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培训学习材料范文

教师培训学习材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培训学习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培训学习材料

第1篇:教师培训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 “国培计划” 教与学再度综合理论 远程教育

一、理论提出与“国培”项目实施

现代社会是知识信息飞速发展的社会,传统的面授教育已难以满足人们对知识体系的更新需求,现代远程教育可以解决此问题。基更于1986年初版、1990年再版的《远程教育基础》一书中指出要将远程教育中相互分离的教学行为重新整合起来,就必须人为地重新创造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的关系,重建师生相互交流和影响的机会,其核心是把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结合起来。他提出远程教育是以学的行为和教的行为在时空上分离为特征的,远程教育“教的行为与学的行为的时空分离”的本质,一方面,为远程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开放特征,成为其吸引众多潜在社会学习者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成为远程教育提供高质量教学,保证远程学习者获得成功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因此,远程教育理论必须重新构建教师与学生内在的主动性重新构建教与学的相互作用情景,远程教育必须将这种分离的教与学再度综合,重新链接起来。他认为,对远程学生来说,教与学的重新整合必须通过人际交流来实现。

我主要是通过对宁夏2011年“国培计划”进行实例分析,阐述远程教育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合理结合,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基更的远程教与学再度综合理论对“国培计划”的实施进行说明。旨在说明在远程教学中必须重新创造教师与学生内在的主动性和跨越时空的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的情景。远程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将这种互相分离的教授与学习活动再度综合起来,使其重新连接在一起。在远程教学系统的设计中,将学习材料与学生的学习行为结合起来是所有设计的中心。

二、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分析

在教育部、财政部的共同努力下,“国培计划”在《纲要》的第一时间就全面组织实施了,中央财政安排了5.5亿元专项资金,其中5000万元支持“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希望通过国家的示范性举措,加强和改进教师培训模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扩大教师参训的覆盖面,促进各地进一步加大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大幅度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通过2011年宁夏“国培计划”的具体实施,我们取得了各方面的成果,在项目管理方面、培训模式方面、网上教学质量检测和评价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我们就2011年宁夏“国培计划”的具体实施来深入分析基更的教与学再度综合理论在本项目中的实践应用。

在线视频模块在指定的时间进行专家在线讲座直播,学员可以在观看视频时在页面中的交流区提出自己的学习问题,专家们会就某些问题与学员进行深度交流或者学员进行互相讨论。在这种环境下,学员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模式,以基更的教与学再度综合理论为理念,在师生永久分离的情况下,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将教与学再度综合理论相结合,更加优化了教师培训的整个学习过程。

整个“国培计划”在远程教育的平台上,以学员学习为中心,通过将自主学习和以“班级模式”下的合作学习相结合,在教与学的再度综合理论为思想的引导下,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学习方式与网站建设,并达到了超预期的培训成果。整个“国培计划”中,教与学的再度综合理论深入融合在各个模块、评论聊天专区中,并要求学员以班级为单位组建QQ群,进行及时的评论与讨论,培训单位并派出辅导教师以“客服小研”为昵称在QQ群中为学员们作指导。

通过上述对“国培”学员的学习方式及“国培”网站的深入分析,可看出基更的教与学再度综合理论对现代远程教育有领导性的作用,将教与学的再度综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远程教育模式。

三、存在问题及完善的对策

1.机构运行配合不当,部分学员专业不对口。“国培”项目主要针对中小学老师继续教育方面的培训项目,主要通过假期集中面授和网络渠道的远程教育自学,每个批次的培训都提前限定了此次培训专业方向和人数,以便基层学校及相关部门上报相关专业方向的教师进行培训,但在此次培训过程中,出现参加培训学员专业方向与培训专业方向不一致的现象,如部分美术老师被上报到体育项目的培训中去参加体育培训。虽然不影响合格证书的取得,但这对老师的继续教育没有任何帮助。

2.网站设置不灵活,学员容易蒙混过关。在此次“国培”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员平时在通过网络渠道的远程教育网站进行学习时,网站设定了每个学员登录网站学习每个学习项目的次数和在线登录时间的下限,登陆次数和在线时间达到下限规定时便可取得相应学分,这种设置表面上可以让学员被动地进行规定项目的学习,但实际上忽略了学员的个体差异和个体条件,学员很容易像挂QQ一样,登录网页打开学习项目的页面直至达到相应最低学习时限。这样达不到学习效果,学员也很容易蒙混过关。

因此,“国培”项目的实施应严格遵守教与学再度综合理论的基本原则,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尊重个体差异,重质不重量,在远程教育部分,重新构建教师与学生内在的主动性,创造跨越时空的教与学的相互作用情景。

第2篇:教师培训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农村 小学教师 继续教育

一、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1.对教师继续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培训目标不明确

广大的农村小学教师对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虽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但对教师继续教育的内涵、培训目标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

2.参训教师的主体性缺失,培训过程缺乏动力

各地为了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以课时折算相应的学分,作为职称评定、工资晋级的“要挟”条件。教育主体话语权的丧失,慑于行政压力而参加的培训,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可想而知。

3.培训内容脱离实际,培训过程缺乏活力

继续教育的内容基本上沿用传统的学历教育的范畴,把理论知识作为培训的中心内容,对教师的兴趣、爱好与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缺乏必要的考虑,教师对教学内容没有选择权和主动权。

4.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以经典“院校本位模式”为主,以上大课灌输式教学为主。对教师最为关注的教学能力的提高作用微乎其微。

5.授课教师水平不高,缺乏专业引领

授课教师多是远离教学一线的理论专家,知其然,而不知如何使之然。

二、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对策

(一)制定合理的培训目标

在二十一世纪,我国教师培训的总目标应该是:建设一支具有以对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为核心的职业道德素养,以提高学历、高层次为标志的专业知识素养,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教育知识技能素养,以社会适应为目标的能力素养,以发展 自身潜能和陶冶身心为目标的多方面文化素养等五大素养为特征的教师队伍。在总目标的指导下,各地区应结合本地经济和教育发展的特点、学校和教育教学的实际来制定合理的目标体系。

(二)加强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不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当今社会要求教师不仅是具有专业知识、能力和修养,能够胜任教学并进行有效教学的专职人员,还希望教师能不断超越、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实现自身发展。而这些素质的获得,绝非一次性的教育所能达到,要求教师在脱离了正规的教育后还要持续不断地接受各种各样的培训以及进行自我学习才可以实现的。

1.强化教师的知识扩展能力

终身学习思想要求我们,“学习”要成为人们生存的常态,成为持续的生命内容。而教师作为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自身的知识更新和扩展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继续教育要提高的不仅是教师的知识修养方面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教师的知识更新、知识扩展、知识处理的能力和方法。而且教师只有提高了这种综合能力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实现教学创新。

2.完善教师的自我人格

教师因其肩负的社会使命而决定其职业的特殊性。

继续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促进教师人格的完善,这也是教师在情感领域方面应达到的目标。当教师感到自己是在创造性的教学,并为学生的日益成长感到欣慰,教学的过程也是和学生共创欢乐,共同享受、教学相长的过程,那么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就会明显增长。

3.科学选择培训内容

继续教育培训内容的选择是师训诸多因素的核心,不仅影响到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还直接关系到教师培训效果。教师培训要面向未来,用适度超前的观念去指导目标定位、课程设置。

4.加大教育类课程的比重,强化教师的专业化

培训院校应适当加大教育类课程比重,让教师了解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特别是在实践中得到验证的行之有效的理论实证方面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对教育课程的学习,教师能将自身的教育经验提高到理论分析层面去审视和概括,又能用已掌握的教育观念和理论、方法自觉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5.增加创造性课程,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创造力

培训机构应重视教师的创造力,引导教师参与课程过程。在开发和构建创造性教学课程体系时,应该变知识教育为学力教育,促使教师进行创造性学习,重视对教师创新能力的教育,科学创新思维的教育。科学认识创造力是教师创造力培养的前提,师资培训中心要为教师提供学习材料,使教师接触创造力的新理论;帮助教师认识创造力构成要素的多样性:使教师从创造的个体、群体、产品、过程、环境等多个角度理解创造力。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1.送教上门模式

由学校或学区联合组班,培训机构派人员送教下乡。这一方式有利于解决农村教师培训人员分散、经费紧缺等困难。

2.远程教育模式

网络教育的优势在于学习自主、资源共享、效率较高。培训机构可以通过网络,集中优势学校、教师、前沿的教育内容,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员得到最前沿的学习与培训。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营造了一个民主化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减小农村地区和城市教师受教育的差距。

3.校本培训模式

校本培训更加关注教师教学实践所在的学校以及课堂,更加关注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因而更能激发学校和教师参与的热情,使教师培训更具活力和效益。校本培训具有更强的约束力和有效激励导向,对教师的培训具有长效性。

4.“自修――反思”的培训模式

自我批判、教学反思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必备能力。教学过后经常根据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这是教师借助行为研究,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工具和自身方面的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专家型教师的一种有效途径与方法。

(四)建设高素质的师资培训队伍

第3篇:教师培训学习材料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校本教师培训在教师教育中具有重要及独特作用;在转变培训观念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推动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校本教师培训应以实践能力提高为突破口,制订可行操作策略,从计算机课程的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材使用、课程设置等方面设计校本培训内容,引领计算机专业教师团队发展。

    一、校本培训模式产生的背景和现状

    校本培训是西方发达国家针对培训院校的弊端提出来的新概念,强调将继续教育从以培训院校为主转移到以任职学校为主;强调把培训随时渗透到教师真实的教学情景和过程中,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由此可见,校本培训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培训模式,它由任职学校自主确定培训目标、自主设计培训内容、自主组织培训活动,其基本精神是立足于本职、本岗、本校。

    在信息时代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加快,打破了计算机教师专业知识终生管用的格局,而计算机教师职业特色与社会因素不可能为每一个教师创造均等外出进修的机会和频繁集中培训的机会,因而校内培训不愧为最经济、最实惠、最有效的学习途径;再就是新近兴起的“教师专业化”运动,对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态度、专业知识和能力等关系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方面面给予了全方位关注。

    二、校本培训的操作策略

    计算机专业是我校的骨干专业,为了进一步推动计算机专业的发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化计算机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计算机师资队伍,“以实践能力提高为突破口”,从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材使用、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细化实施完善校本培训,为我校的教师专业队伍建设开创了一个新局面。

    (一)制订培训目标,落实校本培训理念

    1.通过有效的校本培训提升计算机学科的教学理念。通过培训,引领全体教师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动态,把握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理念,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教学的基本素养。

    2.通过有效的校本培训提升专业发展水平。通过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了解各学科在以“就业为导向”实施背景下的新变化,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把握课堂教学中教材、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提高教师的处理教材、创新娜学的课堂实践能力。

   (二)优化校本培训方式,构建校本培训特色

    立足于教师的教学实践,把教学与培训相结合,使教学的过程成为培训的过程。基本形式有:

    1.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教研组每周组织一次学科教师集中研讨会,提前拟定研讨主题及主题发言人。全体学科教师集中研讨提供的教学案例或片断;每月组织一次主题学习,围绕主题开展活动。同时,结合研讨主题组织教师个人搜集相关学习材料,或组成小组学习或个人自学,写出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

    2.课题带动式:我们将校内正在开展的教科研课题作为培训基点,使教师以自己的工作和教学为基础,在课题的选择、设计、研究和解题的一系列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课题研究并接受相应的培训和指导,引领教师参与到研究工作中来,在研究中不断提升自我。

    3.外出观摩与回校汇报相结合。学校每学期积极创造条件,拓展培训平台,组织多批教师外出参加省市级以上教研培训。外出观摩的教师回校把学习的收获与全体教师共同分享,让全体教师都能学习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开阔全体教师视野,拓展研究思路。

第4篇:教师培训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翻转课堂;TESOL;教学模式;课堂活动

[HJ1.2mm][KG2]一、概述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最早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一所中学的化学课堂,任课教师Jon Bergmann和Aaron Sams利用制作的讲课视频资料为缺席的学生补课,深受欢迎。这种学生课前在家通过网络视频学习课本知识,在课堂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以及训练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模式受到认可。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使任课教师有机会在课堂上与每个学生进行交流互动,鼓励学生自主管理学习过程、根据自身实际水平选择学习进度,实现掌握学习材料的目标。

二、翻转课堂教学的优势

翻转课堂教学广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就是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它能够使课堂教学活动的效率更高、效果更突出,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相互交流学习经验和成果,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任课教师提前制作录像或课件,课前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观看讲课录像等完成学习任务,确保了预先消化理论知识。

三、翻转课堂的课堂活动设计原则

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实际课堂教学中,不是单纯给出教学流程和相应的教学活动就能解决问题。大规模在线学习环境下的学校课堂教学变革更应该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师培训等多个方面系统进行。

1.关联性

所有课程内容的视频与教学材料以及课堂活动内容都要体现与课程大纲的紧密关联性,针对性还应该体现在所有与教学活动相关的辅助材料以及补充材料的选择方面。课堂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要与每次课堂教学内容以及整个课程的教学大纲密切相关。精心挑选资料和课堂活动,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分析、总结、交际等语言能力。

2.系统性

任课教师可以共同参与教学内容和活动设计、准备工作。为了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整个课程各项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需要提前制订教学计划,体现完整性和系统性。活动设计围绕“学习+巩固+检测+交流”的学习过程,确保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能达到深入理解。

3.目的性

教学任务、课堂活动的设计都要有明确的目的,任课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清晰了解教学的内容、教学目的。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且积极参与实践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语言学习的效果和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未经过精心挑选和设计的教学材料以及课堂教学活动,远不如经过严谨地筛查材料和活动更有意义,对提升教学效果更有帮助。

4.多样性

通常情况下,一门课程将持续一个学期。为了避免任课教师和学生双方的视觉疲劳,需要始终保持一种好奇的心态来对待每个学习任务和课堂活动,尽可能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多样性,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和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保证学习效果。每个教学活动只是针对一个具体的语言技能。

5.开放性

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可以让学生和教师受益,因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有机会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资源交流有关语言课程学习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教授同一门课程的教师可以通过相互合作,架构一个开放的互动平台,在此教师可以相互合作并分享他们的教学资源,也可以通过翻转课堂方式进行职业素养的不断提升,相互共享的开放资料已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包括各自制作的视频资料等。

四、总结

尽管翻转课堂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仍然处于初步尝试阶段,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正在逐步成为深受学生和任课教师认可的全新教学模式。通过制作课件、录制视频、系统设计活动,激发教师原创性,鼓励教师协同努力,共同完成整个课程的课件制作、资料整理以及课堂设计等。开发整套具有原创性、系统性的课堂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式学习及使用目标语在仿真情境中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意味着在课堂上可以直接与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直接交流与互动,获取更多的机会深度理解学习材料、及时反馈,实现提高语言能力、交际能力的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第5篇:教师培训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有效模式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都非常重视职后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一直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教师的教育。针对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性质,形式上主要采取专家讲座或假期由师范院校教师承担的课程培训、校本培训等,也有一些民间组织的免费的培训教育或骨干教师短期外出短期受教育的模式进行,但实施效果不如预期。

一、职后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

有关新课程的培训刚刚开始时,对于很少有学习进修机会接受教育的中小学教师来说,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教室常常爆满。各级教育部门、学校纷纷请一些专家、学者,师范院校的教师去讲座、授课。结果大家头脑中有了一大堆的新概念、新思想,但中小学教师觉得怎样把新观念、新思想变成行动缺乏具体的指导,学过后大家的观念新了,但行为还是老一套。现在的职后教师的教育现状是教师积极性不高,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师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权利较小,学习内容主要是知识学习,教学、学习的规划性不够强,教学行为变化不太明显,培训与职称评定挂钩,教学方式是强迫的、低效的。总的说来教师对于培训的态度是应付式的,教学效果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有一个民间组织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在一次教师培训总结会上曾这样说“功利性比较强,追求学历的提高而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整体提升,参加继续教育集中学习是为了应付上级管理部门的需要,或是为了教师任职资格的需要。经验主义思想泯灭了教师的学习激情。在参加培训时,往往不是诚心诚意地分析他人的观点,与他人积极交流,而是排斥他人的观点,拒绝与他人交流。这必然对继续教育集中培训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培训质量”。

二、产生现状的原因探析

(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观念偏差

培训者们认为,人的行为是受观念支配的,只有观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教师才会积极主动地改变他们的惯常的行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就要多讲理论的东西,以形成新观念而改变旧观念。如简单的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怎样提?怎样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怎样形成问题链等,都应该懂得其中的原理,形成一定的观念,教学中就会有意识进行行动。教学应该遵循维果斯基的教学与发展的观点,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要针对教师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为教师们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教学内容应该高于现有的水平,教学才能够促进发展,不能只看教师个人需要,通过学习要帮助他们到达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学。所以专家们主要讲一些有关新课程的理论知识。可中小学教师认为专家讲的内容离他们太远、太抽象,不能直接指导教学,不能提高教学质量,脱离教学实际,浪费了时间,对自己的发展没有太大的帮助。应该学习一些有助于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的知识和技能的提高,特别是他们很关注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培训内容难以满足教师的需要

随着培训的深入,大部分教师积极性不高,培训者们也进行过反思,认为教学可能脱离了中小学教学的实际,针对性不强,培训者们也曾试图去了解中小学教

师的知识需求以帮助他们的发展,如通过发放问卷,个别访谈、座谈等形式进行过调查。但教师的回答基本就是“很需要培训”“需要与新课程有关的知识”“能帮助提高学生成绩的知识”等等,可安排相关培训时他们学习的需要是不同的。再说一个人只有较为强烈的需要会被充分地意识到,人的有些需要是潜在的,内隐的,需要去发现的,而有的需要是暂时的、情境性的。如教师具体面对某一教学事件时,对某一环节怎样处理可能很需要人的帮助,当这一教学事件一消失,教师的这一需要也就淡忘了。教师需要的是能帮助他们解决自己面对的实际发生的教学事件的知识,即程序性的知识而非陈述性的知识。但我们教给教师的主要是“是什么的知识”,而“怎样做的知识”教得较少。培训的重点放在了知识的学习而非集中在教师科研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和问题的解决上。(三)培训方法较单一、死板,没有发挥被教育者的主体意识

目前较多的培训就是专家、学者在台上“传授”知识,培训者无视教师经验的存在,学习不考虑情境,进行强制性的填灌。学习者不是作为主体存在,学习者的主体意识没有得到激发,学习者对学习的卷入程度不高。建构学习理论的学习观很强调学习中学习者的经验和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而教师被动或被迫地接受一些知识而非自愿的学习,学习者缺乏话语权,对培训的目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也不愿理解,双方缺乏沟通。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得以发挥,较难对知识进行主动意义建构,是低效的学习。

(四)教学组织安排不合理,缺乏人文关怀

不管是城市还是偏远山区的学校教师,学习内容是统一的,较单一的理论知识,教师不是根据他们各自学校的需要选择自己培训课程的权利。培训时间安排在整个假期,而我们不考虑中小学教师平时工作倦怠假期需要休整的事实,不顾中学假期补课的实际。这就要求培训部门设置针对不同类型教师的课程,并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三、发挥教师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职后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性

(一)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培训必须与需要作为基础

不管是什么学习我们都应该考虑学习者的需要。必须结合成年人的特点进行培训,要体现教学实施者――教师这一主体,教学内容必须要联系教师课程教学中的教学实际问题,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要尽量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所讲的内容应该是教师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即校本问题,他们急需的、感兴趣的、能解决由新理论到行为转变的、能尽快提高教学能力的、能提升科研能力的知识等。培训者必须首先了解他们的教学中真正的需要是什么,除了通过座谈、问卷的方式外,可通过对中小学教师作品分析了解他们的问题和真实的需要。培训者可通过阅读中小学教师撰写的教案和研究的成果或说课教案等来了解他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补充的知识,应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都会反映在教案和作品中,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培训效率。

(二)以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经验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职后培训解决的不主要是从业者在进入教师岗位时,需要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是教师如何根据校内外的环境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新和适应新的变化。培训中教师的丰富经验为其掌握新知识提供了广泛而坚实的基础,也为其学习的迁移创造了条件。教师丰富的个体化的经验是其个人在学习中充分运用的资源。因此,在教师培训中,我们应该尊重教师的经验。尊重教师的经验,在一定的意义上,就意味着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个体的价值,这是教师培训能够充满生命力之所在。①培训必须考虑各个教师的个性化的经验,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因材施教”进一步地提高他们各自的知识和技能,更多的与不同经验教师进行个体的交流、对话等,听他们的看法、思考,引导他们丰富和调整自己的解释。

(三)发挥专家型优秀教师的引领作用,让同伴通过榜样观察学习提高

观察学习是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班杜拉认为人的许多知识、技能等都来自间接经验。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观察而习得的。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可获得榜样行为的符合性表征,并能由此引导观察者在今后做出与之相似的行为。研究表明,榜样的年龄、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方面与观察者愈相似愈容易引起个体的观察学习。这些主客观条件的相似,可以给观察者提供一种可接近感,不致产生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培训时我们应注意为教师们提供良好的可资学习和借鉴的榜样,引导他们学习和保持榜样的行为,并为他们创造再现榜样行为的机会。我们可先进行培训者的培训,即先对中小学专家型的优秀教师进行培训。专家型的教师,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领会较快,积极性高、责任感强。善于把理论知识应用于教学实际。他们来自教师群体,与教师的地位平等,与其他教师做着同样的工作,易成为同伴观察学习的榜样,他们的思想、行为容易被接受。新手教师可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行为,并与自己的行为进行比较,找出差距。

(四)参与式的教师学习

由师范院校的专家或各地的教研员,结合中小学在实施新课程中的问题,有计划地制定出一些研究专题,然后指导教师去阅读有关新课程和教育理论的书籍,或给予一些实际的教学事件、案例,让教师对照教学实际、自己或其他教师的教学行为,自察,互相观察―反思―同伴讨论学习―提出问题,再由专家或教研员给予具体指导,形成教师教学中的反思的习惯,提高他们的元认知能力。或让教研员参与到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或与教师一起研究问题、探讨案例,在做中学,进行行动研究,教师能从教研员那里学习研究的方法。

(五)基地式的校际间的联合研究

由大学里的专家、学者与中小学教师一起结合中小学实际问题申报校本课题,联合行动研究,发挥各自的优势。专家有理论的优势,而中小学老师有实践的优势,以研究促进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和发展。由专家具体地进行总体规划和对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进行具体的指导。专家亲临课堂听教师说课、讲课并和教师一起评课、促进反思,指导他们阅读教育理论知识,提高理论水平,教会他们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六)可以采取由职前师范生顶岗替换学习的方式

世界各国非常注重教师的继续教育。外国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有新任教师在职培训、以课程为基础的在职培训、“以学校为中心”的在职培训和短期进修在职培训四种不同目标和特点的中学教师在职培训模式。且效果较好②。成人教育知识培训不是主要的,并不是说中小学教师不需要理论知识的提高了,工作多年,忙于教学工作的教师的知识观念可能就陈旧,也需要进行更新和补充。但教学任务重,难有时间去进行学习。可采用由职前师范学生在第七学期到中小学去顶岗替换职后教师一学期,可以让部分中小学教师去师范院校培训或到水平更高的学校观摩学习。通过实践证明采取由职前师范生顶岗替换学习的方式并没有影响中小学的教学质量。职前学生的教学能力提高了,职后教师也有学习进修的机会③。

(七)利用培训券制度增强教师对学习的自主选择性

教师培训券制度是教育券制度在教师培训领域中的一种新实践,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几个地区正在试行这种制度,教师培训券制度就是将教师培训经费以券的形式发给教师,由教师持券自主选择培训机构,而不是将教育经费直接拨给培训学校。在这种培训制度下,教师对培训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同时能够激起培训学校的竞争意识,有效地克服传统教师培训制度带来的弊端,从而提高教师培训的绩效④,利用培训券制度可满足教师对知识、技能等的不同需要和经验,增强对培训内容、方式、时间的选择性。教师们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主动性易于发挥。这种培训模式在一些地方取到了一定是效果。但这种培训模式受很多条件的限制,如培训机构应较多和有不同的教学内容,而且要针对性强,培训后培训机构必须给教师一定的培训效果评价等,所以只能是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先实施然后再加以推广。

总之,职后教师的有效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高的重要方面,很多更有效的继续教育模式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研究,以进一步地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素质。

注释:

①鱼霞,毛亚庆.论有效的教师培训[J].教师教育研究,2004,16,(1)15-19.

②易长发.外国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例析[J].比较教育研究,1999,(3)41-44.

第6篇:教师培训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行动学习法;教师专业发展;自主;反思;合作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2-0025-04

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各方面的素质及能力。我国20多年教育改革实践证明。教师素质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近年来,随着对儿童主体性认识的不断加深,许多研究者开始反思教师的主体性问题,强调教师要从培训中获得经验。关注基本教育观念的重塑和核心教学技能的提升。人们力图改变传统教师培训中教师处于次要、被动地位的现状,探索出一系列如以问题为中心的培训、反思性培训、参与式培训、体验式培训、合作探究式培训等突出学校自主性及教师主体性、反思性、参与性、操作性和体验性的“内塑式”培训模式。

行动学习法是一种以完成预定工作为目的,在同事支持下持续不断反思与学习的培训模式。在行动学习中,参与者通过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反思自己的相关行为,以达到相互学习和提高的目的。这一过程还能帮助人们形成积极的生活和工作态度。行动学习法作为教师培训模式,关注教师的主体性,注重教师的反思性和行动性。体现教师的合作与参与意识。行动学习法操作简便。是典型的内塑式教师培训模式。

一、行动学习法呼唤教师角色变化

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应有的行为模式。HaroldHarding Kelley等人认为,角色既是人们对处于一定社会地位中的个体行为的期望系统,也是个体对自身行为的期望系统。教师角色不仅影响到教师对自己在教育活动中、在促进儿童发展中地位的认识。还影响到对教师培训应该更多依赖于内部还是外部的认识。如果将教师角色仅仅理解为知识传授者,那么在教师培训中就会强调外部的作用,会注意通过知识习得来促进教师对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如果将教师角色理解为教育活动的创造者,那么在教师培训中就会更强调教师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行动学习法强调在“做中学”,要求教师不断总结经验。反思教学行为,将自己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育活动的创造者。具体来说,教师角色转变有如下几个要点。

首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儿童发展的促进者和同构者。知识的不断更新使教师职责越来越倾向于从教给儿童知识本身转变为激发儿童求知愿望,教授儿童探索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书指出:“他(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这说明教师不仅是教导者,更是帮助儿童构建有意义的生活,达到全面和谐发展的促进者。同时,教师不仅是教学任务的完成者,更是与儿童一起构建美好生活的同构者。以完成任务为目的的教师满足于完成上级下达的教学任务,而以促进儿童发展为目的的教师会主动关注教育现场。不断与儿童同构人生,以引领儿童奔向美好的未来。

其次,从知识的权威转变为不断寻求发展的学习者。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使教师作为知识的权威和作为儿童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受到挑战。传统的“教师教儿童学”将逐渐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对教学而言,这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合作构建;对教师而言,它强调的是与儿童相互理解、相互启发、教学相长。因此,教师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同时,教师应成为不断寻求发展的终身学习者。教师专业成长包括教师对职业理想的理解与把握、教育实践能力的提高、教育经验的积累等,这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一次性的师资培训体制已不能适应时展需要。而应将教师的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之不断地融合与升华。

再次,从教育活动践行者转变为研究者。传统的教师角色观认为教师只是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和践行者,忽略了教师同时也是研究者和反思者的特点。事实上,研究和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是教师应有的重要素质,而且大多数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经历的实际教育情景加以反思、研究和改进。人们认识到,教师不再是研究的“局外”人,不再只是享受别人研究成果的消费者,而应是“局内”不断反思的参与者、观察者、研究者,特别是在某些不可重复的特定的教育情境下,教师是最合适的观察者与研究者。因此,教师成为研究者不仅意味着教师确信自己有能力构建知识和改进实践。而且也意味着他们必须自觉、主动、能动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

教师角色的转变使教师成为更自觉、积极的教育者,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大大提升。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充分利用内外部多种条件,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尝试

教师专业发展的已有理论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必要基础。目前教师专业发展价值取向已从注重外部培训和管理向促进教师自主成长转化,已有的相关理论在迅速变化的实践面前急需修正和充实。行动学习法的引入可以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理论注入新鲜血液。

行动学习法旨在解决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包括教师的教育信念、自我知识、人际知识、情境知识、策略性知识以及反思批判性知识,它们是教师专业发展中教育观念、能力和专业自觉性的集中体现。这些知识对教师的影响力度存在差异,越是处于中心的知识,对教师行为的影响越大,也越难改变。如教师的教育信念通常是支配教师行为的一种无意识的经验假设,是教师的核心价值观念,处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中心位置。因此对其他知识的影响也最大。同时,各类知识会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如教师的反思是一种实践取向的反思,表现为“对实践反思。在实践中反思。为实践而反思”,它的深化有助于教师教育信念的更新,而教师人际知识的增长有利于教师情境知识的丰富。因此在行动学习小组中,教版及教具的制造与销售已经没有版权及专利限制,因此,蒙台梭利著作的各种编译版本、翻译版本不断上市;蒙台梭利教具供销两旺;受蒙台梭利教具销售所带来的潜在利益的驱动,很多教育公司以加盟等各种形式积极推广蒙台梭利教育法。

2 形式主义,实践中对蒙台梭利教育精髓的忽略

我国不少幼儿园对蒙台梭利教育法抱有极大的热情,但它们在运用蒙台梭利教育法的过程中存在着生搬硬套等现象,形式主义之风较为严重。在为数不少的幼儿园里,儿童在摆弄了一个学期或者两个学期之后就对价值不菲的蒙台梭利教具

失去了兴趣,有时甚至会把教具当成武器玩游戏;儿童操作的教具有时并不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而教师则常常把这些教具当作是进行教学示范时的辅助材料;教具成了蒙台梭利教育的中心。儿童则在教师的教导下成了教具的奴隶。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少幼儿园在开展蒙台梭利教育实践时并不重视蒙台梭利重视的儿童,重视的是蒙台梭利提供的儿童操作材料;并不重视蒙台梭利重视的所有儿童操作材料,重视的是蒙台梭利为儿童提供的部分知识探究材料;并不重视蒙台梭利重视的儿童操作材料的内涵和价值,重视的是向儿童展示这些材料时的一招一式……

3 “导师”难寻。掌握蒙台梭利教育精髓的教师非常缺乏

蒙台梭利教师在蒙台梭利教育实践中扮演着环境提供者、探究支持者和发展引导者等重要角色,发挥着“导师”作用。蒙台梭利教师应该深刻理解蒙台梭利教育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把握其精髓,把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真正渗透到教育实践之中。然而,当我们用蒙台梭利教师的标准来评价我国从事蒙台梭利教育的教师时,又有多少教师是合格的呢?得到国际认证机构专业认证的蒙台梭利教师恐怕更是屈指可数。在合格的蒙台梭利教师不到位的情况下,蒙台梭利教育法中的一些根本性要求很难在教育实践中得到落实。比如。很多教师不会为儿童提供系列的“有准备的环境”,而只是把“买来的环境”摆在活动室里,更不会引导儿童在“有准备的环境”中通过活动进行学习;很多教师只是把蒙台梭利教具当作自己的教学工具和辅助材料,他们只是在拿着教具进行直接的教学示范,并不把教具看作是教师为儿童提供的、让儿童与之互动的学习材料。可以说,因为不能掌握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精髓,很多教师难以做到让儿童在操作活动中进行学习,难以做到在个别教育和差异教育中促进儿童发展……教师对蒙台梭利教育法一知半解或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我们对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学习和借鉴。

二、当前我们在借鉴蒙台梭利教育法时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1 教师素质是影响蒙台梭利教育法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蒙台梭利教师素质的提高是走出当前借鉴蒙台梭利教育法的误区、合理借鉴蒙台梭利教育法时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影响蒙台梭利教育法有效性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不可否认,蒙台梭利教育法是一种优秀的幼儿教育方法。然而一种教育方法本身无论有多好,如果使用该教育方法的教师不能把这种教育方法的优点发挥出来。那么我们不仅无法利用这种教育方法真正促进儿童的发展,而且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走进误区,在事实上阻碍儿童的发展。就像计算机一样。计算机的功能越强大,它对操作者的要求也就越高。只有受过专门训练并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真正掌握了计算机的各种使用方法、能够随机应变地处理各种计算机问题的人才能在真正意义上驾驭这种功能强大的计算机。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因为蒙台梭利教育法是一种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方法,相应地它就要求教师也应该是高素质的――能够通晓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精髓并能有效驾驭它。只有在通晓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幼儿园教师手中,蒙台梭利教育法才能真正发挥出促进儿童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作用。

2 扎实培训是提高蒙台梭利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十多年来,我们在学习蒙台梭利教育法时之所以有时会误入歧途,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蒙台梭利教师培训与幼儿教育改革严重脱节、远离蒙台梭利教育模式的真实情境、追求短期利益和文凭等是其中的重要原因。根据我们的研究,蒙台梭利教师对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学习需要经历三个阶段,依次是技术性学习阶段、实践性学习阶段和解师通过相互合作与帮助,不断进行反思,是充实自身实践知识从而促进专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行动学习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学习、发展和适应变化的能力。如更有效地处理工作中的各种关系,提高变革文化和超越自我的能力;学习和重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应对教育教学情景中不确定性的能力;发展团队管理技能;等等。小组学习的方式很多,幼儿园需要把对教师学习和反思能力的培训列入教师专业发展的计划。在参加行动学习小组活动之前,教师应与行动学习小组的管理者协商,并使自己的发展目标和管理者期望的发展目标达成一致。

行动学习还可以促进组织形成学习氛围和变革团队文化。如果行动学习贯穿于某个组织的管理活动之中,而且小组成员们都有“反思性激进主义”行为,那么这个组织很快就会进入学习状态。其中,首次学习是学习他人的做法,而第二次学习则会质疑现有的假设以及做事的方法。找到新的更有效的办法。第二次学习还意味着参与者正在学习如何学习。他们在小组中与他人合作进行质疑、思考、行动、再质疑等活动,并将这种活动渗透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参与者做事的方式、方法,最终引发团队文化变革。

行动学习法本质上是承认并利用多样性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参与行动学习的教师在年龄、经历、学习方式上都存在很大差异,这决定了教师学习的多样性。与学习多样性相关的是,行动学习组织者应协商学习内容,关注学习者的背景,支持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需求,采取经验式的教与学的方法,了解并使用学习者过去的经验,等等。

行动学习法可以利用学习者的多样性生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培训模式,并提供和学习者需求相适应的培训项目。在传统的培训体系中,培训内容、学习进度、学习方法直至评估都由培训者或者培训部门控制。当培训以学习者为中心时,控制权从培训者转到受训教师手中。在行动学习中,学习内容不再由培训者控制,学习什么和怎么学也不再由培训者在学习前精确指定。取而代之的是,培训者与受训者通过协商来确定学习目标和达成目标的方法,并制定学习协议。这种方式给予受训教师最大程度的灵活性,并允许其参与学习内容的确定。与传统培训相比,行动学习法培训采用更加开放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尽管在学习内容方面受到控制,但在学习进度、授课地点、学习时间等方面更加灵活。因此。这种培训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尤其适合于学习者参与跟工作有关的业余学习。以受训者为中心,要求培训者成为受训者的合作者。建立以受训者为中心的培训机制,意味着培训者需要放弃掌握层级控制权的专家角色。根据赫伦的三种促进模式理论,传统培训模式中培训者与受训者是一种层级关系,即培训者讲课、指导,处在层级模式的发送端(顶端),而受训者处于从属地位,处在层级模式的接收端,而且缺乏进入自主模式所需要的手段和信心。传统培训模式视学习者在知识、理解力、学习动机以及学习背景等方面是相同的。而行动学习的一个关键特征是承认学习者的多样性,承认学习者不同的个人态度和学习背景,由培训者把学习者从目前所处的阶段带入行动学习阶段。在这里,培训者与受训者是合作关系。

行动学习有助于开展“对话”式学习。强调受训者“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学习者要在隔离状态或真空里学习,相反,意味着在社会环境里获得有关事物的意义以及改变事物对自身的意义。因此,对行动学习小组成员来说,只有真正体验过行动学习,才能理解行动学习。同样,只有通过与其他成员沟通,个体才能获得团队的思想和观念,并用其指导个人的行动。正如弗雷瑞所言:“只有通过沟通,人类生活才能获得意义。教师的思想只能用儿童思想的真实性加以证实。教师既不能替儿童思考,也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们。真实的思想,即与现实有关的思想,不会发生在与世隔绝的象牙塔里,而是仅存在于沟通之中。”

第7篇:教师培训学习材料范文

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幼儿的发展,但是如何才能促进幼儿发展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从上至下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明文纲要,真正付诸实践时,我们是否认真想过由谁执行,又由谁在这洪流中把握方向呢?答案是教师。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与决策者,同时也是课程开发的研究者与参与者。这就决定了幼儿园的课程不仅是幼儿的,还是教师的。所以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我们呼唤幼儿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呼唤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关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问题

当今,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在坚持改革开放大政方略的指引下,从文化建设和文化安全视角出发,我们在吸取外来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时,会更关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问题,并将能反映中华优秀文化的教学内容编入幼儿园课程。

我国幼儿园课程可以从国外的幼儿教育中获取诸多有价值的东西,但是不可能与西方国家的课程趋同。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为的是实现幼儿教育的社会发展趋向价值,为的是培养认同和适应中华优秀文化的我国未来的合格公民,为的是培养能将我国五千年优秀文化继续发扬光大的接班人,为的是消除因盲目引进西方文化而造成的负面影响。

关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问题,并不意味着要排斥其他文化中有益于我国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成分,因为文化的交流、相互碰撞和接纳有益于文化的发展。但是,课程中占主流的应该是中华优秀文化及能反映中华优秀文化根本价值的东西。

二、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教师只有转变观念,才能充分认识课程改革的意义和必要性,才能把这种认识自觉转变为一种实施课程改革的自觉行为。但是现行的评价标准却束缚着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限制课程改革的进程。教师作为实践者,夹在学术与公众之间,致使教师不知何去何从。事实上,由于课程理念不同,具有不同理念的人对教师的评价也就不同。这种矛盾在无形中束缚了教师专业思想、专业能力的发展,束缚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课程改革不仅要改理念,更要改实践。评价理念不变,就难以调动幼儿教师实践的积极性,难以促进其专业发展,从而将课改付诸实践。

三、在倡导教育公平的原则下使幼儿园课程走向多元化

当今,我国正在大力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消除我国社会目前存在的一些不和谐因素,如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的拉大,公共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分配不公的矛盾凸显,等等。在倡导教育公平的原则下,我们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会将“天平”倾向弱势群体,更关注缺少教育机会的幼儿及其家庭。公平正义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价值取向,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公平正义具体体现在包括幼儿园教育在内的各项活动的起点、过程和结果之中。

四、教师要不断学习发展

幼儿园课程改革重过程,重质性评价,重方式、方法等。课程改革中一些教师感到压力大,这种压力大除了与自身专业素质与能力有关外,还与教师工作量的加大有关。致使有的幼儿园教师疲于应付,对课程改革失去热情,甚至产生厌恶感。

幼儿园课程只有为教师所理解,只有适合特定教师的水平,才可能更好地付诸实施,进行理性消费。但并不是任何专家编制的课程都有权威性,都适合全国各地,都适合任何幼儿教师。在拿到一个幼儿园课程时,教师首先应进行学习、分析,并把它作为一本学习材料。从这些课程材料中提取观念,探索策略。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教师深入思考,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生成新的观念和策略,形成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幼儿教师的反思、再构是创新的过程,也是学习和发展的过程,只有教师发展才能促进幼儿发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五、幼儿园课程与社区教育和服务相融合

我国幼儿园的发展出现了逐渐依托社区发展的趋向。社区的服务功能正在扩大和加强,对社区资源的综合运用正在受到关注。幼儿园依托社区,融入社区,其价值不仅限于运用社区资源,更重要的是在宏观层面加强对幼儿及其家庭的教育和服务,而这种教育和服务是全方位、多层次和多功能的。幼儿园课程与社区教育和服务相融合,会给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带来新的思路和发展契机。

六、教师教育机构的培训要与幼儿园本位的培训相结合

由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以往师资培养、教师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师教育机构进行的,即教师入职前的理论学习、培训等。这种培训模式注重专门机构的作用,忽视了幼儿园的积极性的发挥;过于强调正规化,注重理论知识的传递,忽视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内容脱离实际。这种培训方式不能有效影响教师的实践,不能很好地解决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进修中往往处于被动接受地位。

第8篇:教师培训学习材料范文

根据澄政教发【XX】191、192号文件精神,围绕县局XX-XX学年度教材教法过关训练和校本培训工作任务,以提高教师知识水平、业务能力为主要目标,面向全体科任教师,造就一支师德修养高、业务素质精良、教学技能全面、教学基本功过硬、具有一定教科研能力、适应新时期新课程改革需求的教师队伍。使校本培训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结合我校实际,安排如下:

二、总体目标:

1、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准,依法办学,依法治教,推出一批敬业爱生的师德标兵。

2、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切入,促进全体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知识更新与拓展。

3、加强教研活动的开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

4、建立健全有效合理的机制,加强青年教师培训,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为学校“青年骨干教师”。

三、具体目标与任务

1.全员培训

目 标:通过培训,提高全体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准,依法办学,依法治教,推出一批敬业爱生的师德标兵,杜绝违规的教育行为。促进全体教师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学手段的转变。

内 容:政治思想与师德教育,教改新动态,新课程与教学策略。

方 式:讲座、研讨会、考察等,并与自学相结合,侧重于实践活动(力求结合学校实际,为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服务)。

时间安排:每周一政治业务学习,第5、8、12周专题培训。

职能部门:校长室、教导处、及各教研组。

2.学历教育

目 标:鼓励教师参加本科进修,继续提升学历层次。

内 容:各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

方 式:自我进修。

3.新教师岗位培训

对 象:工作未满三年的新教师

目 标:为使刚毕业到校的教师尽快适应我校教育教学实际,帮助青年教师尽快熟悉教育教学业务,胜任岗位工作,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内容及要求: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规、学校管理制度、班主任工作、教育常规、新课程理念和教育教学艺术等。在学校安排下,青年教师要骨干教师为师,认真向师傅请教,主动请师傅指导班主任工作,听评课和检查教案。

活动形式:采取报告、讲座、观摩、讨论以及师徒结对等相结合的形式。

步骤及时间:上岗锻炼,全学年。

4.新课程培训

目 标:进一步领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以及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理念,帮助教师了解各学科课程改革的突破点以及对教学的建议,使教师能以此为依据,在对教材进行充分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制定相应的教学及评价策略。

内 容:各级新课程培训学习材料等。

活动形式:讲座、研讨观摩会等,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

5.教研活动

目 标:通过培训,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内 容:

1)每学期组织教师集体学习各科《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常规》及有关小班化教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文章等(不少于四次)。

2)继续加强校内、外教研活动,教研活动有计划,每次活动有主题,活动有记录考勤。

3)每学期组织全校性教学研讨活动。各学科全体教师参与听课、评课,共同探讨教法与学法,[莲山课~件 ]不断丰富认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4)每学年请有关的专家、教研员等来校做专题讲座。

活动方式及时间安排:

1)每学期开学前,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内容(1)的学习。

2)定期与不定期地开展教研活动,方式:观摩、考察、研讨会。

3)每学年进行优秀论文、经验总结、优秀备课组评选。

4)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论文评比。

四、组织机构:

组 长:雷x

副组长:张x 孙x

辅导员:杨x

成 员:各教导干事、教科研全体成员

职 责:

1)全面负责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划、实施、管理和总结工作。

2)负责校本培训方案的制定、实施和考核工作。

3)整理、留存有关继续教育的资料、考核成绩,建立培训档案等。

五、保障措施

1、设立学校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构建学校校本培训管理网络。建立由校长和资深教师组成的咨询小组,对培训内容、课程设置、培训过程进行指导。

2、积极参加各项教研活动,每学期请有关的教育专

专家、教研员来校做专题讲座。以备课组为依托,开展切有实效的教研活动,推进学科教学建设和小班化建设;以各类培训班、研修班为依托,开展青年教师培训活动,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3、出台倾斜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将教师的业务培训与岗位聘任、学期考核挂钩,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努力打造一支学科齐全、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第9篇:教师培训学习材料范文

要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要精讲多练、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更要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厚积薄发。

一、合理安排教学课程。

中专信息技术教学,开始阶段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兴趣是促使学生学习进步的动力,很难想象对信息技术没有一点兴趣的人能学好信息技术。

我们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简单易学的东西入手,如教学生做精美的卡片、带学生上网冲浪、学习五笔输入法、玩玩打字游戏等,但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哪些东西要求学生掌握,哪些东西只要学生了解。激起学生对电脑的浓厚兴趣,这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总之,开设的课程以要实用为主,少而精;至于教学方法,不必费时讲太多的理论,主要教他们操作的方法与步骤,有些教师抱着让学生深入了解的心态,结果理论太多,适得其反。

二、了解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

1.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智能水平、学习习惯、知识基础等,都是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因此我们在上课之前要对自己所带班级的学生进行深入了解,调查研究学生的这些特点,掌握实际情况。然后根据情况确定讲课的内容、重点和进度。这样有的放矢,因人而异,可提高教学的效率。

2.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使大多数学生习惯于以书本为准,以教师为准,学生的主体意识薄弱,求新、求异思想欠缺。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自己去发展知识,而不是停留在书本或讲课内容上。

3.教师要做的工作不仅仅是把有关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研究学生的认识规律,即他们是怎样接受知识的,怎样才能让他们更快更容易更有效地接受知识。只有知道了这些问题的答案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三、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优化教学过程。

1.构建专业领域主题知识网站,营造主动、自主学习的空间。

自主学习包括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材料、方式方法、检测和评定学习效果、自主补漏和矫正。学生是否能够自主学习,就要看教师是否能够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进行相应的指导。传统教学中,学生在校没时间自主学习,在家又缺少教师的指导,这种时空上的矛盾无法克服。网络教育的应用,打破了师生间的时空限制,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2.注重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侧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要求人才的培养更要注重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为培养适合企事业单位一线需求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十分重要。

3.注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分级考核。

为了达到“以学生为本”、“保底不封顶”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采取分班分层、合班分层等形式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并在课程教学中注重每个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为学生提供知识和能力拓展的空间。

四、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到实用知识。

1.实践操作边讲边练。

每当学习操作内容时,一堂课中我一般只安排10—15分钟进行讲解、示范。如果操作较难,讲解一个操作时就让学生同步操作,其后就是布置类似的练习让学生动手实践并且运用小助手帮助的教学方法,这样同学基本都能掌握所学的内容。有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调整讲课内容,精讲重点、难点、疑点,把时间更多地留给学生去操作实习。如果内容较简单,有时采用连续讲解后让同学自己完成任务,或者是采用自学的方式。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都能应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最终达到熟练掌握。

2.用比喻法让抽象的概念知识变得简单易懂。

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中各方面的知识错综复杂,丰富多彩,涉及许多具体的概念,学生掌握这些具体概念才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清楚、准确地讲述每一个具体概念,帮助学生搞懂每个概念的实际含义与引申含义,并且能够正确地区别这些概念,以及怎样灵活地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具体的、实际的问题。

五、定期举行信息技术应用活动,形成浓厚的校园信息化氛围。

1.安排班级年级内的活动。

在每单元教学结束时可以安排一些活动,用以巩固本单元学习的信息技能。

2.安排全校性的信息技术周活动。

每一学期安排一次大型的信息技术周活动,对于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是有帮助的。在活动中可以安排一些作品展览,举办一两次信息技术前沿知识讲座,组织一些信息技术应用类比赛,等等,形成浓浓的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的氛围。

3.重视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

开展信息技术兴趣小组活动可以发挥部分学生的特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首先,我们应认识到信息技术类兴趣小组活动开辟了信息技术的第二课堂。其次,参加兴趣小组活动的成员是喜爱电脑的,他们渴望学到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兴趣小组学习的内容可以是课堂知识点的延伸、拓宽,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可以是学生下一阶段学习的内容,到时他们就能发挥小老师的作用。

4.经常展出优秀的作品。

利用校园网、橱窗等展出一些学生的优秀作品,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给学生多一些展示才能的机会,在校内也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另外,为学生课外应用信息技术提供计算机及网络设备也是十分重要的。适当开放学校的微机室,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提供便利条件是非常必要的,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是有益的。

六、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学质量。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教学的主要实施者,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有效手段。在培训内容上要以落实课程纲要为核心,通过对教材的深入学习,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针对信息技术知识更新快的特点,要加紧执教教师的理论及实践培训,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教出高水平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