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业生产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20__年烟叶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全县烟叶生产种植面积3.2万亩(3520万株),烟叶收购指导性计划9万担,上中等烟比例90%以上,其中上等烟比例50%左右,烟叶小把纯度90%以上,烟叶收购等级合格率达到80%以上。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队伍建设,为我县烟叶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加强烟叶队伍建设,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以确保工作执行力和工作措施的落实。一是乘人力资源改革之机优化配置烟草站从烟人员,最大限度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进一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二是以人为本,抓好思想教育,增强责任感和危机感,树立为企业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要端正工作态度,明白"我在为他人工作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工作",工作不仅能锻炼我们的意志、拓展我们的才能、培养我们的人格、训练我们的品性,更重要的是能养家糊口。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有理由不珍惜这份工作。三是办好烟叶从业人员技术培训班,特别是加大烟叶分级人员培训和病虫害防治、平衡施肥、成熟采收、科学烘烤、密集烤房建造及密集烘烤工艺等烟叶生产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培训方式要灵活多样。可采用专题讲座、上户指导、技术专栏、宣传标语等方式进行,充分发挥"金叶夜校"的实际作用。通过理论培训和实际操作指导,让烟农主动接受先进适用技术和措施,使广大烟农真正成为"精于此道,以此为生"的职业烟农。
2.加强合同管理,确保种植面积真实可靠
要以合同管理为主线,严格合同签订程序,建立健全合同档案管理机制,规范烟叶种植。按照市局的要求,今年烟叶种植逐丘逐块都必须竖牌管理,牌上要注明户名、丘块编号、种烟株数、以1100株为一亩折算的面积、管理责任人姓名等内容;市局将下派督导员(每站一人)进行随机抽查(抽取20%的种烟户),并对其合同签订情况进行检查核实,核实书面材料上交市局备查;4月中旬,市局开展烟叶种植合同专项检查,就从督导员检查的20%里的种烟户中随机抽取3%,逐丘逐块进行检查,若出现弄虚作假情况,将会给予县分公司、烟草站有关人员及督导员严肃处理。
3.完善收购程序,确保烟叶收购工作顺利完成
一是改进上户预检方法,严把烟叶收购第一关。要汲取去年的经验教训,各烟草站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预检预约方法和严格的业务外包考核办法,防止上户预检工作流于形式,确保烟叶小把纯度和预检纯度。二是改进烟叶收购流程,对预检纯度差的烟叶要甩把分级;收购眼光要平稳,不能高开也不要低走,更不能收人情烟、面子烟;提高烟叶成捆纯度,确保烟叶等级相符率,按市局有关烟叶调拨规定进行调拨。
4.突出规模彰显特色,大力推进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园建设
一是我县广发乡已成为全省三个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园之一,总投资预算6156万元,其中政府投入1646.7万元,烟草投入3774.1万元,业主投入736.2万元。示范园辖19个行政村,177个组,7912户,28374人。今年规划和已落实种植面积6011亩,其中核心区3200亩,辐射区2811亩。示范园工作要达到"四高一持续",即:规模化种植要高(以体现大农业和规模效益);科技含量高(用现代科技理念引导和发展烟叶生产);机械化程度高(以解决烟叶种植劳动强度大、用工多、劳动效益低的问题);专业化服务程度高(完善专业化服务体系,减少烟叶种植大户种植风险,确保烟叶生产节能环保、降本减工、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达到烟农收入持续增加,烟叶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二是在龙潭镇开发200亩左右的山地特色烟叶,从多角度平衡我县烟叶生产结构。
4.强化管理,加强督察考核
一、形势、要求和目标
(一)面临的形势。近年来,我市通过加快科技创新、延伸产业链条、增加有效投入、推动园区集群等手段,已经形成了与经济发展水平较为适应的具有相当规模和区域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但核心技术不强、品牌效应不大、配套协作不够、信息化程度不高和增长方式不优仍然制约着我市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尤其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我市的工业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各镇(乡、园区)必须进一步突出工业的主体地位,坚定信心、攻坚克难,抢抓机遇,化危为机,积极推进我市工业经济的产业集群和优化升级,为把我市建设成为工业强市作出贡献。
(二)总体要求。围绕国家、省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主线,按照调高调优调强产业结构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有效运用规划引导、政策扶持、法律规范、行政推动等手段,组织实施好“7+1”规划纲要,着力促进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技术不断突破、产业品牌重大提升和产业集群明显加快,坚持把主导产业做强、新兴产业做大、传统产业做精,促进工业企业由一般加工向高端制造转变、由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转变、由*制造向*创造转变,加快构建当前与长远相结合、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自主创新与转变增长方式相结合、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现代化经济发展格局,为争当江苏沿海开发排头兵夯实基础。
(三)主要目标。通过增强创新能力、提升产品质量、推进节能减排、提高经济效益等手段,实现产业结构从低附加值的一般加工业为主向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转变,企业经营方式从粗放经营为主向集约经营为主转变,产业组织形态从传统块状经济为主向现代产业集群为主转变,力争产业集群和转型升级走在江苏前列,为构建具有*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打下坚实基础。到2011年,主要实现以下目标:
1.产业规模。实施“千企千亿”规模培育工程,即全市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到1000家以上,规模工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均超过90%。实施“222”培大扶强工程,即全市培育亿元以上企业超过200家,1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20家,10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2家。
2.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6%,规模以上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56%,亿元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73%,分别比2008年提升5个百分点;“两区三园一带”规模工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超过58%,装备制造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68%,分别比2008年提升10个百分点。全市基本形成以“两区三园一带”为载体,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亿元以上企业为骨干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3.创新能力。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2%,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1.5%以上;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0家、高新技术产品40个。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50个;企业专利申请量达到650件、授权量达到4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800件以上、授权量达到50件以上。
4.品牌建设。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的品牌,其中世界名牌产品1个、中国名牌产品5个、江苏名牌产品25个、南通名牌产品50个,中国驰名商标5件、江苏省著名商标25件、南通市知名商标55件。省级以上品牌产品销售收入占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提高到35%。
5.节能减排。单位GDP能耗控制在0.398吨标煤/万元以下,单位工业GDP能耗控制在0.327吨标煤/万元以下,化学需氧量控制在0.8万吨以下,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0.9万吨(含大唐电厂)以下,确保完成省、南通下达我市的各项节能减排目标。大力推进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试点工作,力争创建1个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示范园区。
6.经济效益。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利润总额分别达到120亿元、80亿元。
7.财政收入。完成预算内财政总收入65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0亿元。
8.企业上市。加快企业上市进程,力争上市企业达到5家,进入上市辅导期企业9家,完成股份化改造企业13家。
二、重点任务
(一)突出培优扶强,推进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实现产业规模化发展,必须在产业和企业两个层面上实施培育工程,从而壮大产业规模,提高集约化程度,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1.加快产业培育工程。充分发挥我市的区域优势和江海资源优势,瞄准国际国内产业发展的高端水平,千方百计吸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重特大项目落户*,促进我市的产业规模化水平跃上新的台阶。加快“7+1”产业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步伐,提高产业集约化程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实力。2011年,医药与精细化工、精密机械、纺织和电动工具四大支柱产业产值分别达到200亿元、190亿元、170亿元和120亿元。电子信息、船舶与重大装备、电力能源和临港产业等四大新兴产业产值分别达到230亿元、350亿元、180亿元和100亿元。
2.壮大产业龙头企业。继续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战略,充分发挥我市重点企业对工业经济的支撑和带动作用,着力建设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引导机械、电子、医药、建材、轻工等行业企业抓住当前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开展跨境、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促进各类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向行业龙头企业集聚,实现低成本扩张。鼓励重点骨干企业“走出去”,积极开展跨国经营,与世界5O0强企业开展合资合作和技术交流。支持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为大企业大集团协作配套。2011年,林洋集团、中远船务等企业的销售收入力争突破100亿元。
3.实施企业梯度培育。实施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形成我市工业企业全面发展、梯队发展、持续发展的新型格局。每年开展规模企业挂钩服务,加强对规模企业的服务和引导,最大限度地释放规模企业的发展潜能,确保全市规模企业的平均单体规模不断扩大。加大新竣工企业投产工作的推进和考核力度,明确目标,落实措施,加快项目竣工投产速度。建立微小企业培育信息库,每年筛选并确定培育对象,开展跟踪服务,定期公布序时进度,确保300家微小企业成长为规模企业。
(二)突出项目建设,推进产业后劲不断增强。注重招商选资,推进项目建设,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夯实产业发展后劲。
1.强化招商选资。深入分析国际、国内资本流动规律,全力抢抓国际先进制造业及珠三角、长三角产业转移良机,重点盯住欧美、日韩、港台等重点区域,盯住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中字头”、“国字号”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盯住产业配套企业,盯住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要求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切实提高招商选资的针对性。调整优化现有境内外驻点招商分局和招商人员,努力打造一支懂招商、会招商、能招商的专业化招商队伍。继续办好各种重大节会和境内外专题招商活动。2011年,全市力争引进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200个,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00个,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
2.加快项目建设。定期排查疏理已经签约的项目,推进项目快落地、早开工,确保签约项目落地率达到80%以上。严格落实在建项目的责任时限和奖惩措施,推动项目快建设、早竣工。对新竣工的投产企业实行“一对一”的契约式服务,协调解决企业生产运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实行重特大项目挂钩服务、集中会办、工作例会、月度汇报、季度点评、半年度检阅等制度。分区域、分层次召开项目建设推进会,集中检阅成果,推进项目建设。2011年,全市新开工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300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100个、1亿元以上项目50个、10亿元以上项目5个、新建项目竣工投产300个。
3.加强协调服务。建立项目建设协调、服务、管理目标责任制,定期对项目建设进行跟踪协调和服务管理。积极配合项目业主落实供水、排水、供电、交通、拆迁等项目建设条件以及项目可研、城市规划、环保、消防等各方面的要求,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及时了解和掌握重点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勘察设计和施工等方面重大技术质量问题,并认真加以协调解决。对涉及项目用地、向上报批、岸线联审等涉及面较广、难度较大的问题,实行集体研究和部门联办。2011年,全市力争不少于20个项目申请国家、省土地专供计划,争取土地指标5000亩。
(三)突出科技创新,推进产业技术不断突破。以打造核心技术环节为支撑,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实现产业技术明显突破。
1.发展产业核心环节。围绕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引导生产制造由简单加工向核心技术、高科技领域发展。重视产业链招商,积极引进产业链高端环节,主动承接国际国内高新产业和高端技术转移,提高产业竞争力。做强做大医药与精细化工、精密机械、纺织和电动工具等四大支柱产业,推进化学新药、数控机床、品牌服装和电动工具整机等重点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形成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精心培育电子信息、船舶与重大装备、电力能源和临港产业等四大新兴产业,推进数码电子、高技术船型、海工平台、风电设备、重化工、现代物流等重点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发展一批核心技术。
2.构筑科技创新载体。以产业集群为依托,建立1~2个技术研发、产品检测、模具生产、产业信息或人才培训中心等技术支持服务平台。以资源与能力共享为基础,集应用基础研究、工程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于一体,在化工医药材料、电动工具、工程机械、装备制造等主要行业建设2~3个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按照“业务特色化、服务规模化、机制市场化”的要求,利用企业闲置厂房、设备、场地等资源,采取政府扶持方式,建设3~5个综合型或专业型的科技创新孵化平台,在孵科技中小企业达到80家。发挥重点企业集团技术主导作用,推进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为主体的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力争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家。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中心,争取5~8个校企合作的高科技实体在*落户。每年组织产学研合作活动不少于5次,实施产学研项目不少于150个。
3.推动工业信息化步伐。推进产品研发设计的信息化,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推进生产装备的信息化,提高工艺水平和生产效率;推进企业管理的信息化,促进企业资源优化和管理水平提升;推进产品流通信息化,扩大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支持和引导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公共平台开展内外贸业务。2011年,企业利用互联网和获取信息的比例超过85%,利用电子商务开展采购、销售等业务的比例超过25%,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生产、管理、创新活动的比例超过35%,其中10%以上的企业达到中高级信息化应用水平。
(四)突出三名培育,推进产业品牌不断提升。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以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为依托,积极开展品牌策划和宣传,着力提升企业和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美誉度,实现产业品牌化。
1.加大品牌创建力度。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以国家级品牌为龙头、省级品牌为重点、地级品牌为基础的品牌集群。选择一批如电动工具、设备、防爆电气、环保机械、海洋食品、生物医药等具有地方特色产业的品牌作为培育重点,逐步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有深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品牌。加大集体品牌、集体商标和地理标志注册商标的培育和奖励力度,全市选取“天汾电动工具”、“*设备”、“吕四海鲜”等2~3个集体品牌(商标)作为试点,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由政府牵头指导,对符合技术标准的成员企业允许其使用集体商标,提升产业整体实力。研究制订鼓励政策,积极支持企业开展境外商标注册及专利申请,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收购、兼并、参股国际品牌。加强企业商标注册、质量管理基础完善、技术标准战略实施、技术研发中心建设等基础工作,以夯实品牌创建基础。2011年,全市工业企业年均新增国内注册商标300件,国际注册商标50件。
2.加强品牌创建服务。在政府部门引导、职能部门辅导和行业协会的指导下,鼓励企业实施名牌培育战略,积极营造创牌氛围,促进我市工业经济向提质增效发展。积极引导企业全面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不断夯实企业名牌创建的基础,成熟一批,申报一批,实行梯队式推进。全市力争每年新增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各1只;江苏名牌和著名商标各5只;南通名牌和知名商标各10只,力争实现世界名牌零的突破。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尤其要加大对新获得世界级、国家级品牌的奖励。
3.建立品牌保护机制。充分运用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制度,建立健全品牌维权援助机制,帮助市场主体依法应对商标侵权纠纷,对维权确有困难的商标权利人给予法律援助。积极推动品牌市内外互认、互保,帮助企业强化对商标权的保护。加强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力度。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五)突出园区建设,推进产业集群不断壮大。通过制定规划、完善配套、加强协调等手段,促进我市产业集群不断壮大。
1.制定集群规划。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科学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重点突出产业服务平台建设、产业园区建设、区域品牌建设等工作,并纳入我市经济总体发展规划。以船舶制造、重大装备、新型能源、石油化工等产业集群优化升级为重点,重点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相关产业链长、总体质量水平高、竞争能力强的骨干项目和骨干企业,培育电动工具、海产品加工、精密机械等特色产业集群。与园区建设规划相衔接,充分发挥现有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功能,要打破行政区划,切实做到能够指导产业发展。
2.提升园区功能。根据资源、生态、产业环境等综合因素,合理确定“两区三园一带”的功能定位,整合、优化、提升各工业园区功能,完善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优化企业之间生产协作流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使之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有效载体。*经济开发区和滨海工业园重点发展精密机械、电子通讯、新型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吕四海洋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临港重工、石化、物流等产业;滨江化工园重点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生态型的生物医药中间体、精细化工产业;沿江船舶工业带加快发展海工装备和船舶修造产业;启隆高科技生态产业园积极呼应崇明生态岛整体开发,努力建设高科技绿色无公害农业的示范区、现代新兴服务业的集聚区和生态休闲旅游产业的特色区。同时,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群的要求,培育1~2个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产业生产要求和专业化协作的新型工业园区,实现生产要素的有效集聚,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3.加强协调服务。积极争取国家、省专项资金对我市产业集群的扶持,每年安排部分资金,重点用于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建设、研发机构服务平台建设、区域品牌建设等。加快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担保公司运作方式,为产业集群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实施银企合作工程,协助企业完善项目,协调银企关系,形成政、企、银共同支持产业集群融资的新局面。
(六)突出绿色制造,推进产业层次不断提高。以提高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切实提高我市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环保水平。
1.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每年在化工、电力、纺织等重点行业,选择30个项目作为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试点,并积极向上申报国家或省级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试点项目。在资源综合利用领域,以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再利用、废旧金属再生利用、废旧轮胎橡胶、废旧电池及生活垃圾资源化为重点,组织循环经济试点,培育一批示范企业,提高废渣、废水和废气的综合利用率。大力发展以煤渣、粉煤灰、河道淤泥、建筑垃圾等原料生产的新型墙材。
2.实施节能减排工程。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的激励考核,引导其瞄准国内外同行业、同类企业先进水平,找准差距、制订目标,力争每年均有90%以上的重点耗能企业能耗水平明显降低。严格做好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审工作,对年综合能耗1000吨标煤以上的项目,进行节能评估和审查。用好节能及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工业锅炉、电机节能、余压余热利用和高耗能行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抓好燃煤电厂脱硫改造工程,对超标排污的企业进行限期治理和提标改造,力争到2011年基本完成火电机组脱硫治理。
3.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认真执行国家、省的产业政策,取消高耗能产业的能源价格优惠。积极推进高技术、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污染产业的发展,依法淘汰严重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提高高资源消耗行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将升级改造与淘汰落后结合,兼并重组与关闭破产结合,实现总量平衡和企业结构布局的优化结合,巩固清理整顿成果,把优化结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长期任务。到2011年,基本淘汰落后产能。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发展产业集群和工业优化升级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各级政府、企业、社会中介组织等多个部门,需要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发改委、工商局、国土局、环保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科技局、财政局、工商联、人行等相关部门要组成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联席会议主要负责制订年度目标,协调重大事项,组织年度考核。加强对重大事项的会商,落实好“7+1”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任务,支持推进一批重点产业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科技创新项目和企业重组项目。强化目标考核,每年对工业优化升级重点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对完成情况进行督查考核,考核和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并与党政干部年度工作考核挂钩。
(二)加大政策扶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保增长、促发展”和我市《关于激励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和推进项目加快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对符合产业调整振兴的重大技术改造、自主创新品牌建设和重大兼并重组的企业和项目进行筛选和完善,争取进入省“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引导资金”总盘子。建立市产业发展基金,支持产业集群、优化升级、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继续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银企合作,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支持金融创新,积极探索开展出口退税、保单、仓单以及知识产权等质押贷款,规范发展股权质押贷款。积极引进民间资本设立担保公司,扩大全市的担保规模。在市首家小额贷款公司开业的基础上,着手组建市第二家小额贷款公司,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
(三)完善支撑体系。加快发展制造业服务外包,鼓励制造业企业将工业咨询、设计、广告、策划、物流、服务等业务,外包给信誉好、效率高的品牌型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积极推进现代物流基地建设,以吕四港、天汾电动工具城、桥头堡为依托,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分拨中心,促进批发交易与物流配送一体化发展,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一批大型现代物流企业。积极发展专业性技术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特色专业市场和会展业。
一、生产管理方面
〈1〉保证生产正常化
从开业至今由于员工未及时到位、以及用水、用电等方面种种原因,机器时开时停、断断续续,生产并未保持稳定、正常。另外,由于公司正处于起步状态,仍采用一班工作制,以上两点大大的影响产品的产量与质量。在近期工作中,公司将积极做好各方面工作,尽快使各岗位员工全部到位,并逐步实行二、三班工作制。提高车间的运作效率,并计划在8月份将公司月产量提高到6000—8000吨左右。
〈2〉设备尽快完善到位
由于公司正处于起步阶段,虽说目前车间里生产已基本上能得到保证,日产量最高已达到270支。但距原设想的目标仍有很大差距。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在设备的完善与人员到位方面问题。车间里现有的设备仍有“未吃饱、开足”的现象,也就是还有部分设备、人员未完全投入到生产当中去。还有公司的二期工程设备仍未到位,这两点大大影响了车间产量以及人员的利用率。因此在近阶段的工作首要任务即是完善公司现有的设备,并大力引进新设备,增产、增效。
二、内部管理方面
〈1〉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降本节支这也是企业增效的一种手段,**公司刚刚创建,各项经费开支巨大,公司各部门应从小到日常办公用品、大到生产原料着手,节约每张纸、每度电、每吨水。这点要从我们企业的每一员做起。在今后行政工作中,我们将对员工开展降本节支的专项培训,从思想出发,让每一位员工都有一种“主人翁”意识。那样才能真正提高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以及与外界的竞争力。
〈2〉强抓产品的制成率,把好质量关
强抓产品的制成率,这一工作要点并非我们润浦型钢的特色,因为这一点是任何一个生产企业都能认识到这一点。如果产品的制成率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必将增加,生产成本增加,效益自然下降。由于公司刚创建,目前公司的产品制成率并不算太高,总是保持在86%左右。在今后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大步提高制成率,并且要严格把制成率控制在90%以上,真正做到每公斤原料都能发挥出它的最大作用。
为稳步推进我县烟草产业的发展,提早部署明年的工作任务,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在今天召开全县烟叶生产暨基础建设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及省、州烟叶生产暨基础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总结2009年烟叶生产暨基础建设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安排布置2010年的烟叶生产暨基础建设任务,签订2010年“两烟”生产经营目标责任书,兑现2009年“两烟”生产经营责任奖,表彰奖励2009年烟草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下面,我讲两个方面的意见。
一、2009年烟叶生产暨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简要回顾
在2009年的烟叶生产暨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中,全县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市场引导、计划种植、主攻质量、调整布局”这一工作思路,切实加强领导,认真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年共收购烟叶6.18万担,占年初收购计划的100%。上等烟叶比例达41%,比年初计划的33%高出8个百分点。烟叶综合合格率和上等烟叶合格率都达到上级规定的标准;实现烟叶税收688万元,比年初计划的650万元增加38万元。实现烟农收入3251万元(含煤价补贴123万元),比年初计划的3000万元增加251万元。烟农户均收入达到12574元,是我县种植烤烟15年来户均收入最高的一年。
(一)严格执行“双控”政策,确保了烤烟生产目标的顺利实现。各级党委、政府及烟草部门正确处理好“控”与“保”的关系,坚持按计划种植、按合同收购。烟草部门严格把好种子发放关、合同签订关、育苗关、物资发放关和移栽关,使合同签订和移栽工作得以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为保证合同的严肃性,对无合同或超合同的烟叶坚决不予收购,确保了烤烟生产“双控”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了“两个责任”的落实。为确保烟叶收购计划任务的完成,县委、县人民政府加大了烟叶生产的考核力度,把烟叶生产作为“兴县富民”的重要产业抓紧抓好,并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了乡镇政府、烟草部门及其领导的具体责任。为确保行政责任和技术措施的落实,各级领导多次深入烟区、深入农户、深入地块检查各项措施的落实,并把落实“两个责任”贯穿于烟叶生产的全过程,确保行政措施到位。烟草部门干部职工对各生产环节分片包干,使技术指导措施到位,确保了烤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三)大力推广新技术,烟叶生产质量全面提升。为全面提升烤烟生产的整体水平,进一步强化烟农科技种烟意识,各乡镇、各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狠抓各项科技措施的落实。一是认真办好示范样板,充分发挥样板示范作用。2009年,全县共举办省、县优质烟示范样板2000亩,并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范和要求抓好落实,烟株长势、烟叶质量明显好于往年,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努力推广商品化漂浮育苗,全县烤烟育苗工作迈出新步伐。2009年是我县推广商品化育苗的第一年,在今年的烟苗中,有30%是商品化育苗、30%是半商品化育苗、40%是烟农自己育苗。虽然今年商品化育苗所占的比例不算高,但从总体上来看,全县的育苗水平、管理水平较往年有了很大提高;三是继续大力开展科学测土配方施肥,因地制宜地对各烟区采用不同的施肥配方,改变了过去全县一个配方的肥料配供模式,使烤烟施肥更加科学、合理,使我县烤烟施肥水平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四)全力抗旱保苗,确保烟苗按节令移栽完毕。今年5月,在烤烟大田移栽期间,遭受了近50天高温持续干旱天气,移栽、保苗工作形势十分严峻。为确保在最佳节令内完成烤烟移栽大田任务,烟草部门和各种烟乡镇放弃了“5•1”长假,组织干部职工突击抗旱移栽;烟草、消防、气象等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组织人力物力投入抗旱工作,全县共投入抗旱经费27万元,帮助烟农战胜了旱情,把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为今年烟叶生产任务的圆满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中耕管理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烟叶质量产量得到稳步提高。为确保烤烟中耕管理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移栽工作结束后,各种烟乡镇、有关部门均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查苗补苗、施肥、培土等中耕管理环节。并针对病虫害发生的规律,认真加强病虫害防治,加强预测预报工作,及时采取措施防治,有效解决了病害问题。认真加强防洪排涝工作,对遭受洪灾、冰雹等灾害烟区,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千方百计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同时,烟草部门切实加大对烟叶封顶打杈工作的指导,化学抑芽率达100%,确保每株留叶数,提高了烟叶单产。
(六)坚持合同收购,全面提高烟叶收购服务水平。为提高烟叶收购服务质量,加快烟叶收购进度,降低烟农交售烟叶成本,减少烟叶收购矛盾,烟草部门按照县委、县人民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认真做好烟叶收购工作。一是认真开展入户预检工作。为把入户预检工作真正做好,烟草部门制定了烟叶入户预检包干责任制,即对预检人员实行100%工效挂钩考核管理办法,把预检合格率、交售入库率、烟农满意程度作为对预检人员的考核指标。在工作中,严把预检关,坚持“三不出户”、“四个到户”的原则,有效地解决了烟叶“三混”问题,收购矛盾明显减少,收购成本、烟农交售烟叶成本明显降低。二是加大收购培训力度。烟草部门统一对全县收购、预检人员进行了培训,进一步统一了烟叶验收眼光,确保了平稳收购。三是建立健全了烟叶收购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烟站管理制度,强化内部管理,从根本上杜绝了“人情烟”、“关系烟”。四是加大烟叶收购合同管理和烟叶市场的管理。为杜绝烟叶的外流和流入,各级各部门在认真贯彻执行烟草专卖法律法规的同时,坚决按“七条要求”和“五条纪律”严格组织收购。烟草、工商、公安、技术监督等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协同配合,严厉打击了烟叶收购中各种违法行为,确保了烟叶收购工作的有序进行。
(七)狠抓基础设施建设,烟水工程和烤房建设成效明显。紧紧抓住上级加大对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机遇,按照“重心下移、着眼基层、加强基础、突出服务”的工作思路,加大烟水工程建设、烤房建设、烟站建设投入,进一步夯实烟叶发展基础。去冬今春,全县共投入资金453万元,在规划的6个种烟乡镇烟区建成管网工程4件,沟渠配套工程9件,小水窖347口,受益面积6010亩,受益农户1859户,并顺利通过了上级的验收。烟水工程的建成,极大地增强了烤烟生产中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为烟区群众解决农业灌溉缺水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今年的烟水工程建设项目,上级批准投资569万元,建设配套烟水工程项目共75件,建成后受益面积将达到10981亩,受益农户1784户,目前工程已进入最后扫尾阶段,预计12月30日前可以全面完工。
加大烤房建设、改造力度。今年共建烤房群7群88座,其中智能化烤房群2群23座,改造老烤房50座,新建烤房217座。烤房群及智能化烤房群的建设,对集中管理、烘烤技术指导、群众经验交流、入户预检等方面工作提供了方便,为烟农减轻了劳动强度,在全县技术推广上起着积极的示范作用,标志着马关在烟草生产科技运用上有了全新的拓展。
同志们,2009年的烟叶生产工作,经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广大烟农的辛勤劳动,克服了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顺利实现了烟叶生产“双控”目标,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烤烟生产计划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全县的烤烟生产仍存在着育苗水平不高、中耕管理措施还不完全到位等问题。这些问题务必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在明年烤烟生产工作中切实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围绕目标,落实措施,为完成2010年烟叶生产暨基础建设任务而努力
2010年全县烟叶生产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严格执行“双控”政策,进一步规范合同签订、合同种植和合同收购的管理,加强基础设施、科技队伍建设,进一步推行商品化育苗措施,推广定位深栽等技术,抓好烟叶户籍化管理工作,稳定种烟队伍,确保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
目标任务是:完成6.3万担指令性烟叶收购计划,其中:上中等烟叶5.6万担,出口备货计划烟叶0.7万担;上等烟叶比例达35%以上,综合合格率达80%以上,上等烟等级合格率达75%以上。计划分配情况是:马白镇收购烟叶12938担,其中出口备货烟叶1438担;夹寒箐镇收购烟叶4275担,其中出口备货烟叶475担;仁和镇收购烟叶16312担,其中出口备货烟叶1812担;木厂镇收购烟叶2250担,其中出口备货烟叶250担;大栗树乡收购烟叶10125担,其中出口备货烟叶1125担;八寨镇收购烟叶17100担(浪桥烟站收购4500担),其中出口备货烟叶1900担(浪桥烟站收购500担)。
围绕上述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各级各部门务必全力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认清形势,坚持“双控”不动摇。“双控”政策是国家为实现烟草产业健康发展的一项政策措施,各级各部门务必处理好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站在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认真总结“十五”以来马关县烟叶生产平稳发展的经验,真正从思想上充分认识按计划组织生产和收购烟叶的极端重要性,把“控制总量、稳定规模、防止过热”作为调控烟叶生产工作的主要任务。要抓好合同签订和履行,各乡镇要不打折扣,不留余地,将计划落实到具体田块和农户;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面完成与烟农的合同签订,督促双方认真履行合同;要加大合同检查力度,逐家逐户按照所签订的合同进行对照检查落实,对不按技术和节令要求栽种的,要坚决纠正和制止;对无合同栽种和超计划栽种的要动员烟农自行铲除,把超种的隐患消除在大田移栽阶段,确保“双控”政策执行到位。
(二)加大考核力度,强化“两个责任”不动摇。为加强对烟叶生产的领导,确保烟叶生产各项措施的落实,县委、县人民政府继续对种烟乡镇实行烟叶生产考核,各种烟乡镇也必须结合实际制定和完善各自的考核奖惩办法。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按照签订的责任书,把工作重点下移到村,对农户实行面对面指导,决不允许搞遥控指挥。县烟草部门在继续实行领导班子、股室负责人挂钩各乡镇抓烤烟生产的同时,要加大对各烟站的考核力度,坚持烤烟生产环节、产量、质量与工资奖金挂钩,并不断完善对技术人员、辅导员的考核机制。希望各级各有关部门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认真负责地抓好2010年的烟叶生产工作,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把“两个责任”进一步落到实处。
(三)加快实用技术推广,坚持科技兴烟不动摇。要从马关实际出发,加大已成熟的实用技术推广,着力提高我县烟叶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科技到位率,努力实现烟农增收、政府增税、企业增效的“三赢”目标。
在良种推广上下功夫。紧紧围绕市场对烟叶质量的需求,在合理调整品种布局和结构的基础上,坚持做到100%的良种化,要严把种子发放关,供种数量要与“双控”计划相统一、相吻合,严禁种子自引、自留、自种,扰乱“双控”计划的落实。
在推广商品化漂浮育苗、实现壮苗移栽上下功夫。在100%实现漂浮育苗的基础上,认真总结2009年推广商品化育苗取得的经验和存在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规范运作,进一步加强壮苗技术、推广措施、烟苗价格等方面的研究,以达到烟农接受、运作规范、技术进步、提质增效的目标要求。
在科学施肥上下功夫。烟草部门技术人员必须按照生产优质烟叶的要求,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烟农进行科学施肥,实实在在做到100%的科学测土、合理配方和100%化肥定位深施。
在轮作上下功夫。要优化布局,积极做好规划轮作信息系统的管理,确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100%轮作种植。从马关县近几年的情况看,规范化种植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特别是示范样板实施中的技术进步很大,但大面积“零星、分散”种植、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在2010年的烤烟生产中,各种烟乡镇和烟草部门要切实做好面积规划,不断优化布局,合理进行地块轮作,进一步提高烤烟规范化种植水平。
在深翻地、高起垄、保深栽上下功夫。“啤酒瓶”定位和“高茎、深栽”,可以促进烟株根系发达,增强抗旱能力,是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是提高移栽质量,保证烟苗成活的有效手段。各种烟乡镇务必要高度重视此项措施的落实,为生产优质烟叶打下坚实基础。:
在中耕管理上下功夫。今年的中耕管理仍是个薄弱环节,个别烟区烟株生长不整齐、病虫害发生普遍、烟地杂草丛生的现象仍然存在,对烟叶质量产量都有较大影响。明年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解决好中耕管理的问题,加大协调力度,进一步提高中耕管理水平。
在科技培训上下功夫。实用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是科技兴烟、实现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把强化培训、提高队伍素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对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育苗业主和烟农的培训。要实行层层培训负责制,使各层级技术人员和烟农熟练掌握全面的生产技术。
在“入户预检”和烘烤质量上下功夫。继续强化入户预检制度,加强质检工作,努力把“三混”问题降低到最小限度,坚持做到“四个到户”和“三个不出户”,即政策宣传到户,技术指导到户,预检烟叶到户,组织烟叶交售到户;烟把不纯不出户,扎把不合格不出户,水分超限不出户。在有计划地推广烤房群建设的基础上,加大对烘烤技术人员的培训,分期、分批培训烘烤技术人员,建设一支责任心强、技术过硬的烟叶烘烤队伍。
(四)认真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后劲不动摇。近两年来,国家和省、州都十分重视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我们要抓住上级加大投入的机遇,加强我县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这两年实施的情况看,还存在建设进度缓慢、工程质量不高、建后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解决农业灌溉的高度,提高认识,抢抓机遇,克服畏难情绪,进一步抓好落实。
切实抓好烟水工程建设。在各项目乡镇和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县2009年的烟水工程建设现已基本完工。县烟水办及各种烟乡镇要及早启动2010年烟水工程建设。2010年全县烟水工程建设项目共137件,其中:小水窖122件,沟渠12件,小坝塘3件,受益面积7265亩,受益农户1384户。其中:大栗树乡5件(沟渠5件);马白镇86件(小水窖83口,沟渠3件);夹寒箐镇2件(沟渠2件);八寨镇1件(小坝塘1件);仁和镇23件(小水窖22口,沟渠1件)。烟田水利设施规划面积8265亩,其中:马白镇植烟水利设施规划面积1476亩,夹寒箐镇植烟水利设施规划面积2200亩,仁和镇植烟水利设施规划面积1378亩,木厂镇植烟水利设施规划面积195亩,八寨镇植烟水利设施规划面积200亩,大栗树乡植烟水利设施规划面积1816亩。
各级各部门要紧紧结合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对2010年烟水工程建设的领导,按照规划要求尽快启动实施,并认真吸取2009年烟水工程建设的经验教训,加大指导和督促力度,加快工程建设进度,争取在今冬明春全面完成建设任务,确保在明年烤烟大田移栽时全部投入使用。
强化项目管理,确保项目发挥效益。按照国家烟草专卖局“确保工程建设一件,成功一件,烟农受益一件”和“目标不变,要求不减,讲求实效,讲落实,讲规范”的要求,认真加强项目管理。从目前全县的情况看,公益性设施重建轻管的现象仍然较为普遍,影响了项目效益的发挥。因此,各级各部门要加大对项目的监督管理力度,质监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按照施工质量要求,加大检查力度,确保工程质量;水务部门、烟草部门要密切配合,确保工程规划项目科学合理,保证工程项目建成后发挥最大效益;项目乡镇党委、政府要督促烟农加强对已建成项目的后续管理,防止工程因管理不到位而出现破损、闲置;烟水工程领导小组要认真组织对建设项目进行逐项、逐件自查、检查和验收,确保建设质量。
严肃财经纪律,强化资金管理。2010年的烟水工程建设启动资金,仍然按照2009年的办法,由烟草部门垫支50%的启动资金,另外50%的资金待工程验收合格后,统一拨付。项目建设单位务必进一步加强资金管理,严格按照《烟草行业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补贴资金管理办法》管好用好资金,要与烟农、村民小组和村民委员会签订相关合同,并自觉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对违反财经纪律行为,将按国家有关规定对单位、责任人给予严肃查处;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认真整理相关资料,确保烟水工程顺利通过验收。县烟水办、水务局等相关单位要严格按照上级规定的申报程序,组织项目申报材料,统计数据必须真实、准确,保证内业资料与所建工程项目相符。严格按照上级验收标准,健全完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及档案管理制度,认真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做到建设项目与资料数据相符。
加大烤房建设改造力度,进一步改善烟叶烘烤条件。按照上级提出的建设规格和技术要求,各乡镇要转变烤房改建思路,逐步推行以集群化、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为主的烤房群建设,大力推广以村为单位集中建盖烤房群模式,不断提高标准化烤房性能和烘烤水平。按照烤房建设五年规划,加快建设和改造进度,确保烤房建设通过上级验收。
强化烟草部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确保工作正常运转。根据今年烟草工作机构改革精神,县级公司法人资格将被取消,但县级公司工作职能不变,机构不减少,力量不削弱。因此,公司领导班子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深刻认识烟草工作机构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支持改革。要加强干部职工思想教育工作,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切实按照工作要求,加强技术队伍建设,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稳步推进烟草工作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服装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服装工业化生产过程优化
中图分类号: TU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服装生产的特点
1.1服装生产管理
服装生产管理可以定义为科学地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协调服装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得生产活动能连续、均衡、有效、经济和安全地进行,从而按期、按质、按量地完成生产任务。它有质量、成本、生产计划、生产过程的组织、生产控制等系统组成。
1.2服装生产质量管理
质量是企业的生存之本。没有质量,就没有顾客,也就没有效益,企业也将无法生存。质量管理是服装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其他企业生产管理围绕的核心和基础。生产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制造和售后服务,把企业生产管理内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的体系。目的在于让顾客满意和企业所有员工及社会受益,进而实现企业生产管理的持续和长远发展目的。
1.3服装生产质量管理特点:
服装生产质量管理基本出发点是满足用户需要,紧抓产品质量,运用专业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生产风格独特、质优价廉的产品来满足客户的需要:服装生产质量管理要求全员参加,全体员工都参加到质量管理中去,发挥全体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让全体员工都以顾客至上为原则,严格把关每一道工序。虽说产品的质量是企业的核心,但要求其不仅仅限于产品的质量的管理,还包括对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各项工作质量的管理:服装生产质量管理的范围是全面的,要求质量管理工作从原来的生产过程控制扩大到市场调研、设计、制造、辅助设计、物资供应、劳动人事、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即贯穿于产品质量生产、形成的各个环节,贯穿于企业生产管理经营的全过程:服装生产质量管理采用的方法是综合的、多种多样的,质量管理的方法是综合的、多种多样的,针对不同的面料、不同的款式、不同技术的员工采用的方法都是不一样的。
2、服装生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分析
2.1服装企业人员质量意识不高
从业人员质量意识不高,一些企业领导只注重市场开发,对质量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既不参加质量管理体系知识的学习和相关的讨论会,也未参与制定企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从而造成质量管理体系没有真正成为企业的管理手段,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发展前景。
2.2人员管理制度欠佳,员工的流动性强且素质普遍较低
考核制度不够完善,企业部分员工迟到或早退,工作不积极,导致工作效率降低,直接影响企业收益。制衣企业生产管理车间是人员密集型的场所,大多数是靠人手来完成的,企业的员工人数变动幅度较大。员工普遍文化水平较低,以中小学生为主,只有管理人员的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员工有很大一部分是外来打工人员,各地方文化习俗都有所差异,矛盾冲突现象比较多,所以难以管理,也因此员工的品质意识也较差。
2.3生产车间整洁度不够
有明确的规定,衣服应该放入规定的衣框中,不可散落在地,但是由于员工普遍素质较低,自身的清洁意识比较薄弱,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因此还是出现衣服乱堆,滚落在地,造成企业生产管理车间杂乱无章的现象。企业还要求每位员工每天上班之前首先要清理自己的桌面,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往往都是纸上谈兵。
2.4组织结构效率不高
经过调研发现目前有很多服装生产企业都采用直线职能制的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的存在价值就在于它能够体现出专业化的特点,在生产过程的组织过程中,各职能部门能够给生产车间以帮助和指导。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科室之间是平级单位,致使在工作中各自为政的情况很多,不能实现协同一致。例如设备由动力部门负责管理,但是动力部门并不了解生产任务的进展情况,致使出现有的车间某种专用机闲置,而另外车间因为该专用机不足,致使生产出现瓶颈现象。
2.5工时定额不准确
很多服装生产企业由于工时定额不准确,而导致了不能够按照均衡生产的方式组织生产,并且考核机制无法体现公平、公正的评价原则。很多服装生产企业生产各产品的实际工时与计划工时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一些服装企业的工艺技术部门为了减少各生产车间的不满,对工时定额都给以3 0% 的裕度,各车间拿到工艺部门的定额后,基本上都要重新调整一遍,既浪费了人力,也使工时定额失去了指导生产的目的。工时定额的不准确也使均衡生产成为泡影,导致在线的半成品大幅上升,车间显得拥挤,不利于对产品质量进行及时的监控和反馈。到发现质量问题时,情况可能已经很严重了,再改正成本已经很高。
2.6生产计划编制不严格
很多服装生产企业不重视生产计划的科学编制,生产计划部门只是简单计算一下需要的机器台数、让各生产车间自行上报生产任务,对性价比较差的订单则采取强制平均分配的办法。因此经常出现好单子抢着干,不好的单子没人干的现象。在各方无法达成妥协的情况下,有时需要依靠行政命令解决问题。这样不利于形成一个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对生产任务的完成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因为生产计划并不是严格按照加工能力计算出来的,导致每天应该上交的产品不能按计划上交。形成恶性循环后,生产车间会利用这一现象,集中在交货期前交货,既增加了后整车间的后整压力,对产品质量的控制也产生不利影响。。
3、服装生产管理的优化措施
3.1改进企业领导层的观念
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必须由领导层亲自参与、有效推动、有效监督和积极引导,才能达到体系的有效运行。企业领导一方面可以进行一些管理体系知识的学习,积极参与制定企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坚持每天去制作车间查看,巡视生产车间的整洁度,督促员工提高清洁意识,使生产的产品能够满足顾客的要求。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员工端正工作态度,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3.2及时做好培训工作
将培训工作作为质量体系运行的中心任务,宣传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对不同层次人员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和要求;坚持内部质量审核的规范化、正常化,通过审核,对查出问题及时纠正,对潜在问题有效预防,使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进入良性循环,形成自我完善、自我约束和自我改进机制。
3.3对生产车间实施5S管理法
5S是企业生产管理中整理整顿的方法及形式,从五个方面进行管理,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在生产车间物品的管理可采用次管理方法,从而使生产效率提高,品质增强。
3.4组织结构的优化
组织结构优化是服装生产过程管理优化的第一步,比如前面提高的生产计划部门和市场营销部门分离所存在的矛盾,可以采用部门合并的方式来解决。合并后的部门称为“生产经营部门”,不仅负责生产计划,还负责跑市场签订单。这样不仅可以使生产计划能够编制的更加科学,而不是像现在编制的不够严谨、可控性不高,实际的执行效果也不好,而且也有利于形成均衡生产,减少在制品数量,增加加工效率。另外,还需要设置专门的质量控制部门负责检验,提高服装产品质量,设立质量检验部门可以变现在由事后检验为预防控制,对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做出预判,通过现场指导来减少不合格半成品,最终使产品质量能有较大提高。
3.5生产计划编制的优化
组织均衡生产是生产计划编制的目标,各生产环节只有按作业计划组织生产,才能使生产均衡进行。同时编制生产计划也可以综合反映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企业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各部门、各生产环节之间会经常出现新的情况、新的矛盾,生产计划需要做出适时的调整。根据新情况、研究新矛盾和新问题来调整计划安排生产,就可建立起新的相对平衡关系,从而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质量检查人员针对生产过程中易于出现问题的地方进行检查,避免事后检查的现象,尽量做到防患于未然,以节省质量成本,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为确保三夏工作顺利进行,消除火灾隐患,保障全县空气环境质量,我局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禁烧禁抛氛围。通过多年努力,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已经对秸秆禁烧工作达成共识,但还存在着抛洒河道、乱堆乱放现象,因此今年的宣传重点要在禁抛和综合利用上大做文章。通过新闻媒体、印发公告、路旁田间张贴标语等多种形式进行铺天盖地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使群众理解支持秸秆禁烧禁抛工作,把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转变为自觉行动。
二、加大巡查力度,确保取得实效。除抽调全部班子成员充实到县政府各巡查组外,我局将选派一批责任心强、能吃苦的骨干力量组成独立巡查组进行巡查。对重点区域和重点路段进行重点把守,24小时不间断巡查,确保巡查不留死角。环境投诉热线实行24小时值守,受理群众投诉,做到及早接听、快速反应、及时处理。实时浏览国家环保部和省环保厅网站卫星遥感动态,发现情况及时报告,及时处理。
关键词: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影响因素;管理措施
化工是一项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人们在生活当中所使用的绝大多数物品都源自于化工行业,有的化工产品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成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品。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化工产品也代表了人类在某个时期的文明。因此,世界各国都在着重发展化工行业,希望通过化工产品进一步改善人们的生活。但在化工企业不断发展和生产的同时,更应重视其生产的安全性,找出影响其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下面笔者就针对于此进行阐述。
1影响当代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
1.1缺乏安全生产意识
在化工企业的管理中,其没有将安全生产纳入到对工作人员日常工作的考核当中,使企业在安全生产上的管理十分薄弱。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应该归咎于化工企业管理人员缺乏安全生产意识[1]。这种意识的缺乏会使其在对工作人员的管理过程中,只会重视产品的生产效率。不会重视安全生产的管理,基层工作人员也就不会产生安全生产意识,使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成为了纸上谈兵。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企业通常都只会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补救,很少有企业会真正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此类事故的发生,使企业在这个问题重复投入补救资金,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给企业的运营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1.2缺乏安全生产设施
很多化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只重视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安全生产设施的建设,有的化工企业甚至为了提高其本身的利润,所采取的发展模式依然为粗放式发展,没有根据时代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改变。还存在一些化工企业,由于其本身的经济实力还较为欠缺,在设备更换上还不能够跟上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常会出现超负荷运转等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会给化工企业的生产带来重大隐患[2]。除了上述问题以外,企业所建设的事故应急设施也不够完善,对这些应急设施的维护工作也没有做到位,导致当化工企业发生安全事故时,难以使用这些应急设施进行解决,不仅增加了企业的损失,还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威胁到了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2当代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的管理措施
2.1提高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
虽然化工企业所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是由生产人员直接引发的,但是究其最终的原因还是由于管理人员管理的不到位。管理人员在一个企业的管理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想从根本上改善安全事故的发生,应培养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安全意识,在对安全生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起到表率的作用,能够有效遏制化工企业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由于企业管理人员安全意识的提高,使其在生产管理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应的制度进行管理,对一些所存在的不安全行为规范进行严格的处理,如此才能够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此外,管理人员在实际的生产管理过程中能够将安全生产意识传递给生产人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生产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保障化工产品的安全生产。只有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两者同时拥有良好的安全生产意识,才能够最大程度保障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促进化工企业良好的运营和发展。
2.2及时更新和维护安全生产设备
生产设备是化工企业进行生产的要素,生产设备所具有的性能能够对化工产品的生产产生重要的作用,性能越好的设备所生产出来化工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也就越好。并且,生产设备越先进,其所具有的安全性能也就越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3]。因此,化工企业的领导者应该对企业内所使用的生产设备进行及时的更新,避免设备长期使用出现性能不佳的现象。对于更新后的设备,应该定期对其进行维修和保养,从而保障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能,能够有效控制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此外,安全事故应急设施也是十分重要的,其能够在发生安全事故时最大程度降低化工企业和生产人员的损失。
3结语
总之,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依赖化工产品,提高化工产品的质量,保障化工产品的安全生产是化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但是,我国化工行业的发展还处于一个发展阶段,存在很多的不足和问题,这给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带来了严重的隐患。所以,化工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对生产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化工企业生产的安全性,从而降低化工企业和生产人员所遭受的损失。
作者:汪佳晓 单位:沈阳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民安.影响当代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因素的管理对策探究[J].科技与企业,2014,10(18):34.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和综合治理的方针,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化医集团《关于印发XX年安全环保工作要点的通知》(渝化医司[XX]386号文)以及上级部门有关安全生产规定,强化监管,深化整治,夯实基础,细化责任,严格执行。以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的方式推进安全生产,进一步完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不断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确保企业长周期安全运行。
二、控制目标
无因工死亡事故;
无重大泄漏、中毒事故;
无重大火灾或爆炸事故;
无重大特种设备事故;
无负主要责任的重大交通事故或公共安全事故;
无重伤事故;
一般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40元/百万元产值(现价);
千人轻伤率控制在0.5‰(月均)以下。
三、工作要点
㈠ 通过技术进步促进安全生产,实施装置和过程的安全性配置改造,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1、进一步完善工艺措施安全性以及极限操作的评估机制,从危险操作着手,抓好平稳操作,逐渐树立系统地平衡操作的观念,并系统地进行改进。
2、继续探索化学反应模式的系统改进,积极推进新催化剂的研发和应用,提高化学反应的安全性,优化工艺过程,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不断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3、抓好苯胺、聚碳扩产等建设项目安全“三同时”工作,探索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确保项目建设、运行安全。
4、继续深化以消灭危险源为目标,把循环经济和节能运行与安全运行相结合。通过工艺创新,尽可能消除或减少危险源,实现化工过程放热过程和用热过程集成联动,将化学反应热和工艺余热回收利用,完善全厂热交换网络,进一步优化热量的梯级利用。
5、设备管理部门对企业特种设备(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起重机械等)及其安全附件按期进行检验,并做好检验和试验记录,对检验为有缺陷的设备要及时停用或降级监护使用,并有计划地更换相应的设备或管线。
6、继续抓好危险化学品的管理。进一步完善重大危险源的监控措施,在重大危险源及关键要害部位,增设醒目的安全标识。加强厂区道路整治,确保危化品运输安全。
7、加强现场围堰的完善及规范管理,加强惰性气体保护装置的日常维护和管理。
㈡ 推进安全标准化工作,完善安全组织和管理体系,落实安全责任,强化安全管理,并保障有效实施。
1、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的目标责任制管理,完善风险奖励金制度。进一步细化安全目标考核办法(分解到经济责任制、风险奖励金、安康杯考核办法中),层层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个人。
2、实施全过程风险管理。完善风险评价组织,加强作业活动的危险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切实落实各项风险控制措施,对重大风险要制定风险削减计划并予以落实(过程改进),确保作业活动的风险在可承受范围内。组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评审,实现管理承诺,保持体系持续合规、有效运行。
3、认真开展安全标准化工作,对照《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规范》完善企业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记录台帐。各单位要按照规范及《安全标准化工作整改方案》(重长风化[XX]104号文)要求,按时完成、改进各项工作,争取在一季度实现达标验收。
4、认真贯彻企业《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切实加强生产、经营、储存、使用、运输和处置废弃危险化学品等各个环节的安全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5、严格执行企业《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强化各项监控措施,确保重大危险源安全平稳运行。并深入继续开展消除危险源的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这些费用都在逐年增加,实习费用成倍上涨,仅实习厂家收取的实习费用一项就达到了20元/天/生,而我们学校实行的是几十年一贯制,对于化工类专业的生产实习经费一点都没有增加,甚至还略有削减,生均生产实习经费不到250元。由于实习经费不足,无奈之下学院只能在实习时间、实习单位安排上打折扣,而实习单位对接待和指导学生也缺乏积极性;实习指导教师待遇与其付出不匹配,致使教师不愿带实习;而且学生实习过程中发生意外伤害的风险后果责任较大,现有的实习经费使学校无法承担这一后果责任,责任企业也普遍不愿意承担,教师、学生的安全得不到保障。这些后果最终致使实习流于形式,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大大受挫,实习环节教学质量降低。实习指导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难以保证实习质量对于我国高校而言,“重科研、轻实践”已较为普遍,要扭转目前局势已很困难,学校在人才引进时均重在衡量论文指标,一方面,具有实际化工企业工作经验的人员很难进入高校专业教师队伍,另一方面,由于学科限制,高校化工专业博士又很难有高水平科研论文产出,因而导致目前生产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就成了老大难问题。而引进的年轻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专业基础扎实,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但自身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和对现代化工生产的全面认识和理解,主要对学生进行理论上的指导,难以胜任现场生产实习的指导工作,不能有效解答学生实习过程中所提出的各种生产技术问题,导致实习效果较差。化工专业本身就是实践能力要求较强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不足,这必然会影响生产实习质量。生产实习变参观实习,难以保证实习效果现代大型化工企业日趋集成化、自动化和连续化,现场操作危险性增大,使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进一步减少,学生在生产岗位上唯一能做、唯一可作的事情就是凭肉眼观察整个工艺过程,收集工艺数据,甚至到现场的机会都很少,难免使生产实习内容流于形式,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参观实习,这就无法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难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从而难以保证实习效果。学生就业压力大,难以保证足够精力投入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每年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2009年即已突破600万,这必然导致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很多学生忙于考研、忙于找工作、忙于出国,不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参与生产实习。而化工本身是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参与实践、实习,才能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自身创新能力,如果学生在生产实习上投入精力不够,得不到相应锻炼,必然会影响人才培养质量。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迫切地需要对化工类专业学生的生产实习进行全面创新和改革,正确把握好实习中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使生产实习真正能够达到训练学生工程能力、培养学生工程意识的目的,全面提高生产实习的质量,以更好地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
化工生产实习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加强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建立利益共同体,使企业愿意接纳学生实习,拓宽实习渠道。学校、学院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校企、校校合作,在学校、学院与有关企业洽谈与签署教学、科研协议时,要把建立实习基地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考虑到实习对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和安全生产可能造成影响,企业大多不愿意接收大规模的学生来厂的情况,应充分发挥学校、学院自身的专业优势,例如通过为企业员工提供短期培训、向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向企业开放或与企业共建实验实训室、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等方式,与其建立起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形成良性循环。目前,已有两家单位与我院共建实验室,并已开始接纳部分学生生产实习。在生产实习基地的选择上,应尽可能选择技术先进、生产和管理水平高的大型化工企业。这类企业有固定的实习车间、有对教育热心的工程技术人员,可提供较完整的实习资料和图纸,还可提出一系列生产中所碰到的问题供学生分析。要让学生通过生产实习,充分认识到化工生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对化工行业充满希望,愿意从事这个行业,同时也要意识到现在所学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大型化工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努力学好知识,学习更多的新知识,克服自我满足的心理,从而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因此,我们将化工专业的生产实习安排在四川化工总厂、四川天华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此外,学校、学院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国内一些高校在专业实验的基础上,自主建设了一定规模的中试实验基地,实验操作和控制与现代化生产技术水平相当,学生可以利用校内实习基地深入地了解生工艺和流程,并模拟设备开停车、工艺参数调整、过程系统控制、故障排除等操作,且学生管理、安全等方面均可以得到有效保障。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化工原理仿真实训室、化学工艺专业实训室,拟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改革实习模式,发挥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鉴于目前化工类专业生产实习经费紧缺的状况,同时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生产实习的积极主动性,亟需对目前单一的集中式生产实习模式进行改革,采取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工厂现场实习与仿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集中生产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要能使实习深入,提高学生的实习积极性。教师应以课堂理论教学为线索,把课堂上讲授的比较抽象的流程、设备、仪表及管线等,到生产现场对照实物,认真讲解。要多准备一些“为什么”,使学生深入到问题中,启发学生分析问题,提出技术革新的建议等。分散实习是欧美高校普遍采用的方法,也是我国人文社科类专业生产实习常采用的方法。应鼓励有能力找到实习企业的学生自主联系企业进行实习,或由学生到有意向就业的单位进行实习,实习内容由学校、实习学生和实习单位共同商定。有些生产规模较小的化工企业,每次只愿意接受少量学生进行生产实习,但由于其高度重视实习工作,均安排专人指导,学生能够完全参与到实际的化工生产过程中,可显著提高实习效果,使生产实习真正成为正式工作前的一次大练兵,真正实现了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引进工段级、全流程级的仿真教学软件,尽快完善化工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为了克服大型化工厂生产实习时不能动手、不易深化的缺陷,尽快将化工仿真实验教学引进生产实习环节。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虚拟出真实环境中难以实现的环境,认识生产实习中不可能看到的内部结构和操作原理,用虚拟工具拆装设备,模拟生产单元的开、停车、运行和事故处理。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克服在大型化工厂生产实习的局限性,不受时间和条件的限制,不出校门就能了解化工生产的整个工艺流程,完成对实际操作的培训。我校引进的由北京东方仿真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用于化工原理实验过程仿真软件,可针对化工典型单元操作进行仿真操作。化工原理实验的仿真实验室的建立,为建立校内生产实习仿真基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改变目前生产实习环节上的困境,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加强生产实习的过程管理,完善考核体系
加强生产实习的过程管理,进一步严格实习要求,建立完善的生产实习考核体系。根据专业特点,我们制定了相应的实习管理办法,在确保集中实习教学的前提下,照顾学生分散实习,强化安全管理。同时,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完成实习任务,应注重实习的现场管理。我校化工类专业学生在进厂进行生产实习前,即先与实习企业商议好学生实习的具体岗位,然后把学生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小组安排到不同的岗位上,推荐一位责任心较强的同学任组长,组长负责学生的考勤、与岗位班长的联系等事宜。实习指导教师应每天到现场巡回检查,进行提问、辅导、检查实习笔记等。如对工艺流程,要求每个学生不仅在图纸上全面熟悉掌握,而且在实习现场应准确指出对应的工艺管线,准确指出主要控制点,能够绘出本工段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对于生产实习的考核,主要看两方面,一是看学生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学生出勤情况、实习纪律、实习笔记、现场提问回答情况;二是看实习报告和工艺流程图纸。在这些环节中,应鼓励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性活动,主要考核学生对工艺流程和化工生产装置原理的掌握程度。这种评定方法对学生比较客观,能真正反映出学生生产实习的效果,能较大地激发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学习热情。
加强实习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要提高教师对工厂的熟悉程度。实习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关系到实习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以及完成质量如何的大事。如果教师对生产情况不熟悉,就提不出问题来引导学生钻研。在实习指导教师的安排上,多让从事专业理论课一线教学工作的青年教师参与,让教师能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选派有实践经验的老师与青年教师组合指导实习,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培养,建立一支老中青结合、年龄职称结构合的教师队伍。有计划的对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制定出培训计划,使其有深造的机会和深入企业的条件,要提倡教师到工厂去,解决企业技术问题,了解企业发展动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实践经验,这样的教师才能带好生产实习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