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产业发展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扫黑办公务员年度考核个人工作总结
我完成了从原市文化局扫黑办到市文化和旅游局产业发展科的工作岗位转变。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我的学习和工作都取得了较大进步。现总结如下:
初入扫黑办,我对专项斗争的背景、重要意义和如何开展工作都缺乏了解,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我终于克服了刚到岗位就直接接触重要工作而导致无从下手的困难,工作开始得心应手。面对印发文件、梳理线索、制作台账、撰写周报等繁杂而琐碎的工作,我不但没有退缩,反而是经常加班到深夜,期间,顺利的迎接了省厅、市纪检委、市政法委等上级部门的检查和指导,多项创新性的工作成果获得了领导的认可和肯定。
机构改革之后,我调整到了产业发展科。主要工作内容是督促重大文化旅游产业项目落地实施、编制文化和旅游项目库建设、指导乡村旅游、工艺美术、文化旅游演艺开发等,其中的沿黄文旅综合开发项目是其中的重点。在项目前期的签约和规划评审过程中,我跟随领导多次与相关县、市直单位及宏源集团对接,在领导们的指导和帮助下,对项目规划从征求意见到最终评审的全过程掌握和了解,业务能力不断提升。乡村旅游是另一项重要的工作,乡村旅游示范村、旅游扶贫示范村的创建,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在申报、评审、复核等环节,我都有幸参与,所有的村子也都一一跑到,可以说真正做到了全覆盖。
总结2019年,成长和进步很多,不足和欠缺仍有。2020年我将继续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公务员。
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幸福三合的重大举措,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建设美丽乡村,加快构建绿色三合庄,文明三合庄,美丽三合庄,宜居三合庄,魅力三合庄,作如下工作总结。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县委“建设幸福村居,打造美丽乡村”的工作部署,坚持把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生态文明和提升群众幸福感。
二、基本情况
三合村距万盈镇人民政府3公里,位于镇政府东北角。现有786户,2038人,耕地面积6200亩,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
三、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进一步探索建设幸福和谐三合庄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生态宜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四大工程建设,到2016年,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将三合庄村建设成为人居环境示范村,具体目标为:
1、农村经济更加发展。形成以高效农业、生态养殖、林果苗圃种植为主导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000元以上。
2、村容环境更加整洁。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处处是公园,居住环境明显优化。
3、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村庄道路、入户道路全部硬化为水泥路,自来水覆盖率达100%,农村电力、通讯、广播电视、宽带网络实现全覆盖。农村人口集聚、子女就读、医疗卫生、交通条件、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农民增收渠道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4、社会更加和谐。村民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得到全面提升,民主法制、生态意识深入人心,生产生活方式更加健康、科学、文明,党建工作全面加强,村民自治不断深化,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四、建设内容
(一)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按照科学规划,布局合理的要求,一要加强怡美社区建设。对村庄的危旧房要连片拆除,动员群众搬入社区集中居住,做到统一规划,建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新农村。二是改造危旧房。结合危房改造,加强农户建房规划引导,提高农户建房的标准,做到安全、实用、美观,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改善居住条件。三要完善通村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达到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合理,饮用自来水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入户率达100%。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率达到95%以上。
(二)加强环境治理,提升乡村文明程度。建立8人的专职环卫队伍,做到生活垃圾日扫周清。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建设,推动农村改水改厕。
(三)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以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发展高效农业。以村秋中养殖场为龙头,引导农户发展生态养殖。以三合庄游乐园为骨干景点,发展乡村生态旅游。
(四)创新社会管理,营造和谐环境。结合“五星文明户”“好媳妇好公婆”评选活动,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引导群众追求科学、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深化“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全面实行村务政务公开,加强诚信建设,完善诚信建设制度,提高村民诚信度,合理调节农村利益关系,有序引导农民合理诉求,有效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村党支部书记任组长,村委会主任任副组长,村两委成员为组员的三合庄村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切实加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落实工作责任,严密组织实施,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2、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办黑板报、设宣传栏、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召开会议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总结宣传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监督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促进贫困群众增收为目标,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在产业扶贫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瞄准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以现代都市型农业和特色高效农业为方向,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加快推进“一减四增”,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培强特色产业,扩大发展规模,提高质量效益,延伸产业链条,构建带贫防贫机制,不断提升农业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升扶贫特色产业综合效益
(一)优化调整特色种植业。制定实施特色种植业(含水果)精准扶贫年度工作方案,落实“一减四增”要求,在全区建设一批特色种植和良种繁育基地。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策”要求,对紫山怀小米、博远、秋景、喆兴、现海5个产业扶贫园搞好扶贫带贫示范作用;对32个蔬菜产业扶贫项目149个蔬菜大棚加强技术指导,搞好风险防控预警,实现产销衔接,发挥好效益引领作用;对51个产业扶贫基地加强指导,加大贫困户从业就业示范引导作用;指导各乡镇、村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加强优质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发展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特色杂粮、水果等特色高效种植产业,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精品化和品牌化发展。(责任单位:农业科、蔬菜科、经作站、种子管理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二)做大做强特色养殖业。制定实施特色养殖业精准扶贫年度工作方案,在乡发展肉鸡、肉驴等养殖扶贫项目的基础上,在其他乡镇重点发展家禽、肉牛和肉羊养殖,支持各乡镇、村发展特色养殖。(责任单位:畜牧科、各基层动检站)
(三)大力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大力培育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引导各乡镇积极扶持孟德、广兴、可利尔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储藏、保鲜、烘干、分级、包装设施,提升产后处理能力,使产品更适宜进入精深加工。(责任单位:产业化办,各区域站、动检站)
(四)培育壮大农业新业态。指导各乡镇、村依托特色农业、农事景观、人文景观等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康养健身、创意农业、体验农业等多元业态。一是对名关镇南石口食用菌加强技术扶持指导,打造成我区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二是加强休闲农业品牌创建培育工作,开发广府、王边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做好宣传推介;三是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抓好西部以博坤家庭农场、博远智慧农业园区、刘窑核桃基地、永合会万亩油菜花基地和东部以耐思、科瀚、相知农场、垂钓中心等节点为主的两条休闲农业精品线路,提升我区农业生产附加值。(责任单位:环保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三、加强产业带贫主体培育,提升产业带动能力
(一)培强新型经营主体。立足资源禀赋,围绕全链条需求,聚焦重点领域,以高科技、高质量、高成长性为标准,积极开展农业大招商,主动对接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引进培育能够支持带动扶贫产业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做好招商项目跟踪指导服务,确保项目早落地、早建设、早投产。(责任单位:产业化办、项目办)
(二)发展高效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协调供销、邮政、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等开展农资供应、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鼓励中小型服务组织通过发展服务联合体、服务联盟等新型组织形式,加强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引导大型服务组织通过参股控股、特许加盟等形式,与中小型服务组织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形成各有分工、互有侧重、共同发展格局。全区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30家,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6%。(责任单位:农经科、植保站、农机管理科、农机推广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三)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完善扶贫资金、长期订单、股份合作、资产收益、产销衔接、土地流转托管、公益岗位和就业帮扶模式。推行以股份合作为纽带的政府+金融+科研+龙头+合作社+农户“六位一体”新兴合作经营模式,实行企业统一流转土地、基础设施、种养品种、技术指导、品牌打造、加工销售和农户分户经营管理“六统一分”,把大多数贫困户嵌入产业链条,引导带贫主体和贫困户依法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实现贫困户与企业、金融、科技的有效联结。建立完善收益分配机制,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贫困户,通过产业项目和引导就业实现增收。(责任单位:农业科、经作站、农经科、产业化办,各区域站、动检站)
(四)壮大集体经济。巩固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成果,加快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建设,逐步增加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比重,全面提升试点工作质量。巩固“消零”成果,防止反弹。继续实施“消薄”工程,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采取股份合作的形式,进行资源开发、产业化经营。盘活政府投资和社会帮扶到村形成的资产,多举措、多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大力发展农村服务型经济,通过为农户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前产中产后农业生产,以及旅游、商贸流通与市场管理服务,增加服务性收入。(责任单位:农经科,各乡镇农经站)
四、深化农业科技服务,提升创新驱动能力
(一)加快农业创新驿站建设。认真落实《农业创新驿站建设管理办法》,每个驿站辐射带动5个以上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发展,帮扶10个以上贫困或普通农户脱贫增收,使驿站成为县域产业发展的动力源和孵化器。深化“十个一”模式,帮助科研教学单位研究制定科技人员参与驿站建设和科技下乡的扶持政策,建立创新驿站长效机制。(责任单位:科教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二)提升农业技术服务水平。落实《省农业产业扶贫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方案》,进一步优化扶贫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帮扶重点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全产业链方向转移,组织开展“十项服务”。继续实施《区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实施方案》,建立一支指导到位、服务精准、帮扶全覆盖的产业发展指导员队伍。进一步加大科技扶贫培训力度,培训产业扶贫干部、产业扶贫带头人、实用人才带头人、经营主体负责人和贫困户200人。(责任单位:科教站,人事科,各乡镇)
(三)健全农业科技信息化网络。发展智慧农业,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在特色农业中的推广应用。积极参加省市县乡村五级贯通的农技推广云平台,通过配备终端、网络书屋、微信公众号、手机APP、12316等及时指导农民群众科学合理安排农业生产,解答技术咨询、推送科技信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在平台上、展示、交易。(责任单位:科教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四)加强风险防范。做好农业生产防灾减灾工作,抓好重大病虫害防控、制定完善防控预案应对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加强监测预警。依托区级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建立农业扶贫产业市场风险预警机制,制定风险防范预案,定期价格、供求信息,指导贫困地区防范市场风险。科学开展产业扶贫风险评估,对扶贫主导产业面临的技术、市场等风险和经营主体生产、经营、带贫能力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评估,制定防范和处置风险应对措施,防止产业项目盲目跟风、一刀切导致失败造成损失。加强扶贫资金、资产资本监督管理,防止出现产业扶贫失败风险。(责任单位:农业科、技术站、科教站、财务科、蔬菜科、植保站,各区域站、动检站、农经站)
五、推动农产品营销,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
(一)严格质量标准。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完善县乡村农产品监管追溯体系,做好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应用,做到专网专人负责。(责任单位:农产品监管科、科教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二)强化品牌培树。制定特色优质农产品目录,强化品牌设计、品牌提升、品牌宣传,培育1-2个区域公用品牌,集中打造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各乡镇在中央、省市媒体、高铁站平台等进行产品宣传,支持鼓励品牌农产品创新创意设计、讲好区农产品品牌故事,扩大品牌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责任单位:农业科、蔬菜科、农产品监管科,各区域站、动检站)
(三)强化产销衔接。构建产销对接长效机制,组织参加京津冀蔬菜食用菌产销对接活动和品牌万里行活动。鼓励各乡镇建立营销体系,加强与一线城市农贸企业、批发市场和大型超市对接合作,拓展区品牌农产品展销窗口。组织各乡镇企业和产品,入驻北京新发地优质农产品展销中心。组织实施品牌农产品“六进工程”,开展爱心购买农产品公益行动。支持举办品牌电商促销宣传活动,支持建立农产品电商特色馆,打通线上线下产销对接渠道。(责任单位:农业科、蔬菜科、环保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六、抓好定点帮扶工作,确保帮扶政策落实
搞好定点帮扶工作。扎实做好区农业农村局在柳村、榆林东、榆林一、东睢宁、赵刘营、杜屯等6个村精准扶贫帮扶工作,组织局“一帮一”帮扶责任人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及时了解到村到户帮扶措施实施情况。(责任单位:局办公室、局相关科室)
七、强化组织保障,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继续实行“一全一直一最一中心”工作机制,将农业产业扶贫作为重要任务,摆上突出位置。各科室站所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专项谋划,科室站所负责人要具体抓、深入抓,安排得力人员负责产业扶贫工作。要保持产业扶贫人员队伍的稳定,抽调精干人员充实到产业扶贫专班中来,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产业扶贫队伍。(责任单位:局属有关单位,各区域站、动检站)
(二)建立清单台账。要结合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工作,按照“一项任务、一个清单、一套措施、一抓到底”的要求,建立健全产业扶贫任务清单,对所有乡村的产业情况,逐村逐项建立产业情况清单。认真落实扶贫产业各项政策措施,以村为单元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户为单元加快落实特色种养扶贫项目。进一步优化完善农业产业项目库,积极参与农业产业扶贫项目的方案制定、组织实施、成果验收等工作,实时了解执行情况,并进行监督和指导。(责任单位:产业扶贫办、局属有关单位,各区域站、动检站)
(三)加强调研督导。在狠抓中央巡视、国家考核、督查巡查和省级、市级考核反馈问题整改的基础上,结合扶贫产业问题困难大排查和产业扶贫“回头看”工作,围绕重点工作,针对薄弱环节,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督导检查和调研指导活动,分析问题与趋向,研究提出前瞻性意见建议,通过强弱项、补短板、促提升,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构建农业扶贫产业长效机制。(责任单位:局属有关单位,各区域站、动检站)
(草案)
一、沟渠头村基本情况:
沟渠头村位于官庄镇西南3公里处,总人口165户698人,包含两个自然村,俱家自然村和沟渠头自然村,三个村民小组。村庄南北布局,主干街道东边为居民区,其他区域为耕地,总面积2352.17亩,耕地面积2172亩,果园面积1032亩,全村主导产业为苹果产业,品种分为红富士和秦冠两种。全村共18名党员,贫困户共计30户105人。201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9600元,2017年底共完成1.5公里水泥路铺设,2000米自来水管道改造,3200米排水渠铺设,安装光伏太阳能路灯50盏,建文化广场一个,沿村主干路建花园20个,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目前,沟渠头村集体经济薄弱、来源渠道单一狭窄,无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依赖于向上争取资金。
二、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沟渠头村发展经验总结
沟渠头村2015年以前原本属于一个软弱涣散村、贫困村,自2015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官庄镇党委政府,县上扶贫农发办、各级政府部门以及郭氏基金会(淳化脱贫奔小康协会)对沟渠头村的发展倾注了不少心血,沟渠头村经过2015-2017年摘掉了软弱涣散和贫困村这两顶帽子,这几年各级政府在沟渠头村累计投资超过300多万元,总结沟渠头村这几年的发展经验可以概括为:沟渠头村的发展得益于精准扶贫工作大局,得益于镇党委政府、县扶贫农发办、基金会等外部资源的及时介入和强力刺激,使得沟渠头村在基础设施、民风民俗、产业发展等民生工程方面得到了根本转变,在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摘掉了历史包袱,成为一个有发展后劲的村庄。
三、沟渠头村未来几年发展规划
站在沟渠头村新的历史起点,村“两委”班子由刚开始的被带着工作到如今的主动工作,作为“两委”会班子的领导他们个人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思想斗争,逐渐成熟起来,决定抢抓机遇,积极迎接挑战,以党建为引领,以精准扶贫工作为统揽,以壮大村集体经济为主线,抢抓乡村振兴机遇,决定从2019年开始做以下工作:
(一)是以党建为引领,加强村庄治理。
强化的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纯洁性建设等,积极吸纳青年人入党,强化中年党员教育,发挥老年党员积极性,打造一支铁的党员队伍,为沟渠头村发展奠定人才之基。准备建设村史馆、党建馆、阅览室、老年活动室、消费扶贫产品展示区等加强村民和党员的教育,让大家知道沟渠头村的发展历史,让党员知道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二)是以精准扶贫工作为统揽,抓好产业富民。
沟渠头村经过三年的产业发展探索,终于在产业上立足,2018年以来产业为群众增收总计40多万,为全村贫困户分红3万元,产业成了沟渠头村一项新产业,经“两委”班子协商,决定从2019年开始村集体承担的种植工作,村委会和公司签订委托种植协议,“两委”班子领导带头种植,和部分村民种植,村委会把好质量关,做好监督人。核心内容一是探索一条适合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的新产业,为当地群众探索一条致富路;二是打造旅游产业链,不仅能看,还能做茶饮用,想借产业打造村,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价值。创新点在于我们这次做茶是以种植为基础,以标准化加工为核心竞争力,以销售为产业保驾护航,打造茶种植、标准化加工、规模化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合作单位建的加工厂已经拿到了国家颁发的生产许可证。
(三)是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提前谋划做工作。
沟渠头村2017年已经完成整村脱贫,目前贫困户剩余2户,经过召开“两委”会以及党员群众代表会,经过研判觉得在做好巩固工作的同时,应该抢抓机遇,提前谋划做工作。
1、打造以产业为依托,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村。以产业园区为依托,在确保效益的同时,引导群众参与,逐年扩大规模,村委会利用基金会以及方面争取的资金用于新品种的引进和培育,据不完全统计有700多品种,如果能引进一半的品种对产业融合,乡村旅游来说都是巨大的吸引力。同时根据村庄布局,实施一纵五横美化工程。以俱家自然村为起点,在村最北边建造村庄标识牌,对南北街道两侧进行清理改建,清理两侧的杂树以及违规建筑,重新建设花园,栽植,总长度1公里左右。对居民居住区的5条街道进行清理整顿,在门前的花园栽植,对沟渠头自然村的后街靠街道一侧建设圆门。对村庄主干街道两侧的墙体实施以党建、精准扶贫、为核心内容的美化。
2、打造以加工厂为依托,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主线的产业链,建设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村
计划未来几年以村级集体经济壮大为主线,夯实村集体经济基础,夯实产业富民基础。目前村集体以土地等资源入股淳化坤源实业有限公司,占股5%,每年享受固定分红5000元,村集体计划一是承担产业的种植工作,把好生产管,二是争取多方资金通过增资扩大在淳化坤源实业有限公司的股份,逐步承担生产和加工两个环节,将企业的效益和村集体的效益进行绑定,增强话语权,维护村集体和村民的利益。
3、借助政府和企业等资源,率先实现消费扶贫。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2018〕129号(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消费扶贫是社会各界通过消费来自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产品与服务,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一种扶贫方式,是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大力实施消费扶贫,有利于动员社会各界扩大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消费,助力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对照自治区产业脱贫摘帽新标准,全市产业脱贫摘帽各项指标达标率达100%。
1.各县区重点发展“5+2”、贫困村“3+1”个特色产业,且特色产业覆盖贫困户的比例均达到80%以上,达标率100%。
2.每个贫困村均有1个以上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有产业基地(园)覆盖指标达标率100%。
3.贫困村培育不少于3名创业致富带头人,目前,x个贫困村已达标x个,其中,2018年x个预脱贫村全部达标。
(二)主要工作成效
一年来,我们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举措抓紧抓实,不断完善贫困地区和贫困户产业发展长效机制。
1.以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为引领,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全市共打造了各级现代农业示范区x个,其中获自治区级核心示范区x个。通过示范区辐射带动,共建设了三江布央茶叶、融安三马金桔、融水高山蔬菜食用菌、柳江三都香葱等一大批产业扶贫基地,辐射带动x万户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使x户贫困户获得稳定增收实现脱贫摘帽。
2.加大财政扶持,产业发展结构不断优化
截止11月8日,全市各级财政扶持产业扶贫到位资金2.53亿元,较上年增加7600万元,资金使用1.57亿元,使用率63.5%。各县区结合自身优势,制定各类奖补政策重点扶持县级“5+2”、村级“3+1”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如三江县重点发展“两茶一木、种稻养鱼”特色产业。全县茶园面积达x万亩,居全区首位,产量x万吨,产值x亿元,茶叶种植覆盖了全县96个贫困村、x户贫困户,覆盖贫困户比例x%,贫困人口人均种植茶叶x亩,年人均增收x元以上。融水县重点发展香猪、香鸭、金边禾花鲤、紫黑香糯等地方特色品种,以生态优质和品牌取胜;融安县重点发展金桔、香杉、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既有金桔、经济林木、乡村旅游等中、长效产业,也有特色种养等投入少、见效快的短平快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扩大产业规模、延长和完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效益,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3.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全市有龙头企业118家,其中国家级1家,自治区级11家。已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2638家,家庭农场481家。其中获得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的135家。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户26万户。
4.加大培训,为脱贫攻坚提供保障。一是对x个扶贫重点村的村支书、村委主任及第一书记、各后盾单位帮扶干部进行了一次轮训,强化“四个意识”,提高了脱贫攻坚各项业务水平。二是组织开展产业脱贫春季、秋冬大培训行动。2018年共组织专家服务团532人次,开展水果、蔬菜、甘蔗、食用菌、养殖、水产等技术培训362期,培训人员x人次。
5.推进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农产品加工等新产业业态发展。建设了“微田园”(微农场)、“微车间”(微工厂),微市场等一批“三微”平台,探索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户“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能脱贫致富”问题,拓宽增收渠道。如融水双龙沟景区开展整村房屋原貌搬迁安置,通过“微田园”平台技术解决25户安置户有地耕作;安排贫困人员在景区进行常态化民俗表演、参加照相、景区工程维护及绿化等工作增加收入;引入游客进行农耕体验、在贫困户的住房开展游客体验苗族打油茶坐妹等民俗活动、开办乡村特色农家乐、发展特色餐饮、休闲度假、观光农业等,多渠道增加贫困户收入。景区带动有68户贫困户243人实现脱贫。
6.积极开展粤桂扶贫产业协作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如融水县引进粤商推进县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建设。三江县积极引进和鼓励湛江籍企业家到三江县投资建设项目,目前洽谈有意向落地建设的企业有4家。融安县通过推介、招商,已有遂溪锦鸿木业等3家广东企业与融安县企业达成合作协议。
二、工作措施
(一)对照脱贫摘帽标准,查缺补漏
按照“自治区印发2018年市县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指标及计分办法”( 桂扶领发〔2018〕15号)文件要求,分解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单位、责任人,倒排工期,指导县区按照新的产业脱贫摘帽考核指标、打分办法,一项一项地排查、一项一项梳理,列出考核指标清单,按清单要求逐一查缺补漏,完善各项指标需要的佐证材料、档案清单和工作台账,确保市、县区各项产业脱贫摘帽考核指标不被扣分。同时,梳理、总结产业扶贫工作亮点、产业扶贫典型,争取加分。
(二)继续抓好优势特色产业开发,加快推进项目实施、项目验收,加快奖补资金兑现和项目资金的使用
督促县(区)完善并落实县级“5+2”、贫困村“3+1”特色产业发展3年计划。用好产业扶贫优惠政策,科学安排、推进产业扶贫重点项目建设。同时,加快今年项目的实施进度,符合验收条件的要马上组织相关部门尽快进行项目验收,按照项目资金管理程序,加快奖补资金的兑现和项目资金使用。
(三)强化产销对接工作,构建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秋冬正是农产品大量成熟上市季节,我们做好产销对接,使农产品能卖出去、卖好价。各县区制定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计划和措施。市直各部门要督促指导县区组织开展“贫困地区产品出村活动、农产品电商出村工程、爱心扶贫销售公益活动、特色农业品牌创建活动、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工程、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宣传活动”等六大产销对接活动,确保特色农产品顺产顺销,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培育、壮大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扶持构建与贫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化解大企业与小农户的对接问题,让更多的农户参与产业发展并从中受益。
(四)开展扶贫政策宣传、技术培训和感恩教育活动
加强政策宣传和生产技术培训,努力转变群众思想观念,增强扶贫对象“造血”功能,激发群众自主创业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同时,结合政策宣传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活动,用看得见的真实事例宣讲扶贫成效,切实增强群众的感恩意识,全面提升广大群众对全市脱贫攻坚工作的满意度。
(五)加快推进“三微”建设
重点围绕三江县、融水县、融安县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户 “搬得出、住得下、有就业、能致富”目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推进“微田园”“微车间”“微市场”等“三微”平台建设,解决安置户的就业问题,拓宽安置户增收渠道。
一、产业振兴的基础与现状
镇位于山脉,2019年12月15行政区划调整,由原镇、乡、乡三镇合一,幅员面积146.2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距县城22公里。全镇辖21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52992人。“三绕”、中快通、路穿境而过。脱贫主体方面: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62户3543人,边缘户52户127人已全部实现脱贫。农业产业以种植,养殖,加工,农旅为主。
镇是传统的农业大镇,农业主产芍药、丹参等中药材及油菜籽、玉米、花生、红苕等粮经作物,培育了芍药、丹参、杂柑、青花椒、有机蔬菜五大特色产业。因邻近、广汉、、金堂等城镇,气候与周边平原的差异,生姜、辣椒等半高山蔬菜成熟期较迟,正好填补空档期,加之传统种植,污染少,品质好,蔬菜也颇具特色。全镇发展芍药、丹参等中药村34000亩,在水库沿线规范化栽植杂柑3000亩,在片发展青花椒700亩,发展半高山有机蔬菜1300亩,生姜茨菇5000亩,成为产业振兴的“主力军”。
养殖业主要以生猪、家禽、肉牛、肉兔为主,山山羊养殖量较少。常年生猪养殖大户在41户,存栏4000头左右,散养户52户,存栏120头左右;肉鸡养殖大户51户,存栏150000只左右,散养户10000户左右,存栏50000只左右;肉牛养殖大户在12户,存栏1000头左右,散养200户左右,存栏200头左右;肉兔养殖专业户在30户左右,存栏3000只左右,散养3000户左右,存栏30000只左右。生猪、家禽、肉牛从2000年代起由一家一户散养过渡为专业大户为主,肉兔不宜规模养殖,种兔以专业大户为主,肉兔以散养为主。
农产品初加工集中在中药材料方面。在、两个场镇,专业合作社近40家,经济效益较好,就近解决就业300多人。另一项是手工挂面,集中在白岭、拱桥两个村,加工户56户,就地就业100余人,收入一般好于打工收入,户均收入超过5万元。
农旅方面。在近10年长足发展。连年成功举办芍药赏花节,把芍药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芍药成了脱贫致富的“摇钱树”,2020年成功申报省级现代农业中药材示范园区,成为全县第一个省级示范农业园区,集产业观光一体。银冯村蒋家大院,历经几百年苍海桑田,有着浓厚农耕历史文化底蕴,地处中国芍药谷核心区,是镇“修旧如旧、留住乡愁”的乡村旅游重头戏,也是新村扶贫的重点项目,安置24户住户中,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户,文化广场、旅游道路、绿化等配套设施一并跟进,目前项目即将峻工投入使用。投资3个亿的石林谷生态园区经过三年建设,一期工程已基本完工,今年有望开门迎客。水库主体工程去年已完工,与库区的千亩柑橘,成为乡村假渡景区。
产业服务体系方面,镇乡村振兴服务中心现有在编在岗人员14名,有高级农艺师1名,农技服务干部大多是九十年代参工的农技人员,工作的重心一般放在示范点打造方面,传统的种养技术培训已逐年谈化,信息职能逐年虚化。近三年建成电商服务网络易农社44个,配置有电脑网络等相应设备,分散在现目前的21个村。村级农业服务以镇村两级广播站为主。农用种子,肥料,农药等物资,已完全市场化,由各个体自主营运。专业大户获取种养技术以外地学习和网络,当地畜牧站为主,当地一般农户获取种养信息以社会相关农技个体户为主。
二、产业振兴的问题与困难
改革开放的深化,农业产业已形成两个分化,一个是集约与分散的分化,二是结构上出现经济作物与粮油作物种植的分化,对现有的农业产业服务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原来的传统服务需求,变成了传统服务与专业服务,生产服务与销售服务,对农业产业服务需求形成了多元化。
1.现有农业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已还不适应新需求,体系不完善。重视对专业大户的技术服务,淡化了对一般农户的服务。现目前土地流转处于摸索阶段,土地流转率约占10%左右,大面积的土地还分散在一家一户,这种状况,因中药材种植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山区耕不便机械耕作,这种状况还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存在,但现在的农技服务已过渡集中于专业大户,园区和示范点,对一般农户的服务重视不够,用什么种子,打什么农药等知识,是在场镇上问销售农资的个体户,已不是主管部门和镇村在主导,不利农产品安全,也不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农技服务推广职能虚化,重视程度不够。农技服务推广技术停留在县级部门和乡镇部门,在基层已多年没有真真正大小大春生产动员大会,有也大多是打个会标照点照片了事,农机服务就只发点农机补贴,农产品监测也就挂个牌子有名无实。
2.农业产业信息不对称。由于劳力输出比例高,在家青年人很少,农户大多不会现代信息交流,形成生产技术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不通畅。以蔬菜种植为例,种的农户不少,但绝大多少方法传统老套,增产增效显著的窝盘育苗技术,易学易操作的嫁接技术等得不到推广,连专业育菜秧的,出售的都是成活率低,靠天吃饭自生自灭的传统苗。市场销售方面,各村建了易农社,但电脑设备落后,不适应网络的基本需求,基本上未运作,拼多多等现代物流平台得不到推广运用,镇级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电商服务,无专业设备和人员,最多年终写个总结了事。
3.缺乏久久为功的长远规划。芍药在的主导产业中,特色显著,芍药花对当地巩固脱贫成果意义重大。但缺乏长远打算,多年集中在石垭片区裁植,对其他村社种植过问不多支持不够,重茬问题突出,花、药品质下降,重茬引发的灰霉病害重,长此以往地片面追求“高、大、上”的规模化,有可能会毁掉整个产业。
三、产业振兴的思路与建议
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以及县委、县政府工作决策部署,全力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围绕新农村建设,以产业振兴做好乡村振兴战略衔接落实。始终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产业发展思路。
1.在农言农,形成产业兴旺发展态势。镇在产业发展方面,一是要积极探索现代农业、规模农业、品牌农业之路,通过招引业主,培育大户,提升效益;二是“抓大不放小”,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种植、养殖、加工、农旅齐头并进。
关键词:清远市;农业科技;产业发展;成效;建议
广东省清远市是农业大市。近年来,清远市积极践行“产业要兴旺,科技是支撑”的理念,扎实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农业科技在推动清远农业产业发展中,主要表现在农业品种的选育研究、示范推广和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等方面,对农业产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激发活力,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1农业科技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主要成效
1.1农业品种的选育推广,优化了农业品种结构
1.1.1新品种的选育研究,为优化农业品种结构打下了基础近年来,农技部门积极开展农作物、畜禽、水产品种选育研究,取得显著成效。仅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近年选育并已申请审定或通过审定的水稻品种就有4个、玉米品种2个,申请品种保护的花生新品种2个,选育和繁殖禾花鱼F2代优质苗种200万尾,选育家禽品种清远黄羽乌鸡种鸡1000套,保护清远麻鸡原种100套,为进一步优化农业品种结构打下了基础。1.1.2优新品种的引进推广,为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动力连南县引进广西毛葡萄品种在石漠化山区试种成功,并进行了较大面积的推广,推动建设了毛葡萄酒加工厂,为石漠化山区发展特色产业开辟了新的途径;连州市结合当地气候地理条件,广泛推广适宜当地种植的菜心品种,推动连州菜心种植面积达10万亩,产值达10亿元;阳山县推广适宜旱地种植的西洋菜品种,打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旱地西洋菜产业和品牌,种植面积稳定在2万~3万亩;清新区推广桂花鱼养殖,养殖面积占广东省桂花鱼面积的25%,使桂花鱼产业成为清远市的优势农业产业。英德市推广种植高香型茶树品种英红九号,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把英红九号种植面积发展到10万亩,占英德茶叶总面积的85%,并助推英德红茶品牌发展成为“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之一,品牌价值达23.63亿元,茶叶从业人口超过13万人,英德红茶生产企业中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9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7家。英红九号成为“一个品种撑起一个产业”的典范,有效优化了农业品种结构。
1.2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推广,提升了农业科技水平
农技部门通过研究、引进和推广适宜清远农业生产的先进技术,为清远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在清远北部地区开展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先后成功试验出稻鲤(禾花鱼)、稻虾(澳洲淡水小龙虾)高效高产模式。该模式下稻米平均亩产700斤,禾花鱼亩产150斤,澳洲淡水小龙虾亩产110斤,亩产值达0.6万~0.8万元,是当地稻渔平均产值的2~3倍,成为清远稻田综合种养的典范。英德市通过示范推广现代化机械化茶叶加工技术,目前已在英德境内基本实现红茶机械化加工全覆盖,其中大型加工生产线超过10条,实现茶叶加工全程不落地;同时,国家茶叶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落户英德,成为广东省第一个茶叶类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先进技术的推广有效提高了红茶科技水平和质量安全水平。连山县长期致力于优质稻种植技术示范推广,先后承担建设了连山有机稻市级、省级、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展示了有机稻生产技术6项,制定和颁布了有机稻种植规程2项,培训了获得《有机水稻种植专项技能证书》的技能人才590人,助推全县8个水稻种植基地获得有机认证,认证种植面积达1万亩,使全县实施有机稻综合技术面积稳定在3万亩以上。连山县也因此先后被评为全国有机稻种植示范基地、国家级有机水稻种植综合技术标准化示范基地,有效打造了连山有机稻品牌。
1.3现代新型科技的引进融合,推动了现代农业进程
清远积极开展现代农业装备和新型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研究和运用,有力推动了农业现代化水平和进程。一是把现代农业装备在农业生产中融合应用。广泛推广无人机在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控中的应用;推广水稻耕种收一体化,全市水稻耕种收机械化综合水平达68.9%。英德市引进建设智能化茶叶加工装备,实现了茶叶从进厂到出厂都无需人工触碰。二是把农业物联网和信息化科技融合到农业生产中。在基地安装可视化检测设备,接入室内数据系统,实现实时监测基地的气象、土壤墒情、生长情况等,为精准安排农事生产提供了便利;清远与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共同开展农业信息化工作,并成立了清远市智慧农业研究院,把传统农业生产发展成为智慧农业,并已成功申报为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这些先进科技手段的融合加速推进了清远农业现代化进程。
2农业科技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机构不健全
除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英德市农科所、连州市水果技术推广总站、连山县农科所、佛冈县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等单位具有相对完整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外,其他地区配备的农业科研机构不健全,部分农技单位有名无实,农技推广体系不完整。
2.2农业科技人才匮乏
一是科技人才少。市、县两级农业科技部门开展农业科技研究工作的技术人员匮乏,部分重点产业仅有1个专业技术人员,形不成研究团队。县级农业科技部门人员总数在10人左右的单位仅有3个。二是科研人员断层现象严重。县级农技部门的科技人员绝大部分年龄较大,在未来5~10年内基本达到退休年龄;中青年科技人员非常少,人才断层严重,造成老一辈科技人员的技术和经验得不到传承,原有的科研基础得不到持续跟踪。三是技术人员抽(借)调情况较多。基层农技人员常因工作需要被抽(借)调至其他部门工作,难以投入精力到农业科技工作中,导致大量农业科研进展缓慢甚至停滞。
2.3财政支撑农业科技强度弱
一是科研经费无保障。财政对农业科研的投入经费有限;部分单位虽有科研经费,但仅能满足科研基地的日常运营,难以满足深入研究的需要;部分单位为争取科研经费,花费了大量精力用于项目申报、绩效考评等工作,分散了精力;且项目经费往往不具备持续性,使用完后又缺乏继续投入,造成科研质量低、成效差。二是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待遇差,留人困难。县级农技部门薪资待遇普遍较低,难以招录年轻有能力的科技人员,已招录的科技人员也常有流失,难以长期留在基层开展一线科研工作。
2.4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
部分农技部门没有形成系统的推广体系,农技推广常局限于小型示范基地的示范、简单的授课培训、短时的现场咨询等,推广过程中普遍存在推广质量不高、形式重于质量等弊端,导致农业科技不能充分、系统地应用于农业生产。
2.5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接受度不高
受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影响,很多中小型农业企业、合作社以及农户常局限在现有知识框架和经验中发展农业生产,生产经营理念保守,对新的农业品种、农业技术的接受程度不高,甚至拒之门外。部分农户虽经过新技术培训但难以应用到农业生产中,难以打通科技入田“最后一公里”,对产业发展贡献力有限。
3农业科技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等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农业“3个三工程”和“3+X”产业体系总体部署,结合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瞄准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如柑橘、茶叶、清远鸡、优质稻、连州菜心、水晶梨、鹰嘴桃、旱地西洋菜、黑山羊、桂花鱼、稻田鱼等,深入开展农业科技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通过基础研究、科技攻关和科技推广,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逐步推动农业产业发展。
3.2加强品种资源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品种基础
一是建立相对完善的品种资源库。广泛收集和保存本土农业品种资源,如清远鸡的原种鸡、本地繁育的水稻品种、本土野生茶树资源等,形成本土农业品种资源库;结合清远气候地理条件,针对性引进优质高效的外地农业品种,作为品种资源库的重要补充。二是加强农业品种的选育研究。在农业品种资源库的材料中,对有发展潜力的品种资源进行选育筛选、提纯驯化,培育出有利于产业发展的优质高效品种。
3.3加强农业科技力量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加强农业科技机构建设,加快完成县级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的改革整合,组建相对完善的农业科技机构。加强农业科技人员的配备。结合全市人才引进政策,积极招录农业科技人员;积极通过省农科院清远分院等机构建设,柔性引进农业科技人才驻点开展农技研究。通过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等方式,留住农业科技人才,并给予更多的机会和上升空间。加强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争取财政部门加大对农技部门的经费投入,确保农技研究能持续深入开展;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待遇,确保科技人员能安心扎根一线开展农技研究和推广服务,为农业产业发展作贡献。
3.4加强市级综合性农业科研基地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科研基础
以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为主体,整合现有科研力量和技术基础,建设一个800亩以上连片的市级综合性现代农业科技研究示范基地[1],并与当地旅游、教育、农业农村等资源结合,形成集农业品种资源保护、农业科研试验、智慧农业展示、农产品精深加工、综合实验室、农旅结合、科普教育、对外展示等于一体的能推动全市乡村振兴的重要农业科技支撑基地。
一、明确工作目标
1.总体目标。围绕“观光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的总体定位,充分发挥我县“红、古、绿”三位一体的旅游资源优势,着力打造“雄关驿道梅花国”、“牡丹亭纯美爱情胜地”、“丫山灵岩古寺”、“世界钨都”等旅游品牌,全力完善旅游产业“六要素”,建设知名旅游县城,打造南旅游重点区。力争用5年时间,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初步完成“一个中心、项目”建设,构建起连接州与珠三角的区域旅游枢纽和旅游目的地。
2.具体目标。按国家4A级景区标准把梅关、丫山、牡丹亭等景区打造成精品景区,保护和修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等一批红色旅游景点,新建一家以上五星级旅游宾馆,20家以上两星级以上特色农家饭庄,建设20个以上乡村旅游示范点,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大力发展旅游特色商品,建设知名旅游县城。到2014年,实现旅游经济总收入占全县GDP比重10%以上,年均增幅保持25%左右,年接待旅游总人数150万人次以上,旅游直接就业人员1万人,间接就业人员6万人;拥有1个以上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一大批通过国际ISO9001、ISO9002、ISO1400质量体系认证的旅游企业,使旅游产业成为我县经济重要支柱产业。
二、创新旅游产业发展机制
3.科学编制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要抓紧编制旅游景点、旅游市场、旅游宾馆饭店、旅游特色商品等综合性旅游规划,进一步明确旅游规划区范围。各乡镇也要及时组织进行本地旅游资源普查,按照“红、古、绿”相融合、观光休闲度假相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相统一的要求,在符合《大余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25)的前提下做好本地的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并切实予以落实。今后,任何旅游开发项目都必须符合《总体规划》要求,必须在《总体规划》的原则下编制好项目控制性详细规划,经县政府审议、上级有关部门审批后,方可实施。同时,加强旅游规划管理,强化执法监督力度,未经旅游部门审核同意的,在旅游规划区内从事的建设项目和活动,有关部门一律不予办理相关手续。否则,将依照相关规定对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严肃查处。
4.狠抓旅游产业项目建设。着力策划好梅关风景区、丫山风景区、牡丹亭文化公园、三江口自然保护区、河洞温泉漂流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国家矿山遗迹”游览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有色金属(以锡、钨为龙头)旅游工艺品等旅游重点项目。各乡镇也要规划一批有潜力、有前景的旅游产业发展项目,保护和利用好旅游资源。同时,建立旅游招商项目库,大力开展旅游招商活动,吸引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进行旅游开发。继续实行旅游重点项目“一名县领导牵头、一套政策扶持、一支队伍服务、一笔开发经费跟进”的工作机制,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5.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从年起,县政府设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年安排旅游发展专项基金50万元,以后视情逐年递增安排。专项基金由县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调配使用,主要用于编制旅游规划、举办节庆活动、开展旅游宣传营销、旅游网络建设、旅游队伍培训、表彰奖励先进等。
6.加强各部门支持配合旅游产业建设力度。县直各单位要及时向景区企业提供争资金、争项目信息,协助景区企业做好项目申报,争取建设资金。交通部门要抓紧做好旅游公路建设项目规划,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进一步改善各景区的交通条件;规划建设部门要在县城内规划游客集散中心、满足游客停车需要的停泊场地、旅游购物娱乐市场和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旅游咨询中心;旅游公路的标识标牌、紧急救援设施、旅游安全设施等按权属关系由行业管理部门督促产权单位统一规划建设;广电网络、电力公司、自来水公司、移动通信、电信等相关部门要按景区规划统一将管线铺设到景区游客中心;林业部门要将景区纳入重点生态环境建设范围,在营林、防火等项目上给予最大倾斜;公安交警部门对旅游客运车辆轻微违章和一般事故,依法从快从轻处理,尽可能减少游客滞留时间。各乡镇也要加大农村生态旅游示范点建设力度,打造一大批与我县旅游整体形象相吻合的生态旅游精品。
三、创优旅游产业发展环境
7.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建立与完善激发创新创业的旅游人才制度。加强旅游管理干部队伍建设,重视对旅游干部的选拔、教育和培养,适当安排旅游行政管理干部到上级部门或知名景区挂职学习。建立旅游人才引进机制,积极引进旅游高级规划人才、高级导游、旅游高级管理人才。同时,通过岗前培训、资格考试、技能竞赛等,提升现有从业人员尤其是导游队伍素质。
8.营造全方位的旅游宣传氛围。抓紧制定大余对外宣传方案,确定大余对外旅游宣传品牌,选定我县旅游精品线路,组织精干营销人员,全方位、高密度、多层次地宣传我县旅游;强化客源地旅游宣传,积极与周边县、市尤其是韶关、广州等地主要媒体协作,不断扩大外宣效应。同时,利用梅关景区特殊地理位置优势,与广东省南雄市共同举办赏梅节等活动,走区域联合协作发展之路;县内主要媒体要开辟专栏或时段用于宣传旅游产业,县城出入口、高速公路出入口、车站、323国道线、广场等重要公共场所,要设置大型旅游宣传牌和道路指示标牌;大力开展摄影、绘画、征文大赛及重大文艺、体育交流活动,积极开发旅游电子商务,创建高质量的“大余旅游网”,择机举办“大余理学文化研讨会”、“牡丹亭文化研讨会”、“大余赏梅节”等旅游文化活动,扩大我县旅游知名度。
9.拓宽旅游产业发展的融资环境。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搭建旅游企业融资平台,允许旅游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资金信托、发行企业债券、产业投资基金甚至上市等方式扩大融资。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也应积极为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融资提供信用担保服务。
四、完善旅游产业发展优惠政策
10.完善旅游用地扶持政策。在制定土地利用和城乡建设总体规划时应充分考虑旅游产业发展用地需求,对利用存量土地建设的旅游产业项目,依据有关政策优先办理建设用地供地手续;对以租赁方式取得承包经营权的,土地租金可以按年度缴纳;对利用荒山、荒坡、荒滩进行旅游开发,依法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可以确定给开发单位或者自然人使用,最高使用年限为40年;对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旅游成片绿化用地,在不改变农用地用途和性质且承包农户自愿的前提下,可以依法有偿流转使用。旅游开发项目涉及林地保护范围并改变其用途的,应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依法办理征占用林地审批手续。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集体建设用地与开发商合作开发中小型旅游项目。
11.积极支持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对符合我县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经批准,在我县以独资、合资、合作方式新建、扩建的旅游项目(如:旅游景区景点、四星级以上旅游饭店、大型旅游休闲娱乐设施等),省以上行政性事业收费按规定标准的下限执行,市以下行政性事业收费实行零收费;服务性收费给予减半征收。固定资产投资额在1亿元人民币以上的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予以扶持。大力支持高星级宾馆、餐馆建设,鼓励在风景区中建产权式高星级宾馆。
12.鼓励打造旅游产业品牌。对新获得国家3A级以上的旅游景区,在上级部门奖励的基础上,县政府再给予一次性奖励,具体标准为:3A级景区奖励2万元,4A级景区奖励10万元,5A级景区奖励30万元。对新获评三、四、五星级旅游饭店的分别奖励1万元、2万元、3万元;对评定为市、省、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分别奖励4000元、6000元、1万元。
13.加大旅游企业扶持力度。重大旅游建设项目在财税政策上享受我县工业园区同等待遇。A级旅游景区、红色旅游景区、获得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的旅游企业每一纳税年度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包括未通过媒体的广告性支出),不超过当年销售额收入15%的部分可以税前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的纳税年度结转扣除。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研究开发费的50%加计税前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对星级以上旅游饭店实行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用水价格,三星级以上旅游饭店用电实行比商业用电低0.1元/千瓦时的价格;在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前按实际安装终端数的70%收取有线电视收视费,整体转换后按有线数字电视收视费标准的主终端收费标准的90%收取。支持旅游工艺品开发,对工艺品需要我县标志性建筑、事物模型的,经县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批准,可以免费使用版权。
14.加大对市民旅游就业创业鼓励力度。对从事“农家乐”、观光农业等乡村旅游开发并在农村经营的个体工商户,营业税起征点提高到月营业额5000元。景区农民从事旅游业可获得一次性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景区农民个体工商户,依法登记后可按相关规定获得2-5万元的小额贷款并享受50%的财政贴息;景区农民登记求职者,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为其免费提供职业介绍。对传统工艺美术制作和销售旅游商品的给予税收支持。对在新增加的岗位中,当年新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独立核算的旅游服务企业,经地方税务机关审批的,按实际招用人数予以定额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企业所得税优惠,定额标准为每人每年4800元。
15.加大对旅行社的扶持力度。吸引境外、县外经营规范、有实力的旅行社到我县开办合资、独资旅行社或分社。外省市旅行社年组团到大余每新增1万人次给予奖励1万元;鼓励本县旅行社与周边县市旅行社加强沟通与联络,本县旅行社年地接游客每新增2000人次给予奖励2000元;年地接境外游客1000人次以上的给予每人次5元的促销补助。新办旅行社前三年按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为参照,由县财政按受益的50%给予奖励。
五、强化旅游产业发展组织领导
16.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县委分管领导为常务副组长,县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县直有关部门和相关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着重研究和协调解决全县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抓好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的落实。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旅游局),办公室主任由县旅游局局长兼任,负责协调组织各有关部门、乡镇开展工作。同时,成立景区建设服务小组、旅游宣传促销小组两个工作机构,专门负责各景区的建设和对外宣传旅游产品等工作。重点旅游乡镇也应相应建立旅游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旅游产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明确旅游兼管领导,指定工作人员,建立目标落实责任制。
关键词:乡村规划 生态体系 两型梦
中图分类号:U412文献标识码: A
在中国急剧扩张的城市正在吞噬乡村,村民为了在沿海发达城市的工厂里谋得更好的工作而纷纷离开乡村,乡村将是未来城市消费的奢侈品。在中国传统的乡村凝聚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对乡村的保护规划,实际上是对民族文化之根的固本和养护。
1:乡村的魂―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是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农耕文明决定了中华文化的特征,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生产生活的实践总结,是华夏儿女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精华浓缩并传承至今的一种文化形态,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理念已广播人心,所体现的哲学精髓正是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资源。
中国的文明起源于农耕文明。长达6000年的农耕文明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农业文明都不能与之相比。西方历史上的巴比伦、古埃及、古罗马、古印度等文明已经成为历史,人们这样评论他们的过去――“只要人类走过的地方,都会留下一片沙漠。现今的中国不仅没有成为沙漠,而且这片土地还在支持着中国走向另一个新时代的文明――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新农村建设风起云涌,湖南的乡村建设即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集中起来说,就是不少地方或多或少把“新农村建设”变成“新城市建设”。如果按照今天有些县市的方法与路径来进行乡村建设,速度越快,投入越大,收效会越小。有的地方还会产生一定的负面问题。
现今新农村的建设我们应将目光投向5000年的中国文明史,且应延续这条古道,同时又必须增添一些当代的文明元素,关键这些元素不能喧宾夺主,因继承与发展才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
2:乡村体系―人与自然生态
一个村庄有一个完整的村庄生态体系。乡村建设的原则:生活第一、生产第二、市场第三。在作乡村规划的时候,规划需本着生命和生态的三个“家”原则――鸟类的家在树上,人类的家在地上,水生物和微生物的家在河边。
如孙君老师言:“城市人以人为本,农村人以自然为本;城市人靠借据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农村是靠诚信与土地来维系着人与人的关系;城市人过节乡村游,农村人过节城市游;城市人还在追求生态住宅,而农村人出生就拥有生态家园;城市提倡人与自然要和谐,农村人与自然和谐千年之久;城市是动态的,农村是静态的。”
农村有非常之多的优势,就如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初期那阵,是一个未经雕琢的璞玉地。一些偏远的农村,远离尘嚣,可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是城市人们梦想的绿色家园。都市近郊的土地,价格直追市区,因交通运输之便,近郊的绿色有机蔬菜、农副业加工业、水产养殖、民俗旅游、周末度假等,暗藏着无限生机。
我们在进行乡村规划时应按照生态学原理和农业生态工程方法,从乡村当地资源与生态环境出发,设计与实施适宜当地的生态农业模式。
3:乡村建筑―保护每一个时代的文化
农村的古民居,老家具等已成为都市人追逐时尚的对象。现在城市社区、豪华别墅,都在再现农村田园风光,可是众所周知临摹的古民居和田野风光是无法与自然乡村相提并论的。
乡村规划项目不是拆旧房、盖新房,不是推销城市已普遍化的电器和汽车,而是让新农村与就农村并存,新文化与就民俗并存,时尚与传统并存。
瓷砖房作为新时代农村建筑的代表,是现代文明的符号。我认为在乡村规划建筑改造时我们在保护古建筑和老居民住宅的同时应保留瓷砖房这一时代的文明而非一味的否定拆除。让时代的年轮在乡村建筑上折射出不同年代农村的更进变化。为这快速发展的时代的人们保留一些可追忆的事物。
4:两型乡村―湖南浏阳市蕉溪乡水源村
水源村隶属于长沙市浏阳市蕉溪乡,地处浏阳城区和工业新城之间,距浏阳城区10千米,距工业新城14千米,是连接浏阳“一市两城”的纽带。东南与太平桥镇接壤、西南与洞阳镇相邻、西北与高升村搭界、北临常丰村、东接蕉溪村。村域面积1928.35公顷。全村共有5475人,1575户,属于特大型的村庄。
村内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地属丘陵。土地肥沃,植被茂盛,层峦叠翠,有山有水,山水相映,环境优美。民风淳厚朴实,宗教文化浓郁。村域西北部邻近风光旖旎的万丰湖,浏阳之美掩映在这碧波荡漾中,给过往客人美好的印象,同时也吸引了大批的城市居民到此来垂钓休闲。水源村距大浏高速公路、长浏高速公路出口分别为7km和15km,交通便捷,可进入性好。从水源村走大浏高速至大围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仅需40分钟车程,与周边景区联系密切。
4.1“两型”及“两型乡村”概念
“两型”即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两型的根本内涵是社会、经济、生态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两型村庄要规划建设集中居住地,确保耕地无抛荒;喷灌、滴灌、渗灌等实用型节水技术推广普及率要高于20%;农膜回收利用率高于65%,农药瓶、化肥内包装回收率高于95%;推广实用沼气、节煤省柴灶,清洁能源使用率高于50%;每一个聚居点按规定设立垃圾集中收集点,实行生活污水简易处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确保土壤养分、重金属、农药残留合格率高于90%。此外,农户四改(改水、改厨、改厕、该圈)率要达到8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要100%覆盖。
建设“两型乡村”,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节约、清洁、安全、可持续发展,这是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新的理念。因此,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劳等为目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建设“两型农业”,全面推进新农村生态建设。
4.2湖南浏阳市蕉溪乡水源村规划核心亮点
在“资源的整合、思想的统一、工作的责任和科学的方法”思想的指引下,以新农村建设的落地为根基,把中央新农村建设20字具体化。
水源村在坚持集约用地的原则下,根据湖南地方特色,对村的布局采取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形式,依地形地貌特点,形成多个自然村庄,各自然村庄依山傍水、因地制宜,保留湖南特有的乡村风貌景色。
4.2.1贯彻村干部始终参与性和提高村民的积极性
如何让水源村的历史文明和现有资源文化转化为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农民文化,转化为经济,转化为水源人们的奋斗目标。经过前后多次的入乡住在村民家中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对整个村调研和走进村民家近距离的聊天询问,我们认为既然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那我们的项目就应该围绕为农民做事开展。而农民最听村支两委的。
4.2.2根植“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来对水源村进行规划
在乡村规划中最难的是文化与精神的内容,是规划的生命所在。我们总结出目前中国大多数的乡村规划都是基于用城市的概念来设计乡村,没有该村庄的思想和生命基础,特别没有本土文化的根基。在做水源村规划前我们不断读取国内外乡村规划的经典案例并反思,吸纳好的规划思想结合水源村的地域特色进行规划文本思想的设计。人、自然、建筑、精神、文化是一个生命体,只有独立的规划和建设,系统就不存在,新农村建设也就难有完整性,就谈不上新农村建设的生命力。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而村民是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主体,因为我们要建的是农民的新农村。
我们通过对水源村的交通区位的分析,以及水源村周边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优势,确定水源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休闲观光农业为基础,借助万丰湖生态旅游的发展,重点向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结合旅游发展的主线,充分整合村域内旅游资源,依据发展需求增加村庄内旅游配套设施如交通、住宿设施的投资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主要从以下七个方面着手:
(1)环境治理:提出农村生活污水、猪粪污染、生活垃圾处理的具体措施,从技术改从技术上对村民进行指导,思想上灌输生态文明意识,提高村民保护生态环境的觉悟;从而从根源上提高村民的生活环境,建设一个水源村人民喜欢的、符合实际的、环境和明风优美的新农村。
(2)村容村貌营造:近期通过改水改厨改厕、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达到饮水安全、村容整洁、居住环境舒适等“两型”村庄建设要求,提高村域整体形象。
(3)设施建设:完善道路、农田水利等各项基础设施,为水源村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硬件平台,为村民提供便捷、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
(4)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引导农民搞好土地流转,盘活和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5)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合理布局和科学的政策引导,建立水源村现代化农业经济体系,全力提升传统产业,因地制宜的发展农副业,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带动水源村产业的升级,达到生产发展、农民收入提高的目标。并将此目标根植在维护水源村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石上,让产业发展成为促进水源村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中坚力量。
(6)景观塑造:对万丰湖周边的建筑进行整治改造,重点对庙嘴等邻近319国道的建筑及村庄环境进行整治,在满足环境友好、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和生态文明意识得到整体提高的背景下再鼓励村民自行参与结合万丰湖片区旅游的发展,充分挖掘其旅游价值,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7)为水源村的建设提供一个村干部合理的引导规划和村民自主参与的可落地文本和图纸,达到建设的投入收益最佳点,减少重复投资与建设。
4.2.3建筑改造保留时代的文明
针对水源村的废弃的古建筑在村民的记忆话语中对其进行修复和完善,对老的土砖废弃建筑进行保留修缮作为村民活动室等场所。对已有的数量众多的瓷砖房进行保留和细部美化。让人们穿梭在水源村中能看到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和现代所留下的时光痕迹。让村民们拥有美好的回忆。
从水源村现状独栋建筑分析,具有湖湘建筑普遍建设的坡屋顶,但建筑立面较为单调,变化较少,其建筑特色并不明显。若将独栋建筑放到一个整体中来分析,村域内主要视线轴上的建筑统一为白墙红瓦的建筑风格。青山绿水、白墙红瓦,相互映衬,亦可谓“万绿丛中一点红”,也别有一番乡村风味。因此在村民住宅设计规划中,尽量避免整治规模太大并减少整治资金的投入,住宅建筑仍以“白墙红瓦”为其主要基调。
从总体进行规划和远景描绘后,建筑的实体改造我们将在水源村进行挨户挨家的具体指导和设计,由村民参与建设具有村民自己愿景的美好家园。
总结
一个时代有自己特定的文明与信仰,同时又含有特有的困惑与挑战。水源村正在“三农问题”这样一个特定的大背景下,演绎着一场文明与现代和谐的新农村的革命。我们要将乡村的规划实践转化成为一种爱国和道德伦理的运动。呼吁农民自身的智慧、创造精神和主动性。在跟随党的农村规划建设大的时代背景下,为湖南地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谱华章。
参考书籍:
[1]孙君.农道:没有捷径可走的新农村建设.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1
[2]孙君.专家观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权威解读.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