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文化学习感悟范文

传统文化学习感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学习感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文化学习感悟

第1篇:传统文化学习感悟范文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提升我国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当代文化浪潮的冲击力逐渐增强,我国传统文化逐渐走向衰落。为了更好地将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必须加强传统文化的教学和教育,在加强传统文化普及同时,最好的教育阶段是在小学,小学语文教学是最好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始,因此,我国应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将传统文化的教学、培养以及传承从小学开始,从孩子开始,逐渐让小学孩子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感悟以及传承传统文化。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研究

一、引言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五千年来华夏儿女智慧与精华的积淀,是炎黄子孙的骄傲与荣耀。不过,近年来,随着当代文化的逐渐冲击,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度越来越低,当代社会很多人对于传统文化认知越来越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这也不符合十七大报告中所倡导的“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的传统文化口号。因此,我国要加强传统文化进一步发展,传承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在促进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学是较好的传统文化传统起始阶段,因为小学教育属于教学的初级阶段,应该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塑造民族精神,这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具有很大的意义。下面,本文从传统文化概述、传统文化学习的意义、当前传统文化现状问题以及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等方面对其做一系列的研究。

二、传统文化概述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按照百度百科对传统文化的相关定义可知,擦混同文化主要针对现代文化而言,主要包括历代文化中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以及文化意识方面的内容,像古诗词、民族音乐、曲艺以及国画等都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

三、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我国文化凝聚力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因此,加强传统文化建设具有推动传统发展重要作用。学习传统文化有利于加强民族凝聚力,推动我国文化进一步发展,促进传统文化建设,推动我国文化的进一步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四、当前传统文化发展现状问题

随着现代文化的不断冲击,我国传统文化逐渐出现了衰微。我国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像孔融让梨、二十四孝等优秀品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我为中心、自理能力差、不懂礼貌、缺乏毅力等问题,在传统文化中,艰苦朴素、任劳任怨是比较优秀的传统文化,然而,当今的社会,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消失,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我国当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这严重影响了当前我国文化教育发展和进步,只有不断的加强传统文化建设,培养传统文化学习精神,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最终,促进我国传统文化进一步发展,这也是解决当前传统文化发展现状问题的核心动力和因素。

五、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传统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提高重视意识以及结合生活实际学习传统文化等两个方面探讨有关加强传文化教育。

(一)提高重视意识

随着当今文化以及外国优秀文化的不断输入,我国在学习他们的同时,更要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因为当今文化的起源来自我国传统的文化,因此,要加强重视我国传统文化,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就要注重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最终提高他们最对传统文化重视意识。

(二)结合生活实际学习传统文化

生活实际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最好的教学环境,生活又是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的,尤其是生活中的节日。传统的节日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下来的,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意义。例如,重阳节,端午节等传统文化节日,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加入相应有关传统节日的介绍,介绍有关端午节有关的人物,有关的故事以及有关诗词,让学生通过现实实践加强有关端午节,重阳节有关的认知,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讨论有关传统文化对自己的认知,找出他们有关传统文化的认知,进而探讨和研究传统文化与教学的关系,促进教学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六、结论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我国当今文化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提高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分析了当前我国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就是其发展现状,通过对当今传统文化现状总结,本文提出了加强传统文化教学的策略,主要从提高重视意识以及结合生活实际学习传统文化两个方面。传统文化需要不断通过现实实践加强大家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为进一步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帮助和发展。只有不断加强传统文化的建设,才可以真正地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最终实现我国中国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兰凤.语新课程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李敏.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3]陶丽艳.小学古诗文阅读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4]于迪.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研究[D].渤海大学,2014.

[5]秦美玉.两岸小学语文教材古诗编写体例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4.

第2篇:传统文化学习感悟范文

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曾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大学》也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可见,中华传统教育就在于传授道德伦理,在于培养人的“德”与“善”。《学记》说:“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小成也好,大成也罢,“成”的内容及其评判标准完全是德育性的。德育一旦成为教育的灵魂,智育、体育和美育等内容便自然以德育为中心了。

为什么一小部分国人习惯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随手乱扔垃圾,不讲秩序,不守规范?我个人浅显地认为,是这些人不习圣贤之道,不遵圣贤之训,不守规矩,不遵规则。《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可见,古人是非常重视修身的,没有修身,就没有齐家;没有齐家,就没有治国,更谈不上平天下。

同志在山东考察工作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所以,我认为,学校的“立德树人”工程应把中华传统经典文化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并把修己以敬、修身养性、克己复礼摆在“德”的首位。在此基础上,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以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为基础,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扎实有效地开展德育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的师德师风就是无形的榜样。像湖南省双峰县梓门桥镇中心学校每周周前会上都安排了十分钟的教师传统文化学习时间。我们有序学习了《大学》《中庸》等古文化书籍,并组织观看《百家讲坛・中华孝道》等视频,给了所有老师心灵的洗礼、灵魂的净化。我们更要求学校领导、老师把传统文化精髓贯彻到工作、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要求教师不断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充分理解学校校训“感恩、责任、拼搏、梦想”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努力完成教育工作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这样的传统文化学习和熏陶中,老师们都有一颗感恩之心、仁慈之心、关爱之心。

对于学生,要通过学习经典、诵读经典、感悟经典来践行经典中孕育的德育内容,用传统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来引导他们,提升他们的道德文化修养。每天诵读经典,体会经典原味。每节课课前五分钟,以班为单位,全体学生肃立,齐声诵读经典,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建特色班级文化。每间教室布置时都有经典文化宣传栏,每层教室走廊都有《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经典名篇,操场、过道修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历代儒家经典及大师介绍等文化长廊。学校中处处都可看到经典内容宣传,让全校师生一进校门就能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氛围。课间播放并齐诵学校自制的《三字经》朗读磁带,让学生时时处处沐浴其中,得到熏陶、感染、浸润,让校园处处弥漫着浓郁的书香气。每周利用升旗仪式进行道德演讲,或分享优秀道德小故事,或诵读对学生有启迪教育作用的文章,或结合校园、学生实际剖析,让学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经常浸润体味经典精髓,并付诸实践。每月开设修德讲堂,举行专题讲座,召开主题班会,开展系列德育主题活动,让学生将经典中所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内化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中,既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也提升自身的道德文化修养,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自己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3篇:传统文化学习感悟范文

【关键词】小学低段 欣赏教学 传统文化

美术欣赏教学是基础教育阶段美术教学整体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通过教师合理的组织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传承,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的人文精神总和。通过对传统文化背景下美术欣赏教学的实践研究,提高教师对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意识,探索提高教学水平的途径。学生通过对认知内容的深入理解与背景文化的掌握,使他们的学习及迁移能力得到应有的宽度和深度发展。

一、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价值点

教学内容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只有在足够重视的状况下,才会被发觉和挖掘。不忽视每一个传统文化教学的“微小”价值点,并将其放大,才能理解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所谓“微小”,是指比较容易被教师忽视的传统文化点,如果教师不注意挖掘和思考分析,很容易把这些微小的价值点“走马而过”,这不仅失去了一次教学的机会,长而久之,也容易使教师养成不注意挖掘教材内涵的习惯。这就要求美术教师需要有洞察时机的能力,有较高的对教材的理解和课堂处理能力,体现了教师的综合能力和水平。

通过对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低段美术教材进行整理,在相关内容中挖掘出传统文化价值点,如:第一册《我心中的太阳》可以欣赏古代出现在石头上、器皿上的太阳图案和太阳神图案,以人类对太阳的喜爱之情来切入传统文化教学;第二册《美丽的盘子》可以欣赏从古至今的各种盘子,如《人面鱼纹盆》、中国唐三彩《花叶盘》,以了解盘子上纹饰的特点来切入传统文化教学;第三册《小闹钟》可以欣赏古代的计时工具,如沙漏、水钟、铜壶滴漏,以了解钟的发展历史来切入传统文化的教学;第三册《下雪天》下雪天想到雪花,到传统纹样团花,到中国宝相花,以了解造型上相关之处来切入传统文化的教学。事实上,教材中已涵盖很多的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有的内容在教材中有所提示,有的内容需要教师仔细挖掘,而这些内容之间也会有相关之处,如:第一册的《窗花花》;第三册的《手来手,好朋友》、《下雪天》;第四册的《剪花边》,这四个内容虽然表现的形式不同,都可以和剪纸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在教学上体现系列性、层次感。

二、挖掘节日中的传统文化感知点

节日是一种民俗文化,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在春节、元宵、中秋、端午、清明等传统节日的特定环境中教学,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将节日里的生活经验与节日文化的学习相结合,学生的情感体验就会加深。

根据传统节日和节日文化,可以选择适合低段学生的相关主题教学。如:一年级《吃月饼》了解月饼的由来,知道传统节日中秋节,欣赏各种月饼,感受其造型特点和图案特色来切入传统文化教学;二年级《看花灯》欣赏各种造型、各种材质的花灯,了解元宵节的由来,花灯从古至今的变化来切入传统文化教学。

三、挖掘地域资源的传统文化结合点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学科课程标准的实现、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很重要的作用。我们身边可利用的资源有很多,如:教材资源、生活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等。有挖掘资源的意识,并且能有效地将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就能让我们的教学 “如鱼得水”。如:一年级《杭州丝绸》一课中欣赏漂亮的丝绸,了解杭州丝绸的特点和发展情况来切入传统文化教学;二年级《王星记扇子》可了解杭州的王星记扇子,以欣赏古代扇子的造型特点切入传统文化教学。

什么内容的美术课在什么时候上,什么情况下上怎样的美术课,如果教师能够有效地结合时机,将会使教学不断推向,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昂。教师尽量将课本上的内容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从细微处不断挖掘点点滴滴的素材,如从生活用品、饮食习俗、自然景色、节气变换、风俗习惯等方面,向学生讲解并展示我国多姿多彩、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使课堂成为宣传和发扬传统优秀文化的阵地,同时,文化学习的过程也就成为一种美的享受过程。

四、研究的初步成果

(一)形成“一个”整体

通过罗列和研究,我们发现美术教材中,有很多可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我们也发现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可以利用的传统文化资源,包括传统节日,但是这些内容是呈散点分布,如果把有关于传统文化的散点进行聚焦,对学生学习的体系进行梳理,把原来散状的东西集中在一起,或连接成线的形状,形成一个整体,确定整体目标和阶段目标,找到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得教学更有系统性。在这个由散到聚的过程中进行文化学习,会更有利于学生文化意识的形成,激发热爱中国的文化情感。

(二)达到“两种”参与

1.课内参与,掌握技能 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是极其重要的,在欣赏的过程中,我们也注重给予学生动手参与的机会,如实地参观、真枪实干地动手,对学生来说都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过程,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离得很近,就能使他们很快地接受,并快乐地操作着,这些都是很好的传统文化教育。

2.课外操作,使用本领 知识和技能只有运用起来,才能真正达到学为所用的目的,通过教学让他们树立了用“渔”造“鱼”的观念,这也是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拥有了学习的本领,在了解文化的同时让自己更加有修养、有内涵,通过学习,学生愿意主动投入感知文化的世界。课堂外的操作,他们更是得到了一种文化认识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产生“三大”变化

通过一些尝试和研究,我们发现美术学习就是学习一种文化;学习美术的过程,也就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

经过课题研究的过程,我们看到了学生的变化:文化学习兴趣浓厚;文化内涵感悟深化;身心得到综合发展。以《面具》一课为例,学生在这节课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面具认识、了解的过程,让学生难忘,据家长反映,很多学生回家还带着面具不肯拿下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树立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意识,这更是完善人格的过程。

当然在学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的变化:明确目标,统整教学;把握课堂,加强能力;对传统文化背景下美术欣赏教学的实践研究,反思研究,促进发展。课题研究为我们确定了教学的目标,是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意识的研究,是对学科课程标准的实现、教学水平提高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看到教师围绕着总目标,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多角度的理解、分析和解读,形成了自己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中国是一个有着辉煌文明的古老国度,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性继承与发展、对传统艺术的再认识,是每一位美术教师的重要责任。从点点滴滴中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感,这也是我们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目的。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2、侯令著 《美术教育和人文精神的涵养》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第4篇:传统文化学习感悟范文

王天民先生的书法艺术作品体现出了大气、阳刚之美,用笔古朴、线条飘逸。大气磅礴、阳刚之美是中国书法艺术追求的审美境界,王天民先生书法艺术作品中的这一特点是显著的。如其创作的作品《大浪淘沙》中,四个大字用大笔挥洒,线条挺拔,刚劲有力。“大”字有经天纬地之感,“浪”字如波涛翻滚之势,“淘”字的三点水如沙粒急速流淌,“沙”字的主笔即一撇俨如湍急的江河一泻千里。特别是“大”与“沙”两字前后呼应,大有包揽宇宙之气势。《男儿当自强》作品中用古朴凝重的篆书,飘洒的草书线条,表现出了男子汉的精神气质。

在王天民先生创作的长卷、立轴、对联和小品书法作品中,都能清楚地看到他非常注重书法古朴、飘逸的美学思想,即在每一个字和整幅作品中力求把大篆、汉隶、章草和魏碑、今草行书书法的古朴、稚拙的用笔、气势和这些字体的结构美、线条的韵味等糅合起来,力追古意。使其书法艺术既古朴、雄浑、凝重,又不失活泼、飘逸、流动之美感。

王天民先生的《清如水》、《山水情》、《心经》、《庐山谣》等作品,无论是字的本身结体、用笔用墨,还是题款、钤印等章法、布局方面的处理,都很清楚地体现出了他率真的性格与追求雅趣的品质。

王天民先生的书法艺术特点与风格的产生是与他的刻苦钻研、渊博的学识、活跃的学术思想和忠厚、正直的品格,以及豁达、率真的性格密切相连的。

王天民先生的书法艺术成就与他渊博的学识是分不开的,他深入研究了文艺学、哲学、美学、宗教学、书画艺术理论,有深厚的国学修养和艺术修养。他先后发表了几十篇美学、艺术学、书画艺术方面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经常参加国内外书画艺术研讨会。他的《艺术概论》浓缩了他在文艺学、哲学、美学、文化学、书画艺术等方面研究的精华。因此,在天民先生的书画艺术作品中不仅有坚实的传统书法功底,而且是他渊博学识的显现。他常说:“只有进入传统才能进入现代,丢弃传统就等于丢弃现代”。书法艺术要有“天人合一的审美追求。书法艺术的象征性表现为宇宙万象的大我和个体的小我之联系。‘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应该在“中西方美学思想比较中寻找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语汇”,“中国的书法艺术,特别是现代书法艺术是开放的,各种书体可以杂交在一起”,学习时“各种书体都要领会,要通晓百家,百花酿蜜”。“各种书体的学习一定要放在各种书体的语境中理解感悟。比如甲骨文、金文的学习,必须进入那种时代的语境中才能理解它们的审美价值,敬畏神灵是那时代的语境。因此,不了解那时代的语境就无法解读那时代书体的审美价值”等。所以,正是因为有着深厚的文化修养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也才使得他研读临习篆书、汉隶、魏碑等传统书法艺术时,通过书法的能指符号,深入地感悟、理解它们的所指,以至把握住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也因此他经常告诫学生:学习书法艺术既要刻苦自学,又要善于求师访友。同时要把艺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艺术理论指导艺术实践,用艺术实践体会、理解、感悟艺术理论。尤其是学习中国书法、绘画艺术要广泛、深入地研究哲学、美学、文化学、宗教学、训诂学、民俗学等,才能真正把握住中国书法、绘画艺术的精神所在。

王天民先生的书法艺术特点与风格的形成与他忠厚、正直的品格和豁达、开朗、率真的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王天民先生自幼秉承着“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古训,艰苦的童年生活炼铸了他自强不息、坚毅正直的人品,心胸宽广、开朗、率真的天性孕育了他与人为善的处事作风。“字如其人,书为心画”。大气磅礴,天真淡雅的风格,即是他的人格、性情的真实写照。正如先生所说:“书法作为纯审美的艺术语言,一定要有自我抒情性。书法艺术创造最终是情感表现”。但这种情感“既是‘天人合一’的情感表现,艺术家个体瞬息万变的情绪表现,又是为人为事的包容、理解、宽容、融合的情感表现”,即是他的心声。

尤其可贵的是置身于多年来书法、绘画艺术等浮躁的话语中,天民先生一直默默无闻地耕耘,不为名利所动,不去沽名钓誉地炒作自己。正如先生教学时所说:“艺术家的心应该是一片净土,真正的书法艺术创作要排除名利的诱惑,不是说完全否定名利,但我们的艺术并不是最终追求名和利,最终追求名和利是到不了高层次的”。书法艺术“单靠炒是不行的,炒只是暂时的,要让艺术本身来说话。酒香不怕巷子深”。朴素简单的话语给予学生以谆谆教诲,寄予后辈以殷切的希望。

第5篇:传统文化学习感悟范文

近年来,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已经在各所学校蓬勃开展,无论是自编国学教材让国学走进课堂,还是诵读演绎经典把国学外化成行动,无论是采用“晨诵”“午读”“暮省”的诵读方式,还是在“学校、班级、家庭”的广泛开展,都在校园内营造出了浓郁的书香氛围,濡养了一批谦谦君子、阳光少年,形成了极有价值和极具可操作、可推广的诵读经验。然而国学经典博大精深,学校在组织学生诵读的过程中必须制定合理的规划,进行科学的指导,必须结合实际得体把握、有效引导。笔者在参与国学经典的诵读活动中尝试了以下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诵读经典,发展学生特长

将经典文化学习与书法、绘画、表演融为一体。我们认为单调呆板的诵读是不会引起学生兴趣的。长此以往,必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因此,我们努力将诵读与各学科的教学相互嫁接。其宗旨是:在坚持诵读的基础上,配以各班独特的文艺和竞赛活动,如吟唱、表演、相声、合唱,使学生把诵读同各项多彩的文艺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们在轻松娱乐的环境中受到教育,陶冶情操。笔者学校开展了许多展示活动,旨在展示学生在诵读方面自身素质提高的成果。

二、诵读经典,建设校园文化

为了使师生们一进入校园,便置身于浓厚的经典文化学习氛围之中,我们在学校走廊上悬挂着经典名言,每天早晨、中午学生进校之际,播放经典文化的诵读磁带,给人以清新、高雅之感。要求每个班级利用早读课全班集体诵读,坚持不懈,引导学生积累大量的国学经典名言。班级文化建设突出“国学经典文化”主题,班级布置要充分考虑营造到中华经典文化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切身感受国学经典学习的无限魅力,感受国学经典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三、诵读经典,打造书香校园

每学期,学校围绕“以圣贤为师,与经典同行”这一主题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朗诵比赛、演讲比赛、作文竞赛……在诵读过程中,笔者学校还十分重视积累活动的一系列过程性资料,如:学生诵读情况分析,学生诵读比赛资料,家长意见征询,班级活动的方案,记录照片,及时总结好的做法等等,以利于进一步开展诵读的实验研究。

四、诵读经典,塑造健康人格

引用圣贤的智慧,教导禀性淳良的儿童,那么,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日积月累,必将奠定他一生中具有高远智慧和优秀人格与秉性的基础。因此,我们设计了内容、形式与诵读相结合的手抄报,这样充分给了学生自由驰骋的空间,并能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道德品德与行为习惯。

五、诵读经典,构建和谐家庭

我们学校在实施经典诵读过程中,以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以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充分发挥教育的辐射作用,共同传承中华传统经典。读书一家亲的开展,让经典走进了家庭。家长与孩子的同读同诵,成为每个家庭茶余饭后的必修课,家长与孩子一起读背国学经典,一起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等,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们说,国学经典诵读让传统文化走进了孩子的日常生活,走进了他们的家庭,规范着他们的日常行为,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指南针”。

六、诵读经典,落实多元评价

首先是在诵读课中进行评价。既然诵读活动纳入课程,教师就应该开展相应的教学研究,以使诵读活动更有效地落实,并给学生相应的学习成绩评价,这样学生可以在诵读课中不断得到肯定。

其次是定期举办国学经典诵读展示并进行评选。学校在每学年分别举办班级、年级、校级不同层次的诵读展示会,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编排有关国学经典的文艺节目、布置国学文化环境氛围,进一步感悟理解国学经典的深刻内涵,最后进行优秀节目评选,对学生激励肯定。

第6篇:传统文化学习感悟范文

【关键词】 初中英语 文化 差异 比照

培养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鼓励他们在深入体验和主动对比中发现更多的精彩,不仅能使得他们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能够使得他们在自觉运用的过程中提高综合运用准确性和灵活性。从中西方文化差异中找出异同,能利于学生在主动实践运用和综合判别分析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悟,帮助他们增强英语学习激情和兴趣,满足全面发展需要。

1. 对比文化传统背景,开阔视野

任何文化的产生都与人们的生产劳动密切相关,是建立在一定的认知思维情感基础上的体验和概括。通过对比传统文化背景,能使得学生在有效掌握各自异同的基础上,更好帮助学生理解彼此之间的异同,形成正确的语言使用规则和方法,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综合运用能力水平。

教学实践证明,对比中西方文化传统背景,能使得学生在从中发现更多的乐趣和意义。在指导运用时,一方面,尝试运用多元化的学习资料,通过运用互联网络、报刊杂志等载体来了解与课程学习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汲取丰富文化营养,发现更多有趣的文化背景素材,便于识记运用;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的形式,找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在,围绕传统背景产生以及表达运用规则,建议学生从中发现更多有价值意义信息点,帮助他们在深入挖掘和了解的过程中形成更为全面的思维感知。通过中西文化传统背景的对比,能使得学生形成更为鲜明的深刻感知印象,便于增强学习动力。

通过对比传统背景来丰富教学,更利于学生灵活掌握语言运用规则。例如,在译林版七年级下册《Unit 1

Dream homes》的“Reading :Homes around the world”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就“What’s character about home in Japan?”和“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our home?”进行深入思考,要求学生在掌握房屋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围绕各国人们在房屋居住方面异同进行深入探究,并建议学生就“Which information do you read from the article?”等提出自己的意见,帮助他们深化感知。

2. 对比文化表达交际,深化感悟

从文化交际中体味英语使用方法,更利于学生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增强认知感悟深度和广度。通过对比文化表达差异来活化教学过程,能使得学生主动运用好文化知识,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来鼓励他们在实践运用中更好全面掌握和灵活运用。

在运用指导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以及运用的要求,建议他们在自我学习探究和实践表达中,突出方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在指导中,一方面,多引导学生针对文化在表达中的内涵意义和功能进行综合分析,鼓励他们在实践运用中按照表达思维要求掌握交际技能;另一方面,建议学生根据文化交际要求,尝试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予以呈现,帮助他们在主动尝试的过程中找到学习运用的策略。

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引导学生针对相应的文化进行综合交际,能使得他们在表达中掌握有效的运用方法。例如,在七年级下册《Unit 2 Neighbors》 的“Good neighbors”教学中,根据中西方人们在邻居相处中的思维价值异同,引导学生找出各自的差异,并建议学生围绕“Do you know Simon’s neighbor?”和“Who is your good neighbor?”进行主动表达,鼓励他们针对各自的邻居不同,建议学生就“What do you usually do with neighbors at weekend?”等问题,运用同桌交流和小组对话的方式进行交际。

3. 对比文化传承发展,灵活运用

文化具有可发展性和传承性,通过分析对比来引导学生针对文化的异同进行学习借鉴,更能使得他们加深理解运用。对比分析和综合运用过程也是学生语言文化知识不断积累和丰富的过程。

在运用中,教师不妨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鉴别发展,以文化运用在表达交际中的发展为契机,一方面,找出西方文化在传承和变化中的发展趋势,让学生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找出其中的变化;另一方面,多给学生自我搜集和主动学习的机会,多给他们欣赏原声类的影视片段,帮助他们增强理解诶感知。建议学生能够在充分搜集和运用现代媒体以及语言文化读物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通过理解感悟和想象思维来深入学习探究,并建议学生通过运用真实情景交际来深化语言文化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文化知识进行灵活表达运用,以此来培养其发展创新精神。

综上所述,运用对比分析的教学方式优化跨文化教学,能使得学生在带着问题和目标主动探究中增强认知感悟,更好激活认知感悟思维。在对比分析中,突出文化理念、价值观念和民情风俗等异同,鼓励学生在主动鉴别赏析的过程中更好开阔认知思维,提高他们英语学科综合素养。

第7篇:传统文化学习感悟范文

中国传统文化与国画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国画更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在当前现实状况中许多人对中国的许多优良传统文化持漠视态度,在国画教学中亦缺失对传统文化的保持。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艺术类学生文化素质水平偏低。

当前,我国的高考录取模式虽然逐步提升文化课成绩的比重,但是相对而言入学门槛的文化成绩偏低却是不争的事实。很多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知识储备较低,更谈不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准理解和把握。因此,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群体而言,在中国画创作过程中如何能够很好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出来,确实是一个难题。

二是艺术的文化背景缺失。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画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方各类思潮纷纷冲击中国,加上中国在世界上处于相对落后的境地、贫富差距较大,使当时大部分人的思想产生转变,把现实的错误、落后一股脑儿地算在了传统文化的头上,认为传统文化一无是处,彻底否定,断裂传统,甚至全盘西化。对传统文化学习不够。此外,现代人知识结构的改变也给传统文化的承接带来了困难,而且人们大多追求能直接带来经济利益的实际效果,而不重视文化带来的精神满足。因此,倡导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的精华倡导中国画的繁荣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三是教育模式、教育内容的不适应。

不可否认,当前中国画传统教学模式依然存在着很大的被动性。第一,中小学生基础教育对传统文化培养的力度不够,与中国画所需的素质要求和知识储备、教育基础的积累等都有着非常大的差距。第二,除此之外传统的中国画教学方法着眼于教师的“满堂灌”和“一言堂”,这极不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有悖于全面素质教育的初衷。第三,当前我国高校招生制度和标准也决定了学生的中国画基础素质差,从而给教学带来被动性。美术艺术类专业在招生时要求不管学生学习的是何种画种,素描和色彩是必考项目。因此,这就必然决定了考生在学习绘画过程中把主要的精力用于素描和色彩的学习,因而对中国画的学习就少之又少,更不知道国画的发展史。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学生中严重的缺失。

2进一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在国画教学中的作用

作为我国的文化精粹,国画属于我国文化产业链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元素。国画作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部分,其繁荣与振兴为我国文化产业注入了极大的新鲜血液。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与国画教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学习好中国画,首先,必须先打好扎实的传统文化基础。其次,在国画教学上应安排合理的教学体制,制造浓厚的教学氛围,提高中国画教学质量。因此,进一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在国画教学中的作用,从多方面多角度共同努力,促进国画教学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以及创作中传统文化的融入,从而促进中国画教学的不断提高、发展。

第一,加强美术专业学生传统文化修养和文化科目成绩。

对于我国的国画教育而言,应当从源头抓起。对美术专业学生来说,理论的学习是一种必要的知识基础和文化积累,它势必会成为学生日后绘画创作灵感的源泉,它更是一种坚定的信念,是对中华文化精神的肯定,因而必不可少的。所以,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而言,严抓文化科目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把文化课成绩作为与艺考成绩同等重要的标准。全面加强中国美术史、画论、古典文学、旧诗词等传统文化理论知识的教学和学习,从而变教学的被动为主动,从根源上保证输送到大学的艺术类人才的基本素质和文化涵养达到要求,促使他们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毕竟作为一个全面的艺术类人才,专业天赋和综合性的文化素养缺一不可。

第二,对传统文化的汲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增强美术类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辨别能力。

对于传统文化知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辨识能力。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不可盲目地全部拿来使用或全部相信。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面临西方社会各型各色的思想大冲击,各类思潮充斥在中国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国画教学和创作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的知识辨别能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对国外文化过分盲目的追捧,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应有区分地继承,体现在作品中即不会显得偏激,也使美术作品展现出特有的艺术性。因此,在中国画教学过程中必须以中国的传统文化理论为根基,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一是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经典的感悟,深刻理解中国艺术精神的内涵。二是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理论的学习,使他们深刻了解中国画的精华,达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绘画的优秀传统的目的,从而更好进地行中国画的创作和创新。

第三,进一步改进教育模式,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融合。

第8篇:传统文化学习感悟范文

关键词:玉雕;设计者;非专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111-1设计者想要设计出完美的艺术作品,必须同时具备两方面的素养,即玉雕的专业素养和非专业素养。所谓玉雕的专业素养指的是从事玉雕设计的人员应具备的造型能力、绘画能力以及娴熟的雕刻技艺;玉雕专业的非专业素养指的是从事玉雕设计的人员除应有的专业素养外还应具备丰厚的文化知识、较高的艺术素养和道德修养以及独特的创造力。

一、 增加知识的积累,提高文化素养

根据官方统计我国玉雕设计行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典型的表现在三个80%以上:第一,有80%以上的从业人员学历在本科及以下;第二,80%以上的从业员是师徒继承的关系,较少进行过文化学习;第三,80%以上的从业人员没有经过理论的培训。以上情况严重限制了玉雕设计人员的发展,也凸显了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玉雕作品《八瑞》是第二届神工奖的创造金奖,显示了设计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作者在设计作品时充分融入了传统文化要素,把古时皇家祭祀的礼器琮、璜、圭、璧与古代瑞兽青龙、玄武、白虎、朱雀结合到一起,体现了较强的古代文化特色。作品中的壁呈圆形,代表上天,琮是地方的象征,琮在壁上,象征地方臣服中央。璜象征着皇家权利的至高无上,璜中间有一原点,象征全天下以皇帝一人为中心。整块玉璧背面,刻有路纹,象征天地、阴阳相通。四大瑞兽又是吉祥、安定的象征。整个作品体现了设计者有较高的古代文化造诣。综上所述,玉雕设计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第一,设计者要勤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只有真正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下刀”如有神。缺乏文学知识的积累使设计者的思路变得狭隘,玉雕设计者平时应坚持自学,从书本中获得知识,开阔思路。第二,设计者要确定学习重点,针对自己专业素养的缺陷,多从书本中找到原因和改进方法。第三,设计者要做到边学习,边总结,可以把自己平时的感悟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认真琢磨,在玉雕的创作过程中尝试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逐渐积累自己的文化知识。

二、 培养艺术爱好,提高艺术素养

玉雕设计者作为艺术的直接创作者,其自身必需培养艺术爱好,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美,只要你拥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玉雕设计者应像罗丹那样,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观察感悟普通的人和事,发现别人看不到的美。作为一名玉雕设计者,他的思想越远,作品也就越厚重;文化底蕴越深,作品也就越有深度;对艺术的感悟越高,设计出的作品艺术性也就越强。所以说培养玉雕设计者的艺术爱好,提高其艺术素养,对提升作品的价值具有很大的意义。

书法艺术是中华传统文明的象征,古人喜欢用文字表达个人感情,抒发山河壮丽。很多玉雕设计者用手工写成阴文雕刻于玉器之上,并且加入简画梅、兰、松、竹、菊等,将书画艺术自然融入到玉雕设计之中,产生很好的艺术效果。设计者在玉雕设计中要学会借鉴雕塑行业的艺术手法,如木雕、石雕、牙雕等,借鉴不是简单的模仿,是指把别的行业和人员的艺术手法内化为自己的创作风格。例如在玉雕《琴心剑胆》中,设计者成功地运用了象牙浮雕的艺术手法,古琴、飞剑、窗几交融一起,给人较强的视觉冲击。

三、 培养观察、发现、思考能力,紧跟时代潮流

玉雕设计者欲使自己的作品更具想象力和创造性,要在日常生活和玉雕设计实践中多观察、多思考、多发现。所谓的观察力是指设计者要认真观察周围事物和其他作品的特征;发现力指设计者通过观察能够体会、发现更多的艺术元素;思考力指的是设计者在观察、发现的基础上能够感受到其艺术元素和艺术作品独特的韵味和内涵。只有大众认可和喜爱的作品才能称得上是优秀的作品,玉雕设计者应把握时代的潮流,体会当代人的审美需要,才能创造出更优秀的作品。作品《必有爱心系四方》就是设计者紧跟时代的潮流,把握时代的脉搏设计而成的一部作品,作品主要雕刻了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壮丽场景,体现了新时期的中华儿女的集体荣誉感和热心公益的良好道德风尚。该作品契合了时代的审美需要,一经问世就在社会引起很大的轰动。

结语

玉雕设计者如果只具备专业的素养,充其量只能是一个工匠而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提高玉雕设计者的非专业素养是时代对设计者提出的新的要求,玉雕设计者只有在自己专业素养的基础上,努力提升自己的非专业素养,才能设计出更好的艺术作品,进而推动我国玉雕设计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涛.玉雕专业“工学双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01).

[2]沈彦昊,傅蓉蓉.海派玉雕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企业研究,2012,(02).

第9篇:传统文化学习感悟范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角度;民间工艺美术;教学利用价值

一民间工艺美术于艺术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民间工艺美术的逐渐衰退

随着时代的变革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生活上的巨大便利,随着而来的还有艺术设计理念的强大冲击,在不断变化、不断更新的社会大环境中,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和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传承发展受到了机械化的生产模式的限制,在这样的生产模式之下,很难保证工艺品的质量和民间艺术的个性[2]。

(二)西方艺术设计理念的激烈冲击

我国实行的对外开放战略使得西方的文化大量传入我国,传入我国的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间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接触、发生碰撞。在文化的融合和碰撞中如何保持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诸多关注。忽视了传统民间艺术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发展,而大肆强调西方的文化和艺术设计理念,极大的阻碍了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3]。

(三)我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不继

随着时代的变革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互联网,而在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的信息和新文化因子,这些文化因子借由网络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不断的进行入侵和渗透,使得传统文化理念在大量新文化因子信息的不断冲击中被埋没,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艺术元素散落各处。民间工艺美术与信息时代的脱离,而逐渐消失在大众视野中,其艺术价值被逐渐淡忘,难以传承和发展[4]。

二民间工艺美术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引入的意义

(一)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民间艺术是广大人民群众在悠久的历史中几千年历史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创造所形成的艺术形式,是历史文化传承创造的遗产,是组成我国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民间艺术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历史岁月的洗礼,除此之外,民间的风俗习惯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民间艺术的形成。将民间工艺美术引入艺术设计教学中,不仅是对民间工艺美术价值的体现,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更是对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保护[5]。

(二)有利于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间的融合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革、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文化间的碰撞融合也愈发激烈,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发展刻不容缓。将民间工艺美术引入艺术设计教学中,有助于现代艺术同民间艺术之间的相互融合,通过文化间的融合为传统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在高校艺术教学中融入民族文化和民间工艺美术元素,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索发掘,找寻其价值以及意义,在保留传统民间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借鉴现代艺术[6],多元化我国艺术教学,创作饱含传统文化和民间工艺美术元素的现代艺术作品。

(三)有利于学生艺术视野的拓宽和艺术教学效果的提高

在高校的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注重将民间工艺融入到艺术设计教学中,通过对现代艺术设计元素的吸收借鉴,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艺术教学效果,还能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掌握现代艺术设计知识的同时对民间艺术进一步加深了解,开阔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创造能力、思考能力、创作能力的培养,并对艺术设计教育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提高学生的创作参与度和艺术感受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推动高校艺术教学水平和质量。

三艺术设计教学与民间工艺美术相结合的策略

(一)重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观念

高校教学计划的实施方向和实施方式都是在教学理念和教学观念的指导下开展实施的,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交融下不断产生新文化,而新文化多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并对传统艺术造成了强大的文化冲击。艺术类高校以及高校中的艺术类专业是挖掘、探索、传承传统文化和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载体,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重视教学理念的重构和教学观念的转变,为促进艺术设计教学与民间工艺美术之间的结合构建教学新理念、新观念。在开展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课程设计工作时,基于现代艺术设计知识的学习前提下,独创具有本土特色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突出我国教学体系的优势,充分将本土文化优势融入到艺术设计教学设计中,丰富艺术设计教学课堂,增加现代艺术设计与民间工艺美术元素的融合实践环节,树立传统艺术的传承发展观念[7]。

(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在高校艺术设计课堂教学增加民间美术的课程设置,增加课堂教学手段和方法,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提高艺术设计课堂教学质量。通过民间美术课程的加设创新高校艺术课程设计体系,为其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新活力。教师在实际的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中,侧重于民间传统艺术的教学,加强对民间传统艺术的介绍,加大对学生民间传统艺术的培养,注重周边艺术环境的创设,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良好传统文化环境有助于学生创作传统文化艺术作品,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探究兴趣。邀请民间艺术家走进高校的课堂,亲身讲授民间艺术,带领学生集体去民间采风,实地亲身感受民族艺术。

(三)激发创作灵感,鼓励实践

艺术是自由的、是多变的、是灵活的,艺术设计的教学不应局限在理论的教学和学习中,而应该是实践的、自由的,给予学生开阔的创作空间,在自我摸索中寻找创作灵感。民间工艺美术是艺术设计的灵感源泉之一,在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中寻找创作灵感和设计思路,并融合到作品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自由创作的环境、机会和时间,鼓励学生实践,切身感悟,找到自己的设计风格和设计灵感。

(四)用生活化的眼光欣赏代表作品

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在民间流传了数千年,究其原因是出于民间,民间工艺美术设计要想被大众所喜爱、所接受,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要贴合民间,就要“接地气”。因此在进行艺术设计时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将日常生活实际借以艺术的形式加以表达。在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将民间工艺美术作品搬进课堂,给学生呈现不同的传统文化风俗、民族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