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镇区域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本着工作优先的原则。有利于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有利于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农村工作政策落实。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2本着服务周到原则。突出地方特色。又文明礼貌。即热情适度。
3本着合情合理的原则。适应公务活动需要。一般只在正常三餐的时间安排接待活动。合理控制次数、对象、标准。
4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一般不在营业性场所开展公务接待。以机关食堂为主要接待单位。
二、接待范围
1本镇指导、调查、督办工作的县级或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工作人员。
2经县委、政府审批。由本镇筹办的会议、活动参加人员。
3按党内规定和国家法律召开的例行会议。
4县内外乡镇到本镇进行参观学习等活动的人员。
5本镇邀请为乡镇经济社会服务的各类工作技术人员。
三、接待标准
1原则上实行一人一菜制。科级干部每桌标准在300元以内。县处级干部每桌标准在400元以内。
2公务就餐一般禁止饮酒。如因工作需要。每包不得超过20元。确需带酒的每瓶标准不得超过50元;每桌供烟最多2包。
3严格控制陪餐人数.每次接待可安排相关人员13人陪餐。
四、接待安排
1严格实行主要领导统一安排。分管领导、会计、党政综合办公室负责接待制度。接到接待任务后。报请镇主要领导同意。对个别临时性接待,会计、党政办工作人员事先要根据来客单位、职务、人数确定接待标准。接待完后,必须报告镇主要领导。
2镇上组织召开的正常例会的接待费用。负责接待的人员事先拟定接待计划进行准备。由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安排。
3原则上实行谁分管谁接待。需报请镇上主要领导同意。特殊情况需调整或增加陪餐人员。
五、经费结算
1实行公务接待登记制度。坚持当天接待。并注明接待地点、参加人员、批准领导及接待事由当天登记。
2严格按照登记次数。实行年终一次结算的办法结算。对于未登记或登记次数不全或超标准接待的一律不予报销。
3接待费审批实行“一支笔”审签制度。再由分管财务的副镇长签批报销。先由镇政府主要领导审核把关。
六、接待纪律
1负责接待的人员要严格执行接待标准。若在接待工作中出现超标或胡支乱花行为的超标部分由接待人员自行负担。坚决禁止超标准接待。
12月18日县工业经济座谈会后,镇党委、政府立即召开了班子成员会议,就开展我镇工业功能区建设展开专题讨论,与会者一致认为,如能启动我镇工业功能区建设,对于解决我镇工业经济发展平台,加快“工业兴镇”步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紧紧抓住县政府关于加快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的这一有利契机,理清思路、更新观念、整合资源,力争在20__年启动我镇工业功能区建设,构筑我镇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平台。
一、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20__年,全镇共有工业企业814家,随着__工业园区的整合、__*镇城市化进程的加快,__*镇工业企业逐年减少,发展空间越来越小,面临着既无平台又无空间的事实。至20__年底,全镇只剩下工业企业509家,其中只有20家规模企业,其余的都是一些正处于发展期的中小企业。07年预计工业销售产值12.62亿元,其中规上企业销售产值约4.35亿元,占全镇工业销售产值的34.5%。由于没有工业功能区这一发展平台,近几年,我镇没有引进一家上规模、上档次的工业企业,镇工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二、发展工业功能区面临的困难
1、可供开发土地资源短缺,选点困难。随着县经济开发区__区块、__区块和__半岛区块的全面开发,__区块的规划调整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旅游度假区块范围的扩大,我镇现已没有适合连片300亩以上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仅有几个连片在100亩左右的区块,因区块内基本农田太多或地势太高也很难开发。
2、区块面积偏小,配套成本偏高。我镇城区周边和县开发区周边已少有连片在100亩以上的土地资源,而__、__、__等虽有部分面积50—100亩的区块,但单个区块“六通一平”的配套费用平摊到亩均开发成本很高,镇财政难以承受过高的资金补贴。
三、发展工业功能区的对策
1、给于政策倾斜。根据我镇实际,现已没有适合连片300亩以上开发的土地,建议我镇工业功能区的开发面积在50-100亩左右就能享受县政府关于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的开发和奖励政策,降低开发成本;另外,由于我镇是城关镇,一般工业项目的引进开发制约因素较多,围绕“做专、做特、做精、做优”的要求,我镇的工业功能区建设的主攻方向是引进低成本、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意研发企业和总部经济,创立创意研发基地和总部、会所经济产业园。因此,建议对引进创意研发企业入园给与享受工业用地政策,从而进一步拓宽引进渠道,加快企业集聚。其三,对__*城区企业因城市建设或发展需要搬迁至城郊或县工业园区边缘地块的,在用地规划和配套政策方面给与倾斜和支持。
2、联合启动丰家山工业功能区块。__*工业区块是我镇在园区整合后选定的一个工业功能区,并对其进行了测量和初步规划设计,后因县工业园区规划的再次调整,__*区块被调整到县经济园区规划范围内没有启动,因此建议,由__*镇和县经济开发区联合启动__*工业功能区的开发建设,并划出200-300亩作为__*镇的工业功能区。这样既解决了__*镇短期的发展空间问题,又不影响开发区的整体规划和建设,达到双赢的目的。另外,对于__工业园区周边的几个零散地块,建议由县经济开发区统一扩规配套,__*镇参与合作开发。
3、启动马家区块的建设。原__*镇上报的汪家区块、富泽、农林区块等因在区块中基本农田的比例比较大,短期土地规划难以调整,启动难度大;而汪宅区块则因地处千岛湖旅游风景区规划边,也不适合建工业园区。只有马家区块一块尚有开发的可能性。因此,建议县政府及规划部门对该区块的规划予以明确,允许__*镇作为工业功能区进行开发。同时,该地块涉及县开发公司的山林较多,对于县开发公司的土地协调工作予以支持和帮助,以便使我镇能尽快启动马家工业功能区的建设。
关键词:乡镇流通企业;农村消费市场;农村消费水平;流通体系;流通组织;交易成本;企业劳动生产率;企业数量规模
中图分类号:F014.5;F7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5)01-0016-07
一、引言
作为农村流通组织的基本业态,乡镇流通企业肩负着城乡之间农产品和商品双向流通的主要任务。随着国家对农村扶持力度的加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乡镇流通企业也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经营方式和连锁超市、大型商店等经营业态在农村出现且得到发展。但是,与城市相比,我国乡镇流通企业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首先,我国乡镇流通企业的市场结构存在着产业集中度低、规模效益低、服务差异化低和进入壁垒低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流通企业、生产者以及消费者之间商品的交易和流通关系;其次,从市场行为来看,我国乡镇流通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很低,没有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产供销之间的联系不紧密,市场主体之间缺乏分工协作,流通效率低下;再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乡镇流通企业之间仍然是低水平的过度竞争,只注重价格,忽视产品质量和服务,再加上商品信息严重不对称,导致农村消费者对于所消费的产品质量认识不清,质量低劣的商品充斥农村商品市场,影响到农村居民的生活;最后,从市场绩效来看,由于农村人口密度小、居住分散、交通设施不发达以及商业网点少,使得乡镇流通企业效益低、利润少。乡镇流通企业的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商品流通的流通效率,影响了整个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阻碍了农村消费的顺利进行。因此,探讨乡镇流通企业对农村消费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于农村流通组织对农村地区消费的影响,国内外专家学者都有大量的研究。在国外研究方面,James et al(1986)指出如果零售商了解农村消费者的购物取向和惠顾行为,那么将对农村消费者的购物倾向和外出购物产生重要的影响。Clifford(1991)将农村流通组织的终端网点分为个体零售店、合作社、加盟店以及大型卖场;并通过对威尔士农村和市区食品和杂货价格的波动的分析,认为食品和杂货价格波动与该商店所在的位置无关(位于农村或城市),价格的变动主要是由流通组织(商店)的隶属关系所决定的,如合作店或连锁店的价格最低,而完全独立的店价格最高。Home(2002)从改善农村流通组织的角度认为,通过提供补充业务(跳蚤市场)、区域联合营销组织、零售连锁店和村民合作计划等手段,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村终端网点的采购和运营成本,使有限的农村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Nancy et al(2003)以美国275个农村小型零售商和商业服务公司为样本,通过路径分析表明社区管理因素对小型零售商绩效评估的重要性。Folsom(2003)认为农村消费合作社也是农村流通组织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共同创建组织结构来满足社会需要的能力使其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工具。Paddison et al(2007)从零售地域角度将农村流通业态划分为集镇商店、乡村商店和独立零售业态(农场店以及特种商品农村零售网点)。Findlay et al(2008)认为新的零售地点、形式和正在变化的消费能力和行为等因素会促进农村居民从农村转向城市购物,农村地区的零售服务提供正在下降,在农村地区发展新的大型零售商店是繁荣农村集镇的一种方法。Amanor-Boadu(2009)基于农村消费者视角认为,消费者的购物价值是由所选择购物地点的吸引力和可访性决定的,并且最接近消费者居住地的购物地点能提供最大的购物价值。
在国内研究方面,徐从才(1991)认为流通组织的形态是企业,提高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和流通效率将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和消费的增长;高涤陈等(1995)认为产销联合体作为流通组织的一种形式,能够推动小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发展,促进生产、流通的现代化和规模经营,提高全社会的生产效率,是值得在农产品流通中因地制宜地加以推广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姜立新(2000)认为建立农村民间流通组织是搞活农产品流通的有效途径;李彤彤(2000)认为应完善农副产品流通组织体制,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曹利群(2001)认为流通组织能够较大程度地缩短流通时间,节约买卖双方的搜寻成本,从而在农产品流通中占据了核心地位;宋则(2002)认为流通组织和流通业态创新更能发挥流通对社会经济的功能;黄春玲(2007)分析了我国农民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不利地位,指出流通组织创新是农产品价格保护政策奏效的前提和基础;徐从才等(2008)从分工深化和生产者服务业的演进规律出发,指出流通组织创新与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从而流通组织创新可以推动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发展;宋宪萍等(2009)认为流通组织的发展规模要受到生产组织和消费市场的影响,并认为商场需求的变化是流通组织演进的外在驱动力;许蔓菁(2011)认为农产品流通组织是整个流通环节中最薄弱的,这会导致物价上涨和农产品的浪费;周庆(2012)探讨了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其运行的内外部主要因素,提出应推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主体作用;林秀清(2012)以福建省的实际情况为例,指出了现阶段农村流通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升的影响。吴学品:乡镇流通企业发展与农村地区消费增长
上述文献中,国外对乡镇(农村)流通企业的研究主要从微观视角出发,关注的重点是流通企业如何有效地实现商品由供应地到使用地的转移,包括如何构建商品的流通渠道,如何建立与维护流通渠道中的零售商和中间商关系,如何降低流通成本,如何提升影响力,如何提高流通效率等,但未直接针对农村消费进行研究。而国内学者则从宏观流通组织的角度,重点论述农村流通组织对农产品运输、仓储、保鲜、成本、价格以及收益的影响,但研究对象并未具体针对乡镇流通企业,也并未针对其对农村消费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事实上,作为农村流通组织的基本形态,乡镇流通企业承担着城乡间农产品和商品双向流通的主要任务,乡镇流通企业的发展状况对当地农村消费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将分析乡镇流通企业对农村消费的影响机理,并采用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我国乡镇流通企业发展对农村消费增长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以丰富和拓展相关研究,并为促进我国农村消费和乡镇流通企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乡镇流通企业影响农村消费的机理
流通企业的本质是交易的专业化生产者或提供者,主要经济功能在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从而推动市场经济发展,提高社会福利和促进消费增长。流通企业与消费市场紧密相关,随着消费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市场需求的变化是流通企业演进的外在驱动力,反之,流通企业的发展也影响到消费的增长和消费市场的变化。我国乡镇流通企业作为农村流通组织的基本形态,主要承担着“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上市”的双向流通任务和功能,可通过以下途径影响农村消费:
第一,我国农村的人口密度小且居住分散,使得农村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相互之间寻找的费用很高,过高的单位搜寻成本会导致农村消费者放弃购买所需要的商品,也不利于生产企业的产品销售。而农村流通企业可承担主要的搜寻费用,并传递商品的需求信息和供给信息,进而促进农村消费的增长。
第二,农村消费者远离城市,且大多数农村交通设施不发达,直接购买商品的单位运费很高。而乡镇流通企业可以利用专业化和规模化优势,以最小的费用和最短的时间把商品从城市运到农村,这不仅使得农村商品的有效供给增加,而且有效地降低了单位商品的运输费用。
第三,因空间距离或收入等原因,农村居民对某种商品的消费往往滞后于商品的生产时间。而乡镇流通企业通过对商品的储存和保管,可有效协调农村消费与生产在时间上的滞后关系,确保农村消费的顺利进行,并降低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交易时的储管费用,促进农村消费增长。
第四,相对于农户本身而言,乡镇流通企业可以依靠自身信息、资金和技术等优势,通过系统化、市场化的手段快速、高效地推动农产品的上市销售。“农产品进城”是“工业品下乡”的前提,农民只有完成农产品销售并获得收入后,才有能力进行消费。同时,专业化的乡镇流通企业也会促进农产品生产从小型化和分散化向规模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推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户收入提高,确保农村消费的顺利进行。
第五,专业化的乡镇流通企业对商品营销方式的变革也会对农村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及消费行为产生影响。近年来,许多乡镇流通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专门针对农村消费者的实际情况,从商品质量、价格、品种、服务、购物场所等角度进行创新,并通过商品的展示、试用和分期付款等方式影响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引导农村消费向文明、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促进农村消费增长。
第六,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大大突破了传统意义上流通企业的领域,网店的存在使得流通企业可以虚拟化,也使得农村居民对商品的购买可以不受农村流通硬件落后的影响,也不受空间距离的限制。同时,以现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也促进了乡镇流通企业经营手段和经营方式的创新,不断缩小农产品产、供、销三方信息的时间差、距离差,减小农产品上市的风险,保证农产品价格的基本稳定,进而实现农户收入的稳步增长,促进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
综上所述,乡镇流通企业通过节约交易双方搜寻费用、降低单位商品运输成本、提高交易速度、扩大交易频率和交易半径、改善交易方式和交易规模经济性以及影响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等途径影响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
三、乡镇流通企业影响农村消费实证分析
1.变量选择和数据说明
流通组织的基本形态是企业。乡镇流通企业作为农村流通组织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村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流通组织,也是我国“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的主要承担者,对我国农村消费的影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为了探讨乡镇流通企业对我国各地农村消费水平的影响,本文采用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Pcum)作为农村消费水平的变量,采用从事批发、零售、餐饮和运输业的乡镇企业劳动生产率(Prola)作为乡镇流通企业发展水平的变量劳动生产率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乡镇流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越高,表明该农村流通组织发展越好,流通效率也越高。 ,采用乡镇流通企业数量(Size)和营业额(Income)作为乡镇流通企业发展规模(数量规模和产值规模)的变量,并采用农村人均纯收入(Pinc)作为控制变量。
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2001―201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乡镇企业与农产品加工年鉴》,数据样本为2000―2011年27个省区的面板数据因数据缺失等原因,本文的数据仅包括我国27个省区,不包含港、澳、台地区以及上海、天津、贵州、。 。其中,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纯收入按农村常住人口平均计算,乡镇流通企业劳动生产率为流通业总产值与流通业从业人员总数的比值。为了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以2000年为基期,用价格指数对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农村人均纯收入和企业营业额进行调整;为消除异方差并使得数据更加平稳,对各个变量的数据都取自然对数。为了更好地分析我国乡镇流通企业对农村消费影响的地区差异,本文分别对东部、中部和西部进行模型估计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西部地区包括陕西、云南、重庆、四川、广西、宁夏、甘肃、内蒙古、青海、新疆。 。
2.单位根检验
本文的所有计算都运用EViews6.0。在估计面板数据模型之前,需要对模型中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LLC检验、Breitung检验、IPS检验、ADF-Fisher检验和PP-Fisher检验5种方法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限于篇幅,检验结果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东部、中部和西部模型的各变量均为一阶平稳,即为I(1)。这也说明农村人均消费支出、乡镇流通企业劳动生产率、乡镇流通企业数量和营业额之间可能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3.协整检验
理论上,乡镇流通企业劳动生产率越高、流通组织网点数量规模越大、营业额越高,越能推动农产品和工业品在农村与城市间的双向快速流通,从而提高农村消费水平。所以,从现实经济意义考虑,乡镇流通企业的各个变量与农村消费水平之间不存在伪回归现象。本文采用Pedroni检验和Kao检验进行协整检验,结果见表1。在Pedroni检验中,Panel ADF-Statistic和Group ADF-Statistic较其他统计量具有更好的小样本性质,本文研究样本属于小样本,因此主要参照Panel ADF-Statistic和Group ADF-Statistic来判断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可以判断农村人均消费支出、人均收入、乡镇流通企业劳动生产率、乡镇流通企业数量和营业额在三个模型中均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4.面板数据模型形式的确定
为了确定所建立的面板模型的具体形式,把农村人均消费支出作为因变量,人均纯收入、乡镇流通企业劳动生产率、流通企业数量和流通企业营业额作为解释变量,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公式计算(见表2),无论是东部模型、中部模型还是西部模型,统计量F2都大于临界值,F1都小于临界值,即拒绝建立混合回归模型的假设,并接受建立变截距模型的假设。因此,对东部、中部及西部都建立固定效应的变截距模型,模型形式均为:
5.模型估计结果
我国东部、中部及西部的固定效应变截距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3。其中,在东部模型和西部模型的拟合过程中,发现较为严重的自相关,于是在模型中加入AR(1)项来修正自相关,修正后AR(1)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因我国不同区域的乡镇流通企业的指标值波动较大,为了避免出现截面异方差,在三个模型的估计中都采用截面加权的广义最小二乘估计。从表3可知,各个模型的拟合优度都比较高,F统计量都大于临界值,D.W值都接近2,表明方程无序列相关。从拟合优度R2和F值可以看出所建立的三个模型的整体拟合效果较好,并且非常显著,表明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乡镇流通企业对农村消费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我国各区域的农村人均纯收入对农村人均消费支出的弹性系数都比较高,说明收入仍然是影响农村消费的主要因素,提高农民收入能迅速促进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但相比较而言,西部地区收入对消费的弹性系数比东部和中部更大,说明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农村消费具有极大的潜力。除收入以外,各模型中对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影响最大的流通企业变量为营业额,这与事实是相符的。流通企业的营业额越高,说明流通企业对农村销售的商品量就越大,农村消费也就越大。
乡镇流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对农村人均消费支出的弹性系数都为正数,东部地区最大,劳动生产率每提高1%,农村消费可以提高0.062%;中部地区次之,劳动生产率每提高1%,农村消费可以提高0.017%;西部地区最小,且不显著。可见,乡镇流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对农村消费的影响程度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事实上,我国东西部在社会环境、城市化及经济结构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一方面,东中部的乡镇流通企业受体制约束小,较为活跃,劳动生产率处在较高的水平;而西部企业受体制、市场环境等因素影响,发展缓慢,利润率较低,劳动生产率也处在较低水平;劳动生产率高意味着乡镇流通企业能提供的商品流通服务、消费品结构以及商品质量等均处在较高的水平。另一方面,与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农村相比,东部农村的消费需求、消费结构等都更高,此时流通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农村消费的影响也就更大。
乡镇流通企业数量对东部地区农村人均消费支出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对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村人均消费支出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弹性系数的显著性和大小来看,西部地区乡镇流通企业数量对农村人均消费支出的影响最大,企业数量每增加1%,农村消费可以提高0.021%;中部次之,企业数量每增加1%,农村消费可以提高0.004%。可见,乡镇流通企业数量对不同地区农村消费的影响程度与营业额是相反的,即流通企业数量对西部农村消费的影响比东部农村大。事实上,我国东、西部地区乡镇流通企业发展存在巨大差异: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乡镇流通企业发展迅速,数量众多,竞争激烈,一些劳动生产率较低的乡镇流通企业已经不适应市场的发展和消费需求,只有那些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流通企业才能对农村消费产生影响,这时乡镇流通企业数量已经不是影响农村消费的关键因素;而对西部农村而言,乡镇流通企业发展缓慢,数量不多,加上农村居民收入不高、农村基础设施的缺乏和落后等使企业流通成本高、利润低,因此,乡镇流通企业数量对农村消费的影响大于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也就不足为奇了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地区的农村流通体系存在巨大的差异。如上海、江苏等地区的农村流通体系较为完善,小型超市、连锁店等流通业态非常普遍,流通服务质量、商品的多样性等与城市相比没有太大的差异,“家电下乡”“万村千乡”等国家扶持的流通政策也得到很好的实施;相比而言,河南等地的农村流通业态比较单一,大多为个体商店、夫妻店等,且商店数量少、商品品种单一,超市、连锁店等新型流通业态鲜有见到,商店数量的缺失对当地农村居民的消费有很大的抑制作用。 。
四、结论和启示
本文使用2000―2011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乡镇流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数量和营业额对农村人均消费支出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乡镇流通企业的数量、劳动生产率和营业额以及农村人均收入与农村人均消费支出之间均存在协整关系;目前,收入仍然是影响我国各地农村消费的主要因素;对农村消费影响最大的乡镇流通企业变量为营业额;乡镇流通企业劳动生产率和数量对农村消费有正向的影响,但地区差异显著,乡镇流通企业劳动生产率对农村消费的影响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依次减弱,而乡镇流通企业数量对农村消费的影响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依次增强。
根据以上结论,我们有如下的政策启示:一是加强对我国落后地区乡镇流通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改变其规模偏小、经营粗放和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二是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镇流通企业发展应有所倾斜,从政策、贷款资金、技术创新等层面给予支持;三是加大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改善农村流通投资环境,为乡镇流通企业的建立及发展创造环境;四是推进城乡流通业投资的均等化,改变我国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重城市、轻农村”的现状,缩小城乡流通业投资环境差距;四是加大农村流通体系的建设力度,促进乡镇流通企业的快速发展;五是加速城市化进程,为乡镇流通企业发展提供条件;六是提高乡镇流通企业管理水平,引进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乡镇流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村消费的增长。
参考文献:
曹利群.2001.农产品流通组织体系的重建[J].学术月刊(8):30-35.
高涤陈,荣炜.1995.产销联合体与农产品流通组织形式的选择[J].财政研究(4):1-4.
黄春玲.2007.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的途径和对策:基于市场结构理论和组织创新的成本收益分析[J].生产力研究(1):25-31.
姜立新.2000.建立农村民间流通组织是搞活农产品流通的有效途径[J].金融与经济(4):43-44.
李彤彤.2000.完善农副产品流通组织体制:开拓农村消费市场[J].管理世界(2):173-178.
林秀清.2012.培育流通组织促进福建农村居民消费升级[J].中国农学通报(5):168-172.
宋宪萍,孙茂竹.2009.流通组织演进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生产力研究(1):34-35.
宋则.2002.立足中国国情:加快流通创新[J].财贸经济(4):49-53.
徐从才.1991.流通组织创新:传统流通组织的改造与新型流通产业集团的发展[J].财贸研究(6):1-8.
徐从才,原小能.2008.流通组织创新与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发展[J].财贸经济(1):101-106.
许蔓菁.2011.我国农产品流通组织研究[J].北方经济(5):16-17.
周庆.2012.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基于交易成本分析的农产品流通组织化选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9):105-110.
AMANOR-BOADU V. 2009. In Search of a Theory of Shopping Value:The Case of Rural Consumers[J].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31(3):589-603.
Clifford M. 1991.Urban and Rural Contrasts in Food Prices and Availability a Case Study in Wales [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7(3):311-325.
FINDLAY A,SPARKS L. 2008. Weaving new retail and consumer landscapes in the Scottish Borders[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4:86-97.
FOLSOM J. 2003. Measuring the Economic Impact of Cooperatives in Minnesota [R].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HOME N. 2002. Rural consumers’ patronage behaviour in Finland [J]. Distribution and Consumer Research, 12(2):149-164.
JAMES R,JON M,WILLIAM R. 1986. Shopping Patterns of the Rural Consumer: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opping Orientations and Out shopping[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4:63-81.
关键词:城乡统筹;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小城镇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作为城市与农村联系的纽带,小城镇在期间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大中城市发展趋向饱和,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发展迟缓,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具体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教育、医疗、生活消费、就业、公共投入、社会保障等方面,加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策上长期对城市倾斜,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产生了发展的结构性失衡。基于此,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用城乡统筹的方法解决三农问题,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思路,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的成都,周边拥有大量的县镇,小城镇发展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整个成都乃至四川地区的繁荣与和谐,因此,探究小城镇经济发展情况,积极寻找问题的解决之道对于成都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城乡统筹概述
2.1 城乡统筹内容
“城乡统筹”字面上解释是“城”、“乡”,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中,互动发展,以实行“城”、“乡”发展双赢为目的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就是要改变和摈弃过去那种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观念和做法,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削弱并逐步清除城乡之间的樊篱,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确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重大经济政策的时候,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引自网络资源:百度百科]。
2.2 城乡统筹与城镇经济的关系
城乡统筹主要包括经济和社会两大方面,其中,经济包括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城镇经济介于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之间,具有两种经济模式的双重属性,一方面,城镇经济的本质是农村综合经济,直接面向“三农”的经济,主题就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引自郝玉龙,张华展. 城乡统筹的镇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 宏观经济管理,2011],另一方面,城镇经济又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各种必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需求,因此,城镇经济既具有消费属性,又具有供应属性。
3、城厢镇简介
城厢镇位于成都市东北,青白江区东侧。北临广汉市,东倚金堂县,南接龙泉区,西与新都县相邻。截止2011年底,青白江区城厢镇镇域面积46.9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611亩,是典型的川西平坝田园区,集农、工、贸和旅游为一体的辐射力较强的区域中心。该镇现辖28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会,1个家属委员会,总人口5.7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29万人,城镇化率为40%。
镇区即城厢古镇,周围有护城河环绕,护城河内面积0.58平方公里。古镇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平坦,平均海拔468.0米。镇域河流系沱江水系,由西向东,流经全镇的河流有毛家河和毗河绣川河。
4、城厢镇经济发展现状
4.1 城厢镇经济发展概况
城厢镇是青白江区以大弯、华严为中心,弥牟、城厢为两翼的城市组团重要组成部分,地处青白江区腹心地带,旅游业、机械制造、化工、服装、农副产业加工等“五大支柱”产业已初具规模,其中旅游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在当地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
第一产业方面,城厢镇形成了以食用菌为代表的特色产业、以玉米为代表的规模化农业产业;第二产业方面,以劳动密集型的机械制造业为主;第三产业则依赖古镇的旅游业,并发展初级的旅游服务设施。通过2011年三产业比例可知(图1)。
纵向比较城厢镇2005年至2012年三产业比例变化情况,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例逐年下降,第二产业所占比例逐渐上升,特别是在2008年,第二产业上升幅度最大(图2),数据表明城厢镇三产业结构应依据自身特色和社会需求进行进一步调整。
4.2 城厢镇经济发展特点
4.2.1 经济总量稳步增长
在城乡统筹发展的框架下,受青白江城区经济辐射的影响,城厢镇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增长速度较为平缓,但在青白江区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在成都34个重点镇中也处于中上游水平,开发潜力巨大,经济发展拥有较大的增值空间。
4.2.2工业进程快速扩张
工业在城厢镇经济发展中一直占有较大的比重,机械加工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及食品生产等方面已初具规模,第二产业所占比例一直高于第一、三产,且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但先进制造业发展相对滞后,优势产业仍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工业发展方式继续转型。
4.2.3第三产业潜力巨大
城厢古镇区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开发潜力巨大,相比于第一产业的萎缩,第三产业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旅游业及与之相关的高附加值产业将成为城厢镇经济腾飞的引擎。
5、城厢镇经济发展的问题
5.1 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现状城厢镇呈现出明显的二产为主,一三产为辅的产业格局,并且主辅产业之间差距较大,第二产业甚至占到了67%,三大产业发展极不均衡。第一产业以食用菌和玉米为代表的农产品虽已初具品牌和规模,但未能在城镇经济发展中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农业现代化进程有待进一步加。目前,城厢镇经济发展出现工业偏好极端化的局面,一三产业发展滞后,不利于城镇长久的发展。
5.2 产业发展水平较低
青白江区规模以上企业在数量上处于全市领先水平,但是青白江区的万元GDP综合能耗在各区县处于首位,生产综合能耗太高,综合效益指数偏低,产业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城厢镇经济发展同样具有以上特征。作为城厢镇的主导产业,第二产业仍以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为主,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较低。
6、城厢镇经济发展对策及建议
6.1 推进城镇建设,加快城乡统筹
小城镇是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它为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农民之间的商品交换、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重组创造了更为方面的条件,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城乡之间能否实现互动与统一,城乡统筹能否真正落实,因此,我们应坚持小城镇建设与镇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和城乡一体化建设。
6.2调整产业结构,实现错位式发展
城厢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过大,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趋同化现象严重,按照“现代物流内陆港、现代农业集聚区、休闲旅游宜居地、古典现代魅力城”的现代田园城镇定位,未来城厢镇应着力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力争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三、二、一”产业结构。
6.3促进产业联动,发展特色产业
现状城厢镇不仅产业结构出现工业单一化倾向,三产业之间也缺乏互动,产业联动是城郊型城镇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
针对周边物流园的建成、镇区以南物流园区及铁路集装箱区的定位(图8),未来城厢镇应倾力打造现代物流业和相关服务业,促进物流产业和商贸、旅游、房地产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消费产业链,促进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联动,形成以物流服务配套为主的特色服务业和旅游业。
7、结语
目前我国几大城市群已基本形成,七大片区均有地域性中心城市的良好发展,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发挥中心城市的经济带动作用,实现城乡的和谐发展,小城镇在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小城镇经济的发展牵扯到社会、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且每个小城镇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小城镇经济发展的研究中,我们应结合其自身状况,制定合理、科学的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 王林容,薛国凯.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小城镇发展探索[J] ,2011
[2] 杨林,王雅琳. 城乡统筹导向下小城镇发展对策研究――以青岛为例[J]. 商业研究,2006
[3] 郝玉龙,张华展. 城乡统筹的镇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 宏观经济管理,2011
[4] 刘国斌,许义娇. 城乡统筹视角下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J]. 东北亚论坛,2012
[5] 李树琮. 城乡统筹与小城镇建设发展 [J]. 学习与实践,2008
[关键词]公共服务设施;地区生产总值;城镇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4)02-0066-04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镇,基础设施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吸引资金投资建厂、促进当地就业,还能促进消费,从而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基础设施建设就成为发展经济的重中之重。然而,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往往比例过小且增长过慢,需求远远大于供给,造成资源过度使用;而对社会生产设施投入过多且增长更新快,供给远远大于需求,造成资源的过度浪费。
国内外对于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相关研究有很多。吴友人的《城市现代化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从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基础设施的建设比例来讨论:基础性设施对城市现代化的重要作用;[1]胡仁科的《我国小城镇基础设施融资研究》是从基础设施的融资方面来阐述如何促进小城镇经济发展的;[2]徐莹的《贵州城镇化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研究》是以贵州的城镇为例,从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和质量方面入手,来分析基础设施对于拉动城镇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3]Kapar·Brian、Abate·Janet的《policy for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是从生产设施建设方面入手写其对城镇经济发展的作用。[4]
上述研究的对象多涵盖整个基础设施,很少有将研究对象定为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领域。在研究思路上多是从生产到投资角度入手,从增加就业、促进再生产方面揭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却忽略了非生产性基础设施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公共服务设施是由公共服务与设施两个词语构成的合成词,是这些词语含义的整合。公共设施是指为市民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各种公共性、服务性设施,有基础设施和附属设施,其中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基础设施”不仅包括公路、铁路、机场、通讯、水电煤气等公共设施,即俗称的基础建设,而且包括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即“社会性基础设施”。而附属设施是配套设施,使得基础设施得到更好服务、发挥更大作用、实现保值和增值功能的设施。[5]
本文以公共服务设施数量与城镇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和中国各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较分析,建立两者的联系。本文所有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6]
一、公共服务设施数量与投资、消费、储蓄的关系
城镇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对城镇发展所需的投资、消费、储蓄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对投资、消费的影响
投资和消费是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动力,也就是说加快城镇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就是促进该城镇的投资和消费。从对于一个城镇的投资和消费带动经济发展的方面来说,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增多对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促进的作用。
首先,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对投资的影响。对于商家投资建厂来说,一个好的投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一般,好的投资环境必需有完善和充足的公共服务设施资源,而不仅仅是政府所建设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公路、铁路、桥等),因为社区一些公共服务设施的面向是社区居民,这会给投资建厂的商家在服务设施上减少很多资金及时间的成本投入。因此,良好的投资环境可以吸引商家来投资建厂,从而直接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于社区居民的投资来说也是如此,完善和充足的公共服务设施会为其解除许多后顾之忧,这样居民就会用自己手中多余的钱进行一些投资,从而间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其次,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对消费的影响。完善和充足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除了可以促使居民将手中多余的钱用于投资以外,也可以促进居民进行消费。一旦该地区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商家能够获得利润,商家不但会加大投入力度,还会吸引更多的其他商家进行投资,这两方面的后续影响会促进当地居民的就业,从而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二)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对储蓄的影响
完善和充足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给居民解除了很多后顾之忧,促使居民将手中的钱用于投资和消费。如果居民用于投资和消费的钱增加了,在短时间内收入固定的情况下,居民所储蓄的钱就势必会减少。对于想要在此投资建厂的商家也是如此,完善和充足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会增大商家对此地区进行投资的可能性,一旦进行投资,那么商家就不会将钱存在银行,而且还很有可能从银行贷款。这两种情况都会大大减少银行的储蓄量。[7]因此,从这一点来看,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的增多对储蓄的增加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二、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分析
简单起见,本文只选择当地当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与该地区连续两年的生产总值的增幅来分别代表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指标。
(一)全国各地区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分布及其增长速度的比较分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2008)提供的数据,得到2006至2008年中国各地区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统计数据不包括:港、澳、台地区),通过SPSS软件,[8]得到分布图,见图1,其中灰色柱、黑色柱、白色柱分别代表2006年、2007年和2008年该地区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单位:个)。
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浙江、江苏两地在2006年至2008年间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在全国排在第一位置,而且远远领先于其他地区。第二,上海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在2006年排在中游位置,而在2007年和2008年跃居到与浙江、江苏同一阵营。第三,从地理区域上来看,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最多的是东南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其次是北方沿海地区、首都附近和西南中部地区。最后是西北地区和东北内陆型省份。第四,北京、天津、上海作为省级市拥有的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比一些省份多,尤其是上海。于是,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我国东南沿海城镇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远远领先其他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处于全国最低水平线。
(二)全国各地区城镇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增长速度的比较分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可以得到全国各地区城镇经济水平和其增长速度的分布与比较图,见图2,其中灰色、黑色和白色柱分别代表2006年、2007年和2008年该地区的生产总值(单位:百万)。同时对各省级行政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横向比较,以2007年各地区的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的数据为例,见图3,其中,灰色柱代表2007年该地区的生产总值,黑色柱代表2007年该地区的人均生产总值(灰色柱与黑色柱的单位不同,放在一起是为了分别比较各地区之间的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
从中可以看出:第一,我国从2006年到2008年各省级行政区的生产总值几乎都是逐年增加的。第二,我们将2008年生产总值达到2万亿的地区划为A区,介于1万亿与2万亿之间的划为B区,小于1万亿的划为C区。由此可以看出A区:广东、山东、江苏、浙江;B区:河南、河北、上海、辽宁、四川、北京、福建和海南;C区:黑龙江、安徽、内蒙古、山西、广西、江西、天津、陕西、吉林、云南、重庆、新疆、贵州、甘肃、海南、宁夏、青海和。第三,从地理区域上看,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的生产总值南方省份超过北方省份,东部省份超过西部省份。从而,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我国经济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现代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发展依然存在不平衡态势,有些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很快,有些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仍然缓慢。同时也应注意到,在人均方面,一些地区的人均收入过高,一些地区的人均收入过低。在生产总值方面,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其经济水平还十分低下。
(三)公共服务设施数量与城镇经济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根据2009年颁布的《中国统计年鉴》,得到2007年中国各地区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和各地区的生产总值,如图4所示。灰色折线代表2007年该地区城镇公共服务设施数量,黑色折线代表2007年该地区的生产总值。
从分布图中可以看出,灰色折线和黑色折线的上升或下降的步调大致相同,各省市所对应的基本都是两个高点或两个低点,很少有对应一个高点一个低点的情况;地区生产总值的大小与地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的多少在数据上具有较强的同步性和正相关性;从区域分布上看,东西部地区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和地区生产总值与中国中部地区相比较少。
(四)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的增长速度与城镇经济增长速度的相关性分析
根据前面的结论,笔者提出假设:各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与各地区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增长的速度具有正相关性。我们用后一年的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减去前一年的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来代表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的增长速度,用后一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减去前一年的地区生产总值来代表城镇经济增长速度。其中,服务数差1、经济数差1分别为2007年与2006年公共服务设施总量差值和地区生产总量差值的编码,服务数差2、经济数差2分别为2008年与2007年公共服务设施总量差值和地区生产总量差值的编码。
从SPSS输出结果(限于篇幅,不在文中体现)可以看出,经济差1与服务数差1的相关系数为0.678,经济差2与服务数差2的相关系数为0.658。这两个相关系数都接近于0.7,说明地区的经济增长的速度与地区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增长的速度具有中等程度的正相关性,从而证实笔者的假设:各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与各地区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增长的速度具有正相关性。
三、结论与现实意义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各地区的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的多少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具有正相关性,即: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较多的地区,其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反之亦然。
其次,各地的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的增长对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即: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增长较快的地区,其相应的经济增长速度也较快;反之亦然。
最后,我国第一类、第三类地区与第二类、第四类地区相比,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增长速度较慢,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在数量上有很大差距。因此,我们应加强第一类地区和第三类地区的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使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当然,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涉及到各个部门,各级政府需要综合协调,在社区建设中建立一个综合协调机制,以推进我国社区服务体系健康、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友人.经济地理[M].北京:中国学术书刊电子出版社,2010,269-272.
[2]胡仁科.我国小城镇基础设施融资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5.
[3]徐莹.贵州城镇化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4.
[4]Kapar brian,abate janet,standard.policy for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M].华盛顿:世界银行出版社,1995:3.
[5]唐建新?熏杨军.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0.
[6]中国统计年鉴编委会.中国统计年鉴2009[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200-210.
关键词:中心城市;镇域经济;百强乡镇;六里坪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3-0072-02
1研究背景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湖北省委、省政府紧紧围绕构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总目标,不断调整完善战略部署。2012年在十堰市三级干部会议上,省委省政府提出将十堰市建设成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十堰市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首要特点和基础特征表现在,中心城市在所处区域内同其它城市相比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十堰市打造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的第一要务在于做强十堰区域经济。
2011年10月湖北省统计局在对全省1099个乡镇2010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水平进行考核评价的基础上,评出了湖北省2010年百强乡镇。通过对这些百强乡镇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百强乡镇经济总量大,对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带动性强,能很好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在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的战略背景下,作为十堰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经济,快速找准定位、做强自身经济,对十堰市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意义重大。六里坪镇位于十堰市丹江口市境内,紧挨十堰市区,是十堰市传统的工业重镇,具备冲刺全省百强乡镇的雄厚基础。六里坪镇以全省百强乡镇为参照,结合镇情实际,如何快速建成具有很强带动性的百强乡镇,进而为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做出贡献,是摆在丹江口市六里坪镇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2六里坪镇与全省百强乡镇对比分析
2.1六里坪镇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六里坪镇地处鄂西北山区,镇内目前形成了“七纵五横”的道路框架网,规划中的武当山机场约8公里路程,是鄂西北货、客运聚散中心,区位优势突出。
2011年 ,六里坪镇社会生产总值达到36.4亿元,财政收入6000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5290元。镇域经济以工业为主,镇内现有市级工业园区一个,工业企业216家,其中规模以上21家。目前形成了整车、冲压、铸锻、机加、汽车内饰件和汽车电器六大支柱产业;镇内农业以柑橘、蔬菜为主,兼有种植业。2011年全镇工业实现总产值32.8亿,农业实现生产总值1.3亿元。
在城市建设和配套服务设施方面。集镇现有建成区面积4.8平方公里,集镇人口3.1万人。域内有垃圾处理场1个、大型污水厂一座;金融网点3个,2011年末存款金额7.95亿元,贷款额9000万元。目前,全镇程控电话开通6000部,宽带接入3500户,有线电视接入5500户,电视综合覆盖率达70%。在社会事业方面,全镇现有初中1所,小学12所,幼儿园6所,卫生院1个。
2.2全省百强乡镇特点分析
根据2010年全省乡镇基本情况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全省百强乡镇平均全口径财政收入达1.21亿元,平均一般预算收入为0.63亿元,平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8.1亿元,平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13.2亿元。百强乡镇经济发展水平高,经济实力强毋庸置疑,形成这样雄厚实力的关键,在于百强乡镇普遍具有三个重要特点。
(1)区位优势明显。
全省百强乡镇中有40个建制镇,58个街道办事处,2个乡。从宏观所处地理位置分析,百强乡镇主要集中分布在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其中,武汉城市圈有63个,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有37个;从具体所处地理位置分析,百强乡镇基本上都处于紧邻城市的郊区,能有效吸收城市的辐射,接受城市的带动,区位比较优势明显,具有较强的积聚和吸纳能力。
(2)产业结构明晰,工业带动性强。
从产业构成上分析,全省百强乡镇镇域经济基本上多以工业为主导,同时,形成了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
在工业方面,平均每个百强乡镇拥有工业企业413.4个,工业企业从业人员9224人,分别是全省乡镇平均水平的2.87倍和3.15倍。正是由于镇内工业园区和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蓬勃兴起,引领了百强乡镇镇域经济的发展。在农业方面,百强乡镇农业呈现出产业化、商品化、效益化的发展特征。同时,农业受工业带动性强的特征明显。2010年百强乡镇拥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1567家,占全省乡镇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565家的三分之一强,农业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产值比值达到1∶1.83,远高于全省总体水平。在第三产业方面,全省百强乡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乡镇从业人员的比重为39.6%,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8.5个百分点,百强乡镇第三产业为镇域经济整体实力的迅速提升提供了支撑。产业结构明晰,工业带动性强是百强乡镇的普遍特征。
(3)城镇化水平高,配套设施完善。
高城镇化水平,为吸纳和转移劳动力提供了条件,也是百强乡镇成功的关键。2011年,全省百强乡镇的平均镇区面积为6.44平方公里,镇区平均人口28913人,分别是全省乡镇平均镇区面积的1.88倍、平均人口的2.75倍;平均镇区人口的积聚率平均为47.8%,比全省平均乡镇人口积聚率36.5%高11.3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百强乡镇平均公路密度达到1.8公里/平方公里,平均银行储蓄所拥有数7.88个,市场6.62个,公园0.99个;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0.8%,通有线电视村达到87.6%,垃圾集中处理村达到33.5%,均远远高于全省乡镇平均水平。
2.3六里坪镇与全省百强乡镇的对比
从六里坪镇地理位置、产业构成和城镇建设的现状来看,作为十堰市重点乡镇,六里坪镇区位优势明显,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建设方面均取得了不凡成绩,具有冲刺百强乡镇的牢固基础。
但在看到成绩和优势的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六里坪镇经济发展与全省百强乡镇相比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工业主导特色鲜明,但实力不够强;一二三产业基础好,但产业联动性弱;城镇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建设涉及面广,但深度不够。着力解决这些路子走的正,但步子迈的不够快;劲鼓的足,但力未发出来的问题,是六里坪镇冲刺百强乡镇的关键。
3六里坪镇冲刺全省百强乡镇对策建议
3.1以工业为抓手,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1)加大土地开发力度,提供工业用地保障。
六里坪镇地处山区,山区工业的发展往往受制于土地,规模无法扩大。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有某种资源,才有可能发展起以开发利用该种资源为主的产业。伴随六里坪镇工业的发展,工业用地资源紧缺现象越来越明显,加大土地开发力度,为更多的工业企业入驻、扩大规模提供更多的土地,是六里坪壮大工业的首要要求。
(2)加大工业招商力度,促进工业升级。
招商引资,是欠发达地区采取主动,加快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先进地区、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六里坪镇工业经济发壮大需要更多的外资,需要更有效的招商。一是要建立招商引资组织机制;二是要建立健全招商决策机制,招商决策必须依据一定程序来进行,必须符合招商总目标,顺应产业、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三是建立行之有效的招商激励机制,调动各方面招商引资的积极性。
(3)加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流发展硬环境。
一个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高起点、高质量的基础设施也正以一种全新意义诠释着“筑巢引凤”的内涵。围绕镇内工业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精心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流投资、发展硬环境。
(4)提高配套服务水平,优化企业发展软环境。
产业配套能力、政府办事效率、社会治安、生产生活等综合生态环境等已成为企业发展重要的问题,按照“设施先进,税费较低,服务配套,办事高效”的要求,提高为企业的服务水平,优化发展软环境。
3.2以产业联动为抓手,形成产业互动新局面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产业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产业间相互融合现象明显,相互之间支撑力更大。现代农业不仅仅只是通过传统的“种”、“养”“林”,为第二产业提供原材料,现在它具有了传统第三产业具有的内涵,如观光农业。同样第二三产业的内涵也不仅仅再是局限于其内部。镇域经济的高效持续发展,需要产业间相互支撑。
多年来,六里坪镇经济社会的发展,三大产业的建设往往只站在该产业的范围内,思索如何促进本身的发展,而其相互之间如何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则考虑不够,关联度建设不足。如何通过第一产业的建设来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通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来加强第一产业,着力形成多点支撑、协调发展的格局,是六里坪冲刺百强乡镇的题中之意。
六里坪是十堰市传统的农产品供应基地,同时又紧接武当山,发展有机食品和旅游业的前景广阔。工业的发展中加入涉农元素、涉旅元素既是六里坪工业发展的新突破点,也是打造产业联动,促进农业、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构成;传统农业中加入观光农业既是传统农业效率的提高,又是对武当旅游拓展区建设的补充。努力把打造百亿工业园和建设武当旅游拓展区、建设十堰市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结合起来,形成产业互动局面,是六里坪提升镇域经济、冲刺百强乡镇的重要一环。
3.3以配套服务建设为抓手,提供镇域经济发展新支撑
配套服务设施是指为满足居住的需要而建设的各种服务性设施。包括停车设施、娱乐设施及教育、医疗、商业、饮食等各种公共建筑。 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是全省百强乡镇的特点,也是留住企业、留住人才的基础。针对六里坪镇配套设施相对落后的现状,加大金融、教育、医疗、饮食、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建设,让外来投资者安心、扎根创业。
参考文献
[1]湖北省镇域经济及百强乡镇发展评价报告[R].
[2]陆立军等.区域经济发展与欠发达地区现代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3]湖北统计年鉴2011[S].
[4]沈正平.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探究[J].中国软科学,2004.
首先感谢营业部给我提供了这次竞职上岗的机会。今天,我在这里做竞职演讲,参与乡镇区域营销负责人岗位竞职,心情非常激动。首先感谢营业部领导为我们创造了这次公平竞争的机会!这次竞聘,更多的是为了××营业部事业,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叫××*,现年26岁,大专学历。今天我竞争的岗位是乡镇区域营销负责人。
本人于2004年毕业并参加工作,从事过3年的计算机维护和销售等工作,积累了大量业务销售和客户服务经验,2007年荣幸的加入到中国电信的大家庭里面,经过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和扎实的工作作风,一路从营业员到值班经理,从值班经理在到现在的乡镇区域经理,这与公司领导的信任、支持及同事们的指导和帮助是密不可分的。这次营业部各部.室竞职上岗,是新形势的需要,是选拔任用优秀员工的一条良性途径,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激发员工干事创业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电信事业的发展势必将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今天我竞争的职位是乡镇区域营销负责人。根据对自身条件的客观分析,我认为自己有以下优势:
一、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既然是竞聘营销负责人,首先必须要负责,对上要对相信自己的领导负责,对下要对和自己的同事负责,所以也必须具备较强的工作责任感。工作就意味着责任,每一个职位所规定的工作任务就是一份责任,当我们从事这项工作时就应该担负起这份责任。责任感与责任又有不同,责任是对任务的一种负责和承担,而责任感是一个人对待任务、对待单位的态度。一个人责任感的强弱决定了他对待工作是尽心尽责还是浑浑噩噩,而这又将决定了他工作成绩的好坏。责任感是我们战胜工作中诸多困难的强大精神动力,它使我们有勇气排除万难,甚至可以把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任务完成的非常出色。
二、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注意不断地加强个人修养和党性修养,以“明明白白做人,实实在在做事”为信条,言行与各级保持高度一致,踏实干事,诚实待人。经过多年学习和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判断分析能力、领导部署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
三、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 平时注重个人修养,踏实做事,正直为人,坚持原则,公正地看待问题,处理问题。有大局观念,团结意识、配合意识强。
四、经过多个工作岗位的实践锻炼,除了培养了自己多方面的能力;更培养了自己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性格,且深感人生不易,具有同情心,乐于助人。这些正是团结同志、做好工作的基础。
这次我竞争的职位是乡镇区域营销负责人,如果有幸成功的话,我将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工作思路和竞争态度
这次如果走上乡镇区域营销负责人岗位,我将和全部门同仁一起牢记“用心服务,满意100”的服务理念,发扬优点,积极进取,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圆满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和指标。自身方面,一是加强自身修养。在认认真真学习上有新进步,在堂堂正正做人上有新境界,在踏踏实实做事上有新成效,在清正廉洁上有新形象。二是向领导多请示,勤汇报,并且处理好各部室之间的协作配合。了解领导意图,琢磨领导思路,把工作的主动性与针对性、实效性统一起来;虚心向各部室学习,多交流,多协调,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三是搞好营业部内部团结。生活上多关心同事,让同事有一种温暖感;工作上帮助同事多出成绩,让同事有一种成就感;在利益和荣誉面前,不争不抢,多让同事,让同事有一种被承认感。对于同事之间的矛盾,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多做思想工作,,让大家一起朝着共同的目标迈进。
关键字:城乡一体化;新乡镇建设;策略探讨;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新乡镇”主要是指在农村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包括城镇和小集镇。新乡镇大多处于农村向城市的过渡阶段,是指那些已经脱离农业社区经济但仍处于半城市化的农村区域,主要是一些建制镇和小集镇。由于新乡镇具有种种的特殊性,导致其在发展阶段常常出现各种问题。笔者认为,要想实现新乡镇的建设,必须解决新乡镇的结构建制问题,从城乡一体化发展入手,实施有效的新乡镇建设。
一、遵循城镇发展不可逆性,重点建设小城镇
农村包围城市的口号已经过去很久了,从国家发改委1990年到2006年的权威数据统计表明,目前我国的城乡人口比例已经趋向于中值,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不断上升。城乡一体化模式背景下的城镇发展已经呈现不可逆的趋势,如何实现小城镇建设才是新乡镇建设的根本举措。因此,对于新城镇的建设,必须遵循城镇发展的不可逆性,通过对农村人口、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才是新乡镇建设的根本。通过对新乡镇的大力建设,从民众基层角度出发推进城市化建设,不断扩大城镇区域,发展城镇工商业,从而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同时,新乡镇建设规划部门需要结合各地特色,着眼于特色农业、旅游农业、有机农业的发展,切忌走极端,切忌全面建设,必须将一段时间内的工作点集中于小城镇建设的某一方面。
二、新乡镇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
1、城乡资源一体化配置建设
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资源配置的重新整合和再分配,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新乡镇建设也是同样如此。笔者认为,城市和乡村最明显的区别就是资源配置上的差异,城市具备较为完备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而乡村则相对落后。经济学家认为,要想实现新城镇建设,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发挥资源的集聚效应,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最显著的事例就是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形成小城镇特色的产业发展循环经济链,将分散的乡村资源集中利用。对于新乡镇而言,它是介于农村和城市之间,是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已经初步具备资源集中优势。例如,某些新乡镇区域的前店后场经营模式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形成了自身的块状经济特点。相对大型城市经济发展而言,新乡镇经济发展具有自身的特点,其地理资源优势、人力资源优势等是城市经济所欠缺的。对此,新乡镇建设规划部门可以将城市经济线向新乡镇延伸,让城镇成为城市经济的集散地,同时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对于小城镇自身而言,可以积极接受城市的工商业转移,发挥新乡镇的中转站作用。
2、新乡镇公共服务管理建设
公共服务资源的差异是城乡差异的重点,也是新乡镇建设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笔者认为,要想实现新乡镇建设,公共服务建设是首要前提。从目前的城乡建设发展来看,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城乡公共资源建设发展严重不均衡,在水资源、电力资源、交通条件、体育锻炼、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差异更是显著。新乡镇作为连接城市和农村的平台媒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它必须承担起均衡城乡公共服务资源的责任。对此,新乡镇必须上带城市,下领农村,成为城乡联系交流的平台。首先,城乡建设规划单位必须加强新乡镇的建设规模,详细落实公共服务的细节建设,提高建设条件和建设标准,从全方位多角度提高新乡镇的服务等级。同时,将新乡镇的水、气、电、路不断向农村扩散,提高科技文化组织在农村的覆盖率,落实行政下乡政策,实现城乡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有机结合。对于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对公共服务建设的管理,明确新乡镇的责任和权力,不断完善健全新城镇的财政支付制度,建立起由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新城镇公共服务建设。此外,政府必须完善对新城镇的管理机制,构建起权责分明、运转高效的管理模式。
3、新乡镇区域综合体建设
对于传统的城乡建设,常常会出现重复建设、规划周期短、区域规划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的都是城乡建设规划部门在欠缺长远角度和区域综合性建设理念所造成的。城乡一体化建设,顾名思义,既是同时考虑城市和农村,实现两者的同步建设和互相之间的促进作用。对此,我们必须对新乡镇进行区域综合性建设,实现城乡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角度出发,新城镇建设不能片面的将城市或农村作为建设依据,而要从地区经济发展的综合角度出发,建设新乡镇区域综合体建设。特别的是,对于农村地区的农业用地规划、城市区域的园林绿化规划等,必须在仔细考虑周围背景环境的前提下实行统一规划、综合管理。在近些年的城乡建设中,越来越多的乡镇实现了兼并,并且得到了更好的规划建设。原本经济实力相对较为薄弱的乡镇之间实现了资源的集中利用,为新乡镇的某一集中方面建设提供了契机。当一个乡镇得到发展之后,充分发挥其扩散和辐射作用,带动整个区域综合体的发展。总之,对于新乡镇建设的综合规划必不可少,长期的实践证明,区域综合体建设对新乡镇建设作用显著。
4、新乡镇文化制度一体化建设
关键词:沿海前沿区域;城镇化;土地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8-0091-03
一、引言
江苏沿海地处沿海、沿江、陇兰三大经济带的交汇处,在连接南北、沟通东西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和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2009年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沿海三市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沿海前沿区域城镇化的发展也进入大家的眼球。城镇化包含了人口集聚、土地利用转变、产业升级与空间流动等过程,表现为人口城镇化、土地(空间)城镇化、产业集聚化等多种形式。但是,沿海前沿城镇存在着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特点,总体看来,沿海前沿区域正是要通过港、产、城一体化的发展来做大做强区域经济,加快土地集聚、人口集居,从而推动当地的城镇化建设。在这过程中,土地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同时沿海前沿区域也呈现出特有的土地问题,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从已有的文献来看,学者主要是围绕沿海生态、土地利用的分布、优化来阐述土地问题,如谢薇等(2011)从沿海海地区的发展特征与趋势,讨论了土地利用特征与问题。李达(2012)以江苏省赣榆县为例,研究了土地利用优化问题。张等(2012)以南通为例,分析了土地利用的生态问题。可以说,深入实践调查与分析在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沿海前沿区域究竟面临哪些土地问题,哪些土地制度措施制约着城镇化的进程,有何改进的办法,这类文献少之又少。
鉴于此,本文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结合实地调研结果,汇总前沿镇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问题,以及产生的不利影响,分析存在的原因,并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以期对沿海城镇化的进程起到更好的推进作用。
二、前沿区域城镇化中土地利用问题
2009年江苏省南通市依据国务院《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和《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编制了《南通沿海开发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该规划设定南通沿海开发重点为沿海前沿区域的22个乡镇,陆域面积2 509.7平方公里,人口193.1万。然而,城镇建设的扩张、人口的集聚都必须依赖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沿海区域,探求新的土地资源成为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方式也成为一个极为可行的方式。在“十一五”期间,南通一共围垦29.26万亩,主要用于港口、城镇、能源、临港产业、高效设施渔业等生产建设。大多数人认为沿海前沿区域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土地资源充裕,足以满足生产建设居住商业需要。但是,从我们的实际调研来看,土地充裕并不意味着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同时,在南通围垦土地基本都是作为滨海新城建设。沿海前沿区域不仅仅包括围垦土地,还包括前沿镇所在土地,这类土地在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又不同于围垦土地。无论是在土地性质上,还是在利用过程中,这两大类型均出现不同的转变和问题,应该分别给予分析和讨论。
(一)围垦土地利用问题
一般而言,围垦土地的使用权如何取得,涉及海域使用权与土地使用权的衔接问题。填海造地前应首先按规定取得相应海域的海域使用权填海造地海域变成陆地后,海域使用权自动灭失,所形成土地不再属于海域,如何配置、如何使用等应按照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办理。虽然这些均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实际的利用过程中却存在一些问题。
(二)沿海围垦土地利用问题
1.土地用途难以保证。海域使用权按照规定分为农业用海和工业用海。比如在南通海安老坝港5万亩的滩涂资源中,不到1万亩的属于农业用海。同时,国家也规定,填海形成的土地在之后的使用中也要相应分为农业用地和工业用地。然而,沿海区域新区的建设基本上都是工业用地,因此,在实际的操作中,要做到农业用海农用十分困难。一些违规的操作时有发生,甚至出现为了扩大海域面积,而擅自更改海岸线的现象。
2.土地性质调整难。正因为工业用海在围垦之后要作为工业用地,这就使得在一些滨海新城难以有商业用地,限制了当地的发展。比如南通如东洋口港为了实现港、产、城一体化的局面,在滨海建新城。但是,房地产开发必须是商业用地,而工业用地调整为商业用地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房产开发好之后也担心出售问题,难以吸引人气,而一些市政绿化工程用地也难以满足。
3.土地利用率不高。虽然围垦土地充裕,但是利用率普遍不高。除了项目引进的难度较大,竞争激烈等原因之外,也有其他因素。比如南通海门港新区一期建设区5平方公里,土地利用率60%~70%。一方面,该新区做出了产业规划的限制,对一些不环保,不长远的项目一概不让进园区。另一方面,园区有目的地留下部分土地作为以后的发展所需。当然,园区二期16平方公里利用率就要差很多。
(三)前沿镇土地利用问题
可以说,前沿镇土地利用所出现的问题代表了城镇化进程中各乡镇所遇到的共性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用地指标匮乏,城镇建设推进受阻。从我们的调研来看,前沿镇普遍反映用地指标相当匮乏,这是乡镇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最大的、普遍的难点之一。据南通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的领导反映,目前省级已没有建设用地指标,经过市县一层到达乡镇的土地指标少之又少,基本上无济于事,但城镇建设又不能滞缓,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区的拓展等等都必须依赖土地。据统计,该区近年城镇建设用地近1 000多亩,但是县里统筹了仅仅50亩左右,其余均要靠自己来解决。为了突破土地瓶颈,加快城镇化建设,各地也是纷纷出招寻求解决办法,通过农地流转、土地复垦等办法来增加建设用地。但是,这些办法有的已触犯到农地保护的相关法令和政策,当地的领导也心有余悸,承认做法有出入,但为了发展,有的措施也是不得以而为之。
2.土地用途和性质调整不易,镇区面积难以拓展。我国实行的是最严格土地制度。私自、轻易转变土地性质,改变土地用途尤其是基本农田可能性为零。然而沿海前沿乡镇一般以农业乡镇为主,农业用地占比都很高。比如南通通州湾的三余镇,作为原南通通州区的农业大镇,建设用地规模小,新一轮土地规划建设用地空间不足,在加上该区90%以上的农地属于基本农田,使得用地刚性需求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自身城镇规划难以实施,镇区面积难以扩展。此外,除农用地向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调整外,还涉及到土地性质的调整。从乡镇来看,镇区的土地还是以农村建设用地为主。但是,当前农村建设用地市场还未建立,农村建设用地和国有建设用地权利不对等。这使得农村建设用地上的建房也好,建厂也好,都难以取得国家所认可的权属保护,并且农村建设用地向国有建设用地的性质也相当不易。再加上土地权属复杂,厘清难度较大,经过多轮改制,产权关系复杂,这些均制约了镇区的发展。
3.土地承包政策制约,农民集中土地集聚困难。从调研来看,土地承包经营权三十年不变的政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地的流转,导致了土地集聚,农民集中困难,影响了各区域的城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从二轮土地承包开始,这种接近“生不增死不见”的农地生产经营制度,的确在保障农民利益,使得农民长久珍惜土地,持续投资土地,促进农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无法调整土地,一方面,这一政策使得土地占有极不平衡,有的农户家虽有新增人口,但却无法分到地,而有的农户老人已去世,或者无力种地,村集体也不能收回土地。再加上国家农补实施,即使抛荒同样也能拿到补贴,这样就使得土地的流转,土地集聚越发困难。虽然土地管理法对重新调整农地有相关规定,但在农村要达成2/3以上成员或代表的同意,其谈判成本相当高。同时,十七届三中全会将承包关系重申为“长久不变”更使得“大稳定,小调整”的政策难以贯彻执行。此外,随着生活水平改善,家庭变化,农民有着翻新建房的需求,但各地基本上已经停止宅基地审批,农民颇为不满。
三、意见及建议
(一)正视已有土地政策的不足,突破制度约束瓶颈
从上文的现状分析总体来看,土地利用制约因素更多的是制度政策层面的,难以轻易更改。比如,在前沿镇土地利用中,普遍反映了三十年土地承包政策带来的各种弊端。但是,自1980年代,我国初期大规模地进行均分土地后,不但没有再进行一次均分土地的打算,反而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稳定土地承包。在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更是提出土地承包权长久不变。
此外,建设用地指标匮乏更是一个普遍性的难题。我国实行的是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18亿亩耕地更是不可触及的红线。对于建设用地指标,上级政府都是严控的。但是,经济发展尤其是推进城镇化,必须要获得建设用地。因此,乡镇也是穷尽办法,比如“增减挂钩”,违规的“以租代征”,或者通过农村建设用地的流转来获得更多的建设用地。但是,前文也提到,农村建设用地的流转市场基本上是空白的,基层基本上按照国有用地的征用办法来处理农村建设用地的征用与补偿,缺乏法律的依据。
因此,现有土地政策的不足亟须我们改革创新农村土地制度,尤其是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虽有试点流转,但依然没有建立可行的流转管理办法,严重滞后当前的实际形势。从我们的调研来看,在基层一线工作的领导普遍认为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土地管理法》必须要做适时修订,相关单位应对推进中出现的政策问题给予解释和帮助,否则工作难以开展。
(二)建立土地利用创新机制,缓解镇区用地难题
虽然我们一再强调要突破制度瓶颈,完善已有政策,但是在当前,很多政策的调整比较困难。比如,我们认为再次实施“均分土地”的政策可能性并不大。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工作中,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创新土地利用的机制,建立适宜各自地区的可行办法,缓解用地难题。
比如,对于当前普遍反映的农村土地调整难问题。我们建议对于一些老弱病残的农户,本人如不能或不适合再从事农业生产,可以在自愿的情况下对其按照征地办理失地保险,再收回承包地。对于已成为市民的农民,土地的收回更是顺理成章。集体可以将这部分地作为机动地,调整再分配。
再如,针对停审批宅基地引发的问题,我们认为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可以借鉴张家港塘桥镇的做法。凡是有建房需求的农户,可以向政府申请“预拆迁”,政府将其纳入拆迁计划,按照征地标准给予一系列补偿,完成拆迁和交出承包地之后,农户可以在镇区得到安置新房,获得城镇社保,满足新房需求。采用“预拆迁”的办法,一方面可以解决农户住房需要,减轻农民不满;另一方面更是可以加快城镇化进程,集约土地利用,增加建设用地。
(三)完善沿海围垦协调机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对于沿海复垦后土地性质或者土地用途问题,虽依然是政策方面,但是它涉及到海域使用和土地使用,海域使用权与土地使用权换发的纠纷也就成了沿海开发中的一大障碍。因此,这需要两大部分的协调与合作。但是,目前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学术领域,关注均甚少。
对于沿海充裕的土地,在做好海域证和土地证衔接的同时,做好围垦土地的规划,确保土地合理合规的使用。在海域使用权转变为土地使用权的过程,应该明晰土地的用途性质,给予一定的商业用地比例,从而有利于滨海新城的建设。此外,围垦土地基本属于不可逆转的过程,再加上沿海产业的自身特质,必然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切莫以牺牲环境作为发展城镇化、发展经济的代价。如著名的围垦之国荷兰,为了确保生态平衡,在土地规划方面,1~2土地用于农业,1~4用于城镇开发,余下的1~4是自然区域,包括森林和河湖水面。
对于资源比较丰富的围垦土地,虽然产业布局、规划限制等因素限制了土地利用率,但是我们认为产业引进滞缓、外来投资不足依旧是主要因素。同时,我们也认为,沿海前沿镇和各自滨海新区也必须加强联系,共同来解决发展中的土地问题。比如,南通通州湾三余镇农田90%以上基本农田,改变土地性质困难,建设用地有限,工业发展薄弱(镇区内仅有两家企业),我们提出能否将三余镇的工业发展都放在临近的滨海新区,人口也逐步搬迁至滨海新城,三余镇利用传统优势着重通过万顷良田工程,着重打造现代农业,减少建设用地需求。滨海新城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带动了新城的人气,形成较好的发展局面。
参考文献:
[1] 谢薇,史俊.江苏沿海开发战略实施中的土地利用问题及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2,(10):350-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