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体育文化的特征范文

现代体育文化的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体育文化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体育文化的特征

第1篇:现代体育文化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 民俗传统体育 开发

一、 我国传统民俗体育的特征

1.娱乐性和趣味性。人们在传统民俗体育活动中自由抒感,发掘潜在的心理能量,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享受生活的乐趣,所以说娱乐性和趣味性是传统民俗体育与生俱来的特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民俗体育也逐渐成为人们强健体魄、自娱自乐、沟通情感、美化生活、增强群体凝聚力和社会活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内容。

2.地域性和阶段性。地域性是传统民俗体育在空间上所显示出来的特征。传统民俗体育的地域性特征具有十分普遍的意义,它是指传统民俗体育总会受到一定地域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地缘关系的制约,都不同程度地带有地方色彩。传统民俗体育的阶段性是指全国范围内各民族在相同的历史时期或相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上所共同具有的与该时期相适应的体育文化。不同时期的民俗体育通常都带有那个时期的文化特点。民俗体育文化的阶段性意味着民俗体育文化依时代更迭不断变迁,促使民俗体育文化推陈出新,避免固步自封,停滞僵化。

3.传承性和融合性。传承性是传统民俗体育在其发展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具有运动规律性的特征。民俗体育从产生之时起,之所以能够穿越历史隧道,绵延流传至今,就得益于其传承的力量。传统民俗体育的传承性特征使民俗体育文化成为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形成了传统民俗体育文化多元的相互碰撞与吸收、融合与发展。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的融合性是体现水平式的民俗体育文化交流。一定历史阶段的民俗体育文化系统的形成总是各种民俗体育文化融合的结果,是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民俗体育文化之间相互渗透的结果,所以传统民俗体育也必然具有融合性。

二、大力开发传统民俗体育的作用和意义

1.大力开发传统民俗体育,有利于人民强身健体,娱乐身心,从而促进整个民族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民俗体育本来就是体育的一个部分,属于体育的范畴”。民俗体育具有娱乐性和健身性。因此,积极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民俗体育活动可以达到强身健体和娱乐身心的功效;同时,民俗体育还是加强人际交往,陶冶情操,抵制社会上的精神污染,防止和矫正不良行为,从而促进整个民族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

2.大力开发传统民俗体育,有利于丰富我国现代体育文化。“体育文化,是指一定社会中的人们通过长期的体育实践所创造物资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民俗体育和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一样,包括很多运动形式,包括相关的知识、技术与技能,无疑是对我国体育文化的扩大和充实。

3.大力开发传统民俗体育,有利于丰富现代社会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化需求不断增强,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需要大力开拓新的文化形式,而大力开发传统民俗体育正是适应了这一形势。民俗体育正是我国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加上具有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能够满足个性需要又具有大众化特点,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已成为现代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补充。

三、传统民俗体育市场开发研究

1.加强理论研究与创新。传统民俗体育是在古代经济文化背景中形成并流传下来在民间得到充分发展的体育文化项目,传统的民俗体育文化肯定有其存在与发展的局限性.当前开发民俗体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对民俗体育进行深入的研究,剔除其不科学、具有迷信色彩的成分,弘扬其健康向上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内涵和养生、娱乐与健身的科学合理方法;并赋予其新时代竞争与奋进的精神内涵.积极向学校体育及大众健身娱乐推广,将其作为体育生活方式推广的重要形式,使其在广泛开展的基础上走向完善发展的道路,最终成为现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及现代社会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此外,对传统民俗体育加强理论研究与创新,还要充分考虑传统民族体育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对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民俗体育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以便从各民族的民俗体育文化的差异性与同一性中,把握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嬗变规律,进一步开拓新时期体育文化的新形式。再次,对传统民俗体育进行研究与创新,要充分考虑到娱乐审美性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传统民俗体育的娱乐性和观赏性,使人们在进行传统民俗体育锻炼时,既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还能愉悦身心,陶冶性情,撷取运动的审美体验,这样才能使我国的传统民俗体育迈出国门,逐步走向世界,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喜爱和参与。

2.加强宣传力度。要使民俗体育能在社会上广泛开展,必须借助各种大众传播媒介手段来宣传、介绍民俗体育活动的文化价值特性,充分利用现代电子音像科学技术,电影、电视、录像、电脑、网络等传播工具的优势进行宣传,对大众的体育生活方式做出科学的引导,使民俗体育在群众体育中深入人心。

3.加强政府扶持力度。对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的开发而言,政府的扶持非常重要。虽然传统民俗体育的开发重在依靠其自身的创新,但不可忽视政府的主导作用。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民俗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联结民族感情的纽带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基础。因此,对传统民俗体育的开发是全民族的事业,是国家行为,必须由各级政府去主导实施,形成一种金字塔形的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机制。各级政府在对传统民俗体育进行扶持时,除了必要的经济扶持外,还可以在“正名”、引导、组织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4.加强民俗体育社会指导员的队伍建设。民俗体育的开发、组织和推广离不开相关的体育社会指导员的工作,因此,加强民俗体育运动项目的教练员和社会指导员队伍建设也是大力开发传统民俗体育的一个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李艳茹等: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及其资源的开发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07.7

[2]民俗体育文化的开发与发展.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

第2篇:现代体育文化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现代篮球文化;青少年;体育健身意识

一、现代篮球文化传播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作为风靡全球的篮球运动在各个民族和地区都蕴涵有各自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篮球独具一格的技术风格与特征,具体表现有亚洲风格、欧美风格等。亚洲篮球具有球技灵活、轻快,投篮准确的篮球技术特征;欧洲篮球重视球员团队协作、稳抓技巧、注重基本功的训练以及球技细腻的特征;美洲篮球以美国队最具代表性,强调个性特征的展示、球员单打技术能力强以及身体素质较高的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人类对篮球文化的了解从以前的阅读报纸逐渐过渡到广播电视再到互联网来查看现代篮球文化相关信息。与利用传统的报纸、广播等方式了解和熟悉篮球文化相比较,现代篮球文化通过巧妙利用互联网的相关平台,不仅可以像电视那样以现场直播的方式最大程度地实现声画结合来优化观众的观赏效果,体现体育赛事的实效性,而且也可以随时进行重播、录播等,传播速度更为快捷方便。

二、现代篮球文化对青少年健身意识的积极影响

现代篮球文化作为一种团结意识较强、适用人群较广的具体化的文化个体,对青少年的行为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现代篮球文化形态与其各国的文化背景、社会经济发展进程、教育背景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现代篮球文化运动有利于调动青少年体育健身兴致和热情。通过体育项目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受国家支持和保护的现代篮球运动项目通过强大的媒体传播,已经获得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的青睐和热爱。广大的青少年篮球爱好者大多喜欢从体育新闻报道媒体等平台获取现代篮球的最新资讯,增加对现代篮球及球星的了解热情。

比如受广大青少年所喜爱的姚明、易建联因为在NBA比赛中取得胜利,从而大力推进了我国篮球事业的快速发展。这是首次从2004年开始至今由全国三个青少年进行的篮球竞赛,从最初的初赛到最后决赛,其规模在不断扩大,影响力也随之加大。因此现如今大多青少年喜欢篮球运动很大程度上与喜欢姚明和易建联有关,因此也能从根本上促进青少年利用篮球运动加强健身锻炼的兴致。

(二)现代篮球明星成长经历有利于增强青少年心理激励作用。到目前为止,现代篮球运动已成就了一批批神话人物,比如众所周知的乔丹、科比、保罗、詹姆斯等佳话球星。体育媒体频道通过报纸、电视和网络等介质大力渲染这些巨星的成长经历、获奖情况以及他们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另外,优秀球员历年来所创造的辉煌数据记录也会被永留史册,为现代篮球事业创造佳绩提供了证据。

比如球场上存在一些来自贫民窟的黑人篮球队员,他们喜欢依靠自身的勤奋努力以及在球场上永不言败、积极进取的精神去战胜各种障碍,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为篮球事业创造辉煌。这些优秀球员的成长经历很容易让青少年联系到自己的切身实际,对青少年的心理起到了一定的激励和鼓动效果,也进一步促进青少年对篮球文化运动的热爱。

(三)现代篮球运动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身体健康自己提升其篮球技术水准。现阶段,现代篮球运动已经成为最受青少年欢迎的体育活动项目,该项运动可以引诱青少年自觉进行体育健身训练,增强青少年的身体健康素质。随着我国中学生学习压力的加大,致使其身体健康指数逐渐下降。通过对某一中学进行实践调查发现,95%的以上的青少年在进行一段时间的篮球运动后感觉自身的身体更加轻松而强壮了。因此积极参与篮球运动不仅能推进青少年身体综合素质的整体发展,改善其机体抵抗能力,增加肺活量,增进人体心肺、肌肉和骨骼的健康发育等,降低或阻止发生各种生理、心理疾病。除此之外,我国青少年因此热爱篮球运动而经常观看篮球竞赛能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篮球文化意识,学习和反复模仿竞赛视频中优秀球星的篮球技术动作和水准通过看视频,能反复学习模仿球星的技术动作。青少年通过长期观看现代篮球竞赛,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青少年在黄金阶段该有的拼搏斗志和学习我国球星较为缺乏的在球场上体现出来的侵略性战略方法。青少年只有把握好现代篮球文化意识,才能从实质上提高其体育健身意识和热情。

三、现代篮球文化对青少年健身意识的负面影响

因此我国青少年大多正处于生理和心理逐渐成熟和发展的阶段,他们的判断标准还不够准确、确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不够完善、好奇心和好胜心都比较强、模仿能力也比较强等。受这些因素的影响,青少年也开始了盲目崇拜明星偶像的潮流,再加上现如今好多体育新闻媒体报道除了硬性报道一些篮球赛事后而更多的报道球星的私生活等。比如最近呼声较大的科比案、奥本山宫斗殴事故、兰多夫涉毒事件等等,这些事件的发生使得青少年受现代篮球商业化的推动更多地把关注重心放在篮球明星家庭什么背景,球星身价多高等问题上。诸如此类报道更容易造成青少年产生拜金主义的人生观,严重阻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青少年加强体育健身意识的热情和兴致。

总而言之,我国青少年加强体育健身锻炼意识应该被作为一种乐观积极的自觉行为而被发扬光大,缺乏体育健身意识的体育健身或因青少年不主动进行健身的行为,不能从根本上促进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和身心健康发展。现代篮球文化运动作为一项集体性质较强、文化底蕴雄厚的团队协作项目,能够充分发挥我国青少年的体育健身意识,加快促进我国青少年进行终身体育健身的新思维。

参考文献:

第3篇:现代体育文化的特征范文

1看台文化的历史演变

1.1神性宗教的产物竞技运动的最高级别是“奥林匹克运动”,它诞生于欧洲文明的源头——古希腊。早期的希腊人在神话和神性崇拜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尤为凸显。在希腊人看来,“神能主宰人间祸福,为此他们大加进行宗教崇拜,举行各种祭奠神的庆节。其中,对文化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在祭神时举办体育竞技和文艺表演”,在各城邦普遍举行竞技运动会的基础上,形成以奥林匹亚为主体的带有神性崇拜的“古奥运盛会”。由于这一盛会具有敬神祭神的意义而显得分外隆重和神圣,故每逢四年一度的奥林匹亚运动会——顷城而出的男性观众就挤入绿色护栏内,不同社会阶层、身份地位者分区和分台就位(贵族座着,贫民站着),共同观赏那些赋予神性意义的运动员。当运动员飞奔出起跑线的同时,看台观众的呼喊如同晴天霹雳,连周围山谷的羊群都会受到惊吓,整个赛事中充溢着狂热的激情,观众为一切胜者欢呼——奉获胜者为神的化身。如上概述,古奥林匹克运动最初被出现于这种具有祭神的宗教庆典仪式而维系了千年之久,说到底靠的是希腊文明中幻想的神,演变成了具有人文色彩和社会因素的神而得以维系。如此,古竞技体育运动的看台观众因社会整体神性崇拜意识的动因,而演绎出理性与感官相融的宗教文化,也就有其自然性与合理性了。这种自然性与合理性,充分体现了“神性宗教”中的古代竞技所必有的特征,一是竞技体育的看台观众在自发享受这一“灵魂与肉体”的盛宴时显而易见的让人感受到一种宗教的与自然的文化特征。也就是说,在崇尚身体健美的同时获得心灵的赞美,在理性的支配下可望使人成为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坚强的发展。二是由于这一时期受经济和科技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竞技体育看台文化凸显出一种地域化的特征,偏离了更多人群对“神性”的追求。

1.2国家和民族政治的产物顾拜旦创立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时就意识到奥运会“将可能是一个潜在的、间接的维护世界和平的因素”,从那时起,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一种寻求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被政治家所关注。尽管国际奥委会无数次地重申体育独立于政治之外,但是战争、政体意识形态的冲突、强权政治、民族主义等却不断地向体育运动提出新的挑战,使体育竞技文化始终摆脱不了政治的干预。古代奥运就这样在融经济于竞技之中的同时,它的核心品牌“奥运会”业已发展成为全球各国为树立形象、彰显政体意志而竞相争夺的一把金钥匙,使得竞技事本身表面上看是《》中所规定的“奥运会是个人或团体竞赛项目中运动员之间的比赛,不是国家之间的比赛”,而本质上已是一种国家现象-是一场特有的和实质上的国家间的竞争与庆典。在这种国家和民族形象的目标塑造中,运动员和看台观众将纯体育精神的比赛变成了一种强国游戏的对象,以体现不同政体意识形态的意志。这种意志在四年一度奥运会、世界杯的“国家队”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即对立双方看台上成千上万的小旗在场内飘动,当其代表本国家的运动员取胜时,看台观众那些作为本国家的小旗子便狂热地挥舞起来,素不相识的观众拥抱一起欢庆国家的胜利。在这里可以肯定的是,奥运竞技具有的国家和民族情感既不是竞技体育本身固有的,也不是看台观众对它的爱好,而是系关国家和民族荣誉的赛事结果致使本国观众整体情感升华为一种民族尊严的张扬。由此而论,一方面奥运竞技看台文化中的激情,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于国家和民族的政治意识之中;另一方面亦可感知到该国民众的基本文化素养与较为明朗的政治态度——即民族性与排他性。这一特征亦成为现代社会国家和民族政治时期竞技体育看台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

1.3城市消费社会的产物城市在围绕政治和工业中心生长起来的同时,也为现代消费社会的发展铺垫了宽泛的基础条件,使其各种新型消费理念、消费模式和消费方式在孕育而生成的过程中显得更加丰富和厚重。社会学家齐美尔在《都市与心理生活》一书中指出:“城市不是一个带有社会学后果的空间实体,而是一个在空间上形成的社会学实体。”这种“社会学实体”反映在“城市与体育”生活的空间上亦表现的更加多姿多彩而引人入胜,体育不再完全具有形而下的身体锻炼价值,也不再完全具有形而上的满足宗教与民族的社会学意义,而变成了一种消费社会的娱乐符号,在符号的跌宕中满足着城市人们的不同需求,即各色体育场馆、健身会馆、体育明星的轶闻趣事等充斥于我们的耳目;大到世界性的赛事、国家级的竞赛,小至区域性的比赛及以用自己城市冠名的运动队均无一不在城市之中。而今城市空间上形成的竞技体育实体,已为城市化高速发展和文明进步起着良好的助推作用,更为以城市为消费中心的消费社会搭建了一个活跃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之中,城市这一主体充分利用体育其独特的经济和文化价值炫耀及宣传其城市个性与品位,以达到自身的一种满足感。在数千种的体育比赛中,这种名为体育的竞争之实是意于让现实间的竞争具体化,这种隐性的因素自人类产生之初就从未消逝过,从而满足着城市居民的消费行为和心理欲求,2008北京奥运的圆满举办正是向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证明了一个体育之城的魅力所在。这种体育融入于城市生活之中的普遍现象,极大地促动和刺激了城市居民体育运动的亲和力,塑造着居民健身强体的消费观。同时,由于城市是消费社会的中心,各种事物易受商业主义和消费文化的渲染或影响,故而竞技体育在消费文化的渲染中,看台观众在满足“看”的需要的同时则享受着“被看”的乐趣,各种形式的情绪在这里得到表露,人们敲锣打鼓吹口哨,挥动五颜六色的旗帜、标语,观众的情感投入既有达到极点时的一种理性享受,犹如回归到中世纪的狂欢文化之中,也更有其达到极点时的一种非理性的渲泄。如此“理性享受和非理性渲泄”在一定程度上既表现着看台文化的理性秩序,也表现出对赛事道德底线(球场暴力或骚动)的冲击,在一定状态上使得竞技体育看台文化,在消费社会中不再仅仅只为满足社会主流意识的需要,而开始趋向成为展示经济水平和人性特征的“秀场”。在这一“秀场”中,一方面,看台文化不再仅仅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而呈现出层次化、多样化、审美化和国际化的文化表征;另一方面,因商业利益的强势驱动,接踵而至的体育赛事犹如给人一种“快餐式”的消费选择,大有偏离早期看台文化发展轨道的趋势。

2竞技体育看台文化的发展需要

2.1倡导对古代看台文化的反思传统的看台文化实质上是当时人们在一种宗教祭祀活动过程中衍生的、整体的宗教神性崇拜,在满足人的个性需要、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维度上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但其中的宗教精神值得继承和发扬。奥运会之父顾拜旦认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奥林匹克最基本的特点是贯穿其中的宗教精神。古代运动员像雕塑家那样,通过锻炼塑造着自己的躯体,他们以此向上帝致敬。同样,现代运动员也以同样的方式为自己的祖国、民族及国旗赢得荣誉。因此,我认为最初围绕着重新崇尚奥林匹克精神再创一种宗教感情是完全正确的。”由此可见,古代看台文化所具有的庞大的宗教感情促成古奥运盛会的繁荣,随着竞技体育不断发展,看台文化中所蕴藏的宗教感情应得到不断的发展,并这一过程中不断更新、嫁接、转化传统的看台文化,使看台文化与市场经济接轨,与体育文化的发展契合,与看台观众的心理和行为变迁方向一致。

2.2看台文化的教育功能奥运会起源于宗教祭祀活动,它以人体美、竞技精神以及高超的技艺对神作出奉献,竞技者不仅要求具有强健的身体,还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样才能获得人们至高无上的崇拜,这对希腊社会和广大人民是一种崇尚英雄、崇尚美德的教育。现代竞技体育在满足体育自身发展需要时,更多地融入到市场经济的浪潮之中,竞技比赛的功利化、比赛的的平庸化都会导致看台文化的异化。奥林匹克中:“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均衡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主义谋求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相融合,创造一种以奋斗为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作用并尊重基本公德为基础的生活方式。”把竞技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生活哲学、生活方式,使之赋有教育功能是现代看台文化发展的需要。

2.3鼓励流动与参与在现代社会,每个人的心态和行为习惯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各个国家、地域之间的的文化氛围也不一样,因而有必要鼓励看台观众之间的流动与交流。流动有横向与纵向之间的流动之别,横向的流动使之看台观众可以积极参与不同地域、不同城市、不同国家之间的体育比赛;纵向流动是指可以鼓励不同阶层的群众参与不同类别档次的竞技体育比赛之中,在竞技体育文化逐步全球化的今天,看台观众更容易参与更多的体育赛事之中。接受不同地域人展现的一种文化氛围,了解不同的竞技体育比赛可以给人带来的不一样的感觉,促进现代竞技体育的多样发展和满足不同观众的多样需求创设良好的平台。

第4篇:现代体育文化的特征范文

关 键 词:体育文化;民俗体育;生存文化;本相;符号变迁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7)01-0026-06

Abstract: In order to further clarify the issue about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folk sports, based on the survival cultural physiognomies of folk sports, the authors dissected the symbol changing of its survival cultural physiognomies by using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data, example analysis and history comparison etc, and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opinions: folk sports showed such a survival cultural physiognomy as surviving, working, communicating and courting, such a survival cultural physiognomy as national and race strengthening, sympathetic witchcraft, praying to Gods and religious belief, and such a survival cultural physiognomy as making things competitive, commercialization, making things entertaining, and coexistence of custom expansion and simplification, respectively in the originating, developing and modern periods; however,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survival cultural physiognomies shown by folk sports in various periods is not absolute, the symbol expression forms of various survival cultural physiognomies may be in a concurrent condition in the same period or different periods.

Key words: sports culture;folk sports;survival culture;concurrent phase;symbol changing

“本相”意指本来面目。探索民俗体育的本相是对其内在本质进行梳理,包括民俗体育的起源、发展与变化等规律,但因何而起和怎样发展又成为研究的核心内容。文化符号是民族、地域、国家长期沉淀下来的产物,包括事物、人物、地方及各种规则、风俗等内容[1]。同时各种文化符号也承担着传递、展现和维持人类文化的功能。民俗体育因其起源于生存需要又服务于生活需要,而引证出其本相也是一种生存文化。从这一视角来看,民俗体育原本就属于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符号,在不同时代其内容的变迁就是一种生存文化符号的变迁。

1 民俗体育与生存文化

1.1 民俗与民俗体育

界定民俗体育(Folk Sports)概念,首先得对“民俗(Folk Custom)”一词的起源与内涵进行科学辨析。当前,学界对“民俗”一词的源头存在多种观点。一是认为始现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后来在历代的各种典籍中都有所出现[2],如孔子所著《礼记・缁衣》“子曰:上人疑则百姓惑,下难知则君长安,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3]另外,在后来《史记・货殖列传》中的“中山地薄人众,犹有沙丘纣地余民,民俗儇急,仰机利而食。”[4]《汉语・地理志》中有“民俗质木,不耻寇盗”[5],《魏书》有“八年正月丙辰,行幸邺,存恤民俗。”[6]可见,“民俗”一词很早就被我国古代典籍高频次使用。二是认为民俗一词源于周作人1913年的一首儿歌中,引进于日本,当前学界对此观点较为认同[7]。三是认为近现代时期在翻译英国民俗学的时候,为了寻找与之内涵相对应的词汇而创造出来的[8]。基于以上观点,笔者更加倾向于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提出的:“民俗”一词作为学科术语最初应是来源于对国外著作的翻译,即对Folklore的意译。民俗是由Folk(民众,民间)和lore(知识、学问、传说)组成的新词,意指民间的习俗文化,亦指研究民间习俗文化的学问[9]。

而对“民俗”一词的内涵辨析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状态,至今没有形成统一认识。百度百科显示:民俗即民间文化,是指一族群或群体在历史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并被世代传承的较为稳定的文化形式,其本质是一种流行的风尚或习俗。钟敬文[10]从民俗学的研究视角对民俗加以阐释,认为民俗是国家或民族中的广大群体共同创造和享用的一种习俗文化,其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和传承性色彩。也有将民俗分割为“民”和“俗”进行释义的,认为民俗的主体是大众群体(不同时期经历过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之分的变化),客体即是被部分或全部群体共同遵守、继承和发扬的文化现象[11-13]。不言而喻,民俗体育的概念界定也与“民俗”的内涵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体育科学词典》将民俗体育阐述为“在民间的习俗文化中流传来下的体育形式,是随着人类需要的变化而产生、发展过来的文化形态。”[14]刘F航等[15]认为“民俗体育是一种文化活动,其主要功能是通过民俗活动和体育运动形式来规范民众的行为、语言和心理,其产生和发展也必须依赖一定历史时期民众的共同社会心理”。余万予[16]认为“民俗体育是依赖于民俗活动、节日而产生l展起来的与健身、娱乐和竞技等相关的体育活动。”台湾民俗体育学者蔡宗信[17]将民俗体育定位为“族群经过长时期沉淀下来的身体文化形态。”所以,民俗体育是一种以体育运动形式为载体的表现国家、区域或民族风俗习惯的体育活动,属于民俗活动的重要一元,具有传承风俗和历史文化的重要功能。民俗体育也是一种来源于历史和生活的文化活动,具有竞技性、娱乐性、传统性、依附性的内在特性和历史性、地域性、变异性、观赏性的外部特征。

基于以上论述,本研究认为民俗体育既来源于生活,亦服务于生活,更是随民众生活习俗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因而其本质同属于生存文化的范畴,其历史变迁的过程即是生存文化本相的符号变迁过程。

1.2 生存文化与民俗体育

经过引证论述,初步断定民俗体育变迁的本相即是生存文化(Living culture)的符号变迁。换言之,从特定视角审视民俗体育,其本相就是一种生存文化。而何为生存文化便成了研究民俗体育发展规律的基本问题。笔者通过各种渠道查阅了生存文化内涵的有关论述,发现其内容也是竞相争艳,至今未能形成统一认识。刘万斌等[18]从文化学视角对生存文化的内涵进行了定义,认为“文化源于生活,是对生活事物或现象的真实记录和反映,生存文化是指以解决生存障碍、延续人类历史或现存文明为价值目标的一切文化形态的总和。人类的发展没有停止,生存文化的内容就需要不断扩大和丰富,总体上可将其分为物质和精神双层面的生存文化,而体育运动在现今环境下理应属于精神层面的生存文化。

就人类学角度来看,人的生存需要自然空间与社会空间的统一,两者是绝对的、缺一不可的关系,所以说资源与社会的有机结合便构成了人生存发展的环境。所以,就狭义角度来讲,人类在生存环境中创造的各种文化就是一种生存文化;从广义角度看,由于文化本身就属于人类在各种生存矛盾中积淀下来的精神表达,文化自始至终都属于人的文化,人在社会中永远都扮演着文化人的角色。人自出生开始就具有了自然与社会有机统一的生存属性,故中国一切的传统文化都可以被看作是广义的生存文化。胡晓慧[19]根据文化人类学知识对生存文化进行了定义,认为文化是人类为应对环境危机而采取相应手段的适应过程,空间、时间和人构成了文化的三元素,而生存文化正是人类以“生存”为根本目的的文化模式,是人类各种文化为应对其生存危机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生存文化因其参与主体都是族群大众,因而还具有典型的“草根性”特征,也正是其大众性特征决定生存文化具有社情民意复杂、家族观念浓厚、民间网络组织发达、民间信仰和制度性宗教盛行等社会特征[20]。

民俗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其产生之初便抹上体现人类生存属性的鲜明色彩。无论是产生之初,为狩猎、采食练习走、跑、跳、投等基本动作演变而来的西方体育项目,还是我国花样百出的带有各种意义的民俗体育活动(如傈僳族的上刀杠、土家族的摆手舞、汉族的划龙舟等),都有生存文化本相的符号色彩。尽管这些民俗体育项目从产生到发展至成熟经历“狩猎-采食-生产(劳作)-交往-生殖-祭祀-祈祷(信仰)-健身-娱乐-经商”等多元目的发展变化,但其诸多不同目的中却存在一个共同集合点,即都是人类为了适应环境而创造的诸多文化,其归根结底是为了维持现状和继续生存下去。所以,在不同历史时期民俗体育意义变化的本质都只是人们生存文化符号表现形式的外在变迁,其内在本质仍归结于生存这一根本目的。

2 民俗体育生存文化本相的符号演变

2.1 起源时期民俗生存文化的符号本相

事物起源的根源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有力材料,就民俗体育来讲,探索其起源的原因和功能则是认识其本相的最优途径。今天的民俗体育作为中华民族典型的生存文化符号之一,其因何而起?当时又发挥着何种作用?这是起源时期民俗体育本相研究需要回答的重要问题。

人类的各种需要决定民俗体育项目的产生,人类需要的变化发展又决定了民俗体育项目开展形式的变迁,即民俗体育产生之初都是对人类生存需要的鲜明反映。我国种类繁多的民俗体育项目中,有随民俗节日而产生的,有依赖于民俗活动和祭奠仪式而兴起的,也有日常劳动演变而来的,还有其他需求促进了民俗体育项目的产生[21]。尽管决定民俗体育活动产生的因素多种多样,但纵观其诸多原因可以发现,促使其产生的根本因素还是人们的生活(生存)需要。我国民俗体育项目产生之初,人类的求生、劳作、交往和求偶需要是其共同动力。“求生”意指设法避免各种生存障碍和危险,以维持自身生命的存在和延续,从而使自身生活状态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类为适应自然环境而获得生存,是促使民俗体育产生的重要原因。马克思指出劳动是指人对外输出劳动量或劳动价值的一种活动,是人类获得生存的重要手段,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种类型。在民俗体育活动的产生过程中,人的需要始终是其重要的动力源泉。交往是基于族人之间的共同活动需要而相互接触、复杂沟通的心理和行为关系,民俗体育产生的动因之一也包括族人之间最初的生活交往需求。求偶是指获得异性(配偶)的过程,人类在创造丰富多样的民俗体育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其达到强壮体魄p提升美感、战胜竞争对手而获得异性的青睐亦是民俗体育产生的重要原因。

弓箭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当今世界弓箭的流传与发展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是使用弓箭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20世纪60年代,山西省朔县峙峪村附近的旧石器晚期遗址中,一枚距今约2万年的箭链被发掘,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掌握射箭技术的民族之一[22]。直至现在,我国民间仍旧流传着许多有关射箭项目的神话故事,如后羿射日、纪昌学箭;也有凭借射箭而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如“百步穿杨”的杨由基、西汉时“猿臂善射”的飞将军李广,这些神话和史实足以证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射箭项目的喜爱。经过上万年的发展,射箭项目虽然变得种类繁多,与原始射箭项目更是存在质的不同,但是追溯其历史渊源,仍旧不难发现射箭产生之初的根源离不开族人求生、劳作、交往和求偶等目的。据历史学家分析,在原始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十分有限,生存便极易受到自然灾害和食物缺乏的威胁。当时人类为维系自身生命而继续生存,不得不通过身体的运动设法在自然界中获取生存的食物,于是原始弓箭便诞生了。可见,弓箭产生之初就是人类为维系和延续生命的手段,所以通过弓箭进行狩猎就是典型的求生、劳作所需。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人类便由最初的散居发展到群居的生活形式(氏族时代),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交流不断增多,生活资料的分配坚持平均原则,同一群体开始共同狩猎。于是弓箭@取更多猎物便成为个人获得族人认可和赞扬的重要手段,也成为与族人交往的机会和条件。同样,原始时代的族人如果能够获取比周边人群更多的食物,那么相对而言也更加容易得到异性的青睐,为自己得到配偶争取更多的机会而实现种族繁衍。所以,射箭作为我国重要的民俗体育项目,其产生与兴起的根源就是人类的生存需要,而当时射箭项目的求生、劳作、交往和求偶则是生存文化本相的符号反映。

龙舟竞渡是我国重要的民俗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生存文化在体育文化中的典型代表。作为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缩影,龙舟竞渡在新时期社会背景下同其他民俗体育项目一样,遭受了所谓的现代化洗礼[27]。所以,龙舟竞渡的现代化生存文化本相势必是对新时期民众生存文化转变的鲜明反映。龙舟竞渡又称赛龙舟、划龙船、龙船赛等,是中国历史上带有浓厚的汉族民俗文化色彩的群体性活动,同时也是一项对运动员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要求很高的体育运动项目[28]。改革开放后,由于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使得传统龙舟竞渡所象征的神灵崇拜、祭祀祈福、大众健身转变为现代的竞技化、商业化、娱乐化及习俗扩大与简化并存的文化符号本相。随着现代人对竞技运动兴趣的提高,龙舟竞渡逐渐走向竞技化,开始走出国门融入世界民俗体育文化体系之中。国家组织专业的龙舟竞技队,组织各式各样的龙舟竞赛以满足大众对龙舟竞渡的参与需求。龙舟竞渡的观赏性、竞技性、运动性特征决定了龙舟竞渡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喜闻乐见的民俗体育活动,其休闲娱乐的大众化始终是人类生存文化的形象展现,今天的龙舟竞渡更是以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赋予自身龙的传人,龙文化便是中华民族传统生存文化的象征。而在现代社会,由于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龙舟竞渡的地域风俗便迅速扩大,已经由最初的荆楚一带传播到全国各地。龙舟竞渡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共有的民俗活动的同时,传统的各种祭奠仪式活动也在不断简化,如各地龙舟竞渡的举办仪式相比过去已经减少了许多。可见,民俗体育在现代生存文化内容急剧变革的形势下,其本质上仍是一种生存文化,只不过是生存文化的表现符号发生了竞技化、娱乐化、商业化和习俗扩大与简易化的变化。

民俗体育是带有民俗活动性质的体育运动项目,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更是对人类历史生存文化形式变迁的鲜明反映。在人类生存需求格局急剧转变的新时期,中华民族由于受到文化全球化的冲击,生存需求的表现形式无可避免地被打上了西方现代文化的烙印。国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交汇使得民俗体育的发展进入了机遇与挑战共存的时期,如今的民俗体育项目正面临着传统文化因子加快丢失、西方文化色彩冲击加重的不利环境,表现为传统文化遗失、民俗性脱落、群众基础薄弱、商业和竞技化日益凸显等诸多特征。在这种文化环境下,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将成为民俗体育研究关注的焦点。面对新环境民俗体育的新特征,我国民俗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应从民俗体育本相的视角出发,立足新时期人类的生存文化特征去面对与思考。

参考文献:

[1] 方国清. 一个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武术之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8):36-47.

[2] 赵亚宏,孙文采. “民俗”的起源及其文化内涵与功能[J]. 华夏文化论坛,2013(2):154-161.

[3] 礼记・缁衣[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300-301.

[4] 齐豫生,夏于全. 史记・货殖列传(第一卷)[M]. 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2:340.

[5] 班固. 汉书・地理志(第八下)[M]. 长沙:岳麓书社,2009,363.

[6] 魏收. 魏书(一)[M]. 北京:中华书局,2011:63.

[7] 张雯虹,孙文采. 长白山民俗文化[M].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2.

[8] 萧放. 概念辨析[J]. 民间文化论坛,2004(4):97-100.

[9] 钟敬文. 民俗学概论[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2-3.

[10] 钟敬文. 新的译程[M]. 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3.

[11] 王俊奇. 也论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概念及其关系――兼与涂传飞、陈红新等商榷[J]. 体育学刊,2008,17(9):101-104.

[12] 赵世瑜. 传承与记忆:民俗学的学科本位――关于“民俗学何以安身立命”问题的对话[J]. 民俗研究,2011(2):7-20.

[13] 高丙中. 中国民俗学的新时代:开创公民日常生活的文化科学[J]. 民俗研究,2015(1):5-15.

[14]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体育科学词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5] 刘F航,李储涛. 民俗体育文化价值规律研究研究[J]. 体育科学,2012,32(6):85-89.

[16] 余万予. 对中华民俗体育的初步研究[C]//第六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 北京: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00:38-40.

[17] 蔡宗信. 民俗体育范畴与特征值探讨[J]. 台北:国民体育季刊,1995(3):68-76.

[18] 刘万斌,谢晓影. 以生存文化为导向的当代景观规划设计[J]. 中国园艺文摘,2012(2):70-71.

[19] 胡晓慧. 试析生存文化的“草根性”特征[J]. 江西社会科学,2008(8):245-248.

[20] 张兆蜀. 草根智慧c社会空间的再造――浙江经验的一种空间社会学解读[J]. 浙江社会科学,2008(4):2-6,125.

[21] 王铁新,常乃军. 我国民俗体育研究综述[J]. 体育文化导刊,2009(10):133-139.

[22] 马廉祯. 中国射箭研究综述[J]. 体育文化导刊,2004(10):72-74.

[23] 崔乐泉. 论“原始体育形态”――体育考古学研究方法实证分析[J]. 体育与科学,2002,23(4):4-6.

[24] 苏叶,刘志民. 蒙古国那达慕的起源与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12(6):123-127.

[25] Гонгоржав. Монголын эртний харваа тэмцээн[M]. Монгол улс,1982:25.

[26] 孔庆波,戴晓敏. 少数民族体育的多元本相与发展变迁[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2):33-37.

[27] 王若光,啜静. 我国民俗体育现代化演进问题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6):10-15.

第5篇:现代体育文化的特征范文

体育伦理学的是以体育道德为研究对象,揭示体育运动中伦理道德的本质及规律,属于应用伦理学的内容之一。卢元镇先生认为“体育伦理学是研究体育道德的学科,是运用伦理、道德观点研究体育领域中体育道德的本质,基本矛盾和各种体育道德现象发展规律的学科”;龚正伟老师将体育伦理界定为:以体育(指身体活动)为中心所形成的各种伦理关系以及协调处理这些关系的伦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体育伦理的内部基本结构要素包括:体育伦理意识,体育伦理关系和体育伦理活动。由此可以看出体育伦理学不仅研究的是专业或者职业体育者,还包括了从事体育活动或与体育活动相关的人相互之间的道德联系。体育伦理学同样适于全民健身运动中的大众体育以及学校体育,而不仅仅局限一于竞技体育。传统武德不论是在大众传习、学校体育、还是竞技武术中都是体育伦理学的研究范畴。

二、武术伦理的内涵

武术伦理的体现主要在于武德。武德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也在不停的革新,不论从古代早期的军事武艺还是到清末的民间武术,又或到现代法制社会下的武德,但其万变都未离开一个“德”字。在春秋时期的《左传》中这样定义武德:“武有七德,禁暴、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可以看出是对武者自身的道德要求;古代对武德的明确定义虽然较少,但其内容却是以儒家“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伦理思想为核心,依然是对武者道德素养的规范;在现代对武德有这样的定义:所谓传统武德,是指长期来在习武群落中形成的对习武者的行为规范要求。它协调着习武者之间的相互人际关系,影响着习武者的各类活动,可以看出武德依旧是习武者在处理人际关系、日常行事的行为准则。

三、武术体育伦理相关研究现状

通过检索“体育伦理”、“武德”、“传统武术”等关键词发现,虽然关于此三方面的单一研究众多,但是关于传统武术的体育伦理研究几乎未有涉猎。仅有部分研究中略有提及。李宏斌博士的《中原传统武术文化的伦理意蕴及其价值》研究中,深入阐述了中原传统武术文化的生态伦理思想、生命伦理底蕴、道德教育内涵三个方面,并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生命伦理关怀是传统武术文化的核心内容,道德是武术的灵魂,武术缺少了道德的承载,其本身就失去了意义。在谢刚的《中国武术中的“武德”培养与提升》一文中,提到了武德是中国伦理、文化和传统的社会道德观念体现,是武术的伦理规范及习武者的德行准则的总和。张绰庵,韩红雨的《中华武术谚语文化特征管窥》研究中,指出了武术谚语的伦理性特征,武术谚语以儒家文化为底蕴,推动了中华武术的传承及习武者的行为规范。在孙术友的《武术伦理文化与构建和谐高校校园的研究》的中,认为武术伦理文化武术人与他人处理日常关系的行为准则,包含了信、勇、礼、仁、孝、忠、节、义。其实其武术伦理文化就是指的传统武术武德的伦理思想。王春光,李跃忠的《中华武术伦理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研究中认为:中华武术伦理的形成是经过长期的积淀,变化形成的,是由一种“下位文化”即俗文化,慢慢的演变为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行为标准、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处世态度等方面的一种渗入中国社会文化深层的文化。现代社会应当发扬中华武术伦理中的自强不息、见义勇为,明礼诚信、崇德扬善的精神品质。由此可见,关于武术伦理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同时亦不够全面,需要广大学者予以关注。

四、结语

第6篇:现代体育文化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和”文化;体育文化;文化建构

体育作为人类早期文化现象,其产生和发展与整个人类文明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体育所表现出的形态特征,无不带有特定社会历史与民族文化的印记。由于各个国家、社会的历史文化影响,形成了不同国家、民族体育的本质特征。我国体育文化根植于博大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体育文化形成的本源,其丰富的内涵和特质对中国体育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构建和谐体育文化的作用,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传统“和”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其中有关“和”的人文思想,构成了中华文化最为亮丽的瑰宝。数千年来,“和”的观念在凝聚中华民族过程中一直起着“轴心”的作用,辐射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逐渐泛化为中华民族普遍的社会心理。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和”是一种理想境界,是人生的极致。它蕴含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思想理念,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修养、哲学思想和政治理想。

1天人合一

我国古代文化将“天人合一”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境界。“合”即和合、和顺。《庄子·天道》说:“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老子《道德经》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礼记·中庸》讲:“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都是讲人与自然万物相和以生的道理2营魄抱一

即主张身心之和。道家认为完美的人格形态应是形体与精神的合一,主张通过修身养性达到人的肉体与精神臻于和谐的境界,使人的本性与道的本体相契。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儒家主张以“中节”制约自我,达到内心之和,进而融入天地之和,形成人与万物的自然和谐。《礼记·中庸》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佛家主张超脱世俗,追求心空万物的超然人格,主张通过修行达到身心平衡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平衡,从而进入自由世界。

3尚中责和

“尚中”、“贵和”是中华儒文化的传统精神。《国语》最早提出“和合”理念。《国语·郑语》记载,周幽王八年,太史史伯向郑桓公讲述“兴衰之故”和“死生之道”时说:“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万物生者也。夏禹能水土,以品处庶类者也。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认为万物的产生是善于“和合”金木水火土五种自然界的基本元素,从而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孔子首倡“中庸”学说,视“中庸”为“至德”,提倡“中节”之“和”、“中和之美”。他说《关雎》是“乐而不,哀而不伤”,即体现了中正、中和。又说:“礼之用,和为贵”,以“和”作为治国之本和为人处事之道。

4相应相济

《说文解字》说:“和,相应也。”相,相互也,即不是一味地顺应,而是主动的、能动的相适相和,是以“执中”消解太过与不及的“中节”、“中和”,是阴阳互补、刚柔相济的相互融合,是和而不同、、仇必和而解的辩证统一。这种和谐理念,是积极、务实、友善的,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宽厚、包容、大气的民族性格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二、“和”文化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和渗透

中国传统“和”文化所体现的和谐理念,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体育价值观。建立在以人为本基础上的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成为中国体育文化的精髓,促进了中国传统体育的创造性发展,使中国传统体育呈现出一种融道德教化、竞技娱乐、强身健体、讲求事功于一体的综合文化形态。

1崇尚礼仪

中国古代儒文化对于礼仪的注重,“礼之用,和为贵”,“克己复礼”,将“礼”作为社会秩序的规范。这种理念对古代体育的影响,突出表现在重视体育活动的程式,崇尚礼仪,以此进行教化。如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射箭中的“射礼”,其作为一种竞技运动,同时亦是朝廷统治者进行礼仪道德教育的形式,有一套严格的礼仪程序和等级规定。这种礼仪规范的特征,在我国古代体育的输出项目——日本的弓道中至今仍然保留着。

2表演娱乐

中国古代文化中原始朴素的和谐思想、中和融通的宽和精神,影响到中国古代体育,突出表现在其并不追求竞技中的强烈刺激和对抗,而是将体育活动的竞技性与娱乐性融为一体,追求在竞技表演中自娱娱人的文化氛围。这也成为中国传统体育的一个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古代体育项目逐渐突破礼仪的束缚,出现了娱乐化的趋势,许多富有技巧表演性、游戏性、趣味性和观赏性的项目大量出现。如蹴鞠,就包括有表演性和竞赛性两种形式。其中表演性的蹴鞠,就是在鼓乐伴奏下进行踢控球技巧的表演,是以“蹴鞠舞”的形式出现。再如武艺中的诸多器械演练,也多是以舞的形式表现,如剑舞、刀舞、戟舞等。尤其在民间流传而演变成的中华武术,其所显示出的造型美、体态美、节奏美、韵律美、和谐美、意境美,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体育的表演性的独特魅力。

3修身养生

“和”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清静淡泊、顺乎自然的性格。受中国文化修身养性、形神兼备理念影响,重视养生成为中国传统体育的又一个特征。产生了采用控制呼吸等方法以达到祛病强身目的的体育活动,如五禽戏等气功导引术。通过调理自身,“合于阴阳,调于四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使人的身体与天地自然和谐,与四季变化相适,达到与“天、地、神”相通的境地。在修身养生中培养自我特殊的生存能力和对外部世界的调理引导能力,追求生命的和谐与质量。

4文武事功

受中国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务实精神和人与社会和谐互动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体育具有立足现实、讲求事功的特征。中国古代文化要求个体身心兼修是要达到“文武兼备”,以表现出“君子”的风采,进入或“仁”或“圣”的状态,从而为社会、为国家建功立业。体现在古代传统体育中,便是许多体育项目是以适应战争需要的练武强兵为目的。如一些球类、武艺、田径运动,多与军事训练有密切关系。

三、中西体育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体育文化——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体育文化和以奥林匹克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两种体育文化在理论基础、价值取向、表现形式、体育手段及功能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1文化差异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植根于“天人合一”、“身心一元”理论之中,强调内外兼修,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及身心统一;西方体育文化基于西方哲学思想,重外在分析,重与自然斗争,侧重“竞争”与“超越”,追求竞技性、惊险性、刺激性、功利性是它的特征。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重整体观,重人体的自身协调及与外部的平衡,带有某种经验、直觉、模糊性质;西方体育文化重科学实验,是解剖学、生理学、医学等现代科技的综合运用。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重节奏、韵律、神韵、内涵、和谐美,重朦胧、抽象、含蓄美;西方体育文化重阳刚、力量、速度美,重外在、形体美。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注重个人修养,使体育形成以追求“健”和“寿”为目的的内向发展,融进身心合一、动静结合的导引养生、武术的发展,从而削弱了体育运动中的竞争性;西方体育文化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使体育始终向着竞争、惊险、公开、健美、趣味方向发展。并形成规范和体系。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主张通过身体锻炼的以外达内、由表及里、由形而上的身体有形活动来促成无形精神的升华,从而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透射出十分明显的重人格倾向;西方体育文化则重人体胜于重人格,注重人体本身的价值,更讲究从人体的培养上体现体育的价值,通过人在肌肉的运动中、在各种力的交汇中去实现完美人体的塑造,进而实现理想人生。

2互补融合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在相互发展交流的同时,势必吸收融合相互文化中的精粹部分。

西方竞技体育所表现的竞争观念,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及形态相吻合,正被中华民族所认可和接受,并被吸收和体现在现代体育运动的开展和发展中。“更高、更快、更强”,这一体现现代体育力与美的普世价值理念,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普及,也成为中国体育运动的追求和目标。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所体现的生命观、健康观和与此相适应的养生保健体育,蕴含着有关人体科学的丰富内容。其注重身心统一、内外协调、动静结合的辩证思想,对指导当今的人类健身和体育活动,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深入研究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人文理念,是对“人文奥运”理念的拓展和延伸。西方一些知识分子已开始对东方体育文化精神进行研究,试图从东方文化的处世之道和养生学说中,重新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东西方相互移植优秀运动项目。如气功、武术、龙舟竞渡、踏青、放风筝、秋千等东方古老的体育项目,开始向西方移植,使西方竞技体育一统天下的局面融入这种寓动于静的因素,而别开生面。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中华武术这一中国古老体育项目首次列入奥运会的竞赛项目,从而使东方体育在国际舞台展现。而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田径等源于西方的竞技运动项目,早已深入中国各民族体育生活之中,而为中国人所热衷。乒乓球甚至成为我们的“国球”,而统揽国际赛事的大多数金牌。

现代体育文化所展示出来的和谐本身不会是静止状态,而是包含着运动和变化。“现代体育文化不是一个脱颖而出、具有全新特质的文化,而是吸取了中西体育文化各自优良的特质,并在未来的文化运作中进行有效合作,形成互补,建立平衡、和谐而又富于创造性张力的体育文化生态系统。”

3异化走向

过度追求物质,忽视人文精神。现代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人们对物质文化高度关注,伴随而来的是忽视人类社会的终极目的——对人本身的关怀,忽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和谐与良性循环,忽视和谐秩序对人类行为和生活的意义。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繁荣的背后同样存在危机,主要表现为:体育赛事过度商业化造成体育运动本身的人本价值的缺失,经济利益驱动导致运动员职业道德异化,体育过度政治化、功利化抹杀了奥林匹克的人文精神。在“金牌至上”体育价值观影响下,中国体育也出现相应的异化和扭曲。

文化霸权与文化弱势。由于西方文明在经济等领域的巨大优势,今天的全球化相当程度上表现为西方化。“在体育领域,伴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化过程,西方体育文化逐渐成为世界的主导,世界各民族的体育文化都在向西方看齐。”无论是体育的内容、形式,还是体育的价值观和意识,都深深地打上了西方文化的烙印。东方文化正面临被弱化和蚕食的危险。全球化的趋势必然导致统一性的增强,但在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不应以牺牲民族化为代价,而应以民族化进一步发展的形式体现出来。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回归民族自己固有的文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现代化可以加固现存的传统文化,使文化间的差异永远共存。当今在文化多元发展的世界背景下,我们应守护自己的民族文化,在文化融合中发展民族文化,进一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体育文化资源与内涵,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使之纳入整个世界文化体系。

四、“和”文化对和谐体育文化建构的启示

历史文化的传承,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精神意识等各个领域,对文化的发展与走向也起着重要作用。中国传统“和”文化所体现的原始朴素的人文精神和和谐理念,为构建现代和谐体育文化的设想与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1人与自然和谐

生态环境恶化,是威胁当今人类生存发展的三大问题之一。体育的发展已被置于生态环境和体育自身这个参照系中,是对当代体育发展提出的新课题。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各国在申办奥运、承办大型赛事的利弊权衡中的两大重要指标。自然环境净化指标成为竞办奥运会等大型运动会的重要条件。现代化、大规模的体育竞赛,需要人与自然和谐的氛围和条件。1994年奥林匹克运动百年大会把环境保护纳入自身健康发展的议题,使现代体育的发展不再危及承载人类生存的自然,以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体育发展高度商业化的今天,提倡依附自然、保护自然、美化自然、回归自然的绿色体育思想和行为,是实现体育运动中人与自然和谐的宗旨和目标。

2人与人和谐

体育精神是人与人和谐的理想支柱。参与体育的和平目的及友谊、团结、竞争、公平精神,是东西方体育的共同宗旨。奥运会的目标是“让世界人民彼此相爱”。体育所体现的人类和谐精神,已成为东西方体育共同的精神财富,进而激发起超越体育自身的人类精神的高扬。

体育的创造力成为人与人和谐的凝聚力。现代体育已成为人类社会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广的国际文化,构成人与人和谐的最大时空网络和通道。调查表明:体育已成为现代青年的第二语言。体育的公平性是人与人和谐的催化剂,体育开创的公平性原则已泛化成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准则。

21世纪的中国文化将是一种以大众文化为主流的文化。在充分体现大众文化的社会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中,中国传统体育活动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扭秧歌、耍龙灯、踩高跷、踢毽子、气功、武术、太极拳等是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的首选项目。大众体育运动成为一种居民自发、自觉的公共活动,在活动中创建和增进了人与人关系的和谐。

3人与自我和谐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人类带入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工业文明,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人类从未经历过的现代文明综合症。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工作的单一化,使人的神经承受着日益加重的高压。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促使人们寻求另一种生活方式来缓冲现代生活节奏。体育活动成为人们释解压力的最好方式。人们越来越渴望回归大自然,向往那种与山水为伴的生活方式。一些传统的体育项目日益获得人们的青睐。与现代体育相比,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喜欢身心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乐意在公园内、林荫旁练武术、打太极,崇尚在崇山峻岭中远足、攀登,在江河中泛舟,调节身心,缓解压力,修身健体,享受大自然,提高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

4人与社会和谐

积极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大力开展以居民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区体育,不仅有利于促进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体格健美,而且有利于构建幸福和谐的社区文化生活。它不仅关系到社区居民个人的身心愉悦、身体健康,享受快乐、长寿与幸福的生活,也直接关系到国民社会福利与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以及全社会的稳定,乃至整个国家富裕强盛和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同时,个体在参加集体活动中,势必进一步加强人的社会化趋势,促进人的社会化与现代化。“在强调和谐的现代社会,传统体育文化的和谐意蕴潜藏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对于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遏止竞技体育出现的不和谐现象,引导人们形成身心和谐发展的整体健身观有着积极的作用。”

5与世界和谐

第7篇:现代体育文化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 社会;体育生活方式

探讨体育与生活方式的问题是体育社会学重要课题。这对发挥体育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社会生产方式与体育生活方式的关系

所谓社会生活方式包括人为维持生存获得自然界提供需要的种种活动形式。从本质上讲,使人们进入社会关系领域相互交往和活动形式。体育的本质是人们有意识的参与身体运动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发展的活动。体育是属于人们社会生活方式的范畴,并且有社会生活方式的本质特点。

这里必须要阐明的是体育不仅仅是人们社会生活方式中的重要的内容,而且属于更广泛的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范畴。体育涉及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生产劳动、其他工作活动、政治生活和各种社会活动,是满足人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一种方式,也是闲暇时间的利用方式,家庭和各种人际交往的方式,日常生活制度行为规范的方式等等。体育 和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2 体育生活方式的主要特征

2.1 变动与革新。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化,人们现存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的变动和革新。正如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决定》中所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仅会引起人们经济生活的重大变化,而且会引起人们生活方式和精神状况的重大变化。”因此,在原有的生活方式中有的已经不适应到的生产方式的需要。有的则需要充实新内容或改进形式。人们的生活方式随着新的变化而变化。体育在此其中日益显露重要地位,并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旧的体育观念被扬弃,现代体育观念在逐步树立,城市化与社区化的发展将使体育深入到现代家庭。这正是社会变动与革新带来的重大成果。

2.2 多层次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长期存在城乡、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各阶层与民族之间的差别。由于社会群体存在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差别,社会生活方式的建立也符合这种差别的要求。对于体育来说,也必须适应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多层次多样化的现状和要求。例如民族体育应适应我国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需要。健身体育适应全民族生活方式的需要。再如企业体育、学校体育、农村体育、军事体育等,都具有多层次性的特征。

2.3 新旧交替。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逐步得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也在不断的改革和完善。目前,生产力发展还跟不上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特别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市场经济思想不断的同计划经济思想产生碰撞。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存在着复杂的新旧交错的局面,一方面人们对体育能够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全面发展人的身体和身心的作用有了正确的认识,而另一方面几千年以来,留在人们头脑中的体育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愚昧无知”的封建残余思想还有待于清除,特别是在极少数领导阶层存在这种体育观,严重阻碍了社会体育的发展。例如:有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体育开展得不好,而有些经济部发达的地区,体育开展得很好,这种反差可以反映出各阶层领导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当然要消除这种反差,还需要一个过程。

2.4 开放交流。近代世界和中国历史都表明,拒绝接受外国的先进科学文化,任何国家任何民族要发展进步是不可能的。闭关自守只能停止落后。我国社会生活方式的发展和完善,不可能在封闭的状态进行,而是受到外部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和渗透。我们一方面要接受外国生活方式中的有利的东西。例如,现代体育方法学在我国的发展,就是受外国的影响。体育方法学强调使用科学手段来增进人的健康,增强人的体质,并强调终身体育教育。这对于社会主义生活方和完善是有益的。

3 体育在现代生活方式中的作用

3.1 人本性与健身性。在现代体育生活方式中,以人本主义为核心,强调体育为人的精神满足而需要。并通过精神满足为物质生活追求提供支撑,使生活趋于高尚,趋于高质量。达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劳动与享乐的协调与统一。体育能够满足不同人不同层次的需要,这对人的个性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包括”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贡献的需要。[1]人的发展对体育存在一定的依存性,这种依存性主要来源于体育的健身功能,决大多数人都是把参与体育运动同关注自身的健康与体质状况联系起来,通过各种健身活动,追求运动的功效,提高体力水平与运动技能,这正是体育本质的反映。

3.2 社会性与文化性。体育对人的社会化会产生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应该通过营造有利于人们能积极参与的体育“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心理功能。另一方面人应该通过体育活动,面向实际生活、面向社会现实、面向与自然的融合。真正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与期望,自然地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自我行为规范与意识。人们在选择体育生活方式的过程中,比较偏重对体育文化价值的理解,“体育文化在人类自身发展过程中,与人形成了一种必然的互动关系。这种必然的互动关系,就是体育文化价值的所在。”[2]建立文明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人的发展,从体育文化对人的作用方面审视体育生活方式具有积极的意义。

3.3 经济性与发展性。体育对人的经济影响主要反映在体育消费以及对体育经济发展的认识之中。随着体育市场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体育的需求在不断提高。“花钱买健康”己逐步成为时尚,增加体质投资,引导体育消费,具有潜在的巨大市场。

总之,社会的生产方式对体育生活方式具有决定性影响;体育生活方式是一种体育文化;体育生活方式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联;健身价值是体育生活方式的本质特征。体育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在文明与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占有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 顾渊彦主编,《体育社会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90)

第8篇:现代体育文化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中西体育;体育文化;特性

【中图分类号】G80-03

1 前言

作为当今世界两大并立的文化类别,中西体育文化以其各自特点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从文化的角度讲,西方体育滋生于基督教文化,带有浓郁的批判性;中国传统体育则更多的受佛教、道教文化的影响,带有明显的内敛性。两大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体系,造就了东西体育的两大基本范畴,使其形成了各自为伍的形式规则与美学差异,体现着各自的文化涵义。

2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一种融合的文化形态,在其经历过的诸多历史变迁中,逐步形成了稳定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传承性

每一次历史的变迁,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而言都是一次新的挑战。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洗礼,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能幸运的站在世界体育文化之林,必定有其存在的根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武术文化、养生文化、棋文化等优秀文化长存不衰,更多的体现出文化根植于民族血液的意识形态,它代表着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号。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这种传承性特点造就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使其获得了生存的土壤和不断完善发展的空间。

2.2 整体性

方法论是指导人们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一般原则。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过程中,整体观是其方法论的基础,包括自然观、社会观和生命观三个层次,具体体现在天人关系与生命自身两个方面。如:中国传统体育将人与环境看作是一个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相互交换的统一体,并把人体功能的强化和优化看作为精神与物质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活动。认为只有在身心统一的修炼中,才能求得整体的优化。

2.3 健身性

华夏民族长期形成的清静淡泊、顺乎自然的性格,和谐共处、融合化一、贯通一体的理想及注重个人修身养性的务实精神,导致了采用控制呼吸等方法以达到祛病延年目的的活动――养生保健术的产生,显示了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第五个特点――保健特色。可以说,养生保健术在中国古代传统体育活动中,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结合最为密切,是东方体育文化的典型代表。数千年来,中华传统的养生保健理论,一直成为人们从事体育活动,以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之目的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古代传统体育异于古代西方体育形式的一个显著特色。

2.4 适应性

中国是由多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国家,各民族分布范围广,生活环境、习性、各不相同,且政治、经济、教育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各民族传统体育在内容、形式上的多样性。由不同民族所创造的类别繁多的体育项目因其健身、娱乐等功能、作用的不同,而又被不同民族借鉴,从而使得各民族的体育项目在其他地区和民族中得到发展。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多样性与适应性的特点是传统体育得以继承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3 西方体育文化的特点

3.1张扬性

西方文化是强势的文化,重视个人利益的维护,个人主义是其行动的准则,这也造就了西方人以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这种文化的影响在西方体育文化的带动下也凸显出外在的强势特性。以海为界,使他们的思维相对开阔,更多的想要去重新认识自然,寻求外部世界对人的有利因素。因此,在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上,同样继承了外向、独立、功利性的性格特征,追求扩张、对抗等成为项目的主旋律。尤其随着现代奥运会的重新复兴,西方体育文化借此东风将其自身体育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逐步成为世界体育文化的主流。

3.2 竞争性

以英国为首的工业革命,带动了西方商品经济的变革,西方经济的发展态势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使竞争在现代西方社会随处可见。经济上的竞争随之向体育领域渗透,使其成为了现代西方体育的核心部分。且这种方式更多的体现在竞争性强的运动项目,使得这类项目成为了体育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同时,在竞争的基础上兼顾公平,在此规则的约束下,使人们在社会上赋予的角色差异得到了有力的根除,缩短了不同背景下人的心理差距。让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下的人进行公平、友善的交流,让竞争控制在同一平台,使体育真正成为了一个相互交流的高级形式。

3.3 精确性

西方是一个注重法律的国度,各项立法相对完善和公平,包含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在竞技体育上则体现在运动项目规则的设置上,对他们而言,体育\动的规则相当于社会层面的法律,裁判等同于法官。无论是射击、田径等测量类项目,还是体操等评分项目,或是球类等积分类项目,都有十分完备的判定胜败的方法,这些与东方体育形成鲜明的反差。也正是西方体育有着明确的判定胜负的评判形式,且项目自身的竞争性、娱乐性,使其被更多的国家所接受和认可,为项目的广泛传播开辟了道路。

3.4 多元性

西方的历史在其演变发展的进程中呈现出文化来源的多样性、民族划分的多样性以及地域上的分散性等特征,促使了西方是一种开放的文化形态,对外来文化是采取包罗万象式的吸收,尤其是文艺复兴后,这种特点更加凸显。这种文化特征在体育领域中也得到了彰显,不同背景、不同种族的体育一经产生,在融入到西方社会中不会受到排斥。人们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各自运动项目的挑选,体现出多元体育文化特色。这些也使得西方体育的多元化价值更具竞争性和创新性,满足不同人们对体育运动的需求。

3.5 科学性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近代西方体育的践行者便开始通过医学、教育学等角度来研究体育。科学的发展也促进了体育运动的发展进程,尤其是牛顿力学以及实验医学的介入,使得人们通过运动力学、医学、生理学、解刨学等研究体育项目,一些交叉学科的确立同样使得体育的研究层次越发的多元化和科学化,西方体育的研究进入了科学研究的范畴,也进一步加速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为项目的传播扫清了思想障碍。

4 结语

作为两种不同特性的文化类别,中西体育文化在各自的文化环境中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性格特征,文化自身的影响造就了异种体育文化的差异,使其朝着各自的方向发展,成为世界体育文化中两种炫丽的奇葩。

参考文献:

[1] 许红霞.近十年来关于西方中世纪体育研究的综述[J].职大学报.2006,2.

第9篇:现代体育文化的特征范文

本文作者:郑岩工作单位:长春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我国传统文化对居民体育需求和体育消费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作为以富裕的大河流域为依托的民族,世世代代生息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自然环境中,习惯了宁静、和谐以及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所以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以修身养性为主,卫生保健为辅的特征,中国人的体育锻炼普遍采取平和的、静态的方式;激烈的、刺激性强的体育活动必将受到影响。体育消费作为经济行为的一种,也必然会接受“文化之手”的制约,传统的体育文化以其历史的惰性力,时至今日仍然对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影响,人们日常的消费行为也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它的制约。所以正是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诸多特点,决定了现代体育消费与体育产业的发展不能仅仅依托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是一种能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的具有开放的、动态结构的文化,也就构建了一种独具时代特征的文化新格局,必将会对体育经济与体育消费产生厚重的影响。具有现代文化视角的消费者,不在于其经济水平的高低,但在他的消费价值导向、情操陶冶、精神追求等现代文化动力驱使下,将把体育当成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离开现代文化的驱动,体育消费若想健康的发展也是不现实的。

在一个消费型的社会里,消费者怎样消费什么、如何消费可以帮助个人建构身份认同以及实现自我肯定,之所以能够做到这点,是因为人是一种社会动物要想实现在社会上的定位是需要他人对自己进行评价的。这种他人对主体的普遍性的评价反映到人的心理,会影响一个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以及社会认同的阶层性。体育消费是以满足锻炼身体或愉悦身心需要为目的经济活动。体育消费的主体是消费者,在这种强大的社会心理力量作用下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整个体育消费行为必然会受到社会心理的影响,社会心理也必然成为体育消费者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社会心理对体育消费多个方面产生影响,消费者在某个时期内所形成的体育消费观就深深的受社会心理的影响。例如,体育消费过程的从众还可以彰显个性,在赛事的选择上表现出是要以观赏为主还是注重能否参与其中。正是由于这种观念的差异从而导致体育消费行为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对体育消费者行为产生影响的因素众多,个体的体育消费心理也不尽相同。所以,无论何时,即使经济条件全相的同体育消费主体,也不可能具有完全相同的消费行为。在社会心理支配下形成的体育消费行为也会影响体育消费需求的波动。

不同的社会心理会导引不同的体育消费行为和方式,从不同角度对体育需求产生影响。例如,体育改革的起始阶段体育消费品种相对于体育市场比较单一和短缺,从国外引入的呼啦圈、保龄球、旱冰等运动可以快速的风靡大江南北,而在体育市场繁荣的今天,很难有一种运动在如此大的范围内快速流行。社会心理也会受的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如经济制度、社会文化甚至地域等等。所以当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时,由于社会境的不确定性,社会的主体意识会发生动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体育消费者行为以一种无序状态存在。而在社会心理相对平稳的环境中,体育消费者行为方式就具有较强的可预见性。社会心理对体育消费行为的影响是一种内隐性质的影响,个体心理对社会心理的认同程度决定了它产生影响的大小。从这个层面上说社会心理对体育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是一种非强制性的影响,更多的是体现出个体对社会主流意识的认同。综上,体育消费的发展不是单一的经济行为,他的发展也不是孤立的,必然受到社会文化现代化程度和社会心理的影响。甚至这种非经济学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