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产计划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应急管理 应急响应 生产与安全 风险成本 持续改进 共享
一、引子
2010年4月9日,中国石油独山子石化所属22万吨/年乙烯装置发生泄漏(以下简称泄漏事故)。
1.事件的发生。当日21∶39分,该装置可燃气报警器GE302发出报警信号,该报警器检测探头在10-P-454A/B之间。当班的工艺二班运行工程师xx立即通知热分外操xxx到现场进行确认,xxx到现场发现10-P-454C机封大量泄漏。
2.泄漏设备简介。10-P-454C为两端支撑结构四级卧式离心泵,两端均采用单端面机械密封。该泵于2007年9月投入使用,生产厂家为杭州大路。泵的正常入口压力1.45 MPaG,正常出口压力3.2 MPaG。同机型设备共3台,10-P-454A和B为备用,泄漏发生于在用的C。区域示意图见图1。
3.危急情况。泄漏出的混合碳三烃类在现场形成约7 m×6 m×5 m(长宽高)浓雾区域,已形成重大威胁。21∶40分,距离泄漏现场较近的压缩K501/601机房、氢气压缩机房及废碱预处理区等区域的17个可燃气报警仪也相继发出报警信号,可燃气扩散区域约3 400 m2,东南-西北距离约110 m。
4.如果发生爆炸的后果严重程度。(1)现场白雾形成,已经完全超过爆炸下限。(2)泄漏量计算:150 kg丙烯,相当于70 kgTNT。(3)爆炸破坏力:中心点13 m以内建筑物全部摧毁,15 m以内成为致命区,35 m内严重烧伤,45 m内门窗玻璃损毁。(4)连环爆炸:管线设备断裂损坏严重,大量碳三组分加入爆炸,钢构件飞散最远可达到700 m,该装置完全损毁,周遍装置不同程度损毁。可能结果:灾难性事故完全可能。实际结果:由于本装置当班员工的正确、及时、有效应急响应与处理,避免了一次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二、关于应急
1.安全管理三大项:事故预防,应急处置,调查处理。或者称之为事前、事中、事后管理。我们美好的愿望是:永远只做第一项:事故预防。这也是“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宗旨由来。
(1)安全管理要从被动的事中、事后管理,向事先预防转变,而实现转变的核心就是基于对“风险”的认识,风险是各类突发事件管理的核心。
(2)突发(突然发生)事件是应急管理研究的对象。突发事件具有:随机性,突发性,隐蔽性,(高度不确定性)。
(3)上述泄漏事故的应急处理属于事中管理,其事前、事中、事后的风险评价,哪一项都非常关键,我们全部都做到位了吗?本文后续将深入剖析。
2.应急。是指为应对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在某个地区或一定范围内,政府或相关企业、机构组织各方力量在一段时间内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采取紧急措施所呈现的状态。
(1)应急对于突发事件管理的重要作用:充分考虑突发事件的不利后果,消除不利影响,避免灾害或严重后果的发生。
(2)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3)应急管理的主要目的――削减风险。
(4)上述泄漏事故后,我们根据车间泄漏处理应急预案和操作卡,发现现场做的远远好于写的,我们希望这样的经验能为新员工所有效继承!并由石化行业同类装置得到有效共享!
3.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
(1)既然有突发事件,就应该有应急预案。
(2)应急预案是作为应急处置和响应行动时的行动参考。我们平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这种参考的价值发挥出多少作用?
(3)应急预案又叫应急计划、应急程序、应急方案。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困惑:预案,形式的东西往往大于可用的内容。
(4)应急预案的作用就是将“无备”转变为“有备”,“预案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预案是万万不能的”。
(5)企业生产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基本情况、危险目标、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和人员职责,报警和通讯的联络方式,事故(事件)发生后采取的应急措施、人员紧急疏散撤离、危险区的隔离、检测、抢险救援和控制措施,受伤人员现场救护和医院救治,应急救援保障(内部保障、外部保障)、预案分级响应条件、事故应急救援关闭程序,应急培训计划、演练计划等。这其中的每一个因素都是应急响应的关键。
三、应急响应
我们下面在叙述上述泄漏事故的应急处理过程中,可以比较直观地得出应急响应过程中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暴露出的不足。
(一)应急处理过程
1.应急启动。
(1)值班长张xx,通知急冷外操余x和压缩外操毛xx携带3副全面罩赶到现场 (MSDS)。
(2)分离班长王xx在对讲机里听到热分外操的呼叫后,立即冲到外操间拿了3个铜F扳手也赶到现场。
(3)主控室运行工程师史xx立即启动物料泄漏应急程序,通知调度、车间值班干部及车间领导。
(4)通知各奔赴现场的处理人员立即关闭手机。
2.应急处理。
(1)21∶41,张x、张xx、史xx等人立即停泄漏泵,启动离泄漏泵较远的备用泵10-P-454A。
(2) 21∶43,值班干部陈x赶到现场,与张x、王xx将消防炮(P-146)打开,并从消防炮(P-146和P-144处)分别接两股消防水从空中对泄漏物料进行稀释,同时接氮气胶管进行保护。
(3)21∶43,张xx、史xx、余x和毛xx在佩戴全面罩做好个人防护的情况下开始关10-P-454C的进出口阀。
(4)21∶56,彻底隔离10-P-454C。
(5) 21∶57,史xx开始倒空泵内残余物料。
(6) 22∶10,泵体倒空泄压完毕,泄漏停止。
3.后续处理。
(1) 10-P-454C驱动电机断电.
(2)接氮气胶管对10-P-454C泵体向火炬进行吹扫置换。
(3)2010-04-10早晨将10-P-454C泵盲板隔离。
(4)当日该泵进行检修。
(二)应急处理过程值得共享的经验
1.应急处理反应迅速。
2.进入现场关闭手机。
3.使用铜质防爆工具。
4.在充分做好自身防护的情况下抢险。
5.采用工艺隔离、消防水喷淋、氮气保护等多重手段降低事故扩大的风险。
可以看出,以上各因素都成为避免本次事件演变为重特大灾难性事故的关键,非常值得共享。本文重点剖析这次应急响应过程的不足,为亡羊补牢、前车之鉴之作用。
(三)应急响应过程中的缺陷和短板的分析与思考
1.该装置有454A、B、C三台泵,两备一开,为何从2007年开始一直在运行C泵?其他装置还有这样长期一台泵运转、且备用泵长期不用的现象吗?目前在该企业找不到与此相关的管理规定,那么我们是如何管理和有效的监测使其受控呢?从装置管理、设备管理方面看,制度覆盖不全面。
2.2010年1月26日已经发现该泵机封泄漏并检修,检修质量过关吗?检修后如何验收的?1月26日的检修有适用的规范吗?检修过程质量控制按照规范或规程严格执行了吗?为何没有详细分析泄漏的原因,而是仅仅纠正?质量过程控制与分析评价没有做到位。
3.机械密封配件是合格的吗?经过严格检验或验收了吗?机械密封配件没有使用期限吗?我们按照使用期限采取预防性维修更换措施了吗?机械密封配件有厂家准确的技术说明书吗?说明书规定正常使用期限了吗?我们向厂家索取说明书或期限指标了吗?厂家提供的技术资料信息中关于泵机械密封泄漏大及寿命短的原因共计10条,而在事后查阅该装置的操作规程中只有4条。对技术资料的消化和吸收做到位了吗?这样没有任何预防措施的关键泵组为何使用单机械密封?为何不使用双密封?其他在用泵该不该整改类似问题?其实,一个密封的问题,暴露出我们在质量与安全控制过程中的密度、深度还远远不够。
4.第一次发出报警信号应是21∶36∶48,为什么我们不相信报警信号?我们的现场报警系统到底存在哪些问题? 报警后人员现场确认及处理为何不戴空气呼吸器而仅使用面罩,使用面罩的风险确认过吗?现场应急处理时为何未及时通知该生产装置全体在岗员工,为什么未采取警戒?随着应急的启动,大量机动车辆驶入装置现场,安全吗?符合安全防护的距离要求吗?应急响应的现实操作与书面预案的脱节暴露无疑。
5.停泵后关闭入口阀时发现该阀卡涩难以操作,该阀是如何维护的?平常或此前为什么没发现?消防水龙带尺寸不吻合,接不上,难道不能在日常检查中发现并解决吗?关键应急设备的日常维护与保养又是一个短板。
6.用氮气保护了什么?用消防水和氮气稀释蒸汽云是最恰当的么?有无更好办法?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技术要素评价不全面、不到位。
7.我们长期让法规逼着走,仅追求满足法规要求这一最低标准,为什么不能对类似于该泄漏泵这种没有预防性措施只有应急措施的部位提高装备标准呢?建设或配置时又是如何来确保质量的呢?有完整的QA系统吗?本质安全没有落到实处。
8.如果当天不是轻微东南风而是西北风,进出装置的警戒、与周围装置的沟通是不是就更为重要和关键呢?当时为什么不停工?生产和安全的关系摆正了吗?目前在各企业,依然存在生产重于安全,安全服从于生产的现象。应急预案的实施再次检验了安全理念的树立的极端重要性。
9.依据该物质MSDS提供的泄漏应急处置: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用工业覆盖层或吸附/ 吸收剂盖住泄漏点附近的下水道等地方。我们不符合规范以及不按照规范进行处置和操作的地方还有多少? 如何去管理和完善?应急响应过后的反思和分析评价与预案的制定、实施过程同等重要。
(四)反思
1.本次事件从某种意义上讲,风险成本的估算怎么样去计算都不为过,但是我们事后做过风险成本的估算了吗?我们共享做得如何?
2.这起事故的最严重后果会到什么程度?
3.究竟是那些因素导致此事件发生的?
4.这些因素和当事企业在运行的HSE管理体系有哪些关联?
5.到底谁该为此事负责?
6.我们已经幸运了很长时间,还能持续多久?
7.如何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四、结论
我们希望消防队的车辆永远不要出动,我们希望准备的急救箱里的药品全部过期,我们希望投保之后永远不要报救急,我们希望应急救援方案永远尘封……从事件过程,我们可以认识到高风险的石化企业发生应急事件时,及时、有效响应的重要性,更能从响应过程中和事后的分析与思考中,不断优化应急预案,达到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信息化 医疗产业 教育文化 重要性
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60年代的日本,首先是由日本学者梅棹忠夫提出来的,而后被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西方社会普遍使用“信息社会”和“信息化”的概念是7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
关于信息化的表述,在中国学术界和政府内部作过较长时间的研讨。1997年召开的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将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化定义为:“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根据最新公布的《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对信息技术定义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结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和《吉林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在医疗、教育领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吉林省医疗、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医疗、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和《吉林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就信息化如何在文化产业中应用作为研究的重点,特别是针对吉林省医疗和教育单位更是文化产业的前沿阵地。二者看似互不相关,实质却紧密相连。教育单位更加注重信息化在文化产业中的输出、医疗单位更加注重信息化在文化产业中的输入。教育以信息化为技术方法,将文化作为产品传播给文化承载者,文化承载者将运用信息化将文化产业引入医疗单位。教育、医疗服务单位均为面向社会的服务窗口,它们运用信息化将文化转化成一种软实力来促进自身发展、并且还能通过为百姓服务之时将这种软实力转化为正能量传播给百姓、感染百姓,从而间接地促进百姓与社会、政府、 企业的和谐局面。
吉林省信息化医疗、教育文化产业氛围如何,会直接表现在经济发展程度上,为实现吉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以“三动”促“三化”“十二五”发展战略,在医疗和教育单位文化产业信息化应用中就需有一次彻底的思维转变。
信息化是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也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必然结果,从物质与能源的经济结构作为重心,向以信息为经济结构的重心转变的一种过程。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最初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
文化产业是社会领域,保持代际关系,传播社会经验的重要手段。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医疗、教育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教育文化产业是与医疗文化产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步入二十一世o的今天,信息化应用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市场经济大潮中,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信息数字化的有效融合,使得信息化应用对文化产业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将信息化理论与医疗、教育文化产业理论有机整合,可以真正的发展改善传统医疗、教育文化产业的弊端。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始终以信息化为中心,以追问文化建设的意义、价值和存在的目的,提高医疗、教育文化者的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吉林省经济建设全面发展。
《教育信息十年发展规划》强调:“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充分显现。”
形成以信息化为依托,成为人人可享有的优质的吉林省医疗、教育文化产业学习环境。用信息化来形成吉林省医疗、教育学习型的文化产业支撑服务体系。用信息化来实现吉林省医疗、教育文化产业网络的全面覆盖。管理信息化对吉林省医疗、教育文化产业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与吉林省医疗、教育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电力企业;生产计划;管理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不断发展,电网规模日益扩大,电力市场蓬勃发展,保障电力供应的任务日益繁重,在此背景下,对电力企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计划和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一、电力企业生产计划管理概述
对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为特点的电力企业来说,进行合理的生产计划管理对电力设备维护、电力保障供应有着重要作用。生产计划是指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均衡的安排和计划生产的各个环节,以更好的保障库存周转率、提升劳动生产率、提升客户服务水平。
对电力企业来说,生产计划根据周期的不同,一般分为年度和月度两种,根据年度和月度计划的总体框架可以再细分到周计划和日计划,从而为电力生产提供明细的计划和要求。
电力企业的生产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生产的大修和技改
生产的大修和技改包括电力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的维护、检修等计划。大修和技改的区别在于:大修项目完成后,不能列入资产,而技改可以列入资产。
电力一次设备众多,包括变压器、输电线路、电抗器、电容器等,一次设备的正常运行是保障电网安全供应的重要条件,电力生产计划主要包括设备的清洁、安装、调试、维护和技术改造等。
电力二次设备主要是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相关系统还包括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系统、电力通讯和信息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等。电力二次设备相关系统的选择、正确、迅速动作是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途径。所以,电力企业生产计划管理对电力二次设备安排安装、调试和维护的具体过程,并定时进行检查和缺陷维护。
(2)运行维护和安措
电力企业的运行维护和安措主要针对电力安全运行策略的措施评价和实施计划。电力生产始终将安全放在第一位,电力安全主要包括事故缺陷处理、安全性措施的评价和实施、重大事故的反措和技术改造,以及组织安全检查,及时进行缺陷和隐患整改等。
(3)电力基建和零购
电力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涉及的电力物资众多,且型号和性能各不相同,具有单体性和不可复制性,所以,对电力基建物资的生产、调度和配套也是电力企业的生产计划管理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电力生产的材料采购、电力备品和备件的生产物资管理,相关人工、物资、试验设备的费用等。
(4)电力营销大修和技改
营销大修和技改主要用于对变台和计量采集装置、营业厅自助缴费机、智能电表、厂站采集终端等进行的改造和建设,用来提升电力营销水平,实现供用双赢。
二、我国电力企业生产计划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生产计划管理面临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
随着我国电力市场化的发展和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电力企业的生产计划管理也面临着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的问题。电力生产中涉及的环节较多、技术水平高、业务复杂,且电力网络网架结构复杂、电力营销网点多,给电力生产计划管理带来较大的困难。
(二)生产计划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融入市场竞争的过程中,电力企业也面临着生产计划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一方面,有些电力企业还存在着生产计划完成不均衡、生产计划与实际执行不协调、不同企业间的管理水平差距较大等问题。另一方面,有些电力企业在体制改革中,经过减员增效,用工水平降低,生产计划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知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有待提升。此外,生产计划管理与实际情况的联系性也有待加强。对电力企业来说,为规范输配电设备的定检、消缺、技改等工作流程,生产计划管理应与实际现场相结合,避免出现脱节的现象,而目前很多电力企业的生产计划还与实际现场情况有一定差异,或未能根据现场情况变化而及时调整。
三、提升我国电力企业生产计划管理水平的措施分析
(一)推进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式的转型
电力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受到长期垄断体制的影响,我国电力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如何针对电力行业的特点,建立高效、科学的生产计划管理体制,是转型期的电力行业面临的问题。
建立生产计划的精细化管理,对生产计划每个项目从项目下达后的每个时间节点、完成情况、资金使用情况、计划完成时间和结算等都进行跟踪管理,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系统。围绕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的建设需求和电力企业生产管理特点,建立包含生产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在内的生产计划管理体系。
(二)提升生产计划的整体管理水平
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为电力企业的生产计划管理水平提升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随着智能电网大发展,电子化办公和自动化、网络化手段的使用有利于提升电力生产基础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利于实现生产管理的信息化和标准化,从而提升电力企业生产计划管理的水平。此外,还应提升生产计划的看现场水平,从环境、设备、人员、管理、工作内容等方面,来明确生产技术部、安全监察部、电力营销部、物资供应部、调度、输电、变电等相关单位和部门的职责,以确保生产计划管理与现场的相关性和指导作用,并及时进行跟进和调整。
结语:
电力企业生产计划的最终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保障电力供应,严格按照企业的年度发电量计划进行调度,新时期下,只有进一步优化生产计划管理,才能确保电力“送得出、用得上、用得好”。
参考文献:
[1] 张靓熠.浅议提高电网公司企业生产计划管理水平[J].电源技术应用,2013,2.
关键词:数据分析;航空零部件;风险管理;过程控制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198(2013)13016902
1 实施风险管理的背景分析
2004年发达国家中已有73%的企业建立了全部或部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比2001年增加了24%。近年来,“风险管理”的字眼在媒体上频繁出现,中央企业的风险管理在国资委乃至全社会中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2006年,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要求中央企业把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摆到日常经营管理的重要位置。2010年,中航工业下发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关于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规定》,要求各直属单位和成员单位认真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2011年,中航工业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十二五”规划》,要求各直属单位和成员单位要切实抓好全面风险管理工作。
2 风险管理的过程控制
2.1 成本数据分析过程
从成本分析入手,找到生产厂的最重要的成本因素,再结合风险管理的知识进行生产厂风险管理的探索。
结合本单位近三年的材料动态表数据:民机有色占50%、民机成品占26%、工具占11%、零星配件占8%。这四项数据占到95%。可以看出最重要的材料动态表数据就是民机有色、民机成品、工具和零星配件这四项。也非常符合我们生产厂的特点,主要就是生产产品的原材料,成品,还有用于生产的工具,和保证机床运行所需的机床配件等。
近三年的制造费用数据表明,折旧费占制造费用64%,生产工人工资及福利占制造费用16%,管理人员工资及福利占制造费用11%,机物料消耗占制造费用6%,电费占制造费用2%,取暖费占制造费用1%。折旧费主要是数控机床每个月按比例计提的折旧金额,生产工人工资及福利主要是支付给一线生产工人的工资和福利费,管理人员工资及福利主要是支付给二线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工资和福利费,机物料消耗主要是辅助生产的一些非金属材料等。取暖费是采暖费的分摊金额。
制造费用中最重要的是折旧费、生产工人工资及福利、管理人员工资及福利、机物料消耗等,折旧费和机床设备管理相关,生产工人工资及福利和管理人员工资及福利跟人力资本相关,机物料消耗跟生产辅助用料管理相关。
材料动态表数据和制造费用类数据表明,航空零部件机加生产厂主要为生产成本中心,所以成本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涉及风险点也较重要。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找到了一些关键的成本要素,将这些成本要素和关联的管理流程相结合。找到航空零部件机加生产厂的风险管理的重要关注点。
2.2 风险辨识过程
在上面成本分析找到风险关键点的基础上,确定以上各项管理流程为风险辨识范围,然后采取部门研讨(头脑风暴法),组织本单位的风险管理小组成员和各部门骨干人员,集思广益,收集本单位的风险事件。
2.3 风险分析过程
在风险分析过程中,企业可以用到很多不同的方法对风险进行深入的分析,包括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定性的方法包括动因分析和影响分析。我们采用定性的方法对我们单位进行风险分析。
将我们风险辨识出来的风险事件提取出来,做成风险事件分析表,将定性分析的相关要求和说明发放到每个填写风险分析人员。组织大家对风险事件进行风险分析,最后经过讨论研究确定我们单位风险的动因类型和影响。
2.4 风险评价过程
评价风险的维度可以有很多,最常用的评价维度是由发生可能性和风险影响程度两个共同组成的评价矩阵。风险评价的每个维度一般采用5分制,分为“极高、高、中、低、极低”五个等级。我们针对我们单位的风险事件进行可能性和影响程度的评价。
首先,确定风险评价的标准,然后按照风险评价的两个维度制定风险评价表,将风险评价表发放到参与评价的相关人员。最后汇总大家的风险评价数据,生产我们单位的风险图谱。从图谱中可以很直观的看出每个风险事件的重要性程度。
3 优化风险管理的路径选择
通过的分析,风险事件主要是设备和人力资源两方面,作为航空零部件机加生产厂,这两个要素就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设备是生产能力的保证,人力资源是生产效率的源头。下面我们将针对重要性程度高的风险点制定风险管理方案。针对这个重要的风险点我们制定了设备维修流程图,从流程上明确了设备维修各个岗位相关人员的职责和具体的处理流程。
3.1 风险控制点
日常设备维护中要做好二、三级设备保养记录,要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判断是否需要维修,关键备件要留有安全库存。设备故障停机直接影响我们生产单位的生产加工能力,生产计划需要调整,影响生产计划完成率等指标。
用人计划要与生产任务相匹配。提高现有人员的生产能力,影响生产计划完成率等指标。
3.2 控制措施
针对以上风险控制点,设备方面我们主要是加强设备的全面维护管理,提升设备的完好率,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及时维护维修设备,保证生产能力。做好设备故障发生的数据统计,从数据统计中提取出关键故障原因,做好关键备件的采购计划,保证维修用的关键备件采购周期。生产计划要做好备选方案,一旦设备故障需要修理,要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安排,保证生产计划的完成。确保完成生产计划完成率等指标。
需要我们根据单位的生产科研需要,详细谨慎制定用人计划,尽量减少非生产人员的比例,提高生产工人的生产效率,加强现有人员的培训,使其一专多能,胜任多种岗位的需要,合理分配任务、不养闲人,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人力资源。要加强人力资源的绩效考核,通过绩效考核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确保完成生产计划。
一、工作完成情况:
我的工作主要内容是根据市场部下发的顾客订单,结合公司铸件南北生产部的生产能力,制订生产计划,确保公司重要顾客订单都能如期完成,一般客户能按照约定的交期交货,且南北生产部均能满负荷生产,不至造成资源的空置、浪费。通过做到以下几点来完成:
1、根据订单数量及交期,考虑生产部的技术特长,合理安排生产部的生产任务;每日将编制的生产计划下发至各生产车间班组长。
2、跟踪生产任务的完成情况,对于因客观原因导致的未能按计划完成的产品,及时跟市场部沟通,并重新下达任务单组织生产。
3、适时跟车间沟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协调处理。
4、对于技术相对简单的产品,编制外协生产任务单,安排外协厂家生产。
5、对新产品及技术不成熟的产品,进行过滤。所有新产品进行批量或小批量生产必须经过各工序责任人的会签,没有问题方可由计划部下达生产任务,避免技术不成熟盲目批量生产,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二、2010年工作经验与教训:
一年的工作,我充分体会了严格按照计划生产的重要性。
1、铸件北生产部,经常出现私自更改计划,导致产品不能按照预订的交期完成,出现顾客抱怨。我们对出现的以上情况,有很大的无力感。
计划部应具有相应的权力,对未按计划进行生产的部门、车间有考核的权力。
2、由于生产负荷的原因,经常导致部分产品变更生产车间,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原先生产顺利,换车间经常出现问题。建议产品应配置相应的技术文件,或注明生产中各工序可能存在的技术问题,以便技术南北生产部共享。
三、2011年工作计划
1、掌握各车间的生产力,结合订单,合理安排生产。
2、继续严格执行新产品量产、小批量生产的审批程序。
3、制作模具系统(包括产品照片、模具图片、基本的工艺流程),使公司产品的信息透明化。
4、加大生产任务完成情况的追踪力度,争取细致到工序。
四、建议
1、技术共享,对于公司技术成熟的产品,铸件南、北生产部应共享工艺生产技术。如:近期**华康63阀壳,由于南生产部手工造型人员紧张,调至北生产部生产,由于没有技术交接,导致北生产部生产的产品批量报废。
关键词:实物管理计划管理;ERP;数据管理
一、农业企业存货管理的意义和特殊性
存货是企业流动资产构成的重要内容之一,在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被列为第一号,凸显其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性。按照1992年财政部颁布的《农业企业财务制度》,农业企业存货包括各种原材料、农用材料(种子、饲料、肥料、农药)、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幼畜和育肥畜、农产品(产成品)和商品等。
存货管理水平直接反映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进而影响企业财务成果。农业企业生产经营特殊性使农业企业存货管理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1. 农产品品种繁多且数量庞大,因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产量和品质极不稳定,加之生产的地域性与消费的普遍性,经常会存在复杂的供需矛盾。
2. 种子种类繁多,性状复杂,储存难度大,具有生命力和较强的不可替代性。
3. 肥料是在植物生长时提供的一种或多种矿物质元素总称,可以分为有外购的商品肥料和农业企业自行收集和加工的农家肥等,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特点和地域性特色。
4. 农药是指为保障和促进植物和农作物的成长,所施用的杀虫、杀菌、杀灭有害动物(或杂草)的药物统称,在使用或禁用规则、安全间隔期等方面具有严格的执行标准。
二、智农农业集团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
智农农业集团成立于2012年末,至2015年4月份已经累计投资40多亿元,全面进入种植、养殖、肥料加工、饲料加工、观光体验、全程冷链物流和终端专卖店的农业食品全产业链循环体系。已经筹建或成立全资子公司近40家,陆续建立自有种养殖基地、肥料及饲料加工厂、沿江及内河养殖场等50多个。2015年春节前后陆续在长三角区域开立观光体验店3家,终端生鲜专卖门店(场)近30家,预计2015年年末复制建立生鲜专卖店(场)近百家。随着集团及子公司所辖生产基地、场(厂、店)产供销循环的迅速建立和启动,存货购销调存领等环节的管理矛盾时有发生。存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原材料占用结构不合理
2015年4月末种植业已有12家子公司(29个基地),出现沉淀存货资金2985.35万元,占期末存货总额9970.83的29.94%。其中:农产品332个品种,合计2190.15万元;种子127个品种,合计242.60万元;肥料24个品种,合计328.20万元;农药71个品种,合计224.40万元。
以A公司为例,该公司辖四个农场,2014年上半年进入生产循环,但是因采购计划与生产计划需求的匹配性不够,导致种植期末积压种子、肥料和农药46个品种,计64.6万元,占当期采购总额307.62万元的21%。其他公司类似情况不一而足,各种种子、肥料和农药因采购计划与生产计划不吻合,造成资金严重不合理沉淀情况时有发生。为优化和调整原材料不合理占用,集团内部原材料调拨在承担物流成本的同时,还得承担子公司间采购和销售业务产生的税负。
(二)仓储人员技能和品管人员监管缺位
2014年K公司玉米收成较好,但是进仓前租赁烘干塔事宜决策迟缓,仓储人员操作技术粗糙,将干潮玉米混合烘干造成干玉米烘过火,潮玉米剩余水分大,导致玉米品质下降且不利于储存。2015年4月降价销售近4000吨,净损失高达360万元。
品管人员检测和监管缺位导致原材料中肥料和农药损失11个品种,计320万元,其中:K公司有机肥因重金属检测标准纠纷,净损失达190.8万元。
(三)采购计划与生产计划各行其是
上述12个子公司的种子、肥料和农药在建司初期采购由集团事业部、计划管理部和招标采购部负责决策,子公司生产部门在生产农时处于等靠要的状态,上下部门间计划审核、与供应商洽谈和签约、资金拨付、物流、入库检测流程冗长,几乎每个子公司都存在种子、肥料和农药采购入库时,已经耽误了农时不正常现象。
子公司生产部门为避免适量多批次申请难的情况,对采购计划高估冒算,导致肥料、农药及其他原材料严重积压。截止2015年4月末有17个品种,计157万元的物资出现A公司积压,B公司急需的窘态。
(四)销售管理对存货盈利能力的影响
僵化的销售决策导致存货资金沉淀的同时,还会直接产生存货损失。因过于强调内销计划导致农产品采收、加工和仓储应接不暇,其中:A公司瓜果蔬菜在田时间和储存期过长近65个品种,造成净损失220多万元。
三、智农农业集团存货管理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管理架构职责分工有余,协作意识不足
智农农业集团分别建立了种植、陆地养殖(含肥料和饲料加工)、水产养殖、冷链物流及终端生鲜专卖等四个事业部,采用各事业部牵头与集团相关职能部门一起负责对所辖子公司进行对口管理,其中:计划管理部衔接产供销体系的销售计划,招标采购部负责具体采购计划及其业务管理,各事业部依据销售计划分解落实各子公司的生产计划。销售计划和采购计划经过集团职能部门分解和落地,具体情况早已变化,往往会造成销售计划与各子公司的生产计划不匹配,生产计划因销售计划多次变更后,又一次造成采购计划应变困难。
各子公司基地或农场区域分布距离较远,存货采购或采收通常在事业部指导下自行组织,对存货的购进、采收、质检、储存、领用、出库等环节进行全过程实际管理,既不能进行内部仓储物流系统资源的整合,更无法进行集团内甚至集团外物流资源的利用,极易造成存货结构性不合理,形成有问题资金的沉淀。
(二)仓储管理设施落后,质量控制体系难以落地
集团成立初期就设立专门部门致力于质量内控体系的建立,依据整体经营计划和质量内控体系的要求,也制订了各子公司具体的管理制度。但因对仓储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给存货的品质管理和储存费用控制带来诸多问题。
以K公司为例,因产能发展过快,自有仓库建设周期长,租用储库多为老式拱形仓、单层板型立筒仓、简易罩棚、露天屯及袋装垛形式等,绝大部分无保温或隔热措施、无机械通风散热散潮设备、无检验检测设备等。经过一段时期的储存,部分农产品受潮或被高温,又组织人员人工晾晒,甚至二次烘干,直接导致存货品质下降。以上情况使企业的质量内控体系难以落地,无法满足存货管理的基本需要。
(三)仓储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
智农农业集团成立以来,因迅速扩张汇集了农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类人员,除少部分来自专业农校外,大部分来自中小型农业企业,有些员工还是非对口专业的学生或者是当地的普通农民,这些人员在企业存货管理上普遍缺乏基础技能,没有种子、肥料和农药基本的储存、堆码和养护知识,更谈不上存货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理念,因管理不善而导致存货损失的事故时有发生。
(四)未发挥ERP为主的供应链技术管理效能
1. 集团信息部门重视ERP系统应用的顶层设计,没有及时与各子公司经营层互动,并取得他们的支持,甚至部分子公司仓储人员没有有效培训就强行推行;
2. 完善的ERP操作培训和操作考核制度是ERP系统正常运行并提供有效分析性数据资料的制度保证,但因人员培训滞后,导致系统操作不规范,数据录入不及时,无法对存货进行批次管理和过程品质监控;
3. 部分子公司经营层人员意识持续停留在无ERP系统管理的操作层次,这也弱化了ERP对供应链存货管理的效能。
四、智农农业集团提高存货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确立子公司为经营业务主体,优化管理流程
在明确集团战略目标的条件下,确立各子公司为经营主体,在集团内建立以IT信息管理系统为载体的系统化和规范化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平台,日常经营管理的审核审批的职能和责任重心下放在各子公司,集团职能管理部门履行事前计划咨询与备案、事中服务与监督和事后分析与考核的相关职能,形成分工合理、责任明确和流程清晰的管理体制。
(二)严格用人标准,重视相关员工岗位技能培训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存货进销存业务进行ERP系统管理是企业致胜的重要技术手段,但是员工素质的高低,计算机操作技能的优劣对信息化管理软件的成功运用起到关键性作用。
1. 在人员招聘上人事部门应制定合适的用人标准,坚持具有一定计算机操作技能或有强烈的学习愿望的人员进入存货管理或其他相关岗位。
2. 组织专业部门和顾问团队对财务、统计、采购、品管和仓储人员进行ERP系统软件操作技术的全方位培训,并使之常态化。
3. 针对财务、统计、采购、品管和仓储岗位的具体操作过程进行截图说明或录音录影讲解。组织骨干人员编写操作手册,并在所有岗位进行推广和学习。在此基础上定期不定期进行总结和考评,以奖促训,逐步带动大家的学习热情。
(三)利用ERP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产供销的大数据分析
1. 采购和仓储人员娴熟的使用ERP系统电子阅读或扫描接收所有存货的数量和价格信息,使存货在计价、记录和识别上变得简单,可以快速发现和分析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地降低了存货盘点和清查成本,减轻存货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
2. ERP信息系统可以对存货的采购、运输、存储、销售、领料、直至退回或售后等环节实现实时动态监控,实现存货在购销调存领等环节的信息自动化处理。通过对存货动态运动过程进行有效跟踪反映,及时解决各环节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可以降低或减少存货实物流转中出现的损失和浪费。
3. 利用ERP信息管理技术参与存货成本核算,ERP信息系统可以对所有的存货数量、价格信息进行储存和分析,采用合适的计价方法来计量存货的单位成本、领料或发出成本、期末结存成本等。进行一阶段的数据积累,对存货进出数量、价格走势的周期性分析,可以有效地为生产和销售计划提供分析性数据。
4. 利用ERP数据分析优势对存货集中采购和采收、定向定点销售、集中冷链物流管理、异地库存管理等方面提供指导,适时对供应商准入、合同执行、采购价格、供应商交货和履约、各子公司最佳供应商和最佳采购批量进行分析和监控。
(四)优化和调整农产品销售和生产计划、原材料采购计划
1. 在产品销售计划上初期应以子公司周边地区销售为主,自有终端门店品牌推广为辅,随着终端门店销售能力增强可以逐步进行比重调整,切实减少成熟农产品在田和在库时间,降低农产品损耗和仓储费用,提高存货销售环节的盈利能力。
2. 建立以各子公司为责任主体生产计划管理体系,经事业部质询和备案后执行,充分发挥各子公司的地域优势,结合各地的气候和土壤特点,种植生产具有地域特色的名优农产品。
3. 依据生产计划确定的原材料需求时间、地点,利用ERP信息进行集团内外购销大数据处理。引进供应链体系管理方法,与上游供应商采用共享共赢的原则建立采购网络系统,兼顾购销双方利益,统一制定各子公司和供应商的战略合作目标。在提高采购效率的基础上,以最优的存货结构为生产经营服务,最终达到提升企业盈利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丰.试论国有企业集团的存货管理[J].现代商业,2011(12).
[2]王浩清.企业集团统一采购降低外购存货成本[J].天津经济,2004(08).
[3]李瑜玲.种业公司存货内控之要点[J].中国农业会计,2012(04).
关键词:多地生产;造船企业;物资配送;风险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2.14 文献标识码:A
1 导 论
1.1 多地生产型造船企业的定义。多地生产型造船企业是指因地理分布原因需在不同地点或区域同时进行多艘船舶建造的船企,即应在形式上拥有多个地点的分段制造、总组、搭载区域。满足以上定义的船企可称之为多地生产型造船企业,如沪东中华造船公司(以下简称HZ公司)不仅拥有浦东本部和浦西复兴岛的分段制造、总组、搭载区域,还拥有长兴岛的分段制造、总组、搭载区域和崇明岛的分段制造、总组区域等,是一家典型的多地生产型造船企业。
1.2 国内造船企业的整合趋势。在经历了2003~2007年的船市黄金期后,全球造船业正处于洗牌调整阶段,根据英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的统计数据,全球规模以上的船企数量从2008年7月的620家减少至2013年6月的482家,市场淘汰率达22%。国内船企也同样面临着关闭、萎缩、调整、整合的局面,中船集团自2012年以来已经加快了旗下造船企业的整合节奏,如西江造船与桂江造船、广船国际与中船龙穴、黄埔造船与文冲船厂、沪东中华造船与江南长兴造船以及外高桥造船与江南长兴重工的融合、托管等;另外,国务院于2013年8月了《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从政策层面推动了国内造船行业实施兼并重组的步伐。因此,国内造船企业未来几年的整合趋势不可逆转,多地生产的船企必将持续增加。
1.3 造船企业的主要生产特点。造船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具有周期较长、工序复杂、工种繁多等特点,从作业流程看,可分为分段加工、制造、涂装、总组、搭载等;从作业类型看,可分为船体、舾装、涂装、机电等;从作业区域看,可分为内场、外场、船台(坞)、码头等;从作业工种看,可分为装配、电焊、强电、弱电、划线、打磨、涂装、管子等几十个工种,容易发生因设计工艺差错、物资配套滞后形成的生产脱节现象,从而影响整船建造进度,并可能导致延期交船,引发巨额罚金。另外,造船企业十分强调工艺顺序和施工次序,如前一道工序无法按时完成则会引起后续一系列工序的连锁效应,且由于各工序的时间重合度不大,能够采取的应急补救措施也有限,往往一艘船的延交会影响多艘船的船坞、码头计划,给企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
1.4 物资配送对造船企业的重要性。由于造船企业非常强调工艺流程和施工次序,因此确保前道工序能够顺利开展显得尤为重要,而材料、设备、中间产品作为每道工序的生产对象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在生产技术准备阶段,物资采购工作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物资部门根据生产计划拟定相应的物资纳期;而在生产实施阶段,物资配送工作是保证各生产部门能够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是确保产品生产计划完成的基础和前提。
2 多地生产型船企物资配送现状
2.1 与物资配送相关的一般流程现状。从与物资配送相关的业务流程看,多地生产型船企与其他制造企业区别不大,一般均会涉及采购与付款、验收与入库、领用与出库等流程,但鲜有企业专门制定物资配送业务流程,最多在领用与出库流程中一笔带过,没有书面化、标准化的操作规程和流程,随意性较大。从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看,采购业务及资产管理指引中均未对物资配送作出规范性规定;而在企业实践中如HZ公司2013版的《企业内控管理手册》中也没有针对多地生产的特点组织制定相应的物资配送流程。
2.2 针对多地生产采取的一般措施。通常情况下,造船企业的单船材料采购成本约占销售收入的65%~70%,HZ公司2012年度的物资采购总额为78.06亿元,全年共领用材料、设备79.30亿元,如再加上分段、舾装件等中间产品,每年配送的物资金额合计达几百亿元。为确保生产经营有序开展,作为多地生产型船企,HZ公司在物资配送方面已经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如自行开发《造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将供应商、采购合同、入库单、领料单等纳入到信息系统管理,减少人为差错,提高了信息传递速度;运用托盘式管理,将管子、舾装件等配件以单元模块为单位配齐后一揽子配送;利用生产调度会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物资配送过程中的问题;根据生产计划表,及时制定物资配送计划,并加强中间产品上下道工序的交接等等,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因多地作业带来的生产经营风险。
3 多地生产型船企物资配送存在的主要风险问题
3.1 不同配送形式下的物资入库风险。根据物资自身特点及生产计划安排,以物资配送形式一般可分为常规验收入库物资及直接送达生产现场物资。从入库风险看,常规验收入库物资可能存在缺乏货物验收标准,验收入库手续不规范;实际收货与采购订单不一致,货物数量缺失;接收未订货的货物;货物规格、质量未达到订货要求等风险;而直接送达生产现场物资除具备以上风险外,还可能因仓库管理人员缺位由现场生产人员代为验收等因素,存在物资验收程序弱化,只点大数、不验小数,不开箱验收等风险。
3.2 直接送达生产现场的物资因单据问题引发的风险。由于直接送达生产现场的物资一般由现场生产人员代为验收,因此往往存在单据滞后或遗失的现象,从而导致企业账实不一致,资产的安全、完整性受到了威胁。在实践经验中,一般情况下物资部门会主动向生产部门催讨收货单等单据,或者经常督促生产人员及时将收货信息输入到《造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但由于在考核上没有较大约束,生产人员往往只重视生产进度,忽视了其他管理工作,有时甚至到完工交船后,相关物资信息还未在系统中反映,使账面生产成本存在缺失,造成当期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完整。
3.3 生产计划调整与物资配送之间的矛盾。由于当前航运、船市持续低迷,不少船东因新船租赁、运营、融资等问题向船企提出了延期交船,甚至解约撤单的要求,船企普遍陷入了接单难、交船难的困境,因此生产计划频繁调整与物资配送之间的矛盾愈来愈突出。从多地生产的船企看,由于不同地点有多艘船舶在建,个别船舶的延期或撤单将会引起连锁反应,其他在建、后续船舶的分段制造、船台船坞、码头停靠等计划均会作相应调整,如果量变引起质变,生产场地的异地大调整也在所难免,因此对物资配送的影响较大。如果异地调整的船舶未能及时更新物资配送信息,那么可能会出现物资配送混乱现象,对生产秩序的影响将是致命的。
3.4 多送、少送、错送物资产生的风险与额外成本。物资配送的混乱现象主要表现在物资的多送、少送和错送,尤其是多地生产型船企,由于单船的物资品种繁多、金额巨大,一旦出现上述现象,那么不仅会影响生产进度,造成等工、废返损失,增加间接成本,还会增加运输费用、缺损费用等额外的直接成本。比如,多送的生产部门一般会照单全收,多余物资也不会办理退库手续,最终作为废钢废料销售处置;而少送的生产部门由于生产需要会依据图纸再次提出采购申请,不仅耽误了生产,还额外增加了采购成本。
3.5 多地生产物资配送的软硬件管理要求。因造船周期较长,采购数量较多,船企对物资存放及配送的软硬件要求也较高。而分段加工所需材料是物资配送的第一站,因此仓库等硬件设施的分布应充分考虑各地分段制造的产能设计及实际加工量因素。从HZ公司看,目前除拥有十余处内部仓库存放舾装件、设备、消耗材料外,还在外部租赁了四处大型仓库存放钢板、型材等材料,但外部租赁的四大仓库均分布在浦东区域,从物资配送的角度看不尽合理。2012年HZ公司全年的分段加工量共计21.45万吨,具体分布如图3-1:
另外,船企对物资管理的软件要求也不低,除类似开发应用《造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外,还应将合同、设计、采购、仓库、配送、生产、核算等信息系统模块整合连接,减少生产管理过程中的人工输入行为,以确保信息流的准确、及时,为物资配送提供可靠的信息平台。
3.6 余料的统筹利用问题。国内造船企业由于设计、生产水平与日、韩先进船企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因此统计口径上的钢材利用率一般仅在87%
~88%左右,如果考虑实际情况的话可能会更低。对于多地生产型船企而言,如果一次钢材利用率较低,势必会涉及到余料钢板的二次利用,由于生产场地分布较广,余料钢板的运输配送理应统筹安排。但事实上,因设计部门过分追求理论上的钢材利用率,在设计套料时没有充分考虑钢材异地利用的因素,因此往往会出现不同规格的余料钢板在各生产场地之间互相配送,无谓地增加了二次运输成本,有的生产部门甚至为了等待几张套料的钢板,影响了整个分段的制造进度。
4 多地生产型船企物资配送对策研究
4.1 做好多层次的物资分类,不断优化物资配送的顶层设计。船企因采购、配送的物资品种繁多,目前一般采用传统的ABC分类法进行库存物资管理,但对于多地生产型船企而言,此种分类方法已无法满足配送要求,因此需要对物资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多层次的分类,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和调整顶层设计。
首先,应从金额上确定配送重点,对于贵重物资如进口设备等应预先制定配送方案,确保配送过程万无一失,避免出现碰撞损坏现象;对于一般物资则可以按照配送目的地拼车合并运送,以节约运输成本。
其次,应从时间上排序配送物资,对于影响生产节点较大的物资应确保优先配送,避免出现因配送不及时造成的生产损失;对于非关键物资,如通用钢材、型材、低值易耗品等,应统筹、经济配送,在不影响生产进度的前提下,合理安排配送时间。
第三,应从空间上标识物资代码,由于多地生产型船企采购的同一批物资可能会分送不同的生产场地,因此物资部门应从订立采购合同开始就予以控制,给予物资相应的空间标识,以确保能够一次运输到位;对于因生产实际需要直接送达生产现场的物资,应落实仓库管理人员做好现场验收入库手续,避免因验收弱化出现的问题,并做好此类物资的单据签收、传递及数据输入工作,确保物资入库、配送信息的及时完整。
4.2 将生产计划纳入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并及时更新物资配送信息。全面预算管理内容主要包括销售预算、生产预算、制造费用预算、产品成本预算、采购预算、人工成本预算、期间费用预算和收益预算等,其中生产预算及采购预算虽已纳入了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但仅仅是以货币或实物形式表现出来的金额,生产计划的调整变动并未在体系中予以实时反映。从预算编制的依据看,生产预算及采购预算均是以当年生产物量为基础的,特别是材料等变动成本更是如此,那么将生产计划系统纳入到全面预算系统进行实时管理在理论上和操作上均是可行的。一旦将生产计划系统与全面预算系统接口,并以全面预算思想考核和管理物资配送计划,那么物资配送信息将同步得到更新和管理,可以避免多送、少送和错送物资的现象发生,大幅提升物资配送的效率。
4.3 提升船舶产品设计源头管理,避免产生大量余料。目前国内船企采购的钢材一般都要经过预处理后才能切割使用,对于多地生产型船企而言,如果一次钢材利用率过低,则会进行二次套料,产生额外的成本。为避免出现大量余料,船企应从设计源头予以优化、控制。一方面,设计部门在设计时应以产品及生产场地为工作包制定套料方案,避免异地互送余料的现象;另一方面,应考虑在预处理工厂预先进行统一的切割套料,使待配送的钢材可直接送达生产现场进行电焊、装配,这样既减少了二次运输成本,也可以大大提高工效;最后,如果时机成熟,船企可与国内钢厂开展战略合作,定购已预处理、无需套料的各种规格钢材,实现钢厂至生产现场的一站式配送,达到降低库存物资、节约仓储支出的目标。
4.4 有效配置物资仓库资源,减少不必要的运输成本。为确保生产有序开展,船企一般都要提前采购生产物资,尤其是钢材等大宗物资占用的物理空间较大,因此需要足够的仓库资源。从物资配送角度看,多地生产型船企更应合理配置仓库资源,比如可以以各生产点的分段加工能力进行测算布点。以HZ公司各生产区域的分段加工物量为例,其目前外借的四处仓库均分布在浦东区域,与长兴岛及崇明岛生产区域距离较远,运输成本较高。从成本最小化角度看,应以未来3~5年的产能产量为依据测算各生产区域的预计物量,并以此为主要依据合理布置仓库资源,或者根据生产计划由供应商进行直接配送主体材料,以减少运输时间和成本。
4.5 采用新技术手段缩短配送周期,提高物资配送效率。可采用新技术手段如当前国家大力支持和要求的物联网技术,建设针对船用设备类、五金等类型物资的造船配套物流企业现代化仓储物联网信息集成管理平台,其主要的支撑技术包括RFID射频识别技术、二维码、无线组网和传输技术、数据库系统以及信息安全保证等系统组成。通过造船配套物流企业现代化仓储物联网信息集成平台的建立旨在提高船舶配套物流行业管理的手段和水平,提高物资定位的及时准确,保证物资托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缩短物流配送周期和提高配送效率,从而达到节约人力、最大程度利用仓库货位资源,降低物流成本的效果。同时系统平台将充分考虑与原有的库存管理系统和财务结算系统的数据合理集成,保证管理的协同和完整。设想的初步流程如图4-1。
4.6 加强与物资配送相关的日常考核并发挥第三方监督作用。与物资配送相关的业务主要包括工艺设计、订货计划、库存管理、生产计划等,为保证物资配送得以顺利实施,应加强对物资配送以及相关业务的日常考核,对配送异常及差错应着重分析原因、落实责任,以防出现重复性问题。另外,还应积极发挥内部审计等第三方监督作用,定期对船企物资配送制度、流程及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审计,提出针对性的整改意见与建议,不断促进各项内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关键词:冬季 大体积混凝土 施工 裂缝 控制
0 引言
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是一个很普遍的技术问题。近代对混凝土强度理论进行亚微观研究结果以及大量工程实践所提供的经验都说明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现代混凝土施工普遍采用商品混凝土及泵送施工,外加剂、掺和料等在混凝土中的广泛使用,导致混凝土裂缝普遍存在。由于大体积混凝土浇注工艺所具有的特性,裂缝更容易发生。冬期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可通过混凝土原材料的选取、混凝土坍落度的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混凝土浇注过程的严密组织、混凝土浇注完毕后的精心养护等几个环节的严格把关,有效的避免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发生。
1 冬季施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1 冬季施工必须确保工程质量,做到安全生产。冬季施工的措施方案金经济合理,使增加的费用最少,并尽量减少能源消耗,缩短工期。
1.2 本工程部分雨、污水管线处于冬季施工,因此必须生产计划中统一安排,并提前落实,做到合理搭接,尽量减少冬季施工的作业面。
1.3 已确定进入冬期施工的项目,在冬施材料、设备落实后,要保证施工力量,做到连续施工,避免造成不必的浪费。
1.4 编制冬季施工方案,应根据工程特点及冬季施工信息的反馈情况,布置年度冬期施工原则及实施方针,根据公司总的原则,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编制冬季施工方案,编制一般工程冬季试过女冠措施和重点工程的单位工程冬期施工方案,主要内容有:冬期施工生产任务特点部署,主要的冬期施工方法,热源设备计划,保温材料、外加剂材料计划,冬期施工人员培训计划,施工管理工作,冬期施工项目及热源安排。
1.5 外加剂的准备材料部门应根据计划采购订货,其他资源的准备:保温、覆盖材料的设备,根据工程任务特点及主要施工方法,确定保温、覆盖材料的用量,编制计划,组织进场存放和保管。
1.6 技术培训,进入冬季施工前,施工管理人员、测温人员进行培训考核,施工管理人员的培训主要包括一下内容:学习有关冬期施工规范、规定;学习公司制定的冬期施工原则,主要的冬期施工方法与技术措施;学习冬期施工中要采用的新技术;学习冬期施工日常的管理工作和安全消防措施。测温人员的培训应包括的内容:了解测温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提高责任心,学习掌握各种测温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学习各分项工程的测温要求,学习记录各种测温数据和填写表格。
1.7 施工现场所有准备工作,必须在砼浇筑前完成,达到进入冬期施工的条件。现场准备要求:原料加热设备符合要求,保温围护好;外加剂有储备,保管好,无破裂;供水消防管线,模板的保温措施已完成;测温工作已开始进行,测温记录齐全,现场生活设施做好入冬准备,并符合安全消防要求,未完成工序进入冬期施工前应停在合理部位。
1.8 冬季施工计划管理,进入冬期施工前,将冬季施工准备工作项目和用工纳入生产计划和用工计划,并结合各级施工方案,统一安排生产计划。冬季施工过程中严格按《冬期施工技术规定》中的要求和冬期施工方案确定的原则和施工方法进行施工。
关键词: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精细化管理;电力资源;售电量
在目前的供电压力下,供电企业的安全生产是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的重要前提,精细化管理是保证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在进行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精细化管理工作中,必须要通过有效的手段以及措施,以确保供电企业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无论何时都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整个生产经营过程更加有秩序、更加合理,在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影响下,供电企业所有工作人员可以在更加安全的环境下进行生产活动,确保所有人员在设备运行维护和现场施工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使得工作人员在高危险、不安全因素繁多的劳动过程中,尽可能地避免不安全因素,解决了后顾之忧,必然会更加增强他们工作的信心和激情,在安全得到完全保证的有利条件下,供电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也可以得到进一步提高。另外,在供电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前提下,生产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均得到提高,减少了生产过程中失误操作的出现,使得运行设备及人员的安全得到保障,减少了供电企业在设备维修方面的费用支出,增加了供电企业的效益,同时在精细化管理措施的保障下,电网出现事故的几率显著降低,保证了供电企业的供电稳定性,为供电企业赢得更好的社会效益,更加有助供电企业未来的发展。
1供电企业生产过程中安全事故现状及原因
分析目前供电企业的生产过程可以看出,在生产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出现十分频繁,安全事故中对人身造成伤害最大的就是触电事故,一旦发生触电事故,出现人身死亡的几率是极高的;工作人员在对电网维护过程中,不具备完善的安全生产意识,在维修过程中防护措施做得不到位,导致出现高空坠落事故。此外,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自身专业素质的限制以及工作态度的影响,导致生产过程中频繁出现错误操作,进而造成企业的生产过程出现重大生产故障,对整个供电企业的供电网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在目前供电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几种较突出的现象,容易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出现,首先是供电企业虽然明白生产安全的重要性,但是为了节省企业支出资金,提高企业获得的经济效益,经常性减少在安全保护方面的资金支出,一旦出现安全事故之后,没有有效的安全保护措施来降低事故造成的伤害,使得安全事故只要出现就会对供电企业生产造成严重破坏;其次是安全相关制度以及规定的落实以及执行力不到位,很多供电企业的工作人员在进行生产活动过程中,对供电企业安全相关制度以及规定只是一知半解,在生产过程中更不能按照规定和制度上的要求来进行生产操作,甚至有些工作人员虽然熟悉安全相关制度以及规定的要求,但是为了图省事,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侥幸心理,根本不去执行相关制度以及规定的要求,最终导致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最后,供电企业各项工程的施工管理混乱,在各个工程现场施工过程中业主项目管理部门现场安全管理缺位,使得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措施不达标,增大了安全事故的出现几率。
2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精细化管理的内容
2.1安全制度制订及执行力监督管理精细化
良好的制度是确保供电企业安全、有效运行的关键,在供电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想要得到有效的安全保障,最重要的是先从制度上入手,因为任何活动都离不开制度的约束,因此不仅要注重对制度制订的精细化管理,还需要对其执行理念和执行方式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完善,确保每个执行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力求制度的制订和执行的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同时还需要强化制度执行理念,推动制度执行力建设,结合实际情况,提高供电企业的制度执行力,为供电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保障。只有制度规范上进行了改变,才能使得供电企业的生产过程从根本上发生显著的改变。供电企业在进行安全制度管理精细化工作时,首先要做的就是考察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的方方面面,通过与生产实际结合的手段,不断健全和完善供电企业的相关制度以及规定,做到每一项要求都可以真正地符合现实中安全生产的要求,促使每个工作人员都能够认识到这些要求对安全生产起到的作用,这样才能够规范工作人员在生产过程中的行为,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促进供电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供电企业一旦建立了健全的安全保障制度,就必须监督生产过程中各项安全生产管理程序得到规范和落实,务必做到每一个生产环节都有相关的安全生产规定做依据,保证每个生产环节的生产安全都可以得到保障。此外,还需要构建和完善执行力监督管理工作制度,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对制度执行工作和各级工作职责进行不断的补充和完善,加大“技防”的投入力度,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和权利,从而实现供电企业制度执行各个环节的精细化管理,提高供电企业的执行力度,使制度建设真正能够为供电企业的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2.2安全教育培训精细化
工作人员是供电企业进行生产工作的主体,只有所有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以及专业素质得到了提高,才能够全方面地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使得供电企业安全生产处于可控在控状态。在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中,一定要做到以企业制定的安全规章制度为主,工作人员要能够详细了解其参与的工作过程中,相关安全规章制度的要求内容,加强其把相关的安全规章制度应用到实际生产过程中的能力,使得安全规章制度可以在工作人员手中得到真正有效的实施,对于有些对生产过程生疏的新入工作人员,供电企业应该做到不急于让他们参与到实际生产活动中去,要保障其安全意识真正达到了生产工作的要求,这些新进来的工作人员才可以充分地放开手脚工作,才能够放心地让其在确保绝对安全的条件下,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在提高新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水平过程中,供电企业可以实施“师带徒”形式,新工作人员在陪同师傅工作之中就可以观摩技艺熟练的老员工在生产过程中的操作,使得新入的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在工作人员充分熟悉企业相关安全规定的前提下,供电企业还要加强对工作人员安全技能的培训,通过实地操作、言传身教的方式,保证每一项安全技能都可以与现实生产工作联系在一起,确保工作在一线的人员可以熟练地应用安全技能,并且提高其自我保护和互保能力。在安全教育培训过程中,相关的安全事故学习和危害因素的辨识也是不可缺少的,通过讲座的方式,让工作人员对各种安全事故及危险因素的危害有个直观的了解,使得工作人员确实认识到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消除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侥幸心理,确保工作人员在以后的生产过程中,无论何时何地都有意识地使用最严格的安全措施来武装和保护自己。
2.3安全监督检查精细化
在供电企业的生产、运行过程中,想要生产运行的安全得到保障,仅仅依赖工作人员的自我要求还是不够的,即使再老练的工作人员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操作失误以及懈怠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供电企业的安全监督检查制度来进一步保障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通过现场的安全监督检查,可以促使生产运行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得到及时消除,使得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人跟踪和鞭策,从而得到最终的闭环解决,这是防止隐患酿成安全事故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做好安全监督检查的精细化管理,要做的是对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细节都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控制,确保生产过程中的每个安全隐患都可以及时被发现,并且尽快得到解决。在安全监督检查的执行过程中,安全监督检查人员要真正地深入到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去,真正从源头上避免安全隐患的出现,并且在生产过程中一旦发现安全问题,要及时向上级安全管理部门进行汇报,使得安全问题可以得到最快速的解决,并且还要对安全隐患等问题的解决情况记录在案,在工作总结考核阶段,将安全隐患等问题的解决处理闭环情况记录在案,作为评定每位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工作实绩的依据,根据制度要求实施相应的奖惩,使得安全监督检查制度不但可以排除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并且还对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进行监督,确保所有工作人员及生产设备,在生产工作过程中的安全得到全方位的保障。在生产运行过程中,一旦出现难以评判的安全事故问题,安全监督检查管理部门一定要依据“四不放过”的原则追究到底,使得安全责任真正落实到个人,并对其做出最正确的处理,以此来提高供电企业安全监督检查的权威性和公平、公正性。
2.4安全生产基础精细化
想要提高供电企业安全生产能力,还要保障企业生产基础的质量,在供电企业生产过程中,其生产设备的质量对整个生产过程的安全性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供电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一定要做好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工作,由于供电企业目前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想要提高供售电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要大量引入先进的新设备。在设备的引进过程中,一定要对引进设备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确保每一台应用在生产过程中的设备质量保持着优良的工作状态。此外还要健全生产设备的管理制度,要对应用在生产过程中的每台设备都进行有效的管理,设备的维修、保养、使用都形成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并且还要对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试验、测试,确保每个设备的使用质量处于健康、良好状态。
2.5安全计划的精细化
供电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要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确保电网和设备安全运行,以不发生人身事故为前提条件下,做好安全生产计划的精细化管理工作。按照“三个百分之百”要求,激励全体员工参与其中,坚持全方位控制,注重过程治理,对各个环节的安全进行全面、系统的计划,以更好地确保供电企业实现安全生产。对于供电企业生产计划的精细化管理来说,要力求作业高效、生产有序、行为安全。抓实生产计划治理工作,从而确保安全生产处在稳定可控的范围之内。安全计划的精细化管理,可以实现对自身现状、全局工作和相关问题的有效把握,并确保各个生产环节工作计划的合理性、科学性、严肃性和可操作性,保证安全生产计划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还需要加强对安全生产计划的编制、计划执行情况的全面、系统考核,以保证供电企业的生产经营正常、有效运转,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确保企业各个环节的安全生产处于安全稳定状态。此外,反措、安措是安全生产工作计划的重点内容,也是安全生产计划编制的主要标准,因此要求供电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安全生产计划的有效编制,从而保证供电企业的有序发展。检修计划、停电维护计划是供电企业安全生产计划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对供电企业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指标和经济指标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要对其给予高度的关注。
3结语
目前在巨大的电力需求压力下,供电企业的生产、建设和运行维护工作质量必须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但是在提高的过程中,供电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也要得到相应的提升,只有确保了企业的安全生产,才能使得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得到有效提高,在目前的管理手段中,精细化管理是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及经营效益的重要手段。因此,供电企业必须要提高精细化管理能力,使得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可以得到整体性的提高。
作者:刘宏明 单位: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阳江阳西供电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