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经济发展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项目建设的成效
(—)增加了森林资源。按照项目的既定目标,一、二期项目主要是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三、四期项目除发展部分速生丰产用材林外,发展部分经济林,以帮助农民在短期内实现脱贫致富。10间完成的13万公顷造林面积中,速生丰产用材林12万公顷,名、特、优、新干鲜果经济林1万公顷。根据幼林摸底调查结果,一、二类林面积达到90%以上。世行贷款造林项目的实施,为我省实现造林面积和林木蓄积双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首先,增加了项目区的林木资源,使世行贷款造林成为我省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的主体工程;第二,使项目区的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了1.9个百分点,其中一期项目平均提高1.2个百分点,二期项目平均提高2.2个百分点,三期项目平均提高8.5个百分点;第三,上述完成的12万公顷速生丰产用材林,按每年每亩平均生长一个立方米计算,可持续生产1600万立方米的木材,将有效地缓解我省木材短缺等诸多问题。同时完成的1万公顷干鲜果品经济林,进入盛果期后每年可生产15万吨的干鲜果品。
(二)促进了农业发展。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区主要分布在我省中南部平原以及太行山和燕山贫困山区的70个县(市),项目的造林地重点利用的是各河流两岸多年滚动形成的沙荒地以及进一步延伸的次耕地。我省的永定河、沙河、滹沱河、漳河的两岸和故道,一直是我省平原农区遭受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3大沙区之一。针对这一问题,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开发改造沙荒、沙滩地6万多公顷,新打机井8000眼,修渠256公里,整修道路1020公里,使沙荒地变成了林茂粮丰的稳产田,并涌现出永清、安次、定洲、新乐、大名、临漳等一大批治沙造林先进典型。世行造林项目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第一,栽植的树木防风固沙改善了生态环境。据河北农业大学在本项目中持续8年的关于杨粮间作的林木生长效应、农田小气候效应、农作物产量效应和杨粮间作的生理生态学基础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杨粮间作使农田小气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毛白杨幼林(3*2*18)可以使农田平均气温下降0.4-0.7度,平均相对湿度提高4.5—12.2个百分点,平均风速降低44.5%—76.5%。第二,小气候的改善提高了粮食单产。在上述条件下,间作物亩产可比对照提高1.65%-31.8%。第三,项目建设增加了耕地面积。在山区,世行项目坚持以项目村为单位,按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凡在5度以上的坡地,都采取反坡梯田、水平阶(围山转)或鱼鳞坑整地、品字型栽植等措施营造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此举在控制水土流失的同时,每亩一般还可开发出3—5成的可耕地;在平原区,则通过开发沙荒增加了耕地面积。大名县在境内3条古河道形成的5条大沙带范围内(沙荒和流动沙地占60%以上)营造间作式速生丰产用材林8.85万亩,通过开发改造沙荒增加农业种植面积6万亩,林地间作小麦增加产量1000万公斤、花生1200万公斤。
(三)提高了农民收入。据有关方面测算,目前农民在高产稳产田上种植农作物,两茬纯收入每亩也不足400元,而世行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农民收入。首先是营造林木的直接收入。世行贷款造林一、二期项目,重点分布在中南部平原农区,其土地资源主要是沙荒地和次耕地。实行林粮间作后,由于农民的耕作对林木起到了以耕代抚的作用以及林木的边行优势效应,使毛白杨的平均单株材积生长量比相似条件下的毛白杨纯林提高30%—137%。保守一点,按每亩每年生长一个立方米计算,每亩每年仅林木一项就可增加收入400元;其次是间作的农作物增加的收入。沙荒地开发后仅种植花生一项,每亩可收获200多公斤,折合人民币400余元,同时,次耕地改造后,农作物产量至少可增长1倍。截至目前,定洲市共完成项目造林5.55万亩,仅间作物一项平均年增加小麦、花生作物产量500万公斤,增加收入700多万元。永清县、安次区在沙荒次耕地发展的10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同样取得了显著的效益。第三是发展经济林增加的收入。三期项目重点分布在山区县的贫困乡村,自1999年实施以来,在以项目村为单位按流域进行全面治理的同时,重点发展名、特、优、新及有市场前景的热杂果经济林,目前已涌现出临城的围场、赞皇的花木、涿鹿的赵庄、丰宁的两间房、承德的东窝铺等项目示范村。以东窝铺村为例,全村总面积1.48万亩,其中山场面积1.42万亩。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243户,825口人,分别散居在东西两条沟,交通不便,人均收入不足500元。实施世行项目后,共整地造林6000余亩,栽植各种果树9.65万株,并完成退耕还果600多亩,老果园改造120亩,果树高接换头1.4万株。人均栽植优良新品种果树120株,3—5年进入结果期后,仅此一项就会远远超过其人均收入3000元的目标。
世行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有力地说明了世行项目造林在改善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以及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方面的重要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些项目村的林业发展模式,亦是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
二、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
(—)加强组织领导。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解决木材供需矛盾,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亦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同时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发展速生丰产林的管理是严格的、科学的、也是非常复杂的,它不仅涉及林业技术和资金财务管理,还涉及有关政策和广泛的群众工作。因此,每期项目开始前,省、市、县各级都要根据工作需要,由主管领导牵头,吸收林业、财政、计委、土地、审计等有关部门参加,建立健全各级项目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项目建设的领导和协调工作;并在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办公室,配备精干的技术和专门财务人员,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工作;同时,聘请教学、科研、种苗、森防等单位的科技人员组成科技支持组,使项目建设可以随时得到技术咨询和指导。
(二)周密组织实施。在项目建设的准备阶段,首先要自下而上以政府名义提出参加项目的申请并履行相应的承诺,同时开展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以项目县为单位的造林总体设计;在项目生效启动前,要编制严密的生产计划和资金计划,制定项目的实施细则、造林技术模型、施工设计方法、检查验收办法、会计核算办法、提款报帐办法等规章制度,作为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间共同遵循的准则,使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效地避免了主观随意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生产计划、资金计划和以保证质量为核心的检查验收制度、报帐拨款制度,做到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
按标准检查验收。凡是无造林设计、造林成活率不达标、不符合造林标准要求的,一律不予验收、不予报帐、不予拨款。
(三)增加科技含量。科技含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项目建设的质量。为此,项目建设中突出抓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使用良种壮苗。当前造林靠壮苗,长远发展靠良种,良种壮苗是造林工作的基础。据调查,用材林良种的蓄积生长量较之一般品种可提高30—150%。因此,各项目县以国营苗圃为中心,推行了“定点供种、定点育苗、定点供苗”的三定育苗办法,不仅保证了所需苗木的数量和质量,更重要的是解决了良种的推广落实问题,确保了林木的速生丰产。特别是在三期项目中,良种使用率普遍达到了百分之百。二是推广适用技术。针对我省十年九旱特别是春旱的特点,在项目造林中大力推广了“ABT生根粉、抗旱保水剂、地膜覆盖”三项技术。在1999、2000我省连续两年遭受特大干旱的情况下,项目区由于采取了上述三项保证措施,造林成活率仍然达到了80%以上。三是加强科研和推广工作。世行项目实施后,先后开展了杨树优良无性系选择和推广、落叶松良种引种和推广、项目实施效果监测等十几项科研推广课题,并及时将阶段性成果组装配套运用到项目建设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四是加强技术培训。为提高项目区农民的技术水平,省市、县、各级都制订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并采取电视台讲座、发放录制光盘、编制小册子、现场参观考察、地头直接演示等多种形式不定期地对农民进行培训。三期项目实施三年来,仅省级就向6市、15个县、60个乡(镇)、340个项目村发放各种小册子、光盘、录象带等52000余册(盘)。
(四)建立健全经营管理机制。经营管理机制是项目建设成败的关键。世行项目实施十年来,经过不断地探索和改进,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经营管理机制。一是资金管理报账制。报帐提款程序是每年春季造林结束后,经专业队伍全面进行检查验收,由县(市)林业世行贷款项目办公室组织,按小班、树种,逐村、乡汇总报帐单据,经县(市)财政授权提款人签字,逐级上报到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然后,按规定办理有关提款报帐手续。报账制的优点在于,资金投入同造林成效直接挂钩,有效地避免了资金投入的风险,保证了投资效益最大化。二是经营模式多样化。项目造林以村为单位,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施工,项目完成后根据农民的意愿,实行分户经营、股份经营或集体经营。但无论采取什么经营方式,其收益的大部分要归属农民。三是项目造林合同制。具体要求是,无论采取什么经营方式,都要签订土地承包(拍卖)经营合同。合同中要明确自主经营内容,权、责、利、义务、责任以及土地承包使用年限,土地承包(拍卖)使用年限不少于50年。同时要明确经核算和债务分割双方确认的承贷数量、还贷年限、还贷计划等。合同制的应用,将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在一起,大大激发了群众造林护林的积极性,保证了项目建设的成效。
在项目建设中,各级项目办都注意用社会林业、混农林业、立体林业等现代林业模式和观念指导实际工作,在保证林木速生丰产的前提下,千方百计的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由于持续地进行了有效的管理,世行造林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其实际意义,不仅仅在于高标准地完成了12万公顷速省丰产用材林,1万公顷名、特、优干鲜果经济林,更重要的是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对农民脱贫致富起到了积极的推进和有效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借鉴和推行了世界银行的科学管理方法,在资金管理上坚持“投入有偿制、支付报帐制、使用专项制”,对于习惯了拨款造林粗放管理的干部群众来讲,约束当中潜移默化地使人们增强了质量意识、还贷意识、责任观念和效益观念,较好的遵循和实践了林业改革思想,是林业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体现。
三、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存在的主要问题。林业世行项目实施情况总体上是好的,但有些地方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将会影响到已建项目的还贷、在建项目的质量、以及进一步的引进和利用外资问题。
1、责任意识不强,短期行为突出。有些干部急功近利,
争取项目时积极主动,轻易承诺,但言而无信,一旦项目上马,就觉得万事大吉,于是出现了配套资金不到位,生产管理不扎实,在还贷问题上推诿扯皮等现象。我省一期项目从1998年开始还贷,按照现在的还贷条件,全省每年平均还贷400万人民币。就一个县来讲,每年最多还50万,最少还20万,且一般都涉及6、7个乡,几十个村,应该说还贷的压力并不是太大,但实际结果却很不理想。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省财政采取了财政预算逐级扣款还贷的办法。
2、工作漂浮,管理粗放。有些地方不能按项目要求办
事,随意性很大,挪用、滞留资金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地方不注意做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不能很好地研究和落实经营机制,习惯于大轰大嗡式的粗放管理,形成了上边一头热而群众不理解,不支持,存有应付过关的心理,结果是既影响了造林成效又劳民伤财,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在二期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得不中止了几个县项目的执行。
3、认识不足,配合不够。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
部分,发展林业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并且,世行项目造林不仅仅是林业部门一家的事情,它涉及到技术、政策、土地、扶贫等多方面的问题,以及广泛的群众工作,因此,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临城、涿鹿、承德等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项目造林,把项目造林作为富民工程、德政工程,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和农村经济的增长点来抓,积极协调林业、农业、土地、水利、扶贫以及财政等部门,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局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比较而言,有些项目县,对项目造林重视、支持和协调不够,工作方法简单,只是林业部门自己在孤军奋战,影响了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几点意见和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扩大对外开放是我省林业建设的一项基本方针。借鉴和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是促进我省林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利用世行贷款造林,一是贷款时间长,二是资金有保证,这既符合林业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又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目前,我省的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但是,利用外资(贷款)造林,就其管理上来说是严格和烦琐的并且项目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各级政府的国际形象。因此,各级领导一定要充分认识利用外资造林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和风险意识,切实把项目建设抓紧抓好。当前,各地一定要克服畏难情绪和等、靠、拖的侥幸心理,从维护我省各级政府信誉和林业部门形象的高度出发,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措施,认真督查,保证在建项目的优质高效,搞好竣工项目的扫尾工作。特别是在一期项目的还贷问题上,要采取目标考核、财政预算统筹安排以及现有幼林拍卖转包等有效措施,按计划完成还贷任务。
2、严格管理,保证质量。我省世行二期林业项目将于2001
关键词:专业思想 人才培养模式 联合培养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广西财经学院2009年开始招生的新专业,是广西首次开办的本科专业,对于这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我们是从零开始,是在借鉴兄弟院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大胆的教学实践,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专业特色。我们相信,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在不远的将来,会深受广西各方面用人单位的欢迎。
一、狠抓专业思想教育
众所周知,由于历史和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对“农”字专业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忌讳的心理,具体表现就是家长不让孩子报考带“农”字的专业,考生也不愿意去读“农”科专业,来自城市的学生谈到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就害怕,农村的学生更不乐意大学毕业后又回到农村去。种种思想顾虑我们认为都是很客观的,也是很实际的。针对这种状况,经济系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了对新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工作。
1.从专业培养目标上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用大量的事实向新生说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培养从事农村经济和区域发展管理工作的人才,突出在“管理”两字上。因此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具有“谋发展、懂经营、会财会、精管理”的能力。通过加强专业培养目标教育,使学生增强了对学习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认识。
2.从政策导向上加强对学生将来的理想教育。从国家层面来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中央政府对“三农”的投入越来越大,2010年达到了8183.4亿元,是2006年的2.4倍。在农村不但免征了农业税,而且有些地方60岁以上的农民每个月还能领到养老金。从大学生就业政策导向来看,近几年国家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和基层单位进行创业和就业,2008年广西考村官的竞争指数是10%(招聘459人,参考4714人),而2009年上升到了12%(招聘476人,参考5665人),说明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想到农村当干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农村产业发展来看,农村经济已经由传统的单纯种养方式转变为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消费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已经形成,农村经济的范围已经扩大,产业链已经拉长,城乡“二元结构”差别在逐步缩小。通过理想教育,增强学生对学习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自信心。
3.通过组织参观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新生入学后,每年都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参观,如组织到皇氏乳业、百洋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参观,通过参观使学生初步了解到企业都与农村区域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从而扩大了学生了解专业发展的视野。
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农村收入调查报告
加快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问题和中心任务,也是农业、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我县农民收入状况如何,影响农民增收的症结何在?20**年**月份,对所在地的农村农民收入进行了一次实地调查,调查采取听汇报、入户调查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农民收入状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并形成调查报告。
一、农户收入的现状
本次共走访调查农户52户,其中,纯农业户38户;亦工亦农户7户;以农为主,农闲时兼营服务等三产业的4户;纯经商办企业的3户。其中,2009年度家庭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3户;1万元(含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8户;2万元(含)以上,3万元以下21户;3万元(含)以上,5万元以下17户;5万元(含)以上3户。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农民家庭收入还很低,加上生产、生活支出不断增加,农业结构调整成效尚未充分显现,农村劳动力难以充分就业,农民创业意识和技能薄弱等,使得农民在短期内增收还很困难。
二、农户收入状况分析
在调查前,笔者曾到当地政府统计部门进行了相关情况的了解,2009年该镇上报的农民人均纯收入4725元,比上年增幅15%。在此次调查的52户中,总人口213人,其中,劳力131人,在所调查的劳力中,外出务工106人。在农户的收入构成中,来源于一产业的收入716元;来源于二产业(含外出务工)的收入2187元;来源于第三产业的收入1822元,分别占总收入的15.2%、46.3%和38.5%。从收入构成可以看出,农民来源于一产收入较少,来源于二三产业的收入较多,尤其是外出务工收入占总比例最高。而一产收入中,退耕还林收入占70%以上,真正纯农业收入更低。
通过以上分析,目前,我家乡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还是靠外出务工收入,从调查出的外出务工人数占总劳力人数近81%的比率来说也是如此;其次是经商办企业的收入,单靠农业生产生活将十分困难。分析当前农户家庭经济收入低,增收困难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农民绝对收入水平较低。虽然被调查的52农户中,年收入2万元以上的占大多数,但近年来农村家庭开支逐年加大,尤其是教育、住房等到方面支出更大,致使被调查的约70%以上的农户全年没有结余,稍有变故就得负债。
(2)增收速度缓慢。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过去的情况比速度大大降低。据资料显示,改革开放的前6年,农民人均收入的年增长按可比口径计算在14%~20%之间。而1997年以来平均只有4%。二是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比差距很大。按照到 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人均GDP要达到3000美元的目标要求,农村人均收入每年的增长率要达到12.2%,同这个要求相比,实际发展速度要低得多。
(3)城乡差距加大。近几年来,尽管国家相继出台一些有利政策,农民增收速度可以超过5%,但是仍然落后于城镇居民,使城乡差距继续扩大。
(4)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之间农民的人均收入差距较大,并且这种差距没有缩小的趋势。据我了解,我家乡安徽省巢湖市在全国农村所处位次还较高,农民人均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内陆地区农民收入更低。
造成我国农民收入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农民整体素质还不高,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突出表现为文化素质较低。据调查分析,农民劳动力中,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6%左右,初中文化程度的约占20%左右,高中文化程度的约占20%左右。
(2)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还跟不上形势要求。调查发现,一是特色主导产业总量小,覆盖农户少。二是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三是结构调整不深入。以蔬菜为例,种植结构雷同,品种特色不明显,科技含量不高,大路菜多,贮藏、保鲜、深加工及包装、运输等严重滞后。
(3)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引导、协调、服务功能滞后,不能有效地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的诸多困难。一是信息服务滞后;二是技术服务跟不上。特别是高新技术应用上,技术与生产严重脱切,导致农民增收难;三是信贷部门缺乏有效的资金扶持措施,一家一户贷款困难。调查发现,多数农民都有强烈的增收意识,并有一些可行的增收项目,但苦于没有启动资金,而难以上马。
三、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和建议
现如今,中国经济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实现我国“保增长,调结构”的目标尤为关键。但是,收入差距过大,尤其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限制了我国刺激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活力与动力。因此,增加农民收入,对扩大消费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对策有:
1、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要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在于农民自身的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千方百计搞好农民技能培训,让农民更多更早地了解市场的最新信息和动态。
2 、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农村服务业,提高民营企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工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
3、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潜力。这是农民增收的基础。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发挥比较优势,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一是大力推广优质农产品,优化品种和结构;二是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产业带;三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创造新的消费需求。
Abstract: Were right “the peasant laborer” along with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the employment further attention, the peasant laborer equality employment rights and interests safeguard had certain improvement. But, in the real life the peasant laborer gets employed presents many “is not equal” the phenomenon still to exist. This article to created emphatically many “is not equal” the phenomenon root to carry on the selective analysis, proposed reform perfect countermeasures and so on laws and regulations system, innovation employment pattern, got employed by the time to the peasant laborer have the promoter action.
关键词:农民工 就业难
key word: The peasant laborer gets employed difficult
作者简介:丁洁,河南省邓州市人,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08级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
长期以来,作为“都市边缘人”的农民工为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权益保障日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但是,现实生活中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低、传统观念的歧视、就业保障的对象选择性等致使“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农民工就业难的根源何在?如何采取更加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好保障,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分析研究。
一、农民工平等就业权益保障中存在的“不平等”的原因分析
1.现行部分制度的缺善导致农民工在寻求“平等”上出现漏洞
虽说我国多次对户籍制度进行调整,但户籍制度给了农民工一个姓“农”的户口,直接造成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根源上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反应在就业上就是农民进城务工遭受种种限制,他们似乎成了城里的异类。另外《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都对农民工就业权益作出了相关的规定,但大部分规定原则性太强,而且规定比较宽泛,政策性大于法制性,使得规定生活适用不大,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便显得不是很到位。
2.社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现状和农民工自身素质的不高迫使农民工处于“平等”之外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下岗城市工人数量庞大,农村富余劳动力逐年增多,新生劳动力增长速度加快,我国劳动力市场一直呈现严重的供大于求的状态,劳动力供给方始终处于劣势地位,形成了一种“我为鱼肉,人为刀俎”的局面,再加之农民工学历水平低、大都没有一技之长等自身素质原因,其正当的权益势必受到损害。
3.传统的社会“等级”观念致使农民工始终游离在“平等”的边缘层
观念上形成的对农民工的歧视,自觉不自觉已经使农民工各项平等权利得以剥夺。农民工和城市工人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经济上得不到应有的福利,政治上也缺少地位,沦为二等公民。并且在部分舆论的诱导下,农民工不断被妖魔化,因此经常遭受人身攻击,基本人格都无法得到尊重,他们过着既不是单纯农民又不是单纯工人的两栖生活。在整个大的环境下,农民工寻求权利平等几率为零。
二、解决农民工平等就业权益保障获取平等的可行性对策
1.改革健全法规制度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首先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进行社会结构调整,加大户籍制度的改革力度,加速城市化进程,使更多的农民变为居民,尽快使社会结构的多元状态向一元转化;在《宪法》中恢复居民的迁徙自由权,使公民真正享有和实现平等的权利,同时制定相关的户籍法律,对户籍的管理等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政策措施,推动户籍管理的法制化。其次要进一步出台和完善关于农民工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要进一步强化政府保护农民工平等就业权的法律职责和法律义务,要使政府真正成为依法保障农民工平等就业权,这是法治政府的根本要求。
2.加强培训,帮助提高农民工自身能力素质是解决问题的关节点
农民工要积极地参加各种培训,拥有高素质和技能,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目前的就业困境。各级政府、机构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按照“强职业、抓技能”的思路,加大培训投入,充分利用技工学校、培训机构等资源,主动加强农民工特别是青年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率。
3.创新就业方式,缓冲就业压力是解决问题的现实办法
当前就业形势依旧严峻,农民工在向城镇转移劳动力的同时,各地要注重创新就业方法,实现农民工就地转型,缓冲就业压力。首先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健全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以人为本展开各项就业服务,形成全方位立体式服务网络。比如各地市推出的“暖流行动”、“春暖行动”等等,使农民工平等的竞争就业,既提高了就业对口率也提升了整体就业率。其次要持续不断的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化、乡村工业化,加速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抓好农村各项基础性工程建设,着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引进产业模式,扩大开放农村市场,切实发展农村经济。
参考文献:
[1]《都市中的边缘人》,李培林,载于《东方》1995年第2期
[2]《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国家统计局农村司,2010-03-19
[3]《贵阳市外来劳动力就业管理规定(修正)》,2007-12-18
为了扩大内需,国家启动了“电脑下乡”计划。然而,由于内容、应用、基础设施、价格、销售渠道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互联网的服务性并未在农村全面“开花”。要激活庞大的农村市场,还必须做好许多的配套措施,多项产业合力才能激活潜在农村市场。
农村互联网进步巨大,渗透速率却降低
我国农村互联网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与城市相比,依然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在扩大内需背景下,互联网在农村的发展受到了多方面的关注。
《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中国城乡网民比例与2008年底保持一致,农村网民占比略有上升。目前农村网民规模达到9565万人,较2008年底增长1105万人,增幅13.1%。报告也指出,在农村网民规模在逐步增大的同时,互联网向农村地区渗透的速率较之2008年有所减缓。
在农村网民中,只有14.8%在过去半年内访问过农村、农业类网站,显示了互联网的服务性并未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同时,网民中农林牧渔劳动者使用农村、农业类网站的比例为42.7%,说明有关“三农”问题,依然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发展农村信息化,“电脑下乡”有待细节完善
信息化的主要“战场”一直是在城市发达地区,广大农村地区却发展缓慢。
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措施之一,“电脑下乡”目前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有媒体报道,在广东省许多县市普遍存在下乡电脑缺货的现象,电脑销售量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商家不积极使得销量低迷。有电脑店老板认为,厂商货源不足,农民购买力有限,推动电脑下乡很难。商不看好则影响到了厂商营销政策难到位。
农村网民中,自有电脑数量并不多,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2008年农村互联网调查报告》的一项统计,在5262万的中国农村网民中,通过网吧上网的几乎接近半数,比例达到了48.5%。
有些农民也渴望拥有自己的电脑,但是他们往往感到困惑的是,买什么牌子、什么型号的才合适?而诸如此类的信息服务往往很欠缺。
做好配套举措,激活庞大农村市场
在做好“电脑下乡”的同时,一系列配套的措施都应该跟上。
首先,要加大农村基础网络建设。目前三大运营商和一些省市签订了合作协议,为基础网络建设提供了保障。7月14日,中国移动就与农业部签署了合作协议。将在未来三年内投入700亿元,用于农村基础通信网络和信息化建设。
其次,要做到互联网服务的“下乡”。农村网民中,只有14.8%的人在过去半年内访问过农村、农业类网站,显示了农村互联网应用的不足。
在解决方法上,可以为农民开发一些简单实用的软件,提供诸如天气、农业信息、农业教育、国家政策服务等,同时,还可开发实用的农业电子商务网,为农民生产提供帮助。
按照工信部的部署,中电信、中移动、中联通将逐步建设和完善基础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广大农民提供功能强大、种类丰富、灵活便捷的各类涉农信息服务,也为其他信息服务商和涉农单位开展农村信息服务提供业务平台支撑。
第三,产业链要和运营商联手,优化渠道降低资费。这包括家电业、服务业和电子设备等行业。
一、湖州农村发展电子商务的意义
农村电子商务平台作为农村电子政务、农产品电子商务及对农民进行电子教务的载体,是政府便民服务的又一具体举措。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随着目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市场信息已成为农民生产经营更直接、更明确、更有力地抓住机遇、从容决策的有效手段。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充分发挥其便捷优势、速度优势、空间优势、信息优势和成本优势,对于加快湖州“三农”问题的解决,维持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湖州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一)湖州农村电子商务的基本特点1.湖州农村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湖州市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农村信息化建设,已建立的“三纵一横”信息化总战略是以农村政务、电子商务、民生服务为“纵”,以乡镇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横”,把农村的乡镇和农村政务管理、乡镇企业的电子商务活动以及相应的农民信息服务,经过资源整合,以互联网方式构建一个为“农民、农村、农业”提供政务、商务、服务“三位一体”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到目前为止已在10个乡镇试点建成“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166个行政村、多家企业和农家乐加盟其中。力争到2013年,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乡镇全覆盖。农民也能成为熟悉互联网应用的网民,也能享受到网络化时代的信息便利与良好效益。据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统计:截止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总数已达5.13亿人,其中农村网民达到1.36亿人,占整体网民数的26.5%,浙江网民总数达到3052万人,通宽带的行政村累计达31528个,行政村通宽带率达95.72%。国际化、电信级的宽带IP城域网和宽带接入网已覆盖全省所有县(市)和乡镇[1]。截至2011年年底,浙江农村宽带人口普及率达10%以上,远远高于全国7%的普及率。2.湖州农村打造电子商务服务平台随着1994年中国农业信息网和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的相继开通运行,标志着电子商务技术开始迈入农业领域[2]。目前,电子商务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与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建立起了一批农业领域的综合性数据库及应用系统,农业部门利用网络平台实现了相关信息的与查询,建成了涵盖面广,信息处理能力强,资源丰富和更新及时的中国农业信息网。据第三方独立数据分析统计提供商CNZZ报告显示,到2009年8月,中国农业网站站点数量已达29739家[3]。湖州在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着重于打造乡镇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利用平台整合资源,农民和农村经营户通过加入平台,实现农产品网络化销售与宣传。
(二)湖州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湖州农村网络设施建设投入相对薄弱,公共网络资源匮乏在“乡乡通网络”、“家电下乡”等国家政策的扶持下,部分企业对湖州农村网络设施进行了一定的投资,农村网络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但是,目前湖州部分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的网络基础条件还是很差的,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据CNNIC2011年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农村非网民中,由于没有电脑等上网设备而无法上网的人数达到19.7%,而一部分则是由于当地没有网络接入条件[4]。对于部分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家庭几乎不可能有电脑,网吧和学校是农村居民使用互联网的重要场所,但往往这些地区网吧环境差、电脑硬件配置低、更新周期长、并缺乏有效监督;学校往往只对学生上课开放,农村居民无法正常使用。2.湖州农村上网成本仍较高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最新调查显示,目前湖州农村居民年平均收入在13288元左右。而农村上网成本一般需要包括硬件设备购买成本、网络接入费用等,这对于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年均收入水平而言仍是很大的支出。虽然国家出台了“家电下乡”等刺激消费的政策,但由于支出成本较高,这些措施对于推动农村居民购买电脑上网的吸引力并不大。对于大部分农民而言,电脑仍是比较奢侈的东西。现在电脑的价格在三四千元左右,再加上宽带接入及各种培训费用,农民普遍难以支付如此高的费用。3.农村居民网络知识匮乏,对互联网的认知存在偏差目前农村非网民中,由于不懂电脑和网络而不上网的人数达到了38.8%,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城镇非网民群体,而造成不上网的原因主要是缺乏使用互联网的知识和技能。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湖州农村几乎家家都有电视,而互联网负面事件的不断报道,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居民对互联网认知的不良印象,从而产生种种顾虑限制了农民使用网络的积极性。在过去的网络普及过程中,农村地区较容易接触和使用网络的群体已基本进入网络生活范畴,要对未使用互联网的农村居民进行网络渗透具有一定的难度,互联网向这一人群的普及和渗透将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因此,在农村地区,网络技术的传播、扩散速度将进一步放缓,并出现传播的“衰减效应”。4.与电子商务相配套的物流配送体系发展滞后农村农产品进行电子商务活动,必须要有一定的物流配送体系与之相配合,否则农产品就无法及时销售出去。目前,湖州农村物流的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在湖州的农业发展过程中,“重生产、轻流通”思想自古影响着农民的思维,从而造成了农民对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流通和物流配送等相关产业发展作用的认识不足,最后导致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投入非常有限。而农村物流基础设施长期投入不足,往往会造成高额物流损耗。据有关数据统计,由于物流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中国每年有超过8000万吨的水果蔬菜腐烂,损失金额达800亿元之多,损失率在25%-30%间,这与发达国家5%以下的果蔬损失率相比,差距甚大。湖州的情况更严重,这说明湖州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十分滞后,它严重阻碍了湖州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三)湖州农村发展电子商务的优势1.经营成本低在零售企业资本投入中,店面租金和装修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在湖州城区,寸土寸金,一些繁华地段店面年租金达每平方米万元以上,这样的高成本投入,势必反映在产品价格上,使得零售企业在与“狼”共舞中很难取得价格优势。而湖州农村市场开发程度相对较低,资金投入也大大低于城市,对于企业而言,可以大大降低经营成本。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劳动力成本也低于城市,更进一步节省了企业的成本。目前,地方性的中小型商业企业以及为数众多的个体零售商占据着湖州农村商业领域,普遍存在规模小、布局混乱、组织化程度低、商品质量差等诸多问题。因此,大型零售商业企业可利用自身在品牌、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收购、兼并、加盟等形式实现资产重组,实现低成本、大规模的扩张,轻松占领农村市场。2.市场潜力大湖州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5%,从一定意义上讲,零售企业只有占领了农村市场才算真正占领湖州市场。尽管目前农民的购买力相对较低,但农村丰富的人口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购买力不足的问题。就长远角度而言,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将得到大力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和收入也将不断得到提高,因此农民购买力势必也将得到逐步提升,农村市场增长潜力巨大。自中国加入WTO十年来,国际零售巨头进驻中国的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市场竞争空间日益变得狭小,外资零售企业进军农村市场只是迟早的事情而异。
三、发展湖州农村电子商务的建议
(一)加大湖州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改善上网条件网络基础设施是推进互联网在农村地区普及和渗透的前提条件,包括农村地区的网络接入条件、上网设备等基础设施投入。1.改善湖州农村地区网络接入条件,提高农村的网络服务能力近年来,随着“村村通电话”、“乡乡通网络”等工程的推进,湖州市政府和湖州电信企业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农村网络接入条件取得了实质性突破。但是,部分农村地区,特别是部分山区和农村偏远地区的网络建设还没有到位。在CNNIC的调查报告中显示,一部分农村居民是由于没有网络接入条件而无法上网的。而在已接入互联网的部分农村地区中,由于网速太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上网的积极性。因此,进一步改善农村地区网络接入条件,提高农村的网络带宽是实现湖州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保证。2.有效落实“家电下乡”政策,提高农民购买电脑积极性随着“家电下乡”等国家政策的不断推进及手机的进一步普及,农村网民上网的终端设备不断得到改善,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2011年湖州家庭上网的比例较2010年增长了6.8%,但目前农村家庭电脑拥有率仍然比较低。因此,应进一步推进和落实“家电下乡”的惠民政策,针对农村地区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推出更实用的配置和更实惠的价格,满足农村居民对电脑等上网设备的需求。3.加强农村公共上网场所建设目前,农村学校和网吧的上网条件远远低于城镇的水平。其中,网吧是农村地区网民上网的重要场所之一,但农村网吧条件较差,黑网吧较多,设备配置较低,安全和卫生环境多数不达标。学校则是培育青少年上网的重要场所,但是农村学校的上网设备匮乏,且设备更新慢、较为陈旧,无法满足青少年上网需求。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公共上网场所建设的投入力度,引导相关企业进驻农村市场,不断改善农村地区公共场所的上网条件。4.以手机带动农村互联网的普及截止2011年底,湖州手机普及率达95%以上,手机的快速普及和发展,为湖州农村互联网的普及增添了新动力。针对湖州农村上网设备相对匮乏的特点,手机以较低的成本成为农村网民更可能选择的上网终端。目前,手机在湖州农村的普及远远高于电脑,其使用门槛也低于电脑等终端设备。通过加快农村地区无线接入业务的发展,从手机聊天、手机新闻等相对较浅的应用推广开始,利用手机上网拉动湖州农村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
关键词:农村家电;消费市场;探讨
前 言
2007年中国GDP增长11.4%,其中消费、投资、出口的拉动分别占4.4%、4.3%、2.7%,表明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正在加大。但在农村由于消费不协调,消费水平低等特点。从而使得农村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率贡献份额下降,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一、制约农村家电消费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决定消费支出的最重要因素。近年来,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呈现出两个明显特征:一是总体水平偏低,二是内部收入差距拉大,直接制约了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张。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由1985年的1.86倍,扩大到1990年的2.2倍、2001年的2.89倍、2003年的3.23倍。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是3 255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0 493元,绝对差距是7 283元,相对差距是1∶3.22,城乡差距较改革之初增长了66%。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拉大,尽管农民收入同比增长,但占全社会居民总收入的比重仍在下降,农村市场消费能力明显偏弱。
2.农村家电消费市场有效供给不足,也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消费
目前,中国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商品供应体系还不完善,很多地方和企业在工业消费品的设计、生产、供应上,多是面向城市需求,而适合农村消费市场特点的家电产品开发严重滞后,有效供给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家电消费市场市场的发展。况且在工业消费品生产领域,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较为普遍,现在市场大部分的商品都是针对城市消费市场,而适合农村特点的家电产品不多,从而影响整个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发展。
3.农村家电消费环境较差,影响了农民的消费积极性
农村消费环境的落后是制约农民消费需求实现的重要因素。目前,由于中国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影响着农民消费的实现,限制了农民消费的更快增长。农村基础设施落后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农村市场网点少,购物环境差,商品的品种和款式也单调,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限制了购物选择面。
其次是缺水缺电,严重制约了家用电器的普及。绝大部分农村的生产、生活消费基础设施无论在数量、布局、规模方面,还是在档次、质量、科技含量等方面,与城市相比,差距悬殊。一些地区供水、用电、道路、电视信号接转站等基本问题仍未解决好,家用电器等商品的普及严重受到限制,甚至出现了“买回的冰箱变成了碗橱、洗衣机变成米缸”的笑话。目前,全国自来水受益村只有4 381个,普及程度仍较低。农村形容说:“电动洗衣机,人工上下水”;很多省份虽然消除了无电村,但是供电时间限制、电压不稳等问题也一直影响着电器商品进入农户;电讯基础设施因农村资金短缺、点多面广、铺设线路投资太大,一时难以满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基础设施使用费用远高于城市。据一份关于农村电价情况的调查报告:除了山西每度电在0.40元左右外,相当一部分省、市、自治区为0.60元~0.80元,高的达到2元~3元,远高于城市0.42元的平均电价水平,农民购头家电买得起用不起现象较为普遍。另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对住户的调查反映:农村电话费偏高,也是制约电话使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再次是交通不畅,制约了农村商品的流通。由于交通不便,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运不出去,不能及时换回货币影响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工业品不能顺利运过来,加大了工业品成本、抬高了价格,严重制约了农民消费需求的实现。
二、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对策及建议
(一)政策支持
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消费市场的环境
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处于升级价段,以“老三大件”为主要耐用消费对象的时代已经结束,而以彩电、冰箱、收录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和农业作业器械、运输机械为主要消费对象的新的消费热点正在形成。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农业投入不足,供电、供水、道路等基础设施已不能适应当今农村经济和农村市场发展的需要。因此,促进农村家电需求的增长,当务之急是要完善同消费配套的基础设施。其中关键问题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满足消费需求的效率和效果,是阻碍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最大的非制度性因素。鉴于此,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农村的基础设和科技的投入,确保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以保证农村水、电、交通、通信、医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基本到位。而农村地区电网、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不仅方便了农村居民的出行及信息流通,更重要的是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水果蔬菜的流通、水产养殖业以及非农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业等的发展作用更为突出,同时还有利于促进对电话、电视、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据有关专家测算,电价下降40%,并提高信号接收质量,每百户彩电拥有量将新增11.5台。如果实现村村通自来水,洗衣机每百户拥有量将新增22.6台。
(二)组织支持
1.政府的支持
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现阶段农村融资渠道有限,正规金融缺位,资金市场运作极不规范。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乃当务之急。农村要探索建立一个由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等多样化金融机构组成的、具有相互竞争、内部互补的农村金融体系。同时要探索建立农民贷款担保体系,分散农民贷款风险,健全融资渠道,进而启动农民长期抑制的消费需求。比如,农民的住房消费、家庭耐用消费品消费、教育消费等。
其次要加强对农业的金融支持,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体系的支持,在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农业银行农村网点的撤并,管理权限上收;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的农业发展银行只承担粮、棉、油收储贷款业务,不与农民个人发生信贷业务,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无暇顾及;农村信用社自身难以满足农民的借贷需求,这种金融供给抑制,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于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服务战略应进行调整,特别是对农村信用社体制的改革,发挥其支农主力军作用。通过农村信用社来推行小额信贷以满足农民的借贷需求。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新的特殊的信贷方式,专门为具有一定潜在偿债能力的收入较低的农民提供信贷服务,以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增加收入。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养大户贷款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而农村信贷由于受农户分散涉及面广、贷款额度小、农业风险大等多种因素影响,放贷难同样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如何处理好这两难问题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紧要任务。__区通过依托供销社组织开展农业担保体系建设,创新扶农促农的新模式,探索出一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一、开展农信担保体系建设的主要经验做法
__区农信担保有限公司创建于20__年5月。经__区人民政府批准,由区财政和区供销总社共同出资建立,8月1日正式注册成立,公司注册资本200万元,其中区财政出资180万元,占90%,区供销总社出资20万元,占10%。区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和区农村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分别代表财政与供销总社为出资股东。
农信担保公司以服务“三农”和控制风险为重点,建立了一整套适合农村信用特点的规章制度,并依托供销社大力开展经营业务活动。成立至今,为全区224家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种养业农户提供贷款累计担保249笔1605万元,担保涉及粮食、农机、生猪、奶牛、家禽、蔬菜、水产、水果种养殖等种类。据初步测算,农信担保贷款促使农业产值增长近1.6 亿元,助农增收达1000万元以上。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认识统一,定位准确。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催生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种植养殖大户,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载体。随着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加快,它们对资金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又同样遇到了资金不足告贷无门的困扰。因此,组建农信担保公司,是发展效益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客观要求和迫切需要。
(二)优化结构,规范运作。一是建立贷款担保业务制度,把好授信对象关。制定了《__区农信担保有限公司担保程序》,把授信担保的范围界定在:全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种植养殖农户、农副产品购销大户及其他涉农相关企业,重点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二是建立风险责任与工作业绩考核制度,把好调查研究关。三是建立分级审批制度,把好担保审批关。四是建立反担保制度,把好防范风险关。通过建立反担保制度,区农信担保公司在目前已办理的249笔授信行为中,有13笔提前偿还贷,目前没有发生一起坏帐。五是建立基层担保窗口受理制度,把好服务关。农信担保公司将全区除大陈镇外其余8个街道划分为四个服务区块,使担保申请受理的覆盖面达到100%。
(三)谋求合作,协力推动。选择与__农村信用合作银行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合作关系,既可推动农信担保工作,又可帮助农村合作银行更好开展农村信贷业务,取得双赢结果。__农村信用合作银行给予了农信担保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10倍的放贷担保权限,由农信担保公司担保放贷的款项,一律按国家基准利率下浮10%执行,如出现呆账、坏账,损失部分,农信保公司承担80%,信用社承担20%。
(四)坚持宗旨,长效扶农。担保服务收费根据服务对象区别,按担保额每月0.5‰—1‰收取,真正体现了扶农支农的宗旨。规定农信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区财政出资部分的收益,全部留存公司转为风险准备金,另外农信担保公司从每年的利润分配中计提10%转为风险金。目前,__区政府每年由区财政预算中安排10万元的专项资金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确保开展农信担保这项支农扶农措施不但做得好,又做得长。
二、当前农信担保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农信担保为解决农村融资难的问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我区农村融资环境得到了改善。但是,由于创建和运行时间较短,在担保实践过程中仍遇到许多方面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贷款骗保现象逐步呈现,担保资金安全受到威胁。农信担保公司成立一年多来,在农业贷款申请担保调查中发现,有8笔贷款126万元存在骗保嫌疑,被调查人员发现并识破,骗保资金占贷款总额的7.8%。
(二)信用反担保比例过高,存在担保安全风险。目前,我区农信担保公司规定的农业贷款反担保方式有三种:信用、质押和抵押反担保。农信担保公司1609万元担保贷款中,其反担保方式均为自然人为贷款人提供信用反担保,由于对信用反担保人的资信状况缺少全面的了解,对农信担保资金的安全影响很大。
(三)农信担保资金规模过小,担保能力有限。担保公司注册资金为200万元,按照担保公司与农村合作银行的协作协议约定,农村信用合作银行提供的支农贷款总额可达到20__万元。从20__年8月成立以来,农信担保公司已经为229家农村经济组织担保支农贷款249笔1609万元,占可贷款总额的80.5%,贷款总额中大部分贷款期限为一年,而全区各类农村经济组织、种养殖大户对农业贷款的需求大,担保难以满足。
(四)农信担保公司调查人员缺乏专业性,影响调查报告的质量。目前,农信担保公司调查人员由2名农村信用合作银行退休职工和供销合作社的1名职工组成,对国家农业产业政策、支农资金管理等方面不够熟悉,提供的担保调查报告缺少全面分析意见,影响决策。
(五)信用合作银行配合不够到位,信用担保政策大打折扣。我区创建农信担保公司的时间一年多,在研究农业贷款担保具体业务中遇到困难,农民反映基层信用合作银行信贷人员以国家宏观调控,信贷规模紧缩或其他理由少贷甚至不贷资金,使信用担保政策落实难以到位。
三、发展农信担保事业的对策和建议
(一)增加资金投入,扩大担保规模,增强担保能力,促进担保公司的健康发展。在担保公司现有注册资金的基础上,由财政安排资金向担保公司增加资本金,逐步扩大担保规模,增强担保能力,进一步满足农村融资担保需求。由于担保公司是政府创办的非赢利组织,加上农业贷款额度小
、利率下浮等多种因素,担保公司的收入有限,对保障担保公司的正常运行问题,政府应当区别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自求平衡的做法,财政安排一定的资金补充运行经费,促进担保公司的健康发展。 (二)研究制定农村信贷优惠政策,鼓励银行将资金更多地投放到农村。由于投资农业见效慢、盈利率低,金融机构不愿意将资金投放到农业领域。为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将资金更多地投放到农村,要尽快研究和制定农村金融优惠政策。提高农村信用贷款额度,满足农村对资金的需求,特别是要满足农业企业在农产品收购旺季对资金的季节性需求。对农村贷款实行优惠利率,依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基准利率执行下浮的部分,建议政府对金融机构的农业贷款进行财政补贴,使金融机构从农村吸收的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向农村,做到取之于农、用之于农。
(三)完善反担保措施,降低担保风险,保障资金安全。必须在制度上加以规范,在反担保措施上区别不同情况加以运用,特别是对农业企业贷款担保,要求企业尽量以质押或抵押方式提供放担保;对农户则自由选择反担保方式,如果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对信用反担保方式要尽量以合作社提供反担保,降低和防范担保风险,保障资金安全。
常见的饮用水水质项目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铅:对肾脏、神经系统造成危害,对儿童具高毒性,致癌性已被证实 镉:对肾脏有急性之伤害砷:对皮肤、神经系统等造成危害,致癌性已被证实 汞:对人体的伤害极大,伤害主要器官为肾脏、中枢神经系统硒:高浓度会危害肌肉及神经系统 亚硝酸盐:造成心血管方面疾病,婴儿的影响最为明显(蓝婴症),具致癌性 总三卤甲烷:以氯仿对健康的影响最大,致癌性方面最常发生的是膀光癌 三氯乙烯(有机物):吸入过多会降低中枢神经、心脏功能,长期暴露对肝脏有害 四氯化碳(有机物):对人体健康有广泛影响,具致癌性,对肝脏、肾脏功影响极大.
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四点:
1.畜禽养殖污染严重
畜禽养殖污染面广且量大,污染严重 农村畜禽养殖多为无序分散状况,且数量较多,大量畜禽粪尿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造成当地环境(特别是地下水)污染,现已成为农村一大新的污染源。集约化养殖场其污染危害更加严重,畜禽粪便对地表水造成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对地下水造成污染,甚至对大气造成恶臭污染,其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四川作为全国畜牧业大省,畜禽养殖数量居全国之首,但规模化养殖年出栏仅占总出栏数的5.1%。全省畜禽养殖年产生COD390万吨、氨氮79万吨,分别是工业排放量的13倍和38倍,是生活污染排放量的8倍和17倍。因此,畜禽养殖污染成为四川农村面源污染的首要污染源。
2.农用化学物质及其废弃物污染继续加大
化肥、农药施用强度高,流失量大 化肥、农药和农膜的使用,使耕地和地下水受到了大面积污染。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已制约农产品质量的提高。我国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已居世界之首。化肥施用量为4 637万t / a,按播种面积计算,化肥施用量达40 t /km2 ,远远超过发达国家设置的25 t /km2 的安全上限。且在化肥施用中还存在肥料之间结构不合理现象。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造成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甚至导致农田土壤污染。目前,东部已有许多地区面源污染占污染负荷比例超过工业污染。四川省每年化肥施用量达220万吨,平均每公顷490公斤,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大学生暑期实习报告调查报告专题实习证明金融专业法律专业土木工程专业机电专业止化肥对水体污染而设置的每公顷225公斤的标准,也远远高于全国化肥平均使用量每公顷330公斤。
3.小城镇生活垃圾和污水污染加剧
4.乡镇工业污染突出
农村中一些小型的化工、电镀、造纸等污染严重企业的上马,是造成农村水源污染的主要原因。由于受利益的驱动,一部分人把一些在市区被明令禁止上马的项目转移到了乡村,这些污染严重的项目要么根本没有污水处理设施,要么有也是形同虚设,根本没有进行运行,小型工矿和乡镇企业为主的经济区域会越来越多。相当一部分属于效益较差、能耗较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并且企业技术含量低,尤以造纸、纺织、煤炭、非金属矿制品、化工及食品加工业为主。其中,造纸业的废水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44.9%。其次,乡镇企业领导和职工的环境意识淡薄,整体环境管理水平落后,工业布局不合理。使其环境呈现出脏、乱、差的局面,流经乡镇企业区域的河流水质往往较差。并且,由于乡镇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多采用土法生产,直接污染严重。往往是一家小造纸厂、小印染厂污染一条河,一个小冶炼厂、小采选厂毁掉一座山。这使得乡村中一些原本鱼虾游动、清澈见底的小河变成为现在臭气熏天、垃圾遍地的臭水沟,严重的地下水也受到污染。
农村水环境是我国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如此严峻的农村水污染形式,我们应努力寻找解决方案和出路。
1.发展生态农业。
对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种植,应加快研制出高产、高抵抗力作物,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提高农药和化肥的利用率,鼓励施用天然肥料和实施秸杆还田技术。努力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要求政府将投资重点放在生态工程的研究和利用上。从根源上制止农业污染,使农业生产体现出经济和环境双重效益,并达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改以往的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方式为依靠科技提高农业生产率的精密型的生态农业生产。强化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综合治理,推广畜禽养殖业粪便综合处理,鼓励建设养殖业和种植业紧密结合的生态工程.
2.加强规划、合理安排企业布局
3.加快水污染处理设施建设,提倡农村社区污水的处理和资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