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区域发展管理范文

区域发展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区域发展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区域发展管理

第1篇:区域发展管理范文

关键词:管理会计;企业;区域;业务发展

一、管理会计的相关概念

(一)管理会计的定义

管理会计作为是一个在传统会计内分离出来的新兴学科,它所涉及的不仅仅是与会计学有关的知识,还体现着管理学的精华。管理会计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它不仅仅能够反映和核算企业中的日常经济业务,还有利于企业的有效的经营管理,进而推动企业的发展,可见管理会计的运用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综上,可将管理会计定义为是以现代管理科学作为基础的,并且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作为目的,而利用一系列特定的技术及方法对企业的整个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规划、控制和考核,帮助企业做出正确决策的一种新兴管理活动。

(二)管理会计的目标和作用

一方面,管理会计的主要目标是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有效信息,另一方面管理会计能够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并发挥其作用。其中,为企业提供有利于其自身的管理和决策的会计信息是管理会计与传统会计的最明显的区别,因此管理会计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企业提供有效的管理和经营决策的相关信息。而管理会计为企业所提供的所有会计信息必须符合相关性、及时性、准确性和客观性,进而方便企业的管理者制定出可行的经济计划并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

二、管理会计如何服务区域的业务发展

(一)建设完整的全面预算体系,做到知全局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方法之一,是管理会计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应用工具,能够帮助企业控制其财务风险,对于企业区域业务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全面预算管理,通过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对整个企业的人、财以及物等资源进行整合和分配、考核、管理以及控制,从而促进管理者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经营活动,有效地安排企业区域的业务发展,进而更好地完成企业既定的经营目标。全面预算管理对于企业区域的业务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第一,在企业进行全面预算的编制与平衡之后,能够高效的使用企业所具有的资源,避免资源浪费或者低效使用的现象发生,使有效的资源实现最佳的使用状态。第二,通过对比和分析预算以及其执行情况,能够让企业经营者更好的了解区域业务发展情况,为其提供了更有效的监控手段。第三,全面预算管理能够帮助企业有效的管理经营风险,通过对下一年的经营情况进行预测,而将各项业务发展中的经济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暴露,进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以此规避和化解所潜在的那些风险。第四,全面预算管理对于企业和企业区域的业务发展能够提升其战略管理能力,能够使企业提前预测到区域业务发展将来所可能遇到的挑战和机遇,进而帮助决策机构能够及时地调整战略规划,并使企业提高其战略管理的能力。因此,企业在执行预算管理时应该从全面着手,建设完整的全面预算体系,具体包括构建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机构、建立预算管理委员会决策机构以及执行全面预算的单位。为了使全面预算管理能够在企业区域的业务发展中发挥出更好的效果,企业要重视经营预算和资本支出预算以及财务预算,在有重要的资本支出业务项目实施之前,要注意充分的对投资的可行性和预算做好分析。

(二)作业成本法的运用

作业成本法是相比传统核算方法更为精细和准确的一种核算方法,是管理会计的应用工具之一,它是以作业作为核心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根据作业对企业内的资源耗费的具体情况而将资源的成本分配到作业当中,然后再选择成本动因,最后将所有的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或者服务当中。首先,先把资源按照资源动因分配到作业或者是作业中心,分配到作业的资源则构成了该作业的成本要素,而多个成本要素构成了作业成本池,多个作业则构成了作业中心。再将作业成本根据作业动因分配到产品当中,其中成本动因包括了作业动因和资源动因,而作业成本和资源分别根据这两个动因来进行分配。作业成本管理是作业成本法的升华,它主要是以提高顾客价值和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利用作业成本法计算所获得的信息,再将成本管理的对象由一开始的“产品”转移到“作业”,它是一种一体化的、全系统范围的管理方法。

(三)经济增加值的运用,知因果、知风险

经济增加值作为是管理会计的应用工具之一,推动企业高效、有序的发展,在企业的财务中应用能够减少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能够使投资者更好地衡量收益的数量以及收益的持续性,可以确保有限的资金合理的被使用了,为企业大大节省了其开支,能够有效的促进企业区域业务发展。在所有的财务评估标准当中,最能够体现股东权益的增值的就是经济增加值,所以经济增加值在企业的运用能够使企业上下更具有凝聚力,特别是对企业区域业务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具体应用经济增加值要注意积极严密并科学的应用经济增加值,做到全面了解并科学统筹的管理,还要确保有关的财务制度完善。首先,要实现科学统筹管理就要对原有的财务管理的毛病和弊端都要一一革除。确保企业的财务管理权高度集中,推行财务管理的科学化和电子化等手段全面融入,使得企业的所有业务账目,包括区域业务都在阳光下运行。要在管理手段现代化和科学化的基础上构建起完善的并且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以此确保企业的财务经理增加值的优化管理。其次,为了有效的实施经济增加的应用,实现财务管理的资源优化,就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全覆盖、全口径的财务制度,要摒弃各种财务弊端。并且明确好各个财务人员的工作责任,实现各司其职,保证经济增加值能够在完善的管理制度的保障下运行。

(四)价值链管理,做到知未来、向“钱”看

所谓价值链管理,又可以称为价值链会计管理,应用在企业当中是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作为导向,从自身企业或者企业的区域业务发展出发,以价值链的整体价值作为是根本目标,其具体目标是提高价值链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以及客户满意度和实现最大利润,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并以协同商务、协同竞争和多赢的原则作为是运作模式,从而实现价值链上的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的有效规划和控制。其中,在财务上,会计利润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利润,而经济学家认为会计利润是高估的,这主要是因为会计利润=收入-成本(显性成本)。而经济利润=会计利润-机会成本(隐形成本),因此评价店铺的经济效益时,会计上的经济利润对企业的决策会相对更具有相关性。综上所述,在做判断的时候,必须要有前瞻性,要知未来,既要对现在的显性成本考虑,也要考虑会给未来带来的隐性成本,要做到向“钱”看,也就是向前看。

(五)平衡计分卡以及管理会计报告的运用,做到知沟通

平衡计分卡是将组织的愿景和战略作为目标的一个系统的战略管理体系,对于企业的战略管理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它包括了财务、内部业务流程、客户以及学习与成长等四个方面。财务指标反映的是企业战略的实施是否能为企业创造收益,其中衡量财务指标的主要是由营业收入、资本报酬率以及经济增加值等组成;内部业务流程指的是管理者根据自身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其客户所需要的而采用最适合本企业生产和运行的流程;衡量客户指标的主要是在目标市场所占有的份额、客户满意度和客户盈利率等。而利用平衡计分卡的运用,能够在实际运行中发现这三个方面的漏洞,从而企业能够及时的通过有效途径进行弥补,进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在与客户沟通的方面上,既要与凭证打交道,也应与经营打交道,还需要学一门外语—业务语言,要改变定位,跳出传统的会计思维模式,并且要建立信任的联接,进而成为业务部门的好军师,真正全链条地接触和参与、了解业务,从而洞察和分析业务,促进企业区域业务的发展。

三、结束语

在企业区域的业务发展中,管理会计也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具体运用工具包括全面预算管理、作业成本法、经济增加值、价值链管理和平衡计分卡以及管理会计报告等,通过实施运用这些工具,能够使得管理会计在企业区域的业务发展中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得企业决策能够知未来、向前看、有全局意识,进而推动企业以及企业区域的业务发展,并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孙力源.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中创造价值[J].现代经济信息,2014,(17).

第2篇:区域发展管理范文

1. 区域性公共管理的概述

1.1 区域性公共管理的定义

区域性公共管理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在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建设等方面进行的多元化公共管理,以实现社会各阶层的公共利益为管理核心,有效利用协商、洽谈、调解、谈判等方式方法对区域内部以及与该区域有横向或是纵向交错关系的区域进行公共管理[1]。区域性公共管理涵盖以下几个内涵意义:第一点,多元化是区域性公共管理主体的突出特征,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私域机构以及第三组织;第二点,区域性公共管理以实现社会各阶层的公共利益为工作核心,区域性公共管理的工作目的是解决复杂交错的公共问题,这些问题多是在经济、政治以及社会建设层面生成的;第三点,区域性公共管理的方式方法不同于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和政府组织的区域管理,不存在任何竞争性质和强制行为,而是在公正平等的基础上,有效利用协商、洽谈、调解、谈判等方式方法处理区域性管理问题;第四点,区域性公共管区域性公共管理的发展与崛起马浩原理对象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区域个体与共体之间逐渐形成了交互重合的发展趋势。

1.2 区域性公共管理的发展历程

政府区域管理机制中新兴的主导形态是行政区行政,行政区行政是国家治理的历史产物,也是社会演进的时代标志,在人类行政区划史的伴随下诞生并发展。由此可见,区域性公共管理是国家内部行政管理的主要手段,也是社会公共事务治理的主导机制。传统的行政区域管理机制存在一定弊端,比如行政区域管理目标模糊、治理主体单一、“权力至上”等[2]。随后,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影响作用下,国家行政部门对区域性公共管理的认识更加深刻,切实感受到区域性公共管理对构建有序社会的积极意义,使区域性公共管理的发展进入全新阶段。在新形势下,区域性公共管理面临着多种因素的挑战,同时也是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的发展机遇,“无界性”和“外溢性”是当今世界格局下区域性公共管理的突出特征,经济、政治以及社会事业的治理急需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的规范,它要求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区别于传统的行政区划模式,同时发展区域性公共管理的全新形态,进而推动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的发展与崛起。

2. 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的时代特征

区域性公共管理是社会公共管理现代观念的突出表现形式,其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都初具规模,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体系性。现代区域性公共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区域性公共管理的发展与崛起显得尤为重要。区域性公共管理对区域以至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事务的发展形态产生了重大影响,区域性公共管理是以国家为主导、各阶层组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进行的多元化公共管理,能够有效实现区域内部的科学管理。如何推动区域性公共管理的发展与崛起成为新形势下强化国家区域管理的重要议题,在此基础之上,本文论述了区域性公共管理的科学含义以及区域性公共管理的发展历程,并从多个角度强调了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的突出特点和时代优势,为区域性公共管理的发展与崛起指明了方向,以期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的发展前景更加光明。关键词:现代性 区域性公共管理 发展策略管理挣脱了传统行政划区的硬性束缚,同时弥补了行政区行政的制度缺失,在全新的世界格局下构成了区域性公共管理机制的稳固框架。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的发展与崛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可以从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的社会背景、价值导向以及运行机制等方面着手探析。

2.1 从社会背景的角度谈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的特点

从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的社会背景出发,区域性公共管理是国家社会开放和政府制度透明的时代产物,它满足了公民知情权的合法享有,是构建民主社会的机制保障。在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影响下,权利变更、风险加大、难以估测是社会生态复杂的发展趋势,市场经济的全球化、科技信息的普及化以及社会公共事业的高度渗透巩固了区域性和全球性的依存状态,进而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的对象层面不断扩大,实现了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广度”与“深度”的全方位管理。

2.2 从价值导向的角度谈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的特点

从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的价值导向出发,公共问题和公共事业是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价值导向关注的重点内容,弥补了传统区域性公共管理中以行政区划为一切工作重点的固有弊端,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秉承区域性行政和共同合作治理的科学观点,实现了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的事务分层和细化治理。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多元的,同时也是广泛的,既有国家政府部门,也有私域机构和第三组织,切实构建了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的新格局。

2.3 从运行机制的角度谈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的特点

从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的运行机制出发,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实现了多元、分散、上下互动的管理对象的有机整合,理顺了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中合作网络和交互重合的复杂关系。协商、洽谈、调解、谈判等方式方法是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的主要手段,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对区域内部以及与该区域有横向或是纵向交错关系的区域进行联合治理,这种联合治理的模式遵循了经济市场的内部原则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点,实现了公共利益的多元认同,加强了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多元主体的合作关系。

3. 推动区域性公共管理发展与崛起的策略方法

3.1 区域性公共管理的理念创新

区域性公共管理的理念创新需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区域性公共管理的实践工作,继承并革新先前区域性公共管理理念的精华,打破传统区域性公共管理理念的束缚,与现代管理理念接轨。在满足时展需求的条件下,实现共同合作管理机制的创新与发展,与此同时,还需加快改变区域性公共管理“集权式”的传统模式,明确区域性公共管理多元主体与多层客体之间的关系,加强主体与客体的现实联系,促成新形势下多元化的区域性公共管理模式,体现出区域性公共管理理念创新的优势。

3.2 区域性公共管理的法制建设

法制建设是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能够有效规范区域性公共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使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始终走科学化、理性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利用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明确区域性公共管理的责任践行范围和权力使用范围,加强区域间公共管理的新型合作关系,同时能够有效保障国家政府间的国际化合作。纵观区域性公共管理的发展历程,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的法律制度化树立了区域性公共管理主体的权威形象,保证了区域性公共合作管理的持续性。

第3篇:区域发展管理范文

论文摘要:广西财经学院经济系开办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两年来,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初步的教学成果。文中介绍的做法有利于推动高校新专业的建设,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广西财经学院2009年开始招生的新专业,是广西首次开办的本科专业,对于这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我们是从零开始,是在借鉴兄弟院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大胆的教学实践,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专业特色。我们相信,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在不远的将来,会深受广西各方面用人单位的欢迎。

一、狠抓专业思想教育

众所周知,由于历史和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对“农”字专业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忌讳的心理,具体表现就是家长不让孩子报考带“农”字的专业,考生也不愿意去读“农”科专业,来自城市的学生谈到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就害怕,农村的学生更不乐意大学毕业后又回到农村去。种种思想顾虑我们认为都是很客观的,也是很实际的。针对这种状况,经济系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了对新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工作。

1.从专业培养目标上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用大量的事实向新生说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培养从事农村经济和区域发展管理工作的人才,突出在“管理”两字上。因此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具有“谋发展、懂经营、会财会、精管理”的能力。通过加强专业培养目标教育,使学生增强了对学习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认识。

2.从政策导向上加强对学生将来的理想教育。从国家层面来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中央政府对“三农”的投入越来越大,2010年达到了8183.4亿元,是2006年的2.4倍。在农村不但免征了农业税,而且有些地方60岁以上的农民每个月还能领到养老金。从大学生就业政策导向来看,近几年国家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和基层单位进行创业和就业,2008年广西考村官的竞争指数是10%(招聘459人,参考4714人),而2009年上升到了12%(招聘476人,参考5665人),说明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想到农村当干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农村产业发展来看,农村经济已经由传统的单纯种养方式转变为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消费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已经形成,农村经济的范围已经扩大,产业链已经拉长,城乡“二元结构”差别在逐步缩小。通过理想教育,增强学生对学习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自信心。

3.通过组织参观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新生入学后,每年都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参观,如组织到皇氏乳业、百洋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参观,通过参观使学生初步了解到企业都与农村区域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从而扩大了学生了解专业发展的视野。

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特点,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应当贴近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为此,我们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要求,构建起了“双体系、三平台、多模块”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教学体系,建立起公共基础课、经济管理核心课、专业主干课三个教学平台,设计财务会计、农村金融保险、东盟农经等多种教学模块供学生选择学习。特别是我们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初步形成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四年不断线”的教学体系,即:第一学年开展农村体验实习,具体在第二学期末利用两周时间安排学生进村进行社会调查;第二学年进行基础课实验,主要是在校内开设经济学实验、农业经济实验等基础课程实验;第三学年开展专业实验,主要开展专业主干课的实验,包括综合实验等;第四年安排顶岗实践,学生带课题或项目到政府涉农部门、农资企业、农业推广单位等进行顶岗实践,对岗位技能进行提前热身,为毕业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模式也可以称为“两头实习中间实验”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我校2009级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学生已完成了第一年的农村体验实习,安排在今年的暑假前进行社会调查,本学期开学后每个学生都交了体验实习报告。从提交的体验报告中可以看出,不管是来自城市的学生,还是来自农村的学生,都能够利用实习期间深入到农村去,写出了关于涉及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农民日常生活,库区移民生活、粮食价格等方面的调查报告,从而增强了学生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初步了解,为他们学习专业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这个学期开始2009级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开始进入第二学年的专业基础课实验,我们开辟了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课程实验项目。目前正在着力开发这个专业的实验课程,包括农业推广管理实验教程、农村区域分析实验教程、农村发展规划实验教程等课程,这些实验课程项目的初稿已经完成,待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在明年下半年开始试用。

三、利用社会资源联合培养人才

在财经类院校举办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不像农科院校条件那么有利,有农业主管部门的直接支持。我们只能利用社会资源进行联合培养人才。

1.利用客座教授开辟学术讲座课程。到目前为止,我们已聘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罗必良教授作题为“农村制度匹配问题”的学术讲座;聘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陈池波教授作题为“新农村建设政策与制度解析”的学术讲座;聘请广西农村能源办公室主任肖超高级经济师作题为“大力发展再生能源,促进广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学术讲座;聘请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农村处处长张光作题为“广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势”的学术讲座。通过开设学术讲座,为学生提供了农业、农村经济管理的信息平台,更新和丰富了学生的农村经济管理知识。

2.利用基地开辟学生实习场所。一是利用广西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党小组办公室基地,从他们每个月发来的《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简报》中了解广西新农村建设的新进展、新情况、新问题,为学生传达新农村建设的最新信息。二是利用广西农村能源办公室基地,为老师和学生提供社会调研的联络平台,有些学生的调查报告就是在他们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比如他们亲自安排工作人员专程带领老师和学生到“东园家洒”企业开展再生能源循环经济调研,增加了师生的感性认识。三是利用企业基地,建立三个平台——大学生实践平台、教师社会调研平台、学科专业建设平台。前几天与新胜利农业生产资料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互联共建合作协议,并与公司党委书记梁志业、公司董事长梁承进行了交流沟通,对利用这个公司建立“三个平台”达成了共识,事后准备进行具体落实。近期学校还准备与百洋集团有限公司商谈关于签订互联共建合作协议的事宜。三是通过社团组织探索产、学、研办学模式,建立了“胜利之鹰社”,与新胜利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联合培养人才。

四、人才培养初见成效

通过采取多方位的人才培养方式,我们感觉效果是比较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和班风。主要是通过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习的热情。到目前为止,两个年级的学生思想稳定,团结上进,班风较好。虽然这个专业的学生在录取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以复征或调剂志愿录取进来的,也尽管今年学校明确允许其他专业学生转入国教中心会计专业,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学生没有一个提出转专业和退学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新生的报到率达到了96%的全校平均水平。

2.学生近年获得了一些与“农”相关的科技奖项。如由学生组团完成的题为《关于南宁市暂住群体生产生活的调查报告——以西乡塘区为例》和题为《大力发展木薯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订单——以广西平南县为例》的两篇作品,同时获得了自治区团委组织的第四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二等奖,题为《关于桂西北少数民族村寨“四改”工程的调查报告——以三江县独峒乡和八江乡为例》的作品获得了自治区团委组织的第四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由学生组团制作的《广西绿园沼气服务有限公司》和《信诺德商务传媒公司》两项作品,同时获得了自治区团委组织的第四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银奖。

3.学生近年获得了一批竞赛奖。2009年学生获得第二届数学中国杯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第二阶段比赛省部级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得2009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对于获得的其他奖项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第4篇:区域发展管理范文

虽然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速度和产业规模不断提高,但与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和环渤海湾经济圈相比,与成为泛北部湾地区的新的经济增长极的目标差距较大,而最主要的原因是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欠缺⑥。人才是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北部湾经济区未来的发展,应根据产业发展需要,从全局出发,做好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产业规划布局,北部湾经济区制订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针对北部湾城市群各城市的定位,对北部湾经济区区域优势产业中的“炼油、蔗糖加工、造纸业、物流、铝产品加工、海洋产业、农产品加工”等重点发展产业中的人才需求作出整体规划,其中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最大。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到2020年,该区域的投资规模近3万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投资接近1万亿元,大量农村将实现城镇化⑦。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众多的大型项目启动,以及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经济发展形势,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工程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工程管理技术与各产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在北部湾经济区各产业中的需求量较大,特别是在第二产业中的需求占整个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比重最大。高学历、高职称、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是北部湾经济区未来发展的最大需求。(1)人才需求总量将大幅增加。据统计,到2015年北部湾经济区的人才需求总量呈现大幅上升趋势,将达到168万人左右⑧。为了解决人才紧缺的现状,促进自身的发展,区内部分高校,特别是北部湾经济区高校应始终围绕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开设专业。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的展开,预计到2020年,北部湾经济区全社会各类人才需求总量将超过200万,其中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将达到80万左右的规模⑨。(2)人才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在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分布中,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所占比重大,工程管理专业中“三高人才”(学历、职称和技能)的需求将直接影响整个人才队伍建设质量,而专科以上学历的人才需求量则没有大的变化。高职称的研究性人才和实践操作能力强、经验丰富的专业性人才,是推动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核心力量。预计到2015年,北部湾经济区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学历分布为:本科学历及以上占45.62%,专科学历39.99%,中专及以下为14.39%。(3)专业人才需求分布呈现新格局。预计到2015年,工程建筑施工的比例约占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比重为31.03%,工程建设监理人才需求比重为14.21%,设计人才为9.25%,物业管理人才约为7.42%,房地产估价、营销及相关专业人才约为21.57%,其他与工程管理相关的人才约占16.52%⑩。

目前,北部湾经济区区域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滞后,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数量少。据统计,到2010年7月我国开设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含独立学院)共有326所,开设工程管理专科专业的高校715所。广西全区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仅有广西财经学院、贺州学院、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工学院、百色学院5所高校,及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两所独立学院。开设本科院校的数量仅占全国2.2%,开设专科的高校11所,占全国不足2%。全区高校开设工程管理专业比其他地区晚,缺乏办学经验。专业结构层次不清,一部分高校开设的工程管理专业没有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专业知识太泛,缺乏针对性。全区没有高层次的培训单位,仅1所高校拥有工程管理硕士点,没有博士研究生的培训资格单位。对培养对象缺乏实践技能的指导,学生操作技能水平满足不了社会需要。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和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广西,特别是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同时,由于北部湾经济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待遇较差,一部分高素质、高职称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不愿在此扎根,这加大了人才引进的难度。可以预见,北部湾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特别是高素质、高层次、高水平的人才尤为紧缺。如何实施新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计划,将直接影响到广西,特别是北部湾经济的发展。

针对北部湾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结合广西高校培养管理专业人才的现实情况,应采取有效措施实施人才计划,促进北部湾经济快速发展。如加大培养力度,提高人才数量和质量;大量引进人才,特别是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人才,解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工程管理专业综合性很强,应用面广,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十分丰富,既包括如营销、财务、广告等社会科学类的知识,也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环境、地理水文等自然科学类的知识。因此,需要统筹各种知识,制订合理的培养体系和方案,要创新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社会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高,创新能力强的人才,是社会急需的人才。高校应充分分析企业在人才需求上的意见,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创新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要完善课程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拓展相关知识,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工程管理相关专业知识非常广,涵盖工科、理科、法律、经济、管理等多个学科,在课程设置上,应把握好各学科之间的衔接。#p#分页标题#e#

要加强师资力量培养。教师是人才培养计划的执行者,而人才培养计划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因此,教师要进入社会,了解企业的真正需求;教师不应该仅限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研究领域,拥有其他与工程管理专业相关的知识可以拓宽教师的视野,帮助提高教学质量。要实现人才质量评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关于人才质量的评估,目前各高校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体系,唯一作为考评的标准是考试结果。这种人才质量评估体系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更不利于培养方案的完善。采用以企业考评和学校自身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提升学校的办学能力,对提升人才的社会竞争力也有很大的帮助。总之,应以北部湾经济发展为契机,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循序渐进,不断完善,培养满足广西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宽厚理论知识基础、良好实践操作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以服务广西经济新发展。引进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对促进北部湾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与其他经济区相比,国家重视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对西部大开发的带动作用,政策扶持性明确,这为北部湾人才引进提供了政策保障。但是,北部湾经济区的人才引进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一是提高引进人才的待遇。

第5篇:区域发展管理范文

地方税收的边际税率和平均税率

确定各省地方税的平均税率或有效税率比较简单:首先计算出每个地区历年税收收入占其gdp的比重,然后在样本期内取宏观税员的平均值。至于估计各个地区的边际税率,必须以其真实税收收入t对真实gdp进行回归:

t=βo+β1gdp+ε(1)

其中ε是误差项。税收对gdp的导数或斜率β1,就是边际税率。它近似衡量了gdp增加对税收增加的影响,因而是给定地区的平均边际税率。截距项βo一般应为负,其经济解释是一部分gdp没有纳税。截距异于0,也为检验平均税率和边际税率显著不同提供了基础。

由于1994年中国实行了新的财税制度,因此不宜跨1994年直接估计(1)式。但如果我们只对1994-1998的数据回归,发现由于样本时期太短,估计效果不甚理想,只有贵州、吉林、山东和上海等8个省市的截距显著为负,有些省份的截距为正,这种模型结构不同也使地区之间缺乏可比性。为了提高各地区边际税率的稳定和显著程度,增加后面进行增长回归的自由度和可靠性,我们必须扩大样本区间和适当利用以前的信息,为此在方程(1)中引入哑变量d,以考虑制度变革因素。但我们令虚拟变量d在1994-1998年为o,1994年以前取1,这样,gdp的系数就表示1994年后的边际税率。后面的结果将会表明,这样做既使地方的边际税率显著异于平均税率,而且使各地区的边际税率相互可比。

由于缺乏中央税收的地区来源结构数据,我们只能利用地方财政的税收收入数据,估计各地区地方税的边际和有效平均税率,主要分析地方税收政策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所有的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财政年鉴、中国税务年鉴、各省市统计年鉴、经济年鉴有关各期和2000年中国统计摘要。各地区的gdp、人均gdp和税收收入,都是经我们计算的以1990年为100的全国gdp平减指数调整后的真实变量,经济增长也指真实gdp的增长。因为我国1983年开始“利改税。,我们利用各地区1983年-1998年的数据估计加入哑变量的方程(1)。回归效果比较好,可决系数平均为o.88,不存在序列相关问题,哑变量和边际税率的系数均相当显著,且具有预期的符号,常数项全部为负,尽管个别省份不显著,而且通过了系数整体显著的联合检验。为节省篇幅,我们这里只列出估计的各省边际税率

其中估计的截距为员比较符合实际,因为我国gdp的许多组成部分,如某些个人收入没有进入税基,它们是不交纳税收的。这些说明我们对1994-1998年地方税边际税率的估计总体上异于同期的平均税率,这可以从边际税率对平均税率的回归中看出来:

mt=0.003+1.436at(2)

(0.136)(7.371*)

r2=0.685,调整后

r2=0.672,f=54.330*,

dw=2.118

其中,mt和at分别指1994-1998年地方税的边际税率和平均税率,括号里的是t-统计值(下同)。从(2)式可以看出,边际税率总体约是平均税率的1.44倍。边际税率大于平均税率,说明我国1994年的税制改革总体上是累进性的,这也与我国近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逐步提高和国外税制情况吻合。但分地区看,西部地区的累进程度最大,边际税率约是平均税率1.7倍,中部和东部基本相等同为1.4倍。

地方边际税率与区域经济增长

因为供给学派等的减税主张主要指边际税率,我们主要分析边际税率与地方经济的关系。为了防止或控制税率与经济之间可能存在的逆因果关系,即经济增长越快或人均收入越高,税收收入越多,我们在各个回归方程中都加上平均税率。这样,考虑了平均税率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我们就能分离出边际税率的经济效应。

由于本文重点研究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以来的地方税效应,因此主要观察1994-1998年各地区5年间真实gdp的增长率。我们首先作各地区边际税率与5年经济平均增长率的散点图。由图2.1可知,各省的经济增长与边际税率总体上员相关,其趋势线是由左上向右下方倾斜。

下面以各地区1994-1998年相当于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长的经济平均增长率yg为因变量,以边际税率和平均税率为解释变量,即估计以下地方税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式:

yg=c+mt+at(3)

回归结果如(4)式。从中可见,边际税率与经济增长负相关,平均税率与经济增长正相关,系数单独和联合检验都显著。这说明在保持平均税率不变条件下,如果某省能够降低其边际税率,则可以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

yg=0.113362-0.69147mt+o.870339at(4)

(9.04*)(-2.93**)(2.13***)

r2=o.27,调整r2=0.21,

f=4.43***,dw=1.94

另外,koester和komendi(1989)、garrison和1ee(1992)认为,一旦考虑到人均gdp水平,边际税率与经济增长的员相关就不再显著。我们在(3)式中加入各省1994年的人均真实gdp后,边际税率仍然与经济增长显著员相关:

yg=0.11-7.27×10-9×gdpl994-0.69mt+0.87at(5)(11.24*)(-0.003)(-3.36*)(2.25*)

r2=0.27,调整r2=0.17,

f=2.83,dw=1.94

刚才是从增长角度分析边际税率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最后我们从水平角度研究地方税与地区经济的关系,主要是估计地方边际税率与其1999年人均真实gdp水平的关系:

gdp1999=c+mt+at(6)

即1994-1998年的边际税率对后来的1999年各地区人均真实gdp具有何种作用,对上式的截面回归结果为:

gdp1999=-1068.166-53024.89mt+184329.2at(7)

(-0.86260)(-2.275754***)(4.560467*)

r2=0.54,

调整r2=o.50,f=13.96*,

dw=2.20

可见,边际税率和平均税率的系数都显著,边际税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即人均真实gdp仍呈员相关关系。其经济意义是:地方在保持其平均税率不变前提下,如果能降低边际税率,则能促进入均收入增加。边际税率降低1%,大约可使地方人均真实gdp增加530元;反之,如果提高边际税率,则会阻碍人均gdp的增加。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首先通过时间序列回归估计了各地区地方税的边际税率和平均税率;然后,在使用平均税率控制税收与经济的逆因果关系下,由截面回归分析了边际税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发现边际税率与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和人均gdp水平均呈显著的员相关性。它说明在维持平均税率不变时,地方的边际税率越高,越不利于该地区经济增长和人均gdp提高;地方降低边际税率,则可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和提高人均gdp水平。

这从税收政策方面解释了西部地区发展缓慢的原因。因为按照我们的测算,1994-1998年,西部9省(重庆包括在四川里)地方税的平均税率是5.08%,低于东部11省(不包括天津)5.71%的水平;但前者的边际税率高于后者,东部地区平均为8.04%,而西部地区则高达8.55%。而且,西部地区的平均税率和边际税率都高于中部地区,中部8省的平均和边际税率分别为4.14%和5.94%,它相对优于东部地区。正因为如此,1994—1998年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最快,平均为11.828%,高于东部平均10.191%的速度,而西部地区只有9.997%。因此,1994年的财税体制改革,促进了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这是值得肯定的区域经济效应;但对西部的效应不明显。这就需要重构税制,在全国税制没有作出有利于西部的调整之前,西部地区应该优化其地方税制。

由于边际税率与地方经济增长负相关,因此西部地区要加快发展,必须适当降低边际税率,以对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各种刺激。边际税率下降引起的税收收入减少,有两种基本消化途径:一是中央增加对西部的转移支付或补助,二是西部地区政府缩小财政开支。中央可以恢复对西部民族地区每年补助递增10%的规定,“两税”收入的增量部分全部返还,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过渡期转移支付。中央的帮助等外因固然重要,但决不能忽视内因的作用。西部要想真正加快经济增长,应该节约开支,精简政府机构,建立高效能的“小政府”。降低边际税率提供的激励,促进经济增长,这最终会扩大税基,从而使财政收入增大。否则,边际税率过高,容易产生员激励效应,导致资本和劳动外流、税基萎缩和边际税率高的恶性循环。所以,西部应通过进行机构改革,政府职能转换和优化财政支出,建立具激励效应的地方税制。

参考文献:

galrison,charlesb.andlee,feng-yao,1992,taxation,aggregateactivityandeconomicgrowth:furthercross-countryevidencoonsomesupply-sidehypotheses,economicinquiry,vol.xxx,172-176.

第6篇:区域发展管理范文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地方政府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1

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不断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了经济实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然而在发展进程中也产生的问题也异常明显。地方政府管理机制在行政划分、职能定位、机构配置和机制运用等方面越来越制约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步伐。只有完善地方政府管理制度,才能彻底解决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制度制约问题,加强地方政府管理机制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大战之间的协调性。

一、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作用

(一)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发挥着“平衡轮”的作用。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能在于充分发挥自身的制度作用,消除市场、个人和社会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治理无效的情况,政府采取公领域、私领域和共同领域之间的明确界定和平衡制约,从而使不同组织、权利之间的发展平衡,从而加强了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二)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发挥着“战略家”的作用。地方政府依据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规划目标,制定合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计划,特别是会同有关部门单位制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制定,注重引导区域经济发展,努力达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和谐发展。

(三)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发挥着“服务生”的作用。地方政府部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理念,积极创造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市场机制,创造一个完善、和谐、开放的经济发展环境。

(四)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发挥着“协调者”的作用。地方政府在处理相关区域经济间产生的问题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特别是要区域经济间政府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尽量减少摩擦。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地方政府管理体制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是,地区差异、经济结构、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等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异常突显。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当前地方政府管理机制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不相适应,地方政府管理机制制约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一)行政区域方面

当前实行的行政区域机制下,地方政府一味地追求本地区经济利益和地方干部为了绩效考核成绩,常常借助行政权力干涉市场经济活动,逐渐演变成了我国独特的“行政区经济”情形,从而引起了行政区和经济区域界线不断融合。另外,我国行政区划分层次多,跨度小、类型多样、职能受限等严重限制了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行政职能不健全

我国大多数地方政府严重缺乏经济事务管理的经验,不善于高效解决区域间经济事务与政府职能间的问题,缺乏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指导,这些问题说明了地方政府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职能不确定,不能很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三)行政机构设置不到位

地方政府组织体系中并未设置专门负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部门,区域经济整体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综合机制并未建立,涉及到地方政府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行政机构屈指可数。

三、地方政府管理体制创新举措

(一)整合行政区域,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创造空间

对行政区域进行改革与整合,可以彻底解决目前存在的区域间的地方保护主义,将区域经济矛盾变化为区内经济问题加以处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目前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显著问题。行政区域整合要实行“稳中有变、逐渐推动、实事求是、整体规划、依法执行”政策,逐渐扩展乡镇管辖区域,采取撤乡并镇的方针。另外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和现行的行政机制革新实际,因地制宜地调整当前的行政管理幅度,降低管理层次,科学规划,逐渐形成层次分明、幅度适宜、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行政区机制,推动区域一体化健康发展,从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创造合理的区域空间。

(二)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指导

一是地方政府观念从统治型、强硬型的行政观念转变为服务型行政观念。以前的政府常常加强对政治的统治和市场经济的干涉,而忽略了对经济市场秩序的服务和和谐市场经济氛围的创造。现代政府理论启发我们要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深化政府与市场之间合作机制,摈弃狭隘的属地理念。

二是地方政府管理内容不能只一味重视经济的发展,而是要强调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全方位和谐发展。处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下的地方政府不仅要满足当地群众公共服务的需求,更要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地区政府之间的协调沟通。充分利用区域间的资源,达到资源共享,从而促进了资源的使用效率。另外加强对跨区域基础设施的构建,从而拓展空间,形成跨区域网络。

三是地方政府管理权限要限制到政府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理规定。地方政府要不断放权,积极培养社会自治组织,强化社会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地方政府尽量减少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强制管理,实行政企分开,建立健全开放产权机制,引导地区间企业的合作,深化资源的合理配置。

区域经济一体化现在已经成为了衡量地方政府管理机制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不断推动地方政府管理机制的革新和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不同阶段反映出不同的需求和问题,这也是对地方政府管理机制的影响和要求不一样,这就要求地方政府管理机制革新是一个循循渐进的过程,仅仅只是一时的改革是不行的,必须根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动态不断革新,这样才能满足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需求,从而达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地方政府管理机制之间动态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区域发展管理范文

一、广西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特点

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步伐的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对人才总量、质量和层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宏观方面预测:

(一)在人才需求总量方面。预计至2015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口径内人才年均增长2.79%,口径外人才年均增长14.13%,全社会人才总量将达到168万人左右。

(二)在人才需求的能级方面。具有高学历、高职称或高技能的人才将成为需求的热点。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才、大学本科学历人才快速增长,大学专科学历人才增长相对平稳,而中专、高中及以下学历人才所占比重下降。据预测,2015年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占全部人才的比重达45.62%,大学专科学历人才的比重为39.99%,中专及以下学历人才的比重下降到14.39%。

(三)在人才需求的产业分布方面。至2015年预计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人才的比重将变为12.55:44.09:43.36。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第一产业人才比重呈逐步下降趋势,第二产业人才比重呈明显增长的趋势,第三产业人才比重增长则相对平稳。

目前,广西还比较缺乏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和惯例、能够有效参与国际竞争的高层次外向型人才;缺乏发展沿海工业急需的石化、钢铁、电力、金融、旅游等产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缺乏港口经济急需的规划、建设、物流、海洋产业人才;缺乏高层次复合型的企业领军人才和学术技术带头人。

二、广西师范学院成人高等教育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策略

(一)招生策略

1.根据教学点每年的招生业绩给予不同比例的管理经费投入,杜绝一刀切,确保管理经费的投入随着学生人数增长而增加,提高管理质量。

2.根据每年招生业绩划分招生区域和范围,避免教学点之间为哄抢生源而降低管理成本,削价竞争。广西师范学院每年通过学生问卷形式了解教学点教学和管理质量,对口碑好、管理水平能赢得学生好评的教学点,给予较大的招生划分区域,并坚持一个区域只设一个教学点的原则,避免恶性竞争。

3.严查招生过程中欺骗学生的伪宣传,树立广西师范学院“诚信”服务社会的成人高等教育良好的社会形象。一是加强对教学点招生工作人员进行国家和地方成人高等教育相关政策的培训,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二是对招生宣传简章和宣传资料严格审核,规定只有加盖学校公章的成人高等教育宣传资料才能向社会发放:三是要求教学点能为学生服务的事情尽力做,做不到的事情不乱承诺;四是对管理不规范,管理队伍、教学场地不保证的教学点坚决取缔。

(二)专业定位

1.不断拓展专业覆盖的领域和范围。作为地方性高等师范院校,广西师范学院成人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以师范类专业为主。但是从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角度出发,2006年以来,广西师范学院积极发展非师范类专业,在原有的师范类专业基础上,根据市场调研,跟踪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每年均增设非师范类专业。目前学校开设的58个成人高等教育专业中有近20个非师范类专业,主要集中在经济金融类、环境保护类、国际贸易类、物流管理类、旅游管理类、电子信息类、化学化工类,新闻传播类专业,专业增设的原则是跟踪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发展对重点人才的急需专业,增设新专业找准了市场定位便赢得了生源的增长。

2.认真研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就像产品规格一样必须有标准,成人高等教育的学员不仅选择专业方向,更注重选择修读专业的课程内涵。成人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是要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有明显的成人特点,在专业核心课程具备专业规范的前提下,选修课应该有灵活性,开设课程超市供学生根据职业生涯的需求选择;二是要注重课程设置具有应用性。因为成人的工作经验和生活阅历使其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要求更高,只有适应学生人生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才能吸引学生选择该专业。所以广西师范学院每年春季均组织教学单位总结历年的教学经验,吸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坚持每年制定一整套针对该年级新生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更新能与时俱进。

3.把握区域经济发展脉络,探究广西高校成人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和布局特点,取长补短,优化成人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广西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是广西教育厅委托的“广西成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秘书处”,每年负责广西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新增专业的申报工作,熟悉广西各高校成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整体情况,通过对各类专业数量、分布区域的分析,学校在每年的成人高等教育新增专业的设置问题上能避开高校重复设置多的专业,选择社会有需求但其他高校还未关注或者较少关注的专业,避免与其他高校为同一专业争夺社会上数量有限的生源,通过合理的专业设置布局寻找到新的生源增长点。

(三)生源结构

1.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群。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是可以通过衔接成人高等教育大专学历而在学生求学期间提升学历的途径之一。广西师范学院利用假期或者双休日的业余时间给报考成人高等教育大专专业的学生进行考前辅导,录取后跟踪服务,在学生中职毕业后,区内的学生可以转到区内工作地所在的教学点继续完成学业,这一措施很受学生欢迎,因为学生不会因为单位的变化而失去继续求学的机会。

2.面向社会在职从业的行业人员。在职从业人员学历提升的需求:一是来自人们自我发展的进取意识;二是来自行业的激励政策。比如,广西一些地市教育局规定教师在一定年限内达到教育局规定的学历层次,可以减免部分学费,这样的政策会促动当地教师选择通过成人高等教育提升学历;三是行业入门标准的提高,比如,“小学教师资格证书”的申请要求教师具有大专以上(含大专)学历层次,这个行业标准的提高,使得原来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的小学教师必须进行学历补偿,所以小学教师自然成为成人高等教育可挖掘的生源群;四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比如,企业各类人员提升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需要边工作边学习,从而选择成人高等教育这种送教上门的学习形式来提升学历。

3.面向普高升学受挫的落榜生。近年来,我国普高报考人数有减少趋势,而高考录取比例在增加,普高升学受挫的学生报考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在减少,但是每年总还是有报考普高的落榜生,这些落榜的学生年龄尚小,在家庭经济许可的情况下继续求学是很有必要的,所以选择好有利于学生就业的专业

同样能吸引学生选择成人高等教育提升学历。比如,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对学龄前儿童的关注,“学前教育”专业成为社会需求的热点,成人高等教育的学前教育专业报考人数明显增长,所以选好专业,报考成人高等教育也是落榜学生继续深造的途径之一。

(四)管理服务

1.加强管理服务,为学生排忧解难。广西师范学院不少教学点能为学生提供免费服务,比如,为报考广西师范学院的学生进行免费的成人高考考前辅导;对申请学士学位的学生给予免费的学位外语辅导;对需要办理教师资格证的学生免费进行普通话测试的语言培训辅导等,优质的管理服务化解了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激发了学生报考的热情。

2.严抓管理质量,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广西师范学院制定了十多个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规章制度,内容涉及学籍、教务、考务、命题、试卷、实习、答辩、毕业、学位等各方面的工作规范和工作流程,并通过不断研究管理中存在问题,及时修订管理文件,实现科学管理。

3.定期举办管理人员培训班,规避管理风险。随着成人高等教育教学阵地的前移,广西师范学院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管理也从校内迁移到了教学点,教学点管理人员的结构和管理素质对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质量的影响很大,若不注重对管理人员的严格培训,很可能因管理差错造成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管理工作出现事故,所以学校定期对教学点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培训,虽然投入大,但是见效快,规避了管理风险,促进了招生工作。

(五)教学质量

1. 教学质量是办学的生命线,高质量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服务是高校服务社会最重要的承诺。劣质的教学质量只能催生大量真的“假”文凭,即学生拿到了教育部颁发的学历文凭,但是在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上却一无所获,这样的教学质量是对社会极大的不负责任。广西师范学院一直以来严格规范教师选聘质量,要求讲师以上 (含讲师)的选聘率要达到70%以上,鼓励教学单位对专业核心课程选聘副教授或者教授任教,师资资格和质量的把关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

第8篇:区域发展管理范文

关键词:战略管理; 发展; 趋势

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层层深化的过程,存在奠基、鼎盛、反思、重振等几个清晰的、已经得到普遍认可的研究阶段, 这些阶段共同构成了战略管理理论丰富多彩的研究领域(姚小涛, 2003) 。20 世纪90 年代以后, 不少通过多元化经营形成的大产业开始出现问题, 多元化的热潮也开始消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 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大, 产业边界日益模糊, 产业结构的稳定性日益下降, 企业的竞争优势越来越难以持续。在急剧变化的环境中, 企业如何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 许多战略管理学家在思考, 从而促使了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现状 当今社会,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 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日益明显。战略管理研究转向于重视在动荡环境中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以及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知识因素以及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问题。

20 世纪90 年代以前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大多建立在对抗竞争的基础上, 都比较侧重于讨论竞争和竞争优势。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中期, 在新的环境下, 企业逐渐认识到, 竞争是为了生存和健康发展, 必须超越这种以竞争对手为中心的战略逻辑。在此背景下, 通过创新和创造来超越竞争(SurPPetition ,德- 博诺, 1996) 开始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一个新焦点。围绕这个新焦点, 出现了一些新理论。

1. 顾客价值中心理论。菲利普·科特勒(1999) 把顾客价值(CV) 称为顾客让渡价值(Customer Demisable Value) 。彼得·杜拉克在40 年前就观察到, 公司的首要任务就是“创造顾客”。博诺(E. de - Bono , 1996) 认为传统的竞争战略逻辑是一场零和博弈(Sum - zero) ,这样的竞争“是一个危险的概念”。以顾客价值为中心的战略逻辑扩展和超越了传统战略理论的内容,这时的顾客价值就成了企业间的竞争规则, 制定规则者比遵守规则者知道的信息和拥有的相关资源要多得多, 战略逻辑起点决定了胜负。企业可从培育产业先见、转移战略的核心(顾客) 、超越资产和能力进行战略决策、为顾客打破惯例等方面围绕顾客价值重组自己的战略逻辑框架( 石军伟,2002) 。

但这种顾客导向的战略理论主要适用于已结构化的产业市场之中, 要准确、全面了解顾客需求并非易事, 顾客导向战略实质上是一种追赶、防御策略, 所以要想取得未来产业的领先地位, 企业就必须超越顾客导向, 而非仅把目光聚焦于顾客需求, 变被动、追随为主动、创造(孙晓岭, 2004) 。

2. 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美国学者穆尔(James F. Moore) 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标志着战略理论的指导思想发生了重大突破。作者以生物学中的生态系统这一独特视角来描述当今市场中的企业活动, 但又不同于将生物学的原理运用于商业研究的狭隘观念, 后者认为, 在市场经济中,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似乎仅仅表现为最合适的公司或产品才能生存, 经济运行的过程就是驱逐弱者。

穆尔提出的“商业生态系统”这一全新的概念, 打破了传统的以行业划分为前提的战略理论的限制, 力求“共同进化”。穆尔站在企业生态系统均衡演化的层面上, 把商业活动分为开拓、扩展、领导和更新四个阶段。商业生态系统在作者理论中的组成部分是非常丰富的, 他建议高层经理人员经常从顾客、市场、产品、过程、组织、风险承担者、政府与社会等七个方面来考虑商业生态系统和自身所处的位置; 系统内的公司通过竞争可以将毫不相关的贡献者联系起来, 创造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在这种全新的模式下, 作者认为制定战略应着眼于创造新的微观经济和财富, 即以发展新的循环以代替狭隘的以行业为基础的战略设计(汪涛, 万健坚, 2002) 。

3. 应用组织生态学、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研究企业战略的理论。当生物进化论的观点与思路被引入到组织演进与进化的研究中时, 组织生态学(Organizational Econogy) 便产生了,其代表人物是Hannan和Freeman , 主要研究组织进化过程、组织种群的变化与环境选择的结果。Nelson和Winter主要是从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对组织的演进进行分析。随着近年来理论界对组织成长的特别关注, 在战略管理领域应用组织生态学展开研究将成为一个日益成长的方向。

与社会学相交融的研究思路带动了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 分析方法的兴起。这派研究认为组织镶嵌于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 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社会网络关系,企业的内部结构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社会关系网络, 企业集团以及其他一些被现代企业理论认为是市场与企业之间的组织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网络形式。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ship)是网络分析的的基本概念, 目前有两种研究思路, 分别是以Coleman为代表的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 理论和以Burt为代表的社会空洞(stauctural hole) 理论。社会资本可以被看作是企业的社会关系数, 而结构空洞则代表了网络内社会关系密集与稀疏地带之间的需要开发的区域。简单说, 社会资本理论认为企业发展需要不断地拓展与积累其社会资本, 而结构空洞理论则认为企业发展倚赖于对其所处网络中的社会关系空白地带的开发(姚小涛, 2003) 。

二、西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从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来看, 企业战略理论的演变遵循着如下的规律: 从战略理论的关注点来看, 存在如此的发展轨迹, 即关注企业内部(强调战略是一个计划、分析的过程) ———关注企业外部(强调产业结构的分析) ———关注企业内部(强调核心能力的构建、维护与产业环境的分析相结合) ———关注企业外部(强调企业间的合作, 创建优势互补的企业有机群体) ; 从竞争的性质来看, 竞争的程度遵循着由弱到强, 直至对抗, 然后到合作乃至共生的发展脉络;从竞争的持续性来看, 从追求有形(产品) 、外在、短期的竞争优势逐渐朝着对无形(未来) 、内在、持久的竞争优势的追求; 从战略管理的范式来看, 战略管理的均衡与可预测范式开始被非均衡与不确定性所取代。

由此, 我们可以大致把握在企业面临新的经营环境的条件下, 战略管理理论将会呈现如下特点和发展趋势:

1. 制定企业战略的竞争空间在扩展。企业必须从全球的角度、从跨行业的角度、从无边界的范围内来考虑配置自身的资源, 以获得最佳的管理整合效果。

2. 企业战略具有高度的弹性。战略弹性是基于企业自身的知识系统对不断变化的不确定情况的应变能力, 员工的知识结构及其组合的方式和机制是战略弹性的核心部分。因其具有难以模仿性, 战略弹性一旦建立, 就确立了企业的战略优势。

3.不过多考虑战略目标是否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相匹配。企业不能简单地平均分配资源, 而是要创造性地通过各种途径来整合资源, 通过与知识的组合来克服资源的限制, 从而为顾客多创造价值。

4. 由企业或企业联盟组成的商业生态系统成为参与竞争的主要形式。未来的竞争是不同商业群落之间的竞争。对于一个单独的企业个体来讲, 竞争更体现在加入或营造有影响力的、能为自己带来实际价值的企业生态系统, 在竞争与合作的和谐环境中, 寻求一个更为有利的地位。

5. 制定战略的主体趋于多元化。信息传播方式的网络化决定了每一个个体在整个网络系统中都是信息传播的一个节点, 高层主管不再居于信息传播的中心, 普通员工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企业的战略制定, 他们具有既是决策参与者又是决策执行者双重身份的特征。

6. 战略的制定从基于产品或服务的竞争, 演变为在此基础上的标准与规则的竞争。企业会有意识地制造变革、与行业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对手或企业联盟共同合作, 创造和制定指导行业的技术标准或者是竞争规则。以此来获取高额利润,确定优势地位。

7. 战略理论研究的视角趋于多元化。由于战略管理中的复杂性, 使得人们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去研究战略管理理论。但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 寻找一种普遍适用的战略管理理论几乎是不可能的, 系统思考是应对复杂性和变化的最有效的手段( Iackson ,2002) 。

转贴于 三、国内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引入战略管理的。国内目前在战略管理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从理论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 企业多元化、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知识理论、高度重视环境因素、战略柔性、基于人本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理论、以复杂性科学为基础的系统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社会关系网络系统理论、和谐管理理论等开始受到高度的重视。

 朱江(1999) 、尹义省(1998) 等人对我国企业的多元化问题进行了较为具体的实证研究; (2002) 、陈劲、许庆瑞(1999) 、刘冀生(2002) 等人对于目前企业战略发展所强调的归核化(Refocusing) 问题展开了一定研究, 例如将核心能力具体化, 设计了相应的测量指标, 并进行了较为规范的实证分析, 虽然这种研究指标以及样品的选取还有待于进一步精确, 但已开辟了国内相关领域一个新的研究方法; 由于数据易获取、资料较齐全, 上市公司目前已成为国内战略管理实证研究的重要对象; 徐二明、许可(2002) 、王开明、万君康(2001) 、陈劲(1999) 等研究了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 顾乃康(1997) 等对战略理论中的知识理论进行了研究; 边燕杰、丘海雄(2002) 、姚小涛、席酉民(2003) 等人从社会网络这一新视角对社会网络与企业发展、企业绩效关系进行了研究; 沈艺峰(2003) 、贾生华(2003) 、王凌云(2003) 等人研究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战略成功的影响; 简汗权、李恒(1998) 、单汨源(2000) 、徐飞、徐立敏(2003) 等对战略联盟理论进行了研究; 史占中(2001) 、董川远(2003) 、王光庆(2003) 等对虚拟企业战略进行了研究; 黄江圳, 谭力文(2002) 等对企业动态能力进行了研究; 席酉民1989 年提出了复杂多变环境下的和谐管理理论, 在其后的十余年的研究与实践中, 他及其带领的研究群体形成了和谐管理的基本思想和理论, 该理论下的战略分析框架即和谐机制的要义是:“和则”用于在不确定环境下的人的不确定性的削减,“谐则”用于确定性环境下物化要素的优化; 赵国杰、于海洋、冯石岗(2000~2002) 等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基于人本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理论, 该理论认为, 企业发展战略是由企业的整体进步和企业中人的全面发展体系构成; 姜振寰、刘艳梅(2002) 、徐全军(2003) 、刘洪(2003) 、蓝海林(2001) 、宋学锋(2000) 等以复杂性科学为基础, 从系统论角度研究企业战略管理。

总体上看, 目前国内在理论上基本朝着跟踪国际研究前沿问题、与国际研究接轨的方向发展, 在研究方法上已开始注重一定的规范性, 从理论推导、命题建立、方法选择、数据分析以及命题验证等方面都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技术路线。

战略管理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领域, 其主流理论基本上发端于西方尤其是美国, 而中国企业所处的环境与背景还有其一定的特殊性, 因此使得问题的选择与研究结果的解释方面不完全类同于西方。不存在所谓的普适通用理论, 因此在战略实践中必须注意理论的适用性问题(钟映弘、杨建梅,2003) 。展望国内战略管理研究未来的趋势, 应是在借鉴国际上规范的研究方法基础上, 突出战略管理的环境依赖与问题导向性, 在测量变量尤其是控制变量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到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与文化背景, 即战略研究在中国环境背景(Chinese Context) 下如何较好地实现本土化。可以强调背景与问题的中国特色, 但不能强调研究方法的中国特色。

在重视战略理论在实践中的适用性问题的同时, 还要突出强调战略主体在理论运用和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民, 刘鸿渭, 2003) 。只有这样, 才可以使研究更加有效地聚焦于国内具体的企业战略问题, 并最终获得较理想的研究效果。

参考文献

[1] (美) 迈克尔·波特著.乔晓东等译.竞争战略[N]. 中国财经出版社, 1989.

[2] 徐二明. 企业战略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8.

[3] 陈晓红. 战略型资本运营[M].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3,6.

[4] 王方华.企业战略管理[M]. 复旦大学版, 1997.

[5] 赵国杰, 冯石岗.建构基于人本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体系初探[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2002,4.

[6] 席酉民, 姚小涛.复杂多变环境下和谐管理理论与企业战略分析框架[J]. 管理科学, 2003,4.

[7] 姜振寰, 刘艳梅. 熵、耗散结构理论与企业管理[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03,1.

[8] 姚小涛, 席酉民. 社会网络理论及其在企业研究中的应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03,3.

[9] 严建援, 颜承捷, 秦凡1 企业战略联盟的动机、形态及其绩效的研究综述[J]. 南开学报,2003,6.

[10] 李梅, 金照林. 顾客价值创新: 动态环境下的企业战略新逻辑[J].经济管理·新管理, 2003,12.

[11] 孙晓岭.企业竞争新思维: 超越“顾客导向” [J].经济管理·新管理, 2004,1.

[12] 徐全军. 企业理论新探: 企业自组织理论[J].南开管理评论,2003,3.

[13] 武亚军.90年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研究趋势[J].南开管理评论,19991

[14] 姚小涛. 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预测,2003,6

[15] 王磊, 刘洪涛, 李垣1 当代企业战略研究的理论基础综述[J]. 经济学动态, 1999.

[16] 石军伟.企业战略理论的逻辑比较[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2,8.

[17] 蒋峦, 蓝海林, 谢卫红.企业战略理论研究[J]. 科技与进步,2002,3.

[18] 倪义芳, 吴晓波.论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的演变[J]. 经济管理·新管理, 2001,6.

[19] 项保华, 李庆华. 企业战略理论综述[J]. 经济学动态, 2000,7.

第9篇:区域发展管理范文

论文摘要: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表明,重庆市在社区服务和社区就业领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但要真正把潜在的需求转变为现实需求,把潜在的岗位转化为现实就业岗位,还需要充分把握各参与主体的心理预期,体现区域的差异性,并在丰十区服务和社区就业的激励机制方面寻找新的突破口,从而保持重庆社区就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社区服务业。开发就业岗位,对于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加快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重庆作为年轻的直辖市和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在实施富民兴渝战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社区为依托解决城市就业和再就业等方而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一、重庆市社区服务需求潜力分析

重庆是我国以城市带动大农村整体发展的一个特殊的直辖市,承担着三峡移民、国有企业改造、老工业基地振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重任。在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中,大量富余劳动力被分流出来,大量隐性剩余劳动力显现出来,就业压力很大。包括社区服务业在内的许多服务性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力需求扩张行业。所以,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搞好社区就业工作,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不仅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积极的杜会意义和政治意义。社区服务的需求潜力是开发社区就业岗位的基本前提。

《重庆市发展社区服务业开发就业岗位研究》课题组通过对重庆市部分地区的抽样调查(分布于南岸区、大渡口区、沙坪坝区和巴南区,样本总量134)表明,居民们对社区服务的需求程度总体上较高。具体调查情况如表1:

-

通过比较研究,得出了重庆市社区服务需求潜力较大的结论。其中有较大发展潜力的社医服务项目如下:家庭教育(30.1%)、商品递送服务(28.4%)、水电维修(27.6%)、车辆管理(27.6%)、房屋维修(26.8%)、社区信息服务(21.6%)、老年教育(20.9%)、成农制作(17.2%)、日常生活用品销售(17.2%)、家电维修(16.4%)、家政服务(15.7%)。

二、重庆市社区就业潜力分析

在社区就业需求的基础上,通过配置社区公共资源,搭建社区服务平台,才可能转化为社区就业岗位。对于下岗失业人员和新初次就业人员而言,还必须通过有针对性的社区就业培训和信息引导,才能够把社区就业岗位转化成为社区就业机会。

1、社区就业岗位分析

当前重庆市社区服务领域主要涵盖的就业岗位如表2:表2社区服务岗位汇总表

课题组通过对129名潜在社区就业人员的调查了解到:愿意从事社区就业的有105人,占调查总数的81.4%;不愿意的有24人,占调查总数的18.6%。关于社区就业动机,增加家庭(个人)收入的有78人,占调查总数的60.5%;可以享受就业优惠政策的有22人,占调查总数的17.1%;有自我发展空间的有29人,占调查总数的22.5%;没有其他就业门路的有18人,占调查总数的14%;其他1人,占调查总数的o.8%。社区就业岗位意向居前五位的是社区治安(32.6%)、社区管理(32.6%)、文化娱乐(20.9%)、保洁绿化(20.2%)、餐饮服务(18.6%)。

从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愿意从事礼区服务业的人员占大多数(81.4%),其社区就业意向岗位主要集中在社区治安、社区管理、文化娱乐、保洁绿化、餐饮服务等技能要求不高的岗位。而当前社区服务项目中有较大发展空间的丰要集中在家庭教育(30.1%)、商品递送服务(28.4%)、水电维修(27.6%)、车辆管理(27.6%)、房屋维修(26.8%)、社区信息服务(21.6%)、老年教育(20.9%)、成衣制作(17.2%)、日常生活用品销售(17,2%)、家电维修(16.4%)、家政服务(15.7%)等需要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项目。这些项日应该成为目前重庆市开发社区就业岗位的突破口。

按目前大约每35个居民需要1名社区服务人员(每万人社区就业平均数276人)的抽样调查结沦推算川,重庆市主城9区共有非农业人口317.23万闭,共需社服务人员9.06万余人。而同年重庆市城镇经济单位在岗职i中从事公共服务业的仅为4.11万人12],社区就业岗位的需求缺el达5万余人。2005年末,全市城镇人口为1265.95万人13i,社区居民服务的需求规模急剧上升。由此不难看出,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开发社区就业岗位,是重庆市未来主要的就业增长点。

2、社区就业机会成本分析

社区就业的机会成本,是指选择社区就业而放弃其他就业机会,或不就业所失去的收益或其他补助。社区就业获取的收益和其他保障是就业者放弃在其他领域就业或失业的机会成本,如该机会成本高于因失业获取的低保金或失业救济金,则下岗失业人员就有参与社区就业的利益动机。

社区服务业一般来讲具有微利性或低利性的特点。当前重庆市社区就业的月收入一般在300-500元之间(按中问值400元计),以一个三i:3之家(夫妻双方均下岗或失业,有一个上学的子女)来看,他们每月可享受低保金585元(195×3=585),如果夫妻有一个实现社区就业,则每月劳动收入400元,另可享受低保金185元,即该家庭选择社区就业的机会成本为400元,收益为400元,收益等于机会成本,参与社区就业在经济上和体力上明显不合算,因此缺乏积极性。如果夫妻有两个实现社区就业,则每月劳动收入800元,不能享受低保金,即该家庭选择社区就业的机会成本为585元,收益为800元,收益高于机会成本,则参与社区就业在经济上合算,具有参与的积极性。

因此,如何保障参与社区就业人员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失甚至有所提高,从而调动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参与礼区就业的积极性,是政府制定政策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三、重庆市社区就业容量预测分析

1.从经济增长角度预测礼区就业容量

根据一份研究文章的结论我们可做如下预测分析。重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数量关系为:gdp每增长1%,全社会将增加从业人员1.75万人;从三个产业来看,重庆市gdp每增长1%,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将减少1.12万人,第产业从业人员减少0.70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将增加3.57万人,其中社会服务业增加16842人,仅次于建筑业。(详见表3)

按照重庆市政府提出的2006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的预期目标10%i~‘算,2006年gdp增长将新增社会服务业的就业岗位约l7万个。由于社会服务业的口径比社区服务业要大得多,以社区就业人员占社会服务业从业人员20%的保守比例计算,2006年将新增约3.4万个社区就业岗位。2006年重庆市政府提出新增就业岗位的几标为19万个,社区就业的贡献率将达到18%。充分挖掘这些潜在的社区就业岗位,将成为重庆市解决城镇就业新的增长点。

2.从社区消费增长角度预测社区就业容量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居民日常消费支出的60%发生在社区,而目前我国居民在社区内的日常消费支出则不到10%。通过提高居民在社区内的消费支出,可以繁荣社区服务业,扩大社区就业容量。当前我国社区就业的份额只有3.9%,而发达国家的社区就业份额为20—30%,发展中国家的社区就业份额为12—18%t~。重庆市社区就业份额以牟国的平均水平3.9%计,如在十年内达到发展中国家的最低水平12%的标准,将可以增加46万个就业岗位,平均每年可增加4.6万个就业岗位。

3.从城镇化水平提高角度预测社区就业容量

根据十六大的部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城镇人口的比重要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体系要逐步健全,社会就业要比较充分。根据重庆市委、市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决定》(渝委发[2001】34号),加快重庆市城镇化进程的f1标足:力争到201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由2000年末的33.09%提高到届时的全国平均水平。2005年未重庆市城镇化率为45+2%。正处在加速发展的过程中。

在加快城镇化的进程中,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城市常住人口大量增加,涌现出大批新兴的小区和住宅,从而形成对社区物业管珲等服务的强劲需求。而要保持城市社会经济协凋发展,就必须同步提高城市社会服务水平,并通过发展社区服务业来推动。进城的农民工大多文化素质偏低,缺少专¨的技能,但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劳动能力,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社区服务业将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就、世舞台。因此,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加快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力,扩大礼区就业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