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鲁智深的故事范文

鲁智深的故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鲁智深的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鲁智深的故事

第1篇:鲁智深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小波变换;奇异熵;RBF神经网络;故障识别;输电线路

0.引言

输电线路作为发电厂和电力终端用户间的关键纽带,担负着电能输送的重要任务,是整个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其故障直接威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因此输电线路故障的智能识别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考虑输电线路故障后高频信号的突变奇异特点,结合小波包变换的特性,提出利用小波包分解对故障信号进行预处理分析。利用小波奇异熵能定量区分具有不同时频分布的信号,且信号越复杂、不确定性越大,小波奇异熵值就越大的特点来提取故障特征量。由于RBF神经网络结构简单、易于学习和不易于陷入局部极小值等优点,本文采用RBF神经网络对故障特征进行学习和识别。

1.小波奇异熵

小波变换可以把信号分解为一系列的具有局部特性的小波函数,在低频和高频范围内均有很好的分辨力,具有可调窗口的时、频局部分折能力。因此对故障信号进行小波变换能从时域、频域表征其局部特征。

奇异值分解能简捷地提取被分析矩阵的基本模态特征。奇异值分解(SVD)理论,任何阶的矩阵A的奇异值分解表示为:

其中, U和V表示m×m阶和n×n阶正交矩阵; ,p=min(m,n)是对角阵,其对角元素是按降序排列的奇异值。若A表示时频信号,则奇异值阵 则表示A的基本特征。将小波变换后的系数矩阵进行奇异值分解的过程相当于将小波空间映射到线性无关的特征空间,而奇异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被分析信号在时频空间征模式能量分布的确定性[2]。

信息熵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来量化反映信息的不确定性和复杂度。通过对奇异值矩阵进行统计分析,其统计熵值的大小直接反映被分析信号突变奇异性的大小程度。

小波奇异熵的定义如下[3]:

小波奇异熵有机地结合小波变换、奇异值分解理论和信息熵原理的特点,能对被分析信号的突变程度给出确定的量度。因此,小波奇异熵能直观区分具有不同时频分布的信号。当输电线路发生故障时,故障相的高频信号具有较高的突变奇异性,因此,故障相的熵值应该高于非故障相。在频域中,由于故障相信号含有较丰富的高频暂态分量,故障相和非故障相信号的频域分布存在差异;在时域中,由于各相信号相互的时间角度差,故障相和非故障相信号的时域分布也存在的差异,因此利用小波奇异熵来区分故障相是可行有效的。

2. 基于RBF的故障识别方案

2.1 RBF神经网络

RBF神经网络输入层由信号源结点组成,隐含层的单元数视所描述问题的需要而定,输出层对输入的作用做出响应。隐含层的变换函数为RBF,是一种局部分布的对中心点径向对称衰减的非负非线性函数。图2-1为三层RBF神经网络的结构图,含有M 个输入节点,P 个隐含节点,1个输出节点。

RBF网络无论在学习的速度、学习的精度、泛化能力以及对原函数的逼近能力等几个方面都要好于BP网络。RBF网络具有对任意非线性连续函数的最佳逼近特性。RBF网络克服了BP网络所固有的一些缺陷,具有易于建立合适的网络模型、收敛速度快、不易陷入局部极小点等优势。

2.2 数据预处理及RBF神经网络的训练

由上述理论可知,由于输电线路故障后高频暂态信息含量丰富,导致故障相在时频分布的不确定性大于非故障相,因此故障相信号的小波奇异熵值大于非故障相。但故障信号的小波奇异熵值易受故障工况变化的影响,为此本章中选取各相信号小波奇异熵的相对比值的至阶奇异熵比值进行叠加,通过相间比值反映两者的相对差异,且借鉴叠加方式累积此相对差异。因此,本文对各相故障信号的小波奇异熵值采取如下的预处理方式:

(4)

其中WSEa(k),WSEb(k),WSEc(k)为输电线路故障后A,B,C三相信号的第k阶小波奇异熵,Ma,Mb,Mc作为输电线路故障后的特征值。

3. 输电线路故障识别仿真

3.1 输电线路模型

如图3-1所示,采用110KV双端供电系统仿真模型,线路的总长为200km。仿真中,取输电线路故障后一个周波内的各相电压进行分析,小波分解函数采用bd4小波,分解到第4层。由于奇异值是按降序排列的,本文取8个有效期奇异值进行计算提取故障特征量。在仿真中,考虑到输电线路故障识别受故障时刻、故障点、 以及过度电阻等因素的影响,本了400组数据,其中300组数据作为训练集,对RBF网络进行训练,另外的100组数据作为测试集,对已训练的RBF网络进行测试。

3.2 不同故障时刻的故障识别

x如图3-3所示分别表示的是不同故障时刻CN、ACN和ABC三相电压的小波奇异熵波形。从图中可知:故障相的小波奇异熵值在整体上仍高于非故障相, 说明前述理论不受故障时刻影响,表明了基于小波奇异熵的选相判据对故障时刻的适应性。

3.3 不同故障点的故障识别

输电线路故障点的不同,也会给故障后电压暂态信号的波形带来影响。如图3-4所示分别表示的是不同故障位置AN、ACN和AC三相电压的小波奇异熵波形。从图中可知:故障相的小波奇异熵值在整体上仍高于非故障相。

从上述所有表整体结果来看,经过训练后的RBF神经网络的输电线路故障识别模块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和较强的鲁棒性,能够正确地识别不同类型的故障,且不受不受故障类型、故障过渡电阻、故障时刻和故障点位置的影响,能实现输电线路故障的准确识别。

4. 结论

仿真研究表明基于小波奇异熵和RBF神经网络的输电线路故障识别方案不受过渡电阻、故障点以及故障时刻等因素的影响,能正确、迅速地识别输电线路各类故障,且具有较高的正确率和较好的实时性,为输电线路故障的快速、准确识别提供了一种更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唐贵基,范德功,胡爱军,王誉容. 基于小波包能量特征向量神经网络的旋转机械故障诊断. 汽轮机技术. Vol.48, No.3.

[2]符玲,何正友. 基于小波熵证据信息融合方法的输电线路故障识别研究. 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三届学术年会. 10,2007.

[3]Jan Izykowski, Rafal Molag Eugeniusz Rosolowski, Murari Mohan Saha, Accurate Location of Faults on Power Transmission Lines with Use of Two-End Unsynchronized Measurements,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 Vol.21, No.2, APRIL, 2006, 627~630.

作者介:

陈 博(1987.08―)男,浙江温州,工程师,从事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专业;

俞 凯(1983.01―)男,浙江温州,工程师,从事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专业;

第2篇:鲁智深的故事范文

星期天,一大清早,我刚刚睡醒,只听门铃接连不断地响着。早起的婆婆赶忙去开门,只见门外那人是个胖和尚,脖子上挂着一串大佛珠,腰间挂一把戒刀,手上提着一把禅杖,开口道:“俺是时光旅客,到你家来投宿一月。”婆婆以为来了个疯和尚,赶紧叫我爸来。爸爸一看,一下子愣住了,爸爸说:“你不就是《水浒传》里的花和尚鲁智深吗?怎么到这儿来了?”鲁智深说:“一个外星人让我当时光旅客,就到这儿来借宿了。”爸爸欣然同意,马上就去接鲁智深的禅杖,老爸一接就大叫;“儿子,快来帮忙,这禅杖太重了,真有六十二斤哩!”我和老爸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把禅杖送进了客房,鲁智深连忙道谢。

晚上,老爸和鲁智深一起喝酒,老爸拿出狗肉和两瓶上等的茅台酒,还对鲁智深说:“这里不怕犯佛戒,尽管吃喝。”鲁智深就和老爸对饮起来,鲁智深:“酒好肉好,我要狂饮。”鲁智深的食量、酒量都比老爸好,老爸喝了半瓶茅台,吃了四分之一的肉就醉了,鲁智深却喝了一瓶半茅台,吃了四分之三的肉才醉。

一天,我和鲁智深一起去郊游,结果遇到一帮人下暴,鲁智深火冒三丈,拿起禅杖一挥,把那帮人全打趴下了。我们郊游完回家,警察早已在家门口等了好久,他们不管三七二十一,把鲁智深抓走了。鲁智深气急败坏,双手一拧,把铁锁拧坏了,他一口气跑到重庆市公安局告状,经过一天的调查,是警察犯了错误。警察向鲁智深道歉,还送了他一个手雷、一瓶“云南白药气雾剂”和两个遥控炸弹。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鲁智深走了,我现在还很想他呢!

后来,我读《水浒传》中的“大闹野猪林”这个故事时,内容却成了这样:两个差役正要用水火棍打林冲时,鲁智深甩了一个手雷,把水火棍炸飞了,还警告差役不要打林冲。只见鲁智深拿出“云南白药气雾剂”往林冲的脚上一喷,林冲的脚立刻消肿止痛。鲁智深把两个遥控炸弹分别安在两个差役背上,说:“你们只要敢虐待林冲,我就炸飞你们,听到了吗?”

第3篇:鲁智深的故事范文

莎士比亚说:“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中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我的生活中也离不开书籍,书这位朋友,也是从小到大陪伴着我的。

我上幼儿园时,妈妈就给我买了几本供幼儿阅读的图画书,那都是一些图画很多,没有几个字的小故事书。每天一到家我就把它们拿出来翻看,虽然我有很多东西都看不懂,但是通过图画,里面的小白兔、大狮子、小花猫等人物之间发生的故事却深深吸引了我。

后来,我上一年级了,像这样的小故事书已经完全无法满足我对读书的渴望。我开始读一些字比较多,图画较少,故事情节复杂一点儿,有些层次感的故事书。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不只看这些故事书了,我开始看儿童杂志和一些与科学知识有关的书,比如《实用文摘》、《我的第一本科学漫画》。现在,我已经上五年级了,我看得书更多了,开始阅读一些中外名著和历史故事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海底两万里》、《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它们让我的知识快速丰富了起来。

一天晚上,时间已经不早了,可我还坐在床头看着《水浒传》。看着看着,我感到越来越困倦,最后竟然坐着睡着了。在梦中,我看见了鲁智深三拳打死了镇关西,感受到了鲁智深的嫉恶如仇和侠肝仪胆;瞧见了景阳冈上武松与猛虎进行的肉搏战,佩服他的机智勇猛和高超武艺;也看到了宋公明是如何三打祝家庄的,看到了宋江的沉着稳重和机智果断;还有……

有书为伴,我的生活不再枯燥;有书为伴,我的世界变得丰富而灿烂。

第4篇:鲁智深的故事范文

一、在单元课后穿插古诗词的背诵阅读

中国传统的古诗词不仅意境优美,而且形式多样,语言精练,思想深远,记录了中国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文化方面,古诗词更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古诗词可以说是真实地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生活,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品质,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诗词易记易背,读起来朗朗上口,可谓是广为传诵。在全国的小学语文阅读课本中,都有古诗词的学习、背诵,而且篇幅很大,内容形式也是涉及多个方面。比如,小学语文人教版的第十一册第一单元,课后穿插的三首古诗《墨梅》、《竹石》、《石灰吟》,都表现了作者坚贞不移、顽强不屈、勇于奋斗的坚强品质。还有第五单元的古诗两首,其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再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反映了作者对母亲的真挚而深厚的敬爱、感激之情,尊老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从小学语文阅读课本中可以看出,关于古诗的学习背诵内容很多,词就显得有些少,其实词也能传达出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而且比较详细具体。比如,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八单元,课后就有两首词《菩萨蛮》和《卜算子》,像这样的词类也很适合小学生阅读和背诵。古诗词的作者总是用形象、简短的语句,写出深刻的含义,可以说古诗词意境悠远,文化氛围浓厚,是小学语文阅读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二、在单元课后穿插寓言、传说、历史故事等

寓言、传说可谓家喻户晓,人们耳熟能详,像《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白蛇传》、《牛郎织女》等,都是经典的寓言和传说故事。寓言往往通过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寓意诙谐幽默,令人难忘。往往让人们摒恶从善,净化心灵,激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历史故事则具有很深厚的历史背景,从中能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礼节、习俗、节日。比如,小学语文的历史故事《负荆请罪》,告诉人们不但要知错能改,还要具备宽容大度的品质,结合当时的经济、政治背景,学生就能体会出很深的文化内涵。再有,小学语文阅读人教版第八单元的传说《牛郎织女》,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由美好爱情的向往,也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乞巧节、中国传统的情人节的真正来源。还有端午节、寒食节等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相应的传说和历史故事。所以,加强对这些寓言传说、历史故事的阅读,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三、在单元课后穿插中国四大名著的章节选读

第5篇:鲁智深的故事范文

摘 要 中学生武术对于发展我国的国粹和振奋民族精神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正确而有技巧的方法对于武术的教学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武术的教学应该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满艺术和悬念的课题导入、教学方法的情景导入和教学中的武德渗透来达到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 中学 武术教学 传统文化

一、前言

武术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瑰宝之一,在走入校园的背景下如何能够传达武术的精神和文化是需要深思的。在全球化的今天,武术扎根于青少年的体育课中对于增强学生体质,发扬我国优秀的国粹和振奋民族精神具有重大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因此,中学武术教学就值得深思。正确而简便的教导学生是武术课的精髓所在,然而武术课的教学还需要一些目标和技巧。本文以中学武术课堂的教学为主线对其进行探讨,以期达到最佳的武术教学效果。

二、中学武术教学的研究

(一)中学武术的教学方法和内容的研究

中学生由于处在特殊的年龄段,身心发育不成熟,因此武术在作为一门体育技能的同时也应该作为一项身心教育的手段。根据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中学生武术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宏观了解武术文化、至少掌握一套武术拳术和学会一种养生方法。宏观的了解武术文化对于青少年正确的学习武术技能大有裨益,同时学习武术文化也在间接培养学习武术的兴趣,从而为更好的武术教学做铺垫。

中学生处在活泼好动的年龄,因此,教习武术拳种能够满足学生的武术需求,但是武术拳种的选择要简单易学和以小见大,例如五步拳、一路长拳和规定少林拳。以五步拳为例,五步拳只有五个动作,但是却包括了武术基本的腿法:弓步、马步、歇步、虚步和扑步,同时也包含了武术的三种手法:直拳、推掌和勾手。因此,在有代表性的同时因为套路简单更容易学会。在武术的教学方法上,要循序渐进地教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意从正面、侧面和背面来示范,也应变换位置示范,照顾到每个角落的学生。此外,学会一种养生方法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做准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寓教于乐,把缓慢柔和的太极拳通过形象的话语和生动的描述为学生展现出太极拳独特的魅力,在练习时通过口令的引导使学生体会到太极拳独特的呼吸吐纳养生理念。

(二)中学武术课堂设计的研究

武术的课堂设计在考虑学生身心发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等基本教育学规律外,还要创造出一种艺术,使学生乐于接受和学习。课堂的导入环节是关键点,导入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正如《课题教学艺术》所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来设计导语,要造的逼真,要造的起到好处,其别要注意的是必须与本堂课教学的内容、情景相符合,使学生在探究悬念‘谜底’的同时完成他们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1]比如在教习站桩这一武术基本功时可引入“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这一情景。通过启发诱导学生思考鲁智深的身手,然后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鲁智深的“脚”,最后总结出鲁智深其实是重心放低,脚趾扒地才能如此有力量。此外,课堂设计还要考虑教学评价。武术课的教学评价要兼顾教学目标和过程性评价。武术的习练耗时较长,武术谚语有云:“拳打千遍,身法自现。”教师在评价时除了以学生是否达到武术标准动作为参照外,还要考虑学生在武术的学习中的用功程度和品德的提升等日常行为。

(三)教学中的武德渗透

武术谚语有云:未曾习武先习德。武术文化中的尊师重道、侠肝义胆和光明磊落等是历代习武之人流传下来的优良品德。正如《武术教育》一书中对武德的描述是:“在技术上重视长期艰苦的训练,具备高强的武功本领,即要做到‘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在品德上强调‘厚德载物’,要立身正直、以礼待人、谦和、忍让。治国、平天下要以‘修身为本’,以‘求善’为目标。”[2]初中生的个人品德处在非定向期,因此武术中武德的教育对于其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学武德的教育应该以武术文化和武术教学为载体。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厚德载物,而中华武术儿女们也在悠久的历史中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教师可以通过岳飞精忠报国、戚继光英勇抗倭和十三棍僧救唐皇等故事让学生感受到武术家们高尚的品德。在学生的钦佩大人物的时候教师顺势利导地教育学生,做到润物无声又循循善诱。武术教学时可通过示范动作讲解武术技击中蕴含的武德,如太极拳中的野马分鬃。武术是项技击术,但不是杀人术。武术具有攻防技击的功能,但不会要人性命,例如武术中没有击打人的后脑等脆弱部位的动作。教师可以在讲解动作时说明理由同时引入武德教育。

三、结语

武术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手段,更是一门传承我国优秀武术文化的课程。教师在武术教学中应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和教学中用武德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全球化的今天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是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也应把武术文化传播给青少年,让青少年了解武术、掌握武术和发扬武术。正如《河南省国家级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中指出: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为保存,二为传承,三为弘扬,并进一步提出“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在于传承,传承的关键在于相互轻松的体验和展示”。[3]

参考文献:

[1] 孙菊如.课题教学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95.

第6篇:鲁智深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现代;教育手段;语文;课堂效益;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3.2

随着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迅速普及,现代化课程建设已迈向一个全面开放的崭新领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恰当运用多媒体对文字、图像、声音以及动画、影视等的综合处理,创设图文并茂的教学情景,使抽象深奥的问题直观形象化,既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又对初中语文教学起到辅助作用,优化课堂结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利用投影、录像、音乐、计算机动画等优化课堂教学,将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将无声的语言鲜活地呈现,不受时间限制,将平实的教学内容生动地再现,并将教学中无法展示的东西呈现于学生眼前。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这是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无法替代的,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给教学提供传统教学所不能及的优越性,在近年的语文教学中不断普及推广。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经典文章,都很适宜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如教学《山中访友》一文,先播放一段迷人的山林,再配上清新典雅的乐曲,学生聆听山涧的泉水叮咚,饱览大自然秀美风光,亲身体验"与山交游,与树对话"的奇妙感受,在感官上调动学生学习激情的基础上,设计以下教学情节:

(一)大屏幕展示贾岛的《寻隐者不遇》,配乐播放,揭示课题。

(二)品读探究。

(1)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品味文章所描述的童话般的世界,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勾出精彩语句,与同学交流分享。

(2)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将我们司空见惯的景物写得如此传神、传情?

(3)景物欣赏:大树、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落叶、花、鸟、虫、鱼,让学生充分感受山川的秀美,风光的旖旎,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为学习课文作铺垫。

以上教学,媒体的恰当合理运用,给学习文章提供丰富的视听材料,切实提高学习效率。

二、利用直观形象,突破课文重难点。

多媒体的形象性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使平实的语言文字丰富多彩,变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那么知识就越容易被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由于受时空限制,许多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教师的语言表述无法达到穷尽文本的深层内涵,教师如能借助多媒体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给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教学环境,并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跃动的"思维空间",就能为学生实现由形象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利于丰富教学内容,拓宽信息的传递渠道。

语文课就是进行语言信息的输入(吸收)和输出(表达)的课,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传导的过程,或者说,是语文信息的变换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交换、储存、处理而实现的。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就是要大面积、大容量、高速率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发展智力、形成能力。用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就是在一定时间内给学生传导最多信息,使他们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巴班斯基认为:最优教学过程应该在规定时间内。因为提高活动效率和节省时间这两个法则,是劳动活动的普遍法则。借助多媒体可进行高密度知识传授,它利用文字的闪烁、图形的缩放与颜色的变换等手段,不仅容量大、速度快、效果也更好。如在学习鲁迅的《故乡》,可设计以下教学环节,大屏幕展示:

(一)简介作者及作品集。

(二)解决重点字词,读读记记。

(三)利用媒体将有关小说的相关知识:小说的定义,小说的类别,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的方法,故事情节等要素展示给学生。

(四)对比及应用。

通过媒体将记忆中的故乡和眼前的故乡、少年闰土及中年闰土进行对比展示,让学生从正面的变化感知世事沧桑、物是人非。通过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外貌、动作语言、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的截然不同,揭示闰土由生机勃勃、热情开朗、勇敢善良的小英雄变成饱经沧桑因循守旧、麻木迟钝的旧农民形象,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封建社会的残忍及对人的摧残,对文章主旨有进一步的理解,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故乡》一文通过多种意向和形象的对比,儿时记忆的故乡与萧索荒村、小英雄和木偶人、情同手足的儿时伙伴与产生隔阂的中年闰土、豆腐西施这一圆规形象的对比,通过媒体的展示,直观形象挖掘多侧面的艺术形象,降低教学的难点,利于对社会背景和故乡折射的主题的把握。

我们还可以巧用媒体技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整合相关资源,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如教学小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可将电视剧《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占据二龙山"等片断剪辑并整合到课件中,应用到教学中,多层次了解作品内容。同时指导学生学会观察鲁智深的言行举止乃至神态变化,分析思考、讨论鲁智深的形象特征,媒体的运用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更为直观、形象,并省去教师的讲解,重在让学生通过感官去获取知识,体会文本在字里行间表达的情感。教师还可以利用媒体播放《好汉歌》等主题曲,并链接后人对鲁智深的评价。教学中可将《水浒传》中其他人物进行比较阅读。这既丰富教学手段,又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使阅读教学向深和广两方面纵深,给学生的阅读指明方向,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真正能感受寓教于乐,提高教学效率。

在《春》的教学中,利用flash制作课件。悠扬婉转的笛声中,切入课题,给学生提供一场视觉的盛宴。飘落的花瓣,满树的梨花,破土而出的小草,高歌枝头的黄鹂,春耕劳作的农民等一系列的意象。从视觉上感受春天的来临,万物复苏,在这样的背景下,切入主题,水到渠成,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学本课充分运用好媒体,把握五幅盛春图,在感受春天气息的前提下,从文字里挖掘经典语句,加以理解赏析。

媒体的合理利用,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在教学中我们应结合教学的需要适时地运用媒体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寻找课堂教学与媒体的最佳结合点,让媒体为我们所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理论》

[2]初中语文教材

[3]《语文教材解读》

第7篇:鲁智深的故事范文

一、基本性格特点。

从性格的定义上我们不难发现,人的性格是受年龄和职业的影响的,我们可以根据一个人的年龄和职业,推断其基本性格,比如一个儿童,他身上可能具备的性格有可爱顽皮淘气活泼好动等。比如医生,他身上可能具备的性格有细心耐心稳重热诚严谨庄重等。鲁迅的《故乡》中写到的少年闰土是一个“十一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通过这一段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勤劳健康勇敢的少年。而在描写中年闰土时,文章写到“他身材增长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灰黄”“皱纹”是衰老,“眼睛通红”是满身沧桑,“破毡帽”“薄棉衣”是愁苦“长烟管”是麻木自卑。《藤野先生》一文中“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等几个典型事例都是从主人公的职业角度出发进行刻画的,那么我们就可以总结出藤野先生的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循循善诱、热情诚恳、实事求是等特点。

二、主题性格特点。

主题是指作者通过文章的全部材料和表现形式所表达出的基本思想。小说的主题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是文艺家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评价和理想的表现。小说的人物性格是分析小说主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反过来,我们在分析小说时,就要特别注意作家是如何通过人物的性格去表现小说主题的。人物体现小说主题的性格,我们叫它主题性格。分析主题,我们应该从小说的宏观把握,在小说的主要事件中,在小说的主要人物性格对比中,在分析小说的背景句子中,在小说的主旨句中都可以找到分析主题性格的突破口。比如《故乡》一文写到“我”记忆中的故乡:“有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有海边的沙地,碧绿的西瓜,有天真活泼的少年朋友闰土,有许许多多新鲜有趣希奇的故事”而“我”“回了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看到却是“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是前后中国农村的变化,结合这一背景,我们就可以分析出中年闰土的愚钝麻木贫苦。契诃夫的《变色龙》一文写到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的事件,写了他的几次变化,即对事件的态度,但在这些变化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不变的东西,即他评判是非的依据——与自己的利害关系,那就是永远要利于自己。表现了他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性格。

三、细节性格特点。

第8篇:鲁智深的故事范文

我国的四大名着中,我最喜欢的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可现如今,它们硬要在我面前争宠,硬要我说到底谁更好,您说,我该说谁好一些呢?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它写了庸主献帝、刘禅,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等无能之辈,还有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

而书中真正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当属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然刘备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受到了曹操的大度,这与《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形成了鲜明对比(历史上周瑜并非如此)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聚众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曹操年轻时胆子大,什么事都敢做,灭黄巾,伐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到中年,就比较低调了,就更注重于“稳”,要稳定国家局面,还得靠他这位“曹丞相”。

孙权是个好皇帝,可“藉兄父之基业”这几个字使他很难堪,但他带兵打和政治方面都很卓越。在《三国演义》里孙权既没有曹操那么凶猛,也不像刘备那么懦弱,因此名声比较好。而他又活得比曹操和刘备长,才使得吴国的寿命比其他两国长。

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国演义》的确是一本好书啊!

水浒传

《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成书最早的长篇小说之一。这一本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和“义”。

忠,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例如,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一个“义”字。

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这就是“义”。《水浒传》中的许多人都是“义”的典范:鲁智深为救史进被抓,李逵冒死救宋江,好汉集体劫法场救柴进。

读了这本书,我了解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水浒英雄们的反抗精神和封建社会腐败的一面。《水浒传》的确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

第9篇:鲁智深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 启发性 语言艺术 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说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懂得语言的启发艺术。也只有很好地掌握了语言的启发艺术,才能点亮学生的思维之灯,燃烧学生的智慧之火,大大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思维规律告诉我们,对于学生思维的启动往往要从引起学生的惊奇和疑问开始。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思想意识,调动学生主动去思考去学习的主观动力,然后引导学生质疑提出问题,有意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自己水到渠成地找到答案,就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能让学生发展智力。为了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要掌握使用多种启发性语言艺术。

1 启发性语言艺术之一在于巧妙地提问

南宋思想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因此,在教学工作中,设置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引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思考,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教师可以在课前设计好问题让学生预习;课堂上可以设计好问题提问,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做到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提问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

1.1 置疑式提问启发

例如在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前,笔者就设计了这几个问题:你的童年最有趣的游戏是什么?你童年的乐园在哪里?读课文知道鲁迅童年的乐园是什么吗?为什么作者说是他儿时的乐园呢?长的草里为什么不能去?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冬天的百草园怎样?作者玩什么游戏?你觉得好玩吗?家里的人为什么送我去上学?是因为我做了诸多坏事吗?作者小时候是个好学生吗?他的老师算好老师吗?作者对他的老师是什么态度?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就这样从学生自身的感受提问,一步步由浅入深,因势利导地设计问题,不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探求激情,从而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挖掘文章的深意。

1.2 悬念式提问启发

设置悬念是吸引听众或者读者的一种技巧,在章回体小说的创作中就常用这种技巧,当小说的情节要向前推进时往往在中途停顿,写一个“且听下回分解”来吊人胃口,这样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继续往下看。在语文课堂上,这种设置悬念提问,来启发学生思维的技巧一样有效。例如: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课前笔者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鲁提辖与镇关西有何冤仇竟然要打死他?一个屠夫为何敢以镇关西自居?就这样两个悬念式的提问就调动了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1.3 疏导式提问启发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疑惑,思路受到阻塞,就要巧妙地疏导。进行疏导时,设计疏导性的问题,以问代答,可以巧妙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的智慧。

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设计了几个问题来帮助学生疏通思路:长高了长大了好不好?你觉得有哪些好处?对于文中的“我”而言,爸爸长期卧病在床,下面又有几个幼小的弟弟妹妹,“我”盼望长大吗?“我”长大了想怎样做?你害怕长大吗?你觉得长大后会失去什么?文中的“我”害怕长大了会失去什么呢?就这样,结合学生自己的体会,联系上下文,这个难懂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当然提问的方式有千万种,只要我们认真探究,把握诱导、启发的时机,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就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点亮学生的智慧之灯。

2 启发性语言艺术之二在于巧妙的比较

熟话说得好,有比较才有鉴别,将不同的事物两相比照,可以开启学生思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使之更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找到问题的答案。在语文教学中,作比较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例如将作者初稿与修改后的作品进行比较;将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将一个人物不同时期进行比较等等,比较出感悟,比较出真知。

例如:《故乡》一文,在讲解课文中心主旨时,就可以运用做比较来启发学生思维。将中年闰土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与少年闰土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进行对比,再思考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这样比较之后,使学生产生了对文中人物描写的深入思考和深层理解,从而更加痛恨把人变成鬼的万恶的旧社会。也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的印象,将它逐渐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3 启发性语言艺术之三在于巧妙地联系

利用知识的相关性,巧妙地联系,可以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掌握。

例如学习《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时,就可以联系《水浒传》中关于鲁智深的其他章节来讲,以便全面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还可以激发学生课外去阅读《水浒传》的兴趣。《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等故事会使学生对人物有更深刻的印象,更全面的了解。这样的联系可以使学生由点到面地掌握知识,对问题的看法更全面。

4 启发性语言艺术之四在于巧设情境

每一堂高效率的语文课可以说都有一种独特的情境。教师用或者生动形象的语言,或者亲切感人的语言,或者幽默风趣的语言,或者意趣横生的语言,描述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人物,或者事件,或者景物,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走进课文,进入角色,就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启迪学生的心智之门。使之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探索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中的人物,找出有关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描写,进行模仿演说,设置一种逼真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共鸣。

5 启发性语言艺术之四在于巧妙地煽情

巧妙地煽情,以真情感动学生。

以情感人是启发语言艺术的极致。讲台本非舞台,老师也不是演员,但是教师的课堂语言如果能够巧妙地煽情,更能够开启学生的智商与情商之门。不要说教师课堂语言的声调抑扬顿挫要得当;也不要说教师课堂语言的轻重缓急要适宜,更重要的便是要有一种真挚的情感,才能扣住学生的心灵,敲开学生的情感之门,把他们感情的琴弦拨响,使之全神贯注地进入作品之中,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