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型玻璃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课堂教学 自主学习 时间返还 理念转变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001
综观目前的课堂教学,不少教师仍然希望把学生置于自己的管束之下,在课堂上进行“满堂灌”,一切为学生包办,像保姆一样。就目前而言,“填鸭式”教学仍然是主流,就像给小孩喂饭,施教者不管学生能不能消化只管让其吃下,这样的课堂是没有太大营养价值的,甚至会危害到学生的发展。教师若不注意自己的方式方法,只是一味地灌输,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还有一些教师直接就是“满堂灌”,一节课45分钟,教师就在讲台上讲45分钟没给学生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授课教师只是把自己提前备好的课和准备好的东西全部灌输给学生,学生的想法不能表达,如此学生就失去了兴趣,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也就下降。这种“保姆式”的教学模式与现在的素质教育已严重背离,故而我认为,教师应从“保姆式”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把主动时间返还给学生。
一、教师要变“讲堂”为“学堂”
课堂教学要给学生提供学习机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高涨的学习热情,把学习视为一桩乐事。例如,我在教《新型玻璃》一课时,事先给学生布置了任务,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留心观察生活中哪些建筑用了玻璃,它们有哪些颜色,有什么用途,并要求有条件的学生找些样品。上课时,我先让学生自学课文,看课文中讲了哪几种新型玻璃,并把文中所讲玻璃的名称、特点、用途一一罗列出来。接着组织学生进行连线游戏竞赛,看哪组学生连得又快又准确,在学生争先恐后地找出了准确答案后。我再让学生拿出自己找来的常用玻璃样品与课文中所讲的做比较,说出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最后启发学生设想自己将来长大后能否设计和创造出更高层次的新型玻璃,并把它们应用到各种建设之中,为社会添美,为人类造福,从而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完了这一课。
二、教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
“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话听起来简单,但真正实施起来却很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自己的教学步骤,以保证在课堂教学的45分钟内让学生有事可做,学生要在自己设计好的框架内把事情做好。这个看似简单,但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就学生而言,教师给了他们充足的自主时间,有了教师布置的任务,有了小组合作,如何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或小组分配的任务,对学生的知识面和自学能力也都是考验。所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时间还给学生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等方面都要有较大的改变。
课堂教学只把生动活泼还给学生是不够的,还应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主动学习,做课堂的主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自主学习,那么,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得不到体现,教学就不能成功,所以我认为要把时间还给学生,就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关于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
如果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教师的恰当引导,导学案上又没有相应的补充和点拨,而只是问题式的、习题式的训练,学生是不可能有真正收获的。所以在做教学设计时,所设计的问题和习题就要富有启发性,重在引导学生自读、自解、自悟。教师在学生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应及时进行点拨、指导,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习方法的渗透。教师要牢牢树立教是为学而服务,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的观念。教师除让学生在课内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外,还要放手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主动获取社会知识、生活技能和精神情感。如课外,可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为他们办书画展、作业展、手抄报、作文周刊等,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多让他们参加社会团体举办的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如采访、调查、讲演、知识智力竞赛等;多让他们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陶冶情感;多让他们主动参与社会现实生活,触及社会焦点,追踪时事话题,表达个人观点,使学生敞开心扉,放飞思路。
(二)关于返还时间的设计
由于学生的年龄阶段不同,因此他们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也不相同。所以我们在做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结构,然后根据不同的年龄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或不同的返还时长,以尽可能的做到科学合理。
一、创设语境,激化语感训练
在小学阶段,学生年小幼稚,无意注意占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插柳柳成荫”的现象。因此,在一堂课中要充分运用好直观性原则,创设一个生动、具体、新颖、活泼的语言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同学们有形可见、有话想说。
如在进行《再见了,亲人》一文的教学过程中,先用幻灯机放出中朝两国人民友好的图像,然后进行与课文有关的背景介绍,让学生在大脑中树立直观的形象:“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支援朝鲜战争中浴血奋战,与朝鲜人民建立了浓厚的感情……本文展现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时在火车站和朝鲜人民告别时说的话。”既是“话别”,就不是一方的事,肯定有话别时的场景。这时,趁机利用多媒体教学,放出真实场景:“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志愿军战士等好多人,他们你拥我抱,痛哭流涕,依依不舍……”这样力图把学生的视线引到情境中去,使他们身临其境,有所感悟。
二、比较语句,强化语感训练
语句比较是语感训练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常言道:有所比较才有所鉴别、有所感悟。可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强化语感训练。
著名作家老舍的《我们家的猫》中有一句:“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很乖。”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们体会“乖”字好在哪儿,可采用先质疑启发思维,再进行语句比较,从中感悟的教学思路。
师:“乖”是什么意思?生:听话。师:可不可以把“乖”替换成“听话”?(生):答案不一。趁机投影句子:(1)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很乖。(2)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很听话。究其原因,同学们可能吱吱唔唔说不出个所以然。这时不妨出示句子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老师很听领导的话,他们都很‘乖’。”同学们看了这个句子不禁哈哈大笑。由此可见,通过以上几个句子进行比较,同学们从中悟出了“乖”与“听话”两词的适用环境。虽然教师并未深入解析,但是同学们凭借着对语句的比较,对语言文字特有的感觉,就能感悟出其中的道理。可见,教学中对词句与原句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揣摩出关键词的含义或适用环境,同时也可以让同学们感受到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从而使学生的语感得到强化训练。
三、语言重组扩展,深化语感训练
儿童语言的发展大致要经历“不理解——理解——运用”三个环节,经历两次飞跃,即“不理解——理解”属于第一次飞跃,“理解——运用”属于第二次飞跃。怎样加速第二次的飞跃,深化语感训练呢?提供以下教学设计以供参考:
【关 键 词】 化学课堂;初中化学;教学
《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列为五个一级主题中的第一位,贯穿于所有的单元之中,其主旨是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然而,实现这一转变,对任教多年的教师来说,可以说是要经历一场不小的变革。虽然教师们多次参加学科培训,但真正实施起来仍然很难扭转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束缚,一时还很难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尤其是探究性教学的实施,由开始尝试到初步运用,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笔者认为探究性教学首先应从创造性处理教材,设计出有效的探究性活动开始。下面就在鲁教版九年级第二单元第三节溶液的酸碱性为例的教学设计来探讨初中化学课堂探究性教学的有效设计。
【教学案例】 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设计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一段视频和学生一块穿越到300年前,看看著名的化学家波义耳是怎样发现酸碱指示剂的,并引出酸碱指示剂的概念。充分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交流
探究一: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在实验桌上分别准备一个点滴板、无色酚酞试液、紫色石蕊试液、白醋、柠檬汁、石灰水、肥皂水、食盐水和蔗糖,小组同学合作探究,这些物质分别滴到两种指示剂中,指示剂会显示什么样的颜色?
探究二:判断溶液酸碱性的强弱
提出问题: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吃到酸酸甜甜的桔子,有的略带酸味,而有的却很酸,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又如何判断溶液酸碱性的强弱呢?
学生自学:自学课本40页,溶液pH值的测定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实验桌上准备好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白醋、自来水、肥皂水、食盐水、玻璃棒、蒸馏水、白瓷板等用品,用pH试纸测定它们的pH值。并完成下表:
规律:酸性溶液:pH
碱性溶液:pH>7
中性溶液:pH=7
提出问题: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到底与什么有关呢?
提示:刚才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pH试纸测出了稀盐酸的pH值,下面请同学们取刚才你们用到的稀盐酸5mL于烧杯中,然后,向烧杯中加入20mL水,用玻璃棒搅拌,再测出此时溶液的pH值,再向烧杯中加入20mL水后,再测这时溶液的pH值。
小组合作探究:分别测出两次溶液的pH值
向烧杯中加入水后,单位体积内H+的数目变少了,所以溶液的pH值就变大,酸性就变弱,同理碱溶液中OH-的数目越少,碱性越弱。
提出问题:照这样下去,如果向烧杯中再加入20mL水,溶液的pH值会不会变成8呢?
小组合作探究:再向烧杯中加入20mL水后,测定溶液的pH值
得出结论:并引导学生绘制出向酸和碱溶液中加入水后,pH值的变化曲线图
(三)当堂巩固
学生独立完成,个别学生扮演。
(四)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所学到的知识,教师给予补充。
(五)达标检测
检测本节课学生掌握的情况。
【案例反思】 创设优质、高效、和谐的课堂是化学教学永恒的主题。通过以上教学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前做了精心的准备,特别是重点设计了学生的探究活动,本节课主要以活动探究为主线,得出结论,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但是对探究性课堂教学,该案例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想法,浅谈化学课堂探究性教学的有效设计:
1. 合理选择探究内容。从教学内容中选择出符合科学探究学习目标要求的、适合学生探究的探究对象。为促进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探究性,即学生用原有的知识回答不了他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和动力,同时探究内容还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如学习完酸和碱的性质后,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同学们可知道酸溶液中的哪种粒子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呢?学生肯定能答出是氢离子。我们如何通过一个探究性实验验证你的结论呢?为学生准备稀盐酸、稀硫酸、紫色石蕊试液、氯化钠溶液、蒸馏水及部分仪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该探究性实验。
2. 合理制定探究目标。探究目标是探究性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关键,在教学中起导向作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结合课程标准制定出符合教学内容、符合学情的教学目标,设置好梯度,让学生拾级而上,体验探究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如在上述实验中可将目标制定为:
知识目标:知道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会设计实验验证酸中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粒子是氢离子。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验证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培养学生热爱集体、敢于创新的美好情感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3. 科学设计探究活动。
4. 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科学探究学习的关键,是要有好的探究活动设计, 学习不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固定模式,其基本要求就是要使设计的活动符合科学探究的本质,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归宿,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猜想――解决问题――迁移创新”,这样才能使整个探究活动更有效果。
5. 教师提供必要指导。教师不是探究性课堂教学的旁观者,在整个探究活动中教师是激发、鼓励、促进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在探究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探究活动进行适时、适度的指导,让学生思维更开阔、兴趣更高昂,以保证探究活动的有效进行。
通过上述探究性实验设计看出:探究性学习可以改变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究,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个性发展,通过体验探究活动成功的喜悦,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交流,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实施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具体策略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运用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
【参考资料】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弹力》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力学基础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立足教材却不局限于教材,根据新课程的课程理念和教学需要,指导学生利用身边随手易得的物品开展探究活动,感受弹性现象、探知形变与弹力的规律,并引发学生对新规律的应用,实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目标.下面是这节课的教学片段.
1课前准备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10个小组,每组4人,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要求每一组尽可能多地搜集或制作一些形状可以发生改变的物体(如:弹簧、塑料尺、钢尺、海绵、橡皮泥、充气气球、纸团等).教师分别向各小组了解准备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并根据各小组情况准备若干备用器材.
点评这节课采用了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即课外学生搜集、制作材料,和课内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探究相结合.教师仅仅作为指导者,指导学生分析实验原理,引导学生合理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教师改变传统的教授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体验、感悟实验探究的方法,在动手动脑中建构知识体系,并在展示交流中深化知识体系,体验成功.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促进了学生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2教学过程
2.1形变概念的教学
教师查看各小组搜集或制作的物体(形状可以发生改变的),安排部分学生上台,展示它们的形变情况.
师:这些物体受力后,都发生形变了吗? 有什么不同?
生甲:都形变了,有些形状能够完全恢复,有些则不能.
生乙:不对,某些坚硬的物体,比如课桌、玻璃瓶就不会形变!
生丙:反对!课桌、玻璃瓶也会形变,只是形变的程度很微小,我们看不到而已.
师:到底谁说得对?大家讨论讨论.
(全班学生热情高涨,小组讨论气氛热烈!)
点评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具有“多样性”,他们观察现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客观上存在着个体差异.巧用这种“差异”引入新课,不但可以将学生上课前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更重要的是能激发起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全体学生积极的思考,使他们能迅速而有效地投入到学习物理的情境中去.
师:怎样才能判断坚硬的物体是否发生形变?
生甲:比如说玻璃瓶,我们可以在瓶中灌些水,然后用手挤压瓶子,如果水面有升降,则说明玻璃瓶也会受力发生形变.
师:嗯,有道理!
生乙(兴奋地说):如果在玻璃瓶中装满水,把细管通过带孔的橡皮塞插入玻璃瓶中,再用双手挤压玻璃瓶效果会更好!
师:是这个样子吗?(微笑着拿出如图1所示实验装置)
生丙(大呼):我来!(说着走上讲台,双手如图1所示挤压玻璃瓶.)瞧,液面上升了,坚硬物体也会形变!
师(故作质疑状):一定是玻璃瓶形变造成的吗?
有学生插嘴:手的温度较高,也有可能是水受热膨胀的原因!
生丙(着急补充):哎呀,带个隔热手套不就行了嘛!
生丁(眼睛里冒着“光”):带什么手套,让我来!(说完走上讲台,双手如图2所示挤压玻璃瓶.)这个玻璃瓶是椭圆形的,挤压玻璃瓶的不同位置,液面既可上升,也可下降,充分证明坚硬的玻璃瓶也会发生微弱的形变!
师:对不对?
全班学生齐呼:对!( 同时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整个班级沉浸在探究的快乐之中.)
(接着,教师肯定学生的活动表现,用规范的语言表达:(1)任何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能发生形变;(2)形变分“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然后经分析得出“弹力”概念及产生原因.)
点评在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中,有的合理,有的不合理;有的完善,有的不完善,所以学生的实验结论也会表现为:有的正确,有的错误;有的正确而且全面,有的只是部分正确.在新型的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重视这种“多样性”,“广开言路”并正确而积极地引导学生,使他们学得更自信,探究得更深入.
2.2弹力的方向和大小
知道“弹力”概念后,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如:弹簧、橡皮筋、充气气球等)感受弹力的方向.通过实验,学生认识到弹力的方向总是指向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接下来进入“弹力大小”的探究:
师:弹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生甲:可能与物体的长度有关.
生乙:与物体的材料有关.
生丙:与外力大小有关.
生丁:与物体的形变程度有关.
生戊:与物体厚度、宽度有关,还可能与……(详见表1)
表1 猜想归类表无关类需转换类理想类“弹力”①弹力大小可能与厚度、宽度有关
②弹力大小可能与温度有关①弹力大小可能与物体长度有关
②弹力大小可能与外力大小有关①弹力大小可能与物体的材料有关
②弹力大小可能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师(故作感叹状):同学们居然能想出这么多因素!下一步该怎么办?
全班学生齐声回答:实验探究.
师:什么方法?
全班学生(兴奋地回答):控制变量法.
点评:学生的问题和猜想具有多样性,这些猜想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可以被归纳为无关类、需转换类和理想类.无关类猜想与问题情景、知识目标无关,不过却不一定是错误的.需转换类猜想与问题情景密切相关而且都间接地触及到了问题情景的实质,但需要我们对它做一定的转换工作,才会表达得更加明了、正确、全面.理想类猜想直接反映了问题情景的实质,而且它的表述也比较准确.对于前两个类型的猜想,教师切不可简单地加以否定,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通过有选择的板书保留有价值的猜想.
师:究竟哪种猜想更合理?请各小组讨论.
经过讨论,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弹簧和直尺,分小组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如有些学生把弹簧的原长、弹簧的长度、弹簧伸长的长度混淆起来.还有的小组在测量弹簧的伸长量时,忘记减去原长.这样的小组我们故意让他们上台“展示”,以加深正确的理解.在处理实验数据时,有的学生采用了求比值法,有的学生采用了图象法,在误差范围内都可以得出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两者比较,图象法处理数据更为直观、更容易得出物理规律,且该种方法处理数据也能更好地减小实验的偶然误差.接下来为进一步提高对图象的认识,教师可以故意找两组不同的学生上来展示.在他们展示完后,将他们的数据画在同一个坐标系中,提示学生观察虽然两次实验都近似成正比,但图象斜率不同,体现了弹簧哪方面的区别( 以此加深同学对材料弹性强度的理解).
点评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多样性”实际上是学生劳动的结果.教师重视“多样性”就是肯定学生的劳动.学生一旦发现他们的劳动被教师和同学关注了,就会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感觉会让他们更加自信,让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让他们的探究更加深入.
2.3弹簧测力计的教学
师:同学们,人类之所以与其他动物不同,就在于人类善于探索和思考.有了人类的探索与创造,地球上才有了丰富的物质文明.今天同学们探究出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伸长与外力成正比,我们怎样应用它呢?我们可以设计出什么东西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议一议.
生甲:可以用弹簧测量物体有多重.因为弹簧挂钩码有伸长.如果挂另一个物体与挂钩码伸长的长度相同,那物体就与钩码一样重.
师:请其他小组进行评估.
生乙:道理正确,但不方便,物体有的重有的轻,重的要挂许多钩码才行.
生丙(大呼):不行!这样做,弹簧只能竖着用,不能横着用,要改进!
生丁(恍然大悟):弹簧不仅仅能测重,还可以测力.
生戊(突然“不规矩”地发出声音):叫测力比叫测重好!
生己(早已按捺不住):拉多长是多大力,如果有个刻度盘能直接读数就更方便了,就像温度计一样.
生庚(微笑着补充):刻度盘上的单位不能用克,应当用牛顿.
生辛:……
师:你们说的工具“诞生”了!(微笑着取出弹簧测力计,向全班学生展示.)
全班同学惊呼:哇塞!就是它了!(整个班级沉浸在创造的快乐中,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点评现在,升学压力还是客观存在的.为了取得好成绩,一些学生通过家教、自学等途径,提前“知道”了所要学习的内容,等到集体学习时便失去了兴趣.但教师如果能够让“多样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就有可能把这部分学生吸引回课堂.这是因为:别人提出的问题、制定出的方案,他们有可能根本就没有想到过.同学们的探究、创造过程必定会引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愿意加入.
教学至此,板书课题:弹力和弹簧测力计,然后让学生看书、看实物,知道弹簧测力计的组成,最大的测量值、分度值.接着,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研究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成功测出钩码和木块的重.课后,笔者引导学生根据课本的相关内容,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粗略测定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对方案进行小组评估.
3教学小结
本节课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课中设计了多个学生实验,自主探究活动,将原本较为抽象、枯燥的思维活动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学习体验,最后让学生在生活小实验的研究性活动中,获得了知识及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毋庸置疑,培养每个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教学设计的原则,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样性”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应是每一位教师的追求.当然,由于教学时间的有限性,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各个环节又要保证探究学习的质量往往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有耐心、要有思想准备,更要有巧手点拨的智慧.
4教学反思
关键词:数学课堂;观念;兴趣;学法;创新思维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书本的奴隶,也不是书本的“应声虫”,而是一群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独特个体。教师应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选择,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引导他们发现问题,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学习能力。
一、更新教育观念,创建民主和谐的课堂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片面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影响了师生的关系,也影响了教学效果。《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积极构建一种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学生学习数学课的兴趣度高低,常常依赖于对教师的情感。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用充满感情的启发导学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积极丰富的情感,与学生一起共同参与教学过程,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细致地给予点拨、辅导,要尊重、热爱、关心学生,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使学生乐于上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哪怕是点滴的进步,也应给予及时的鼓励、肯定与表扬,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喜欢老师,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进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尤其对待后进生,教师更要给予更多的关注,认真分析“差”的原因所在,对症下药,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树立信心,创造各种条件、机会,及时捕捉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什么事情,只要有兴趣,不管遇到多大的艰难困苦,学生也会孜孜以求。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进行有意义的教学活动来增强教学效果而创设的教学情境。它不仅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和探究的动机,而且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利用数学典故、趣味性问题、历史名题等创设问题情境。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时,教师可在一开始就提出这样的问题:一块三角形的玻璃,不小心打破成两块,要把它们裁割成两块大小一样的规格,要不要都将两块玻璃都带去?如果只带一块去的话,应带上哪一块?为什么?问题提出来后,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较快地掌握了数学知识和技能,更好地体验了数学内容的生动、有趣并富有现实意义的特点,激发了学生不断追求新知识的兴趣,提高了学生“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三、优化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精读课标精神,围绕教学重点,设计教学过程,深入研究新概念、定理的证明、公式的推导、例题的推演、图形的构造、习题的解答等,每个细节都要认真研究,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备课前,应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状况、书本知识掌握的深浅程度、思维快慢程度和动手能力程度,并为学生提供思维训练的材料。教师要使学生的思维处在一种永不停息、永不满足的积极向上状态,就必须认真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案,对问题的分析要简洁,对问题的解决最好交给学生自己完成,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学生就会感受到播种和收获的喜悦。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首先,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数学题目千变万化,学生要想既快速又准确地解题,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善于观察、善于联想、善于转化问题。其次,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主要表现在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上,要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要真正变“活”,就要提高学生以不变应万变的解题能力。此外,还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对已有数学表达能提出自己的正确看法,能独立思考、不盲目附和,能严密全面地利用已知条件,在关键之处能及时迅速地自我反馈,有能力评价解题思路是否正确等。
四、教会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对于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最为重要的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学习方法的指导。新课程理念也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性化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探索能力等实际,构建自主、合作、探索的课堂教学模式,采取讨论、启发、游戏、故事、多媒体等方法,让学生学会对问题进行逻辑、辩证思考的方法,使学生产生强烈、急切的求知欲望,进而去研究、探讨。例如在学习等式基本性质时,学生经常会忽视“除数不能是0”这个条件而产生错误,这时,教师可采取以下方法加以引导、解决:设a=b?圯a2=ab?圯a2-b2?圯(a+b)(a-b)=b(a-b)?圯a+b=b?圯2b=b?圯2=1。这时,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强烈的冲突,教师再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探讨,发现其中的原因,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无意识向有意识过渡。这样,不仅教会了学生思考的方法,引发了强烈的发现动机,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教师还要抓好学习数学的每个环节,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上专心、课后复习,在复习的基础上独立完成作业等环节,帮助学生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启发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学习,将读、思、议、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一个主动、富有个性发展的主体。
总之,作为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内容等,不断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使他们真正成才。
参考文献:
[1]黎长安.谈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设计[J].中国当代教育科研,
2006(12).
关键词:高等教育;前沿科技;充分备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008-02
高等教育的普及,关系着国家民族的整体人口素质,是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大学教学不是即席演讲,而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是大学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1]。高校教材的更新远远比不上科技前沿发展的速度,教材的相对滞后给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和备课提出了更高的挑战。高校教师应当是在某专业领域学识广博,学有所成,具有较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知识体系的教学科研并重型人才[2]。本文结合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科机电专业基础课程《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实例,在工科类学生教学过程中引入大量的先进工业技术应用实例和科技发展前沿动态,教学效果和师生互动得到了明显的加强,极大促进了学生课堂和课外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开展积极课外科技拓展实践活动的自觉性,有利于教学科研的相得益彰。同时,还促进了高校教师追踪科技发展动态,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的主动性,有效避免了现实生活与教材的“剥离”。将科研动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是国内科研型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初步尝试。
一、充分备课是合理组织教学的前提
在目前展开的实际教学活动中,工科的教学依然以教材为主,以工科实验、参观认识实习和金工电子实习作为辅助。作为教学主要环节的课堂教学采用的教材,普遍存在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3]。教材类专著的编写,大多基于存世数百年的经典理论和实践经验,经过领域内多名专家学者的反复论证和修改编写而成,大部分学生在教材中获取的书本知识,在走入社会后往往已经过时。这一现象对于学生和高校而言,是一种时间和教育资源的浪费;对于用人单位而言,新入职员工不能胜任岗位工作,需要经过专门培训才能顺利工作,培训的时间成本、财力和机会成本徒增。针对现有教材相对滞后的缺点,不少教师尝试在高校教学中引入最新科技发展动态和前沿科技应用的展示。一方面,高校教师大多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对于行业内新技术的发展脉络具有很好把握,同时熟悉业内主流科技期刊,可以及时追踪当前行业内部的科技发展动态。这为将前沿科技引入课堂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国家级省级著名教学名师们的授课效果深受不同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学生群体的广泛认可,他们的教学风格也有很大差异,大体上有两种风格。一种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教师课前备课充分,在课堂上完全不看讲稿就能用严谨的语言出口成章,学生只需要做好笔记,也能很好地掌握课程内容。另一种风格是在教学大纲的框架内,老师凭借自己宽广的知识面自由发挥,讲得生动活泼,趣味横生,但学生课后复习要花很多时间翻阅教材才能掌握课程的基本内容。这两种授课方式孰优孰劣颇受争议,一时间很难评出高下,因为这要看课程性质和授课对象。大多数学者和教师认为对于低年级的基础理论课,应该采用第一种方式,而给高年级(特别是研究生)讲课,可能第二种方式更好。前者备教材,后者需具有宽厚的知识储备。无论采用何种教学风格,都离不开课前的充分备课。充分的备课不仅要求要求教师对授课内容和知识点烂熟于心,还要求具有较为有效的教学策略,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对课堂讲学的顺利有效有良好的把握。
二、引入科技前沿发展动态是充分备课的有效形式
传统的备课方式要求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4]。从备课的流程来看,教学设计必须源于对教材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教师只有认真细致的研究教材,对教材有一个全面的、正确的理解和把握,才能设计一个比较合理的教学设计。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采用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创造出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将前沿科技成果引入到课堂中,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的科学教育杂志就不时发表一些相关的研究报告。例如,采用科幻进行公民教育、阅读教育、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教学等[5]。上述实践不但在大学进行,也在中小学进行。多数研究积累了经验,获得了不同程度的第一手信息,也发现了科幻教学中的不足。科幻教学以生动有趣故事作为引子,启发学生开始自我探索,自我寻找和学习,这使他们学会了探究科学问题的方法。其不足之处就是没有深厚的科学理论和较为严谨的学术证明。相比之下,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科研发展动态则是经过学者审慎严格的论证而得出,具有相当强的学术性、逻辑性和理论基础,更适合作为高校研究生和本科生课堂内容。将科研成果融入到传统教材进行备课,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尤为重要。在新形势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能深入一线进行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研究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是当前国际上高等工程教育的基本走向[6]。在教材备课的同时,引入科研发展动态,是充分备课的有效形式。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课堂授课效果,同时也能提高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水平。国内许多高校和学者对此做出了努力和尝试,受到广大学生的认可。以复旦大学杨玉良担任校长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公开选修课为例,作为我国第一代高分子专业博士、中科院院士、多项“863”、“973”重大科研计划负责人和复旦大学校长,他本身也是一名教师,杨玉良院士在备课过程中几易其稿,课上播放的PPT多达154页。来自软件工程的2012级本科生方家婧就感言听校长上课“和老师平时上课一样亲近,校长讲的许多东西很前沿,给了我一些新的视角,虽然与我的专业关联性不大,但是依然感觉很有收获”[7]。值得指出,杨院士将科技前沿发展动态引入到课堂,为青年教师提高自身科研教学相结合的能力提供了参考。
三、引入科技动态在机电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作为传统的工科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具有必备基础理论知识、专门知识和较强的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机电专业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非常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现代机电设备朝着两个大方向发展,一是大型化综合化,二是微型化和智能化。随着器件微型化的发展,微机电系统已经成为当今科技发展的热点。本课题组承担的科研任务之一是针对微机电系统中微流体驱动和微纳粒子操控机理及应用的研究,因此,也对校内研究生开展了相关的选修课程《微机电系统设计与制造》。实践证明,在实际教学中,关注和引进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以微机电系统中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发展动态为例说明。微流控技术被Forbes杂志评为影响人类未来15件最重要的发明之一。直至今日,各国科学家在这一领域做出更加显著地成绩。微流控技术作为当前分析科学的重要发展前沿,在研究与应用方面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在课堂中引入这一个具有明显学科交叉特点的新概念,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微流控芯片实验室,又称其为芯片实验室(Lab-on-a-Chip)或微流控芯片(Microfluidic Chip)。微流控芯片是微流控技术(Microfluidics)实现的主要平台。其装置特征主要是其容纳流体的有效结构(通道、反应室和其他某些功能部件)至少在一个维度上为微米级尺度,操控微小体积的流体在微小空间中的活动,在微小的芯片上构建化学或生物实验室,从而将多种化学和生物学的过程集成到快速和自动的微流控系统。由于微米级的结构,流体在其中显示和产生了与宏观尺度不同的特殊性能,因此发展出独特的分析产生的性能。随着微流控芯片的不断发展,科学家逐渐认识到微型全分析系统只是微流控芯片的一个类别。微型全分析系统是以样品分析为最终目的一类微流控芯片的统称。微型全分析系统的目的是通过分析设备的微型化与集成化,最大限度地将分析实验室的功能转移到便携的分析设备中。微型全分析系统将生化分析的许多过程与步骤,即生化分析实验室的“功能集成结构缩微”在几平方厘米左右或更小的芯片上,具有检测速度快、试样用量少、通量高等显著的特点。微流控分析芯片综合了MEMS技术与微流体力学、化学、生物学、医学、计算机、材料等多学科领域,可以实现多种分析功能,最大限度地把采样、稀释、加试剂、反应、分离、检测等分析功能集成为一体的微型全分析系统。这一技术具有相当明确的应用背景,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部分学生在听取本课程之后,积极的探索开发新型的全自动或者半自动的微流控芯片检测系统,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微流控芯片技术引入机电专业课堂,有利于启发学生探索机械加工新工艺。微流控分析芯片发源于MEMS技术,因此早期常用的材料是晶体硅和玻璃。高分子聚合物材料近年来己经成为微流控芯片加工的主导材料,它的种类繁多、价格便宜、绝缘性好,可施加高电场实现快速分离,加工成型方便,易于实现批量化生产。但是硅材料也具有本身的缺点,这些影响了硅的应用。玻璃己被广泛用于制作微流控芯片,使用光刻和蚀刻技术可以将微通道网络刻在玻璃材料上,它的优点是有一定的强度、散热性、透光性和绝缘性都比较好,很适合通常的样品分析。在学习机械加工工艺方法时,必须要充分考虑材料本身的特点。通过微流控芯片基底加工的实例,学生对于机械加工工艺和材料选择有了深刻的理解。目前,高分子聚合物材料由于成本低、易于加工成型和批量生产等优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例如PDMS芯片经软刻蚀加工技术,可以实现高精度微结构的生成。并且,由于这种材料的弹性,可以更好地与外界部件进行整合。PDMS芯片应用在某些生物实验中,可以形成足够稳定的温度梯度,便于反应的实现。除此之外,由于其对可见光与紫外光的可穿透性,使其得以与多种光学检测器实现联用。在细胞实验中,由于PDMS的无毒特征以及透气性,因此显现与出其他聚合物材料相比不可替代的地位。PDMS微通道的加工不是传统的去除式切削加工,而是类似软“铸造”的一种需要模具和流动性材料的工艺,开阔了学生在机械加工工艺手段领域的眼界。
总之,将科研成果融入到传统教材开展教学,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尤为重要。可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能深入一线进行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研究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同时还有利于教师队伍知识的更新和科研素质,应当大力提倡。
参考文献:
[1]朱栋.大学教师教学有效性研究[J].科技信息,2013:241-242.
[2]杨松山,高胜,贾光政,王金东.数控加工仿真课程行为艺术教学法探讨与研究[J].大学教育,2013:77-78.
[3]殷雁君.基于学科课程体系发展背景的计算机导论课程建设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6(7).
[4]杨阳.有效备课构建高效课堂[J].教育教学论坛,2013:199-200.
[5]韩天琪.科幻:科学教育方式新探索[N].中国科学报·思想周刊,2012-12-17(5).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提问;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284-02
1.课堂提问的策略
教师的提问必须问在学生有疑之处。有些问题表面看学生好像没问题,换个角度提问,就出现问题,实质是学生自觉无疑问,实则有疑问。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疑问,教师可以采取一种逆向思维的方法,反其道提出问题,在教学策略上我们可以称它为变换提出问题角度的策略。如:“光的传播”一节课,教材上这样提出问题的:“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传播的呢?”教师如果按照教材上的问题原封不动地提出,可以想像,学生面对一个他早已熟悉的问题,猜想和假设会很快趋向一致,探究兴趣当然也就降低很多。教师若变换提问的角度,提出“大家都知道光在空气中 是沿直线传播的,在哪里不是沿直线传播的呢?”这样的问题是学生不熟悉,很快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再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节课,教材上这样提出问题的:“声可以怎样向外传播?”一位教师提出问题采取逆向提问的方法,提出:“哪里不能传声呢?”这样的问题学生就要深入思考才可能回答,容易激起他们的探究热情。
变换角度提问,除了可以反过来问之外,还可以采取变换问题的方法。如,在“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一节课时,由于用速度表示运动快慢的问题,学生很熟悉,一位教师采取了变换问题的方法。提出“为什么用速度来表示运动快慢呢?可不可以用其它量表示运动快慢?”这个变换的问题,恰是学生疑问之处,也是要解决的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可不可以用其它量表示运动快慢?”这个问题又具有开放性,为下面的探究开了一个好头。
初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对有趣问题易于引起注意,并能保持较长时间的关注,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生动、有趣,同时还要难度适当。问题过于简单会让学生失去探究的欲望;问题过难又会让他们感觉高不可攀。要让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感兴趣,教师可以采取创设丰富问题情境的教学策略。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有多种渠道,可以采用源于学生生活的问题和有意义的提问,用"见怪不怪"的生活经验形成问题;用手脑并用的物理实验形成问题;精心设计的课 堂讨论形成问题;以意料之外的计算结果形成问题;以真实可信的物理史实形成问题;以丰富的网络资源及多媒体课件形成问题等等。如,教师在讲声音传播一节课时,以新闻材料入手提出问题:"最近,美国又研制成功了一种新型武器――声波枪,你们听说过么?"这个问题联系社会问题,又是学生前所未闻的事,很容易一起他们的兴趣,自然学生也就很快进入教学要引导探究问题之中。
再如,在讲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一节课时,教师可以 采取魔术表演引入探究,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在讲乐音和噪声一课时,教师可以采取由同学用音乐瓶演奏乐曲的活动入手引入探究问题。用乐器演奏学生不新鲜,但用音乐瓶演奏,他们却感觉到很有趣,他们很想知道瓶子里装上水发生这神奇变化的原因,也就为下面探究开了个好头。
引导学生提问,教师的教学策略就是要实施应具有使问题开放的引导语。如:你想知道什么?你发现了什么?等。如,在“探究熔化与凝固的条件”一节课,教师采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学设计。教师首先给出了一春暖花开时节,冰冻河水开始熔化的画面。学生很快就说出了这自然现象是物质有固态变为液态的变化过程。接下来,教师问:“关于冰化成水,你们想知道些什么?”接下来学生们提出了很多想知道的问题,教师将他们的问题一一列举出来,明确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2.课堂提问的方式
2.1 联系学生的知识,层层深入的提问。例如:在讲解升华和凝华的过程中,要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舞台上白雾的现象,绝大多数学生都会认为白雾是干冰升华,看到的是二氧化碳,这时我设计了下面的一些问题:白雾是不是二氧化碳?(少数同学在提醒以后会再次认真的思考一遍);我们曾经学习到,我们人眼看见的 白雾通常是什么?(学生回忆:是小水滴);小水滴是哪里来的?(是由水蒸气变来的);水蒸气是哪里的?水蒸气变成小水滴是什么物态变化?是吸热还是放热?(将学生引导到液化放热);放出的热量被谁吸收了?(学生很自然的想到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是吸热的。这样"白雾"的现象就得到了圆满地解释。
2.2 物理知识应用式提问。例如:在学习声现象这一章中的声音的特征时,对于音调的 理解,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探究了尺子发声的音调,让学生知道同一件物体发声的方式不同音调就不同,于是向学生提问:生活中有哪些实例可以说明这一点的?(由学生举例:向水瓶中灌水的过程听到的声音音调不同);由此可以联 想到玻璃被中放上不同量的水,发出的声音音调也不同,敲击杯口时是什么在振动发声?水多的时候 音调高还是水少的时候音调高?然后让学生用五个相同的杯子,放上不同量的水,调节水的高度,可以弹出哆、、咪、发、唆五个音节,并用这五个音节弹奏一首简单的曲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得到了激发,而且对音调的理解也得到了加深。
2.3 引起争论,激发思考的提问。争论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通过争论解决的问题,理解特别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讲解所无法达到的。容易引起争论的,往往是生活中碰到的现实与物理原理表面上相"矛盾",或者平时形成的概念与严格定义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问题,设计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争论,对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大有好处。例如:在光的色彩和颜色的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问题:红色的玻璃只能透过红光,那么透过红色的玻璃看黄色的物体是什么颜色?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会得到不同的结论。这时对理论知识再次的回顾,让学生再次的思考。这时有少数学生会恍然大悟,然后请不同观点的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那么在这个争论中学生可以自己得到正确的结论,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转变教育理念,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理念是行动的灵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参与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真正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探究学习并获得不同的发展。要营造一种自由、轻松、开放的探索氛围,促进学生去探究,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新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究,课本让学生自学,难点和疑点让学生讨论,问题让学生思考,结论让学生概括,规律让学生发现。始终给学生提供自我探究,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空间。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获取物理知识与技能,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创新意识;通过科学探究了解并解决与物理有关的自然问题,增进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增强对科学的情感和探究能力。
二、发挥实验优势,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到教学的成效。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才会乐意去学,才会去积极思考,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促进并提高教学质量。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做好各种实验是关键环节。充分利用物理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感知、思考、探索。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的学习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光的折射》一课可组织学生做“水中捉鱼”的游戏,用筷子夹悬浮在水中的物体。要求筷子快速入水只能夹一次,每人夹十次,比比谁捉到的“鱼”多,结果很少有人能捉到“鱼”。失败的学生很困惑为什么瞄准了却捉不到鱼,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学生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这样,他们才能主动探索,进而获取知识。因此,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要有艺术性,做到既能激发积极性,又能起到教学活动指挥棒的作用,每个问题都应该新颖、明了,才能启迪智慧,发现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地参与探究。
三、优化学习方法,培养良好探究习惯
1.探究教学要采用灵活的方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课程内容因材施教,灵活地选择探究方法”。应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和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例如:在初中物理中有很多的演示实验,若我们都做演示实验,学生在下面观察,是不是就能够很好的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是不是就能达很好的教学效果呢?如果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随堂实验,这样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在《光的折射规律》一课中,每组分别发给激光手电筒、碗、硬币、适量的水、筷子、方型玻璃水槽、墨水、钢笔,让学生在学习了解光的直线传播及光的反射的基础上,结合自习,自主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得到的结论比平时单纯由老师演示得出结论要好得多。
2.探究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能提供海量的知识与信息,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性、立体性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能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取得的教学效果。与一些传统的学习资源相比,网络资源更具全面性、选择性和交互性,富有感染力,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更新知识,学会使用各种教学媒体,全面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在日常教学中重视适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方法优化教学设计,开展教学活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高密度、大容量信息的特点,丰富教学内容;利用其多种功能使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实现教学互动;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的动态模拟特性形象生动地再现物理现象,补充或拓展物理实验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突破难点等等。例如,在讲《电流的磁场》一节时,教师可把奥斯特实验以动静交融,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从中体验科学实验的奇妙,学生对你的这一节课就会产生极大的兴趣,集中注意物理课所学的内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开发制作各种软件,努力提高现代教学技术的利用水平。这样才能使中学物理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
3.探究教学要将探究延伸到课外活动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靠课堂的四十五分钟就能解决的,正如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就是教育”。生活中的现象,身边的物理知识,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观察能力、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可以从教学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课堂,教师可利用灵活的形式开展课外的探究活动。如: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举办科普知识讲座,物理知识竞赛,由学生组合成不同的物理兴趣小组,探究制作一些小实验,如“马德堡半球实验”“土电话”“小孔成像”“纸锅烧水”“不倒翁”和展示各种科技制作品:水果电池、土水枪、弹簧测力计、温度计、电磁铁、电动机等。这样以点带面,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真正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中走向社会!
4.探究教学要开展积极评价活动。每次开展探究活动时都应积极开展评价活动。在评价中,要运用以诊断性和激励性为主的质性评价方法,谨慎使用定量、甄别和终结性评价方法,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采用切合实际的有效评价方法,通过科学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改革 新课程 优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4-0109-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发展,地理教学也在这个大背景下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做课程的实施者,更要做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我们要树立教学新理念,掌握教学新方法,以锐意进取的精神迎接新课改对我们的挑战,以现代素质教育理论来统领整个教学过程的改革。那么,在新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在新旧教学模式交替过程中,教师应怎样实现高中地理课堂的优化教学呢?
一 明确教学目标,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地理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高度关注学生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地理理性知识是人类智慧的共同结晶,它不仅凝结着人类的主观精神,同时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成果,所以高中学生只有真正的理解和学习这些地理理性知识,才能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成为创新型的教师,如果教育工作者不能常教常新,那么也就不可能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只有针对这一目标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教学目的。如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多地理知识点的教学设计,就可以从具体的案例入手,让学生在探讨案例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研究此类问题的技能和方法。如在讲述《水资源合理利用》一节中,笔者先结合我国北方城市缺水日益严重的事实,对学生抛出问题为什么我国北方城市会严重缺水呢?然后请学生思考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措施来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要求学生在课下收集有关部分城市缺水的案例,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查找数据资料,让每个小组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此次活动,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
二 让高中地理课堂生活化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环境对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可以这样说,自然地理中的每一个因素都会对人类的衣、食、住、行产生作用,每一种日常生活又都会受到多种地理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地理教学要做到大众化、生活化,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地理知识学习的魅力。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可以根据校历表中的“星期”,引申出关于“月相”的讲解,从学校变动的作息时间表来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等相关地理知识。又如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气候变化和四季的更替,来有针对性地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规律所带来的地理意义。也可以让学生对着教室窗户的玻璃呵气,运用他们都熟悉的现象讲课,告诉他们降水的形成条件。还可以通过媒体来了解时事热点,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这些令人振奋的报道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地理知识无处不在,这样必将对学生未来的基础地理教育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从而实现高中地理优化教学的目的。
三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