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教育的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
通过对小学语文课堂进行调查与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小学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带有着一定的片面性,教师思维不够全面,不能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认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很少注重为学生预留探索空间,仅靠灌输法在课上进行教学,使得学生的学生能力难以有所提升。在新课标提出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这些问题逐渐的暴漏出来,具体来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忽视教与学的适配关系
长久以来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都会对如何进行课堂教学十分的重视,并将所有的精力都投放在了教育教学的制定和施行上。但是实际上课堂教学并不是单向的,其既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关注,同时也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思考,以保障教与学的相互适配。
(二)功利思想过盛
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功利思想过盛。所谓的功利思想过盛就是指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过分的追求实质性的成果,例如学生成绩的提升等,而忽视了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没有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阅读与思考,使得学生的学习过于被动,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与理解。
(三)学生个性被束缚
新课标出台后要求教育教学在进行的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注意学生个性的成长,让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这一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过分注重课堂的纪律,如无特殊的情况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过少。
二、以学定教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语文学科与其它的学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其不仅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应用性学科,需要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知识水平的提升,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思考,以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了让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可以顺利达成,目前我国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开始将以学定教理念引入了小学语文课堂之中,通过改善教学视角,尊重学生意见的方式,对教育教学进行改革,进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具体来说以学定教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紧贴教材实际,把握学生学情
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重点把握每一单元、每一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并结合教材的内容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针对学生的学情合理的对教育教学进行调整。
1.进行内容划分,突出教学核心。语文教材的编撰目标性比较明显,每一课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带领学习一起达成。教师需要对这些教学目标进行深入的了解,确保语文课堂教学最终取得的结果可以与之相一致。同时教师还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划分,区分出其中的新旧知识点和难易知识点,对不同的知识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核心进行适当突出,提升学生的掌握程度。
2.关注学生学习,了解学生学情。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不同,并且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影?也有所差异。因此在以学定教思想的影响下,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关注,并对学生的接受情况进行调查,对学生的意见进行问询,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善教育教学中的不足。
(二)丰富教学方法,改良教学过程
在没有将以学定教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前,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习惯于让学生保持沉默,仅由教师一个人完成课堂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显然与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背离。
1.引入现代方法,施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法是现代教育中最受欢迎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践行以学定教思想的最佳途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的将现代的教学方法引入课堂教学之中,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通过自己的努力达成学习的目标。
2.注重引导教学,鼓励学生探究。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小组合作学习应由浅入深开始。第一、在课堂学习之前教师可以让小组对学习内容进行预习,并将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可以在课上向教师进行提问。第二、课程学习完成后,小组内成员进行学习成果的交流,针对组内成员不懂的地方彼此之间互相帮助,互相讲解。第三、在合作学习环节中,教师要善于随时调控,合作交流讨论不仅仅局限于小组中,还可以小组与小组的相互交流。
(三)改变评价视角,完善教育不足
因此笔者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提出了“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想法。即先让学生预习,包括独立阅读和思考,充分内化和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地“动”起来,自主去学习新知,自主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然后根据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选择最优化的教学策略引领学生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
要上好一堂“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阅读课,老师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 以人为本原则
即从学生需求和特点出发,开展针对学生的有效教学活动。在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知、情、意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发展,同时要兼顾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在学生的发展中进行教学,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学,根据学生的发展进行教学,在师生关系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扮演支持者、辅助者、合作者的角色。在学与教的关系上,强调学的核心地位,教师的教是为促进学生的学,教服务于学,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选择教学,为了学生的发展合理教学,在学生的发展中实施教学。如阅读课上教师通常在导入后,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理解大意,而采用以学定教的阅读课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brainstorming,在这个话题上你想要学到哪些知识。不同于以往的老师带领学生进入文本,这个设计是先由学生课前预习时思考提问,然后进去文本寻找信息,这个改动可以促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将老师要教什么变成我想要学什么。
二、坚持重点原则
每堂课程课时有效,教学内容较多,因此,在进行每节课或每个单元教学中,教师应坚持重点,加强对重点知识的讲解,但这并不代表对非重点知识不管不顾。,确定教学重点首先要吃透新课标。新的课程标准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为教学目标。只有明确了这节课的完整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标,并把课程标准、教材整合起来,才能科学确定静态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其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教学重点尤其是教学难点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而言的。因此,我们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状况,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是通过课堂提问、课后辅导、批改作业、分析试卷等方法,分析学生的疑难所在,以作为今后教学相应内容时确定难点的借鉴。
三、能力优先原则
“以学定教”进行课堂教学,就应当将学生的能力培养放在首要位置,摒弃“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帮助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实现能力的提升。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首要目的是为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打基础,为他们继续学习英语和未来职业选择创造有利条件。在英语教学中,老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发现语言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调整情感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八年级上册Unit8 Thanksgiving in the United States为例。这堂课的能力目标是学生能读懂介绍节日的文章,能介绍节日习俗。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可以采用了mind map作为工具贯彻整堂课。最后的大输出环节,学生就能合作完成介绍中国节日的mind map,并利用做出精彩的报告,做到了学以致用。
第四,方法优先原则。
[摘 要]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课堂也是有章可循的。教师若遵循学情,在学生认知出错时,在学生成功出彩时,在学生学而不达时,在学生产生异议时,在学生出现“意外”时都能巧妙应对,就能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动态课堂 以学定教 学情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7-044
新课改以来,“生本课堂”逐渐深入人心,它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善待了学生差异。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呈现生成性、开放性以及多变性。因而,“以学定教”的动态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在深刻理解“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与实施,并在复杂多变的动态教学中依据学情,运用自身的智慧,灵活地调控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笔者以为,从大的方面看,课堂教学中展示的学情一般可分五种情形:一是出错,二是出彩;三是不到位;四是产生争议或疑问;五是出现“意外”。如果我们都能依据学情,巧妙应对,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认知出错时——耐心纠正,反诘归谬,及时巩固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的检查交流中,经常会出现学生生字读不正确的情况,此时教师不宜单纯机械地否定、纠正了事,而应延迟评价,依据学情,随机调控。当然,这样的引导方式也可以运用到写字、说话等方面。
【案例1】苏教版六年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在《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教学中,教师问学生最佩服谁时,有学生说佩服白骨精的持之以恒。这时,教师就问学生:“是的,白骨精是不达目的不罢休,但是她干的是好事还是坏事?”当学生说是做坏事时,教师又追问:“那么,她如果越不泄气,就越怎么样?”学生说:“那坏事就越干越多了,对人们的危害也就越大了!”教师随即反诘:“如果像你刚才所说,那么,你是佩服她坏事干得多,危害大了?”教师和全班学生都发出了笑声,在笑声中,学生也明白了自己的认识是错误的。
小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全面地认识事物,产生一些不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很正常。智慧的教师不会简单地否定,而是顺水推舟,通过反诘归谬,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错误。案例中的教师这样的应对、调控策略,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又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
二、成功出彩时——典型引路,及时推广,强化提升
如果说【案例1】是在学生学习出错时的引领,那么学生在获得良好学习成果时就应进行推广共享,化个别的成功为集体的成功。这是一个很好的生成资源。
【案例2】人教版三年级《月球之谜》
我根据学生朗读的停顿,把这些“谜”分成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讲看到的现象或事实,后一部分是提出的问题,并让学生同桌间进行练读,一个读现象部分,一个读提出的问题。接着进入展示阶段,第一组学生读得不够好,在我的情境引导下再读,进步仍不明显;第二组学生读得还好,经我再一点拨,第二次读得非常到位。于是,我觉得火候已到,就及时引导:“同学们,让我们学着他们的样子读一读!第一遍我们(师生)合作读,我读现象部分,你们读提问部分,注意语气、语速。读后,同桌合作再读一次。”
的确,学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模仿,学习从模仿开始。同样,这样的推广也可以运用于写字、识字、说话等方面。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照着样子做,照着样子学,就能让学生在推广中获得成功的经验,提升学习的效果。
三、学而不达时——发挥主导,正确引领,用心呵护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但同样也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应发挥主导作用。面对学生的认识偏差,或是有悖于文本正确价值取向的理解,教师就当“该出手时就出手”,给学生以有效、正确的地引领。
【案例3】人教版二年级《丑小鸭》
《丑小鸭》的教学已临近尾声。突然,一个学生漫不经心地说道:“我认为,丑小鸭没什么可高兴的。因为,她本来就是天鹅蛋孵出来的,那她长大了当然就是天鹅喽!”全班一片寂然。一会儿,只见语文教师面带微笑、不紧不慢地对全班学生说道:“那位同学说得完全正确。的确,丑小鸭长大了肯定是天鹅。但是,真的是这样吗?假如丑小鸭在成长过程中没有经历那么多的磨难,假如丑小鸭面对种种困难和挫折害怕了、退缩了,那么你想一想,丑小鸭长大了能成为一只真正的天鹅吗?”一石激起千层浪,从学生的神情举止中,教师明白了学生的答案是否定的。于是,教师趁势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那只在充满嘲笑、歧视、侮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天鹅会是怎样的……
案例中的学生存在认识的偏差,教师抓住这一学情,通过引导,让学生从更深层次理解了白天鹅美丽的内涵和文本的主旨。
动态的课堂充满着我们难以预见的情况,特别是在学生展示自己不甚完美的学习成果并受窘时,我们要抱着以人为本的理念,特别要呵护学生的自尊。教育是爱的事业,不能因为我们的疏忽而让学生的心灵受伤。只要我们心中装满关爱,做到以生为本,并坚定课堂上所有的生成点都能成为教育教学资源的信条,那么受窘的学生也能获得满脸的灿烂。
四、产生疑义时——耐心倾听,探因求源,待机而解
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珍视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因此,当学生对文本有着与众不同、独特的理解感悟时,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解答也许会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
【案例4】人教版六年级《一夜的工作》
在理解句子“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今夜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时,有学生提出异议:不对,应该是增加了!
我一愣,说:“我想你有你的理由,请说说你的理解!”“‘好像’只是‘好像’,并不能说明事实,我认为是增加了,只是增加之后还是很少,给人感觉好像没有增加,这更说明了生活俭朴。”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尊重,心里装着学生,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就一定会换来课堂无边的精彩。
另外,当学生对文本理解产生疑问或异议时,如果解决的时机还不成熟,就需要等待,应先存疑,让学生在深入文本学习之后再来解决疑问,从而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刻的理解。
【案例5】人教版五年级《珍珠鸟》
初读后进入交流环节,有学生说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也有学生说珍珠鸟是不怕人的鸟。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生成性问题,就先存疑,让学生在课尾再来讨论,就会有更深的理解:“那它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鸟呢?让我们学习了课文后再来深入讨论这个问题。”学了课文后,我让学生回顾存疑的问题,通过讨论,学生们认识到了怕与不怕其实取决于人的态度。
教师待到时机成熟时再来解决疑问,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最后水到渠成,使学生学得深入有效,既不会浮光掠影,印象不深,课堂也显得更高效。
五、出现意外时——反思成因,紧扣教学,因势利导
课堂总是让人感到意外,当然这里所指的意外不是意外的出彩或出错,是指出现与自己的教学预设、教学内容相去甚远的课堂突发事件。课堂突发事件在课堂中被认为是一种危机,阻碍着课堂教学秩序的正常开展,但同时这些危机也是一种教学良机,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珍贵教学资源。
【案例6】人教版四年级《五彩池》
课堂交流时,一位学生问:“五彩池里能否游泳?”当时我想:“这不是有意捣乱吗?”就装作没有听见,只是含糊着过去了。其实,这个学生的提问虽出于其天生的好奇心,但却颇具探究价值。如果顺势让他们展开思索,或许将大有收获。因为五彩池里能否游泳,至少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池水深浅如何,二是池水是否干净,三是池中有无危险。而这些内容,在课文中或明或暗都可以找到相关的材料信息,可惜课堂上未能让学生展开研读。
当遇到突发事件时,教师应迅速地对“意外”资源做出正确判断,巧妙运用教学机智及时调整。同时教师可以借此为切入点,顺着新的教学思路展开教学工作,把预设与生成巧妙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突发事件上回归到学习当中,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最终的学习目标。
课堂中还有一种经常出现的意外就是冷场。冷场的出现,多数与教师备课没有备学生有关,或者说与教师对所教的学生不够了解有关。但是,教师若能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巧妙地引导冷场,调控冷场,往往能够使课堂豁然开朗,重现课堂教学的一片盎然春色,重展课堂教学的一片勃勃生机。
【案例7】苏教版二年级《有趣的发现》
一位教师在教学《有趣的发现》一文时,在课堂行将结束时,教师问:“达尔文考察时能根据昆虫翅膀的规律发现其形成的原因,我想你们在生活中也有过许多发现。来,说说吧!”出乎意料的是,刚才还热闹的课堂一下子沉寂了下来。学生们或皱眉不语,或低头沉思,教师充满期待地看着学生,可仍旧没有一个人举手。怎么办呢?此时,教师面带微笑地对学生说:“这样,我先来讲一个我童年时候的发现吧!”“好!”顿时,教室里一片寂静,39个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教师。教师讲了一个小鱼出水与下雨的关系的发现。话音刚落,教室里便嘀嘀咕咕起来:“啊,这么简单呀。”“我也有。”学生纷纷举手……
当然,造成冷场的因素是很多的。面对冷场,如果引导得当,反而是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并参与教学对话的绝妙机会,还可以唤醒学生的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就像上述教学片段,面对冷场,这位教师沉住了气,在经过短暂的思索后,机智地对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巧妙地采取了合适的方法,有效地处理了这次冷场,反而掀起了一个课堂教学的。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不断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从减少碳的排放量到推崇新能源,从新型电脑的问世到智能手机的普及……人类的生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改变,这些改变来源于科技。但是,科学却没有深入到当代文学方面,文学领域的作品不多,小学语文中关于科学文艺的内容更少,在这方面,对语文教师的知识储备无明确要求,往往是带少年儿童去科技馆参观一下就算是科学教育了,这种状况亟待解决。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中国的科学文艺行业缺少的是人才储备。文艺工作者应该去了解前沿科技,将科学技术与文学创作结合在一起,创造科学文艺,应将科学与文艺相结合,创作出受读者?g迎的文学作品。北师大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科幻理论和学科体系建设”项目,这为小学语文教师提高科学素养、增强教学魅力提供了很大帮助。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亟须普及小学科学文艺知识
日前,国务院下发了一系列关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纲要,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全面加强我国的公民科学素质能力建设。这一纲要的提出,可以有效增加全民对科学的认知,提高科学知识利用率,进一步改善全民生活水平;同时,全民利用科学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有利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国民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家园,对我国改革开放发展有重要意义。在全民参与提高科学素质行动中,对小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尤显重要。目前,我国各地区都将基础素质教育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各地区普及小学科学课程,以纲要为宗旨,正确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科学文艺水平的策略
学校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来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需要具备科学素养,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学业的进步以及良好人格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形成自己良好的科学素养。因此,教师科学素养的培养要走在公众科学素养的前面。
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以及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具体来说是积极转变教学模式,提高自身素养。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首先要在思想上进行转变。思想是一切问题的指挥棒,教师只有在思想上明确科学素养的重要作用,才能从自身出发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2.完善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
在当今小学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过于看重自己的所教学科的知识积累,往往忽略其他学科的综合知识,这样会导致自身的知识面比较狭隘。要想提高语文教师的科学素养,首先要做的就是鼓励语文教师进行多学科的学习,以此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新课程的实施下,教师在充分掌握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外,还要通过学习其他相关方面的内容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3.积极拓宽获取科学资源的渠道
数学教学中,根据“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标准理念,将“教”与“学”两个要素中的“学”作为“教”的基础,由“学”了解学情,掌握“教”的核心,这样的教学模式开创了教师主导、学生自主的理想课堂。现以“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一课为例,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一、以学案导“学”,确定教学核心
现代教学论指出:“学生要经历一个从学会到会学的过程,其基本问题是要让学生弄清‘学什么’,而后确定‘怎样学’。”作为教师来说,则要弄清“教什么”和“怎样教”。“教什么”的问题看似简单,因为丰富的文本资源给教学提供了很多便利,但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更多的困惑。如果教师过分参考文本和教材,将会忽略学生的学情,只有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确定教什么,才能更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一课,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学会利用方格纸将图形放大和缩小。课始,我让学生根据学案进行预习,一方面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思路,另一方面则给自己提供学情分析的依据。
学案有以下四个环节:
(1)填一填:明明将长方形通过鼠标拖动变大,你能在表中填出其中的数据吗?
(2)算一算: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有什么关系?
(3)说一说:你怎么理解“把原来的长方形放大为2∶1”?
(4)试一试:若把长方形按3∶1放大,那么放大后的长和宽是原来长方形的( )倍,长、宽分别是( )厘米和( )厘米。
根据学案的学情分析,我发现学生在填一填、算一算中能基本理解图形变大后的数据变化,但对“图形对应边按照一定的比放大和缩小”中的“比”的概念认识模糊。于是我重新调整教学的重点,也就是核心内容。这样就从纷繁的文本资料中走出来,提炼教学的重点内容,切合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地进行“教什么”的活动。
二、以互动教“学”,突破教学难点
在以学定教的教育活动中,确定“教什么”后,就要考虑“怎样教”的问题,而“怎样教”的问题则必须要归结于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本质上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关系,两者并没有孰高孰低之分,从探究真知的基本层面而言,两者是教学相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能够激发教师的教学机智,而教师的有效引导则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
教学中我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比作为核心内容,并进行相关设计,先让学生讨论:“如果将长方形放大,那么长和宽与原来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有什么关系?”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从倍数关系上来解释:“放大后的长是原来的2倍,宽也是原来的2倍。”学生的回答超出了我的教学预设,但我继续组织他们讨论交流:“为什么会这样呢?你是怎么想的?举个例子。”学生说出理由后,我根据学生的说法整理并板书:16÷8=2、16∶8=2∶1、10÷5=2、10∶5=2∶1。“那么,放大后的比是怎样的呢?”学生从自己的理解出发,又生成了比的关系:放大后的长与原来的长的比为2∶1,放大后的宽与原来的宽的比也为2∶1。于是我调整教学策略,问:“谁能将长方形的长和宽放大后与原来相比的关系,用倍数和比来表述清楚?”一生答:“放大后的长是原来长的2倍,放大后的宽也是原来宽的2倍。也就是说,放大后的长与原来长的比为2∶1,放大后的宽与原来宽的比也为2∶1。”……在双向互动交流中,学生通过三个层面的引导理解了图形放大与原来的比的含义,突破了有关“倍与比”的思维盲区,实现“学有所思,教有突破”的目的。
三、以练习设疑,建构“教”“学”意义
课堂练习既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直观体现。教学过程中,我从教材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编经典练习,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课堂教学练习的设置,我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以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1.对比观察性练习
师(出示“将长方形放大2∶1、3∶1、4∶1、3∶2”的信息):现在大家观察这个表述,有什么特点?
生:前面三个比的后项都为1,而第四个比则不同,后项为2。
学生由此产生疑问,激发探究问题的兴趣。于是我让学生查阅资料,看看这类的比有何用途,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2.判断分析性练习
我将一些学生容易忽略、易导致犯错的认知误区综合起来,设计判断分析性练习,检验学生对概念是否准确理解、是否能够熟练掌握,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如:“判断1∶2、3∶1、2∶1、1∶5等图形的比,是将图形放大还是缩小,并说出理由。”
3.操作实践性练习
我让学生根据所学概念和理论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请将图中的长方形,按照2∶1、1∶4、3∶1的比进行缩小或扩大。”通过有效的练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加强,既清楚自己的薄弱环节,又为自己的进一步学习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
之前,我校视障教学的现状为: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教”支配、控制着“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后,我在视障的语文课堂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改革。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出“以学定教”。
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
“以学定教”中的“学”指的是与学生的发展有关的内容,诸如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学习效果等。“教”指的是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有关的内容,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时间、教学效果等。“教”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自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作适时、适当的引导、点拨,以实现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运用、高效运用,从而避免教学的低效和无效。
二、“先学后教,教学互导”,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1.课前预习自学,根据年级的不同,对学生的预习也提出不同的要求
比如:低年级主要读通课文,尝试自学认识生字字义、词义。中年级在此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题或根据老师提供的问题,进行阅读,并进行初步的质疑和标注;高年级则在中年级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初步的分析,并谈自己的感受。
2.检查预习、巩固预习
这一环节重在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引导学生根据预习问题再次进行尝试性自学,看看是否有了新的理解和感受。
3.集体研讨
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突出思考的习惯以及合作意识的培养。在此过程中,发现学生的疑难点、易错点、兴趣点,并有效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点进行有机地结合,做到“以学定教”和“三讲三不讲”(讲学生通过自学还未解决的问题,讲规律、讲方法;学生没有充分预习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能解决的问题不讲;学生通过交流能解决的不讲),以此培养学生的“三学会,三养成”(学会自学、学会独立思考、学会交流与思考,养成参与课堂讨论,倾听老师和同学意见,并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习惯。)
4.检测巩固,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整个教学环节环环紧扣。首先,要求预习任务具体化,以题引领预习,使学生有目的地自主学习,并将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其次,集体研讨,本组内之间、组与组之间进行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研讨情况进行引导,实现知识的迁移、情感的升华以及对内容的内化,达成学习的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最后,反馈矫正,巩固所学。
三、“以教导学,以学促教”,促进学生互动学习
1.建立课堂教学新常规
这是一种有别于旧常规压抑、严整、呆板的新的课堂制度。它以学生精神放松、形体自如、活中有序为表征,在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创造性学习中,允许学生发言不举手,想上就上,各抒己见,并学会倾听,快速思考、学会补充、表达自己的想法。
2.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
教师应创设学生认知冲突的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欲望,使学生积极加入有意义的学习行列。同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让个性自主张扬,激活学生挑战、迎战的能力。
3.让学生选择学习方式
教师应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方法、手段等表现自我,表达自己的行为,表述自己的认知,满足学生表现欲望,以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情感需要,以“让”为“促”,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4.提供必要的帮助
当学生思维没有方向时,教师应给予指点,确立航标;当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铺路架桥,纠正错误;当学生思维外放时,给予正面牵引,把握教材;当学生思维定势时,给予侧向、发散的启发;在学生思维“山穷水尽”时,给予“柳暗花明”的启示。
5.把球抛给学生,促进交往互动
创设机会,把球抛给学生,也让教师多说一些“我也不懂,不知道”,装装无知和愚笨,让学生多些互动,多些探究。课堂教学中注重以活动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通过活动提升学生交往能力。师生互动、生本互动。
课本3个单元对于该语法的处理是递进式的,由简到难。教参中对于3个单元的定语从句有以下的要求:
Unit 1:Learn about what an attributive clause is and the functions of relative pronouns and relative adverbs.
Unit 2:Learn the attributive clause intr-oduced by a preposition+which / whom and attributive adverbs when, where, andwhy.
Unit 3:The non-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
教参给的语法教学有很强的系统性,这要求我在处理该语法时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这前提下,我一方面参考课本教参上的内容,同时考虑本班的情况,将课文内容进行有效的删减,并补充相关练习来强化教学效果。具体的步骤如下:
在unit1中,课本先由3个定语形式的例句引出定语从句的内容,并要求同时复习noun, adjective and preposition的功能。我认为在学生基础差的情况下不宜在新语法开始时有其他语法的干扰,这会让学生弄不清重点。因此我省掉复习内容,用以下步骤引入定语从句:
我先要求学生翻译书上三个例句:
The green team/The team in green/The team who were wearing green.
然后要学生分辩下划线和斜体字的内容和功能:
The green team(green: an adjective/ team: a noun)
The team in green( in green: a phrase / team: a noun)
The team who were wearing green (who were wearing green: a sentence / team: noun)
再利用最后一句指出who的指代,并总结出noun( team ) 作为先行词的概念。
我将书上例句改成定语从句的练习。例如课本上出现的例句为: The trees which are on the school campus have lost their leaves. 我将此句改为两个简单句给学生: The trees have lost their leaves. The trees are on the school campus. 然后要学生把两句中的相同名词the tree找出,把第一句作为主句不动,把第二句插在相同的名词the tree后,造出一句不合语法的inter-language: The trees the trees are on the school campus have lost their leaves. 之后在这错句的基础上把定语从句中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的用法教给学生,让学生用相应的关系代词that / which 来替代 the trees形成一句正确的定语从句:The trees which / that are on the school campus have lost their leaves.这个步
骤很好地帮助学生避免出现定语从句中两个句子首尾相连的错误。
最后我在学生已掌握合并定语从句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练习。一项语法的掌握不能只用一种方法,要用多种方法来处理以确保学生真正的掌握。我采用了以下练习交替使用的方法:
(1)合并成定语从句。如将下面两句合并成一句定语从句: The table is new. I write articles on it now and then. The table (that / which) I write articles on now and then is new.
(2)定语从句中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填空。如You are one of those people _____ everyone will find hard to please, aren’t you?
(3)翻译定语从句。如翻译“我坐在一位叫Diane的女生旁”一句。
(4)改错。如The club which members are music fans meet in the school garden every Saturday afternoon.
(5)编写含有定语从句的对话。
(6)根据中文提示完成短篇作文。
在以上的实践操作中我发现练习的内容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要对一种语法采用多种形式练习,才能取得好效果。所以我在unit1安排的是介词后置的定语从句练习,在unit2教介词前置的定语从句中以unit1已做过的练习作为切入点引入新内容,让学生平稳过渡。如在unit1我安排了以下例句让学生合并:Who is the boy?You were talking with him a moment ago.Who is the boy that you were talking with a moment ago?在unit2 处理介词提前的定语从句时,我仍使用该练习,以旧引新,过渡到新的语法概念。如Who is the boy? You were talking with him a moment ago.Who is the boy with whom you were talking a moment ago?
最后一个单元是非限制性定语从句。这是前面限制性定语从句的衍生语法。照旧我在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时采用了螺旋式渐进过程,由介词不提前的限制性定语从句引出介词不提前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用介词提前的限制性定语从句引出介词提前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当学生完成两种定语从句的学习后,我再两者混起来考查。
通过定语从句的教学,我认为虽然语法枯燥无趣,但合理有趣的教学能唤醒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改变学生对于语法的消极态度,体会到学习语法的成就感,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教学法。
参考文献:
[1]Lyle F.Bachman.Interfaces Betwee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anguage Testing Research.
[2]Adrian S. Palmer.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
[3]阿兰・戴维斯.语言测试原理.
关键词:基础课;法治教育;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050-02
一、2013年修订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律教育部分概述
党的十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法治建设做出重大部署。党的十以来,同志多次就法治建设发表重要论述,进一步指明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方向和道路,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引和思想武器,标志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入新的阶段。法治校园的建设,培养学生成为完整职业人所应具备的法律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倚重于纯粹的“观念意识”的法治教育内容安排不足以应对现实需求。虽然法治教育有思想教育的成分,但法治教育不完全等同于思想教育。面对今天这个高度规则化的社会,必备的法律素质将越来越成为现代市民特别是青年学生们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就高职教育本身而言,其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们的综合职业能力,由于个体性法律素质对综合职业能力的塑造发挥着十分巨大的作用,所以,针对高职学生的法治教育必然是以“法律素质”的培养为中心任务,高职法治教育的内容应从传统型“意识主导”向现代型“素质主导”变革,着重趋向于意识、知识和技能兼容一体的“法律素质”构建,高职院校法治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的构建。
新修订的法律基础教育部分最明显特点是增强了法律思想修养和法律意识教育的内容,大量删除了一些具体的法律条文,从而使法律部分的内容更具有思想性,使教材内容中的思想道德部分与法律部分有机地融汇为一体。十报告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部分明确提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并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提出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任务;提出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任务,提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任务;提出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任务。在“基础”课教学中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角度,深刻认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内在关系,准确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形成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之间的内在关系,帮助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自觉维护法律权威。二是进一步突出宪法的内容,强化宪法权威,加强对宪法原则、宪法精神和宪法使命的理解。三是帮助学生了解十提出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目标。十报告提出的20加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基本目标是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四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十明确提出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切实实施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
二、法律教育部分对基础课教师的挑战
上述法律教育部分内容的修订较此前的版本更为科学合理,而且避免了以往非法学专业的基础课教师需要学习庞杂的部门法的问题,但同时面临着新的挑战。思政课教师要将全体大学生培养成法治国家所需的具备基础法律知识和素养的大学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于法律部分的关注突出地表现在关注实际的具体的法律问题比较多,部分教师遇到学生的课堂或课后咨询具体的法律问题,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部分老师在法律教育相关专题的教学中讲授“法律基础”部分也更多的是法律知识和概念的讲解,很少涉及法治思想和理念方面的知识。法治思想和理念方面对于非专业的教师难度较高,其也不同于以往具体部门法概述的教学,需要教师从更高的层次上去把握和理解,并且能用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生的语言阐释,借助经典案例或现实生活中的事实对法治思想、精神和理念进行深入的理解。对于法学专业的教师,同样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实际的授课中容易陷入法学专业教学的深度。现实教学中出现的是部分法学专业的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按着法学专业教育的方向上走,但对于学生学习未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并且不符合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学生容易陷入艰涩理论学习的困惑中。
三、法律教育部分对基础课教师挑战的对策探究
在思政课教学团队中,由于年龄、职称和专业的组成科学、全面和合理的需要,相当部分教师不具备法学专业背景,然而本门课并未要求必须具备法学专业背景,且不影响实际教学,如前文所述,《基础》课的法律教育部分强调的是思想性的教育,教师只需花功夫研习法律部分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理念即可应对教学需要。研习法律部分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理念须始终围绕着培养大学生的良好法律意识这一主线开展,更侧重于培养大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增强大学生法制观念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研习可分为自主学习和其他系统培训,这里主要探讨系统培训的路径。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在授课时除了要透彻地分析教材中的规定的重点内容,还要基于学生实际以及学生需要和关注的法律问题进行讲授。除了教材已规定的选取学生关注度高的法律知识进行讲解,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问题;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关注不同领域的法律知识进行差别讲授,如财经系的大学生更关注经济领域的法律知识,而食品系学生则更关注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规范。这样结合大学生实际,结合生活,有所取舍,有所侧重,既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又能解决法律部分意识和理念方面的教育的需求。在讲授相关专业侧重的基础法律知识的同时也可附带理念和精神的教育。
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的教育很重要的是通过消极案例中得出积极的引导,从而树立对法治道路的信心。通过对比事例诱导冲突,然后把两者进行比较,从而引出正面教育。法律部分教学的基本特点是,教师授课过程中每个法往往只能简单带过,蜻蜓点水式的面面俱到反而弱化了法律部分应有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从民法、刑法、诉讼法等角度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同时多运用一些“情法冲突”、“情理冲突”的典型案例如长沙的哥撞死劫匪案、南京彭宇事件等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分别从道德和法律的角度作价值判断,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同时法学专业的教师要注意把握理论讲授的度,并且紧密结合高职高专的培养要求,开辟出特色的教学模式及内容。我院也对此有针对我院情况的思考,以下是我院的情况:
1.教学现状。我院的法治教育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法制意识教育,学生对法律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缺乏法律情感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养成,法治教育效果不明显。教育形式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多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和课后的认知和行为的培养。学生对校园部分法治教育活动了解和参加得较少,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仍需提高层次和水平。
2.教学优势。目前,已经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精品课程较为成熟,同时已开设法律相关的网络公选课,有固定的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和实践教育常规活动,成立法律服务队并进行规模的校内法律宣传活动,已有按照院办宣传科的文件精神开展活动,已开展校园法制节目的拍摄录制尝试,这些活动已经取得初步的成果和成效,同时通过这些尝试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和局限,以便后续的提升和改进,尤其是通过活动建立法治教育的系统的构建和运行的研究。
3.教学前景。形成地市级的普法品牌活动,提高学生作为完整职业人所必须具备的综合职业素养,为法治校园自下而上的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四、与上述基本状况对应的对策思考
1.课程教学改革。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授内容和方式的改革,确保培养学生基本意识的主渠道。契合法治教育目的的课程设置上,较为适宜的开设法治教育“活动课程”(《高职学生实用法律知识介绍与体验》)以及其他法律文化和精神类课程,形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普及模式,即围绕学生实际参与的社会生活来组织课程内容,同时渗透精神和理念层面的教育。
2.社团服务建设。从内容和形式上设计开展既符合学生需求,又与中央精神和主题契合的活动,深化理论学宣讲团(含法律服务队)的建设,提高社团成员的基本素质和服务水平,开展常规模拟法庭活动和主题宣讲活动,录制校园法制节目“不二法门”视频和音频,自行组织(校内和社区)或参与校团委组织的外出法律服务活动,拓展提升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就近的工业园区以及其他联系的服务点,根据职业院校的特点和特色,以工业园为重点对象进行量身订造的宣传和服务设计)。
阎金铎教授认为物理科学方法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叫具体方法;比如观察的方法,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或某个实验的具体操作方法等;第二层次叫逻辑方法;在具体方法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方法进行思考,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过程,最后上升到思维的三个形式,即概念、判断和推理;第三个层次是研究方法;如理想化方法、等效法、假设法、类比法、数学方法等.物理科学研究方法泛指非具体和非逻辑的第三个层次的物理科学方法,它是指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形成和积累的学习和研究物理问题的符合科学一般原则的各种实践途径以及具体手段.
1高中物理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的现状
物理科学研究方法以隐性的方式存在于高中物理内容中.这样,从物理教材中物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呈现形式来看,就不可避免的导致高中物理教师把“方法”教育放在物理教学的次要位置,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无“法”意识
物理科学研究方法是物理科学实践的产物,是发现物理知识的重要“技术”手段,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把钥匙.所以,应该把物理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放在与物理知识教学的等同位置.但就当前的物理教学来看,无物理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意识的现象普遍存在.
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定义物理量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在初中物理内容中没有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科学方法,比如,密度定义为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而没有用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叫做这种物质密度的比值定义法定义密度.其实,比值定义法是一种物理科学研究方法,其所定义的物理量由其特殊规律,比如用比值定义法所定义的物理量与所比的两个物理量无关,其定义式是量度式而不是决定式.而在高中物理教材(人教版)中第一次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的物理量是速度,由于物理教师对比值定义的物理科学方法不甚熟悉或不够重视,所以在用比值定义法定义速度时,对比值定义的物理科学方法的内容和特点避而不谈.
1.2一提而过
物理知识是物理科学研究方法的载体.同时,物理科学研究方法又具有实践性、科学性,是科学实践智慧的结晶.挖掘高中物理内容中物理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素材,融物理科学思想方法教育于物理教学之中,以此培养学生的物理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加强物理科学研究方法教育不容忽视.
高中物理内容中的物理科学研究方法有:理想化的方法,如质点、单摆模型;比值定义法,如速度、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定义;等效法,如力的合成与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类比法,如电场与重力场;控制变量法,如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等等.但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对这些物理科学研究方法往往出现一提而过的现象,而对物理科研究学方法概念的内涵、外延、特点以及应用等很少涉及.比如,质点模型是理想化科学方法应用的产物,但在质点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常只说明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而对什么是理想化的物理科学研究方法?为什么要把实际物体理想化?在什么条件下把实际物体理想化?等理想化方法的内涵、外延以及实质和特点置之教外.
1.3有“法”不依
物理科学研究方法潜伏于物理知识之中,挖掘物理教学内容中的物理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素材,放大物理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价值,提高物理科学研究方法的教学地位,加强物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考查,做到有“法”必学、学“法”必用、用“法”必考,从而引起对物理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的重视,为实现学生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提供方法的支持.
物理科学研究方法是物理知识向物理能力转化的纽带和桥梁,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更要掌握物理科学研究方法,
想品质.可以通过实验思想方法的比较选择来养成基于严谨方法对某事物进行判断的认知品质等.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得更细致一点,譬如在物理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查找某类问题的“锲子”,以帮学生不断生成更高水平的的解题策略.
根据笔者的经验,认知策略的最佳教学时机,在于物理知识的学习或物理问题的解决之后,两者之间衔接要紧凑,一般应先让学生自主反思,然后教师进行点拨.长此以往,则可收到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品质的功效.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创设问题情境、实施探究教学与追求认知策略不应当是分开的,而应当是一体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情境的创设就是为了探究的顺利进行,而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除了习得物理知识与物理思想之外,对探究过程的体验与反思,本身就是认知策略不断生成的过程.在这一整体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除了判断学生的知识达成度之外,还可以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去判断学生的认知策略是否形成.总的来说,有了这三个基本理念的支撑,高中物理教学就可以进入一个良好的状态,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从而提升学生的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在物理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要把物理知识方法化、科学研究方法显性化,做到知“法”、学“法”、用“法”.在学生掌握物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前提下,加强物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训练和考查.当前的物理教学现状表明,物理知识的巩固训练多是致力于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以及物理实验,而对物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训练是练的少、考的少,表现出有“法”不依的教学现状,由此说明当前的物理教学对物理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的乏力.
2高中物理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的思考
2.1增强高中物理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意识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物理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意识是物理科学研究方法在人脑中的客观映像.物理科学研究方法对物理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物理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对学生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深远的重大意义.物理教师要在提高对物理科学研究方法教育认识的基础上,增强物理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意识.要在领会理解物理科学研究方法概念的同时,具有抓住物理科学研究方法本质的意识,挖掘物理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素材的意识,以及物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意识和评价意识.
2.2构建高中物理科学研究方法教育体系
表1高中物理科学研究方法教育体系
高中物理科学研究方
法教育内容(方法、举例)高中物理科学研
究方法教育目标
高中物理科学研
究方法应用训练高中物理科学研究
方法教育评价
实验归纳法光的反射定律
领悟实验归纳方法,经历实验归纳物理规律的过程,学会独立操作.
实验设计规范操作
数据处理归纳规律
等效替代法力的合成
与分解
认识等效法的意义,理解等效的本质,会用等效法探究和解决物理问题.
等效思想等效方法
等效规律数学处理
理想化方法质点
认识理想和现实的差异及理想化方法的物理意义,掌握理想化的条件.
理想模型的认识
客体理想化条件
理想模型的应用
控制变量法探究加速度与
力、质量的关系
知道控制变量法,会控制变量探究问题,会在控制变量的基础上归纳物理规律.
控制变量的认识
变量控制的方法
变量控制的条件
控制结果的处理
控制结果的归纳
比值定义法电场强度知道比值定义的基本方法,理解比值定义法的本质.
定义内容的理解
定义式的理解
定义式的应用
乘积定义法功认识乘积定义法,理解乘积定义法的意义、本质和特征.
定义内容的理解
定义式的理解
定义式的应用
极限法瞬时速度认识极限法,理解极限法的物理意义,会应用极限法解决物理问题.
时空极限和极限条件下物理量的变化,极限条件下物理规律的运用及物理问题的分析.
类比法电场认识类比法的思想,认识类比法的本质,会应用类比法研究问题.
类比法的概念
类比法解题
假说法普朗克量子假设
了解假说法的思想以及假说法在物理学发展中的作用,会应用假说法研究问题.
假设法的概念
假设法解题
外推法自由落体运动
规律研究
认识外推思想方法及外推法在物理学发展中的作用,会应用外推法研究物理问题.
极限外推法解题端值外推法解题
放大法扭秤法测
引力常量
认识放大法,理解放大法的物理原理,会应用放大法研究物理问题.
微小量放大设计,放大法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数学方法振动图象
与波动图象数学模型的建立,数学知识的应用,数学方法的运用.代数、平几、解几、三角、数列知识的应用.
评价内容:
高中物理科学研究方法应用训练内容.
评价题型:选择题;
填空题;
设计题;
操作题;
论述题.
评价形式:
纸笔评价;
操作评价;
纸笔操作评价.
评价标准:高中物理科学
研究方法教育目标
评价呈现:(1)等级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