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与教育的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网络科学普及已成为现代科学传播的主要方式,对传统教育的影响日趋显著。文章通过调查网络科学普及的现状,以目前蓬勃兴起的视频公开课为中心,介绍视频公开课的发展历程,分析此类课程所具有的社会性、共享性、开放性等特质,以及对社会带来的正面与负面影响。文中还阐述视频公开课对传统教育冲击、宣传及补充的3种基本作用形式,具体分析网络科学普及与传统教育的关系。
关键词:网络科学普及;大学视频公开课;传统教育
网络具有丰富、多元、便捷等特征,它正在逐步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基于网络的公众科学普及已成为一种较为有效的科学普及手段。网络科学普及常常与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等概念相互联系。最近从国外引进的新名词“MOOC”(Massive Open OnlineCourse,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也成了网络科普相关词汇的新成员,并逐渐在青年人中流行开来,成为他们获取新知识的途径。视频公开课于2001年诞生于美国的高校,2010年因中国的民间翻译运动进入国人视野,2011年我国有了首批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2012年各大门户网站相继产生了公开课频道。丰富的视频拓展了大众的视野,任何人都有机会通过大学视频公开课提升文化修养或获取专业知识。然而,视频公开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并对传统教育产生了一些影响。
1 视频公开课的历史及现状
中国的视频公开课发展较美国晚了几年时间,诞生方式也与美国不同。美国的视频公开课先萌生于大学,后风行于媒体;而中国的视频公开课先出现于媒体,后推广于大学。
纵观视频公开课发展历程,早期视频公开课的萌芽始于美国。1984年,通过在线视频进行科学普及的非营利性组织TED Talkst31(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科学、娱乐、设计)每年都会召开TED大会,召集众多科学、设计、商业等领域的杰出人物,分享他们关于技术、社会与人的思考,每段视频介绍一个演讲,不超过20分钟。该系列视频传递了很多珍贵思想与工作成果,与时俱进,用多种角度看待宇宙、科学与社会,成为思想交流的重要平台。2000年左右,互联网上关于公开课和开放授权的思想已经积聚了很多。2001年美国MIT大学启动了OCW(OpenCourse Ware开放课件)项目,将大量课程及资料在学校的网站公开,而后发展为经过精心制作的视频公开课,并在Youtube等国外视频网站传播。这种演讲形式的公开课传播,也被复制到了中国,2012年下半年刚创办的组织YiXi,让更多中国人站上了演讲台,成为了中国青年与世界交流思想的新平台。
美国这种开放教育资源的行为带动了一场开放性学习的运动。移动终端、无线网络的普及也成了这场热潮的载体,让大家相信学习是方便的、终身的、随时随地的。不仅在中国,英国、法国、西班牙、日本、韩国均有了自己的公开课。2008年,国际课件开放联盟OCWCE61正式成立,全球的25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纷纷加入了这个行列。该组织在每年3月份举行开放教育周和OCWC年会。到今天,MIT公开了所有33个系别,超过2000门课程的材料,而OCWC也一共开放了超过1.3万门课程。
中国在新千年后互联网的发展较为迅速,有一批网友和字幕组参加了公开课的翻译工作,为中国带来了国外高校的视频公开课。之后,教育部在2003年启动了国家精品课程计划,并在爱课程网站上线,建成一批国家级精品课程,实现了课程资料的开放。2011年组织“985”高校申报首批视频公开课,中国才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网络开放性课程。至2012年底,第9批中国大学公开课上线,至此,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已有469门。
在OCWC的成员里,有两个来自中国,一个是中国开放教育资源联合体CORE,属于官方组织;另一个就是网易,于2011年1月加入OCWC,成为中国唯一的企业联盟成员,而视频公开课的传播任务也自然由互联网企业承担起来。网易从OCWC得到视频资源,并与译言网、人人影视、TLF等字幕组合作,再与人人网、新浪微博等社交网站,迅雷、土豆、优酷等视频下载网站合作,让公开课在中国的互联网上进行资源共享,而豆瓣、果壳等面向青年的网站中也有开放性课程学习的小组与讨论区,在中国的大学生之间形成了一场“淘课”热。
远观国外,门户网站没有成为传播公开课的先驱。在开放教育资源的思潮下,诞生了一些新兴企业,如Coursera、Udacity、KhanAcademy等。Coursera与Udacity与网易所做的工作比较相似,将大量课程集中起来供公众学习。不同的是它们有清晰的课程体系,并与一些高校取得了良好的合作,为每个课程设计了课程大纲,并配有练习及资料,同时实时追踪一个学生对某门课程的学习情况。良好的技术支持让这两个企业的网站脱颖而出。而KhanAcademy(可汗学院)是一个截然不同的非营利性组织,它也通过网站进行公开课传播。但该网站所播放视频的内容主要由萨尔曼·可汗一个人来教授,涉及有关数学、历史、金融、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等科目的内容,每节课不超过20分钟。教师幽默风趣,并利用了手写板、视频工具等现代手段。教学影片超过3500段。机构的使命是加快各年龄学生的学习速度。可汗学院凭借内容上的绝对优势,获得了大量投资,也成为线上教育的绝对先驱,网易公开课也将可汗学院作为一个单独的版块。
上述国内、国外的组织与公司,由开放教育资源的浪潮而起。国外的相关公司多来源于风投创业,而中国的公司多来源于门户网站,它们都通过网络向公众传递知识、思想与技术。若将国内外公开课相关组织与公司在Google Trends进行对比,情况如图1所示。Khan Academy处于风口浪尖,而网易公开课的搜索量仍无法与国外的组织相比,可见当前国内的公开课依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需要通过提升内容质量、提高技术支持水平、扩展涉及范围、扩大公众影响来向国外的公开课看齐。
2 视频公开课的优势及带来的问题
视频公开课具有3个基本属性,即科学属性、教育属性、网络属性,这些属性使其具有以下特质:
(1)教学模式的社会性。它利用网络让公众参与到前沿科学、社会问题、人生思考的讨论中。多数网站也提供了讨论的平台,甚至可以与任课教师进行互动。新的师生关系通过新的课堂形式逐渐形成,全社会的学生都可以聆听名校、名师的课程。
(2)教育资源的共享性。它将世界上优秀的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完成了资源的均衡分配,即学生接入互联网,便享有了获取优等教育资源的权利。
(3)科学认知的开放性。它不论学科、不论主题,只根据内容由公众进行评判,让教育、科学、思想通过媒体向公众进行传播,经过讨论,在方方面面的问题上达成逐渐成熟、逐渐趋于科学的共识,同时也保持了不同观点的独立性,以及对同一问题看法的多元化。
视频公开课,具有社会性、共享性、开放性等特质,也拥有网络资源获取便捷的特点。移动终端、无线网络的繁荣,也在促进其发展,实现了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观看任何课程、获取任何知识、做出任何评论。视频公开课激发了公众对于优秀教育资源的渴求,加快了公众学习知识的速度,丰富了公众的视野。具体而言,经常观看技术类的公开课可以了解科技前沿,欣赏人文类的公开课可以提高文化修养,收看演讲类的公开课可以开拓时政视野。
公开课的产生与发展,对网络文明的建设产生了积极作用,提升了网络内容的质量。对在校学生、教师,以及走出校门的白领,都提供了获取优质教学资源和继续学习的平台。大学生中形成了一股“淘课”热,甚至不少学校的教师在课堂上播放公开课内容,补充没有讲好的内容。同时已经走工作岗位的人也可利用闲暇时间通过公开课提升自身的能力和修养。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公开课为科学传播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为社会和教育带来了很多显性或隐性的问题。
2.1 对远程教育产业的影响
与视频公开课较为相似的是在线教育(或称为远程教育),通常是由学校或公司组织,学员付一定的费用,在线访问该机构提供的教育服务,有一对一的教学,也有一对多的教学,或是录好的视频及资料供学员观看。当完成一定数量的课程后,学校或公司将为学员颁发学位或认证。当视频公开课流行起来,需要获取某种知识的人将会选择公开课而不是在线教育,毕竟免费的、成熟的视频课程会带给人们更多便利。这样一来,在线教育与远程教育这个产业会有不小的客户流失。如果没有相当的资本产生足够的竞争力,或是提供认可度更高的资质,那么从知识获取的角度来说,在线教育与远程教育无法与视频公开课进行竞争。
2.2 公众看待教育与知识的观念产生变化
视频公开课的产生,让公众获取知识变得更容易。当视频公开课足够繁荣、足够全面时,公众将不认为知识是难以获取与掌握的,会失去对知识的敬畏感,观点的独立性会减少,人们长时间的学习能力会降低,对无趣的内容学习意志会降低,更适应以碎片化的时间、随意化的方式来学习,知识将被逐步量化为公开课观看的时间。而对于网络时代的人们,面对如此纷繁的公开课内容,会陷入选择的迷惑,很多知识浅尝辄止,难以取得自身专业化的发展。
2.3 学生对课堂式教学的态度发生变化
自古以来,学生一直延续着在课堂上学习知识、在课下进行实践的方式。每个学校拥有一部分教育资源,并以此为发展的资本和独特性自居。但开放教育资源的运动或许将改变这种现状,学生可以在课下进行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活动,同时可以听到世界上很多优秀教师的课程,学生往往会选择后者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目前中国的大学就发生着这样的改变,首先,大学之间有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很正常,与世界名校有较大差距,故学生会认为中国的大学无法给予更优质的教育,宁可逃课去听公开课,而不愿从课堂上获取知识。这对课程、教师、学校的发展很不利,尤其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并不算完善的状况,或许是雪上加霜。
2.4 网络普及导致健康问题凸显
2012年12月6日,新浪教育盛典年度对话在京举行,题目是“Education3.0—移动互联时代的中国教育”。会中对移动互联能否颠覆传统教育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会议认为,儿童教育与成人教育要分开讨论,儿童不应该过早接触复杂的移动互联网,一是从身体上,对视力、身体发育与手指灵活性有危害;二是从心理和行为上,儿童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将大量时间放入移动互联的教育,会导致知识碎片化、思维简单化、心理孤寂化。在儿童身上发现的问题,实际上也是现代人的“现代病”,若花很多时间在视频的观看上,会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这是视频公开课所不能摆脱的弊病。
3 视频公开课对传统教育的影响
视频公开课属于网络科学普及的范畴,是传统教育在网络时代的传播形式,由社会媒体、互联网公司将其发扬光大,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传播链。它源于传统教育,是传统教育的精品表达形式,必将促进传统教育的进一步提升。视频公开课目前仅拥有传播、学习的作用,并不具备像远程教育以及传统教育有学位、资质的获取作用。因此公开课在形式上暂时无法颠覆传统教育,也基本没有人只通过观看视频公开课来获得职位或文凭。观看公开课的动机,大多数并不是为了文凭,而是为了获取某类知识、获取某项技能,以期能够丰富自身内涵,或者达到更高层次的自我激励、自我实现。公开课的流行,恰恰与科学普及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学习的本质吻合,以大量优质、开放的内容引领学生自主自愿地进入科学探究、投入人生思考。
视频公开课的流行,对传统教育有3种作用:一种是冲击,一种是宣传,一种是补充,下面将逐一说明。
3.1 对传统教育的冲击作用
视频公开课加入教育界后,由于处于初期阶段,没有文凭资质的发放,也没有大量资本的注入,短时间并不会颠覆传统教育,但会造成一定的动荡,势必加速教育界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教育垄断逐步减少,适应性强的个体得以涌现,教育模式的多样性会是传统教育适应网络时代的趋势。
冲击作用不仅体现在学生对传统教育看法的改变上,还体现在一部分传统教育机构的资源开放带来了大量的模仿,同时也带来大量资本的消耗,这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教师或学校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处理不当便会引起恶性循环,导致传统教育向科普教育转型,学校走向专业化而非综合化,弱势学科的发展会愈加被忽视。
另一种冲击来自社会选择对内容的引导。视频公开课在社会热门专业所涉及的内容较多,如计算机、电子,而冷门专业涉及较少,学生对热门专业的趋之若鹜,也是对传统教育多样性的一种冲击。
3.2 对传统教育的宣传作用
一段视频公开课的流行,会让授课者、授课学校、授课组织都受到全社会甚至全世界的关注,如Khan Academy,在经过社会媒体的放大,被更多人了解,获得了较多投资,成为既能够产生社会价值,也能自我发展的公司。因此一个教育机构是否有公开课,正成为一种衡量标准,一个教育机构的门面,也具有较好的宣传效果。拥有优秀教学资源的高校也有义务公开优势学科、稀缺学科,以满足社会对优质知识的需求。例如,近两年中国的“985”高校大多有两三门视频公开课上线,一般院校也试图以申报成功一门视频公开课来提升办学的影响力。
一个将步入大学的学生可以通过公开课来了解一个学校的师资水平、知识系统、热门专业甚至硬件条件。优秀大学实验室的负责人,可以通过公开课向社会公众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也能寻求更多合作,这也是科学走向公众的重要途径之一。重要的会议、讲座将视频公开,让公众了解目前前沿的思想、科技、政策,与公众认知达成共识,形成良性讨论。
3.3 对传统教育的补充作用
视频公开课对于在校的教师、学生,对于已经毕业的学生,甚至对于学校教育本身都是一条源头活水。已经在高校中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师与学生,平时没有太多时间去完善自己,需要利用零碎时间通过网络资源来学习,视频公开课则是一个较好的选择。目前从高校毕业的学生,普遍知识面不够宽,专业性也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与工作要求有一定的距离,视频公开课或可以将这一短距离补齐,使学生毕业能获得满意的工作,这也是教育的目标之一。同时教师对同专业公开课的学习,也能够发现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向一些优秀的课程、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更有效的教学法,提升教师个人魅力。高校通过录制公开的过程,也能反省自身,哪些学科处于优势地位,哪些学科不够成熟无法公开,这对学校的学科建设也提出了一种新的检验手段。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Teaching
ZHAI Yusheng, GENG Lijie, ZHANG Zhifeng, SU Yuling
(School of Physics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Zhengzhou, He'nan 450002)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teaching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promotion of university and training of student. Based on practical experiences, the pres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teaching is analyzed and a few points are presented. By means of teaching methods reforms and interactive teach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research potential can be improved.
Key words teaching; research;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reform
伴随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模式探索的深入进行,围绕着高校的教育与科研两大主要功能,“重教学轻科研”与“重科研轻教学”一直是此消彼长,不绝于耳的两种声音。那么,教学与科研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呢?作为高校教师,通过自身从事教学与科研项目的亲身体会,笔者认为,以辩证和发展的角度来看,“重”与“轻”是相对的,不是对立的,两者是可以转化的,同样,“教学”与“科研”两者并不是对立的,是可以相互融合的。
1 科研与教学的互动
现代社会的高等院校作为一个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场所来讲,教学育人是重要的核心任务,高质量的教学是立校之本,这一点毋庸置疑,而如何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是问题的关键。“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教学没有科研作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中国科学院钱伟长院士对于科研与教学关系的描述生动而深刻地阐明了科研对于教学的重要性。可以说,对于现代社会的高校,教学是根本,科研是灵魂。
教学活动包括两个主体,分别是教师和学生,要想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两者之间具有良好互动。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是教学活动的主动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果,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创新的思维和能力。很难想象一批思维僵化、能力匮乏的教师能够培养出国家真正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一所高水平的大学依赖于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离不开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这已经被国内外大量经验所证明。因此,可以说,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科研经历对于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培养加强教学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科研过程中,教师可以实现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完善与发展。例如,开展科研工作需要查阅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及时追踪学科研究前沿热点的最新进展。这个过程可以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充实更新和知识体系的完善拓展,提升对学科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以及发展方向和趋势的把握,使教师能融会贯通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也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创新提供了素材、奠定了基础。在教师从事一系列本专业领域的科研过程中,可以说是一个自我提升的再学习过程,获得了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动态,同时更新的知识也使学生直接受益,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知识传授的受众,教学关系上好像是被动一方,其实,学生的主动性才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现在绝大多数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和理念,仍然停留在填鸭式的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永远胜过责任感”。很多专业知识的内容比较抽象,如果在教学中仅仅教条的讲授,学生很难理解,进而容易产生腻烦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融入一些科研热点问题或即时的信息,在讲授传统知识体系的同时介绍一些本学科专业的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这样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新颖的课堂延伸内容,可以营造出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会更容易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探索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行为的影响者。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掌握本专业基本知识,还要求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和需求,能够学以致用,并且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为了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需求,高校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本专业知识,而且还应该通过积极参与科研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时掌握专业领域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这样,在教授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引导学生兴趣、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等方面可以更加得心应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将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于教学,可以丰富和深化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思路。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成才起到很大作用,教师在科研活动中形成的钻研精神、创新意识以及分工协作意识等,在对学生言传身教的过程中起到表率作用。教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所养成的一种良好的学术风气与氛围,对于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置身在浓郁的学习、学术氛围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长此以往,便可以形成一种勤奋好学、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优良学风。
从高校构成体系及功能的高度来看,教学是具体学科体系下的教学,而学科发展离不开科研水平的支撑。科研作为学科建设的基础,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必然手段,以科研项目为支撑点,可以有力推动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建设,支持了教学体系的发展;同时,在不断优化学科及专业体系,改革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质的同时,教师的知识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又可以反哺于科研。因此,可以说,科研可以提升教学的内涵底蕴,而高质量的教学又是科研后劲得以持续的有力支持和保障。
2 科研与教学相互融合
在认识到科研与教学的辩证关系的前提下,如何实现科研与教学的良好互动,什么样的机制和模式更加有效呢?
在现代社会的高等学校中,教师应该既是科研的主体,也是教学的主体,而作为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学生,除了作为教学的主体,也应该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采取 “科研教学化”与“教学科研化”并行的模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融合。
针对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标,应该跳出“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怪圈。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只是精英的培养,不只是单纯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知识技能、逻辑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全方位培养。因此,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必须师生共享教学资源,共同把科研能力培养作为发展目标,注重在学知识的过程中提升科研能力和相关素养,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科研中所取得的成果属于本专业最新的进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适当地引入一些亲身参与获得的最新科研成果,将科研心得和成果以案例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可以定期请相关专业的老师专家以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学科前沿热点及动态,传播最新的科研理论,组织有兴趣的学生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
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接受教师的现场指导,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在科研实践中的教学互动,不但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与内容,也促进了科研后备团队的建设,而对于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可以极大地提高其专业知识应用和独立科研能力,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
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等学生科研活动。在学生科研工作中,培养了他们创造的激情、个性的风格、团队的意识和实践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科研业务能力及素质,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也使学生尽早接触社会、了解产业现状,进而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之一。通过创造有利条件,建立长效评价机制,调动学生科研积极性,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的学生科研模式。从而,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全过程的互动,实现“科研教学化”。
另一方面,教师在明确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关系的前提下,联系教学实际搞科研,通过科研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有过科研实践的教师对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开始有新的认识,对课程资源的决策权、发现权、选用权也可能有新的思考,并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探索实践,开始了对课程的主动开发、应用与改进,这种教学本身也是一种创新过程,反过来也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教学科研化”需要教师要能够运用自己所具有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最新的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涵,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师更要注重以科学思维方法武装学生头脑,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在知识传授和科研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思考能力、归纳总结观点和说服论证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摸索有效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新途径,从而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要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就要结合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情感与态度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利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让学生的品德和智力得到双重发展。
一、教师要提高认识,自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教师在数学课中除了传授基础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外,还要完成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从数学基础知识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两者的关系来看,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思想品德教育则是基础知识教学的保证。通过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质量能起保证作用。两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教师只有认清关系,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德育内容
1.充分挖掘题目蕴含的德育素材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中有许多主题图和数据材料中蕴含着德育素材。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教材或自编题目,让学生在思想上有所提升。
如,《万以内减法》的主题图――美丽的云南,向学生介绍云南的丽江、大理和昆明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向学生介绍上海世博会,出示一些有关数据,让学生感受到上海世博会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博览会,培养学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优越感。
2.利用数学史料充实德育素材
中国古今数学家对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大约在2000年前,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的“方田章”就论述了平面图形面积的算法。又如,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勇于探索,在证实哥德巴赫猜想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通过了解这些历史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我国从古至今在数学领域上取得的重大成果,数学知识的发展离不开数学家们的勇气、毅力和胆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开拓进取。
三、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搞好养成教育
数学的学习需要具有一丝不苟、认真仔细的良好品质。在学习新知时,学生要积极思考,理清思路,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练习过程中,需要认真审题,仔细计算,小心验算。久而久之,学生就逐渐养成了做事有条有理、科学严谨的态度。
【关键词】音乐 音乐教育 学科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4-0010-02
音乐是科学的,也是人文的。音乐的科学化,缘于古人对宇宙万物本源的思考。其中,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音乐的和谐就是数的和谐(弦长比)的观点,在乐器制造和音乐的音高、节奏、形式等方面对音乐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从而为现代声学奠定了基础”。①中外一些相关理论研究与实验证明,音乐能促进人的智力发展,从小接受音乐教育对儿童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接受过音乐教育的儿童,其创造性能力得到了培养,专注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学习成绩也得到了提高。汉斯・昆特・巴斯蒂安博士提出――“音乐使人聪敏”,学习音乐不仅可以帮助儿童的智力和品德得到发展,而且还可以提高儿童的音乐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接受并创造音乐文明,进而使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完善。音乐最能够展示孩子的天性,并且也会对他们的个性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音乐在智力开发、陶冶情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幼儿音乐教育,努力探索和改进有助于提高幼儿智力的音乐教育方法和手段,积极开发幼儿智力潜能。
关于音乐教育对学生智力发展的影响、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学习成绩的关系等问题,国外的研究与实验比较多。例如:德国的汉斯・昆特・巴斯蒂安博士以《音乐和它的作用》为题的一项长期科研项目的研究报告来说明“音乐使人聪敏,音乐可以增强人的社交能力,音乐使人具有创造性,音乐使人更自信”等;日本的铃木先生通过长期音乐教学得出――“超常才能儿童是能够在7岁之前显示出来的”结论。②
在《终身学习、全面发展――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议》报告书里,说明了重视艺术教育的原因及其社会背景:“在21世纪,我们的教育必须发掘及培养个人的创造力。发展创意有许多办法,艺术教育是其中最有效的。透过艺术教育,年轻一代可以在成长过程中建立开放、灵活、创新、审美以及相关的价值观等特质。这些都是建立创造元素,必须在学校、工作间以及生活环境中受到重视。”
作为科学、艺术和人文的统一,音乐教育日益被强调作为一门科学去研究学习,这显然有利有弊,有利的一面是发展了音乐教育,使它和诸多学科,如教育学、心理学、音乐美学、音乐社会学等的联系日益加强,这无疑促进了音乐教育的发展;弊端在于忽视了音乐教育的艺术属性和活生生的音乐本身。音乐教育不同于其他自然学科的教育,主要并不是通过机械地训练技术和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通过学生自己的音乐实践,潜心地倾诉好的音乐、个别地和集体地唱和弹奏好的音乐,并综合音乐、语言、动作、舞蹈、游戏等各种因素,来掌握技术和知识。音乐对人们的教化,也远远不止于道德方面,更不局限于音乐,而对于整个人的形成和素质都有莫大的功能。
艺术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和载体,同广泛的文化领域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这是艺术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的基础。
音乐教育过程中,很容易发现数学的存在,从学习音乐起,起初认识的五线谱,五条线与四个间,从乐曲开头的拍号,四分之三拍、八分之三拍,再到一拍一个音,一拍四个音等等,无处不与数学计算有关,数学在音乐中完美演绎着自己。通过音乐教育对数学有足够的领悟力和活跃性。数学学科是一门思维活跃的学科,学好数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个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学习的人,从刚开始学习数节拍,再到识谱及音值的区分,这样把音乐与数学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学习音乐的人有机会去领悟和运用数学。所以学习音乐对数学有足够的领悟力和活跃性。通过学习视唱练耳时,联系视唱通常把谱子原调进行移调,如G大调转换为A大调(见谱例1、2),向上一个大二度,通过函数和统计列表,这看上去就方便多了。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好文化课,业余时间越来越少,不妨在学习乐器时,让音乐注入数学学习当中,说不定可以将自己的数学学习生活装扮得多姿多彩,学习过程更加得心应手。
艺术与语言也是相互支持、相互结合的,语言可以表达艺术的感受和理解,艺术可以描绘语言的内容,美妙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艺术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人类的一种语言。拿音乐来说,它与文学关系密切,音乐教学可与语文教学(诗词、戏剧段落等)沟通;音值、节奏等内容可与数学中的数量概念综合讲解;节奏与自然界现象、与人的生理现象以及人的运动方式有关,教学时可与自然常识课沟通;体育课的广播操、韵律操等与音乐节奏感、韵律感的联系很紧,也能够有效结合;某些音乐与特定的民族、地理、历史条件、语言语音特点、生活习俗、文体交流等有着密切联系,故音乐课与历史课、地理课的结合也并不困难。
随着音乐教育的改革,人们也在不断反省以往音乐教学存在着什么样的突出问题以及问题的症结所在。现实中音乐教学的专业化倾向,片面强调专业技能训练,在一定程度上把音乐教学等同于技能技巧的传授与掌握,它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作为人文课程的音乐的人文性、文化性严重丧失。美国音乐心理学家穆塞尔曾提出,音乐教学在两个意义上必须注意相互的关系,即内部的相互一致,和学校工作的其他方面建立起自然的联系。对于内部的相互一致问题,穆塞尔解释说,像欣赏课就必须同其他音乐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应把它渗透到一切音乐创作和演出计划里去;而声乐和器乐的教学工作必须融合成一个密切而有效的统一体。
从历史角度分析,音乐曲目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能向人们提供更深刻的认识,而且能够拓展对音乐的理解。为了增加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学生要研究作曲家的生平,研究作品起到了哪些作用,讨论作品产生的背景,思考并撰写有关作品的作文,研究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是怎样变化的。教师鼓励学生将所学作品与其他同期历史背景下的作品相比,同时也鼓励他们从地区性、全国性和世界音乐史的角度来学习乐曲。通过对音乐的认识,了解音乐的目的及其他民族的价值观和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学生能够掌握知识,并对历史有更深刻的理解。
注 释
①〔美〕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顾连理、张洪岛、杨燕迪、汤亚汀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12
②李芳.音乐教育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以呼和浩特市区两所小学学生中的抽样调查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北京大学的预科教育是从2000年秋季开始的,到目前为止,己经开办了13年。自2001年至今,北京大学预科班以逐年递增的态势向各院系如经济学院、光华管理学院、国际政治学院、政府管理学院、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法律系、社会学系、艺术系以及一些理科系输送了大批成绩优秀的留学生,也有一些留学生以较好的成绩进入了中国其他高等院校。 由于北京大学近年来预科教育成绩显著,引起了世界各国来华留学的外国学生的关注,报名参加北京大学预科班的留学生越来越多,到目前为止,有几十个国家的留学生进入北京大学预科班学习。但是受入系名额的限制,北京大学预科管理部门不断提高入学门槛,尽管如此,招生人数还是年年超员。仅以2012年至2013学年为例,北京大学预科班招收预科学生170人,最终真正能够入系的仅80人左右。
预科教育的迅猛发展,有关预科教育的一系列问题,如一般语言与专业汉语的关系、预科学习与本科教育的衔接、预科教育的课程设置、预科学生的入系标准、预科教育的测试方法等等,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除此之外,鉴于预科学生大多刚刚高中毕业,年纪较小,第一次独自出门求学,再加上受本国教育背景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在组织性、纪律性等方面还不适应中国的教育环境,如何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也是需要我们认真探讨的。一种管理行为都是有目的的。目的就是方向,目的就是应达到的预期标准。因此,从管理学角度研究预科教育该如何进行是十分必要的。
预科教育管理,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院行政系统采取的制度性的管理。
2.任课教师在课堂上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交往所实施的课堂管理。
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实现的自我监督与自我管理。
本文拟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结合北京大学预科班在预科教育管理方面的经验教训,谈谈如何进行预科教育管理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严格的预科教育管理制度及相关措施是办好预科教育的保证
预科教育是为本科各系吸收高素质人才创造条件。有些高等院校对进入本科的留学条件并不高,只要是有入系要求的外国留学生,经过报名、推荐,基本上就能入系,HSK的分数只是一个参考。北京大学在开办预科教育之前也基本如此,有些院系还特别为入了系但基本听不懂课堂教学内容的留学生单独上课,单独考试,以保障入系的留学生能够按期毕业。自从开办预科教育之后,这种现象有了很大的改变。现在入系的留学生,在各系的学习中不受任何照顾,与中国同学一起听课,一起考试。这就要求入系的留学生要有较高的语言水平,同时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为了能让入系留学生达到这一水平,北京大学在预科教育管理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常规性的管理制度,并辅以必要的措施。
常规性管理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它对于培养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和行为规范有着重要的作用。北京大学在管理制度的制定上有以下比较突出的特点:
(一)制定严格的预科教育管理制度并采取保证学生素质的必要措施
第一,确立入学的高门槛,保证生源的基本素质。
北京大学预科项目的招生简章中对所招收的学生提出了以下明确的要求:
1.要提交经过所在国权威公证机构公证的高中学历证书和高中三年(六个学期)成绩单,在高中期间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予录取。
2.要提供汉语水平考试(HSK)五级以上证书或全日制学习汉语一年以上的成绩单。只有汉语达到一定水平的学生才考虑录取。
3学校审核申请材料后,对符合招生条件的学生面试。通过面试进一步了解申请者高中学习的真实成绩以及汉语水平,剔除不符合入学条件的申请者。
第二,建立严格的考勤制度,以保证良好的课堂秩序。
为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北京大学在预科课堂考勤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
首先,上课铃响之前必须走进教室,铃响后进教室视为迟到。迟到三次算做旷课一次。迟到时间超过巧分钟按旷课一节处理。
其次,病假、事假需要提交请假条,病假需要有医院证明。一学期内缺课时数(含病、事假)达到某门课程总课时数的10%时,就将给予警告,缺课时数(含病、事假)超过某门课程时数的25 %时,将不能获得该课学期成绩。
第三,建立主班教师负责制。主班教师要根据教研室要求制定本班教学计划,同时将本班教学安排发放给学生,做到从上到下人人心中有数。主班老师要随时与本班各门课程的授课教师交流,及时向教研室反馈班级情况,并根据班里学生的情况做出对学生的评估。
(二)引入竞争机制使预科学生一直保持必要的压力
由于进入预科学习的学生人数远远超出各系招收学生的名额,预科学生之间的竞争就显得尤为激烈。
竞争是促进现代社会向前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它能使人精神振奋,努力进取,促进事业的发展,它是现代社会中个人、团体乃至国家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心态。有竞争的社会,才会有活力,世界才会发展得更快;有竞争意识的人,才会奋发图强,实现自己的理想。在有竞争的群体里,会出更多的成绩,有更高的水平。竞争是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竞争,使个人完善,使群体上进,使社会发展。 竞争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而且由竞争而产生的奋发进取、不甘落后、勇于创先的精神,适应竞争环境的心理能力,都是不可缺少的适应未来社会要求的现代人素质。在北京大学预科班,想要入系的学生,除了HSK要考出较高的分数之外,还要在课堂学习的成绩上取得高分。
要想入系后能够融入本科的学习环境,学生必须达到一定的汉语水平。按照北京大学入系规定,入系的学生在汉语水平方面必须达到新HSK的最高级别6级。但是由于进入预科学习的学生水平普遍提高,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远远超出这一标准,因此,HSK的达标要求不断提高,到了2012-2013学年,想要入系的预科学生新HSK必须达到210分。就是这样,达标的学生人数还是超出人们的预料。
针对一些学生将精力过多地放在HSK分数的提升上,北京大学预科还强调平时成绩的重要。在HSK达标的基础上,还要综合考虑学生各门课程的学习成绩。近年来,预科学生各科成绩平均达到85分以上,才有可能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为了防止教师在学习成绩上过于宽松,给较多的学生高分,北京大学预科还规定,每门课程获得90分以上的学生人数,不能超过本班人数的三分之一。这就给教师出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考题需要具有一定的难度,在题型、题量方面都要有一定的量。教师出题之后,要在考试之前的一周内将考卷发送给课型负责教师进行审阅,并遵从课型负责教师的意见进行修改,以保证各班试题的整体均衡。
(三)对预科学生进行全面评估,保证入系者真正是各方面都出类拔萃的佼佼者
为了防止一考定终身的现象出现,北京大学预科注重学生各门课程的平时成绩。一般要求平时成绩要占总成绩的40 %。这样,学生必须认真对待平时每一次小考、每一项练习、每一科作业,因为在激烈的竞争中,确实就有汉语水平不能说是不高,但是因为平时成绩太差而落选的先例。
北京大学预科对每一位预科学生都有全面的评估。除了HSK成绩、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出勤情况以外,还有教师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估(从认真到不认真共分五级)、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估(包括思辨能力、概括能力和自学能力等,共分五级),以及教师对学生结业后出路的建议(包括升本、延长、劝退等)。
全面评估保证能上本科的学生都是在预科学习的优秀生,这也包括班级虽低、但是在各方面都非常突出的学生。在预科最低班学习的学生,也能因各方面达标而升入本科。
(四)有效的奖惩制度是搞好预科教育管理的有效保障
严格的教育管理应该伴随有一定的奖惩制度做保障。
奖励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的手段有效奖励能保持和激发学生的良好行为,预防和减少学生的不良行为。
作为预科教育的管理者,在制定奖励制度的时候,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奖励条例必须由相关管理人员事先制定出来且有执行细则,并对外公布。
2.奖励的依据应当符合某种标准,须令人信服,经得起他人的质疑。
3.受奖励者必须发展全面或有突出业绩。
4.奖励名单必须交由有关领导批准。
北京大学预科采取了以下奖励制度:
其一,采取升降班措施,奖勤罚懒,鼓励学生积极向上。
为了体现奖勤罚懒的原则,北京大学预科根据上学期学生的学习成绩(各科均在90分以上)并参考各班教师的建议,对部分学习优秀的学生给予升班奖例。以2013年春季开学为例,预科升班人数共21人(平均每班2人)。
其二,为水平较低未能上本科但学习努力者提供在预科再读一年的机会。
由于预科班升本竞争激烈,对于一些起点低,或者缺少学习经验未能进入本科学习的学生,只要在学期间学习态度认真、学习成绩较好且本人提出申请,北京大学预科管理部门经过研究,会为这部分学生提供再读一年的机会。在预科再读一年的好处,一是增加更多的语言与文化知识,为将来进入本科打下更坚实的基础;二是在来年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力的位置,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
其三,为学习优秀者提供入系奖学金。
具体做法是:
1.北京大学预科管理部门,对在学期间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提供奖学金。
2.为在学期间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提供学习成绩证明,帮助他们获得本国政府的本科学习奖学金。
3.为在学期间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提供学习成绩证明,帮助他们申请中国政府提供给某国留学生的奖学金。
其四,对各项条件基本达标并在某一方面有突出成绩者给予破格录取。
按照北京大学预科管理部门的规定,预科学生要入系,必须达到以下标准:
1. HSI达到一定水平(2013年的要求是达到210分)。
2.各科成绩优秀,平均分基本达到85分以上。
3.作文考试成绩必须及格。
4.部分院系要求数学达到一定的水平。
5.任课教师的较高评分以及推荐意见。
对于个别虽然在某一项上未能达标,但是在别的方面有突出表现,比如参加世界性、全国性大赛并获得优秀成绩的学生,经过预科管理部门的特别研究并报相关领导部门批准,也有破格录取的先例。
同样,对于违反预科管理规定、在学习上未能持有认真的学习态度,也有相应的惩罚措施。除了前面提到的违反考勤制度所实施的惩罚之外,还有如下措施:
1.严明考场纪律。北京大学针对过去出现过的作弊现象,在严明考场纪律方面,有很多实施细则,包括关闭手机,不能随身带书本、词典、复习材料等物品,不准戴帽子等具体的要求,对考试期间学生要求去卫生间、有关于考卷的问题需要得到监考教师的说明等等,都有相关规定。对于违反考场纪律的学生,也有没收考卷、记零分、不得补考等处罚措施,问题严重者,将不考虑入系。
2.对于出勤情况差、学习不努力、违反学校或学院有关制度且任课教师不予推荐的学生,拒绝其在预科再读一年的申请。
二、教师的课堂管理措施为学生提供有效学习的优良环境课堂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场所。它与教室的概念不尽相同。课堂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及教学环境共同形成的坚强而有力的互动情境,是一个有多种结构的功能体,是建立有效课堂环境、保持课堂互动、促进课堂生长的历程。课堂管理有助于创立良好的课堂环境,保证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有助于促进交流与互动,促进课堂活动的有效开展;有助于激发课堂活力和促进课堂生长,为学生的持久发展创造条件。
课堂管理是在特定的课堂环境中,以教师为主导、教学内容为中介来维系的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管理体系,包括教师的自我管理、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管理以及教师对课堂环境的管理等若干方面。作为教学环境的主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轻视的。教师必须负起相应的课堂管理责任。
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对课堂教学环境的控制程度
1.教师对课堂教学秩序的掌控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提出通过舞台情境进行课堂管理,这对于教师在课堂中如何合理地分配学生的座位,有很大的启示。所谓舞台情境,指的就是座位分配,在通常的情况下,坐在前排的学生是专心的,而且容易受到老师的喜爱,而坐在后排的学生则相对较少地受到老师的重视。预科的学生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初到中国学习的外国学生,极易按同一国家或同一语种扎堆,甚至整个学期都固定地坐在某一座位。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安排或定期调整学生的座位。比如通过抽签的方法安排学生的座位;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安排在不同的角落;要求学生定期(比如每周)调换自己的座位或同桌等等。这样做的好处是:
(1)有利于各国学生之间的交流;
(2)避免学生在课堂上过多地使用母语;
(3)通过与不同同桌的共同学习,认识更多的朋友;
(4)培养学生面对不同的人发表自己意见的勇气。
此外,如何安排教室里的桌椅,也是需要教师设计的。传统的安排都是所有的桌椅整齐划一地面对黑板。而我们一些教师在进行分组活动时,喜欢将桌椅按小组摆设;在做句型练习时,会将桌椅摆成U字形,教师可以站在中间,引导学生开口。
同桌与座位的适当调换能够增加学生的新奇感,新的环境也能够给学生带来新的挑战。
2.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掌控
尽管我们提倡课堂学习以学生为中心,但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安排还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就像一个电影导演,在排演前要编写好电影脚本,在排演中要解决各种问题。同样,教师也要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活动有一个统筹的安排与掌控。
(1)对课堂教学容量的掌控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安排好每一节课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
(2)对课堂教学内容难度的掌控
当我们提供给学生一本教材时,其难度是否适合本班学生使用,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适当的调整。就像我们常说的,难的教材我们可以往容易讲,容易的教材也可以往难里讲。这是需要教师掌控的。
(3)对课堂教学程序的掌控
虽然每一位教师在教同一本教材时,对生词、语言点、课文、练习等讲解顺序有不同的做法,但是需要有一个合理的程序。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要有一个大体的安排,不能想到哪儿讲到哪儿。
(4)对课堂教学时间的掌控
有经验的教师,讲究课堂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生词教学需要多少时间,课文讲解需要多少时间,都能做到心中有数。缺少经验的新手教师,有时候会将一个生词的讲解扩展开来,甚至花整整一节课的时间,造成其他教学内容没有时间讲授。
(5)对课堂教学中出现问题的掌控
对外汉语教师在课堂上面对的是思想方法不同、性格不同、汉语水平不同、国籍不同的各种各样的学生,在课堂上,有时候会有很难预见的课堂问题发生。教师如何回答、如何解释、如何处理等等,都是考验一位教师教学能力的试金石。教师事先要有预测,事发时要有手段,事后要合理解决。
3.教师对课堂教学气氛的掌控
良好而活跃的课堂气氛是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是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有搞活课堂的意识,努力创造一种轻松、活泼、生动、有序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有利于正气的树立和对不良学风的遏制。同时,良好的课堂气氛还是创造一个和谐班集体的基础。
课堂气氛,是一种社会情感气氛,主要指课堂内整体的态度和情绪状态。它影响着群体的集体精神、群体的价值以及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内心世界。教师的观念与行为决定了课堂气氛,而这种气氛又反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和整体的课堂效果。毋庸置疑,良好的课堂气氛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本身具有课堂效果的助长作用;而消极的课堂气氛只会对课堂效果起到弱化的作用。因此要想方设法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正是学生们所渴望的,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和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良好的课堂气氛,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
课堂心理气氛也是课堂教学中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体现。课堂心理气氛可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教师进行课堂管理,就是要力争消除消极的和对抗的心理气氛,创设积极的、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教师通过课堂管理所要创设的积极的、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应呈现出下列情景:学生有较强的自主性、独立性和积极的心理倾向;学生精神饱满,学习热情高,全身心地投人到学习之中;教师善于点拨,积极引导;课堂纪律好,师生关系融洽;课堂呈现热烈活跃与严谨祥和的景象。
(2)竞争与合作的课堂气氛
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是要鼓励课堂上的竞争,特别是在做各种课堂练习的时候。在要求学生做朗读练习、回答问题、成段表达等练习的时候,可通过比赛、计分、抢答、奖励等多种形式,营造一种人人具备的兴奋感。为了能在课堂上更好地显示自己的能力,学生必定会提前准备,人人争先,消除打磕睡、走神等现象。其次,也要通过适当的形式如会话、分组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要求大家共同努力,一起完成课堂任务。
(3)宽严适当的课堂气氛
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语言学习,特别是在初级阶段的时候,多次重复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要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尽可能多地重复所学生词和语句,使学生产生条件反射的效果,有助于学生的记忆。这时候,要求学生精神高度集中,容不得有半点儿的走神。但是要让学生整堂课都处于紧张状态,也会影响学生的记忆力。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也要在适当的时候,与学生以聊天儿的形式说些轻松的话题,缓解一下紧张的课堂气氛。 4.教师对课堂纪律的掌控
课堂纪律是课堂中学生的行为准则与秩底是为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实现教学任务的条件之一。对于稳定学生的情绪和加强行为的自我控制,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以及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有着积极的意义。
纪律是学校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的,而教师是纪律的执行者。教师在执行课堂纪律的同时,应当牢记以下几点:
(1)既然学校制定了课堂纪律,就要严格执行。比如有学生在考试中作弊,该没收考卷就没收考卷,该执行处分就执行处分。如果不严格执行纪律,对于没有作弊行为的学生,就是一种不公平的对待。
(2)教师不要把纪律当做杀手铜,如果教师完全依赖于惩罚来维持课堂秩序,则是教师无能的表现。教师要把执行纪律处分当做最后的手段,就像家长教育孩子,不能动不动就打孩子,要把积极的教育放在前头。要做到事先宣传、考前公布、及时提醒,要让学生脑子里有根遵守纪律的弦,尽量把发生违纪现象的可能性降低到最低限度。
(3)教师要将奖励与惩罚有效地结合起来。有时候,积极的奖励对于未获奖励的学生来说,就相当于一种惩罚。
(4)对课堂纪律,学生都有一个从认识到习惯化的过程。教师要在教育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将课堂纪律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此外,教师维持课堂纪律,不一定非要用惩罚手段来实现课堂秩序的维持并非只是课堂纪律功能的表现,教师教学艺术的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等,都可以达到维持秩序的目的。
(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转换
现代教育赋予教师教学工作新的内涵和要求,需要教师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如今的教师形象不只是站在讲台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现代教育要求教师,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适时地进行角色转换,扮演不同的角色。
1.授业者
在必要的时候,教师仍需充当授业者,站在讲台上,进行一些语言知识的讲授。
2.表演者
当教师面对初学者,又因为所教授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不能使用学生熟悉的母语进行授课时,教师往往要充当表演者,运用面目表情、形体动作等各种形象化的手段完成与学生的沟通。
3.参与者
当教师安排学生进行讨论或者课堂表演的时候,学生更希望教师也参与其中,充当他们中的一分子。比如教师要求学生谈谈自己对某一社会问题的看法时,学生常常会问:老师,您怎么看?再如教师安排学生排演一个汉语节目,哪怕只是一个小合唱,学生也总是希望教师和他们站在一起。教师的参与能够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觉到人与人的平等,消除学生在教师面前的紧张感,有利于学生在表达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4.指挥者
在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经常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句型操练。这种操练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通过对句型的反复朗读甚至背诵,熟练掌握句子,做到脱口而出。进行这种操练,教师就像一位乐团的指挥,他是在用自己的手指挥学生,有时候独唱,有时候二重唱,有时候小合唱,有时候全班大合唱, 当然,这一角色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来完成。
5.引导者
现代教学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九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
现代教育要求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导主要包括:
(1)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2)学会不同的思维方法;
(3)激活先前经验和原有知识;
(4)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5)提倡自主解决问题;
(6)善于总结新的经验。
6.设计者
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自主学习不等于学生自己学习。学生要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有效地自主学习,总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而这种指导大多体现在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上。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好比电影导演,编好了导演剧本,设计好了电影情节,然后让演员在表演中自由地发挥。
教师的设计主要体现在:
(1)教会学生如何掌握课本知识的学习方法,包括对生词的理解、对课文的领会、对文化知识的认识等等。
(2)设计新颖的话题。具有实用性、趣味性的话题,能够引起全班同学的兴趣,使得相关的讨论具有一定的意义而不至流于低俗。
关键词:生活品质;培育形体;形体教学
1、了解培育形体的意义及目的
1.1培育形体的意义
1.1.1提高肢体语言的能力
对于任何人来讲肢体语言都是极为重要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都会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人肢体的表达可以构建出美好的蓝图,肢体语言是能够传递信息的。2013年英国达人秀,第一次出现外籍冠军,他们是来自匈牙利的Attraction舞团。他们的表演是最能说明肢体语言是一个人灵魂的最好体现的证据。通过对身体姿势的变化之后,所表现的出来的信息,所产生的心灵触动往往能够胜过语言的力量。在培育形体的过程中,表情与形体的结合是极为重要的训练,没有表情的形体训练是不成功的。在形体训练中,老师经常会通过示范动作的方式,将教学任务传递给学生们。肢体语言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经过培养形体方式提高的肢体语言在人际交往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1.1.2提高审美与鉴赏的能力
在经济发展的新时期里,设计与鉴赏是企业在招聘职工的过程中极为看重的能力之一。良好的设计与鉴赏能力能够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业绩。在培育形体的过程中,审美与鉴赏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之中早已深入内心。无论培育形体采用何种艺术方式,这样的艺术作品会将现实生活中原有的现象进行升华,对现实生活中无法反映的问题,通过艺术的方式反应出来。每一个艺术作品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既反映是社会生活积极的方面又反映出消极的部分。但是无论一个作品是采用哪种方式表达,其实形体教育所传授的都是这两种作品不同的美。形体老师对学生进行多方面作品的教育,能够提高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的审美与鉴赏的能力。除此之外,学生能够在长久的培育中,培养出分别风格和类别的能力。这就会使人们在工作中获取与别人不同的能力,得到公司管理层的高度重视。
1.1.3提高创作的能力
在形体培养的过程中,如果采用讲解与创作相间的方式授课,这样就会对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观看与鉴赏一个作品的过程中,培育老师可以通过对作品原理的充分讲解,以及转变教学方式,由原有的学生被动欣赏作品转变为学生主动欣赏作品,学生提出与作品的相关问题,老师一一解答的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发散思维。在学习中,学生不仅仅是了解一个作品的表现手法念,更要了解作品的创作理念。每一个创作者所创作出来的作品,都是现实与心灵的碰撞的结果。一个优秀的作品是很容易与欣赏它的人产生共鸣的,这些共鸣可以运用于现实生活和工作。
1.2培育形体的目的
形体对于任何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形体好的人会留给别人一个好的印象,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是被极其看中的。培养形体的目的主要有五个:一是从外在表现来讲,培养形体可以帮助人们塑造良好的身体形象。二是培养形体的过程中,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自身气质。三是培养形体有助于提高审美能力的。四是培养形体有助于提高肢体语言能力。五是培养形体有助于提高创造能力。
2、形体课教学的重要性
对于培育形体来讲最主要最有效果的方式就是授课,但是往往在学校或是其他地方教学质量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因此形体课教学越来越受到一些年轻人的欢迎,尤其是新时代的女性。能够接受和喜爱形体课教学,是由女性的生理和内心两方面特征决定的。形体课教学是新时代的产物,人们对它的期望由最初的锻炼身体提升到修炼气质和能力,而现在它更是成为了我们享受生活的一种主要方式。通过近几年的调查证明,形体课教学再也不是仅仅用于对身体的锻炼,现在还被赋予更为重要的社会价值。在现在的学习生活中,体育课和选修课,早已加入大量的瑜伽课程、舞蹈课程、健美操课程等。形体课程是这些课程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因此在上这些课的时候往往在最开始练习时,初步的几节课都是相通的。在形体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课程掌握到关于如何塑造良好身材的正确方法以及提炼气质的作用,再在日常生活中加以保持,对于日后的就业具有极大的影响。从广义上来讲,形体课教学认为只要是有形体动作的训练就可以叫做形体训练,这样各式各样的动作都可以称为形体训练,甚至某些服务行业的程式化动作,比如迎宾、端菜、送菜、礼仪姿势等,也被称为形体训练。对于每个人来讲,自己的形体都是具有独特魅力的,但是发掘形体的优势,弥补形体的劣势,是需要形体课教学进行研究的。对于比较肥胖的学生来讲,可以采用形体课程的方式,达到减肥,矫正身材的效果。对于比较瘦弱的学生来讲,通过形体课程的方式可以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提高自身的健康。再者,对于比较健康的人群来讲,形体课程能够保护腰部、颈椎等这样易生病的部位。当形体课程进行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对我们的生活习惯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饮食方面。在课程中,通过一些动作或是活动,会将身体的经络打开,为了达到更健康效果,大部分的人会开始约束饮食,良好的饮食习惯就会被养成。形体课教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对我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通过在课上,对于学生的坐姿、站姿、走姿都会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既能消除长久以来身体多余的脂肪块还利于肌肉的健康发展。当形体教学的优势展现出来之后,就会更加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3、培育形体与形体课教学的关系
形体课教学对于培育形体在动作的编排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由于学生是没有一些芭蕾以及瑜伽的基础,因此在形体教师授课的过程中,这一部分学生无法掌握要领。因此在培养形体时需要老师作为引路人来指导学生的训练。尤其是在动作的编排上要从学生的自身实际出发,不能练得太猛,这样对身体在某种程度上会产生一定危害,也不能练得不到位,这样会白白浪费时间,起不到实际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现在的形体培育仍然更多是被女性所青睐,但是男性人数也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由于男女的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生理上都有很大的区别,这就使得形体课教学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形体课教学要根据男女的不同特性为基础,编排出适合这两种不同对象的动作。
形体课教学对于培育形体在动作的编排上具有一定的优美性。首先随着时代的进步,培育形体的对象是发生了一定变化的。与之前相比,现在的学生大多更年轻化,但是中老年人和男性也开始加入其中。对于比较年轻的学生来讲,形体课教育会很好的利用这一重要的特点,做出适合的编排,使得更多的动作在原有的效果上更加优美。对于比较大的学生来讲,选择适合其健康的动作是十分重要的,动作的优美性往往会被大家所忽视,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早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此老年人相比年轻人来讲,对动作有了更高的要求。动作的优美性必须被形体课教育所考虑。对于男性来讲,应该编排出适合男性且能够体现出男性之美的动作。因此,形体课教学对于培育形体在动作的编排是十分重要的。
形体课教学对于培育形体在对学生的心理上起到鼓励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他们比任何人都需要鼓励。而形体课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鼓励的话,提示节拍等,都能帮助这类学生坚持到最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度过疲倦极限。
4、结束语
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培育形体,因此形体课教学被更多的人所需要。因此深入研究培育形体与形体课教学的关系是很有必要的。通过本文的叙述可以得出,培育形体与形体课教学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培育形体需要形体课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提供支持。与此同时,形体课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创作能力等。这些能力对于当今时代和社会来讲都是宝贵的资源。对于个人来讲是十分重要的优势,采用形体课教学来培育形体有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汪敏,钱强,盛宁宁.瑜伽形体训练时女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84-87
【关键词】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
一、教学研究型大学简介
现代大学正不断朝层次化和多样化发展,从而保持竞争优势,在众多大学中屹立不败。为了提高办学水平和更进一步的发展,一些高校开始从教学型转向教学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介于研究型和教学型大学之间,更加重视学科与科研。教学研究型大学通常要具备一定的办学历史,办学规模不少于1.5万人,主要培养设计型技术人才,这种人才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和强大的应变能力,是以技术开发为主,具备开拓精神和勇往直前的复合型高端人才。教学研究型大学通过科研项目来整合资源,重视科学研究的地位。同时,通过各种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巩固学科意识和建设。只有完善学科建设水平,才能推动学校的学位教育。
二、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科研现状
1.激励政策。重视科研是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特点,因此学校的激励政策正在不断向科研投入。积极争取科研项目,从而有效带动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为了调动教师对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各大高校的激励政策正日益趋于多样化。
2.科研经费。目前,我国科学研究在各大高校的经费中所占比例很大。高校在科研经费上的投入可以说是不计成本,各大高校注重科研的势头越发旺盛,如地方大学的重点学科建设经费每年就不是一笔小数目。
3.科研产出。科研是各大高校非常重视的工作,学校的领导、教师都花费大量的精力投入科研工作当中。精力、政策、费用投入不少,但有些教学研究性大学的科研效率并不高,产出少,这反映出一部分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除此之外,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研究成果也不佳,无论是质量还是总量,都无法与研究型大学相比。
三、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教学现状
在教学研究型大学里,教师除了正常教学,还要在假期承担非全日制教学任务,教学负担很重。除此之外,学校的教学中心亦没有保证,因为过多强调科研工作,导致教学在教学研究型大学中不再受到重视,大量的教学经费被科研经费代替,再加之教学研究型大学重视科研,许多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在科研方面,忽视了教学方面,在教学方面所投入的经费和精力均被大量的科研时间挤占,教学与科研的矛盾日益明显。
四、改善教学研究性大学的科研和教学现状的措施
1.教学研究型大学要教学与科研并重。目前,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存在着日益严重的矛盾,重视科研,忽视教学,对于教学研究型大学未来的发展十分不利。只有强调教学与科研并重、统一,才会使教学研究型大学顺利发展。
首先我们要了解,大学的教学任务是将别人的科学和各种知识精华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掌握这种科学发现和精髓。由此可见科研是教学的根,没有科研的教学就仿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失去了其意义所在。但科学研究离不开教学内容作为理论基础,通过这种理论开展实践,由此产生的理论再继续成为新的教学内容,于是科研活动赋予了教学新的灵魂和血液。二者相辅相成,和谐统一。
2.重新调整教学研究型大学科研与教学关系。教学研究型大学要强调教学与科研并重,这样才能逐步解决长期存在的矛盾。这就需要转变观念,重新认识和调整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3.加强教学质量评价研究。教学质量评价在高等教育管理中需要更进一步的加强,尤其是在教学研究型大学中,教学质量评价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这与重视科研轻视教学有关系。在教学质量评价这一环节上必须要取得成绩,这样才能让教学工作顺利发展,并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
4.政府应调整投资策略。首先,要提高课题立项的门槛,各地各式各样的课题需要改变,如课题过小、资金分散等情况,进一步提高课题立项的门槛。其次,地方对于高校的科研立项要平等对待,不能为了保护科研资源而做出不利于高校发展的行为,对于高校的科研立项应该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来解决。再次,要提高高等教育生均经费。由于教育研究型大学的科研经费的投入过大,使得高等教育经费不足。因此在科研经费上要合理投入,要保证基本的教学经费充足,保证学校的教学条件,因为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每个学生都有享受平等教育资源的权利,不能因为专业的不同,最后所接受的教学资源却有所区别,这会丧失高校培养人才的根本意义。
五、结束语
我国教育研究型大学要强调教学与科研并重,才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否则,只顾科研却忽视教学的结果是:既不利于科研也不利于教学。
参考文献:
[1]潘一山等.教学研究型大学初期阶段的办学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6(05).
关键词 大学 教学 科研 冲突 统一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9.005
Re-identification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 University
XIE Yue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Anhui 235000)
Abstrac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creation of modern university, Humboldt put forward “the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which became the basic principle of modern universities. The principle was designed to unit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to promote teaching through scientific research. But in fact, after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became another separate function of the university. In mass higher education today, their relationship becomes a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and urgent problem. If the conflict of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of the university is a proposition, therefore, in practice, it is true; but in theory, it is fals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wo propositions,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university;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conflict; unity
大学的基本职能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但如何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长期困扰大学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尤其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之后,教学质量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质疑。教学与科研理论上统一、事实上冲突的问题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1 教学与科研相冲突为真命题及其对策
当前,大学中教学与科研冲突越来越激烈,成为大学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这对关系处理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大学的发展水平,进而对大学的整体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1.1 教学与科研相冲突的表现
(1)学校层面,重科研轻教学。在当今的教育评价导向下,大学为了提升自己的知名度以及在全国的排名,纷纷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学校在选聘、晋升、薪酬分配等方面对教学与科研“不公平”的待遇,直接影响到广大教师对自身精力的分配。大多数教师把科研看作主业,而教学是副业,来迎合学校的科研政策,完成日益增加的科研工作任务。这自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教师对教学的投入。为了完成科研任务,教师急功近利做科研,各种学术腐败现象层出不穷,产生的实际效益却微乎其微。科研完全游离于教学之外,成为猎取个人利益的工具。
(2)教师层面,教学与科研难以兼顾。教师是教学与科研的最终实施者,因此,两者之间的冲突最容易在教师层面上发生。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若整日忙于从事与教学毫无关联的科研活动,如何还有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如此下去,教学质量更是没有保障,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也是无从谈起。因为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学绝非易事,需要教师进行大量的课前准备,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堂内容,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需要对教学内容随时进行调整,需要教师在课后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教学反思。这些都是对大学教学的基本要求,但是科研工作重压下的教师,哪还有精力来用心对待教学活动?“平时不见人,下课就走人”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教师与学生没有心灵的沟通,教学所应该具有的基本要求都做不到,教学质量就不会有保证。
1.2 教学与科研相冲突的原因分析
本文认为,教学与科研两者冲突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功利主义的盛行,二是人们对大学教学本质的误解。
首先,功利主义主导了当下的大学生态。众所周知,决定大学生存与发展的国家拨款政策、社会评价、大学排名等,都主要依据科研成果。因而,科研成为大学致力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就形成了学校和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非正常生态,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切身利益。
其次,人们对大学教学本质的误解。很多人认为教学就是教教材,但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教学从来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先生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怀特海、雅斯贝尔斯、杜威等国外著名教育学家也都从不同的角度,谈到大学教学的研究性和探索性。洪堡在创立柏林大学之时就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强调通过科研来促进教学,而不能割裂科研与教学。没有研究做基础的教学不会是高质量的。
1.3 教学与科研相冲突的对策
第一,改变社会对大学的评价制度,尤其要改革大学拨款制度。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机构,培养人才是其根本的第一职能,而教学是培养人才的最根本途径,因此全社会都应该把教学质量作为评价大学办学质量的核心指标。基于此,社会应该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制度,按照不同的大学类型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拨款标准。同时,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和社会要求进行多元化的排名,凸显出不同大学的特色。差异性排名可以使学校根据自身的特色进行办学,不需要为了同一个指标进行盲目的竞争,可以有效解决大学中日益泛滥的功利主义情绪。
第二,完善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制度。大学最初的职能就是教学,在洪堡时期突出科研,但强调的是通过科研促进教学,是因为没有科研的教学就无法达到修养的目的。这种观点对于今天的大学仍然是需要坚守的基本原则。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在终身教育已经越来越普及的时代,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教育的终端,必须培养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其根本途径是教师与学生一起从事研究性教学和要求学生切实参与科研活动。因此,大学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制度必须基于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根本上平衡教学与科研的指标分量,并努力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单单衡量科研的成果。当然在科研地位凸显的今天,这种想法难以完全实现。笔者建议,退而求其次,平衡二者的地位,即在各类奖项设置以及评优上,将教学与科研处于同等价值,着重奖励将两者处理得当的教师。除了外在的奖励制度,学校还应引导教师明确自身作为教师的首要责任,不断提升教学水平,认真践行“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责。
2 教学与科研相冲突为假命题及其对策
2.1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理论分析
1810年德国柏林大学率先将科学研究引入大学,确立了科研在大学中的重要地位。洪堡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他就提倡大学教师必须通过探求知识来从事教学。
就教师的身份而言,既是教育者,也是研究者,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示他们个人最新的研究成果,并与学生一起探讨研究最前沿的问题,追溯知识生产的源头。美国当代著名的高等教育学家和社会学家伯顿・克拉克在《探究的场所》一书中,以全新的视角,提出并论证了在大学建立科研―教学―学习连结体的思想主张。他认为:“科研―教学―学习连结体是资源、权力和威望的磁石。”①事实上,这也是大学“以人为本”的体现,是大学本质的体现。现代大学仍然是而且必须是探究的场所,大学教学绝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研究性教学。教学与科研在本质上是兼容的,二者是统一。
2.2 重塑教学与科研统一的措施
第一,实施研究性教学。首要的教师要转变功能,尤其是要切实扭转消极的学生观,要把学生视为科研的有生力量,而不是无知的知识口袋。教师要自己从课堂中心变成“平等中的首席”,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地位,将最新的科研思路、科研成果展示出来,与学生共同讨论、交流,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与研究兴趣。
第二,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如今的大学虽已走出“象牙塔”,但是仍然要保留它作为教书育人的一片净土。教学与科研的统一不是教师自己的需要,而是激发师生之间对学习、对研究热情和冲动的共同需要。学生的学习研究兴趣离不开教师的吸引和指导,因而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和研究能力,才能更加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研究。作为学生学术发展的榜样,教师要以身作则,端正态度,坚持学术良知,拒绝学术腐败,净化学术风气,为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统一提供良好的环境。
3 教学与科研的理想关系
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都告诉我们,大学之所以为大学是基于两个东西:一个是高等的教育,一个是高深的研究。②一所理想的好大学绝不会没有高深的知识生产,也绝不会仅有知识生产而没有教育教学活动。与其他教育机构相比,大学更是科学研究的场所;而与科研机构相比,大学更是教育教学的机构。在教学与科研已经成为两种完全独立的两种职能的背景下,我们更加需要重新思考二者的关系,需要回归大学的本质,教学是大学的首要职能,科研是根据教学需要派生出来,为教学服务的。只有把二者的关系理顺了,才可能使二者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
注释
[关键词] 教学方式 多媒体电化教学 比较 化学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节奏的加快,教学内容的更新,迫使化学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充分发挥多媒体电化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从而使化学教学得到优化。这样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如何使用以及多媒体使用的程度成为化学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笔者根据自身的经验,简单谈一下多媒体在化学课堂教学使用中的问题。
多媒体电化教学,通俗意义上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教学内容,辅助幻灯、投影、录相、计算机等教学手段,并把它们有机的穿插起来进行使用,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而传统实验教学也有自身优点,但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借助的教学媒体是一些幻灯片、图片、实验仪器等一些静态的媒体,传统教学是“嘴巴+粉笔+黑板”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还是简单的单向传输,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在教学中可能出现如下情况:
1.多媒体电化教学过程能提供丰富、生动的感性材料,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从而顺利实现教学目标。而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在讲到学生较难掌握的知识点时,经常注重学生“视”、“听”结合,加强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轻松愉快。我曾作过这样一组对比,在讲到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点时,一个班采用多媒体电化教学,一个班按传统教学进行,不采用任何辅助工具。一节课下来,前者课堂气氛融洽和谐,师生配合默契,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并且进行了一些习题练习,加深巩固,效果较好。而后者课堂气氛沉闷,学生配合较少,机械地接受讲述的知识,学生似懂非懂,一节课勉强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对比教学效果发现,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知识信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授受知识,可促进其综合能力的提高。
2.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口”的教学手段,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上明显表现出教学信息容量少,教学方法受限制等弊端。教学中如果运用多媒体技术则不仅大大提高课堂信息量,还能让学生领略到科技手段对教学产生的神奇作用。例如,复习课上如果采用电教煤体来再现知识体系,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通过启发联想,以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既可以节省板书时间,又可以实现对知识的归纳,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信息。但是由于多媒体较大的信息容量,学生的笔记速度显得很慢,不能将大量知识点及时记在笔记本上,从而使教学效果有所折扣。
3.一堂课时间45分钟,教授同样的知识点,多媒体电化教学要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时间上要缩短许多。这样,既节省了实验时间,又加快了课堂节奏,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去探讨分析,这对于学生在有限时间的化学课堂中吸取知识是十分重要的。但如果多媒体演示时间过长,由于教室内因演示需要而产生的暗淡光线会使部分学生丧失注意力。长时间的等待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慢慢地消失。长此以往,教学效果将越来越越差。
4.多媒体动画模拟教学在化学课堂上的具体应用,是传统教学可望而不可即的。计算机多媒体可以利用自身的声、画功能,建立起一个微机自身生成的环境,而用户则可以在此环境中作为一个参与者,进行各种操作和观察,将在真实世界中难以感觉到的虚幻世界、微观世界真实地模拟出来。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多以挂图、幻灯和模型来帮助学生想象,实际效果并不理想。采用电脑动画的手段,可以逼真地模拟出宏观变化中的微观过程。使用多媒体技术演示实验还可以模拟错误操作,这样不但节约实验用品,而且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多媒体课件还可以很好地模拟微粒的分开和结合的过程,如高中化学的化学键的形成与断裂、晶体结构、有机物分子空间结构、有机物反应机理、电解池原理、原电池原理、胶体的渗析与电泳等等,都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模拟,能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和接受。还有一部分实验容易引起环境污染或易使人中毒。如果改用计算机进行模拟,既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又可以避免对师生身体的损害。
5.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交互性特点,可编写出较强带有控制性的模拟演示,充分体现化学实验的操作步骤,反应流程,摸拟出反应物生成生成物过程的动态效果。通过带控制性的模拟演示,使学生深深体会各知识之间内在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但是由于电脑软件僵硬的控制性,多媒体演示实验不会出现做实验时的真实景象,只会朝着设计者已经设计好的结果和方向进行。
6.利用多媒体的摄像、声像结合功能,可以采集有关宣传材料,加强学生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的正确世界观。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用嘴来叙述,其单调性可见一斑。
7.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其练习效果非常之好。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减负提素”之目的。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而传统教学往往会把学生推向苦不堪言的题海之中。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并非要求每一节课每一知识均使用多媒体,也不可能用多媒体技术来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而是从化学课程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寻找最佳切入点,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应重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只有从学生的学习出发,才能真正达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结果。
参考文献:
[1]陈晨.对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的几点思考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