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终身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终身教育思想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其创始人是保尔·朗格朗。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适应了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需要,使人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实现人与社会的和协发展。
1.适应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的需要
蒸汽机和电的发明,把人类带入了一个电气化和机械化的时代,使人类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提高,经济的发展和积累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迅速。这种科学技术上的进步,使人类的经济、社会、生产力实现了第一次最为重大的飞跃。至20世纪40年代,原子弹的成功制造与爆炸、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产生,50年代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60年代前后集成电路的研制成功和应用,更使人类开始进入原子能、计算机、电子集成电路和空间科学技术的时代。此一时期也使科学技术的发展空前繁荣,不断地从旧有的学科体系中派生和分化出新的学科或边缘学科,如从物理学中派生出“核物理”、“电子学”、“电机学”、“空间动力学”等。学科的分化与演绎,使学科越分越细,边缘学科层出不穷。科学技术的应用研究也越来越综合,需要不同学科的人员参与才能完成,科研的设备越来越复杂,制造技术也越来越精细。如原子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成功,几乎集中了人类当时已知的各个学科的科学技术和各路精英参与。据统计,从20世纪40年代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研制成功,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近20年间,人类科学技术的成果和文献总量比在此之前200年间的总和还要多。据美国有关部门的统计,一个大学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至少可用30~4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只能使用15~20年;到60年代中期,只能使用8~10年,个别领域则缩短到5年左右,而其它知识都老化、陈旧或无用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加快,知识的积累、老化和陈旧更为快速,特别是进入90年代至今,新知识、新技术每年都在大量地产生和积累,并在积累中大量地除旧出新,如在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网络及通信技术等信息科学领域,更是以空前的速度发展,新的知识每年都在大量地产生、大量地陈旧无用,其变化之快使人目不暇接。据对美国《化学文摘》(chemicalAbstracts)每年摘录的化学文献量的统计,从二战后到60年代初,大约每10年文献量就翻一番,而现在则只需要2年左右。这就是所谓的知识、信息和情报爆炸。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即使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也很难利用原有的知识把握和了解全球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及动态,一般的科技工作者、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等,也难以利用原有所学的知识去适应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快速变化,因而出现了知识老化和知识短缺的危机,这无疑对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是一种极大的障碍。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新知识的产生和迅速更新,无论任何一个层次的人员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知识老化和知识短缺问题。而终身教育恰恰就可以实现人的知识积累与更新同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2.适应世界经济快速增长的特点
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二次大战后的一个显著特点。特别是欧美等国及日本、德国、意大利战后经济的快速发展,除科学技术进步的因素外,还有就是二战以后除50年代的朝鲜战争和60年代的越南战争,整个世界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即使是朝鲜和越南战争,以及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和南联盟的战争,也发生于上述经济发达国家本土以外的地方,本国的生产力和经济积累没受到任何破坏,相反通过这些战争加快了与军事有关的科学技术和军工军需工业的发展,也同时拖动了其它经济行业的发展,使有关国家发了战争财。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两大集团的军事对抗与军力竞赛,更是把与军事有关的科学技术和工业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如以核威协力量为目标的核武竞赛,以制空权和航天技术为目标的航空航天领域的竞赛,以电子技术对抗为目标的军事电子工业的发展,以及与军需品有关的汽车、石油、化工、冶金等行业,技术发展快,生产力提高,经济增长迅速,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此一时期,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普遍在50%左右或以上,这就使生产力与经济出现了互动发展的良性循环过程。在这种背景下,生产力提高而使经济的增长加快,随即的问题是把人的技术技能素质如何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提到了紧迫的位置。因此,实施终身教育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
目前在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增长,甚至出乎人们的预料。这种以知识、技术为核心与支撑的经济,往往需要人们掌握更复杂的知识与技术,反之则不能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及其日益国际化的需要。这样,实施终身教育是解决知识老化和知识短缺这种与经济社会不和谐发展的最好办法。
3.适应了人口剧增和失业人口增多等的社会发展需要
二战后到60年代的相对和平环境里,欧美及其它许多国家,随着对战争因素造成的死亡人口的补偿性增长,自然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历史上的各个时期。如1950年全球的人口为25.2亿人,到1960年增加到30.21亿人,10年间净增了约5亿人。到1970年,全球人口增加到了36.97亿人,比1950年增加了11.72亿人,25年间增加了46.4%,目前,世界人口已达到了60多亿的规模,这种人口增加速度是空前的,使人类面临着人炸的巨大压力。
在人口剧增的同时,教育却相对滞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的平均接受教育程度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在西方各国,科学技术发展促使了生产力的普遍提高,随之而来的,一是缩减就业人员,使失业人口不断增加;二是人们也不能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从而出现了反对自动化生产线和机器人应用的倾向等等,人们就业需求与科技发展之间产生了矛盾,由此也衍生和激化出了其它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此外是经济欠发达国家,由于经济与文化落后等原因,许多人失去了学习的机会,人们的就业和国家的发展与生存空间都产生了潜在的危机。终身教育可以使失去学习机会以及知识和文化层次渴望提高的人提供了机会与条件,也为改变经济、文化、科技落后状况储备了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为增加就业机会及国家发展提供了条件。
综上所述,终身教育已成为解决人与生产力、人与社会发展不和谐的有效途径,因而把终身教育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并受到各国的重视。同时,提出和实施终身教育,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无论对科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矛盾的化解与缓和都是适时的,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终身教育思想的现实贡献
实施终身教育,无论对任何一个层次的人来说都是有益的,对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有益的。特别是在知识经济与网络经济时代,终身教育思想的贡献更为突出。
1.可以按社会需求实施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
婴幼儿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均属正规学校的教育,且有较强的年龄限制和其它条件限制。就全球而言,到1994年适龄人口中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也仅为15.3%,也就是说,全球有84.6%的适龄人口在高中毕业之前或之后就已步入社会,与高等教育无缘。到1993年,全球成人识字率为76.3%,初中、中等和高等教育综合入学率为60%,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不少在80%以上,也就是说全世界的文盲和半文盲比例很高,这对发展科学技术事业、提高生产力水平、加快经济发展显然是十分不利的。在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平均毛入学率约在60%左右,即使如此,也与其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这样,终身教育的实施,就为不同国家根据自身人力资源素质状况和社会需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如职业技术教育、技能教育、文化科学知识教育、学历及专业课程教育、大学后的继续教育、或老年人的教育等各种形式的正规与非正规教育,为不同国家实现人力资源的素质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服务与保障。
2.使人和社会实现和谐发展
人的受教育程度往往是受经济、社会、教育发展水平、个体条件等因素决定的,但这些条件也因时空条件的改变而变化。在全世界,多数人受教育的程度不高,步入社会时的学力偏低;对接受过高等教育或其它专业层次教育的阶层而言,也存在着知识陈旧、老化等问题,这与科学技术及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是不和谐的。终身教育可以使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人根据自身职业的要求或爱好,选择不同层次和不同形式的成人教育或继续教育模式,边工作边学习,实现人生发展方向上的自我完善与塑造。对国家而言,也可以用各种形式的大众化教育取代英才教育,实现教育的整体社会价值,使人的素质能与社会发展目标实现和协发展。
3.实现教育形式与教育投入多元化
终身教育实现了教育形式的多元化,形成了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并存的教育体系,为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人实施不同要求与特点的教育,以实现公民的个性化特色的塑造和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的社会化综合目标。正规教育为学校办的教育,非正规教育可以学校办,其它所有非教育机构或个人也可以办,这样就使教育形成一个由政府、私人、公司企业、各类团体机构多元共同投入办学的局面,减轻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压力,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终身教育的现实意义
我们面对的21世纪,科学技术往往以人们难以预测的速度向前发展,人们往往越来越难以适应由科技进步而引起的社会及经济上飞速变化的状况,终身教育可以成为调适各种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终身教育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了教育对人的终身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现实社会中,无论何种教育层次的人,其在接受最后学历教育中所掌握的知识都是极其有限的,面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绝大多数人都会感到迷茫,学历层次低的人更难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除了极少数人可以通过自我学习来完善、提高并适应所变化的环境外,绝大多数人必须依靠成人教育或继续教育等形式完善知识结构或技能结构,以适应科技与社会的变化。这就体现了教育对人的终身发展的意义和存在价值。
2.实现人力资源与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和协发展
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主要依赖于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更是如此。而人力资源的素质高低决定了生产力的水平,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终身教育的目的在于个性化目标的培养和社会整体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这样便可以使人的个体和社会整体去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最终实现人与经济、科技的和协发展。
3.适应个性化和整体化发展的要求
人们在最后学历教育学习中所掌握的知识,在人生漫长的道路中是难以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变化的要求的。不少人一生中会按照自己的特点多次自我调整社会工作角色,即使是一生都在同一岗位工作的人,也同样存在知识更新的问题,这样终身教育便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可以通过终身教育实现个人发展目标;而社会全体则通过终身教育,调整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差距,实现人类及社会发展的整体进步,逐步进入更高一级的社会发展层次。
4.有利于实现教育投入与教育资源利用的市场调节机制
中学以前的教育在绝大多数国家是实行义务教育制,大学教育多数国家实行的是国家投入为主、学生交学费上学为辅的投入机制,国家对教育经费的负担不轻。如我国教育投入占财政收入支出的比例近几年仍保持在20%~22%之间。如果对实施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的非义务、非学历教育都要由政府负担的话,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难以支撑的。对终身教育中非学历、非义务性教育的部分,任何人要实现自己知识和技能的更新或重构,则教育经费支出基本上是由个人或由有关机构支付的,这种投入无疑有利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由于终身教育既可以由教育机构办,也可以由非教育机构办,且教育模式由社会需求机制自动调节,这就引入了教育投入的多元化机制,使各种教育机构的资源能得到合理的利用,实现教育投入与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价值,这对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是十分合适和有利的。
四、终身教育实施对我国的影响与作用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平均学历层次偏低,各种形式和层次的继续教育发展,将会对我国整体人口素质的提高产生巨大的影响,对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1.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改善和提高
我国长期的封建统治及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使国力贫弱,教育、科学技术、文化、经济落后,国民的教育程度不高,国民中的文盲和半文盲比例较高。解放后,党和政府大力发展各种形式和多种层次的教育,提高国民的文化科学素质,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由于我国原有的底子薄、经济不发达、教育资源有限,国民的整体教育水平仍不高。据1998年的人口抽样调查统计,在6岁及以上的人口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仍占总人口的13.71%,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9.79%,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3.04%,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0.67%,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79%。到1999年,我国普通高校的在校生为413万人,成人高校在校生为306万人,总量达到719万人,比1952年的普通高校在校生的19.1万人增加了21.6倍,高教在校生的增加总数为37.6倍,发展速度是骄人的。但以每10万人口在校生计算,到1999年我国的普通高校生为328人,若加上成教生,则每10万人口高校生数为571人,适龄人口入学率约为10.8%。与世界平均水平比较,1995年全球成人识字率为77.6%,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的综合入学率为62%,其中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为16.2%。显然,我国国民的受教育程度与世界的平均发展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要整体提高我国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科学素质,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有效地开展不同层次的成人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大学后的继续教育并倡导终身教育,可使得不同文化程度的人按自己的发展要求不断地自我提高完善,上一个层次,以适应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换言之,终身教育可以使国民在失去某种层次的教育后能有机会予以回补,或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不断地调整和修正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关系。
国民素质的改善与提高已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与前途。在广大农村地区,文盲与半文盲占了国民中的大多数,更有必要发展不同形式和层次的教育,提高文化知识和科学素养,这对整个国家的发展十分重要。此外是城镇地区,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技术的升级,越来越多的工人和部分技术人员下岗失业并形成了一个45~50岁的正值旺盛工作年龄的人员大批退休的现象,这不能不说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对国家也是一个不该提前发生的沉重负担。从我国的国情看,今后仍然会有大批人力资源的素质不能适应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而需下岗待业或失业的状况发生,若能有更多的不同层次的公办或民办教育机构展开不同形式的终身教育,就能满足国民素质的改善与提高的需要,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服务。
从终身教育角度建立和完善幼儿教育体制。教育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整个教育工作顺利、正确执行的核心所在,新时期的幼儿教育工作应以符合终身教育理念和视角的教育体制作为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和支撑。新时期幼儿教育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应将幼儿作为教育体制建立及工作实施的主体,将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生命体验和主观感受作为整个教育体制建立和完善工作的重点与核心。另外,幼儿教育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工作应明确幼儿作为教育主体的成长特点和教育需求,以帮助儿童体验和感悟世界与生活、锻炼综合能力、培养综合素养为主要目标。幼儿园在广泛参考国内外幼儿园终身教育理念下的幼儿教育体制建立的成功案例,结合以往教育经验,深入了解和分析幼儿实际成长状况及能力、素养层次,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教育层次和不同的教育方向,制定并完善相应的教育体制,并通过实际实施及时调整和修改。
终身教育视野下幼儿教育内容选取。在制定和完善合理、科学的教育体制的基础上,应选取合适的幼儿教育内容。任何体制和教育理念下的教育内容直接决定了整个教育工作的基调,教学资源的充实与否关系到幼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和适应性。与幼儿认知及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的选取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幼儿园及幼儿教师应有针对性地从儿童所熟悉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及简单的社会活动中选取日常教育题材和主题。例如,教师可抓住幼儿对自然世界的兴趣和好奇心,充分利用大自然丰富的色彩、声音及味道对孩子们的吸引力,选取儿童普遍感兴趣的自然风景和现象,带领儿童郊游或者散步,或以简单、有趣的游戏作为教育内容。
终身教育理念下幼儿教育的组织和引导。幼儿教育的组织及引导即对学前游戏教育内容及框架的具体实施。影响教育组织及引导顺利进行的主要因素是:儿童每日的学习时间、整体教育阶段、教师组织和引导方式等方面。教师可根据既定的教育内容和主题,运用丰富的理论知识实施教育引导。
性教育是一个涵盖面很广且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包括性生理卫生知识的教育,又包括两性人际交往、伦理道德和性意识观念的教育。因而,性教育的内涵非常丰富。首先,它是一种“人本教育”,是运用于生活的一门科学,所以,它可以不论场所随时都能施教,如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其次,性教育涉及的层面比较多,除性生理外,还包括性道德、性心理、性文艺等层面。因此,性教育是指结合教育学来传授各种性科学知识,以学会成为一个符合他(她)角色的合格的男人或女人;学会正常的异往;形成社会和道德所能接受的态度和行为。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巨大变化,中国人的性观念也悄然转变,与性有关的社会现象也层出不穷。许多人开始大胆追求性的和谐与享受,关于性的禁忌越来越少,性观念混乱,性犯罪大量增加,日益泛滥。从沿海城市发展到中小城市,再发展到农村,性病日益蔓延,艾滋病也已敲开中国的大门,黄色物品泛滥,政府不得不多次开展扫黄活动,封建思想仍有很大影响,西方的性观念又在涌入,新的健康、合理的性观念还在萌芽与探索之中。对此,人们经常发生矛盾冲突。由此,开展全民的、终身的性教育已越来越提到议事日程上。无论西方的性教育还是中国的性教育一般侧重于青春期教育,即对青少年开展的性教育,学者的研究也多围绕青少年的性教育展开,而本文试图从人类的特征、性教育的理念和终身社会化的角度来论证性教育是终身教育。
从人类的特征看性教育是终身教育
1.的特征
(1)广泛性与普遍性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与无关,每个人都是的产物。同时,在正常情况下,每个人都会有性要求,都要结婚、生儿育女,都要发生。
(2)自然性与重要性
和人类生活有很大关系,因为性是人类繁衍的基础,性活动是人类基本活动之一。“食、色性也”,除了吃饭以外,性要求是人类第二自然本能。人们在满足性要求的过程中获得极大的愉快。不仅如此,又是延续后代的必要手段,它和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社会经济发展都有密切联系。所以,从古到今人们都十分重视这个问题。
(3)长期性与复杂性
性问题是伴随着人的一生而存在的,表现形式也是错综复杂的。现代科学证明,人从幼儿时期开始,就有性意识,这种性意识到青春期迅速增强,以致付诸实施,由此而带来许多性问题。即使到了七八十岁,多数人还有性意识、性要求和,只是表现形式和中、青年时期稍有不同而已,这时所面临的性问题也不同。
(4)排他性与隐蔽性
的隐蔽性是由的排他性引起的。在原始社会,实行群婚杂交,说不上什么隐蔽性。但随着私有制和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出现,妇女隶属于男子,而且只能归一个男子所享有。于是,对妇女的要求严格得无以复加。不仅不能有第三者,而且不能让第三者看见,这样就表现出的排他性与隐蔽性。的隐蔽性发展到畸形程度,就会产生性神秘感。
(5)责任性与严肃性
虽然源自人类本能的性要求,但绝不只是个人的私事,绝不只是满足于个人的寻欢作乐。它必须对对方负责,对后代负责,对社会负责,其责任是重大的,也是极为严肃的行为。
(6)尖锐性与对立性
表现为同样一种,在有的社会里是高尚、合乎道德的,而在有的社会里则是低下、不合乎道德的,甚至是严重的犯罪行为。同一行为具有如此尖锐而对立的性质,实属罕见。
正因为具有上述特点,在全民开展的性教育是一种长期教育、终身教育。长期以来,性教育的研究无法深入开展,在性教育上存在并流行着一些荒谬和无知的观点,导致我国出现众多的“性盲”。我国目前就是要大力普及和推广性教育,从社会、心理、医学、法学等各个方面深入研究性教育,研究性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各种关系,以提高人们的“性商”(即性健康水平的测量标准,如同智商、情商等),使人民群众在生活水平达到小康的同时,性生活水平也能达到“性小康”(即指性健康水平和性知识水平达到小康状态)。
2.性教育的领域
生活与性是紧密相关的,家庭是由一男一女因为爱而结合的最亲密组织,男女两性分别扮演着夫妻、进而父母的角色。不论是生理上合一的满足还是延续生命、心理上合一的彼此互属及分享快乐、分担痛苦,社会上性别角色的刚柔并济、分工合作,都与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现代的家庭生活教育,不能再像过去一样不谈“性”;而且负责任的性教育也必与婚姻相联系,性教育不能离开家庭生活单独来谈。
性教育是帮助每一个人对自己的负责任的教育。在性别角色方面应学习刚柔并济,在异往和选择配偶上应学习如何约会与作决定。在夫妻调适方面学习建立永久的知己朋友关系和防范负面“”之危害。
性教育不只包括解剖和生殖方面的知识,也不要把它只局限在青春期的教育,应该同时还强调有关两性之间亲密人际关系的发展和指引。一个人整个生命发展成健全并富有创造力的个体,是与性有着密切关系的,所以性教育应由出生开始,终其一生,是一个很大、很广泛的计划。性教育至少包括了性生理、心理、伦理和法理等层面,目的是要产生社会和道德所接受的态度和行为,是学习如何成为一个男人和女人的教育,所以称之为“人格教育”或“人性教育”。
从人类社会化是终身社会化看性教育是终身教育
人的社会化是一个终身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学所表述的社会化,是指个人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来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但是,人的这一本质属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获得的。个人社会化是人对社会的适应、改造、再适应、再改造的矛盾运动过程。个人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就必须不断学习,因此,人的一生都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从社会学的角度,一般把人的社会化过程分为少儿期的社会化、青年期的社会化、中年期的社会化和老年期的社会化,各个不同的阶段人的社会化的侧重点也不同。由此看来,人的社会化是终身社会化,性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在性教育的分期中,一般学者把性教育分为五期,即婴儿期性教育,幼儿期性教育,儿童期性教育,少年期性教育和青春期性教育,本文在性教育的分期中,增加两个阶段:即中年期性教育和老年期性教育。
1.婴儿期性教育(一般在3岁以前)
主要是通过母亲对孩子的抚育喂养,母亲与儿童的身体接触,来增加孩子神经系统的敏感性,促进孩子大脑的分化发育。因此,婴儿期教育的特点是在满足婴儿食欲的同时,还要满足婴儿皮肤触觉的发育需求。
2.幼儿期性教育(从断奶起到6岁)
主要是开始让孩子认识自己的性别,并初步进入性别角色。此时应该同时开始灌输初步的性道德观念,如让男孩爱护尊重女性等。学会基本的性卫生知识,例如大小便前后要洗手,不可把小棍等物塞入小便的空窍中等等。此时为便于关照幼儿,父母亲应该与孩子同床而卧,但必须分被而眠。
3.儿童期性教育(从6岁起~10岁以前)
这是介于幼儿期和青春期之间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儿童期是人类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成熟发展全过程的开始,也是这一过程正常发展的关键。这时儿童已经进入学校学习,社会知识和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儿童期的生理发育与婴幼儿期相比,相对缓慢而平稳,但心理发育则随着新的生活和教育的开始,发生了有决定意义的变化。性心理也有了相当的发展。一切有条件的家庭均应与孩子分房而居。如果发现孩子厌恶自己的性别角色,则应该及时纠正,以防发生日后的性别角色倒错现象。此时要教给孩子性卫生的基本知识,学会保持性器官的卫生。同时应该教会孩子知道如何保护自己,鼓励孩子的独立倾向,要求孩子要男女有别,教给孩子男女交往的一般道德规则,要孩子自尊、自爱。
4.少年期性教育(从10~20岁)
因为此时期内多数孩子先后进入青春发育阶段,女孩子表现为月经来潮,男孩子表现为初次出现遗精,而且此阶段的心理变化也较敏感。此时的性教育内容主要是: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经期卫生知识,男女交往的原则及注意事项,女孩子如何保护自己,初步的婚恋道德原则,明确法律与道德对两性关系的基本要求。
5.青年期性教育(从20~35岁)
此时期孩子已经成年,有了独立的爱好、个性,逐步走向成熟,开始恋爱结婚,组建自己的家庭。性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如何承担家庭的责任与义务、夫妻生活知识、子女教育知识、家庭经济知识,为建立家庭做好准备。
6.中年期性教育(从35~60岁)
此时期的个人已成家立业,事业家庭趋于稳定成熟,性教育的内容侧重于培养自身对家庭、事业的责任心,忠贞于自己的家庭,忠贞于自己的配偶,拥有安全健康的性生活,努力完成对后代的教育培养。
7.老年期性教育(从60岁起)
随着年华的流逝,老年期两性性腺活动趋向减退,部分老年人承受着失去配偶失去性生活的痛苦,此阶段的性教育侧重于让老年人了解自己性生理的变化,不急不躁,顺其自然。多参加集体活动,在性生活中做到洁身自好,颐养天年。
【关键词】教师素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建立一支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时代在变,人也在变,教师必须认清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自觉地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点,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现代的教育需要。对教师而言,笔者认为终身教育有以下现实意义。
(一)提高政治思想素质
新时代中国教师的神圣职责是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劳动素质和审美素质的新型人才;一所学校能否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能否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键在教师。历来没有一个国家敢忽视学校的德育问题。纵观世界许多发达国家,他们之所以能够发达,能够兴旺,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和教育有关相当的关系,这是我们长期应该学习和借鉴的,当前,我国素质教育也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原则,教师首先要以德育人。教育思想、教育观点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正确的教育观可以造就人才,错误的教育思想则会摧残人才。教师的政治取向、道德素质、教育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对学生起直接影响作用。我们也不能否认,在当今的学校,确实,大多数的教师政治立场坚定,高风亮节终身不变,他们鞠躬尽瘁,任劳任怨,努力打拼着,为祖国的教育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也有少数人在风云变幻的社会环境中迷失方向,腐败堕落,甚至误人子弟,更有甚者,为了利益,迷失了方向,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我们做教师的,应该以教书育人为目的,因此,教书者先强己,育人者先律己,教师要终身加强政治思想修养、加强现代教育理论、国家教育政策、法规和文件的学习;学为人师,身为世范,引导学生树立各种正确观念,教育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型人才。
(二)更新专业知识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才是财富,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我们从小就开始接受教育,学校教育使我们获得的知识无疑会让我们终身受益,但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的教育需要。人在大学获得的知识只占一生所需知识的很少部分,很多知识要在学校后教育中获得。我们不能固守原有的那点知识而企望它管用一生。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信息与日俱增,社会各个领域的科学知识不断由单一走向多元,不断向更深更广的层面发展。中国加入WTO以来,外语、经济、法律、电脑信息技术等专业日益火暴,要求学习和更新专业知识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当代社会,随着知识的飞速发展,当前的知识更新也是发展的非常快,专业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旧知识淘汰很快,尤其是我们从学校里学的那些知识,基本上刚毕业没多久就已经被淘汰了,所以,我们随时面临知识危机,我们必须要树立危机意识,新世纪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习,要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崇尚学习我们不会落伍。迎接知识挑战,不懂就学,没有就补,学习是当代教师补充更新专业知识的最好途径。
(三)提高教育能力
过去,传统教学强调教师的知识垄断和经验权威,强调单向式、灌注式智育,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机器,把分数当学生的根。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根深蒂固,与现代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观念矛盾对立,已成为教育发展的阻力。中国教育改革正逐步实现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由传统教育发展为创新教育的转轨过程。
21世纪,中国继续走科教兴国之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不同年龄和知识梯度的新老教师,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建立新的教育观和师生观。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传播先进文化,弘扬学术精神,就造创新人才。教师学习、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是一项永不间断的工作:学习专业知识、学习育人方法、学习教学技术,从书本中学、从网络中学、从他人身上学、从教学实践中学……终身学习无疑是艰苦的,同时也是快乐的。因为学习使人自强、让人发展、教人创新。教师要务实求真,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教学过程既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在教与学之间循环发展。
(四)教师工作创新
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文化水平、教育能力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每一个行为;但我们必须看到:有了较高的文化程度,并不一定就会产生较高的教育教学质量。何况,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还是处在初级阶段。怎样培养适应中国社会发展、适应国际竞争、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创新人才,无论从教育的内容上,还是教育的方式方法上都要有一些新的思考、新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主体、是主力军。我们认为教师自身存在着无尽的创造潜能,只要他们有创新的积极性,有创新的时空,那么,创新教育之源是不竭不尽的。所以,引导教师参加教改,参加教育创新.是我们搞好“和谐互动、整合创新”研究的基础和动力。
【参考文献】
1929年,英国成人教育专家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提出“将教育看作是真正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活动。”耶克斯利《终身教育》所体现的思想不断发展完善,并于1944年在英国教育法中得以体现,后又跨越国界,在法国和瑞士得以传播和发展。1965年,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郎格让《论终身教育》报告书的发表,标志终身教育的真正概念化和体系化。该报告是保罗•郎格让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国际成人教育促进会上做的总结性报告。1967年,联合国文化合作委员提出把终身教育作为其在教育方面全部工作的指导性观念。1970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家教育年,把终身教育作为国家教育年的重要目标加以提出,标志终身教育的研究已从纯粹理论层面的研究向实践和政策层面转化。在1970年国家教育年规定的49项工程中,每一项都直接与终身教育有关。终身教育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的认同。从1970-1972年,涉及终身学习的著作和阐述,表明了终身教育思想存在的客观合理性和传承性。1976年美国通过《终身学习法》,1990年日本通过《终身学习振兴法》。终身教育的上升潮流在1996年达到顶峰,体现在《学习———财富蕴藏其中》,其指出“终身教育的概念是进入21世纪的关键所在。”
二、终身教育观在中学物理教育的体现
1.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构建终身教育的基础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回顾物理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物理实验自始自终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是经典物理学的建立和发展,还是现代物理学的进展都与物理实验息息相关。在中学物理教育中,物理课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更是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强实验探究教学,提高物理教学效果和开发学生学习能力,显得更加突出,尤为重要。通过实验可以使物理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掘问题,激发其求知欲望,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热爱科学。兴趣是入门的向导,产生了兴趣学生们就乐意去学习这门学科。在兴趣的基础上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要求他们建立科学的探究方法:“发现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建立了这样的思维模式,可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样的方法去解决实际的问题。这也就是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学物理教师应该从物理实验入手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建立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终身教育得到呵护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说过一句话“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人的发现。”这句话生动地告诉我们创新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我们要敢于猜敢于想,同时也应要求学生这样,别人想不到的你想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你做到了,这就是创新,这也是终身教育观的前提。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在中学物理教育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利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中学物理教育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和物理方法,树立创造意识和志向,提高创造思维能力。进行科学创造需要掌握深厚的物理学知识,需要产生各种联想、想象和志向,提高创造思维能力,更需要加强物理方法的学习。因此,中学物理教育应帮助学生认识融会在教材中的方法论思想,逐步建立理想模型,设计理想实验,掌握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类比等方法,学会进行科学假设和建立简单数学模型。方法是活的知识,它能够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索提供启示。因此,终身教育的实施必须紧紧依靠学校这块主阵地,学校教育应以最优化的教育影响作用于学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最大化的开发与挖掘,但是,我们知道,传统的教育体制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许多方面都不尽完善,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创新才能的培养。在进一步深化终身教育的今天,中学物理教师应该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3.学习物理学家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建立终身教育的理念物理学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包含无数科学家前赴后继的共同努力,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优秀的物理学家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热衷于科学研究;喜欢并有能力长时间地艰苦工作;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和创新精神;坚持真理,敢于为科学献身。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家的优秀品质和创新精神,同时也要树立这样一个观念:物理学家是人,而不是生而知之的圣贤;物理学是人创造的,因而有局限性,还需要发展;既要尊重科学,又不盲目崇拜书本;学习物理学家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敢于纠正错误,坚持真理。这同终身教育观的理念是一致的。物理学家的主要作用表现为:前人的错误论断,建立科学的概念,开创科学的新纪元。如伽利略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和“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得快”的错误观点,提出匀速运动和平均加速度等概念,奠定了力学的基础。创造性地综合已有理论,集科学之大成,建立完整的科学体系。牛顿在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的基础上,对力学理论进行创造性的综合,提出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运动三定律,完成物理学的第一次大综合。突破前人的思想方法,创立新的科学思想,物理学的每一项重大突破都需要新的思想方法的指导。如玻耳兹曼和吉布里斯在麦克斯韦之后将统计方法彻底地引入物理学,突破了牛顿等人的因果决定论思想。提出著名假说,构建新理论。在解释磁体问题时,安培提出电子环流假说。在解释黑体辐射问题时,普郎克提出能量量子化假说,为量子力学的创立做出重要贡献。再如爱因斯坦提出光速不变原理和相对性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狭义相对论。中学物理教育活动中要适时介绍物理学家奋斗和创造的历史事实,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和心理品质。人性需要人性来培养,情感需要情感来熏陶,精神需要精神来塑造。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家“探究”的科学精神,从而建立起学生们的创造萌芽,使他们有终身学习的信念,这会使学生受益终身。
三、终身教育观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1.教育时间的延展性。传统的教育模式将人的一生分割成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学龄学习期、成年工作期、老年休闲期,认为一个人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接受完了全部才参加工作,将所学知识应用一辈子。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大学教育成了人们进入社会工作、活动的准备时期,其结果是学生在校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难以应付迅速变革的社会。而终身教育强调学无止境,认为教育已不再是人生某一阶段的事情,而是贯穿人的一生,从幼儿教育到老年教育,是人的一生在不同阶段互相衔接、整合的终身过程,是从“摇篮到坟墓”的教育。
2.教育空间的包容性。传统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是进行教育的专门机构,教育就是学校教育。因此,传统大学教育被限制在学校围墙之内进行,大多数社会成员将接受大学教育作为实现某种目的的途径,致使目标实现后走出大学校门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潜力和动力。而终身教育冲出了教育学习的狭隘局限,包含了所有现存的教育形式在内的教育过程,空间上极大的包容性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一体化,教育渗透到人类社会的一切空间。社会上具有教育功能的各种机构相互交叉、密切联系,如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都是从事教育学习的场所。人们可以在认为合适的时间里到自己觉得方便的任何场所进行学习。终身教育是一种立体教育。
3.教育对象的全民性。有限的教育资源迫使我国传统的大学教育成为一种精英教育,这显然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同时,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日益显现,老年人也要求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而终身教育实际上就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不论其年龄、性别、地域、职业都有学习的权利,都是教育对象,最终建立一个人人受教育、人人皆学习的学习化社会,它体现了教育民主化的要求。同时终身教育也是人类完善自身的教育。因为终身教育不只是单纯传授文化知识,还包括增强批评精神、提升行为能力以及发展自由个性和铸造完善人格。所以终身教育的对象不是少数人,而是全体社会成员。
4.教育内容的全面性。传统的大学教育关注的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体现的是教育的工具价值,教师将学生当作自己争名夺利的工具,学生将学习当作谋取职业的工具,因此教育内容固守书本和考试要点。而终身教育认为教育的目的和重点是要培养“完人”,培养全面发展、个性得到充分彰显的人,因此教育内容全面化,突出实践性和创新性。教育的重点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即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和获得继续学习所需用的各种能力。
5.教育过程的主体性。传统的大学教育强调国家和教师对教育和教学的支配与控制,将学生置于被动、压制的地位,主张师传生受,并且按照一个标准来要求学生,这显然多半是以学生主体的异化为代价的。而终身教育是一种宏观的教育筹划,它的实现依赖于社会生活中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觉努力,因此终身教育将教育和学习视为人权,认为学生是学习和认知的主体,强调学习者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和学习的自,重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最终实现自主发展。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认为的使学习者“自己决定他要学什么,他要如何学习及在什么地方学习与受训”。
二、终身教育理念下大学教育观念的更新
1.大学教育目标的更新,学会认知。所谓学会认知,实际上就是学会学习,就是将掌握足够广泛的普通知识与深入研究少数学科知识结合起来,以使个体从终身教育提供的种种机会中受益。只有学习能力的获得和综合发展,才能保证学生在离开学校后,能自主地进行学习,达到改变自身知识结构的目的,传统的大学教育主要是为学生就业做准备,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把学生培养成有用的工具。而在终身教育思潮影响下,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仅是大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大学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重要思想就是要求学生学会学习,以便适应不断变革和迅速发展的世界。大学教育应该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以及建立在智力基础上的学习能力,完成从受教育者向主动学习、自主抉择的方向转换,使其不仅拥有学习的兴趣,而且发展了掌握获得他所需用知识的方法以及综合使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2.大学教育价值观的更新,学会做事。所谓学会做事,就是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获得专业资格,从更广的意义上说,还必须获得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使其能够应付许多情况包括某些预料不到的情况,能促进集体工作。学会做事,实质上是人与社会联系的纽带。传统观念认为大学教育是教育的终结阶段,大学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按照就业市场的要求,使学生掌握规定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就业做准备。而在终身教育思潮影响下,大学教育只是学生终身学习的一个环节,是一个新的起点。大学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为未来的就业做准备,更主要的是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追求真理的动力,获得各种能力,不仅适应社会,更重要的是改造和创造社会,同时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
1.1 现代远程教育的资源共享性
促使终身教育体系社会化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具有资源共享性,这使得不同年龄阶层的人们能根据不同的条件、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阶段,自主有效地选用适合不同个体的所需学习资源,为教育社会化、终身化提供了保障。
1.2 现代远程教育的自主性
有利于终身教育的贯彻执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自主学习是远程教育的新型模式。学习者在充分掌握远程教育 资源的前提下,享受远程教育共享资源,实现个别化学习和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从现代远程教育中获益,贯彻与执行未来最大的终生教育体系 。
1.3 现代远程教育的开放性
有利于实现终身教育的目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弹性教育结构,是推行终身教育中的一个重大的实践。远程教育机构向社会敞开大门,广泛吸收成人进入教育机构学习。以社区为单位的社会学院蓬勃发展,对成人的开放性几乎没有什么限制。从而达到小到刚会走,大到九十九,都可以进行学习的终身教育的目的。
2、 现代远程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体系的特点
2.1 远程教育实现终身教育的终身性
这是终身教育最大的特征,它把教育看成是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实现了从学前期到老年期的整个教育过程的统一。既包括正规教育,又包括非正规教育等各个阶段的各种形式。
2.2 远程教育实现终身教育的全民性
终身教育的全民性,是指接受终身教育的所有人,无论男女老幼、贫富差别、种族性别。当今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学会生存,而要学会生存就离不开终身教育,所有的人只要掌握了远程教育的基本条件,就可以实现终身教育的全民性。
2.3 远程教育实现终身教育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远程教育使得需要学习的人,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任何形式的终身教育。学习的时间、地点和内容均由个人决定。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方式。非常灵活和实用。
2.4 远程教育实现终身教育的个性化
个性化的因材施教是教育工作者终身奋斗的目标。远程教育可以极大的实现终身教育的个性化和特性化。个性化教育是学校教育个性化、家庭教育专业化和社会教育系统化的融合和统一,因此个性化教育将有利于改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自身缺陷和不足,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作为人的基本权利。从古到今,这些观念反映到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上是学习者学习的个别化和个性化。实现了学习的个别化和个性化才能真正体现终生学习的要义。远程教育将丰富的教育目的、手段、内容、方法进行多重组合,为学习者提供更多选择,积极的推进了学习的个别化和个性化。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各自的经验水平不同,知识基础不一致,生理差异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但是在课堂授课中,对每个学生所使用的教材及采取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程序、步调基本相同,“因材施教”成为一句空话。现代远程教育通过对教学信息进行高效率和高质量的组织和管理,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学习需要去安排自己的学习,使接受终身教育的学生,虽然经验水平不同,知识基础不一致,生理差异以及思维方式不同,但是可以根据自己在掌握和理解教学内容上存在的差异的特点,各取所需,取长补短,对本人所使用的教材及采取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程序、步调各自选择、按需所学,实现了终身教育的个性化辅导。远程教育实现“因材施教”,真正体现了个性教育。
3、 现代远程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在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中,将现代远程教育融入其中,必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1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在人的教育中占据着最宝贵的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黄金教育期。常规的学校教育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及大学教育。许多优秀的远程教育资源能在网络中找到。各种网校的资源,优秀的民间学习网站脱颖而出。比如中国的基础教育网主要面向中小学生、教师和家长,提供丰富的学校课堂教育的课件视频等资源共享的信息。中国中小学开设的信息技术课,把信息技术课作为基础必修课程,为远程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先期的基础条件。高等教育学府校的网络教育面向全日制大学生 ,在普通本科的选课学习上采取网上学习方法 ,提高教师工作效率,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使更多热爱学习人可以欣赏名师名家的授课。
3.2 成人教育
成人继续教育是现代远程教育的强项。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分校在祖国各地遍地开花。现代远程教育的在职成人学历教育、自学考试、证书考试、岗位培训等 ,面向社会各个阶层的成人提供学习服务 ,省掉了许多全日制学校教育条件的制约,提供开放、自主、高效的学习模式,成人通过个人的学习方式,学科成绩和在校期间表现达到所需的标准和要求的,可以获得国家承认的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和学位,达到不用离家就可以获得权威、高水平的证书,用远程教育的方式实现终身教育的目标。
3.3 老年人教育
老年人教育包括老年人所需要的保健、休闲、文化等多种所需教育的总和。老有所依,老有所好,老有所喜,老有所学。琴棋书画、旅游、家政、保健、烹饪、外语等高雅的文化学习成了老年人喜爱的追求方式。现代远远程教育最适宜因距离问题或身体不便利的老年人的群体。远程教育中的社区教育是老年人实现终身教育的最好方式。
关键词:终身教育 推进员 社区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033-01
终身教育推进员起源于日本,在中国始于上海,在日本叫做社区推进员,这个群体主要的工作责任是扶助老弱病残,宣传政府相关扶优政策,给社区工作提供助力。在我国东北地区更多地由社区大学老师、街道社区干事负责此类工作。终身教育的思想长久以来是日本教育的一大特色,持续推进日本的教育发展,而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中国,教育同样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我国终身教育方面有必要进行终身教育推进员队伍建设,培养骨干推进事业发展。
一、我国终身教育推进员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虽然我国社区各种教育硬件设施齐全,但是实际的利用率还是比较低;地方政府对社区教育投入基本到位,但当地居民的需求仍未能得到完全满足。其原因主要在于大部分百姓对社区开办学校日常组织的活动、平时开设的课程、初期建立的组织等信息传达不到位;而且各个街道在社区进行的继续教育多是行政性工作,依赖各街道办事处的教育计划、资源整合、群众动员和社会推行,在这种前提下大多数社区教育的参与者都在社区要求下被动地学习,只有通过推行终身教育推进员队伍建设才能够真正地解决。
二、加强终身教育推进员建设的对策
(一)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推进我国社区教育的内涵建设
建立我国的终身教育推进员队伍,需要社区教育进行内涵建设,有必要建立起终身教育推进员持证工作制度,由相关部门牵头,统一组织和招募各社区居住的退休老教师、各行业的专业人士、学校的在职青年教师。首先以各社区志愿者的身份去担任社区终身教育推进员,在他们初步了解本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的前提下,为社区居民提供继续教育,由社区终身教育推进员带动社区居民来主动学习,进而实现社区终身教育建设的新目标。同时制订终身教育推进员培训的学习课程,建立终身教育推进员信息库和社区教育资源库,更好地帮助这些志愿者全面了解本区终身教育工作开展情况。
(二)在社区学校设立终身教育推进员吸引百姓积极参加终身学习
我国社区学校应当设立终身教育推进员,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学习方面的咨询,进一步了解社区居民的学习诉求,介绍推荐相关活动和继续教育的课程。在各个社区的社区学校开设与社区居民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培训和活动,以使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学习硬件设施的知晓度、认可度得到提升,更有利于进一步吸引其参加到终身学习活动中来,极大地提高目前各个社区的教育设施利用率。
(三)培训终身教育推进员明确其在终身学习中的定位
对拟上岗的终身教育推进员进行先期培训,同时通过社区教育研讨会、社区学校教师培训会等多种形式,探索终身教育推进员在社区的管理办法和其群体的沟通渠道,积极搭建各社区推进员在社区教育网络的交流平台,帮助社区推进员适应其在社区的继续教育推进的角色。只有在加强终身教育推进员队伍建设的工作实践中,按居民人口数配设终身教育推进员,做到每名居民设一名终身教育推进员的比例。通过培训明确其工作任务是在广泛深入的调查和了解社区居民学习需求的基础上,为居民提供学习方面的咨询。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终身教育推进员的作用不可替代的,宣传终身学习事业,了解基层社区群众学习需求,促进社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组织终身学习活动,传递终身学习信息。终身教育推进员队伍建设在社会主义社会是不可或缺的,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已经迈向知识社会,教育正在出现新的变革趋势,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是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共同要求。终身教育需要通过社区教育把教育纳入社会大系统,使其成为社会各部门共有的责任、权利、义务和职能。社区教育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这样的范围更有利于推进终身教育社会的形成,提高全社会成员的素质。
关键词:终身教育;社区教育;社区学院
首先提出终身教育观念的应属杜威,终身教育是1965年12月由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处处长的保罗・朗格朗在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上提出的。后来“终身教育”这一思想被用来解释整个教育的过程。1972年,《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出版,被称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的里程碑。报告书中指出“教育将向着包括整个社会(未来的教育必须称为一个协调的整体,在这个整体内部,社会的一切部门都从结构上统一起来,这种教育将是普遍的和继续的)和个人终身(教育不是一种独自分割的活动,不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在一定的地点,在人生的某一个时期进行的,即一个人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自由、自主地接受教育)的方向发展”。
20世纪初,西方世界便提出了社区教育这一概念,包括国内的许多专家都对社区教育含义做了界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侧重点。北师大厉以贤教授通过对社区教育的范畴、特征和要素进行研究给出的概念界定为“社区教育,是实现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社区发展的一种社区性的教育活动和过程。”
一、终身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关系
与重视教育时间的终身教育相比,社区教育侧重的是受教育的地点。终身教育可以通过社区来发展教育的形式,使其成为社会各部门共有的责任、权利、义务和职能。
社区教育的对象是社区内的全体成员。社区教育的范围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社区教育是一种社区性的、有组织的、满足社区成员各种教育需求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整合和充分利用社区内一切教育资源,以提供“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
“全员”,即以社区全体成员,包括在校的青少年学生为社区教育对象。依据社区成员和社区发展的需求,实施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规格的教育,使社区成员人人参与学习、人人接受教育。
“全程”,是指从人的出生至生命终结的人生旅程的全过程教育,包括胎教,儿童、青少年、成人和老人的教育,在职教育、就业转岗培训教育、闲暇教育等。社区都在持续不断地提供学习和教育。
“全方位”,指社区教育是全面教育的过程,包括知识、能力、道德、精神文明、文娱和健康等多方面的教育,满足“学习”、“谋生”、“乐生”的需求。
社区教育在终身教育的实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其特有的不可替代的功能。
二、发挥社区教育的功能
(一)发展社区学院
社区学院既是社区教育的实体,也是终身教育的实体和构建学习社会的实体。社区学院的办学宗旨和原则应是依托社区、立足社区、服务社区。社区学院与社区是互动关系,谋求共同发展。
社区学院的办学形式灵活、功能多样,可以为社区的发展提供各种各样的人才,而且能够促进社区人员的就业和自我发展。
社区学院根据其办学性质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社区教育中心性质的社区学院,以培训社区成员工作技能为主,开设专业性课程;第二类是高等教育性质的社区学院,通过社区学院为民众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并拿到普通高校文凭;第三类是混合型的社区学院,也就是将前两类社区学院的功能结合。
社区学院的层次是根据省市区县的等级来划分的,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相融合,以满足各社区的教育需求,提高社区成员的整体素质。
(二)发展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是成人教育的一种,是指使用电视及互联网等传播媒体的教学模式,它突破了时空的界线,不需要像普通学校那样在教室内学习,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地点进行学习,更加灵活便利。远程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渠道,也是社区教育很重要的一项尝试。
(三)建立回流教育制度
回流教育概念是由瑞典教育家巴莫(Palme O)在1968年首次提出的,他认为在人的一生中教育与工作可以轮替。1973年OECD出版报告书《回流教育:终身学习的策略》一书,强调教育机构应具有开放性,且有弹性,使工作的成人于需要时随时有机会回流参与学习。学校要给有工作经验的人提供回校深造的机会,允许学习过程可以分段进行,学分可以累积和转移,学习年限可以延长并有弹性,以便于获得最终的文凭或学位。
(四)从重视学历到重视经验的转变
发展终身教育、社区教育,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淡化现在以学历、文凭为主要标准的招工、用人制度,试把经验、技术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我国社会较早地把学历、文凭与入职、工资、评职称、升迁等挂钩,经验丰富的人往往被埋没了。如果我们能够转变观念,让人们通过终身教育和社区教育,得到更多学习的机会,重视资格证书和实际经验,创立真正的知识型社会。
一直以来,我国单位功能要远大于社区功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一般是公有制的,具有许多社会性的功能,包揽单位职工的就业、教育、劳保、福利、住化房、医疗、生育甚至子女上学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单位社会的状况,将自己承担的社会事务从单位剥离,移向社会,主要是移向社区。由“单位人”向“社区人”过度,这就要求社区的功能越加丰富,逐步替代过去单位所有的教育、后勤服务、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交往功能。因此,可以说21世纪社会的功能将集中在社区,实现终身教育需要以社区为基础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保尔・朗格朗(Paul・lengrand)著.终身教育引论[M].周南照,陈树清译.北京:中国对外翻出版公司,1985,19-59.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韦钰著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4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