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生产计划的理解范文

对生产计划的理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生产计划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生产计划的理解

第1篇:对生产计划的理解范文

[Keywords]―fibre composites; light weight; reinforced polyurethane

1.Introduction Fibre-reinforced polyurethane composites renders a high potential for serial production of adaptive lightweight structures. Processing of highly reactive, two-component polyurethane sets in fully massive investment is needed processes enables short cycle times and thus the production of composite components for high-volume applications. In examine to other plastics and composit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 polyurethane processing methods are characterized by moderate process conditions that favor the integration of additional functional elements like sensors and electronic components.

2.Basic technology Long Fiber Injection various factors in the automotive sector have combined to create a favourable climat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terials and fabrication techniques for polymer-based composite body panels and structures as the case in LFI. [3]. It is specially connivance for high-amount production of large lightweight components, which are applied mainly in automotive industry, modern concepts introduce intelligent parts by integrating sensor networks into the composite. [4-5].

3. Development of the novel Multi Fibre Injection process: For the high-amount making of fibre-reinforced polyurethane combination with combined piezoelectric purpose elements, new multi Fibre Injection spray coat application based on the LFI process is applied. This technology is particularly characterized by the process-prevent generation of integrated piezoelectric functional elements.

3.1General requirements and preliminary studiesFor the generation of a piezoelectricfunctional layer, first suitable piezoceramic components are specified. For thegeneration of a piezoelectric functional layer, first suitable piezoceramiccomponents are spell out.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cofired multi-layerpiezoelectric transformer device includes forming first and second greenshapes of a sinterable ceramic composition and applying metallizationlayer there between [7].the sensors have been spoiled mechanically in dynamicthree-point bending and compression tests at a frequency of 1 Hz. The resultingvoltage signals before and after polarization have been quantified. In fig. 4the voltage signal of a piezoelectric sensor with PZT fibres and electrodesmade of tin- bronze is drawn.

Fig.4.electric current (voltage)signalofaprototypicpiezoelectricfunctionalelementduringdynamicthree-point-bending,(a) earlier polarization;(b)afterpolarization

3.3Handlingof electrode structures: The machine automatedhandling, especially gripping and positioning of the specified porous electrodestructures, requires an appropriate handling system. Among different handlingtechnologies, holding by cleaner has been favoured due to its processing flexibilityand gentle handling. In preliminary studies, different vacuum grippers weretested and suitable suction pads have been identified. These holders werespecifically designed for the handling of composites and thin films. Thecomposite holders are operated with pressed air and generate an internalvacuum. Due to a special design utilizing the Coanda effect, gentle handling ofthin- walled structures is given. The chosen suction pads have been tested inextensive studies, using the specified electrode structures. At first, thedistance at which picking of the respective electrodes is possible wasquantified as a function of the applied pressure. Fig. 6 shows the determinedvalues.

fig.6.

第2篇:对生产计划的理解范文

对于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管理,首先要对其生产过程分析、总结,提取主要的生产类型和对应的流程。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主要的管理对象包括设备、人员、物料、能源和产品。

(1)设备:设备是对原材料或者中间产品进行加工。设备的属性主要包括:加工类型、生产率、维护周期等。不同类型的设备对应不同的加工工序,可以加工不同类型的产品和原材料,其维护保养的周期也不同。在进行管理时必须要考虑这些因素。

(2)人员:这里的人员是进行加工操作的人员。人员的属性包括:工种、熟练程度、工作时间等。根据不同的工种,可以进行不同的加工工序,同时要考虑人员的工作时间,安排必要的休息时间。

(3)物料:主要指生产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这里的物料不光包括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还包括其在仓库的库存量。物料的主要属性包括:类型、数量、合格率等。不同的产品需要不同的原材料加工而成,同时我们还要随时掌握物料的库存量,保证在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的供应。

(4)能源:主要指加工过程中所使用的电、水等能源。能源的管理主要是针对能源的消耗与产品的生产率关系。其主要属性包括:利用率、单位消耗速度。

(5)产品:主要指生产出来的完成品,即最终提供给客户的产品。产品的主要属性包括:生产速度、工序工艺、生产周期、物料清单。不同的产品,其加工的方式和工艺路径不同,所以加工时间、所需要的原材料、生产一件产品的时间也不同,在生产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掌握产品的生产进度,以及所需要的物料、设备、能源、人员的信息。当企业接收到一份订单,需要制定一个生产计划,这一生产计划受到企业的设备运转情况、物料库存、产品的生产周期等条件约束,必须符合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制定生产计划后,需要按照计划进行生产,在生产的过程中,监控生产进度,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管理,保证订单的按时完成。生产管理系统会保证产品按照一定的生产流程有序的进行生产,如果出现影响生产进行的事件,需要按照一定规则调整生产计划,保证订单的按时完成。

2系统架构设计

最下层的PCS为生产现场的数据采集设备,不包括在本文的生产管理系统中。但是PCS所采集的数据为系统所用,生产管理系统管理的依据主要来源于生产现场数据的分析。当现场的数据被采集后,接下来的工作就交给生产管理系统完成。系统中的数据分析模块对采集上来的数据进行分析,特别是关键数据,例如报警数据、废品数据、设备故障数据等对生产进行会产生负面影响的数据。当出线关键数据后,对其分析,依据事件类型将数据分析结果生成任务,并进一步处理。处理之后的结果会返回给操纵人员或者管理员,同时记录上传至ERP系统,作为未来制订生产计划的依据之一。

2.1数据分析

当数据采集系统获得生产现场实时数据后,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实时采集的数据记录的是生产进行的状态,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生产进行到哪里,是否按照生产计划进行,在生产过程中是否有计划外事件发生,以及事件的类型及发生原因。

2.2任务生成

当生产现场的实时数据采集上来并通过数据分析后,会针对不同类型的数据生成不同的任务交给生产管理系统进行处理。不同的任务对应不同的处理流程,在这里,将数据分析后的数据继续分解为任务清单,交给任务处理模块进行下一步工作。

2.3任务处理

任务生成模块将生产现场采集的数据转换成任务清单,交给任务处理模块进行处理。处理时,需要严格按照清单内容有序的执行,保证任务的有效性。因为不同的任务优先级不同,所以在处理时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在生产过程中,现场的PCS会定时的、不断地返回数据,生产管理系统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及时的处理及保存,所以我们采用了工作流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实现生产管理系统的功能。

2.4基于工作流技术的生产管理系统

工作流技术的特点是将所有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则有序处理,符合前文中我们设计的系统框架。利用工作流技术,我们可以很好的让采集到的数据按照我们的设计有序处理。工作流系统的处理核心是工作流引擎,工作流引擎的效率直接决定系统的处理效率,为了提高生产管理系统的效率和实时性,我们可以采用多工作流引擎并发处理任务,有效提高系统的实时性和处理速度。工作流引擎可以采用单处理器,也可以采用多处理器。单处理器简单,适用于小规模数据处理;多处理器复杂,但是可以并发处理数据,适合大规模数据。因为生产过程的数据定时、不间断采集,而且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数据规模也随之快速增长,所以采用多处理器并发处理数据,可以有效提高处理效率以及系统的实时性。

3管理系统实现

通过对生产管理系统的框架设计以及工作流技术的介绍,笔者在理论上验证了系统的合理性,接下来需要通过实际应用来验证其应用性。本文设计的生产管理系统已经部分应用于某烟草企业,其生产过程具有典型的混合生产特点,在整个烟草生产过程中既有烟丝生产这样的流程型生产过程,也有剪切包这样的离散型生产过程。生产过程复杂,现场采集数据量大,且生产计划安排紧密,需要生产管理系统具有一定的实时性,以及高效的数据处理方式和便于理解的流程定义。利用前文设计的生产管理系统,采用工作流技术,设计不同数据类型的处理规则以及流程,采用多工作流引擎并发处理任务。工作流定义数据处理流程便于理解,而且维护方便,可以针对不同的产品建立产品的任务规则库。工作流引擎采用并发实时处理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任务的处理效率,并且保证高优先级、高实时性要求的任务优先处理。针对不同任务的不同优先级设置,我们可以建立任务优先级规则库,通过配置满足不同情况的不同要求。通过在烟草企业的实际应用,生产管理系统基本满足了企业的实际需求,达到了设计的目标,有效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

4结束语

第3篇:对生产计划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ERP;MES;集成应用

近些年来,许多大中型企业都在实施ERP和MES系统的集成应用,但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却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成败,比如:很多企业对ERP和MES两者间的功能模块关系区分不清,甚至存有根本认识上的错误。鉴于此,对ERP和MES的主体功能加以正确认识,以及辨析功能上的本质区别,对实施系统集成应用项目和推进整体信息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产运营

制造型企业的生产运营流程主要以制造和装配的产品为对象,结合制造要求,调动组织所需的设备和设施,形成批量化生产。生产运营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以最节省的人财物消耗来生产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因此,可以得出一条贯穿于制造型企业的纵向信息化主轴――生产过程。公司生产部门根据市场需求计划、自身产能和资源等来制定出主生产计划并下达给分厂、车间,生产调度、准备和其他部门根据主生产计划来配置所需的人力、原辅材料和设备等资源,形成信息化的横向主轴。从纵横两轴来建立起主体架构,再把我们惯用的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模型依照支脉的形式添加进去,从而形成制造型企业的信息总架构,发挥其指导作用。

二、企业资源规划

通常,制造型企业的资源规划主要是以公司财务为中心结合供应链、生产物流、人力资源和资产管理为核心,构筑形成ERP的内部业务体系。管理理念上主要应用体现在计划控制、成本核算、全面预算等方面;软件模块结构上需要拥有可共享、快速部署的能力。在企业信息化项目实施中,通常要包含尽可能多的企业管理Model,因此在企业管理层面ERP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ERP还要协调WMS、CRM以及用于制造执行过程管理的MES等。在制造型企业内部实施过程中,生产、技术和财务部门通常作为ERP的信息数据核心,销售和采购部门则作为ERP的信息数据源头,人力、设备等其他模块作为辅助,使信息数据流在ERP内部得以高效传递、整合。我们以生产方面来讲:主生产计划模块根据企业管理Model提供的人力、原辅材料、设备、工艺要求及销售分析等因素制定企业生产计划。每个企业管理Model按照ERP生成的标准进行信息归集并返回给系统。ERP可以完成生产管理中绝大多数的功能,表面上看已经全部整合了,但是结合到我们具体实施进程来,就会引导着向企业的每条生产、装配线更深入地来看待,发现ERP只是在商务宏观面发挥着重大功效,而在微观层的生产线上切实发挥功效的却是MES。

三、制造执行系统

该系统是面向车间层面的制造过程管理IT系统。MES的集成性、适应性、开放性和可扩展能力对车间制造过程的改善运行质量和过程敏捷发挥着重要功效。从设计制造的纵向和生产准备的横向两轴来看,纵向在产品设计阶段是以产品数据管理为核心整合产品设计信息,再结合ERP形成产品的物料清单,同时把产品装配要求、工艺参数信息同时传递给ERP,主生产计划运行后,结合客户需求编制计划和装配要求下发到各个分厂、车间,装配完成后入库并等待出库操作指令。横向与纵向制造数据贯通,生成物流和工厂的设备、人员和装配工艺的准备信息,得到的生产数据经过MES分析、整合后发送至不同系统的不同模块,形成信息枢纽:提供生产计划完成率和制造成本给ERP;提供客户订单生产进程给CRM;提供市场剔退产品质量信息给PDM,以支持产品的改进提升和新产品的设计。

随着ERP应用的不断深化,起初相对闭环的信息流也会不断暴露新的信息缺口,MES的信息中枢作用愈发显得重要了,在内部为生产线提供资源合理调度和优化,业务功能模块主要可分为:(1)制造资源分配、监控;(2)作业排产;(3)装配工艺和规格标准;(4)信息采集;(5)现场员工监管;(6)产品的质量管理;(7)过程控制;(8)设备维保;(9)绩效管理;(10)生产单元调度;(11)产品追踪。

四、ERP和MES的主要差异

企业在具体项目推进中,经常出现ERP和MES业务功能重叠问题,实质上在数据信息流转中,两者的服务客体、功能和范围是存在明显差异的,ERP为MES提供总体运营目标,MES对计划进行优化后反馈结果,二者得到有效集成。在生产计划中:ERP主要是以批次为单位的下发给生产车间的计划,执行精度为批次;MES的生产排程通常是给出一周的时间表或每天每个工序的时间表,生产排序给出每个工序的生产顺序,生产调度根据现场情况调整生产顺序,执行精度为具体零部件。在质量管理中:ERP在质量标准中为商务而进行质量管理,主要对现有产品存储质量标准,并且为生产提供质量依据,执行精度是对生产现场的关键点进行质量检查;MES则为生产过程中异常情况进行质量管理,提供给每道工序进行质量分析和追踪,并且联接质量检测设备和人员加以管理,执行精度可到工位点。在跟踪执行中:ERP对在制品进行跟踪,针对所生产批次的产品和批次进度,确定批次完成情况,生产订单的投入和产出,针对原辅材料库存和产成品库存;MES对在制品的跟踪为车间作业排产而进行,主要针对生产现场所有相关工位和仓库区域。

五、结束语

结合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推进来看,ERP发挥的功效已能被大多数企业接受。MES目前还处于起步推广期,虽然MES具备对上下游业务环节进行贯通的功效,但在企业具体业务需求实现过程中,往往发现ERP和MES的模块功效具有不少看似交叉、重叠之处,因此产生一个焦点问题――我们对两者应用功能差异需要进行深入理解、剖析,有效界定、规划好ERP和MES系统功能也成为制造型企业信息化稳健、成功实施的关键一步。

参考文献:

第4篇:对生产计划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企业建模 IDEF0方法 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V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a)-0037-03

随着全球航空业的迅速发展,先进航空制造企业竞相建立基于模型的技术理论和应用体系来适应现代航空产品研制的动态变化过程,达到提高研制效率、质量和降低成本的目的。这样在提高硬件设施水平的同时,必须善于运用科学手段完善经营管理体制,航空企业建模分析有利于实现成本最小化[1]。

航空制造行业其产品按订单计划生产,产品结构十分复杂,零件总量非常庞大。生产组织模式按工艺导向原则划分,零件生产过程不连续,生产周期长。

按照过程工程的观点,可将任何企业看做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目标系统,企业过程工程就是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指导企业过程的开发、改善和运作的一整套原则、策略和方法,通常包括过程建模、例化、模拟和运作4个阶段。基于过程工程的企业建模作为一种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为企业提供一个框架结构,以确保企业的应用系统与企业经常改进的业务流程紧密匹配[3]。

从航空企业的特点出发,应用过程工程理论,提出并实现了基于业务过程工程的航空企业建模方法。由于基于业务过程工程理论建立企业模型不仅能从更多维的角度来描述企业模型,侧重于企业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的管理,而且能够表达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活动与活动的关系,并对活动间所传递的信息、活动所需的资源等进行描述。因此,本文的方法适应了航空企业对模型动态响应性、过程重组以及信息安全性的要求。同时,以建立的航空企业模型为基础,可以通过对模型的模拟和分析,达到优化企业工作流程和资源配置的目的。

1 典型航空企业业务IDEF0建模分析

从业务上划分,航空企业ERP系统包括生产计划与控制、质量管理、系统运作与管理三大模块。每个模块又可细分为若干子模块。由于制造企业结构的复杂性和本人所学专业知识的原因,本文选取制造企业系统中市场营销管理、产品研发管理、生产计划管理、产品质量管理、物流管理和企业财务管理六个模块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BPwin软件构建各个模块的IDEF0功能模型。以下简单介绍各个模块的功能模型,图1为航空制造企业总体功能模型图。

1.1 生产计划与控制模块

生产计划与控制模块是对生产环节进行管理的模块,包括生产计划大纲、能力需求计划、库存管理三大模块。主要负责对生产过程进度、设备人员等的安排。其模型图如图2。

作为生产部门的纲领文件,生产计划大纲对各生产部门人员管理、产品研发、生产计划审批、客户意见反馈、制定产品报价、车间生产计划和整个企业的总结报表等很重要的作用,现代航空产品生产一般属于单件或者小批量生产,在制定生产计划的时候,时间期间与视界可能会比较短。换句话说,会要求企业确定在比较短的时间内需要生产什么,需要准备什么。主要包括产品研发、产品信息管理和车间生产计划三个模块。

产品研发对于航空企业来说,毫无疑问是其中心的发展模块,只有拥有了较强且独立的研发能力,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航空制造行业中有所收获,也才能为国家的国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产品设计阶段需要全面确定整个产品策略、外观、结构、功能,从而确定产品的工艺设计,因而,产品设计的意义重大,具有“牵一发而动全局”的重要意义。产品研发模块主要包括产品设计、产品工艺设计、服务设计三大部分。其中产品设计由于是航空这种高技术产品的设计,其周期可能会比长,而且可能会面临反复设计的情况,同时也必须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产品的工艺设计是指在满足产品加工性能的前提下,对产品的工艺进行最优化的设计,以发挥出产品材料和机构的最好的功能。服务设计指的是产品应当能提供的功能服务和产品的售后服务内容。

其中产品设计作为航空企业中的核心内容,它还可以细分为概念设计、总体设计、详细设计、数字化建模、结构分析五大模块模块,这几个模块详细阐述了航空飞行器设计过程的复杂性。

一个产品设计完成后,会产生很多工程数据和文件,为了适应现代化的ERP/JIT生产,我们必须对产品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尤其是航空产品,由于其产品零件个数较多,而且批量较小,因此产品信息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主要分为产品模型信息管理和产品工艺信息管理,其中模型管理主要航空件的关键总体尺寸,配合尺寸,装配尺寸等。而产品的工艺信息不但包括了航空零件本身的工艺信息,同时还应包括加工设备,样板,型架等辅助工装的信息。其工艺信息和模型信息往往会通过相互反馈进行更改。

车间计划与调度技术是实现生产高效率、高柔性和高可靠性的关键,有效实用的调度方法和优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己成为先进制造技术实践的基础。早期的生产计划与调度工作主要依赖工厂主的个人经验。20世纪以后,随着泰勒倡导的科学管理运动的蓬勃发展,人们逐渐寻找各种优化生产计划与调度的科学方法。车间生产计划主要包括生产进度安排、车间作业顺序、车间生产状态控制三个主要方面。

能力需求计划(Capacity Requirement Planning,简称CRP)是帮助企业在分析物料需求计划后产生出一个切实可行 的能力执行计划的功能模块。该模块帮助企业在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及早发现能力的瓶颈所在,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从而为企业实现生产任务提供能力方面的保证。广义的能力需求计划又可分为粗能力计划(RCP,又被成为产能负荷分析)和细能力计划(CRP,又被称为能力计划)。

库存有许多作用,主要包括满足顾客的要求,平滑生产的要求,以及分离运作的模式,过去只奥企业用库存做缓冲,为保持生产的连续性而持续运行否则就会由于设备故障而陷于混乱。虽然航空企业一般来说都是订单型的企业,但是,原材料的库存管理对于航空企业来说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主要包括库存计划、物料出、入库,物料库存分析三个方面。

1.2 质量管理模块

制造质量控制是一个随生产循环而迭代进行的循环增益过程,其各活动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的同步或者异步关系,多数活动是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分先后并行执行。产品质量是制造业企业以客户为中心战略的三大核心问题之一,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产品的销售和企业的声誉。产品质量管理模块主要是负责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一系列质量问题,以此来保证产品质量

质量检验、质量管理标准、质量控制以及质量分析随着整个生产过程,但质量检验所获取的质检数据以及在线检测所获取的工艺、设备状态信息又为质量追踪提供了直接的分析依据。同时,质量检验、质量管理标准、质量控制以及质量分析得到的质量因素是质量控制因素分析的基础,而质量控制因素分析又是质量控制因素制定与实施的基础。在不合格产品的后期处理过程中,质量分析又成为发现质量隐患、追究忽视的质量因素的有效手段。随着生产的循环进行,上述活动相互协助,不断推动产品质量的进一步稳定与提高。其具体IDEF0建模如图3所示。

质量检验主要包括来料检验、制成检验、成品检验、出货检验四大部分,四大部分相互监督,保证合格的产品质量。

其中质量检验标准是航空产品质量的保证所在,对于航空产品的使用有很大的作用。

1.3 系统运作与管理模块

系统运作与管理的主要功能是对ERP系统进行配置管理,确定系统运行的功能模块,设置系统正常运行;并根据用户要求,定制用户的系统生产计划;同时完成销售和售后、人力资源、财务信息的管理。

销售与售后模块主要是对企业中的原料和产品的销售进行管理,包括销售市场分析管理、销售订单管理、销售计划管理、销售事务处理、发货管理、售后服务管理等功能。

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和维护员工人事信息档案,对员工变动信息、工作情况联机跟踪并进行统计分析查询,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同时构建企业的组织机构、确定系统权限管理、设置企业的工作岗位角色以及各角色的基本功能等。

财务务信息管理包括帐务管理、应付帐管理、应收帐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功能,主要处理航空企业中的财务信息。

销售和售后主要包括市场管理、订单管理、服务管理三大部分。销售是创造、沟通与传送价值给顾客,及经营顾客关系以便让组织与其利益关系人受益的一种组织功能与程序。销售就是介绍商品提供的利益,以满足客户特定需求的过程。商品当然包括着有形的商品及其附带的无形的服务,满足客户特定的需求是指客户特定的欲望被满足,或者客户特定的问题被解决。能够满足客户这种特定需求的,唯有靠商品提供的特别利益。而售后则是维持良好的客户关系,就航空企业而言,其客户一般来说是国家机关和军队,其客户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销售是订单型的,其售后必须是及时而无偿的,在这方面,企业必须为国家的国防力量的维持作出应有的贡献。

人力资源管理的数据对象是企业的组织结构,该模块构建企业的组织机构,为系统建立维护员工人事信息档案,对员工变动信息、工作情况联机跟踪并进行统计分析查询,合理利用人力资源。主要包括总体规划、补充计划、劳动关系三大部分。

财务信息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财务人员是企业所有者用来协助、管理、清点、整理企业家当的,管理企业的损亏盈利,资金流向。本文根据航空制造企业的特点将财务管理部门的具体工作分为以下部分:总账管理,包括财务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调整、总结等;现金管理包括企业固有资产的核算、管理;成本管理包括产品的成本分及应收应付账目管理,包括税费缴纳以及对其他部门业务提供财务支持。

成本管理是企业产品竞争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块,主要包括产品成本和生产成本。

2 结语

企业建模是一个目标驱动的方法,它以改进、优化企业某个或某些方面性能为目的。本模型为典型航空制造企业的功能模型。从生产计划与控制、质量管理、系统运作与管理三个方面,分析了典型航空企业的具体工作流程。并结合企业实际存在的问题,通过ERP建模分析得出优化的企业结构,使其生产计划更加合理有效。该模型的建立有助于企业进一步加深对制造企业生产运作与管理的认识以及对各部分功能与数据信息交流的理解,从而使企业在确保产品制造质量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以最大地满足用户的期望。

参考文献

[1] 唐东平,宾瑜,叶飞.企业建模与企业信息化[J].企业管理信息化,2005(5).

[2] 宋利康.I航空企业管理中数字化驱动技术研究与应用[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

[3] 金星.航空制造业车间生产过程跟踪与管理技术研究[D].沈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0.

[4] 陆祥瑞.离散制造业生产物流管理信息模型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06,21(5):44-48.

[5] 邓超,汪养中,戴士剑,等.企业管理建模数据流程图集[M].电子工业出版社

第5篇:对生产计划的理解范文

实习安排及相关准备知识

实习安排:实习时间跨度三个星期(8月30日—9月18日 ) ,实习安排如下:

8月30日—9月3日 许昌烟草机械公司

9月6日—9月10日 郑州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9月13日—9月18日 同学分组讨论、交流实习体会、完成实习报告

相关准备知识:

工业工程 (ie)的目标:是使生产系统投入的要素得到有效的利用,降低成本,保证质量和安全、提高生产效率,获得最佳效益。ie的基本功能是研究人员、物料、设备、能源、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设置。具体表现为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四个方面。

设施规划与设计:对系统(工厂、医院、学校、商店等)进行具体的规划设计,包括选址、平面布置、物流分析、物料搬运方法与设备选择等,使个生产要素和各子系统(设计、生产制造、供应、后勤保障、销售等部门)按照ie 要求得到合理的配置,组成有效地集成系统。涉及se、or、 工作研究、成组技术、管理信息系统、工效学、工程经济学、计算机模拟等知识。

生产计划与控制:研究生产过程和资源的组织、计划、调度和控制,保障生产系统有效地运行。包括生产过程的时间与空间上的组织、生产与作业计划、生产线平衡、库存控制等。采用的方法:网络计划(计划评审技术pert、关键路线法cpm)、经济定货量(eoq)、经济生产批量(epq)、物料需求计划mrp以及生产资源计划mrp-ii和准时制jit。

质量管理与可靠性技术:包括为保证产品或工作质量进行质量调查、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等各项工作,核心是为了到达规定的质量标准,利用科学方法对生产进行严格检查和控制,预防不合格品产生。内容包括传统的质量控制方法,现代质量管理-保证,生产保证、全面质量控制tqc与全面质量控制tqm。可靠性技术是现有系统有效运行的原理与方法,包括可靠性概念、故障及诊断分析、使用可靠性、系统可靠性设计、系统维护与保养策略等。

管理信息系统:它为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的用户计算机综合系统,是现代ie应用的重要基础与手段。包括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组成,数据库技术、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等。(mrp-ii、erp、pdm、cims)

第6篇:对生产计划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轨道交通装备;精益管理;工业化;信息化

一、背景

进入21世纪,世界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传统生产模式将逐步被个性化与定置化的生产模式取代。中国的制造业在充满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要想在信息化时代实现突破,就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经营管理方法。一夜之间,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提出工业4.0的概念席卷全球,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开始了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工业4.0时代。企业管理是从工业化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国外企业管理积累时间长,基础雄厚。从观念、意识到管理行为都非常适合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比较而言,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在信息化到来之际工业化并未发展成熟,企业管理现代化与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二、精益生产与信息化结合的理解

为了减少企业管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必须同时应用精益理念和信息化两种手段,以精益理念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优化生产制造流程,以信息化技术来固化生产管理模式,走基础管理提高与信息技术应用并重的发展方式,也就是精益管理与信息化结合的管理模式。精益管理与信息化结合管理模式,就是把精益理念和信息化技术与企业管理的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企业管理基础的积累,为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创造必要的条件和环境基础,实现管理创新,从而改善企业的管理现状,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最终实现企业竞争实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也将推动企业管理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三、如何实施精益生产与信息化结合

1.围绕生产现场,实施精益管理

生产现场是产品增值所在,所以企业生产管理要以生产现场为中心,以产品质量、效率、成本为导向,优化产品制造流程,拉动职能部门为生产现场服务。实践表明,轨道交通制造业实施拉动式生产,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成本,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在实施拉动式生产的生产线上,被生产节拍分割成多个作业单位,称之为“工位”,只要保证工位生产六要素(人、机、料、法、环、测)满足生产需求,同时为员工制定标准化作业,就可以实现生产线整体高效运转。

2.围绕生产管理,实施制造执行系统(MES)

MES系统是面向企业生产现场执行层的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将生产制造和现场管理与MES系统结合,对生产过程能做到有效地管控,让员工按照系统设定的路线去执行;并能收集到整个生产过程数据,来分析员的工作效率、工时、技术等,将面向人的管理转变为面向目标的管理,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基层作业者工作积极性,削弱管理者的个人意志对生产进度的影响,可以降低库存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品品质、形成高效的追溯系统与产品跟踪,同时提高企业内部员工素质。通过MES执行层面与ERP计划层进行有效沟通与数据传输,使信息化延伸到生产现场管理。

3.重视ERP系统生产控制与物流管理

ERP系统是一种集成物质资源、资金资源和信息资源管理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含三大模块:生产计划、物流管理、财务管理。主生产计划模块主要是以计划为导向,经过系统层层细分后,下达到各部门去执行。主生产计划是根据项目计划及预测和客户订单的输入来安排产品种类和数量,在平衡了物料和人员能力的需要后,精确到时间、数量的详细的进度计划。因此加强生产计划的准确性和严肃性十分必要,同时提高相关基础数据的维护,充分发挥ERP系统统筹分析能力。物流管理模块主要是对原材料采购、生产、库存、供应、发货等过程的管理,包括了从生产到发货、从供应商到售后的每一个环节。物料需求计划是根据主生产计划把生产的产品的数量转变为所需生产的零部件的数量,并对照现有的库存量,可得到还需加工多少,采购多少的最终数量。因此充分利用物流管理模块,同时与供应链管理结合,提高供应商供货能力,减少库存量,降低供应链成本,加快市场响应速度。

4.信息化系统集成,实现数据共享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技术、工艺、财务、生产、物流等信息化系统,不断将企业运营管理与信息化结合,各信息化系统也出现信息不共享、不同步的孤岛现象。如果不进行信息化平台整合,不仅整体工作效率下降,反而会制约企业经营发展。可以说,企业内部信息化平台整合是决定企业信息化成败的关键。因此首先要对现有信息化系统进行整合,实现数据共享。必要时,放弃部分与企业管理不匹配的信息化系统。

5.信息化系统与企业管理必须匹配

信息技术先进与否或者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都不是信息化项目成功的关键,决定成败的关键是企业管理系统与信息化系统是否能够匹配。信息系统的架构、内容、功能、实施步骤和运行保障机制均由管理系统直接决定,并要求从形式和结构上适应管理系统。一是在建设初期充分考虑到企业管理发展的趋势而做出适当、适度的超越。二是信息系统和管理系统同步发展,企业管理自身持续改善,信息技术促进管理持续创新。三是选用信息技术能对企业管理具有支撑能力和促进作用;四是信息化管理功能与企业的个性化管理相统一,必要时进行二次开发,对软件进行程度不同的改进和调整。

四、结论

中国制造业在国家战略引领下,在国内外所面临的竞争是全方位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特别是管理创新。坚持以精益理念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选择适合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技术,逐步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才是工业4.0时代下适合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精益之路。

作者:邱艳春 肖雪峰 田 鹏 单位: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第7篇:对生产计划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生产与运作管理;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7.081

《生产与运行管理》是国内外高等学校物流管理等管理类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让学生树立较高的质量意识与服务意识,能用现代生产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管理生产流程,提高生产管理质量和运营效率。

《生产与运作管理》被高职高专院校设置成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安排理论48个学时,目前各学校的教学方法是以多媒体授课为主,布置作业和组织案例讨论,由于本课程理论比较难理解和实践应用要求较高,学生缺乏生产与运作管理的相关工作经历,导致学生学习该课程的效果不好,而且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现在各高职院校教师普遍认为实践教学是提高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由于生产与运作管理的课程性质和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不足,学生对企业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感性认识,实际课程教学过程面临较大的困难。研究相关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对提高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人针对课程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探讨该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法和内容。

1 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1 理解和掌握课程相关理论和方法较困难

按照教材讲授主要是生产与运作管理原理和方法,但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经历,生活中也很难体会企业的生产制造过程,只能通过老师的讲述和一些视频资料来认识了解,因此学生学习这些理论和方法较困难,教学和实践很难结合,造成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1.2 无法满足课程实践教学需要

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安排案例分析讨论,案例分析要结合相关理论和方法的运用,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没有制造性企业工作背景,很多案例资料都是国外翻译过来的,有的不适应国情,因此仅通过案例讨论很难到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3 课程实训设计不合理

现在各高职院校在设计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实训方面,可能会安排一次到实习企业参观,也没有完善的校内实训室,因此实训效果很不好。

1.4 学生对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在专业教学的地位和作用不理解

大多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认为通过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掌握生产企业的计划与控制知识技能,如果不去生产企业就业就不需要相关知识。这门课程介绍了很多通用的运营管理知识,较广泛地运用在商贸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这门课程为采购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等课程提供支撑作用。

2 实践教学课程的改革

2.1 运用信息化软件

运用MRP和ERP软件在实验教学,除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外,根据相关教学内容的需要,安排配备相应的实验,可以是课程内实训和综合实训,我们将科学合理设计这些实训教学内容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

2.2 企业案例资源库

建立课程内容相关的典型企业案例,以学生为主体经行案例讨论,学生结合理论知识点研究分析案例,从中体会理论知识点的应用,从而使得案例讨论真正起到提高理论知识的学习效率,达到促进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2.3 设计参观企业课程

参观前教师要做好准备,合理组织参观过程,总结参观后收获等等,教师只有通过精心的课程设计,学生才能通过企业参观获得生产与运作管理的认知。

2.4 聘请企业专家进课堂教学

企业专家结合所在的行业和企业提供针对性的专业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真实的企业经营现状。

通过多年的建设,我们积累了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针对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特点,我们建立了与课程适应的实训室,经过这几年教学实践的实施,学生们普遍反映良好。

3 课程实训内容设置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在典型职业岗位分析基础上,结合生产运作管理的教学内容,设置了“设施选址与布置”项目,“生产组织与计划”,“物料需求计划”项目,“库存管理”项目,“质量控制”项目,“现场管理”项目,“项目管理”项目。

通过“设施选址与布置”实训目,学生掌握生产设施选址各设施布置的定性和定量方法。运用仿真软件进行设施的模拟布置。利用顶岗见习期组织进行物流中心现场参观,加强学生对设施布置的认识和理解。

“生产组织与计划”项目作为生产运作实训课的实训内容之一,要求学生掌握分析装配工序和产品组成结构图的方法,能够制定产品的主生产计划。

通过“物料需求计划”项目的实训使学生了解物料需求计划的制定方法,应用ERP软件的MRP模块,学生了解MRP的运算过程和一般软件的操作方法。

“库存管理”项目要求学生掌握库存管理与控制方法。实训可以通过模拟软件确定库存数量,根据库存成本和服务水平来判断库存控制的优劣性,从而掌握合理有效的库存控制方法。

设置“质量控制”实训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企业常用的质量管理方法,要求学生掌握质量检验和控制方法,并能够运用EXCEL制作QC工具。

安排“现场管理”项目要求学生掌握生产现场的5S管理,定置管理、标识管理和目视管理。

通过“项目管理”实训,学生会使用EXCEL软件制定项目计划,找到关键路径并进行优化分析。

4 综合课程实训的实施

4.1 企业经营沙盘模拟演练

该实训课程模拟一家装配式生产制造企业,已有几年的经营历史,但是经营状况不佳,学生按分组来模拟经营公司,经营公司以实物模拟的形式经行操作,为达到竞争的真实效果,将学生分为6-8组,每组5-7人,每组各代表不同的一个虚拟公司,学生分别担任企业的不同管理角色(CEO、CMO、C00、CFO等)通过7-8年的经营,学生理解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法和技能。

生产企业模拟沙盘实训可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参与过程中,掌握枯燥难懂的生产计划制订、库存控制、产品结构图等专业知识,学生能够较好的体会运营企业需要的管理知识和技能,职能部门之间如何配合才能实现企业的经营策略,掌握如何制定有效的企业经营整体解决方案。通过沙盘综合实训,学生能高效地掌握生产运作的方法和理论。

第8篇:对生产计划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 MES 流程型企业 生产管理信息化

流程工业(Process Industries)主要是指化工、炼油、冶金、造纸、电力等原材料加工和能源型企业,其特点是对生产原料伴有化学、物理、相变等反应、变化过程的连续加工,通常需要严格的刚性过程控制和大量的资本投入。用高效率的信息化方案和成功的策略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提升管理水平已成为流程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当前,大多数流程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已做了相当多的工作,如基础网络建设、管理软件的应用(如ERP)、办公自动化(OA)等。这些系统的应用为企业带来了积极变化和明显效益。但是,它们的应用往往集中在经营方面,管理软件系统与生产系统相脱节,实施了的一些信息化项目难以真正在工厂层中使用,企业管理层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和困惑:生产计划下达后,无法在线跟踪实际生产情况;无法及时、直观地了解生产现场的运行情况;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抄来的报表数据是否准确,以及依据这样的数据,如何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多套控制系统各自独立,形成信息孤岛,如何统一规划全厂资源等。

根据流程工业生产管理的特点运用有效的生产管理信息化手段,是解决好上面出现问题的有效途径。其中MES(制造执行系统)在流程工业中的运用为企业实施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提供了可行的框架,有助于加深对发展生产过程建模的理解。

一、流程工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的主要内容与MES功能的重合

1.流程工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流程工业以稳定、均衡、高负荷、安全、低能耗和少污染为目标,调节手段主要是保证工艺过程参数保持在最优状态。针对流程企业生产管理的特点,流程工业的生产管理信息化应该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严格的、全生命周期的设备管理。流程行业的设备管理不仅是包含设备档案,设备维修计划,资产折旧等方面,还要能在线检测设备状况,准确分析设备停机原因,发现潜在隐患,真正做到预防性维护,保证生产正常进行。

(2)生产过程中全面的质量监控与跟踪。流程行业对于质量要求非常高,信息系统需要做到在线检测、实时参数分析,跟踪生产产品的主要参数变化情况,及时发现造成质量波动的原因,有效提高产品品质。

(3)生产过程管理监控。流程行业的生产过程基本是连续进行,因此准确掌握整个生产工艺过程中的实际生产情况非常重要。只有对各装置的生产参数,运行状况准确跟踪,才能保证生产计划的有效执行。这对信息系统提出了实时数据采集和生产过程展现的要求。

(4)动力、能耗的严格管理。流程行业生产过程中,动力消耗非常大。只有准确掌握各车间生产过程中的动力成本,才能准确掌握实际生产成本,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5)优化控制。自动化的发展已不仅仅是对生产装置进行控制,还要求对生产过程进行优化,使生产执行与计划紧密联系,提高生产效率。

要达到上述目标,需要将生产信息和经营信息有效集成,信息系统必须贯穿企业经营计划和生产调度层,实现生产信息的共享。管理系统(如ERP)指定计划,检查经营结果。生产管理系统提供实际生产过程中的信息并进行处理,实现商业智能与生产智能的融合,最终构成企业智能。

2.MES的任务和功能

MES的任务是根据上级下达的生产计划,充分利用车间的各种生产资源、生产方法和丰富的实时现场信息,快速、低成本地制造出高质量的产品,其生产活动涉及订单管理、设备管理、库存跟踪、物料流动、数据采集,以及维护管理、质量控制、性能分析及人力资源管理等。MES汇集了车间中用以管理和优化从下定单到产成品的生产活动全过程的相关硬件或软件组件(Component),它控制和利用实时准确的制造信息来指导、传授、响应并报告车间发生的各项活动,同时向企业决策支持过程提供有关生产活动的任务评价信息。

MES的功能主要包括车间的资源分配、过程管理、质量控制、维护管理、数据采集、性能分析及物料管理等。

通过上面的比较,我们发现MES功能和流程工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的主要内容有很大程度的重合。MES技术是解决流程工业生产管理信息化问题的对症良药。

CIMS理论是流程工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的主要依据,而近年来ERP/MES/PCS已成为国外流程工业CIMS理论和产品的主流框架,大有替代Pudue五层结构(决策-管理-调度-监控-直接控制)的趋势。流程工业企业内部物流的控制与管理、生产过程成本的控制与管理等生产管理活动都在MES层完成,因此MES层的信息集成至关重要,它是流程工业CIMS研究与发展的关键,而实施MES的关键又在于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的解决。

二、流程型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体系结构构建

分析流程企业信息化应用,可以将信息化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装置层的信息化,即是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如集散型控制系统(DCS)、可编程控制器(PLC)、大型监督控制和数据采集(SCADA)。第二层次,车间作业层,即制造执行系统MES,要实现企业内部集成信息系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提供从接受订货到制成产品全过程的生产数据第三层次:是企业ERP建设的范围,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不仅要包含企业内部业务,还需集成所有与企业经营相关的企业内部及外部的资源和业务。

在这三个层次之中,生产管理系统位于企业上层企业资源计划(ERP)和底层工业控制(DCS/PLC)之间,面向车间层的管理系统架起了工厂与办公室之间的桥梁,填补了两者之间的鸿沟,它在整个企业信息集成中承上启下,是生产活动与管理活动信息沟通的桥梁。MES采集从生产任务下达到生产完成全过程的各种数据和状态信息,优化生产管理活动,跟踪生产过程中物料移动和设备状况,使企业真正成为“智能化工厂”。

从流程工业的发展来看,DCS/PLC的应用已非常普及,自动采集生产过程的实时数据成为可能,MES通过采集生产作业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并连接ERP系统,对于流程企业信息化起着关键的作用,真正为企业创造效益。

流程工业生产管理系统中,下层生产过程控制(PCS)的实时信息和上层企业资源管理(ERP)的各类信息都在MES层中融合与贯通,并通过信息集成形成优化控制、优化调度和优化决策等的判断或指令,实现流程工业企业生产过程的安全、稳定、均衡、优质、高产、低耗的目标;同时,企业内部物流的控制与管理、生产过程成本的控制与管理等生产管理活动都在MES层完成。针对流程工业的特点和目前CIMS技术的发展,MES必须采用开放性的、柔性的、可扩展的、模块化的、面向对象和应用的基于知识的体系结构。

笔者基于以上理论,构建了“基于MES技术的流程型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体系结构”,如下图所示。

基于MES技术的流程型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体系结构图

基于MES技术的流程型企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应该重点解决管理系统与控制系统信息脱节问题,它可以从ERP系统中获取生产计划信息,实际安排生产;也可以连接控制系统,优化生产过程。同时,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系统使用,为企业生产调度、工艺部门提供有效的决策工具。

三、流程型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的实施

MES系统涉及到企业生产及其管理的各个方面,实施MES系统不仅是软件问题,也是管理和观念的系统工程。

在规划实施阶段时,应按功能由简到难的顺序:第一步:实现对生产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展示;第二步:对采集上传的数据进行深层挖掘,实现停机分析、质量统计分析和批次配方管理;第三步:实施生产调度系统、设备管理、实时成本分析等子系统构建完整的生产管理系统;

实施MES系统的原则是,尽量采用成熟技术,规避风险,最大限度保护企业投资。系统中的模块均可以独立运行,并可以与其他模块无缝集成,灵活组合,因此可以采用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方法,制定出近期、中期、远期的总体规划,然后分模块实施,从能够快速见效的模块入手,见效一块实施一块。

在我国实施的CIMS战略中,车间自动化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而实施MES则是提升车间自动化水平的有效途径,因此MES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SWANTON B.MES five years later:prelude to phase[EB/OL].amrresearch. com

[2]MESA International .MES Explained:a high level vision [EB/OL]. 省略/ html/ resource. htm

[3]AMR Consulting.Next generation plant systems: The key to competitive plant operation [EB/OL].省略/ plant systems

[4]赵或范玉顺:基于企业建模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实施方法研究[J].航空制造技术,2004,(8): 53-56

[5]任明仑朱卫东等:基于构件的信息系统体系结构模型[J].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4(7):1159-1163

[6]李荷华刘亚晖:面向多智能体的流程工业运行任务模型研究.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10): 11-14

第9篇:对生产计划的理解范文

一、粮食安全应立足于供求紧张平衡

尽管从理论上和长远上来看,保护种粮农民的收益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目标是一致的,但这种理论模式是在粮食供求关系基本平衡的前提下成立的。粮食作为一种商品,受价值规律的作用,其供求关系在一般处于不平衡状态。大多数情况下,保护种粮农民的收益与维护粮食的安全存在着冲突。因为:

1、种粮农民的收益水平主要由粮食价格决定

影响种粮农民收益的主要因素有粮食产量、生产成本、粮食价格及财政补贴规模等。粮食产量主要由粮食生产水平决定;粮食生产成本包括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成本、土地成本等。在粮食生产水平、生产成本、财政补贴规模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粮食价格决定了种粮农民的收益水平。近些年来我国种粮农民的收益水平起伏较大,主要原因就是粮食价格的不稳定,粮食价格的高低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种粮农民收益水平的高低。

2、粮食的安全状况影响了粮食价格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自发发挥作用,商品的价格由商品的供求状况决定。由于在大多数情况下粮食供求关系是处于不平衡状态,粮食价格处于不断地波动之中。粮食生产供大于求,则粮食价格偏低,农民收益就得不到保障,而此时粮食安全却有较好地保障;当粮食生产求大于供时,粮食售价较高,种粮农民的收益能得到较好地保障,而为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政府会采取抛售国家储备,扩大进口等措施平抑市场价格,从而损害种粮农民的利益。因而粮食安全与种粮农民收益的保障从根本上是存在冲突的,种粮农民收益水平与粮食安全负相关。

笔者认为,根据我国国情,在立足于粮食供求平衡的基础上,制定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以及对种粮农民的保护措施。要转变传统的患少不患多的思想观念,通过调控粮食产量来维持合理的粮食价格,确保种粮农民获取稳定收益。故不能过分追求粮食的增产,使得粮食过剩超限,否则将给国家增加负担,对农民造成伤害:一方面,粮食卖不了好价钱,农民增产不增收,收益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为了解决农民卖粮问题,国家必须出台干预性收购政策,加大收购量,增加国家财政负担,浪费国家耕地等资源。

二、粮食直补应直接补贴生产领域

尽管现行的给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对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提高其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产量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并受到群众欢迎,但由于我国农村人均耕地少且分散经营,财政承受力有限,补贴的发放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实际问题,政策的执行容易偏离政策的初衷,带来粮食直补难以发挥其理想的政策功能,补贴效率不高。

1、补贴难以真正补给种粮农民

从2004年起,国家决定对粮食主产区的种粮农民进行直补,补贴依据是农民的粮食实际种植面积。可在实际工作中给种粮农民补贴面临“三难”。第一,宣传解释难。同样是国家的土地,为什么种粮有补贴?而种其他经济作物就没有补贴?尤其是在前阶段粮食生产相对过剩时,地方政府曾大力鼓励、支持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现在对这部分农民不进行补贴,他们不理解;第二、实地丈量难。对农民粮食种植面积最准确的统计方式是在农民播种后进行实地丈量。由于农户分散经营,对千家万户农民的种植面积进行丈量,实施难度大,成本不菲,也不现实;第三、申报核实难。种植面积的核实及认定通常由农户、村组、乡镇层层上报,上级部门核实。而乡镇及村组干部出于地方保护主义、政绩等原因,农户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上报面积往往大于实际种植面积,给核实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有些地方为了减轻工作量,往往按农民承包面积进行分摊,使得“粮补”变成了“农补”,扩充了补贴对象,没有体现粮食补贴对促进粮食生产的政策导向功能,违背了补贴的初衷。

2、比重低,补贴效果不明显

由于我国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少,农民从事粮食生产取得的收益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种粮补贴收益占种粮收益的比重都很低,财政补贴效果不明显。2004年是近几年种粮收益特别突出的一年。当年我国粮食平均每亩成本收益率已高达50%,劳动力人均粮食纯收益达822元,但与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2600元相比也仅占31.6%。该年国家财政用于粮食直补的各项资金达116亿元,受益农户近6亿人,但人均不足20元,不到人均纯收益的1%,仅为人均粮食收益的2.4%。由此可见,不明显的补贴效果,对生产的刺激和种粮农民收益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应正确评价粮食直补的政策效应,这样才有利于调整补贴方式,提高财政补贴效益,保证种粮农民的收益,促进粮食生产。因此建议:转变补贴方式,直接补贴生产领域。按照“总量不减,政策调整”的原则,将粮食补贴直接补给生产领域,由县(市)政府统一规划,每年有计划地对本地农田水利、道路交通进行改善,并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的粮食生产技术,提高粮食生产方面的开支。补贴资金专款专用,专账管理,不得挪作其他方面,不得平衡预算。

所以,要通过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种粮农民收益水平,提高补贴效果。如对中低产田的改造。根据调查,在粮食主产区,改造一亩中低产田,财政只需补贴300元左右,而增产粮食却要在100公斤以上。按照粮食增产100公斤测算,可增加收入140元左右,相当于对种粮农民进行了近10年的直补。目前全国粮食直补平均标准,水稻每亩在15元左右。如果考虑改造后对降低排灌等生产成本的因素,直接补贴生产领域对农民收益的影响更大,效益更高。另一方面,要有效地将粮食生产补贴与粮食生产结合起来,促进粮食安全。同时要减少补贴的发放及管理成本。

三、粮食调控的关键是加强对生产环节的调控

在影响种粮农民收益水平的诸要素中,粮食价格是最活跃与决定性的因素,所以保护种粮农民的收益必须加强对粮食生产的调控。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近二十年来,国家对粮食生产的调控主要采取了以下方式:一是通过扩大或减少进出口和储备粮食数量来调节市场上粮食流通量,以调控粮食价格,从而影响粮食生产;二是通过确定收购价格来调控粮食生产。如政府定购,保护价敞开收购,最低价收购等。两种方式都是渐进式的,是一种对粮食流通领域的事后调控。其不足之处主要是前瞻性不够,主动性不强,成本过大,效果不明显。尤其是价格调控,不仅成本高,而且是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的《农业协议》所禁止的“红箱”范畴,与WTO规则有冲突,容易引起贸易摩擦。

现以最低收购价政策为例作进一步的分析。现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执行主体是中储粮总公司及其各地分公司。由于中储总公司在县以下的基层单位,点少面窄,必然委托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进行收购,导致收购环节冗长。国有粮食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收粮时压级压价时有发生;农民受转运成本的影响,同时为了省事,一般都以较低的价格将粮食卖给上门收购的个体粮贩。国有粮食企业及个体粮贩攫取了中间环节的较高差价(利润),农民的利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其次补贴成本大,财政负担重。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财政补贴将面临两方风险:收购量与未来价格的走势。如果收购量小,则达不到托市的作用,可增大收购量,又将加大国家财政的负担。就湖北省来看,2004年度,全省国有粮食企业收购粮食101亿斤,2005年收购量如果达到50亿斤,按每斤0.025元收购费用计算,全省需收购费及集并费用1.25亿元;按每斤库存利息费用补贴0.072元,需保管费3.6亿元。两项合计4.85亿元。根据目前市场价与收购价的价差每斤0.05元计算,将亏损2.5亿元。收购50亿斤粮食,保管一年,财政共需承担补贴7.35亿元,这比湖北省全年直补规模还要大。在财政负担巨额补贴的同时,农民得到的实惠并不大,补贴效果很不理想。如果粮食价格继续下滑,政府收购量加大,财政负担会更重。同时由于最低收购价政策,是一种行政手段而非市场手段,不能准确反映供求关系,对粮食市场及价格有一种误导和扭曲,对粮食生产的调控作用更是有限。

因而国家必须调整对粮食生产的调控方式,加大对粮食生产环节的调控力度,通过调控粮食生产量来稳定粮食价格,保证种粮农民基本收益,故可以考虑实行计划耕种。主要思路是:取消最低收购价政策,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以严格的耕地保护为前提,以国家补贴为手段,实行计划耕种。具体说来,就是:

第一、取消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全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将用于最低价收购的财政补贴直接补贴生产环节及耕种者。

第二、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现有耕地应结合土地二轮延包工作,逐户登记造册,保护耕地不被破坏。纳入耕种计划的粮食主产区,耕地应保证能随时恢复粮食生产,耕种农户不得随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