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改革创新范文

农业改革创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改革创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改革创新

第1篇:农业改革创新范文

我国历史悠久,拥有很多优秀的农业文化,这些凝聚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的智慧。茶叶作为我国农业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部分,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茶叶农业职业教学模式需要改革。本文基于互联网+背景下,从茶叶农业职业教育模式的现状入手,谈论分析茶叶农业教育的重要性,并根据茶叶农业教育在互联网+中所出现的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最后总结文章。

关键词:

互联网+;茶叶;农业;职业教育;网络教学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茶叶作为其中一种,若能利用好互联网+,在当下茶叶农业的职业发展教育中可以解决很多棘手的问题。我们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以拓展的眼光去认识茶叶农业教学模式的问题。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了推进茶叶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大趋势。在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互联网+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鼓励学校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适应互联网+新趋势。茶叶农业职业教育能够为祖国培育茶叶专业技术人才,促进农村茶园建设。因此,只有利用好互联网+,才能够更好地开展茶叶农业职业教育。

1互联网+背景下茶叶农业职业教育教学现状

茶叶农业职业教育模式利用互联网+符合当代的社会发展需求,有助于实现传统茶叶到社会教学的转型。社会越是发展,我国对于茶叶精神、农业信仰、学习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利用好互联网+显得尤为重要。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对于农业职业教育的学术文章已经越来越多,社会正逐步重视茶叶农业教育。从85年的几篇论文逐年增长到上百,直接反映出我国对于茶叶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当然,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学科之间都需要相互连接和沟通。要想创新茶叶农业职业教育模式,我们只有把握住互联网+的精髓,才可以更好地在茶叶农业职业教育中将其传承和发扬。理论是实践的指南针,探究我国茶叶农业职业教学模式的创新,有利于把握住互联网+的核心,有效带动茶叶农业职业技术的发展,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的水平提升。总之,茶叶农业技术以一种创新形式在延续着传统的精神,换句话说,茶叶农业技术是不会消亡的,它代表的是我国的传统精神,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茶叶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会变得更好。

2茶叶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存在的问题

2.1茶叶农业职业教育重视力度不够

我们对于相关茶叶农业的人们做了一个调查(如表2)。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农村真正懂得茶叶农业技术的人才并不多,大多都是通过面对面的形式进行教育,相较城市,利用互联网+模式学习的茶叶技术更是少之又少。由此可见,互联网+茶叶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如今,诸多职业学校的领导对于茶文化信息传播的重视度不够,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只是停留在表面,并缺乏茶叶播种实地操作。

2.2茶叶农业职业教育技术人才的缺失

缺乏专业茶叶技术知识是影响农业职业教学的一大因素。作为茶叶农业职业教育,要想具有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要重视对于茶叶技术人才的培养问题。当下,诸多农业职业学校没有重视人才的管理,将专业技术人才作为一种资本来投入。只是一味地让职业教师给学生讲道理,重复一样的工作。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茶叶的专业知识已经革新,如今已经是互联网+的时代,若农业职业学校依旧遵循传统,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欠缺互联网+茶叶技术的最新知识。这将会增加农业职业学校的流失,影响互联网+下教育模式的全新定位。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要想掌握茶叶农业技术,就必须要寻求复合型人才,指导职业学校。面对互联网+的挑战,我国茶叶农业职业教育不能再止步不前,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有效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3互联网+背景下茶叶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措施

3.1加大支持力度,更新互联网+观念

在互联网+背景下提升农业职业教学的教学效果,需要对原有的茶叶农业教学模式和内容进行创新。首先要提升茶叶技术上的课程设置,而不能纸上谈兵。茶叶农业职业教育能够丰富学生们的知识面,是我国农业教育价值的体现。茶叶涉及到的知识面很广,同时应当强调实践性。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应当积极地参与到实践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知识的价值,否则很有可能遇到实际的问题时也会束手无策。在这当中,政府和学校应当加大支持力度,首先要从增强茶叶农业职业教育的规范性入手,制定相关条例,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保护茶叶农业职业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促进资金的投入,充分保证互联网+茶叶农业职业教育有足够的资金来源,才能让茶叶农业职业教育不断往前发展。学校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充分借助互联网让教学更加有趣和高效。譬如利用互联网+课程的形式,扩散覆盖面。利用互联网+教学的形式,搭配多媒体设备,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重新设置教学时间,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校,应当努力为学生创造实践的平台,让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走出校园,去茶叶农业基地进行实践操作,这样教学效果才能提升上去。

3.2促进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

互联网+背景下茶叶农业教学和以往不一样了,对教师的要求会更高。而对于教学效果来说,没有好的师资就没有一切,所以学校要切实提升茶叶农业职业教育教师的素质水平。对教师来说,要让茶叶农业职业教学的课程更加规范化,茶叶农业职业教学的教师,应至少有茶学专业的教学实践经验,严格招聘流程。只有专业的教师,才能够专业地指导学生,传授专业的茶叶农业技术。在培训教师时,要着力体验式教学,将互联网+技术贯彻在茶叶农业职业教学中,真正的发挥互联网的价值。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有利于茶叶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将互联网+引入农业职业教育中是十分有必要的,可以促进茶叶职业教育的信息化与网络化。在互联网+背景下,为职业学校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对挖掘传统茶叶技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巫建华.互联网时代农业职业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7(1):16-19+24.

[2]唐春根,胡永盛,吴加权.“互联网+”下农业高职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11):58-59.

[3]吕莉敏.“互联网+”时代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9):45-49.

[4]沈健,郑宁国.开放教育强化“互联网+”创业型农民信息技术技能教育的探索[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1-5.

[5]王红光,王红,王彦光.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京津冀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J].民营科技,2016(2):247.

[6]陈国胜,沈杨.“互联网+”背景下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5(6):38-42.

[7]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制度与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课题组.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制度与教学模式改革:思路与举措[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6):5-12.

[8]张国政,杨磊.慕课理念下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与思考[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5(1):123-126.

[9]教育部专项研究课题组,席东梅,李新宇,陈红.适应教学模式改革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4):6-10.

第2篇:农业改革创新范文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模式

在科技时代的今天和现代化的工作环境中,国家的工作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是和以前不一样的是,以前线下的农业推广体系,不仅仅在技术设备上、甚至在工作方法上都有所突破得到了巨大的改善,不仅在整体的工作质量上得到了较大的进步,与此同时在整体的工作效率上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最近这几年的落实工作过程中,我国的农业推广体系中,关于地方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也正不断的增加,目前就已经出现了非常明显的两极化趋势,如果在不及时得实施合理有效的控制方法和干预措施,否则就会容易出现非常严重的问题。

1农业推广体系的问题

1.1推广队伍内部的员工,在工作能力上表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

众所周知,农业在我国是非常重要的一产业,对各个工作领域的影响都至关重要。在落实农业推广体系的过程当中,如果推广队伍中的工作人员没有达到独挡一面状态,首先就需要巩固团队的合作能力以及团队的向心力。可是在实际进行调查的过程当中可以发现,只有极少数的地方推广工作,才能够获得较高的工作水准,达到了相应的要求,而绝大多数的地方推广队伍只能完成基础的工作,将基础的工作做到标准,但是在扩展的工作层面上,仍然存在着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如果只用相对简单和基本的手段根本没有办法解决,将来的工作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和足够的关注。

1.2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的相关问题

现如今,基层农村农业推广体系比较重视行政管理以及实用技术的推广,还需要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和工作能力,在今后的工作过程当中,要将提高农民生活综合水平作为工作的重点。目前我国现有农村基层农业的推广体系根本不能够满足于市场的经济与农业发展的要求,在农村基层推广技术成果的转换和脱节的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与此同时,还要能够适应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发展速度,主要以保护自然资源的思想作为基础,农业的发展是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的,同时也是相互协调的,可以合理的运用转变增长的行为方式,从而有效的降低农村基层生产经营活动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只有将人与人类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才更好的将基层农业推广体系的基础工作做到位。农村需要客观地解决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生态问题,以及科技技术发展的问题,同时还要有效的解决剩余劳动力的问题,资源浪费的问题等。

2农业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

2.1提高农业推广队伍自身的素质

1)针对目前固有的农业推广人员,采取选拔和淘汰制度,优胜略汰,确保推广队伍中的工作人员都拥有一定的工作基础,可以在短时间内接受并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理论,之后,可以正确的认识自身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正确的将其处理,避免推广队伍中存在浑水摸鱼的现象,要解决队伍中所存在的多项问题及潜在问题。2)当农业推广队伍在逐渐壮大以后,可以采用阶段性的考核制度来进行考核,一些技术水平相对比较高的推广人员,可以专门负责高难度的技术项目,从而进一步保证农业推广体系能够将相关的保障落到实处;而对于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推广人员,应该将基础性的工作做为主要负责内容,尽量的减少因内部因素的原因对推广工作造成的影响;对于一些技术水平不达标的推广人员,可以直接将其调离,这样也可以有效的避免因工作水平不达标所导致各项工作出现负面影响的情况。

2.2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管理体制

当农业在进行各项工作的过程当中,农业推广体系起到了关键性的决定性因素,在开展这项工作的过程当中,推广队伍在完成相关的各项任务之后,务必要符合各个机构的各项标准,尤其是在管理方面,应该符合实际的情况,健全相关的奖惩制度,当发现问题后,要及时的针对问题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确立起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以及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然后在通过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当地的种植业、畜牧业以及粮食生产加工产业等其他农产行业进行有效的生产,从而有效的促进当地农业的发展。另外,健全并狠抓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及农业生产规划政策,可以从当地农业的实际发展情况着手,确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具体实施措施,全方面的推进当地农业主管机构,当地的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宣传农业推广技术,对农业产业的布局进行整体优化和创新,从而进一步实现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2.3需要政府加大扶植力度

基层农村农民绝大多数都没有充足的资金用来进行产业化经营,所以当地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多为农民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帮助农民度过难关,而这些问题的根源主要是来自于资金上的问题。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资金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当地的相关政府可以联合各大银行制定出合理的农业贷款政策。只有拥有足够的基础资金做为保证,才能够有效的加快农村基层产业的结构,将农产品的价值提高,从而进一步实现农民的增收。当地政府要加强对农民关于技术及方法的培养和相关知识的普及,进一步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水平,对于偏远的山区就需要加强实地的考查,然后在根据不同的地区制定适合的扶持政策。

3结束语

只有把握好农民的需求,将政府的推广体系作为基础,建立健全规范合理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以及农民的利益共同体机制,保证农业科技推广员能够承担起项目的推广工作以及可以及时下乡进行技术指导培训的责任,与此同时,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激励制度,可以有效的对农业科技推广员所做出的行为起到约束和规范的作用,并且根据推广员的工作态度、业务水平和综合工作表现,采取鼓励和惩罚的措施来激励推广员,农民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作为基础全方面并推动、创新出新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参考文献

[1]赵玉姝,高强,焦源.农户分化背景下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优化研究述评[J].东岳论丛,2013(9):178-183.

第3篇:农业改革创新范文

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动力,以改革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江苏的农业农村改革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等问题也日益突出,迫切需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全面推进一批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要求的改革,积极推动一批部省级农业农村改革试点,探索研究一批长远的改革举措,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确权登记颁证试点,2014年,每市选择一个县(市、区)整县推进,每县(市、区)选择一个乡镇整乡镇推进,海门、高邮等部级试点县整县完成登记,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采取先易后难、简便易行、农民认可的方法,确权尽可能做到确地,对承包地四至不清、地貌变动大、人均面积少、已集中规模流转并完成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的个别地方,可确股确权不确地,但须按程序报批。培育和选择好新型经营主体。优先培育以当地农户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扶持鼓励土地向种田能手、职业农民适度集中,成为家庭农场;扶持鼓励以家庭农场为成员组建或改造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鼓励农民合作社组建联合社,发展农产品加工、贮运、销售,让农民分享全产业链利益。引导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机构等各类主体各展所长,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以农户为主体的适度规模经营。以农户为主体的适度规模经营保留了家庭承包经营的内核,具有集约化、专业化生产的优势,是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升级版。发展规模经营特别是土地规模经营,必须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以大多数农民增收为前提,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契合。江苏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起步早、发展快,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也早于全国,面广量大,必须进一步加强引导,明确导向,把握好规模经营的度。根据测算,现阶段,江苏省农户粮作家庭经营的最适规模为120亩左右,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土地经营规模一般不宜超过300亩。经营这个规模,农户一年的农业收入可基本达到当地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省里将完善省级财政支持土地规模流转项目扶持政策,重点补助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是实现农民财产权利市场化的重要“通道”。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快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县级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乡镇设立交易服务平台,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资产资源使用权、农业科技成果等农村各类产权进场交易。科学制定产权交易管理、交易规则、登记鉴证、动态报价、转让拍卖、网络竞价、资金结算、收费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和办法,推动产权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

坚持把稳定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和确保质量安全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首要目标,种好江苏“责任田”,确保供需平衡、口粮自给。中央强调,“我们的饭碗一定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并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到考验执政能力的重要位置。江苏省委、省政府确立“供需平衡、口粮自给”的粮食生产底线,提出要严守农产品质量安全防线。贯彻这些新部署、新要求,必须把重要农产品稳产、提质、保供摆在更突出的位置,全力抓好米袋子、菜篮子。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突出“一稳、二扩、三提高”,即稳定面积,扩大旱改水、机插秧面积,提高质量、效益、规模,多打粮、打好粮。深入推进高产增效创建,大力推广粮食周年增产、技术集成创新增产、规模经营增产等模式,推动良种良法相配套、农机农艺相融合,着力打造一批 “亩产吨粮县”,全年粮食面积稳定在800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680亿斤左右。转变“菜篮子”产品生产方式。加快实施绿色蔬菜基地建设行动计划,强化永久性蔬菜基地建设,推进蔬菜生产设施升级优化,全年新建150万亩常年菜地。大力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强畜禽主产县生产能力建设,苏南主销区要稳定提高主要畜产品自给率。加强动物疫病防控,特别是动物H7N9禽流感防控,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守好农产品质量安全防线。严把“产”和“管”两个关口,生产上突出标准化,严格管制乱用、滥用农业投入品,引导发展标准化、清洁化生产,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上加大监管与执法力度,增加农产品质量监测频次,及时查处违法违规案件,强化“检打联动”,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加强畜禽屠宰监管,严格规范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加快推进动物无害化收集处理体系建设,健全动物无害化处理机制。

坚持把强化科技与人才作为关键支撑,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不断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2013年,全省高效设施农业面积占比15.2%,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8%,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全国领先,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必须充分发挥江苏科教和人才优势,以内涵发展提升产业,给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突出现代种业发展。加快推进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和商业化育种分离,确立企业品种创新主体地位。坚持品种审定面向企业的导向,推动科研院所与所办种业企业分开,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全面开展打击侵犯品种权和制售假劣种子专项行动,完善品种退出办法,突出推广主体品种,逐步实现一乡1品种或一县1~2个主体品种,改变品种“多乱杂”局面。突出农技推广服务。一方面,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抢占现代农业发展制高点;另一方面,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站稳强农富民落脚点。攻关突破一批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新建一批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推行“首席专家+创新团队+推广单位+示范户”模式,推进专家技术转化为农民技术、专家产量转化为农民产量,促进科技与产业融合、专家与村社对接。突出农业信息化。更大力度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积极发展精准农业、智能农业,开展农业物联网技术集成组装与试验示范,扩大精准监测控制、智能化养殖、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等技术的示范应用。完善“12316”惠农短信平台、村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等功能,提升为农信息服务的能力。突出职业农民培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三农”事业的未来。把培育职业农民作为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以职业农民培育、创业培训为重点,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培训。开展省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争取每市一个部级试点县。

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扎实推进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努力增加农民创业收入和财产性收入。2013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4%,达到13598元,增幅连续四年超过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为2.39:1。要继续保持这种态势,就必须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中心任务,在稳住增收基本面的同时,更加突出低收入农户群体增收,更加突出就业创业增加收入,更加突出通过改革增加收入。支持低收入农户发展高效农业。农民增收既要看“平均数”,更要重视“最低数”。六个重点片区和黄河故道地区既是农民收入“低洼区”、农村面貌最需改善的地区,同时,也是增产增效增收潜力最大的地区。把经济薄弱地区和低收入群体作为财政支农项目实施的重点,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扶持建设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完善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项目扶持分享机制,促进农业增效、产品增值、农民增收。鼓励和扶持农民创业就业。2012年,江苏农民收入比浙江低2350元,其中,非农经营收入就相差1234元。与浙江相比,主要差距在创业,增长潜力也在创业。总结推广沭阳农民创业、睢宁沙集电子商务、昆山家庭农场等典型经验,开展农民创业培训,建设农民创业服务平台,对农民创业给予资金补助,在用地用电用水、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农民创业。依靠改革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积极探索农村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的有效实现形式,有效保护和扩大农民财产权益,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渠道。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变农民为“股民”,努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让农民群众分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成果。

第4篇:农业改革创新范文

――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较高发展水平

民以食为天,会上记者的第一个问题关注的是我国的粮食安全。余欣荣说,我国现在的粮食安全形势很好。“2014年,我们战胜了局部地区严重干旱和多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实现了粮食总产的‘十一连增’,创出了几项新高:第一,粮食总产创新高,去年达到了12142亿斤;粮食单产创新高,达到了359公斤;人均粮食占有量居历史最高,接近900斤。我们国家已经连续8年登上了10000亿斤台阶,这些都说明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已经稳定地登上了较高的发展水平。”

面对粮食丰收为何我国粮食进口不降反增的问题,余欣荣表示,这些年我们的粮食进口量是在不断增加,去年达到最高,进口总量大约为1亿吨,其中70%以上是大豆,达到了7140万吨,而谷物类的进口量只有1952万吨,仅占当年粮食总产量的3.2%。其中玉米、小麦的进口量是下降的,只有大米以及一些工业用粮有了增加。所以,我国目前粮食需求的多样化日趋明显,不是简单地满足于口粮,工业和其他方面的用粮需求在日益增加。

余欣荣强调,推进农业现代化,就是要推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而“粮食不出现大幅减产、粮食产能不出现大幅下滑”将作为“调”和“转”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中国人的饭碗要始终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而且饭碗里面主要装中国粮。我们始终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确保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如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我们对问题坚决采取“零容忍”的态度

“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上是可靠的,消费安全是有保障的。”余欣荣说,一直以来,党和政府都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从近几年农业部对全国蔬菜、畜禽、水产质量安全的抽检合格率来看,基本稳定在96%以上,而且还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当然,确实在个别地区、个别品种、个别时段,违法违规案件时有发生。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政府监管部门的态度是坚决的,哪怕有1%的问题我们就要采取100%的努力,坚决采取“零容忍”的态度。

随后,余欣荣表示,非常欢迎社会各界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农业部也将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地方负责制,不断地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水平,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的农产品。

农药化肥污染环境怎么办?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就是在给农业减压、减负

提到农业面源污染时,余欣荣说,我们重要的农业自然资源,水、土地等确实到了面临透支的地步。所以我们必须要把转方式、调结构的农业现代化摆到重要位置。

“不过我们现在是主动转,不是被迫转。我国的粮食产量稳定在11000亿斤以上,给了我们非常从容的空间,我们是在农业能够稳定的情况下,对不利的因素进行充分的调整、防范或者克服,实现农业持续、健康、稳健发展。”余欣荣补充道。

余欣荣表示,这次转变生产方式的调结构、转方式,其目的就是要推动农业发展从拼资源消耗、拼化肥农药强投入、拼生态环境这种粗放经营,转到两个注重――就是注重产量、质量和效益并重;注重集约、节约和创新上来,努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子。

种子科研优势如何更好发挥?

――种业科研成果转化效果明显

“一粒种子能改变一个世界。我们国家研发的杂交水稻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余欣荣说。

同时余欣荣表示,我国目前的种业科技还存在着一定的弱势,因此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出台了加快种业发展的文件,支持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关键是如何更好地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其次要进一步打破种业在育、繁、推上相互割裂的状况。要特别关注的是,不要让科技人员的成果锁在铁皮柜子里。

余欣荣说,农业部重点抓了几件事:大力支持推动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推动种业权益化改革,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设了中国第一家种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交易金额就有3000多万元;鼓励种业科研人员、种业科技单位和育、繁、推一体化企业联合组建研究室,共同推动种业科技联合科研、共同转化,实现双赢。

他表示,经过一系列的种业科技改革,现在以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为主体的种业科技研发转化取得了明显效果。现在前50位的育、繁、推一体化的企业所占有的成果、支配的资源已经到了35%,而且趋势更加明显。

农民增收形势怎么样?

――农民收入还会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余欣荣首先用数据说话,2014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9892元,差108元就是1万元,首次实现了“十一连快”。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5年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由2009年的3.33∶1缩小到去年的2.92∶1。

第5篇:农业改革创新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创新

随着我国农业产品结构的不断调整,使得当前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很难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因此,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当前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本文通过对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与当前农业产品发展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提出了相关的改革和创新措施。

1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1 农民接受能力较差

对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来说,在推广技术的过程中都是直接向农民进行推广,但由于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对技术人员所提出的科学技术不感兴趣。农民每年的收入来源都是靠农业,而农民对新科学技术给农业所带来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弱。所以,在面向农民推广新技术时,他们的接受速度普遍较慢,一般情况下,都要自己亲眼所见才能接受这种新的科学技术。

1.2 推广机制不灵活

由于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直接由该地区的政府进行统一管理,当地政府部门对于推广工作不够重视,甚至有些地方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还被政府部门安排做其它工作。这些问题都是因为政府部门对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管理不到位所造成的。另外,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没有建立相关的激励制度,造成技术推广工作人员工作缺乏积极性[1],不愿投入更多的精力,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渐渐失去了兴趣。

1.3 推广能力较弱

在面向农民推广农业技术的过程中,部分推广人员严重缺乏推广工作的积极性,不愿意深入农村进行推广,其对农民的服务意识较差。同时,当前的农业技术推广制度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使得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多流于形式。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部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只懂得理论知识,并没有真正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这样就很难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2]。还有部门地区的农业推广部门推广设备较差,严重缺乏推广资金,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农业推广技术的不断发展。

2 当前农业推广体系改革和创新措施

2.1 不断完善推广队伍,优化推广设施和条件

首先,不断完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通过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的推广队伍,更好地为农民提供服务,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其次,加强和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人员间的合作,让科研人员深入农村,不仅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更快地实现自己的研究成果,而且真正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最后,国家应该大力支持,给予更多的资金购买现代信息技术研究设施,完善推广工作环境以及各方面的条件,提高推广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同时,扶持建立相关的培训技术学校、图书馆等,给予农民更多学习科学技术的渠道。

2.2 加强推广力量和渠道,建立健全相关管理体制

(1)及时合并和精简农业推广机构,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率,统一管理技术人员,分出一部分技术人员深入农村,并长期驻扎在农村,更好地为农民提供科学技术帮助[3]。(2)建立健全相关的组织体系,优化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根据该地区的农产品特点,重新规划改造或合并以前的农机、农技等,建立新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推动农业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对于所分流的一部分技术人员:一方面不断扩充推广技术队伍,另一方面提高工作人员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最终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帮助。

2.3 不断地改革机制,创新用人制度,强化市场开发与运作

想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做得更好,首先,需要改革相关人事方面的制度,对推广部门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分别以编制的形式进行管理。而推广部门的管理人员,可以直接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聘,让文化素质、技术水平高和懂得科学管理的人胜任这样的工作岗位。其次,建立相关的工作量考核制度。通过实行“1+1”的考核制度,促进推广技术人员树立良好的推广意识,走技术人员与农民群众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快速地将新技术渗透到农业生产过程中。最后,因自然环境或其它因素造成的风险问题,不应全部都由农民承担。

3 结语

综上所述,为进一步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就要提高农业推广技术体系的力度,激励农民把新型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从而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以及农业新技术的快速推广。

参考文献

1 郑红维,吕月河,张亮等.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构建及运行机制研 究――基于河北省640个农户的调查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1(2)

第6篇:农业改革创新范文

一、发挥生态优势,加快绿色有机农业发展

一是抓市场。坚持反弹琵琶倒过来抓,由“产加销”向“销加产”转变,以销促产,搞活农产品市场流通,不断提升我市绿色食品市场占有率和优质优价水平。办好每年一届的中国(齐齐哈尔)绿色食品博览会,通过举办主题推介、洽谈采购、现场对接等活动,提升我市绿色食品的对外认知度。组织市内绿色食品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各种食品博览会,设立齐齐哈尔展区,进一步提升我市绿色食品的影响力。加快创新农产品营销模式,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的开放性和辐射度,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搭建网络交易平台,实施电子远程直销,走出一条依托网络化推进市场化、以市场化带动现代化的路子。鼓励和支持企业借助产品品牌和渠道品牌,在全国较大城市建立直销店、连锁店、专营店,鼓励品牌产品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进入全国各主流超市,尤其是发挥好齐齐哈尔市(北京新发地)农产品展示交易厅这个大平台作用,借助与香港缘子国际集团合作建设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特色产业园的契机,把我市优质绿色有机食品推向首都及国际高端市场。同时,加快当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加强农产品仓储、农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和冷链物流,加快现代物流园区建设,逐步建立健全以大型批发市场为依托、以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营销为主、直销窗口(店)为终端的营销网络,搭建大平台,形成大物流。

二是抓龙头。一方面,扩张升级现有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加大科研投入,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提高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力;鼓励和支持具有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打破行业、地域界限,积极实施兼并、重组、联合、租赁等,推动优势资源向重点企业集中,加快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引导和扶持大型加工企业把科研、生产、收购、储存、加工、销售、资本运作等环节联为一体,建成全产业链经营新模式,推进产业化经营。另一方面,引进牵动力强的战略投资者。围绕重点发展的玉米、大豆、马铃薯、水稻、杂粮、白酒、乳制品、肉制品和高端苏打水九大产业链,进一步完善发展规划,明晰产业发展方向、推进思路,深入研究全国市场,准确把握国内大型加工企业的投资方向和战略布局,主动接洽,抢占先机寻求合作,引进一批大型精深加工龙头企业,靠品牌企业把绿色有机食品推向市场。

三是抓基地。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合作社的规范发展、快速发展,推动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基地的集约化、标准化、科技化水平,增强基地原料供给能力。尤其是大力发展循环农业,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益的发展之路,以“生态化、减量化、无害化”为目标,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广泛采用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绿色生物防控等循环农业技术,大力推广使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有机肥料,探索推广循环生态养殖模式,加快优质原料基地建设。

二、全面深化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

借助“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有利机遇,加快推进农业综合改革,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

一是加快土地制度改革,让土地“活”起来。加快土地确权,尽快完成农村集体所有的建设用地、农用地、未利用地和农村范围内国有土地的确权颁证工作,把承包地块、面积、合同、权属证书全面落实到户,为赋予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推进土地流转、集体建设用地上市交易等各项改革打好基础,为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创造条件。强化服务保障,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交易平台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开展好信息、法律政策咨询、合同签订和经营权抵押贷款等一站式服务,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

二是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让金融“活”起来。加快发展微型金融组织,推进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面向“三农”的中小型银行,尤其是推进在金融服务空白乡镇设立服务网点,尽快实现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充分调动和发挥“三农”金融机构作用,鼓励其他金融机构向农村发展,进一步丰富农村金融产品。全面开展土地经营权、农村集体资源使用权、预期收益权“三权”抵押贷款工作, 扩大贷款抵押担保物范围,着力解决各类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

三是加快粮食购销企业改革,让粮食市场“活”起来。重点是探索推进合作社入股、收购、兼并粮食收储企业,促进合作社进入市场,扩大粮食流通;鼓励多种所有制投资主体参与粮食收储企业改制,特别是引进战略投资者建设一批集收储、加工、物流等于一体的大型粮食流通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发展“粮食银行”,实现抱团发展,双赢发展;推广克山县马铃薯交易信息平台经验,探索在市级层面建立粮食交易信息平台,通过做大做强粮食购销企业,搞活粮食市场流通,促进农业增产、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强化支撑保障,提升农业整体发展水平

全面加强农业基础支撑保障能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为农业持续高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强化基础支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现代农业保障能力。加强农机化建设。充分发挥好现有191个现代农机合作社作用,加快建设新批复的16个现代农机合作社,扩大大机械作业面积,提高农机耕作水平,促进主要农作物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加强水利化建设。加强生态化建设。抓好防沙治沙、村屯绿化、公路绿化、生态经济林、农田防护林优化更新五大工程建设,以黑土区保护为重点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加快畜禽养殖方式转变,积极推进生态化养殖场建设。

二是强化科技支撑。种植业深入实施“2513”高产创建工程,大力推广应用高产新技术、新模式,到“十二五”末使全市粮食产量稳定在300亿斤以上。养殖业围绕“两牛一猪”大力推进良种工程建设,加快标准化优良品种的培育、引进、扩繁和普及步伐,通过良种、良法、良料、良医、良管的有机结合,加快发展质量效益型现代畜牧业。

第7篇:农业改革创新范文

本刊讯(记者 杜红娟)6月16日, 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2017年会长扩大会在辽宁北镇召开。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会长张玉香,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副司长陈萍出席会议并讲话。

张玉香指出,农产品批发市场是连接生产和消费、实现农产品流通的中心环节。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对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带动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是全面深化农业改革的攻坚期,农产品批发市场要牢固树立强烈的短板意识,坚持问题导向,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构建利益联结的长效机制,厚植农业发展优势,不断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实现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为我国农产品市场流通行业健康发展,为“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张玉香强调,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关注力度,农业部、商务部、发改委都出台了政策。“十三五”期间,要把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推向新的水平。一要大力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各类市场主体。农民合作社、农民经纪人、大型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的重要力量,要加大创新、加强培育;二要大力推M批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着力建设一批国家级专业批发市场;三要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加大品牌宣传推介力度,提高品牌市场知名度和社会认知度,打造一批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品牌;四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快建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加强农业对外合作,推动土地、资本、技术等的高效结合,特别是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推动农业走出去;五要积极投入优势区建设。结合区域自然、人文和工艺特色,自主选择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林特产品等特色主导品种及区域,促进杂粮杂豆、蔬菜瓜果、茶叶蚕桑、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药材和特色养殖产业提档升级;六要加快建立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农产品冷链设施建设,加快健全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强化产销对接,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七要开展农业市场信息大数据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大数据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重要功能,有力支撑和服务农业现代化。

陈萍指出,在当前及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农产品批发市场都将是我国农产品流通的核心。转方式、调结构,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随着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应着重创新发展,加快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管理运营能力;强化品牌建设,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推进集团化发展,全面提升全产业链发展能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全面提升产业服务能力。发挥各自优势,将农产品流通工作深入推进,为推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第8篇:农业改革创新范文

关键词 现代园艺专业;教学改革;必要性;建议;广东省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026-02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园艺产业已经作为一种能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高附加值的绿色产业融入整个社会,近10年来,园艺产业的投资渠道、产业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入21世纪,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园艺产业需要用先进的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和管理模式来支撑和发展,但我国传统园艺专业教学管理方法和模式对现代园艺专业人才的培养却远远滞后于新时期生产发展的需要。如何在21世纪迅速转变观念,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灵魂,在有限的课时内引领学生熟悉、掌握现代园艺专业的精髓,以满足当前农业产业的需求,成为21世纪园艺专业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现代园艺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 改革深化,园艺学科专业调整势在必行

21世纪我国农业改革的重点在于农业结构调整及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目前,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园艺专业设置过“细”,人才培养过“精”,必然阻碍我国建设事业的发展,也不利于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应设置适合于我国社会发展的新园艺(现代园艺)专业、优化学科结构、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园艺专业本科教育应符合农业改革的需要。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建设相对发达,市场经济意识较强,农业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园艺产业的发展更为迅猛,在农业中起到了支柱的作用。确保广东省园艺产业立于不败之地,并保持强劲优势,是社会所需。21世纪广东省高等农业院校园艺专业的调整必须与其农业、经济的发展相结合,才能富有强大的生命力。培养目标应强调适应社会各行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园艺人才,而不同于传统计划中强调培养高级园艺专业人才或从事园艺各项技术工作的专业人才。

1.2 为广东高等教育服务需要

近年来,广东省的农业产业经济要上新台阶,人才需求量显得十分突出。广东省高校近5年的招生人数迅速上升,为全省高等农业院校园艺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也对园艺专业现行的专业与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带来很大的冲击与挑战。现有的园艺专业是在全国专业调整后由果树、蔬菜、花卉3个专业合并而成的。近几年的园艺专业本科生扩招,如果继续按照“培养农业高级人才”、“农业科学家”及实施的“精英”教育的办学宗旨,已经出现招生力不从心的情况,不但招生难,而且学生就业也难。因此,园艺专业的调整,学科结构的优化,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已成为改革的必然。

1.3 园艺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

近10年来,全省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园艺产业的耕作面积不断提高。园艺产业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园艺专门人才,但用人单位的体制和对毕业生的要求也发生了如下的变化。一是用人单位所有制的改变。由于体制改革,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农业事业单位、国营农场和国有企业的运转机制和人员编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招聘本科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开始由过去以农业局和国有企业为主转变为外资或国内股份制或民营企业为主[1]。二是用人单位挑选毕业生的标准发生变化,从过去的注重学习成绩为主改变为以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敬业精神为主。用人单位希望园艺的毕业生是多面手,既懂生产技术,能生产优质、高产的园艺产品,又懂果园、菜场或园艺场甚至庭院的规划设计,还善于经营管理和市场开拓。仅凭考试高分而实践能力差的学生是难以适应社会需求的。

1.4 园艺产业及其学科的发展趋势

今后全省园艺产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野生资源和新品种的开发利用;②设施园艺;③有机园艺;④集约经营;⑤市场园艺及运贮园艺;⑥旱作及节水园艺;⑦园艺美学的广泛应用。

园艺产业的发展必然刺激园艺学科的发展,国内外的园艺学科目前发展的趋势有如下特点:①现代高新技术如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核技术等对园艺学科教学、科研与生产的渗透与影响,使园艺学科的科研水平、园艺产业的效益有了很大的提高;②园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有机结合,互为促进;③教学、科研与园艺产业的生产实际结合紧密。

1.5 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和教学资源不配套性

从表面上看,3个旧专业(果树、蔬菜、花卉)合为一个专业,学习内容多、专业面广,但事实上仍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学内容因原有的专业体系未完全打破、各行其是、同类课程未打通,原有的栽培课、育种课、生理课等内容前后重复、分散;专业技能训练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实践性教学比例明显偏低;教学方式方法僵化,现代化教学手段没有得到充分运用,尤其是处于国家前沿科学的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在专业教学中亟需加强;考试考核方法不适应现代园艺教学要求,缺乏灵活性;专业课学时不足,学生的基本功夫不扎实[2]。公共基础课内容常年不变,明显滞后于时代的步伐。作为一门实用型技术专业,实践才能提高,而目前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政策的影响,使原本就稀缺的实习实验基础更加捉襟见肘,实验室建设及装备也跟不上时代的需要。由此给实践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同时也严重影响教师上课和学生应用学习的积极性。

1.6 专业人才培养的滞后性

受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理念的影响,高等农业院校园艺专业以培养新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宽口径、深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现实中园艺本科专业毕业的人才严重滞后于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以至于社会上出现了很多综而不专、专而不精、眼高手低的“人才”。学生就业率低,应聘时感到迷茫,在目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中无所适从[3]。

2 现代园艺专业改革与建设的建议

2.1 合理制订人才培养计划,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21世纪园艺专业培养目标应强调适应社会各行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园艺人才,而不同于传统计划中强调培养高级园艺专业人才或从事园艺各项技术工作的专业人才。业务培养要求中,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同于传统计划中过分强调专业素质。在学生培养规格中,除了强调扎实的数理化基本理论及生物学、园艺学的基本理论外,还可以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改革创新等方面的能力。特别强调熟练运用英语、计算机的能力,以适应各行各业的需要。

课程体系应设置合理、优化。根据21世纪园艺产业的发展趋向,保证园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专业核心课中增加了《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园艺设施栽培学》;在专业选修课中可增加《园艺植物有机栽培》《芳香植物学》《观光园艺规划与管理》《园艺植物产期调节》等课程。根据学生的实际运用情况,可将《线性代数》《概率论》从公共基础课中脱离;也可将《气象学》《测量学》从专业核心课中脱离,可转为专业选修课;为减轻学生负担,可将《果树栽培学》《蔬菜栽培学》《花卉栽培学》 3门同类课程整合为《园艺植物栽培学》;关于专业选修课,可将《果树栽培生理》和《蔬菜栽培生理》整合为《园艺植物栽培生理》,还可将《花卉设计》和《盆景艺术》整合为《花卉设计与应用》,可将《果树贮藏加工学》改为《园艺产品贮运学》。这样可以大大改变原课程陈旧、分割过细、自成体系、讲授内容重复脱节的现象,使学生学习能突出重点、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独立思考。为符合学生的个人发展需要,发展学生的特长,让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可以开设专业选修课《园艺学专题》并全英文授课课程,开设《农业机械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能极大地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向其有兴趣的专业方向发展,充分体现园艺本科专业的优势和特色。

2.2 拓宽生物技术在园艺专业领域的应用

所谓的生物技术,是以现代生物学理论为基础,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一系列技术的总称。脱毒与快繁技术广泛用于园艺作物种(苗)的生产,花药培养以及小孢子培养是获得单倍体以及纯合二倍体材料的最佳途径,胚抢救技术克服了果树早熟品种选育的技术难题,细胞融合技术创造出200多例柑橘体细胞杂种,分子标记广泛应用于育种和资源研究,组织和细胞培养是园艺植物生物技术的平台,基因工程技术是未来园艺植物生物技术的核心,生物技术对园艺科学发展的贡献将以指数速度增长。因此,可加设《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为专业基础课,并增加其教学和实践学时数。

2.3 扩大信息技术在园艺专业的应用成果和范围

21世纪为信息时代,在园艺专业应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将使学生思维更加灵活,理解更加深化,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加强理论基础,而且可以进一步深化教学目标,从而使教学不再简单停留在传授书本知识和信息上,使教学可以更加全面、详实地进行,让学生了解专业课理论来源、应用基础、发展规律和延伸趋势,同时可以广泛地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专业技术和现有成果和成功经验,实现了知识共享,积极引进国处有效教学的先进经验。通过信息技术可增加专业教学的趣味性、可观赏性、师生互动性,增加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教师也更容易表述清楚课程内容,教学也更容易组织,可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学生更容易记忆,课堂氛围也更加积极,可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4]。

2.4 增强实践教学的效用

通过实践教学,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加强知识传授和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紧密结合社会需要,培养专业的高效人才。可建设多层次的教学实习基地,为园艺专业本科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提供了保障。结合学校“教学科研并重”的实际,倡导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将前沿科技成果引入课堂。名师和企业家走入课堂,建立教学、实践和科研并重的专业课教学模式。通过设施园艺和高科技生物技术培养模式,进一步引导学生改变对传统农科专业“待遇低、就业难、社会地位低”的认识和观念,创新教学思维,激发学生对园艺实践教学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到兄弟院校或知名种植企业参观学习,让学生充分了解现代园艺管理和实践的细节与流程,提高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为加强实践教学有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打好基础。

2.5 完善机制,培养全面专业的园艺人才

建立专业人才教育机制,根据园艺学科的特点,培养身心健康、基础扎实、综合素质和业务素质高,适应21世纪的社会发展需要,具有现代科学基础理论和能从事园艺植物栽培、遗传育种、园艺产品贮运保鲜等应用技术的园艺专门科技人才及适应社会其他相关行业需要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5]。业务培养要求:园艺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很好地掌握生物学及园艺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注重专业知识、社会知识的时间;具备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具备解决园艺生产实际问题、科学研究、开发、推广、经营管理以及其他相关行业的能力。

园艺专业改革与建设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园艺专(下转第31页)

(上接第27页)

业又与农业密不可分,这就注定专业改革与建设的路上会充满坎坷。21世纪的到来在给园艺专业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应该树立坚定的信心,遵循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把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专业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充分发挥当地教学优势,不断提高学生素质,真正让园艺专业的学生能考进来,更能走出去。

3 参考文献

[1] 罗正荣,陈昌意,徐跃进,等.应用“现代农业”理念改造和提升园艺专业[J].高等农业教育,2003(5):34-37.

[2] 罗锡文.专业改革与建设[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

[3] 包镕.国外课堂高校堂有效教学的基本经验与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10,9(9):90-92.

第9篇:农业改革创新范文

[关键词]体制机制改革;带动;推进

为推进水利改革,增强水利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与保障能力,2015年7月,佳木斯市委、市政府组成联合调研组,先后深入到所辖县(市)区,对已建成水利设施发挥作用和运营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笔者全程参与了调研活动,认为富锦市幸福灌区委托经营的成功经验对于水利设施运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具有典型带动作用。

1水利设施运管体机制改革是一项紧迫任务

目前,佳木斯市所辖县(市)区的水利设施运营管理体制机制现状各异:同江市临江,三村和三江口灌区为公益性一类单位,职工全部纳入财政预算,退休职工纳入机关事业保险,灌区配套工程的养护与维修费用由财政拨发;汤原县引汤、汤旺河、振兴和鹤立河灌区为差额拨款;郊区群英、莲望、永安和大头山灌区为自收自支性质,每年收取的水费解决不了职工工资,累计拖欠工资1000余万元;富锦市、桦南县和桦川县同郊区的灌区管理运行模式相近,基本在财政补贴下勉强运行。较突出的问题体现在3个方面:1)投入机制缺乏活力,水利设施难以发挥效能。近年来,国家主要投资灌区骨干工程,田间配套设施由地方财政负责筹资,由于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低,一些已建、在建工程因资金不足成为半截子工程。发改、国土、农发等涉水灌渠项目没有实行项目集中捆绑、资金统筹使用,不能形成集中财力干水利的“拳头效应”。特别是多项水利骨干工程建于上世纪50~70年代,已连续运行数十年,由于工程维修资金长期短缺,致使工程老化失修严重,有些水库带病运行,部分灌区多处发生渠道渗漏、预制板冻胀、渠系建筑物损坏等问题。目前,7个大型灌区实际灌溉总面积仅达到设计灌溉总面积的26.7%,全市用地表水灌溉的水田只占水田总面积的21.2%,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也只有0.55左右。2)水价偏低,运行和管护经费严重不足。由于没有形成完善的水价形成机制,全市各灌区的执行水价一直低于运行成本。以汤旺河自流灌区为例,成本水价为0.12元/m3,执行水价为0.048元/m3,仅达到成本水价的40%;以悦来提水灌区为例,成本水价为0.1159元/m3,执行水价为0.05元/m3,还未达到成本水价的44%。国家减免农业税后,灌溉水费成为唯一向农民继续征收的费用,农民缴费自觉性不高,灌区又无有效制约机制,导致水费收缴困难,拖欠严重,全市灌区水费平均收缴率不足70%。过低的水费价格和水费收缴率,使水利设施运行和管护经费缺口高达70.6%。作为水利设施运行和管护经费主要来源的水费长期不能正常有效地落实,水利设施的运行质量和管护效果可想而知。3)管护责任不到位,部分设施处于失管状态。按照规定,灌区主要干渠和支渠工程由各灌区管理单位管理,末级渠系(主要是支渠以下的斗渠、农渠和毛渠)由乡村组织管理。由于小型水利工程设施产权不明晰、管理机制不健全,末级渠系和田间工程多年来维护投入少,乡、村和农民管理和维护不到位,导致部分水利设施长期失管失修。一些水利工程遭到人为破坏,渠堤上乱扒、乱掘、乱建现象严重。用水时蜂拥而来,不用水时无人问津,闸门有人开,没人关,造成水资源极大浪费。目前,全市泵站机井设施和灌排渠道设施平均完好率均不足70%。上述问题长期存在导致了水利设施运行与管护举步维艰,其根本原因是水管体机制改革的滞后。近年来,各县(市)区借助全省启动水管单位改革的有利契机,都针对存在的问题不同程度地有所动作,但改革进展没有较大突破。因此,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积极推进水利设施运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是当前十分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2幸福灌区委托经营的基本模式

富锦市幸福灌区是国家大型灌区之一,于2000年开始运行,设计灌溉面积2.04×104hm2,现有职工56人。多年来,受经营机制不活、管理不到位、执行水价低、灌溉面积不足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灌区始终亏损运营。截至2014年底,已累计负债1171万元,沉重的债务包袱导致灌区难以为继。2014年,结合“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根据《省水利厅关于深化水利改革工作的通知》精神,富锦市幸福灌区引进民营企业禹政公司,对灌区实行整体委托经营,扭转了灌区管理混乱、负债运行的困难局面,先于各县(市)区成功地迈出了大型灌区整体市场化运营的第一步。2015年2月,富锦市水务局与黑龙江省禹政水利工程有限公司签订了幸福灌区《委托经营协议》。按照协议,受托方禹政公司一次纳600万元,获得幸福灌区的经营权和资产使用权30年。幸福灌溉管理站作为灌区的管理单位依然是准公益性事业单位,禹政公司作为运营公司对灌区具有一定期限的经营权,主要通过强化管理、优化服务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水电费收缴率,实现公司收益最大化。同时确定,在国家未出台相关政策前,幸福灌溉管理站的准公益性事业单位性质不变、职工身份不变,委托经营期满后,受托公司将资产使用及管理权交回到幸福灌溉管理站。

3幸福灌区委托经营的主要成果

1)设施管护投入加大,农业服务水平提高。禹政公司经营后,根据灌区运行需要,购置投入了挖掘机、铲车、水泵、发电机组、流动焊机、储油罐、管理用车等机械设备和铁管、砼管、钢板、槽钢等工程材料,灌区抢险维修及日常管理、维护得到全面加强。半年来,企业共投入设备、设施及维修维护工程资金2000多万元,极大改善了灌区田间供水条件,有效解决了渠道和田间“跑、冒、滴、漏”等问题,大幅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2015年,共改善灌溉面积0.133×104hm2,泡田工作较往年提前15d完成。2)灌区经营活力增强,运营效益水平提高。2014年委托经营前,幸福灌区全年水电费总收入为169万元,运行总支出495万元,亏损328万元。2015年禹政公司经营后,截至6月末,已收缴水电费500多万元,实现了收支平衡并有所盈余。按照企业发展规划及效益测算,2016年灌区实际灌溉面积可达0.667×104hm2,水费收缴率达到90%,灌区灌溉和多种经营总利润可达330万元;2018年灌区实际灌溉面积可达1×104hm2,灌区灌溉和多种经营总利润可达531万元。3)职工利益得到保障,内部管理水平提高。禹政公司受托经营后,每月按时足额为职工发放工资,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意外伤害险和住房公积金,在节日给职工发放福利,职工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利益得到保障,对企业的归属感不断增强。在此基础上,企业制定完善了职工考勤、车辆管理、供水管理、水电费收缴、面积核查、下乡期间管理等各项制度体系,明确了职工岗位责任。职工岗位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大幅增强,过去纪律松驰、人员涣散、管理混乱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内部活力得到充分释放。

4扩展典型带动效应,全面推进改革

佳木斯市境内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大水系年均过境水资源量3578.1×108m3,过境水资源利用率松花江为11%,黑龙江仅为3.6‰。全市灌区实际灌溉面积仅占设计灌溉能力的47%,地表水灌溉仅占水田总面积的21.2%,水利发展潜力巨大。另外,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水利部联合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营的实施意见》,又为水利市场化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笔者认为,面对自然条件与政策环境为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运、管”创造了广阔空间的有利形势,应该将推广幸福灌区经验,探索多种合作经营模式,用足用好相关政策和强化政府主导作用,作为拓展改革思路,加快改革步伐,扩大改革成果,全面推进水利设施运管体机制改革的主要对策。1)积极推广幸福灌区委托经营经验。幸福灌区通过委托经营初步实现了政府减负、企业获利和农户受益“三赢”目标,首次大型灌区整体市场化运营的成功尝试,在全市水利系统引起了积极反响。目前,同江市临江灌区和桦川县新河宫排灌站与新城灌区,已经在借鉴幸福灌区经验探索推进委托经营。市水务部门要在认真总结幸福灌区委托经营做法基础上,通过印发经验材料,召开现场会等方式,在全市有条件的灌区中进行推广。相关县(市)区政府要为水利设施社会化经营改革创造条件,提供支持,培育范例,积累经验,努力加快市场化进程。2)因地制宜地探索多种合作经营模式。全市现有水利设施的基本情况和运营状况不同,推进经营体制改革创新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有差异。各相关县(市)区和水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水利设施的评估和测算,积极盘活优质资产,在推广幸福灌区委托经营经验同时,坚持改革创新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积极探索PPP、TOT、TBT等多种合作模式,引进相关企业,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现有水利设施的运营管理及配套建设。在实际操作中注重分类推进,稳妥实施,区分大型与小型、新建与续建、具有资源条件和不具有资源条件等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合作方式,坚持试点先行,成熟一个推进一个。对于中小型灌区,也可以鼓励和引导专业大户与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建设和管护。3)切实加强与相关规划和项目的衔接。要用足用好国家与省的相关政策,抓住国家和省大力推进“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和三江治理、三江连通、界河防护等重大水利工程等有利机遇,将全市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市场化改革与农业改革同国省重大水利工程规划相衔接,加强相关部门间信息沟通和工作协调,科学利用好水利、发改、国土、农发、环保等多渠道投入资金,围绕全市“百公里绿色稻米长廊”等农业发展布局,在抓好国省新建续建灌区项目的同时,积极谋划一批PPP、BOT、BT等模式的新建大型灌区项目,争取纳入国省规划,引进社会资本投资建设。4)着力强化政府引领、监管和服务作用。水利设施,特别是大型灌区多是大额度国有资产,其建设、运营与管理的体机制改革又直接关系农业发展和农户利益。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地方政府要切实发挥好导向与引领作用。要先期做好资产核查、债务核算、人员分类及分流、清理等基础工作,研究制订合理、合法的优惠政策,积极围绕水利设施建设运营开展招商引资。要加强对相关合作企业在国有资产使用、维护方面的监管,防止资源浪费和掠夺式经营,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保护农户用水权益,保障水利工程安全长效运行。要加强指导服务,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保证企业合理收益,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正确处理好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关系,继续争取国家在水利方面的资金和项目投入,切实通过政府和市场有机结合,推动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提升水利服务水平。

作者:张建国 单位:佳木斯市水务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