确定重点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类型。通过规划和发展战略的引导,加大城市新区对支柱产业和重点项目的推进和扶持力度。
2.3选择适宜自身发展的产业园区
城市新区应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不同的产业支撑。经济发达城市以行政办公、生活居住功能为主的新区,应积极发展商贸、金融、文化等第三产业,并就近发展低能耗、无污染的都市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发展基础良好,发展趋势较好的城市新区可以同时考虑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集群。
2.4加快城市新区产业升级
城市新区的产业发展要逐步由传统型工业向都市型工业转变,大力发展与城市功能、生态、文化、居住、环境等相协调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都市工业。另外,要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现代信息业、现代会展业,现代咨询业、现代管理业、现代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
3 体制创新是加快城市新区和产业园区互动发展的保障
推进城市新区和产业园区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创新,加强城市新区和产业园区资金配套,是加快城市新区科学建设,培育产业发展平台,促进产业园区设施完善、功能齐全,进一步带动城市新区发展的重要保障。
3.1推进产业园区改革管理模式和建设模式
研究产业园区改革管理模式和建设模式的可行性,推进国家级产业园区托管城区乡镇,实施统一开发建设管理,综合协调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加快形成综合性城市组团。支持省级产业园区与县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引导城镇功能布局完善。
3.2统筹城市新区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统筹发展、集约增长、适度超前”的思路,把产业园区的要素资源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新区整体统筹考虑。建立产业园区与城市新区、城市新区与周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发展机制,实现共建共享。
3.3建立产学研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优化产业园区服务环境
城市新区要建立优化服务产业园区发展的新机制,充分发挥城市院校、科研机构的优势,增强产业园区的自主创新和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产业发展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转变,形成配套产业园区的社会服务体系。
论文摘要:伴随着全球化与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地方电视台英语节目有着较强的发展潜力。本文从我国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的重要性出发,在分析我国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发展的趋势与策略。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我国地方台英语新闻节目的生存遇到了空前的挑战,不少地方台英语新闻节目被撤销或者减少了播出的时间,有的变成了双语主持、英文字幕。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的发展趋势已经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的重要性
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人们对英语学习的关注越来越高。同时国际文化交流也越来越深入。在这种情况下,将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节目办好,有助于地方区域城市成为国际城市,可以说建设好地方电视台的英语媒体,是提高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国际城市内部具有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之间的相互融合与发展。
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节目肩负着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现状的任务,通过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节目的播出,在我国定居、经商、学习或者旅游的外国人可以及时了解我国的现状,担当起向导与讲解员的角色。同时,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节目也受到了喜欢英语的中国人的欢迎。因此,通过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节目的播出,外国人可以更形象地了解中国文化,中国人在得到信息的同时还可以更加规范、更加流利、更加自信地使用英语。
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的现状
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与中文新闻相比,在受众的数量上存在着区别,在播放时间上相对来说要比中文新闻少得多。从我国的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来看,比较好的有新疆卫视、黑龙江卫视等省级电视台。这些电视台播英语新闻的目的性都很明确,即都是让世界更好地了解这个地方。
目标受众和实际受众之间存在差距。我国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的目标受众群体分两部分,一是外国人和华侨,二是以英语学习为主的国内观众。受众群体比较笼统,缺少准确细致的定位。同时从我国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受众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是以国内学习英语的观众为主,外国人与华侨相对来说较少。从受众群体的特点来看,年龄段多集中在20岁到40岁,但真正对节目忠诚度较高的年龄段却是45岁以上的男士。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以英语学习为目的的观众缺乏稳定性,在提高英语听说水平上与电视台英语间形成了较强的功利性目的,这些学习者在进行英语学习时会成为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节目的忠实受众,但是当学习英语的目标实现后,如果地方电视台制作的新闻栏目缺乏吸引力,就会被受众所抛弃。
信息需求量与宣传力度明显不足。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存在的受众问题说明在传播信息上满足不了国外受众的信息需求。从我国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受众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国际交流的频繁,通过收看地方电视台的英语新闻已经成为英语学习者的重要学习方法之一。从这些英语学习者的角度来看,信息内容的吸引力要弱于英语新闻栏目主持人的语言表达方式与发音。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的信息需求量明显不足,无法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量的要求。同时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的宣传力度不足,从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的实际情况来看,知道并收看地方台英语新闻的国外受众并不多,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节目的发展。
缺乏受众信任基础。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是作为我国党和政府的喉舌存在的,通过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的播放能够改变一些国家对中国的偏见,有利于外国人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而实际情况是中国并不仅仅有经济发展良好、人民生活安定等好的方面,也会存在一定的社会问题。但从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栏目来看却没有真正做到真实、全面、客观地进行新闻报道,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所应具有的可信度。简而言之,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缺乏受众信任基础。除此之外,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媒体自身的实力较弱、覆盖面受限及影响力较小等因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所具有的受众基础。
缺少强有力的人才基础。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需要较强的人才基础,从英语新闻的特点来看,其所需要的是不但要懂英语同时还要懂新闻的综合类人才。作为以中文为母语的英语新闻工作者只有在获得比较扎实的英语水平的基础上才能够获得进行英语新闻报道的基础,值得强调的是,就算英语新闻工作者的能力及水平都较强,但是却长期处在一个以中文为母语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其英语新闻的嗅觉及灵敏度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在文化背景、风俗习惯、表达方式及思维习惯上也有一定的区别,这些都决定了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工作者在专业水平及个人素质上有着极高的要求。
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发展趋势策略
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同时关注收视对象的信息需求。实现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节目所体现的传媒目标,地方电视台应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前提下,以我国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与共同准则为基础,坚持党和政府的宣传方针,在具体的英语新闻信息上以正面报道为主,进行全面客观的新闻报道。在英语新闻信息的选择上,选择那些贴近地方的内容满足国外受众的信息需求,要以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为基本出发点,不断关注收视对象的信息需求变化,从而真正实现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目标受众与实际受众两者之间的一致。地方电视台的英语新闻报道的内容应包括地方经济、地方旅游、地方发展及社会时政等多方面的信息,从而真正地发挥出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节目所应有的作用。通过地方电视台的英语新闻节目让国内外的英语观众了解我国不同地方区域的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发展变化。
拓宽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节目内容的来源渠道。从解决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节目所存在的目标受众和实际受众之间存在的差距、信息需求量及缺乏受众信任基础等问题的角度来看,有必要不断拓宽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节目内容的来源渠道。地方电视台的英语新闻在采编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对新闻变动的反应能力,从而能够及时地满足受众对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的信息需求,真正实现报道内容的多样化,在有限的新闻播报时间内增大自身所容纳的信息量,满足受众的需要,通过全面客观的内容建立受众对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栏目的信任基础,满足目标受众对信息需求量的要求,从而实现目标受众和实际受众之间存在的差距。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国际互联网也可以在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的采编中发挥作用。国际互联网所具有的及时、涉及面广的特点,能够给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提供一定的信息选择的平台。
不断完善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的工作流程。地方电视台的英语新闻节目要想达到一定的高度,并实现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需要不断完善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的工作流程,不断地关注在英语新闻采编过程中所出现的诸多工作细节。通过对工作流程细节的不断完善,实现在制度、管理、形式及内容上的不断改革与创新,从而从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地方新闻媒体为核心,走出一条适合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发展的工作流程。
加强地方电视台在英语新闻人才方面的管理。对于地方电视台来说,如果要实现在英语新闻方面的发展,就必须不断完善自身在英语新闻人才方面的管理工作,加强对英语新闻类高档次人才的引进,完善对英语新闻人才的培养和管理。通过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工作者自身不断的努力与地方电视台多渠道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管理方式,提升地方电视台在英语新闻方面的人才素质基础,从而满足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发展的需求。
除了上述阐述的策略外,还应不断地拓宽渠道加大对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栏目本身的宣传力度,只有这样才能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栏目的存在,让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地方电视台的英语新闻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地方电视台所具有的窗口作用。
参考文献
1.郑琼:《地方台英语新闻走向》,《新闻前哨》,2008(6)。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趋势;创新特点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类型及价值
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类型极其丰富。其中,专业类社会实践是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考校,是基于大学生专业知识基础的实践活动;思政社会实践是基于大学生三观培养为目的,以政治理论为基础的思想实践活动,是为了健全大学生的人格和意识而发起的实践活动;其他形式的社会实践是对上述两种实践活动的有效补充,是基于满足大学生个人所需的基础上的实践活动,强调的是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实现了从教学哲学到实践的过渡,专业实习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发展课堂教学、检验教学成;专业调研有组织的进行调查研究,并形成明确的调研结果,通过考察了解专业的发展。其次,思政教育类社会实践中的暑期社会实践,通过大学生在暑期进行的社会实践,不断提高人格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适应社会条件的能力,加强知识的应用和创新,为未来的增长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一些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参与到服务志愿实践活动中,以社会体验活动进入一线劳动部门或军政挂职锻炼,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素质。再次,科技活动以科技为主,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知识。在实践活动中,以开放实验室、大学生科研培训项目等形式,重点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灵活运用知识。最后,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大学生及早地体验职场环境,积累社会工作经验,并且学会管理金钱和自力更生,以自己是双手改善生活条件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趋势
新形势下,地方本科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发展形式上呈现出全面参与的趋势,内容上呈现出个性发展的趋势。具体来说:
(一)全面参与
这里的全面参与有两个层面。其一是指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遍布整个社会体系当中,形式上成为一项系统工程。该工程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学校、企业、地方政府、公益组织及大学生都是这个系统工程的一环。在形式上由传统的单向行为变为全面行为。其二,是指形式的多样化。从传统的企业实践过渡到现在的企业实践、公益实践、军政实践等。此外,当今社会对于大学生,特别是地方本科毕业生的用人要求越来越高,广大地方本科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面临着如何将自己的身份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将高校—大学生—企业—社会四者有机联系起来,进一步将社会实践获得的经验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素养构成,在全面参与中,有效缩短大学生的身份转变过程。
(二)个性发展
如果说,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形式上的趋势是全面开花,朝着“广”的方向发展。那么在内容上,则是趋近于“专”的方向,朝着个性化发展。这里的“专”也有两个层面:其一,是实践内容上的专业化。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都是依托于专业为中心,服务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其二,是实践组织的专业化。不再是由高校进行委派,而是建立了标准规范的实践组织,在科学化的基础上,以符合大学生个性为主要原则,进行实践设计。现代社会是追求个性发展的社会,就企业自身以及社会建设的需求而言,无论是对产品还是对人才,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别树一帜”。只有将自己同他人明确的区分开来,才能实现个人价值的增值和体现。然而,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下,很容易造成大学生的泛大众化,大学生从校门走出后“泯然众人矣”。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让大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的空间,因此,在未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必将向着更加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在规范化的社会制度下,进一步的实现对大学生个性的培养。
三、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对策
(一)提高高校开展社会实践的实效
高校是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机构,是实现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推动者。因此,各个高校要切实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具体包括:强化学校教学中有关大学生社会实践方面的课程。如,开设大学生社会实践心理、实践操作等课程。此外,还要进一步的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于一些强调技术操作的专业,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支教、参军等具有极高社会意义的实践当中去。要积极新建实践基地,提供实践平台,架起大学生同社会的桥梁。
(二)完善社会支持社会实践的机制
无论是思想教育类社会实践还是其他类社会实践,都需要社会的参与。其中,社会提供的机制支持,是大学生社会实践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具体包括:从制度上加大社会对于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支持。包括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政府部门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调控机制作用、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机制等。帮助学校或社团实践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从环境上加大社会对于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支持。地方政府要有利部署,协调好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社会因素,创造出合适的地方社会环境,吸引大学生参与到当地的社会实践中,使之成为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温床。
(三)坚固企业融入社会实践的协作
企业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阵地之一。因此,在创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时,必须将企业的作用纳入考量,将企业教育融入高校教育中。具体包括:创新企业实践方式,以创办企业实践替代传统的部门实践。包括学校牵头注册成立企业,交由学生负责经营管理等。通过这种方式,创建实践平台,实现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扮演创业者的角色;拓宽企业社会实际的路径。让学生参与到企业新项目的开发中,以学生的聪明才智为企业提供创新项目所必要的技术支持,而学生在创新项目的过程中,锻炼了创富意识,实现了企业同大学生的互利互助。
(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意愿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体始终是学生,因此,要发展并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就必须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意愿。具体包括:提升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兴趣,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度。提升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兴趣,可以将他们的精力转移到社会实践中,不仅有效利用了课余时间,而且为大学生发挥所长提供了机会,为大学生找准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路径;家庭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因此要提高大学生参与社会实际的意愿,就必须加大家庭的参与,特别是家庭所给予的精神支持,对于大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并坚持下来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新型建筑材料;使用;发展趋势
一、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新型建筑材料是在传统建筑材料基础上产生的新一代建筑材料, 主要包括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防水密封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我省新型建材工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发展起来的, 从改革开放到近几年是我省新型建材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省新型建材工业基本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一个新兴的行业,成为建材工业中重要产品门类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给新型建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市场。目前,全省新型建材企业星罗棋布在市场需求的带动下,已经形成了全省范围的新型建材流通网;大部分外省产品我省已能生产,星级宾馆所需的新型建筑材料省内已能自给;不同档次、不同花色品种装饰装修材料的发展,为改善我省城乡人民居住条件、改变城市面貌提供了材料保证。我省已经形成了新型建材科研、设计、教育、生产、施工、流通的专业队伍。
(一) 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状况
经近30 年的自我研制开发及引进外省生产技术和设备,我省的墙体材料工业已经开始走上多品种发展的道路初步形成了以块板为主的墙材体系,如混凝土空心砌块、纸面石膏板、纤维水泥夹心板等, 但代表墙体材料现代水平的各种轻板、复合板所占比重仍很小,还不到整个墙体材料总量的1%,与工业发达省相比,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产品档次低、企业规模小、工艺装备落后、配套能力差。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对实心粘土砖限制的力度不够, 缺乏具体措施保护土地资源,以毁坏土地为代价制造粘土砖成本极低, 使得任何一种新型墙体材料在价格上无法与之竞争。
(二) 保温隔热材料
近年来,我省保温隔热材料有了长足的进步已发展成为品种比较齐全、初具规模的保温材料的生产和技术体系。
①保温隔热材料在外省的最大用户是建筑业约占产量的80 % ,而在我省建筑业市场尚在探索阶段,其应用仅占产量的10 %。
②生产工艺整体水平和管理水平需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不够稳定。
③科研投入不足,应用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滞后,特别是保温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多年来进展缓慢,严重地影响了保温材料工业的健康发展。加强新型保温隔热材料其他新型建材制品设计施工应用方面的工作, 是发展新型建材工业的当务之急。
我省保温材料工业经近几十年的努力,特别是经过近年的高速发展,不少产品从无到有, 从单一到多样化质量从低到高,已形成取膨胀珍珠岩、矿物棉、玻璃棉、泡沫塑料、耐火纤维、硅酸钙绝热制品等为主的品种比较齐全的产业,技术、生产装备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有些产品已达到90 年代国家先进水平。但由于我省保温材材料工业起步晚, 总体技术和装备水平较低,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技术有待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保温材料的推广应用。近年来,保温材料工业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全省各地蜂涌而上,几年间许多条生产线投产,而在应用领域的开发上却投入不多,造成了目前投资效益低,供过大于求的局面。
(三) 防水密封材料
防水材料是建筑业及其它有关行业所需要的重要功能材料,是建筑材料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十年来,我省建筑防水材料获得较快的发展。防水材料已摆脱了纸胎油毡一统天下的落后局面,目前拥有包括沥青油毡(含改沥青油毡) 、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建筑防水涂料、密封材料、堵漏和刚性防水材料等五大类产品。我省防水材料基本上形成了品种门类齐全,产品规格、档次配套, 工艺装备开发已初具规模的防水材料工业体系, 外省有的品种我们基本上都有。
(四)装饰装修材料
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品种门类繁多,更新换代十分迅速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居住条件改善密切相关,是极具发展潜力的建筑材料品种之一。它的品种、质量和配套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建筑物装饰档次的高低,对美化城乡建筑、改善人民居住和工作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省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的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起点较高,主要生产能力是在80 年代以后引进外省先进技术和装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花色品种已达2000 多种已基本形成规模、产品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二、发展新型建材及制品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随着全省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居住和工作场地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许多经验证明,它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建筑业的进步不仅要求建筑物的质量、功能要完善,而且要求其美观且无害人体健康等。这就要求发展多功能和高效的新型建材及制品,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进步的要求。使用新型建筑材料及制品,可以显著改善建筑物的功能,增加建筑物的使用面积,提高抗震能力,便于机械化施工和提高施工效率, 而
且同等情况下可以降低建筑造价。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及制品可增加有效使用面积近1 0 %,减轻建筑自重以上,有效提高抗震能力。因此,发展新型建材及制品是社会进步和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一环。
三、 新型建材及制品发展展望
按照建材工业“由大变强, 靠新出强”跨世纪发展战略的要求,发展新型建材将着重在新字上做文章,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型建材行业发展重点是建设上档次、上水平、规模的主导产品生产线。空心砖重点发展利用废渣的掺加量、高空洞率、高保温性能、高强度的承重多孔砖、外墙饰面的清水墙砖;混凝土砌块重点发展双排孔或多排孔的保温承重砌块、外墙饰面砌块重点发展机械化(挤压式) 生产的轻质多孔条板、孔墙复合保温或带饰面的装配式板材,并配合建设部门推广应用轻钢结构体系,发展各种装配式条板,朝着功能化、高档化、无害化方向发展,做到新颖、美观、实用、方便。
四、 对策与建议
(一)确定新型建材及制品发展的主导产品, 加强结构调整的导向工作新型墙体材料以节能、节地、利废和改善建筑功能为目的,大力发展各种轻质板材和砼砌块,开发承重复合墙体材料。防水材料重点发展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聚氨酯防水涂料和硅酮、聚氨酯密封材料; 保温材料重点发展建筑用矿物棉、玻璃棉制品; 装饰装修材料重点发展丙烯酸类乳胶内外墙涂料、复合仿木地板等一些适销对路的产品门窗重点发展塑料门窗,并注意解决好款式新颖、功能各异的设计和高档五金件的开发配套。
关键词:内部审计 信息化 建设 发展趋势
为了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方式,必须全面推进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建设,将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方式作为核心,不断加大同信息化需求相适应的审计人才队伍的建设,以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质量及其水平,从而为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作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内部审计一直以来都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企业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子系统之一。
一、内部审计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对于内部审计而言,其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审计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现代内部审计如今已经进行了重新定义,这也表明内部审计范围以及对象的不断扩展,并由传统财务审计逐步延伸到了经济管理以及风险控制等相关环节。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普及,各行各业对于计算机的依赖也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企业各部门信息化的逐步实现使得内部审计对象也开始朝着信息化方向转变。缺少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电子商务,审计人员都会由于审计线索发生改变而无法进行审计。因此,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但是,应当注意的是,内部审计技术手段仍未完全实现信息化,不少内部审计工作效率低,质量更难以保证,因此,全面推进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十分必要。
二、推动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为了切实推动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必须以内部审计现状为依据,结合实际工作情况,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开展。具体而言,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一)转变传统观念,加强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感
对于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而言,其不仅关系着信息化环境中内部审计的不断发展,还关系着其在信息化环境中的生存。审计信息化就像一场革命,能否在这场革命中将主动权掌握将直接关系着审计事业未来的发展,若审计人员不懂计算机技术就将失去其审计资格。因此,对于国家审计而言,必须高度重视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建设工作,应当将信息化建设列入审计重要议事日程中,转变传统的观念,并提高自身的认识,以更好地适应形势的发展。
(二)以人为本,进一步加强培训的力度
如今,计算机审计水平较低,知识较为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主要瓶颈。因此,必须加强培训力度,提高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审计水平及其能力,使其能够尽快成为集素质与技能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以点带面,实现内部审计信息化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培训时应注意经常性进行培训计划的制定;结合具体情况对计算机基础相对薄弱的人员进行培训,对于计算机水平较高的人,则加强其自行开发审计软件及多种数据库等技术;应适当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感性认识,将计算机审计逐步转变为一种自觉性的行动;培训过程应当体现其灵活性,以提高培训的质量及其效果。
(三)注重实践应用环节
有条件的企业应当积极进行专业化审计软件的应用,并开发出同本企业业务系统相适应的专用软件,同时,不断尝试网络审计,实现内部审计监督同财务信息处理二者的同步化进行。目前,许多行业均已实现了财务软件的网络化,并为网络审计的实施提供了条件,上级部门可选取一些单位作为试点,不断积累经验后实现其逐步发展和推广。
三、我国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应当以国际内部审计经验作为借鉴,并顺应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未来内部审计将直接参与企业的风险管理
随着企业风险的不断增加,如何进行风险的有效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这就需要借助内部审计从旁进行协助。随着内部审计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对已有风险管理进行再监督,并对风险管理效果进行评价,并提出宝贵的改进意见。此外,内部审计可通过科学标准进行企业及相同行业发展趋势的评价,确定企业是否存在发展风险。对企业经营战略进行调整,以提高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
(二)未来内部审计将在企业治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由于一定情况下,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充当企业治理的主体。其可利用企业管理当局所披露的会计信息来对企业管理者进行激励和约束,由于内部审计部门的特殊性,其有义务确保企业会计系统及其审计系统向董事会、监事会以及股东会和外界进行会计信息的披露。内部审计作为企业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发展离不开公司的治理,而公司治理的进一步优化也需要内部审计作保障。公司治理将逐步成为现代化内部审计新关注的焦点。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将会显得更加重要。对于内部审计部门来说,只有对内部设计信息化的建设给予更高的重视,确保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性、有效性和科学性,才能给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健康运营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红兵.努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J]. China’s Foreign Trade. 2011(10)
[2]沈广茹.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的作用[J].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2011(06)
[3]卢艳芳.企业内部审计及其发展趋势浅谈[J]. 经营管理者. 2010(13)
[4]姚俊杰.浅析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 铜陵学院学报. 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