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教育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幼儿园是幼儿认识世界的第一扇窗,幼儿园中的科学教育在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使其获取科学的知识与经验、实现幼儿园培养目标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科学”正式列入幼儿园教育内容,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提出了科学教育的目标:丰富幼儿对自然和社会的粗浅知识,培养幼儿对自然与社会的兴趣和求知欲,开发幼儿的智力,使幼儿形成对人对事物的正确态度等。本文主要论述了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实施方法。
一、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科学教育是要指导幼儿参与各种科学探索活动,帮助幼儿主动获取粗浅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学习学科学的方法,培养对科学的兴趣的过程,其目的就是对幼儿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使幼儿获得科学知识。幼儿园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它可以从小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是幼儿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机制。
幼儿科学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科学现象五彩缤纷,神奇有趣,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知识的热情;(2)科学教育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在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空间均可发现,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引导,灵活进行科学教育,丰富幼儿对自然和社会的初步认知,增强幼儿的科学意识,形成幼儿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3)通过幼儿在科学活动中对各种认知功能积极参与观察、比较、分类、操作、思维等,使幼儿的认知能力在活动中得到相应的培养与提高;(4)科学教育的一些内容与其他教育内容有着潜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通过相互衔接,交叉教学,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幼儿学习得轻松,掌握知识更加全面丰富①。
二、科学教育的实施方法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是指幼儿在教师指导下,在科学活动中探索科学的方法,诸如观察、分类、测量、表达等方法,以及幼儿不能通过直接探索获得,或能更生动形象地进行幼儿科学教育,向幼儿介绍某些科学现象和事实的手段,例如电视、录像,等等。幼儿教师在幼儿园中应该注意运用多种方法来实施幼儿科学教育。②
(一)制定合理的科学教育教学目标和计划。
科学教育要求幼儿教师们“教什么”是我们首先面对的问题。科学教育的内容从哪里来,如何制定教育目标,又该如何选择教育内容?这些都十分重要。教师们应收集、阅读并学习近几年有关科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文章及教育成果,提高自身科学修养。幼儿的教材内容要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贴近幼儿生活,丰富多彩、新颖有趣,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各阶段内容应该循序渐进,呈层次性,在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活动内容要体现时代特征,适当安排现代科技的有关内容,让幼儿初步认识现代科技,知道科技是在不断发展的,它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方便。
(二)巧妙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幼儿教学要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幼儿科学启蒙教育应当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作为学习和探究的对象。而幼儿感兴趣的事通常都是幼儿身边的事、熟悉的事。幼儿身边的科学是幼儿看得见、摸得着、感受过、经历过的,这些内容能使幼儿产生观察认识的兴趣,又容易为幼儿所理解。所以,我们在选择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时一定要走进幼儿的生活,从幼儿生活中捕捉和挖掘有意义的信息,选取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进行研究,让孩子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科学的有趣和奇妙,激发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如在《魔法师》活动中,教师出示一张白纸,在幼儿确认纸上什么也没有后,举起喷雾器,朝画上一喷,画面上显现出一只蓝色的可爱小兔。幼儿们惊讶极了,兴趣油然而生。这样就用强烈的反差激起了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③。
幼儿科学教育仅靠集体教学活动是不够的,一间教室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幼儿渴求知识的热情。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积极为幼儿的科学活动配套充足的物质条件,创设丰富宽松的探索环境,随时满足幼儿求知的需要。如在班上开设科技游戏区、动植物观察角、小小阿凡提问号等丰富多彩的内容,提供各种活动、实验、操作材料,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让幼儿感到学科学、做科学是一件轻松而愉快的事,在玩的过程中,慢慢学会科学知识④。
(三)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启发诱导幼儿。
教师提问是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提问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转变提问观念、改进提问技巧、有效理答等策略,这对提高教师提问的质量和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多所幼儿园的调研和资料查阅我们发现,在幼儿园科学教育实践中,教师的提问往往存在以下问题:漫无目的、缺乏启发性、提问过度、表达不妥、忽视理答,等等。有的教师提问设计目的性不强,缺乏内在联系性或逻辑严密性,存在着为提问而提问的现象,简单地认为只要向幼儿抛出问题,就是“对话教育”、“启发式教育”,而没有思考问题是否存在意义。比如“你做的是什么?”、“你看了吗?”这样的问题通常是教师随意说出的,只会得到幼儿简单机械的回答,达不到应有的引导启发作用。理答是教师对幼儿回答的反应和处理,是提问的重要环节。我们往往看到教师对幼儿的回答只注意结果的“对”与“不对”,而忽视了对幼儿思考过程的评价;或是加以斥责、转移话题、不予理睬,都在不同程度上挫伤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对幼儿的教学带来诸多不利。
教师应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渗透有启发引导教育的提问,培养幼儿持续的兴趣、专注力和投入情绪,营造自主、好问、善思、巧为的科学探究氛围。同时使幼儿认同并接受“尊重事实”等科学精神和价值观⑤。
(四)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科学情感和探究科学的能力。
幼儿好动,对一切新事物都感到好奇,并且幼儿园日常生活内容也包容着许许多多的科学常识。如幼儿在走平衡木时,引导幼儿思考用什么办法走得更稳;午餐吃蛋时,启发幼儿想想怎样让鸡蛋立在桌子上;在结构游戏“建高楼”中,鼓励幼儿寻求用什么办法使楼建得又高又稳,等等。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科学素材,从幼儿身边的知识讲起,让幼儿体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儿童是主动学习者,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他们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只有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探索,得到结果和找到答案,他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为此,培养幼儿的科学情感和探究科学的能力尤为重要。
三、结语
作为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启蒙,幼儿科学教育的实施应引起广大幼教工作者和研究者的关注。经过广大幼儿教师、一线研究人员和家长等长期的研究,大家取得的一致共识就是培养幼儿学科学的兴趣,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幼儿开展科学教育,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融入科学教育,引导幼儿培养认知自然和社会的能力。幼儿科学教育研究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工作,也是一项比较难的工作,它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幼儿教育是提高全民创新能力的基础,基础打得牢、打得好,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注释:
①殷艺祠,李凌云.让科学教育走进幼儿生活.课程教材教学研究,1992.2.
②覃军.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实施策略.基础教育研究,2000:30-32.
③张燕.幼儿园中如何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科技信息,2008:24.
④王.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研究综述.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6.
⑤张海英,郭中然,王铄.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文教资料,2009.4.
参考文献:
[1]殷艺祠,李凌云.让科学教育走进幼儿生活.课程教材教学研究,1992.2.
[2]陈建华.我国科学教育问题世纪末之思考.现代教育论丛,1998.3.
[3]王冬兰,郎和.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科学性问题分析.研究与探索,2009.6.
[4]张海英,郭中然,王铄.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文教资料,2009.4.
【关键词】科学教育 教学方法 科学发现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136-02
幼儿从出生就开始探索他们所处的世界,他们运用各种感官来获取有关客观世界的各种信息,然而科学却是较晚进入幼儿园课程领域的。1924年,陈鹤琴先生在《现今幼稚教育之弊病》一文中指出:“孩子与环境的接触太少,在游戏室的时间太多”,并提到“我们的主张幼稚园之课程,可以用自然、社会为中心”。从此“自然”就作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课程出现在我国学前儿童教育体系中。
英国科学家法拉第说:“科学应为大家所了解,而且要从孩子开始。”终身教育的研究表明,生命的最初几年对以后教育过程的成功非常重要,它是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幼儿园的科学教育虽然不可能直接培养出儿童科学家,但是科学教育越普及、幼儿对科学的兴趣越浓厚,潜力开发就越有效,最终保证幼儿认知、情感、态度、有关技能的协调发展。
教育部2001年7月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分别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情感和态度教育目标三个方面明确提出科学教育的五个目标:①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②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③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④能从生活中感受事物的数量的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⑤爱护动植物、关注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下面笔者将从两方面谈一谈对学龄儿童科学教育的理解:
一、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分解
幼儿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世界里,他们通过感官了解和认识自我与周围世界;通过科技媒介了解他们不可直接接触的事物,这就使得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不断扩大,在幼儿课程中,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主要有:①自然资源与自然现象。认识一些动植物,特别是与幼儿生活相近的,也可以是能够引起幼儿兴趣的动植物的外部特征、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知道动植物是有生命的,也像人类一样需要水、空气和食物维持生命;初步了解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的链条关系;感知和了解与幼儿生活相近的自然现象,如日月星辰、冰川河流、四季交替、冷热等,使幼儿认识到这些自然现象与人类的关系。②日常生活中接触的科技产品认识、接触并探索日常生活中经常用的科技产品如:了解现代家用电器的用途与使用方法;认识各种农业和工业机械,理解它们在工农业中的应用;认识交通、通讯工具在生活中的作用。
通过了解自然资源与自然现象使幼儿有感知身边现象的愿望,喜欢观察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并大胆提问;通过认识日常生活中接触的科技产品使幼儿乐意介绍幼儿园、家庭、社会生活中的玩具和生活用品,积极感知各种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二、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教学设计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自然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有:
1.自由发现——观察
幼儿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自由发现是幼儿完全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的观察和探索,有助于维持幼儿对周围自然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好奇心,在自由发现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是要尽可能的为幼儿提供实物、实景以保证幼儿观察得到最真实的效果,例如:观察春天的自然现象,可以带幼儿到校园、公园等比较开阔的动植物较多的场地,幼儿通过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手去触摸、用鼻子去嗅,甚至是用嘴巴去尝以此来获得真实的印象。
2.动手操作——实验
在教学过程中,可由教师先演示实验,幼儿观察实验过程、现象、变化激发幼儿的兴趣,提高幼儿动手操作的积极性,例如幼儿在学习认识指纹形状的操作实验中,教师先讲解方法,并示范用放大镜观察指纹的方法,引起幼儿的兴趣,然后讲解另外几种方法——用胶带粘、用橡皮泥、印泥等进行观察,幼儿自己操作,让幼儿在有趣味性的活动中生动活泼的进行科学探索。
3.种植与饲养
幼儿在周围环境中最喜爱的东西莫过于动植物了,在对动植物的观察中有目的的让幼儿自己种植一种自己喜爱的蔬菜、花卉,例如春天到了可以让幼儿回家与父母一起种植一种常见的蔬菜,可以是白菜、萝卜、蒜苗等生活中常见的蔬菜,这样既达到了科学教育的目标又增进了亲子关系,需要注意的是在后期植物管理的过程中教师不可代替包办,应要幼儿自己动手,鼓励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
4.分 类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分类的方法是指幼儿把具有某一个或几个共同特征的事物聚集在一起,以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幼儿对物体分类首先要观察物品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发现物品的共同点是分类的基础,这有助于幼儿探索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使认识活动类化、简化,在教学活动实践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活动采用不同的分类类型。
5.游 戏
科学与游戏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统一的,游戏精神一直伴随着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科学知识的传播,常见的科学游戏有:配对游戏、接龙游戏、拼图游戏、看图识物、看图辨物游戏等,教师在科学游戏的选择上一方面要注意游戏的趣味性、活动性、规则性,还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以保证游戏的开展;另一方面要给幼儿充分活动的机会,师生共同游戏。
当然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如:参观访问、讨论、提出假设、推论等方法,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方法。总之,在幼儿园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当好引路人,要不断鼓励幼儿探索的勇气,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参考文献
1 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物理方法教育;原则;能力培养;实施方法
过程和方法的重要地位在新课程中已显而易见。而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得以有效实施,没有现成的模式。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反思和总结,归纳出进行科学教育方法的原则和方法,本文就物理科学教育方法的实施进行初探。
巴甫洛夫认为:重要的是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的总结,认识一个科学家的方法远比认识他的成果价值要大。我们在强调素质教育时,尤其应该重视方法教育,不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学的知识体系,同时也要介绍物理方法。开展物理方法教育,指导学生学会用正确的物理方法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课堂教学中开展物理方法教育的原则
1、物理方法教育应遵循适时性原则
适时性就是要根据教材的知识内容,分析知识内容的形成过程,当教材内容确有进行方法教育的必要时才进行物理方法教育,而不应为了方法教育而进行方法教育,反对脱离教材而空谈方法。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过程,就应注重其形成过程和在形成过程中新涉及到的物理方法的介绍。在讲蒸发和哪些因素有关,蒸发可以致冷等结论时,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接受了通过实验和观察,再归纳出物理结论这一方法。
2、物理方法要遵循适度性原则
适度性就是进行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时要根据教材的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可接受程度两个方面来挖掘教材的方法教育因素,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不宜过难、过高。
我对物理方法的掌握程度用字母A、B、C、D四个等级来划分。层次A、B、C、D的含义如下:
A:了解物理知识和某种物理方法之间的简单对应关系;
B:将物理知识的讲解和物理方法的介绍联系起来,将物理方法穿插于物理知识中;
C:能应用物理方法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
D:能将物理方法用于新的情境中或能提出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物理方法教育应注意融合性原则
所谓融合性就是要把物理方法的教育和物理知识的学习、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将三者有机融为一体,使物理方法的学习促进物理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课堂教学中进行物理方法教育的实施方法
1、发掘教材中蕴含的科学方法进行物理方法介绍和剖析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有了分析、归纳、综合、演绎等方法,有了数学公式的准确表述,物理才能成为一门定量的科学。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离不开物理方法。要让学生知道,要想学好物理知识,就必须掌握好物理方法。比如初二物理进行“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时,介绍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介绍了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和理想实验的思维方法,但这些内容因在考试中很少涉及到,所以常被师生忽视。教师应在教学中尽量将这些认识的程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它的思维和方法,使学生对研究物理学的“实验事实――提出假说――授受检验”这一基本方法有初步的了解。
2、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进行物理方法的培养
在物理教学中,不但要培养学生能正确使用仪器,熟练操作,又要培养学生能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原理,根据实验原理确定实验方案,根据实验方案合理选择实验器材及规格,制定实验步骤,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并做出结论,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能够进行分析、判断并进行解决。如初三教材中“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可先根据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步骤等精心设计成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实验时应测定哪些物理量,各个物理量应选用什么器材来测”、“滑动变阻器起到什么作用?为什么闭合开关前滑片应移到哪个位置?”等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从而确定实验方案,得出实验步骤。
3、在物理习题教学中进行物理方法训练
物理习题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物理习题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帮助学生明确物理情景,分析物理过程,确定解题思路,总结解题规律。如:用25N的水平压力将重100N的物体压在竖直的墙上静止不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多大?当压力增加为40N时,摩擦力多大?
根据学生的解题情况发现,主要是物理情景不清楚,不能从“静止不动”得出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再进行受力分析,习题的教学中教师应站在科学方法的高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4、在复习中进行物理方法的总结、归类
在对章内容进行小结的同时,也要对该章所用到的物理方法进行讨论和归类,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物理学各章既是独立的又是联系的;既有知识上的联系,又有物理方法上的联系。从知识、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以形成较紧密的知识网络,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的层次去审视其中的物理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5、对学生中迸发的思维火花进行物理方法引导
学生时代是思维处于最活跃的时期,学生接触了一些物理方法之后,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在学习过程中常会“迸出火花”。教师要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进行物理方法引导。这不但是对该同学的肯定,而且对其它同学又有极大的教育作用。一方面激励学生对知识和科学的探求,另一方面加强他们对物理方法本身的理解和掌握。
三、总结
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是科学这驾马车的两只轮子,前人在认识自然的同时产生了许多有用的科学方法,而科学方法的应用和推广也大大推进了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在课堂上进行物理方法的教育,学生对方法的重要性的认识明显提高,激发他们对知识和科学的探求欲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素质也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新课程改革对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提出了新的具体化要求.新时期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在学科教育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整体提升,中学物理教学也不例外.当前中学物理教师要探索和总结、反思,运用正确的科学方法进行物理学科教学,促进现阶段中学生物理学习与应用综合水平的提升.
一、探索中学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内涵
中学物理教学的科学方法教育涵盖多个方面.首先:包括中学各阶段物理教材中所要讲授的基本物理内容的科学规划,主要指教师将中学各阶段物理教材中所要向学生传授的物理学科、常识内容进行科学化规划、分析、整合,形成完整的框架进行物理教学;其次:教师对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内容进行理论化构思,使有密切关联或相互推进、承上启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运用科学的联系,培养中学生在物理学习中联结知识点的能力和总结概念相关性的能力;最后,主要包括教师对所传授的物理学科内容进行课后的系统、科学化总结与对应辅导相结合,对有问题的中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学生思维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且系统化解答,同时抓准时机,提出新的创造性物理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科学化的物理思维进行思考,培养中学生在物理学科学习中开拓思维和创造与应用能力思维水平的提升.
二、中学物理教学中运用科学方法教育的意义
1.运用科学方法进行中学物理教学有助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科学地物理教学可以将复杂且多样的物理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在整合过程中学生可以将整合好的物理知识通过理解和记忆传输到大脑中,形成固定的物理常识结构、框架,当教师提及某方面物理知识时学生的头脑中会很容易的浮现出与之相关的物理定理或常识,并以框架的形式展现出来.例如:讲授“摩擦力”这一物理概念时,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概念讲授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建立“摩擦力”的结构,包括:静摩擦和动摩擦,动摩擦还可以分为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同时也可以由摩擦力引申出重力、支持力、压力等多方面“力”的概念,这样运用科学方法进行中学物理教学可以有助学生建立相关知识间的结构、框架,使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更便捷、更系统地掌握相应知识.
2.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化、系统化的物理思维
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采用科学方法进行物理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具体化、实际化,并在概念转换的过程中培养中学生形成物理思维,培养其养成运用物理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中学教师教学中将物理抽象概念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实际操作演示使学生充分理解物理概念中蕴含的生活现象,并在操作演示中调动学生的活动积极性,以所学物理现象为基础找寻生活中其他方面存在的与之类似的物理现象,同时运用物理思维思考解决物理现象中存在的物理定理和物理概念,最终实现运用科学教育方法进行中学物理教学,加深学生记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促进中学生物理应用能力的发展.
三、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教育教学应注意的原则
1.根据中学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学习特点进行逐步推进化的科学教育
运用科学方法进行中学物理教学,教师要首先考虑到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了解各阶段学生学习的总体特点,采用循序渐进教学模式,将中学物理知识逐步讲授给学生,使学生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消化、吸收过程.另外,中学物理教师还要对所在班级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进行分析与整合,确保所设计的物理学科教学规划符合班级各级别的学生,实现促进班级集体物理应用水平能力的提升.
2.根据中学物理教材内容,设计具体化、操作化的物理科学的教学模式
所谓具体化、操作化的物理科学化教学模式主要指:将中学生所要掌握的物理概念、物理定理运用实验式、具体操作演示式的教学方法讲授给学生,使学生在亲眼观察、亲手实验、动手操作中了解、明白、记忆所要学习的物理概念,实现事半功倍的科学化物理教学效果.
3.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探索教材中存在的科学方法教育素材
1.科学方法教育的概念
科学方法教育,指教育者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特点及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应用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手段,有目的、有意识、有步骤地传授和渗透某门学科的科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熏陶,逐步掌握最为基本和最为主要的某门学科的方法,以达到促进知识的有效学习、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进而提高所有学生的科学素养。
2.初中生物科学方法教学的含义
生物是研究生命起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就是在日常的生物教学活动中,以一定的生物学理论知识作为载体,以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作为依据,应用一定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系统性地学习生物学知识,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生物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个体性发展。如:调查法旨在倡导学生就某个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进行调查,培训其实践能力。调查的内容可以是“校园内的植物种类”,也可以是本班同学某种生物性状如单双眼皮情况调查,学生有了参与调查的体验,进而对调查法加以运用,延伸扩展到对其他选题的调查。3.初中生物科学方法教学的选择原则初中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不同的科学方法,其选择原则是:(1)从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内容出发,生物学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几乎所有的生物学理论知识都是由无数的实验得出的,这就决定了每一个生物知识点都具有相对应的科学方法。学生学习不仅要了解生物学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科学方法。因而科学方法的选择必须建立在生物的具体知识的基础上。(2)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生物学知识对应的科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不是每一种科学方法都适合生物课程的教学,尤其是初中阶段,该阶段的学生开始形成认知观和世界观,对于科学方法的概念还是不够清晰,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必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际的知识水平等方面进行科学方法的选择。
二、我国初中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现状
1.对科学方法的具体内容不够清晰
目前我国生物教师对于观察法、科学实验法、对比法等一般普通的科学方法较为了解,但是对于模拟比较法、假说法及想象与创新思维等方法则较为陌生,甚至有些教师认为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就是科学方法。由于教师对科学方法的内容认识不到位,很难在实际教学中建立科学完整的科学方法体系。
2.科学方法还处于自发阶段
大部分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是凭其感觉和以往的经验应用科学方法。没有从教育心理学等方面思考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大部分初中生物教师对于科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还处在自发操作阶段,没有很好地将科学方法和理论相结合。
3.科学方法的应用缺乏计划性、层次性和系统性
虽然说初中生物教师对于科学方法教育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也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所注意,但是没有相对应的理论作为基础,并且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使得科学方法教育失去了完整的体系,缺乏完整性的安排,在使用科学方法教育时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却不是很理想。
三、科学方法及初中科学方法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
1.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科学方法
结合教育心理学、生物学等相关理论知识,从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出发,常用的初中生科学方法包括:(1)观察法。就是在自然发生的条件和一定的理论基础上,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考察研究,从而获得被观察事物现象的一种科学方法。如:观察花的结构。(2)科学实验法。为了达到一定的研究目的,应用一定的科学仪器、设备等,人为地进行操作和改变客观物质和过程,以求进一步认识自然生物规律。如,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3)资料分析法。给学生提供图文资料,让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4)比较法。将研究对象的现象个别部分、个别方面和特征进行比较,确定比较对象异同点的方式。这四种是较为常用的科学方法,还有数学方法、假说方法、想象与创造性思维等科学方法。
2.科学方法教育对于学生的作用
新时期,教育有着不断的改革和发展,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极有必要对中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生物相关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如,在探究非生物因素对动物的影响的教学内容,生物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生物生存需要的因素做出总结,再进行假设、设计实验及开展实验,让学生进行自我组织讨论。如此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实验其实很普通,并非只有科学专家才可使用,还可以极大地满足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实验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对于学生而言,在观察生物表象、认识生物形成和构建、了解生物规律及分析解决实际的生物科学问题的过程当中,所有的认知结构及相关生物知识和方法都和科学方法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3.科学方法教育对于教师的作用
科学方法教育对于初中生物教师而言,主要是在教学设计中,需要积极地对学生的学习内容有所了解,针对每一个教学知识点和单元内容作出详细的科学方法目标,并且可以在恰当的时候把科学方法教育融入初中生物的教学活动中。如,植物的绿叶在光照作用下制造有机物的教学,生物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找出可进行试验的素材,比如天竺葵,其他植物也可进行实验。但是菠菜叶是不可以进行的,因为其不可积累淀粉,所以不能进行相关实验,所以对于初中生物的教学,教师需要做足功课。
四、科学方法教育的教学模式意义
科学方法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需要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在教学中设计问答、思考、讨论等形式的教学活动。将科学方法教育融入实际的生物教学中,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及应对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为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合作型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方法支持。如,种子萌发条件的教学,教师可根据科学方法教育的理论,设计出以实验和讨论为形式的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讨论。最后教师对种子萌发的条件及内部变化进行归纳阐述。根据初中生物教学内容和初中生的思维特点,教师需要把科学方法教育贯彻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准备、教学开展和教学评价等环节,随着科学方法教育的开展,把科学方法教育和初中生物教学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1探究情境中观察方法的培养
在实验中需要学生观察的内容是很多的。但是学生往往只注意观察五光十色、引人入胜的表面现象,而忽略了细微平凡的又可能是更为本质的现象,因此我对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作出了具体要求。1.明确观察目的,即指导学生要弄清“看什么”而后再观察。2.周密的观察计划,观察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次全面观察是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实现物质变化所需的仪器装置等都进行观察。3.严肃的观察态度,在观察实验的时候,要求学生要有一种严肃、认真的观察态度,仔细地对待每个实验现象。4.良好的观察习惯,综合运用多种感观去观察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去进行观察。
案例1:钠的性质
[情景一] 在酒精灯的灯芯中藏上用铝铂包裹的钠,让后向灯芯滴水,酒精灯着火了
[情景二] 时间:2001年7月8日 地点:广州的珠江水面上发生
事件:台风过后,水面上漂来了六只装有金属钠的铁桶,其中一只已经破损,从破损的铁桶内窜出了黄色的火苗,紧接着一声巨响,蘑菇状的水柱冲天而起
[提出问题]为什么滴水能将酒精灯点燃?为什么水中也会发生爆炸,爆炸的原因是什么呢?对爆炸事件做如何的善后处理呢?
活动探究
[实验1]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学生实验)
注意:实验安全的角度考虑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实验时注意观察每一步的现象,并将现象进行记录。
[讨论]讨论实验现象和分析实验现象
[交流]实验的现象及分析的结果(注意引导观察实验的有序性)
[设问]如何验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呢?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
[讨论交流]证明氢气的方法
[小结]
现象 分析与结论
用刀切
断面变色
浮在水面
熔成小球
嘶嘶做响
四处游动
溶液变红
[提问]酒精灯芯滴水为什么会点燃?破损的铁桶为什么会爆炸?
[实验2]钠在空气中燃烧(学生实验)
[讨论]观察的实验现象(从开始加热到燃烧以后的产物)
[小结]加热前表面变暗,开始加热钠熔化成银色小球,一段时间后燃烧火焰成黄色,生成淡黄色固体。
分析与整理
[引导]实验中体现书了许多钠的性质,请同学讨论并整理。
[讨论]钠的性质
一、 钠的物理性质
二、钠的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
[设问]写出反应方程式,判断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金属钠所起的作用?
2、与氧气反应
常温下:生成氧化钠(Na2O)
点燃:生成过氧化钠(Na2O2)
[过渡]不仅可以与氧反应还可以与许多的非金属反应
3、与硫的反应
[学生活动]写出硫与钠反应的方程式
[质疑]钠与水、氧、硫等反应非常剧烈,说明的钠的化学性质活泼,能不能从结构上进行分析呢?
[小节]结构决定性质
解决问题
[通过]通过实验的探索,我们有了一定的知识背景,你认为应该怎样处理没有爆炸的金属钠及事故的现场?
[讨论]
三、金属钠的保存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四、知识应用(略)
[教学案例分析] 化学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也是技能的培养,而且应该注重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的形成,本节内容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注意了该类知识的学习方法: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观察比较分析结论应用,这样的呈现认识过程就利于学生一旦掌握该中学习方法就可以自己学习其它部分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有利于今后研究问题注意顺序性和方法性。
本节可教学的设计中主要是对于观察方法进行了训练,所以在整个教学中1、注意培养学生的系统的观察方法即整体---局部---整体的方式进行观察,2、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的顺序性,不会遗漏任何的细节,3、通过重点观察、反复观察来确定知识点的重要性,培养今后对观察周围世界分析问题是对重点的把握。
2探究情境中实验方法的培养
实验是利用各种仪器设备人为地制造和改变、控制某些条件,排除各种干扰,突出主要因素,使之在最有利的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的一种特定的实践活动。化学实验教学是促使学生形成科学方法的最佳途径。下面是本人在进行氯气一节时设计的教学案例。
3探究情境中模型化方法的培养
模型化就是在已获得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以理想化的思维方式对研究客体进行扼要近似的摹写,进而提示其本质和规律。一般有物质模型(各种晶体空间结构模型、工业流程模型以及生产设备模型)和观念模型亦即思考模型(化学中用到的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图等)。
案例3气体摩尔体积
情境设计:物质的量与质量之间通过什么物理量联系起来呢?
m 物质的量
现在有一体积的容器中充满了某种气体,那么该气体的物质的量是多少呢?如何将体积和物质的量联系起来呢。
活动探究:教师通过从摩尔质量的概念引出气体摩尔质量(由教师学生之间一问一答引出,在此不一一复述)
教师:气体摩尔体积和固体、液体的摩尔体积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完成下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结论(方法同上,不再复述)
小结:气体粒子间距离的特点: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比粒子直径大,同温同压下,间距几乎相等。为什么等体积的不同气体会具有相同的体积呢?
教师:压强、温度和体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为了研究方便规定了标准状况:0℃,101kpa在标准状况下,任何1mol的气体(单一气体或者混合)所占体积约为22.4L。
分析数据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教学案例分析:教学中力求通过不断的探索建立起,气体摩尔体积这个模型。在教学中依据气体表现出来的某些特征,进行假设和简化,得到理想的模型。整个过程突出训练如何简化问题,如何建立起与现实相似的模型。
这是我们教学中所用的一些案例,由于教学手段的改进,还有很多的方法都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在教学中的不断追求,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才能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学校:宁夏银川第二中学邮编:750004
姓名:张德生
论文摘 要:科学方法教育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物理实验教学可以渗透科学方法,借助物理实验方法和训练等途径可以实施科学方法教育。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和应对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把科学方法的教育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重视对学生科学方法的培养,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比单纯地传授知识更为重要。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科学研究方法是科学方法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很多的科学研究方法在实验教学中都有所体现。下面是我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一些体会,敬请同行斧正。
一、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意义
1.科学方法教育比知识教学更具有长远意义。
2.科学方法教育能使物理教学达到更高的境界。
3.科学方法教育使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的结合具有可操作性。
4.科学方法教育具有德育功能,有助于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二、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常见的科学方法
观察和实验方法侧重观察实验法和实验数据处理等;分析和综合方法侧重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因果分析;比较和分类方法侧重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研究;归纳和演绎方法侧重简单枚举归纳和演绎;数学方法主要用比值定义物理量和物理规律,也经常运用图像描述物理现象和规律;理想化方法主要包括理想实验和理想模型等;另外,还有类比方法、等效方法和非逻辑思维方法等。这些方法在科学认识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他们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物理学科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体系。
三、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渗透科学方法的途径
1.在实验教学中培养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研究方法
物理学常遵循着实践、理论、再实践的途径来研究和解决问题:观察实验——猜想假设——
实验验证——实践验证理论,不断循环上升。例如在研究自由落体的运动中,让学生先猜想实验结果然后观察实验现象:一个重物和一张张开的纸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哪一个先落地;然后把刚才的纸团成一团,再让它与重物同时下落,再观察哪一个先落地。实验现象引发了学生思考:同样重的纸张为什么有不同的现象?比较两个实验的不同点可以知道,这是空气阻力作用的原因。这时自然地提出假设和猜想,如果物体只受重力作用做自由落体运动,下落的速度是不是可能与物体的重力无关呢?接着用牛顿管实验来验证假设,并建立起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2.在实验教学中培养科学的观察方法
观察在物理学的发展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如牛顿定律是从天体运动的观察开始的,观察宇宙射线是研究高能粒子的重要方法。学生通过学习使观察的方法更加科学,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因此,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勤于观察的习惯,对学习物理会有较大的帮助,平时,在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教给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思想和方法。另外,实验教学还经常采用“放大法”“替代法”和“比较法”等科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
3.在实验教学中渗透控制变量的科学研究方法
控制变量的方法是指有多个因素同时作用、共同影响某一物理量时,分别独立地研究其中某一因素的影响,这时暂时保持其他因素不变,以便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更好地研究这一因素与研究量之间的关系,最后再通过综合分析得出规律。例如:牛顿第二定律、欧姆定律、电阻定律等,都采用了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而研究出来的。科学方法的教学既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又能使学生摸清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4.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理想化的科学研究方法
理想化的方法是在已有的实践基础上,根据逻辑法则,经过推论、判断得出的理想条件下的物理规律和“理想模型”;重点考虑主要的因素、性质或条件,而常常忽略其他次要的性质和条件,理想化的方法能使问题得到简化处理,它能更深刻地反映现象的本质。伽利略的斜面实验是物理学史上著名的理想化实验。再例如,弹簧振子、单摆等是理想化模型;
总之,领会科学方法重在“潜移默化”和“渗透”,让学生通过物理实验学到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将科学方法迁移到其他领域,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不断探索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张宪魁,王欣.物理学方法论.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因此,教师不能期望学生在短短的两三年之内完全掌握有关知识,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学会进一步掌握知识的方法。只有掌握了正确的科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科学方法的价值远大于知识的价值。王锌坤教授说“:科学研究不仅需要热情、勤奋、毅力、知识和胆识,还更需要科学的方法。方法正确,可以事半功倍。反之,采用错误的方法,便可能把本来有希望做成的事情搞坏。所以许多科学家都很重视科研方法。”
笔者下面结合职业高中高一物理教学实践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观察方法
所谓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现象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
观察是研究物理问题最基本、最直接的科学方法,也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研究。例如,开普勒三定律是直接由开普勒和其他科学家从大量天文观测中总结出来的;万有引力定律是伽利略、开普勒、惠更斯和牛顿等人先后在大量的观测和实验中总结出来,而最后由牛顿完成的。笔者在
教学中注意概要地介绍这些定律提出的经过和依据,使学生认识到对物理现象的认真观察是非常重要的。
二、理想实验方法
理想实验不是用实物进行的具体实验,不是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而是在头脑中进行的实验,是逻辑推理活动。之所以称为“实验”,是因为它与具体实验有某些相似的特征,即也有实验对象,也要有控制对象的条件,也有操作过程,也是为了发现实验对象的本质和规律。不过理想实验的对象、条件控制和操作,都是在头脑中设想。伽利略对惯性现象的研究就是采用理想实验的方法。他让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来,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他推论说,如果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达到原来的高度就要通过更长的距离。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使它最终成为水平面,小球就再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要沿着水平面以恒定的速度持续运动下去。爱因斯坦曾经高度赞扬伽利略为发现惯性定律奠定基础的这个理想实验,他说“: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采用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的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通过理想实验这种方法的学习,注意培养学生深入观察、深入思考,从纷繁的现象中探究事物本质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三、逻辑方法(归纳、演绎、类比、分析、综合)
1.归纳推理方法。就是从具体的个别事物的认识中抽象、概括出一般认识的思维方法和推理形式。“牛顿第三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和“重力做功的特点和重力势能”等的教学,教材都是采用归纳推理的方法。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注意培养学生对实验事实的分析推理,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演绎推理方法。概括地说就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例如,动能定理是一条适用很广的物理规律。教材先证明,初速不为零的运动物体受到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的外力作用时,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加,接着说明动能定理也适用于变力和曲线运动的情况。
3.类比推理方法。是由特殊情况到特殊情况或由一般到一般的推理方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存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它们在某方面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推理方法。
例如,在学习《电场》这一章时,许多有关电场的概念和规律不是感官所能直接感受到的。为了更好地理解、掌握电场的概念,我们把静电场和已经掌握的较熟悉的重力场进行类比,从而加深对电场的理解。
4.分析、综合方法。分析和综合能使我们的知识系统化,从而建立起知识整体的逻辑结构。比如《恒定电流》这一章的知识综合起来不过是一个全电路,但分解开来学习和研究,可使我们对电路各部分的特点、性质和规律得到更清晰地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把握全电路整体。
四、数学方法
在历史上,数学对物理学的影响很大,伽利略认为宇宙之书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笛卡儿说,科学的本质就是数学。16世纪和17世纪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物理科学数学化的过程。数学方法作为一种研究物理学的重要工具,它的重要意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提供了对物理问题进行数量分析和计算方法,促进了物理学迅速发展。
2.提供了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简洁、精确的表达方式,简化和加速了思维的进程。
3.提供了推理工具和抽象手段,有助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
问题引导:教师呈现游客漂浮于死海水面的图片,提问:什么力让游客能浮于水面?(学生答:浮力。)追问:为什么人不能漂浮在一般的水面上,而能漂浮于死海的水面上?鼓励学生在讨论中大胆地猜想。
学生猜想:浮力可能与液体密度相关。死海含盐的浓度较高,因此密度大,故而对人的浮力较大。
实验检验:为学生提供一杯清水、一只鸡蛋和适量的盐。鸡蛋原本会沉没在清水之中,学生自主探索,通过将盐加在水中,模拟死海的环境来提升水的密度,最终鸡蛋成功浮起。
探究结论:浮力确实和液体密度有关,液体密度越大,浮力越大。
设计思路:由死海漂浮的现象引导学生猜想浮力的影响因素,并引导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进而证实猜想。上述过程对实验归纳法进行了渗透式教学,同时还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了培养。
二、探究活动2:浮力与物块的密度的关系
问题引导:将木块和铁块分别投入水中,会有怎样浮沉情况?为什么会差别?
学生猜想:浮力可能与物块的密度相关。
实验检验:教师引导学生实验时,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注意控制变量,选择外形体积一致的铅块和铁块,通过弹簧秤的悬挂,将二者一起都浸没在水中,结合物块的重力和弹簧秤的示数可以算出他们所受浮力,进而发现浮力大小相等,可判断浮力与物块密度没有关联。
探究结论:浮力与物块的密度无关,但是可能与物体的体积有关,进而引入下一个讨论活动。
设计思路:上述设计结合实验的观察来启发学生的猜想,进而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感悟控制变量的内涵,教师要在解释控制变量意义的同时,引导学生对相关方法进行总结,将科学方法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渗透相结合,完成探究任务,并且激活学生思维,引出下一个探究方向。
三、探究活动3: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的关系
问题导入:将一只空塑料瓶往装满水的烧杯中压,你会感受到什么?(学生答:越压越费力。)什么力阻碍瓶子的下压?(学生答:浮力。)此外,因为此前杯子里的水是满的,那么下压过程,你还会发现什么?(学生答:水溢出来,越往下压,溢出的水越多。)这二者间有无联系呢?
学生猜想:浮力的大小和物体排开水的体积大小有关。
实验检验:教师要求学生在上述实验操作中,收集从烧杯溢出来的水,并对体积进行测量。学生思考并开始设计溢水杯,自制仪器后测量体积,并进行比较。
探究结论: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其排开的液体体积相关。
设计思路:启发学生在观察中思考有关实验的设计和相关仪器的自制,让学生在获得科学方法的学习体验之余,也能提升其动手能力。
四、探究活动4:浮力大小的定量探究
问题引导:浮力大小与溢出液体体积相关,那么二者间是否还有更为严密的关系呢?
提出猜想:教师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逻辑演绎手段,提出更为大胆的猜想,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被排开的液体重力有关。
实验检验:学生通过弹簧秤分别测出浮力与溢出水的重力,发现二者相等。
探究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其所排开液体的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