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区发展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浙江省地处长江下游,具有典型的江南气候特点,尤其随着全球气候条件改变,梅雨持续时间增长,夏季高温湿热,每年8、9月份又是浙江沿海的台风季节,台州、温州和宁波一带更是台风的频繁登陆点。浙江是纺织生产大省、市场大省和出口大省,纺织产业在浙江省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在浙江省种子市场上销售的棉花品种繁多,包括湘杂棉、鄂杂棉、慈抗杂3号、中棉所等系列品种多达30余个,其中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约占种植面积的80%。在浙江沿海及浙北植棉区,也存在部分晚播棉,以5月中下旬至6月初点播,11月中旬全部收获。近年来,浙江省每年棉花的播种面积呈逐年递减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1)较全国其他棉区相比,浙江省经济发达,农民植棉收入低,不愿意种植棉花,造成棉花生产面积逐年减少;2)棉花生产机械化程度不高,完全依赖传统的手工种植方式,从营养钵育苗、移栽、田间整枝、打顶、收获,包括田间管理全部靠人工完成,其结果是生产成本高而且效率低;3)目前浙江省棉花种植普遍是抗虫杂交棉,株型高大、塔形,不适合机械化种植、管理和采收。4)浙江沿海每年8、9月份均是台风季节,杂交棉在这个时期已经吐絮,结果造成棉花烂铃、僵花占不小的比例。以上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浙江省沿海的棉花生产。
2在浙江沿海适当发展短季棉的必要性
浙江是棉纺织生产大省,却是原棉生产小省,原棉供给依赖其他省份或其他产棉国。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棉农植棉效益低下。因此,要求棉花生产降低种植成本,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就浙江省当前棉花种植情况,靠拓展新棉区和现有棉区扩大种植面积均受到诸多因素制约,依靠杂种棉和新的栽培技术等大幅度提高单产也存在相当大的难度。短季棉是生长发育期相对较短的棉花,具有突出的品种特性和栽培特点。短季棉在新疆、黄河流域的应用效益突出,在西北内陆棉区,特别是新疆棉区,种植的大多属早熟、中早熟短季棉花品种。随着浙江省经济水平的提高,从事棉花生产越来越少的人。在传统棉花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如整枝(去赘芽、公枝和打顶)和采收棉花劳动强度大,费时又费力。喻树迅等认为在长江流域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区积极发展“麦(油、蔬)棉”为主的两熟制可提高光、热、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双增产。因此,培育适合浙江省沿海棉区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机械化直播生产的短季棉新品种(系)非常迫切。
3浙江沿海发展短季棉的特点及育种目标
从目前浙江沿海的生产现状并结合浙江省的气候特征,可以适当发展短季棉。浙江短季棉的选育目标:1)适当晚播。以钱塘江沿岸棉区为例,直播以5月中旬开始,最迟不要超过6月上旬;台州、温州地区可以适当再推迟7d左右,采用人工穴播或机械播种。这段时间通常是江南地区的梅雨季节,雨水充足,不需覆盖地膜即可出苗。2)棉花生育期最好在110d左右,但不能够因为生育期缩短影响产量和品质。3)棉花吐絮期避开8、9月份的台风季节,在9月上、中旬开始吐絮为最佳,11月上、中旬收获完毕。4)在8月份台风季节,采用化控控制棉花株高。5)提高种植栽培密度,密度提高至3.6万~4.2万株•hm-2,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6)简化管理。免整枝,简约、粗放管理。7)满足蚕豆(豌豆)、蔬(油)菜-棉花的轮作栽培模式。
关键词:皖北地区;四化协调;对策
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坚持实施加快皖北振兴战略,皖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2012年11月,国务院批复实施《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将皖北地区纳入《规划》范围,为皖北地区带来新的重大发展机遇。皖北地区如何抓住这一重大机遇,促进四化协调发展,值得深入研究。
一、皖北地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化水平较低
皖北地区发展的短板是工业。2012年皖北三次产业结构19.2:49.6:31.2,一产比重高于全省6.5个百分点,二产比重滞后全省5个百分点。工业化率约为42.0%,低于全省2.2个百分点。皖北地区所辖22个县(市)中,有17个县以第一产业为主。另外,皖北地区产业层次低,传统产业比重偏高,粗放型增长特征明显。
(二)城镇化发展滞后
2012 年,皖北地区城镇化率为40.8%,分别低于全省、全国5.7和11.8个百分点。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发展,二者比值约0.94,与发达国家城市化加速期两者之间比率1.4~2.5的正常区际存在较大的差距。皖北地区缺乏有影响力的中心城市,城市竞争力整体较弱,目前皖北地区还没有一个城市排在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100位之内。由于财力薄弱,皖北地区县城、小城镇建设严重滞后,集聚人口和产业的能力较弱。
(三)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
皖北地区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大中型现代化机械设备较为缺乏,农业机械化率只有42.5%,落后于全省3.5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龙头企业缺乏,农产品加工层次较低。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拥有先进的管理理念的农业经营人才和农技专业人才严重匮乏。
(四)资源环境约束明显
皖北地区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皖北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为557.5亿立方米,只有全省和全国的46.4%和24.1%,特别干旱年份缺水率达30%。经过多年治理,皖北境内淮河干流水质有所好转,但仍有65%左右水质存在不同程度污染,28.6%的水质重度污染。皖北地区森林覆盖率低于20%,环境容量相对较小。
(五)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皖北地区虽然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其素质普遍不高,高层次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皖北地区建设用地面积占全省比重较大,特别是村庄建设用地面积较大,但开发利用程度较低,效率不高。根据土地利用最新数据,皖北地区的村庄建设面积占区域面积的11.68%,为全省最高,未来通过土地整治增加建设用地资源的空间很大。
二、皖北地区发展环境分析
(一)皖北四化协调发展面临良好政策机遇
2012年11月,《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获得国家批准,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安徽省皖北地区的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蚌埠市、阜阳市、淮南市凤台县及潘集区、毛集实验区被纳入规划范围,由此,皖北地区正式进入国家战略规划。规划在财税体制、基础设施建设、要素投入、项目布局方面对中原经济区进一步加大支持,这为皖北地区发展提供强大的政策保障。同时,安徽省近年来不断加大对皖北地区政策支持力度,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皖北和沿淮部分市县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建设皖北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的意见》等文件,提出多条含金量高、支持力度大、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这些具体政策将推动皖北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皖北地区具备四化协调发展的基础条件
安徽省皖北地区幅员辽阔,土地资源丰富;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足;周边市场覆盖3亿人口以上,市场空间广阔;煤炭、农产品资源丰富,是重要的农产品主产区和能源原材料供应基地。当前,皖北地区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阶段,持续投入效应不断释放,发展条件不断改善,内生增长动力明显增强。同时,皖北地区四化协调发展态势初显。宿州桥、亳州涡阳、阜阳颍上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阜阳、亳州、宿州等地产城一体化发展的现代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淮北市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取得明显成效,为促进四化协调发展积累了有益经验。
三、推进皖北四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关注三农问题
皖北是安徽省农业大区,农业比重大,农民数量多,农村面积广阔,要促进皖北四化协调发展,首先要解决好三农问题。一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国家给中原经济区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皖北发展农业,首先要紧扣这一定位,利用国家各项支持粮食发展的政策,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要素投入力度,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巩固粮食生产优势地位,提高对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用。在产业发展方向上,首先要主攻具有皖北地区比较优势的小麦、水稻、棉花、油菜等大宗农产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保障大宗农产品运得出。同时要注重发展区域特色农产品,如阜阳和亳州黄牛、亳州中药材、砀山酥梨、怀远石榴等特色产品,促进其精深加工。加强政策扶持引导,培育龙头企业,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产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二是培育新型农民。农民普遍文化素质的提高,是皖北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也是皖北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应抓住新的农业技术革命,组织农民学习科技技能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三是改善农村环境。皖北地区农村面积大,四化协调必须考虑统筹城乡发展,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一体,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发展。大力开展美好乡村建设,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形成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二)突出特色产业发展
坚持工业化为引领,咬定工业化不放松,是实现皖北四化协调发展的关键。皖北地区工业基础一直较为薄弱,目前总体上还处于工业化初中期。加快皖北地区工业发展,关键是要坚持发挥自身优势,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一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皖北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要高度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而有效推进农业人口转移。目前,皖北地区已形成各具特色、有一定优势的相关产业,如淮北的食品加工、亳州的药材加工、宿州轻纺服装鞋帽加工等,要立足这些基础,进一步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作用。二是推进资源深加工。皖北地下煤矿多、地上粮食多,其煤炭资源占全省95%以上,粮食产量占全省60%以上,要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强煤炭资源深加工,打造“煤-电-化”、“煤-电-铝”、“煤-电-硅-光伏”等产业链,走多联产之路。加快引进和集中扶持一批龙头企业,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精深化、品牌化。三是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皖北地区工业化不能仅仅依赖于资源,要未雨绸缪,敢于无中生有。积极开展产业发展潜力评估,选择具有一定产业基础、产品市场前景较好、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产业,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大力推进城镇化
皖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缓慢,城市化水平低,极大地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按照国际经验,皖北地区城镇化率已超过30%,正处于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皖北地区要顺应这一趋势,大力推进城镇化战略。一是推进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首先要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在土地指标、重大项目布局上向中心城市倾斜,把蚌埠、阜阳建设成区域性中心城市,不断扩大宿州、亳州、淮北、淮南城市规模,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其次,皖北各县多为人口大县,但县城人口集聚能力弱,县城建设滞后,通过高标准规划建设,具备发展成为中等城市的潜力。同时要推进撤县改市,有助于各县争取更多发展政策,集聚人口和生产要素。最后,择优培育一批具有产业支撑和人口集聚力的重点镇,如亳州古井镇、淮北临涣镇等,鼓励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文化旅游、商贸等特色产业,使小城镇迅速成为劳动力转移的重要载体。二是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开发区是产城融合发展的最直接体现。将开发区纳入所在市、县的整体发展规划,加强开发区与城区基础设施及产业对接,促进开发区与所在市县的产城融合。加强开发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三是加快农业人口异地转移。皖北地区人口密集,大量农民亟待转移,单靠皖北地区就地城镇化难度较大。因此,要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完善相关体制机制,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
(四)着力突破资源环境约束
皖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皖北地区发展。一是多措并举保障水资源供给。皖北地区尤其是淮北地区水资源总量较少,按国际标准属于重度缺水地区。而且皖北地区水污染较为严重,这又加剧了水资源缺乏。要加快建设引江济淮、淮水北调等跨区域调水工程,加强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保障皖北地区发展所需水资源供给。二是加快转型走绿色发展之路。皖北地区作为后发地区,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加快推进四化协调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探索一条不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新路子。严格环境准入,适度限制高耗水、高排放产业发展。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加快煤炭、电力等高碳产业低碳化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快产业集聚、生态化发展,推进循环工业园建设,打造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五)注重体制机制创新
皖北发展,如果在体制机制上仍然没有如破,必然受到制约。一是加大先行先试力度。国家对于中原经济区给予了较大的先行先试权,皖北地区应抓住这一机遇,积极开展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推进试验区、示范区建设,抓好试点、示范项目,加强在城乡资源要素配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农村人口有序转移、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二是完善区域合作机制。皖北地区与河南省地域相邻、人文相亲、资源禀赋相似,从产业分工和市场来看,相对于长三角等地区,与中原经济区联系更加紧密。因此,必须建立健全更加紧密的合作和工作协调机制,加速融入中原经济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分工与布局、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定期的沟通与协调,以实现互利共赢。三是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阻碍“四化”协调发展的传统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减少政府对资源的配置,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推进机关效能建设,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率。
参考文献:
[1]徐振宇,陈香.皖北资源型城市发展可持续分析及相关建议[J].经营管理者,2013(10).
[2]宋振宇.推动皖北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探究[J].蚌埠党校学报,2012(01).
[3]任志安,赵静静.皖北地区“四化”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4(03).
[4]李琼英.安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区域差异实施路径[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4(11).
[关键词]村镇银行 西部地区 金融服务
[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143-01
引言
为了解决我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自2006年12月以来,中国银监会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积极支持和引导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收购、新设包括村镇银行在内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力军,村镇银行在服务西部地区“三农”的过程中理应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提出了如下的调研结果及建议。
一、西部地区村镇银行发展状况、问题及原因
(一)股权结构制约
2007年银监会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要求,村镇银行的发起金融机构必须是法人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达到8%以上。由于农业贷款单位贷款成本高、回报率低、风险相对较高等原因,大型商业银行对西部地区参股成立村镇银行普遍缺乏动力;本土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近年来加大扩张力度,资本充足率等各项指标极少能达到《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要求,也缺乏参股一家与自己竞争的村镇银行意愿。
(二)服务经营定位不明确
目前已经开业的村镇银行,相当一部分都设在经济比较发达、金融服务并不贫乏的县域和大城市郊区;相反,在最需要村镇银行的乡镇和农村,尤其是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地区的乡镇和农村设立村镇银行很少。市场定位上,绝大多数村镇银行都以所在县域的企业客户为主,很少主动下乡,那些真正急需贷款的农户实际上很难获得贷款。客户的选择上存在“放大放小、嫌贫爱富”的现象,逐利动机是导致“村镇银行不村镇”的最主要原因。
(三)公信力与吸储能力弱
村镇银行属于新生事物,品牌和声誉相对较弱,服务网点少业务办理不方便,再加上民众对村镇银行及相关政策缺乏了解,增长存款几乎为零,多数人仍然愿意将钱存在国有银行和农信社。
(四)支付结算网络不畅
目前人民银行还未允许村镇银行以直接参与者身份加入支付系统,只能采取方式,多通过手工票据传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客户的资金汇划速度。多数村镇银行没有加入央行大小额支付系统和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也没有加入银联,不能发行银行卡,无法印制票据,不能实现银行间的直接汇兑,致使其不具备现代银行结算功能。
(五)经营缺乏政策支持
村镇银行得到的政策扶持不及农信社。中西部信用社暂免征收所得税,其他地区减半征收,营业税3%;而多数村镇银行执行所得税25%,营业税5%的税率标准。与其他银行机构的存贷款业务结构相比,村镇银行往往笔数多、额度小、服务半径大,服务成本偏高,进一步陷入高成本的经营状况。
二、促进村镇银行发展建议
(一)采取激励有效、风险可控、协调配套的扶持措施
一是财税政策支持,村镇银行可比照农信社享受免征所得税和减免营业税的优惠政策;二是建立涉农贷款补贴制度,鼓励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满足农村多层次金融需求。
(二)探索在西部地区开展利率市场化改革
允许村镇银行根据不同客户对象灵活浮动利率,保证为“三农”领域提供信贷服务的整体可持续;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对村镇银行在场域内吸收的存款,比照农信社缴纳存款准备金;同时对村镇银行给予支农再贷款支持,增强其支农资金实力。
(三)放宽村镇银行发起人必须为银行的限制条件
允许资本雄厚、财务状况良好的资产管理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中外非银行金融机构作为发起人,真正吸引各类资本。
(四)完善支付平台系统
核准村镇银行的行名、行号,批准村镇银行印刷支票,允许村镇银行参加同城票据清算和大、小额支付系统,允许村镇银行开立对公结算账户,同意村镇银行其发起银行的借记卡,畅通支付网络,提高汇划速度。
综上所述,由于村镇银行处于初创阶段,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经营运行和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发展的环境问题,涉及政府及有关政策。地方政府和金融政策制定部门应加强对村镇银行的资金支持并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存款准备金率、支农再贷款、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村镇银行延伸和发展针对农户的金融服务,同时推动和支持担保机构介入,加强对涉农小微企业和“三农”贷款的担保,因地制宜创新担保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和分散村镇银行的信贷风险。
【参考文献】
一是开展丰富多彩的银行卡宣传和品牌营销活动。由人民银行满洲里市支行组织,各发卡机构承办,采取持卡消费有奖活动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宣传银行卡产业对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和提高城市品位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要向社会广泛宣传普及银行卡功能和用卡知识,提高公众、商户以及社会各方面对银行卡的认可度;展示银行卡带来的便利和积极影响,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增加发卡量,共同推动银行卡产业发展。
二是面向客户,培育市场,提升服务品位,改善业务受理环境。各家银行应立足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加大宣传和营销力度,积极提供满足客户日常生活要求的银行卡产品;为商户培训好收银员,帮他们熟练掌握业务流程,加快特约商户普及率;提高全民用卡意识,推动刷卡消费;增强发卡和服务并重意识,规范业务操作,加强安全管理,拓宽服务领域,将其从目前的消费领域进一步扩大到医院、学校、公共事业缴费和批发等领域;与此同时要积极开拓境外市场,逐步落实国家关于"走出去的战略方针,满足境内居民出境旅游和商务消费需求,推动受理市场向俄罗斯延伸,为跨国消费提供便捷的服务,以优质高效服务促进银行卡的推广应用。
三是有偿服务做法应适应国情民意,才能保留住客户资源,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同外资银行竞争能力。银行部门应制定一个合理的价格区间,确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风险费用分担机制,在保留适当利润的同时,适当降低收费标准,避免垄断。在收取消费者年费、商家营业额费率方面,实行分档收费和优惠费率,向刷卡规模、市场消费规模、商户数量规模要效益。建议银联公司对银行卡确定合理收费标准,适当降低部分项目收费,地方政府也可以考虑由地方财政承担一部分费用。政府与人民银行、银监会应共同研究出台一部收费标准与规定,便于商业银行操作有依据可循。
四是建议银联公司在满洲里设立办事机构,对各发卡机构的银行卡系统进行全面改造和整合。要增加机具设备投入,增布银行卡受理点,并加强日常维护;要统筹兼顾、合理摆布POS、ATM机具,可考虑将其布放到大型商场、闹市区或对俄贸易商场附近,改善受理市场建设滞后的现状。
五是银行卡产业涉及到金融、工商、税务、旅游、公用事业等各个行业,单靠市场的力量在短时期内改善受理环境的难度较大,这就需要依靠政府的力量和政策手段加以引导和鼓励。人民银行满洲里支行应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加强联络,积极协调,建立银行卡工作协调领导联席机制,积极落实2005年6月国务院九部委《关于促进银行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结合地区实际,会同有关部门统筹规划和指导,研究银行卡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机制与措施,尽快出台相关制度和办法,共同促进银行卡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一、东部地区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增长速度放缓,关闭的企业数量众多而且关闭加速
广东省2008年的产业增长速度一直呈现放缓态势,特别是进入2008年下半年以来,放缓进程加快。8月份到11月份增长速度与2007年比较都在下降。从单月看,8月份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4个百分点,9月份下降了7.2个百分点,10月份下降了7.6个百分点,11月份下降了7.4个百分点,总体上看增长的下降程度在加速。
在产业增速放缓的同时,企业数量也众多而且关闭速度也在加快。截止到2008年9月,广东省企业关闭总数为7148家(包括关闭、停业、歇业和搬迁数)。截至10月,已升为15661家,1个月就翻了一倍。其中,东莞有714家企业外迁或者关停。这些企业中绝大多数都是合同资金百万美元以下、用工人数一两百人的中小企业。从行业分布看,关闭企业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五金塑料、电子产品、陶瓷建材等传统型、低技术、高耗能行业。
(二)出口导向型产业、国内需求型产业的增长(投资拉动型产业和消费推动型产业)都有不同程度降速
相比2007年前11个月同期增速,2008年增长速度下降快的行业前10位为: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这些行业从需求角度看也分别属于出口导向型行业、投资推动型行业和消费拉动型行业。
二、当前产业发展速度下降的原因
(一)出口型产业发展困难的原因
1、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压制了出口增长
近年来,随着我国出口顺差的不断扩大,国际上加强了对我国出口的限制,反补贴调查、反倾销调查、政府基于监控计划自主启动反倾销、对纺织等消费品实施安全召回等。导致了广东的出口受到影响。
2、来自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发达国家的国际需求减弱,从而使得广东出口型企业的订单减少或者被取消。二是许多国家为了抗击国际金融危机,导致部分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企业发展而强化了贸易保护主义,纷纷采取措施保护本国企业,从而使得许多跨国公司减少了东部地区配套产业的订单。调研中有企业反映,韩国政府为了保护三星公司,相当多的订单只给本国电子配套公司,而以前广东的相当多配套企业的订单被取消。
根据调研,广东的金属冶炼及加工企业受影响比较明显。这些企业出口受阻,集装箱板材出口量大减;钢材价格出现下滑。另外,电子制造业也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比较明显。电子制造业中加工贸易形态的出口型企业比较多。受冲击的表现为:订单明显减少;订单周期变短。企业原来半年期的订单已经缩短为2―3个月,而2―3个月的订单缩短为1个月甚至2―3星期。
3、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等因素导致出口型企业发展困难
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根据调查,截止到2008年9月份,中国沿海地区劳动成本已经接近每小时1美元的门槛。而据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国和印尼等国家的官方统计,其国内纺织业劳动力成本分别为每小时0.29美元、0.36美元、0.22美元和0.36美元。根据调研,按照新的《劳动合同法》的执行,广东的仅人工待遇方面给企业增加的成本,即《劳动合同法》的执行将给企业增加至少30%的用工成本,这还不包括工人健康、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投入。再加上政府连续三年最低工资每年要上涨12%的计划,用工成本将更高。
人民币升值的影响。2008年以来,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加快。1―11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约6.8%,接近2007年全年的升值幅度,吞噬着企业本就微薄的出口利润。同时,汇兑风险的不确定性也让企业不敢接单和接长单。我们通过对多家纺织服装企业的电话访问反馈的信息表明,在诸多影响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因素中,首当其冲的是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因素。纺织服装业利润低,对于以美元计价的出口企业来说,人民币汇率每升值1%,纺织服装业的销售利润率就会下降2―6%。在20世纪90年代初一件加工出口毛衣大约可赚到30元,而目前大约只有1元左右的利润,一些订单甚至会出现亏损。
值得指出的是,根据调研企业反馈的信息,具有自己品牌和国际直接销售渠道的企业所受影响比较小(当然这些品牌也不一定是国际著名品牌);而为国际品牌进行贴牌生产和定单生产的企业,订单减少,或者处于无订单状态。
外贸政策和其他政策的调整。2007年开始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外贸调控政策,比如出口退税率下调、加工贸易保证金制度、棉花进口滑准税的征收等,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压力过于集中。这些政策效果在2008年逐步展现。国家在2008年8月1日起已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玩具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只是回到了2006年、2007年两轮出口退税率调整之前的水平。而且在执行层面,在很多地方,企业从申请到拿到出口退税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增加了企业的资金压力。
另外,“两税合并”政策对于外资企业影响比较大。原来的征税水平大概是15―20%,两税合并后,对内、外资企业均按照2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这对外资企业也是一个很大的冲击。
(二)内需型产业发展困难的影响因素
1、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产业传导冲击
国际金融危机对东部地区出口型产业已经产生冲击,通过产业传导,进而影响到其他产业发展。
从调研中发现,由于广东的出口型制造业主要还是加工贸易企业,即使不是加工贸易型企业,企业的原材料采购主要还是在海外,当地企业主要是做些小配套,如零部件或者其他。因此,目前广东的出口型企业传导的产业衰退,主要表现的还是为出口型企业配套的小企业出现倒闭或困难。调研中发现,有几家为富士康企业工人生产厂服的小企业已经倒闭,专门为富士康等企业做广告设计的几个小企业也面临关闭的境地。
在外向型经济典型地区东莞调研中发现,许多配套产业如餐饮业、娱乐业出现了萧条,大量的餐饮店关闭,甚至以前的房屋出租也出现了大量的空置,或者出租价格大大下降;东莞的五星级酒店由前些年的车水马龙的繁荣变成了目前的门可罗雀的萧条。主要是通过和东莞企业员工聊天,餐饮等服务行业的萧条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当地的制造企业萧条,大量的职工或者被裁员,或者收入下降所造成的。
2、前段时期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使然
近年来国家加强宏观调控,银行贷款紧缩造成某些企业资金链紧张,民间地下融资加剧了部分中小融资风险。特别对于投资大、周期长、利润低、招工难等部分行业企业,流动资金短缺,企业不得不借助于民间融资,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导致企业破产或重组。另外,土地等资源要素制约也使部分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选择停工或搬迁至外地。
3、某些行业全国性的产能过剩导致了产业投资力度弱化,从而受投资需求拉动的产业增长缓慢
近年来,我国重化工业增长迅速,全国各地纷纷在钢铁、汽车、化学原料等重化工业领域加大投资力度,一时造成了许多行业全国性的产能过剩。包括广东在内的东部地区近年来也在重化工业领域加大投资力度。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产能过剩的压力进一步加重,加上房地产业在经历了多年的高增长后在2008年进入调整,受投资拉动的相关产业如钢铁(黑色金属及延压)、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受到抑制。
4、来自于其他产业发展的冲击
来自其他产业冲击有两个比较明显的方面:一是近年来的上游产业价格上涨的冲击。从2007年开始原材料如石油、能源成本不断上升,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受原材料价格高企、产品价格下调而受到冲击。二是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根据调研发现,广东的空调制造企业出现困难就是受房地产市场低迷影响比较明显的例子。
(三)盲目扩张、经营战略不当等问题造成了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和倒闭
在市场经济中,由于竞争激烈,企业的经营出现问题而导致企业关闭应该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但由于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的关张往往都归咎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实际上,在当前东部地区(广东)的企业“关闭风潮”中,有相当大原因就是企业自身的经营不善所造成的。今年10月引起全国关注的位于东莞的合俊集团旗下的合俊玩具厂和俊领玩具厂同时宣布倒闭事件,主要原因在于该集团在福建投巨资于矿业,最后未能收回成本,集团经营资金陷入崩溃边缘。
三、当前经济环境给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困难大于机遇
(一)东部地区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多种做法,但整体效果还不明显
根据调研,目前广东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做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压缩成本,调整生产计划策略。如我们实地考察的某台资企业,有六条生产线,停止了3条,而且企业员工过去是三班倒满负荷工作,现在不允许工人加班(加班要补加班工资),而且星期六、日都休息,在用电、办公用品的使用等方面都加强了节约。
裁员或者放假。调研中有人反映,位于珠海的有6万员工的伟创力集团截止到11月底裁员近1.5万人。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企业选择裁员。更多的港企选择放长假的方式代替解雇员工,因为这会牵涉大量的补偿资金,并会引发新的劳资纠纷。
部分企业开始向成本比较的地区转移。主要包括广东省的粤北地区,中部靠近沿海地区的省份如湖南、江西等地;少量的向西部地区转移;有些直接向国外如东盟国家(越南等)转移。
细分出口市场,寻找出口市场萎缩中存在新增长点的产品。有的企业则转而开发内需市场,或沉下心来创造自有品牌。但值得指出的是,调研中只是有部分企业说到有这个想法,但进一步咨询如何做,企业也难有明确的做法。这说明这个做法还是在探索中,成功与否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尽管企业采取各种措施来应对,但广东的产业发展整体状况没有得到改善。2008年1―8月,广东工业企业利润出现了自2005年以来首次负增长,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599.8亿元,同比下降3.08%,增幅回落达49个百分点。全省38个大类行业中,有14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全省亏损企业达10812户,同比增长20.2%;亏损面达25.3%,同比上升3.2个百分点;亏损额343亿元,同比增长87.3%。
(二)广东的“腾笼换鸟”战略实施效果并不明显
在调研座谈中,有的地方发改委同志说当前的金融危机对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也是一个机遇:经过了30年的改革开放,广东经济一直是全国的排头兵,长期保持高速发展。但近年来广东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有部分省市已经开始赶上广东。广东出口型经济需要转型升级。但存在的问题是,土地已经非常紧张,缺乏转型升级的土地。国际金融危机让一些企业倒闭或者转移,正好为广东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提供空间。实际上,广东珠三角地区在近年来已经采取了措施要“腾笼换鸟”。
调研的数据显示,目前广东的投资减弱,转移增加,但投资方向并没有得到改善。2008年的数据显示,投资速度放缓,特别是对于制造业的投资速度,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负增长。2008年1―8月,广东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0.3%,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3.1个百分点;九大产业投资增长6.1%;企业更新改造投资增长7.4%;全省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负增长5.8%。而且,2008年前10个月,整个广东省外商直接投资批准项目数的增长速度为-22.9%,合同利用外资的增长速度为-9.6%(实际利用外资增长速度为18.9%)。这意味着投资者对市场前景不看好,而对于产业发展来看,则是造成产业发展的后劲不足。外资投资用于加工装配的项目增长速度为-14.6%,合同利用外资为-18.4%,实际利用外资为-14.4%。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的结论: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广东的产业转型升级存在一定的困难。虽然从理论上讲产业转型升级有机遇,但还需要相应的政策推动。
四、下一步政府需要采取的政策措施思考
(一)国家对东部地区产业发展的政策思考
1、科学认识国际金融危机对东部地区产业发展的冲击力度
目前许多新闻媒体把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困难都归咎为金融危机的冲击,一方面容易导致生产者和消费者对我国经济形势丧失信心,从而影响产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国家出台的政策失去着力点。为此,需要进行科学地研究分析和宣传金融危机对我国产业的影响的实际情况。
2、采取有效政策鼓励企业“走出去”
一是继续鼓励出口。根据调研企业反馈的信息,目前我国的出口退税政策对许多行业的整体影响不会很明显。应该对汇率采取稳定政策,甚至可以考虑人民币贬值政策。可以考虑到采取稳定的汇率政策,而且如果2009年上半年我国出口形势进一步恶化,应该考虑实施人民币进行贬值政策。还要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出口企业贷款,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二是要继续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除了继续保持和发展我国传统市场,如美国市场、欧盟市场、日本市场外,还应该建立和扩大在新兴市场的营销渠道,如俄罗斯市场、印度市场、越南市场等。三是通过加速国际化布局和跨国生产配置来规避贸易壁垒和降低生产成本。鼓励部分行业企业向一些关税政策优惠的国家转移,享受与所在国企业同等市场待遇,还可以获得资源、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据了解,孟加拉国普通工人平均月工资大约只有40多美元,而在珠三角的普通工人平均月工资超过1000元。而柬埔寨和孟加拉国等国家拥有低廉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还可以维持较长的周期。
3、鼓励企业改变过去以成本导向竞争和以价格竞争的模式,转而靠服务、靠产品质量的提高、靠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在国际市场获得更多的位置
要掌握核心的生产技术,提高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也要尽量生产出口成品,扎实推进品牌战略,重视开发自有品牌,提升价值。要完善流通环节。鼓励企业在国际市场建立销售渠道;对于国内市场而言,要鼓励非自有品牌专业零售商发展。
4、鼓励东部地区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国内中西部地区转移
中西部的劳动力、土地、市场优势明显于东部地区,而且配套设施、产业链要好于东南亚。劳动密集型行业里面,成品的制造环可以向中西部梯度转移,东部沿海的任务重点应该落在品牌培育、产品设计研发上。
(二)地方政府的政策思考:寻找就业和产业转型升级交汇点
东部地区特别是广东珠三角地区产业增长速度放缓,更严重的是,出现了大量的企业倒闭,一方面造成了产业转型升级出现了困难,同时也给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机遇;但另一方面则是导致了大量的工人失业(虽然这些工人并不是本地区的,而主要是来自于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农民工,但从国家角度看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地方政府应该为国家分忧)。为此,地方政府应该就产业转型升级和就业两个方面寻找政策的交汇点。至少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出台政策:
1、扶持大型企业特别是出口型大企业发展
大型企业对于经济增长,产业带动具有明显作用,正如前面的分析许多配套企业倒闭的原因就是因为出口型大企业出现了困难。而且大企业一旦出现问题,将是成千上万人的失业问题。为此,需要采取有效政策,一方面减轻大企业负担,在国际市场难以拓展甚至萎缩的情况下,从税收优惠等方面鼓励大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并且以大企业为核心,完善产业的国内价值链。另一方面,鼓励大企业实施大品牌战略,通过品牌建设提高企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2、扶持高技术中小企业和产品有市场潜力和成长性的企业发展
要从资金扶助、税费减免、融资帮扶等扶持高技术中小企业发展。如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引导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为帮助中小企业克服融资难,建立省级再担保公司等等。
3、解决工人的工资风险问题和失业培训问题
关键词:金融危机;县域经济;影响;建议
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形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金融系统虽然没有受到严重冲击,但金融危机导致的实体经济下滑已经较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县域经济不可避免的受到各类影响。笔者所在的安徽省明光市为欠发达地区,部分出口企业受到了直接冲击,订单下降,部分内贸企业受间接冲击,表现为产销不畅,对金融、税收、就业的影响均有一定的体现。
一、对企业的影响
1.对外贸企业的出口(尤其是对美国出口)影响严重。据外贸部门反映,以出口业务为主导的服装、水产等加工企业,出口产品量价齐跌。由于汇率波动,一方面造成企业汇兑损失,另一方面人民币持续升值降低了出口竞争力,内外需求双双疲软,订单萎缩,生产减缓。如某食品有限公司产品对美出口占其出口额的90%,因金融危机影响,现在每月对美出口产品只有一个柜,而去年有10几个柜。某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继电器,因原材料价格的巨大跌幅,空调市场的严重不景气,导致产品滞销,大量积压仓库,占用了大量的资金,严重影响企业资金的流动性,迫使企业减产和裁员以渡过难关。调查中还发现某出口企业12月份无订单,企业不得不暂时停止生产,仅保留部分管理人员为明年市场恢复时作相应准备。对欧洲出口企业表现主要表现为订单下降,但也有企业订单增长,如某香水企业表现为订单下降,而某食品企业对法国的出口还在扩大规模,其订单已订到明年。
2.部分内贸企业产销不畅。一是本地为粮食主产区,粮食加工购销企业销售减少。因受广东等地相继有部分企业关闭或暂停营业影响,销售到沿海各地的大米、面粉、油脂等粮食产品竞争残酷,销量变小、销价变低、利润空间减少。二是矿产品加工等资源型企业,由于受国际油价暴跌的影响,矿土、石英砂等价格下滑,且有效需求和市场景气度下降明显,库存明显增多,应收账款回笼较慢,企业流动资金较为困难。三是为大型企业配套的企业,受下游企业的经营状况影响,其经营困难正在逐步显现,如某企业其产品主要为大型钢铁企业钢炉做配套,目前大型钢铁企业处于限产状态,从而影响到其生产。部分企业未受金融危机影响。如某消防器材厂,近期生产的订单,都是去年上半年以前的订单,由于钢材大幅度降价,企业利润反而上升了。金融危机对内贸企业的影响主要是订单在不断减少,且价格下降,企业利润减少,企业对前景不乐观,特别是价格不稳定,企业不敢盲目生产。
3.对房地产企业影响严重。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一是体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明显不如预期值。房地产开发企业受冲击较大,开发企业的资金链吃紧,房地产业销售前景不容乐观,表现为几家较大房地产公司中仅有一家楼盘销售较好。二是从居民购房者看,由于受宏观经济及房价下降预期的影响,居民购房数量大不如去年那么积极踊跃,商品房销售明显下滑,成交量萎缩,有意购房户持币观望。受沿海发达地区及中心城市房价下跌影响,居民认为房市会继续下跌,同时,利率下调仍将继续的心理预期,也进一步引导客户处于观望心理。受
土地价格的影响,当地房地产价格下调的空间不大,房市供需之间的博弈将持续下去。
二、对银行业的影响
1.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影响总体较小。国有商业银行对本地企业贷款较少,发放的主要是房地产贷款,因当地房价绝对值较低,所以降价空间不大,商业银行对于借款人资金来源、收入来源及稳定性和可靠性也都有明确的要求,客户还贷能力总体较高,目前资产质量较好。但由于受沿海中小企业倒闭及裁员影响,可能会有部分客户还款能力下降影响还贷,目前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属关注类贷款比例较少,控制在一定比例之内。
2.金融危机对农业发展银行的影响甚微。由于农发行贷款企业户数相对较少,仅有储备库及四家粮食加工企业,其中储备库承担国家储备、地方储备、代收调控粮、国家临时储备收购等任务,其执行的全部为政策性任务,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四家民营加工企业承担米面油加工销售等工作,他们的经营性质决定基本上都是采取以销定产,达不到盈利目的绝不轻易加工销售。所以金融危机对农发行贷款影响有限。
3.金融危机对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影响较大。一是表现为信贷资金营销难。从信用社各项指标的发展情况分析,制约业务发展的主要瓶颈是千方百计组织用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没有市场,导致业务发展缓慢。即使按照2008年初核定的信贷规模,也还有近1个亿资金没有投放出去,金融危机导致企业发展缓慢,很难找到更多的符合信贷投放标准的企业。二是随着经济形势的进一步波动,企业经营困难程度加大,企业贷款风险隐患不容忽视,贷款风险有逐步显现的可能。
三、其他影响
1.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不明显
从明光市看,近三年财政收入高速增长,2008年全年财政收入3.2亿元,比上年增加20%。但与往年相比,增速下降,并且7月份和11月份单月同比去年同期收入下降。预计对2009年上半年影响较大。
2.对就业的影响不明显
一是因本地绝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大多数企业生产经营基本正常,新增失业人员较少。二是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较少,有零星人员返乡。
3.对居民消费支出影响较大
因对金融危机影响的担心,且实际收入增加较慢,居民更加注重节约,不愿意轻易消费,导致消费不旺。重点显示耐用消费品支出减少,如保险公司反映,2008年8月份以后,个人新车保险的极少,往年恰恰是新车购车险旺季,表明现在购新车较少。
四、政策建议
在国家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各方面首先要树立信心,清醒认识困难只是暂时的,通过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应对,必将能战胜危机。各方面应积极创造和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增强区域经济活力,促进和保持企业生产经营正常,引导当地产业升级,从而减轻和消除金融危机对当地财政、就业等方面的不利影响。
1.企业应加强对经济形势的研判,合理安排生产
从受影响较大的企业来看,企业不仅关注世界经济受影响情况,也关注企业所处行业的变化情况、并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需求及应变手段安排,如某企业进行了相关产品加工销售。对于受影响较小或未受影响的企业也应积极关注行业情况,确保生产经营正常。出口企业可以利用国家提高出口税率的有利时机,合理安排产品外销。企业应避免采用停产等极端方式回避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保持人员相对稳定,确保在市场恢复时有相应的技术力量和劳动力。
2.利用当前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强银企合作,促进企业渡过难关
金融部门和企业应充分当前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有利时机,加强银企沟通与协作,促进银行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了解,对企业经营中出现的暂时困难银行予以贷款支持。如银行可以对当地有竞争潜力特色产品进行资金支持,促进企业产品占领更多的市场。包括通过创新贷款担保、抵押方式,提前做好授信,积极关注企业经营状况,通过适当降低企业融资难度,减少贷款需要的时间等支持企业发展。企业经营良好,银行才能获得经营效益,资金安全性也能有保证。
3.利用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争取项目,促进当地经济增长
一是利用国家对基础设施投入政策,做好基础建设。如村村通工程、渡改桥、水利等各项新农村建设,要积极筹措安排配套资金,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任务,做好规划、征地等工作,从而为当地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争取项目资金,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及省级各类建设项目,强化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对于已批和在建项目要做好项目管理、资金专款专用,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
4.积极招商,鼓励创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及产业升级
[关键词] 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3. 018
[中图分类号] F8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3- 0035- 0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开始逐步实施跨地区发展战略。目前,商业银行的跨地区发展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面临巨大的发展压力。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为商业银行的跨地区发展提供了机遇。商业银行的跨地区发展在有效规避风险的同时,还能够保证银行资金流动。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为了更好地实现商业银行的跨地区发展,银行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落实国家政策。
1 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的必要性
(1)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很多银行转变了自身的经营模式和管理制度,其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高,服务类型日益增多。如果只在本地区建设银行,这对人民大众的生活是十分不便的,因为跨行取钱要花去一定的手续费,再加之跨省份等其他因素,人们外出时取钱很不方便,费用也是很高的。因此商业银行的跨地区发展是一种趋势,既便利了人民大众又扩大了银行的业务。
(2)商业银行的跨地区发展有利于分散独立银行的风险。将资金放在不同的银行之中,能够减少投资的风险,同时也有利于资金的流动,还能够了解地方人民对银行的看法,相应减少了道德风险。
(3)商业银行的跨地区发展有利于银行之间的公平竞争。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银行的发展,各个银行之间竞争激烈。商业银行的跨地区发展使银行的业务得以扩大,使银行之间的竞争更加公平。
2 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的现状
商业银行的发展主要经过以下阶段:城市信用社阶段、城市商业银行阶段、跨地区发展的城市商业银行阶段。商业银行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一是鉴于风险和安全性,商业银行成立之初多偏向单一的城市经营方式。但是单一的城市经营模式使银行的业务发展局限性较大,所以银行跨区域发展的愿望日益明显。二是跨地区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但是现在很多已经跨地区发展的商业银行,人才储备较少,而新进的人员需要一定时间接受培训,成为银行跨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且,由于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不同有些银行就算有人才储备,其管理也很难得到整合和协调。三是跨地区的商业银行对异地的分行缺乏有效的集中管理。很多跨地区发展的银行对于分行的管理缺乏经验,导致银行发展缺乏活力,再者人员松散的问题也使其不能提供更好的服务。这个问题如果不进行管制将会在日后越来越多的分行中产生,将会影响银行的形象。四是新的管理模式风险较大。银行的跨地区发展使银行的管理层级增加,人员过多且分散,对人员控制能力降低。
3 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对策和建议
(1)对跨地区发展进行全面评估和考察。商业银行的跨地区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方式,每个银行对跨地区的发展都在摸索阶段,所以当一个银行决定进行跨地区发展时,就要实地对已经进行跨地区发展的银行进行考察,并充分了解国家的政策,最后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判断商业银行是否适合进行跨地区发展。
(2)统筹规划,建立合适的银行发展机制。对于银行跨地区的发展,要制订合理的发展计划,减少各家银行扎堆的现象,为长期的发展最好充分的准备。培养地区管理人才,根据不同分行跨地区发展所产生的问题来制订合理的计划,防患于未然。
(3)实现区域银行的转变,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快地方向区域的发展,从单一的商业银行发展为区域覆盖式的银行体系。拓宽发展视野,增加更加便利的业务,如增设提款机器以提高服务水平。另外培养大量高素质银行的服务人员,提高管理制度的凝聚性,对服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地方银行的服务质量,加快银行的发展步伐。
4 总 结
商业银行的发展正从单一的地区发展转变为区域式的跨地区发展,其发展势头良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其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还有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的缺失等问题。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的跨地区发展之路还很漫长,需要商业银行不断地改进。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区域低碳经济 发展 政策建议
随着当前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对资源有更大的需求,为满足人们的需求,盲目的开采,无节度的利用资源,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能源的过度使用,引发了一系列的的环境问题,如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上升,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出现,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存与发展。针对当前这一恶劣的环境问题,国际社会提出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
一、“低碳经济”的概述
低碳经济最早由英国政府率先提出,是指在新技术以及政策的扶持下,开展一场能源革命,该种经济模式提出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出,抑制气候变化。低碳经济主要是以低碳含量、低排放、低污染以及低能耗和高效益、高效率、高效能以及自然、人类以及环境之间共同和谐发展为特征的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该种经济模式的提出是在气候变暖这一大环境下,主张减少人们排放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环境,减少气候灾害的出现。相对高碳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转变为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是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为响应国际社会提出的低碳经济发展策略,并与当前我国实际相结合,分析政府如何通过政策引导我国发展低碳经济。
二、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
提出能源节能措施,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实施节能可有效保证能源资源总量供应安全、使用安全以及能源结构的调整,可有效提高竞争力以及保护环境。一些专家预测,实施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有望将能源的消费量减少高于15%。因此,中国未来节能工作的重点在于改进建筑、交通、工业等三大部门的能效。
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新型低碳能源。虽然新型能源不断出现,但我们所广泛使用的传统化石能源,仍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占据我国能源生产以及消费的主导地位。从保护环境以及优化能源结构角度分析,发展零碳能源和低碳能源,可有效保证使用能源的多样性,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减少能源排放。但需注意的是,能源结构受到经济成本、技术状况以及资源影响约束,若能源需求量仍大幅增长,调整的机构仍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政府提供的政策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调整能源结构时,应与能源的总体消费量保持一致。
调整产业机构、对高碳产业采取限制措施,倡导实施低碳产业。我国存在产业机构不合理的情况,第一、二产业比重较高,第三产业比重较少,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调整当前我国的产业机构,对于控制碳排放量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第二产业的交通运输业、建筑业以及工业制造业呈现高速发展趋势,且在一定时期内仍将表现为继续高速发展,这是符合当前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的。因此,针对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特点,倡导实施产业低碳化,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
加强与国际之间的合作,加强创新能力。低碳经济中强调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发展产业,减少能源的消耗。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力量较为薄弱,需加强国际间合作,借助发达国家所采用的低碳技术,将其应用到我国经济发展中,带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但因一些利益关系,低碳技术向发展中国家推进较慢。有必要借助国际间的协议,推动当前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技术转让,形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协作,形成一个共同发展的和谐局面,有利于低碳经济在全球范围内推进应用。
结合我国具体地区实施区域低碳经济发展。以我国中部地区为例,中部为我国人口主要集中区,中部贯通东西,在全国经济发展中,起着过渡作用,能源消费总量仅次于东部地区。在我国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政策之后,借助创新技术,中部地区开始将新能源汽车、输变电以及节电设备等新兴能源应用到实际中,成效显著,中部地区的能耗指标相较于未实施时,显著下降,且以此为契机,中部地区实施中部崛起,发展中部经济。
三、总结
在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全球变暖,环境不断恶化,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是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体系构建措施,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政策,在新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经济、金融以及法律等政策手段,合理配置资源。促进低碳政策体系化,构建低碳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战略性、全方位以及多层次相结合给予患者实施政策制度体系,发挥政策体系之间相互协同作用,有利于我国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为更好发展低碳经济,应与发达国家之间相互沟通,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水平,提高我国实施低碳经济的创新能力,同时我们也应做到自我创新发展,推进当前低碳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栋,李怀霞.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府政策[J].中国行政管理,2009,(5).
[2]刘成玉,杨颖.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实制约与调控政策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1).
【关键词】房地产业;发展趋势;政策建议
未来的几年内,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必然会加快转型发展的步伐,其中一些中小型的房地产企业必然会被淘汰出局,房地产市场的集中程度也会更高。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更多的房地产企业将会在品牌的树立、技术产品的推出、项目管理控制等方面逐渐加强,从而形成一股核心竞争力,开发出更多更好的商品房,从而推动房地产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我国房地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一)房地产业利润率逐渐降低
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里,房地产行业一直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因为房地产行业主要依靠房改、GDP的增长、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等因素的推动,因此房地产业的利润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其他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可以像房地产一样承受利率水平达到20%以上的融资成本,房地产行业的利润水平远远高过了其他行业。根据我国国土资源部2012年数据统计,我国城市房地产开发的利润率一般处于10%以上的水平,而中高档房产开发的利润率最高可以达到40%,而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的调查数据表明,中国房地产市场平均毛利润率高达55.72%。与国际上房地产行业普遍5%的利润率相比,我国的房地产业利润率相当的高。但是随着政府土地“招拍挂”及相关政策的落实、房地产宏观调控措施的出台,房地产业依靠土地资源的增值来推动高毛利率的因素逐渐减小,房地产企业之间主要依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决定利润率,而不是以前那样仅仅靠外部资源。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房地产行业平均利润率将会逐渐的与国际平均水平靠拢,最终可能减少到8%左右,房地产行业的暴利时代将会过去。
(二)开发模式注重细分与合作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逐渐发展,房产开发的模式也将更加细化,分工更加明确。从开发资金来源、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到最后的销售,每一个阶段都会由专业化的企业负责。而这样一种非常专业化精细化的分工,会让房地产开发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都能够得到保证。在房地产开发商的整个运营过程中,更多的将会做一个协调角色,而其他各项任务主要是通过承包商、商等进行专业化的合作来完成。房地产业未来还将会逐渐实现投资商与开发商的角色分离。开发资金的来源除开银行以外,还会通过社会资本的引入、信托、企业债、IPO上市等渠道融入,这样一来房地产开发企业就更偏向于一个管理型的公司,而当前我国房地产企业通过IPO与股市融资还存在一些政策上的限制,短期之内无法改变,所以私募股权也可能成为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三)品牌化经营、精细化管理
在宏观调控政策与市场本身存在的风险之下,房地产企业怎样加大竞争力,实现自己的稳步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房地产企业把重心放在自身品牌建设、产品营销能力和企业管理上去。房地产企业的品牌塑造,一直都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内容,要让房地产企业收获高利润回报,就必须要通过企业软实力,也就是品牌塑造和企业形象的培养,做好企业品牌的宣传活动、注重消费者的购房需求以及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动态。在实践中,我国有很多比较知名的房地产企业已经实现了品牌化经营,房地产项目的营销策略以及房产价格等方面也具有很大的优势。而与此同时,一部分中小型的房地产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不足,没有退出成熟的项目,项目定义也很随意,这样就导致了对项目成本无法有效的控制,产生极大的经营风险。因此中小型房地产要发展壮大,必须要重视精细化管理。
(四)房地产行业并购逐渐激烈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来,我国的房地产企业数量增长了大约7万多家,年平均增长7000家左右。而国家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出路,房产市场也迎来了一次大洗牌。调控政策不断的出台和国家推行较为紧缩的货币政策,很多中小型房地产企业也陷入了窘局,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房地产行业将会迎来一次大规模的并购与重组,房地产行业也将会有更高的集中度。在房地产企业进行并购重组时,应该尽力避免垄断现象和无序局面的出现。在土地交易、价格控制等方面应该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规范进行操作,不仅要制定并遵守规范、科学的房地产企业并购制度,同时还必须杜绝地方政府在过程中随意设置门槛条件,取缔和消除一切违规操作的现象,如果发展要及时纠正同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二、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坚持宏观调控方向
目前,房地产市场正面临着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时刻,投资放缓的趋势逐渐明显,房地产市场中各方普遍处于观望状态,如果宏观调控政策有一点松动,那么在刚性需求的促进下,我国房价很有可能反弹。所以,政府有关部门必须要坚持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大方向,在不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下,继续实施严格的宏观调控措施,保证各项调控政策能够得以落实,巩固当前已有的成果,保证房价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此外,还应该做好政策储备工作,防止房产泡沫破灭之后可能造成的经济风险,避免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条断裂之后导致产业链中的民间融资风险。
(二)差别化的信贷政策
在房价持续上涨的阶段,由于信贷成本过低,让投资投机性购房人士能够非常轻松的购房,入市门槛费大大的降低,加之杠杆效用增加了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成分,也极大的提升了商业银行贷款的风险。所以必须推行差别化的信贷政策,加大购房贷款的审核力度,首先要对那些城镇家庭的首次购房贷款进行优先审批,同时在贷款利率等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而对于那些投资投机性的购房人士,他们的贷款申请必须严格的审核,同时在贷款利率上严格控制,尽量消除非理性的杠杆效应,确保理性的购房需求得到满足。
(三)加快实施房地产税收制度改革
税收制度的改革对于房地产的市场调控,必须最大限度的降低行政干预,促进更具有市场属性的税收制度的完善。要积极地吸取上海等地房产税收改革试点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将试点范围逐渐扩大,对于房地产收益要科学的控制,增加市场的供应,让市场需求与市场供应之间达到平衡,进一步控制房价。另外政府部门还必须做好二手房交易的控制,以及交易过程中的税收征收工作,严厉打击偷税漏税现象。
(四)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
当前,很多地方政府都把重点放在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上,以便按时按质量完成国家下达的建设任务。但是保障性住房并不单单属于工程建设的简单问题,它还包含了分配、管理以及运营等方面的工作,必须对其统一进行规划。政府部门要加快统一政策的制定,将保障性住房的分类及其性质以法律的形式清晰的确定下来,科学制定保障性住房的适用范围,推动保障性住房建设。对于某些地区存在资金缺口的问题,应该由中央财政部门牵头,结合地方财政部门统一进行调配,积极调动社会资金参与其中。另外,还必须做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确保保障性住房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陈太永.公办学校实施政府采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08(04):P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