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日本茶具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刘应杰,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研究员。
研究方向:经济社会发展、区域经济、资源环境。
主要著作:《中国城乡关系与中国农民工人》、《中国的发展战略和基本国策读本》、《中国生态环境安全》等。
摘要 通过在日本的访问、考察、接触和了解,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对日本发展的看法和评价不能简单地被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表象所掩盖。总体上,日本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高度发达文明的程度。与此相对照,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与日本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中国发展的定位,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自己,高度重视日本泡沫经济破裂的深刻教训,更加重视生态环保和社会发展,全面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
关键词 中国 日本 差距 启示
近期,我们组团到日本进行21天的考察调研,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题,到有关政府部门、企业、大学、研究机构访问交流,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到东京、大阪、福冈等地参观考察。总的感受是,虽然日本经历了20多年的经济低迷,被称为“失去的20年”,但日本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到高度发达文明的阶段,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与日本还有巨大的差距。我们必须时刻自省自警自励,学习借鉴日本的长处,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自己。
正视中国与日本发展的巨大差距
日本三菱综合研究所和野村综合研究所是两家知名的民间智库。我们访问交流时,学者们都对日本的经济发展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意识。横井正配是野村综合研究所的中国区域担当部长,他一半时间在中国,一半时间在日本,他说感觉两边落差非常大,中国的发展是朝气蓬勃,日本则是死气沉沉。中原丰是三菱综合研究所的副社长,他比喻说,日本是一个“日出的国家”,但现在却是太阳下山的国家,而中国则是太阳当空的国家。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日本许多有识之士都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抱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在研究日本面临的问题症结,并寻找着重振日本雄风的未来。
访日之前,我们研究了中日经济发展的对比,可以说中日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彼消此长的过程。1991年日本泡沫经济破裂,此后进入了长期的经济低迷时期,被称为“失去的20年”,深陷经济的泥潭中不能自拔。过去20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达到10.5%,而日本只有1.1%。1987年,日本GDP超过前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经济占全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从1994年最高峰时的17.67%,逐步下降到2010年的8.7%;中国经济占全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从1991年的1.83%,逐步上升到2010年的9.3%。1994年日本经济总量相当于中国的8.55倍,达到战后以来的历史顶峰,随后中日经济差距迅速缩小,1997年日本GDP降为中国的4倍多,2002年降为中国的2倍多,2006年降为中国的1倍多,2008年之后两国GDP已比较接近。1990年中国居世界经济第10位,1995年超过巴西、西班牙、加拿大上升到第7位,2000年超过意大利居世界第6位,2005年超过法国和英国居世界第4位。2007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3位,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今后五年,中日之间的经济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到2015年中国GDP可能达到日本的1.5倍以上。世界各国公认,中国的崛起不可阻挡,中国长达30多年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正是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和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不振,使得国内外许多人看好中国,而看衰日本,甚至有不少中国人也认为,中国即将全面超越日本。
到底应该如何看待中国和日本的发展?这是访日前后始终萦绕在我们心头的问题。通过在日本的访问、考察、接触和了解,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对日本发展的看法和评价不能简单地被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表象所掩盖,日本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像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深陷泥潭”,相反日本经济运行总体还比较平稳,经济社会发展都进入到有序运行的轨道,经济和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精细化的程度。日本的就业相对比较充分,人民生活比较富足,国民心态比较平和,社会秩序安定和谐,城乡地区之间发展比较均衡。总体上,日本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高度发达文明的程度。与此相对照,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与日本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第一,经济实力方面存在巨大差距。虽然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日本,但中国的国土面积是日本的25倍,人口是日本的10倍多,反过来日本的人均GDP是中国的10倍。2010年,日本人均GDP是42150美元,而中国只有4260美元。日本在世界上的高收入国家中名列前茅,而中国仅排在第120位左右。日本经济方面的巨大优势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工业制造、金融实力、技术优势。这是日本维持世界经济霸权的三大支柱。
关键词:日本茶道 审美意识 茶具 茶室 和敬清寂
中图分类号:TS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b)-0210-01
1 日本茶道的创立及形成
日本茶道是日本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内容之一。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中国的茶叶及茶文化传入日本后,经过汲取、融合,形成了独具大和民族特色的茶道。
平安时代初期,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将中国的茶树带回日本,并开始在近畿的坂本一带种植。茶在刚刚传到日本的时候完全属于奢侈品,只有皇族、贵族和少数高级僧侣才可以享受。茶道被当作一种高雅的先进文化仅局限在皇室周围。自镰仓时代开始,受《吃茶养生记》的影响,饮茶活动以寺院为中心开始逐渐普及到民间。到了室町时代,畿内的茶农为对茶叶进行评级而举行品茶会,由这种茶集会发展成为许多人品尝茶叶的娱乐活动,并发展了最初的茶道礼仪。
“茶道”这个概念,最早则是由15世纪的和尚村田珠光所创立。村田珠光在参禅中将禅法的领悟融入饮茶之中,从佛偈中领悟出“佛法存于茶汤”的道理,由此开创了独特的尊崇自然、尊崇朴素的草庵茶风。
日本历史上真正把茶道提高到艺术水平上的则是日本战国时代的千利休。千利休将室内的装饰简化到最小限度,使茶道摆脱了物质因素的束缚,使得茶道更易于为一般大众所接受。同时,千利休强调体味“本心”,并主张简化茶道的规定动作,抛开外界的形式操纵,以专心体会茶道的趣味。
2 日本茶道中的审美意识
日本现代禅学研究者伊藤古鉴所著的《茶与禅》中,将茶道从三个层次进行分析:茶道技巧、茶事礼法、茶“道”。日本人传统的审美意识即体现在这三者之中。茶道技巧即茶人如何挑选组合茶具、如何摆放插花与饰物、如何调制、如何点茶、如何敬茶饮茶等;茶事礼法即主客之间互敬之礼。主要体现在茶人如何打扫布置、根据季节及茶会目的所做准备中;茶“道”即是茶人与饮茶人一步步领悟人生经验,最终达到超然物外的境界。
2.1 茶具与饰物
日本茶道技艺中的茶具、字画、插花等饰物,体现了日本人的“自然美”意识。从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开始,茶人就致力于在寂静与质朴之中,探求淡泊生活中的趣味。村田珠光选择茶具时,反对奢侈华丽之风,提倡清贫简朴。他认为和式黑色陶器色彩幽暗,自有朴素、清寂之美。用这种质朴的茶具,真心实意地待客,既有审美情趣,也利于道德情操的修养。在选用和物的基础上,多选用朽叶色、青色茶具等适应闲寂气氛的茶具。村田珠光认为正是这种以冷峻、恬淡、闲寂为美的审美意识,才能使人体会古朴的生活乐趣,以达到心神上的安逸。
千利休为茶道仪式建立独立的茶室、露地、石灯笼等。茶室虽简陋朴素,茶人却致力于茶具、茶室、庭院的干净清洁。只有环境清洁和谐才能“进入自明之道”,和谐、恬静有禅意的气氛才是茶道的最佳体验。千利休大师对于茶道的审美,也正是日本人传统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2.2 茶室的布置
在茶室布置方面,茶人追求如出世般的虔诚心境,重视事物的自然美。插花是日本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选用时令花木,在整体上注重自然之美,顺其花枝自然之势,不求华丽,只求自然简洁,触动人心,其所呈现的生命之美,要恰如其分地在茶室中与季节、画轴相呼应,真正贴近生命自然的本质。这也是日本人心中始终所贯穿的“与自然的和谐”信念之体现。《茶之书》中也提到“花瓶滴落的清水其实并不需要加以抹去,因为它暗示着露水一般的纯净与清爽”。同样体现了日本茶道美学中的自然美思想,即人当与自然相融合,在茶道布置与技艺中,重自然,轻人事,注重生命最本真的和谐。
3 日本茶道精神
3.1 和敬清寂
16世纪末,千利休用“和敬清寂”四字概括了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和敬”主要指和睦以及敬人与事心之心,切勿虚荣自大;“清寂”是指冷峻、恬淡、闲寂的审美观。
举办茶会之前,茶人须先认真打扫、整理庭院、擦洗茶具,茶叶要碾精细,茶具要擦干净,插花也要根据来宾和季节的不同等进行选择。茶人的动作要规范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以此表示对来宾的尊重,体现主人真诚的待客之道。同样,客人须穿着与茶室背景颜色协调的衣着,再尊贵的权势进入茶室都须跪爬入室。就坐时必须安静,并先向主人安置于床之间的书画行礼致敬。最后达到人与人交流的“和敬”气氛。
室町时代,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城市奢华喧嚣。不少人厌弃这种生活,以冷峻、恬淡、闲寂为美,他们渴望过隐居的生活,寻求心神上的安逸。茶道之茶称为“佗茶”,“佗”有“幽寂”、“闲寂”的含义。边品茶边闲谈,不问世事,修身养性,净化心灵。“清寂”之美从此时开始得到广泛的传播。
3.2 禅茶之缘
日本茶道是必须遵照一定规则程序来进行的喝茶活动。茶道的精神,正蕴含在这些看起来繁琐的喝茶程序之中。日本茶道的繁文缛节,并非要把茶客的注意力从茶的本身上引开,而是要茶客专心致志于饮茶的全过程,从而把人从世俗的紧张、烦恼等事务中解脱出来。茶道里禅的内涵,就是通过繁琐的规则来磨练人心,当这些定规不再令饮茶者厌烦,当饮茶人信手而为就符合茶道礼法时,才算领会了茶的真谛。
茶道将精神修养融于生活情趣之中,通过茶会的形式,宾主配合,在幽雅恬静的环境中,以用点茶、鉴赏茶具、谈心等形式陶冶情操,培养朴实无华、自然大方、洁身自好的完美意识和品格。这也就是禅宗里的“勿使染尘埃”和“本来无一物”的两个境界。人只有通过不断地拂拭内心,才能最终令尘埃无可染之处。日本茶道,是用一种仪式来向人讲述禅的思想,是日本文化的结晶,是融佛教、道教、儒家学说为一体的一种精神文化。
综上所述,日本茶道不只是单纯的趣味、娱乐活动,它使人们在审慎的茶道礼法中养成认真、无条件的服从社会公德的习惯。同时,其实质已上升成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并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参考文献
[1] 村井康彦.茶道思想[J].日本研究,1990(1):79.
[2] 千宗室.茶道文化的特点及其在日本的发展[J].日本学,1995(5):273.
[3] 千宗室.〈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25-26.
[4] 钱朴.茶道渊源初探[J].农业考古,1995(38):51.
[5] 铃木大掘.禅与日本文化[M].北京:三联出版,1989.
[6] 铃木大拙.禅与艺术[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8.
[7] 吴平.禅趣人生[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8] 赵天相.〈茶禅一味〉寻踪有感[J].农业考古,2000(58):126.
说起英式下午茶,你一定想到了印有暗花的桌巾、精巧可口的点心、茶与咖啡香气氤氲的屋子,古典留声机里缓缓流淌的音乐,充满了浪漫和闲逸。随性的英式下午茶,对冲泡工具也有特别的讲究,茶壶、茶斗、茶杯、杯碟、茶匙、点心碟、刀、叉、三层点心瓷盘、果酱架、糖缸、牛奶缸,还有用以泡茶计时的沙漏等。
本次与你分享的英式下午茶茶具,并不是因为它有多齐全,或者多奢华,而是收藏它的人,踏遍世界各地才寻到了这些精美的银质茶具。或许你会想,是怎样一位追求英式下午茶的“狂热分子”才会如此用心收藏,其实,她是一位“普洱茶艺的舞者”,她常说,“泡茶的时候,茶是主,我是仆。我不是要通过茶艺来展现自身的个人魅力,相反,是要通过自身的修养和泡茶的技艺,来为茶服务。把茶的美、茶的内涵、茶的文化充分体现出来”,她就是刘,一位拥有日本京都大学茶道硕士研究生头衔的高级茶艺技师。第一次见刘,是在第十一届中国普洱茶节的时候,她修剪得整齐又可爱的童花头,和一双令人羡慕白腻修长的玉手,走路的时候总是轻轻的,谈话间,十分谦和,笑意盈盈,我们相约要好好欣赏一下她从世界各地淘回来的茶具。
话说,下午茶真正的“诞生” 还是要归功于维多利亚时代一位懂得享受生活的英国公爵夫人安娜贝德芙七世。18世纪的英国人,一天只吃早点和晚餐,贵族一般要在晚上8点后才用晚膳。早午餐的漫长时间里,公爵夫人常常在下午4、5点钟,命女仆备一壶茶、几片烤面包和奶油、黄油送到她房间去,吃得甚是惬意。渐渐地,公爵夫人在每天下午4点广邀三五知己,一同品啜以上等瓷质餐具盛装的香纯好茶,配以精致的三明治和小蛋糕,同享轻松惬意的午后时光。没想到一时之间在当时的贵族社交圈内成为风尚,而逐渐普及到平民阶层,成为正统的英国红茶文化。
刘收藏的英式下午茶银质茶具安静的摆放在“今雨轩”的茶馆里,因为刘远在国外,她的妈妈董碧莲老师为我们介绍了每一件茶具的小故事。一头做工精致的银质奶牛吸引了我的注意,“这是茶具,还是摆件啊?”我问,董老师把它捧在手上说:“这是刘在伦敦的淘宝市场淘回来的,是一只装炼乳的奶壶,壶口在牛的背部,上面雕刻着一只牛虻,壶嘴就在牛的嘴巴这里。再看这一组纯银鎏金茶具,这是英国人效仿日本茶具外观做的一套旅行茶具,这些茶杯、杯碟、茶匙都可以放进壶里,简易又气派。”董老师说,很多英国茶具都融入了东方元素,一把极其简易的银壶,就像极了中国古典紫砂壶,壶身自然饱满,弧度圆润轻灵,壶盖上还有一个形似释迦果的壶帽,另一把银壶的壶嘴处则雕刻着孔雀的图案,凸起立体的花朵,好像是从壶中绽放出来一般。
在温暖的午后,与三五个好友一起分享这偷得浮生半日闲的美妙,伴着慵懒的蓝调,在味蕾的滋润与满腹之感中,让忙碌的身心得到放松,得到安慰。
提起茶馆,许多人并不陌生,一些电影、电视剧中茶馆浓郁的氛围和京腔京韵早已让人们领略过茶馆的神韵。如今,茶馆开始在城市的街巷蔓延开来,悄然复兴着“茶”文化。
茶道曰:“福者享茶,禄者用茶,寿者饮茶,喜者乐茶。”说起茶的饮用大约要追溯到公元前2700余年的神农时代了,它是中国人的国饮。茶是由中国佛教僧人当作药物介绍到日本的,而把喝茶提高到“道”的地位的,是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沏茶的水质、水温、色泽、香味、茶具、浸泡、饮用的时间、方式等种种在现代人看来似乎繁琐的讲究茶道一直是日本人身份、地位、修养的象征之一,其仪式也在一代代茶人的努力之下变得精巧雅致。近代,日本茶道传到祖国台湾,再由台湾回到大陆。茶叶中含有纤维素、淀粉、蛋白质、氨基酸、多酚类、有机酸和咖啡因等,饮后令人神情气爽,精力充沛。
随着人们对茶馆、茶艺接触增多,了解加深,茶馆的生意日趋好转。如今,光顾茶馆的客人主要是年轻的公司职员,或为找一个清静所在洽谈生意,或周末与三五好友相约聊天。人们来这里不仅可以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而且有利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茶馆内摆设幽静雅致,绝无喧哗之声。糊满麻布的墙,挂了排排竹帘的落地窗,铺了草席的榻榻米,上了年代的旧蓑衣和破斗笠,罩了蟋蟀笼的小灯,连茶的名字也是浓浓的韵味:雨前绿、横枝香、白沙绿。在榻榻米上席地而坐,侧耳细听,隐隐有乐声传来,更有一些传统的曲艺节目助兴。看服务小姐的茶道,又是另一番享受:先用温水浸锄茶具与茶叶,捋去浮于表面的泡沫与茶渣,然后将茶叶放入茶具内用开水浸泡;再听温温婉婉的小姐前来讲解台湾茶道,颇长见识,泡绿茶和花茶的水温以80℃为宜,乌龙则需100℃,普洱茶则是水温越高越有味。品茶也有讲究,一杯茶须分三口喝,第一口试茶温,第二口品茶香,第三口才是真正喝下去。茶客们悠闲地一手托起茶具,一手捏着盖儿轻掠飘浮茶面的叶儿,不时嘬上一口,顿觉茶香扑面,神清气爽。再慢慢欣赏氤氲雾气中那唱京戏的、说鼓书的,一曲一段,古风可人,你不由感叹闹市中的这一方仙境。心情也如茶叶一样缓缓舒展开来,城市的喧哗与浮躁也渐渐远去。
在许多人眼中,茶馆的兴起,不过是生意人捕捉了时下现代人怀旧情结的一次商机而已。事实上,茶馆所蕴含着更深层的原因。茶作为一种现代人的流行滋补品,具有一般饮料所无法替代的功能。茶馆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在经历了千载岁月之后,依旧焕发着青春的光芒。
那天,我们一到茶道馆就被一个身着粉色和服的女孩带到等候室里候等。妹妹事先提醒过我:“想在茶道会上喝茶,就要先学会‘跪’,否则你就喝不到茶。”我听后不禁一怔,喝茶就是喝茶,怎么还要三拜九叩不成?妹妹解释说,跪在日本叫“静坐”,感受着大自然赋予的恩惠,感受着周遭所经历的一切要“感恩图报”。我知道要入乡随俗,就在门口跪下行礼,然后又向挂在壁龛上的一幅字画下跪行礼,再给壁龛上的花“行礼”,接着还要向一个个茶具下跪行礼,简直是拿着下跪不当回事儿。
行完下跪礼之后,茶道老师就开始介绍进茶室的一些规矩:不能带手表戒指,不要损坏珍贵的茶具,为了保持气氛宁静,手机也得关掉,不穿和服可以,但脚上必须要穿上白色的袜子。我们按照规矩换好袜子后,又被带到院内一个小水池旁,轮流用一个小木勺子舀起一杯水冲手漱口,所谓茶道中的“去污垢”,才能进入到茶室中。接着还是不停地下跪行礼。唉,茶没喝到嘴,跪得膝盖酸痛不已,还要忍着不能说,简直就是在遭罪。
看到茶道老师时,宾客们都要下跪行礼说些“欢迎”的话。我是听不懂在说什么,就是附和鼓掌。老师看出来我是个中国人,知道我不习惯跪着,示意可以放松点随便坐好了,然后开始介绍茶道的历史渊源文化。讲完之后,她的女弟子就开始在旁边给我们做沏茶准备。
茶室地面是用四张榻榻米铺就的。女弟子首先捧出甜点送给客人品尝,然后取出茶叶介绍该茶的品名和特点,客人则依次相互传递在鼻子旁嗅赏。再将开水倒入空壶内,把壶体温热,名曰“温壶”,将水倒入“茶船”(即紫砂茶盘中)。在碗里舀一小勺“抹茶粉”,在旁边的小木炭炉上开始煮水,加入碗里,接着用一个小木茶刷,不停地前后刷动,把起泡沫的“抹茶”放入青瓷碗中。听说刷茶是日本茶道里的功夫活儿,技艺好的刷得又快泡沫又多,茶的味道也清香。
水沸后,茶道老师按照一定的规程顺序冲沏,用木制茶匙往空壶中装入茶叶,通常只装大半壶。她们右手拿着暖瓶提手,左手握着小毛巾往高杯中倒水和续水,左手的小指和无名指夹住高杯盖上的小圆球,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握住杯把,从桌上端下茶杯,侧身把水倒入杯中。欣赏泡茶人翻覆如蝶的巧手,是对茶道文化的咀嚼,倒水、续水看似比较简单,但却体现了对宾客文明礼貌的尊敬。据说,在日本女孩出嫁前必先学会茶道技艺,否则就会被婆家看不起。
最近在日本金泽大学举行的浙江宁波余姚田螺山遗址自然遗存综合研究日方成果报告会上,
专家宣布宁波田螺山遗址出土了6000年前人工种植的茶树,为世界最早种茶之发现。浙东茶文化的兴盛,
更可以从出土越窑茶具上得到印证。
出土越窑茶具的种类
“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唐代开始以所在州名命名的瓷窑,茶圣陆羽在他所著的《茶经》中,根据品茶的要求,对各地几个重要瓷窑烧制的茶碗进行了排列,评曰:“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他还说:“越瓷类玉,越瓷类冰。”当时,越窑的主要窑场在越州的余姚、上虞一带。因此,越窑是指唐代天宝年间坐落在越州辖区(会稽、山阴、诸暨、余姚、剡县、萧山、上虞七县)内的窑场,以出产类玉似冰的青瓷而著称。超出这个范围的其他地区的窑场,尽管生产越窑风格的青瓷,但不能称之为越窑,而只能归之为越窑系窑场。越窑自东汉开始生产,一直到宋,延续千余年。
浙东出土的越窑茶具主要有以下6种:
1.杯:一种为汉晋耳杯,形如船形,深腹,两边突出两个小耳,方便拿捏。这种器物既是饮酒用具,也是饮茶用具。由于它仿小船,可盛酒或茶在水上漂流,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写《兰亭序》时,就用这种耳杯饮酒雅乐,称为“曲水流觞”,即耳杯漂到谁的跟前,谁就必须当场作诗,作不出者罚饮酒。宁波镇海区汉墓中出土了盘上置耳杯与碗的配套饮具,反映出饮酒和饮茶的用具是可通用的。《三国志》记载:“孙皓密赐茶以当酒”,说明自古人们待客就有以茶代酒的习惯。另一种为西晋鸟形杯,造型为一只展翅飞翔的小鸟,鸟尾可做杯柄。再一种为唐代划荷叶纹海棠式杯,杯口呈椭圆的海棠形,内壁两侧及两头分别刻划写意荷花4朵。这种海棠式造型,小者为杯,大者为碗。
2.碗:碗是泡饮茶的主要用具。茶圣陆羽评价越窑茶碗列全国首位上品,唐代茶碗主要为敞口、斜直腹、玉璧底,装饰技法有划花、印花、堆塑、褐色彩绘、金银饰等,花纹有荷花、荷叶、鱼纹、葵花、云纹、鹤纹、龙纹等。
3.托盏:由盏和托配套组成的茶具。茶盏为饮茶用具,由盅演变而来,基本器形为敞口、小足、斜直壁,一般较碗小,较酒杯大。考古和文献资料证明,瓷盏在东晋时已有制作,所见实物器形为直口、直腹壁,饼状平底足,施青釉。唐代及五代时期的茶盏以南方越窑和北方邢窑最为著名。
唐时茶盏又称“瓯”,陆羽《茶经》中说:“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而已。”越窑盏多配有盏托,盏托常常设计成荷叶卷边状,上托莲瓣状茶盏。唐代饮茶方式主要为煎煮法,即以茶叶制成的茶饼碾成茶末后用开水煎煮,煮浓后盛到茶盏中饮用,饮用时将汤及茶末一起喝下。为防止刚烧开的茶汤烫手,也为了敬茶礼节的庄重感,唐代流行“茶托子”――盏托,相传为建中(780~783年)蜀相崔宁之女所发明。
宁波博物馆藏有一件国家一级文物“越窑秘色瓷荷形托盏,堪称茶盏极品。该托盏为1975年宁波市和义路唐大中二年(848年)纪年墓中出土,包括茶盏和盏托配套组合而成。茶盏高6.5厘米,口径9厘米,造型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五瓣花口,外壁压出内凹的5条棱线,形成5个花瓣的界线效果。茶盏内外素面无纹。盏托高3.4厘米,口径15厘米,仿荷叶形,薄薄边缘四等分向上翻卷,极具被风吹卷的动感。盏托中心内凹,刚好稳稳地承接茶盏,看上去似一件不可分开的整体,似轻风吹拂的荷叶载着一朵怒放的荷花在水中摇曳。整个托盏青釉亮洁均匀,莹润如玉;胎釉结合紧密,胎浅灰色;造型设计巧妙,制作精致。
4.壶:宁波博物馆藏有大量越窑壶类文物,一种是自西晋至隋唐的鸡首壶,一种是盘口壶或敞口壶;一种是瓜棱执壶或带銎双系瓜棱壶,再一种是带盖长流执壶。宁波博物馆藏越窑壶种类众多,均是贮酒、茶、水通用器物。其中有件秘色瓷执壶为国家一级文物。
5.茶碾:唐代饮茶是煎煮法,须将茶饼碾成细末放入沸水中煎煮,并加入盐、姜、葱等调料。宁波义和路唐码头遗址出土的一套茶碾,由碾子、碾槽组成,是加工茶叶的用具。1988年日本福冈鸿胪寺遗址也出土了越窑青瓷茶碾轮,研究确认是从宁波输入。
6.大盆:宁波博物馆藏有一件罕见的唐代“双复系大盆”,因盆的口沿上有环形双系而得名。该盆腹深壁厚,应是煮茶之器。
越窑茶具海上贸易的繁荣
1973年,为配合当时挖防空洞工程,在宁波市区和义路、东门口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唐、五代、宋明州城门遗址、城外造船遗址,出土了900多件文物和一艘龙舟遗物,其中大量的越窑茶具均是贸易瓷,反映唐代宁波已形成了繁荣的海上茶叶之路、海上瓷器之路。
近年,在朝鲜半岛、日本、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印度洋沿海国家和北非的埃及,都出土过唐代从明州港运出的越窑茶具。2003年至2005年,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北岸井里汶外海,考古人员从一北宋早期的海上贸易沉船上打捞出10余万件越窑青瓷。
越窑青瓷技术在10世纪初传到了朝鲜半岛,使朝鲜半岛烧出了与越窑器形、釉色相似的高丽青瓷,其中就有大量的茶盏托、茶盅等器物。
浙东禅茶文化的融合兴盛
出土的越窑茶具,大部分从器形到纹饰都显示出深深的佛教文化因素。有的茶盏作莲花形或刻划莲花纹,有的执壶盖作塔刹宝珠状,充分反映了禅、茶两种文化的高度融合。
唐宋时期,明州著名的寺院有天童寺、阿育王寺、雪窦寺、瑞岩寺、金峨寺和开元寺等。这些名寺中有3个被列为“五山十刹”的行列,都是佛教圣地。宁波鄞县《金峨寺志》载,唐代高僧百丈怀海禅师是该寺的开山祖,他制定的《百丈清规》将坐禅饮茶列为宗门范式。《百丈清规》“赴茶”条载:“方丈四节将为首座大众茶,库司四节将为大众首座大众茶,旦望巡堂茶、方丈点行堂茶等…….”其“清新住持”文中有“鸣僧堂中集众门……将茶汤礼”。法堂设两鼓,居东北者称“法鼓”,居西北角者称“茶鼓”,讲座说法擂法鼓,集众饮茶敲茶鼓。
在寺院里设有“打茶”,多至“行茶四五匝”,借以清心提神。茶院中还专门设“茶堂”,供寺僧坐而论道,辩说佛理或招待施主。设“茶头”专烧茶、献茶酬宾,设施茶僧为行人施茶。寺院专门有种茶。上供诸佛菩萨及历代祖师之茶,称“奠茶”。寺院依“戒腊”年限的长短,先后奉茶,称“戒腊茶”。主持或施主请全寺僧众饮茶称“普茶”,茶会成为佛事活动的内容。凡此种种来源于坐禅饮茶,禅茶为一体,成为佛教丛林的法门规式。所以唐代明州的天童禅寺、阿育王寺等名寺,不但有专门生产茶的茶园(场),而且寺院中佛茶一体交融极盛,也就是说饮茶从技艺提高到精神的高度,使佛与茶、禅文化与茶文化交相圆通。
宋代明州天童等寺院中,有一套肃穆庄严的寺院茶礼和茶宴。茶宴开始时,众从团团围坐,主持按一定程序冲沏香茗佛茶,依次递给大家品尝,冲茶、加水、品饮等都按教仪进行。“吃茶去”成为禅林的法语。“吃茶”在禅人修行中就是坐禅、论佛的意思。
佛教认为茶有“三德”:一是醒脑,坐禅通夜不眠;二是助神,满腹时能助消化,轻腹时能补充营养;三是清心“不发”,不乱性。众多高僧对茶的推崇,使茶成了养生正心之物,众僧视茶为“神物”,以茶养生,以茶供佛,以茶释经,以茶祭祀,以茶正心。值得一提的是,怀海制定的《百丈清规》倡导的是一种“禅农”思想:“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因此,禅寺之茶都是自家种植的,而不是化缘来的。禅宗的兴盛也就推动了茶文化的兴盛。
我国以茶为题材的古代绘画,现存或有文献记载的多为唐代以后的作品。如唐代的《调琴啜茗图卷》;南宋刘松年的《斗茶图卷》;元代赵孟俯的《斗茶图》;明代唐寅的《事茗图》,文征明的《惠山茶会图》、《烹茶图》,丁云鹏的《玉川煮茶图》;等等。
唐人的《调琴啜茗图卷》,作者已不可考,也有说是周肪所作。画中五个人物,一个坐而调琴,一人侧坐面向调琴者,一个端坐凝神倾听琴音,一个仆人一旁站立,另一仆人送来茶茗。
画中的妇女丰颊曲眉,浓丽多姿,整个画面表现出唐代贵族妇女悠闲自得的情态。
元代书画家赵孟俯的《斗茶图》,是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风俗画。画面有四个人物,身边放着几副盛有茶具的茶担。左前一人,足穿草鞋,一手持茶杯,一手提茶桶,坦胸露臂,似在夸耀自己的茶质香美。身后一人双袖卷起,一手持杯,一手提壶,正将茶水注入杯中。右旁站立两人,双目凝视,似在倾听对方介绍茶的特色,准备回击。图中,人物生动,布局严谨。人物模样,不似文人墨客,而像走街串巷的货郎,这说明当时斗茶已深人民间。
明代唐寅的《事茗图》画的是:一青山环抱、溪流围绕的小村,参天古松下茅屋数椽,屋中一人置茗若有所待,小桥上有一老翁依杖缓行,后随抱琴,似若应约而来。细看侧屋,则有一人正精心烹茗。画面清幽静谧,而人物传神,流水有声,静中有动。
明代丁云鹏的《玉川烹茶图》,画面是花园的一角,两棵高大巴蕉下的假山前坐着主人卢仝——玉川子,一个老仆人提壶取水而来,另一老仆人双手端来捧盒。卢仝身边石桌上放着待用的茶具,他左手持羽扇,双目凝视熊熊炉火上的茶壶,壶中松风之声隐约可闻。那种悠闲自得的情趣,跃然画面。
清代画家薛怀的《山窗洪供》图,清远透逸,别具一格。画中有大小茶壶及茶盏各一,自题五代胡峤诗句:“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侯”,并有当时诗人朱星诸所题六言诗一首:
“洛下备罗案上,松陵兼列径中,总待新泉治火,相从栩栩清风。”此画用桔笔勾勒,明暗向背,十分朗豁,立体感强,极似现代素描画。
可见,乾隆年间已开始出现采用此种画法的画家。
雕刻作品,现存的北宋妇女烹茶画像砖是其中之一。这块画像砖刻的是一高髻妇女,身穿宽领长衣裙,正在长方炉灶前烹茶,她两手精心擦拭茶具,凝神专注,目不旁顾。炉台上放着茶碗和带盖执壶,整个画面造型优美古雅,风格独特。
国外对茶文化的研究综述
茶文化从中国传入日本之后,被日本人吸收、丰富与发展,使茶文化具有了日本本圭化的特点。日本人对茶文化的定义与中国不同,也们认为:茶道就是有关沏茶、饮茶的文化祗,是用以修身养性,与别人进行沟通与学习的工具。二十世纪末期,日本的谷川激三先生曾在《茶道的美学》中,对茶文化进行了定义,也认为茶文化是一种艺术,是以茶品为媒介而演出的一种艺术。因而谷川激三先生认为茶文化具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即艺术、社交、礼仪与修行。可以说,日本的茶文化更具有实用价值,从中国古代高深玄妙的宇宙观中解放出来,将之用于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化工具。日本茶文化的核心是禅,这与中国古代诗词中所说的“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的禅修行十分吻合,中国传统的禅宗思想认为,思想的修行不需要去全心向佛,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修养,品茶正是修身养性的方式之一。日本茶文化的形成,受中国影响很大,与中国的“和、静、怡、真”相比,日本提出了“和、敬、清、寂”四个品茶原素。与中国的道家形上的思想观相比,日本茶文化则具有相互尊敬、渴望社会安定、国家和平的愿望,这是日本茶文化在吸收了中国茶文化之后,进行了本土化思想的加工与改变。
国外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关系
(一)中日茶文化相同之处
中日茶文化虽然在发展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茶文化中重视“精神内涵”的特点却是相同的。中国的茶文化中注重“天人合一”“、禅茶一味”等思想,是中国人对真、善、美境界的追求。因而中国人品茶十分注重“品”字,他们把茶看到一种形而上的存在物,甚至把茶水当作人与自然、人与天地的媒介,而饮茶的过程则是人与天地、人与自然进行交流与感悟的过程,其精神内涵的追求是品茶最终目的。在这一点上,日本茶文化与中国相似“,和、敬、清、寂”是日本茶文化的精神理念,日本人在品茶时,茶水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讲究,及时茶具的使用也是极具禅宗意味的。从茶室的布置与安装,到茶具的选用,茶叶制作的程序等等,日本的茶文化无一不体现着禅宗文化中“本来无一物,勿使染尘埃”的精神追求。此外,中日两国的茶文化的相似之处还在于,都追求品茶活动舒缓身心的作用,简而言之,饮茶成为人们放松心灵的一种方式。中国人在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影响之下,人们背负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的重担,每一个中国人都把家庭、民族的伟大与振兴当作自己的责任,从而背负着重重重担的中国人,把饮茶当作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希望在这种放松心灵的品茶活动中,能够收获更多的动力与领悟。由于日本民俗所特有的民族特征,品茶理所应当的成为他们放松身心的方式,正是基于品茶这样的特点,饮茶才成为社会中最为普遍的放松方式,无论是王化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对茶文化有着不同程度的喜爱。
(二)中日茶文化相异之处
中日两国茶文化的相异之处,首先表现在形式方面。中国人品茶最喜欢的地方就是茶馆,在一些古装电视里经常会有茶馆出现,茶馆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因为中国的茶馆面向于社会各个阶层,因而具有平民性、开放性的特点,茶馆是人们休息、娱乐的场所,是古代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娱乐休闲方式。到了现在的中国,茶馆虽然已经不见身影响,但是一些极具古典特色的茶楼、茶间却开始出现,它与古代的茶馆一样,有着随意性、开放的特点。而日本的品茶形式则与中国有所不同,日本茶文化的场所主要是茶室,日本的茶室与中国的茶馆不同,以其严谨、繁琐与等级为特色。在气氛与环境上,中日茶文化也有所不同。在中国的一些古老的茶馆里,我们会发现,其环境十分幽静,里面所收录的家具、茶具等都是极具古典气息的,有的茶馆里面甚至有花花草草、鱼虫等等,有的还会有大荧幕上的皮影戏表演,因而整体的氛围是“悠闲”与“自在”的。相比之下,日本的茶文化氛围则相对要严肃很多,日本的茶室总是静悄悄的,茶室里的任何物品都极为讲究,给人一种严肃、严谨之感,并没有中国茶馆里的随意的感觉。此外,中日两国茶文化在文化社会中的地位也不同。中国的茶文化成熟于唐朝时期,此时的中国文化与思想已经处于成熟阶段,中国的社会、文化以及思想都已经定型,因而茶文化是处于主流文化的支流地位,它处于辅的地位。但是日本则与中国不同,茶文化传处入日本时正是七、八世纪,此时的日本文化还没有形成,茶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因而茶文化对于日本文化来说是一种主流性文化,对茶文化的改造与丰富,才使得日本文化具有本土性的特点,与中国茶文化的辅地位不同,日本茶文化则处于日本文化的主流地位。茶文化,是东方世界特有的文化现象。无论茶文化起源于中国,还是发展于日本,茶文化始终因其国家背景、时代背景的不同,有着各自的特点。但是中日茶文化也有着很多相似之处,这是茶文化“精神内涵”的共同要求。近些年来,随着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弘扬,人们开始对中国的茶文化有了较为浓厚的研究兴趣,对于中日两茶文化的正确分析与对待,是中国茶文化继续发展与进步的前提,因而对中日两国茶文化异同的分析,是有着巨大的时代作用的。
国外对茶文化的研究综述相关文章:
1.茶文化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2.茶文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3.茶文化在国外的传播发展
日本是个注重细节的民族:无处不在的整洁、高度统一的秩序和自律、对服务细节的精益求精和苛求完美。韩国比较文化评论家李御宁在《日本人的缩小意识》一书中提到:“在日本手工叫做‘细工’,即能细致而巧妙地缩小物体的手工。日本人对此还不满意,所以在‘细工’前面再加一个‘小’字叫做‘小细工’。另外,这种缩小了的东西与原本就小的东西或单纯的小东西还不一样,它讲究的是比原来更可爱,比原来更厉害,并带有不同色彩”。因此,日本的产品在外形不会很花俏,但在细节上却处理得认真严格,这是受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世界上最早生产家用电视、收音机的企业不是日本,而是荷兰的飞利浦公司,但是使它走向“小型化”的却是日本的索尼公司,而且该公司还开发了录像机和世界上第一台不用胶卷的磁带照相机。美国和欧洲在家电产品上败于日本就是由于这“缩小化”,所以只有在不必缩小、不需携带的冰箱这个生产领域中,日本没有抢占到上风。
2本土“中国风”产品现状
目前中国元素在产品上的应用比较“标签化”,生硬地模仿传统的一些元素符号,如中国结、太极、图腾、文字、“中国红”、大红灯笼、京剧脸谱、旗袍、龙等;还有简单地结合传统手工艺和材料来表现中国元素,如青花瓷、景泰蓝、竹子等(图2)。造成“中国风”滥用现状的原因很多:一方面,中国本土的设计师不够深入了解本土的文化,停留在表面上;另一方面,外国品牌在对我国文化不太熟悉的情况下误用中国元素,如在小家电上“中国红”的滥用导致产品销售大幅下降。
3重新考虑本土的文化、社会因素与“中国风”产品的关系
3.1案例:洛可可的“上上签”设计与“祈福文化”
“祈福”——人类社会中一个较为传统的民俗,表示祈求神明降幅还愿的仪式。祈福的方式会因宗教和风俗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我国信奉佛教的人口比例相比其他宗教的比例要高,故民间常见的形式有“烧香祈福”、“敲钟声”、“求签”、“写福愿”、“挂福袋”等。“上上签”是一款用于随身携带牙签的小盒子(图3),设计的巧妙在于其能把有形的中国元素和无形的“祈福文化”结合起来,具有一层厚重的象征意义。“从原始的占卜到摇签卜卦的仪式,中国人几乎没有与图腾、祈福行为相离。”其设计师如是说。设计师为牙签取了这样一个别致的名字,正是期望它承载传统中国人对人生凶吉、仕途顺逆于命运轨迹的先行体验,表述了中国式的人文情怀。给牙签盒定义了“祈福文化”后,牙签盒的形态和颜色就自然顺理成章,盒子的线条取材于中国古代建筑天坛祈年殿的殿顶轮廓,主要颜色选择了视为中国祈福文化心理皈依的“中国红”。盒子整体造型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特点,采用极简单的外壳,巧妙地把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
3.2案例:“Matching-和”与榫卯工艺
榫卯结构是中国传统家具的精华,是中国最早具有科学设计意义的语言,也是我国木构技术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在建筑和家具中一直广泛应用。榫卯结构承载了中国含蓄内敛的审美观,接合处由于有略微松动的余地,在结构力学里就是柔性节点,当无数榫卯组合在一起是就会出现极其复杂而微妙的平衡,使得家具保持稳定、结实。INNOVO的“Matching”(图4)正是对中国传统技艺进行重新创作,利用了家具结构“榫卯”的方式,厨架和把手之间通过一种凹凸的正负关系,加上重力的作用,自然地卯合在一起。衔接部分相互约束,却又自由灵活。把手末端的粗细变化正好暗示拿放厨具时把手提高的高度。
3.3案例:ZENS“品”系列茶具套装与社交礼仪
我国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民俗。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期,茶已被奉为礼品与贡品。到两晋、南北朝时,客来敬茶已经成为人际交往的社交礼仪并一直发展至今。俗话说:酒满茶半。奉茶时要注意: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ZENS的“品”系列茶具套装(图5),一方面打破了传统的茶具外形设计,巧妙地用硅胶取代把手,达到防烫隔热的效果。在形态上采用了直线条为主的设计,茶杯口一方面根据人体工学设计,使喝茶更为贴近唇形和舒适,另一方面也正好提示茶满八分的东方传统文化。
4总结