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卫工人安全培训范文

环卫工人安全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卫工人安全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环卫工人安全培训范文

关键词:村改居;环卫;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厦门市加快实施“提升岛内、拓展岛外”发展战略,对辖区城市管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由于大量外来人口集中居住在湖里区的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等区域,因此“村改居”后社区环境卫生问题成为制约湖里提升城区品质的重要因素。从2012年起湖里区对辖区“村改居”社区环境卫生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解决环境卫生问题的办法,取得明显成效。

1 村改居社区环境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湖里区23个“村改居”社区面积3221万平方米,背街小巷等道路面积约226.23万平方米,常住人口约9.94万人,外来人口约91万人,日产垃圾700多吨。环境卫生状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财政投入不足,环卫基础设施薄弱。

长期以来,“村改居”社区的环卫基础设施投入大都靠社区自身投入或街道的资金补助,政府资金投入很少。“村改居”后,原有的村庄转变为居民社区,原有的社区环卫投入应纳入区级预算,但一方面由于“村改居”处在转型期过渡期,各级财政并没有相应的增加这部分的资金预算,另一方面,“村改居”后,居民没有缴纳小区物业费或社区管理费的意识,社区正常的保洁及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费用入不敷出,再加上居住人口的快速增长,给原本就不可靠的社区环境卫生作业带来很大的负担,有的社区连垃圾桶、人力平板车等都无法及时补充、更新。与此同时,城市化后“村改居”社区的常住居民受益于庞大的房屋出租利益,大面积的搭盖、违建造成原本应该用于垃圾中转的建设用地被改变用途或因影响周边居住而迟迟无法动工。

1.2 “村改居”社区环卫管理制度不完善。

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结果使得“村改居”社区虽然在名称上城市化,但其本质仍然充斥着大量的农村管理的特点。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没有规范的甚至不存在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体制。绝大部分环境卫生保洁靠村民“自扫门前雪”或社区聘请的“临时工”进行清扫,且无论是社区还是街道对环卫作业没有任何规范的管理措施。

1.3 无规范的垃圾收集转运体系。

影响社区环境卫生的关键不在于保洁,而在于垃圾的收集转运。社区不同于道路、风景区,虽然人口密集,但造成环境卫生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行人的随意丢弃,而是住户随意放置的垃圾桶、垃圾包,这些随意设置的露天堆放点容易被拾荒人员或野猫野狗等搅动,导致垃圾的二次污染。同时,“村改居”社区没有合理有效的垃圾转运体系,导致垃圾不能及时清理,有的甚至放置多天也未能进行清运。并且因为堆放地点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极易造成垃圾的漏收集。

1.4 保洁作业不规范,人员不足,专业化程度低。

“村改居”社区不同于城区作业,没有专建立专业清扫保洁队伍,现有的保洁人员大都是社区内的闲散人员或老年人,存在三方面不足。一是作业随意性大,没有时间观念,这就造成道路清扫时间的不确定性。二是作业人员配备不足,工人福利待遇低、用工不规范。目前“村改居”社区的保洁人员基本没有签订正规的劳动合同,更谈不上社医保的缴交。三是作业不规范。现有的作业人员大都是拿上扫把就扫地,没有统一的岗前培训和安全培训,对于如何作业以及相应的要求都不清楚。

2 改善“村改居”社区环境卫生对策及措施。

2.1 完善机制,落实责任,推动城乡环卫一体化。

2.1.1 理顺社区环卫管理及运行机制。“村改居”社区具有较高的自主性,不适宜采用居委会、物业的方式进行管理。因此,街道是“村改居”社区环卫工作的第一责任单位,可以结合街道、社区实际推行环卫工作专业化运作模式。街道环卫所是“村改居”社区环卫工作的直接责任单位,负责组织管理、协调、督促所辖“村改居”社区环卫工作,社区居委会则负责协助组织、管理、监督本社区环卫工作。

2.1.2 充实基层环卫管理人员。“村改居”环卫一体化的最终落实在社区,但目前社区基层环卫管理人员匮乏,没有相应的管理人员。因此,按照编制落实街道环卫所及社区环卫专职人员是首要任务。通过逐步补充缺编岗位,明确人员职责,逐渐建立起一支较为规范的基层管理队伍。

2.1.3 完善规章制度,推行网格化管理。“村改居”社区的环卫管理应该健全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特别是推行网格化管理制度,明确每个网格上的人员配置、职责分工,真正做到管理面上的无缝隙、全覆盖。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大环卫”考核杠杆作用,建立起管理、监管办法,将社区的环卫工作纳入城区管理中。

2.1.4 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环卫一体化就是将“村改居”社区中涉及环境卫生市容市貌等的影响因素通盘考虑,统筹解决,实现“一把扫帚”的模式。例如:涉及社区道路保洁,社区内店家的占道经营,店招广告牌的摆放、安置,社区居民、店面垃圾收集运输,背街小巷路面破损修复,明沟、暗沟的疏通改造等等全部纳入进“一体化”中,统筹安排资金具体落实,提高效率,将社区管理的复杂问题简单化。

2.2 加大经费投入,规范监管,更新、淘汰落后老旧设备、设施。

2.2.1 加大财政投入,规范监管,确保资金落到实处。

目前环卫行业还处在劳动密集型作业基础上,需要有充足的资金做保证。政府在经费投入上应该根据社区清扫保洁特点,对照建设部劳动定额标准对所需投入的人员和设备进行合理分析,测算社区环卫保洁工作经费,由财政部门予以核定,纳入年度经费预算。同时,为防止社区随意使用或以其他名目使用资金,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加强资金监管,可以设立“村改居”社区环卫工作经费专项账户,区、街环卫工作经费全部拨付至专项账户,明确支出范围,独立核算,区财政、区审计局定期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确保专款专用。

以湖里区为例:2012年,区政府在原投入1342万元的基础上增投约2500万元(合计约3842万元),各街道再投入2500万元,共计约6342万元作为全区“村改居”社区环卫经费。其中,从区政府投入的3842万元中提取约250万元作为考评等级补助经费、300万元作为突击应急经费、3106万元作为街道“村改居”社区日常环卫作业经费。区政府投入的3106万元、各街道投入的2500万元(合计约5606万元)用于各街道“村改居”社区清扫保洁经费和上门收集转运经费、设施设备购置经费。各街道环卫所设立环卫工作经费专项账户,区、街环卫工作经费全部拨付至专户,独立核算,专款专用。区财政、区审计局坚持年审制度,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确保专款专用,落实到位。这项举措,为“村改居”环境卫生的改善和提升,注入了强大的新鲜血液。

2.2.2 更新社区环卫设施设备,建设垃圾中转站。

推进社区环卫一体化作业,设施设备的投入是保证。目前“村改居”社区由于发展过快,人口膨胀,在环卫设施设备上欠账太多,且以往的设施设备大都老旧落后,效率低下,因此迅速的更新环卫设施设备及日常作业工具是当务之急。与此同时,由于社区道路大都狭窄,大型转运车辆难以通行,而通过人力板车运输又效率低下。对此,可以通过二种方式加以改善:一是可以在一些合理地块推广一些安装便捷,占地面积较小的钢结构垃圾中转站。二是鼓励社区多投入一些小型电瓶垃圾转运车辆,提高运转效率。以湖里区为例。推行环卫一体化后,各街道共计更新密闭卫生容器6411个,三轮保洁车238部,各式转运车辆23部,建成钢结构清洁楼10座。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村改居”垃圾消纳问题

2.3 统一标准,推行环卫专业化运作模式。

2.3.1 统一作业标准、作业时间、用工管理。虽然各街道、“村改居”社区有其自身特点,但通过统一作业标准、统一作业时间、统一用工管理,是实现社区环卫作业规范的一项有力措施。统一作业标准:按照高于市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考评的标准来设定,能最大限度做到清扫全覆盖和垃圾不二次落地,实现城乡市容环卫一体化。统一作业时间:社区道路实行每天两普扫和18小时巡回保洁制度,与城区清扫保洁时间接轨,避免交叉污染。统一用工管理:按照住建部标准配备一线作业人员,实行用工合同制并办理医保、社保。对超龄的作业工人,给予办理雇主责任险。完善用工录用程序,提高工人待遇,逐步建立起一支数量满足要求、人员相对稳定的环卫队伍。以湖里区为例,推进环卫一体化后,辖区“村改居”社区环卫工人数由810人增至 1234人,基本满足社区作业需要。

2.3.2 推行上门垃圾收运制度和垃圾“袋装化”。要从根本上解决“村改居”社区环境卫生问题,从垃圾的产生源头入手进行控制十分关键。对此,可以推行上门垃圾收运制度。即对“村改居”社区住家及沿街店家推行上门收垃圾制度,社区统一配备规范的垃圾桶,强制生活垃圾“袋装化”或“桶装化”。环卫作业人员定时、定点进行收集,做到每日早晚各收集一次,并运送到区环卫处指定的清洁楼或垃圾转运点。以湖里区金山街道为例,其“村改居”社区上门收垃圾采用将责任网格化和制度化的方式,将保洁人员及其收垃圾的范围及时间制作牌子直接上墙,明确责任。这样一来使具体作业人员能与辖区范围内的住家、店家形成良好互动,逐步改变了居民以前随意扔垃圾的陋习,引导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方式,定时、定点投放垃圾,改善辖区环境卫生。

2.4 落实奖惩,建立考评监督体系。

2.4.1 制定考评办法,强化巡查考评力度。首先,必须制定一套合理的“村改居”社区环境卫生管理考评办法。其次,可以确立市、区考评及日常巡查考评相结合的三级考评制度。由区环卫主管部门成立市容环境卫生日常管理巡查组,实行错级管理,通过定期开展社区环境卫生巡查,发现问题及时书面通报、限期整改,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跟踪、复查整改情况,并将整改情况计入考评成绩。区级综合考评可以由区相关部门组织实施,特邀考评人员参与,每月1次对“村改居”社区环卫管理情况进行检查考评,并以简报形式进行通报。

2.4.2 落实考评奖惩。有了制度就要落实。要建立管理、监管、考核环环相扣的考核机制。以湖里区为例,2012年起,区政府每年安排专项经费作为市容管理奖励金,奖励在市、区两级考评中取得较好成绩的单位的一线管理人员。此外,每年还从“村改居”社区环卫专项经费中提取约250万元作为“村改居”社区考评等级补助经费,采用以奖代补的模式,干得好有补助,干不好要被通报直至约谈、追责,充分调动社区环卫工作积极性。各街道、社区对待市容考评的心态,从以往的“怕考评”转变为如今的“盼考评”,形成良性激励机制,促进了环卫工作水平的提高和“村改居”社区环境面貌的改善。

结语

“村改居”社区的环境卫生工作是一项复杂的长期工程,关键在于政府部分如何引导、推动相关体制规范的建立;如何逐步增加财政的投入力度;以及如何根据实际具体分析。湖里区在这方面率先走出了一步,取得了一定经验,有效的提升了城区品质,把“村改居”社区环境卫生工作打造成造福人民惠及万家的民心工程。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文章阅读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