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产业数字化的意义范文

产业数字化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产业数字化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产业数字化的意义

第1篇:产业数字化的意义范文

1.依托旅游业使民间艺术产业走出困境

从本质上讲,民间艺术并不是为旅游而存在的,也并非依赖旅游业而兴旺,但它确实可以充实旅游文化内容,能够成为旅游发展的引导和动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资源可以合理、适度地开发成旅游产品,这对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也具有补充和支持作用。合理开发旅游商品能够提高民间艺人的经济收入,有利于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延续,从而促进地方旅游和民间艺术资源的保护,这对保护和兴盛传统民间技艺具有推动

作用。

2.利用数字化技术“复活”民间艺术资源

多元化的数字技术,包括电影、电视、动画、网络、游戏、音乐、流媒体和图像艺术等诸多艺术形式,通过拍摄、剪辑、压缩、加密、刻录、传输等技术手段,实现数字艺术的交互、传播和消费等过程,从而构成数字艺术的系统性、虚拟性、交互性、体验性等文化特征,是21世纪发展前景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数字艺术创意产业被认为是文化产业链中的黄金链条,数字技术和民间艺术的结合无疑可以向更多的领域拓展,同时也可以获得更多的接受者、欣赏着和参与者,从而摆脱当下的困境。

3.两条腿走路,丰富手工艺产品种类

一是保持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通过复制和再现传统民间艺术的形式和技艺,让这些传统文化的瑰宝获得更妥善的保护和传承;二是从形式、材料、工艺上进行改进和提高,开发和研制传统民间艺术的延伸产品,保留独特的民间造型语言和乡土气息,创造现代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风格,达到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的目的。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罗杰基辛说过:文化的歧义多端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人类资源,一旦去除了文化间的差异,出现了一个一致的世界文化,就可能会剥夺了人类一切智慧与理想的源泉。民间艺术资源的形成是经过数代人的生活、生产、实践、传承才得以保留,是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一旦流失便不可再生。民间艺术要在当代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就要充分与现代人的生活相融合,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进而被人们喜爱和欣赏,从而以活的形态传承下去,走出一条民间艺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路,这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提供本源文化基础具有重要的

第2篇:产业数字化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实践探索 产学一体化 教育模式

1 实践初探

我们在院系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的关怀支持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对我院新媒体与数字媒体专业学研产合作教育模式进行了初步实践探索。具体做法如下:

1.1 建立校企合作基地。新媒体专业较其他的艺术设计专业,其办学难度要大得多,而要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推行学研产合作教育,则更要承受来自观念方面和客观物质条件方面的巨大压力。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新媒体专业更显示出了巨大的特色和发展空间,专业中大多情况下是“学即产、产即学、学即研、教即研、教即产”,一般情况下不允许亦不可能在此处学而在千里之外去搞产。这样,既需要空间,又需要设备。为彻底解决这种种困难,我们建立了“院校联合培养基地”。

为使基地建设顺利进行,学院和企业签订合约并按照正规的合作和启动仪式,在主管院长的领导下,教研室主任负责基地建设质量和进度的全面监督管理指导工作;基建设备处负责各种基础设施的到位工作;系教师负责具体基地建设的全面实施。由于领导重视,措拖得力,上下一致协力同心,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新媒体专业产学一体化合作教育实践基地已初具规模,达到了可以起步运行的水平。

1.2 网络互动工作室。随着新媒体网络发展步伐的加快、后续潜力日渐显现,企业和高校共建新媒体网络教育实践基地是一种积极的尝试与创新。新媒体专业发展的前沿,有很多跨国的公司,哈尔滨本地这样的跨国公司非常少,要学习最高的技术,达到国际化的标准,网络互动是新的尝试和创新,“网络培训移植”模式:移植跨国公司的员工培训项目,通过新媒体搭建的艺术实验室、网络实践教学和培训,跨国公司的培训教师通过网络为给学生进行培训,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学校不仅拓宽了在设备、技术上获益,节省了两地的奔波,学生的就业质量也得到了保证。学院配置设备有国际最先进的苹果机房和摄影棚,为学生实现网络互动工作室提供了硬件条件。

1.3 产学一体多维空间。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学、研、产合作教育实践基地,下设研究所、实验室、校企合作中心,实际运转时三位一体,多维空间,最大限度地为教学、科研、社会实践创造同步工作的平台。其中,研究所的职能在于将新媒体与数字媒体专业与工程学科、技术学科、自然学科交叉融合,寻找科研的突破口,实验室为学生打造实验的空间,让企业带动学、让学校带动产,多维地加大产学研结合一体的动力,校企合作中心是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枢纽,调控和管理合作的运转情况,双领导共同管理和分配课时及教学任务。

2 产学一体化的成效显著

2.1 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校企合作使学院的专业设置定位更准确,办学方向更明晰,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艺术学院新媒体专业与中国电影集团(中影数字艺术高级人才联合培养基地)、黑龙江农垦电视台合作基地、哈尔滨电视台合作基地、哈尔滨瑞恒影视合作基地。输送学生实习近百人,专业对接10项,合作项目10项,发表作品近50件。校企合作的作品图片被刊登在哈尔滨剑桥学院教材《商业插画新思维与创作技法》上。教材质量明显提高,产学一体化的成果显著。

2.2 促进学生发展和就业。在各级各类大赛中,学院新媒体动画学生视频作品荣获全国第五届大学生数字先行艺术三等奖,奖金三千元,国家级5项,优秀指导教师奖3项。作品发表:动画系学生在与农垦电视台合作的栏目片头制作,被电视台采用并深受好评。新媒体学生去学院培养的学生普遍实践能力强,适应岗位快,综合素质高,深得用人单位好评,毕业生年年供不应求。

2.3 改善学习环境,校企合理对接。学院充分发挥师资、人才、技术、设施设备等优势资源,不断加强教育和培训的力度,建立起了企业讲师为学生培训、学校教师对企业员工的培训、校企共同完成项目。通过产学一体化的研究成果,效果显著,改善了学生单调学习的习惯,学校人文与企业的文化合理对接,实现了双赢的效果。

3 今后校企合作的探索实践

新媒体这个专业发展空间很大,这个专业产学一体化模式发展的好,可以把校企合作的模式渗透到艺术设计的其他专业,产学一体化模式多种多样,教育模式也需探索选择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其他兄弟院校提供更好的校企合作的经验和产学一体化的多种模式,首先要做的就是认真分析总结,对确实取得成效的合作模进一步健全完善,力求系统、规范、科学并具有可操作性。其次,要按照国家高校教育模式的新要求,重新审视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建设等办学要素,通过调研论证和借鉴学习,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的新路子。今后应用型本科院校将继续探索完善多样化的产学一体化的教育教学模式。

3.1 学院与企业领导职位对调。学院与企业校企合作由单主体组织架构转变为双主体组织架构。即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企业作为双主体成员,在学院可以建立双院长、双系主任、双专业主任制度。同时建立由政府、行业、企业、社区、学校代表参与的高职院校管理委员会或董事会,统筹管理校企合作办学事宜。

3.2 成立校企合作传媒公司。与企业合资成立校企合作公司,相关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参与企业运行,制订相应的公司章程和各项管理制度,建立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以法律形式保障合作双方的责、权、利。

3.3 企业引入。由学院提供场地及其他各种服务,将企业引入学校,建成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岗位。通过合作方式,企业得到了学校在厂房、技术及技术工人等方面的支持,降低了生产成本,而学校获得了学生顶岗实习、教师参与技术开发等机会,取得了生产与教学双赢的效果。

3.4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园。学院发挥立足大学校园、背靠优势企业、拥有专家指导、面向广阔市场的自身优势,选择哈尔滨的知名企业左右合作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园,组织开展项目推介、风险评估、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就业创业服务,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选择机会和创业发展环境。找到一条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道路。

4 结语

新媒体与数字媒体专业这门艺术不像其他相对成熟的当代艺术学科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这个新兴产业中的新兴专业,并没有太多现成、系统的教学资料可以套用,基于这样的现状,课题研究的产学一体化,校企合作,初见成效,在新媒体发展极其迅猛的今天,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发展更具发展空间,展望未来的新媒体与数字媒体专业,校企合作和产学一体化是必由之路,对教育模式的改革起到重要的作用,未来还将探讨更广阔、更多维的产学一体化的教育模式框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HGJXH C110625)课题名称:应用型本科院校新媒体与数字媒体专业产学一体化的构建研究)

参考文献

第3篇:产业数字化的意义范文

对先进制造业来说,同样非常流行向“微笑曲线”延伸的说法。即处于先进制造业下弯处的位置就是生产环节,这是属于层次最低、附加值最低、技术含量最低的位置。而我国装备制造业应该觉醒,在发展先进制造业时应走“微笑曲线”,从下巴位置向两侧延伸。往左侧延伸是大力搞研发设计,往右侧延伸是注重搞流通销售,只有这样才有竞争力。

数字化技术助力制造设计

目前数控机床等智能制造领域已经成为广东、浙江、福建沿海城市的发力点,而在沈阳、西安等西部地方,具有优势的传统产业如汽车、商用飞机等领域成为先进制造业的重点,并无一例外地成为技术发展的受益者。

西安作为我国西部的传统制造业基地之一,在早期形成了以汽车、飞机等有优势的工业产业。2012年,陕西西安经开区提出将提升发展先进制造业,稳步推进“千亿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为打造商用汽车、兵器工业两大“千亿产业”集群提供支撑。而在今年10月,西安市政府副市长岳华峰再次提出将把渭北工业区打造为西安经济的新增长极,其定位仍明确为“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重点发展汽车、航空、新材料、通用专用设备制造等工业产业。

据了解,近年来西安高新区依托西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人力资源优势,引进和培育了一大批先进制造企业,并在汽车制造、能源机械、仪器仪表等领域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如中船705所西安船舶重工科技产业集团公司产业园项目,总投资70000万元,实验及调试楼主体封顶并投运;世界钢铁巨头、澳大利亚最大的钢铁制造商博思格钢铁集团投资的博思格巴特勒钢结构设计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37000万元,该项目2号厂房已经建成,设备已安装并试运行,将竣工投用。

朱森第认为,先进制造业的特点之一是技术的先进性。“只有夕阳技术,没有夕阳产业”。从这个观点看,先进制造业基地不是非高新技术产业莫属,传统产业只要通过运用高新技术或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在制造技术和研发方面保持先进水平,同样可以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

通过两化融合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普及,目前西安市传统产业技术的改造不断在加快,企业信息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同时也为企业的研发设计、制造提供了帮助。比如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西飞公司)积极应用数字化制造技术,产品设计周期由原来的42个月缩短至8个月,产业集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在飞机的研制过程中,西飞广泛采用了数字化设计、辅助分析计算、构型管理、产品数据管理、数字仿真等先进技术,并初步建立了数字化设计环境和较完善的数字化设计应用标准体系,指导和规范数字化设计。在西飞数字化平台建设中,实现了以技术创新:提高了快速设计能力和水平,提高了设计质量,提高了并行工程效率,加快了更改周期,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快速应变能力,缩短了飞机研制周期。有效地管理电子样机,支持设计本专业内部、设计各专业之间的设计协调,更重要的是根据产品成熟度支持设计与工艺、工装、制造之间的协同和并行工程,大大地减少了工程更改。

对于数字化制造技术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应用及影响,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认为,从手工作业使用图板到计算机二维绘图和NC加工,从三维设计到数字样机,从数字化工艺过程到数字化制造、虚拟制造,从CAD应用到数字化企业的发展,使传统制造业发生了质的飞跃。数字化与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新能源技术的结合正在孕育一场新的产业革命,这必将对国民经济的各个支柱产业带来根本性的变革。

融合服务型制造

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更为容易;客户不仅希望购买到优质的产品,更希望获得高水平的服务或整体解决方案。在这种背景下,“服务型制造”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的的一个基本趋势。

关中地区集中了陕西省97%以上的装备制造。在《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中提出,关天经济区要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以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为重点,打造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等若干规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其中打造服务型制造企业更是规划的重点之一。

西安标准股份是一家从事工业缝纫机研发、制造,为服装、鞋帽、箱包等行业提品的生产设备商,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新一届董事会面临一个根本性课题:大众服装消费和消费预期明显下降,对工业缝纫机需求锐减。为此,他们全面梳理、制订了完整的战略体系。“全球领先的服饰及相关产业设备和服务提供商”成为公司新的发展定位。推动销售向营销的全面转型,将简单的产品销售转向研究市场、发现需求、整合服务、推广公司理念和品牌文化的价值实现过程,实现了研发、生产、销售的全流程营销。

通过实施服务型制造模式,陕西鼓风机集团走上由单机供应商到系统供应商的高端发展之路。陕西鼓风机集团从21世纪之初就开始在产品市场调查、开发改进、生产制造、安装调试、售后服务上为顾客提供综合服务,提供包括方案设计、系统成套供货、设备状态管理以及备件零库存、金融融资等个性化的、完整的问题解决方案和系统服务。

第4篇:产业数字化的意义范文

有线电视数字化是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有利于丰富广播电视节目的传输资源,提高广播电视的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巩固宣传文化阵地,增强宣传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有利于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壮大宣传文化产业的实力。实现广播电视数字化是国家的统一部署和行为,是实现信息化的根本要求,是科技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促进我市信息化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乡(镇)政府,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市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

二、加快推进我市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的进程

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采取分期分步推进的办法,以小区、楼房、村屯为单位,将传送的模拟信号改为数字信号,并关闭模拟电视信号。根据国家、省有线数字电视发展总体部署,结合实际情况,我市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程将于今年8月1日全面启动,计划在一年时间内完成全市有线电视数字化,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停播模拟电视信号。具体转换过渡时间、注意事项及工作信息等,由广电网络公司负责告知用户,并接受处理好用户查询、咨询及投诉。

三、采取措施,推动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的转换

(一)机顶盒配置政策

整体转换期间,有线电视用户自主选择借用、购买、配装、赠送等装机方式,由广电网络公司向用户提供标清数字机顶盒和高清数字机顶盒。

(二)认真执行收费政策

有线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按照物价部门批准执行,付费节目及高清节目执行市场调节价。整体转换前已缴纳当年全年模拟收视维护费的用户,并同意转换数字电视的,自整体转换之日起剩余月份的模拟收视维护费折抵数字基本收视费。不同意转换数字电视的用户,退还自停止之日起剩余月份的模拟收视维护费。

第5篇:产业数字化的意义范文

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壮大,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更好地了解、分析和把握房地产市场态势,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房地产信息化已成为历史的必然。而房地产企业信息化是房地产业信息化的基础,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房地产企业信息化的高级阶段称为房地产企业数字化,是指通过数字技术使房地产企业的战略选择发生变化,并使战略选择的范围大大拓宽。按照这种定义,光有一个很大的网站、一批触网的员工或管理企业的软件设施是不够的。数字化房地产企业必须能够利用数字技术为客户和本公司的员工设计全新的价值理念,发现创造和捕捉利润的新方法,并最终实现战略差别化,从而构建自己的竞争优势。

把数字网络技术引入到房地产营销模式中去,实施战略差别化,构建竞争优势,必将成为房地产行业的一大亮点,应用数字网络技术,实施企业信息化之路,将是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二、数字网络技术在我国房地产营销领域应用的现状

1、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房地产营销管理网络化和营销方式数字化。在营销管理网络化方面,一些房地产商开始在自己的公司内部和网站上建立营销数据库,以方便以后开发销售过程中的营销管理。营销数据库还可以起到其他一些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房地产企业可以在互联网上直接开展市场调查活动,了解有意向购房的消费者对住宅的要求如何,针对调查数据所反映的市场要求,进行准确的产品定位,把握营销策划的方向。第二,可以为客户提供周到满意的售前售后服务。通过营销数据库,企业可以在互联网上跟客户进行双向交流,实现一对一的营销模式。第三,通过营销数据库的互联和共享,公司各个部门可以即时沟通,还可方便地查找资料。在数字化营销方式方面,一些房地产企业通过先进的三维数字技术向客户展示楼盘,从而丰富了楼盘广告的表现形式,以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

2、构筑网络化、智能化社区的营销概念正成为当今房地产营销的一大亮点。由于网络化、智能化社区的营销概念在当今房地产营销领域的流行,一些房地产企业都将信息化和数字化作为自己的卖点。现在推广数字化、信息化正成为一种潮流和模式。数字化的营销概念主要体现在数字化、网络化社区概念,其实质在于涵盖了教育培训、电子商务、家庭办公、家政服务、法律咨询、休闲娱乐、视频点播、网上教育、网上购物、医疗保健等服务内容。经过专家严格审批,上海浦东的中国通信贸易大厦被认定为上海的首座甲级智能化大楼。深圳香榭里花园小区是亚洲首获国际“最优秀住宅社区规划设计大奖”的住宅小区,其一期工程的智能化系统整体设计方案,充分体现了21世纪的“智能理念”。广州市智能化小区丽江花园星海州因“潮流E生活,网络新社区”而列入广州十大明星楼盘。作为中国房地产巨头之一的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将在未来的5年之内,首先将其已经建成的1000多个社区改造成现代化的新型数字社区,并最终实现在全国建立2万个数字社区的目标。这些房产企业都在为数字化小区建设推波助谰。

3、网络广告是房地产商实施现代媒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销媒介方面,互联网作为一种数字化的互动式媒介在短短的时间内在房地产销售实践中迅速普及起来,涌现出像搜房网、买房网等一些知名的网站。网络营销的效果主要还是通过网络广告的效果来体现的,在网络广告的新空间,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广告公司与房地产开发商都面临着改变营销传播方法与选取媒体的压力与机遇。与传统的四大传播媒介(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广告及近来备受垂青的户外广告相比,网上拍卖的广告形式作为一种尝试也被一些房地产公司反复采用。由于网络广告自身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网络广告自然会成为房地产商实施现代营销媒体战略的重要部分。

三、数字化、网络化介入房地产营销领域的现存问题

1、房地产企业实施数字化营销策略,大部分虚而不实,只有概念没有内容,企业行为尚待规范。在营销概念的数字化方面,纵观目前打出数字化、网络化概念进行营销的众多楼盘,其“网络改变生活”的宣传口号,改得无非是唯一的以“宽频到户、高速上网”为主的简单内容,而缺少网络化的实际内容。社区铺线、布线做的仅仅只是网络化前期的准备工作,一些功能还不能完全应用或根本不能用,还远远不能称其为“信息化社区”。事实上,信息化都是一个过程,部分人以为安装好相关设施,就实现了数字化、信息化。其实,正如安装了电脑不等于实现了电脑化一样,信息化需要系统不断的应用和改进,需要教育与培训来达到信息化的目标。同时,虽然大家都在追求信息化营销,但大部分人做的是表面文章,真正重要的是网络内容与服务。每个打着数字化、网络化概念的楼盘都向购房者承诺各种各样的信息服务,然而数字化、网络化概念营销实际意义是在于将这些承诺变成现实。

2、房地产公司对网上营销的费用估计不足,营销效果难测,缺乏评估手段。房地企业应该建立监控机制和相应工具,来评估网络营销计划的进展和成果,清楚地了解网络营销对企业所产生的作用。然而,获取评估的参考指标比较复杂,浏览人数不能简单地作为可靠的评估指标,更有效的参考指标包括查询成交人数、网页登记人数等。企业必须注意收集客户对企业网址提出的意见,在必要时做出适当修改;不断调整网上营销策略是Internet营销成功的关键。

3、房地产公司缺乏相关的专业人员,缺少相应的互联网营销技术。实施房地产业信息化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懂计算机,还要懂经济、懂企业营销管理。但是,由于我国房地产业发展历史不长,尤其房地产信息业刚刚起步,缺乏相关的专业人员,严重制约了房地产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虽然有些机构可以协助企业建立网址,设计网页,帮助策划企业上网等事宜,但这些机构帮助企业进行网上营销的出发点与企业截然不同,如处于盈利、促销、爱好等目的,可能没有设身处地从企业角度对企业营销活动进行深入研究,没有结合企业的整体经营战略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因此,依靠专业网络设计公司的设计并不能反映其真正需求,真正能取得良好效果的案例不多。

4、房地产开发商对网上营销前景缺乏认识,素质尚待提高。他们开展信息化可能仅仅是赶时髦,存在一定盲目性。这对企业的危害较大,因为开展信息化不能对企业有所作用的话,企业所花费的资源就会白白地浪费。所以,房地产项目在开展信息化之前,应明确企业的信息化目标,做出完整计划,包括目的、市场调研、所需的资源、资金分配、预期效果等。

5、房地产公司网络直销或通过网上中介机构间接销售的购房方式正受到网上支付手段的限制。在促销、展示楼盘的数字化方面,利用网上全数字化的三维技术,虽然的确可以引导受众进入真实感和可视化达到最完善地步的交互式环境,其巨大的感染力对于正处于由传统营销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营销模式转化的临界点上徘徊的房地产业,无疑是一种突破性的解决方案,网上选房的优势不言而喻,但是要发展成网上购房,却受到网上支付手段的限制,还会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四、解决措施和建议

1、必须将数字化、网络化营销服务承诺变成现实,切实加强信息网络技术项目与房地产营销业务的融合程度。房地产公司能否在营销领域中获得成功,取决于它能否真正向购房者提供销售过程中所承诺的信息服务。同时,房地产上市公司通常资产规模较大,难以在短期内完全转型,尤其是大量存货需要消化,如果介入的信息科技能与房地产业务相互融合,就能在利用高科技使产业升级的同时带动存量的消化,一些上市房地产公司参与数码港等信息项目的建设将对公司产生较好的效果。

2、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配套体系。由于数字网络技术引入房地产领域的时间不长,真正直接针对房地产信息营销的相关法律、法规几乎没有。为了给房地产信息营销的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出台颁布一部《房地产信息营销管理办法》的法律文件很有必要。但考虑到我国地方之间的发展状况极不平衡,沿海地区城市的房地产发展规模远大于内地,少数大城市的房地产营销发达程度也远远超过其他地方,这给全国范围内推行营销数字化带来了一定难度。根据我国地区之间目前面临的不同情况,需要在数量和结构两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在全国的房地产营销服务中建立一套规范、科学、统一的但又符合地方特色的规定标准。

3、积极进行项目产品和网络营销效果的网上调研。从中发现消费者需求动向,为企业细分市场提供依据。目前,网络市场调研作为一种新的市场调查方式,已受到企业重视,一些网络服务公司也已经开始为公司定制网上调研业务。但如何在大量信息的包围中吸引上网者参加调研并积极配合,仍需做出更多的探索。

4、加强房地产信息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人才是房地产公司生存发展的关键。培养一批懂技术、专业化的营销及管理人才将更好地服务于房地产发展事业。比如,建立一个好的房地产网站就需要很多专门的设计者。毕竟,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在新经济时代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第6篇:产业数字化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数字电视,三网融合,付费电视,节目,交互,数字化,频率资源

 

世界通信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将引发整个电视广播产业链的变革,数字电视是这一变革中的关键环节,它是一个从节目采集、节目制作节目传输直到用户端都以数字方式处理信号的端到端的系统。与模拟电视相比,数字电视具有图像质量高、节目容量大(是模拟电视传输通道节目容量的l0倍以上)和伴音效果好的特点。重要的是数字电视可以提供给用户交互的、全新的业务体验。

1.数字电视的现状

2003年国家广电总局确定了开展有线数字广播影视业务,重点选择一些城市建立示范网,加快实施模拟用户整体向数字平移,大力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从此,有线电视数字化进程就在全国拉开了帷幕。

广电总局提出了两点:一是促进广电系统内节目的制作、编播、传输这三个环节的全面数字化,二是数字电视作为一个与国家信息化建设相结合的信息服务平台。它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服务功能,包括标清电视付费业务、多路声音广播业务、电子节目指南、广播式信息服务、视频点播业务等等。对于广大的有线电视网络来说,后一种更有实在意义,有线电视数字化非常有利于电视节目的盈利,一是开展付费电视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技术手段。一直以来电视节目的盈利都是通过在节目中反复插播广告来实现,在这种方式下强迫观众接受大量的他们不喜欢看的广告,致使观众产生厌烦情绪,付费电视则是今后广电系统另一种节目盈利模式,其特点是节目专业化、个性化、可交互性,并且不含广告,观众要看完全没有广告的电视节目就必须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才能看到,称之为电影院模式。二是“三网融合” ,将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并逐步整合成为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的高速带宽的多媒体基础平台。一方面可以节约资源,一种线路就可以提供所有的服务;另一方面也会为业务创新提供了空间,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对用户来说不光是看电视节目还能够点播、互动、享受各种文化娱乐,同时还能够享受到各种信息化服务,给老百姓带来的更大变化就是让我们过去是“看电视”变成是“用电视”。

我国目前在推动数字电视的进程中我们遇到的三个问题:一是节目贫乏:目前在国内,电视节目还没有形成市场,节目制作与运营之间的关系还没有理顺,没有规范的节目流通和交流机制,为此,节目贫乏的情况相当突出,使得很多频道播出的节目内容重复,很多用户都抱怨:“频道再多也没有用,播出的都是同样的节目”。面对这些情况我们可以通过对节目资源的整合,加速制、播体制的转变来达到目的。免费论文。二是数字电视的标准制定工作:我国地面数字电视推进任务艰巨,2006年8月,国家标准委颁布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国家强制性标准,在2008年开展的16项配套标准研制中,已经了9项行业标准。但这些标准以后也不足以构建一个完整的传输链路体系,因为这个体系需要其他大量的技术标准来管理。而我国在数字电视核心技术上积累不足,导致在标准制定上并没有太多话语权。三是数字电视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重大行业,对它的发展政策、扶持政策还太少,出得太迟,远远不能满足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需要。需要加快制定鼓励数字电视终端产业政策、数字电视解码功能(数字模块一体机、单频网广播系统等)的终端强制要求政策,加快产业扶持政策的明确和出台,在这方面我们也看到了国家在这方面的投入在不断加大:在2009年,地面数字电视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政府划拨25亿元财政资金,计划用 3-5年的时间,完成全国地面数字电视系统建设与覆盖工作。除了网络覆盖获得财政资金支持之外,地面数字电视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推广也获得了资金支持。5月底,国家发改委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2009年数字电视研究开发及产业化专项的通知》,就2009年数字电视发展做出方向性指导和规划,并计划为部分项目提供不低于500万元的投资补助资金。

2.数字电视的发展

发展数字电视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促进广电系统的网络资源的整合。由于广播电视系统一般采用省、市、地、县“四级办”的方式管理,导致了各级机构的有线电视网络建设的无序性与自发性。目前,广播电视有线网络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技术水平和服务方式已经很难适应数字化、信息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广电总局在最新的《关于加快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中明确要求,省级广播电视部门要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组织制定切实可行的整合方案,明确整合路线图和时间表,推动具体实施,确保2010年底前各省基本完成整合,为今后全国广播电视有线网络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通过建立数字化的节目平台、监管平台、服务平台来促进广电有线电视网络的整合,并彻底解决长期困扰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的收费难、以及用户私拉偷接信号的问题。

3.数字化提供的功能

3.1提供更加丰富的节目:一个模拟频道需要占用8MHZ带宽,同样的带宽将可以传送6—10套的数字电视频道,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有限的频道资源提供更广泛的内容,增加更多的专业频道,例如电影、钓鱼、足球、戏曲等。免费论文。满足不同用户的内容需求,可达数百套节目上。

3.2大大提高信号质量:在数字信号传输过程中,不会降低信杂比,可避免系统的非线性失真的影响,数字设备输出信号稳定可靠。数字信号特有的性质能够保证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和多次复制、转发中保持原有的质量。另外,支持传输显示1920×1080(1080P逐行、1080i隔行)或者1280×720(720P逐行)分辨率的数字图像格式,其图像质量可达到或接近35mm宽银幕电影的水平。如果按照原来模拟的传输方式,传输一个高清电视频道需要占用4-5个模拟频道,基本上有线电视就无法为老百姓传输高清节目,而现在一个频道可以同时传输一套高清+一套或二套标清的电视信号。

3.3数字化信号易于实现存储,复制和提供新功能: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技术发展和应用和电视节目的数字化,存储和复制应用的越来越广泛,特别是中家庭应用中可以在电视中随时可以象电脑一样存储已播的精彩画面和内容。模拟电视时代受多径干扰和多普勒频移的影响,很难进行移动接收,即使在移动速度非常低的情况下接收,图像和声音效果也非常不理想。而数字电视除支持固定接收主流业务外,还可以进行便携和移动接收,图像声音质量非常理想。

3.4数字化处理适用于多业务、多媒体应用和具有互操作性、可分级性和可扩展性:数字电视不仅可以用于看电视、听广播,而且可进行家居购物和理财、交互式电视教育、图文杂志阅读、电子政务、VOD、电子游戏等,还可直接与因特网连接,作为个人电脑使用。这些交互式的节目和服务一改用户以往被动的收视为主动选择收视,这些将给用户带来一种全新的收视感受,极大地激发起用户对数字电视的兴趣。

3.5大大提高功率/频率利用率:一套数字电视节目仅仅占用同一个数字电视频道(SFN单频网)而覆盖全国,大大节约了频率资源,同时避免的各地的频率冲突和相互干扰。此外,现有的 8MHz模拟电视频道,可用于传输一套数字高清晰度+一套标清的电视节目或者6-10套高质量的标清数字电视节目。而且经过测试表明,地面数字电视接收门限较模拟电视峰值功率门限低,这样可以节省发射功率,或在相同功率下,增大服务区。

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免费论文。随着“三网融合”时代的到来,必将加快促时数字电视的快速发展,必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带给我们更加现代化的生活、工作方式的转变和精神生活巨大丰富。

第7篇:产业数字化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地域文化;哈尔滨

引言

近年来,数字化技术以其大容量的数据存储能力、高速化的信息传输能力和高效的分析能力在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并深受城市规划界许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城市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于建设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大都市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数字化技术在此研究领域的应用必定使哈尔滨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城市规划三十年,转型与重构二次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将多元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城市规划的各个领域,并深入体现城市地域文化特征,已经成为我们城市规划者值得研究的重点内容。

本文以哈尔滨市地域文化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将数字化技术与城市地域文化的发展与特征体现相结合,从而促使哈尔滨地域文化发展更具科学性、可操作性和长远性,并促进哈尔滨市文化创意产业的更新更快发展和城市的综合可持续发展。

1数字化技术与哈尔滨地域文化

随着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数字化研究领域愈加广泛。其中,3D Max三维建模、Web虚拟仿真技术、VRML虚拟现实场景漫游、数据库管理、网络技术、数码特效(三维虚拟场景、角色动画)等技术在数字化时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数字化技术已经渐渐被城市规划界所接受并得以广泛应用,如现代数字化技术在虚拟城市和博物馆仿真技术等方面的应用,数字化资源不仅能够对藏品进行忠实的描述和解构,而且还能对藏品相关信息和背景进行还原,为我国城市地域文化的活泼、生动展现开拓了新的研究思路。又如,武汉大学开发出数码城市系统,可以实现三维城市模型快速重建和动态实时更新,不但可完成城市景观的虚拟再现,而且可实现多层次场景、动态多层次纹理镶嵌及复杂场景碰撞检测等功能。此外,浙江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还开发了虚拟故宫,桌面虚拟建筑环境实时漫游系统等。以上诸多的研究成果证明了数字化技术的功能强大性和应用广泛性,并告知我们数字化技术在城市地域文化的展现方面值得深入研究。

城市地域文化,一般指城市的地域文化环境,包括城市建筑文化环境的缔造以及文化事业设施的建设等。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城市文化表现出不同的内容与形式。哈尔滨是一座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城市,其具有多个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融会贯通的特点,具有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地域特色鲜明等特征。在其多元城市文化的成分中,有弥漫欧陆风情的欧陆文化;也有体现齐鲁燕赵精神、蕴含八旗遗风的犹太文化、金源文化等民族文化;更有极具地域特色的冰雪文化等。这诸多文化,在哈尔滨城市肇始,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互相交融、彼此渗透、或消或涨、或扬或抑,形成了哈尔滨特有的文化脉相和人文精神 。

数字化是科技进步的产物,也是时展的必然。虽然城市地域文化呈现多元化特征,但从它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资源要素、社会环境和条件来看,我们可以确定,其真实、生动的体现应该是与科学技术密不可分的,科技的作用是如影随形、无处不在的。正如达·芬奇所说:“艺术借助科技的翅膀才能高飞”,城市文化亦然如此。

2数字化技术于哈尔滨地域文化的应用缺失

哈尔滨虽然地域文化资源丰富,但在资源的利用率、商品转化率、文化产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的精致程度方面还不是很高,缺乏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指导与应用,开发和整合方面没有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雄厚的文化特色资源没有得到根本的发掘和释放,具体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2.1文化与技术结合性差

在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由于受到自然灾害、经济建设、旅游开发等因素的影响,哈尔滨许多珍贵稀有文物景观建筑已处于濒危或消亡境地。同时,现今的数字化技术在哈尔滨历史文化内容的展现中并没有得到良好的体现,更没有与传统文物景观建筑保护工作相结合,对文物景观建筑的保存、重现和修复工作没有起到科学的指导作用,极大地影响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的效率与效果。除此之外,哈尔滨地域文化与数字化科学技术结合性不强的表现,又如,哈尔滨桦树皮工艺、鱼皮工艺、皮影画、剪纸、黑陶、木雕、麦饭石雕等传统民俗文化艺术,在扩大销售渠道和经营规模方面,借助数字信息化手段进行保护、整合、传播、开发的力度明显不够;倡导与宣传主题性创作、传统艺术创作与数字化技术的结合性不强;鼓励传统艺术、民间艺术和工艺美术走数字化、产业化发展道路的优惠措施不明显等等。

2.2科技与品牌效应滞后

哈尔滨目前在对WEB技术、虚拟仿真等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较为滞后,不能与当今的科学技术发展同步,与时俱进。一方面表现为,当前冰雪文化市场的原有垄断地位正伴随着吉林、长春等省市逐渐推出的冰雪旅游有所动摇。另一方面表现为,哈尔滨丰富的民俗文化、边疆文化、欧陆文化等文化资源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优势产品或强势产业,影响范围仅仅局限于本省或周边临近地区,致使哈尔滨的地域文化特征展现不足,文化传播受到很大强度的限制,文化资源市场仍有待深度挖掘和资源整合。哈尔滨为实现将地域文化推广至全国,乃至国际的目标,必须加强数字化的研究与应用,并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

第8篇:产业数字化的意义范文

数字出版不仅是出版产品的数字化,更是生产过程的数字化。尤其是编辑加工环节的数字化。数字出版的骤然而至,似乎让整日埋身在书海中的编辑们一时无所适从。在数字出版时代,仅仅有丰富扎实的业务功底是不够的,编校方式亟须转变。

目前,绝大多数出版社在组稿和收稿阶段都会形成稿件的电子版,而编辑加工环节却依然在纸稿上进行。实际上,Word、PDF和黑马校对等软件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编校功能,只要充分利用它们,完全可以实现编辑工作的数字化。在全媒体时代,随着数字出版的进一步发展,编辑不仅要对文字稿进行审读修改,还要对脚本、源文件进行审查。审查的内容不仅包括文字、图片,还包括声音、图像、视频或动画等。软件测试与试运行、多媒体信息的同步监听等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计算机与软件技术的发展已经为编辑加工的无纸化提供了可能,尤其是出版行业相关的排版、文档处理和企业ERP管理软件的不断推陈出新为编辑工作的数字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借助这些软件,编辑人员的常规工作基本上都可得以实现。

对于出版企业来讲,现在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实现编辑加工流程的数字化改造,以数字化的模式生产数字化产品,并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尽量压缩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业内对编辑职能的转变也一直在关注与讨论之中,但此类文章更多的是在数字出版模式下对编辑业务理论层面的探讨,涉及具体操作层面的并不多。仅就编辑加工的具体工作而言,尚没有形成系统的数字化编辑加工模式。

如何破解这个难题?郭亚军先生的《基于用户信息需求的数字出版模式》立足于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环境,系统阐述了基于用户信息需求的数字出版模式的理论与应用。构建了以用户信息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信息资源深层开发为基础的面向用户的数字出版模式。该书详细阐述了基于用户信息需求的数字出版模式中的两个基本模块:用户个性化定制型数字出版生产模式、个性化交互型数字出版用户关系管理模式,并对基于用户信息需求的数字出版模式的保障体系进行了分析,是本解题的好书。

周蔚华先生的《数字传播与出版转型》从科技进步与出版变革的互动人手,系统地研究了数字传播与出版转型之间的关系,着重讨论了数字传播给图书、期刊、报纸等不同出版媒体,以及媒介产品的策划、编辑、印制、营销等不同阶段所带来的影响,提出了应对数字传播变革以及出版转型的对策。该书更像是一个课题,由多个人共同完成,是纯学术性质的,其价值只是对数字出版产业的相关概念梳理得很清楚,条条框框很清晰,不足之处在于实践指导意义弱,适合对数字出版感兴趣而迷茫的人看。

带着这样的编辑工作模式变革诉求,我们翻看一下2013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数字化编辑——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工作新模式》一书,看该书是否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的思路。

《数字化编辑——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工作新模式》系统提出了数字化编辑的概念,从数字化编辑的重要意义、工作前的技术准备、排版初步、编辑的数字化、其他工作的数字化应用五个方面全面举例介绍了数字化编辑的思路、方法及实用技巧,内容直指数字出版环境下的出版行业,简洁、实用。该书以数字出版为时代背景,以编辑的具体工作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为主要内容,较为系统地展示了在计算机环境下编辑工作模式的转变。提供一整套完整实现数字化编辑的步骤与方法。并对各个环节提出工作标准。该书是多位资深编辑在总结自身数字化编辑实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走访调研了多家大学出版社,结合几百本图书的具体实践,潜心研究总结出的成果。

他们认为,所谓数字化编辑模式是指图书(出版物)编辑加工过程和方法的数字化,至少应包括稿件传递网络化、编辑加工过程数字化、编辑与作者沟通网络化、编辑工作管理数字化。

数字化编辑模式实现的难点不是技术,而是工作环节的设立及其标准的制定,是管理模式的改变。这里面有数字技术的有机嵌入,也有编辑工作流程的再造。这一点,该书有很好的阐释。

图书的编辑加工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某个环节、某个人使用信息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而整个行业缺乏整体解决方案和成功案例。因此实践中发现,除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在整体采用无纸化编辑技术外,少有其他人涉足于此。针对这样的事实,该书以翔实的数据给出了系统解决方法:以理论研究为先导,提出系统解决方案,并结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近两年几百本图书的具体实践,开展传统纸质书稿编辑工作模式和数字化编辑工作模式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到一年,出版社全员(含信息技术基础薄弱的老编辑)成功实现数字化编辑工作模式的转变,编辑工作效率大为提高。

第9篇:产业数字化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科技期刊 数字化运营 困境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4-0094-03

[Abstract] Expounds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during the operation of Sci-Tech periodicals’digitalization, namely having rare scale effects, suffering a low integration, lacking creative publishing modes and having not adapted to the online publishing environment yet. In order to change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following steps must be taken to optimize the operating environment: to form strategic alliances among different Sci-Tech periodicals to achieve clustering development, to facilitate resource integration, to strengthen the service function of periodical websites and to employ the advantages of the priority of online publishing and its promotion function to enlarge its readership.

[Key words] Sci-Tech periodicals Operation of digitalization Dilemma

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期刊的数字化运营已经是大势所趋。科技期刊数字化运营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依托。然而,目前的运营生态并不尽如人意,困扰期刊数字化运营的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本文拟就科技期刊数字化运营中面临的困境及应采取的对策进行探讨。

1 科技期刊数字化运营方式

综观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主要有以下两种数字化运营方式。

一是依托技术提供商的数据库进行数字化。目前我国大部分科技期刊都以加入技术提供商的数据库作为最主要的数字化模式。这种运营方式又可分为两种情况:①建立以技术提供商为主导的数字出版产业链,由于内容提供者距离价值实现端最远,因此完全处于弱势地位,它们在与下游的技术提供商在数字出版收益分配的谈判中没有话语权[1]。②内容提供者(科技期刊出版者)组成产业联盟。在这一类型的产业链中,内容提供者不再单打独斗,而是形成集聚关系,其在与技术服务商的谈判中就会拥有更多话语权,占有更多的利益分配,但由于自身缺乏技术支持,归根到底仍容易受制于技术服务商。这种运营方式在出版产业链中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二是期刊自建网站。据统计,自建网站比例较高的为北京、重庆、广东、辽宁、陕西等8个地区[2]。自建网站又分为很多种情况:有些是一刊单独建立网站;有些是数刊或某一类期刊联合起来建立网站,如广东医学类期刊就联合起来建立医学期刊网;还有些依托主办单位或上级主管单位上网,如很多高校主办的期刊依赖高校网站上网。自建网站进行科技期刊的数字化摆脱了对技术提供商的依赖,但是其竞争力取决于刊物自身资源建设和技术研发能力的高低,需要投入的资金和周期比较长,因而能否利用原有的内容优势成功进行数字化转型具有不确定性。相比之下,国外的大型出版集团由于财力雄厚,往往能够通过并购技术提供商实现技术升级和转换,比较容易形成顺畅的产业链,并可在短期内迅速扩大产业规模,商业运作也能在较短时间内进入良性循环[3]。

2 科技期刊数字化运营面临的生态困境

期刊的数字化出版是对期刊整个编辑业务流程、编排格式体例、出版传播方式的一种革命性整合和再造。它改变了期刊的信息采集、内容编排、形式表达、媒体组合、信息链接等方式[4]。但是,有些科技期刊只是把自己作为单纯的内容提供商,缺乏积极参与数字出版的主体意识,没有针对期刊的信息采集、形式表达、内容整合、媒体组合作出改变。总的看来,科技期刊在数字时代的发展中面临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服务意识不够,期刊网站功能的满足度差。面对日益延伸的数字期刊产业链,很多科技期刊还固守着传统的出版模式,只提供单一的阅读服务,主动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和延伸服务的意识薄弱。抱着这种意识经营数字期刊必然导致读者满意度较差。因此,科技期刊的办刊理念应由卖“内容”向卖“信息服务”转变,延伸期刊产业链,推动期刊的相关经营,充分发挥期刊的品牌价值,开发相关衍生产品[5]。

第二,未能发挥规模效应。如前文所述,很大一部分期刊通过自建网站实现期刊的数字化,但由于一些纸质刊物的影响力非常有限,期刊网站的点击率和下载率也不会太高,由此带来的收益也将十分有限。多家期刊联合起来形成期刊集群建立网站则有可能带来较大的规模效应。目前,很多行业的科技期刊建立了集群式数字出版平台,但是仍有不少期刊依托的是影响力不大的自建网站或主管单位网站。规模效应不够将极大地影响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发展,并阻碍期刊的国际化进程。

第三,期刊网站品牌宣传不够。总体来看,无论期刊自建网站还是集群网站都存在缺乏宣传和网络品牌影响力不够的问题。大量期刊网站设计呆板,缺乏宣传与互动,基本无法吸引读者群,也不能针对个体用户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服务。这样一来,期刊社得不到应有的宣传,吸引不到相关产品的广告商,网站点击率低,盈利空间大大缩小。因此,期刊网站必须树立品牌意识,争取成为科技期刊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和窗口,成为编辑与读者、作者和审稿专家沟通的主要桥梁[6]。

第四,缺乏原创内容的深度加工,内容集成度低。原创内容是期刊的生命力。不管是纸质图书还是数字图书,其核心价值仍然是内容[7]。但有些科技期刊拥有较好的原创内容却缺乏深度加工,没有根据数字出版的特点和规律开发适合多种网络媒体发行的新产品。其数字化运营止于出售纸质期刊的电子文本,及时性和交互性无从体现,只简单罗列和组合信息,原创内容传播受阻,价值没能得到应有的发挥。原创内容质量不佳或把关不严的数字期刊无法拥有稳定的高质量读者群。除了内容创新,还需要有强大的内容集成,这样才能将科技期刊产业做大做强。一般而言,要提高内容集成度,必须打造良好的内容集成服务技术支撑平台,由其完成内容经营管理、汇聚加工和分发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期刊的原创内容价值发挥到最大。

第五,数字出版优势没有得到发挥。一是没有很好地利用数字平台提供增值服务,扩大期刊的国际影响力。目前,很多期刊没有认识到利用数字平台提供增值服务的意义,满足于依靠自己简单地将传统内容进行数字化或者被动地依赖上游技术服务商将纸质刊物进行数字化。而期刊的数字增值服务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期刊及其网站的竞争力。二是没有优化数字出版流程。大部分期刊简单地按照纸质出版模式来运营其数字出版。不过也有少数期刊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并采取了相应措施。如《中国机械工程学报》就其研发的电子刊展开了很好的宣传工作,并进行与用户的互动,刊物的浏览量和下载量得到明显提升,刊物知名度也随之上升。还有些期刊积极发展在线出版平台,为加快周期将某些论文进行在线优先发表。可见,根据数字出版的特点优化工作流程,一方面可以加强作者、读者、期刊社编辑之间的互动,另一方面也大大加快了论文的传播速度。反之,如没有很好地利用数字出版的优势,固守传统纸质出版模式或者只是将已经出版的纸质刊物放到网上,就会无法适应数字时代的发展要求,因而必将在数字化大潮中落败。

第六,编辑不能很好地适应数字化出版要求。编辑人员对办刊的作用和意义、期刊地位、办刊思路的认识都需要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8]。目前,我国真正从事数字出版的大部分是传统出版相关人员,期刊社及相关主管部门也不注重对其进行数字化出版培训。编辑没有得到相应的技巧和能力的提高,一味固守以前的业务模式和办刊思维,将使刊物丧失诸多数字化发展机会。科技期刊数字化要求编辑具有网上栏目和选题策划能力,在线和用户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网上筛选、挖掘、过滤信息的能力,此外,还要具有很强的服务意识和开放办刊意识。

第七,出版新媒体的潜力挖掘不够。科技期刊主体在利用数字出版的优势,通过多种媒体和形式将刊物内容及信息展现给用户这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难以满足用户多方面的需求。科技期刊在数字出版中可以尝试提供各种期刊版本。例如,除了纸质版、网络版以外,还可以借助手机媒体提供动态下载等终端服务。此外,博客、播客、微博、户外新媒体等都能为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平台和机遇。这就需要科技期刊在利用这种数字新媒体上转变观念,充分挖掘新媒体的潜力。目前只有少量期刊网开始关注这点,如龙源期刊网可向用户提供文本版、原貌版、语音版、手机版、网络版5种版本[9]。

3 走出科技期刊数字化运营困境的对策

那么,我国科技期刊的数字化运营如何走出困境呢?笔者提出以下四点对策。

3.1 科技期刊之间组成战略联盟以实现期刊集群化发展

我国分散化、小型化的科技期刊出版单位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没有实力与技术服务商合作,也就无法形成顺畅的产业链[10]。实现期刊战略联盟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打破期刊的区域分割和行业分割,通过跨地区跨行业的期刊企业联合、重组、兼并,实现不同期刊主体或不同行业间的优势互补。②发挥学会优势,组建科技社团,培育科技期刊集群。如中国医学会期刊网、中国力学期刊网都是探索期刊集群化发展比较成功的例子。③相关主管部门要出台优惠政策大力支持期刊集群化发展。没有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仅靠各期刊主体进行协商,很难真正整合各种出版资源,促进期刊集群化发展。④注重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的效益研究。组成期刊战略联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期刊在更高的平台上提升竞争力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因此,研究如何通过新平台获得效益非常必要。⑤注重关联性或支撑性出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利用集群化平台真正实现集团化“经营”,否则,只有“集团化”而没有有效“经营”,促进科技期刊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将流于空谈。

3.2 促进资源整合

促进资源整合是改变期刊与技术服务商谈判中的劣势地位、增强科技期刊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整合。一是传统内容资源和网络资源的整合。实现原创内容资源和网络资源的整合,就必须充分发挥原有纸质期刊的内容资源优势,通过结构化加工为将来更加充分地挖掘、分析、组合和应用内容资源打好基础。办得较好的传统期刊社拥有独特的内容资源优势,将这种优势与电子、传媒、网络、电信等各种资源进行整合,是优化期刊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有效途径。二是传统出版力量和技术服务商的资源整合,通过加强与技术服务商的合作化解技术弱势,建立利益共享机制,规避出版风险。

3.3 增强期刊网站的服务功能

随着数字出版产业链的不断完善,科技期刊出版单位更应该顺应发展潮流,发挥自身优势,从单纯的内容提供商向信息服务商转型[11],具体做法有:①按照终端用户的实际需求提品和服务,扩大盈利空间,开发各类新的在线产品,提供用户信息定制、个体咨询服务等。②凸显期刊网站的信息服务功能,如提供行业信息、培训消息、读者在线留言、专家风采、相关学科科普知识、读者分布统计等。

3.4 利用网站优先和宣传期刊的优势,扩大刊物读者群

具体措施如下。

(1)充分利用网络的即时性、互动性,对于定稿并计划刊出的文章,实现先于期刊印刷版的网络预出版,提高文章的时效性,缩短出版周期[12]。为优秀论文的快速优先发表设立绿色通道,是中国科协科技期刊最重要的手段,82.4%的期刊采用这种方式吸引优秀稿件。《植物学报》(英文版)特别为我国科学家提供快速发表通道,为我国学者抢占学术研究优先权发挥作用,同时也提升了期刊影响力[13]。

(2)搭建网络互动平台,发挥在线发表优势,必须完善期刊网站的后台功能。期刊网各项功能的实现必须依赖于功能强大的后台管理系统,以实现数据统计、数据安全、数据备份等功能,降低内容资源被掠夺、版权纠纷频繁出现的风险。

(3)及时公布论文下载、点击频次及提供相关检索功能。公布论文点击、下载频次,期刊所载论文的网上学术影响力便可以一目了然,并随之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刊物和论文作者的影响力也将随之得到提高。提供关联检索可以为作者提供更为便捷的信息查询功能。

综上,在国内外科学技术向纵深发展的背景下,科技期刊作为学术交流、传承、评价的平台,必须主动寻求发展机遇,挖掘新型出版模式,积极推进网络建设,共同营造良好的数字化运营环境。要实现良好的期刊出版生态环境就必须从编辑理念、出版方式、经营模式等各个方面进行探索,寻求最优发展路径,通过优质的数字化运营增强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竞争力。

注 释

[1][2][8][9][12][13]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2011)[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88,117,112,143,179,19

[3]秦绪军.国外出版商发展数字出版的特点给我们的启示[J].科技与出版,2007(12):11-12

[4][5][6][11]程维红,任胜利,路文加,等.我国科技期刊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对策建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467-474

[7]陈超英.传统出版社向数字出版跨越的三条路径[J].出版发行研究,2010(7):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