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数学习感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新课程;习题课;数学教学;感悟
Abstract: the problem sets, interpretation and summarized class is mainly a practice class. Careful planning, classroom before class earnestly practice more, after class is to improve the problem sets class seriously reflect on the effect of three elements.
Keywords: new course; Problem sets lesson; Mathematics teaching; feeling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高效的习题教学在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日常教学中,每隔一段时间,我都要给学生上习题课,而且效果不错。为此,笔者就数学习题课教学谈几点看法与体会及做法。
一、在数学习题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学生自我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生对习题的学习和解决停留在被动等待上,认为要做的事情是认真听讲和做笔记,没有养成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习惯,没有时间去多问几个问题,更没有时间和心思去质疑习题的对错及教师讲解方法的优劣。很少学生喜欢在例题解决后对习题进行小结和反思。
(二)教师理解片面
1.教得“多”不等于教得好
教师总是力争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解决尽可能多的问题,认为习题讲得越多越好,没注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培养的效果。
2.教得“好”不等于学得懂
教师讲课头头是道,上课只顾自己滔滔不绝,不顾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和学生的思维不能同步,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毫无思考、理解的余地。
3.教得“懂”不等于学得深
在教学活动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课堂上听懂了,但课后解题特别是遇到新题型便无所适从.这说明学生听懂是一回事,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切实掌握是另一回事.很多教师只注意娴熟地解题,没有暴露自己分析问题的“元认知”,学生悟不出解题思路及技巧,产生不出求解欲望.
4.教积极不等于学主动
做题,需要学生自己下工夫反复地练习与反思.教师的“积极”不能代替学生的主动参与.在很多课堂上,教师准备充分,教学也很投入,有时甚至讲得满头大汗,但学生无动于衷,出现了“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
二、上好习题课的关键
1.详细了解学生。
有效教学的基础是备学生,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情况,尤其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和困惑点,针对学情精心选择习题,设计习题的提问方式等内容,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2.认真选题目。
(1)反复研读课标和教材,对内容的深广度做到心中有数。
(2)充分用好课本习题,将各个版本中的好题为我所用。
(3)以我为主,对教辅材料进行大胆删改。
(4)积极进行原创题的研究和编制。
3. 激发学生求知的欲。
习题课教学中一定要体现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双向活动,将讲、练、思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疑点启发、重点讲授、难点讨论”的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促使学生全方位“参与”问题的解决,有效地减轻学生的“疲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4.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1)“分析―启发”模式。习题训练,目的是巩固知识,启迪思维,在习题训练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观察与联想,不仅会按原来的习惯性的顺序思考,而且会倒着推理,逆向思维,就会加强思维训练的深度,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这种方法按以下程序展开: 教师呈现习题―学生观察讨论―教师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发现解题规律―学生解决题目并反思―教师总结解题规律。
(2)“探究―解决”模式。“探究式”教学已成为许多教学模式的核心或共同点。“探究式”习题教学是教师提出问题或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开拓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主动地去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问题深化、解决,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状态。这种方法按以下程序展开:教师提出问题―形成解题思路―分析解题困境―探求优化方法―教师启发引导―找到解决方案。
5.学法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温顾知识,发现盲点。教师在讲评习题时,一般都会涉及相关的知识点,学生应不失时机地主动回顾,然后根据回顾情况,对知识盲点及时做好记录,以便课后查漏补缺,对已经掌握的知识,通过回顾起到强化的作用。
(2)理清思路,触类旁通。教师在讲解例题时,首先是进行思路探索,然后运用批判性的思维进行选择,用比较合理而简捷的思路完成解题过程。课后,学生对这些思路进行推敲或再思考,了解某些思路困难之所在,还要看一看某些思路是否可以改进。教师常采用化整为零的策略,把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整体把握,再遇到此类问题就能得心应手。
(3)查漏补缺,锦上添花。老师讲到相关方面的习题时,学生应注意老师是怎样分析的, 找到自己产生困惑的症结所在, 一旦找到原因,如知识缺陷、理解错误、书写不当、计算失误等,就能有的放矢,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4)反思总结,融会贯通。教师在讲评习题时,有时循循善诱,有时热情洋溢;学生在听讲时特别要注意老师的解题小结或点评,还要学会反思前后知识如何贯通;思规律:思考所运用的方法,总结规律,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思多解:思考多种解法并优选,优化思维方式;思归类:回顾与典型例题同类的习题,进行对比,找到解此类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思错误:反思易错易混的地方,找出错因和解决的方法,提高辨析错误的能力。
三、提高习题课教学质量的非智力因素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感悟积极的心态思想意识详解助解标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64-02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作为高中教学,是培养人才的基层教育,在高科技人才的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学习成绩好与差,实质就是表现在每日行动上的不同,也就是说优秀学生与差生的差异只有很小的差异,但这种很小的差异却将造成巨大的差距。这种很小的差异就是是否从细节做起,是否注重细节,是否具有良好的积极心态,是否具有功到自然成的思想意识;巨大的差距就是成绩的好与差,高考的成与败。所以培养学生以积极的思想意识,用积极的行动用于学习,使他们的行动朝着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方向发展,我想一定可以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为了教好高中数学,我在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养成以下五个细节习惯。
一、培养认真做好课堂笔记,强化学习内容细节习惯的养成
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动;有什么样的行动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结果。结果不好实质上是习惯、行为不好,说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学习知识,对于今后人生成就大小有直接的联系。我们很多刚升入高一的学生没有养成上课做笔记的习惯,课堂上一听就懂、课后一丢就忘、作业一做就错、检测一考就糊。我认为,出现以上情况最主要原因是课堂上没有专心听讲,没有认真做好笔记,课后又不强化、不巩固学习内容。课堂上的教学板书是教师浓缩教材的内容,是学习教材的精华部分。所以培养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充分利用课堂笔记学习数学,记忆学习内容是学好数学方法之一。做笔记可以锻炼学生的书写能力,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同时,做好的笔记是章节检测复习,期中、期末考试快速复习最好的资料,也是快速查找,查缺补漏最简捷的材料。
二、培养阅读教材,做好读书笔记细节习惯的养成
教材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源泉,是学习数学的根本依据。数学教材中既有对知识的详解,又有对试验操作的描述;既有对试验的分析,又有对试验的简捷完整的概括;既有定量的计算,又有公式;既有概念的叙述,又有对概念的助解(助解:帮助理解的解释);既有插图,图片和图表分析,又有例题的详解和注释等等。另外,教材内容描述通俗易懂,对知识的解释,分析全面完整,是学生学好数学最好的素材。因此,培养学生阅读教材、做好读书笔记习惯的养成也是教好数学的细节之一。
为了培养学生阅读教材习惯的养成,我在教学过程中,上新课的前5分钟,让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每讲完一章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结合教材,结合讲授的内容,每天利用5―10分钟再一次认真阅读教材,认真勾画、记录课堂笔记中没有的知识点,从而使学习内容更加全面,更加完整。同时在阅读教材过程中再一次加深、巩固、学习过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做好的读书笔记也要检查,评出优、良、中、差等次。经过一学期之后学生就会养成阅读教材的良好习惯。这样,可大大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培养归纳、小结、分类整理知识细节习惯的养成
新教材下的数学知识分散、零碎,如果不注重归纳,分类整理知识,让所学的知识连成线,编成块,织成网,就会象“候子掰包谷”似的,学习后面的丢前面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归纳、小结、分类整理知识致关重要。
在高三复习阶段中,可以把整个高中数学知识分为数学基本概念;数学基本原理;重要的概念及其公式;数学典题;易错知识点;数学易错题等。教育学生按以上各块把局部、零碎的知识归纳整理成知识网,为快速、高效复习各块的知识做好坚实的基础。
四、培养学生看书、做题做好“标注”细节习惯的养成
如果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那么检讨是成功之父,重复是学习之爷。人都有遗忘性,看过的书籍,学过的知识,做过的试题或多或少有些遗忘。那么,怎样强化、巩固学过的知识、做过的试题呢?实际上遗忘并不是100%的遗忘,只有那些不常见的知识或不常做的题型最容易被遗忘,为了节约复习或重复学习的时间,我是这样教育学生的,在看书过程中一定要“标注”出自认为还没有牢记的知识点,包括数学概念的理解及记忆,数学例题演算的描述,数学解题的格式与方法等等;做题过程中,一定要“标注”出自认为是不常见题型、技巧性题型。经过这样标注后,再一次复习时只看、只记曾经标注的部分,做题只做曾经标注过的题。这种方法可节约很多时间。如果看第一遍花一个月时间,第二遍只需花二天时间,第三遍只需花2小时的时间,可取得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学不会的,去记还没有牢记的,去做不会做的题。这种方法才是效率最高、进步最快的方法。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标注”习惯,可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五、培养认真审题,规范答题细节习惯的养成
由于新教材下数学知识零碎,再加上学习内容的增加,知识面及容量的扩大,我们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往往只有粗略的印象,再加上做题不认真审题、不弄清题意,导致做题容易张冠李戴。另外,也不会抓住题目中的突破口,往往不知从哪里下手,也不会利用从中间往两边推或逆向推理进行推断,只会从A出发,推向B、C、D的方式,不具有灵活多变的做题思维,不会大胆假设细心推断的做题思维模式来完成综合性试题。
再通过平时教学中严格要求,规范训练之后,学生就会逐步养成认真审题、规范答题的好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长期的教导,长期的培养,长期的坚持,长期检查各个细小的环节。学生才能全面掌握高中数学教材中局部的,零碎的知识,才能在高考中考出理想的成绩,才能多培养出时代所需的数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李津《习惯――成大事者必备良好习惯》―金城出版社
以上列举的三条均直接或间接地映射出数学训练与提高数学技能之间的关系,训练是提高数学能力的主要、必要途径.中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合理安排训练,应注意到以下几点:
一、 合理安排训练的“量”与“度”
如何训练,已经成为新课改后教师们需要考虑的新问题.数学教育研究人员普遍的看法是大量强化训练僵化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发展,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控制技能训练的“量”与“度”,这是中学教师难以把握的一个问题.数学知识浩如烟海,数学题目不计其数,仅仅以为多做题就可以提高能力,这种做法必将把学生淹没在题海中.也不能不作题或作题太少,而是数学教师应多对学生进行解题训练,精选例题,按类型、深度选遍适量例题,再按训练要求分成几套题.尽量用一题多解的数学题,启发学生思维,从而能一题向多题发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这里数学教师起到关键性作用,这也是对数学教师的一种新要求,对提高数学教师的素质有很大帮助.
其次,技能学习要经理由“会”到“熟”的过程,期间要经过有计划有目的的练习.为了使学生的练习更加有效,教师必须对需要形成的技能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第三,及时矫正错误,注意总结数学活动的经验和教训.
由于数学技能中所含的系列操作具有相对稳定的顺序,如果一种操作出现错误并一直错下去,那么就会影响后续的操作.因此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辨析学生的错误,并及时纠正.总之要与学生一起,认真总结练习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以帮助学生迅速正确地掌握数学技能.
三、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一般说来,数学思想指在具体的认识过程中提炼出来的观念与意向,是一种高层次的认知,具有普遍意义的相对稳定的特征,放在后续的学习活动中对主体的思想策略水平有较大影响.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如何创造机会给予学生这种感悟,却值得商榷.这种高层次的认知策略与操作阶段的学习完全不同,不能仅凭一两节课或几个例题的讲解就能使使学生完全接受和掌握,也不能依靠生硬的说教或学生大题量的训练.实践表明,不少学生尽管知道“特殊化法”、“平移法”、“化归法”等名词,尽管会用这些方法解一些题,但并不理解其实质.事实上,数学思想的形成必须在自己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体验、感悟、提炼等理性思考,是长期的.且根据个性差异,思维观念可能会不同.因此数学中渗透数学方法不能直接灌输,而应当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数学内容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进行,以便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 在训练中引导学生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
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紧密、复杂,每一个知识点如“网的结点”,与横向、纵向都紧密相连.学生只有掌握纵向“衔接”的技能,才能解决“环环相扣”的数学问题;同时,联系横向所学的数学知识,才能在解决数学中“得心应手”地运行.
【关键词】小学 数学 兴趣 教学 策略
近年来,小学生多数对语文学科感兴趣,对数学科的兴趣不是很浓,部分学生偏科,数学成绩下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兴趣是人们渴求获得知识、探索真理而带有情绪性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欢乐,促进今后学习的重要动力。孔子强调“乐学”的重要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心理学家、教学论专家J.S.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当人们对某件事产生了兴趣,那么你执着地事情就会有成功的希望。如果学生对所学的数学内容感兴趣,那么他也会积极地探究所学内容,其学习效果就会大幅度地提高。因此,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作为数学教师要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会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近年来数学教学的尝试,总结出以下经验。
1.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
学生意识到学习是他们达到某种重要的目的手段时,他们就会产生求知欲和认识的兴趣。教师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有效手段。数学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数学在科学、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实例,通过这样事例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无处不存在,无处不用数学,学生明确数学在社会和现代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样可以克服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数学无用的片面认识,加深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的理解,进而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对于提高思维素质,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想象力都具有重要作用,给学生树立学好学数学的观念,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鼓励学习,提高数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进入小学中高年级后,数学的知识也逐步加深,学生学起来有些吃力,数学基础差的学生更产生是畏难情绪,极少数学生慢慢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很有可能陷入恶性循环的环节,认为自己不是学习数学的料,和一些优秀的同学没法比。根据这些现象,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育学生的成就感,平时课堂提问题、小测试要注意把握好难度,要敢于让学生取得欣慰的成绩,让他们能产生一种成功的感觉。对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要不失时机地加以表扬,鼓励他们,消除他们对数学的恐惧感,培养自信心。教师只要能够尊重、爱护、体贴学生,教师的赞扬会引起学生的内心愉快和满足,教师的正确引导会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另外,作业中出现错误的学生,教师要耐心地帮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是粗心还是对知识掌握不到位,找到错误之处后,帮助他们彻底懂得为止,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找到前进的快乐与自信。这样做,不仅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而且有利于教学,提高数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成绩。
3. 积极创设数学情景,启迪学生数学思维
教师必须掌握好教学方法,要不断探索研究,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思维的不足,课堂上我更多采用的是讲解与练习结合,并依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样对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学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不能照本宣科,对学生灌输数学知识,而应积极创设数学情景,启迪学生数学思维。《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很多数学规律、数学思想方法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原型,学生善于捕捉生活素材,我们教师尽量提供学习空间,使学生能把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联系,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快乐,让生活化的数学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新知,让数学因为生活化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和丰富多彩。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抽象性,而小学生思维是处于具体的形象思维。于是在很多抽象思维面前学生感到无能为力,产生恐惧感。为了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畏惧心理,我们在教学时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表演、思考、交流,从而切实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我带领学生到操场画一个半径为5米的圆。有的学生想:两个人用一根长绳画圆;有的想:一排人转一圈画一个圆;有的想:全班人围一个圆。再让学生想:观看表演时为什么人群自然围成一个圆?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为什么下水道盖做成圆的?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究数学的欲望。
4.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好玩”,是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对少年儿童的勉励,也是对数学的赞美。它的好玩并不限于“数学游戏”活动,而在于感受数学的魅力。因此,我认为数学的学习,不在于教,而在于“做”和“悟”。“分扣子”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好玩”中的一课,是在学生初步学习了分类和比较的知识之后安排的,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综合运用,又是以后学习简单统计的基础。
本课结合分扣子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分类是需要标准,在不同的分类标准下结果可能是不同的,体验到按不同标准分同一堆扣子,一直分下去,结果是一样的,体现“从头到尾”的思考过程。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体验分类过程,积累分类经验,感悟分类思想。在活动过程中,学会思考、表达,提高实践能力。
二、案例描述
(一)创设情境,确定探究任务
学生学习的内容和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我就从学生的身上出发,有预设地先请两名学生上台,让全班同学观察,说一说外貌上有什么不同?生:有无戴眼镜、头发长与短、个子高与矮……然后再呈现两幅喜羊羊的图片(预设不同),让学生进行观察,有什么不同?生:头上戴与不戴花、脚上穿与不穿鞋、衣服上扣子不同……这时,我就从扣子不同引入主题,出示一些扣子,让学生观察有什么不同。通过让学生观察,激发学生主动分类的内在需求,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
(二)动手操作,亲历分类过程
课前,先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课堂上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主要设计了两次分类:第一次分类,激活学生已有经验。通过议一议、分一分、说一说,使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中,明确分类是需要标准的,在动手实践中体验不同的分类标准结果可能不同。第二次分类,积累经验。本次分类主要是在第一次分类结果的基础上,思考还可以继续分吗?可以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分一分,再与同桌、小组交流,最后各组汇报交流成果,进行全班展示、交流。本环节主要让学生体验到按不同的标准分同一堆扣子,一直分下去,结果是一样的。学生经历再分类的过程中,总结分类方法,积累分类经验,感悟分类思想。
(三)应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生掌握了分类方法,积累分类经验后,及时让学生在练习中进行运用、内化,进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环节主要任务是“想一想2”,为了避免重复前面的活动,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出更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我要求学生按不同的标准分扣子,设计了三个环节。一是经历猜想。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想一想”,激活学生“从头到尾”思考,激活学生积累的经验,进行猜想,一直分下去,结果会不会一样?二是动手操作。通过让学生“分一分”、“说一说”“比一比”,激发学生验证猜想的欲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三是讨论、交流。通过对分类的过程和结果的比较,让学生体验按不同标准分同一堆扣子,一直分下去,结果是一样的。总之,在“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深入思考“如何进行分类”,不断修正自己的想法,使学生逐步总结分类方法、积累分类经验、感悟分类思想。
(四)拓展延伸,回顾总结评价
本环节主要分两部分,一是拓展延伸。通过呈现分类在生活中的应用及作用,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二是总结评价。通过让学生回顾分类的过程,再次呈现分类方法,分享分类经验,感悟分类思想,提高数学素养。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再次激活学生的分类经历,再现学生的课堂表现,有助于自我分析能力和反思意识。
三、案例分析
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子“数学好玩”的特点,主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悟”中学、在“玩”中学。在分类活动、探究发现、积累经验,灵活运用的过程中,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的特点,我创设三个情境(观察同学的外貌、比较喜羊羊图片、分扣子),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始终在玩中学,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通过动手操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主要设计了两次分类:第一次分类,激活学生已有经验。通过议一议、分一分、说一说,使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中,明确分类是需要标准的,在动手实践中体验不同的分类标准结果可能不同。第二次分类,积累经验。让学生经历再分类的过程中,总结分类的方法,积累分类的经验,感悟分类思想,体现了“从头到尾”思考的过程。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们高数组全体成员将认真贯彻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要点,在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的指导下,围绕“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以更新观念为前提,以育人为归宿,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研模式,积极探索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研工作新体系。继续推进“生本教育”改革的进程,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努力让本组数学教师成为有思想、有追求、有能力、有经验、有智慧、有作为的新型教师,使教研组的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二、目标任务:
1、努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使各班数学成绩达到学校规定的有关标准。
2、在数学学科教研教改中注重素质教育,让本组教师成为一支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过硬的数学教师队伍。
3、狠抓生本教育,加强数学课堂改革力度,积极开展各项教研活动,提高现代教学水平,切实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积极开展业务学习活动,在全组形成教研之风、互学之风、创新教育之风,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5、加强集体备课。本学期,我们组将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如实开展教研活动,认真开展合作研练活动,按照“个人研究、同伴交流、达成共识、主备撰写、实践改进、反思提高”的步骤进行集体备课,听课后认真评课,及时反馈,如教学内容安排否恰当。难点是否突破,教法是否得当,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老师的教学基本功等方面进行中肯,全面的评论、探讨。争取使我们的教学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具体措施:
1、把握教材关: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把握各单元、各节的教学要求和重难点,熟悉教材的特点和编者的意图,订好所教学科的教学计划。计划要体现每单元重难点以及采取的措施,研究解决难点的方法。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练习策略。对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记录,及时进行反思,认真反思个人的教育教学心得。
2、规范日常工作:
严格规范数学教学常规。每位教师要认真制定教学计划,认真备课、上课、布置和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组织数学学科的质量调查。学生作业的规范性要求,包括学生书写作业的规范和教师批阅作业的规范。
3、教师角色的变化:
全组成员要积极实践生本教育,真正实现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伙伴,不再是在“讲”的基础上“扶”着学生、“牵”着学生去掌握知识,而是要将知识“放”给学生,放心、放手地让学生自主学习。
一、提高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多年的数学教学工作中,我常遇到这样的两种情形。一是学生不仅对听“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同时还能将不经意间感悟的事理活灵活现地运用到实际情境中来;一是有时候学生对所学内容打死了也学不会,累死了也记不住。为此我常想,为什么结果会有如此大的区别呢?原因众多,但“趣味”不对头却是关键之所在。若“趣味”对头,学生学习知识自会如听“故事”一般产生浓厚的积极性。自会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可见,我们的数学教育应结合生活实际,加强对数学教学过程的设计,尽力提高数学教学的趣味性。
二、让数学教学活动化,培养学生强烈而持久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一堂课上之所以必须有活动性,并非是为引起热闹和耗费精力,数学教学的活动性应该使课堂上所学教材的认识活动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例如:在小学除法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拿10颗小石子,分成两份,要求分得同样多,看谁分得快。从分好的结果看,学生是把10颗小石子分成了两个5。接着又鼓励分好的同学仔细思考,并根据分法列出算式:■=2。如此,通过所学知识的活动化,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动机、情感、注意力都集中到学习上来。
三、利用教具和多媒体引趣
数学活动同其它教学活动一样,恰当地运用教学媒体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是数学学科的显著特点,针对这一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教具和多媒体,不仅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更有利于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这是《新课程标准》赋予的任务之一。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学习资源,借助鲜活的生活实例,为他孩子们构建一个发现、探索的空间。我们的教学要结合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出富有情趣和感染力的活动,提高孩子们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唤起他们热爱数学的激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让孩子们能主动运用数学思维去分析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进行生活渗透,感悟数学啡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把数学与实际脱离开了。"其实数学思想就存在于生活现实之中,我们要善于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去发掘生活中的数学实例,让孩子们在学习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悟,让他们能从生活中感悟到学习数学是非常有趣的,也是非常有用的。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分类"的前一天,我就安排孩子们回家动手做一把折扇,并试着把折扇展开成各种大小不同的角。这样孩子们在课前就会去认真观察比较,无形之中就把对角的分类渗透到孩子们的生活实际中去感悟了。随着后来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让孩子们经历感悟――学习的过程,这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欲望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数学课题。课题的引入就象故事精彩的开头。我们应该将教材内容与孩子们的生活情境结合起来,根据他们的生活实际,以孩子们的兴趣为切入点,巧妙地创设生活情境引入课题,从而调动孩子们身临其境的感性认识,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拿出两个月饼,说 "把这两个月饼分给两个孩子,怎样分才合理呢?"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要分得同样多,一人一个。"接着我高举其中一个,问道:"如果只有一个又该怎样分呢?"这时孩子们激情高涨,纷纷举手,跃跃欲试,。这样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出发,亲切自然地将孩子们引入一个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不但能激发学习欲望,还能增加学好数学的信心。
利用生活经验,启迪数学智慧。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孩子们理解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解决具体问题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从孩子们已有的生活常识出发,借助生活经验架起生活数学与书本数学间的桥梁,让孩子们亲身经历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书本中的数学模型的过程,进而进行解释与应用。这样既强化孩子们的数学意识,训练他们的数学思维,又让孩子们学会用数学头脑去思考问题,增强他们的数学能力。如教学一年级下册的"我们一队有12个男生,老师让两个男生之间一个女生,一共可以多少个女生?"时,这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抽象的,是很难理解的。我就先让孩子们读题理解,独立分析,小组交流,再利用生活经验将生活画面再现:先叫12个男生站成一队,我一边念题一边做两个男生之间插一个女生的示意动作,让孩子们明白题意后,再叫女生依次插到两个男生之间。这样借助生活画面的再现,利用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其产生顿悟,真正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进而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技能。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就要为孩子们在生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依托,让他们能利用生活经验训练自己的数学思维,启迪自己的数学智慧。
一、做――激发课堂活力
数学教学过程始终伴随个体的亲身体验和感悟,是完成意义建构的前提。只有主体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用心去感悟,体验,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设计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情境,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时空,用心点击“悟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有趣的七巧板”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境;先让学生观察它的组成,然后独立思考,尝试用自己喜爱的方法合理想象拼出一个物体,学生拼出了鱼、台灯、帆船、小猫等,利用实物投影展示,互相学习。学生提供交流平台,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生轮流发言,尽量使人人都得到锻炼,多角度展示学生的不同思维,对学生萌发的奇思妙想、灵感与顿悟,及时予以鼓励,学生自己去自主探索,发现规律,进一步掌握了图形的特征。拼摆出有一定故事情节的系列图画,色彩鲜艳,寓意深刻,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整堂课由于每个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拼图,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不同程度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数学学习活动真正成为学生个体生命活动中积极的一部分。
二、找――注入课堂生机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数学的资源库。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把有限的数学知识融入无限的生活情境中,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以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同时重视各学科之间的整合,渗透,使学生所学的课程能够有机的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在学习了10以内的认识后,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7”,学生汇报的场景还历历在目:“老师我发现钢琴上有7个白键,音乐中有7个音符。”“北斗星由7个小星组成。”“七星瓢虫的背上有7个小点。”“雨过天晴天空中有七道彩虹。”“一个星期有7天。”“大雁塔有7层。”“童话《白雪公主》中有7个小矮人……”由此看来数学的源头本应是生动活泼、富有生机的。小学生的知识真是不可低估,他们的前数学经验在学生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加之他们善于从各个角度去发现数学,拥有敏锐的目光。通过寻找,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自己学到的是有用的数学。从而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积极投入,主动探索,学生学得生动,学习效率高,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
三、用――赋予课堂魅力
用数学是学数学的归宿,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用数学,才能体会数学的价值,才能真正提高数学学习水平,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旅游中的数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38至41页的内容。它是一节专题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首先创设租车情境,运用多媒体出示租车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根据信息,先分小组讨论、设计各种租车方案及租金,再选出最合算的方案进行汇报,最后是小结优化解决租车的方法,为后面解决租房问题做好铺垫。
其次是创设租房情境,解决方法虽同上,但是租房与租车要考虑的问题不同,在设计租房方案前向学生设计了这个问题:租房要考虑好哪些方面的问题?旨在提醒学生讨论设计方案,要联系生活实际、弄清男、女生人数各是多少及各种房间的价格。为了节省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交流、体验机会,就让男生设计男生租房方案,女生设计女生租房方案,最后再综合出最合算的租房方案。
最后是创设吃饭情境,在解决吃饭问题时,要求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口味,自由选择,但要注意不得浪费,口算自己一餐饭得花多少钱?进行全班交流,比一比,谁的配餐更营养更科学,不浪费,及时予以表扬和奖励。旨在对小学的加、减法进行复习,同时培养学生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