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能生产计划范文

智能生产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能生产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能生产计划

第1篇:智能生产计划范文

【关键词】金针菇;智能化生产;增收

食用菌是平湖市特色优势产业,也是市政府重点扶持发展产业。近年来,平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食用菌产业在农业循环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大了对食用菌产业的扶持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全市食用菌产业实现持续稳定发展。2012年,全市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305hm2,年创产值超亿元,对种植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30%以上,已成为平湖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

同时,平湖市地处长三角经济圈中心地带,毗邻上海、杭州、苏州、宁波等大中城市,交通便利,市场消费潜力巨大,发展食用菌生产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实施金针菇智能化生产技术是进一步提升平湖市食用菌产业发展层次、增强平湖市食用菌市场竞争力、推进产业更快更好发展、加快实现富民强农的有效保障,符合平湖市产业政策和地区发展规划。

1 金针菇智能化生产技术实施意义

金针菇为低温菇,是秋冬与早春栽培的食用菌,以其菌盖滑嫩、柄脆、营养丰富、味美适口而著称于世,深受大众的喜爱。据测定,金针菇氨基酸的含量非常丰富,高于一般菇类,尤其是赖氨酸的含量特别高,赖氨酸具有促进儿童智力发育的功能。金针菇既是一种美味食品,又是较好的保健食品,国内外市场日益广阔。以专业合作社为依托,按照规模化、设施化、集约化的要求,实施金针菇智能化生产,实现周年化、反季节生产,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进而提高产量和效益,实现农民增收,填补嘉兴地区金针菇智能工厂化生产的空白。

2 金针菇智能化生产技术实施要点

要实现金针菇智能化周年化生产须掌握以下技术。

2.1 注重流程

拌料打包灭菌接菌菌丝培养(17℃~19℃)催蕾(13℃~15℃)出菇(冷库)采收包装运输销售(注:1.拌料:原材料为棉子壳、麸皮各占30%,其它辅料、玉米粉、过磷酸钙、磷酸氢钙总占10%,栽培料含水量调节60%~65%。2.灭菌:常压灭菌100℃保持10h以上。3.菌丝生长温度控制在17℃~19℃。4.催蕾温度控制在13℃~15℃。)

2.2 温度管理

智能化冷库栽培一般需65d左右,不同生育阶段对温度要求不同:菌丝生长阶段15℃~19℃,出菇催蕾阶段13℃~15℃,再生阶段9℃~12℃,抑制阶段3℃~5℃,长菇阶段6℃~9℃。通过制冷风机满足其不同温度要求,如果整个生育过程仅仅保持恒温(6℃~9℃),即使其它条件控制很理想,也不能长出高产优质金针菇。出菇阶段温度管理(开袋后)可分为3个阶段:

2.2.1 再生阶段

再生阶段是指将已出菇开袋后的栽培袋放置冷库,使原来的金针菇死亡,新的子实体重新长出阶段。温度应控制在9℃~12℃,时间8d。

2.2.2 抑制阶段

抑制阶段是指在低温、强光、强风综合作用下,使新长的子实体生长较缓,达到菌盖生长整齐目的,时间为5d,温度控制在3℃~5℃。风速太强或吹风作用时间过久,会造成子实体萎蔫;风速过小或吹风时间短,则达不到理想的抑制菇的作用,出菇不整齐。

2.2.3 长菇阶段

抑制后整齐的子实体经拉袋后充分长高,达到13cm~5cm即可采收,温度为6℃~9℃,时间为7d。

2.3 湿度管理

栽培房内湿度决定白金针菇的品质。湿度小品质好,耐贮藏;湿度大,容易形成水菇,产量较高,但不耐贮藏。生育过程相对湿度要控制在75%~80%。由于金针菇是好氧性菌类,需不断补充新鲜空气,主要采取热空气先预冷后再进行换气,以减少栽培室内相对湿度,提高湿度调节的效果。

2.4 通风换气

通风换气也是金针菇产量和质量的决定性条件,库房内O2 含量越高,菌盖越大,产量越高。CO2的高低则决定金针菇菌柄长短,金针菇菌柄的长短决定其品质优劣。因此,控制好栽培室内O2和CO2比例是决定金针菇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冷库内最佳CO2值应是2.5%~3.5%。

2.5 光照管理

光照主要起抑制作用。强光照,金针菇生长缓慢,整齐度好,密度大,产量相对高。强光照时期应在抑制阶段,生长期不宜强光,否则菌盖变大,影响品质。光照时间长短也应考虑,最好的抑制作用是强光、低温、强风等因素共同作用,才能达到良好效果。光照16 h/d ~18h/d,金针菇单位产量高,品质达到标准要求;光照时间短,产量低,光照时间大于18h/d,对产量影响不大,但菌盖大,光照超过20h,则菌盖大且带有部分黄斑,影响品质。

3 金针菇智能化生产技术实施效益

3.1 经济效益

为开展金针菇智能化生产,搭建温控出菇房、辅助房、接种房满足生产需求,并添置制冷设备。自9月份投入试生产以来,共生产金针菇15万袋,产值45.184万元,利润16.4万元,预计2013年投入正式生产,年产值将达到100万袋,根据今年的行情预计产值在300万元以上,可实现利润100万元。

3.2 生态效益

开展金针菇智能化生产进一步推进了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提高农业生产设施和资源的利用率,对提高农业设施利用率,改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推进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3.3 社会效益

开展金针菇智能化生产开创了嘉兴地区金针菇工厂化生产的先河,使平湖市食用菌产业发展层次和作用地位不断提升,提高了设施装备水平,推进了适度规模经营,加快了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4 金针菇智能化生产技术实施前景

实施金针菇智能化生产技术不仅实现了金针菇反季节生产和全年化生产,还提高了产品质量和产量,在非常规生产季节生产出的金针菇比通过冷库冷藏后的金针菇有更好的品质和更大的市场需求。通过金针菇智能化生产技术探索和实施,可以让金针菇生产克服气候环境的限制,实现周年性生产,增加了农户收入,提升了产业优势。同时,实现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更具市场效益,发展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杨彦秋,蔡正勇,柳继三.食用菌的制种技术[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9(07)

第2篇:智能生产计划范文

关键词 长毛兔;热应激;生产性能;血液指标

中图分类号 S82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1-0239-02

长毛兔被毛浓密,汗腺不发达,体表散热困难,因此在夏季高温时易发生热应激。热应激会降低长毛兔免疫力,从而影响其生产性能[1]。随着长毛兔产业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升,长毛兔饲养密度逐渐加大,环境温度控制越来越受到重视,合理规避热应激对长毛兔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安徽地区夏季具有高温高湿且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对长毛兔生产影响较大。热应激是畜禽为了适应外界高温环境而产生的一种内部调节的特异性反应。热应激下长毛兔的发病率就会明显加大,严重的甚至出现死亡[2]。目前,热应激研究主要集中在鸡、牛和猪上,在长毛兔上研究较少。本试验旨在探讨热应激对长毛兔生产性能、血清指标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为夏季高温期间长毛兔的饲养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选取5月龄、体重相近的健康长毛兔16只,公母各半;SOD、MDA、T-AOC等试剂盒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1.2 日粮配方

日粮为直径5 mm、长10~15 mm的颗粒饲料,具体日粮组成如下:花生秧39%、豆粕13%、玉米14%、麸皮22%、A混料4%、葡萄糖粉3%、酵母粉3%、沸石粉1%、蛋氨酸0.5%、赖氨酸0.3%、甜味剂0.1%、大蒜素0.1%。

1.3 饲养管理

试验长毛兔专人管理,单笼饲养,自由采食,自由饮水。试验期内每天4次测定兔舍内温度,取平均值作为当天温度。

1.4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1.4.1 兔毛的采集。试验长毛兔单笼饲养,自动饮水。专人负责兔毛采集,因养毛期不同,单次产毛量统一换算为90 d采毛量,以进行比较分析。换算公式为P90=1.511 5×P60,P90=1.255 0×P72[3]。

1.4.2 血液的采集。连续3 d舍内平均温度低于25 ℃和高于36 ℃的14:00耳静脉采血10 mL。血液分为2份,5 mL不加抗凝剂,测定全血各类细胞数;EDTA抗凝5 mL,收集血清,-80 ℃保存测定血清生化指标。

1.4.3 血细胞数量的测定。采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细胞数量的测定。

1.5 数据统计与处理

试验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显著性检验,结果用平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热应激对长毛兔生产性能的影响

由表1可知,长毛兔单次产毛量热应激条件下比非热应激条件下低31.25%。非热应激条件下长毛兔一个养毛期平均为72 d;夏季高温时,为保证长毛兔健康,养毛期相应缩短,一般为60 d。两者养毛期不一样,为方便比较,统一换算为90 d养毛期标准产毛量[3],可见,夏季高温热应激条件下长毛兔的标准产毛量比常温产毛量低17.28%。热应激显著降低长毛兔单次产毛量和标准产毛量(P

2.2 热应激对长毛兔全血中细胞数的影响

由表2可知,热应激条件下,长毛兔全血中淋巴细胞数降低明显,显著低于非应激条件(P

2.3 热应激对长毛兔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由表3可知,热应激条件下,长毛兔血糖含量明显降低(P

2.4 热应激对长毛兔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由表4可知,热应激时,SOD含量显著降低(P

3 结论与讨论

3.1 讨论

3.1.1 热应激对长毛兔采食及体温等的影响。家兔生长最适宜环境温度为20~25 ℃,生理临界温度为5~30 ℃,超过临界温度将会对家兔造成不利影响[4]。本试验观察表明,36 ℃热应激条件下长毛兔的采食量明显减少,呼吸频率、心率和体温增高。此结果与赵 川等在肉兔上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5]。研究表明,热应激条件下畜禽中枢神经、外周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引起中枢、外周血液中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从而抑制摄食中枢、减弱胃肠运动、加快心率。

3.1.2 热应激对长毛兔生产性能的影响。本试验结果表明,热应激条件下,长毛兔单次产毛量及校正后的90 d养毛期标准产毛量均比常温条件下出现显著降低。长毛兔产毛量的高低主要与品种、体型大小、被毛密度、被毛长度有关。长毛兔一般每年5月、10月有2次换毛,称为季节性换毛。长毛兔汗腺不发达,主要通过呼吸和体表散热,为度过炎热夏季,5月季节性换毛时自然选择结果导致被毛密度降低,从而影响夏季热应激条件下的产毛量。热应激时长毛兔采食量减少,能量、蛋白质及其他营养物质摄入不足,从而影响长毛兔生长发育和兔毛的生长,也直接导致产毛量降低。另外,有研究表明,高温会抑制长毛兔毛囊和毛球的细胞分裂,导致兔毛生长速度减缓,从而也影响了产毛量。

3.1.3 热应激对长毛兔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正常情况下,畜禽体内的血糖含量处于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长期高血糖或低血糖都会导致畜禽衰竭死亡。本试验结果表明,热应激可以使长毛兔血液中血糖的含量降低[6]。分析其主要原因是长毛兔在持续热应激状态下采食量降低。同时,由于热应激持续作用,长毛兔体内糖分代谢增强,耗能加速,糖利用率增高,能量贮存减少,从而引起应激状态下血糖降低。但学者关于热应激对畜禽血糖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不完全一致,有升高、降低和不变等不同报道。盛清凯等研究发现热应激条件下蛋鸡血糖含量升高,但同样条件下日粮中添加维生素C可以降低血糖[7]。文凤云等研究表明,热应激可使獭兔血糖升高,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8]。李振研究表明,热应激会导致獭兔血糖水平降低[9]。杨 维等研究表明,在慢性热应激条件下,饮水中添加电解质可以提高新西兰肉兔血糖含量[10]。黄光远等研究表明,在35 ℃持续急性热应激72 h内,新西兰肉兔血糖水平呈降低的趋势[11]。由此可知,不同研究结果不完全一致,可能与热应激方式及持续时间长短等有关。

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是衡量肝脏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血红蛋白、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浓度与热应激程度紧密相关[12]。研究表明,热应激会使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上升[13],本文结果与其报道一致。正常情况下,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在肝细胞内不易逸出,高温使畜禽机体内细胞受到损伤,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大,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渗透进入血液。

甘油三酯、胆固醇是血脂的主要成分,血脂含量的高低反映了机体脂类代谢水平。研究发现热应激使甘油三酯含量升高[14],本试验结果与之相符。其原因一是在热应激状态下,由于动物采食量下降,I养摄入不足,脂肪组织中脂肪的动员作用加强,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快速释放进入血液,导致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增加。二是热应激促进了细胞膜内不饱和脂肪酸氧化,产生的脂质过氧化物使将脂肪转化为甘油三酯,造成血清中甘油三酯水平升高。热应激引起胆固醇的代谢和排出途径受阻,使血清中胆固醇含量升高[15]。

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作为机体防御免疫细胞,是机体非特异和特异性免疫的关键细胞。热应激可使淋巴细胞减少,嗜中性粒细胞增加,与孔祥浩等的研究报道一致[16]。

研究表明,热应激会显著增加畜禽血清中MDA含量,SOD活性显著降低,T-AOC显著降低[17],与本文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主要是因为热应激加速胞内脂质的氧化使血液中MDA增加,细胞中自由基离子的增多使SOD降低。

3.2 结论

夏季高温,尤其是持续高温对长毛兔生产性能影响较大,显著降低长毛兔产毛量。因此,在生产中应加强夏季兔舍降温措施,提高生产性能,降低热应激影响。

4 参考文献

[1] 段晨磊,李文立.维生素C缓解夏季长毛兔热应激的研究[J].饲料广角,2014(7):16-18.

[2] 朱长斌.家兔热应激及其缓解措施[J].山东畜牧兽医,2010(31):47-49.

[3] 关昌乾.长毛兔不同养毛期产毛量校正系数的测定[J].中国养兔杂志,1994(2):5.

[4] 李秋风,韩永利,李建国,等.兔热应激及其营养调控的研究进展[J].饲料博览,2002(2):23.

[5] 赵川,黄光远,熊权鑫,等.急性持续热应激对兔血浆补体C3、溶菌酶含量及抗菌活性的影响[J].四川畜牧兽医,2015(12):22-25.

[6] 陈一夫.影响兔毛产量的因素及增产新法[J].家畜养殖,2005(2):12.

[7] 盛清凯,刘华阳,赵红波,等.维生素C对应激蛋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J].饲料研究,2007(1):40-42.

[8] 文凤云,董淑丽,李晓丽,等.热应激对獭兔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J].中国养兔,2009(3):17-19.

[9] 李振.抗热应激剂对獭兔生产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J].中国饲料,2013(19):18-20.

[10] 杨维,宋子域,赵建国.电解质缓解新西兰兔热应激的生长性能及机理初步研究[J].饲料工业,2015,36(23):55-59.

[11] 黄光远,赵川,杨晓炼,等.急性持续热应激对成年兔血液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32):69-71.

[12] 武秀香,施雪奎,吴海涛,等.热应激条件下不同黄牛群体血液生化指标变化规律分析[J].家畜营养学报,2011(32):2.

[13] 刘庆华,王根林.热应激对奶牛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清无机离子浓度和酶活性的影响[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6):3.

[14] 谢建中.热应激对小鼠血液理化指标的影响[J].中国畜禽业,2010(4):143.

[15] 宋晓琳,肖敏华.复方生石膏对热应激蛋鸡生产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J].中国家禽,2011,33(22):15-18.

第3篇:智能生产计划范文

内容摘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越来越依赖于生产力的智能化及其应用。生产力的智能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日益重要,特别是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如何充分利用生产力的智能化为人类造福,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共同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和现实任务。

关键词:生产力智能化 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 影响

问题提出

马克思(1971)曾经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生产力智能化能渗透到各个经济活动中,改变着社会的生产方式,因此,生产力智能化发展趋势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并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生产力智能化能够节约资源

在传统西方经济学中,资源包括了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三种基本资源具有排它性,当所有这类资源转移到提高一种物品产量的同时,就会相应减少另一种物品的产出,这就是替代性。替代性是一个基本经济规律,在一定情况下要使社会资源得到充分的配置总是有一定的限度。而信息这种资源具有一种特性――共享性(严耕,1999)。不过要受到物质载体的限制,不能独立存在。网络的出现突破了这种物质载体的限制,大大降低了信息的传递费用和搜索费用,使得人们可能有效地搜索信息,从而在经济活动中有效地分配有限的经济资源。因此(有用的)信息无形地附在各种有形的经济资源成为生产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第一,生产力智能化节约能源。经济学家认为,通过加大信息资源的投入,或人们智力与知识的投入,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各种物质资源和能源的投入,并减少物质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从而转变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大量数据表明,信息网络化程度越高,物质能源的消耗就越低。

第二,生产力智能化节约人力资源。经济学家们建立经济增长模型一般采用三个要素:资本、劳动力、技术进步。而资本又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节约了大量的劳动力,使得生产过程更加自动化、智能化,应验了马克思(2001)关于“劳动者从生产的流程解放出来”的预言。网络经济的到来将体力劳动减少到更小的程度,脑力劳动成为人类主要的劳动形式,从事科学研究和其他脑力劳动的人员,成为社会生产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力军。网络经济对人力资源的节约作用还表现在促进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第三,生产力智能化节约资金。网络与信息的完美结合更好地解决了社会经济活动中资金流的问题,信息代替货币以更廉价的方式传递,加快了资金的流通速度。主要体现在电子转账系统、电子货币的出现和普及上。据统计,我国每年在途资金高达300多亿元,而美国用于周转的在途资金只有5亿美元左右,仅相当于中国的13%(乌家培、纪玉山,2000)。

生产力智能化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网络经济可以提高信息要素与劳动力要素相互结合的程度,增加其他生产要素的信息含量,并且使其它要素配置更加合理,从而提高生产力系统的整体素质和利用效率。信息、管理、科技等软要素起到调节配置其它要素,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当网络成为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应用到劳动中的时候,劳动者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问题,进行技术和管理的创新,从而进一步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增长。

网络信息产品和网络信息服务可以创造GNP,在发达国家信息产业产值的年增长率是传统产业的3-5倍,是国民经济增长的2倍。在1995-1999年中,美国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要归功于信息产业。据日本通产省预测,其信息产业以年均13%的增长率扩大其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以电子计算机和信息网络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己经成为对日本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产业。我国1999年信息产业国内生产总值虽然只占GDP的3.4%,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率却已达到10%左右(张德斌,2001)。网络经济还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知识和技术的投入比重逐渐增大,物质资源投入比重逐渐降低。网络经济本质上是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将由外延增长为主向内涵增长为主转化。

生产力智能化减弱经济的周期波动

经济周期是以实际国民生产总值衡量的经济活动总水平的波动。马克思(1975)指出:“现代机器大工业的产生及其所特有的物质技术关系,是产生经济周期波动最根本的、具有物质性和本源性的条件。”经济周期波动是现代工业所特有的生活过程。网络经济的直接性可以极大减弱经济的周期波动,它缩短了生产到消费之间的迂回路径,弥合了产销鸿沟,从而更好地抑制经济波动。

同时,网络时代,新技术、新知识,及其获取方式的创新速度,要远远快于传统工业技术革新的速度,导致新行业、新市场新需求不断涌现,成为决定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再者,在网络经济时代,信息优化了价值规律配置资源的功能,弥补了市场经济价格机制失灵的缺陷,也使得经济运行趋于平稳。网络的出现减少了交易的许多中间环节,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输速度和传输量,从而使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个环节、各产业部门之间的不平衡幅度缩小,使经济增长的升跌幅度减小。

生产力智能化优化社会的经济结构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经济结构作为社会的原生结构决定和制约着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并构成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即社会上层建筑的现实基础。社会经济结构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1972)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依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生产力智能化优化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力智能化使劳动力和资金在整个要素中的比例不断下降,技术和组织要素的比例不断上升。研究表明,在研究和开发方面的投资至少能为社会带来 30%的收益,而新机器设备等有形资本投资只能带来8%-10%的收益。近年来频繁出现的知识经济概念,实质上是突出科技和管理在生产要素中的作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在提升科技和管理在生产要素中的地位。

历史上,产业结构的每一次重大变化或调整,都与科技进步密切相关。一方面,科技进步可以带来一系列的新产业群。科技进步,尤其是新兴技术领域的开拓,必然会导致各种资源的合理利用,导致新产品的不断出现。随着新产品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逐渐形成新的产业部门。另一方面,生产力智能化可促使产业结构向工业化、信息化方向转变。生产力智能化刺激需求结构,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对需求结构具有十分重要影响生产力的智能化使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促进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生产力智能化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给生产方式和人们生活带来重大影响,特别是凝聚高新技术、有很大市场潜力的新产品,对产业结构调整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因此,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力在科技,希望也在科技。通过生产力智能化,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形成合理的规模和结构,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础。

生产力智能化影响现代社会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力的不断智能化使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在社会生产关系中的地位越来越趋向平等化、合理化。

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多元化。首先表现在劳动者越来越有机会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一方面,生产资料所有者正在由相对单一的“公有制”或者“私有制”变为公有、国有、个体私有、合伙、股份等多种所有制;另一方面,占有股份的人数占社会人口总数的比例越来越大。其次,表现在产生了人们获得生产资料的有效运行机制:由于以智能化信息系统为基础的市场机制在各种资源配置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人们通过股票市场获得生产资料所有权已经成为一种灵活的、操作性很强的机制。在这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多元化”的过程中,劳动者尤其是“白领”劳动者越来越多地成为生产资料所有者。随着“白领”阶层人数的增加,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的比例也会大大增加。这种多元化实际上意味着要求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平等化,这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所决定的。

第二,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在社会生产关系中的地位越来越趋向平等化。突出表现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在生产组织内部,由于生产中操作知识和技术方面的需要,劳动者中白领阶层的比例不断扩大。由于生产资料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分离,生产资料所有者和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生产资料所有者逐渐失去了以往高高在上的生产指挥者的地位,而作为劳动者的白领阶层则逐渐成为生产活动的主导者,甚至成为生产的指挥者;在生产组织的结构方面,出现了由金字塔式向“扁平化”的转变,等级和层次越来越不明显。这种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由生产组织中原有的上下级关系转变为平等的关系,由封闭在某一岗位中的同事关系转变为相互平等的“网络化”同事关系,由执行自己并不十分了解的命令转变为参与式的工作,由努力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与其他人同步转变为充分理解公司的意图和合作的知识,从而达到一种工作上的默契;在生产组织相互之间,大生产组织与小生产组织也不再是一种完全的“大鱼吃小鱼”的竞争与吞并关系,而更多地是一种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是一种更加“平等”的双赢关系。

第三,产品分配更加合理化。由于生产力智能化的不断发展,产品分配不再是单一的“按资分配”或“按劳分配”,而是多种分配方式。在这种分配关系中,劳动者可以分配到更多的与劳动需要有关的消费品,有些产品既是生产资料,又是消费资料,如电话、电脑、汽车等,因此,也使产品分配更加合理化。

结论

综上所述,生产力智能化使现代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并且还在发生着重大变化,这种变化的总趋势是生产关系的平等化、合理化。历史经验表明,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我国带来了一次追赶世界发达国家的新的宝贵机会,失去这个机会,将使我国在信息时代再度落后。所以,抓住机遇,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实现生产力的高度智能化,促进我国的繁荣发展,是当代中国人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人民出版社,1971

2.严耕.终极市场-网络经济的来临[M].北京出版社,199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人民出版社,2001

4.乌家培主编,纪玉山等.网络经济[M].长春出版社,2000

5.张德斌等.网络金融与风险投资[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

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72

作者简介:

第4篇:智能生产计划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 区域经济 教育功能优化

[作者简介]纪慧蓉(1980- ),女,江苏泰州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程分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江苏 南京 211135)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7-0011-03

一、问题的提出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已成为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但是,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和现实问题,相对于世界发达国家而言,我国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相对匮乏,从而导致实用技术型人才资源供给相对不足,进而制约了我国区域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区域经济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暴露出如下问题:一是实用技术人才相对匮乏,一线技术工人的整体素质相对偏低,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短缺情况较为严重。区域产业中的低端人才富余而高端人才匮乏的劳动力结构,影响了新技术成果在区域产业企业中的推广应用。二是地方政府在短期政绩的压力下,对高职教育的投资力度不足,使得高职院校更新教学设施、设备的时间延长,影响了高职院校将新技术、新知识引入高职教育体系的进程,导致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所需的高技术人才严重匮乏。高职教育低投资的现状,使企业招聘的技术工人难以适应产业技术升级的要求,从而影响了整个区域经济体的产业技术升级进程,导致区域经济发展被长期禁锢在高耗能与低产出率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中。脱离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升级的教育功能定位,使得我国高职教育体系成为阻碍区域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短板,抑制了区域经济的活力。高职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当前我国产业升级的宏观经济环境,重新定位高职教育功能,并有效促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二、支撑区域经济产业升级的高职教育功能解析

(一)优化高职人才结构功能,缓解区域产业升级的人才缺口

高职院校应当以服务区域产业升级为目标来重构其功能定位,将核心教学资源投放于产业升级所需的紧缺型专业人才培养上。

1.高职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矛盾之根源在于高职教育资源配置失衡。高职教育系统为我国实体产业培育了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被置于更突出的位置。当前我国正处于粗放式工业化发展阶段向集约化后工业发展阶段升级的历史关键期,在人才供给总量平衡的基础上,高技能型人才短缺。高职人才供给出现结构化矛盾的根源在于高职院校管理层和决策层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的决策失误,为此,高职院校应当从传统的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意志为导向的教育决策模式向以区域经济产业升级所需人才为导向的教育资源投放决策模式转变。激发高职院校教育资源投放决策新模式的内在活力,既有助于提高高职教育系统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率,也有助于将大量接受良好高职教育的高技能人才输送到企业,迅速帮助企业提高员工的平均素质和企业的整体劳动生产效率,最终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

2.高职院校应优化人才供给结构,推动区域产业劳动力结构的优化,为区域产业的持续性技术创新提供人才支持。新技术革命背景下的区域社会生产力发展呈现波浪式升级态势。当前社会化大分工体系的劳动分工类型趋于细致,各类新型岗位和职业随之产生,墨守成规的传统专业设置体系难以适应社会化大分工体系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高职院校应当以培养服务区域经济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通过设置新专业的方式,确保新专业与本区域的产业结构之间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高职院校可立足“校企合作”平台,实现专业建设的工学一体化,使得人才供给与区域产业经济的人才需求保持一致。

(二)优化高职技术供给功能,增强区域经济的技术升级动力

1.高职院校可增强技术供给功能,推动我国区域经济产业向全球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在以全球化、信息化为核心特征的第三次技术浪潮的推动下,世界经济的运行态势发生了显著变化,对高职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具体而言,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当根据新的产业发展方向来适当进行调整,并针对新兴职业来设置新专业,以有效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区域经济运行态势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全球范围内劳动与资本流动速率的加快,并促进传统农业与工业部门生成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高职院校应当适应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培养需要,设置新专业门类,逐步取代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新知识经济的发展为高职教育提供了专业创新空间,对此,高职教育应加强科研实力,通过增强自身的技术供给能力来适应全球化与信息化革新对人才的新需求。

2.高职教育应增强技术供给能力,为我国宏观社会与经济转型提供实用技术人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增长,社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社会与经济的迅速发展是以过度耗费不可再生资源和利用廉价劳动力为代价的。随着不可再生资源和廉价劳动力供给的日渐枯竭,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问题日益凸显。为克服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弊端,教育界有必要将传统的精英型高教模式转变为面向大众的社会化高职教育模式,并以就业为导向来重构高职院校的学科体系和专业设置结构,从而普遍提高普通工人的技术水平,为我国区域产业技术的全面升级奠定基础。为适应传统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向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的转型,高职教育应加强实训设备投资,并通过开拓产学合作新路径的方式将企业新型设备和技术引入实践教学,为提升人才培养的技术含量提供技术保障。

(三)优化高职教育创新功能,强化区域产业的可持续升级能力

1.高职院校应强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思维并激励学生积极创新,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党和国家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目的,在于彻底改变依靠资源发展经济的依附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转而依靠科技创新来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能力。区域经济之间的竞争实质是各地区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之间的竞争。高职教育是培育学生创新思维和技能的重要渠道,主要通过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促进各种先进技术在企业生产中的运用,加快先进技术在生产力方面的转化。高职教育不仅应当承担继承、传播现有科学技术知识的功能,还应当担负起启发创意思想、激励创新活动的功能。作为国家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应将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纳入其工作中心,通过变革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形式来培养创新型人才。

2.高职院校应当重视创新型教育制度的建设。高职院校要深入研究当前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存在的问题,将教育制度创新的工作重心放在对既有职教体系和制度的修补、完善上。立法机关应当积极借鉴国外高职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着力推动与我国职教事业相适应的本土化职业教育法规体系,为职教制度体系的创新奠定法律基础。高职院校还应当重视与先进职教法规相配套的制度体系建设,形成“以职教服务为本,以学生就业为纲”的职教制度生态体系。高职教育创新型制度建设工作要结合省情、县情来推进,确保高职教育制度的制定过程科学化、制度执行规范化、制度运行高效化。高职院校应在制度的落实环节积极创新工作方法,以高效的制度实践来保障制度的价值实现,这要求高职教育制度的执行者善于协调组织间的冲突问题,积极化解组织内各利益团体的矛盾,实现监督制度、激励制度和惩处制度的“三位一体”。

三、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优化策略探析

(一)重塑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促进区域产业的持续升级

1.重塑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强化协同办学理念。高职教育作为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相衔接的桥梁,应当回归到依托企事业单位来开展基于生产实践的务实教育的道路,并吸纳热心职教事业的私人资本参与职教事业。这要求高职院校积极寻找企事业合作伙伴,依靠企业的生产设施与设备来开展实训教学,并基于企业的技术与操作规范准则来制订教学方案;企业则应根据生产状况来有序安排高职学生参与生产实践教学。高职院校应当以服务区域经济的理念来探索校企合作的新路径,建构坚实的合作平台,为高职院校与企业协同培养职业岗位所需的高技能型人才献计献策。高职院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重点体现教育合作、育人合作及就业合作等方面,通过系统设计校企合作型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使得各层次合作组织相互交融,从而实现校企合作的互惠共赢。

2.高职教育应确立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开放式终身教育理念。终身教育体系要求高职教育体系打破体制壁垒和学制约束,建构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和支持产业结构升级的开放式高职教育体系,以灵活务实的学制安排来服务于区域产业升级。终身教育要求高职教育体系面向区域经济内企事业单位开放其投资与建设资质,以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支持人们对终身教育的诉求。开放的高职教育体系设计应能满足具体工作对学生技能的要求,使学生广泛地适应其生活和职业转换的需求,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个体和各经济主体提供服务,保障各主体的利益。开放的高职教育体系不仅应当包含社会个体与组织对高职教育经济领域的教学要求,还应当包含对环境保护、生活体验、精神追求等文化领域的教学要求,为学生提供安静祥和的心灵港湾,为其积极进取的行动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灵活的高职教育体系则要求高职院校应当针对区域经济特点来改革现有的高职教育体系,以提高高职教育体系适应不断变化的区域经济环境的能力。

(二)以产业技术演进为导向来变革高职教学方法与技术,促进区域经济产业升级

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着知识更迭速度加快的挑战,这要求高职教育采取有力措施迅速变革既有的系统结构及功能,对高职学科体系、专业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教法进行重新定位,以适应新的高职教育外部环境的要求。

1.高职院校应当探索以项目型职业教育替代专业型职业教育的职教模式升级路径,以有效保障高职教育的教学进程与产业技术演化进程的步调一致。现代工程技术的复杂性使得传统单一化、专业型的职业教育模式难以适应新时期产业技术快速升级的需求,为此,高职教育部门可以探索项目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强化对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项目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高职院校以项目为载体,运用工学一体化方式,将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技术知识型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结合起来。基于项目载体来安排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可以使高职学生在不同阶段掌握所学专业领域的综合知识,并提高自己综合、全面地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高职院校可引入教学新方法以消弭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系统间的技术代差。高职院校应当积极推动教学方法变革,以切实满足区域经济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对人才培养成果的新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现代化建设,必须服务于区域特色产业,根据本地区主导产业和主流企业的发展需要来设置和调整相关专业内容。高职院校应当在深入调研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办学理念和生源特征,形成特色化的高职教育教学新方法。考虑到我国区域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技术研发领域的创新速度和技术应用领域的更迭速度较快,以课程为教学活动建设单位的传统教育教学变革节奏已不适应新技术的变革节奏,为此,高职教育应主动担当并构架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的应用型课程,培养一批能够为高新技术服务的人才,有力促进地方经济转型的进程。我国高职教育系统应当强力推进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教学模式在各地高职院校教学活动中的落实。MES教学模式对传统课程的教学结构进行细分化改造,形成以知识为中心、以素质培养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学新模式,打破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的严格界限,建立既相互独立又有机联系的系列教学单元,并在内容设计上为学生未来接受终身教育提供知识接口,从而有效提升高职教育系统的教学效能。高职院校亦可综合比较诸如CDIO模式、CBE模式等教育模式对本土职教活动的适应性,从中选择适合本地产业发展特点的有效的高职教学模式。

(三)利用政企力量来引导高职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产业升级

高职教育系统需要重新定位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和产业界的关系,充分激活高职院校的内在社会经济功能,有效促进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

1.高职教育系统应当优化政府与高职院校的关系。传统行政管理模式下的高职院校,接受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后者对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起决定作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充分发挥其对高职教育的宏观调控能力,通过制定高职教育事业远景规划,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指导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活动。政府主管部门要联合制定区域教育人才培养规划,建立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区域教育目标,努力实现区域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动态平衡。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建立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和人才需求的监测预报制度,建立专业预警机制,及时调控与优化专业结构布局。

2.教育主管部门可通过制度激励措施来鼓励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展开产学合作活动,并对与高职院校进行产学合作的行业企业提供财政与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行业企业应当认识到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显性和隐性促进作用。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展开产学合作的隐性促进作用体现在高职教育活动具有显著的外部效应,高职教育价值将通过金融资金和资源循环系统惠及到区域经济体内的各领域。

3.高职教育系统应当推进多元化教育投资体系改革,充分激活市场机制的活力,广泛吸纳热衷于教育事业的社会闲散资金。高职教育系统的多元化投资体系建设可吸纳社会组织的闲置设施与设备来投入高职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有效提升社会各界的教育资源利用效率。高职院校的多元化投资改革可将高职后勤等职教配套服务设施的社会化改革作为试点,并按投资额比例分配收益的原则来吸纳社会资金投资建设学生公寓和学生食堂等后勤服务设施。高职教育系统建立市场导向的办学模式,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及教学方法上充分考虑人才需求方的切实需求,从而实现高职教育产业各个投资方的收益最优化。

(四)借力国际合作机制来促进高职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产业升级

1.高职院校应秉承开放式办学理念,积极与国际组织展开高职教育合作。我国高职教育的封闭式办学理念根深蒂固,缺乏与各类国际组织展开职业技术教育合作的内在动力。当前世界各国高职院校逐渐重视国际高职教师交流,并采取措施积极推动以国际化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以培养国际型人才,进而提升区域经济整体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欧盟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分别启动“伊拉斯谟计划”和“苏格拉底计划”,试图通过在欧盟体内进行跨国高职教育交流来促使欧盟统一的技术型人才市场的形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制定职业教育战略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并获得世界多所高职院校的普遍支持。获取类似国际性组织对高职教育活动的支持,对发展我国的高职教育事业至关重要。国际组织是全球化时代世界精英的汇聚节点,它对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认知。与国际化组织携手展开高职教育领域的合作,可以使我国的高职院校把握高职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获取来自国际组织的支持,贯彻和执行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

2.高职院校可与发达国家的高职院校之间建立高职院校战略联盟关系,以高职教育事业的国际化合作为平台来促进区域经济间的跨国交流与合作。与核心院校对各成员院校进行产权控制的职教集团模式不同,高职战略联盟内部成员间并无产权控制要求,且成员间以资源整合为纽带来形成高职战略联盟的凝聚力。高职院校国际战略联盟关系是各国高职院校通过资源共享与优势集中的方式来实现各国高职事业的共同战略利益,进而提升高职院校在全球化人才市场中的可持续竞争能力。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系统在高层次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上积累了丰富的职业教育理论与实操经验,这些理论与经验是发达国家高职院校的核心能力所在,难以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轻易获得。我国职业院校应当与发达国家的高职院校展开战略层面的专业化合作,通过长期交流与深层次互动的方式认识并学习发达国家高职院校的核心能力。基于高职院校间的国际化战略联盟关系,我国的高职院校可以深刻认识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体制特征、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的要义,切实掌握西方发达国家高职教育体系中的隐性知识,从根本上改善我国高职教育体系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从而切实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

第5篇:智能生产计划范文

1 发挥机械效能

机械化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体力劳动的重要途径。机械化施工有利于降低成本、加快进度、提高施工质量。大修清筛施工使用的机械主要有清筛机、捣固车、配碴车、稳定车等大型养路机械和各种小型机具。施工中应充分发挥大型养路机械的作业功能,并同时采用各种轻便小型机具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

1.1 发挥大机作业功能

在以往的大修清筛施工中,结合各个车间对机械的使用情况,对清筛机和捣固车的运用比较重视,作业功能的发挥比较充分,施工组织和方案也比较完善,而配碴车和稳定车的作用功能的发挥还不全。

配碴车除了边坡整形外可以完成边坡清筛、K车卸碴后清道、线路道心石碴清扫以及快速回填基坑石碴等。在以往的施工中利用配碴车清筛边坡节约了施工成本、提高了边坡清筛质量,在K车卸碴清道中减少了清道人员,提高了清道质量和效率。以后的施工中我们需进一步的规范作业标准和作业过程盯控,对一些边坡脏污特别严重地段采用机械和人工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提高边坡清筛的作业质量,同时充分发挥配碴车的道心清扫及石碴均匀功能,提高线路整修质量,降低工费成本支出。

稳定车是用于线路大修清筛捣固后,为了巩固作业效果,增加道碴密实度和道床稳定性的大型养路机械。目前在大修清筛施工中稳定车的作用发挥不明显,甚至“认为可用可不用”。国内外实测资料表明,线路横向阻力经过线路清筛及较大量起道和捣固后,约可降低30%-45%,因此线路在施工后平、纵断面的良好状态就难以保持,线路的稳定性差。稳定车可以模拟列车运行时对轨道产生的压力和振动等综合作用,使轨道有控制的均匀下沉,快速达到稳定密实。线路大修清筛后应充分发挥稳定车的作用,这样可以减少捣固车捣固作业的遍数及捣固作业后线路的稳定。尤其在线路“软硬”结合部线路下沉不均匀地段如桥两端,捣固完后应及时用稳定车稳定作业,且加大下沉量,然后再上碴捣固,使线路迅速稳定密实,并增加线路的平顺性。

1.2 加强对大机的维修保养

每日施工之后都应安排不少于2小时的大机检修工作,对在当日施工中发生的细小问题都要认真检查,同时检查要全面,关键部位不遗漏,做到提前预防,对于有安全隐患的配件及时修理更换,确保大机无病上道。对施工过程当中可能出现的故障要有处理预案,一旦有故障,及时排除,尽最大努力减少对施工的影响。

1.3 配备小型轻便机具

采用小型轻便机具可以减轻路民工劳动强度,节约时间。我段以往较重视大型养路机械的作用,对小型机械的作用重视不够。近几年随着领导的重视,各车间先后配备了冲击捣镐、电动螺栓扳手等小型机具。在板结地段开挖基坑使用冲击捣镐减轻了民工劳动强度、缩短了时间。同时也用于板结地段人工清筛,这样可以减轻人工清筛劳动强度、保证清筛质量、节约人工清筛用工。使用电动螺栓扳手卸螺栓快速轻便,尤其在清筛机应急收车和处理障碍物需卸螺栓时作用更明显。今后车间还应加强小型机具配置,如配备内燃便携螺栓扳手,这样在应力放散、短轨调整轨缝时松卸夹板水平螺栓时节省人员提快速度,也可在个别地段改道时使用。

车间对一些使用过程中发现不适应施工需要的机具进行小改小革,不断进行创新,使之更能满足大修生产的需要,提高施工效率,清一车间对配合清筛机后的运砟小车进行了改造,使之操作更轻便、灵活,装砟更多、卸砟更快,可更快的对基坑位置进行恢复,可延长机筛时间十多分钟,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机筛效率。

2 优化施工组织

2.1 认真做好一事一案

除段编制的施工方案外,车间编制的一事一案更是作为指导组织施工施工的重要依据,结合现场施工实际情况更直接有效,在车间的交班会前,车间就进行讨论拿出车间次日的施工的详细安排,包括大机的插机地点、施工项目安排,车间班子成员、各专职及工区负责人分工安排,施工中风险源预测,安全、质量注意事项等,并做好五图一表,车间交班会按照一事一案进行布置工作,各工区再根据车间交班会精神再进一步的细化,同时把工区工作安排发到车间邮箱,工作安排要求具体的现场每一名职工的负责项目、负责区段、现场防护等,并且附有安全注意事项、卡控措施、质量保证措施等。车间再根据工区上报的资料对先前作的一事一案进一步的修改、完善、补充,并做好存档。

2.2 优化施工行车组织

及时和路局调度及车站协调好,争取施工列车能够跟踪进入施工地段,K车与大机在同一区间作业时,连挂进入区间,在施工前提前制定出大机组的最优解体连挂方案,最大限度的利用有限的封锁天窗。

2.3 合理安排日施工计划

根据施工调查的情况及段总体安排,车间提前排出施工计划,施工期间严格按照施工计划实施,因各种因素造成施工进度拖后时,及时调整,在满足慢行距离、连续可机筛地段较长的情况下,可给后面的清筛机预留2天的工作量,可保证更多台次的清筛机尽量的多清筛;当需人工清筛的桥相对集中工作量比较大时,提前组织劳力,尽量较早安排进行人工清筛;对更换失效轨枕较多及成段更换轨枕地段,及时组织劳力进行更换;对清筛后的地段及时进行捣固、补充石碴进行整理,以确保尽快达到常速条件,以避免慢行地段不能往前提,影响正常清筛的进行。

2.4 优化作业程序

科学合理的作业程序是也是降低工程成本,提高施工质量和进度的方法之一。配合清筛机当日更换机筛地段的失效枕,提高了施工效率,结合放散扣件解体涂油,提高了涂油质量,在2013年胶济客专施工,采取了利用轨道车牵引K车,小编组每日卸车的方法,2014年又采用租用机车每天牵引K车卸车的方法,能够及时高标准的恢复线路,确保了线路的稳定和质量。

3 加快施工进度

近几年来,各清筛车间通过优化施工组织,使施工日进度不断提高,特别是日单机进度也不断创新记录,日单机作业进度主要由作业时间和作业速度决定。

3.1 作业时间

在封锁天窗一定时必须缩短各项辅助作业时间以延长机械作业时间,如:开挖基坑时间、清筛机对位链接挖掘链时间、恢复收车基坑时间、捣固车捣固时间、大机组连挂返回时间等。为此应制定各项作业时间节点,加强对节点的考核。通过考核节点提前进行奖励延迟进行处罚。

3.2 作业速度

清筛机作业速度主要由设备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和线路状况决定。日常加强设备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操作水平。加强线路调查,对废弃车站、老道口要重点调查,对桥涵调查宽度和道床深度以确定是否可机筛。加强与工务段沟通了解施工地段的线路状况,翻浆板结地段加强调查每20米扒一处道心,根据线路状况合理安排工作量,也可利用配碴车提前分碴,减少清筛道碴量。

第6篇:智能生产计划范文

关键词: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过程、对策

在工业生产领域中,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成为确保现代工业生产安全、稳定运行的必不可少的工具,为工业生产的自动化提供了夯实的基础,为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加强工业生产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久必须研究自动化控制系统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措施解决

1.工业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系统的概念

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是相对人工控制概念而言的。一般是指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各类自动控制的系统装置,使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这种自动控制能够自主调节、检测机器设备、仪表,能够有效的增加工业产品产量、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劳动成本并保障生产安全。

2.自动化控制系统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系统硬件应用存在的问题

自动化控制系统在系统硬件方面的风险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物环境可能带来的危害:系统所处环境里存在的可能对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和威胁的各种生物危险源。例如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霉菌就会腐蚀系统设备,生活中常见的老鼠也会啃咬控制系统设备的导线。

(2) 化学环境可能带来的危害:由于化学污染而造成的腐蚀系统设备的情况。生活中,工业生产过程中对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大量的运用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化学污染,严重的化学污染将会直接影响到控制系统设备的正常运行。

(3) 物理环境可能带来的危害:系统设备被重物挤压、设备配件超出其所承受的压力、材料出现老化、发生过热现象等问题。

2.2系统软件应用存在的问题

自动化控制系统在软件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 自动化控制系统本身是否安装有杀毒软件、防火墙等相关的防护软件,以及是否采取其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

(2) 自动化系统是否对重要数据做了保存备份,加密处理或访问权限。目的是能够有效的阻止一些非法用户获取数据信息的行为,因此为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严格要求施工人员的技术和专业素质以通过适应的软件对控制系统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2.3人为因素引起的风险

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和使用过程中由于操作人员的操作和管理不当以及操作人员的素质或操作人员的疏忽也会带来危害。

(1) 操作人员的操作问题。影响控制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的其中一个人为因素就是操作人员的操作是否准确、得当,如果操作人员的操作失误便会直接影响控制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为保证操作人员操作规范,防治危害发生可以对操作人员展开技能培训。

(2) 操作人员的个人素质。操作人员在掌握技术规范的同时还掌握许多机密的信息数据,一旦这些数据被泄漏或者非法处理,就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为保证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就必须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活动,树立员工的责任感。

(3) 操作人员的失误。在施工人员的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无法避免的问题,对于这种情况只能通过长期的实践经验来解决以尽可能的减小危害发生的可能性。

3.自动化控制系统风险的有效控制策略

电磁干扰是自动化控制系统中最难控制和把握的风险因素,因电磁场无法感知且不易确定,大多来源于空间和控制系统内外的暂态过程,因此对电磁干扰的来源进行分析并制定有效控制电磁干扰的侧率尤为重要。

3.1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电磁干扰的来源分析

3.1.1在空间内分布的大量电磁干扰。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电力网络和设备内部的电流而产生的电磁场,包括家用设施、广播电视、工业设备等。电磁干扰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电磁辐射产生的直接干扰;二是辐射控制系统网络后对控制系统产生的间接干扰。

3.1.2通过控制系统外引线产生的电磁干扰。自动化控制系统无法单独运行工作,就需要借助一些设施设备如电源、辅助设备及特定的数据通道等的配合,而这些外界设备的接入过程中也很可能对控制系统产生辐射干扰,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传导干扰。

3.2自动化控制系统中有效控制电磁干扰的策略

电磁干扰在自动化控制系统工作时发生的概率很大,因此操作人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确保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够尽可能避免电磁干扰的影响,

3.2.1选择性能稳定、质量过关的电源。因为在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电源的干扰主要是因为电源耦合造成的,所以在选择电源时必须确有良好的隔离性能,但如今的隔离电源抑制和隔离的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可以用多次隔离技术和屏蔽技术等手段达到最大程度地降低电源干扰问题。

3.2.2选择科学合理的电缆线与电缆敷设方式。通过这一举措可以有效的降低因为信号线而产生的电磁干扰,实施过程中主要注意两个方面。第一是电缆屏蔽问题,实际经验表明,可以通过铜带铠装屏蔽电力电缆来降低电缆干扰。第二是可以使用分层进行电缆敷设的方法来阻止信号线和动力线因平行敷设产生的干扰,实现电磁隔离的目的。

3.2.3硬件的滤波及软件的应用。电磁本省具有复杂性和极大的影响力,单纯的硬件处理已远远不能达到效果,所以还需要对软件进行处理以保证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安全稳定。如对参考点电位进行校正,采用动态零点可有有效的解决电位漂移问题;对软件进行保护设置。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业生产过程中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归纳为由控制系统的工作环境、人为因素以及设备与相关附属设施的质量问题造成的,因此只需要企业操作管理人员、技术开发人员认真对待工作,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以及施工管理规范并提高工作责任感以及创新技术方法,如研究制作隔离性能更强的电源,就可以有效的避免和预防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5.参考文献:

[1]叶剑锋,谢未临.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风险与控制措施分析[J].企业导报,2011,19:279-280.

[2]胡松楠.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中计算机技术的使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01:35-36.

[3]李光举. 工业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01:73-75.

第7篇:智能生产计划范文

早在三年前,中国的服装品牌们就因业绩踟蹰不前而开启了转型之路,其转型的方向更多集中在企业运营层面:发力电商渠道;向ZARA等国际大品牌学习,改造生产的供应链。

不过,在2015年,部分服装品牌们的转型方向,却在服装之外。

比如,报喜鸟成立了金融公司小鱼金服,将理财和贷款业务发展为第二主业。七匹狼成立了投资基金,入股多米音乐。百圆裤业走得更远,它在收购跨境电商后将公司的名字改为跨境通宝,做起了海淘。

鞋服独立评论员马岗对《财经天下》周刊表示,在2016年,服装品牌的多元化会越来越普遍。“行业瓶颈凸显,企业是不会在下滑的领域做投资的,他们会选择新兴的产业。”

对于那些没有跨界、想深耕服装的公司们来说,压力恐怕会更大。

休闲服饰品牌美特斯邦威继四年前推出互联网概念的店铺后,又在去年夏天推出了售卖潮牌的App。但激进的改革措施并没有成效,其2015年前三季度财报显示,美邦营收43.28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7.8%;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亏损1.77亿元,比上年同期暴跌178.12%。

2016年,美邦的突围手段依然是供应链。去年年中,公司了定增方案,准备投入重金构建“智造”产业链平台以及云数据中心。美邦的产业链改造计划包括两部分,一方面是整合中国现有成衣、原辅材料供应商的资源面,另外一方面则是整合全球时尚品牌和个人消费者的C2M个性化订单需求,通过这个新平台提品转化的技术整合能力。

无独有偶。去年11月,红豆集团募集将近20亿元资金,用于智慧红豆建设项目。该项目包括智慧设计、智慧产品、智慧供应链体系、智慧全渠道SPA体系以及智慧管理等五大体系。公司还计划对门店进行智能化改造,实现服装零售店经营数据全面及时地采集。

“以往是偏向于期货制的供应,是对历史销售数据总结后,制定生产计划。这种供应链做不到快速反应,也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马岗认为,在当下消费驱动的大背景下,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方式,增加了生产商的压力。近年来零售业涌现出O2O等创新方式,只是渠道领域的微创新,而供应链上游工厂的创新并不多见。制造业和服装零售业进行智能的结合,将是一个持续性的趋势。

除了智能生产,马岗认为,智能服装业也会成为大趋势。服装实现智能,主要是借助智能的纺织制造技术、材料以及可以编写代码的芯片。去年,谷歌在开发者大会上分享了一款内含电子元件的智能面料,它可以控制电脑等智能设备。牛仔服饰品牌Levi’s跟谷歌展开合作,准备推出相关的服饰。

不过,行业虽有颓势,但玛丝菲尔、欣贺股份、安正时尚等6家女装品牌则在排队IPO。马岗认为,随着公司上市,女装领域的明星公司会进入一个新阶段,女装领域将迎来激烈的人才和营销竞争。

第8篇:智能生产计划范文

1 车间信息化的构成

车间信息化的主要工作是将自动化、网络和管理信息相结合,一方面在车间完善全面的数据采集,在网络环境中形成数字化的运行生产,改善车间各生产环节的信息沟通,实现企业生产车间PCS 的底层基础自动化工作;一方面在车间完善底层基础自动化的集中管理系统以及与上层管理系统通信的控制管理系统, 从而实现系统性的车间制造控制智能化和生产信息集成化的管控一体化系统,

2 生产车间信息化管理

生产车间信息化管理中涉及行政管理性质的有车间行政管理、生产计划管理、设备管理和看板管理等部分。车间行政管理主要是班组管理、绩效管理以及成本管理;生产计划管理主要是根据当前的主生产计划和车间自身的生产能力,人员状况、设备状况、任务分配和生产工期等,提供制订优化生产计划的决策信息,同时反馈生产执行情况;设备管理主要是生产设备管理、故障维修、备件管理、点检管理等;看板管理主要指在系统中生成类似公示板的表格,让员工了解自己的设定目标,让管理人员清晰自己当天要完成的工作。看板需要进行按时跟踪和调整,及时更新工作进度和修正工作安排。信息化方式的看板优点是容纳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及实时性强。

生产车间信息化管理中涉及生产管理性质的有调度管理、质量管理、物料管理、能效管理。调度管理是车间信息化的关键,提高生产调度的准确性是优化生产流程以及改进生产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采用信息化手段可以在充分采集生产信息的基础上, 根据量化数据评估设备的加工能力及其他生产能力相关因素,在意外事件发生时,立即重新调度。应用信息化技术实现调度管理, 不仅可以根据事前调度状况和当前状态快速生成调度方案,还可以快速响应紧急插单等不可预测的扰动情况。

在车间信息化的建设中,由于生产调度部分具有不确定性,这部分内容即是重点也是难点。车间调度可以通过优化排产,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准备时间和资源浪费。车间接到主生产计划后根据生产条件、生产现状、加工时间、优化处理成本、质量、能耗等多方面综合考量,结合车间资源的实时负荷和目前的计划进度。通过信息化系统中存储的设备信息以及生产状态信息,充分计算每个设备的工作潜力,并根据加工时间、加工质量、加工成本以及能源消耗等现场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 形成综合的优化方案。在系统自动生成调度后,进入计划评估与人工调整。对于多品种多工序小批量的复杂生产模式, 采用信息化系统可以快速进行应急插入处理。为了实现一个或多个生产目标,任务调度是对设备资源的及时分配。生产调度问题主要是平衡安排设备的工作,合理安排加工顺序和加工开始时间。

对车间的制造资源进行生产调度信息化管理, 可以减少生产准备中的时间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和能源效率。同时,车间信息化系统管理存储了大量车间资源的实时状态信息及资源使用的历史记录,对生产设备提供预维修的相关信息,提高设备利用率,保障生产的正常运行。此外,车间信息化系统的报警功能亦十分重要,设备故障等异常问题及时报警和报告处理,确保生产过程的连续性,避免生产过程中中断引起的能源浪费。

质量管理主要包括质量计划、质量执行、质量统计分析和质量改进等几个方面, 对产品质量及加工工序进行全程质量控制管理,对不合格品进行统计分析及对出厂产品进行预维护,实现对工序检验与产品质量的信息化管理。

物料管理针对车间内的所有库存物资进行管理并对生产过程中的物流进行管理和追踪, 通过相关部门的查询终端可以查询当前库房存贮物资以及历史记录, 提供物料出库后跟踪物料在线状态,通过在运输工具上加装定位装置,实时跟踪物料的配送流程,快速响应车间生产过程中的物料需求。

能效管理主要针对具有机、电、液多源能量融合特征的机加工设备,分析加工过程能量在各子系统流动、融合与分布特性,组建车间级加工设备能效监测管理系统, 在信息采集的实时数据基础上,实时监测企业当前能源消耗的连续状况。以此制定合理用能生产计划,实现企业系统定量的节能管理策略。

3 生产设备的信息采集

生产车间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为了保证生产过程的稳定、高效,须对生产过程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实时采集。数据采集的关键是接口,包括物理连接方式和数据的逻辑表达形式,数据采集和集成的过程是将设备的机电参量通过传感器转换为数字参量,然后数据上传进行分析和处理。

在车间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理想方式是直接通过数字化生产设备或系统的接口集成数据信息, 譬如对数控机床的数据采集,可以通过与数控系统直接联网进行数据交换,实现生产数据的精细化管理。对于不能直接获取数据信息的非数字化设备,可以采用外加传感器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还有一部分数据信息,由生产过程中的人员根据生产过程中的情况以人工方式进行采集。监控生产过程可以对生产过程中的设备故障和需求的变化及时制定车间资源更改和优化,同时进行生产计划的制定、工艺和车间资源配置决策的变化,调整车间规划,达到节能和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第9篇:智能生产计划范文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叉车作为装备制造业中的一部分,近十年的发展非常迅速。而作为叉车行业的领头羊,杭叉集团大力推进两化融合,不仅是应对国际竞争的重要措施,更是加快转型升级、实现调整振兴的一次重大历史性机遇。

更强更精

杭叉集团前身杭州叉车总厂是原国家生产叉车的重点企业,2000年通过改制成为股份制企业。下属一家合资公司、44家控股子公司和2家参股子公司。是中国叉车行业的排头兵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浙江省装备制造业重点培育企业,目前已跻身世界物料搬运设备制造企业前11强。公司主导产品为叉车及其他物料搬运设备,已形成1-45吨内燃叉车、1-8吨蓄电池叉车、牵引车、仓储物流设备等全系列。2012年集团总营业收入92亿元。

一直以来,杭叉集团母公司实施“两头强、中间精”的发展模式。当前,随着国际国内市场形势的变化,夯实企业基础需要的是创新和再发展。

结合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的要求,杭叉集团的两化融合工作将按照推进总部型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综合集成。推进研发设计与生产制造环节信息系统集成,实现产品设计、工艺和制造过程的数字化控制和并行处理;推进生产制造与经营管理环节信息系统的集成,加强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和底层设备系统的纵向贯通,构建管理控制一体化的信息系统;推进企业产供销环节信息系统的集成,探索企业营收统一核算并在总部属地汇总缴纳所得税的路径和方法执行。

具体包括推进企业建设产业链协同体系。发展订单驱动的制造模式,促进产业链企业间生产计划、物流仓储、加工配送、财务结算、技术及研发等业务系统的联网、集成与协同,降低平均库存水平,缩短市场响应时间,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力。 推进企业私有云和大数据应用。建设企业私有云,推进数据资源在总部集聚;在支持生产经营中应用大数据技术,提升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产品营销及服务等环节的智能决策水平和经营效率。

融合推进术

当前杭叉集团在智能化装备开发、生产装备智能化(机器换人)以及生产经营管理中都大力推进了两化深度融合理念,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积极效果。

在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领域,杭叉集团在整个生产经营环节中深入应用信息化进行管理,形成了从销售到设计、生产、发货、财务的信息化平台。销售环节采用了电子商务系统,渠道商和客户可以通过互联网下单,并跟踪到订单的各个执行阶段。设计环节应用了PDM系统和solidworks三维软件平台,实现协同设计。生产环节依托ERP系统,规范和再造了内部核心业务的各个流程,获取核心业务各个环节的信息,并对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管控。

据了解,杭叉集团信息平台的特点在于采用了定置开发的方式,从企业的实际出发,结合先进的管理经验,整合杭叉的信息系统,将单子商务系统、PDM系统、ERP系统架构在同一平台上,使各个系统间的数据能实时共享,业务能实时流转。同时平台的数据和财务系统间的深入集成能够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一致。

生产装备智能化领域则针对劳动密度大、技术性强的工位采取了智能化的设备,例如焊接工位和整机检测工位。杭叉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原先焊接工位的劳动强度大,焊接时产生的废气和强光对工人的身体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该岗位的人员流动性很大,岗位人员难以稳定。针对这一情况,集团引进了焊接机器人技术,机器人能根据不同的零部件编制不同的焊接路线,编制完成后只要选择焊接路线就能自动对零部件进行自动焊接。

而在整机检测工位要求检测的值必须要准确、仔细。对此,杭叉集团采用了汽车生产线中的自动检测线,通过预先对各个叉车参数设定标准值,再由传感器收集检测的数据与标准值进行比较,自动判断合格或不合格。这样一来,一方面取消了专门的检验人员,使整机检测在调试过程中自动完成;另一方面,边调边测的检测模式能够避免重复的调整和测试,因而大大提高了调试人员的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