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发展总结范文

计算机发展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发展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发展总结

第1篇:计算机发展总结范文

关键词:新常态;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模式

随着经济、科技呈全球化发展,计算机计算也实现了提升与发展。并且作为现代化信息产物,对推动全球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计算机自问世以来,就从社会生活与生产的各个方面改变了人们的活动方式,引导着人们迈入了全面的信息化时代,并且渗透成为人们相互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人们普遍认为只要计算机的技术不断得到持续的发展与提升,就能获取相应的成果。但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历程来看,只有伴随着社会形态的计算机技术发展,才能成为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活提升的技术手段。

1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模式内涵

计算机网络技术诞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广泛应用与军事通讯方面,随着后续科技以及经济的发展,计算机逐渐普及到各种生产行业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计算及网络的运行机制是以通信协议为基础,然后经由载波、电缆、双绞线、光纤、微博、通信卫星等媒介将全世界范围内计算机网路连接在一起,并通过硬件与软件的协同工作,实现数据信息技术传输与共享。通过分析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可以客观分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因素,并总结在发展历程中经受的影响因子,发展过程与发展趋势,通过这些因素提炼出计算机的发展结构,并通过哲学角度展望计算机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2计算机发展历程

2.1初始阶段

计算机的发展的初级阶段,还不能被称为真正的网路,其真正的内涵是在局域网范围内的互联。主机只有一个计算机,具备键盘与显示器,不具备数据处理与传输功能,其他与主机互联的计算机进行数据的处理与交换工作。因为不具备数据信息传输的功能,所有实际应用效果并不理想。

2.2多主机通信阶段

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各个西方国家为了实现军事要务,在美国将计算机进行了互联,在多个主机中实现了互联,并显著提高了计算机数据处理与传输的能力。但是计算机之间的连接方式是由通信设备而非线路进行连接。

2.3互联网发展阶段

计算机技术经由这个阶段的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与发展,互联网不但局限于某一个国家中,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中,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发展,并且经由网路协议与网络互联模型时全世界范围的计算机实现了信息共享的能力。但是,这个阶段硬件设施改在不断的发展更新,由于各个厂家生产的硬件设备型号有所不同,为了便于全球网络实现互联功能,制定了网络协议以及网路模型,其中主要应用的是TCP/IP以及开放式网络互联七层模型。

2.4高速发展阶段

美国率先提出了信息高速化发展的相关概念。在发展的初始阶段,智能网路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光纤技术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与提升,并经全球的工业产业升级为信息化的工业生产模式,在这个阶段的发展进程中,千家万户也普遍接触到了计算机技术,并且成为日常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对社会的经济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在全世界范围内业掀起了巨大的变革。

3计算机网路技术发展模式分析

计算机技术在得到发展的同时也对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要求,想要计算机网路技术进一步发展,需要审时度势,客观总结自身发展中的优势以及劣势,并建立适当的计算机发展制度与模式。其中,主要对计算机网路技术起到主要作用的模式有:

3.1体制的创新

有专家学者提出技术性与制度性是保证经济长久发展的重要因素。计算机网络技术想要实现健康长久的发展,需要制度的有效制约。政府需要根据市场客观的发展规律,建立起科学经济的发展市场,促进企业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发展企业技术,在发展期间,政府应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促使企业能够不断地改革创新,而非横加干预,制约企业的发展。

3.2产学研结合

“产”指产业,“学”指学校,“研”指研发机构。通过学校、产业与研发机构可以通过取长补短,相互协调的工作方式实现计算技术的长足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较为复杂,单一的研发部门较难以完成冗杂的任务,只有各个机构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采用协调工作的方式,才能使人才、资源以及资金发挥充分的作用。

3.3产权制度创新

计算机计算发展需要制度进行保证,而创新的产权制度保证是完善体系的重要保证,并能有效促进经济利益创收。因此,需要在制度的基础之上,实施知识产权政策,切实保护创作人员的利益。只有经过这一制度的保证,才能大大激发人才创新的力度与密度,提高我国计算机计算的发展提升。

3.4有效的风险投资制度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需要资金的有力支持,而有效的风险投资是推动技术发展的强劲动力。有效的风险投资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需要投入充足的资金保证计算机技术研发创新工作顺利进行;一方面需要有资金退出机制的保证,在进行风险评估基础之上,通过资金退出机制,保证资金安全并实现循环利用。

4结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社会发展中的必然产物,同时计算机网络技术反过来也推动着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并且随着社会经济与可以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也需要不断更新,国家与政府需要审时度势,采用研学产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资金的投入与退出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通过积极引导的方式,保证企业在市场的需求下实现长足的发展,提升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苏永强.新常态下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模式创新研究[J].才智,2016(05):252+254.

第2篇:计算机发展总结范文

1.1高校计算机课程的特点

高校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主要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操作性很强,计算机类课程大部分的操作技能是实践的,是一种动手能力;二是指计算机作为工具,必须与其它专业知识相结合才能更好的体现出计算机知识的作用,这种实践性更多的是指一种灵活应用的能力。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其教学过程和培养目标应注重培养的学生应三方面的能力:一是实践性能力,实践能力内涵丰富,既是技能操作类的实践能力,又有与其他专业相结合应用的实践要求,专业技能要求高;二是学习能力,计算机知识更新十分迅速,这就要求计算机专业学生具有的知识结构要有与计算机行业相适应的动态性,学生必须具较强的学习能力,能自主地、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实现自我知识的更新;三是创新能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适应行业的飞速发展,这要求其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1.2高校计算机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课程教学的发展是以评价作为导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以高校教学评价要创新和质量为导向。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核心环节,目前计算机课程的评价方式存在着以下问题:

1.2.1注重总结性评价,忽略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指的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为判断学生整体学习效果而进行的评价,是教学评价当中不可缺少的评价方式。新高校的教学评价还一直沿用传统单一总结性评价——“期末考试”。但是,单一的总结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不能胜任新课程改革和计算机人才发展的需要,因为其忽视了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忽视过程的综合与创新。缺乏形成性评价,教与学间缺乏有效的反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形成性评价可以及时地向学生、教师反馈信息。学生依据这些信息可以发现优点及不足之处,同时找到需要改进的方面,教师依据这些反馈信息可以总结反思教学中的成功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好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

1.2.2评价取向单一,忽略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考查

计算机类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科目,这也往往导致了教师在教学和评价上只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大部分教师对学生学习评价方式就是期末统一操作测试(教师出卷,学生要找题目的要求完成统一的作品)。教师统一出题,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要求机械操作,完成统一的作品。计算机作为工具,必须与其他专业知识相结合才能更好的体现出计算机知识的作用,而单一的评价,只注重本门课程的内容,忽略了学科知识的相关性。同时,在整个作品的完成过程中,缺乏学生情感和思想的融入,导致学生思维狭窄,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够。

1.2.3教师单向评价,很难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评价主要功能是: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然而,目前,高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评价多数是教师单向的评价,学生只是被评价者,而无权参与评价。一般都是由教师评价学生这样一种单向的模式,而缺乏学生的自我评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这种教学评价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即是只有个别学生的学习是优秀的,而多数学生都处于中常水平,部分学生处于“差”水平。从而,教学评价只是单纯的告知环节,仅仅给学生一个结论:优、中、差。在整个教学评价当中,学生不能很好地了解自身还存着哪些不足,也不知道在此基础上该如何发展。教学评价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总结性判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学习的程的自我体验、自我调整、自我改正。学生参与评价(进行自评和评价他人),能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习,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在评价的同时也是自我的反省。

2促进形成性评价在高校计算机教学应用的策略

2.1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完善的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有效性的保障,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处于学习的阶段(特别是初始阶段),尚未形成具有高水平的评价能力,容易出现评价较大的偏差和“情感分”,。因此,在形成性评价中,教师对学生不能盲目开放式的评价,必须建立完善评价指标体系,让学生有据可依,保障评价的有效性。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为形成性评价在计算机教学过程的得以有效实施、发展提供了依据和支持。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不是盲目和一成不变的,而是要经过实证调查研究具体了解计算机课程特点、学习者特征、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学期和教学实际条件等因素,应依据计算机专业学习目标、学生发展能力、学习情感等方面来建构,在实践检验中进行修正,不断完善和发展。计算机专业学习目标是指学生经过专业学习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学生发展能力学生经过计算机课程学习所具有的多种学习能力及相关辅助能力,包括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信息素养能力、思维辨析能力等等;学习情感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机、积极等方面。教师应当把形成性评价评价体系编制成手册,学生人手一册,手册中各项指标和任务可分学生自测、生生互评和教师测评3项,使形成性评价在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中得以有效及时的反馈,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目的,以督促学生学习为手段,不断发现问题,让学生认识自我,实现自我的发展。

2.2增强学生自主意识,促进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意识就是学生对学习的责任心,对学习的不断监控、不断评估和不断反思。形成性评价是一种多元评价模式,在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多维度、多样化、多主体的评价,这要求学生主动、积极的有效参与。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和课堂管理中,应注重增强学生形成性评价自主意识和责任心,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评价中,不能让学生认为参与评价是增加学习上的负担,应让学生明白形成性评价是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富有意义的重要环节。

2.2.1反馈及时有效评价,增进评价价值意义

教师要向学生明确教学任务的目标和学生通过学习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并与学生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制定评价标准。教师建立学生的学习任务档案,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给以及时、有效评价的反馈,有效地给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形成性评价给学习带来的意义和帮助,帮助修正学生的学习方法,协助学生有效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2.2.2让学生参与课程成绩评价,促进学生参与评价的主动性

计算机操作类的课程可以取消统一出题的期末考试,师统一出题,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要求机械操作,完成统一的作品的单一总结性评价不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计算机操作课程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完成一个个递进的教学任务,从而达到学习目的,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就是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从而,学生的课程成绩可以由多次的教师评价、学生间的评价、自评累加形成,学生自己本人的课程成绩的可以自己参与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对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比较自评和他评之间的差异,从而进一步促进自主性的提高。

2.2.3以评价加强生生间的联结,促进学生参与评价的责任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社会往中,内化意义并与原有知识建立联系、相互作用所造成的认知结构的增加或改变的过程。表明了学习就是学习者在社会性活动中完成自主地、有意义地建构外来客观结构的过程。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有效的学习不是简单问题的发现和知识单向传递,而是师生都要围绕真实、复杂的学习主题或任务进行探究,注重师生间、生生间的支持与协助。生生间互评是学生参与评估过程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互评可以了解同学的优点和不足,也是重新学习的过程。在学生互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生生间的联结,组织分散性知识互相给予支持与协助,让学生在共同的活动自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学生通过互评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更进一步开发创新思维能力。同时,要让学生明白,参与形成性评价不但是课程教学的要求,而且是自己学会学习的表现,体会形成性评价对自己和同学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他们参与的责任心,以达到让学生掌握自律、自评、和互评的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辨析能力。

2.3以“比赛”带动评价

计算机课程的评价不必局限于课堂中,也可以把学校各种专业作品比赛与课程教学相结合。课堂与社团或学校知识技能的比赛相结合,更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以比赛带动学生的学习,目的在获得知识的运用的体验和成就感,学生能参赛中通过设计、开发富有个性创意的作品,充分展现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淡化分数意识,不以只以的分数高低衡量学生的能力,不以单一知识掌握的多寡为优劣,在多维度、多样化的评价中,学生能明白好的作品好在哪些方面,不足又在哪些方面。

3结语

第3篇:计算机发展总结范文

【关键词】计算思维;项目驱动;大学计算机基础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是学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社会活动等的运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整个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经历了不断的改革与调整, 教学理论和教学目标也经历了不断深入的发展与变化。

目前,由于很多高校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认识不足,教学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

(1)“狭义工具论”

一直以来,认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只是教会学生怎么使用计算机,把计算机作为工具来运用成为教学的核心任务,从而形成了“狭义工具”学说。

(2)教材内容陈旧

近年来由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更新且同时有所增加。但目前课程教材内容却显得很陈旧,与现阶段的计算机技术存在很大的差距。且知识结构滞后、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实用性。

(3)教师教学方法不当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赋予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基础理论、程序设计、办公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等,各个模块相较于学生之前的学习具有完全不同的知识点。教师如果采用不恰当的教学方法,会使教学过程显得格外的复杂,且事倍功半。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发现如何定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如何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是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

2 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

2006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Jeannette M. Wing)教授在美国计算机权威杂志ACM《Communication of the ACM》首次提出了计算思维的定义――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行为的科学方法。她认为计算思维不仅仅只是属于计算机科学家,而应该是每一个人的基本技能。计算思维是一种人机共存的思维,强调机器实现和问题求解的具体操作过程。

目前,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狭义工具论”的问题突出,将计算机作为学习和研究中的一个使用工具,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重心放在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上,淡化了学生对计算机科学中重要思想与方法的认识。

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就是在课程教学中突出对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环节,把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方法论,提高计算思维能力,通过运用计算机的相关概念、思想、方法去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把技能转化为能力,把能力转变为思维。

3 基于计算思维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相比枯燥的、以简单罗列抽象理论知识为主要形式的传统教学方法,项目驱动式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引入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用源自于社会、生活、经济等领域的典型案例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案例与知识点相结合,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在传统的任务教学中,教师只对学生完成的任务作评价,对学生在完成过程中需要运用什么方法去解决,则基本不作要求。而基于计算思维的项目驱动式教学则以项目为主线,将教师与学生联系起来,整个教学过程是项目、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教学项目案例的选取要以计算思维为依托,要与学生的专业相关联,做到将计算思维和专业应用融洽结合。

我们认为基于计算思维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型应该从“项目”的确定、“项目”的分解、“项目”解决及“项目”总结四个方面构建。如图1所示。

首先由教师依据项目设定情境、给出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相互合作,最终解决问题。它的教学模式是在保持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将知识分解成一个个问题模块,每一个模块的学习之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这样,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与技能,也获得了搜索、存储、分析和递推信息的能力,同时养成了创新思考的习惯。

项目驱动教学是典型的基于计算思维的教学方法。强调通过师生讨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归纳和总结,并且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会和理解如何用计算机科学的思维和方式去解决专业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4 总结

计算机基础教学已进入一个新阶段,《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仅仅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现状,要从根本上进行观念转变,重视学科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计算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分析及处理问题的方法。计算思维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及开拓创新的能力。实践表明,基于计算思维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得到很大提高。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注重展示和解释计算思维的基本内涵和方法,注重将计算思维渗透到课程各个知识点和模块的教学中,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国良,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1(1):7 -11.

[2]牟琴,谭良.计算思维的研究及其进展[J].计算机科学,2011,38(3):11-15.

第4篇:计算机发展总结范文

计算机技术的选择判据和机制往往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快速性的特点,因此在这样的选择环境中,也可以促使计算机技术取得快速的发展。众多实践也证明了激烈的社会经济竞争往往是技术上的较量。计算机稳定、明显的选择判断机制,使得计算机更容易解决在生产、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计算机选择机制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2其他科技的发展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的支持

现代科技发展是基于计算机技术之上的,这样或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了计算机科技的发展。现代计算机科技与其他领域的结合,既满足了行业发展需求,又促进了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发展、应用。

3计算机科技的发展趋势展望

3.1从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看,计算机逐渐走向巨型化、微型化、多媒体化、资源网络化和智能化巨型化是指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许多部门要求计算机具有更高的速度和更大的存储容量;微型化是指计算机体积更小、重量更轻、价格更低、更便于应用于各个领域及各种场合;网络化是要实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和资源共享,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互相渗透、不断发展的产物。多媒体化是指现代计算机可以集图形、声音、文字处理为一体,为人们创造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的信息环境;智能化是指计算机处理能力更加快捷方便,它是采用平行的处理技术,同时处理和分析计算机中的多个数据及多种指令,更有效地提升工作效率。

3.2新型计算机

由于芯片计算机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开发潜力不大,因此开发新型计算机成为计算机行业发展的趋势。(1)纳米计算机。纳米计算机是将纳米技术于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起来,由此形成的计算机。纳米元件具有体积小、质地优、导电性能高的特点,因此可以替代传统的硅芯片。纳米技术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过后取得了不错的发展,使用纳米级芯片组成的纳米计算机,能耗小、可行性高,因此纳米计算机会是计算机技术未来发展趋势之一。(2)量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是基于量子力学的原理,进行了计算机研发。相比于传统的计算机量子计算机存储的数据量要大得多,运行速度也非常快。量子计算机除了在运算速度和存储性能的优势之外,还具有极强的安保体系,加大了计算机的安全性能。(3)光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是利用光子进行计算,把传统计算机的导线互联转变成了光互联。这样可以根据光的不同波长来进行不同复杂任务的处理。(4)生物计算机。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进步,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计算机的研发也在逐步变为现实。因为生物蛋白质分子自身结构的立体性,集成密度较高。生物计算机运行速度将会大大提升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它还能及时进行自我故障修复。本文来自于《学术论坛》杂志。学术论坛杂志简介详见

4总结

第5篇:计算机发展总结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发展,经验

一、计算机的发展

随着数学的不断发展, 还可能出现新的计算类型。人们从开始产生计算之日, 便不断寻求能方便进行和加速计算的工具。计算和计算工具是息息相关的。对数被发明以后, 乘除运算可以化为加减运算, 对数计算尺便是依据这一特点来设计。经过人们在这方面多年的研究, 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手摇计算器, 并风行全世界。由于电力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电动式计算器便慢慢取代以人工为动力的计算器。20 世纪初, 电子管的出现, 使计算器的改革有了新的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 使人类进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

二、我国计算机产业发展的行政基础

1979年3月21日国务院决定成立管理计算机工业政策、规划及有关企业的国家电子计算机工业总局,该局直属国务院,由四机部代管。

1982年5月国务院机构改革,计算机总局并入电子部。总局部分人组成电子部的计算机与信息局,部分人组成调研机构计算机与信息发展研究中心,约一半人组成中国计算机发展公司。

1993年3月,经八届大一次会议批准,国务院重组电子工业部,计算机业由该部计算机司归口管理。制定计算机产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原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及电子工业部在1984年、1986年先后提出了计算机业的发展战略和相应政策。

1993年电子部恢复后提出“八五”发展战略,明确计算机、软件、半导体、集成电路等是电子工业的增长点。在80年代中期,主管部门采取了重点支持长城公司发展长城系列机的政策,并通过生产许可证的发放管理计算机企业的布点和发展。

三、我国政府发展计算机产业的政策

政府不仅要在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初期发挥作用,而且也要在计算机产业逐步趋于成熟时,仍然起着重要作用。政府对整个创新过程起着杠杆作用;政府的技术政策要有整体战略目标。政府不仅对计算机科学和基础研究投入大量资金,还对推动产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投入了大量资金。

政府利用四项税收政策推进计算机工业的发展。对计算机、集成电路、软件、程控交换机四种产品实行免征产品税,减半征所得税,可按销售收入10%提取研发费,对重大引进工程项目免征进口税。政府建立电子工业生产发展基金。财政每年拨款1亿元给基金,主要用于四种产品的小型技改、集成电路生产线的填平补齐、技术成果商品化等。

我国鼓励外商在中国投资计算机业。积极的在创业环境上加大优惠力度,大力引进外资。

改革开放政策的作用显而易见。国内计算机公司的兴起得益于得益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刺激,得益于从包括竞争对手在内的外国公司的学习。

四、政府在计算机产业发展方面体现出的作用

我国政府在计算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为我国发展计算机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同时也在计算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体现出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主要变现在:1、支持建立大学计算中心,资助大学计算机系开展研究工作。2、是研制高性能计算设备和建设网络设施。3、支持利用高新技术的大型应用系统的研究开发和推广。4、对产业技术的早期资助。

五、具体措施

不断加强对计算机资助项目计划的统一协调和战略规划。这种体制发挥了专业机构的积极性和技术特长,又加强了统一协调,避免重复研究和分散竞争资源的局面,提高了政府资助的整体效果。

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经验,对我们有以下几点启示。政府主要引导大学和产业界研究机构的研究,特别在建立前沿研究需要的实物基础设施,培养大学生、研究生和技术队伍等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资助来源多元化和机制多样化,多元化的优点,一是有利于技术发展的多样性。每一个机构都有各自的资助重点及资助方式,从而促进计算机技术多样化发展;二是提供多种潜在的支持,三是研究成果可以在不同的机构间转移,形成广泛的用途,提高了研究成果的利用效率。

六、动态网络在我国的发展

20世纪末叶,世界进人了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商务环境发生剧烈变化,市场急剧变幻。智力资源、环境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在此情形下,企业组织结构开始了变革,以动态分工和知识联网为特征的动态网络组织结构应运而生。这也是我国目前计算机产业发展的真实写照。

动态网络组织具有以下特征:1、网络组织是由若干个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部分(团队)构成的;2、网络组织强调整体性,即各个团队相互关系的协调性;3、构成网络的各个部分(团队)具有自我调节功能;4、构成网络的各个部分与其外部的联系是发散性的;5、网络组织的有序性都是动态的,在不断地与环境交换信息和能量(资源)的过程中保持和发展。

在动态网络组织中,领导的作用和中层管理者的角色均发生了一些变化。高层管理者更侧重于为企业树立追求的理想,他们为企业指明长期的方向和目标,为企业创造未来的发展机会。国家对计算机行业加以扶持,计算机行业对国内企业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七、结语

知识的联网和共享带来了坦率、公正和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这是知识共享的人际基础,而有效的知识共享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这种人际关系的维持和发展。

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使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只有那些把握机会、不断创新的企业才能生存发展。如何充分有效地发挥智力资源的潜力已经成为决定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企业必须对传统的组织形态进行积极的变革,以适应新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莫卫东。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4.

第6篇:计算机发展总结范文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教学中,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沿袭传统的授课方法:板书+讲解。学生只是课堂教学的“听客”,知识点的记录者。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培养与锻炼,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不符合社会需求的。新形势下强调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这必然要求教师不能作为计算机网络教学活动的专制者,而是要转变思想,转换观念,和学生共同、平等地参与各项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调整教学进程,创新教学方法。其实计算机的许多课程,可以以演示+操作+讲解+练习+提高的模式进行教学。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计算机网络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能与教师一起共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总结计算机网络学习的规律。这样才能让教师与学生在思考中相互启发,相互完善,相互配合,在讨论中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相互提高。从而实现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自我完善。学生也在这种参与教学中体会到计算机网络知识学习的乐趣,在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笔者在教授《计算机网络概述》这节课时,就引导学生和笔者一起参与了课堂的教学。我们知道对于《计算机网络概述》这节课它包含了很多计算机概念,从而使得课堂的教学变得比较枯燥、乏味,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课堂教学伊始,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以短片的形式播放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和基本组成,营造了一个相对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接着趁同学们兴致高昂,笔者又结合短片与教学的内容提出来一系列问题让同学们思考:①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想象的计算机网络是什么?网络的世界什么?②究竟什么是计算机网络?③计算机网络的功能有哪些?④你对计算机网络的了解有多少?然后让同学们自己阅读教材,结合多媒体播放的短片,找出问题的答案。这样同学们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总结出了问题的答案,他们一定会对这些知识点记忆更加深刻。这种教学模式下,改变了传统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中单一、乏味的局面,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培养了更多的有用之才。

教师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

作为高职计算机网络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应该积极与同行间进行教学经验的交流,在交流与合作中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对我们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之间互相交换教学心得与经验,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适应教育的改革。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水平,避免“穿新鞋走旧路”的现象出现。我们知道,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了,我们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提升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教学效率。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产生新的教学理念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就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但是这个问题只靠教师个人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的,我们必须与其他的同行进行交流,这样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专业的发展。教师间的相互听课就是一种很好的同事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教师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查漏补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学校应该定期地组织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这样才能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培养。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既是一种学习形式,又是一种教学策略,是以小组间学生的相互学习为其基本形式,以团体的总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师生间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新的学习形式。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展开,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提高了学习效率。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做好合作小组的分配与组合。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各个学生的特点,尽量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不同学习成绩,不同性别,不同能力,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编排到一起,这样不同的学生都能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组内优势互补,合作小组间达到公平竞争,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小组内,要明确各自的分工,每个成员都有任务,不搞个人主义,不搞一言堂,合作学习小组不是一个人的舞台,大家在小组内平等交流,各自发挥聪明才智,这样才能达到合作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例如,笔者在教授《计算机网络的起源与发展》这节课时,就在课堂教学中,展开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我将全班同学分成6个学习小组。让同学在课下结合网络与相关的书籍,总结出计算机网络的起源与发展,然后在下次上课时,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小组的总结情况,最后由我进行综合讲述,对表现好的小组给予表扬,对表现不好的小组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这种教学模式下,同学们之间形成了一个很好的组内互助、组间竞争的学习氛围,大家你追我赶,唯恐落后,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氛围。下面是表现较好的学习小组总结的情况。网络的起源与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和通信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目前遍及全世界的国际互联网,最初的来源是美国国防部的一个军事网络。当初设计它时,并没有想到要把网络拉到全世界,只是单纯地希望如果有一天核战争爆发,能有一种网络在受到毁灭性攻击之后,仍然可以通行全世界,具有迅速恢复畅通的能力。它的发展经历了以下的一些阶段:(1)第一代计算机网络:20世纪50-60年代,特点是一个主机,多个终端。(2)第二代计算机网络:20世纪60-70年代,特点是分散管理,多个主机互连成系统。(3)第三代计算机网络: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特点是标准化、开放化。(4)第四代计算机网络:20世纪90年代至今,特点是高速、综合、移动。看着同学们总结出来的结果,我感到很是欣慰,同学们总结的知识点很完备,这也说明了同学们积极地配合了我的教学工作。在这次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总结了相关的知识点。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对于计算机网络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7篇:计算机发展总结范文

一、案例教学的含义

案例教学,就是指“亲验式”的教学方法。它把生动的教学案例作为教学素材,创造出具有特定事件的现场,通过描述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们对这种情境进行讨论,借此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中职计算机课程案例教学时的过程

1.选择设计案例

中职计算机课程案例的选择对案例教学起着重大的作用。案例选取的原则为实效性、针对性、典型性以及趣味性。在进行收集设计案例教学时,要注重真实性的案例,并且还要和教学目标和内容相同。不能随意更改。选择的案例离着学生们的距离越近,就越能带动学生讨论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效果也会有很大提高。计算机教师对计算机案例里的问题和训练要设计的有一定的梯度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加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案例问题在设计时要考虑到层次性,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一步步的进行学习,使案例教学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展示案例

案例的展示安排在计算机教学开始阶段,在展示时要考虑到教学任务明确出计算机教学目标。在案例剖析后分涵盖内容,要全面的囊括知识点,让学生有个全面基本的认识了解。让学生搞清物理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后续案例做准备。比如进行Word文本的格式化教学,可以采用 “毕业论文排版”这个案例,它首先设置了毕业论文的字体、段落、页面,然后在展示页码操作时故意设置错误,要求学生查阅材料指出问题,然后进行实验操作。有时出现的页码不正确情况可以向学生们提出疑问“怎样分栏文档后添加正确页码”。

3.布置任务

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主,教师为主导。在设计方法上,可以采用树形的计算机结构框架,让各部分标题与题干相互联系,节节沟通。可以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然后让小组进行讨论制定方案,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实施步骤。

4.案例讨论

案例教学过程需要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并且现代的素质教育要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学生间的案例讨论来解决问题。对老师来说,案例讨论意味着脱离了向学生简单的传授知识,转向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这种形式在学生提高学习知识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我们还要留给学生陈述自己观点的机会。学生有了课前和课后的准备,再通过案例讨论叙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独立理解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发散思维,进行思考。吸收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可以独立完成对知识的理解。

5.总结评价

总结评价作为案例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对整个学习活动进行综合分析检查。当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过程产生的想法和结论产生不同时,需要老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总结评价,老师的总结评价是计算机课程案例教学取得成果的重要保证。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应做出激励性的,客观性的总结评价,对学生的探究讨论进行有效梳理。

三、实施中职计算机课程案例教学注意事项

1.在案例讨论方面

在案例讨论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处理好讨论中师生间的关系。在讨论中,要做到讨论的主体是学生,老师处在指导者的地位。老师在讨论时要注意处处设疑点,在关键部分设疑点,在易错部分设疑点,在模糊部分设疑点。老师应该巧妙的运用设疑的技巧,适时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方式和习惯,然后深入的引向学生的问题,这种情境的设置,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能力,让课堂随身可以摩擦出创新的火花。还要注意整个讨论不能偏离核心议题,以免出现脱离主题,自顾自说的情况。二是处理好独立性和课本知识的关系。课堂讨论要求做到论理透彻,论据充分,言语还要符合逻辑。还要避免学生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案例讨论的问题上,避免对课本知识体系的认识把握不足,这样课堂效果不会很好。所以既要注意讨论的独立性,也要注意课本上的知识掌握情况,两者不可偏一而废。

2.在教师总结评价方面

中职计算机老师在案例教学的总结评价过程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师生间的交流和合作,评价分析的方法也要实时变动。总结评价教学方法的总目标就是检查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对学习计算机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描述和确定。总结评价过程中要抓好以下内容:一是对于课堂空间的管理,计算机的学习过程要根据计算机课程的需要对空间进行调控,让教师可以关注到所有的学生学习。二是对课堂时间的管理,学习计算机要把教学的中心从学科转移到学生,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好策略。三是对课堂行为的管理,在课堂上防止出现学生在进行学习时过于活跃而没有产生较好课堂效果的现象,注意学生的良好课堂行为和思想品德。

总结

中职计算机课程中采用的案例教学法是现代教学方法中的代表,它不是对计算机理论的简单阐述,而是对真实情景的模拟。案例教学是个人人采用的实践创造活动。它注重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在计算机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之成为新型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曼霞.中职计算机的教学现状与改革方向[J].医药卫生,2009(8)

[2]乐敏.关于中职案例教学改革的思考[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第8篇:计算机发展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互助教学;运用

引言

互助教学模式主要是建立在高校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教学方式。通过师生之间的交际活动,并在交际的过程中开展互助教学,使学生能够通过其他学生的帮助,同时也是对自身计算机水平的提升。

1互助教学的概念

互助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来自其他学生的帮助,那么在高校中开展互助教学首先要学会如何去帮助别人,还有就是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如何向别人求助。让学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对自身的计算机知识进行巩固,同时在接受他人帮助的时候能够将自身的不足之处进行充分的补充,使学生能够在高校计算机课程中良好的学习。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有效的实现高校计算机课程中实现互助教学。由此可见,互助教学的定义主要满足两点:(1)属于一种社会活动,互助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产生的一种学习行为。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组织的活动能够很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原则,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互相竞争,互相提高[1]。(2)加强学生的主体性,互助教学主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能力,除此之外,还能够考验学生自身的自身交际能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师生氛围,促进和谐的同学关系,增强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效果。

2互助教学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重要性

互助教学模式主要是建立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教学方式,通过互助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通过其他学生的帮助,提高自身的高校计算机技术水平,同时在帮助其他学生的时候能够对自身的计算机实际进行有效的巩固[2]。因此,在高校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实现互助教学,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的计算机技术能够得到显著提升,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如何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运用互助教学

3.1掌握互助教学的教学原则:互助教学在一定的情况下是具有教学原则的,只有在教学原则的前提下才能够保证教学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遵循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性的原则,除此之外,还要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开放性原则[3]。(1)主体性: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当前我国的教育中,绝大多数的学校都采取新课改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因此,互助教学要想在高校计算机课程中实施,首先要遵循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原则,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同时教师在一旁辅助学生、引导学生,使学生获得最大收获。(2)差异性:当前的高校学生之间存在很强的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因为教学程度不同,上课过程中听讲的程度不同,,同时学生之间的个性以及心理素质不同,使学生对高校计算机技术掌握的程度不同。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大致情况进行了解,让不同的学生分别探究不同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3)开放性:开放性原则在互助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当前部门大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自身缺乏与人交际的能力[4]。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开放性原则,改变传统观念对学生的束缚,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是学生能够真正开展互原则。

3.2重视互助教学的教学原则:在进行互助教学的时候,首先要有课前准备、具体的教学过程、最后的教学总结等,通过加强三个方面的研究,开展互助教学。因此,重视互助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步,积极完善互助教学在高校计算机课程中的实施。(1)课前准备,计算机课程在高校中是一向非常重要的课程,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在进行计算机课程之前,首先要让学生对计算机课程具有一定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明白到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使学生在课前具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来面对计算机教学[5]。(2)具体的教学过程: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要让学生能够掌握到一定的教学方法,同时要特别注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气氛的问题,良好的教学气氛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能够积极扩展自身的思维,同时学生能够获得更大的开放性,促进互助教学有效开展。(3)教学总结:高校计算机课程结束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课堂实际表现进行课堂总结,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使学生自身的课堂表现能够呈现在自己眼前,反映学生的不足之处以及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同时也是教师对自身教学能力的总结与反思,以便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3.3实现分组互助原则: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对高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全面的了解与掌握,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同时使得每一个小组的所掌握计算机水平互相错开,例如:在一个小组,有些学生的上网能力较强、有些熟悉Word、有些熟悉PPT等,使每一个小组成员所具备的强项互不相同,使学生能够对自身不熟悉的计算机软件学习过程中,询问小组中熟悉该软件的人,采取这样的方法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掌握互助教学的教学原则、重视互助教学的教学原则、实现分组互助原则三个原则出发,分析互助教学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使学生在提高自身计算机成绩的过程中发展自身的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许江.现代计算机教学中非智力因素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0,12(35):134-135.

[2]石平.论高职合作互助式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2,13(16):144-145.

[3]牛惠.“互助教学”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教师,2012,08(32):35.

[4]梁建华.高职计算机教学中互助教学模式运用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07):38-39.

第9篇:计算机发展总结范文

关键词:开发语言;计算机软件;发展历程;开发规范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0-0104-01

计算机软件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个层面和领域并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计算机软件的发展离不开开发环境和设计语言的支持。特别是开发语言,其不仅降低了软件开发难度,还为编程人员实现丰富多样的软件功能提供了可能。就计算机软件开发语言的发展历程来看,其先后经历了机器语言、高级语言和复杂语言三个阶段;开发语言所能够实现的功能从最初的数值计算已经发展到今天的复杂功能实现等;语言所能够开发的程序的设计范型由早期的面向过程设计开发逐渐过渡到面向对象设计开发,直到现在向面向方向设计开发。特别是开发语言在设计范型方面的发展对推动整个计算机软件开发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每次转变都是软件开发的一个重要节点,都使得软件的重用性、灵活性以及可扩展性等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一、软件开发语言的发展阶段

(一)面向过程的软件开发语言。早期的软件开发语言主要使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这类语言都属于低级语言,具有灵活度差,与计算机硬件关联度高等特点。在使用这些低级语言进行程序编写时需要结合硬件设备的相关特性才能实现,且可扩展性非常差。之后诸如PASCAL语言、C语言等语言被开发出来替代低级开发语言。这类语言属于高级语言,不受硬件配置的约束,具有结构化、算法化等特点,被称为面向过程的开发语言。

相较于低级语言而言,这类面向过程的开发语言对计算机软件的功能进行了抽象化处理和模块化处理,将软件功能分为若干个具体的执行算法和执行步骤,然后按照所划分的算法和步骤进行编程实现。总体来看,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语言具有如下几方面特征:首先是软件功能的模块化、步骤化处理,每个模块或步骤都对应软件的某一具体过程,可以是输出也可以是输入;其次是过程独立,当对某一过程输入统一参数时可以获得相同的结果,也就是说,软件编写中函数与数据是分离的;再次是细化程度高,设计中心为功能,这一特性允许在控制结构中增加细节来开发程序,但是缺点也非常突出,这些功能模块的可重用性非常差。

(二)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语言。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语言将数据作为开发的中心,将所开发的软件分解为多个处理对象,这些对象可能包含多个步骤或函数,目的在于描述或解决对象在整个软件中的行为。因而,每一个对象都应具有数据处理和传递等功能。此时的对象相当于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个体,开发人员只需要依照对象所标明的数据接口要求即可完成对对象的访问。

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语言具有两个显著特征,一个是继承性,另一个是多态性。其中,继承性用来描述对象的衍生特性,具有分类的概念,每个类都在继承基类的所有数据和操作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性进行了数据和操作拓展。这样,具有相同时性质的多个类只需要将共同性质定义一次即可,这就大大提升了软件程序的可重用性。

多态性用来描述对象函数的实现方法,基于该特点开发的软件在执行相同操作时,作用对象不同会获得不同的动作结果。这一特性使得用户不用再去关心函数功能和实现方式,只需要关注施加于对象之上的动作是什么就可以了。这一特性就进一步增强了软件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三)面向方面的软件开发语言。顾名思义,面向方面的开发语言是以方面为角度进行软件开发的,其是随着面向对象开发语言应用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而出现的解决方案。应用面向方面的开发语言进行程序设计可以减少方面与方面之间的耦合性,提升软件的可维护性和可重构性。具体来说,在进行软件编程时,针对软件的功能或特性需求将软件分为多个相互独立的方面,如日志、业务逻辑、存储、安全等,针对这些方面应用相应的开发语言编程实现,然后按照各方面的内在联系在每个方面和整个系统中建立相互联系。这样,在某个方面发生变化时,只需要针对该特定方面进行操作即可。

二、计算机软件开发语言的编程规范

目前所使用的软件开发语言有很多种,每种都具有自身的编写规范和编写要求,总结它们所具有的共同特性可以发现,在应用开发语言进行软件编程时应该尽量保证所编写的程序具有如下几方面特点:程序编写思路清晰,结构尽量简单完整,单模块或单函数功能实现所需代码不宜过多;尽量精简代码,保持代码的高效性和可执行性,避免垃圾代码影响程序;尽量增强程序的通用性,提升软件开发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软件代码应该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和较高的完整性。

三、总结

总之,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为满足计算机软件的多种应用需求和功能需求,用于编写和开发软件的计算机开发语言也会随之进行不断地更新和替换。可预见的未来,计算机开发语言必然会向规范化、大众化、便捷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宪峰.计算机软件开发语言的规范[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12.

[2]霍特.计算机软件开发语言的研究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