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推动数字化发展范文

推动数字化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推动数字化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推动数字化发展

第1篇:推动数字化发展范文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计算机

在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中,自动化技的发展速度是很快的,从研究到普及使用的时间还不到十年,我国供电需求不断提高,这也使得我国变电站的电压也在持续的走高,很多变电站在运行的过程中都采用了自动化系统,在最近几年,自动化系统的性能又有了很大的提升,这种现象的产生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因为没有计算机技术的带动,我国电力自动化系统就不会进步如此迅速。

1 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电力系统自动化的进步

自20世纪60年代,晶体管技术在世界上都十分的普遍和流行,同时该技术还在不断的发展制造和生产的成本也就开始不断降低,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小规模的电路也在不断的普及和发展,这给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检测设备提供了一个有利的运行保障。在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其他的设备也不断的被应用在电力自动化中,在这一时期,电力自动化设备都是以逻辑布线的方式进行设置的。还有一部分以电路模拟为主要的手段,这些自动化设备出现以后,电力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工人的工作强度也有了很大的缩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电力运行的安全性,但是这类电力自动化装置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在功能上也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加强,在性能上也有着一定的单一性,各个设备之间不能很好的进行连接和沟通,在设备运行的过程中无法完成设备的自检工作。

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出现了很多高性能的服务器、软件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这一阶段的电厂控制、自动化系统等技术都有了很好的发展,而且也向开放式和智能化的方向在发展,在技术上的改进也很好的减少了电缆的使用,设备自身的重量和占用的空间也在不断的减小,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嵌入式的产品和设备,这些设备的应用使得整个系统的性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2 当前我国的电力系统比较依赖于IT技术

当前,我国的电力系统自动化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赖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当前发展的重点和热点主要有:首先是电力一次性设备的智能化,其次就是电力一次性设备的检修技术,再次是光电式电力感应器的发展和建设,第四是适应光感器技术和新型的继电保护装置,最后就是特高压电网的二次设备开发。

主要开设电路理论、电机学、电子学、电力系统基础、自动控制理论、电力系统故障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远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继电保护、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等课程。根据现代电力系统发展的需要,要求学生掌握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远动等领域系统的专业知识及计算机在这些领域中的应用,使学生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较强的应用开发能力和在本专业范围内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1)学科性:方向正对国家定位电力系统及自动化学科。(2)专业面宽:专业既涉及电力系统高压技术,网络分析,设备运行与选择,又涉及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自动化装置、通讯、综合自动化等弱电自动控制的内容,做到强电与弱电相结合,设计与施工相结合控制运行与管理相结合。强调技术基础,注意能力培养。

2.1 电力一次设备智能化

一般情况下电力系统的相关设备在安装的过程中一定要相隔一定的距离,如果有需要,还要将距离控制在几百米以内,设备和设备之间还要使用很大的电流来对电缆进行有效的连接和控制,在电力一次性设备设计中,应该将设计的主要重点放在智能化的实现上,这一工作能够更好的实现一次性设备和二次性设备的有效使用。电力智能化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设备经常会因为大电流的干扰而影响其运行效果,所以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这一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电力智能化系统的正常运转,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质量和运行效率,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供电服务,从而提高电力系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2 电力一次设备在线状态检测

对电力系统一次设备如发电机、汽轮机、变压器、断路器、开关等设备的重要运行参数进行长期连续的在线监测,不仅可以监视设备实时运行状态,而且还能分析各种重要参数的变化趋势,判断有无存在故障的先兆,从而延长设备的维修保养周期,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为电力设备由定期检修向状态检修过度提供保障。近年来电力部门投入了很大力量与大学、科研单位合作或引进技术,开展在线状态检测技术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技术难度大,专业性强,检测环境条件恶劣,要开发出满意的产品还需一定时日。

2.3 光电式电力互感器

电力互感器是输电线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设备,其作用是按一定比例关系将输电线路上的高电压和大电流数值降到可以用仪表直接测量的标准数值,以便用仪表直接测量。其缺点是随电压等级的升高绝缘难度越大,设备体积和质量也越大;信号动态范围小,导致电流互感器会出现饱和现象,或发生信号畸变;互感器的输出信号不能直接与微机化计量及保护设备接口。因此不少发达国家已经成功研究出新型光电式和电子式互感器,国际电工协会已了电子式电压、电流互感器的标准。

2.4 适应光电互感器技术的新型继电保护及测控装置

电力系统采用光电互感器技术后,与之相关的二次设备,如测控设备,继电保等装置的结构与内部功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首先省去了装置内部的隔离互感器、A/D 转换电路及部分信号处理电路,从而提高了装置的响应速度。但需要解决的重要关键技术是为满足数值计算需要对相关的来自不同互感器的数据如何实现同步采样,其次是高效快速的数据交换通信协议的设计。

结束语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大形势下,电力系统在诸多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升,在供电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进,而这些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所以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当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该技术也推动了电力行业的完善和进步,为电力行业经济效益的提升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第2篇:推动数字化发展范文

社区教育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充分满足社区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提升社区学习者的文

>> 数字化阅读:社区教育的创新 数字化阅读与社区教育创新的探索 “关联时代”的数字化阅读 漫步云端的数字化阅读 论数字化阅读与传统阅读的利弊 数字化阅读下的书目推荐方法 图书馆数字化阅读的思考 数字化阅读下网络文学的发展 国内数字化阅读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 深度分析数字化阅读的影响与将来 数字化阅读中的网络文学 数字化阅读将革谁的命? 数字化出版与阅读的个性化 数字化教育社区的应用新路 “数字化校园”推动教育创新 数字化阅读在公共图书馆的创新发展模式 数字化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应用探讨 以数字化阅读的三大优势推动全民阅读 “数字化阅读”视阈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论 数字化的眼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div=-1

朱咫渝,史雯. 2011. 新媒体时代数字化阅读的审视[J]. 现代情报(2):28.

李慧勤,李波. 2015. i-阅读实验室 互联网时代推动全民阅读的创举[N]. 中国电大报,11-10(02).

谢复玉,李波. 2015. 社区居民阅读素养提升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成人教育(7):45.

王云飞. 2009 . 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研究――基于长春市现状的分析[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赵珏. 2015. 以开放大学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社区教育工作[J]. 镇江高专学报(4):13

收稿日期:2015-06-26

第3篇:推动数字化发展范文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数字消费者市场,2014年全国网购规模高达4508亿美元,占消费品销售总额的10.7%。良好的数字基础设施和政府陆续出台的支持性政策,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诸多积极的推动因素。

埃森哲2015年的《寻找中国经济的数字化红利――数字化密度指数报告》显示,在经济各个领域全面应用数字技术将推动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而这种转变已经积蓄了巨大势能,促使数字化即将成为中国产业升级和生产率提升的重要推动力。

消费者很成熟,企业技术还不足

资本投资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但中国经济的数字化却主要由消费者拉动。随着中国进行数字化转型,网络消费者已变得更加成熟,热衷尝试新的产品和服务。

与中国消费者全面拥抱技术相比,中国企业的数字技术应用却明显不足。在游戏和社交网络等网络服务的推动下,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手机市场,并在2013年成为全球总值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但是,相比其他领先经济体,中国企业对数字技术的应用程度仍存在巨大差距,虽然也开始利用数字技术管理企业,不过就目前情况而言,这项工作还仅仅只触及表面,尚未充分挖掘出数字技术的潜力。

中国不同行业间企业应用数字技术的程度差别也很大。以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等为代表的领先网络企业,拥有非常卓越的用户基础,并且在采用大数据、分析法和云计算等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电信和银行业等被大型国企统治的主要行业,基于巨大的规模经济和丰富的资源,也积极支持应用数字技术,虽然其等级结构和避险倾向不利于其提高创新能力。

相比之下,主要由中小企业组成的各个行业则处于落后地位,不仅承受能力有限,而且其自身以低劳动力成本为竞争基础的低利润业务特性也导致其对数字化转型缺乏紧迫感。此外,虽然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生产商,华为、联想和中兴等中国企业都已成为全球主要的信息通信技术硬件供应商。但在软件和服务方面,却鲜有领先的中国企业。中国企业IT开支方面也存在类似的不平衡,软件和服务所占比例远远低于发达经济体。

提升数字化密度,跨越转型鸿沟

埃森哲最近的一项全球高管调查发现,相比其他国家,更多的中国企业高管认为,在不久的未来,数字技术将会对其企业起到重要作用。很显然,中国的企业高管和政策制定者都意识到了飞速发展的数字创新,并希望积极利用技术推动增长和提高竞争力。

但事实上,相比其他领先经济体,中国的数字化发展状况究竟如何呢?埃森哲与牛津经济研究院合作共同测评的“数字化密度”,揭示了中国数字化的发展现状。对于“数字化密度”,埃森哲大中华区战略与可持续性业务董事总经理李广海是这样解释的:“一言蔽之就是数字技术,以及数字业务,数字的应用在经济体里的渗透率,或者覆盖率。”

对一个国家的数字化密度测量,主要衡量的是数字技术的普及程度,而非仅仅针对信息通信技术领域。测评结果显示,中国目前的数字化密度在17个主要经济体中排名第十位,居荷兰、美国和瑞典之后。

基于对数字化密度得分卡的综合分析,埃森哲认为可以通过提升三方面的数字化程度来提振经济表现――投资于数字资本;打造数字机构和数字市场;实现企业行为数字化。

1、投资于数字资本

中国的企业高管和政策制定者应当重点关注商业环境和经济基础设施的质量问题,这是企业增长不可或缺的考量因素。具有支持性的灵活数字基础设施需要长期统一的战略投资来鼓励数字创新和应用。

2、打造数字化机构和数字市场

决策者必须确保市场已做好适应数字化的充分准备。这条路径重点关注互联网覆盖、网络商业活动、组织灵活性、社会态度、政府数字政策、监管环境以及开展数字业务的便利性等方面。要想取得进展,需要重点关注企业和消费者的网络文化,发展本土信息通信技术行业,并以制定数字友好型政策为优先考虑。

3、实现企业行为数字化

埃森哲对数字企业的定义是,能够通过利用信息、企业资源和数字技术,打造独特的客户体验,从而取得成果,并最终实现增长。在寻求数字世界成功的战略过程中,中国企业应可以通过更好地服务客户和消费者,推动创新,实现增长。这包括制定数字经营战略,以新的业务成果为目标;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探索更优化的全新客户渠道;向新市场进行有效扩张;以及采用新的定价和盈利模型,实现利润最大化。

激发数字化潜力,把握增长红利

埃森哲数字化密度指数在最宏观的层面上揭示出,数字化密度在五年内增加10分(百分制),就将推动发达经济体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提升0.25%,而新兴经济体的增幅可达0.5%。预计到2020年,中国则有望实现4180亿美元的增加值(见图),也就意味着数字化将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超过四千亿美元的红利。

研究发现,为了实现数字化的全部潜力,中国必须确保数字技术覆盖所有行业和企业。为此,政策制定者和企业领导者都需要发挥重要作用。埃森哲认为,实现中国经济发展的数字化红利,有三条有待加速发展的转型路径。第一条是继续投资于数字资本,即进行商业环境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第二条是支持数字机构和数字市场建设,关注企业和消费者的网络文化,发展本土信息通信技术行业,并以制定数字友好型政府政策为优先考虑。最后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条路径则是实现企业行为数字化。中国企业高管在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来推动增长、培养新型数字化企业等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中国企业不仅应当专注于通过数字技术,提高生产率和效率,降低成本,同时还应当利用数字技术更好地服务客户和消费者,推动创新和增长。此外,他们还应当积极探索产业物联网,寻求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第4篇:推动数字化发展范文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能够在金秋时节的西子湖畔与大家相聚,共同就“数字革新,期刊未来”这一主题进行研讨。我谨代表新闻出版总署、代表柳斌杰署长,向前来参加会议的国内外同仁表示热烈欢迎,向国际期刊联盟再一次把重要国际性会议放到中国召开表示衷心感谢,向杭州市政府、浙江省新闻出版局为承办此次会议付出的努力表示诚挚敬意!

2007年,第36届世界期刊大会在北京的成功举办,使中国期刊业得以面对面学习国外优秀同行的先进经验。其中,发达国家期刊业在数字化方面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带来了极大启发。2008年,国际期刊联盟在日本召开第一届亚太数字期刊大会,为期刊业与数字出版相关产业深入交流、共谋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这一举动具有远见卓识,也体现了全球期刊业界顺应数字化浪潮的自觉要求。

中国期刊业面临的数字化挑战与国外几乎同步。近年来,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率日益提高,无线通讯技术及其应用快速发展,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三网融合”的进程不断加快,智能手机、电子书等各类新兴阅读载体纷纷涌现,信息传播载体和技术的变化,与读者阅读习惯、阅读需求的变化相互作用,把期刊业带入了一个更加复杂多变、充满挑战的新环境。不论是主动选择转型,还是被动渐进的演变;不论是内容编辑的数字化,还是广告、发行的数字化,传统期刊都不可避免地与数字出版相关产业捆绑在了一起,作为内容提供方在与渠道运营商、技术服务商等的互动中,推动着数字期刊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今天,在这里召开第二届亚太数字期刊大会,一方面,说明中国期刊业的数字化实践已经成为全球期刊业数字化进程的一个部分,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另一方面,作为当前世界期刊界共同关注的话题,“数字革新,期刊未来”这一主题也向我们传递了一个更加明确的信号:对于全球期刊业界来说,如何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条件下不断革新,已经成为影响期刊业未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在这里,我仅从中国期刊业的数字化发展出发,谈五点简要看法。

第一,内容是期刊业数字化发展的核心。内容生产是传统期刊的核心业务和优势所在,是获得市场认可、形成品牌效应的源头。数字化条件下,期刊内容生产和传播机制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内容作为期刊核心价值的地位没有变;在海量信息、快速传播和及时互动的数字化环境里,读者尤其需要高品质的阅读体验。作为内容提供方的期刊,应该始终把内容编采放在首要位置,才能在数字化进程中把握主动权。

第二,技术是期刊业数字化发展的关键。当前的数字期刊业,是基于互联网、无线通讯、电子显示等技术的新兴传媒产业,其载体形态、传播方式、经营模式的变化,都与技术推动直接相关。但在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期刊业更多处于被动适应的位置,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期刊数字化的整体战略性。期刊应深化与科技企业的合作,更多地介入相关技术的设计、研发,使技术的应用更加符合期刊业发展的内在规律。

第三,经营模式是期刊业数字化发展的基础。数字化对期刊产业最显著的冲击,就是经营模式的变化。期刊内容的数字化传播,使固有的广告、发行经营遭遇严峻挑战,而新的盈利模式还没有稳定下来,这是当前期刊业急需解决的基础性问题。从市场经营的角度讲,数字化不仅带来了经营方式的变化,还引入了新的主体和变量,数字期刊已经成为期刊社与电信运营商、网站、技术开发商等共同参与的产业。期刊必须把握好内容提供方的角色,以创新方式处理好与其他各方在产业链上的关系,才能发展和巩固符合数字化要求的盈利模式。与此同时,政府管理部门要不断加强版权保护,并且积极推进期刊内容聚合。

第四,体制改革是中国期刊业数字化发展的保障。当前,中国期刊业仍然处于改革的关键阶段。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把经营性的期刊打造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同时积极培育规模化、集约化的大型期刊集团。改革对于中国期刊业的数字化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唯有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期刊才能按照市场规律、顺应技术发展要求进行自主决策;唯有加快集团化建设,才能集中优势资源,形成整体合力,为产业转型提供有效保障。

第五,“走出去”是中国期刊业数字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期刊是文化交流的纽带,但由于受到语言、地域以及经营能力的限制,中国期刊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的作用仍然很不充分。数字化为期刊内容的跨国传播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使我们增加了推动中国期刊“走出去”,向国外介绍中国发展情况、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信心。希望有更多国外同行能够与中国期刊界开展业务合作,让文化交流插上数字的翅膀。

第5篇:推动数字化发展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电厂;概念;数字化系统

中图分类号:TM62 文献标识码:A

一、数字化电厂的概念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数字经济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逐渐覆盖到了政府、企业以及消费者等多个层面上。数字经济指的是在经济发展和参与的每个环节和每个要素中都广泛地采用软硬件技术及应用和通信技术。数字化工厂的出现就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产物。对于数字化电厂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我国电力行业将数字化电厂的概念定义为电厂的各级控制和管理系统均进入数字化后称之为数字化电厂。可见,数字化电厂的建立要求电厂的数字化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或者说数字化的全面覆盖。

二、数字化电厂建设的方案

(一)数字化工程

1数字化设计。这是指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都利用数字化方式来进行产品的设计。目前与建设数字化电厂有关的数字化设计包括了三维数字化的设计模型,电厂数字化的设计模型以及系统数字化的设计模型。其中三维数字化的设计模型是用来管理电厂建设时期的工程项目,在电厂的运行期,该模型会构成三维数字化的管理系统,将各个系统的信息加以整合,实现电厂运行和维护的统一管控。而电厂数字化的设计模型包括了数字化管理的设计方案,将确定数字化电厂在建立时的系统结构,建立起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明确各项基本技术的要求,保证系统和软件平台的技术。系统数字化的设计模型包括了电厂整体的系统图、安装的仪表和管道图、现场的总线图,还包括了被控对象、控制设备、控制信号等的相关数据。这些数字化的信息将直接用在数字化管理当中。

2数字化采购。数字化采购是建立在数字化设计的基础之上的。在采购之前,要将工作进行步骤分解和编码,对工程物资也要进行编码,然后在采购的过程中按照工程的需要制定采购单,实施整体采购、分批交货的管理模式。数字化的工程采购实现了工程的规模化采购,是数字化工程的实施重点。

3数字化移交。这是数字化电厂建立的基础,是指在数字化的移交平台上将电厂建设中各个环节和阶段的相关数据、资料和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类,最后通过审批后移交给业主。通过数字化移交,对电厂建设时期数据的移交过程进行全面的管控,从而提高数据移交时的质量以及电厂的管理能力。

(二)数字化控制

传统的电厂工人能够有效监控的只有工艺的过程和设备的状态。而在数字化电厂中,锅炉、电气系统、汽轮机、现场仪表以及控制设备都将实现智能化,使设备的整定和维护信息能够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控制系统,从而让设备的运行和维护更加的轻松。电厂的数字化控制将包含了单元机组的分散控制系统、电气的控制系统和全电厂辅助车间的控制系统。

(三)数字化管理

在传统的火电厂中,管理系统一般是由管理信息系统MIS,即management inform ation system和厂级监控信息系统SIS,即supervisory information system共同组成,两个系统是相互独立的,但是系统中的功能却存在着重叠。数字化的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具备了准确性和唯一性,运用了先进的设备来实现生产运营管理和控制的优化,使电厂的资产管理和决策支持等方面都能在数字化的管控下更加的科学。数字化的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了以下四个部分:(1)生产运营管理系统;(2)财物资产管理系统;(3)优化控制管理系统;(4)决策支持管理系统。其中生产运营管理系统不但包含了对生成操作票和技术监督等方面的管理,而且还能够对电厂的重要设备进行早期的故障诊断、故障分析和故障预警,通过这类预测性的维护来帮助电厂降低生产成本,有效提高电力企业的效益。而决策支持管理系统也具备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但为电力企业的高效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而且为电力企业的发展经营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和指标,使企业的决策能够更加的科学和可靠,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和盈利水平。

三、数字化电厂的优势

(一)数字化

利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能够将电厂建设和发展各个阶段所反映的现象、本质、规律等的相关文字、符号、数字、声音、图像等模拟信息都转换成数字信息。

(二)信息化

信息化指的是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促进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并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转型。我国政府一直努力将工业化和信息化进行深度的融合,而数字化电厂不管是在电厂的设计、施工,还是在电厂的生产、管理等多个环节都采用了信息技术,所以具备了信息化的优势,成为了推进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部分。

(三)智能化

数字化电厂广泛地采用了现代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智能测量技术、智能决策的支持技术,使电厂的运行实现了智能化、高效化。保证了电厂生产的经济、安全、环保,符合了社会和时展的要求,保障了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可视化

数字化电厂可以通过对现实进行虚拟,把电厂中的各类实体包括实体的特性用以三维立体等形式直观地呈现在用户面前,其表现形式还会随着时间和空间进行变化,建立用户的交互通道,使用户能够对电厂数字模型进行浏览、模拟、观察和计算,提高电厂设计和规划的效率,使电厂的设计和规划更加的方便快捷。此外,对电厂的设备运行、设备的维护和检修进行仿真模拟,能够有效地提高电力企业的工作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建设数字化电厂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程中包含了多个方面,其构成非常复杂。建立数字化的电厂能够使电力企业具备先进的设计技术、管理技术以及控制技术,实现发电的数字化、智能化和透明化,将推动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第6篇:推动数字化发展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文化馆建设;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1

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主流文化的传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发展大繁荣,对于重振国民精神具有不可言喻的重要作用。

一、数字化文化馆的概述

数字化文化馆这个概念是在大数据时代下提出的,由于传统的文化馆服务水平和内容较为落后,服务覆盖的范围比较小,可以说传统文化馆已经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加上随着数字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人开始通过网络和数字技术来消费和享受生活,网络虚拟世界为人们带来了许多的便利。然而当前的文化馆仍然采取传统的运行模式,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这使得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工作变得更加紧迫。总之,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导向,建立起完整、数字化的文化服务模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从而使新型的数字化文化馆具备无法比拟的先进性、便利性和开放性。

数字化文化馆相对于传统文化馆来说,是一个开放式的集成化平台,它直接将技术和文化资源进行集成化和数字化,并且主要通过网络来提供各种文化服务,可以说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条件。首先,数字化文化馆具有成熟的技术支持,在建设数字化文化馆过程中,信息技术的集成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涉及了数据库技术、网络建设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等,这些技术已经在很多领域中获得较好的发展和运用了;其次,各种相关的准则和规定得到建立和完善,在建设的过程中要适当地借鉴国外先进的文化馆管理模式,对国外文化馆的各种规定和标准进行学习,从而制定出科学的制度和标准,为数字化文化馆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国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也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与时俱进,不再墨守成规,而是逐渐接受数字化、集成化的文化管理方式。总之,这种先进的社会文化氛围的营造是数字化文化馆发展的关键。

二、数字化文化馆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一)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良文化的关键。要知道文化是人类在劳动中不断创造的精神、知识财富的总和,它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命脉和精神灵魂,同时也是凝聚人们群众的重要精神载体,而作为文化传承和弘扬的文化馆肩负着增强国家文化竞争力的重大任务,特别是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使得我国长期积累下来的优秀文化能够在网络上得到广泛地传播和发展,优秀的文化能够使社会和谐、世界和平,可以说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是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文化力量的重要途径。另一个方面,数字化文化馆相比于传统的文化馆而言,能够更好地保存各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因为这些文化物品经过了数字化处理之后,可以将其放置在更佳的存储环境中而避免遭到损坏。数字化的运用实现了文化原件的复制与保存,是文化发展领域的一个重要进步。

(二)是信息浏览方式进步的必然要求。传统的文化馆更多的是将文化原件或者是复制品展示出来,人们在欣赏和浏览这些文物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寻找自己想看的东西,而数字化文化馆是数字化技术和现实的有机结合,这就使得大量数字化的信息数据能够存储于相应的磁盘当中,在数字化文化馆建设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建立一个联机的系统,浏览者只要根据相关的关键词就能获得想要的数据资料,这与我们平时网上查找资料一样,是非常便捷的。

(三)是文物保护的内在要求。传统的文化馆需要将实物摆设出来,这不仅对文化馆的占地面的有较高的要求,同时也增加了文化物品保护工作的难度。有些文化馆为了保护一些非常珍贵的文化物品,只是展示这些文化遗产的复制品,这样浏览者就很难了解和欣赏到原始的文化物品,而数字化文化馆是通过将各种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后存储在相应的磁盘中,并且可以通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出发,一方面极大地缩减了面积,解决了文化馆占地面积的问题,另一方面浏览者也能通过数字化手段获得原始的文化资源,减少了文化物品的损坏情况,提高了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是产业文化馆建设的重要基础。过去的文化馆更多的是公益性的组织,主要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任务,然而如果将其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却存在着较大的困难。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化的进步和发展,不断地推动着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进程,在面对文化体制改革的浪潮时,文化馆应当积极地响应党政府的号召,不断地改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开展多种创新活动,使得国家在思想文化相互冲击的国际环境下,能够增强自身的文化凝聚力和文化竞争力。因此,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务必会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五)是文化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数字化文化馆实质上是一个分布式的文化馆群体,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利用计算机技术将相关的文化建设部门联系到同一个网络平台上,并且采用数字化技术把各种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存储和整合,为各地的参观者提供全面的文化信息和数据。在这种条件下,文化参观者完全不会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他们直接通过网络远程的方式来获取多种多样的文化资源,而且这种服可以同时提供给多个人,最大程度地提高了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真正做到文化资源的高度共享。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它会伴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和发展数字化文化馆时,务必要遵循社会的发展规律,通过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充分地整合和利用社会各种文化资源,使得数字化文化馆能够获得更加长足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增强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蒋君卉.大数据时代下数字化文化馆建设漫谈[J].大众文艺,2014,23:12-13.

[2]陈莉.文化馆建设中的科技应用[J].艺术科技,2014,10:63.

第7篇:推动数字化发展范文

五个数字化构建智慧校园

三十四中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构建数字化校园,促进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并尝试数字化校园建设与教育教学进行深度融合,从而真正地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探索出一套有自己特色的数学化校园建设与教育教学的创新模式。

具体目标:通过实现“五个数字化”,探讨数字化校园建设与教育教学的创新模式,即:环境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教学数字化、学习数字化、资源数字化。通过构建结构合理、使用方便、高速稳定的基础网络,构建校园信息化办公平台,实现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构建网络教学平台,改革教学模式、手段与方法,从而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创造主动式、协同式、研究式的数字化学字化学习,最终构建一个可以网络覆盖可达全校范围的无围墙的数字化校园。

遵循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做好整体规划,循序渐进,分布实施,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建设,同时要考虑到学校的正常运行,一些急需的应用系统要首先保证。在原有基础上统筹发展,逐步过渡。

目前学校已经建成的软、硬件系统,比如校园信息化办公平台、网络教学系统等在教学、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整合原有系统的软硬件设施,同时发展引进新的设备和技术。所谓整合模式是指在现有的信息化建设基础上,统一规划,采用数据整合、应用集成、业务流程整合等技术,实现学校的信息资源的共享与联动,推动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的全面信息化。

本着应用为本,协调发展的需要进行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每个应用系统都有其应用的范畴,数学化校园建成的目的是能让师生在校园中感受到、体验到、应用到。以应用为本,从学校的整体出发,合局考虑,提高学校的信息化水平,为师生提供一个数学化的教学、学习环境。

数字化学习有助形成新的教育模式

三十四中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成熟和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工具,对传统校园各项活动进行重新整合,将中小学教学、管理等功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数字化校园建设根本目的是为了教育教学,是为了教育教学服务,数字校园建设机制与教学教育模式创新紧密结合,是必然也是必需的。

环境数字化。推进数字化环境建设,为数字化校园建设机制与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保障。学校将大力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机制,提供一个全方位、立体的沟通途径,建立一个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相互沟通的网络环境,加强师师、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探讨数字化校园与教学教育模式的创新,促进教师的成长以及学生全方面的发展。

目前学校已建立了信息化水平相对较高的信息化办公平,初步形成了教育教学应用方面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新校区在2013年初会投入使用,硬件设施以江苏省一类标准配备。现代化办公条件在原有投入的基础上又大为改善――更新了大批信息化基础设施,研究开发或引进更新了各类办公软件,架构了全新的、先进的数字化校园网络,组建起软硬件均为一流的办公与学习新平台,为加速提高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新的保障。建立了全校统一共享的资源中心,实现了全校信息化的高速发展。

信息化资源的共享与联动

学习数字化。建立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大力推动数字化学习,从而形成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教育新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的学习。网络学习空间能充分尊重学生,让学习变成一种可随时交流互动的自由式学习,学习者之间也可以同时互助合作,学习变成随时随地终身的学习。

网络学习空间具体可分为教师教研空间和学生学习空间两类。预计通过两年左右的时间,使每个教师和初中学生基本实现每人拥有一个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环境,真正把技术与教学实践的融合落实到每个教师与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中。网络学习空间的成功实践,将对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构建意义重大。

资源数字化。构建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学校计划通过逐步部署覆盖校园各个应用环境的网络终端,使得教师、学生在校园内可以按照需求、随时随地地上网获取教学资源等教育教学信息。教学资源是信息环境下教学的重要一环,数字化教学资源已经摆在首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现在的信息社会,学校信息生态化,需要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为一线的教学提供服务和保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中来,创建适合教师成长、学生发展的教学资源库。从而提高教师的成长,增强教师的科研能力。

教学数字化。构建数字化教学平台,推动数字化教学与教育教学模式的深度融合,探索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学校教学管理的数字化,构建数字化互动课堂。以技术改善教育环境,革新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质量已成为共同关注的焦点,数字化教学可实现实时、互动、时移、场景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建立数字化教学平台,实现备课、上课、评价等网络化管理。发挥多媒体互动教学的优势,体现生态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程方面,改革传统课堂讲授教学模式,基于学校教学资源平台“网络教学平台”,探索教学新模式创新,依托数字化教学平台组织网络学习和网络考试,提高了教学效率,保障了教学质量。尝试课堂教学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立了教学资源中心、网络虚拟实验室和虚拟学习社区,逐渐探索出自己的教学特色。

管理数字化。通过对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创建,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信息化办公平台,实现数字化管理,包括校务管理和服务管理。

发展数字校园的建设,首先要从学校的教学一线出发,能否支持教师的教学和和学生的学习以及学校的管理,而不仅仅是考虑硬件建设和资源的建设的问题。利用创新的教学设备,创新管理服务模式,从而推动教学方式变革。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信息化现代设备,为社区的各项公益宣传活动提供信息资助。

盘活教育资源,提供资源共享,利用网络将学校、家庭、社会,教师、学生、校友、专家连为一体,让更多的学生、市民获得教育机会。构建家长学校网站,加强家校沟通,加强社会实践,充分发挥家长、社会在学生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育的合力。

写在最后

第8篇:推动数字化发展范文

加快转变传统出版观念。迎接数字化出版的到来

众所周知,出版业是一个依托自然界、人类社会各领域知识的积淀、创新和复制并依托科学技术支撑的文化产业,科技进步是引起出版业飞速变革的主要动因。数字化出版就是从传统出版嬗变出来的一个新兴业态产业,数字出版的概念是从2005年开始沿用的,它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的网络化。

数字化出版是人类文化的数字化传承的重要标志,它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存储技术、显示技术等高新技术基础之上,融合并超越了传统出版的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出版产业。数字化出版是在出版的整个过程中,将所有的信息都以统一的二进制代码的数字化形势存储于光盘、磁盘等介质中,信息的处理与接收则借助于计算机或终端设备进行。它强调内容的数字化、生产模式和运作流程的数字化、传播载体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学习形态的数字化。尽管数字化出版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目前已形成了网络图书、网络期刊等新业态。

追溯我国出版业的历史,自人类文明以来,有文字可记载的历史,就是出版业的启开史,不管是在石壁上刻制的“石文”,还是在“司母戊大方鼎”上刻制的“金文”:不管是在兽骨、龟甲上刻制的“甲骨文”,还是在竹板子上刻制的“竹简”。不管是在孔子时代的“罄竹难书”,还是到了宋代沈括发明了活字印刷后的“洛阳纸贵”;甚至到了上个世纪出现的胶版印刷、全彩印刷,迄今所有记录文字的出版史,都无不是以介质为覆着物的实体出版形式而存在的。继而网络与数码的出现,霎时间为传统出版业划上了惊人的句号。全新的图书生产方式、储藏方式、阅读方式将会对传统出版予以颠覆或改写。世界最大的图书馆一“美国国会图书馆”,包括亚洲最大的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亦将很快成为“历史知识博物馆”。

虚拟无介质的数字出版会不动声色地将传统出版就地狙击。犹如“可达”、“富士”包括“乐凯”胶卷一样,一早上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数字化的迅猛发展,将会颠覆人类原有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阅读方式。对此,必须转变观念,迎接挑战,迎接“狼”的到来。

试想,传统出版业每年要破坏全世界多少原始森林?至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惊人般地沙化:造纸厂的污水排放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破坏着人们的生存环境:印刷厂的油泥释放着大量有害物质,随之生产的图书、报刊被阅读后很快又被垃圾站收走,再去制成纸浆,继续污染环境。如果人们不是为了阅读这些个文字,不能不说是一种恶性循环。多亏有了数字化出版,非但保护了环境,而且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把大量的伐木工人、造纸工人、印刷工人、书刊发行人员彻底解放出来了。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传统出版和数字化出版,按照“十二五”提出的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增长方式的转变,首当其冲的是先把观念转变过来,跻身于数字出版之列。

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在依托高新技术的基础上,竭力推动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化出版产业的升级换代,相继出现的新媒体、新业态、数字化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消费方式渐成主流。美国的“苹果”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另外,在美国一家发行量很大的报纸,于2012年12月31日纸质报纸正式停刊,其电子版报纸远远超过先前纸质报纸的发行量,其电子版广告也远远超过先前纸质报纸的广告营业额。同样,在亚马逊上的电子书销量,已经超过了纸质实体书销量,可以看出,与电商巨头合作,业已成为传统出版商不得不接受的选择。亚马逊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电子书价位的高低,关键是整个图书市场的产业链都会因电子阅读而重塑。面对全世界出版产业调整发展的新态势,面对西方发达国家抢占了数字化出版的先机,如何进一步实现我国传统出版向数字化出版的能级跳跃,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与重任。

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化出版的转变,是推动我国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的重要基础。中央明确指出: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重要战略任务。出版业作为文化产业的基础产业和核心产业,在文化产业中占有很高的比重,肩负着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职责和重要使命。整个行业都面临着快速转型和快速升级,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化出版业的转变业已成为必然趋势,对此,我们必须加快突破重大关键性技术,更好地运用共享技术,掌控网络技术、终端技术,进一步打破资源、体制和环境制约的瓶颈。早日跻身于跨国际的数字化出版行列。

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化出版的转变,是推动我国新闻出版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标志,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强国之梦的重要举措。从第一届数博会对“数字化出版”进行概念界定至今,经历了6年快速发展期的数字出版行业面临升级换代,正如《数字出版“十二五”规划》指出的那样,数字出版已成为新闻出版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出版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业,已成为我国实现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建设出版强国的重要保证。从目前看,我们作为世界新闻出版大国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与世界新闻出版强国的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要实现从新闻出版大国向新闻出版强国的跨越,就必须加快出版方式的转变,即实现由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化出版业的转变。

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化出版的转变,是满足不断增长的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以及应对国际化数字化出版与挑战的必然选择。当前,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互联网络的普及,带来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高速增长。人们借助互联网络的QQ、微博等参与文化创作的热情和欲望日益高涨,网络文化出版、手机出版、博客家喻户晓。人们对数字出版产品的消费、需求日臻强烈,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都离不开互联网络,就是在地铁里人人都在阅读手机报。通过数字化出版人们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和途径如此轻松而便捷,人们真是乐此不彼,乐不思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只有转变传统出版方式,规范数字化出版、促进数字化出版、普及数字化出版。

另一方面,就是应对国际挑战的需要,互联网络、数字化平台都是高科技的产物,是很好的先进的工具,它没有阶级性,谁抢了先机,谁就会通过它把自己的文化向周边甚至向全世界辐射。我们有能力、有胆识、有技术登上这个“平台”参与国际竞争,将我们五千年文化向全世界辐射。为什么我们裹足不前,停留在传统出版的自茧中呢?因此,我们必须加快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化出版凤凰涅槃般的嬗变,实现蝶化和浴火重生。通过数字化出版加大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世界辐射力,通过它使中国走向世界,使世界走进中国。同时进一步提升我国新闻出版业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

数字化出版开启了升级换代之路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互联网络在我国兴起之时,数字技术与出版业的相互联系与影响就日益加深了,数字出版在我国初见端倪。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新闻出版业对数字技术发展尤为关注,数字出版企业集团积极跟踪新技术,不断研发新产品,各种类型的电子书阅读器、手持移动终端新产品相继问世。一些传统出版企业加紧整合内容和技术资源,陆续推出自主品牌的电子阅读器等终端产品,搭建内容资源传播平台,与电信运营商通力合作,大力拓展手机出版业务。传统出版逐渐开始向数字化出版过度,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不断变革,数字化出版呈良性发展态势。

特别是,进入2011年以来,我国数字出版政策环境空前向好,产值再创新高,数字出版平台竞争不断加剧,渠道不断拓宽。2011年我国数字出版全年收入规模高达1377.88亿元,比2010年整体收入增长了31%。互联网广告512.9亿元、网络游戏428.5亿元、手机出版367.34亿元。同时,数字报纸、电子图书和互联网期刊平均增长幅度超过25%。可以看出,手机出版和网络游戏依然是拉动数字化出版产业的生力军,也意味着娱乐化产品在数字化出版中占据相当的比重。

“数字出版”这一概念在我国正式使用始于2005年,经过迅速发展,我国数字化出版已从幼稚期逐渐步入成长期,标志着数字化出版业已开启了行业升级换代之路。

产品形态不断丰富。从有线网络技术的互联网新闻、互联网出版、互联网游戏、移动通信技术的手机报、手机电子书、手机音乐、手机游戏。到无线网络技术的电子书、平板电脑以及各种手持移动终端设备的出版物,等等,无不显示出高新技术与内容的强大优势。

数字化出版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指导与推动。国务院颁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新闻出版总署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特别是《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都将数字化出版纳入到重要的扶持领域。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还就数字化出版产业和电子书发展出台了专门的指导性意见,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通过“以政策法规建设明确发展要求,加强产业管理与导向探索”、“以加快标准体系建设确立产业规范,力求实现产业有序发展”、“以加强基地建设发挥带动辐射作用,实现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这些行动与举措说明了政府主管部门对数字化出版产业的关注与关切,使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

数字化出版的内容加工走向深入,有简单“比特化”转向定制化、多终端开发。长期以来,数字化出版的内容产品不足一直是困扰数字化出版发展的核心问题。尽管传统出版单位拥有大量的内容资源,但能转化为数字产品,适合数字终端呈现,带来收益的内容却不多。目前传统内容资源的数字化可使用率偏低,其原因在于传统出版社对新媒体的特性认识不足对新媒体用户需求把握不够。2011年国内数字出版内容提供商根据渠道及终端特性,还进行了多平台应用与多终端的内容开发,使一种内容得以在纸书、电子书阅读器,PC、平板电脑、手机上立体呈现。

数字化出版较之传统出版,缩短了出版流程,提高了传播速度和传播广度,同时亦是“眼球经济(免费阅读)”到来。数字化出版是从传统出版的纸质媒介到虚拟媒介的飞跃,是从有介质到无介质的飞跃,是从传统出版流程:自然来稿一责编加工一二审(编辑部主任审稿)一三审(主编或总编终审)一排版(美编)一制片(菲林)一印刷一出版一发行一阅读,向电子稿一网络编辑(美编排版)一网上发表一阅读“数字化出版流程”的飞跃,

数字化出版至使经营理念亦在悄然发生质的变化,据业内人士透露,2012年我国网络广告额远远超过所有纸质媒体加在一起的广告额。网络广告是名民企业和网店的集中投放目标,据抽样调查:广东一个体化妆品网店,每年向网络上投放广告额达数十万元。数字化出版关键是要建立自己的品牌,网络品牌打出去,眼球率居高,点击率居高,“眼球经济(免费阅读)”就可以实现,这样盈利的方向就转向了广告商。广告商冲着“品牌”、冲着点击率会纷纷踏之而来,因此,数字化出版也是对经营方式的改写。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开创数字化出版的新境界

随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引领,带来了新闻出版业态的深刻革命。新闻出版传统生产方式和流通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的更高需求,加快新闻出版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成为惟一的出路。特别是随着大型网络投送平台的进入,电子书将迎来高速增长,伴随4G网络的发展,数字出版将在移动互联时代跃上新高,在智能语言技术、显示技术、云服务等新技术的汹涌而来之时,数字出版的技术水平与信息化水平也将得以推动,因此,数字终端将走向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化业已势不可挡。如果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淘汰与出局将成为必然。对此,新闻出版业加快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大力推进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是当务之急。

积极引导传统出版业的快速转型。依托先进技术转换出版流程和生产方式,建立新型内容生产方式和媒介载体、媒介渠道;大力发展数字图书、数字报刊,构筑学术期刊网络平台;加快完成传统图书出版、报刊印刷、印象出版以及印刷复制企业的数字化改造,进一步实现传统出版业的升级转型。

要加快数字出版的标准体系建设。2011年是数字出版标准建设年,《数字出版标准体系研究》报告的,多项数字出版标准制定取得重大进展,全国新闻出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5项行业标准《手机出版标准体系》《动漫出版标准体系》等进入审批阶段,这些标准覆盖多种载体和终端出版物,另有一大批数字出版标准处于起草和征求意见阶段,MPP出版物标准制定已取得重大突破,全国新闻出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MPP出版物五部分国家标准已出版。国际标准化组织(LSO)正式批准了《国际标准文档关联编码(ISDL)》国际标准化立项,是首次由我国申请立项的国际出版领域的标准。

要加快数字化出版产业的基地建设。正如柳斌杰署长讲的那样:要在全国重点形成10家各具特色、年产值超百亿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或产业园区。目前,全国数字化出版产业基地建设已基本完成基础布局。基地建设在地理空间分布上逐渐从单元区向多园区扩展,从单一城市向多个城市扩展。杭州基地以“一城多园辐射全市”,江苏以“一中心,多园区辐射全省’,西安基地则辐射包括河南在内的中原和西北地区。同时,基地建设的差异化、特色化建设初见端倪:上海张江的游戏、金融和超算服务、天津和重庆的云计算、杭州的移动阅读和网游动漫、扬州园区的数字教育和电子书等都彰显了各自的特色。为数字化出版的差异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要加快数字内容资源的深度整合。毋庸置疑,数字化出版是以“内容为核心”的,“内容为王”是数字出版发展中的不二法则。目前,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内容资源建设的现状是,优质资源极度匮乏,内容缺乏科学性、准确性、可靠性、权威性,特别是资源的碎片化水平很低。因此,要下大气力,对纷杂的无序的内容资源进行深度整合、梳理加工,按照科学性、准确性原则进行选编和条目索引。同时,要岁内容资源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开发利用,加强数字出版内容资源传播平台建设,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便捷、覆盖广泛的数字出版产品传播体系。

第9篇:推动数字化发展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

《国家教育改革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加快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讨论稿)要求以标准化校园网建设为基础,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全面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加快提高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水平,积极推进信息技术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引导广大师生广泛运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过程、内容和方法的深度融合,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教育信息化是学校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职学校抢抓机遇在新一轮的职业教育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的必由之路,更是学校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学质量、打造职教品牌、增强产业发展的必要推手,其建设水平是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综合实力和社会形象的重要体现。

一、数字化校园的基本概念

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实现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从而达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内容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内容十分丰富,也比较多。先建什么?后建什么?建设重点在哪里?应该结合数字化校园的需求、目标、学校规模大小、财力和应用程度来确定。一个完整的数字化校园由校园网络基础平台、校园信息应用系统平台、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校园网络安全系统建设、人才队伍和规章制度建设这五部分组成。

(一)校园网络基础平台建设

建设与完善覆盖整个校园的高速主干网(校园骨干网使用千兆以太网,二级网络采用快速以太网)。把办公楼、教学楼、图书馆等办公场所的网络连接形成一个结构合理、高速通畅的教学办公网络;建设校园无线上网工程,架设可移动的小型无线网络,方便办公楼、教学楼、校园广场、报告厅及大型学术会议的网络应用;将现有的网络硬件资源进行重新整合,补充校园网络服务器及存储设备,为校园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及信息化管理做准备。

(二)校园信息应用系统平台建设

1教务管理平台。针对现代教学管理的需要,采用自主开发和对外合作的形式,建设有学生学籍管理系统、网上选课系统、课表编排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学生网络考试系统、教学事务、教学考评、教材管理以及教学资源等系统,为学生、教师及管理人员提供简便、快捷的网络化信息服务,实现办公无纸化、自动化。

2网络教学平台。服务与支持学校各专业的多媒体课件库、实习实训视频库、虚拟实验室、远程教学、电子备课、课程教案库和精品课程建设等。学校信息化建设主要是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重点,搭建好公共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一个集网上备课、课件制作、教学素材建设、网络授课、网上交流、网上自学、网上考试等多种服务的综合教学平台,全面支持教学各个环节,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服务。

3数字化服务平台。主要功能是为教职工、学生在校内的消费、身份认证等管理提供全面的服务支持。“校园一卡通”可以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一卡通用,一卡多用。它可以作为借书卡、上机卡、就餐卡、医疗收费卡、购物卡、乘车卡等。它的广泛应用,使数字化、信息化气息渗入学生校园生活中,让师生员工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

(三)数字化图书馆建设

根据国家示范性学校发展规划,继续加强电子图书、图书管理系统、文献资源库建设,全面升级图书馆现有软硬件设备。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数字化图书馆最突出的特点是收藏数字化,操作电脑化,传递网络化,信息存储规范化,资源共享化和结构连接化。数字化图书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而是一个综合性的信息资源中心, 中职学校应该把握好资源的利用问题,合理地利用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积极开发知识资源,树立创新精神,建设有特色的数字化图书馆。

(四)校园网络安全系统建设

建立严密的数据安全服务体系,保证关键数据、关键应用以及关键部门的安全,根据实际需要新增网络管理系统、上网行为管理系统、认证系统、监控系统等,全网(内、外网)统一监控、报告及时,防范网络病毒、抵御网络攻击、故障隔离,保障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做到有网可用,且速度较快,实现数字化校园的安全高效运行。

(五)人才队伍和规章制度建设

数字化校园建设不单纯是技术问题,更是观念问题、管理问题、人才队伍建设和规章制度问题。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建网是基础,用网是目的,管网是保证,要建立职能机构,形成分工合作,完善制度很重要。通过项目建设本身的实践和锻炼、技术骨干培训、技术交流研讨等方式,培养一支基础扎实、技术实力强、网络运行管理经验丰富的人才队伍,为数字化校园的可持续发展和稳定可靠运行奠定人才基础。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途径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

要推动校园网全面发展,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只有领导对数字化校园非常重视,各种发展规划才能落实,资金才能顺利到位,机构才能配置合理,才能调动起全体师生员工,提高认识,全面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程。另外,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可以成立以校长为首的数字化校园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和成立以学校主管领导牵头的数字化校园项目建设工作组,负责建设方案的具体实施,推动数字化校园的顺利开展。

(二)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研究所的平台作用

职教研究所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平台,承担着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宣传、组织、监督和理论指导的义务。首先,职教研究所应成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宣传机构,职教研究所通过积极宣传数字化校园建设对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教学效率、教师信息化素养等的重要意义,充分调动教师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热情,强化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队伍。其次,职教研究所应发挥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组织和监督的作用,职教研究所应积极组织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专职人员,然后把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各项具体任务分配给各个部门及专职人员,并监督各负责人认真、高效地完成任务,保障数字化校园建设顺利实施。第三,职教研究所作为学校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指导机构,有义务为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对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方面给予一定的指导,使数字化校园建设有一定的理论提升。

(三)以微课堂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

微课堂的建设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微课的建设促使课程资源的信息化整合,达到节约学习成本、提高学习质量之目的。首先,学校教学要想成功地搞好微课,必须要具有完善的网络条件。学校必须全面开通校园网,这样才可以充分共享网上资源,及时了解教育教学信息;校内服务器也已应该提供丰富的学校内部网络教学资源,一律实行现代网络化办公;投影仪、“三线”等已走进每一间教室,切实实现 “班班通”,真正地实现校园高效率的网络化管理。这样也能够利用优秀的微课惠及到全校的学生,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总之,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可以推动微课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发展,反过来,微课的不断发展也可以推动校园网络的进一步优化,教师的信息素养进一步提升,同时促进数字化校园的进一步建设。

(四)以课题申报为推进,加强理论研究的支持

要想使数字化校园建设上水平,必须有科学的理论做指导。作为中职学校,应加强数字化建设的理论研究,鼓励教师申报有关数字化建设方面的校本课题,撰写有关科研论文,将研究成果渗透到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去,为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例如,我校在2013年校本课题的申报中就有关于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的课题申请,如基础教育系的沙伟泉老师关于《校本微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信息技术系的孟建波老师关于《学校网站建设及优化》等。我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要以课题申报为推进,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基础。

(五)逐步提升学校办公自动化水平

办公自动化系统为学校领导以及各职能部门提供了基于校园网的协同办公环境,使学校办公逐步向电子化、无纸化方向迈进,实现管理(教师、学生、课程、教学评估校产、后勤服务)现代化。

(六)强化资金投入,完善保障制度

网络是花钱的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任何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网络建设更是如此。网络设备价格昂贵,网络应用开发成本高,周期长,难度大,必须有资金保证才能顺利进行,否则,再好的设想,到最后只能是一句空话。另外,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需要有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政策来规范,引导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各项工作朝着健康、快速的方向发展。

总之,数字化校园建设应从应用建设开始,采取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展开。确保建设过程中校园网络基础平台、校园信息应用平台、校园网络安全以及人才队伍和规章制度建设的同步发展。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坚持不懈。只有不断努力和改进,数字化校园才有生命力,才能将数字化校园建设成果不断提高和巩固。

(作者单位:广东省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刘建宇,徐伟刚.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与设计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