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音乐教育培养方案范文

音乐教育培养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音乐教育培养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音乐教育培养方案

第1篇:音乐教育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教育实践?摇见习?摇实习?摇音乐教师教育专业

本世纪伊始,我国开展了新一轮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教育部于2004年12月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教育实践亦是该指导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音乐教师教育的培养中,教育实践环节包括见习和实习两种。它们是培养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形成教学实践能力的两种重要途径;同时也反馈出学生在专业课程上的学习效果,及在体验教学实践时遇到的问题。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换言之,教育实践是教师教育培养体系中的“透视机”。透过这种机制,学生体验实际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再次完善自我;学校从学生的实践反馈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和改进课程建设及课程教学水平。由此可以看出,是否重视教育实践,将是直接影响我国学校音乐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伴随着新一轮的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步伐,使得我们有必要反思一下高师音乐教师教育的教育实践的不足。

笔者拟从对现状的分析与改进设想两方面来谈:

一、对高师音乐教师教育专业见习、实习现状的分析

1.整体布局的缺憾:教育实践缺乏系统的周期性整体规划

首先,缺少科学、缜密的教育实践方案。在为期四年的教师教育专业的培养过程中,应为四年内的见习和实习做出科学的合理的安排与布局,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实践体系。并根据不同学年的课程设置与教学进度,结合中小学的教材和教学进度,提出相应的见习或实习目标。据笔者所知,有这样教育实践规划的院校实属凤毛麟角。

其次,时间安排的现状:根据教育部于2004年12月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教育实践安排10-12周。其中见习1-2周,实习8-10周。根据某些高师音乐教育实践的经验,在本科四年中,每个学期都会安排一定的教育见习活动。本科学习的第三、四年进行教育实习。就笔者而知,做到教育见习贯穿本科学习的四年,教育实习在第三、四学年进行的院校屈指可数。当然,一个教师真正的成长及其自身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是需要倾其毕生去追求的。但无论从哪种角度讲,作为培养教师的高师教育,理应为培育教师的健康成长创造一切条件并使其尽快缩短“成长期”。大家都知道,教学是教育实践的积累。也只有积攒了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课堂教学水平才能逐渐提高。

2.音乐教育类课程薄弱

这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区别于专业音乐院校的特色课程。因此在今天看来,由于过去对培养目标认识的模糊,许多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类课程设置显得薄弱。然而,国外的许多师资培养的专业机构都十分重视此类课程类别。实践也证明,忽视音乐教育类课程的设置,无疑会制约将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水平。

3.教育实践师资的缺失

在我们的高师音乐教师教育中,从事音乐教育类课程的教师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者为数不多。而在教育实践中,各院校担任音乐教育类课程的教师往往一至两位,但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基于学生的人数,我们往往是分成若干组进行教育实践。这就需要增加教育实践的指导教师。各院校通常的做法是非音乐教育类课程的教师参与教育实践的指导。这就需要对参与教育实践的非音乐教育专业的指导教师进行培训。

4.完善评价机制

在以培养高素质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等学校音乐师资为出发点的教育实践,应建立综合评价机制。评价涵盖学生、指导教师、教育实践成效(见习与实习)、本科课程学习的反馈。只有通过建立一个具有规范性、科学性的综合评价机制把四年中的见习与实习进行全程化跟踪评价,高师教育实践才能真正起到促进未来教师成长与不断提高高师教育水平的作用。

上述分析,使我们认识到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实践,在整体布局、师资储备、课程设置、评价机制等方面亟待完善。在新的困惑与挑战昭示下,我们必须更新办学理念,勇于探索。

二、音乐教育实践的改进设想

1.改进教育实践的整体布局

首先,建立科学、缜密的教育实践方案。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指导下,组织中小学音乐教育专家、教学能手。高师音乐教育专家、音乐教育类教师及在校学生进行座谈、研究,制定出符合我国当下中小学音乐教育需求的高师音乐教育实践方案。

其次,加大教育实习与见习的强度和时间的投入,以保证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环节的充分实施。

见习:见习的频率应该是从第一学年到第三学年逐年递增,这种分布是有充分依据的,也是有其合理性和科学性的。因为每学期,都应制定出不同的见习目的与任务,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教育见习体系。如第一学年的见习目的和任务,就可以是“以教师身份初步感知中小学校环境,教育教学常规和音乐课堂教学”。在相应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的在前两学年多安排见习活动,多观摩一些有经验的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这样就能使学生更早更多地了解音乐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对音乐教师职业的感性认识,为下一步教育实习打好基础。

实习:传统教育体系中的师范生教育实习是到第四学年才进行。作为培养教师这一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特殊职业来说,自然就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笔者曾多次在带领学生实习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实习的时间太迟了。实习点的指导教师也都指出,学生在实习中暴露出的人文素养的欠缺、专业课程综合应用能力与音乐教学技能的不足。由于时间关系,随着实习的结束就再也没有机会更正和完善,自然难以获得更多的收获和提高。因此,能否将教育实习增加为两次,安排在第三、第四学年;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将实习点选为中学、小学各一处。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实习中,充分经受一个音乐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的锻炼,从而加快其业务素质和专业教学能力的提高。

2.增加音乐教育类课程的开设

最大限度地彰显音乐教师教育的专业特性。据调查,我国目前高师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发展极不平衡。除几所国家重点高师院校。有能力开设《音乐教育学》、《音乐教育心理学》、《中外音乐教育史》、《中外音乐教育比较》、《音乐教学课件制作》等课程。多数地方院校由于受诸多因素的限制,往往只开设《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就算完成音乐教师教育的培养任务。很显然,它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音乐教师教育的需求。因此,应加大音乐教育类课程的比重,如《音乐教育学》、《音乐教师教育技能》、《音乐课程教学设计》、《现代音乐教育技术》等课程,以构建完备的、科学的音乐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3.提高教育实践师资的指导水平与科研能力

前文已提到专业的教育实践师资的缺失。当然,非专业的教育实践的教师,由于在其专业教学领域都有丰富的理论素养与实践经验。所以,还是有能力指导教育实践的。为了保证和提高教育实践的水平,笔者建议,在不增加教育经费支出的前提下,利用校内的教育专业资源,有计划地对所有或部分认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培训,并经常性地开展教育教学交流。从而,全面提高高师院校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不仅仅提高了教育实践的水平,也相应地提高了教师其专业课程的教学科研能力。

4.完善教育实践的评价机制

建立有效的综合评价机制,从而有效保证教育实践提升未来教师的教育素养与教学能力,及促进高师教育的办学水平。综合评价机制分为四层次:学生、指导教师、成效、反馈。

学生:按照教育实践方案,完成教育实践工作,接受指导教师的指导、帮助、评价。

教师:由任课教师、实习点教师指导构成。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担负组织、指导、评价三方面的职责。

校内任课教师的指导。在教育类课程授课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节等方面的培养与指导。尤其在教材处理与教学环节设计给予具体指导帮助,其中包括教案写作指导和现代音

乐教育手段的灵活应用,为下一步“教学实战”扫清障碍。

实习点教师指导。应注重于课堂教学的组织和管理等教学能力的指导,其中包括检查各项教学准备工作、教案编写、教具的准备和应用、教学中各环节之间的连接与过度,还包括试讲中教师的教态,教学中的语言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控制课堂教学的技巧和处理意外状况的能力,为实习教师较为顺利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持。

成效:包含指导教师对学生教育实践的评价,与全体指导教师对于当次教育实践的评价。

反馈:由全体指导教师总结在教育实践中发生的现象与遇到的问题,回馈和反思当下高师教育的现状。

综合评价机制可采用评语、等级等形式全程考核,以此来促使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全面提高与高师办学水平的提高。

我们期待,通过高师音乐教育实践的改进,使得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获得一定的教学能力,初步熟悉和掌握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步骤、方法、特点,及不断创新的勇气。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说明.

[2]查有梁.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与教育科学.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

[3]《中学教学教材教法》十三院校协编组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4]陈漠开.高等教育评价概论.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5]刘本固.中学教育评价.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6]瞿晓勇.高师音乐教师教育中的见习与实习.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6).

[7]郝亚莉.浅议高师音乐教育实习.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4(3).

第2篇:音乐教育培养方案范文

一、音乐教育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影响

音乐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水平,丰富学生理论知识,对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也具有积极作用,主要影响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职业道德的影响。音乐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注重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任课老师的思想觉悟,规范学生日常行为。让学生养成爱岗敬业、勤劳奉献精神,达到有效满足工作需要的目的,更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努力奉献。

(二)对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中应该注重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更好开展学习,以便从事教学时能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而音乐教育不仅能陶冶学生情操,还能促进学生更好开展学习,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例如,通过舞台表演和即兴表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适应心理和组织表达能力,这对以后从事教学工作具有积极作用。

(三)对教学能力的影响。音乐教育中多为学生提供舞台表演机会,让学生更好开展教学和学习,提高课堂组织能力,增加对教学的适应性,让学生更好组织课堂活动,熟练掌握教学技能,推动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四)对专业技能的影响。通过音乐教学,让学生掌握扎实的音乐基础知识,加深对相关理论的学习,从而更好开展教学和学习,这对学生今后从事教学活动具有积极作用。

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提升途径

为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结合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采取有效对策。

(一)职业道德的培养。落实教育教学方针,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其业务技能和工作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工作作风,乐于奉献,热爱教学。重视理论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学生开展规范、系统、全面的职业道德教育。完善教学管理办法,构建健全的管理体制,有步骤、有计划的对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勤奋守纪、遵守纪律的习惯和作风。注重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养成爱岗敬业、勤劳奉献的作风和工作态度,增强学生敬业、创业精神。通过心理咨询、优秀毕业生讲座、职业生涯规划等活动形式,发挥对学生的感化和熏陶作用,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不断提升。

(二)心理素质的培养。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学校应该开设心理教育教学课程,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进行正面宣传和引导,提高学生的毅力和抗挫折能力,注重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培训,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在现代竞争社会当中,还要注重训练学生坚强的毅力,有针对性的加强引导和训练,将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锻炼结合起来,消除学生存在的焦虑、抑郁等情绪,让学生更好迎接挑战,提高抗挫折能力,并增强自信,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三)教学能力的培养。注重从多个方面入手,增强学生的教学能力,让他们更好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为以后更好从事自己的工作奠定基础。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需要,注重音乐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实践技能教育,重视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更好适应将来工作需要。提高学生的课堂组织能力,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多给学生以实践和锻炼机会,让他们更好从事自己的工作。为整个社会培养更多优秀、合格的任课老师,坚持够用、适用、会用原则,传授和掌握教学技能,有效开展课堂教学,让学生更好适应音乐教学和学习需要。

(四)专业技能的培养。不断增强音乐专业知识教育,丰富学生的音乐理论,让他们更好适应将来工作需要,促进专业技能不断提升,为以后从事教学奠定基础。学生不仅要掌握音乐基础理论,还要提高音乐表演技能,增强实践能力。并掌握美术、舞蹈、钢琴弹奏技能等,善于组织课外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加强锻炼,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能力,在活动中完善和锻炼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技能,促进综合素质提高。

第3篇:音乐教育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育;高职院校;综合素质

一、在高职院校开展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作为美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在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及其重要。第一,音乐教育抒情达志、陶冶情操。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拥有着灿烂优秀的民族音乐,这些正是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生动教材,通过良好的音乐教育,不仅能加深大学生对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学习和了解,更能激发强烈的民族凝聚力、自豪感和自信心。二是,大力开展音乐教育能够让学生学习、了解和欣赏到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掌握音乐的有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和提升大学生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和正确的审美观,从而达到潜能开发、个性发展的教育目的。三是,通过音乐教育在培养和充实大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中具有不课替代的重要作用。第二,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发展良好的形象思维。在人的审美过程中,只有具备良好的思维创造以及良好的心理和独特个性,审美活动才能开拓发展,激发幻想,进而转换成为创造才能、塑造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开展音乐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引导和培养审美的过程。人在音乐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审美的直觉和想象能力,不断激发和强化创造的冲动,从而培养和激发创新创造能力和精神。四是,音乐教育是促进和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属于上层建筑,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大力开展音乐教育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音乐教育是学生美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现状

一是办学理念存在偏差。受“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等社会上一些普遍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重学生技能实践而忽略全面素质教育。究其根源,则是对教育本质、教育价值观存在的不正确、不全面的认识,没有“以学生为根本”,立足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一些高职院校更是根据市场设置专业和课程,把学校办成了培训场所,“技能为王”的思想倾向严重,忽略了学生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这都是高职院校在开展音乐教育中的障碍,而要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必须自上而下全面改革。二是音乐教育资源匮乏。我国的高职院校兴起于80年代,兴盛于90年代,许多高职都是从中专学校升级合并而来。在规模、实力以及院系的构建上,从根源中就少有艺术、历史等院系,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课程资源匮乏。因此,许多高职生缺乏人文意识,在校的教学活动中缺乏人文精神熏陶,全面的综合素质教育也就无从说起。从很多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结构上就能看到这一问题。三是办学环境存在弊端。高职院校中浓厚的艺术教育氛围目前尚未形成。对现有基础上一些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开展来看,内容和形式上都相对比较简单单调,没有形成范围大、参与广、吸引强的浓厚天地。从高职院校在建设中的规划、设计,到对艺术教育的教学计划、课程设计和各项艺术活动的具体实施,都缺乏和谐统一。

三、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要改革教育模式,把音乐教育作为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高职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之中。在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上,依据学生专业实际,制定符合现代职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根据培养目标,合理、科学开设以音乐艺术为核心,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为目标的音乐鉴赏等类型的课程;在课程的修习上,采取选修的形式;在课程建设中,把音乐美育提高到与其他人文素质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切实进行音乐课程建设,制定与学生专业课程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教学大纲,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选编适合高职生的音乐类校本课程教材;把音乐教育纳入学生课业考核评价体系,使音乐教育占有一定比例的学分,作为人才培养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要大力开展以音乐教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在琳琅满目、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领略音乐的魅力、感受艺术的熏陶、促进个性的发展。在活动的组织中,可以成立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协会等业余团体和群团组织;在艺术团的发展上,可以成立合唱团、交响乐团、舞蹈团、曲艺团、民乐团、话剧团、歌剧团、小品队等;在活动的形式上,把教学内容和艺术活动有机结合,把课堂学习与集中训练相结合,把日常训练与大赛演出相结合,把迎新晚会、歌手大赛、舞蹈大赛、器乐大赛、节日庆典等单项活动与大学生艺术节等综合性活动相结合;在活动内容和要求上,坚持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目标。三要大力建设音乐教育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应根据本校实际,在实施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发挥音乐专业人才的特长和优势,通过音乐选修课程的教学、音乐艺术教育的鉴赏和多元多彩的音乐教育活动等形式,使高职学生得到良好的音乐艺术教育。四要科学制定和分步实施音乐教育计划。对三年制的大学专科学生,可以在第一学年结合其专业课程,多设置和开展音乐艺术鉴赏类课程,着重从其审美意识、能力、情感的培养等方面开展音乐教育;到大二、大三学年,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其审美能力,多设置和开展一些实践类课程和活动。期间,进一步探索建立起校际之间或学校与社会艺术团体之间的广泛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王宁一,杨和平.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文献卷[M].北京:现代出版社,1997.

[2]于润洋.音乐学文集[C].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1992.

[3]袁静芳,姚亚平.音乐学文集[C].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

第4篇:音乐教育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校 音乐教育 钢琴教学法

一、我国好像音乐教育专业中的“钢琴教学法”发展现状

“钢琴教学法”不同于一般钢琴课,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钢琴课主要是以教授钢琴弹奏的方式、钢琴演奏技能进行训练的实际操作课,而“钢琴教学法”“它不仅研究钢琴教学本身的各种技术方法,探索教学中的一般规律,还涉及到心理学、教育学等诸多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教学中一门集技艺性、实用性为一体的基础课”。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音乐教育工作者,他们肩负着对未来提高国民音乐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的重任。钢琴作为从事音乐教学工作必备的重要教学工具,也说明良好的钢琴演奏技巧以及完善的理论知识是应对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必备能力,而“钢琴教学法”课程的开设对于钢琴教学以及培养适合基础教育的师资力量有着直接的关系。21世纪的到来也推动着钢琴教学的改革。2004年12月29日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方案中将“钢琴教学法”列入到选修课程当中,要求各高等师范院校根据本校情况进行课程设置。这一方案的提出,使原本在专业院校开设的课程被提到培养音乐基础教育工作者的音乐教育专业中,从而引起了广大教师的重视,提醒着教育工作者们不得不考虑钢琴教学模式的转变。为了实现面向未来的人才教育模式,目前各高校的教育也都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为重点,构建起学生全面、系统的综合理论知识结构与专业技能。“钢琴教学法”的开设不仅能提高师范生钢琴理论与实践的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学会将来怎样当一名合格的钢琴教师,具备独立钢琴教学的能力。为今后的音乐基础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有必要对此门课程加以足够的重视并进行深入的教学探讨。

二、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中的“钢琴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1.钢琴理论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全国大部分高等院校钢琴理论课程体系不够完善,音乐教育专业中对钢琴教学的重视程度只体现在了对技能的培养上,而理论知识会对专业技能以及未来的教学带来多大的效果?似乎这一点上没有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虽然一些院校也有开设钢琴理论课程,但大多以传统技能训练为主,不涉及钢琴教学方法的讲授,缺少对学生从教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过多的重视演奏技能的训练,轻视学科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联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没有合理规划,使培养未能达到国家的目标,且不能满足社会对钢琴教师的需要,有失师范性教育培养目的。

2.钢琴教师的水平普遍不高

全国诸多院校中青年钢琴教师比例过高,师资不均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料研能力相对薄弱。从现己掌握的情况来看,青年教师多数从专业院校毕业后直接步入工作岗位,都具有良好的专业演奏水平。介于对传统钢琴教学的学习,缺少教学经验,使得教师对培养学生的从教能力显得力不从心,往往一个学期下来,只教会了学生弹奏几首曲子。除此之外,高校的扩招导致师资的匾乏,教师需要超负荷工作来完成对学生的教学,也使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改革与科研活动难以展开,种种情况对培养未来合格的钢琴教师增加了难度。

3.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首先学生入学后的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只注重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内容,课后不会主动对知识进行求解,久而久之便出现了“老师教什么,我学什么”的状态,忽视了创新探索的想法与实践能力。其次,学生对钢琴理论课程的认识不够,不了解“钢琴教学法”的课程性质以及教学内容,理论知识与实践不能很好的相结合。因此,学生在提高自身对课程重视程度的同时,还要加强理论知识学习与教育实践。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影响了“钢琴教学法”在广西地区的开设,若想达到国家的培养目标,满足社会的需求,培养出合格的音乐基础教师以及钢琴教师,就需要我们克服以上问题,加强对钢琴理论课程的建设以及转变教师、学生的思想观念。

三、促进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中“钢琴教学法”发展的对策

1.进一步促进课程建设,完善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实现教育目的的中介桥梁”,课程的建设及其发展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可谓是一个关键因素。学校教育部门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合理、完善的课程设置是帮助学生获得高学业水平以及学习效果的基础保证,也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取得成功的基本保障。钢琴作为音乐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否具有完善的课程体系、优秀的教师团队等都成为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茶的进行着,新课程的开设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不能局限于技能技巧的训练,还要注重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很多地区虽然有些院校开设或曾经开设过此门课程,但都缺乏了对课程的整体规划,没有完善的课程设置,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及结课时收获甚微。故此,经过认真思考在这里首先提出促进课程建设,完善课程体系。

2.提高教师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变量,其地位也是不言而喻的。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突飞猛进,教师专业化的建设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在求得教育质量提升的同时对教师素质的提高也有了新的定位。通过调研发现,部分学校的教师由于专业理论知识薄弱、实际教学经验积累的不足或上课方法不得当而导致授课效果不理想,因此,笔者认为应该提高教师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3.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作为受教者,在教学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以及教师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学生展开。因此,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受教过程中应该注意钢琴理论课程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自身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陈智慧.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法课程设置构想[J],昌吉学院学报:2009,3

第5篇:音乐教育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校音乐 专业培养 民族艺术人才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诸多的综合高等院校相继开办音乐专业,越来越多的院校有“音乐教育、音乐表演专业”,但是一些院校往往师资缺乏、教学设备缺乏,有些学校甚至先招学生再找老师,大量的外聘教师,没有系统的教学次序、统一的教学要求,更没有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导致专业课设置与实践脱节,缺乏规范的教学管理。各个专业老师的音乐技能课主观随意,性大,师资缺乏实践经验,教学活动多数围绕理论与书本,或者沿袭陈旧的教学方法,不注重教法更新,导致培养的毕业生毕业后眼高手低,很难适应当今社会对音乐艺术人才的需求。笔者长期在民族艺术院校从事专业教学工作,参与制定了《专业培养方案》,对于“培养人才”与“人才就业”的关系做出如下解析: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是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方案。在民族高校里的综合艺术学院的《音乐专业培养方案》,则是培养民族艺术人才的重要实施指南。总体培养目标是“坚持为少数民族服务、为民族地区服务”的“二为”方针,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的音乐专业教师以及专业表演人才,本专业为祖国各地、尤其为西部民族地区培养和输送从事表演、教学及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方案》通过四个模块:“通识平台”、“文理平台”、“专业平台”、“实践平台”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方案》以贯彻“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为核心,充分体现“教书育人、育德育魂”的育人理念,依托民族院校深厚的人文底蕴,通过多学科的综合平台学习,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通识平台”的课程,培养民族高校学生的素质,其课程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必要的价值判断能力以及综合探究能力,获得正确敏捷的思维方式、真诚的情感沟通能力、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文理平台”,培养民族高校学生全面宽泛的知识体系以及严格的学科基础知识。通过“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技能(包括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和管理时间能力),为将来立足社会、服务社会打好基础。本文就《方案》里的“专业平台”进行详细解读,对民族综合艺术学院的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课程计划进行详细分析,从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方案》里的“专业平台”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根据教育部制定《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基本思路:“必修课程学科化、选修课程类型化、地方和学校课程特色化”。本平台的课程设计着力体现了“创新性”、“应用性”、“综合性”、“特色性”的音乐专业教育特色,不但要强化学生专业技能、技巧训练,而且要拓宽学生艺术综合能力,有以下特点:

1、创新性:科学合理使用“学分制”方案,明确的、直观的、预见性的课程体系,在知识与技能结构上必须符合人才市场的要求。

根据《方案》,要求学生从进校就开始设计出自己的“专业规划”,明确自己本科四年的修读目标与主攻方向,自己制定出明确的修读计划。针对音乐专业的特殊性,《方案》进行了有别于其他系科的“学分制”的制定、管理,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音乐专业能力的个性发展。如:对于音乐专业主干学科:声乐、钢琴、器乐等学科都是技术类学科,这三科的学分比重较大,这些学科需要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则需要在老师的引领下,需要足够的时间才能够真正掌握声乐或器乐的技能技巧。对于含技术性的专业学科,《方案》采取的是“隐藏式学年制”,即所有的专业必修课都是按学期计划开设,学生是不能够跨年级修读的,这些学科都是每期必上的专业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为最大限度的夯实学生专业技巧能力。但在专业选修课里就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特色化的学分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规划”选择专业选修课,例如:手风琴专业的同学可以修《手风琴重奏与合奏》、民乐专业的同学可以修《民乐重奏与合奏》,音乐学专业在第四学期可以在三门主干技术学科(钢琴、声乐、器乐)里“三选二”,从而获取相应的学分,充分体现专业选修的灵活性、多样性、科学性。

2、应用性:注重“实效性”,加强了“可操作性、实践性”的课程设置,避免空洞的、抽象的理论课程。

《方案》设置一系列的加强学生专业合作能力的艺术实践专业选修课程:《声乐表演与重唱》、《民乐重奏与合奏》、《手风琴伴奏与重奏》,以上课程强调艺术专业能力的实践性、合作性、应用性,通过大量的艺术实践平台,给予音乐专业的同学更多的多声部重唱、重奏、合唱、合奏训练,通过这三门选修课程教学目的之一:让学生在日常教学中获取更多的声乐、器乐的表演能力,储备更多的合唱、合奏、重唱、重奏的作品,多数是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能够参加各级各类赛事,为各级各类演出服务,为社会服务;目的之二: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大学生队伍“创新人才培养”规范化、系统化,同时学生们可以积累更多的“创新实践项目”;教学目的之三:让学生们在各种赛事中、各种演出中获得艺术实践能力体验,不但学会表演作品,还会排练作品,把教室当舞台、把舞台当教室,给学生们这样的训练,从而获得真正的实践艺术能力。通过以上一些特色课程的开设,许多的民族艺术作品已在国际、国内比赛中喜获佳绩,增加了学生们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

3、综合性:细化“宽口径”,强调综合技术能力,从而获得宽泛的就业能力。

在2010年教育部即将在厦举行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本科专业学生基本功比赛活动》,其参赛项目为“综合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教育基础理论”与“音乐教育技能”,技能比赛就包括“钢琴演奏、歌唱与钢琴伴奏、自弹自唱、中外乐器演奏”,这一赛事项目出台,更加明确了音乐学专业的培养导向一“宽口径”,强化学生们综合的应用技术能力。民族艺术院校更应抓住这一重要纲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的优秀的民族人才。如将《器乐辅修》则将民族乐器(胡琴、马头琴、琵琶、古筝、唢呐、民族打击乐器)等多种民族乐器作为专业辅修,即人人都可以选择一门除钢琴以外的民族乐器,通过对民族乐器的技法学习,其目的是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与传承。

4、特色性:利用综合艺术院校的专业优势,合理设计两个专业的艺术技能、技巧课,培养出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与人才市场需求相统一的毕业生。

综合性艺术院校在音乐方向几乎都开设了两个分枝专业:“音乐学专业与音乐表演专业”,其共性:在民族高校里更需强调的是不管哪个方向的人才培养,都要保护民族音乐、弘扬民族艺术,多演绎、传唱民族乐曲,多创作民族作品,在这个基础上尊重、理解、学习世界的多元文化。所培养的学

生必须有深厚全面的民族音乐文化素养,或精、或专、或全面多能,来适应当代飞速发展的社会。其特色性体展现在《方案》里,对于“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在专业技术层面上的训练是以专业音乐院校的培养目标为参照,给予严谨的、科学的专业技术训练,采取“一对一”专业小课,要求他们在音乐表演领域的技能、技巧运用娴熟,以“专业、精深”为目标,大力倡导多演绎民族民间音乐,成为“民族音乐演绎者”。对于“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则从“基础性、专业性、师范性”进行培养,此目标就是“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多数专业课是“一对三”小组课,在课堂教学中同样多学习民族、民间音乐。这样的专业课最大的好处是:学生不但可以学习到本专业的“唱法、奏法”,而且还可以学到本专业相关的“教学法”,因为这样的“小组课”有利与学生相互观摩学习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方法、课堂设计、作品选择等等,为将来更好地进行由“学生到老师”这一角色的转换。这两种专业是两种不同的行业,即有着不同的规格要求,又有相似的教学目标一“民族性、应用型、实战型”的人才。

二、《方案》充分了体现民族高校对艺术人才培养方法的特性,从以下几个层面解析:

1、“人才培养”的始终贯穿着民族音乐历史与文化。

综合民族艺术院校的音乐专业所培养的人才现肩负着对本民族或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在专业培养过程中,要保护他们天生的艺术资质,再给予合理的专业训练,通过专业技能学习,能够更好地从祖辈的口中传承音乐文化;通过专业学习,懂得走向“山间原野”收集整理原生态音乐,会用音乐技术的耳朵,在舞台上展现、传承原生态音乐;懂得舞台上的原生态艺术作品,除了遵循艺术作品的客观规律(规范的音色、音准、节奏以及自己民族的乐音体系),还需遵循作品必须源自生活,体现少数民族的生活情趣,具备鲜明的民族性,能够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以及历史文化内涵;在专业培训过程中,扩大对其他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了解与传承意识。对专业声乐作品、器乐作品的选择上也应体现56个民族的融和与包容。

2、多开设民族器乐课程,对民族乐器的学习目的是学习乐器的技巧以及学习与乐器相关的民族文化:

民族乐器在我国是最为普遍的乐器。通过高校民乐专业的学习,对民族传统文化、民族历史、民族风情会有进一步的学习。民族高校的毕业生具备民族乐器的技能才能更好服务于各级各类机构,尤其可以在西部民族地区从事表演、教学及研究工作。例如“二胡”作为专业辅修,通过这一号业的技能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胡琴”更宽泛的性能、演奏技艺和文化背景,了解到它们时常都担任各种民族器乐合奏以及伴随着戏曲、曲艺、歌舞、民歌等艺术形式。学习这类擦奏弦鸣乐器的演奏技巧,实则是对民族音乐文化艺术进行研究学习。

3、民间音乐采风、民族语言的音乐教育实践以及民族音乐教学研究:

第6篇:音乐教育培养方案范文

一、音乐创作教学的作用

音乐创作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是在培养和加强学生创造能力上的探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想象――幻想――童话――创造,这便是儿童所走过的发展自己精神力量的道路。”

1、创作教学符合当前中学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启发并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并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创造的精神,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内容。音乐的创作、表演、欣赏过程都离不开想象力、创造力。有关研究表明,人在二十岁以前智力的提高几乎是直线式的。如果人的大脑在新型的教育活动的刺激下,完全有可能把创造性的才能发展到更高的程度。

2、创作实践扩充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与思考力。通过有意识的对客观现实的观察了解,运用所学过的各种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段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获得了更丰富的生活经验。从而加强了学生对生活与音乐创作之间联系的思考。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创作、表演他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物和情感,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感染自己,鼓励自己,印象深,效果好。

3、创作教学可以促进其他教学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乐理、视唱练耳、听音记谱等,都会因创作的需要而得到锻炼、巩固和提高。

二、音乐创作教学在实践中的探索

1、明确创作教学的深广度。

创作教学的广度,指广义音乐创作教学活动,凡有利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音乐教学活动,都包括在内。像“体态律动”,即兴唱一句歌,敲击一个节奏,作一个舞蹈动作,选择适当的伴奏乐器等等都在此例。另外,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修改、补充、更正他们不满意的歌曲节奏、旋律、歌词、表情处理等等,也都属于音乐创作教学的范围。

创作教学的深度,主要使学生初步掌握音乐表现手段和曲式结构等作曲常识。如旋律的进行,节奏的变化和主题发展手法以及曲式启、承、转、合的结构等等,让学生练习创作歌(乐)曲的片断和短小的歌(乐)曲。

应当指出,从目前音乐教学实际水平和中职学生实际情况来看,不可能要求每个学生都会作曲,都具有记谱的能力。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我们应逐步培养学生创作与记谱的能力。

2、指导学生做好音乐创作的准备工作,包括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具有独立的视唱能力和记谱能力,以及感受、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等。这是他们进行歌(乐)曲创作的基础。培养能力不能靠突击一蹴而就而要在较长的时间内,通过平时的教学工作,一点一滴地去积累,靠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才能奏效。

3、在创作教学中几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1)体态律动。引导学生根据音乐的意境,把所感受到的音乐的情绪、速度、节奏、力岛即兴地、无拘无束地用各种幅度、力度的动作表现出来,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敏捷的反应能力。

(2)根据歌(乐)曲需要,选择配置适当节奏。组织学生即兴自由地演奏打击乐器。也可以按照学生自己设计的节奏读歌词。

(3)让学生根据指定的节奏,写出多种不同的旋律,启发学生把旋律片断发展成乐句、乐段。

(4)修改学生自己创作的歌词或曲调中不理想的部分。可以由学生讨论、争论,提出几种方案,不必强求一律,但教师对确实不合适的要予以纠正。

(5)自由命题创作歌词、歌曲。可由教师或学生命题中选择题目,组织学生创作歌词,经集体讨论评定,择优进行歌曲创作。创作歌曲也可由师生共同设计第一乐句,再让学生分头续作。学生创作的歌曲可以自己演唱(演奏),并说明所创作乐曲曲调特点。学生尽可自行记谱,教师要帮助核对,纠正记谱上的错误。学生创作的作品有的全曲很完整,有的个别乐句有新意有特点。要注意对学生多鼓励,有些不合适的地方启发他们自己修改。

第7篇:音乐教育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大学音乐教育 专业教育 融合 拓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276-01

21世纪是全球知识经济化和国力、人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国家的综合国力、知识创新与科技进步的能力与水平,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许多国家都将振兴教育、发展教育作为了面向21世纪的基本国策,而高素质、复合型和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将是面对竞争与挑战的重要突破口。大学音乐教育具有陶冶情感、启迪智能和交汇情智的独特教育价值与功能,在提升学生精神境界、开发创新能力、化育高尚人格以及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与重要作用。

1 大学音乐教育现状及问题

1.1 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和束缚下,当前大学音乐教育只是简单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在教学形式和内容上都过于陈旧和死板僵硬。音乐课程过于注重在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方面的传授与倾向,而缺乏拓展创新人才培养的标准和尺度的明确性。因此,应突破传统音乐教育观念的束缚,使其能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1.2 缺少学科综合性的融合与发展

大学音乐教育学科体系的建设在当前存在单一化、狭窄化的问题,已经极不适应现代综合性大学知识综合性的发展趋势,不仅缺乏对学生广博音乐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交汇的培养,而且缺乏音乐学科和其它多种交叉学科的融合。因此,为改变音乐教育中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应提倡学生积极地参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1.3 缺乏充分的重视

当前,我国综合性大学在以各自细化的专业领域发展观念下,缺乏对音乐教育的充分重视,既缺乏良好的统筹制度和量化标准,而且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学计划随意等方面都导致因人设岗盲目开课、使用音乐讲座代替教学内容等不规范的现象。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音乐教育在量化考核标准上的健全是非常有必要的。

2 实现大学音乐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与拓展

2.1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大学音乐教育的改革深化以及专业教育的融合与拓展,都要求对传统教学观念的改变和更新,以此作为大学音乐教育改革和构建的先导。第一,应充分认识到大学音乐教育是通过美育的方式的来实现“育人”的培养,它不仅贯穿着所有的审美因素,而且其全部过程的体现是一种以审美为核心的自觉审美过程,人需要音乐,培养人的教育也同样需要音乐,因此只注重理性发展而不注重感性发展的教育并不算全面素质教育,应当积极寻求与健全系统规范、深化的大学音乐教育的模式与特色;第二,大学音乐教育应将学生的个人职业教育需求有效的纳入大学视野当中,在作为求知问学的殿堂的同时,也要兼顾职业养成的大众需求,在保证专业教育发展的同时,让那些急于进入社会的个人也能获得良好的职业准备;第三,有效充实和构建出大学音乐教育培养方案的可实施性内涵,切实的在培养大学生内在品质、个人涵养、美感辨析等方面能有所提高。

2.2 优化学科体系的建设

随着我国高校在素质教育方面的不断推进,近年来大学音乐教育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例如制定了系统的研究指导机构和艺术中,各个大学音乐课程开课率稳步上升以及组建大学生艺术团体和社团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活动等,都有效促进了整个高校音乐教育事业和校园文化的发展。然而我们也应当清醒的认识到,大学音乐教育体系仍存在着较多不适应时展的问题,也阻碍了音乐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与拓展,因此应加强大学音乐教育自身体系的建设,并通过对课程体系的完善,以推进大学美育的发展。

(1)加大音乐课程的学分比例的设置。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通识课程在大学总课时量中约占总学时的30%,其中必修课程和文化技能课约占课程总学时的86.7%,而艺术等选修课程学时约占通识课程总学时的13.3%,可以通过适当加大音乐课程在总学分比例的设置,以促进大学音乐教育的发展。

(2)重视音乐课程的多样化建立。在许多大学中只是简单的将音乐课程与舞蹈、美术、戏曲等课程列入平行选择当中,且没有明显的选修要求,学生只能够选修一门,有些同学发现自己很有绘画方面的天赋,但又非常喜欢音乐时,却只能放弃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而选择自己的特长。因此应重视音乐课程多样化的建立,是实现学科体系优化与促进学生全面开阔的审美视野的必由之路。

(3)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独特优势功能。应改变传统的音乐理论知识说教的课堂教育,剔除脱离生活实际的音乐引导,从而将音乐教育渗透在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各个环节,促进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融合与拓展。

2.3 教材的编写和使用

当前大学音乐教育中没有一个统编的、适应教学和师生需求使用的材,导致无法使音乐学科领域的最新视角和成果直接传递给每位大学生。因此,大学音乐教学应使用统编的、符合学生素质培养标准的基本教材,与使教学内容能与优秀的传统学科内容相融合。首先在教材的编写上,应在保留传统材料精华的同时,剔除过时的材料,并积极吸取音乐学术领域前沿的优秀成果,使我国在大学音乐教材的改革和建设上能真正步入规划化与成熟化;其次在教材的使用上,应树立科学的创新教育理念,注重优化教学过程,将传统的教师单向传授和教材示范的模式转变为师生间、学生间以及师生与教材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能积极的通过动口、动手、动耳、动脑来参与到音乐教学和教材的使用过程当中,实现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

3 结语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不仅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形态与载体,蕴含这丰富的历史文化与内涵,而且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了人们在精神文化上的需求。把音乐教育输入到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中,已越来越成为了一种直接服务于社会广泛需要目标的发展趋势,我们应当重视当前大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并通过积极的探索与寻求,以促进大学音乐教育的健康化、良性化发展,使音乐教育与传统专业教育之间得到更好的融合与拓展,进而真正实现高校在高素质、复合型和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第8篇:音乐教育培养方案范文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

目前,学术界对创新型人才的定义还未有统一的共识。笔者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分析和梳理,认为创新性人才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对知识的探索能力,既拥有广博的学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又拥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深邃的思想和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通过专业知识的积累,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事业中不仅具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把握机遇的能力,而且具备逆境中的忍耐力及承受能力。换一句话来说,创新型人才就是拥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人才培养模式是是高校针对教育目标而设计的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途径以及考核机制等组成的概念,是高校人才培养活动的实践的基本框架和整体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将教育思想、观念和理论作为出发点,以德育、智育、美育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具体表达为培养目标、规格、方式、方法、过程和途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征。通过对基本特征的分析,创新型人才培养既要求学生具有适应新时展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又要求学生拥有全面发展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

二、高师音乐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

从2009年起,高考学生人数呈下降趋势,高师音乐教育自身的特色与艺术教育发展规律之间的矛盾将不断涌现。从今天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很多高师院校增设音乐教育专业追求的目的是什么?各级师范大学(学院)开设的音乐学院(系)在获得社会认可情况下,怎样达成互补而不是相互碰撞,从而和谐均衡发展?这些层次、条件各不相同的高师音乐学院(系)在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中,如何处理好不同类型学生个体的差异,体现多层次的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正确处理高师音乐教育办学质量与就业的矛盾是我们高师院校尚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1、高师音乐教育的特点

师范音乐教育是专门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科研人才目标而设置的。通过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和人才培育方案实施情况等其他要素的分析与梳理,笔者发现高师音乐教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高师音乐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和教育科研人才。学生在学习音乐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须学习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高师音乐教育对未来教育人才的培养,并不是以顶尖的音乐艺术人才为培养目标的,这也是高师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培养目标上的区别。因此在教师培养上,各级高师音乐教育应以学生学习掌握中小学教师所需要的各项技能服务。既能体现音乐艺术的专业性,也能融合师范教育的特殊要求。(2)高师音乐教育在培养体系中具备的特点。首先,高师教育是属于分层教育、分类培养。此类模式包括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师范教育知识,既满足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的需要,又能适应精湛音乐技能知识和先进教学理念知识的精英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培养体系中,哪些知识是小学教师与中学教师应该胜任的,哪些技能又是大学教师应具备的,这些内容一直都是高师音乐教育分层培养的研究内容。其次,高师音乐教育教师梯队和教学形式较为“复杂”。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学生的主专业课程由专业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教学。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专业都会配备教学与专业技能娴熟的教师梯队,以保证音乐教育的前瞻性。然而高师教育属于分层教育,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所需的知识面较宽,因此,在课程设置中也安排了大量的公共课和理论课,这些课程需要教师采用上大课的班级教学制。再次,教学内容与方法应符合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和专业拓宽方面,不仅要协调处理基础理论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与音乐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而且应将德育和美育融合到专业教学中,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审美能力及文化素养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要围绕音乐教师职责,及时发现学生欠缺也能弥补欠缺解决问题。最后,教学目标以构建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在高师音乐人才培养模式中,课堂教学是基础环节,思想道德教育与教师素养教育应围绕课堂教学展开。因此,课堂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显得非常重要。此外,在学生艺术实践能力培养环节中,构建出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为基础,教师教育、实践教育为核心的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同时积极建立艺术实习基地,鼓励学生以教师的身份顶岗实习,开展义务支教活动等。

2、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高师音乐教育的关系

高师音乐教育不仅要注重分层教育、分类培养,而且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才是高师音乐教育本身的教育优势。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高师音乐教育的关系可以体现为:其一,须立足于时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体现高师音乐教育的特点。笔者认为,古今中外音乐艺术教育的每一个阶段中,高等艺术教育既是对受教育者内心情感世界的塑造,又是对其社会责任感、审美理想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但能够满足当代社会对高等艺术教育的需求,而且能最大程度地体现音乐艺术教育在人们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体现音乐艺术教育本身的特点与价值。其二,高师音乐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决定了高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高师音乐教育在分类培养、分层教育中,既满足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的需要,又能适应精湛音乐技能知识和先进教学理念知识的精英人才培养的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采用标准,不同层次和规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模式如何区分,如何构建;若构建新的模式,还应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在教师队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是否满足学习者需求和时代社会的需求。这些问题都是为改变当代高师音乐教育的现状进行的分析,也是教育部门和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问题。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高等教育应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变革教育教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师音乐教师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鼓励他们充分发挥个性,能够自我思考、不断演绎,努力完成音乐的二度创作。

1、转变教育观念,强调创新意识

理念是转变的先导。学生在传统教育中能够获得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知识,能够运用所学到的专业技能解决某些问题,但同时其思想会受到局限,创新思维会受到禁锢。创新教育符合当代教育发展理念,通过系统化的训练与学习,不断加强创新精神和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提高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必须以发展受教育者的潜能为基础,通过系统化的训练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要有前瞻性,应制定出适合时展需要的办学理念。

2、改革教学方式,改善教学内容

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最重要的是受教育者,是接受高等音乐教育的“人”。他们和时展密切相关,这种“需”与“求”的关系不应出现冲突。此外,“一专多能”是目前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但是当前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并未完全体现“一专多能”的特点。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灌输式”教学,实现向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课程设置要重视基础教育和专业知识的结合,扩大公共艺术选修课的范围,合理地设置与调整音乐学科的新发展、新成果,鼓励受教育者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转换教师职能,提高教师素质

高师教学内容、方式上的改革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在对受教育的培养上起着关键作用。因此,顺应时展的音乐教育需要创新型的音乐教师,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提升自身修养和素质,不断强化自身的艺术创新能力。音乐教师不仅要求具备出色的专业技术水准,而且要求利用综合学科知识提高自身艺术修养,能够更新专业知识,引领音乐发展潮流。如何使高师音乐教师达到教师角色的专业化的标准?笔者认为,第一,教师自身专业知识应随着培养目标的提升不断提高;第二,在了解音乐教育需求的基础上,应结合受教育者的自身素质,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第三,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专业知识结构。教师一专多能、贴近学生,除了教师角色外,而且充当演员和艺术管理者的角色。

4、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动手能力强、舞台实践能力强是创新型音乐人才的重要特点。因此,在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计体系中应增强实践教育环节,扩大实践教学占据的比例,积极引导学生组织和参与校内外舞台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申报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促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目前的实施情况中看,实践性教学环节能突破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凭借探索性与实验性的特点,采用户外教学、舞台教学和多媒体情境体验教学等多种形式,既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取得创新成果。

5.改革考试制度,完善评价体系

第9篇:音乐教育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音乐专业教师创造能力拓展

创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文明的象征,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音乐教育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就必须通过人才培养方案这个重要环节和必要途径,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以满足社会需求。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教育和创新型教师。“创造型教师总有一种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前进的强烈创造意识,总有一种打破常规、克服保守、勇于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①因此,拓展音乐教师的创造能力,对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为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有必要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把过去重点培养受教育者的接受力转移到重点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力方面,并且树立以注重学生创造个性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方法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这需要教师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自身素养。

一、教学观念的更新能力

在传统的课程教育中,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知识传授方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形势下的市场需求。如何激发、调动学生积极地思考,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索,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传统教学中,一向存在着这样一些情况,即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强调知识的继承性和完整性,侧重单向教,并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以及如何去学的因素。如此教育出来的学生,多数会产生不善于思考、缺乏创新能力等结果。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现代教育观念就要求音乐教师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从偏向少数拔尖学生,向面向全体学生转变;

2.从单纯追求音乐学科知识水准,向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转变;

3.从音乐教育与社会脱节,向紧密联系社会的实际转变;

4.从强化竞争的音乐教育,向以合作为基础的音乐教育转变;

5.从以音乐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模式转变;

6.从过多的统一要求,向追求音乐教育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转变;

7.从注重音乐教师的教学,向注重学生的学习转变;

8.从注重音乐教学结果,向注重音乐教学过程转变;

9.从注重音乐智商,向注重音乐情商方面转变;

10.从注重音乐教学技术,向注重音乐教学艺术转变。②

由此可以看出,为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更为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有必要努力改变当前教学的重点。这是社会发展对当今教师提出的一个新的要求。

二、知识结构的贯通能力

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向前发展。音乐教育要在重视多元文化的新理念下,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更多具有多元音乐文化知识的创新型人才,这就需要广大音乐教师不断完善、贯通各学科领域的知识结构。正如红黄蓝三原色在交叉重叠中可以幻化出无数种新色彩一样,只有不断革新教学观念,优化知识结构,打破学科界限,全面提高教师素养,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科交叉优势,提高音乐教学质量。要充分利用各学科的内在关联,在艺术学科与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之间搭建起广泛贯通、融合知识结构的桥梁。音乐教师只有全面、准确地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才能正确地选择、运用教学内容和方法,把自己所掌握的学科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如今,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已由原来单一的学校教育和书本教育向社会媒体、互联网以及远程教育等多种途径转变。随着传播手段的增加,各学科知识的结构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音乐教师,必须能够将传统的音乐专业知识、音乐基础知识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融会贯通为一体,极大地发挥不同门类、不同学科交叉所带来的优势,以满足新时期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只有把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才可能充分发挥新时期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以满足学生对音乐与其他学科相关联的现象的求知欲,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发展。音乐教师还应尽可能多地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学科教育学、哲学、科学方法论等,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育教学、人才、质量、效益等观念,使自身具备指导教育实践、开展教育科研、总结教育经验、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人才所需的综合知识能力。

另外,对音乐教师来说,掌握好外语有助于更好地拓宽艺术视野、查阅外国音乐科学文献,以及与各国音乐同仁进行直接交流对话等。具备外语阅读、会话能力是对创新型音乐教师不可或缺的基本要求。三、教育教学的科研能力

科研促进教学,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真理。在高度科学技术化的现代社会里,音乐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教学能力,而且还要具备优秀的科研能力。“所谓创新型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③因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从而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创设一个良好的科研氛围,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把科研活动作为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之与教学联系在一起,密不可分。教学和研究相互作用,必能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向前蓬勃发展。科研的灵魂在于创新,教师的科研创作及成果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更好地做到教学和研究的同步发展,使学生在大学期间获得宝贵的研究能力,为学生的长足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显然,音乐教师应当拥有教学、研究的双重能力,这是各学校所应鼓励的理念,各教师所应追求的理念。这在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的情况下,显得尤为突出。通过科研来促进音乐教学水平提高的观点,已在广大音乐教师思想观念上逐步形成。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依托于科研,这是创新型教师的重要标志。所以,具有良好的教育、科研能力是音乐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更是提高音乐教师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需要。现代教育观念主张教师教学与科研并重,这样才能够适应新时期音乐教育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

伴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拓展音乐教师教学的创造能力已成为改革发展的瓶颈。在此过程中,音乐教师必须逐步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改善教学方法,提炼音乐教学观,从而使其能够跟上时展的步伐,充分发挥音乐艺术教育的创新功能,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服务。

注释:

①杨名声,刘奎林.创新与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37.

②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46.

③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318.

参考文献:

[1]杨名声,刘奎林.创新与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