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调查方法范文

网络调查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调查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调查方法

第1篇:网络调查方法范文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女巫攻击;距离矢量跳数算法;跳数差

中图分类号:TP212.9;TP393.01 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 WSN)[1]中,节点采集到的数据通常要带上采集地点的位置信息才有意义。现有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算法大都假设节点处于安全的环境中,由于传感器节点经常部署在开放、恶劣、无人值守的环境中,无线传感器网络容易受到各种恶意攻击[2-4],如女巫攻击[5]。

发起女巫攻击的恶意节点伪造或盗用合法节点的身份[6-7],通过这些身份向网络中注入虚假节点坐标信息,使网络中未知节点得到的估计坐标远离其实际值。由于传感器节点的能量和存储空间有限等条件限制[8-9],现有抵御女巫攻击的定位算法存在一些不足:文献[10]提出了HiRLoc(Highresolution Robust Localization)安全定位算法,当网络中存在女巫攻击,在恶意节点附近,节点误认为拥有很多邻居节点,当设定合适的阈值时,女巫攻击能够被检测出;但HiRLoc需要额外的定向天线,这限制它的实际应用。文献[11]提出了基于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 RSSI)的女巫攻击检测方法;但它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文献[12]提出了通过签密技术来实现信息认证和加密,从而抵御内部攻击;但当正常节点被恶意节点俘获时,该方法会失效。

距离矢量跳数(Distance VectorHop, DVHOP)算法[13-16]作为一种重要的定位算法,被广泛应用,但建立在无线传感器网络没有受到恶意攻击的假设上。本文首先分析女巫攻击对DVHOP算法的影响,然后研究同一恶意节点伪造的虚假节点之间的关系,接着提出能够抵御女巫攻击的基于跳数差值的距离矢量跳数(Hop Difference DVHOP, HDDVHOP)算法和增强型HDDVHOP(Enhanced HDDVHOP, EHDDVHOP)算法。这两种算法都是分布式算法,适合用于大规模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最后对HDDVHOP、EHDDVHOP与DVHOP在相同网络结构中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HDDVHOP算法在信号覆盖对称下能够抵御女巫攻击,并且定位误差不易受到虚假节点数量的影响,而在信号覆盖不对称时,定位误差比较大。EHDDVHOP算法在相近度阈值设置合适时,即使信号覆盖不对称,定位精度仍然很高。

4仿真结果

4.1仿真参数设置

定位误差[10]241是检验定位算法的重要衡量指标,本文对定位误差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设置为:100个节点随机分布在100m×100m的正方形区域内,所有节点的通信半径都为20m。为了检验算法在信号覆盖不对称的情况下的定位性能,仿真时设置在节点0.9到1倍的通信半径区域存在一定的丢包率,具体仿真默认参数见表2。本文总共进行了6个实验,可以分成信标节点比例对算法影响和虚假节点数量对算法影响两大类。为了比较各个仿真实验之间的结果,在信号覆盖对称下实验时,将随机生成的节点坐标写进文本文件,在之后4个实验中节点的位置坐标通过读取文本文件获取。在求平均定位误差时程序循环运行100次,求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4.2HDDVHOP算法仿真

在信号覆盖对称时,为了考察HDDVHOP算法抵御女巫攻击的性能,对信标节点比例与平均定位误差之间的关系进行仿真,结果如图3(a)所示。当该区域内不存在恶意节点时,随着信标节点比例增大,平均定位误差不断下降,当信标节点比例大于30%时,平均定位误差几乎不变。当该区域内存在5个恶意节点,每个恶意节点都伪造了5个虚假节点,对比有无恶意节点时,可知女巫攻击对DVHOP算法的定位误差影响很大。存在恶意节点时,网络中的信标节点包括真正的信标节点和虚假节点充当的信标节点,当真正的信标节点与网络中正常节点的比例增大时,它与总的信标节点的比例也增大,这使虚假的信标节点对未知节点定位的影响减小,平均定位误差下降。当存在恶意节点,真正的信标节点与总的正常节点的比例大于20%时,HDDVHOP算法与不存在女巫攻击时DVHOP算法的定位误差几乎相同,图中的三条曲线表明HDDVHOP算法能够有效地抵御女巫攻击对定位的影响。

在信号覆盖对称时,为了考察虚假节点数量对HDDVHOP算法的影响,对不同虚假节点的数量时的平均定位误差进行仿真,结果如图3(b)所示。当信标节点比例固定为20%时,随着虚假节点的数量不断增加,DVHOP算法的定位误差不断增大,在虚假节点数量增加到15个时,定位误差达到了100.1%。而采用HDDVHOP算法,在虚假节点增加时,定位误差几乎保持不变,并且与DVHOP算法在没有受到女巫攻击时的定位误差相接近,这表明HDDVHOP算法在虚假节点数量增加时,定位误差不会明显提高。

在信号覆盖不对称时,在节点的通信范围的边界上,可能有丢包现象产生,图4(a)体现了信标节点比例对HDDVHOP算法的影响。随着信标节点的比例增大,HDDVHOP算法的平均定位误差不断下降。由于HDDVHOP算法在信号覆盖不对称下有较大的误拒率,与图3(a)相比,定位误差比较大。

图4(b)体现了在信号覆盖不对称下虚假节点数量对HDDVHOP算法的影响。随着虚假节点的数量在网络中的增加,更多的虚假节点不能被识别,定位误差不断增大。当虚假节点的数量达到30时,定位误差达到92.7%。因此HDDVHOP算法不适合应用在信号覆盖显著不对称,虚假节点数量比较多的场合。

4.3EHDDVHOP算法仿真

本节在信号覆盖不对称环境下对EHDDVHOP进行仿真,分析相近度阈值的大小对定位结果的影响。

图5(a)说明了EHDDVHOP算法中信标节点比例与平均定位误差之间的关系。在相近度阈值为85%时,检测节点有较大的误拒率和较小的误识率。随着信标节点比例的增加,可用来辅助定位的信标节点增加,定位误差减小。当信标节点比例达到50%时,定位误差为42.5%,仍然比较大。在相近度阈值为60%时,检测节点能识别出绝大部分虚假节点,同时误识率又不偏大,平均定位误差比较小。当信标节点达到20%时,平均定位误差为37.8%,比无女巫攻击时DVHOP算法仅相对大7.3%。当相近度阈值为35%时,检测节点具有很小的误拒率,但有很大的误识率。在信标节点比例较小时,可以辅助定位的信标节点数量增大,定位误差减小;但当信标节点比例较大时,信标节点更容易被误识为虚假节点,辅助定位的信标节点数量可能反而减小,定位误差变大。

图5(b)说明了EHDDVHOP算法中虚假节点数量与平均定位误差之间的关系。在相近度阈值为85%时,检测节点具有较大的误拒率和较小的误识率,随着虚假节点的增加,被识别为正常信标节点的虚假节点增加,定位误差会增大。当虚假节点数量达到30时,定位误差达到66.3%。在相近度阈值为60%时,检测节点的误拒率很小,当虚假节点数量增加时,不能识别的虚假节点很少,定位误差稍微会变大,变化不明显。在虚假节点数量达到30时,与无女巫攻击时DVHOP相比,平均定位误差仅相对大7.1%。

当相近度阈值为35%时,检测节点具有极小的拒识率,同时具有极大的误识率(一方面,虚假节点被拒识对定位误差的影响很大;另一方面,用来辅助定位的信标节点较少),因此随着虚假节点的增加,定位误差曲线可能会上下波动。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EHDDVHOP算法在相近度阈值合适、信号覆盖不对称时,也能取得很高的定位精度,它适合应用于信号覆盖不对称的环境。

5结语

本文分析了恶意节点伪造的虚假节点对DVHOP定位算法的影响,通过研究女巫攻击的特性发现了在信号覆盖对称情况下同一个恶意节点伪造的虚假节点间的HD为0。基于这个分析,推导出HD为0的等价条件是节点的邻居节点列表相同这一结论,并提出HDDVHOP算法。在女巫攻击检测阶段,检测节点依据接收到的邻居节点列表重新生成邻居节点列表。在定位阶段,只有处于白名单中的节点发送的数据包才会被转发。仿真结果表明HDDVHOP算法在信号覆盖对称情况下能够有效抵御女巫攻击对定位的影响,但当信号覆盖不对称时,定位误差可能比较大。为此,本文提出了采用相近度检测女巫攻击的EHDDVHOP算法。仿真结果表明,在相近度阈值设置合适时,即使信号覆盖不对称,EHDDVHOP的平均定位误差也很小。但求解最优相近度阈值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拒识率和误识率对定位误差的量化问题,这将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AKYILDIZ F, SU W, SANKARASUBRAMANIAM Y, et al.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a survey[J]. Computer Networks, 2002, 38(4):393-422.

[2]

CAPKUN S, HUBAUX J P. Secure positioning in wireless networks[J].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2006, 24(2):221-232.

[3]

BOUKERCHE A, OLIVEIRA H A B, NAKAMURA E F, et al. Secure localization algorithms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2008, 46(4):96-101.

[4]

GOYAL S, BHATIA T, VERMA A K. Wormhole and Sybil attack in WSN: a review[C]//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ing for Sustainable Global Development. Piscataway, NJ: IEEE, 2015:1463-1468.

[5]

KARLOF C, WAGNER D. Secure routing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attacks and countermeasures[J]. Ad Hoc Networks, 2003, 1(3): 293-315.

[6]

VAMSI P R, KANT K. A lightweight Sybil attack detection framework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C]//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temporary Computing. Piscataway, NJ: IEEE, 2014:387-393.

[7]

SARIGIANNIDIS P, KARAPISTOLI E, ECONOMIDES A A. Detecting Sybil attacks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using UWB rangingbased information[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15, 42(21):7560-7572.

[8]

BULUSU N, HEIDEMANN J, ESTRIN D. GPSless low cost outdoor localization for very small devices[J]. IEEE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2000, 7(5):28-34.

[9]

YU Y, LI K, ZHOU W, et al. Trust mechanisms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attack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J]. Journal of Network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s, 2012, 35(3):867-880.

[10]

LAZOS L, POOVENDRAN R. HiRLoc: highresolution robust localization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J].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2006, 24(2):233-246.

[11]

程海青, 王华, 王华奎.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检测女巫攻击的节点定位方法[J].电讯技术, 2011, 51(9):87-91.(CHENG H Q, WANG H, WANG H K. Detection of Sybil attack in localization mechanisms of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 Tele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2011, 51(9):87-91.)

[12]

ZHANG T, HE J, LI X, et al. A novel secure localization scheme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 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2, 7(5):10-16.

[13]

NICULESCU D, NATH B. DV based positioning in Ad Hoc networks[J].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s, 2003, 22 (1):267-280.

[14]

GUI L, VAL T, WEI A, et al. Improvement of rangefree localization technology by a novel DVhop protocol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 Ad Hoc Networks, 2015, 24(2):55-73.

[15]

夏少波, 邹建梅, 朱晓丽, 等. 无线传感器网络DVHop定位算法的改进[J]. 计算机应用, 2015, 35(2):340-344.(XIA S B, ZOU J M, ZHU X L, et al. Improvement on DVHop localization algorithm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 Journal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2015, 35(2): 340-344.)

[16]

张佳, 吴延海, 石峰, 等. 基于DVHOP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算法[J]. 计算机应用, 2010, 30(2):323-326.(ZHANG J, WU Y H, SHI F, et al. Localiz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DVHOP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 Journal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2010, 30(2):323-326.)

[17]

CHEN H, LOU W, WANG Z, et al. Securing DVHop localization against wormhole attacks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 Pervasive & Mobile Computing, 2014, 16(1):22-35.

Background

This work is partially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61401106), t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Guangdong Province (S2013040013643), the Special Fund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chnical Standards in Guangdong Province (15ZK0016), the Guangzhou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 (2014J4100206), the Startup Foundation for Doctors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113021).

XIAO Jiqing, born in 1990, M. S. candidate. 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security, nodes localization.

第2篇:网络调查方法范文

一、引言

随着网络的普及及其及时性、客观性、可靠性、低成本性和高效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机构和组织开始采用网络调查。根据调查抽样的方式可将网络调查分为概率抽样的网络调查和非概率抽样的网络调查,非概率抽样的网络调查又可分为娱乐性网络调查、自选式网络调查和志愿固定样本的网络调查①,本研究主要讨论自选式网络调查。自选式网络调查就是在各大门户网站上、网上讨论区或专门的调查网站公开发出邀请函,看到此函的上网者可自由选择是否参加调查②,调查问卷只是简单地放在网上,回答者正好是上了网、访问了这个网址并决定去参与这个调查的人群;调查研究者并不控制选择的过程,选择概率是未知的,这样的调查称为自选式网络调查(SelfselectedWebSurvey)③。自选式网络调查可能是当今网络调查中最为流行的形式,由于得到权威科研机构的支持而变得合法化④。传统的抽样推断理论是基于概率抽样的基本原则从总体中随机抽取样本,总体中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非零的入样概率,而且所有的入样概率都是已知的,样本单元入样概率的倒数是其权数,将观测结果与样本单元的权数结合实现对总体目标量的估计。但是,自选式网络调查并没有样本的选择,整个总体可能就是一个样本,其样本从传统意义上讲是非概率的样本,入样概率未知,此时概率抽样的原则无法使用,那么如何实现自选式网络调查的统计推断就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纵观国内外关于网络调查的研究,已有一些研究者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探讨。国外的Grandcolas等⑤采用了相同的问卷同时进行了网络和纸质的调查,并比较了回答者的均值、方差、偏度和峰度,发现许多显著的不同,同时采用卡方和回归模型去分析不同调查模式的效果,得出这些不同是由抽样偏差而非模式的不同所引起的。Bethlehem①提出了自选式网络调查中总体均值估计的理论框架。Keusch②建立了用于解释调查参与行为的理论框架与在线数据收集方法实证研究之间的系统联结,有助于研究者与实践者采用相应的技术提高网络调查的参与率。国内的刘昊③探讨了网络调查中非抽样误差的来源,提出了预防非抽样误差的对策。马慧敏④阐述了城镇住户网络调查中常见的几类非抽样误差,并对非抽样误差的控制提出了建议。樊茗癑与宗明刚⑤在分析网络调查无回答问题的基础上,运用热卡插补法对网络调查无回答数据进行仿真控制,发现热卡插补法对网络调查无回答问题具有较好的事后补救效果。总之,国内外关于网络调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与纸质调查的比较、网络调查的参与与回答、非抽样误差等方面,而涉及自选式网络调查的研究非常少,关于自选式网络调查推断问题的研究就更为少见,且仅有的一些研究系统性不足。

本研究针对自选式网络调查进行系统性的探究,给出自选式网络调查总体均值、总量的估计及其性质,并对相应的性质进行推导证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可采用倾向得分方法对估计进行加权调整,以提高估计的精度。

二、自选样本的估计

为了便于讨论,现假定总体中的每个个体都能上网(U=U1),即目标总体就是网络总体。如果一个自选样本从网络中产生,参与一个自选式网络调查要求回答者能意识到调查的存在(他们必须是正好访问了这个网址或者看到了电子邮件信息,然后参与这项调查),并决定填网上的问卷,这就意味着在网络总体中的每一个单元i都有参与调查(回答)的未知概率pi,i=1,2,…,N。倾向得分方法是一种用于两个人群(总体)之间进行比较的统计方法,本质上,这种方法试图通过同时控制那些被认为比较有影响的全部变量的方式,来对两个人群之间的特征进行比较①。在网络调查中,也可视为有两个总体:参与网络调查(回答)的总体和没参与网络调查(无回答)的总体。倾向得分可通过对表示某人是否回答的变量进行建模而得到。常常将指示变量(是否回答即Ri)作为因变量,单元的辅助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这些辅助变量常常用于测量单元的态度、行为或生活形态,且参与者和未参与者的辅助变量值都是已知的。为了实现这一点,可通过在自选式网络调查中采取一定的措施找到看到网上问卷(通过访问网址、电子邮件等)但未回答单元的联系方式,如IP地址、电子信箱、QQ、微信、电话等,对无回答的总体以联系方式为抽样框实施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内容以态度、行为或生活形态等辅助变量为主,同时对自选式网络调查中的回答单元必须提出同样的问题(可将辅助变量相关问题一并放入网上问卷中),从而拟合Logistic回归模型就可估计回答概率,即倾向得分。倾向得分p(X)是一个具有观察到的特征向量X(辅助变量)的人参与网络调查(回答)的条件概率,即p(X)=P(R=1|X)。

三、结束语

第3篇:网络调查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校;网络课程;应用调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2―0094―03

一 研究背景

随着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开展,网络课程也在高校蓬勃开展。网络课程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在理想状态下应该发挥的作用是:师生之间可以资源共享;学生可以以多种形式提出问题并得到解答;师生之间展开热烈的讨论;团队或者个人可以自主学习、探究型学习等[1];但是网络课程在实际应用中的情况如何,需要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本研究通过以宁波大学的网络课程为例,深入调查网络课程建设相关情况:网络课程更新频率、各模块的更新比率、资源板块内容分析、创新教学方法探索、交互中问题讨论深入性等,同时结合网络课程师生应用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总结网络课程现状,最后借鉴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2]和校内外优秀网络课程经验及相关理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内容分析法进行,在609门网络课程中,通过分层抽样抽取宁波大学81门课程:精品课程29门,其中国家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7门,校级精品课程10门;一般课程52门。主要调查网络课程平台数据,包括网络课程的更新频率,各模块的更新比率;资源板块内容分析;学习方法介绍和创新;交互中问题讨论深入性这五个方面。同时从现在使用网络课程的10253名师生中随机抽取260个网络课程用户,其中200个学生,60个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收回260份有效问卷。问卷问题与平台调查中的主题一致,是平台调查的深入和补充。

三 调查统计与分析

1 网络课程的更新频率

网络课程的更新频率是网络课程活跃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调查中,我们对每个课程的周平均更新频率做了统计,为了统计需要,我们将更新次数划分成不同频段,并对一般课程和精品课程做了分类,见表1。

从表中的数据可以分析得出:(1)精品课程的更新次数明显多于一般课程,从侧面说明随着网络课程建设的成熟,网络课程的使用会更加频繁。(2)46.9%课程更新次数在0≤f≤10次之间,说明网络课程的使用率比较低,还需要时间被更多的师生所接受。对于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我们对师生使用网络课程的态度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统计数据见表2。

2 不同板块更新比率的调查

在调查中,我们把电子教材、授课教案、教学录像、参考资料、练习测试列为资源板块;把答疑、聊天、邮件列为交互板块;把作业、测试、考试列为任务板块;团队协作列为团队板块。按照此约定,将调查所得的数据列成下表,其中更新比率是指该板块更新次数在该课程总更新次数中所占的比率,见表3。

各个板块间的更新比率说明了以下几个方面:

(1) 资源板块在更新比率中占据绝对优势,说明网络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它丰富了网络课程资源。但是在调查中也发现一个隐患问题:网络课程成了电子书的堆砌,课程教师往往是把课堂上讲课的课件和电子教材全盘地往网络平台上充实,产生的问题是有33%学生认为网络课程上有教师讲课教案,上课的意义不大,也就不会认真听讲;同时学生由于少做或者不做笔记而减少了动脑筋的机会和钻研课程的机会。

(2) 任务板块的更新比率显示网络课程正在被积极地应用于教师的课堂内外作业、任务的布置中,使网络课程逐渐成为电子现代化教学中的一个部分。调查发现,任务板块也给师生带来了很多便利,特别是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中的软件批改作业,统计作业正确率,从而进行有效的教学。调查显示,网络课程使用频率越高的教师,对网络课程带来的电子化便利认可度越高,统计数据见表4。

(3) 交互板块、团队板块的弱势说明在很大程度上,网络课程上的互动比较少,特别是团队,其功能和优势还有待开发。而精品课程与一般课程在模块比率方面的差别正好说明了一种趋势:一般课程在建设初期会花很多精力在资源建设上,而精品课程则在资源不断充实的基础上,发挥网络课程平台交互沟通作用,会积极地应用交互板块和任务板块。但是所有课程对于团队板块的运用极其小,现在团队板块的主要用途在于通过建立团队,对不同班级布置不同作业。对于通过团队探讨或研究某一问题还甚少尝试,对于团队建设,96%的教师调查问卷显示建立团队很有必要,但是建立团队有较大难度,具体难度主要是团队成员的组成、团队目标和任务的建立、团队成员任务的分解、团队建设的经验不足,需要指导等。

3 资源内容分析

资源板块在网络课程中具有重要地位,资源板块内容很多,包含授课教案、电子教材、教学录像等。我们对课程中是否含有某具体模块内容做了统计,具体见表5。

从表5中发现,(1)大多数的课程都具有授课教案这个模块,其目的是使学生不必在课堂中忙于抄录教师的教案。(2)从数据来看,练习测试也逐渐受到重视,在调查中反映建立练习测试题库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学习,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备课和课外测试。(3)电子教材是对教材的电子化,在调查中发现,有电子教材内容的一般是该课程本身也附有电子光盘;也有23%的教师认为,授课教案就是电子教材的缩影。(4)教学录像记录了实际课程中教学场景,对于一些优秀的课堂,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得到重温,这在精品课程中做得较好,但是在一般课程中较少尝试,主要原因在于设备的限制。(5)课外资料作为课外学习的指导,有利于学生拓展学习,表中的数据和具体网络课程中参考资料的内容调查表明虽然已有部分网络课程在建该模块内容,但是还有55.5%课程还没有引起重视。(6)实验实训,在调查中,我们把一些不仅需要理论知识,同时需要实际操作或运动的课程内容称为实验实训。在调查中发现,具有实验实训的课程90%为专业课程,且理工类的居多,占了75%,理工类的实践内容较多是主要原因,但是文科类也有实验实训,需要进一步的开发。

4 学习方法介绍和学习方法的创新

创新教学探索是高校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网络课程上的创新教学主要体现在关于学习方法或教学方法的探索上。在课程中,主要调查了课程中是否具有学习方法介绍,以及是否有探究式学习专题和自主学习专题,见表6。

从上表中发现,(1)网络课程中关于学习方法的介绍仅28门(34.5%)课程,特别是对于一般课程还处在一个未重视阶段。(2)自主学习专题在网络课程中开始运用,有20门(24.7%)课程在探索该学习方法。在自主学习专题中,主要是通过提供课外资料和参考文献,然后通过测试让学生掌握其中的知识点,其目的是为了巩固教学知识点或扩大知识面。(3)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在网络课程中还处在尝试阶段,精品课程在其中起了表率作用。在尝试的课程中,探究式学习方法主要采用在例证型的探究中,如法理学、心理学的案例教学中。我们对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学习方法探索的原因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结果见表7。

通过调查问卷和网络课程的实际考察发现,当自主学习成为学习成绩的一部分的时候,该学习专题开展得较为突出。对于探索新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尝试兴趣表现得比较浓厚,这为创新学习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5 交互中问题讨论深入性

交互包含了邮件、答疑、讨论等板块,邮件功能可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点对点形式的交流,与邮件功能不同,讨论、答疑是所有参与课程人员都可以看到的。在调查中,针对讨论板块,做了关于主题深入性的调查,为了便于统计,在讨论模块中,我们以最新的5个讨论主题的回帖平均数为参照。具体调查结果见表8。

从表中可以发现,仅31门课程关于具体主题讨论的平均次数在3次以上,在网络平台中发现,很多讨论没有进入真正的讨论,对于原因,对师生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统计分析见表9。

由表可知,在现阶段,缺乏组织和核心是不能深入讨论的关键问题。

综上所述,网络课程对于教学的促进作用逐渐被认可,但是仍需要引起师生更多的关注。在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方面,虽然该板块得到重视,但是资源堆砌和资源重复现象较多,所以还需要大力整合;同时起示范作用的教学录像和起教学补充作用的课外资源等亟待开发。在网络课程创新教学方面,新的学习方法开始尝试,但是波及面和创新力度还需要进一步的拓展。在网络课程组织方面,现阶段处在初级阶段,需要经验和指导,尤其在交互和团队建设中,网络课程的组织力量显得不够。

四 对策研究

针对上述总结的问题,我们通过借鉴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和校内外网络课程的优秀经验,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 正确认识网络课程,积极利用网络课程[3]。网络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有效地利用和共享教学资源,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首先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目前,网络课程的使用还处在磨合期中,教师需要意识到网络课程建立之初是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等网络课程渐渐成熟的时候,可以发现它能够较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其次通过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通过更多地上传资源、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创新教学等方式利用网络课程,学生逐渐接受网络课程,乐意在网络课程中学习和讨论问题,网络课程就会不断活跃,形成一个正循环,从而促进教学。

2 整合现有资源,开发新资源。网络课程是资源库,但不是电子资源的堆砌,资源库的建立不是为了让学生少动脑筋,而是让学生充分利用资源多动脑筋。教学课件和电子教材需要上传,但也可以只上传一些纲要,让学生边听边做一些笔记,课后还可以通过网络课程中的课件等整理思路。在开发新资源时,学生和教师都是新资源开发的主角,学生的作品、示范都是取之不尽的好资源。

3 善于运用网络课程创新教学。网络课程是创新教学方法实践的好平台,可以通过团队组建,布置任务或主题,让学生自主学习或者探究式学习,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团队精神和探究精神。

4 进行有组织的讨论,及时指导和奖励。讨论有助于思维扩散,同时不同角度的分析让问题变得更加清晰。建议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轮流地组织讨论,在讨论中组织者需要作出评价,同时也要监督讨论,鼓励学生积极表现自己的观点,并且给予一定的奖励。

5 课程共建,资源共享。为了提高效率和提高资源共享率,同一课程建立课程组,建立课程组的好处不仅可以共享资源,减少教师的一些工作量,同时可以互相探讨,促进交流,促进教学。资源共享也包括共享精品课程的优秀经验,在共享中创新,积极尝试适合本课程的网络课程模式。

参考文献

[1] 任为民.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标准要求与开发策略[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9,(4):39-42.

[2] 教育部高教司.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本科,2009)[Z].北京,2009.

[3] 王瑞梅.西部普通高校网络辅助教学的现状及解决对策[J].甘肃科技,2007,(2):26-27.

[4] 马志欣.新疆高校网络环境下辅助教学平台现状调研与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8,(10):69-73.

The Analysis and Strategies of Network Courses Application Research in Colleges

A Case Study on Ningbo University

ZHANG Fei-fei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Section,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315211,China)

第4篇:网络调查方法范文

关键词:大众体育;社会网络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4-0464-03

Sports for All and Social Network

YU Yonghui1, CHENG Weifeng2

(1. The Institute of P.E. Science,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China;

2. P.E. College, Changjiang University, Jingzhou, Hubei, China)

Abstract:The research is to apply the social network theory to the research of sports for all and reveal the relevance between them. With the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personal deep interview,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one thousand objects of between 20 and 60 years old adults are selected in the main five districts in Shenyang. With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Sports for all could enlarge the network size and fortify the density of social network.

Key words: sports for all; social network

美国戴维•波普诺指出:“作为研究社会互动的另一种方法侧重研究人们所属的社会网络。社会网络是由个人之间复杂的联系网组成,其中有几种自然形成的网络形式;亲戚网络、邻居网络、家庭网络、父母的同事和朋友网络、职业网络等[1]”。后来有学者发明了一套测量社会网络的方法,即网络分析方法,并成为新经济社会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有研究者把社会网络看作是社会资本的重要形式之一,一个人拥有社会网络的多少决定了他获得社会资本的能力。

关于社会网络的作用,社会学主要应用于求职领域,格兰诺维特在波士顿郊外牛顿镇对300名白领求职者的研究表明,他们中的57%是通过社会网络了解工作信息而成功地找到新职业的(Granovetter ,1974)。而且,格兰诺维特认为通过相识或者熟人得到信息的人往往流动到一个地位较高、收入较丰的职位,而通过亲属和朋友得到信息的人向上流动的机会则大大减少了,即是著名的“弱关系假设”(Granovetter,1973)。边燕杰修正了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假设,并运用天津1988年的调查研究指出,中国人的个人社会网络:1) 更经常地通过强关系而非弱关系寻找工作渠道;2) 直接和间接关系都用来获取来自分配工作的实权人物的帮助;3) 求职者和最终帮助者通过中介者建立了间接的关系,中介者与他们是密切的而非弱的关系;4) 求职者使用间接关系比直接关系更可能得到较好的工作(边燕杰,1997)。社会心理学则更多地应用于社会网络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研究。如今在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下,有学者认为必须重视社会网络结构和社会支持系统在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任务中的基础性意义(徐中振,2006)。因此,社会网络不仅仅是个人获取资源、信息和其它支持的重要渠道,也是一个社会或国家获取整体社会资本的重要渠道,有利于社会形成集体的互惠、信任和规范。

有学者把社会网络理论应用到大众体育研究当中,如韩国Lee.Hong-Goo博士关于“大众体育与社会网络和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为参加大众体育能促进社会网络的改善和社会支持的提高[3]。但是,国内学者很少关注大众体育与社会网络的研究。因此,本研究目的是尝试把社会网络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大众体育研究当中,大众体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休闲活动方式之一,它与社会网络的关系究竟如何,或者说大众体育参与是否能影响人们的社会网络,影响程度有多大、影响机制是什么以及原因如何。一方面验证国内外有关理论在体育研究中的适用性,从而扩充其它学科的研究范围,同时也丰富了体育研究的内容;另一方面是研究方法的引用,即是把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运用到体育研究中来,力求在体育学科中通过这一种研究方式建立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扩大体育领域的研究视野,以多学科的视角揭示体育现象的一些特征。

1研究对象与方法

这里以社会网络作为一个研究视角,进而探讨大众体育在构建和完善社会网络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本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主要是社会网络理论以及实证研究方法,具体收集资料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为了探询大众体育与社会网络关系的内涵,研究过程中重点关注体育实践的特征,因此,需要向街道办事处和体育先进社区负责人询问有关体育开展情况、本社区居民日常活动的大致情况和居民经常选择的锻炼场所等问题。同时,在被调查者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个体和部分体育团体进行深度访谈,以保证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考察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的社会文化背景对其参加大众体育的动机、活动方式等产生的重要影响,以更好地理解大众体育在人们生活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把调查的原始数据在SPSS11.0进行了主要进行了相关和偏相关分析。

社会网络的问卷是在参考韩国社会网络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用三个变量来反应,即网络规模、关系强度和紧密度。使用专家访谈法检验文卷的合理性,并进行60个样本的预备性调查,针对调查所反映的问题对问卷进行修改和完善。从调查总体中抽取30人,时隔半个月进行重测,以检验调查问卷的信度。休闲活动类型的分类部分采用的是李煜研究“文化资本、文化多样性与社会网络资本”时采用的分类方法。

以沈阳市20~60岁的市民为调查对象,在沈阳市中心5个区中,按每个区的人口比例随机抽取1000个样本。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20份。其中,样本的基本特征:男性444(占54%)、女性376(占46%);20~30岁358(44%)、30~40(32%)岁、40~50(16%)岁、50-60岁(8%)。

2结果与分析

2.1大众体育与社会网络的关系

2.1.1不同休闲活动类型与社会网络的相关分析

大量有关社会网络的研究指出经常参加一些休闲活动可以改善人们之间的人际关系,减少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距离和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而社会网络的改善对人们的生活起到积极的作用,除了可以增加人们接近各种资源的机会,更重要的是社会网络关系与人们的精神健康息息相关。首先需要考虑不同的休闲活动类型交互影响作用下与个人社会网络的关系,这里采用的是不同休闲活动类型与社会网络的简单相关关系分析(表1,“体育类”代表“大众体育参与”)。

由表1可知,体育类与网络规模、关系强度和紧密度的相关是显著的,其中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129、0.112和0.099,双尾检验的结果分别是P

可见,在人们现代生活方式转型过程中,休闲活动对社会网络的建构和优化起着积极的作用,这无疑是人们获得资源和寻找社会支持的重要渠道,它对人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起着积极的作用。而且,在和其它休闲活动类型相比较而言,大众体育参与对社会网络的三个指标都有贡献,因此,体育不但是人们获得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也是人们建构社会网络的重要方式之一。为了详细说明大众体育参与对社会网络的具体关系,下面将采用交互分类找出大众体育参与对社会网络的影响机制。

2.1.2大众体育对社会网络的影响机制探讨

这里把原始数据进行适当处理,把大众体育参与的程度按照参与频率的不同分为两个等级,数值越大,参与程度越高;网络规模、关系强度和紧密度分别按照其原始数据的数量分为三个等级,数值越大,网络规模越大、关系强度和紧密度越高。

(1)大众体育对网络规模的影响

表2大众体育与网络规模的交互分类

可以看出参与程度越高的网络规模越大,即参与程度=2时,网络规模=3的频数百分比为37.0%,而参与程度=1时,网络规模=1的频数百分比为36.8%。交互分类表卡方检验的结果为X2=8.747,双测检验的P=0.013,在给定P=0.05水平上相关是显著的,其相关系数G=0.146。

2) 大众体育对关系强度的影响

表3大众体育与关系强度的交互分类表

表4

可以看出参与程度越高的网络规模越大,即参与程度=2时,关系强度=2的频数百分比为36.%,关系强度=3的频数百分比为35.5。交互分类表卡方检验的结果为X2=9.361,双测检验的P=0.009,在给定P=0.05水平上相关是显著的,其相关系数G=0.173。

2.2讨论

在和其它休闲活动类型相比较的情况下,大众体育对社会网络的影响较为全面,即与网络规模、关系强度、紧密度的相关关系都具有正相关关系。具体考察影响机制的时候,发现大众体育只对网络规模和关系强度的影响是显著的。这说明大众体育参与有助于网络规模的扩大和促进紧密度的提高。

中国社会网有其自己的特点,如所描述的“差序格局”,由家庭出发,由亲到疏一层一层向外延伸。所以,在中国人的关系网中,以血缘、姻缘关系为主体的家庭网是整个关系网络的源头,李煜在论述文化多样性与网络资本的时候指出,在中国特殊的社会网络下,文化多样性对社会网络资本的积聚没有太多的贡献[4]。这与休闲活动的类型有关,这些互动可能只是满足了人们的文化需求,而且这些需求因人而异,主要反映的是个人偏好,因此对人们的整体社会网络贡献不大。

体育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休闲活动方式之一,它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群。尤其是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和休闲产业的兴起,给人们提供了较多的锻炼场合。大众体育参与形式自由,如以家庭、单位和社区为单位开展的体育以及体育社团的繁荣等,给人们提供一个建构和巩固社会网络的机会。体育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和心理距离,如家庭体育能在工作繁忙之余促进家庭成员的相互了解,促进家庭的和谐,单位体育和社区体育除了增进感情之外,给予人们认识新朋友的机会,无疑会增加其网络规模。体育社团的繁荣对扩大交往圈子、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非常重要。1996年在韩国汉城召开的第六届世界群众体育活动讨论大会上提出“群众体育对人们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群众体育是家庭的纽带,以社会网络的形式发挥作用;群众体育是创建人类行为的基础;群众体育能促进家庭和睦;群众体育能增强人们之间的凝聚力、预防孤独症的发生”等观点也验证了体育活动对社会网络的作用。体育是一种特殊情景下的社会交往,这种交往具有相对的协同性和稳定性,例如一些体育项目本身要求有同伴搭配才能进行,而这些在体育中结成的同伴关系也有相对的持久性。体育社会学中也论述了体育是促进社会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发挥这种功能的时候,体育人们提供了进行社会化的场所,提供人们构建社会网络和增进网络成员感情的机会和条件。在访谈中也了解到参与体育社团能够对社会网络的构建和维持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社团发挥了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促使人们从自愿到自觉参与大众体育的改变。

参考文献:

[1] Burt, Ronald S. 1992. Structural Hole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 Granovetter ,Mark ,1978.“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8 (May): 1360-1380.

[3] Bian ,Yanjie.1994,"Guanxi and the Allocation of Jobs in UrbanChina",The China Quarterly ,140,pp.971-999.

[4] Bian ,Yanjie.“Bringing Strong Ties Back In :Indire-ctConnection,Bridges ,and Job Searches in China",American Soc-iologicalReview,1997,62:266-285.

[5] Lee.Hong-Goo. Social National Univers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icipation in Sport for All ,social Network and Social Support.[D].韩国汉城:启明大学,2001.

投稿日期:2005-06-10

第5篇:网络调查方法范文

【关键词】 网络统计 问题 解决思路

作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互联网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为网络统计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网络统计以其即时、快速、广泛、便捷等优势逐渐被人们认可,代替传统统计工作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网络统计所面临的问题

1.1 普及程度不高

普及网络统计的过程即是建立一种新的统计体系的过程,人们对于网络统计的认可度是支持网络统计发展的动力,社会认可会使网络统计成为统计的未来发展趋势,但不达标的普及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网络统计的发展趋势。因此,普及程度不高的问题影响较大,普及网络意识是普及网络统计的必经之路。

1.2 统计结果欠准

统计数据往往是对国家公信力的重要体现,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起到了引导作用,保证其准确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网络统计的过程中,由于对于选用数据不够严格的把关,仍然存在部分虚假数据,对统计结果的准确性产生不良影响。经济利益驱使部分不法企业或单位在财务报表上有所隐瞒,造成虚假的统计数据,而在网络统计过程中,这些虚假数据并不能被有效识别。

1.3 统计的安全性不强

网络统计的资源广泛,使用方便快捷,但其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便是网络数据的安全性。随着科技的发展,先进的信息技术在网络统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丰富的网络资源库同时也给黑客们提供了犯罪的机会。网络统计中的问题有些甚至关乎重大的经济问题,一旦被黑客侵犯,后果不堪设想。

1.4 调查的回收率较低

对于一些需采用问卷形式进行的调查,由于网络统计没有面对面进行交流的过程,导致被调查者对问卷的信任程度过低,人们填答的意愿受到限制,甚至发出的问卷会被当做垃圾邮件删除或举报。其次,问卷的人性化设计也需要进一步加强,长而单调的问卷容易引起人们的不耐烦,直接降低了调查的回收率。

二、对于网络统计所面临问题的解决思路

2.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网络意识

加大对网络统计的宣传,着重强调其相对于传统统计方法的优势,使网络统计能够更快的被人们所接受;适当安排网络技术培训,在提高人们网络意识的同时培养相关的技术人员,便于以后对网络统计技术的普及。

2.2 加强监督,提高网络统计的准确性

要想使网络统计有更好地发展,网络统计信息的质量是重要保证。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督,尽量提高网络统计所需信息的质量保证其准确性。在网络统计中所采用的信息资源,必须合理合法并且能真实地反映统计对象的特点。

2.3 加强管理,提高网络统计的安全性

随着互联网络技术逐渐成熟,已接近于国际水平的互联网络硬件与软件设施为网络统计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网络统计的发展成为必然,管理网络统计的技术也需要得到加强巩固。对于数据的采集和使用,要严格把关,防止虚假信息的混入,影响最终的统计结果。可以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对搜集的数据进行调查分析,合理地选用所需的数据;开发新技术,加大对智能网络统计技术的投入使用,加强对信息真伪的分辨率,在管理方面提高网络统计的安全性。

2.4 完善统计体制,改变统计形式

尽量避免网络调查中容易出现的隐私泄露等问题,逐步完善网络统计的方法。在统计前,要对协助统计者公开统计的目的并承诺保证所搜集到的信息的安全性,尊重他人的隐私。改传统的问卷调查为网络形式的调查,注意问卷的人性化特征,设计好问卷后根据问卷的形式,选择相应的被统计人群,在不会对对方造成干扰的前提下以邮件或其他形式进行调查。

三、小结

本文网络统计当前所面临的几大问题,即普及程度不高;统计结果欠准;统计的安全性不强调查的回收率低。并结合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即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网络意识;加强监督,提高网络统计的准确性;加强管理,提高网络统计的安全性;完善统计体制,改变统计形式。在探讨网络统计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思路的同时肯定了网络统计的发展趋势,为网络统计取得更好的发展提出了一些见解。

参 考 文 献

[1] 康等银. 关于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对策研究[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5

第6篇:网络调查方法范文

〔关键词〕网络调查;信任;回复率;参与意图

〔中图分类号〕g25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08-0048-05

市场竞争就是企业竞争力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信息的竞争,只有准确把握用户需求信息,才能取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地位[1]。在提供需求信息服务中,可以通过信息咨询的方法,使用户信息需求得以表达出来;或者通过调查分析手段,全面掌握用户信息需求的状态[2]以提高信息质量对用户使用效果的影响程度[3]。网络调查作为信息咨询和调查分析的重要手段,利用网页问卷、电子邮件问卷、网上聊天室等网络媒体通信技术,结合数据库管理技术和远程控制手段,使得研究者能够通过网络来实施问卷的设计、传播及数据的收集、传输、管理、汇总和处理。与传统调查方式相比,它不仅降低了调查成本,提高了研究效率,同时也增加了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然而,网络调查回复率过低、回复质量不高是困扰众多网络调查应用及研究者的最大问题。因此,本文从信任的角度出发,将其作为受访者决定是否参与网络调查的影响因素,来对该问题进行研究。

1研究现状

1.1网络调查问卷设计对回复率的影响

dillman(2000)研究发现,对于网络调查受访者来说,问卷形式的简化与易于浏览很重要,外表朴素的网页问卷设计易获得较高的回复率[4]。dillman & smyth(2007)指出,网络调查表述问题可以使用邮件调查的基本问题表述原则[5],在问卷布局方式上的改变,可以提高受访者信息提供的兴趣[6];然而,peytchev(2006)指出一屏一屏的设计方式能够允许作答者跳过不适合作答的题目,并提醒作答者用正确的格式和范围连续作答[7]。

1.2网络调查个性说明对回复率的影响

1.3网络调查对象选择对回复率的影响

1.4网络调查提供诱因对回复率的影响

clarke(2000)发现在现金、电子货币、抽奖和公司的工作机会四种网络调查诱因中,现金是最有效的;guin(2002)认为,事前诱因的效果要明显好于事后诱因。但goritz(2006)研究指出,网络调查使用诱因的效果并不肯定,可能出现为获得奖品而重复作答,最后导致样本偏差及有效问卷比例的降低而连带影响问卷质量。

综上所述,通过对网络调查回复率研究现状的分析发现,目前主要是从网络问卷的设计、个性说明、对象选择和是否提供诱因这些方面来进行研究的。然而,尽管上述研究涵盖了网络调查的很多方面,但出发点基本都是从网络调查的提出者方面来展开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网络调查的受访者作为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却被忽视了。在电子商务领域,学者们对消费者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信任问题的研究作为其中的一个重点,提出了比较成熟的网络信任模型,如mckinght提出的电子商务环境下的web信任模型[11],该模型是基于理性行为理论(tra)提出的,认为气质信任及制度信任将同时影响用户的信任信念,信任信念产生信任意图,而信任意图最终导致信任行为的产生。本文将研究心理因素特别是信任因素对人们是否参与网络调查所起的作用,以期望可以更好地解决回复率的问题。

2网络调查受访者信任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对网络调查中受访者信任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从主观、环境、客观3个方面出发。其中,受访者对网络调查的信任倾向为主观因素,相关网站及赞助商特性为系统环境因素,问卷本身的相关特征为客观因素。

corritore和kracher提出了网络信任因果模型[12],认为外部因素在对网络信任产生影响时,是通过用户感知起作用的。外部因素包括用户特性和网站特性,用户的感知包括感知可信性、感知易用性和感知风险。外部因素能够影响用户的感知可信性、感知易用性和感知风险,感知易

性又会影响感知可信性和感知风险,而感知可信性和感知风险直接影响网络信任。

本文的理论框架认为,受访者信任倾向影响受访者对网络环境特性的感知,而受访者的信任倾向、网络环境特性和问卷设计特性构成了受访者信任的全体影响因素,对受访者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感知可信性和感知风险产生影响。根据tam事后模型,感知有用性受感知易用性的影响。根据corritore的网络信任因果模型,感知易用性既影响感知可信性又影响感知风险性,而感知可信性则反作用于感知风险,最后感知有用性、感知可信性和感知风险均对网络调查信任行为意向产生影响。由tra、tpb及tam理论可知,人的行为意向会最终导致行为的产生。因此,本文的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其中相关概念的描述见表1。

3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

本研究选用高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对获得的数据采用cronbach α系数对量表的信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调查问卷信度良好。同时,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验证调查问卷的效度,结果表明模型中各因子的效度良好。下面,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来对受访者信任倾向与受访者感知结构关系进行验证。图2受访者信任倾向与受访者感知结构关系模型

用个人信任倾向(tp)和网络调查参与经历(we)2个潜在变量来测量受访者对网络调查的信任倾向,用感知易用性(peu)、感知有用性(pu)、感知可信性(pc)和感知风险(pr)4个潜在变量来测量受访者的信任感知,将相关量表数据载入模型,得到受访者信任倾向与受访者感知结构关系模型如图2所示,其拟合度指标见表2。

结果表明,主观因素、环境因素和客观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受访者对信任的感知,具体说明如下:

(1)受访者信任倾向中的网络调查参与经历会显著影响受访者4个维度的感知,而受访者的个人信任倾向对受访者的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和感知风险3个维度的影响显著,对感知可信性影响不显著。此外,受访者信任倾向对网络调查网站及赞助商声誉的影响显著,对网络调查网站的品质影响则不显著。

(2)系统环境特性主要通过网站声誉、网站品质和赞助商声誉3个维度来描述,结果表明这3个维度对受访者的4个信任感知维度皆有显著影响。

(3)网络调查问卷设计特性从问卷页面外观和页面操作2个维度来描述,结果表明,问卷页面外观会显著影响受访者信任感知中的易用性、有用性和可信性3个维度,而对感知风险影响不显著。问卷页面操作维度则会显著影响受访者信任感知的4个维度。

(4)受访者的感知有用性、感知可信性和感知风险会显著影响受访者信任行为意向。同时,受访者感知易用性会显著影响受访者对网络调查有用性、可信性及风险的感知,感知可信性则反作用于感知风险。

4讨论

对网络调查网站平台及调查机构选择的建议:调查实施者在选择放置问卷的网站平台时,应选择具有一定声誉、受大众信任的网站域名或专业调查平台。对于赞助商即调查机构的选择,尽量选择专业的调查机构或委托学术研究机构或其他具有良好声誉的机构。

对网络调查问卷页面及操作设计的建议:首先,对被调查者进行视觉关怀,应考虑调查页面的文字、颜色、排版等因素,这些都直接影响被调查者完成网络调查的意向。其次,改善页面响应速度的设计,应保证答题操作的顺畅、图片或flash的加载速度、问卷提交的高效,这些都是决定受访者完成网络调查的关键因素。最后,加强调查中的人性化设计,应具备答题进度提示、相关图片或flash对问题的解释、错答漏答等人性化设计。

5局限与展望

在影响因素方面,本研究的模型确定出网络调查受访者信任倾向性、系统环境特性和调查问卷设计特性三方面变量。但事实上,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因素,如个人创新能力等;后续研究可以在完善该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在样本选择方面,本研究主要以高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来获得数据。虽然目前高校学生是上网的主要人群,但并不能代表网络调查的受众,因此本研究的结果只能解释以学生群体为主的网络调查受访者信任影响因素。后续研究可以扩大样本的选择范围。

在实证方法方面,本研究所讨论的研究变量均为潜变量,一般而言无法直接被测量。对于这样的变量,主要采用量表来测量被调查者的心理感知来获得数量化的结果,但这样使得所获得数据过于主观,不能完全反

映被调查对象的真实想法。后续研究可以采用更为科学的实验研究,结合访谈、问卷对变量进行测量。

参考文献

[1]屈云波,张少辉.市场细分:市场取舍的方法与案例[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0.

[2]胡昌平.用户情报需求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情报学刊,1990,(1):31-35.

[3]刘小平,冷伏海,李泽霞.学科战略情报研究产品及其实现过程[j].图书情报工作,2011,(22):47-51.

[4]dillnam,d.a.and bowker,d.k.the web questionnaire challenge to survey methodologists[j].in batinic,b.et al.(eds.),online social sciences.seattle:hogrefe & huber,2000:53-71.

[5]dillman,d.a.,& smyth,j.d.design effects in the transition to web-based surveys[j].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2007,32(5s):90-96.

[6]何金晶.个性化信息推荐服务中用户潜在兴趣挖掘研究[j].现代情报,2013,(4):11.

[7]peytchev,a.,couper,m.p.,mccabe,s.e.,& crawford,s.d.web survey design:paging versus scrolling[j].public opinion quarterly,2006,70:596-607.

[8]c.s.ycyota,d.a.harrison & a.s.stahl.enhancing response rates at the executive level:are employee or consumer-level techniques effective[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2,28:163-189.

[9]manfreda,k.l.,bosnjak,m.,berzelak,j.,haas,i.,& vehovar,v.web surveys versus other survey mod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ket research,2008,50:79-104.

[10]manfrsda,k.l.and vehovar,v.do mail and web surveys provide same results[j].development in social science methodology,2002.

第7篇:网络调查方法范文

关键词:对象 方法 结果分析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096-02

1 调查对象与目的

1.1调查的目的

信息时代的到来,给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青少年网民占有较大的比例,与网络生活方式相配套的网络法律教育体系严重不足,青少年网络法律知识储备不足,课题组通过对不同高校的大学生网络法律教育模式及大学生对网络法律的知悉程度进行调查,用以推动高校网络法律教育体系改革与完善。

1.2调查对象的选取

本次调查通过网络信息检索与调查,问卷的方法、访谈的方法对部分高校的网站建设情况,网络教学教育体系中的软硬件配备情况,学生对高校网络法制教育的运用及态度等情况进行了研究。为了提升研究的性度与效度,对各层次的院校均选取了一定的样本,对高校学生的调查则通过到高校随机走访调查的方法进行,随机选取一本院校、二本院校、三本院校、高职院校各15所进行调查,地域遍及全国各地的高校,发放问卷450份,收回442份。

2 调查结果分析

尽管大部分高校均已加大了数字校园建设的投入力度,根据已有的研究表明:已经有达到65.25%的高校建成数字化校园,有些高校将目标设定为:“六个数字化”和“一站式服务”,即环境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教学数字化、产学研数字化、学习数字化、生活数字化与一站式服务。但是,在课题组对高校是否实施网络法制教育的调研中,我们发现:现行的网络法制教育网站体现出政府主导性特征,在高校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网络法制教育板块占极小比例,在“六个数字化”目标中侧重于管理方面与学生生活方面,在调研的60所各类高校中,高校针对大学生设立的网络法制教育网站寥寥无几,高校网络法制教育主要通过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完成;非法学专业学生较少登录专门的法制教育网站,大学生基本的法律知识欠缺,网络行为的界限及网络权利意识淡薄。实证调查从五个层面展开:其一,对高校网络法制教育体系的现状。针对这一问题,课题组从样本高校的教务网站中收集到本专科的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发现很少有高校专门针对非法学专业开设网络法制教育课程,主要存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课程与相关选修课程中;其二,大学生获取网络法律知识的方法。65%的学生表示不熟悉网络法律知识,25%的学生表示有一定程度的了解,10%的学生表示不关心,其中有37%的人认为法律知识来源于法制在线等电视节目,42%的人认为对于网络法律知识的获取主要还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与教训获得;其三,大学生对网络法制教育网站的知悉程度及运用程度,大学生认知度较高的网站为中国普法网,有73%的学生表示知道中国普法网,43%的学生表示知道法制网,但当被问有自己所在的大学是否通过建立法制教育网站或者利用相关的法制教育网站进行网络法制教育时只有不足3.5%学生表示通过学校的相关课程学习网络法律知识;其四,大学生在网络活动中运用网络法律知识的情况,在所调查的对象中99%的学生表示有过上网行为,但当被抽象的问及是否有意识运用网络法律知识时,85%的学生认为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将问题具体化为是否在网上无根据虚假消息或者有损其它单位或个人的声誉的言论时,有8%的学生认为有过此种行为,有13%的学生承认在网上接收或者上传过涉黄内容的影片或资料,有18%的人有过在淘宝网上进行虚假的刷钻以获取利益的行为;其五,对于学生网络法律知识缺失的原因,有12%的人认为只要自己不犯法,学不学习没关系,有27%的人认为高校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进行相关的法制教育,现有的法学教育体制没有发挥好的效果。

3 高校网络法制教育教学平台的建立与完善

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高校网络法制教育体系缺失的原因从表面上看是网络法制教育教学体系在高校的缺乏,但通过学生对政府已建成的法制教育网站的低访问量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相关网站的建立并不是根本的原因,我们认为:根本的问题在于师生网络法律意识的淡薄,仍然习惯于用传统的法律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思维方式应对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部分高校虽然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利用数字化平台进行网络法制教育仍显得落后,当然,包括高等院校在内的网络法制教育网站的建立客观上为学生学习网络法律提供了便利,而且相较于一些政府部门设立的网络法制教育平台而言,高校网络法制教育平台可以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网络行为的特点选择内容,但法律意识的加强并不是能够短期内能够解决的问题,随着信息化的推动,网络行为在公民日常生活中的所占比例的增多,在网络中面临的法律问题必然也随之增多,这将推动公民学习网络行为中的规范与法律。但在大学教育体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于应当在现行的高校法律教育体系中建构网络法制教育平台,注入网络法制教育内容,具体来说是,可以在各高校如火如荼进行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增加网络法制教育的内容,或者单独建立网络法制教育网站,或者将网络法制教育纳入实践教育教学体系中,开发法律实验模拟系统。

3.1必须确定网络法制教育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网络法制教育是为了顺应信息化时代到来,为了让公民熟悉网络行为的基本要求而设立的一门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属于选修课程,总课时量为32课时,其中2课时为老师讲授网络教育教学平台的使用方法及本课程的考试、考核方法,30课时为学生通过本平台学习法律知识时间,但不宜将30课时统一安排在一个学期学完,应分布在三个学年,平均每学年10课时,其基本目的在于将对网络法律的学习融入大学生活整个阶段增强学习的效果,但必须注意的是复杂的法学知识不可能通过短暂的30课时得到满足,必须向学生强调应当融本课程于日常的网络生活中,注重培养自己的网络法律意识。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网络平台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大学生比较全面掌握网络行为中的法律、法规,真正使大学生能够做到在网络行为中知法、懂法、守法。由于本课程是一门主要针对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开设的法学课程,应当主要侧重于法学基本知识的掌握,融实践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应当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3.2网络法制教育课程的基本内容

本课程以高校网络法制教育网站为平台,网站中基本的模块为:法律规定模块、网络精典案例导读模块、司法实验模拟平台、网络行为仿真模拟实验模块、师生互动模块、实验考试考核模块等。在法律规定模块中,将包括网络法制在内的法律条文归纳在一起方便学生学习与查询;在网络精典案例导读模块中,案例的选取一定要做到客观性、典型性、实用性的特征,选取生活中真实的典型的案例,对事情发生的背景要进行客观地、如实地描述与介绍,从案件中引出法律的道理,不能脱离事实与案件空发议论,教学案例的选取应当选择教师共同关注的热点、焦点,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能够揭示教学内在规律的典型性特征,案例还必须要具有现实意义、借鉴作用,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的网络行为中轻易效仿,当应对相同或相似的问题时,通过案例的启发顺利找到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司法实验模拟平台,学生通过老师的分配扮演法官、原告及被告等不同角色,像司法实践中一样,完整体现、立案、受理、审判等整个办案过程,并根据案例完成相关的工作,本过程有利于学生真正了解司法工作的实践,而且能够最大限度使用获得的法律知识,通过学生操作软件的过程中逐渐地被灌输,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的法律知识;网络行为仿真模拟实验模块,则模拟日常生活上网行为中可能面临的问题要求学生找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学生在网络行为中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师生互动模块可以使学生在网络学习中能够及时有效的联系老师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惑;考核模块则设计本课程考试方案。

参考文献:

[1]黄建新等.学生网络法制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3):69-70.

[2]黄珂.两课应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与网络法制教育[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3,(4): 85-87.

[3]高鸿飞.增强网络法制教育实效的对策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3,(10):233-236.

第8篇:网络调查方法范文

一、我国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调查说明

(一)调查概况

笔者于2011年3月通过互联网,利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 “图书馆界” 栏目中的“图书馆导航”里“公共图书馆”的链接,选定所列出的62个公共图书馆为调查范围,除去链接错误(西安图书馆和南海图书馆,共2个)、死链接(上海黄浦图书馆、上海虹口图书馆、上海少儿图书馆、上海闸北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内蒙古图书馆、金陵图书馆、厦门图书馆、深圳罗湖区图书馆,共9个)、和不具代表性的地方性公共图书馆网站(苏州独墅湖图书馆、青岛图书馆、深圳南山图书馆、顺德市图书馆、湛江图书馆、台北市立图书馆,共6个),最终从中抽取45个省、市、自治区的公共图书馆网站为样本作为本次调查研究对象,对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网络信息服务做了一次全面调查。

(二)调查程序

本次调查,经过以下四个阶段:

准备阶段――选择“公共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为调查课题,并进行初步的分析探索,设计调查方案。

调查阶段――利用文献调查和网络调查两者结合的方法,对所选课题进行深入调查。在这一过程中深入浏览我国各地公共图书馆网站,对其提供的各项服务进行数据采集。

研究阶段――整理调查过程中所得到的数据资料,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总结阶段――根据得到的统计分析结果,得出现阶段我国公共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特点及模式演变过程。

(三)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为抽样调查,调查过程中主要应用了网络调查的方法对所抽取的45个样本网站进行调查;同时也应用了文献调查的方法,参阅了数位图书馆届人士的思想精华和研究结果。

网络调查法,又称Internet调查法,是一种通过网络,使用搜索引擎收集二次信息的方法。笔者此次调查通过搜索引擎链接到各地公共图书馆网站,在对其内容和提供的服务深入浏览分析后采集到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并进一步统计分析。

文献调查法,也称历史文献法,是一种搜集各种文献资料、摘取有用信息、研究有关内容的方法。在笔者调查之前,已然有许多图书馆届人士对此相关领域进行过探讨和研究,因此笔者在网络调查所得数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有关理论和研究成果,以期全面了解调查课题的历史和现状,得出最新的结论。

二、我国公共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特点

图书馆的网络信息服务,是指图书馆依托互联网环境并以网站为开发与服务平台,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丰富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和多种实施功能,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信息需求为出发点的在线信息服务。随着各种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应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更加的丰富和完善。并向着多样性、个性化等方向发展。经笔者对我国45个公共图书馆网站的调查分析,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网络信息服务有如下特点:

(一)特色性

公共图书馆作为地方的文化机构承担着传承地方文化的职责,保存并传播其地方特色是其主要且必要的任务。在调查中发现,各地公共图书馆都建有特色数据库和特色栏目:如山西省图书馆提供的山西名人数据库、山西地名数据库、戏曲视频库等,广东中山图书馆的广东名人数据库和广东特色医院库等。

(二)互动性

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因网络化、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改变了其传统被动状态。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已经开始面向社会,面向用户,了解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通过网上留言、读者论坛等互动平台加强了与用户的互动交流,真正实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如重庆图书馆的互动园地,湖南图书馆的读行论坛等。

(三)协作性

现代社会信息用户对信息服务要求越来越高,以前单靠自己力量开发建设的公共图书馆网站已经力不从心,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应用和信息共享理念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公共图书馆开始与其他网站进行开放性的合作,以实现更高质量服务的目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由国家支持的文化知识技术普及的社会网络工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

(四)多元性

我国公共图书馆进入网络化时代,其服务方式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具体表现在服务时间的不受限,服务手段的多样化,服务环境的集成化,服务设备的网络化、便捷化等方面。这使得公共图书馆能够使用户更方便、省力、高效的得到其所提供的信息服务。

(五)便民性

作为社会服务机构的公共图书馆,其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也具备公共服务性,不但提供一般的馆藏查询,特色数据库检索等服务,还表现在所提供的公共便民资讯上。在本次调查中,有16个公共图书馆网站提供公共资讯或便民服务,占总样本量的36%。

(六)个性化

个性化信息服务是图书馆根据用户信息使用习惯、偏好、特点、研究课题等向用户提供的满足其独特需求的一种服务。现阶段我国公共图书馆所提供的个性化信息服务还处于初期,只限于简单的信息定制、定题服务和个人信息服务等。但是,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应用,相信个性化服务方式将更加成熟和完善。

三、网络环境下我国公共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演变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是以现代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作支持,以在Internet上的网站为服务平台和媒介,以数字化馆藏与Internet上共享化电子信息为信息资源基础,以遍布世界的更广义的网络用户为服务对象,根据其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将整合的信息通过网络通讯系统,实现对用户的信息服务的一种方式。

在网络数字化技术普遍进入人们生活的今天,作为信息交流重要场所的图书馆将向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图书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提高信息服务水平,使得其信息服务模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宏观上看,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由简单被动的信息服务向综合主动的知识服务转变,这一过程的变化克服了那些只注重技术和记录型信息而忽略人文因素的弊端,更加关注用户的需求,逐步成为一种面向用户的、开放的、主动的、创新的服务模式。而把这一演变过程落实到我国公共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上,笔者从此次调查发现,应该有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以简单的信息为特征的初级发展阶段。这是网络技术刚刚被引进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而必经的首要阶段。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传播载体更加多样化,从而打破了传统图书馆纸制文献服务主宰的局面。图书馆利用静态的网页和简单的链接为用户提供基本的图书馆信息和书目情况,却不能够揭示深层次的其他网络信息。此次调查中,虽有些公共图书馆网站首页有Flash或浮动图标,但是链接到深层网页却也是静态网页的链接。

第二,以信息导航为特征的中级发展阶段。图书馆信息服务经历了简单静态的初级阶段,随着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更加多样化,动态化。人机交互能力初显端倪,服务人员和用户的信息满足和需求矛盾得到缓和。图书馆通过网站上提供的联机检索,公共目录检索和网络导航等服务形式进一步扩大了信息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调查中绝大部分公共图书馆都做到了这一点,约占调查样本总量的86%。

第三,以集成化信息服务为特征的高级发展阶段。在图书馆的网络服务从内容到技术完全成熟后,它的信息服务模式会是以用户为中心,同时又是极具个性化特色的服务模式,也进入了集成化综合化的发展阶段。这是网络信息服务的高级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图书馆完全从被动转向主动,为用户提供人性化、深层次的信息服务,如个性化定题服务、网上实时咨询、全文检索服务等等。在这次调查中,大部分公共图书馆做到或部分做到了这一点,但是绝大部分公共图书馆的全文服务都受IP限制或限于局域网内使用,其他深层次的服务也处于起步阶段,并不完善。可见,这一发展模式是我国现阶段公共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模式的发展主流和发展趋势。

第9篇:网络调查方法范文

【关键词】 因特网;行为,成瘾;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医科

【中图分类号】 R 161.5 R 1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3-0222-02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计算机知识的不断普及,人们对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使用日益增多,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健康问题,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率已达1.6%~9.9%

[1-4]。为了解医学生的上网状况并分析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笔者对重庆某医学院学生进行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重庆某医学院按年级分层,以班为单位抽取大学本科一~五年级学生404名,其中男生181名,女生223名;大一学生66名,大二学生98名,大三学生75名,大四学生73名,大五学生92名。年龄为18~27岁,平均(21.47±1.63)岁。

1.2 方法 采用自填问卷法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家庭状况、社会心理状况、网络使用情况。网络成瘾量表共20个题目,每题有6种选择,赋值0~5分。根据被测者的总分判定其是否为成瘾及其程度:0~39分,为一般网络使用;40~69分,为网络成瘾倾向;70~100分,为网络成瘾。发放问卷419份,回收有效问卷40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4%。

1.3 统计方法 数据通过Epi Data 3.0录入,转入SAS 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网络使用情况

2.1.1 平均每周上网时间 见图1。超过40%的被调查对象每周上网时间超过5 h,12.14%的被调查对象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超过2 h。

2.1.2 用时最长的上网内容 见图2。50%以上的医学生主要应用网络进行聊天、看电影听歌、玩游戏等娱乐,仅有4.70%的学生是用于学习。

2.2 网络成瘾情况 网络成瘾的检出率为1.49%(6/404),网络成瘾倾向检出率为25.25%(102/404)。

2.3 网络成瘾及成瘾倾向的多因素分析 以网络成瘾的情况作为因变量,性别、年龄、年级、家庭居住地、父母的婚姻状况、父母的文化程度、独生子女与否、月平均生活费用、社交焦虑得分、社会支持得分、恋爱与否、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得分、上网历史、拥有计算机与否等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是保护因素,年龄、社交焦虑、负性生活事件都是危险因素。见表1。

图1 重庆某医学院学生平均每周上网时间构成

图2 重庆某医学院学生用时最长的上网内容构成

3 讨论

41.83%的学生认为上网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有影响,1.50%认为上网较大程度或严重影响了自己的学习,表明上网对学习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比较明显。进一步调查发现,50%以上的学生对网络的应用更多是聊天、看电影听歌、玩游戏等内容,而选择上网学习的仅占4.70%,说明医学生更追求网络的交友与娱乐功能,上网内容层次不高,无助于知识的拓展,如何更好地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网络,从网络中吸收健康、科学的知识,是学校教育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医学生的网络成瘾率达1.49%,与本研究量表选择诊断标准一致的杨立新等[2]研究结果比较,网络成瘾率相近(杨立新报道为1.62%),网络成瘾倾向率低于杨立新报道(51.05%)。可能原因是:(1)此次选取的研究对象为一~五年级的医学本科生,学习任务较其他学科学生重,上网机会也相对较少;(2)此次选取的女生多于男生,女生学习与生活自律性较强,相关调查也证明了女生网络成瘾率一般低于男生[3]。

结果显示,社交焦虑、负性生活事件是网络成瘾及成瘾倾向的正向影响因子。说明社交能力较差容易导致大学生在网络空间寻找寄托,而且在遇到生活中的挫折与不如意时,易把上网当作对现实生活的逃避或抚慰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