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产计划含义范文

生产计划含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产计划含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产计划含义

第1篇:生产计划含义范文

(渤海大学 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摘 要:论文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罕伯岱村为例,论述了罕伯岱村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及其变迁后的现状,对罕伯岱村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变迁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文化变迁中保护与利用好罕伯岱村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文化变迁;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4-0016-03

文化变迁是人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或由于民族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因而引起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改变”[1]。达斡尔族是我国的一个边疆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避免的处于文化变迁之中,且在文化变迁中受到较大程度的冲击与破坏。如何在文化变迁中保护好达斡尔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文化变迁中的罕伯岱村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罕伯岱村是达斡尔族原始部落的发源地,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西南郊,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村中达斡尔族人口达40%以上,是一个以达斡尔族为主体的民族村。达斡尔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曲艺、民俗等。

1.民间舞蹈。达斡尔族的传统舞蹈“鲁日格勒”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罕伯岱村这项舞蹈被称为“哈库麦”。哈库麦是达斡尔族从古流传至今的传统歌舞形式,在达斡尔族人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现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罕伯岱村热衷于跳哈库麦的村民已越来越少,且只有在重要的传统节日时才能欣赏到哈库麦。

2.民间音乐。罕伯岱达斡尔族民歌是一种以山歌为体裁的民间歌曲,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在罕伯岱村能完整唱出这些民歌的已不超过10人,而且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年轻的达斡尔族村民中会唱这种民歌的已越来越少,即便会唱,所掌握的曲目也非常有限,罕伯岱达斡尔族民歌传承问题令人堪忧。

3.曲艺。达斡尔族称乌钦,又称乌春,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乌钦是清朝年间达斡尔族人用满文创作的长篇叙事诗歌,后来由民间艺人以口头说唱的形式来表演的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变迁,如今在罕伯岱村,说唱乌钦的艺人及乌钦的受众已经很少。

4.民俗。罕伯岱村达斡尔族传统婚俗于2010年被我国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北方少数民族中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婚礼之一,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现在罕伯岱村的绝大多数青年在结婚时只保留了部分传统婚礼的内容或是完全采用汉式婚礼,完全按传统婚俗结婚的青年已不多见,这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

二、罕伯岱村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变迁原因分析

1.罕伯岱村达斡尔族自身生产力的提高。新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不断应用于村民的生产生活中,必然会导致其文化领域发生变化。美国社会学家W.F.奥格本在1923年出版的《社会变迁》一书中提出了文化变迁中的“堕距”理论,即物质技术的变化发生在非物质的适应性文化之前。罕伯岱村达斡尔族的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自身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必然导致其民族文化发生适应性变化,这是罕伯岱村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所处境况最直接、最深层的原因。

2.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与涵化。由于罕伯岱村达斡尔族受汉族的长期影响,并与满族、蒙古族及周边其他少数民族不断的接触,使村中达斡尔族逐渐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质,这种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与涵化已成为罕伯岱村达斡尔族文化变迁的重要原因。例如,在语言方面,“达斡尔族在其历史进程中,在语言使用上经历了单语化(即母语化)、达满双语化、达汉双语化及局部的多语言和单语化(非母语化)等过程”[2],这正是民族文化融合的真实写照。这种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与涵化也给罕伯岱村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影响,使罕伯岱村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歌及乌钦说唱艺术)在传承上失去了语言基础。

3.全球经济一体化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时尚、流行的西方强势文化正在不断侵蚀中国的传统文化。另外,受到来自罕伯岱村自身推力和城市拉力的双重影响,村民通过接受高等教育、经商、外出打工等多种方式,逐渐向城市流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全球经济一体化,村民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产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都已发生较大程度的变化,这使罕伯岱村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者与受众者的人数上均已大大下降。

从罕伯岱村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变迁原因来看,文化变迁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正如美国文化人类学家C.伯恩、M.伯恩曾在其书《文化的变异》中写到的那样:“正如没有哪个人会永远不死一样,没有哪一种文化模式会永远不变。”[3]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的产生本身就是现代人们对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后碎片化的一种重构,而从碎片走向重构是文化变迁的普遍规律。罕伯岱村所拥有的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这种文化重构的具体体现。化被动的文化变迁为主动的文化变迁才是应对文化变迁的最佳方式,我们应采取积极的有效措施进行调适。

三、文化变迁中保护罕伯岱村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

1.村民自身文化生存意识需进一步加强。“所谓文化生存是指一个小民族如何在外部环境的干预状态下,维护自己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认同,保持作为一种文化的独立性的权益”[4]。从这一点上来讲,罕伯岱村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能在当今快速的文化变迁中传承下去,保持可持续发展,关键还是要看达斡尔族人的文化生存意识。达斡尔族人只有真正意识到先人留给他们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宝贵的财富,是民族独特性的代表,是一民族区别于他民族的特质,达斡尔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目前,罕伯岱村达斡尔族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及生存环境已发生巨大变迁,民族及区域文化特色逐渐减弱。面对这一趋势,村民应提高自身文化生存意识,认识到保护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自己的独特性,是自己的责任,是分内之事,这样才能使罕伯岱村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并发扬光大。

2.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领导,提供保障与服务。对于罕伯岱村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各级政府部门应从加大资金投入,给予政策技术支持等方面的支持。罕伯岱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得到应有的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这就需要从多方面来筹措资金。首先,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财政拨款。其次,政府要进行有效的调控,让企业积极地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来。另外,企业也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无偿捐款,政府给企业一些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再次,个人的积极参与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的另一来源。黑龙江省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应给予罕伯岱村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必要的技术支持。由于村民固有的文化局限性,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专业的保护技术,相关部门应派出专业人员进行录音录像、刻录光盘等数字化保护工作。

3.加强理论研究,培养专业人才。目前,乌钦体长篇叙事诗《少郎与岱夫》已出版发行与读者见面,这是学界及相关部门共同努力所获得的可喜成果,学者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将更多的乌钦说唱艺术整理出版,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对于罕伯岱达斡尔族民歌与鲁日格勒舞也要加强理论研究与实地调查,对一些流散在乡间的民歌要“记谱录词,编纂成册以便于人们传唱和音乐学家研究”[5]。学者们还应对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定期的学术交流。另外,应让达斡尔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到学校教育中去,达斡尔族的民歌、舞蹈、说唱艺术等是很好的乡土教材,可以进入大、中、小学课堂,使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系统的传承,培养出保护与传承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人才。

四、文化变迁中利用罕伯岱村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

1.文化事业方面的利用。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丰富的文化资源,可进行多渠道的开发利用。首先,应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的作用,将优秀的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这些媒体来进行展示,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求。其次,随着人们的文化素质日益提升,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展览馆等文化机构在人们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应使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这些机构并使其得到充分的展示,以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再次,可将乌钦说唱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改编成书籍出版。另外,罕伯岱村民应组建达斡尔族民歌合唱团及舞蹈团队,参加各种汇演比赛,艺术节展演等,这样不仅能提升村中艺人的专业技能,又能使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还可以通过在村中定期举办民俗文化节,宣传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2.旅游方面的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对其适度开发,能满足当前人们的多样化旅游需求。鉴于此,应对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方面的利用,这样一方面增加了人们对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与认识,普及了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另一方面也使旅游成为保护与传承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另一手段。

3.商业方面的利用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乌钦体长篇叙事诗《少郎与岱夫》的出版发行,正是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出版方面进行商业化运作的有益尝试,日后,将会有更多的乌钦作品与读者见面,出版业界将在这方面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将《少郎与岱夫》等乌钦作品拍摄成影视剧,也是很好的商业化利用方式,目前一些影视投资公司已将其纳入策划构思阶段,一些乌钦作品走上荧幕指日可待。除上述商业化利用模式外,还可以将达斡尔族的民歌、舞蹈、说唱艺术、传统婚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录制成光盘,对外出售,或与电视台、网络经营商进行合作,在媒体上播放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目,这样既增加了由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收益,又对其起到了保护和传承。另外,可以结合达斡尔族的服饰、民俗、歌舞等内容,制作成独具达斡尔族特色的民族工艺品对外出售;排练达斡尔族的民歌舞蹈参加一些有影响力的晚会等大型活动;将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名称授权给企业作为产品名称,这些都是对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的商业方面的利用。但是我们在利用过程中,要保持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避免过度的商业开发,避免为了经济利益而造成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失真。

参考文献:

〔1〕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3.

〔2〕丁石庆.达斡尔语言与社会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7.

〔3〕C.伯恩,M.伯恩.文化的变异[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2.

〔4〕庄孔韶.人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

第2篇:生产计划含义范文

【论文关键词】生产管理系统 生产数据 生产库存 生产计划 物料需求 能力需求

【论文摘要】灵活实施是开发生产管理系统的成功关键。介绍了开发生产管理系统软件设计方案的主要内容.并且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若干值得参考的经验。

    从物料需求计划(mry)、制造资源计划(mrpii)到企业资源计划(erp).己经为人们应用计算机管理生产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目前国内很多计算机软件公司都在运用mrpii的思想为工厂或企业开发生产管理系统。由于软件公司的开发能力与所针对的工厂类型、规模不同.他们开发出来的生产管理系统也是千差万别。本文就以机械类工厂为例.运用mrpii的思想.提出一种相对灵活、适用面广的生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方案。

    按生产管理的需求一般生产管理可分为:生产预测与主生产计划管理、生产计划管理、作业计划及生产作业管理、生产库存管理、质量控制、成本核算、生产数据管理等模块。如果把这些模块做全做好.那是一个非常强人的生产管理系统但对于一般的中小型企业.往往不需要把以上所列举的模块都做成功能强大的子系统。原因是工厂本身的规模及配备的人员.还有部门设置和生产流程等决定他在某些方面偏重而在另一方面却很次要。如果不视工厂实际情况.那结果可能是整个系统无法运转。根据一般工厂的共性.生产计划管理、生产库存管理、生产数据管理应是整个生产管理系统的核心。

一、生产数据管理

    生产数据管理是为生产系统的各环节提供统一准确的基本数据。主要包括物料信息、物料分类、物料清单、工艺路线、工作中心、工序、工种、设各、部门、人员等。这些都是计算和平衡物料需求计划及能力需求计划所必需的数据。

1、物料信息是统一记录物料的各种属性.包括本身基本信息、与仓库有关信息、与工艺有关信息。统一记录与管理物料信息有利于保证数据的统一与完整性在设计物料信息的数据结构时要考虑物料的物理信息(实际的)和逻辑信息(为控制物料而设定的)。它的数据表如表1所示

  

2、为了对物料的统计查询方便必须对物料进行分类.物料的分类可能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分类的结果往往是树形结构。物料洁单(bom))是定义产品结构的技术文件.产品的结构早现的就是树形结构.所以物料分类与物料清单都应采用树形结构(目录结构)。并且采用树形结构可以不限深度以及在任一节点上.其孩子数量不限。

    树形结构的实现可用现成的树形(tree view )控件.用树形控件不但显示肖观.而且操作简单方便。但存储物料分类和物料洁单时还需要用线性结构。在树形结构中.为了避免形成环.增加子节点时.需对该节点的上级节点进行检查.保证它的所有祖先都没有该节点。在vy环境中.沿着树查找某节点祖先是否存在该节点的程序为:

public  function  findlooproot(rsdata  as  adodb

rccordsct·sparcntlld  as  string·schildlld  as string·ipyval

iparent value as integer·ipyval ichildvaluc as integer)a s

boolcan

    ,sparcntlld为双亲节点宇段名(如: iupmatnum)

    ,schildlld为孩子竹点宇段名(如 imatnum)

    ' iparcntvaluc为该节点的上级物料编码

    ' ichildvaluc为本节点的物料编码

      dim varliookmark as variant

    findi_ooproot -false

      if iparcntvaluc=ichildvaluc then

    findi_oooproot -true

      exit function

      end if

      with rsdata

    if. rccordcount=0 thcn exit function

      varliookmark=. bookmark

      do

.movefirst.find schildlld &"="&iparentvalue在物料清单表中找iparentvalue(其上级物料)的记录

if. e()=then exitdo. iparcntvaluc’无上级记录

iparent valuc=fields(sparentfld)

if iparentvalue=ichildvalue then  '如果找到的记录上级物料是本节点则构成环

findlooproot=true

exit function

end if

loop

.bookmark=varbookmark

      end with

    findi_ooproot =falsc

      end function

3、某一产品、部件或组件都是由下一级物料经过若干道工序而形成。它的下一级物料由物料洁单记录.而所经过的工序则记录在工艺线路数据表中。工艺线路数据表记录每道工序所用的设备、工种、人数、时问等情况

二、生产库存管理

生产管理系统实质上是为了帮助企业达到最人的客户服务、最小的库存投资和高效率的工厂作业二个目标。要达到最小库存投资是在保证生产正常进行的条件下保持最小的库存.这是一对矛盾。为了尽好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把物料按相关性、价格、使用量、需提前期等因素分类.调整和确定一套安全库存。

    生产库存管理包含一般进销存软件大部分功能,与一般的进销存比较主要区别在于既管理实际仓库又管理虚拟仓库(工段或车问).而虚拟仓库进来的是原材料或半成品.出去的是完工的成品、部件或组件。解决这个问题需通过物料洁单一完工后的产品用物料清单分解.分解成下一级物料抵消领来的或上道工序转来的原材料或半成品.并且要求能有效记录退回材料或坏品情况.以保证库存和生产工段的物料进出平-衡。

三、生产计划管理

    生产计划是生产管理系统的最核心工作。但如果生产数据管理全面、准确.生产库存记录准确、及时.生产计划管理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3. 1生产计划管理的设计思想

    生产计划管理的设计思想是:录入主生产计划—>生成物料需求计划和能力需求计划—>生成生产定单、采购定单、生产派工单。一个主生产计划分成若干个时段.物料需求计划平衡的关键时:每一个生产时段需有足够的可用库存能力需求计划平衡的关键是:每个工作中心的每种生产设备的负荷要与设备的供应能力平衡;每个工作中心的工种需求的人数和工时要与供应的能力平衡。

3. 2物料需求计划单一算法

    物料需求计划单是提供某个计划的各个时段用到的或产出的所有物料的供求情况。它是用物料清单展开来计算每时段的每种物料的平-衡.是计算的结果(表2)。

    这里的“计划生产数”是按订单或计划在该时段内需生产目‘可能要出仓的物料而“为库存生产数”是可以供下一时段生产所用。根据以上所定的含义.可得到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1.毛需求=计划生产数+为库存生产数+生产上级物料需生产数

    ②净需求=毛需求一采购数量一上时段可用库存

    ③可用库存=上时段可用库存+采购数量+净需求一计划生产数一生产上级物料需生产数

    4.总库存=上时段总库存+采购数量+净需求一生产上级物料需生产数

    计算机中实际计算过程为:

    1.净需求=(计划生产数+为库存生产数)展开-(采购数量+上时段可用库存)展开

    ②毛需求=净需求+采购数+上时段可用库存

    ③生产上级物料需生产数=毛需求一计划生产数一为库存生产数

    4.调蔡:如“净需求”小于0则令它为0.如“生产上级物料需生产数”小于0则令它为0。

    5.修正毛需求(实际毛需求):毛需求=计划生产数+为库存生产数+生产上级物料需生产数一上时段可用库存

6.可用库存=上时段可用库存+采购数量+净需求一计划生产数一生产上级物料需生产数

    ⑦总库存=上时段总库存+采购数量+净需求一生产上级物料需生产数

3. 3能力需求计划单的计算

能力需求的平衡可采用一种相对简单的方法。根据算出的物料需求计划单的“净需求”数量.套算工艺路线表.统计某工作中心需求的设备数量和工时.需求的每工种的人数及所需的工时和工作中心本身能提供的设备资源、工种资源比较可得到能力需求计划平夜表。如果能力需求不平衡.则可以考虑外购部件、提高每天的生产率或修改工厂日历(加班)、修改(主)计划等方法调整。

参考文献

第3篇:生产计划含义范文

摘 要 当前钢铁企业面临多品种、少批量、准时交货、优质廉价等生产要求,促使生产计划与调度朝着自动化、智能化、优化等方向发展。本文结全实际,对准时化生产管理模式(JIT)进行阐述。

关键词 准时化 生产管理 模式

准时生产方式(just-in-time简称JIT)是日本企业创造的一种库存管理和生产控制方式。其目标是实现零库存。它的特点是企业不储存原材料库存,需要原材料时,立即向供应商提出,由供应商保质保量按时送到。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减少库存,降低成本,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提高效益。

一、推行JIT生产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一)JIT作业方式的主要特点

JIT作业方式的主要特点是将生产作业计划仅下达给最终环节,利用看板及反工艺方向各环节下达生产指令,实现“拉动式”生产作业计划,这种管理模式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了较优越的功能:一是实现了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直接制约的效果。在“推动式”计划方式下,各生产环节直接接受生产计划部门的生产指令,与前后环节无直接的制约关系。而JIT的“拉动式”计划方式,各环节的生产指令直接由后序下达,后序直接督促前序执行生产指令。如出现生产延迟,各自均应负延误生产的责任,这样就形成了环环相扣,环环拉动的链,有效地保证了生产进度。

二是实现了生产作业计划与现场控制的功能合并。在传统做法中,计划提前编制,实施中的变化情况需通过现场统计反馈到调度部门,再采取措施调整处理,造成计划与实施结果的偏离和控制措施的滞后。而“拉动式”方法中,生产指令由后序直接向前序下达,与生产实施的时间差距很小。每一环节在向前序下达生产指令时,可根据本序当前的在制品及进度情况进行调整,相当于将计划与控制功能合二为一。在制品与进度的最佳控制保证了资金占用最小、交货最准时、企业信誉最佳,是“拉动式”计划机制的最大优越性之一。

三是实现了各生产环节的双重控制。由于JIT方式中,生产计划部门将粗略生产计划下达至各生产环节,具体生产指令又靠各环节反向下达。这样,每个生产环节一方面直接受后序督促,一方面又受生产计划管理部门的督促。生产计划管理部门与后序生产环节的双重控制使生产运行更加顺畅。

(二)推行JIT生产模式的主要特点

1.在制品的控制相对滞后。在生产作业计划下达后,在制品的进度、质量信息是靠生产调度人员现场跟踪、收集的,缺乏拉动的控制机制。计划与控制存在收集信息、反馈信息过程的时间差,控制滞后。

2.任务承制单位的生产作业计划由于要具体落实到人员和设备,人员和设备的安排灵活性较大时,单纯靠分厂调度人员安排,信息处理难度大。分厂作业计划完全依据总厂的生产作业计划,不能及时考虑分厂现场的实时生产状态的变化,不能及时反映总装线的需求,容易造成生产与计划的不协调。

3.在推动式管理模式下,计划的精细、规范,往往在实际应用时表现出不灵活性。对管理工作的苛刻要求,使总厂生产计划管理部门和计划实施单位的工作矛盾时有发生。

JIT是一种有效利用资源、降低成本的生产准则。其目标是在企业各个环节、各个部门通过不断地改善,彻底消除无效劳动和浪费来实现企业的优化。本质上讲,JIT是一种哲理,是改变企业运行机制的新的组织方法。JIT在生产计划与控制方面的应用主要表现为:通过生产同步化、均衡化以及看板工具,达到“适时、适量、在适当地点生产出需要的、质量完善的产品”的目的。

二、JIT生产方式实施条件

JIT生产方式具有很丰富的内涵:在品种配置上,保证品种有效性,拒绝不需要的品种;在数量配置上,保证数量有效性,拒绝多余的数量;在时间配置上,保证所需时间,拒绝不按时的供应;在质量配置上,保证产品质量,拒绝次品和废品。

1.完善的市场体系是有效实施。JIT生产方式的宏观环境。JIT生产方式需要比较发达的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信息市场等环境。特别是JIT生产方式的“少人化”需要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作保证。中国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战略”的实施,将逐步消除经济增长中的不平衡、不协调现象,切实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保持经济的长期稳健快速增长,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逐步得到完善。

2.完善的物料品质保证体系是企业实施JIT生产方式的硬性配套条件。JIT生产方式要求供应商在需要的时间供应高质量的原材料。品质保证不仅能够让企业内部高效、高质、快速生产出产品,响应客户需要,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监管、督促配套厂家的物料品质水准,保证其生产的产品符合生产要求,保证产品质量的“零缺陷”,减少因为材料质量不合格导致的生产经营风险。

3.支持JIT生产方式的现代信息技术。JIT生产方式不仅要求组织之间、组织与顾客和供应商之间的信息交流效率更高,而且还要求组织内部的几种信息系统之间互相支持和协作。只有凭借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才能保证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畅通无阻,才能对顾客做出快速的反应,才能有效实施JIT生产方式。

4.员工的素质不断提升既是推行JIT生产方式的突破口,又是JIT生产方式自始至终的工作内容。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是21世纪竞争格局中优势的主要来源。在信息时代实物是辅助的,知识才是中心。企业不是从实物里获取价值,而是从人们所固有的知识、技术诀窍、知识产权和竞争能力中获取。实践证明,在实施JIT生产方式非常成功的企业中,构成这些企业的产品质量好、生产柔性大、整体效益好的主要基础是以优秀的“多面手”为代表的员工的存在。因此,企业要想有效实施JIT生产方式,首先应该对员工进行培训,应在整个组织内部树立JIT的理念,使员工成为训练有素具有多种技艺的“多面手”;同时要研究国内外实施过JIT生产方式企业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按照JIT生产方式的要求大力推行生产的同步化和均衡化。

三、炼钢厂生产JIT生产管理模式分析

1.瓶颈分析。炼钢-连铸生产工艺要求在一个连续生产周期内,钢水成分和温度满足一定的工艺限制条件,因此必须协调间歇式(冶炼、精炼和连铸作业)工序的生产节奏,使工序间物流传递满足正确成分、温度和时刻的要求,保证生产的连续性。炼钢生产在“炉机对应”、“能耗最小”和“拉速决定流量”等系统运行原则实现的基础上,要求尽可能减少连铸工序的非生产时间、提高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实现系统准连续/连续化运行,即实现“连浇连铸”。连浇具有两层含义:要求多台连铸机在尽可能连浇前提下实现均衡生产;对某台连铸机而言,实现按最大连浇炉数进行生产。连浇连铸工艺约束,致使连浇连铸工序成为炼钢厂作业瓶颈。

2.优化方式。以连浇连铸为中心,通过分析转炉冶炼周期与连铸机浇注周期的关系,基于JIT拉式生产管理方法,建立连浇连铸前端工序――炼钢连铸作业生产调度数学模型。即从连铸机开始浇铸的时间出发,按照连铸机生产周期调整各工序节拍,协调作业,从而实现整个生产线生产节奏化和均衡化,实现多炉连浇。

3.作业排程。导入当前生产条件,运行生产调度的数学模型,得到炼钢-连铸生产调度的作业计划。

4.落实经济责任制,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在JIT下,钢铁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每个环节相互连接,如果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将会影响到整个声控制系统。因此,除了要实行严密科学的管理之外,还应有相应奖惩措施与之配套。通过这些奖惩存食来进一步调动大家做好工作的积极性,保障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结论

综上所述,JIT生产方式提高了质量,消除了浪费,成为企业成功的秘诀。但是它也是一种持续改进,不断追求完美的管理理念。工业企业在实施JIT生产的过程中,要从理性的角度去认识JIT生产方式。积极应对各种困难,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企业特点的JIT应用之路。

参考文献:

[1]王静静.JIT采购模式在企业中的应用.管理观察.2009.11.

第4篇:生产计划含义范文

[关键词] 关键绩效 管理 指标

关键绩效指标(KPI)是在绩效管理中把对绩效的评估简化为对几个关键指标的考核,将关键指标当作评估标准,是一种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可运作的远景目标的工具,是企业绩效管理的基础。KPI是可以使部门主管明确部门的主要责任,并以此为基础,明确部门人员的业绩衡量指标。建立明确的切实可行的KPI体系,是做好绩效管理的关键。

一、KPI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KPI是推动公司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是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分解。绩效管理体系通过跟踪、分析和评估业绩指标的表现,可以及时修订运作流程或行动方案。建立关键业绩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是横向上从战略,到核心成功因素,到关键驱动因素,再到关键业绩指标,逐步分解;纵向上从公司层面,到部门层面,再到岗位层面,逐级分解。具体操作上分三步走:一是对照企业发展战略和年度目标,对现有的部门关键指标进行回顾和梳理,找出企业发展的关键指标;二是兼顾短期和长期的平衡、主观和客观评价的平衡,对部门全部的指标做一次筛选和分类;三是将部门的指标分解到岗位,形成各岗位的关键指标。

二、确定KPI指标的原则

在设立KPI时,要着重贯彻以下四大原则:

1.目标导向原则。KPI是对公司及组织运作过程中实现战略的关键成功要素的提炼和归纳,就供电公司而言,一般由生产、经营、财务和组织等可量化的指标构成。供电公司在设置KPI时要将公司远景和战略与部门、个人运作相联系,与内外部客户的价值相联系,体现企业的发展战略与成功的关键要点。

2.SMART原则。设定的KPI指标必须是员工工作内容的关键所在,数量不在多,在于其是否是关键,一个员工的工作细分起来可能有10项内容,甚至更多,我们不可能都把所有的工作都写进去,我们需要做的是选取其中3-5项最为关键的指标,抓住员工绩效指标中的关键所在。 在KPI设定过程中,要遵循SMART原则,即指标必须是具体的(Specific);指标必须是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指标必须是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指标必须和其他目标具有相关性(Relevant);指标必须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Time-based)。

3.执行原则。KPI考核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执行,在确定KPI指标时,要考虑到这些指标能否得到很好的执行,是否有很好的界定、考核方法,操作起来是否存在模棱两可的问题,因此,要想是KPI指标真正成为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和提升效益的有效手段,KPI指标的执行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4.客户导向原则。服务电力客户是供电企业的宗旨。客户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客户的选择决定了我们的生存空间,是我们的企业发展之源,只有不断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企业才能获得更多的利益,企业才能长久生存下去,企业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KPI指标的选取要围绕不断深化优质服务,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中来。

结合供电企业的实际,在进行绩效指标设计的过程中突出了两个特点:一是在设计具体指标的时候,借鉴“平衡计分卡”的管理思想,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做到全面、科学;二是结合国网公司同业对标工作,在指标面、科学;二是结合国网公司同业对标工作,在指标面、科学;二是结合国网公司同业对标工作,在指标设计时重点考虑同业对标中的关键指标和“短板”指标,向行业领先水平看齐。

三、供电公司绩效管理中KPI指标分解

建立KPI指标的要点在于流程性、计划性和系统性,指标必须是可以测量的,要按照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原则,使指标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和一定的层次性。我们制定KPI时,必须考虑以下因素:KPI的含义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是否可衡量?用于衡量谁,它是否对此KPI有控制作用?所选的KPI是否有重合?通常,供电公司相关部门在绩效管理中的KPI指标可作如下分解。

1.生产经营管理部门:(1)生产计划部:生产计划完成率、管理费用、设备成本、关联部门满意度、业务培训次数等。(2)生产技术部: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管理费用、设备成本、科技进步考核、关联部门满意度、生产计划完成率、劳动生产率、业务培训次数等。(3)基建部:工程计划完成率、工程达标投产率、生产技改投资完成率、安全事故发生次数、遗留安全隐患数、科技进步与信息化考核、物资管理、关联部门满意度、业务培训次数等。(4)安质部:安全教育情况、安全事故发生次数、安全隐患发现次数、违反纪律事件发生率、电压合格率、配电系统用户供电可靠率、业务培训次数等。

2.电网调度部门:生产计划完成率、电能合格率、频率合格率、负荷率、预测偏差、劳动生产率、关联部门满意度、业务培训次数等。

3.市场营销部:售电量、均价、线损率、客户投诉率、用电变更、市场开发额、科技进步与信息化考核、每公里线路运行维护成本、业务培训次数等。

4.物资部门:采购价格指数、库存周转率、物资交验合格率、物资损耗量、库存数量、采购计划完成率、关联部门满意度、业务培训次数。

5.客户服务中心:客户满意度、客户投诉情况、接待客户情况、客户档案更新频率、回访客户情况、业务知识考核、业务培训次数。

供电公司在推行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如何设计好KPI体系至关重要,KPI体系将直接决定绩效管理的成效。同时,KPI体系中各指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内外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适当调整KPI指标也是相当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付亚和 许玉林主编,绩效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第5篇:生产计划含义范文

(嘉兴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0)

【摘 要】以SMT车间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IE技术中的5S管理与目视管理,分析了该车间的现场管理现状,找出了管理不足之处。提出了与车间实际相符合的改善建议;解决了生产现场混乱、生产不均衡和效率低下等问题;实现了车间现场整洁有序,生产信息可视化。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与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形成竞争优势。

关键词 工业工程;5S管理;目视管理

基金项目:嘉兴学院大学生创新能力个性化培养项目;校级重点SRT项目(851714039)。

0 引言

企业管理的根本是现场管理,企业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的关键就是现场管理[1]。现场管理是用科学的管理制度、标准和方法对生产现场各生产要素,包括人、机、料、法、环、信等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检测,使其处于良好的结合状态,达到优质、高效、低耗、均衡、安全、文明生产的目的[2]。本文结合实践从5S管理和目视管理角度研究IE在SMT车间现场管理中的应用。

1 SMT车间现状及问题

SMT(Surface Mount Technology,简称SMT)即,表面贴装技术,是由混合集成电路技术发展而来的新一代电子装联技术,以采用元器件表面贴装技术和回流焊接技术为特点,成为电子产品制造中新一代的组装技术。根据该公司的发展战略方向、生产模式、市场需求以及未来的导向,产品需求量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公司生产要求的表面贴装的工作由原来的外包转化为自己内部生产。该SMT车间创建于2014年5月,共有操作人员60名。在车间现场管理方面存在员工操作不规范、现场物品摆放杂乱无章、车间生产成本高、生产周期过长、浪费过于严重等问题。现在从5S管理与目视管理角度对存在问题如下。

1.1 5S管理角度

5S是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五个项目,5S管理是企业质量管理、生产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等企业管理的基础,是日本企业最独到、最成功的管理方式[3]。

1.1.1 整理

工具储存柜中有报废的剪钳、有无法使用的游标卡尺,而这些报废的工具没有得到及时清理出生产现场;小型检测机器随意放置,故障机器与正常机器混放一起,往往出现因为没有及时拿到正常检测仪器而耽误检测进程;办公桌上的文件纸张凌乱的摆放,在文件夹中存在着已经过时的生产计划表、不良品登记表等,这些都没有及时得到清理,图1所示为过时的外观全检查记录表。

1.1.2 整顿

车间对于物料并没有明确的定置安排,半成品与成品区往往有生产物料如插件区所用的铆接好后的导线、各种颜色与尺寸的电阻等混合放置;生产工具有专门存放的工具柜,但是工具的放置并没有进行严格要求,只是随意的将其放入大盒子中;治具架上的各种仪器也没有按照要求进行分类放置,甚至将其他物料盒放到柜子上,造成治具架乱糟糟的场景,如图2所示。

1.1.3 清扫

车间的值日人员没有将清除活动进行到位,车间操作台在清扫之后依旧存在着清扫不到位问题,如衣柜后面、饮水机旁边经常有积水,导致整个空气净化区常常湿漉漉,使车间湿度太大,影响产品品质。如图3所示操作台上的表面与卡槽中存在着裁剪后的套管残料等垃圾;仪器四周经常有加工后的套管、从包装盒撕下的胶布等没有及时清理;后加工区流水线末端的地面有剪角后的铁屑残料,往往被清扫走,而设备中间留下的残料成为清扫盲点,无人问津,长久积累,如图4所示。

1.1.4 清洁

该车间只做到了前面的“3S”,对于清洁工作完全没有开展。车间存在问题如下:没有明确的清洁目标,也没有清洁的状态标准,没有定期的检查进行制度化与标准化管理,只是将清洁理解为没有垃圾;车间废弃纸箱由于体积大,放置在垃圾桶边上出现垃圾堆积,没有人及时处理。

1.1.5 素养

该车间的5S管理活动没有得到实际的落实,操作人员对于5S的认识仅限于打扫卫生,甚至有些临时工从未听说过5S管理活动,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对5S的执行进行监督;操作人员对于好坏仪器和设备的用后处理没有按照5S管理中的整理规则,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寻找的动作,造成了加工时间的浪费。

1.2 目视管理角度

目视管理,是利指用形象直观、色彩适宜的各种视觉感知信息来组织现场活动,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管理方式,它的管理方式是通过“视觉”采集信号。目视管理遵守的原则是“完全公开化”,并尽可能多地将管理者的要求和意图让大家都看得见,借以推动自主管理 、自我控制,所以目视管理也可称为是“看得见的管理”[4]。

1.2.1 看板管理

该车间没有实施看板管理,没有任何看板,包括工序看板、生产计划看板等,常常出现工作人员不知道生产计划量等问题。车间人员对生产进度、生产质量的状况不能及时去了解,对于生产的绩效考核总是在发工资的时候才能了解;现场生产指示过少,生产状况、目标产量的情况未能传达给现场,使现场操作人员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

1.2.2 区域划线管理

该车间对于生产区、物料区、办公区,空气净化区均有胶布进行区域划线,由于该车间地面是环氧树脂地面则该车间采用贴胶带的方式,后加工区的胶布颜色退去甚至已经脱落;车间腐蚀品存放只是将其放在车间的角落,并没有对其进行划线处理;车间划线区域没有按照划线要求进行,如主通道的划线宽度与区域通道划线宽度分别是120mm与80mm,两车间所有胶布的宽度均为80mm。

1.2.3 防呆管理

该车间许多PC板在插件区都会出现零件插错的现象;有些工位还会出现零件延伸部分不能很好的对准线路板的孔,出现时间上的停滞,影响正常的生产速度;在某款PC板上相同直径的插孔位置,用来插装电容,在实际的操作中则是在这两个位置插上不同参数的电容,参数分别是 100μF和47μF,由于该插孔都是圆形,直径相同,距离位置较近,实际生产中该位置常常出现差错,造成PC板质量出问题。

2 改进方案

2.1 基于5S管理改善

2.1.1 整理

首先对工作现场进行全面检查,包括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地方,如设备的内部,桌子底部等位置,然后根据其使用频率严格区分必需品和非必需品,最后保存必需品,清理非必需品。

例如工具柜中已经报废的剪钳、螺丝刀等非必需品,可以对其进行废品出售;对于检测仪器要进行排查,好的留下来进行整齐放置,坏的仪器进行维修,能修好继续使用,不能修好的做报废仪器处理进行出售或者直接扔掉;物料周转区中产多余的物料应及时清理,尽量做到车间零库存。

2.1.2 整顿

首先应该分析作业现场的现状,究竟是因为物品的存放位置不明确还是因为存放地点太远,或者是物品太多难以寻找等造成取放物品时间过长的现象。然后根据物品各自的特征将物品分类放置,指定放置标准和规范。例如,对于冶具区常有物料盒的随意放置的现象,将储物架划分一部分区域用来存放物料盒。

如表1所示为改善后的冶具区,经改善后,插件区操作人员可以近距离的将插件原材料储存在该货架上,不会出现凌乱现象。对于生产工具的未进行分类放置或者随意放置,应该在工具柜标记工具放置区域与防治方法,避免以存放方式的错误导致工具的报废。

2.1.3 清扫

首先寻找污染源。如饮水机与衣柜旁边有积水,主要是由于车间操作员工将水杯中的剩水随意倒置所致,可以在饮水机旁边放置小型的水桶,方便员工将隔夜的茶水或者有污染的饮水进行倾倒。

再制定清扫计划:明确清扫区域、清扫方式、清扫工具以及清扫程度等。如清扫区域有地面、墙壁、窗户、设备等,在清扫过程中,还要做到将区域上附着的污垢进行清除;对于设备,要注意到容易发生漏油的区域,重点留意油管、空气压缩机等看不到设备内部的结构,对于设备连接部分要检查螺栓是否有松动的情况。如操作台卡槽中存在不易清走的套筒等废料应该使用气枪或者使用硬毛刷进行清洁,而对于流水线设备末端的废角料因附着助焊剂、剂等液体应该使用专用的洗洁剂进行清理。

然后清扫油污与灰层。在清扫的过程中要贯彻从上到下,从内到外,从又到左的顺序。地面不仅要扫,每隔三四天要用专门的洗洁剂进行拖地,是车间保持整洁与干净。

最后检查清扫结果。检查是否清楚了污染源,是否对地面和窗户进行了彻底的清扫与破损修补等。

2.1.4 清洁

首先明确清洁目标。清洁目标应该根据车间的实际标准有员工共同讨论得到结果,所以,在推行5S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明确清洁的含义,将清洁目标纳入讨论,如垃圾桶不能有垃圾溢出、车间设备不能有个人生活用品等。

再确定清洁的状态标准。清洁的状态标准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去考虑:(1)地面;(2)窗户和墙壁;(3)操作台上;(4)工具和工装;(5)设备;(6)货架和放置物资场所。

最后定期检查,实现制定度化与标准化管理。

2.1.5 素养

首先明确素养的目的,全体员工高标准高要求地维护现场环境整洁和美观,自愿实施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培养准手规章制度和具有良好习惯的人才;再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例如《员工守则》;最后实施员工培训,灌输工作记录意识,创造良好风气的工作场所;检查素养效果,如是否成立5S小组等。

2.2 基于目视管理改善

2.2.1 看板管理

看板有很多种类,包括工序看板,生产管理看板、生产计划看板等。在制作看板的过程中,要注意看板编制的要求:内容要齐全。如工序看板包括产品的名称、型号、件号,工序名称、放置位置等;要有车间管理看板,看板包括组织框架图、生产动态、5S活动动态和公告栏等内容,用张贴于白板的方式进行公示;而生产计划看板,应该有款号型号、计划货期、总单量、人数量、昨日产量、目标产量、实际产量、节拍时间、不良品数等内容,使用LED及时更新,便于车间员工对生产信息的了解。

2.2.2 区域划线管理

对车间进行重新划线。进行区域划线时应该采用不同颜色的胶布,不同宽度的胶布:划线颜色区分如下:黄色虚线——移动台车、工具车的停放定制线;黄色实线——一般通道线、区域线、固定物片定置线;红线——不合格产品区、废品区、危险区等;黄黑斑马线——配电装置、消防刷处、地面凸起物、台阶等。

通道线要求:主通道——120mm;区域通道——80mm;辅助通道——50mm。

2.2.3 防呆管理

防呆管理往往体现在装配工序上,在该车间主要体现在插件区能够实施防呆管理。由于防呆管理未做到位而出现质量问题应该从工序角度去寻找问题根源,例如PC板上直径相同的定位圈实际未得到相同参数的电容去装配,分析到底是因为印刷程序出问题还是由于临时改变PC板结构出现电容不同的情况,然后从排除、替换、缓和等原则出发解决问题。

3 结束语

通过本次实地实践,运用5S管理与目视管理的的方法,解决了车间物料随意堆放、生产现场混乱、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达到了实现现场干净、整洁,5S管理重新落实,目视管理便捷化,流程规范化、工具规范化、生产状态和信息可视化、品质提高的效果,创建了一个合理有效利用资源的工作环境,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郑子仙.ZK公司生产现场管理改善研究[D].天津大学,2013.

[2]蔡晓娟.浅谈现场管理在企业中的运用[J].企业管理,2008,20:42.

[3]李明荣.试论企业如何有效推行5S管理[J].企业管理,2008,8:60-61.

第6篇:生产计划含义范文

企业的外部市场环境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机遇稍纵即逝,企业越来越感到单靠自身的力量难于适应这种环境的变化。因此,以“双赢”为目的的企业合作已成为现代企业适应现代竞争环境的最好模式。虚拟企业就是企业的多种合作模式之一。“虚拟(virtual)”的概念最初来自计算机的虚拟存贮器。1991年 “虚拟”被移植到管理模式上,即出现了“虚拟企业”一词.目前理论界并没有对虚拟企业的定义进行明确界定,放学者们对虚拟企业的定义也并不一致。根据目前已有的参考文献可以把虚拟企业的定义归为两大类:(l)从信息网络的角度来定义虚拟企业。即企业组织无形化,指通过信息网络加以联结的企业组织,如网上商店、网上银行等都为虚拟企业。(2)从组织的角度来定义虚拟企业。虚拟企业(VirtualEnterprise)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目标,通过应用信息网络技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组成的临时性网络组织。在合作过程中各成员彼此互不干涉,且共同分担风险,共同分享利益;当预期目标达到之后,此组织即将解体。实际上第一种定义与第二定义存在明显区别:第一种定义的虚拟企业是指单个企业主体;而第二种定义的虚拟企业是指由多个实体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而组成虚拟企业的成员企业却是真实存在的实体企业。与第一种定义来讲,第二种定义更有意义、更有前途,因此本文的虚拟企业是指第二种定义。

与层级组织和市场相比,虚拟企业具有显著区别,如表1所示。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虚拟企业自提出之后之所以受到许多学者的推崇,主要是因为虚拟企业存在着许多传统企业所不具备的优势,如表2所示。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虽然虚拟企业具有如此多的优势,但实施虚拟企业的过程也是一个非常活动,为此本文将重点研究虚拟企业复杂性,以便找到解决虚拟企业的复杂问题的对策。

二、虚拟企业是一个复杂开放的巨系统

从本质上讲,虚拟企业是一个复杂开放的巨系统。所谓的复杂开放的巨系统是指规模复杂,功能目标多样,且维数高、空间大、影响因素众多,并且有极大的随机性,有的还受制约于主观因素影响的开放系统(叶飞,2000)。从定义上看,虚拟企业首先是一个功能目标众多的系统。组建虚拟企业的目标大致有:弥补自身的资源不足;缩短产品上市的时间,及时开发出符合顾客需求的产品;降低研发成本;降低风险,即通过强强联合来降低研发风险;能在极短的时间达到规模经济的目标;快速地获取市场的机遇等。虚拟企业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虚拟企业组建与运作过程中,盟主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调整成员企业的项目,不断有新的成员加入,同时也有不合格的成员企业淘汰出局;而且为了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虚拟企业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取各种信息,调整虚拟企业研发方向。虚拟企业也是一个复杂系统。从构成要素来看,组建虚拟企业的成员企业众多,除核心企业之外,还有主要成员企业和临时性成员企业;从要素之间的关系来讲,虚拟企业是一种网络组织,要素之间不仅有信息的集成、知识的集成、资源的集成、资金的集成,而且彼此之间还有复杂的委托一关系、信任管理关系、利益分配的关系等。虚拟企业组建与运作同时也受主观因素的影响。盟主在识别市场机遇与选择虚拟企业这种资源外购的合作模式就是一个主观过程。在选择合作伙伴时虽然要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但在评价时不可避免地要受盟主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在虚拟企业运作管理中信息的沟通、冲突管理、信任管理及跨文化的管理也是一个受主观因素影响的过程。在利益分配的过程中也不可能完全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可以这么讲,虚拟企业在整个生命周期都要或多或少地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虚拟企业还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赵春生(2001)从经济控制的角度将虚拟企业分为联盟体控制层、项目管理层和联盟体成员控制层等三层结构:联盟体控制层是管理、控制、协调整个联盟体的正常运作,项目组控制层是对项目组成员的管理、控制与协调,联盟体成员控制是对虚拟企业最小组织细胞Team的控制。杨晓春(20)在“面向虚拟企业信息集成的扩展联邦模式”一文中从信息管理的角度将虚拟企业分为联盟协作层、联盟管理层及资源管理层:联盟协作层是对参加虚拟企业的所有企业联盟进行管理,联盟管理层对子联盟进行管理,资源管理层管理企业信息源、多媒体信息及部分遗产应用等。虚拟企业是一个受众多因素影响的系统。虚拟企业之所以会产生也是外界环境不断变化的产物,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是市场不断变动的产物,是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产物;而且虚拟企业能否成功运作还受政府政策、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如政策的变动使得识别的市场机遇迅速消失,即虚拟企业所存在理由不再存在,虚拟企业只能中途解体。虚拟企业形成的空间大。虚拟企业可以由来自不同地区与国家,由不同地区的成员企业组成一个跨空间结构的临时性的网络组织。

综上所述,很明显,虚拟企业是一个复杂开放的巨系统。所以在研究虚拟企业的问题时应充分利用系统科学原理对虚拟企业的复杂性进行全面分析,以便更深刻地认识虚拟企业,从而能更好地组建和管理虚拟企业这个新生事物。

三、虚拟企业复杂性分析

上部分为了说明虚拟企业是一个复杂开放的巨系统已经简明地对虚拟企业的复杂性进行分析论证,但还不系统全面。为此本部分将着重采用系统科学理论来研究虚拟企业的复杂性。首先还必须是界定复杂性(Complexity)的含义,在社会领域,复杂性主要是由人、组织及其关系,相互依赖性等构成(杨永福,2001),其本质是非线性的作用,而不是巨大的数目。因此根据此定义我们可得出虚拟企业的复杂性含义:是指各成员企业为了实现此组织的系统功能而发生的各种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关系。

1.组建虚拟企业基础设备的复杂性。我们知道虚拟企业是信息时代的产物,通过信息网络进行信息沟通是虚拟企业运作的基础,其实也是界定虚拟企业的基本特征之一。但是虚拟企业的信息集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要求虚拟企业具有性能优良的信息系统。而虚拟企业的时效性、动态性等特性使得它的信息、系统与普通企业的信息系统具有显著的区别:虚拟企业必须是可重构的、可重用的和可扩充的;具有信息集成和辅助能力;能面向企业资源共享与优化合作,提供全球供应链的接口;可以实现信息的无缝传递等。从这里可看出虚拟企业信息系统的组建是相当复杂的,目前虚拟企业信息系统的研究还处于理论设想阶段。

2.寻求和管理虚拟企业的合作伙伴的复杂性。虚拟企业的合作伙伴的寻找包括在网上合作伙伴需求信息,同潜在合作伙伴进行沟通,对潜在合作伙伴进行初步评价,对最终的合作伙伴进行定量评价及根据评价结果选择最佳合作伙伴,同合作伙伴进行签约。虚拟企业合作伙伴的管理更是一个复杂过程,其管理内容包括:合作伙伴的信任管理,即增强合作伙伴的忠诚度与信任感;合作伙伴的冲突管理,虚拟企业的成员企业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冲突的发生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如何管理好虚拟企业中的冲突也是虚拟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虚拟企业成员企业之间利益分配也是~件头痛的事,虚拟企业是以利益为驱动的,虚拟企业能否合理地制定利益分配方案是虚拟企业成功运作的关键;虚拟企业合作伙伴绩效考核与传统企业绩效考核完全不一样,虚拟企业绩效考核应是一个动态过程,虚拟企业的监督控制小组在整个虚拟企业运作过程中要不断地对虚拟企业的成员企业进行监督考核。

3.虚拟企业资源重组与组织模式设计的复杂性。虚拟企业是由具有不同核心能力的企业组成的联盟体。在虚拟企业运作之前有必要对成员企业的资源进行优化重组,使其产生系统功能。但虚拟企业自身的特性使得虚拟企业的资源重组与传统企业的资源重组具有很大的不同:(l)虚拟企业资源重组对象是成员企业,因此在资源重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冲突,而这种冲突只能依靠盟主进行协调;而传统企业在资源重组过程中所遇到的阻碍相对来讲要小多了,而且非常容易进行协调。(2)虚拟企业是以机遇为驱动的,是面向产品的临时性组织。为了缩短开发时间,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经常采用并行工程技术。而实际上并行工程的实施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谢列卫,2001)。(3)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在资源重组与集成时要考虑如何保持虚拟企业柔性,这也是虚拟企业资源重组与集成的难点之一。(4)虚拟企业的资源重组与集成不仅包括实体资源的重组,而且包括成员企业的核心能力与知识的集成。但由于成员能力与知识评价及识别的模糊性,给资源集成带来一定的困难。(5)在资源重组优化过程中盟主一般应采用相应的决策支持仿真的软件,而目前虚拟企业资源重组优化软件还不成熟,这也为虚拟企业资源重组带来困难。在虚拟企业运作组织模式选择方面,一般认为虚拟企业有五种基本运作模式:供应链式、即插兼容式、虚拟合作式、资源夕卜包式和合资经营式(叶丹,1997),而实际运作过程中往往会综合地利用多种基本模式;但决定选择怎样的组织模式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盟主不仅要考虑市场机遇的特性、自身的能力、成员企业的能力而且要分析外部市场的复杂性,而且在运作过程中往往会由于外部市场的变化而需对组织模式做相应的改动。

4.虚拟企业制定生产计划的复杂性。与传统企业一样,虚拟企业运作中也要制定生产计划与资源分配计划,但要比传统企业复杂得多。在制定生产计划时不仅要考虑成员企业的能力,而且要考虑与之相关的成员企业的协助能力,生产计划制定是一个协商的过程。资源分配计划制定往往是争议最大的方面,资源分配计划制定不合理会是虚拟企业运作失败的重要方面之一。

上述分析的虚拟企业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法实际上也是虚拟企业成功运作所必需的关键技术,因此对虚拟企业复杂性的研究可以帮助盟主提高虚拟企业运作的成功率。

四、解决虚拟企业复杂问题的对策探讨

针对以上分析的虚拟企业复杂问题,本节将提出虚拟企业复杂问题的求解对策。

针对虚拟企业信息系统的问题,目前理论界已经提出不少探索性解决方案。杨晓春(2001)提出一个面向虚拟企业的信息集成系统——Viascope系统的信息集成处理问题的解决方案。他认为虚拟企业信息集成系统不但要为联盟内部各企业盟员提供信息管理,还要维护联盟间的信息独立性。为此在原有的联邦模式体系结构之上增加了仲裁模式,取消了输入模式,这样可以充分地保证联盟信息的有效管理。许青松等(2001)提出了支持动态联盟(等同虚拟企业)的多企业信息模型,应用此模型构造的企业信息系统,能在完成单个联盟生产任务的同时,很好地对企业自身的信息进行综合管理。周伯生(199)提出了VERP(虚拟资源计划系统)的概念,并认为VERP具有如下一些特性:虚拟性、集成性、动态性、适应性、安全性、零时间等。李瑜(2000)在基于对多Agent系统联邦信息系统的研究之上,提出了一种四层的虚拟企业信息管理体系结构,组成体系结构的四层分别是:通过层、信息层、会话层和功能层。通讯层(Communication Layer,COMM)使节点(成员企业)间能够进行基于消息的通讯,并能相互理解消息的含义;信息层(Information Layer,INFO)负责信息的组织,并控制信息的使用;会活层(ConversationLay6r,CONV),它控制节点的交互行为;功能层(Function Layer,FUNC)定义虚拟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各项功能,明确信息管理所要达到的目标。张和明等(2001)提出基于B/W/D与Internet机制的VEIS(Virtual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体系结构,并论述如何实现VEIS。陶丹(2001)提出利用技术构建支持动态联盟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学者对虚拟企业的信息系统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本文不再详细介绍。但由于虚拟企业概念在我国还没有付诸于实践,故虚拟企业信息系统研究还基本上停留在理论研究与探索之中,商业性虚拟企业信息系统软件还没有问世。虚拟企业的信息系统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根据目前虚拟企业研究现状分析,虚拟企业的合作伙伴选择的研究成果算是最多的。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一般分为二部分:第一,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二,虚拟企业合作伙伴的综合评价方法。由于不同的学者所研究的角度不同,故提出的评价指标也各不相同。如樊友平(2000)提出一套战略联盟合作伙伴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此指标体系由三方面的指标构成:投入指标、能力指标及兼容指标。马士华(2000)认为选择合作伙伴主要考虑的因素有:企业业绩、业务结构与生产能力、质量系统和企业环境。在评价方法方面,常用的评价方法有:层次分析法(AHP)、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优选法、神经网络法、时序多目标决策方法、ANP、基于三解函数的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法(DEA)整数规划法及遗传算法等。在合作伙伴寻找方面,为了快速找到最优的企业盟友,李涛(2001)提出虚拟企业服务商(Virtual Enternrise Service Agent,VESA)的概念。在合作伙伴管理方面, 目前研究成果不多。如在利益分配方面已有文献认为虚拟企业在制定利益分配时应遵守四条原则:(l)互惠互利原则。即分配方案可使每个成员企业的基本利益得到充分保证,不会影响成员企业的积极性,否则容易导致合作的失败或破裂;(2)结构利益最优化原则。即从实际情况出发,全盘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合理确定利益分配的最优结构,促使各成员企业实现最佳合作、协同发展;(3)风险与利益相对称原则。在制定分配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各成员企业所承担的风险大小,对承担风险大的成员企业应给予适当的风险补偿,以增强合作的积极性;(4)个体合理原则。即各成员企业参与虚拟企业所得到的利益应大于单独行动所获得利益,否则会出现中途背叛现象。在合作伙伴信任管理方面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虚拟企业的研究成果,但虚拟企业与战略联盟有许多相似性,因此可以借用战略联盟的合作伙伴信任管理方法与技术。信任管理的内容包括:(l)联盟内部信任评审体系的建立,即建立合作伙伴的信誉、风险偏好、联盟的性质及行为机制评审体系;(2)建立相互信任的产生机制,其主要内容为跨文化管理;(3)建立一套约束机制,用于防止相互欺骗和防止机会主义行为产生;(4)当出现某些败德现象,但约束机制无法制裁时,应降低联盟退出成本,即降低退出时的赔偿费(实践中,中途退出联盟的赔偿费一般比较高)。在跨文化管理方面应重视:(l)任何一方应设法去了解另一方的文化;(2)联盟成员之间应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碰到问题时应以诚相待;(3)强调团队文化。虚拟企业实际上是以项目为目的的一个团队,合作是参与方共同的义务,因而要求培育目标一致的团队文化;(4)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加强沟通。

虚拟企业资源优化重组前提工作是虚拟企业建模。虚拟企业模型是以形式化或信息化的形式对敏捷虚拟企业进行抽象描述,是分析、仿真、优化敏捷虚拟企业功能、过程、活动和行为的基础(叶丹,2000)。目前对虚拟企业的建模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类:(l)虚拟企业建模方法研究;(2)虚拟企业建模内容研究。由于虚拟企业的临时性、多企业合作性、面向过程组织、组织动态等特性,所以传统的 CIMS-OSA、GRAI、IDEF、RAISE及PURDUE等不能直接用虚拟企业建模,为此叶丹提出一种多视图集成化的动态联盟企业建模方法。BERNUS(1999)提出了基于AGENT的虚拟企业组织设计方法和集成结构。周伯生认为虚拟企业建模可采用可视化过程建模语言(VPML)。在虚拟企业建模内容方面,叶丹(1999)提出了动态联盟过程模型。冯蔚剑(2000)提出了虚拟企业组织设计模型,与叶丹提出的过程模型相比,应该说虚拟企业过程模型的内容包括了虚拟企业组织设计模型。张洁(1999)提出了基于多机制的虚拟企业动态重构模型。

第7篇:生产计划含义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高校餐饮

高校餐饮改革作为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部分,既有尊重教育规律,为学生服务的教育属性,又有逐步实现企业化管理,尊重经济规律,讲求经济效益的产业属性。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进行,高校餐饮管理如何面临挑战,适时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思路和方法,创新餐饮管理,建成符合高校后勤特点的新型管理运行机制成为重要命题。

当今世界各种技术和管理问题日益复杂化和多维化,这种变化促使人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也发生了变化,逐渐从点的和线性空间的思考向面的和多维空间思考转化,管理思想也从纵向思维朝着横向思维方式转化,供应链管理作为近年来在国内外逐渐受到重视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与模式,对搞好高校餐饮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的研究最早是从物流管理开始的,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它把不同企业集成起来以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最早人们把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放在管理库存上,作为平衡有限的生产能力和适应用户需求变化的缓冲手段,它通过各种协调手段,寻求把产品迅速、可靠地送到用户手中所需要的费用与生产、库存管理费用之间的平衡点,从而确定最佳的库存投资额。因此其主要的工作任务是管理库存和运输。现在的供应链管理则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各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的职能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

2、供应链管理涉及的内容。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到四个主要领域:供应(Supply)、生产计划(SchedulePlan)、物流(Logistics)、需求(Demand)。供应链管理是以同步化、集成化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技术为支持,尤其以Internet/Intranet为依托,围绕供应、生产作业、物流(主要指制造过程)、满足需求来实施的。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计划、合作、控制从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零部件和成品等)和信息。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和降低总的交易成本,并且寻求两个目标之间的平衡(这两个目标往往有冲突)。

二、供应链管理在高校餐饮管理中应用的意义

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涉及的内容。高校餐饮管理是高校后勤工作的组成部分。餐饮管理供应链指从食品的采购、加工到最终销售的链状结构,包含采购管理、库存控制、仓储管理、制作管理、客户服务、会计核算、人力资源、餐饮营销等内容,它以服务师生为核心目标。其基本特征表现为:(1)从高校餐饮供应链的社会功能看,高校餐饮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种属性,高校餐饮供应链必须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求得一种平衡,餐饮供应链管理过程也就是二者最佳价值结合的追求过程。(2)从高校餐饮供应链的功能特点来看,作为服务行业,餐饮供应链的核心是为高校消费者提供优良的餐饮服务,因而围绕服务工作,提供高质量的饮食服务,包括内在质量和外在环境,以及卫生、环保等,及时了解消费者需求和动态处于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位置。(3)从高校餐饮供应链流程管理来看,餐饮供应链管理由对供应链各节点的环节管理转向面向供应链流程的系统管理,即转向餐饮供应链的组织决策、配送管理、信息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及绩效评价管理等。

与传统管理方法的区别。餐饮供应链管理思想的第一个管理目标是降低物流成本。通过掌握比较简化的管理方法,把运营成本、物流成本控制在合理的低位水平上。在餐饮成本上通过让采购人员、餐厅管理人员全面理解生产成本函数表达的深刻涵义,掌握并运用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调控主副食在低成本价位上运行。第二个管理目标是优化定置管理。根据主副食生产加工的规模和产量的要求,把餐厅的空间布局、设施设备及用具放置、场地生产空间安排与劳动者的组织分布进行优化,实现生产效率最大化。第三个管理目标是根据最佳人力输出,较高的加工效率,最节省的能源消耗,科学确定标准当量、标准器皿或盛量工具,实现计量方法标准化管理。第四个管理目标是对餐饮主副食加工生产的微观物流过程进行优化,从程序和顺序上解决最佳生产物流的效果问题。当然,在大学餐饮供应链管理中,如果没有物流信息化为基础的智能决策系统,也可以完成餐饮供应链管理的意图和要求,只是在精确性和效率上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建立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应重视的问题

要成功地实施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使供应链管理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武器,就要抛弃传统的管理思想,把后勤餐饮企业内部以及节点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形成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体系。通过信息、生产和现代管理技术,将餐饮经营过程中有关的人、技术、经营管理三要素有机地集成并优化运行。通过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物料流、管理过程的信息流和决策过程的决策流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与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进行管理,达到全局动态最优目标,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对餐饮供应提出的高质量、高柔性和低成本的要求。为了适应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必须从与生产产品有关的第一层供应商开始,环环相扣,直到为最终消费者服务,真正按链的特性改造企业业务流程,使各个节点企业都具有处理物流和信息流的运作方式的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因此,对高校传统餐饮管理模式的改造应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餐饮供应链系统管理的设计。在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和快速反应能力已经成为制胜的重要砝码,管理同技术结合的餐饮供应链系统设计在餐饮管理中尤为重要。除了利用信息技术为企业日常的内部服务获取效益外,在整个餐饮现代化系统运用过程中,对餐饮各个点的所有信息进行整理、汇集、传递和反馈,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信息数据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实现为企业增效的目的。餐饮成本控制是实现企业增效的关键点之一,可以利用供应链管理中的库存管理理念,对原料及供应商进行采购跟踪,并根据厨房及各部门领用的每个环节生产所需时间长短的报表,实现对库存量的实时监控,防范餐饮企业日常管理的漏洞。

通过对贯穿供应链的分布数据库的信息集成,产生餐饮管理的关键数据。所谓关键数据,是指订货预测!库存状态、缺货情况、生产计划、运输安排、在途物资等数据。为便于管理人员迅速、准确地获得各种信息,在系统设计时应充分利用电子数据交换(EDI)、Internet等技术手段实现供应链的分布数据库信息集成,达到共享采购订单的电子接受与发送、多位置库存控制、批量和系列号跟踪、周期盘点等重要信息,加强对各个环节点的监控和管理。

2.适应餐饮供应链管理的组织系统重构。现行企业的组织既然都是基于职能部门专业化的,基本上适应可制造性、质量、生产率、可服务性等方面的要求,但不一定能适应于供应链管理,因而必须研究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流程重构问题。为了使供应链上的不同企业、在不同地域的多个部门协同工作以取得整个系统最优的效果,必须根据供应链的特点优化运作流程,进行企业重构,确定出相应的供应链管理组织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应采取的结构形式。

3.研究适合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的质量标准和绩效评价系统。供应链管理不同于单个企业管理,因而其绩效评价和激励系统也应有所不同。新的组织与激励系统的设计必须与新的绩效评价系统相一致。在餐饮管理中,质量标准存在于采购、库存、加工卫生、就餐环境、制作标准等环节,最重要的是保障餐饮卫生安全。

绩效评价系统包括有两种含义,一个是对物流的绩效评价,一个是对人的绩效评价。物流的绩效评价是对餐饮供应链管理的流程优化是再造的过程,不断降低成本控制。人的绩效评价就是结合餐饮供应链管理的特征,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质量效益评价,不断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4.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和人才储备。餐饮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参与服务生产全过程,为顾客提供面对面的服务。即使科技水平飞速发展,餐饮企业的服务也不可能完全由机器所替代。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顾客对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顾客希望享受到富有人情味、个性化的服务,因此,对餐饮企业员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员工是餐饮服务的实施者,只有较高素质的满意员工,才能提供满意的服务。因此,现代餐饮企业必须创新管理理念,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和人才储备。

高校餐饮工作经营头绪多,工作也比较繁琐,为此,要有新思路、新突破、新举措来解决目前面临的新问题和新矛盾。餐饮供应链管理还是一个新的领域和思路,在这里谈到的仅是对一些顶层设计的探讨和研究,更深层次的研究还待进一步开展。

参考文献:

[1]王立君.餐饮企业人本管理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6,1:56-58.

[2]袁苹.餐饮经营管理刍议[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45-47.

[3]马平均.高校餐饮便捷式管理初探[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5,3:36-38.

第8篇:生产计划含义范文

【关键词】网络化;集成

1.DNC系统概述

DNC意思是直接数字控制或分布数字控制,是Distributed Numerical Control或Direct Numerical Control的简称。DNC最早是指分布式数控系统,它的含义是用一台大型计算机同时控制多台数控机床,由该计算机负责NC程序管理和传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CNC技术的发展,数控系统存储容量得到很大的提高,其计算速度也大为提高。DNC由简单的直接数字控制转向分布式数字控制,它不仅有直接数字控制的功能,还有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状态监视和系统控制的功能。

DNC目前着眼于车间的信息集成,针对车间的生产计划,技术准备,加工操作等基本作业进行集中监控和分散控制,把生产任务通过局域网分配给各个加工单元,并使之信息相互交换。DNC集成模式可根据车间规模大小不同,构成不同的结构层次,有单层、双层和多层DNC系统。一个DNC集成系统的最高层次可以是单元级甚至是车间级、工厂级,至于DNC主机则处在工作站层。设备层中,可以包括DNC接口计算机,也可以不需要DNC接口机,DNC集成系统中是否需要DNC接口计算机要根据实际需求情况而定。如图1(a、b、c):

根据DNC结构层次的不同,其构成往往也不同,但其基本组成是一样的,图2是典型的DNC系统,

其重要组成部有:DNC主计算机;数据通信线;DNC接口;NC或CNC装置;软件系统。

由于DNC系统的多种构成形式,系统的大小和复杂程度也各不相同。具体的DNC系统选择要根据其要求达到的目标和具体的实际条件来决定。影响DNC系统配置的因素很多,如图3所示,但首先应考虑实际的具体需求。

DNC控制系统方案的选择原则是:可靠性;经济性;灵活性。

DNC系统具有两个方面的功能:一是基本功能;二是扩展功能,如图4所示。基本功能主要包括NC程序的管理和实现DNC主机和数控系统之间程序传输。扩展功能则是在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添加通信控制功能、生产计划及管理、工装刀具管理、数控工艺管理、毛坯物料流程控制和库存等功能。

2.DNC系统中的通讯网络

DNC系统是实施FMS和CIMS的必要基础,它利用一台计算机处理多台数控机床,通过通信网络完成加工信息、加工参数和NC代码的传送与处理,因此通讯网络在DNC系统中是至关重要的。通讯网络主要包括控制计算机、数控设备,I/O接口通信单元等。现有很多种具有良好性能的通信网络可供选择,在实际选择时,需要考虑计算机与数控系统的兼容程度,实际的生产流程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网络技术是DNC技术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DNC系统中,网络是根据用户需求而实现的,而支持制造自动化系统功能目标的专用工业计算机局域网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制造自动化系统中网络覆盖面广,包括车间、单元、工作站和设备层,这些层次上信息的特征、交换形式和要求各不相同,因而选用的通信联网形式和网络技术也不相同。此外,为满足整体系统信息集成的要求,还要考虑制造自动化系统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上层系统的通信要求,因此制造自动化系统的网络是嵌入到一个由若干应用服务类型不同的局域子网互连集成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

同时由于近年来局域网产品发展迅速,制造自动化系统子网内部,在通信协议、网络拓扑结构、访问存储控制方法及通信介质等方面都有差异,特别是在底层设备的通信方面,标准化程度并不一样,这阻碍了不同类型网络的互连性。解决不同供应厂商的通信及联网产品的互连问题,是DNC网络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之一。

DNC系统从信息需求看可分为四个方面,即:网络访问与系统支撑、信息格式与共享、底层通信支撑、加工设备(如机床)的监控。

3.网络化数控加工系统的结构

网络化制造是一种新型的制造模式,它以数字化、柔性化和敏捷化为基本特征。柔性化与敏捷化是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前提,表现为结构上的快速重组、性能上的快速响应、过程中的并行性与分布式决策。因此,网络化制造模式下的数控加工系统应具有集成、分布和广义的特征,同时必须获得信息高速公路的充分支持,这是网络化制造的根本要求,也是网络化数控加工系统的内在特性。网络化数控加工系统应具有下列功能:

(1)网络化数控加工系统是一个数控加工信息集成系统

网络化数控加工系统不仅仅是一个数控程序传输系统,而是包括制造数据传输、机床状态采集、作业任务分配、机床信息管理、机床状态数据分析等的集成化信息系统。

(2)支持基于网络的制造数据共享功能

网络化数控加工系统能够实现网络联盟企业计算中心与现场数控设备之间的信息共享。该功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实现数控设备可以共享联盟企业计算中心的加工程序代码,实现联盟企业计算中心的计算能力通过网络的延伸;另一方面联盟企业计算中心可以通过网络接收来自数控设备的制造数据,服务于其它数控设备。

(3)支持基于网络的实时监控功能

网络化数控加工系统能够通过网络实时机床的状态信息,反映机床的运行历史,统计机床的运行报告,同时通过Web摄像机实时现场的生产情况。这要求一方面采集机床状态,另一方面把这些采集的信息实时网络,同时记录到机床的运行历史数据库,实现对机床全部生产时间的状态记载。

(4)支持跨平台的操作功能

由于盟友的计算机软、硬件、数控加工设备、数据库系统及应用等具有多样性,因此,网络化数控加工系统必须是开放式的,能够为盟友提供开放、公共的界面,支持跨平台操作,支持不同地域的多用户同时操作和信息共享。这就要求网络化数控加工中的信息共享平台必须支持跨平台操作。

DNC集成的模式可根据车间规模大小和生产设备的不同,采用一般控制结构和多级控制结构。一般控制结构具有两级计算机分级结构,其DNC运行模式的控制结构只有工作站和设备层如图1(a),结构简单、功能集中、投资少、实现简单,适合于小规模的DNC控制。DNC主机对多台数控机床进行分时控制,从大容量内存中调用零件程序指令,分配和发送给机床,实现操作指令下达和状态信息反馈等功能,并随时做出相应。

多级DNC树型结构的顶部一般具有通用的能力,控制与协调整个系统,底部主要是面向应用,具有专用性,完成特定任务。其常用结构是二、三级结构,以三级居多,其结构如图5:

上层计算机主要由数据库服务器和DNC主控制机构成,用来完成CAD/CAM/CAPP等数据的管理和传送功能,往往承担着系统的管理、生产计划和物料需求计划等功能。中间DNC控制系统直接接收上一级系统的信息,也可根据下一级的设备状态,进行任务调度,实时的分配加工任务及反馈一些统计信息和系统状态信息。最底层的设备层主要由各种数控机床组成,通过RS-232接口与DNC主机实现通讯。它接收上一级的加工指令和控制信息,实现产品的加工操作,也可向上反馈工况信息。

4.网络化的DNC集成数控加工系统的特点

“集成”是网络化的DNC集成数控加工系统区别于传统DNC系统最主要的特征。DNC系统的“集成”主要体现在:DNC系统的集成不仅是设备的集成,也是功能的集成,信息的集成,控制与管理的集成,是一种“广义的集成”。其次,DNC系统的集成可以是车间内不同品牌、不同协议的智能设备之间的集成,也可以是不同车间、不同系统之间的集成,甚至是厂内与厂外或远程设备之间的集成,是一种“开放式的集成”。最后,DNC系统的集成是一种“分级集成”,即这种集成,可以是设备级的、工作站级的、单元级的,也可以是车间级的,甚至是跨车间级的。因此,集成环境下的DNC必须满足集成通讯、兼容性、开放性、实时性和可靠性的要求。

DNC集成模式可根据车间规模大小的不同,构成不同的结构层次,主要有以下几种:

(1)工作站层运行模式

工作站层模式包括工作站层和设备层,如图6(a)。该模式是用一台中央计算机集中控制管理一组机床。该集成DNC除了具有基本的DNC功能外,还具有CAD/CAPP/CAM以及MRPⅡ等系统的接口,甚至可以将这些系统集成在DNC主机内。该模式结构简单、功能集中、投入少,适合车间局部进行DNC控制。

(2)单元层运行模式

单元层模式采用包括单元层、工作站层和设备层。DNC主机负责制造数据的管理、传送和设备状态信息的采集;单元控制器负责产品及工艺的设计、NC程序的生成、成产计划和生产调度等工作。此运行模式还可以对辅助设备单元进行控制管理,如图6(b)。

(3)车间层运行模式

车间层模式包括设备层、单兀层和车间层,这一模式覆盖了整个车间。其结构如图6 (c),可以看出,集成DNC主机通过单元控制器从车间层获取产品制造信息,单元控制器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生产计划和生产调度,与车间主控计算机通过局域网实现企业内部网络管理;集成DNC主机负责NC程序的传送、设备状态的采集等,在制造单元和工作站数目不多的情况下,可以将单元控制器和工作站直接挂在车间局域网上,在网上进行单元的逻辑构造,这种网络结构反而更有利于单元重构,当以前的单元结构不适应新的生产要求时,不变动工作站和设备的空间位置就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单元的逻辑重构。该运行模式适合于有单元层设置的车间。

(4)跨车间运行模式

前面三种运行模式构成的DNC集成系统没有与工厂层信息交换的通道,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适应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需要,车间还应建立与Internet的接口,以便车间作为制造单元加入虚拟企业。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跨车间、跨工厂、跨地域甚至跨国域的制造信息的交换已经可以实现,跨车间运行模式结构如图6(d),实际上是一种面向敏捷制造的车间运行模式,可实现敏捷制造企业的车间重组和动态联盟,这种新的车间运行模式对于改造国有大中型企业、充分发挥和利用国企的优势、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数控机床网络化的现存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制造车间往往同时拥有多种类型的数控机床,这些数控机床的数控系统由于生产年代和生产国家、厂家的不同,存在着多种档次和型号,从而造成了联网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因为数控系统不同造成的通讯接口繁杂,通讯功能不一。目前,数控机

床常见的通讯接口有:标准串行数据通讯接口、DNC接口等。同时,还可能具有不同的通讯协议,数控系统通讯协议主要有XON/XOFF办议和自动重复请求的ARQ协议两大类。因此,要解决DNC主机与这些通讯接口的转换问题。

(2)加工车间内环境差、动力设备多,产生的干扰强,而且频带也比较宽,因而通讯系统应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

(3)DNC集成的功能可分为下传NC程序、双向传输NC程序,以及系统状态采集和远程控制等功能。不同单位对DNC功能需求差异较大,用户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以充分发挥机床的潜力。

参考文献:

[1]Richardson,-John.Controlling manufacturing information-DNC grows up.Modern Machine Shop.1993,66:72-81.

[2]Thomas Klevers.Proceedings of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Hongkong,1997:465-472.

[3]TOHK T K.The Future Role of DNC in Metalworking SMEs.Internation Journal ofProduction Research,1996,34(3):863-877.

[4]Flavio Testi.DNC Systems:a story that never ends. Journal of Society of Engineers,1996,77(2).

[5]Z.M.Qiu,Y.P.Chen,Z.D.Zhou,S,K.Ong,A.Y.C. Nee.Multi-User NC Machining Simulation over the WWW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2001,18(1):1-6.

第9篇:生产计划含义范文

[关键词] 准时生产(JIT);电子商务;需求——满足(DF)电子商务模型

一、引言

当你期望用信息管理系统来提高客户响应能力时,你会发现目前系统支持的流程和系统本身逐渐暴露出不足之处,你会发现信息管理系统和业务支持应用亟需改进。制造商需要更多地关注客户需求,必须更快地响应客户需求的变化。变化来自产品的不同组合、产品的配置、交货期和交货数量。这些变化的信息必须尽快地传递到你的生产和采购环节之中。变更信息交流、传递得越快,就可以越快地做出响应计划并且执行。很显然我们需要新的制造模式。

二、准时生产(JIT)与电子商务

1.准时生产(JIT)。准时生产方式是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一种生产管理方法。它的基本思想可用现在已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来概括,即“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这也就是Just in Time(JIT)一词所要表达的本来含义。这种生产方式的核心是追求一种无库存的生产系统,或使库存达到最小的生产系统。为此而开发了包括“看板”在内的一系列具体方法,并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生产经营体系。准时生产方式在最初引起人们的注意时曾被称为“丰田生产方式”,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西方企业开始重视对这种生产方式的研究与应用,人们开始把它称为JIT生产方式。现在绝大多数的日本企业和西方企业仍然在使用这种生产方式。

准时生产的基本原理就是“以需定供”即供方根据需方的要求,按照需方规定的品种、规格、质量、数量、时间、地点等要求,将产品配送到指定地点,不多送也不少送,所送产品个个保证质量,不能有废品。

准时生产(JIT)产生的初衷是为了降低成本,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它将“供应者与顾客”的概念引入生产车间,提出每一道工序都是前一道工序的顾客,对待下一道工序就要向对待顾客一样,提供优质优量的产品与服务。我们反过来看一下现代社会,进入21世纪之后,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特别是消费者需求的主体化与多样化倾向,使得先进制造模式不得不将生产有效性置于首位,由此导致制造价值取向(由面向产品到面向顾客)、制造战略重点(从成本、质量到时间)、制造原则(从分工到集成)、制造指导思想(从技术主导到组织创新和人因发挥)等出现一系列质的变化。这种快速变化尤其表现在电子制造业,新的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产品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IT行业的著名的摩尔定律由此而来。1965年Intel公司创建人之一戈登·摩尔预言微处理器的处理能力每18个月到24个月将增加一倍,实际情况证明这一定律是对的。到了今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不仅产品的更新换代的速度更快了,消费者的需求也在快速的变化,而且个体需求的差异也越来越大。当年福特公司的单一品种大批量的生产模式早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越是能够准时的最大化的满足市场的各种需求的公司就越具有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准时生产成为了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手段之一,它的准时性、零库存采购与生产、零缺陷、零浪费都能够很好的缓解市场需求多变给企业带来的压力。可是准时生产的概念提出来40多年了,却没有几家企业能够真正做到零库存采购与生产,其深层次的原因是电子信息技术的相对落后信息传递不通畅。而如今电子商务的发展正好能弥补这方面的缺陷。我们很自然的联想到JIT与电子商务的整合。

2.准时生产(JIT)与电子商务的有机结合。准时生产的核心是消除一切无效的劳动。凡是对商品不起增值作用或不增加商品的附加价值但却增加劳动成本的劳动,都属于浪费的无效劳动,如多余库存、多余搬运和操作、无定单生产、废次品的产生等。在整个生产者、供应上及物流配送中心组成的供应链中,全面接受准时化生产技术,严格遵守协定,是能在最大程度上改进物流、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但是如前文所提到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多的表现出多样性与差异性,这就要求企业的生产更加柔性,更加敏捷,更多的采用多品种小批量甚至“量身定做”的生产方式。面对这种压力,直接套用传统的准时化生产方式是无法达到其理想的效果的。

网络经济的发展,作为其基础的B2B(Business to Busi-ness,即企业对企业之间,亦泛指企业与上游供应商之间)电子商务带来了供应链的变革,强大的信息数据哭代替了传统工业经济时代不可避免的现货库存,使企业降低交易成本、缩短订货周期、改善信息管理和提高决策水平,为零库存的准时定制带来了可能。

由此一种准时生产与电子商务想结合的新的基于需求-满足(Demand-Fulfillment)电子商务模型下的生产模式孕育而生。下面我们以戴尔公司为例详细介绍。

三、需求——满足(Demand-Fulfillment)电子商务模型

全球领先的计算机系统直线订购厂商戴尔公司的理念非常简单:就是“To be direct”,“直接最好!”和“客户彼此间建立的直接关系令我们能够推进我们所作的一切”。即按照客户要求制造计算机,并向客户直接发货。这使戴尔公司能够更有效和明确地了解客户需求,继而迅速地作出回应。因此戴尔也首先采用DF电子商务模型。让我先来看戴尔之前采用的业务模式。

1.DF之前的业务流程。在应用需求—满足模型之前,公司的业务流程主要由以下几个子系统组成,它们分别是“定单生成系统”、“定单确认系统”、“工程技术管理系统”、“物料采购系统”、“制造管理系统”、“货运管理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等,

在深入研究该业务流程之后,我们很容易看出,该业务流程对于公司实现零库存有着较大的影响,其缺陷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现有业务流程中,虽然“订单确认系统”给“物料采购管理系统”以明确的订单配置,但由于“按需配置”的模式造成零、部件种类数量繁多,物料采购部门靠众多采购员分别向各自的供应商发出物料需求。这样造成需求过剩的可能性很大。

订单是不断的下在进入“物料采购管理系统”,但该系统去却无法实时生成最新的物料需求。这样,即使“制造管理系统”受到了订单内容却无法开始生产,因为“物料采购系统”是间隔性生成物料需求,所以物料到达生产线的时间大大滞后于订单到达生产线的时间,生产周期被迫延长了,同时,由于无法对完成制造并已经货运的订单实时刷新,生成物料需求的准确度不高,也可能认为造成库存。

系统缺乏智能性,无法对已有订单做系统的优化,安排保证最大的产出。举例说明:现有三个订单002,008,009(假设其他材料齐全)分别需要CPU P41.8G 20片、3片和5片,而库存只有8片,。现有系统无法指示生产线使用仅有的8片CPU去生产008和009订单,结果可能有8片CPU被用在订单002上,而002订单生产8太就停下来等新的供应。整个三个订单都无法按时完成。

系统无法预见哪些订单有料生产哪些订单缺料无法生产,只能依靠计划员的经验。

此外,现有业务流程存在大量手工操作,大量依靠工作人经验,往往造成效率低下,失误不断,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资源。

2.什么是DF电子商务模型。由以上分析仅仅依靠现有业务流程和子系统要在定制服务的情况下实现零库存,进而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是不可能。针对现有流程中各子系统离散型关系,需要一个集中成系统将离散的各子系统、业务流程通过电子商务先进手段有机结合在一起以实时生成电子计划,包括可靠的订单生产计划和准确的物料需求供给计划,这个系统被称为需求—满足系统,其模型是需求—满足模型。

3.以DF电子商务模型中心的新的业务流程图。我们仔细研究一下图1戴尔以DF电子商务模型中心的新的业务流程图,看看新旧业务流程有什么不同。

与旧的业务流程相比,增加了DF集成系统的新业务流程有以下的优势:

由DF集成系统产生的订单生产计划,是在计算所有库存及全面考虑订单的各种要求情况下,精确到订单层面的生产计划,避免了生产的盲目性。同时,由DF集成系统产生的物料需求计划是针对可实现订单生产而产生,因而不会造成物料需求过剩或缺少,可以说在制造全过程实现了电子商务化。

设立了物料调剂中心网站,与保税物流中心实现了电子商务化运作,使得产生实时响应的物料需求——供给成为可能。

设立了第三方保税物流配送中心,取代了直接与众多供应商接口,大大缩短了产生物料需求与物料到达生产线的时间。

彻底取消了传统运作中不可缺少的仓库。

4. DF电子商务模型的工作步骤

第一步:数据整合,将各类静态数据在DF模块中整合,整理。

所谓静态数据DF模型运作之前所设定的一些已知条件,主要有:生产线的设置、编号、工序能力、工序操作时间、每班工作时间等,另外还有订单的优先顺序级;产品编号机型。而动态参数有下载订单类型状态,生产线库存,物料供应状态等。

第二步:根据产品类型,给每个订单编号由此可确定每个订单所在的生产线及必需经过的工序和工序时间,这样就可以算出完成该订单的制造周期。

第三步:在运行DF模型之前还需考虑已经离开物料配送中心在途中我物料给予确定。不能忽略这部分物料,否则会造成物料过剩。

第四步:对各类订单按其优先顺序级进行物料分配排序。此外,同类订单中,以货运日期迟早排序。如果优先级一样且货运日期相同,则以订单数量大小来决定,采用小订单优先原则,因为这样可以保证最大产能和顾客满意度。

第五步:物料分配,根据第四步中确定的优先顺序分配给相应的订单。同时,确定其物料来源,首先应先考虑厂本生产线现存的物料,其次考虑相邻生产线多余的库存,最后才决定向物料配送中心发出供应需求。

第六步:在前面我们的计划是基于无限产能而做的,即没有考虑生产、工序及相关资源。综合考虑运作成本和现在各子系统的能力,我们将DF模型运行的周期定为2小时,因此,当待生产订单超过两小时生产能力时必须对各订单开始生产时间分别作出计划。

第七步:生成某一时段的电子计划并进行出审,起目的是确认各物料来源。

第八步:生成并保存计划。该计划包含三个方面:

——各生产线订单生产计划

——各生产线之间物料调剂计划

——物料配送中心发货计划

第九步:将以上三项计划分别送往:

——制造管理系统

——物料配送中心网站

第十步:物料配送中心下载物料需求,并同时反馈承诺。收到物料需求后,根据先进先出的原则备料、装车、货运。

第十一步:收到由物料配送中心货运物料后,进行验货,然后刷新“物料采购管理系统”,同时将物料发往生产线。

第十二步:开始生产。

四、小结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脚步的日益加快,中国也进入了一个以网络新经济为特点的新的发展时期。我们的企业也将逐步加入到全球化的生产,全球化的竞争这个行列中来。因此如何将传统的生产管理方式与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从而改善管理、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建立全球化的生产体系,是现代制造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戴尔的DF电子商务模式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参考文献

[1]张世国.戴尔帝国:微利时代的铁血赢家[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

[2]陈广.戴尔直销攻略[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

[3]张铎 .电子商务与物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7).

[4]泰普斯科特,等.数字经济蓝图:电子商务的[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