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教育的意义范文

科学教育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教育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教育的意义

第1篇:科学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中学;科学教育;科学伦理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3-0089-01

21世纪,知识经济迅速兴起,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面对这种机遇和挑战,需要不断进行创新。而且“创新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而一个国家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是通过教育而成长起来的,科学教育在此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培养一批又一批的优秀科技人才,必须在中学大力开展科学教育,提高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国际科学教育发展趋势

随着人们对科学内涵理解的不同,国际科学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并出现新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原有的科学教育观念基本上在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是以学科为中心,其侧重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灌输,过于强调科学教育的学术性,从而忽视了科学教育的社会性和生活性,学生的学习兴趣未能充分激发,因此,原有的科学教育逐渐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20世纪70年代,科学教育领域研究学者对原有的科学教育理念进行了审视,并掀起STS教育,强调科学教育要能够正确处理与社会关系,1987年在德国举行的第四届世界科学和技术教育倾向会议上,提出了STS教育的四个目的群:个人需要、社会需要、学术研究和职业教育意识培养,从而使科学教育更好与社会需求相结合[2]。

(二)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在现代科学教育过程中,因为与人文教育关系越来越紧密,更多的科学家、社会学者、哲学家加入到科学教育中来,特别是在20世纪80片年代兴起的HPS教育成为科学教育的一个新的教育理念。HPS教育理念主要是把科学史(History)、科学哲学(philosophy)和科学教学(Science teaching)融入到教育过程中,它不仅是要让学生学习科学的内容,而且还使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更加注重科学教育的人文化,从而成为国际科学教育一个新的前沿性课题[3]。

二、中学科学教育意义

加强中学科学教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对科学精神的全面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人的理解和支持以及创新。我国中学教育体制长期的文理分科,造成许多学生对科学精神不能全面理解,造成许多文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毫不了解,而理工科专业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理解也仅仅是停留在其学习的课本知识之上,对科学毫无学习兴趣。

而科学教育则是要在满足社会需求、个人需要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知识教育和普及,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能够对科学有较为全面的理解,从而产生为科学发展奉献的热情。

(二)提高中学生的全面科学素养。现代科学教育已经是由单纯的知识技能教育向科学素养培养方面进行转变。科学素养是在对科学知识技能全面掌握的基础上,对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价值和科学行为等方面的全面把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强调对科学的实践,而不是一般的科学概念和知识的灌输,并在实践过程中,学会分析、实验、整理、操作、合作等,最终培养出能够为追求真理而奉献的,具有全面科学素养的人[4]。

三、转变科学教育对策

为改变我国原油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从教育观念转变、借鉴科学教育经验、强化科学教育伦理等方面入手。

(一)转变科学教育思想管理。在新的中学科学教育体系中,应该更加强调对学生的开拓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辉煌文化传统的国家,但是在五千年的文化传统中,由于传统教育观念中存在的重文轻理思想的影响,造成我国自然科学发展一直处于十分滞后的状态,有学者对我国古代自然科学方面史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自然科学专著,如《梦溪笔谈》、《齐民要求》、《天工开物》、《九章算术》、《农政全书》等专著十分稀少,传统的教育观念严重束缚了民族创新精神的发展,从而造成我国在近代落后的状态。

而现代科学教育则十分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特别是在素质教育体制下,我国更应该通过科学教育来使学生学习更多的科技知识,让学生在学习科技知识的过程中,学会科学方法、理解科学态度,崇尚和弘扬科学精神,使中学生从小就能够树立科学意识,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为追求科学真理而努力。

(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开展科学教育成功经验。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对科学教育十分重视,并已经形成了许多较为成熟的科学教育模式和经验,这对于我国开展科学教育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美国科学促进协会联合美国联邦教育部、美国科学院等机构,在1985年就启动了一项致力于中学课程体系改革、培养21世纪科学人才的跨世纪计划――“2061 计划”,代表着未来美国的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在美国的未来发展战略中具有非同一般的影响和地位,时至今日, “2061 计划”对于美国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有效培养了美国青少年从小学到高中掌握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基础概念和基本技能,并对学科间的有机联系有较为清晰认识,这对于我国科学教育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其指导思想和许多具体措施可以为我国科学教育所借鉴和采用。

(三)强化科技伦理教育。科学对于人类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果对其滥用和错误的掌握,则会对人类的发展造成相应的危害作用,正如克隆人和转基因农作物一样,造成人类的伦理困扰,甚至一些科学技术的实际运用,造成工业污染、草原沙漠化、个人隐私泄露等诸多问题,这其中涉及到得问题最为根本的是科技伦理问题[5]。

因此,我国在科学教育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科技伦理教育,让学生深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论科学技术[M] .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梁英豪.科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科学一技术一社会(STS)[J].课程・教材・教法,2000(5):54-58.

[3]魏冰.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教学[J].比较教育研究,1999,(3):52-54.

第2篇:科学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科学方法教育;意义;途径

一、引言

随着中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学物理教学面临着新的情况和问题。对于不少中学生来说,中学物理学习算是一门较为复杂、困难的学科,需要缜密的思维与勤奋的学习态度。但是,当前中学生由于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而对物理学习失去了学习兴趣。因而,本文将从科学方法教育的角度出发,试图找到中学物理教学的新途径,切实发挥出科学方法教育对于中学物理教学的积极作用与重大意义。

二、中学物理中科学方法教育的意义

所谓科学方法教育就是指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为了探寻出一些物理现象而进行的物理实验,并通过一定的学习或研究来总结、归纳出物理实验中的一些物理规律,这是一种综合性的物理手段和方法,并不是单一或独立存在的,它是物理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人们在物理学习中搜集事实、提出假设并给出一定的解释和认证提供了可以依据的标准。当前,中学物理中的科学方法主要有:实验法、观察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类比法、理想化物理模型法(建模法)、归纳法、累积法、放大法、比较法、逆向思维法、等效法、科学推理法、图像法等。这是学生物理思维形成的有效方法和科学程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物理科学品质。

因此,中学物理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指导中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让学生切实的投入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当中去,让他们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出最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让他们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科学探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与提高,培养他们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从而让学生不仅掌握了物理知识,还提升了自己的科学探究精神与能力,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方法,是中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教育手段。

三、中学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实施途径

中学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实施途径具体如下:

(一)在实验教学中实施。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必然要开展实验教学。那么,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接受一定的科学方法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教育途径,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并深刻领会物理实验中使用的科学方法。应该来说,物理学科的本质就在于物理实验,它是体验科学方法教育的基础所在,是科学认识的基本方法,是培养学生科学方法,形成科学态度的有效途径。因此,中学物理教学中应该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结合实际,启发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物理现象、勤于思考问题的习惯,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教给学生进行观察的一些具体方法,比如说对比观察法、分步观察法、归纳观察法等。

(二)在理论教学中实施。科学方法的实施,就是应该在具体的科学理论知识中进行,它是人们对于科学知识的认识过程,学生只有在领会到科学方法的提出角度以及解决途径的时候,才能够真正学习到科学方法。因此,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该在物理概念以及规律教学中,充分挖掘出科学方法,合理设计教学方案,渗透科学方法教育,从而让学生在进行物理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来获取科学方法。

(三)在习题讲解中实施。中学物理教学中,必然会有物理习题的讲解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学物理教师应该努力渗透进科学方法教育,这是因为科学方法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定的物理习题讲解,有利于学生的物理知识达到理解的水平,并通过一定的习题实践,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新能力。因此,中学物理教师应该创设情景,强化习题教学和训练,让学生在科学方法教育中把对物理问题的解决由知识向能力进行转化。显然,物理解题训练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有利于学生提高物理知识掌握能力与水平。

(四)在物理学史中实施。中学物理教学中,也会不时的穿插一些物理学史方面的知识,这些有利于培养学生进行物理科学思维,因为物理学史中必然会提到一些伟大的物理学家,有些会详细介绍这些物理学家如何发现一些物理现象并做出解答的。因此,它将引导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某些物理现象,更好的培养学生物理科学思维方法,还让本来较为枯燥的物理学习变得有趣而生动,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那么,中学物理教学中就必须突破各种条件的限制与制约,不仅需要一些逻辑性的教学方法,更要采用一些非逻辑性的创造性思维方法,比如说直觉、灵感等,而这些很多都可以在物理学史中获得充分的材料。

(五)在物理讲座中实施。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还应该适当的举办一些物理专题讲座,比如说邀请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等。他们的学习经历是非常有价值的,他们的贡献不仅仅在于物理理论知识,更在于他们的学习方法和探究方法。因此,中学物理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多举办类似的专题讲座,让学生更多的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认真学习物理学家们的科学思维过程和科学方法,并把一些物理内容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方法渗透到科学方法教育中去,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从而使得中学物理教学中通过物理专题讲座来实施科学方法教育。

四、结论

综上,中学物理教学并不是简单的一件事情与任务,而是需要进行认真且缜密的安排的教学过程。为了避免普遍认为的枯燥乏味,中学物理教学中应该努力实施科学方法教育,运用科学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这将成为中学物理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隆含性原则、触合原则、适度性原则的基础之上,切实有效的推进并实施科学方法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形成并提高自己的物理科学思维与科学品质,从而有效提高物理知识学习效率,又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军.浅谈中学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基本途径[J].新课程研究,2009(07)

[2]宁蕴玉.中学物理教学中注重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6)

第3篇:科学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科学史 教师 理科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095-01

在笔者所在高校曾组织开展的第五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每位参赛老师的讲授都很出彩,但是理工类的高分都出自在理科课程中融入了科学史教学的那些教师。这样的教学往往不那么生硬,不那么枯燥。比如有位老师在讲述“多普勒效应”的时候,引入了多普勒的生平介绍,并且图文并茂地讲解。这位老师灵活运用了科学史,增加了理科教学的趣味性,使课堂教学变得有趣。这样的讲解比纯粹讲解定律定理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并记忆深刻些。确实,学习科学史可以增加自然科学教学的趣味性,科学史有助于理科教学。

近年来科学史的教育价值重新受到国际科学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并以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形式进入科学课程中,成为国际上科学教育改革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发展趋势。如美国的“2061计划”选取了科学史上十个意义重大的发现和变革,旨在说明科学知识的发展过程和影响。作为具体实施方案之一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则将科学的历史和科学的本质并为一个标题“要深刻理解科学的本质,必须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从科学发展的历史中学生领悟到科学的本质。”

在我国的科学教育中,科学史教育正在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许多问题值得在实践中进一步探讨。比如现在很多中学在积极探讨是否文理分科。再比如高考考试科目的改革,有考试方式为3+X的,也有中学校长推荐优秀学生直接参加高等学校入学面试考试的。这些对学生们文理知识的交互理解和掌握有较高的要求。再有,最近比较热议的 “国考”,其内容涵盖法律、政治、经济、管理、历史、自然、科技等多方面的知识。比如,有道国考题目:

下列对哲学家及其思想的认定不正确的是:

A.老子早于庄子,庄子早于韩非子

B.亚里士多德师从柏拉图,柏拉图师从苏格拉底

C.的实践观同于列宁,列宁的实践观同于马克思

D.尼采的非理性主义源于叔本华,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源于培根

还有道题:

下列关于武器装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核潜艇装备的主要是核武器

B.“歼十”战斗机是国产飞机

C.弩是中国最早发明的

D.AK-47是前苏联研制的一种自动步枪

如果没有对科学史的了解和掌握,是很难正确完成这些考题的。

由此看来,基础科学课程的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加深学生对科学概念、科学过程和社会背景的理解。而科学史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把握科学的本质,全面理解科学与人类的关系,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科学史的创始人乔治・萨顿说得好,科学史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桥梁,它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自然科学的整体形象、人性的形象,从而全面理解科学、以及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科学史的学习可以使理科功课的学习变得有趣。阿基米德在浴盆里发现了浮力定律后,大喊大叫着跑上街道,赤身地告诉每一个人他终于发现了;牛顿在一个炎热的午间躺在一棵苹果树下思考行星运动的规律,结果一个熟透了的苹果掉下来打中了他,使他茅塞顿开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些科学传奇故事能诱发学生们对神奇科学世界的向往。

虽然传奇故事往往过于强调科学发现的偶然性和机遇性,但它所能告诉人们的科学思想的逻辑行程和历史行程,对理科学习肯定是有益的。众所周知,经过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等许多人的巨大努力之后,牛顿才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达尔文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才提出了生物进化理论;从19世纪末物理学天空中的“两朵乌云”给物理学家们带来的巨大烦恼,到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同样是一大批科学精英不畏艰难上下求索的结果。

在理科课程中增加科学史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们明白,万事万物都是运动发展的,科学也一样,它植根于特定的文化土壤,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并不断向前发展的。亚里士多德“较重物体的下坠速度会比较轻物体的快”的这一观点曾在物理学界一度盛行,而直到十六世纪才最终寿终正寝,被伽利略从比萨斜上掷下两个不同重量圆球的实验。

基于以上,我很赞同这一观点:“科学史有助于理科教学”。

笔者所在的高校是一个理工类较文科类发达的学校,要使理工类课程的教学更上一个台阶,就需要更加注重科学史课程的开展,以及科学史在理工类课程中的灵活运用。授课教师们不仅仅可以在教学中穿插科学史的故事,使用案例教学法,还可以举办科学史的专题讲座,或者开设科学史公共选修课程等。

不过,现今多数理科教学不谈历史,如果有也只是历史方面的点缀,诸如牛顿的生卒年月等。把科学史有机地揉进理科教学中,虽是我们大力提倡的,但做起来很困难,而且效果不好。自然科学本身技术性太强,科学教育必须花大部分精力于训练学生的技能方面,而科学史的引入肯定会分散精力,削弱技能训练。因此,科学史与理科教学整合时,不能用科学史来取科教学。在内容的选取上要做到去粗取精、削枝强干,使科学史线索单一、脉络清晰;要使有限的篇幅和精选的事例,通过学生的参与,折射出科学的全景。

在近代科学的创建时期为新时代高声呐喊的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在科学已经无孔不入地渗透在人类生活各个层面的今天,我们不再对我们身边的科学表现出惊奇,我们已经对科学无动于衷,而恰恰在此时,我们需要回顾科学的历史,因为读史使人明智,阅读科学的历史将使科学时代的人们变得深思熟虑、深谋远虑。

参考文献:

1.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5

2. 丹皮尔著,李珩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

第4篇:科学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学前儿童 好奇 探索 科学试验

在《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科学领域中提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初步尝试归类、排序、判断、推理,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它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而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存在的误区:

1、教学目标不准确,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应以萌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为主要目标,强调要克服传统科学教育方法,不重视科学知识传授的弊端,而我们教师往往只重视科学知识传授和科学技能培养,把传授多少知识、培养多少技能作为评价教学效果主要标准。

2、内容没有贴近幼儿生活。要从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身边小事入手,将教育活动贯穿于幼儿生活活动中,教师往往脱离生活,追求新颖,选一些幼儿不熟悉或不理解的科学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即使费时间讲解,幼儿也不感兴趣。

3、形式单一、缺乏个体操作。单一的传授让幼儿缺乏兴趣,应根据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与水平提供不同内容材料,让幼儿参与操作活动,在老师的启发下,使幼儿从具体感知发展到抽象概念。

4、讲授过多,幼儿缺乏合作交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讲授过多,没有给幼儿思考,提问,交流或是合作的时间。

在当前的学前科学教育实践中,对于学前儿童的科学往往存在两种极端的认识。一种是怀疑学前儿童是否真的能学习科学,怀疑学前儿童能否理解真正的科学;另一种则把学前儿童简单地等同于成人,认为学前儿童也应该像成人一样理解科学,应该获得和成人一样的科学。事实上,孩子从一出生起,就与科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学前儿童的科学不同于成人的科学,因为前者是以动作逻辑为基础,后者是以形式逻辑为基础。二者的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学前儿童的科学是一种经验层次的科学知识。学前儿童可以通过观察获得有关事物和现象的具体、个别经验,却不容易从中进行抽象与概括,更不可能通过概念进行间接的学习。所以说幼儿科学活动是一种经验层次的科学活动,它是直接的、具体的,而不是间接的、抽象的;是描述性的,而不是解释性的。一旦要学前儿童说明具体事物背后的间接的联系,或者解释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他们就显得无能为力了。

2.学前儿童的科学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学前儿童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改变。当这些直接的、间接的经验,与学前儿童已有的认识不相一致时,新旧经验之间的冲突、同化、整和就导致了他们认识的改变。这就是知识建构的过程。除了生活经验以外,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是促使其认识不断发生改变的重要因素。随着学前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会逐渐放弃那种主观的、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而代之以寻求客观的解释。

3.学前儿童的科学是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学前儿童分不清主观的现实和客观的现实,不能客观地解释自然事物和现象,而往往从主观的意愿出发或赋予万物以灵性。皮亚杰曾说:游戏是幼儿所选择的使自己相信的现实。幼儿相信自己的假想,好像它是真的一样,即使是在"求真"的科学探索活动中也是如此,常常是在游戏的情景中,在假想的情景中观察着现实、探索着科学。幼儿在假想的游戏中探索自然、以投入的情感与自然对话、用诗意的想象解释自然能力。

所以我们应该让孩子在体验和实践科学的生活过程中,打下坚实的科学素养基础,提升综合能力素质特别是创造能力素质,进而获得独特超凡能力,并通过参科学活动,展示自己的独特优点,激发科学学习的兴趣。实践教育证明,游戏性的科学活动对幼儿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好奇和探索是让幼儿的大脑"思考起来"的原动力,是使幼儿增厚的大脑皮层得到永久保持的有效手段。脑科学实验表明:神经刺激运动能生成更多的神经元,但并不完全成活并保存,只有复杂而丰富和连贯的环境才能帮助神经元存活下来。比如,让幼儿随意按动音键是可以听到动听的声响,但并没有引起大脑的什么变化,因为对幼儿讲,这只是零散的运动。可是,如果让孩子重复弹奏一首哪怕是非常简单的曲子,确能引发大脑中相应部位皮层的增厚。如果有一个适当的"刺激长度",一般是四个月以后,增厚的大脑皮层既可以得以固定。也就是说,幼儿大脑的物理结构发生了积极意义的变化。

2、让幼儿参加科学试验活动,可以使幼儿生理意义的科学素养得到确立。大脑发育关联理论认为,对大脑所输入的内容会改变和影响神经元的连接方式,建立新的复杂的神经回路,甚至改变神经键重量(增加质量)。或者说,那些未被使用激发的神经键会逐步丧失功能,而被使用激发的神经键,不仅保留下来,且在使用的过程中越来越发达。

对于孩子们之间相互构成的"小伙伴"关系,也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因为,脑神经系统科学告诉我们-大脑的发育高度依赖人的经历,即生活会影响大脑的发育。如将孩子置于互动、充满爱心与安全的环境中,孩子的大脑便会健康发展;反之,如孩子被虐待、遭忽视、受伤害、营养不良或者空气污染等不良环境的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便会受到严重的消极影响。所以,我们组织孩子进行科学试验活动,可以得到一举两得或者说是多得的效果。

3、让幼儿参加科学试验活动,可为幼儿提供扩展其好奇心和建立基础科学理论的机会。幼儿学习科学,如果只是学习现成的科学结论,而忽视了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与体验,那幼儿就不能很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所以,我们组织科学探究学习活动,能有效保持幼儿对自然的好奇心,特别注意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使孩子们能够体验探究过程的喜悦与艰辛,促进幼儿主动建构具有个人意义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习得科学探究思维的方式。

另外,科学试验活动能为幼儿提供一些具体的材料及事件,帮助幼儿对自然界形成逐步提高的欣赏和理解能力,进而掌握一些基础的科学概念,建立科学的思维。比如,组织幼儿进行生命科学活动,可以为幼儿深入理解生命科学奠定基础;组织幼儿进行自然理化方面的科学活动,可以让幼儿了解物质的形态特征及力与运动等的科学理论概念。

4、让幼儿参加科学试验活动,还有助于幼儿日后的学习。参加科学试验活动的幼儿,本身就是一个个天生的小"科学家"。当我们有目的指向地让他(她)们确立了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或者是地理学家的身份后,这些小"科学家"们:首先,理解了科学家-就是通过做实验来发现某些东西的人。其次,在进行着我们提供的"科学探索求知"活动时,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进行调查、自己进行观察实验记录、自己进行总结归纳、自己进行验证、自己之间进行讨论、最后是自己创建有关的理论和观点。这种自己进行思考认识的过程方式,以及由"练习"所得到的技能,对他(她)们日后的学习不无意义。换个角度可以这样理解,我们采用大自然情境教育方法所开展的科学活动,虽然是运用简单的自然方式所进行的,但是,基于探究的目的,需要运用语言文字、数学知识,还需要协调好同伴之间的关系,这些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运用是在非常自然的情形、情景下完成的,无疑是在区别于传统的"板书"、"教授"、"被迫接收"的被动学习形式。

我们不要小看参与科学试验的过程,获得2009年度物理诺奖的华裔科学家高锟,在童年时期就是一个试验爱好者。"他家住在一栋三层楼的房子里,而三楼就成了高锟童年的实验室。起初,他对化学最有兴趣,尝试自制炸弹。用红磷粉和氯酸钾混和,加上水并调成糊状,再掺入湿泥内,搓成一颗颗弹丸。待风干之后扔下街头,果然发生爆炸,幸好没有伤到路人。童年正是科学家诞生的摇篮,科学是无处不在的,幼儿们每天都在玩科学。正如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所说:"每个人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着好奇和敬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2年9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李维金.201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北京:科学出版社.

第5篇:科学教育的意义范文

当然,这样的教学活动需要具有: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能够扩大学生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开拓知识视野,以及能够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学习兴趣等要求。根据教学实践可以知道,课外教学的最大特点是突破了教学计划以及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等各种条件的束缚,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充分发展自己所喜爱的兴趣方向,借以培养自己的兴趣以及个性特征,还能够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的教学活动互为补充,互相配合,相辅相成,都是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假如说课内教学以侧重于传授基本知识与技能的系统性,能够较好地解决培养人才的共性问题,相对而说,课外教学的侧重点,却在于使学生的知识面能够进一步扩大。并且如果学生有特殊才能,还能为他们创造特殊的学习机会,提供适合他们的发展空间,使之有机会成长为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我认为开展课外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一、课外教学为学生特长发挥创造了条件

一个人将来一生的理想和奋斗方向,是在学生时期就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在逐步的学习过程中,一步步的人生价值观念体验基础上形成的。众所周知,少年时期的兴趣与爱好是一个人志向选择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兴趣与爱好,就不会有正确的志向选择,因此,课外教学必须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组织,教师在其中只需要做简单的辅导和指正,不要在其中过分地干涉,所以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在课外教学中学生对各种渠道的信息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爱好自由选择,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和聪明才智。课外教学的形式很多,可以举办演讲比赛、诗歌朗诵、小制作展览、各种联欢会运动会等,除了使学生接受最新的信息,发挥学生的特长外,还有助于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课外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勇敢、机智、毅力,创造进取精神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还能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并逐步把兴趣爱好和四个现代化建设联系起来。

二、课外教学是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途径

课外教学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较为宽泛的知识性,符合学生本身兴趣取向的趣味性,形式上主要有文艺活动、体操竞技、旅游欣赏等,在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地受到思想上的熏陶和情感上的感染,从而逐步实现了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观念、符合社会需求的行为规范、较高尚的审美观念,并帮助他们树立为了社会主义事业要开拓进取的价值观念,使学生能自觉地改正自己的一些缺点,使短处变成长处,缺点变成优点,慢慢地成为品学兼优的优秀人才。当学生因为自身的改变而受到大家的表扬时,学生就一定会有一种被人认可的光荣感、自豪感,从而使他们拥有更大的、积极向上的信心与毅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会以更大的自信心去努力学习和不断地完善自己,使自己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新时期的学生,长大后,会成长为一名对社会主义建设有较大奉献能力的有用人才。从长远意义上来看,适当的、积极向上的课外教学活动,不仅对学生在校时间内,这会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步入社会以后,对其学习、工作、生活,仍然会产生重要作用,甚至通过他们影响周围和社会上更多的人,从而影响整个风气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时课外教学中的科技活动也是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远大理想,往往是和他们青少年时期的兴趣、爱好有密切的关系。课外教学可以使青少年在广泛的文娱体育科技兴趣的基础上逐步与祖国的建设、人民的事业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升华为爱国主义情感。

三、课外教学能够让学生各方面素质得到健康发展

课外教学活动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活动,是学生旺盛的精力得到充分发挥的一个渠道,能够满足学生各种健康的合理的需要,避免学生产生扭曲怪癖心理。中小学阶段学生变化较大,思想上多种矛盾错综交叉。此时他们的兴奋和抑制往往失去平衡,学生精力过剩,有多种欲望,有叛逆思想。如果学生的欲望不能合理得到正常满足,如果长期处于一种压抑无助的环境当中,久日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挫折感,丧失上进心,个人行为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也就是说产生一种指向自己的不良行为。如懊恼悔恨、自暴自弃、一曝十寒、破罐子破摔,也可以形成攻击他人的行为。还有的会产生扭曲变态心理:独来独往、不合群,与世隔绝,产生厌学甚至悲观离世的心态;有的可能对周围人产生敌意,进而危机到社会的和谐。这样,一旦出现外界不良因素诱惑时,就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沦为阶下囚。

第二课堂当中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可以使他们旺盛的精力得到正当的宣泄,使其各种需要得到满足和转移,从而防止了他们犯罪心理的产生。如针对青少年喜欢冒险热爱运动,可以安排运动会、体育比赛和爬山等;针对学生好奇、喜欢动手的特点,可以安排各种科技小制作或者采集动植物标本等。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的生活过得紧张而有意义,让他们旺盛的精力投入到第二课堂当中,得到正常发挥,最后达到兴趣的升华。这样他们就会感到生活充实,节奏紧张而又快乐,丢掉了烦恼和空虚。丰富多彩的课外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体验到集体荣誉感、自豪感,并进而发展成为道德感和责任感。

第6篇:科学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杜威学校;大学教育学科;教育实验

1896年,杜威(J.Dewey)在芝加哥大学设立了大学附属学校——杜威学校,是第一所由大学设立、由大学学者直接参与的教育实验机构。它的开设目的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展示、检验、证实和评价教育思想上的观点和原则;二是以特定标准对实施过程和原则进行总结。作为教育理论实验室,杜威的教育理论就是在这所学校根据当时新兴的心理学原理,与全系师生、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家长共同创造的。杜威学校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实践验证条件,增强了教育理论的科学性,为教育学科在大学确立坚实的学科地位奠定了基础。

一、杜威学校办学实践的基础

(一)杜威学校办学实践的理论基础

杜威的教育理论和实用主义哲学是学校办学实践的理论根基。杜威芝加哥大学的同事对杜威学校的建立和杜威教育理论的验证提供了强大助力,如提出机能心理学思想的詹姆士安吉尔、在广泛生物学知识基础上发展行为心理学的乔治米德等。他们与其他院系的学者组成一个既统一又热情的研究团队,共同促进教育学科理论的建构和实践检验。此外,杜威还参加伊利诺斯儿童研究学会,与学会的教育家们相互交流,关注心理学著名学者对学会研究成果的评论,致力于心理学与社会学理论的结合。这些理论及其相关含义一起构成杜威的教育理论,并在杜威学校的办学实践中加以验证和发展。杜威的学校德育理论是学校办学实践的理论指导。杜威认为,学校德育就是让学生参与实际的社会生活,一切能发展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的教育,就是道德的教育。德育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并促进学生经验不断改造的过程。在他看来,学校应是一个雏形的社会,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创造种种条件,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改造已有经验。杜威学校办学模式的确立和社会性课程的开设都受益于该理论的指导,学校办学实践也检验了该理论的合理性。

(二)杜威学校的组织建设与调整

杜威与其同事对教育实验方法的正确性充满信心,于1896年1月在一所私人住宅建校招生,10月迁至金巴克路5718号上课,1897年1月又迁至旧南方公园俱乐部,1898年10月则迁至埃利斯路5412号的一所老宅开课。虽然期间注册学生数和教师数上升,但学校经常面临严重的财政困难,且设备始终不足。令人欣慰的是,有些家长和友人认可学校对其子女教育的价值,坚定地支持办学,解决了学校办学经费投入不足的难题。1902年,芝加哥学院、芝加哥工艺训练学校和南方中学并入芝加哥大学教育学院,弗朗西斯W帕克上校任学院院长。但是,杜威学校的全体家长、教师和行政人员认为,这种合并会毁掉学校的特色。1903年,帕克上校逝世,杜威接任芝加哥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杜威学校的教学人员和行政人员也并入教育学院,自此芝加哥学院、芝加哥工艺训练学校、杜威学校和南方中学成为一个统一体。然而,1904年春,由于杜威在学校人员安排上与芝加哥大学管理部门产生冲突,导致他从芝加哥大学辞职,在其影响下杜威学校的教职员除三四人留下外全部辞职,办学实践就此告终。

二、杜威学校的主要办学实践

(一)以儿童为中心设置社会性课程

杜威学校的课程设置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896—1898)主要是试验性的,依据对课程假设的理论前提、对儿童本性的固有见解、对一定教学领域的实际了解及运用科学方法的亲身经验等,开展教学实践;第二个时期(1898—1903)是对第一时期证明有成效的课程和方法的发展,或者在其基础上进行修正。由此可见,杜威学校既要确保调查研究的自由,又要确保其开设的课程能够适应成长中的儿童经验及其变化。为实现这一目标,杜威注重探究儿童需要和兴趣的内涵,并依据儿童的不同年龄设置社会性课程。杜威将纺织、烹饪和木工等基本社会职业作为课程内容组织的中心,认为它们比其他学科更能激发并引导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学校将儿童分为11个年龄组,开展与历史中或当代特定职业相关的各种活动。例如4、5岁的儿童主要从事与烹饪、纺织和木工有关的活动;6岁的儿童参观农场,并在教室前的空地上种植棉花和小麦,收获后进行加工;7岁的儿童搭建洞穴研究原始人的生活;8岁的儿童关注航海事业;9岁的儿童将目光投向本土的历史与地理;10岁的儿童研究殖民地时期的历史;11岁以后的儿童开始学习抽象知识,参与物理、化学和生物方面的实验。通过设置社会性课程,杜威学校为人们全面理解儿童发展的连续性提供了线索和依据。

(二)在教育中应用科学方法

杜威认为,科学方法是科学实验室中经常运用的工具,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凡是能进行积极调查、检验理论的,可能产生各种自然或社会关系结果的各种活动都能运用科学的方法。这种科学方法并不是指学校教学中某一科目的具体教学方法,而是对所有科目都适用的方法,即实验的方法。在杜威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涉及大量系统化的、科学的知识,如指导幼儿期儿童进行低水平的概括、儿童抽象概念的发展、对发明和发现进行检验、依据社会基础选择教材、对科学概念进行实验发展、例证观念的发展、专门的科学课题研究等。在这些活动中,教师通过循序渐进的语言培养方案,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运用数字和计量工具,让儿童懂得数学是一种工具,只能适合人类的某一领域;通过艺术、文学、音乐的学习,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

(三)组织教育活动并进行评价

杜威学校的教师参与选择教材和教学方法的讨论。杜威领导学校教师进行每周聚会,聚会主要讨论把有关目的和教材的一般概念变为明确的方式,并按照计划回顾上周的工作。教师在会上报告在计划进行过程遇到的困难,接着修改计划;教师在午餐或放学后交流各自小组活动的情况,以一种非正式的状态参与学校教育实验;学校按照儿童的年龄水平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将课堂理论和方法付诸实践,实现心理学和教育学在教育实践中的紧密结合。随着学校实验的逐步深入,杜威学校的学生、教师和家长都参与到学校实验活动的评价中。例如,学校每周都举行一次午餐会,学生承担聚会的各项准备工作,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教师和学生积极配合并提出行动的建议,使整个学校成为一个良好运转的社会机构。学校家长联合会每月组织一次教育主题的评价和讨论。议题或由校外的专家和教师提出,或由校内教师研讨后提出,或由家长提出。通过对学校办学活动的评价和探讨,增加家长对初等教育的了解,进而促进实验学校工作商议和合作。

三、杜威学校办学实践对大学教育学科建设的意义

(一)推进美国大学教育学科的理论建构和组织建设

1896—1904年间的杜威学校是芝加哥大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目的是展示、试验、检验和批判教育理论上的陈述和原理,在教育事实和原理的总和中增加新内容,并以此验证大学教育学科理论的实践价值。在杜威看来,学校是大学教育系的最基本构成要件,目的是关注理论研究与实践需要的紧密联系,使之成为一所检验和开发教育方法的实验学校。杜威学校的教育实验既是他所倡导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又为大学教育学科理论基础的建构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在办学实践中,杜威致力于把教育研究放在学校这一小型化的社会环境中,以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为指导,设置与社会发展情境相符的社会性课程,进行相关的教育实验和评价,探究科学的教育方法,以期建立不同于传统教育学的教育研究范式,使得杜威学校在美国教育界成为最引人注目的教育实验园地[1](P152)。而且,在芝加哥大学教育系设立实验学校,也完善了大学教育学科的组织建设,为美国大学教育学科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第7篇:科学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课外活动;语文教学;教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3-0100-01

语文教学承担着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职责。语文教学能够让学生掌握文化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思想内涵与道德品质。当前,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不高,甚至有部分学生出现抵触情绪,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而课外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一、课外活动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1. 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相对于课堂教学来说,课外活动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因为课外活动从本质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不仅仅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还能够接触丰富精彩的世界,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将会更加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还会主动地去理解课堂知识,加深对课堂知识的印象。因此,在精彩有趣的课外活动中,学生的独立实践能力将得到充分开发与提升。

2.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当前,信息技术不断更新,信息数据的传递变得更加简单,信息传播的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在课外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报刊、计算机、课外书等途径来学习新知识,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教师获得信息,还能够通过多元化的传播方式来了解更多的信息与资讯。

3. 发散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组织语文课外活动的过程中,要适当加强引导,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外活动中,学生可以独立或小组合作参与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基础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通过思考与探索来发散思维,提升独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二、课外活动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1. 加强课外阅读

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年龄,对新鲜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只要教师能够对学生的求知心理加以引导,就可以最大程度地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教师可以要求每个学生将自己最喜爱的课外读物带到课堂上,与自己的同学交换,让同学也能够感受到自己喜爱的课外读物的魅力。另外,教师可以结合语文教材,给学生安排阅读材料,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更加有针对性,让学生能够巩固书本上的知识。

2. 增加课外写生活动

学生的活泼好动的性格,决定了其更加容易产生发散性思维。教师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自主探索创造。组织学生课外写生就是有效的方式之一。比如教学《蒲公英》一课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郊外对蒲公英进行写生,让学生近距离观察蒲公英,记录其花瓣掉落,在花托上长出洁白的绒球,一阵阵风吹过的时候,绒球随风飞逝的景象。又如,教师在完成《春联》一课的教学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搜集春联比赛,让学生自己去搜集家家户户门口贴的春联,找到展现祖国欣欣向荣景象的、歌颂劳动人民的等等不同内容的春联。开展这种与教材紧密连接的课外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还能够让学生自觉地熟悉课外生活,更好地了解课文,进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 展开竞赛活动

竞赛类型的课外互动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并且在竞赛中清楚地认识自己,进而提高自己。教师在组织竞赛时,应该充分起到良性引导的作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短文写作竞赛,让学生自由发挥,写自己最擅长的、最喜爱的、最感兴趣的短文。然后再进行竞赛比拼,让学生自由匿名投票评选。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朗诵、演讲等各类型竞赛,竞赛的内容紧密结合教材。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完成教学目标,还能够激发学生竞争意识,让学生的能力有更大程度的提升。

三、结束语

语文课外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印象,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散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外活动是一种优势十分明显的教学辅助方式。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组织课外活动时,要着重注意将其与教材联系,使之能够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语文课外活动对实现素质教育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且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发挥着相应的价值,能够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于洪波.语文课外拓展活动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意义[J].新课程,2014(02).

[2]黄文炉.课外活动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与意义探析[J].考试周刊,2014(77).

[3]刘施娇.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小学语文差异性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3(33).

第8篇:科学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生物化学;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课堂讲述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授课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教师丰富的课堂教学语言来实现的。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即教师将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学情境以及教师自己的个性特点加以最优结合的技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是否爱听教师的讲述。可见,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开启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就应当是有声语言的典范。它不仅要符合语法上和逻辑上的要求,而且要具备教育教学的条件,要具备“学科语言”的特色。自然,在生物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体现出“生物化学语言”这一特色。

1 生物化学课课堂教学的现状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与化学反应的基础生命科学,从分子的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其理论抽象、代谢反应错综复杂又相互联系,因而成为医学基础课中较难的课程,学生谓之“神话”。学生考试的通过率比同期的其他学科要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对本课程畏难情绪,使得学生被动学习;②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系统整体性认识不清;③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语言艺术表达力不够。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中心环节,因此笔者认为,除了教师加强专业知识素养、设计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环节之外,最有效的方法是加强教师授课时语言能力的提高。充分利用语言的艺术魅力,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吸引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把繁杂难于理解的书本知识变为浅显易懂的、形象具体的生化知识传授给学生。

2 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提高语言艺术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是指教师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教学的艺术实践活动,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水平,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效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研究表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同教师表述的清晰度有着显着的相关,而教师讲解得含糊不清则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呈负相关[1]。教学实践也表明: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必然语言表达能力强。因为具有艺术感的语言,能营造出引人入胜的课堂教学气氛,能使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同时也会给学生留下极深的影响。而生物化学课程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与化学反应,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的科学。由此,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决定了生物化学课教学语言艺术独有的特征。在讲授时必须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启发性、严谨性和激励性。总之,生物化学课程学科特点需要艺术的语言, 提高生物化学授课质量也需要艺术的语言,学生接受生物化学知识更需要艺术的语言。

3 提高生物化学课教学语言艺术的途径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教学应该具有艺术的语言。艺术的语言不是生来就具有的,而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是其自身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和思维水平的根本体现,所以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

3.1认识语言艺术的重要性 作为教师要认识到语言表达能力是能力素质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即使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教学方式方法应用于教学领域的情况下,教学语言的表达和使用,不仅不能降低和削弱,反而要求更严了。因此,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优略、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新知识吸收的程度和继续学习的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深刻地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主要的创造工具。”由此可见,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主导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学生接受知识和培养思维的能力。所以应该高度认识到教师自身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从而达到教学语言美的艺术境界。

3.2积累本学科的语言素材 作为生化教师,要注意积累生物化学课教学的素材。例如:在讲授物质组成时,充分利用物质发现的历史故事及发现者趣闻,加深学生记忆,效果更佳。在讲授代谢和信息遗传部分时,联系刑事侦查中的生化,如死亡原因的推测、个人身份的识别、亲子鉴定及证据的检验等,能充分展示生化知识的实际应用,真实案例为大学生所喜闻乐见,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适当地挖掘利用,可以使教学充满乐趣,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

3.3领会教学语言美的实质 众多研究结果表明:教学语言艺术既具有一般艺术的特性~感染性、高雅性、机智性、含蓄性、启发性,又具有自身特殊的规定性~教育性,且实质在于教育性。教学语言艺术是形神兼备的,其形是艺术,其神是教育。教学是积极的价值引导活动,教育性是它的灵魂。教学语言艺术的追求的创新决不能脱离教育性。教学幽默美、含蓄美、声音美不是教学的目的,它只是教学的手段,必须为教书育人服务[2]。

3.4加强教师幽默品质培养 幽默是生化教师最优秀的品质之一。正如英国的M.鲍门所说:“高尚的幽默隐含了生活的全部哲学,它不仅仅是对无知的嘲讽及对笑话和故事的掌握。真正的幽默者能够像从口袋掏东西一样,自然而然地流露和反映出来,而不要花大力气。”其实,高尚的幽默是生化教师思想、学识、阅历、经验、智慧和灵感在教学语言运用中的结晶,是一瞬间闪现的光彩夺目的心灵的火花。生化教师只有知识渊博,才能谈天说地;只有逻辑严谨,才能言谈隽永;只有思维敏捷,才能妙语连珠。

总之,生物化学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与其知识储备、生活阅历和思维水平等密切相关。着眼当今生物化学课教学,形成有吸引力的教学语言风格,应当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目标。雨果在谈到艺术家的创造性时说:没有风格的作家,尽管有可能获得一时的成功,但却达不到真正的胜利。同样道理,生物化学课教师若不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也就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生化教师,也就不可能走出一条留下美的轨迹的生物化学教学之路。因此,要使生化教学具有美的魅力,形成生机勃勃、洋溢着美的气息的过程,就必须精心追求教学语言的艺术美。

参考文献:

第9篇:科学教育的意义范文

1、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和指导者,起着主导的作用;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和接受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和自我教育的主体

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满堂活”,教师必须转变课堂教学理念,适时完成教师角色的转换:从“讲授者”变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从“提问者”变为鼓励学生质疑的“鼓励者”和“解答者”;从带领学生操练句型的“领操员”变为学生分组讨论的“协调者”。根据学生活动的需要,随时变换角色,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活动腾出空间,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提供可能。教师应充分发挥组织者、参与者与指导者的作用,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才能把重心由“教”转到“学”的方面,从教学生“学会”,转移到教学生“会学”,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积极的学习状态中,从而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教学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参与式教学的转变。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要少而精

教师讲授时间要少,内容要精,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少而精,就是要讲得又少、又精、又好。现在提倡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就是要求教师在“导”字上下功夫,在“精”字上动脑筋,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放在学生学习、讨论、交流时对学生适时、适度的点拨和指导上。这就要从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一方面要明确教材的目的和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又要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现有的学习基础等特点,才能分清主次,突出重点、难点,把最基本的内容教好,然后用更多的时间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取知识。

二、强化学生主体意识,重视学生的需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组织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心理和需要。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教学使全班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所学;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冒尖,尽可能不让学生掉队。

1、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设计和安排的各项活动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每个活动都应以达成教学目标为导向,同时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确立目标前要充分了解学生已经学会了什么,他们又最想了解什么。我认为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要努力做到:

(1)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位置来考虑问题;

(2)让学生去体验学习的过程;

(3)把学生的实践放在最核心的地位;

(4)时间的安排上以学生为主体。

2、构筑“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份尝试成功的愉悦,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要努力将“一言堂”变成“群言堂”,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讨论、合作,自己去领受,理解知识,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全过程中。

(1)让学生多模仿

学习英语时,模仿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在学习语音时,要大量地重复练习音标、单词发音,朗读句子和文章。而在练习过程中,尽量模仿音标发音和单词发音,同时模仿句子的音调和节奏。模仿对学好语音至关重要。在学习英文写作时,模仿的重要性更是显而易见。你要读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章、名家的文章,重复地读过多遍而能真正理解了后,就要一丝不苟地去模仿。只有通过模仿,真正掌握了英语的灵魂、精髓后,才可能谈到自己的语言风格。

(2)让学生多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学生对新知识吸收得好与不好,与课上是否认真听讲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上要培养学生专心听讲、勤于思考、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做好课堂笔记的习惯;培养学生在课上积极主动参加各种英语操练活动,鼓励学生勇于开口表演、不怕出错、努力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注重培养学生说英语的习惯。

(3)让学生多讨论

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质疑、设问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间可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交流进而共同提高的效果,从而,让学生一步一步成为课堂的主人。

(4)让学生小组合作

我国目前中学普遍具有班型大、学生多的特点,教师在有限的课堂四十五分钟内难以让每个学生都有足够“说”的机会,Pair Work, Group Work 则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之一。在对话教学中,将全部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用本单元及以前所学的句型,自创情境,自编对话,进行表演、评比。同时加强巡视,及时指导、点拨或亲自参与。长期坚持,既能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使优、中、差生互相帮助、团结合作;既能为每个学生创造均等的学习机会,又能锻炼学生的竞争能力和承受失败的心理品质;既能使学生对教师新授知识自如地运用,又能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发展个性的机会。

3、除课堂教学外,我们还可以开辟第二课堂英语

通过英语角、英语学习园地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活动能力,充分发挥英语的交际性,从而使学生感受学习英语的趣味性和重要性。

4、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

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多媒体将板书、图表、动画、音乐编制在一个软件里,以图、文、声、色以及动态演示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能把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形象生动的图画、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发时有效的反馈,充分调动学生的乐学情绪性,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创设愉悦的课堂环境。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古到今,仔细研究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杰出人士少年时代就因为见解独到、善于思考,而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现代教学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能力发展为主”的教育理念。英语课堂教学中每一教学步骤都应多设信息沟,层层递进,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或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思维的创新就是要让学生能以自己的视角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所说的举一反三。有位名人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多采用一些方法,如联想法、创设情境、自由会谈、游戏法来培养学生的英语创新思维,不要用单一固定的模式来培养学生。在布置作业方面,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可供学生自由发挥的题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让学生通过思考得出多个不同但合理的答案。努力在教学中培养勇于问“为什么”的学生,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讨论,以创新的思维来灵活运用语言知识。

四、创设实践活动,进行生活化教学

1、注重学生英语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英语的交际能力,不仅学生的思维能活跃起来,而且也能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运用英语的机会,这是实实在在的工作,要想法设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进行实践。如课前5分钟随便找两三个同学报告当天的新闻、天气等情况,长短不限,或作简短讲演,内容不限,只要求谈论一个话题,思想健康向上。多设计触及生活的事情,学生们有所经历,感受深,因此他们就能各抒己见,兴趣就大增,并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主动参与。设计交际内容要注意由浅入深,从易到难,要尽量创设那些学生们能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表达出来的内容,这样的实践才有意义。

2、进行生活化教学,学以致用

“回归生活”——新课程的生长点。我国大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提倡“生活化教育”。著名教育学家杜威也说过,“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改造。”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学习语言,是为了表达和交流。英语,是人们在生活中进行交流表达的一种活的语言,它来自于生活,并为生活所用。然而,提起中国人学英语,我们常常会想到“哑巴英语”。由于当前英语教材的学习内容偏重于单词、句子,忽视了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学习的环境又是在非母语状态下,以致许多懂英语的人在某些场合不会说或羞于说,形成心理上的语言交流障碍,从某种程度上极大地扼杀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在日常的英语教学工作中,我们教师必须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沉浸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这不但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认识他们所学知识的作用和意义。

五、多鼓励,少批判,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