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程序员实习心得体会范文

程序员实习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程序员实习心得体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程序员实习心得体会

第1篇:程序员实习心得体会范文

从GitHub旅程开始,就一脚踏进了真正的企业,而企业的面试也已开始。

这个改变会发生吗?多久会发生?它在国外已经发生了,我肯定这是大势所趋。

我预计,很快就会在中国发生。

我曾收到一位同学的问题:“找工作的首要原则是什么?”

答案是:“弄清雇主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美国软件工程师Joel Spolsky曾发出类似感叹:招聘难,难于上青天。也许没有哪个行业像IT这样,无形资产占据公司的绝大多数资产。坊间传言比尔·盖茨曾说:只要允许我带走100个人我可以再造一个微软。这话没搜到出处,但从侧面反映了IT公司中智力资产所占的比重。所以,招聘也许是IT公司决策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Joel Spolsky把他在这方面的观察、体会和洞见集结成小册子Smart and Gets Things Done。

美国招IT人士难成这样,搞得Joel Spolsky写书语重心长地劝公司善待工程师,中国招人更是难上加难。从 2008 年到现在,我一直想:招人能不能有点窍门,或实用方法。结论:几乎没有。我用过大家都用的方法:

在水木BBS上发帖子(有点效果);

在蓝色理想(有关网站设计与开发人员之家的网站)上发帖子(无效);

在技术邮件组里发帖子(无效);

买 51job/智联服务(有点效果);

给所有可以想到的人打电话,请他们推荐(无效);

给所有和你讨论过创业,喝过点小酒的人打电话(无效);

约前同事私下谈(有效)。

我用过大家可能没有用的方法:

上twitter,看某人的follower,一个一个看,看他们的twitter、博客、Google Reader 分享,想办法搞到邮件,半夜电话骚扰;

上豆瓣,挑几本重量级的书,去找想看、看过、正在看这本书的人,一个一个看,看他们的活动、博客、Google Reader分享,想办法搞到邮件,半夜电话骚扰;

找同事,问他们都看什么技术博客,想办法搞到邮件,半夜电话骚扰。

双方:都在大海捞针

正是这样的不易,有不少公司内部培养人,它们的逻辑是一上来就招到靠谱的人太难了,但找一块靠谱的璞玉然后雕琢相对简单。这倒是个办法,但难免陷入纠结:培养好了,人跑了怎么办,还是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应聘者觉得自己“海投”,大海捞针。而招聘者何尝不也是大海捞针。

招聘真的很难。以至于招聘者每年绞尽脑汁出新的笔试题,题目要不太简单也不太难,能够滤掉绝大多数滥竽充数的,又要保证真正有能力的;考虑审题人的时间成本只能多数用选择题,而选择题又是可以猜答案的。更悲催的是,有些题目连公司的员工都会做错……笔试之后是面试。短短几个小时的面试(大多数公司连几个小时的面试时间都没有),既要全面考察基本知识,又要考察编程素养,还要考察性格心态。最后,还有一项根本没法考察,却占据程序员相当工作时间的——debug能力。

面试官不但得找准问题,不因对方一题答对而妄下结论,也不因一题答错扼杀机会,还要从面试人的举止言谈、分析问题的方式,甚至写程序的笔迹,观察他的性格、做事的方式和心态,这时的面试官,非要具备心理分析师的水准才行。

这厢招人的雇主苦不堪言,那边找工作的人也是一团乱麻。绝大多数应届生直到毕业,也不清楚他们想去的公司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能力,或者说,他们到底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我收到很多这样的来信,大学生们很想学点东西,但又不知道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该学到什么程度。有一次,我面试了一位同学,简历上写着编译原理课的大作业得了一等奖。可我一问什么是递归下降,他就傻眼了。

现实的结果是,对绝大多数应届生而言,简历上最具信息量的部分不是“精通XXX,熟悉YYY,掌握ZZZ”,也不是“在UUU实习过”,反倒是越来越被认为不重要的:毕业学校。毕业学校本不应该最具信息量,之所以最具信息量源于悲剧事实:简历上其他条目实在信息量太少了。靠谱的面试者学会了无视简历上华而不实的内容,只相信亲眼所见。

怎么培养IT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实战能力怎么培养?代码素养怎么培养?协作沟通能力怎么培养?学习能力怎么培养……这些问题,就是当下人才培养/招聘的惨淡现状。在雇主和学生之间,横亘着一条巨大的鸿沟,两头都着急,两头都有动力,但就是没有方法。

这一切,也许将在未来几年发生变化。

书单计划

现在,企业对招聘者简历的要求变得越来越灵活变通。比如,ThoughtWorks招聘时希望招聘者能给出自己的博客地址,一个积累多年的技术博客比任何简历都更能说明问题。可惜,这个做法也有一个弊端——并不是所有技术牛人都写博客,有人就是只干不说。但是,这表明了一个思考方向——寻找更具鉴别力的过滤器。到底什么既通用,又能够有效鉴别应聘者的能力高低呢?答案——书。

我一直认为:很多时候,是否好好看完一本好书,对一个人的提升往往能达到质的区别。就算不好好看完一本好书,马马虎虎看完好书,也会有很大的提高。面试时,我经常询问对方看过哪些技术书籍,经常上哪些网站,订哪些博客。其中,书籍这一项的区分度最高。

好书和坏书的差别,本质上就是学习效率和大方向的差别。一本烂书浪费半年时间,一本好书却可以带来扎实的基础和开阔的视野。读烂书浪费时间,但读好书却节省时间。为招聘头疼的公司可以列出“应聘俺们公司前必读的十本书”。姑且把这个计划叫做“书单计划”,这个计划有几大优点:

清晰、明确。完全可度量。

防伪:读没读过,一问便知。

不在乎是否“泄题”:书单完全公开。想背题?背书吧。

管你用心不用心读,只要读了,读完了,就有区别。真正的好书,你想不被吸引都难。

不存在“怎么做”的障碍,所有人都知道怎么读书——一页一页读。

不需要招聘者投入精力:书单在此,就这么简单,您看着办。

评估的负担很大程度转移到了应聘者身上:是不是认真看完了,有没有心得体会,您自己掂量。没看完别来找我们。

当然,书单计划需要自己淘自己学。微软工程师熊力曾在微博上写道:“我当年毕业的时候总结了一个公式:第一份工作的月薪=大学四年买过的技术书籍价格的总和。”以下是我个人认为面试微软前必读的10本书。

Code: The Hidden Language of Computer Hardware and Software (《编码的奥秘》)

Computer System: A Programmer’s Approach (《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 / Windows via C/C++ (《Windows核心编程》 /《程序员的自我修养》

Code Complete 2(《代码大全》)/The Pragmatic Programmer (《程序员修炼之道》,我也把这本书称为《代码小全》)

Programming Pearls (《编程珠玑》)/Algorithms / Algorithm Design / 《编程之美:微软技术面试心得》

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C程序设计语言》

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C++程序设计语言》/ Programming: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Using C++ 《C++程序设计原理与实践》/Accelerated C++

The Structure and Interpretation of Computer Programs(《计算机程序的构造和解释》)

Clean Code 《代码整洁之道》/ Implementation Patterns《实现模式》

Design Patterns (《设计模式》)/ 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 Principles, Patterns, and Practices《敏捷软件开发(原则模式与实践)》

Refactoring (《重构》)

注:以上同一条目下用“/”隔开表示任选。

GitHub

光有书单计划还不够,因为书只管基础知识,更难以量化衡量的实战能力又怎么办?目前,除了“练”之外还没有其他好办法。可是,在大学里做的项目,或大作业,能起到练的作用吗?解决的办法直到最近几年才成为现实——GitHub诞生于2008年春天,第一年就产生了46000个公共项目,一年半后,用户数达到10万。2011年9月,GitHub迎来了百万用户,超过两百万个项目。

真实的项目、流程和人名,一切代码review、check-in、test、build、document,甚至讨论、计划和brianstorming,都是项目历史的一部分,都可以像棋局那样复盘。有经验的面试者只要扫两眼GitHub历史,挑几个check-in历史看看,便能迅速判断这个人是否满足要求。与大作业不同,GitHut里有源代码管理系统、自动化build,有check-in、review,有分工、合作,最重要的是GitHut是一个集市,牛人相互吸引。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